RAID 卡知识点整理

合集下载

raid阵列卡参数

raid阵列卡参数

raid阵列卡参数
RAID阵列卡的主要参数包括RAID级别、磁盘数量、冗余方式、数据恢复方式等。

其中,RAID级别是阵列卡的核心参数,决定了数据存储的安全性和磁盘空间的使用率。

以RAID 0、RAID 1、RAID 5和RAID 10为例,各自的特点如下:
RAID 0:至少需要1块盘,安全性低,但读写速度快。

RAID 1:至少需要2块盘,并且盘数要是偶数。

一个磁盘上的数据被完全复制到另外一块磁盘上,I/O读写速度不快,有冗余,磁盘空间减少一半,安全性高。

RAID 5:至少需要3块盘,所有盘中有一块盘作为奇偶校验盘。

当有一块盘坏掉的时候,其他的盘与奇偶校验盘就可以恢复出坏掉的那块盘的数据,读写速度快,安全性高。

RAID 10:至少需要4块盘,并且盘数是偶数盘。

将磁盘分为2大组作为RAID 0,每一小组中做RAID 1,磁盘空间会浪费一半。

此外,还有许多其他参数,如缓存容量、接口类型、数据传输速率等。

这些参数都会影响阵列卡的整体性能和数据存储的安全性。

阵列卡的性能和可靠性除了取决于阵列卡本身的设计和制造质量外,还与数据恢复方式的选择、存储操作和数据管理方式等密切相关。

因此,选择合适的阵列卡参数以及正确的存储管理策略是非常重要的。

什么是RAIDRAID0,RAID1,RAID2,RAID3,RAID4,RAID5,RAID6,RAID10

什么是RAIDRAID0,RAID1,RAID2,RAID3,RAID4,RAID5,RAID6,RAID10

一.什么是RAID:RAID是“Redundant Array of Independent Disk”的缩写,中文意思是独立冗余磁盘阵列。

冗余磁盘阵列技术诞生于1987年,由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提出。

RAID磁盘阵列(Redundant Array of Independent Disks)简单地解释,就是将N台硬盘通过RAID Controller(分Hardware,Software)结合成虚拟单台大容量的硬盘使用,其特色是N台硬盘同时读取速度加快及提供容错性Fault Tolerant,所以RAID是当成平时主要访问Data的Storage不是Backup Solution。

在RAID有一基本概念称为EDAP(Extended Data Availability and Protection),其强调扩充性及容错机制,也是各家厂商如:Mylex,IBM,HP,Compaq,Adaptec,Infortrend等诉求的重点,包括在不须停机情况下可处理以下动作:RAID 磁盘阵列支援自动检测故障硬盘;RAID 磁盘阵列支援重建硬盘坏轨的资料;RAID 磁盘阵列支援支持不须停机的硬盘备援 Hot Spare;RAID 磁盘阵列支援支持不须停机的硬盘替换 Hot Swap;RAID 磁盘阵列支援扩充硬盘容量等。

一旦RAID阵列出现故障,硬件服务商只能给客户重新初始化或者REBUILD,这样客户数据就会无法挽回。

因此对RAID0、RAID1、RAID5以及组合型的RAID系列磁盘阵列数据恢复,出现故障以后只要不对阵列作初始化操作,就有机会恢复出故障RAID磁盘阵列的数据。

二.关于RAID的技术规范介绍(1)RAID技术规范简介冗余磁盘阵列技术最初的研制目的是为了组合小的廉价磁盘来代替大的昂贵磁盘,以降低大批量数据存储的费用,同时也希望采用冗余信息的方式,使得磁盘失效时不会使对数据的访问受损失,从而开发出一定水平的数据保护技术,并且能适当的提升数据传输速度。

RAID卡知识点

RAID卡知识点

RAID卡知识点
一、RAID的概念
RAID(Redundant Array of Independent Disks,即独立磁盘冗余阵列)是一种由计算机系统管理者和磁盘阵列技术结合实现的配置策略。

RAID类型主要有0,1,2,3,4,5,6,10等,可以通过RAID技术来实
现数据的容错性、共享性、可用性和性能。

RAID技术最初是由IBM设计出来的,它定义了一组磁盘组织的模式,可以将多块硬盘组成一个磁盘阵列,以提高系统的性能和稳定性。

RAID
卡的核心功能是把多个硬盘组合成一个磁盘阵列,所有的硬盘都会被
RAID管理,并且可以被操作系统识别到,因此经常需要使用RAID卡来实
现RAID技术。

二、RAID卡的作用
RAID卡是一种独特的硬件设备,它可以将多块硬盘以RAID方式组合
成一个RAID磁盘阵列,并实现磁盘容错性、共享性、可用性和性能。

RAID卡一般分为两种:一种是内置RAID卡,另一种是插槽RAID卡。


置RAID卡是直接安装在计算机主板上的,它具有支持容错功能,但需要
安装系统才能实现RAID;而插槽RAID卡则插在插槽的空位,具有更高的
性能和更广泛的容错功能,可以支持多种RAID等级,且能够与计算机兼
容使用。

存储基础知识(RAID及磁盘技术)..

存储基础知识(RAID及磁盘技术)..
• RAID由几块硬盘(物理卷)组成
• RAID可以多个硬盘按照指定容量创建一个或多个逻辑卷,便通过
LUN(Logic Unit Number)来标识。一个逻辑卷对于主机来说 就是一块硬盘(物理卷)
逻辑卷
LUN1
逻辑卷
LUN2
LUN3
物理卷
物理卷
RAID10
RAID5
多个物理卷上创建1个逻辑卷
多个物理卷上创建2个逻辑卷
特点:较高的数据冗余性能;超强的数据保护能力,可以应付多颗盘同 时出错; 优点:允许在同一组内并发进行多个写操作 缺点:计算校验地址占用较多的处理时间;较低的写入速率。
RAID6 P+Q

RAID6 P+Q会根据公式计算出P和Q的值,当有 两个数据同时丢失时,仍可以计算出原数据
磁盘1 条带1 条带2 数据1a 数据2d
I/O 2
I/O 2 (Disk 2)
• CPU运算速度飞速 提高,数据读写速 度不应该成为计算 机系统处理的瓶颈
节省时间
Total request execution time
速度 @ N x 单块硬盘的速度
RAID基本概念 ——条带
大数据块写入RAID时会被分成多个数据块并行写入多块硬盘, 这些大小一致的数据块就称为条带。同时数据读取时会并行从 多块硬盘读取条带数据,最后完整输出。 条带无疑会大幅度提升整体读写效率。
磁盘2 数据1b 数据2e
磁盘3 数据1c P2
磁盘4 P1 Q2
磁盘5 Q1 数据2f
条带3
条带4 条带5
数据3g
P4 Q5
P3
Q4 数据5m
Q3
数据4j 数据5n
数据3h

RAID卡基础知识培训

RAID卡基础知识培训

(二)RAID分类——HostRaid
Host RAID是基于硬和软RAID之间的一种产品。它把软件RAID功能 集成到了产品的固件上,从而提高了产品的功能和容错能力。
能够实现简单的RAID功能,如RAID0,1,10。 例如,NVMCP55集成了HostRAID功能,可以实现简单的sataRAID
RAID卡基础知识培训
(一)RAID定义
• RAID技术诞生于1987年,由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提出。RAID是 “Redundant Array of Independent Disk”的缩写,中文意思是独立冗 余磁盘阵列。简单的说,RAID是一种把多块独立的硬盘(物理硬盘)按 不同方式组合起来形成一个硬盘组(逻辑硬盘),从而提供比单个硬盘 更高的存储性能和提供数据冗余的技术。冗余磁盘阵列最初的研制目 的是为了组合小的廉价磁盘来代替大的昂贵磁盘,以降低大批量数据 存储的费用,同时也希望采用冗余信息的方式,使得磁盘失效时不会 使对数据的访问受损失,从而开发出一定水平的数据保护技术,并且 能适当的提升数据传输速度。早期的RAID技术只应用于高端服务器 ,并且只配合SCSI硬盘使用。后来随着IDE硬盘转速的提升和RAID 技术的发展,RAID技术也被应用于桌面计算机领域。现今,RAID技 术已经被广泛应用于SATA,SAS接口硬盘之上。
(Online Capacity Expansion---在线扩容),RLM( RAID Level Migration –raid在线迁移)等高级功能、有些高级的卡还支持 snapshot等。
零通道RAID卡
• 零通道RAID卡简称ZCR(Zero Channel Raid),主要是利用主板上 的SCSI芯片和SCSI通道接口,通过支持零通道RAID卡主板上的板载 SCSI控制芯片与某指定的PCI插槽之间的电气连接来实现各种RAID 功能。对于这种电气连接,Adaptec称之为Embedded RAID Logic( EMRL),Intel则称之为RAIDIOS。

常用raid分类及优缺点总结

常用raid分类及优缺点总结

常用raid分类及优缺点总结RAID(redundant array of independent disks),独立磁盘冗余阵列。

单个硬盘无法满足大量数据存储和数据安全性的需求,RAID将多个独立的物理硬盘按照一定方式(RAID级别)组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大的逻辑盘,提高了数据读写速度、可靠性、存储能力及容错能力。

RAID分类软RAID无独立的RAID控制卡,由操作系统和CPU来实现所有的RAID功能。

占用CPU资源,如果操作系统出现故障,则RAID信息会丢失,RAID功能将不可用。

跟硬RAID比性能差,但成本低。

硬RAID拥有独立的RAID控制卡,通过RAID卡实现所有的RAID功能,不占用CPU资源。

性能好,但成本高。

常用RAID级别优缺点及适用场景RAID主要利用数据条带、镜像和数据校验技术来获取高读写、可靠性及容错能力,根据组合方式的不同,可以把RAID分为不同的级别。

JBODJBOD(Just a Bunch Of Disks),磁盘簇、简单磁盘捆绑或Span。

JBOD并非标准的RAID级别,不能提供RAID带来的高读写、可靠性及容错能力。

JBOD是在逻辑上把几个物理磁盘串联到一起,从而提供一个大的逻辑磁盘。

存储数据时从第一个磁盘开始存储,当第一个磁盘的存储空间用完后,再依次从后面的磁盘开始存储数据。

存取性能等同于对单一磁盘的存取操作,不提供数据安全保障,它只是简单的提供一种利用磁盘空间的方法。

JBOD的低成本是它的主要优势。

RAID 0数据条带化,无校验,不提供数据保护。

数据并发写入多个硬盘。

优点1.所有RAID中读写性能最高2.100%的磁盘空间利用率缺点不提供数据冗余保护,一旦数据损坏,将无法恢复。

适用场景RAID 0适用于迅速读写,但对数据安全性和可靠性要求不高的场景,如视频、打印等。

RAID 1数据镜像,无校验。

一半的空间存储冗余数据,所有RAID中数据安全性最高。

优点1.所有的RAID中安全性最高,即使有一半的磁盘发生故障,仍能正常运转。

图文并茂RAID技术全解–RAID0、RAID1、RAID5、RAID10

图文并茂RAID技术全解–RAID0、RAID1、RAID5、RAID10

图⽂并茂RAID技术全解–RAID0、RAID1、RAID5、RAID10图⽂并茂 RAID 技术全解 – RAID0、RAID1、RAID5、RAID100…… RAID 技术相信⼤家都有接触过,尤其是服务器运维⼈员,RAID 概念很多,有时候会概念混淆。

这篇⽂章为⽹络转载,写得相当不错,它对 RAID 技术的概念特征、基本原理、关键技术、各种等级和发展现状进⾏了全⾯的阐述,并为⽤户如何进⾏应⽤选择提供了基本原则,对于初学者应该有很⼤的帮助。

⼀、RAID 概述 1988 年美国加州⼤学伯克利分校的 D. A. Patterson 教授等⾸次在论⽂ “A Case of Redundant Array of Inexpensive Disks” 中提出了RAID 概念 [1] ,即廉价冗余磁盘阵列( Redundant Array of Inexpensive Disks )。

由于当时⼤容量磁盘⽐较昂贵, RAID 的基本思想是将多个容量较⼩、相对廉价的磁盘进⾏有机组合,从⽽以较低的成本获得与昂贵⼤容量磁盘相当的容量、性能、可靠性。

随着磁盘成本和价格的不断降低, RAID 可以使⽤⼤部分的磁盘, “廉价” 已经毫⽆意义。

因此, RAID 咨询委员会( RAID Advisory Board, RAB )决定⽤ “ 独⽴ ” 替代 “ 廉价 ” ,于时 RAID 变成了独⽴磁盘冗余阵列( Redundant Array of Independent Disks )。

但这仅仅是名称的变化,实质内容没有改变。

RAID 这种设计思想很快被业界接纳, RAID 技术作为⾼性能、⾼可靠的存储技术,已经得到了⾮常⼴泛的应⽤。

RAID 主要利⽤数据条带、镜像和数据校验技术来获取⾼性能、可靠性、容错能⼒和扩展性,根据运⽤或组合运⽤这三种技术的策略和架构,可以把 RAID 分为不同的等级,以满⾜不同数据应⽤的需求。

七种RAID总结笔记

七种RAID总结笔记

一、RAID解析1.RAID 0(1)将几块磁盘并行组合,横向写数据(2)并发IO,写数据最快缺点:不提供数据冗余,如果其中一块磁盘废掉,则数据全毁详细:条带深度大时,一次IO只能从一块磁盘上读取,无性能提升。

要在某种程度上提升性能,需要减小条带深度。

2.RAID 1(1)一块磁盘写,另一块作为备份,也在相同的位置写。

(2)当一块磁盘废掉或者磁盘某区域坏掉,则读取另外一个磁盘。

(3)写性能等于最低那块硬盘的写性能。

优点:(1)提供初步数据保护(2)虽然额外多了一个操作,但是写速度也很快缺点:速度太慢,一个写另一个也必须写与RAID 0的不同:RAID 0没有数据保护措施,RAID 1数据有两份3.RAID 2(1)每两块数据盘就有一块校验盘(海明校验码)(2)当数据损坏时通过校验码可恢复损坏磁盘上的数字,每次只能传输2路数据,因数据盘就两块。

(3)并存并取缺点:(1)数据存储时数据位被强行打散在两块磁盘上,每次读取数据都要两块磁盘联动(2)利用海明码开销太大详细:4块数据盘,3块校验盘。

假设RAID 2条带大小为4b(1b*4块),控制器接收到IO的数据之后第一块磁盘写入1 5 9 13等位,第二块磁盘写入2 6 10 14等位,第三第四块磁盘相同,此时全盘读写,数据物理不连续,逻辑连续,导致对非事务性IO效率低下。

适合连续,大块IO的情况与RAID 0的不同:不能并发,每次IO都占据了所有磁盘;每次都保证所有磁盘运行4.RAID 3(1)只留一块校验盘,将数据每一位之间做异或XOR运算,任何一个扇区损坏通过剩余未和校验位一同进行异或运算,得到丢失位,8位一起校验则得到损坏的一个字节。

(2)条带深度小,将IO分成小块每个块4KB,让每个磁盘都有机会存储这些小块,这样多磁盘并行读写,性能高。

(3)XOR只能判断数据是否有误,不能修正数据缺点:校验盘会成为热点盘;每次IO都需要牵动所有磁盘,和RAID 一样,不适合并发IO详细:每一个条带设计为OS系统块的大小,深度随磁盘数量而定,最小为1个扇区;每个条带一般为OS系统块长度,写数据时按数据块分散到各个磁盘。

RAID0到RAID6全解析

RAID0到RAID6全解析

RAID0到RAID6全解析RAID是通过磁盘阵列与数据条块化方法相结合, 以提高数据可用率的一种结构。

IBM早于1970年就开始研究此项技术。

RAID 可分为RAID级别1到RAID级别6, 通常称为:RAID 0, RAID 1, RAID 2, RAID 3,RAID 4,RAID 5,RAID6。

每一个RAID级别都有自己的强项和弱项. “奇偶校验”定义为用户数据的冗余信息, 当硬盘失效时, 可以重新产生数据。

RAID 0:RAID 0 并不是真正的RAID结构, 没有数据冗余。

RAID 0 连续地分割数据并并行地读/写于多个磁盘上。

因此具有很高的数据传输率。

但RAID 0在提高性能的同时,并没有提供数据可靠性,如果一个磁盘失效, 将影响整个数据.因此RAID 0 不可应用于需要数据高可用性的关键应用。

RAID 1:RAID 1通过数据镜像实现数据冗余, 在两对分离的磁盘上产生互为备份的数据。

RAID 1可以提高读的性能,当原始数据繁忙时, 可直接从镜像拷贝中读取数据.RAID 1是磁盘阵列中费用最高的, 但提供了最高的数据可用率。

当一个磁盘失效, 系统可以自动地交换到镜像磁盘上, 而不需要重组失效的数据。

RAID0+1:正如其名字一样RAID01是RAID 0和RAID 1的组合形式;RAID 10则是RAID1和RAID0的组合形式。

RAID10是存储性能和数据安全兼顾的方案。

它在提供与RAID 1一样的数据安全保障的同时,也提供了与RAID 0近似的存储性能。

由于RAID 0+1也通过数据的100%备份提供数据安全保障,因此RAID 0+1的磁盘空间利用率与RAID 1相同,存储成本高。

RAID 0+1的特点使其特别适用于既有大量数据需要存取,同时又对数据安全性要求严格的领域,如银行、金融、商业超市、仓储库房、各种档案管理等。

RAID 2:从概念上讲, RAID 2 同RAID 3类似, 两者都是将数据条块化分布于不同的硬盘上, 条块单位为位或字节。

RAID知识

RAID知识
不同RAID组级别的可靠性、读写性能和硬盘利用率不同,对比情况如下表:
RAID级别
冗余和数据恢复能力
读性能
写性能
硬盘利用率
RAID 0
无冗余。数据损坏后不能恢复。


硬盘利用率100%。
RAID 1
全冗余,当chunk故障时,可以使用对应镜像chunk进行恢复。
较高
较低
硬盘利用率1/n(n代表RAID 1成员盘的总数)。
RAID 3
实际的业务应用中一般不采用RAID 3。
RAID 5
适用于顺序业务较多的场合,例如,视频点播业务和视频监控业务。
RAID 6
适用于顺序业务较多的场合,例如,视频点播业务和视频监控业务。
RAID 10பைடு நூலகம்
从读写性能上看,RAID 10适用于随机业务场景,例如数据库应用等;从安全性上看,RAID 10适用于银行和金融等领域。


4D+2P:硬盘利用率66.67%。
8D+2P:硬盘利用率80%。
RAID 10
高,允许多个chunk故障。当某个chunk故障时,可以使用对应的镜像chunk进行恢复。如果存储相同数据的chunk和镜像chunk同时故障,则整个RAID级别故障。
较高
较高
硬盘利用率50%。
RAID 50
较高,每个RAID 5子组中的校验数据分散在不同的chunk上,每个RAID 5子组中只允许一个chunk失效。如果某个RAID 5子组中有2个及以上chunk同时失效,则整个RAID级别故障。
RAID 50
适用于金融和数据库等对大文件类型有需求且对数据的安全性要求比较高的场合。
较高,校验数据分散在不同的chunk上,每个chunk组中的校验数据占用一个chunk的空间,允许任意一个数据chunk故障。如果出现两个及以上chunk故障,则整个RAID级别故障。

RAID 卡基础知识

RAID 卡基础知识

目录第一章RAID知识介绍 --------------------------------------------------------------------------------------- 21.1. RAID0:条带化 -------------------------------------------------------------------------------- 21.2. RAID1 --------------------------------------------------------------------------------------------- 31.3. RAID0+1 ----------------------------------------------------------------------------------------- 31.4. RAID5 --------------------------------------------------------------------------------------------- 4 第二章RAID的实现 ------------------------------------------------------------------------------------------ 52.1. 软件RAID --------------------------------------------------------------------------------------- 52.2. 硬件RAID --------------------------------------------------------------------------------------- 5 第三章RAID卡原理 ------------------------------------------------------------------------------------------ 6 第四章Mylex Accele352 RAID 卡设置与使用 --------------------------------------------------------- 94.1. Mylex Accele352 RAID卡简介 ------------------------------------------------------------- 94.2. RAID卡配置方法 ------------------------------------------------------------------------------ 94.3. RAID阵列的管理 ----------------------------------------------------------------------------- 10 第五章Adaptec3200s RAID卡 ----------------------------------------------------------------------------- 135.1. Adaptec3200s RAID卡简介----------------------------------------------------------------- 135.2. RAID卡配置方法 ----------------------------------------------------------------------------- 135.3. RAID阵列的管理 ----------------------------------------------------------------------------- 14第一章RAID知识介绍RAID的全称是廉价磁盘冗余阵列(Redundant Array of Inexpensive Disks),于1987年由美国Berkeley 大学的两名工程师提出的RAID出现的,最初目的是将多个容量较小的廉价硬盘合并成为一个大容量的“逻辑盘”或磁盘阵列,实现提高硬盘容量和性能的功能。

「干货」图文并茂磁盘阵列RAID详解

「干货」图文并茂磁盘阵列RAID详解

「干货」图文并茂磁盘阵列RAID详解独立硬盘冗余阵列(RAID, Redundant Array of Independent Disks),旧称廉价磁盘冗余阵列(Redundant Array of Inexpensive Disks),简称磁盘阵列。

利用虚拟化存储技术把多个硬盘组合起来,成为一个或多个硬盘阵列组,目的提升性能或数据冗余或是两者同时提升。

RAID分类1.硬件RAID:用RAId接口卡来实现;需要内核支持其驱动,并且该类设备设备显示为SCSI设备,代号为/dev/sd*。

2.软件RAID:用内核中的MD(multiple devices)模块实现,该类设备在/etc/下表示为:md*;在现在的RH 5版本中使用mdadm 工具管理软RAID;(虽然来说可以用软件模拟实现raid,但是相对对磁盘控制的功能及性能不如硬件实现的好,生产环境中最好使用硬件raid。

几种常见RAID类型描述RAID-0 :striping(条带模式),至少需要两块磁盘,做RAID 分区的大小最好是相同的(可以充分发挥并优势);而数据分散存储于不同的磁盘上,在读写的时候可以实现并发,所以相对其读写性能最好;但是没有容错功能,任何一个磁盘的损坏将损坏全部数据。

RAID-1 :mirroring(镜像卷),至少需要两块硬盘,raid大小等于两个raid分区中最小的容量(最好将分区大小分为一样),可增加热备盘提供一定的备份能力;数据有冗余,在存储时同时写入两块硬盘,实现了数据备份;但相对降低了写入性能,但是读取数据时可以并发,几乎类似于raid-0的读取效率。

RAID-5 :需要三块或以上硬盘,可以提供热备盘实现故障的恢复;采用奇偶效验,可靠性强,且只有同时损坏两块硬盘时数据才会完全损坏,只损坏一块硬盘时,系统会根据存储的奇偶校验位重建数据,临时提供服务;此时如果有热备盘,系统还会自动在热备盘上重建故障磁盘上的数据。

RAID基本概念

RAID基本概念

RAID基本概念,专用术语介绍我们提供的 RAID 卡支持各种常用 RAID级别,如 0,1,5,10,50 等,您可以根据数据的重要性来选择。

在开始使用 RAID 卡之前,我们希望您能够对下面的概念有较深的理解,从而更好的配置和使用您的服务器。

RAID 0 是无数据冗余的存储空间条带化,具有低成本、极高读写性能、高存储空间利用率的RAID级别,适用于Video / Audio存储、临时文件的转储等对速度要求极其严格的特殊应用。

但由于没有数据冗余,其安全性大大降低,构成阵列的任何一块硬盘损坏都将带来数据灾难性的损失。

RAID1 使用磁盘镜像(disk mirroring)的技术,是两块硬盘数据完全镜像,安全性好,技术简单,管理方便,读写性能均好。

但其无法扩展(单块硬盘容量),数据空间浪费大。

RAID 5 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RAID技术。

各块独立硬盘进行条带化分割,相同的条带区进行奇偶校验(异或运算),校验数据平均分布在每块硬盘上。

以n块硬盘构建的RAID5 阵列可以有n-1 块硬盘的容量,存储空间利用率非常高。

RAID 5 具有数据安全、较好的读写速度,空间利用率高等优点,应用非常广泛,但不足之处是 1 块硬盘出现故障以后,整个系统的性能大大降低。

RAID10 是RAID1 和RAID0的结合,RAID50 是RAID5和RAID0 的结合。

鉴于RAID0、RAID1和RAID5 的优缺点,RAID10 与RAID 50成为它们之间最好的平衡点。

如果您的配置中硬盘数目超过 6 块,我们强烈建议您选择RAID10 或RAID 50。

总的来说,RAID0及 RAID1 最适合PC服务器及图形工作站的用户,提供最佳的性能及最便宜的价格。

RAID5 适合于银行、金融、股市、数据库等大型数据处理中心 OLTP 应用,同时提供数据的安全性与较高读写性能。

MegaRAID BIOS Configuration Utility配置介绍当系统开机引导检测到Lsilogic megaraid 控制器时,系统会显示RAID卡的BIOS版本,内存,电池配置信息,并读取比较存储在硬盘或NVRAM内的阵列的配置信息,同时提示您按下<Ctrl>+<M> 键进入配置菜单。

RAID卡

RAID卡

RAID卡目录RAID卡介绍RAID卡的接口类型RAID卡的缓存编辑本段RAID卡介绍提到RAID卡就不得不提到什么是RAID。

RAID是英文Redundant Array of Independent Disks的缩写,翻译成中文即为独立磁盘冗余阵列,或简称磁盘阵列。

简单的说,RAID是一种把多块独立的硬盘(物理硬盘)按不同方式组合起来形成一个硬盘组(逻辑硬盘),从而提供比单个硬盘更高的存储性能和提供数据冗余的技术。

组成磁盘阵列的不同方式成为RAID级别(RAID Levels)。

RAID技术经过不断的发展,现在已拥有了从 RAID 0 到 6 七种基本的RAID 级别。

另外,还有一些基本RAID级别的组合形式,如RAID 10/01(RAID 0与RAID 1的组合),RAID 50(RAID 0与RAID 5的组合)等。

不同RAID 级别代表着不同的存储性能、数据安全性和存储成本。

数据冗余的功能是在用户数据一旦发生损坏后,利用冗余信息可以使损坏数据得以恢复,从而保障了用户数据的安全性(除RAID0外)。

在用户看起来,组成的磁盘组就像是一个硬盘,用户可以对它进行分区,格式化等等。

总之,对磁盘阵列的操作与单个硬盘一模一样。

不同的是,磁盘阵列的存储性能要比单个硬盘高很多(主要是存取速度上),而且可以提供数据冗余。

RAID卡就是用来实现RAID功能的板卡,通常是由I/O处理器、硬盘控制器、硬盘连接器和缓存等一系列零组件构成的。

不同的RAID卡支持的RAID 功能不同。

支持RAlD0、RAID1、RAID3、RAID4、RAID5、RAID10不等。

RAID 卡可以让很多磁盘驱动器同时传输数据,而这些磁盘驱动器在逻辑上又是一个磁盘驱动器,所以使用RAID可以达到单个的磁盘驱动器几倍、几十倍甚至上百倍的速率。

这也是RAID卡最初想要解决的问题。

可以提供容错功能,这是RAID卡的第二个重要功能。

编辑本段RAID卡的接口类型接口是指支持的接口,目前主要有三种:IDE接口、接口和SATA接口。

RAID卡知识点整理

RAID卡知识点整理

RAID卡知识点整理RAID 卡知识点整理⼀. RAID 参数功能⽐较:1)Perc5,6卡⽀持Drive 迁移(不同控制器间硬盘迁移)和漫游(同⼀个控制器下,漫游要在Offline下做),Perc4只⽀持漫游(同⼀控制器下,漫游要在Offline下做)PERC4 卡的raid 信息存在卡和硬盘上,换卡需要先清掉新卡⾥⾯的信息,再从硬盘读取, perc5 ,6只存在硬盘上⾯.更换卡直接从硬盘读取.RAID卡key的作⽤: 没有key ⽆法在BIOS⾥⾯设置成RAID模式,只能SCSI模式.2)电池充放电周期: approximately every 3 months电池充放电时间:Learn cycle discharge cycle: approximately 3 hoursLearn cycle charge cycle: approximately 4 hour3)SAS 6/iR 与SAS 5/iR ⽐较6/iR⽀持Expander:Support for up to 10 devices in a Virtual Disk (RAID 0) 6/iR ⽀持global HS: Maximum of 2 Global Hot spares 6/iR ⽀持OMSS 软件管理在线配置,5/iR只能进⼊ctrl+C配置界⾯.⼆. PERC3 ,PERC4 RAID 10配置⽅法:进⼊RAID选择new configuration,不要选easy configuration⽤空格健先选中两块做RAID1的硬盘,然后敲回车,再选中两块要做raid1的硬盘,再回车,如下图.这时按F10进⼊下图,确认SPAN=YES,选中accept或下图:配置RAID50与此类似,RAID50需要⾄少六块硬盘.三. Foreign的磁盘状态和处理(多个磁盘故障)1. 坏的盘体不在OS的VD上,OS仍然正常运⾏,并且系统安装有Open Manager Storage Management或者SAS Raid Storage Managera)Open Manager Storage Management⾥恢复1)在OS⾥打开OMSM,查看VD状态2)检查PD状态3)查看事件⽇志,检查磁盘掉线的先后顺序4)拔出最先掉线的磁盘5)清除Foreign配置6)确定清除配置7)确定磁盘恢复成Ready状态8)打开命令窗⼝执⾏omconfig命令将Ready的磁盘转换成VD丢失的磁盘.命令⾏格式如下:omconfig storage globalinfo action=service_replacemissingpdisk controller=0 vdisk=1 oldpdisk=0:0:3 newpdisk=0:0:3注意: OMSA5.0跟5.1以后版本参数的区别, 5.0使⽤adisk, 5.1使⽤pdisk OMSA5.0版本命令⾏omconfig storage globalinfo action=service_replacemissingadisk controller=id vdisk=id oldadisk=port:encl:slot newadisk=port:encl:slot OMSA5.1或以后版本omconfig storage globalinfo action=service_replacemissingpdisk controller=X vdisk=X oldpdisk=port:enclosure:slotnewpdisk=port:enclosure:slotcontroller id使⽤以下命令查看:omreport storage controller9)执⾏以上命令⾏以后Ready的磁盘恢复成为VD⾥Offline的磁盘10)将Offline的磁盘Force Online.11)选择Online,然后确定再次确定12)物理磁盘恢复到Online状态13)请到VD⾥检查VD的状态从Failed转成Degraded.14)请检查数据, 尽快备份数据. 确定备份好数据后, 直接热插⼊被拔出的盘体到原来的槽位, 磁盘会⾃动Rebuild2. 坏的盘体在OS的VD上,已经⽆法进⼊OS,或者系统没有安装OMSM/SRSM的情况下,在Raid BIOS⾥进⾏恢复1)重启机器, 在⾃检时会看到以下信息, 提⽰找到Foreign的配置2)先跳过PERC5卡的信息, 进⼊BMC的管理界⾯, 查看事件⽇志3)通过浏览事件⽇志找出并记录硬盘掉线的先后顺序如果⾮9代机器, 请使⽤32bit诊断程序读取IPMI信息获得⽇志. 或者使⽤BMC命令⾏⼯具获取⽇志; 如果BMC中⽆法找到硬盘掉线相关资料,请⼀定要使⽤LSI的MegaLogR ⼯具读取PERC5卡的TTY-LOG,具体操作请查看⽂章最后的附录4)重新启动机器进⼊Perc5 RAID BIOS⾥查看状态, VD已经Offline.5)检查虚拟磁盘VD的属性6)检查虚拟磁盘VD的状态, 记录下所有VD的参数.Drive ID, #, VD Size, Element Size, Read Policy, Write Policy7)检查硬盘的状态, 硬盘状态为Foreign, 注意硬盘有没有错误.8)清除Foreign的配置9)硬盘的状态转换成Ready10)删除Offline的VD11)重新创建VD12)注意重新创建的VD的配置要跟原来的VD⼀样, ⽽且不能选择Initialize.。

第4章-RAID

第4章-RAID

M N O P 镜像 =
M M N
O P

9/85
6.3 廉价磁盘冗余阵列RAID
2. RAID1的特点
能实现快速的读取操作。 写性能由写性能最差的磁盘决定。相对以后各级
RAID来说,RAID1的写速度较快。
可靠性很高,数据的恢复很简单。 最昂贵的解决方法,物理磁盘空间是逻辑磁盘空
奇偶校验 产生器 A0 B0 C0 D0 块0 A1 B1 C1 D1 1 块1 A2 B2 C2 D2 块2 A3 B3 C3 D3 块3
Aparity Bparity Cparity Dparity
块 0、1、2、3 的校验

15/85
6.3 廉价磁盘冗余阵列RAID
3. RAID4读写特点
读取操作
63廉价磁盘冗余阵列raid位交叉奇偶校验盘阵列634raid3a0a1a2a3b0d0d1d2c0c1c2c3b1b2b3d363廉价磁盘冗余阵列raid63廉价磁盘冗余阵列raid采用比较大的条带以块为单位进行交叉存放和计算奇偶校验
廉价磁盘冗余阵列RAID
1. 磁盘阵列DA(Disk Array):使用多个磁盘(包括驱 动器)的组合来代替一个大容量的磁盘。
A0 A1
Q2 校验 P3 校验
B0
Q1 校验 P2 校验
Q0 校验 P1 校验
P0 校验
D1 D2
Q3 校验
C2 C3 C4 块C
B3 B4 块B
A4 块A
D4 块D

19/85
6.3 廉价磁盘冗余阵列RAID
6.3.8 RAID10与RAID01
1. RAID10又称为RAID1+0
先进行镜像(RAID1),再进行条带存放(RAID0)

Raid基本原理

Raid基本原理

Raid基本原理首先,我们要做Raid,要根据Raid卡支持的功能,然后考虑我们使用的磁盘适量满足于使用Raid 的数量。

假设有N个磁盘组Raid。

Raid0:速度N倍,容量N倍,安全性较差。

Raid1:速度N的半数,容量只有一半,安全性最好。

Raid2、3不用考虑Raid5:速度N-1,容量N-1,读盘速度稍微快一些,写入相对效率低一些。

但是综合安全性和硬盘利用率最好。

Raid6:类似5,速度低于N-2,容量N-2,成本高了不少,但更安全。

Raid10:即Raid0+Raid1,即安全,又提高速度,但硬盘容量只有一半,速度达到N的一半。

1、RAID 0将多个磁盘合并成一个大的磁盘,不具有冗余,并行I/O,速度最快。

RAID 0亦称为带区集。

它是将多个磁盘并列起来,成为一个大磁盘。

在存放数据时,其将数据按磁盘的个数来进行分段,然后同时将这些数据写进这些盘中。

所以,在所有的级别中,RAID 0的速度是最快的。

但是RAID 0没有冗余功能,如果一个磁盘(物理)损坏,则所有的数据都会丢失。

2、RAID 1两组以上的N个磁盘相互作镜像,速度没有提高,但是允许N-1个磁盘损坏,可靠性最高。

RAID 1就是镜像。

其原理为在主硬盘上存放数据的同时也在镜像硬盘上写一样的数据。

当主硬盘(物理)损坏时,镜像硬盘则代替主硬盘的工作。

因为有镜像硬盘做数据备份,所以RAID 1的数据安全性在所有的RAID级别上来说是最好的。

但无论用多少磁盘做RAID 1,仅算其中一半磁盘的容量,是所有RAID上磁盘利用率最低的一个级别。

这是RAID 0的改良版,以汉明码(en:Hamming Code)的方式将数据进行编码后分割为独立的位元,并将数据分别写入硬盘中。

因为在数据中加入了错误修正码(ECC,Error Correction Code),所以数据整体的容量会比原始数据大一些,RAID2最少要三台硬盘方能运作。

4、RAID 3采用Bit-interleaving(数据交错存储)技术,它需要通过编码再将数据位元分割后分别存在硬盘中,而将同位元检查后单独存在一个硬盘中,但由于数据内的位元分散在不同的硬盘上,因此就算要读取一小段数据资料都可能需要所有的硬盘进行工作,所以这种规格比较适于读取大量数据时使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RAID 卡知识点整理一. RAID 参数功能比较:
1)Perc5,6卡支持Drive 迁移(不同控制器间硬盘迁移)和漫游(同一个控制器下,
漫游要在Offline下做),Perc4只支持漫游(同一控制器下,漫游要在Offline下做)
PERC4 卡的raid 信息存在卡和硬盘上,换卡需要先清掉新卡里面的信息,再从硬盘读取, perc5 ,6只存在硬盘上面.更换卡直接从硬盘读取.
RAID卡key的作用: 没有key 无法在BIOS里面设置成RAID模式,只能
SCSI模式.
2)电池充放电周期: approximately every 3 months
电池充放电时间:Learn cycle discharge cycle: approximately 3 hours
Learn cycle charge cycle: approximately 4 hour
3)SAS 6/iR 与SAS 5/iR 比较
6/iR支持Expander:Support for up to 10 devices in a Virtual Disk (RAID 0) 6/iR 支持global HS: Maximum of 2 Global Hot spares
6/iR 支持OMSS 软件管理在线配置,5/iR只能进入ctrl+C配置界面.
二. PERC3 ,PERC4 RAID 10配置方法:
进入RAID选择new configuration,不要选easy configuration
用空格健先选中两块做RAID1的硬盘,然后敲回车,再选中两块要做raid1的硬盘,再回车,如下图.
这时按F10进入下图,确认SPAN=YES,选中accept
或下图:
配置RAID50与此类似,RAID50需要至少六块硬盘.
三. Foreign的磁盘状态和处理(多个磁盘故障)
1. 坏的盘体不在OS的VD上,OS仍然正常运行,并且系统安装有Open Manager Storage
Management或者SAS Raid Storage Manager
a)Open Manager Storage Management里恢复
1)在OS里打开OMSM,查看VD状态
2)检查PD状态
3)查看事件日志,检查磁盘掉线的先后顺序
4)拔出最先掉线的磁盘
5)清除Foreign配置
6)确定清除配置
7)确定磁盘恢复成Ready状态
8)打开命令窗口执行omconfig命令将Ready的磁盘转换成VD丢失的磁盘.
命令行格式如下:
omconfig storage globalinfo action=service_replacemissingpdisk
controller=0 vdisk=1 oldpdisk=0:0:3 newpdisk=0:0:3
注意: OMSA5.0跟5.1以后版本参数的区别, 5.0使用adisk, 5.1使用pdisk
OMSA5.0版本命令行
omconfig storage globalinfo action=service_replacemissingadisk
controller=id vdisk=id oldadisk=port:encl:slot newadisk=port:encl:slot
OMSA5.1或以后版本
omconfig storage globalinfo action=service_replacemissingpdisk
controller=X vdisk=X oldpdisk=port:enclosure:slot
newpdisk=port:enclosure:slot
controller id使用以下命令查看:
omreport storage controller
9)执行以上命令行以后Ready的磁盘恢复成为VD里Offline的磁盘
10)将Offline的磁盘Force Online.
11)选择Online,然后确定
再次确定
12)物理磁盘恢复到Online状态
13)请到VD里检查VD的状态从Failed转成Degraded.
14)请检查数据, 尽快备份数据. 确定备份好数据后, 直接热插入被拔出的盘体到原来的
槽位, 磁盘会自动Rebuild
2. 坏的盘体在OS的VD上,已经无法进入OS,或者系统没有安装OMSM/SRSM的情况下,在<Ctrl><R>Raid BIOS里进行恢复
1)重启机器, 在自检时会看到以下信息, 提示找到Foreign的配置
2)先跳过PERC5卡的信息, <Ctrl><E>进入BMC的管理界面, 查看事件日志
3)通过浏览事件日志找出并记录硬盘掉线的先后顺序
如果非9代机器, 请使用32bit诊断程序读取IPMI信息获得日志. 或者使用BMC命令行工具获取日志; 如果BMC中无法找到硬盘掉线相关资料,请一定要使用LSI的MegaLogR 工具读取PERC5卡的TTY-LOG,具体操作请查看文章最后的附录
4)重新启动机器<Ctrl><R>进入Perc5 RAID BIOS里查看状态, VD已经Offline.
5)检查虚拟磁盘VD的属性
6)检查虚拟磁盘VD的状态, 记录下所有VD的参数.
Drive ID, #, VD Size, Element Size, Read Policy, Write Policy
7)检查硬盘的状态, 硬盘状态为Foreign, 注意硬盘有没有错误.
8)清除Foreign的配置
9)硬盘的状态转换成Ready
10)删除Offline的VD
11)重新创建VD
12)注意重新创建的VD的配置要跟原来的VD一样, 而且不能选择Initialize.
13)将第3)步查看日志后, 第一个掉线的硬盘Force Offline
14)测试备份其数据, 确认数据备份后,选择对Offline的硬盘Rebuild。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