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英雄主人公毕巧林性格分析
析奥涅金和毕巧林的形象特质
19世纪俄国文学中出现了“多余人”形象系列,“多余人”的提法源于《赫尔岑论文学》,其本意为贵族社会中的“多余人”。
他们出身于贵族,因看到贵族阶级的腐朽堕落而不满于贵族,但又寄生于贵族。
可以说他们是当时的进步贵族青年:精力充沛,才智过人,怀疑不满,有所追求。
但因缺乏明确的生活目标,生活空虚,缺乏实践的能力和毅力,不能真正走向人民,最终一事无成。
“多余人”奥涅金、毕巧林、别尔科夫、罗亭和奥勃洛莫夫这五个典型形象,既有一脉相承的共同点,又有各自不同的特质。
本文通过对第一个“多余人”奥涅金和第二个“多余人”毕巧林的爱情观、友情观以及对待自己痛苦的态度等方面的分析,来揭示其出现的时代必然性、悲剧性和历史进步性,突显其“多余人”的形象特质。
一、奥涅金“拒而复求”的爱情与毕巧林“得而弃之”的爱情在《叶甫盖尼·奥涅金》中,纯朴的乡村少女塔吉亚娜主动给奥涅金写了一封真挚而炽热的求爱信,并焦急而羞怯地等待他的回应。
可年轻的奥涅金此时已对贵族上流社会逢场作戏的所谓“爱情”厌倦透顶,他虽然感到塔吉亚娜很可爱,但并没有真正理解其真挚的情感和美好纯真的性格,只是将其视同于他以往收到的贵夫人们的“求爱信”。
同时,他也不想放弃对任何人都不负责的单身贵族的自由生活。
于是,他就用冷酷的言辞,居高临下的态度将视爱情为生命的塔吉亚娜教训了一番并断然拒绝了她的爱情。
奥涅金冷酷的态度让塔吉亚娜后来每次回忆及此就不寒而栗。
奥涅金在打死连斯基后,旅行归来,重返彼得堡,在极度孤独和绝望中与已成为将军夫人且雍容华贵的塔吉亚娜重逢,他竟然像孩子一样天真而疯狂地爱上了自己曾经拒绝过的塔吉亚娜。
但有高尚情操的塔吉亚娜虽然不爱自己的丈夫,但却忠实于丈夫,不愿像当时的一些贵夫人那样和情夫们私下往来。
她虽然依旧爱着奥涅金,但还是断然拒绝了奥涅金迟到的爱情,让他追悔莫及。
在《当代英雄》中,毕巧林离开了彼得堡,他的艳史已在那里闹得沸沸扬扬。
但他依旧秉性不改,无聊时在温泉疗养地百般挑逗自己并不爱的梅丽公爵小姐,并在决斗中打死了梅丽小姐的追随者葛鲁希尼茨基,利用向梅丽求爱的假象作掩护去和曾经被他抛弃且两度改嫁仍深爱他的旧情人维拉幽会。
多余人毕巧林人物分析
莱蒙托夫(1814-1841)是俄罗斯著名的诗人和小说家。
他创作的《当代英雄》是俄罗斯文学经典长篇小说之一。
毕巧林是《当代英雄》的主人公,是一名贵族军官,天资聪颖,才智出众,对由当时环境支配下的那种空虚无聊生活感到失望,但又没法摆脱,因此苦闷彷徨,甚至玩世不恭。
“狂热好动”与“人格分裂”是他的两大个性。
作为第二代“多余人”,毕巧林比奥涅金更有才能,因而其悲剧性也更深刻。
毕巧林处于西方资产阶级自由思想已传播到俄国,而沙皇尼古拉又竭力想保持封建贵族统治的农奴制时代的政治环境中。
1825年12月14日,沙皇政府对于进步的十二月党人加以镇压,希望的明灯熄灭了。
具有进步思想的贵族青年纷纷遭到迫害:有的被流放,有的被监禁,有的被送上断头台。
这是毕巧林所处的时代背景。
毕巧林这个人物形象具有复杂性。
他貌似一个高尚实质卑鄙的利己主义者,却又像是一个意志坚强,性情勇敢,但好招风惹事的人。
如果你认为他只有这两种性格,却又可以从书中得出他是一个精力旺盛但无所事事,终日拈花惹草追逐女性,折磨情人为乐的花花公子,或是十九世纪三十年代进步的俄罗斯青年人的形。
毕巧林既是社会的产物,同时又与社会对立,不能融入社会。
他是当时青年一代的代表,他们找不到施展抱负的机会,因而进入了“多余人”的行列。
在俄罗斯文学长廊中,患这种“时代病”的人是很多的。
著名的如普希金长诗《叶甫盖尼.奥涅金》中的主人公奥涅金;屠格涅夫长篇小说《罗亭》中的主人公罗亭;赫尔岑长篇小说《谁的罪过?》中的主人公别尔托夫,都是一系列“多余人”的形象。
但是毕巧林又与这些“多余人”人物形象有所不同。
奥涅金心灰意冷,毕巧林满腔怨恨。
他那种深入膏肓的“时代病”是无可救药的。
毕巧林对这种病的自我感觉很强烈:“我的思想骚乱不安,我的心永不知足。
什么事情都不能使我满足,我对悲伤就象对欢乐一样容易习惯,我的生活一天比一天空虚......”为了填补精神空虚,不满世俗现实的毕巧林玩世不恭,到处找寻刺激,无事生非,玩弄女性,用以宣泄他旺盛的生命力。
俄国文学中“多余人”的形象分析
摘要:19世纪前半叶,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塑造了一批独特的文学形象,即“多余人”。
奥涅金、毕巧林、罗亭和奥勃洛摩夫是这一系列形象的典型代表。
作为社会现实在文学作品中的反映,“多余人”现象的发展和演变也是一个历史过程,有其必然的发展规律。
“多余人”作为一个人物系列,反映了不同时代的不同社会环境,具有很强的社会现实意义。
然而,他们在一定程度上也有很大的共性。
本文着重分析“多余人”形象共同特征以及他们的发展变化规律。
关键词:多余人共同特征发展与演化现实意义正文:19世纪上半叶,西欧各先进国家已经进入资本主义,而俄国封建农奴制内部,新的资本主义已经萌生,同时,农民起义、暴动风起云涌,专制的危机已渐露倪端,农奴制度的崩溃已不可逆转,1812年反抗拿破仑侵略的卫国战争取得胜利,民族意识普遍觉醒,广大人民特别是农民对专职农奴制的不满和反抗情绪日益高涨。
在这种情势下,贵族青年中开始出现政治上的分化:一部分人渴望为祖国做一番事业,要求改变现存制度,这些人就是十二月党人;另一部分人仍然过着骄奢淫逸的生活,企图永久保持贵族特权地位;而第三种人则是贵族青年中的一部分人,他们感到时代的风暴即将来临,不甘心和贵族阶级一道灭亡,但阶级的局限又使他们没有勇气与能力去参加革命斗争,也看不见社会发展的前景,因此终日彷徨苦闷、焦躁不安,即染上了当时人们所说的“时代的忧郁病”,这一类人也即我们所谓的“多余人”。
“多余人”这一名称最早出现在屠格涅夫的《多余人日记》中,后来被俄罗斯文学界和批评界用来称谓具有类似奥涅金的性格气质和历史命运的那一部分贵族知识分子。
“多余人”之多余是指贵族知识分子相对于当时社会生活的关系而言,他们具有思考能力,智慧过人,但却无法脱离他们委身于其中的社会现实并采取行动,或者,按照赫尔岑所说,他在其安身立命的环境中时“多余的人”,他并不具有从这种环境中脱身出来的一种坚毅的性格的必要力量,他们收到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启蒙,善于独立思考,对社会、生活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都试图发现生活的真理和寻找内心的和谐与自由,但是屡屡受挫,以至于无法适应现实生活而被现实生活拒之门外。
外国文学题库(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部分)
浪漫主义部分题库一填空题1、为欧美浪漫主义文学提供了思想理论基础的学说是德国古典哲学和空想社会主义。
2、18世纪英国的感伤主义文学和卢梭对感情抒发的崇尚,为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的兴起铺平了道路。
3、1798年,华兹华斯和柯勒律治发表了《抒情歌谣集》,这是英国浪漫主义兴起的标志。
4、浪漫主义的理论策源地在德国。
施莱格尔兄弟是德国早期浪漫主义的重要理论家,他们也是在1798年创办了《雅典娜神殿》,在这本杂志上发表了一系列研究和宣言,以及一批诗人的作品。
5、彭斯的《苏格兰方言诗集》达到了18世纪英国诗歌的高峰。
6、布莱克的《天真之歌》以“羔羊”为典型,抒写温柔仁爱的理想世界;《经验之歌》以“老虎”为典型,表现对黑暗社会的不满。
7、济慈以夜莺的歌声象征幻想世界中永恒的欢乐,同现实世界中人生短暂、好景不长相对照的抒情诗是《夜莺颂》。
8、司各特的小说《艾凡赫》塑造了绿林英雄罗宾汉的形象。
9、童话《灰姑娘》、《白雪公主》出自于格林兄弟编成的《儿童与家庭童话集》。
10、夏多布里昂的短篇小说《勒内》塑造了一个患“世纪病”者的典型。
11、被誉为第一位俄国抒情诗人的是茹科夫斯基。
12、莱蒙托夫的小说《当代英雄》塑造的“多余人”形象是毕巧林。
13、库柏是美国民族文学的奠基人之一,他开创了以《皮袜子故事集》为代表的边疆传奇小说,最重要的一部是《最后一个莫希干人》。
14、霍桑在《红字》、《教长的黑面纱》等作品中挖掘的是“隐秘的恶”。
15、华兹华斯的《〈抒情歌谣集〉再版序言》被称为英国浪漫主义诗歌的“美学宣言”。
16、被称为科幻小说之父的作家是凡尔纳。
17、雨果的第一部诗集是《颂歌与民谣集》。
18、雨果在1827年发表的浪漫主义文学的宣言书是《〈克伦威尔〉序言》。
19、在《〈克伦威尔〉序言》中,雨果提出了一条新的美学原则:对照。
20、雨果在《巴黎圣母院》中塑造的善良和美的化身是爱丝梅哈达;教会势力的代表是克洛德副主教;外貌丑、内心美的下层人物是加西莫多。
外国文学史欧美文学中编简要题库
一、填空:1、英国的启蒙文学以(现实主义)小说成就最高。
2、恩格斯视鲁滨逊为一个英国(“真正资产者”)。
3、斯威夫特唯一的一部长篇小说是(《格列佛游记》)。
4、(理查生)是英国(家庭)小说的开创者,其作品以《帕米拉》、(《克拉丽莎》)最为著名。
5、汤姆和(苏菲亚)是菲尔丁的长篇小说(《汤姆·琼斯》)中的男女主人公。
6、感伤主义这个名称是由劳伦斯·斯泰恩的小说(《感伤的旅行》)而得名。
7、英国十八世纪最有成就的喜剧家是(谢立敦),其代表作是《造谣学校》。
8、(孟德斯鸠)的书信体小说(《波斯人信札》)是第一部著名的启蒙哲理小说,为法国的启蒙文学开辟了道路。
9、马克思赞赏《拉摩的侄儿》;恩格斯认为它与卢梭的《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同属(“辩证法的杰作”)。
10、法国启蒙文学唯一专门从事戏剧创作的作家是(博马舍);其代表作是《费加罗的婚姻》,又名《狂欢一日》。
11、“墓园诗派”是英国感伤主义在诗歌领域里的代表,由格雷的(《墓园挽歌》)得名。
12、(伏尔泰)的《老实人》中极富有哲理的名言是(“种咱们的田地要紧”)。
13、莱辛最重要的美学著作是(《拉奥孔》),戏剧评论辑集是(《汉堡剧评》)。
14、(《萨拉·萨姆逊》)是德国同时也是欧洲文学史上第一部市民悲剧,德国市民悲剧的代表作是(《阴谋与爱情》)。
15、卢梭(《忏悔录》)名为“忏悔”实为对社会的“控诉”,其文学创作的代表作是(《新爱洛伊丝》),其女主人公是(朱莉)。
16、恩格斯说席勒在其处女作(《强盗》)中,“歌颂了一个(向全社会公开宣战的豪侠青年)”。
17、马克思认为,席勒在剧中“把个人变成时代精神的单纯的传声筒”,这种戏剧创作中的简单化,概念化倾向,又叫(“席勒式”)。
18、恩格斯称(《阴谋与爱情》)为“德国第一部有政治倾向的戏剧”。
19、歌德的代表作是《浮士德》,其体裁是(诗体悲剧)。
20、浮士德在翻译《圣经》时,将《新约·约翰福音》中的“泰初有道”,改译成(“泰初有为”)。
论毕巧林的形象及其意义
论毕巧林的形象及其意义[摘要]小说《当代英雄》以不同的手法,从不同的侧面,塑造着同一个人---毕巧林。
主人公的自我剖析和日记形式,被誉为“俄国第一部社会心理小说”。
在《当代英雄》中,莱蒙托夫嘲讽、谴责毕巧林,但他真正的仇恨是集中在那个“当代”,是把批判的矛头对准了沙皇政府,这在当时无疑是有积极作用。
今天,产生毕巧林的那个黑暗的时代已经过去,而我们却可以借助毕巧林这个形象去认识批判那个腐朽的社会制度。
[关键词]多余人位置使命矛盾心理宿命者俄国文学中曾经出现了一批著名的多余人形象,毕巧林是其中最有精神深度的一个。
一般地说,多余人是19世纪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中贵族知识青年的典型。
他们是俄国贵族革命时期的产物,封建农奴制社会进步知识分子的典型。
他们开始觉醒但又找不到出路,看不惯贵族庸俗的生活,又摆脱不了自身的资产阶级利己思想、即不愿与贵族同流合污又不能站在农民一边,成了一事无成的“多余人”。
毕巧林是《当代英雄》的中心人物。
他是19世纪三十年代的“多余人”形象。
莱蒙托夫以毕巧林的形象,概括了当代贵族青年性格的基本特征。
他们的共同特征是脱离人民,这是由他们的贵族阶级本性决定的。
十二月党人和非十二月党人的贵族青年都有这个特征。
但是,他们的政治态度又不尽一致。
其中觉醒了的一部分先进分子走上了十二月党人的道路,决心用暴力改变俄国现状,而大多数庸俗的贵族青年却仍然在上流社会里鬼混。
在这两者之间还有一部分人,他们既不能像十二月党人那样立志改革,奋起战斗,也不象一般贵族青年那样自甘堕落。
他们有良好的教养,聪明的头脑。
他们想有所作为。
却又脱离人民,找不到出路,而且也没有必要的毅力和能力,结果一事无成。
毕巧林就是这类贵族青年的一个典型,在俄国文学史上,人们称这种典型为“多余人”形象。
小说主人公毕巧林——这个“当代英雄”的肖像,正像莱蒙托夫一语道破的,是“整整一代人身上充分发展了的缺点构成的”。
毕巧林这个贵族青年,生活在特定的历史时代,他找不到生活的目的,又无法把过剩的精力用在有意义的事业上。
《外国文学(1)》期末复习题2分析
《外国文学(1)》期末复习题一、填空题1.(古希腊文学)和(希伯来文学)是欧洲文学的两大源流,文学史上称为“二希”传统。
2.希腊神话的艺术特征主要有三点:1、(想象力极强)2、(故事性极强)3、(哲理性极强)3.(埃斯库罗斯)被誉为(“悲剧之父”)。
(阿里斯托芬)被誉为(“喜剧之父”)。
4.(教会文学)在中世纪欧洲文学史上长期占据统治地位,其文学题材大多取材于(《圣经》)。
5.(《列那狐传奇》)是中世纪市民文学的最重要的成就之一。
6.在《神曲》中,(豹)象征(淫欲),(狮)象征(强暴),(狼)象征(贪婪)。
7.(意大利)是欧洲文艺复兴运动的发源地。
8.(彼特拉克)被誉为(“人文主义之父”),其抒情诗集(《歌集》),抒发了对女友(萝拉)的真挚爱情。
9.(堂·吉诃德)性格中既有(悲剧)性因素,也有(喜剧)性因素;他是世界文学史上独一无二的(悲喜剧)剧人物。
10.(哈姆莱特)与(克劳斯)的冲突,其实质是(人文主义者)和(封建王权)之间的斗争。
11.在(弥尔顿)的作品中,(撒旦)的形象塑造经历了很大的变化,在(《失乐园》)中他是(资产阶级革命斗士)的形象,在《复乐园》中,他又成为(魔鬼)的化身。
12.古典主义文学以(法)国的成就最大,(高乃依)是古典主义悲剧的创始人。
13.原名让·巴蒂斯特·波克兰的法国文豪,(“莫里哀”)是他的艺名。
在(《伪君子》)中作者塑造了一位光彩照人的女仆,她是(桃丽娜),而其主人公(达尔杜弗)成了伪君子的代名词。
14.启蒙运动的思想核心是(“理性崇拜”),这也是启蒙文学的思想基础。
15.(孟德斯鸠)的(书信体小说)(《波斯人信札》)是第一部著名的(启蒙哲理小说),为法国的启蒙文学开辟了道路。
16.马克思认为,(席勒)在剧中“把个人变成时代精神的单纯的传声筒”,这种戏剧创作中的(简单化)、(概念化)倾向,又叫(“席勒式”)。
17.(歌德)的代表作是(《浮士德》),其体裁是(诗体悲剧)。
浅析《当代英雄》的当代意义
浅析《当代英雄》的当代意义作者:周藤来源:《东方教育》2018年第22期摘要:“多余人”一词源自19世纪的俄罗斯文坛,是对当时一种文学典型的命名。
他们属于贵族知识分子,但既不满足于自己的上流社会,又不能跳出这种生活的小圈子与人民结合。
俄国著名作家莱蒙托夫的长篇小说《当代英雄》中的主人公毕巧林是“多余人”系列形象的其中之一。
在“多余人”形象系列中,毕巧林是一个影响比较大的人物:他之所以被称作“多余人”,是因为赫尔岑曾经说过:“他既不会站在政府方面,也不会站在人民方面;他在他的范围内是多余的。
了解“多余人”形象及意义,“有助于人民认识沙俄专制制度的罪恶,也能帮助读者洞察到贵族青年知识分子身上的严重缺陷。
”关键词:毕巧林;多余人;当代英雄米哈伊尔·尤里耶维奇·莱蒙托夫(1814~1841),俄国著名作家和诗人。
1840年,莱蒙托夫发表著名长篇小说《当代英雄》,这部作品一经出版便引起巨大轰动,它是俄国文学中最出色和经典的作品之一,也是莱蒙托夫现实主义创作的最高成就。
《当代英雄》是俄罗斯文学中第一部有关心理描写的作品,小说能够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在于作家成功地塑造了毕巧林这个“多余人”的典型形象。
小说主嬰描写贵族出身的青年军官毕巧林在高加索的生活和经历。
“毕巧林”这一一艺术人物形象开创了俄国文学中“多余人”的先河。
“多余人” 是19世纪上半期俄国追求进步的贵族的代表,他们大多受到良好的教有和西方资产阶级先进理念的熏陶,既不滿足于现状而又具有一定的忧患意识。
由于所处阶级时代的局限性,他们大多远离人民,远离实际,缺乏耐心,最终导致失败的悲剧命运。
这是对当时俄国一代贵族进步青年的悲剧命运的真实写照。
一、时代背景俄国文学在世界文学中起步较晚,整个十八世纪还处于对西方文学艺术成就的模仿阶段。
然而在19世纪却以惊人的速度发展起开,许多著名的俄国作家在这一时期创作了享誉世界的文学作品,塑造了许多成功和典型的文学形象,其中"多余人"形象最为突出,它是精神世界文学画廊中独开的一支奇葩。
当代英雄读后感
当代英雄读后感【篇一:当代英雄读后感】记得听说这本书是在一次选修课上,于是便想借来看一看,还有在中外文化比较课上,李元老师告诉我的,张景超老师在上网时所用的名字是毕巧林。
是《当代英雄》这本书中的主人公。
于是我决定借来看一下。
想知道老师为什么用这个名字。
起初,有些懵懵懂懂的。
后来才渐渐的进入书中的语境。
慢慢地我喜欢上毕巧林这个形象了,诚然,在这个形象上。
我多少找到了一些我个人的影子。
毕巧林是一个进取心很强的人,但又会随着事业的发展和生活的积累很快的退去,他曾经沉醉于用金钱换来的卑劣情欲,但很快这又会使他感到厌倦。
他却能热衷于冒险行动和游戏爱情当中,给别人带来无限的伤痛和悲哀。
或许这曾使他感到过丝丝的温暖,但最终自己还是陷入了痛苦。
正如书中所描写的那样:“我的脾气不好,是我所受的教育把我变成这样,还是上帝把我创就成这个样子,我不知道;我只知道,如果我造成了别人的不幸,我自己也不会比别人幸福多少;自然,别人不会因此得到什么安慰,但是事情既然这样,也只好随他去了。
在我想青春年少的时候,自从离开了亲人的保护,我就疯狂的沉溺于金钱可以买到的享乐里面。
这样的享乐自然使我感到厌倦。
后来我进入了社交界,社交活动也很快使我厌烦;我恋上了社交界的美人儿,也有人钟情于我,但是他们的爱情只能使我想入非非,激起我的虚荣心,而我的内心却很空虚……我开始读书学习——学习同样使我感到厌倦;我发现荣誉也好,幸福也好,都和学问毫无关系,因为最走运的人都是一些胸无点墨的人,而荣誉则来自成功,要取得成功,只要善于钻营。
”写到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主人公虽精力充沛、才智过人,但到处找不到生活的目标,因而养成了玩世不恭的处世态度,于是便将自己的充沛精力消耗在半真半假的游戏恋爱和冒险活动中,给别人带来痛苦和不幸。
在我们看来,他的精神世界是空虚的、无助的。
已经出现了严重的危机。
他觉得活着或许是无意义的,生在世界上,有目标又无法达到这很悲观,这些问题使他很苦闷。
二、三十年代早期的“多余人”——奥涅金、毕巧林
299文|高 越二、三十年代早期的“多余人”——奥涅金、毕巧林摘要:“多余人”形象产生、发展和衰落的过程具体而形象的向我们展示了俄罗斯解放运动中贵族革命时期的社会状况,提出了“谁之罪”这个根本性问题。
主要人物形象奥涅金(Евгений Онегин)、毕巧林(Печорин).关键词:多余人;贵族;奥涅金;毕巧林一、早期的“多余人”形象产生的时代背景1、十九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时代背景“多余人”出现于制度落后、阶级矛盾尖锐的十九世纪,在这种局势下,俄国的贵族青年群体在阶级立场上出现了严重的分化:少数先进的爱国人士,要求废除守旧的农奴制,他们渴望改变祖国和民族的落后面貌,与沙皇专制政府作斗争,宣传民主主义思想,开展革命运动,其中以“十二月党人”(Декабристы)和赫尔岑(А. И. Герцен)等人为代表。
他们虽然有脱离广大劳动人民的致命性弱点,但因其具有很强的革命性,仍然是贵族革命阶级中的精英。
还有一些落后守旧的贵族青年,则追随沙皇政府,固守本阶级的既有利益,维护腐朽的沙皇专制制度和落后的农奴制度,他们则是贵族阶级落后的一部分。
第三类贵族青年人数众多、队伍庞大,他们感觉得到政治上的动荡、社会的变动,既不满足于现实,厌恶落后腐朽的沙皇专制体制,又脱离广大劳动人民、远离革命,这类人就是俄国文学中的“多余人”。
奥涅金和毕巧林属于早期的“多余人”,奥涅金是“多余人”形象的始祖,十九世纪初的俄国刚刚出现资本主义萌芽,而国家却依然处于沙皇专制和农奴制统治之下,奥涅金正是生活在两种制度矛盾凸显、新旧制度交替的时期。
而毕巧林生活于十九世纪三十年代,这是俄国专制统治最黑暗最严酷的年代。
但在这样的反动年代下,毕巧林和大多数知识青年一样看不清出路,没有方向,因而他比奥涅金更加狂热、更具破坏性。
2、代表作家的文学创作历程亚历山大・谢尔盖耶维奇・普希金(А. С. Пушкин,1799-1837)出生于莫斯科一个家道中落的贵族家庭,从小热爱文学,曾两度被流放,最终在沙皇政府的策划下,在决斗中死去。
外国文学试卷
22、《董贝父子》中董贝是一个_______。
23、狄更斯描写劳资矛盾和批判功利主义哲学的作品是_______。
24、陀思妥耶夫斯基第一部描写小人物的作品是_______。
25、第一个最重要的德国无产阶级诗人是_______。
26、批判现实主义的发源地是_______。
5、德国最早的一个浪漫主义文学流派是。
6、名句“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出自《西风颂》,这首诗的作者是()。
A.拜伦B.雪莱C.济慈D.华兹华斯
7、法国浪漫派的领袖是()。
A.夏多布里昂B.乔治·桑C.雨果D.缪塞
8、“在绝对正确的革命之上,还有一个绝对正确的人道主义”的观点出自雨果的一部小说,这部小说是。
5、教会文学在艺术上一般采用梦幻故事的形式和的表现手法。
6、中世纪欧洲的英雄史诗依据其内容和产生的时间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另一类是。
7、《》是流传至今的欧洲最完整的一部史诗。
8、《》是中世纪中期英雄史诗中最杰出的作品。
9、中世纪最有影响的“谣曲”是。
10、骑士文学的主要体裁有和。
11、骑士抒情诗有各种类型,其中以最为著名。
2、古希腊文学在其四个发展阶段中各有什么成就?
3、简述古希腊神话的艺术特征及其影响。
4、简述荷马史诗的基本主题。
5、简述古希腊悲剧的特点。
6、简述《俄狄浦斯王》在思想和艺术上的成就。
7、简述欧里庇得斯戏剧创作的特点。
五、分析题
1、分析古希腊文学与古罗马文学之间的关系。
2、分析荷马史诗的艺术成就。
六、讨论题
15、荷马史诗中最重要的三个人物形象是、和。
16、《伊利亚特》的情节围绕着阿基琉斯的而展开。
十九世纪俄罗斯文学作品
十九世纪俄罗斯文学第一部分十九世纪初二十五年文学一、主要作家、作品:1.进步的改革派、新派的领袖:卡拉姆津(1869.10.2--1948.1.30)2.茹科夫斯基(1874--1921):继杰尔查文后成为俄国诗坛泰斗,是俄国第一个浪漫主义作家,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
(早期浪漫主义)(1)抒情诗:1806年的哀歌《黄昏》。
(2)故事诗:《斯维特兰娜》是茹科夫斯基全部创作中最著名的一部作品。
(3)“翻译的天才”(普希金称他):他译的罗马史诗《奥德修纪》是俄国译本中的杰作。
他认为:诗人在翻译诗歌的时候,不应当是作者的“奴隶”,而应当是一个“竞争者”,甚至可以超越作家。
3.雷列耶夫:(十二月党人中产生了许多杰出的作家,其中最著名的有:雷列耶夫、别斯图热夫、丘赫尔别凯、奥陀耶夫斯基、拉耶夫斯基等人。
)(后期浪漫主义)19世纪初期,俄国贵族革命家。
文学成就主要表现在诗歌上。
十二月党诗人中最著名的诗人。
特别强调:文学的社会作用和诗人的社会职责。
他的诗歌充满高度的政治激情,号召人们起来为自由而战。
他们作品中的主人公都是爱国志士。
诗歌充满鲜明的俄罗斯特色。
(1)政治抒情诗:起义前不久写的《公民》(2)长诗:《沃伊纳罗夫斯基》是他唯一的也是最好的一篇长诗。
(3)组诗:他一生中共写过二十一篇《沉思》(组诗)4.克雷洛夫(1903--1972):(别林斯基称它为“俄国唯一的一位真正的、伟大的寓言作家。
)5.里鮑耶陀夫(1795—1829):手抄喜剧(诗体本)《智慧的痛苦》(恰茨基、索菲娅)表现进步青年(十二月党人)的思想情绪,盼望自由民主。
是俄国批评现实主义文学的开始。
6.普希金(1976.6.6--1837.1.29):俄国文学之父。
在俄国文学史上是继往开来的人物,他既是俄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又是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并对俄罗斯文学语言的改革作了划时代的贡献。
(1)1814年,普希金在一次考试期间读自己的新作《皇村回忆》一诗,深得在场的老诗人杰尔查文的赞赏,称他是自己的继承者。
悲情的_多余人_比较毕巧林与高觉新形象_侯宇
2015.3下半月\·美学理论·影视评论及其它·常怡鹏韦东晗等悲情的“多余人”———比较毕巧林与高觉新形象侯宇摘要:“多余人”形象在19世纪的俄国文学中出现,然而中外国文学史上曾经出现过很多“多余人”形象,本文主要从《当代英雄》中的主人公毕巧林与《家》中的高觉新这两个“多余人”的悲情形象进行比较,比较两部作品的相似性和差异性,从而体现“多余人”的魅力。
关键词:多余人;高觉新;毕巧林;相似性;差异性“多余人”一词最早出现在屠格涅夫《多余人日记》中,是19世纪俄国文学作品中所描绘的贵族知识分子典型。
这些“多余人”的特点是家庭富足,生活在贵族的环境中,受过很高的文化教育,但他们是“思想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不能用行动来证明思想,只能在黑暗社会中浪费自己的才能。
“多余人”形象有很多,莱蒙托夫笔下的毕巧林是继“叶普盖尼·奥涅金”之后的又一典型,作为第二代“多余人”,毕巧林比叶普盖尼·奥涅金更有才能,因而其悲剧性也更深刻。
然而,在中国二三十年代也出现过这样的“多余人”形象。
他们大多也出生于富足家庭,属于先进知识分子,对当时中国社会不满意却无力反抗的懦夫,巴金笔下的高觉新就是中国“多余人”形象的典型。
一、悲情主人公的悲剧内涵毕巧林是莱蒙托夫《当代英雄》中的人物,高觉新是巴金《家》中的一个人物,两部作品的作家与角色都是贵族知识分子,他们有很多优点,特别是在能力、思想方面,但也有很多不足,在思想、阶级、时代上也有不足。
莱蒙托夫与巴金尽管在认识上要高于角色,但其本质相同,都是不满足国家的现状,又没有能力和机会改变现状,作品中的人物渗透着作家的爱恨情感与对未来的追求、愿望。
当他们对自己笔下的人物批判时,他们就算摆脱自己阶级,开始了新的人生。
所以,在社会的大背景下,每个作者笔下的人物,多少都有一些悲剧性。
毕巧林与高觉新的悲剧是注定的,他们不论是消极反抗还是懦弱顺从,他们都是不幸的“多余人”,他们想摆脱社会,但是他们只是被黑暗社会玩弄于鼓掌之中的宠物,无论怎样跳脱都离不开。
当代英雄主人公毕巧林性格分析
宁波工程学院2014/2015学年第二学期阅读与写作班级:油储14-1 学号:14402050128 姓名:李小波《当代英雄》主人公毕巧林性格分析毕巧林的主要性格是“双重性”。
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矛盾性和悲观性。
1.毕巧林性格中的矛盾性:首先是对生活的情感与理智的矛盾。
原本生活于上层阶级社会的他天资聪颖,精力充沛,是一个天赋过人的贵族青年,但是却对上流社会的灯红酒绿的慵懒生活感到厌倦,曾渴望做一番大事业,但却又因对现实的环境的不满,而格格不入,美好的追求化为海洋的泡沫。
其次是对爱情既渴望又迷茫。
在第一篇《贝拉》中讲的是首都的花花公子毕巧林巧遇到年轻淳朴的贝拉,并千方百计地赢得贝拉的爱情,希望从对她的爱情中吸取新的活力,却又立刻对这位多情的姑娘冷淡了,这爱非但没有拯救他,反而给贝拉带来了悲痛。
在《塔曼》一篇中,他对深夜中偶遇的一位少女的行为产生了好奇,想窥探出她的生活秘密。
走私少女美人鱼般的外貌和她有点野性的美,以及她难以捉摸的性格和举止,都吸引了毕巧林,于是他便开始了大胆的爱情冒险,努力寻求和少女的接触。
直到少女一边对他说:“我爱你”,却又想把他推到水里淹死,在不断的挣扎中,获得喘息的他,此刻发现自己正在“破坏”这些走私者的平静生活。
而在《梅丽公爵小姐》一篇中,毕巧林出于对格鲁什尼茨基的嫉妒,同时也是为了接近旧情人维拉而佯装追求梅丽公爵小姐,也曾对其说:“我的没有光彩的青春都在同我自己和社会的斗争中流逝过去了;因为怕嘲笑,我便把我最好的感情埋葬在内心深处,它们都死在那里……于是我开始学会了欺骗……于是在我心底产生了绝望的情绪。
”他只想用这些纯真少女对爱的向往,寻求刺激来填补自己灵魂的空虚,这种病态的爱情观也展现毕巧林欲想追求精神的真谛,却逐步使他踏进了“毁灭自我”的坟墓。
1.毕巧林性格中的悲观性:主要表现在对于人生价值的取向——利己主义。
毕巧林行为的卑劣和思想上的成长是相伴而行的,他的行为向外扩张,思索却面对自己。
毕巧林和奥涅金人物形象异同比较
俄罗斯名篇赏析毕巧林和奥涅金人物形象异同比较——多余人形象特征解析类别:建筑学学号: 3 1 5 0 1 0 2 6 5 8姓名: 从依云毕巧林和奥涅金人物形象异同比较——多余人形象特征解析从依云摘要:“多余人”是19世纪前半期俄国文学中的独特现象。
奥涅金、毕巧林、罗亭和奥勃洛摩夫虽然都称“多余人”,但由于存在的主客观原因不一样,他们本身及在历史上的作用也不同。
作为早期出现的“多余人”,奥涅金和毕巧林以他们自己的方式反杭着他们生存的那个社会,同时他们又无法摆脱他们作为贵族阶级的本性。
奥涅金和毕巧林均是俄国文学史上“多余人”的典型代表,二者性格迥异,但却也有相同之处。
本文着重分析“多余人”奥涅金和毕巧林人物形象的异同,反映了他们的人生价值观以及不幸的悲剧命运。
关键词:毕林巧;奥涅金;人物形象;特征一、“多余人”的概念及其典型特征最早可以追溯到19世纪前半期,在俄国的文坛上便出现了“多余人”的身影。
当时,西欧很多的先进国家己经逐渐地步入了资本主义时代。
但是在俄国仍然残存着比较严重的封建农奴制。
而且在这个体系的内部,却逐渐地产生了属于资本主义范畴的新的生产关系。
伴随而来的是大规模的暴动、农民起义。
封建的农奴专制政体的弊端己经逐渐暴露,农奴制度的改革甚至崩溃被推翻是不可避免的。
“多余人”的形象作为俄国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不同的人物形象身上却具备着相似甚至相同的历史特征。
这些多余人大多数都出身于贵族阶级,接受过良好的教育。
一般都具有良好的知识素养和聪明的头脑。
最初的时候活跃在资本主义的上流社会,但是接受过资产阶级启蒙思想熏陶的他们很快地便仄倦了空虚无聊乏味的生活,想着寻求生命的意义,追寻更加有意义的生活。
但是在具体的行动上,他们却严重地脱离了人民群众,既不满足于现实社会却又苦于找不到适合自己的出路。
二、毕巧林和奥涅金人物形象的相同点(一)奥涅金与毕巧林精神的共同点二人都是接受过良好教育的贵族知识分子,生活富足舒适;均在经历了长期的贵族生活之后,开始痛恨贵族上流社会的虚伪与庸俗,对现实社会怀着极大的轻蔑和不满,但又挣脱不掉这个社会旧势力的桎梏。
中俄文学中的多余人方鸿渐和毕巧林形象比较分析毕业论文
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中文题目中俄文学中的多余人—方鸿渐和毕巧林形象比较分析俄语题目Лишнийчеловеккитайско-русскойлитературы—сравнениеианализПечоринаифаннонЦзянь学院外国语学院专业俄语语言文学大学学士学位论文(设计)承诺书本人重承诺:所呈交的学士学位毕业论文(设计),是本人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实验、设计、调研等工作基础上取得的成果。
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容外,本论文(设计)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的作品成果。
对本人实验或设计中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或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的方式注明。
本人完全意识到本承诺书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学士学位论文(设计)作者签名:年月日目录绪论 (2)Введен .............................................. . (3)一、中俄文学中的多余人形象 (4)(一)方鸿渐 (4)(二)毕巧林 (5)二、中俄文学中“多余人”形象的相似性 (5)(一)时代背景的相似性 (5)(二)出身和所受教育的相似性 (6)(三)个人性格的相似性 (7)(四)人物命运的悲剧性 (8)三、中俄文学中“多余人”形象的差异性 (10)(一)时代背景的差异性 (10)(二)对待爱情的态度的差异性 (11)(三)对待现实的态度的差异性 (12)(四)阶级属性的差异 (13)(五)民族特性的差异 (14)(六)艺术特色的差异 (15)四、结语............................................................16.. 致 (18)参考文献 (19)绪论多余人形象在十九世纪上半期的俄国和二十世纪上半叶的中国都曾经出现过,多余人是十九世纪俄罗斯文学的一种典型形象,描述的是贵族知识分子,他们出身高贵,接受过良好的教育,他们胸怀理想,但由于阶级局限性,又不能跳出自己生活的圈子,他们看到了社会的弊病,但在反动专制和农奴制的统治下又无能为力,他们虽有改革的抱负,但又缺少实践的勇气与智慧,他们只能随波逐流,在彷徨和苦闷中沦落为一事无成的多余人。
《当代英雄》毕巧林行为的成因分析
《当代英雄》毕巧林行为的成因分析作者:周南来源:《名作欣赏·学术版》 2017年第12期《当代英雄》毕巧林行为的成因分析⊙周南[南开大学,天津 300071]摘要:《当代英雄》中毕巧林这一人物,不乏善之心性,却又做出种种破坏性的行为,不易理解。
外因、内因两方面的因素都对他产生了影响,构成其行为的能力与动机。
其所作所为的结果,是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
用图示的方法,可以将这些因果关系清楚地展现出来。
关键词:毕巧林影响因素恶性循环一、亦恶亦善毕巧林毕巧林是莱蒙托夫长篇小说《当代英雄》的主人公。
这个人物与读者一见面,就引起了巨大争论。
他无疑是一个矛盾重重的人,其中善与恶的共存尤为突出。
从行为来看,毕巧林做了很多坏事:抢走贝拉,征服其心后感到厌倦、使贝拉痛苦,并间接造成贝拉父亲之死;与老友马克西姆·马克西梅奇重逢时表现冷淡,伤了人心;玩爱情游戏,假意追求梅丽公爵小姐,打死朋友兼对手格鲁希尼茨基……那么,毕巧林是个十足的恶人吗?似乎也不是。
我们还是能发现他人性中的善。
首先毕巧林对他人的痛苦并非无动于衷。
《塔曼》中,他为瞎孩子的哭声而难过:“为什么命运要把我投到一伙儿清清白白的走私贩子的宁静生活中来呢?”贝拉死后,他大病一场,近五年后提起她,脸色还会发白;他不忍心看格鲁希尼茨基的尸体,也不忍心看自己跑死的马,所以他不是铁石心肠。
其次,毕巧林对自然之礼赞,流露出他的诗性。
诗人的一个特质就是共情,对他人的喜怒哀乐感同身受。
毕巧林虽只是把自己的生命融入到了自然美之中,但也体现出共情的能力,这是对小我的突破,是善的重要因素。
再次,时时刻刻有个隐形的自我,观察、剖析、批判着毕巧林自己。
我们可以发现,毕巧林对于自己充当了“命运之斧”的角色,是非常悲哀的。
他坦诚自己的心曲,质问着命运。
这种自我批判,也是善的体现。
可见,在毕巧林的身上,善恶是交织的。
二、影响毕巧林的内外因素毕巧林的本性中,仍然有善良的一面。
当代英雄俄国文学史上的第一部经典小说,不朽的“多余人”毕巧林
当代英雄俄国文学史上的第一部经典小说,不朽的“多余人”毕巧林普希金是俄罗斯诗歌的太阳,莱蒙托夫是俄罗斯诗歌的月亮,整个俄罗斯诗歌在他们之间摆动着,在静观与行动这两个极之间摆动着。
——梅列日科夫斯基其实,不仅在诗歌领域,更在整个文学领域,普希金与莱蒙托夫都是俄罗斯的两个重要源头。
普希金的作品有着安详从容的日神精神,莱蒙托夫的作品有着激烈动荡的酒神精神。
而如果莱蒙托夫能够活到普希金的岁数,这位天才诗人的耀眼光芒可能令普希金都为之黯淡。
尽管莱蒙托夫在27岁时便死于一场扑朔迷离的决斗,但即便如此,他平生所写的唯一一部长篇小说《当代英雄》,也已跻身世界文学名著行列,并成为俄国文学史上第一部经典小说。
《当代英雄》最重要的贡献是塑造了“多余人”毕巧林这一经典人物。
“多余人”的提法,源自屠格涅夫的《多余人日记》,意指19世纪俄罗斯文学中不满社会现实但又无可奈何寄生其中的贵族青年。
当然,这种笼统的指称无法涵盖每个“多余人”内在的丰富、多面与复杂。
毕巧林:“恶魔化”的莱蒙托夫略知莱蒙托夫生平的人都能感到:毕巧林的身上有莱蒙托夫的影子。
而同时代的别林斯基说得更为直接:毕巧林,这是他现实中的自己。
有一回,莱蒙托夫在一位公爵夫人家做客,当莱蒙托夫将这本书赠给女主人的时候,正准备离开的他在卷首页“当代英雄”的后面补上了逗号,并写上:“向美貌迷人的公爵夫人哀求,请允许他不在这里用午餐。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毕巧林与莱蒙托夫之间具有相似性,但准确地说,毕巧林其实是一个“恶魔化”的莱蒙托夫。
莱蒙托夫肖像毕巧林与莱蒙托夫的相似性阅读过莱蒙托夫的相关传记后,我们可以很容易地发现作者莱蒙托夫与其笔下人物毕巧林地相似性。
以下就略谈其中几个方面:其一,毕巧林与莱蒙托夫都曾以军官身份在高加索的生活。
莱蒙托夫曾两次被流放到高加索,第一次是在1937年3月,由于为普希金写了悼念诗《诗人之死》,被当局视为危险分子而遭到放逐;第二次是在1940年2月,因与法国公使之子决斗而被逮捕放逐。
多余人形象——精选推荐
19世纪上半叶,西欧各先进国家已进入资本主义时代,而俄国封建农奴制内部新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也已经萌生,同时,农民起义、暴动风起云涌,专制政体的危机已渐露端倪,农奴制度的崩溃已不可避免。
1812年反抗拿破仑侵略的卫国战取得胜利,大大促进了俄罗斯民族意识的觉醒,有文化、有头脑的人开始放眼世界反省自身;同时,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法国启蒙主义思想以及国内激烈的阶级斗争的影响和推动下,俄国解放运动的贵族革命形势出现了,由此引发了贵族青年深刻的阶级分化:他们之中的绝大部分,隐约感觉到时代的潮涌、社会的变动,既不满现实,厌恶当局,又脱离群众,远离革命;既不甘心沉沦到底,又无力与本阶级决裂,因而在生活中找不到适当的位置,在现实社会中感到沉闷压抑,精神上焦躁不安又忧郁彷徨,他们是“思想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只能在愤世嫉俗中白白地浪费自己的才华。
在碌碌无为中虚度一生,成为“既非孔雀,又非乌鸦”的“多余人”。
12月党人起义的失败使贵族知识分子社会变革的热情消退,沙皇政府则变本加厉地加强控制。
在这一动荡的历史过程中,贵族知识分子始终充当着这个时代的思考者和领路人的角色,试图唤醒俄国人的自我意识和独立精神。
他们向来喜欢追问“谁之罪”和“怎么办”,因为他们“固有一种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追求精神理想,不满足于平庸的物质生活”。
他们总是幻想用自己的知识和思考去解决社会现实中的种种实际问题,但结局往往是不幸和无可奈何。
这种特点决定了俄罗斯贵族知识分子彩虹般美好理想和生活现实之间的巨大落差,也就是“多余人”之“多余”的根源。
具体表现:穿法式服装,配枪,混在上流社会,与贵妇人交往,酗酒,决斗,挑起事端,态度偏激,行动狂热。
生活空虚,性格软弱,没有向贵族社会抗争的勇气,只是用忧郁、彷徨的态度对待生活,在社会上无所作为。
想改变社会,却只停留在想象阶段,没有付诸行动。
1、充满激情、骚动不安的奥涅金(ЕвгенийОнегин)奥涅金是“多余人”形象系列中的第一人,是普希金长篇同名诗体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的主人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宁波工程学院2014/2015学年第二学期
阅读与写作
班级:油储14-1 学号:14402050128 姓名:李小波《当代英雄》主人公毕巧林性格分析毕巧林的主要性格是“双重性”。
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矛盾性和悲观性。
1.毕巧林性格中的矛盾性:
首先是对生活的情感与理智的矛盾。
原本生活于上层阶级社会的他天资聪颖,精力充沛,是一个天赋过人的贵族青年,但是却对上流社会的灯红酒绿的慵懒生活感到厌倦,曾渴望做一番大事业,但却又因对现实的环境的不满,而格格不入,美好的追求化为海洋的泡沫。
其次是对爱情既渴望又迷茫。
在第一篇《贝拉》中讲的是首都的花花公子毕巧林巧遇到年轻淳朴的贝拉,并千方百计地赢得贝拉的爱情,希望从对她的爱情中吸取新的活力,却又立刻对这位多情的姑娘冷淡了,这爱非但没有拯救他,反而给贝拉带来了悲痛。
在《塔曼》一篇中,他对深夜中偶遇的一位少女的行为产生了好奇,想窥探出她的生活秘密。
走私少女美人鱼般的外貌和她有点野性的美,以及她难以捉摸的性格和举止,都吸引了毕巧林,于是他便开始了大胆的爱情冒险,努力寻求和少女的接触。
直到少女一边对他说:“我爱你”,却又想把他推到水里淹死,在不断的挣扎中,获得喘息的他,此刻发现自己正在“破坏”这些走私者的平静生活。
而在《梅丽公爵小姐》一篇中,毕巧林出于对格鲁什尼茨基的嫉妒,同时也是为了接近旧情
人维拉而佯装追求梅丽公爵小姐,也曾对其说:“我的没有光彩的青春都在同我自己和社会的斗争中流逝过去了;因为怕嘲笑,我便把我最好的感情埋葬在内心深处,它们都死在那里……于是我开始学会了欺骗……于是在我心底产生了绝望的情绪。
”他只想用这些纯真少女对爱的向往,寻求刺激来填补自己灵魂的空虚,这种病态的爱情观也展现毕巧林欲想追求精神的真谛,却逐步使他踏进了“毁灭自我”的坟墓。
1.毕巧林性格中的悲观性:
主要表现在对于人生价值的取向——利己主义。
毕巧林行为的卑劣和思想上的成长是相伴而行的,他的行为向外扩张,思索却面对自己。
行为卑劣,思索却深刻,这种高度发展的自我意识,是毕巧林自我形象的核心。
此外他行动的畸形,如同恶魔一般,徒具一种叛逆的性格和否定的精神。
逐渐地他的心灵冷却了,发狂了,从而陷入了无限的苦闷之中。
就像在小说中他所说“我为什么而活?为什么……真的目的一定有过,并且命运留给我的一定是一种崇高的使命……但是,我却不能达到这种使命。
我醉心于空幻而卑劣的情欲的诱惑,从它们的熔炉里我被锻炼的又硬又冷,像铁一样,但是,却永远地失去了崇高的憧憬的热情,人生最美丽的花朵。
”这样一来,这个青年的行为必将陷入到堕落的道德深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