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家族制度的比较

合集下载

论中日血缘亲属称谓语差异成因及其翻译

论中日血缘亲属称谓语差异成因及其翻译

论中日血缘亲属称谓语差异成因及其翻译[摘要]中日两国一衣带水,同属东亚儒教文化圈,都具有父权家长制的“宗族”文化传统,但由于不同的社会背景,形成了两种不同的亲属称谓语体系。

本文从语义、分类、敬谦及词缀方面,探讨了中日血缘亲属称谓语的差异,分析其成因,总结出亲属称谓语翻译时的处理方法,并提出了中日翻译教学导入文化知识的必要性。

[关键词]亲属称谓语差异成因翻译技巧翻译教学亲属关系是人们之间一个最亲密的社会关系,在社会结构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社会关系。

而亲属称谓语则反映了人们的之间的这种婚姻或血缘关系,它以本人为中心确定亲族成员和本人关系的名称,是一种普遍的语言现象,是人们血缘或婚姻关系的一套特殊的语言符号的反映。

正如日本学者石川荣吉所说:“亲属称谓并不是表示个人之间的谱系的位置关系。

称谓词性意味着人类集团之分类的社会性范畴。

”亲属称谓语的研究历来受到民俗学家、人类学家和语言学家的重视。

亲属称谓语作为一种基本词汇在民族语言中形成一个严密的相对稳定的系统,反映着一个民族的社会生活、文化传统、民族心理等特点。

虽然民族与民族之间或许会有类似的文化现象,但类似并不等于完全相同,存在的差异是辨别这些亲属称谓的关键。

本文试图通过中日亲属称谓语的差异性对比,浅析其成因,总结出中日翻译教学中亲属称谓语互译的几点启示。

一、中日亲属称谓语的差异1.词义差异。

从中日四代亲属称谓対照表中可以筛选出以下同形的亲属称谓语:曾祖父、曾祖母、祖父、祖母、父、母、兄、弟、妹、叔父、伯父、兄弟、弟妹、外甥、夫、舅、姑、主人、伯母、婶母,等等。

很多同形也意义相同,但仍有部分词汇不能望文生义。

在不同文化历史背景的熏陶下,日语中的这些词语,所指范围已经和汉语的有所不同,比如兄弟、弟妹等。

例1:兄弟:汉语中的“兄弟”仅指哥哥和弟弟,兄弟还可用于平辈之间,可以用在比自己年龄小的,更可以用于对众人讲话时的谦称,此时无辈分之分。

而日语的“兄弟”不仅指哥哥和弟弟,还指姐姐和妹妹。

中日比较视野下世袭萨满的创设

中日比较视野下世袭萨满的创设

中日比较视野下世袭萨满的创设在中日两国的宗教传统中,萨满教都是一种非常古老且神秘的信仰,被认为是一种联系灵魂与自然的宗教。

这种信仰一直以来都存在着世袭的现象,即某个家族的人成为萨满后,其后代也会沿袭这种传统成为萨满。

在日本和中国的萨满教里,世袭制度存在的时期(或者在某些地区和家族中依然存在)都十分长久。

而这种现象背后的原因,也是值得探讨的。

中日两国的世袭制度的萨满信仰,其实都有一个共同的起源。

在日本的良风神社和中国的萨满教中,都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神职人员。

在这两个信仰中,神职人员都有着非常强烈的神秘感,而这种感觉又常常被视为一种与常人不同的超凡力量。

因此,当一个神职人员有了孩子之后,这个孩子往往会被视为“神的后代或者接班人”,他们也会沿袭这个信仰,以此证明自己的身份。

对于世袭的存在,萨满教徒们也有自己的说法。

有的人认为,这种现象是因为萨满教非常注重信任,他们希望将过去的经验传承给新一代。

同时,因为萨满教不是由国家建立的宗教,而是来自于每个家庭中的信徒们,因此世袭也变成了这些家族信徒之间互相信任的一种方式。

萨满教徒们也认为,一个人只有在经历了很长时间的训练和磨练之后,才能够真正成为一个萨满,而这也就是世袭制度的意义所在。

另一方面,世袭制度也反映了当时社会中一个家族的地位和权力。

在以前的社会中,萨满教被视为一种非常神圣的信仰,其神职人员也是非常神秘、富有权力的群体。

因此,当一个家族中有着一个萨满教神职人员时,这个家族常常会更受人尊敬和仰望。

而且,神职人员所拥有的超凡力量和神秘性质也赋予了这些家族某种特殊的地位。

对于这些地位的维护,世袭也变成了一种家族递代的方式。

总之,在中日两国的世袭制度的萨满信仰中,世袭制度的存在和发展是有其深刻的社会原因和历史背景的。

这种现象所反映出的,是萨满教信仰背后强大的社会地位和权力。

这些背景也给这个信仰注入了新的意义和价值。

家族制度背景下中日国民性比较

家族制度背景下中日国民性比较
族 为本位 的社 会价 值 取 向。 由于 是 靠 血缘 及 血 缘 亲 属 维 系 的家族 或家 庭为 本位 ,所 以造成 家族 的封 闭性 。比如 , 中国在宗 祧继 承方 面 ,必 须 严 守 嫡长 子 继 承 的 原则 ,即
社 会里 , 日本人 轻血 缘 的 态度 , 破 了 家族 血 缘 关 系 的封 打 闭性 , 人们 可 以依 据 品 德 和 才 能标 准 选 择 家业 继 承 人 , 使

的生命 范 围 的延 长 与扩 大 , 本 身 价 值 就 是 最 基 本 的 价 其 值” 。至 于如此 , 国人 对血 缘 的认 同心理 , 中 也使 中国古 代 优秀 的手工 业 技 术 和 传 统 技 艺 , 于 自我 束缚 而 不 能 发 限 展 。宁可 不发展 , 也要 求家族 所掌 握 的技术 在 家族 内世 代 相袭 , 于是便 有 “ 子 不 传 女 ” “ 媳不 传 女 ” 传 、传 的规 定 , 造 成倾 家荡 产或 家产 交 给 无继 承 能 力 的 人 。其结 果 许 多 工 艺失 传 、 能 没 落 。可见 , 非 我 族 类 , 心 必 异 ” 宗 法 技 “ 其 是 制度 下 的一种 狭 隘心 理 , 阻碍 了家 族 的进 步 , 成 国人 的 造

个 民族 在 长期 的发展 进程 中所 形成 的 国 民性 , 其 与
立 男不 立女 、立 嫡 不立 庶 、立 长 不 立 幼 , 者 相 互 联 系 、 三
家族 制度 、 家族 伦 理 有着 密不 可 分 的 联 系 。或 者说 , 族 家
相互 交 织 , 决定封 建家 长 的世代 交替 。 中国父 母将 香火 延 续 看成 天大 的事情 , 只要条 件允许 在 所不惜 。正如 日本学 者滋贺 秀三 所言 : 生殖 繁衍 , “ 即被 称作 血统 的悠 久而 无形

浅析中日亲属称谓的异同及其文化内涵

浅析中日亲属称谓的异同及其文化内涵

浅析中日亲属称谓的异同及其文化内涵作者:谢颖来源:《青年文学家》2010年第11期引论美国语言学家Edward Saprir曾说过:“语言背后存在着其它的东西,语言不能离开文化而存在。

”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亲属称谓,从表面上看仿佛很简单,可是在它的背后潜藏着社会文化、风俗习惯、民族特征等重要因素。

中日两国有着长达两千多年的文化交流史,因此两国的亲属称谓体系及其相似。

然而,明治维新以后,日本吸收了欧美文化,并且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亲属称谓体系。

因此中日两国在有着很多相似点的同时也各自拥有自己独特的体系。

而语言是传递思想和文化的工具,语言的差异也正说明着各自文化、社会、思想的差异。

本文将对中日两国亲属称谓的异同进行对比研究,重点对二者的不同点进行分析考察,试图探讨其隐含的社会文化内涵。

中日亲属称谓相似点在中日亲属称谓的相似点中,最显而易见的就是日语亲属称谓的词汇中借用了大量由中国传入的汉字。

也就是说,两国的亲属称谓中含有大量意思相同或十分相近的汉字。

例如,[叔父]、[叔母]、[伯父]、[伯母]等汉字。

另外,中日两国的兄弟姐妹划分都是由[兄]、[弟]、[姊]、[妹]四个汉字构成。

这个事实充分说明日语的亲属称谓受到了包含汉字文化在内的中国文化很深的影响。

另一方面,中日两国都很重视长幼顺序。

汉语和日语的“兄弟姐妹”的表达方式与欧美有很大的区别。

无论是“兄、弟、姐、妹”,还是[ァニ][ヮネ][ォトゥト][ィモゥト]都依次表示了年龄与性别的差异。

然而英语却仅用“brother”和“sister”两个单词来表示这一关系。

如果要表示长幼顺序的话,必须在前面使用修饰词。

例如用“elder brother”来表示哥哥,“younger sister”来表示妹妹。

下面从两个最具代表性的方面对中日亲属称谓的不同点进行详细的分析考察,并深入探讨其中隐含的社会文化因素。

中日亲属称谓不同点中国的亲属称谓比较丰富精准,日本的亲属称谓相对简单。

制度创新与中国家族企业的发展——基于中日家族企业的制度比较分析

制度创新与中国家族企业的发展——基于中日家族企业的制度比较分析

出 ,文化或 伦理 因素是 家族企业 发展 的一 个重 要 动 因 。长期 以来 , 日本 和 中 国都 深 受 儒 家思 想 的 影 响。二战后 , 日本 将儒家 文化 和西方 文化 与本 地 的 实 际情况相 融合 ,保 留儒 家文 化 中勤奋 、忠 义 、诚 信 、家庭本 位等精 华 ,吸取 西方 文 明 中对个 人 价值 和 贡献 的肯 定 ,大 胆进行技 术革 新 ,对个 人 的行 为 给 予更 多的激励 ,形成 了 “ 身份关 系 与共 同体 理念 的经 营方式 ” ,使 民 营企业 的发展 充 满 活力 ,在 世 界竞 争舞 台上 也 占有一席 之地 。 而 中 国社 会 结构 的基 本 特 征 是 费 孝 通 先 生 在 土 中 国》 中提 到 的差序 格 局 。差 序格 局 以小农 经 济为基础 ,以父 系血缘关 系为 核心 ,具 有等 级性 和壁 垒性 ,并 否定人 格平等 和权 利义 务 的对等 。中 国本 土 的儒 家文化 产生 的正是 “ 差序关 系 导 向 的纯 盈利 经 营方 式 ”企业 。有学 者认 为 ,在 中 国本 土 , 儒家文 化最 主要 的功能是 以忠孝 仁义诚 信 等来 维护
成 长壮 大的 重 大障碍 。本 文从 中 日家族 企 业 的制 度 比较入 手 ,试 图 阐述 影响 中 国 家族 企 业 发展 的 制度 因素 ,探 究 日本 家族企 业 发展 对 于 中国的 借 鉴意 义 ,为 中 国家族 企业 进一 步发展 和 政府 制 定政 策提44 据 。 g ̄ - 关 键 词 : 家族企 业 ;制度 创新 ; 中 日对 比 中 图分 类号 :F 7 .1 29 2 文 献标 志 码 :A 文 章 编号 :17 -49 2 1 )6 8 2 6 250 (0 20 - - 20

从中日夫妇姓氏制度的变化看女性意识的觉醒

从中日夫妇姓氏制度的变化看女性意识的觉醒

从中日夫妇姓氏制度的变化看女性意识的觉醒摘要:本文主要从中日夫妇姓氏制度的变化看女性意识的觉醒。

通过介绍中日夫妇姓氏制度的历史变迁对比中日夫妇姓氏制度的区别,解读中日女性意识的觉醒。

关键词:夫妇姓氏制度;女性意识;中日对比一、问题缘起女性应该在家相夫教子,女性应该要温柔……回看女性的历史,长久以来传统社会演化下,女性在被别人定义束缚,大多数女性无知无觉,来不及思考就已经顺着这套价值观和体系运行,作为被一代代潜移默化影响的女性,很难察觉到问题所在。

随着现代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自由平等思想逐渐渗透到社会的方方面面。

现代女性意识的觉醒,让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女性不仅仅是定义的那样。

本稿就从历时角度,从中日夫妇姓氏制度的变化看女性意识的觉醒。

二、中国夫妇姓氏制度的历史变迁“姓,代表氏族的血统,最早起源于母系社会,早期的姓出自氏族的图腾”。

宋代姓学专家郑樵指出:“女生为姓,故姓之字多从女,如姬、姜、姒、妫、姚等”。

最初的姓氏并无阶级观念,只是为了明确母系的血缘关系。

因此,典籍所记的姬姓、姜姓最初应皆属母系姓族,姬、姜则是此种母系姓族之名号。

进入父系氏族社会后,妻从夫居,子女不再属母族而归于父族,世系以父方计,所以母系姓族遂转为父系姓族。

但在古代,女子不论出嫁与否,皆有同定的姓。

女子出嫁前与父同氏,出嫁后属夫氏,可以夫氏为称,亦可仍以父氏为称。

可是,即便如此,中国自进入父系社会以后,女子公共场合大多不使用名字,其中阶级观念起了很大的作用。

婚前,通常只有亲人称呼的小名或排行,外人则只称某小姐、某姑娘、某氏等;婚后,以夫姓称呼为某夫人、某氏。

至近现代,由于男女平等的影响,女性要求获得更多的自由及权利。

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制定了《婚姻法》,女性结婚后可以继续使用原有姓了,现行婚姻法第14条根据男女平等的原则对夫妇姓氏是这样规定的:“夫妻双方都有各用自己姓名的权利。

”根据法律,结婚的夫妇都可以继续使用婚前姓,实际上几乎所有中国夫妇都会选择夫妇异姓。

中国和日本的家族特征的比较

中国和日本的家族特征的比较

中国和日本的家族特征的比较一、中日家族概念比较中日同为父权家长制,中国早在公元前3000年确立,日本约在平安时代(794年—1192年)晚期;日本的父权形成晚,却十分发达。

父权具有广泛权利,无所不包。

中国和日本有关家族的概念,共同之处:一是对祖先的尊重,二是有父系血统的传统,三是受儒家思想的影响。

不同之处:一、中国的宗族拥有自己一族的宗祠,而传统日本家族则有分牌祭祀。

二、中国的宗族是在同姓之下团结行动,而日本的同族集团(即亲族集团,甚至有时也包括非血缘关系)没有像中国的宗族那么巩固的团结力。

日本的同族集团和中国的宗族的最大差异在于非血缘分家也可以加入同族集团。

中国的宗族、家族却是有共同血缘关系的成员。

但是,以血缘家族为主的小集团,孝忠的对象只是本宗的族长。

并且,中国的亲属集团是建立在个人利益之上,并使个人利益得到平衡的血缘,容不得不平不公,难于形成个人利益完全融于集体利益的社会集团。

关注家族内部,漠视家族外;个人主义”胜于“集团主义”。

因此,难于长久。

二、中日家族结构比较1.中国家族结构中国普遍的家族类型是"自然家族"(Natural Family)、"经济家族"(Economic Family)、"宗教家族"(Religious Family)等。

"自然家族"是包括父母与子女的核心家族,"经济家族"是一群以血缘或者婚姻关系为基础而居住在一起的经济单位,"宗教家族"是由祭祀共同祖先的复数家族构成的单位。

家庭划分为三种类型:夫妇家庭(conjugal family)是由夫妻及儿女构成的。

主干家庭(stem family)是父母、未婚子女与已婚的儿子及其妻子。

联合家庭(joint family)是由父母亲及其未婚子女、两个人以上的已婚的儿子们及其妻子构成的。

随着经济发展,造成人口向都市流动的现象,产生父母与子女家庭分家的形式。

中国和日本的家族特征的比较

中国和日本的家族特征的比较

中国和日本的家族特征的比较一、中日家族概念比较中日同为父权家长制,中国早在公元前3000年确立,日本约在平安时代(794年—1192年)晚期;日本的父权形成晚,却十分发达。

父权具有广泛权利,无所不包。

中国和日本有关家族的概念,共同之处:一是对祖先的尊重,二是有父系血统的传统,三是受儒家思想的影响。

不同之处:一、中国的宗族拥有自己一族的宗祠,而传统日本家族则有分牌祭祀。

二、中国的宗族是在同姓之下团结行动,而日本的同族集团(即亲族集团,甚至有时也包括非血缘关系)没有像中国的宗族那么巩固的团结力。

日本的同族集团和中国的宗族的最大差异在于非血缘分家也可以加入同族集团。

中国的宗族、家族却是有共同血缘关系的成员。

但是,以血缘家族为主的小集团,孝忠的对象只是本宗的族长。

并且,中国的亲属集团是建立在个人利益之上,并使个人利益得到平衡的血缘,容不得不平不公,难于形成个人利益完全融于集体利益的社会集团。

关注家族内部,漠视家族外;个人主义”胜于“集团主义”。

因此,难于长久。

二、中日家族结构比较1.中国家族结构中国普遍的家族类型是"自然家族"(Natural Family)、"经济家族"(Economic Family)、"宗教家族"(Religious Family)等。

"自然家族"是包括父母与子女的核心家族,"经济家族"是一群以血缘或者婚姻关系为基础而居住在一起的经济单位,"宗教家族"是由祭祀共同祖先的复数家族构成的单位。

家庭划分为三种类型:夫妇家庭(conjugal family)是由夫妻及儿女构成的。

主干家庭(stem family)是父母、未婚子女与已婚的儿子及其妻子。

联合家庭(joint family)是由父母亲及其未婚子女、两个人以上的已婚的儿子们及其妻子构成的。

随着经济发展,造成人口向都市流动的现象,产生父母与子女家庭分家的形式。

中日姓氏文化之比较

中日姓氏文化之比较

中日姓氏文化之比较百家姓资料查询姓名是人类特有的称谓,是人们以语言文字作为符号,用以区别群体与个体的标志。

人的活动构成了社会,又创造了历史,因而姓名从其产生就具有了丰富的社会和文化内涵。

本文拟通过对中日两国姓名的起源、表现形式、社会功能等方面的比较,说明两国姓名文化及与其相关的家族制度的差异。

一、中国姓氏的起源无论是中国还是日本,姓和氏在产生的早期都是彼此分开的,分别表示两个不同的概念。

在中国,人有姓氏至少已有五千年的历史。

《通志?氏族略序》称:“三代以前,姓氏分而为二,男子称氏,妇人称姓。

”表明姓氏在三代(夏、商、周)以前已经出现,并且姓的产生在前,氏的产生在后。

对于姓,《说文》释为:“姓,人所生也,古之神母,感天而生子,故称天子,因以从女,女生亦声也”,说明中国古代的姓产生于“知其母而不知其父”的母系氏族社会。

在母系制下,子女属于母亲所在的氏族,子女的血统世系是按照母系计算的。

同一氏族的子女,都承继母系的姓,其作用在于辨别部落中不同氏族的后代,以便不同母系氏族之间的通婚。

从此不难看出,一方面在稳定的对偶婚和父权制的家庭单位还未出现之前,世系的计算只能由母亲方面得来。

另一方面,姓的产生,也标志着原始时代的群婚制已发展到以血缘关系为标志的族外婚制,这在人类文明史上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与姓溯源于母系氏族社会相比,氏植根于父系氏族社会,其产生晚于姓。

氏的本义是指木本,即植物的根。

《国语?周语》中说:“姓者生也,以此为祖,令之相生,虽不及百世,而此姓不改。

族者属也,与其子孙共相连属,其旁支别属,则各自为氏。

”《通鉴补记》中也指出:“姓者,统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别其子孙之所自分。

”在母系氏族社会,其世系以母系血统相承继。

而发展到父系氏族社会,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分工的需要,男子在生活中渐居主导地位,世系也以父系血统来计算。

在父系氏族社会,由同一血缘关系组成的氏族集团,共有一个“姓”。

当同姓逐渐繁衍发展,越来越多之时,便分出一些同姓不同氏的分支(例如姬姓后来衍生出198个氏),于是“氏”便应运而生了。

中国和日本的家族特征的比较

中国和日本的家族特征的比较

中国和日本地家族特征地比较一、中日家族概念比较中日同为父权家长制,中国早在公元前年确立,日本约在平安时代(年—年)晚期;日本地父权形成晚,却十分发达.父权具有广泛权利,无所不包.b5E2R。

中国和日本有关家族地概念,共同之处:一是对祖先地尊重,二是有父系血统地传统,三是受儒家思想地影响.不同之处:一、中国地宗族拥有自己一族地宗祠,而传统日本家族则有分牌祭祀.二、中国地宗族是在同姓之下团结行动,而日本地同族集团(即亲族集团,甚至有时也包括非血缘关系)没有像中国地宗族那么巩固地团结力.日本地同族集团和中国地宗族地最大差异在于非血缘分家也可以加入同族集团.中国地宗族、家族却是有共同血缘关系地成员.但是,以血缘家族为主地小集团,孝忠地对象只是本宗地族长.并且,中国地亲属集团是建立在个人利益之上,并使个人利益得到平衡地血缘,容不得不平不公,难于形成个人利益完全融于集体利益地社会集团.关注家族内部,漠视家族外;个人主义”胜于“集团主义”.因此,难于长久.p1Ean。

二、中日家族结构比较.中国家族结构中国普遍地家族类型是"自然家族"()、"经济家族"()、"宗教家族"()等."自然家族"是包括父母与子女地核心家族,"经济家族"是一群以血缘或者婚姻关系为基础而居住在一起地经济单位,"宗教家族"是由祭祀共同祖先地复数家族构成地单位.DXDiT。

家庭划分为三种类型:夫妇家庭()是由夫妻及儿女构成地.主干家庭()是父母、未婚子女与已婚地儿子及其妻子.联合家庭()是由父母亲及其未婚子女、两个人以上地已婚地儿子们及其妻子构成地.RTCrp。

随着经济发展,造成人口向都市流动地现象,产生父母与子女家庭分家地形式.但是,仍然保持以往与父母交流地形式、以父母为中心进行地民间宗教信仰等活动,所谓精神上地沟通是不变地.5PCzV。

中日姓氏制度的比较

中日姓氏制度的比较

的是家号 、族号、宗号 。秦代 以前 ,“ 姓”和 “ 氏” 是分开来用 的,含义不同 ,各有 所指 。“ 姓 ”最开 始是避免近亲结婚 的标识 ;而 “ 氏”则是地位 的象
征。
( 一 )中国姓 氏的起源及演变 中国姓 氏的产生 ,可 以追溯到五千多年 以前 ,
同一姓代表着拥有共同的血缘关系。 《 说文解字 》 中是这样解释姓的 :“ 姓 ,人之所生也。古之神圣
年, 政府制定 了户籍法 , 每 户的姓才 固定下来 ,不
得任意更改 ,一直发展 到今天 。 ( 二 )日本姓 氏的来源 1 .日 本早 期姓氏的起 源 ( 1 )皇族 的赐姓 :当有些 皇族从 天皇一 族 中 独 立出来 时 ,天 皇就会 为他们赐姓 ,“ 源” 、“ 平” 、 “ 藤” 、“ 橘 ”四大皇族 赐姓就是其 中的典 型代表。
而改姓 。
竟然没有多少人 响应 。 于是政府不得不在明治八年
( 9)由少数 民族 的姓 氏音译而来 的复姓 。
( 1 O) 特殊情况 。
( 1 8 7 5年 ) 颁布 了强制性 的 《 苗字必称令 》 ,规定 了 “ 凡 国民 ,必 须起姓 ” ,这 时候人们 才匆匆 忙忙 找起姓来 , 全 国上下兴起一股取姓的热潮。 到1 8 9 8
第2 2卷
第 2期
牡丹 江 大学学报
M u d a n j i a n g U n i v e r s i t y
VO1 . 22 N o .2
2 0 1 3 年 2月
文章编号 :1 0 0 8 . 8 7 1 7( 2 0 1 3 )0 2 . 0 0 1 2 . 0 3


中国 人 的姓 氏
中国是世界上第一个使用姓的国家 , 中国的姓 萌生 于人类 期 的原始部落 。 中国姓氏的数量要远 比“ 百家姓”的 1 0 0 种多得多, 《 中华姓氏大辞典 》 … 内收 录的古 今姓 氏达到 了近 1 2 0 0 0 个。

从家文化看中日文化差异

从家文化看中日文化差异

从家文化看中日文化差异序尽管中国和日本都属于典型的儒家文化社会,但是中日两国的家文化却有着很大的差别。

中日不同的家文化还造成两国社会的价值判断和行为取向形成差别,并对两国社会产生不同的深刻影响。

本文通过分析中日两国家文化的异同,论述家文化对中日两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1、中日家族结构比较1.1中国家族结构中国普遍的家族类型是“自然家族”、“经济家族”、“宗教家族”等。

“自然家族”是包括父母与子女的核心家族,“经济家族”是一群以血缘或者婚姻关系为基础而居住在一起的经济单位,“宗教家族”是由祭祀共同祖先的复数家族构成的单位。

家庭划分为两种类型:夫妇家庭是由夫妻及儿女构成的。

主干家庭是父母、未婚子女与已婚的儿子及其妻子。

1.2日本家族结构日本家族属于主干家族,原则上由父系血统继承。

日本“家”的特色在于:家里除了长子,其他儿女、入赘的女婿或者养子都可以继承家业。

家的联合体是亲族组织。

亲族集团有本家和分家组成,有主从关系。

分家是从本家中分离出来的。

在日本的亲族集团中,分家要听从于本家,本家要保护、关照分家。

在这个意义上,日本的亲族集团与中国宗族制度的结构有相似之处。

2、中日家文化的比较中日家文化的不同之处很多,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比较。

2.1 家长权力中日两国都是父系家长制,但在家长权力上有所不同。

中国的家长权力为终身制,只要家庭当中的父亲活着,那么他就一直具有家长的权力和权威;而日本的家长权力为阶段制,父亲在年纪大了或生病不能继续料理家业的时候,就要把家长的权力交给继承人。

一旦交出了家长的权力,就要与家庭中的其他成员一样,服从新家长的领导。

2.2继承人的选择中日两国在继承人的选择方法和制度上有很大差异。

2.2.1 养子条件在中国,夫妻在没有亲生子女或者没有亲生儿子的情况下,会考虑收养他人的儿子做养子。

收养对象通常为父系亲属的儿子,称之为“过继”;而日本的夫妻在亲生儿子以及入赘的女婿不够优秀的情况下,会考虑收养他人的儿子做养子。

中日亲属称谓差异(3)

中日亲属称谓差异(3)

中日亲属称谓差异刘瑾意义:美国语言学家Edward Saprir 曾说过:“语言背后存在着其它的东西,语言不能离开文化而存在。

”称谓语与称呼语作为联系人际关系的桥梁,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反映着一个国家的文化传统和习惯,使用称呼语可以突出交际双方的身分、地位、角色以及两者之间的亲疏关系。

由于社会、民俗、文化的不同,各个国家的称呼也有着不同的特点。

而在跨文化交际中,若是不能准确掌握对方国家的习惯,就会造成一些沟通上的障碍和一些不必要的误解。

导入:大家在看日剧时可能都注意到了一个现象,在日本的家庭里,在婚前恋人相互称さん(男女都可用)、ちゃん(男士对女士)、くん(女士对男士),如果有了孩子,夫妇之间的亲属称呼发生了变化,以「お母さん」、「お父さん」来相互称呼。

这种称呼方式对于中国人来说是稍稍让人难以理解的。

在中国,辈分的意识十分明确,夫妇之间可以称呼彼此“他爸”“他妈”,也就是对于爸爸这一称呼,是谁的爸爸必须用人称代词明确地限定出来。

另外在日本,爸爸、妈妈对孩子的未婚兄弟姐妹可以称为「お兄さん」、「お姉さん」,或者直接称呼为「名前+ちゃん」。

对于中国人来说,这种称呼是乱了辈分的,是非常失礼不敬的。

具体差异:其实,中日两国有着长达两千多年的文化交流史,因此两国的亲属称谓体系及其相似。

然而,明治维新以后,日本吸收了欧美文化,并且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亲属称谓体系。

1.中国的亲属称谓比较丰富精准,日本的亲属称谓相对简单。

关于中日两国的亲属称谓,金田一春彦曾在著作(《日本语》p222(日语中称呼家族的方式没有那么详细。

这是因为日本不是大家族制度。

)以日语的「いとこ」一词为例,用汉语来表达的话——“堂兄、堂弟、堂姐、堂妹、表兄、表弟、表姐、表妹”,涉及到性别年龄父系母系等许多因素。

而日语仅用「いとこ」一词就表达了“父母的兄弟姐妹的孩子”。

究其原因,如金田一春彦所阐述的那样,亲属称谓的丰富程度与“大家族制度”密切相关。

在传统的封建社会统治下,人们生活在一个大家族里,家族的观念根深蒂固。

中日亲属称谓的比较研究

中日亲属称谓的比较研究

地域差异:日本各地区的亲属称谓可能会 有所不同,未来可能会出现地域差异的趋 势。
中日亲属称谓未来发展的比较与展望
语言环境变化:随着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发展,中日亲属称谓的使用可能会受到外来文化 的影响。
社会结构变化:随着社会结构的变化,家庭结构和人际关系的变化可能会对亲属称谓的 使用产生影响。
文化传承与创新:中日亲属称谓作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中日亲属称谓的比较研究, 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民俗 习惯和价值观念。
跨文化交流:通过对中日亲属称谓的比较 研究,可以更好地促进中日两国之间的文 化交流和理解。
教育意义:通过对中日亲属称谓的比较 研究,可以更好地教育学生了解不同文 化背景下的语言和民俗习惯,提高学生 的跨文化交流能力。
中国亲属称谓的使用场合与规则
称呼长辈:尊称、敬称, 如“爸爸”、“妈妈”、 “爷爷”、“奶奶”等
称呼同辈:直呼其名, 或用昵称、小名,如 “哥哥”、“姐姐”、 “弟弟”、“妹妹”

称呼晚辈:尊称、敬称, 如“孩子”、“孙子”、
“孙女”等
称呼陌生人:尊称、敬 称,如“先生”、“女
士”、“小姐”等
称呼朋友:直呼其名, 或用昵称、小名,如 “朋友”、“同学”、
教育与推广:通过教育推广中日亲属称谓,提高人们对亲属称谓的认识和重视,有助于 保持和传承这一文化传统。
中日亲属称谓比较研究的 现实意义
章节副标题
有利于促进中日文化交流与理解
增进相互了解: 通过比较研究, 了解中日亲属称 谓的差异,增进 相互了解。
促进文化交流: 通过比较研究, 促进中日文化交 流,增进相互理 解。
THEME TEMPLATE
20XX/01/01
中日亲属称谓 的比较研究

中国和日本在哪些方面有所不同?

中国和日本在哪些方面有所不同?

中国和日本在哪些方面有所不同?中国和日本,是两个文明古国,彼此之间有着古老而深厚的历史渊源。

尽管两国都位于亚洲,但在很多方面有所不同。

接下来,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来介绍中国和日本之间的不同之处。

一、历史文化中国历史悠久,有着五千年的灿烂文明史。

而日本的历史相对较为短暂,只有一千年左右的历史。

在文化方面,中国文化的历史和渊源较为复杂,具有较大的多样性和包容性。

而日本文化则相对单一,具有明显的封闭性和独特性。

二、社会风俗中国和日本在社会风俗方面也有着不同的传统和习惯。

以家庭为例,在中国的传统观念中,家庭是一个很重要的结构,尤其注重家族传承和家族荣誉。

而在日本的传统观念中,以为人为本,注重个人的应有权利和自由。

三、食文化另一个不同之处就是饮食文化。

中国传统的饮食文化特点是讲究季节、地域和口味,重视烹饪方法和荤素搭配。

而日本的饮食文化则更加强调原材料和制作过程,注重细节和美感。

例如,日本的寿司和天妇罗等都是典型的代表。

四、宗教信仰中国传统的宗教信仰包括道教、儒教、佛教等。

而日本则宗教多元化,其中主要有神道教和佛教。

神道教一直是日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着日本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

五、社会制度最后一个不同之处就是社会制度。

中国的社会制度以家族传统和家族制度为重心,而日本则更加注重个人权利和自由。

在政治和法律方面,中国注重集中权力和权威,而日本则更加强调民主、平等、法治等价值观念。

总之,在很多方面,中日之间存在明显的不同之处,这也正是两国之间互相学习,互相理解的重要性所在。

希望双方能够进一步加深交流,促进友好合作,共同推动亚洲和世界的发展进步。

亚洲文化研究:中日文化差异的比较与探讨

亚洲文化研究:中日文化差异的比较与探讨

亚洲文化研究:中日文化差异的比较与探讨中日文化差异的比较与探讨中日两国是两个东亚地区重要的文化国家,两国文化关系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的野史时期。

自古以来,两国交流的历史密不可分,但是由于各自的历史、语言、地理、宗教和政治等方面的差异,两国文化之间也存在着许多的差异。

本文将重点探讨中日文化差异的比较与探讨。

一、礼仪的差异中日两国之间的礼仪差异比较大,体现在以下方面:1.谦和的态度日本文化中强调的是謙虚的情感,尊敬對方的立場,表達自己的意見經常要使用謙遜的語氣,因此,日本人總是讓自己在比較弱的地位,表現出一種謙和的態度。

2.礼节之奥在日本文化中,礼节是十分重要的。

不同的场合所需要的礼仪也各有所不同。

例如,拜访长辈会有“お辞儀”,为客人服务时会有“おもてなし“,类似于看病等情况的谦虚态度也很常见。

相比之下,中国文化中强调的是张扬的情感,表达自己的态度,不过在一些正式场合中也有一些类似于客套或者是敬礼的动作,但是与日本相比要多一些随意的元素。

二、家庭文化的差异1.家族文化中国是一个家族文化比较浓厚的国家,家庭、族群关系十分重要。

亲人之间都有特定的称呼,例如,表姐就是“姐姐”或者“表姐”,舅家叔家是“外家人”。

而日本比较注重的是个人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不同亲属之间不会有太多的特别称呼。

2.兄弟姐妹关系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一种明显的兄弟姐妹关系的等级制度。

哥哥、姐姐都有着很高的重要性,其所做出的一些行为,只要是好的,会对家庭产生很好的影响。

相比之下,日本的家庭文化比较注重个人的平等与自由,兄弟姐妹之间没有常见的等级制度。

三、时间观念的差异在日本,部门协作的书信、合作开发的邮件、工厂中的进度管理、营业计划等重要计划都要以“JIT(Just in time)”原则加以实施。

而中国的时间观念熟悉一点点的大家都比较清楚:吃灰谈生意、缺货讲价格,蹲点等等。

这些表示中国人不太重视时间效率。

四、价值观的差异中日两国在价值观上也存在许多的差异,比如:1.敬畏自然和神明日本文化中,自然和神明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他们被视为不可侵犯的存在。

中国和日本有哪些文化方面的相似之处?哪些方面存在差异?

中国和日本有哪些文化方面的相似之处?哪些方面存在差异?

中国和日本有哪些文化方面的相似之处?哪些方面存在差异?在了解两国文化相似和差异之前,首先需要明确的是,中国和日本都是亚洲文化中极具代表性的国家。

两国渊源流长,历史文化底蕴深厚,而且在相互交流和影响中逐渐形成了各自独具特色的文化。

那么,两国文化又有哪些相似之处和差异呢?相似之处:1. 礼仪文化,是中日两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中,以尊敬长辈、注重礼节、重视家族传统、推崇孝道等内容最为显著。

如中日两国在过年、结婚、葬礼等场合都有严格的礼仪要求,礼仪之道更是体现了中日传统文化的精髓。

2. 传统文学,也是两国文化相似的重要方面。

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唐诗宋词是中国古典文学的代表性作品,而且在日本文学中受到广泛的影响。

另外,日本的歌舞伎、茶道以及和歌等传统文化形式也都受到了中国文化的深刻影响。

3. 艺术表现形式,中国和日本的艺术表现形式都注重美学,如书法、绘画、雕刻等。

其中,中国的山水画是国画的代表性作品,而日本的浮世绘则是日本画的代表性作品,两者在艺术表现手法上虽有所不同,但都有各自的美学特色。

4. 饮食文化,中、日两国的饮食文化体现了两国的传统文化和优秀历史。

如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中餐是其代表性产物,独具中国特色,而日本美食也是独具特色,如寿司、天妇罗等。

5. 传统戏剧,是两国文化的代表性表现形式之一。

中国的京剧、昆曲、评剧等传统戏曲在文化交流中深刻影响着日本戏剧,日本的能剧、歌舞伎等日本传统戏曲也深受中国戏曲之影响。

差异之处:1. 历史文化渊源,中国历史文化悠久,有着5000多年的文明史,而日本则是建国于公元前660年左右,距今只有2433年左右的历史。

因此,两国历史文化的积淀程度不同。

2. 宗教信仰,中国是一种流动的宗教信仰国度,佛教、道教、儒家学派都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渊源和民俗传统。

而日本则多信仰神道教,神道教对日本的文化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

3. 社会制度,中国是个大陆国家,向来在各方面都是以中央集权的方式统治的,而日本则是一个由很多岛屿组成的国家,适宜分散式的统治,两者社会制度也因此有所不同。

中日家庭教育观念的比较

中日家庭教育观念的比较

中日家庭教育观念的比较一、本文概述家庭教育观念在塑造个人成长和社会文化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中日两国,作为亚洲文化的代表,其家庭教育观念既有共通之处,也存在显著的差异。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中日两国在家庭教育观念上的异同,以期增进对两国文化和教育方式的理解。

本文将概述中日两国的家庭教育传统和背景,揭示两国家庭教育观念形成的历史和社会因素。

在此基础上,文章将对比两国在家庭教育目标、教育方式、教育内容等方面的差异,并深入分析这些差异背后的文化、历史和社会根源。

文章还将探讨中日两国家庭教育观念对子女成长的影响,包括在个性塑造、社会适应能力、学术成就等方面的作用。

通过对比两国的家庭教育实践,我们可以发现不同的家庭教育观念对子女成长产生的不同影响,进而思考如何借鉴彼此的优点,优化家庭教育方式。

本文还将展望未来的发展趋势,探讨随着全球化和社会变迁,中日两国的家庭教育观念将如何演变和融合。

通过这一研究,我们不仅可以增进对两国文化的理解,还可以为家庭教育改革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二、中日家庭教育观念的历史背景中日两国作为亚洲的重要国家,各自拥有独特而深远的历史文化背景,这些背景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两国家庭教育观念的形成和发展。

在中国,家庭教育观念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特别是“家庭至上”和“孝顺为先”的观念深入人心。

儒家思想强调家庭和谐、亲子关系的重要性,认为家庭是个体成长的摇篮,父母的责任不仅是养育子女,更是塑造其品德和行为。

因此,中国的家庭教育观念中,注重培养子女的道德品质、礼仪规矩和社会责任感。

同时,随着社会的变迁,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家庭教育观念也在逐渐融入现代元素,强调子女的独立思考、创新能力和自我实现。

而在日本,家庭教育观念则受到武士道精神和儒家思想的双重影响。

武士道强调忠诚、纪律和忍耐,这些品质也在家庭教育中得到传承。

日本文化中的“集团主义”观念也体现在家庭教育中,强调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依赖和协作。

日本家庭教育还注重培养子女的自律性、责任感和坚韧性,以适应社会快速变化的需求。

中国和日本的家庭观念有何不同?

中国和日本的家庭观念有何不同?

中国和日本的家庭观念有何不同?1. 家庭结构中国和日本的家庭结构有很大的不同。

中国的传统家庭结构是以家族为中心的,家庭成员之间的亲属关系非常紧密,并且通常由长辈领导。

然而,随着城市化和现代化的发展,这种家庭结构逐渐被瓦解,越来越多的家庭变得核心化和个体化。

相反,日本的家庭结构是以核心家庭为中心的,家庭成员之间的亲属关系较为宽松,以夫妻关系为主导。

只有在一些传统家庭和特殊情况下,类似于大家族的家庭模式才会存在。

2. 家庭责任在中国家庭中,父母有着非常重要的责任,他们要为家庭的生计和经济支持负责。

尽管在现代社会中,女性也在工作和提供收入的方面扮演着更加积极的角色,但在家庭育儿方面,仍由母亲负责。

相比之下,日本的家庭责任更加平等。

父母通常会共同负责家庭的经济和育儿方面的事宜。

父亲和母亲之间的分工相对平衡,同样的,在家务事上,父母也均分工作,并且将家庭的责任均衡分配。

3. 家庭教育在家庭教育方面,中国和日本也有不同的文化传统。

中国的家庭教育非常严格和强制,父母们会为了子女的学业成功,付出极大的努力,有时甚至会变成过度的辅导和压抑。

由于中国文化中存在非常强的父权主义和家长式的教育方式,很多中国孩子在家庭中会承受较大的压力和负担。

相比之下,日本的家庭教育比较弹性和宽容。

父母们更加注重孩子的自由成长,鼓励孩子自由探索和尝试新事物。

4. 家庭互动在中国的传统家庭中,家庭成员之间的互动比较少。

长辈和年龄较大的成员通常会掌控大部分的决策和讨论,年轻一代的成员则主要承担听取和服从的角色。

相比之下,日本的家庭互动更加活跃和平等。

在日本的家庭里,成员之间的互动比较自由和平等,父母会听取孩子的意见和建议,而孩子也会在许多方面上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意见。

5. 家庭价值观最后,中国和日本的家庭价值观也存在很大的差异。

在中国的家庭中,家族观念和家庭荣誉感非常强烈。

很多中国人把家庭视为一切的核心,家族之间的关系和互助义务也是非常重要的。

家族企业 中文版

家族企业 中文版

题目:从中日家族企业对比来研究日本家族企业长寿之原因レジュメはじめに一、什么是家族企业二、中国家族企业和日本家族企业的发展现状(简单介绍)1、中国家族企业的发展及现状(延续时间短)2、日本家族企业的兴起和发展(延续时间长)三、日本家族企业长寿的原因(重点分析)1、受不同家文化的影响(1)中国家族企业以家族利益为重(2)日本家族企业以追求企业的长期发展为目标2、企业管理模式的不同(1)中国家族企业以血缘关系为主流的差序式管理(2)日本实行终身雇佣制和年功序列制3、继承制度存在差别(1)中国实行子女共同继承制(2)单子继承制和养子继承制四、日本家族企业长期发展的成功经验值得中国学习和借鉴正文说到家族企业,主流经济学把它认为是一种已被现代管理制度所淘汰的前古典企业的组织形态。

民间往往联想到落伍,保守的作坊公司。

家族企业分为两类:家族所有和家族控股。

据调查,目前家族企业在世界各国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世界范围内80%以上的公司属于家族公司。

美国《FORTUNF》杂志发布的世界500强企业,40%是家族企业,在日本和美国有90%是家族企业,英国有70%是家族企业。

可见,家族企业的力量不可小视。

我们研究家族企业,特别是日本家族企业的现状和发展,对我国当下的家族企业的发展很有现实意义。

选择日本作为比较研究的对象,不言而喻。

对于中国来说,日本经验的特殊意义在于中日两国经济发展的某些共性,而这些共性只在于中日两国之间。

例如:①目前的中国经济与二战后乃至明治维新以后的日本经济同样具有追赶过程中的经济特征;②同样具有从对外封闭型经济向对外开放型经济转变过程中的经济特征;③目前的中国经济与战后初期的日本经济同样具有从统制经济向商品经济转变过程中的经济特征;④八十年代以来的中国经济与五六十年代的日本经济同样具有高速增长阶段的经济发展特征;⑤中日两国都是亚洲国家,同样具有东方文化的传统,这种文化是导致两国经济存在共性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日家族制度的比较作者:王林林张卫娣来源:《文学教育·中旬版》2011年第02期[摘要]中国社会和日本社会都属于东洋社会,都在同一个东洋文化圈内,在社会构造和文化基础等很多方面都有相似之处,但是深入探讨的话,也有很多不同的地方。

本论文从这两个社会的家族制度入手,对中日家族制度进行对比,这对于了解中日文化的异同有很大的作用。

[关键词]中国社会;日本社会;社会构造;文化基础;家族制度家族制度是社会的各种制度中最基本的一种制度,对各种社会制度的形成和发展都或多或少有影响。

家族这个词无论在日本还是在中国都有,都是用相同的表现来表示各自现实的家族,然而在社会文化的意义上却未必相同。

在日语中,家族这个词的意思是由婚姻和血缘关系形成的近亲者组成的小集团。

在汉语中家族是持有统一姓氏父系血缘者的文化集团,类似于日语的同族。

与日本的家族意思相当的词,在中国叫做家庭或者叫做家。

关于家族这个概念,中国和日本有共同点。

第一,重视祖先。

第二,有父系血缘的传统。

第三,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

总之,家族是支持政治系统,经济系统和文化系统最基本的单位。

本论文围绕家族结构、姓名、祖先祭祀、抚养制度对中日家族制度进行比较。

首先,探讨一下中日家族结构的异同。

一、中日家族结构的比较1.中国的宗族和日本的同族的比较中国的宗族是从一个祖先的生命历经数代,通过男子的血脉延长扩大,这些全部都是一体的,这个整体形成了一个宗族。

日本的同族拥有同一个祖先,是由处于相互认识的系谱关系的本家分家形成的家联合体。

中国的宗族在同一姓的情况下会共同行动,而日本的同组集团不会像中国的宗族那样拥有坚固的团结力。

两者最大的不同就是日本的不同血缘的分家可以成为同组集团的一分子,而中国的宗族和家族一定要是持有共同血缘关系的成员。

另外,中国的宗族和日本的同族的血缘扩大机制也不同。

日本的亲族组织如果扩大血缘关系的话会有分裂的倾向。

随着亲族组织规模的扩大,亲族间的交际也变少了,相同姓的两个家庭是远亲,即使是同一个祖先,两者间也不会有什么交情,没有任何联络也是理所当然的。

在中国,为了修订族系,同一个宗族有时会集会。

另外,在日本,在像家族关系那样非血缘关系的集团中存在着以恩惠为媒介形成的亲子关系。

在中国,非血缘关系不能够扩大社会领域。

日本的同族组织在表面上和中国的宗族制度大体相同。

但是在内容上是完全不同的。

日本的同族组织绝对是以本家为中心。

在中国,族长是在族人中年龄最大的年长男子,这个地位不是固定在宗族的特定家世中,贫穷的人也有成为族长的可能性。

总之,中国的族长有很大的权威。

在日本拥有很大权利的人不是族长个人而是本家。

2.关于分家的异同在中国,所谓的分家是分配财产。

分配共同财产时有不合理的一面。

因为父母的偏心或者是个人的勤懒等原因,分配财产时自己得到的那部分和别人相比少的话就会觉得不公平。

为了消除这种烦恼和不和才进行家产分割的。

在日本,如果分配家产的话就意味着本家处于异常的状态。

这和中国为了解除家族成员的不和而作为手段的分家完全不同。

在中国分配家产的时候会采取均分制,分割后的家庭是横向的对等关系。

在日本,分家的时候长子有绝对的优势,其他的儿子从家族中分离出去,建立新的家,创造新的家业。

分离出去的分家和本家保持本末关系。

本家和分家的关系是纵向的上下关系。

在中国,分家主要是兄弟分家,并且分家是动词。

在日本,从家的继承来看和中国的分家不同。

分家是个名词,长子的家是本家,其他儿子分出的家叫做分家。

二、关于姓名的比较1.关于姓中日姓氏的相同点是姓在前名在后,并且姓都是家族的代号,一般不会变化。

中日姓氏的不同点是中国的姓氏重视血缘性,日本的姓氏重视社会性。

日语中,通常将姓称为家名,是作为家业的象征而存在的,它代表了一定的社会关系。

在日本社会中,具有相同血缘的人不一定具有相同的姓氏;而具有相同姓氏的也不一定具有相同的血缘。

这是因为姓作为家名,是附属于家而并非附属于个人。

某个人是某个家的一部分或者可以继承某个家,他就与家名有关。

通常为了发展家业,会吸收非血缘的成员进入家庭。

他们和主人没有血缘关系,但是如果为了家业繁荣而付出全力的话就有可能被主人选为继承人,自己的姓可以改为主人的姓了。

在日本更改自己姓的情况有很多。

比如:结过婚的女性或者是入赘女婿等等。

日本人随着政治关系,主从关系的变化有时也会改变自己的姓。

在中国姓是出生的依据,是自己的身世和父系血缘的佐证,也是区别其他家族的标准,伴有某种名誉的意义。

改变自己的姓氏是被看做很耻辱的事,所以不能随便的改姓,即使结了婚的女性,姓也是不改的。

人都是作为祖先的延续而存在的个体,另外,子孙的存在繁殖都是由个体来继承扩大的。

没有子孙的话血统就会断掉,这对于中国人来说是最可悲的事情。

从这件事情来看,中国人很重视姓。

中日姓氏的不同其实也是中日价值观不同的体现。

中国人重视孝道和家庭,家庭始终是第一位的;而日本人却重视集团,为了公司可以牺牲所有。

日本人的姓氏也有其独特之处。

那就是日本人的姓氏超过了十万,比一些小国家的人口还多;而中国有十几亿人口,可是姓氏也只不过几百而已。

2.关于名关于名字,就相同之处来说,名字都是体现了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和祝福,所以名字里都有吉祥,祝福的字词。

不同的地方在于日本人的名字有个特点:连名制。

连名制就是祖先和子孙的名字中有公用的字。

这种方法可以增强子孙和祖先的关系。

日本人重视家族关系的纵向发展,以家业的繁荣为主,通过连名制体现家业的整体和连续。

在中国大家都注重横向发展,通过排名制使家族内部长幼分明。

中国人认为取的名字有和长辈姓名中的字相同的话是对长辈的不敬,所以都很避讳。

总之,姓名和一个民族的历史习惯有关,与社会学,天文学,地理学等等都有密切关系。

中日姓氏的异同是两者之间有相似之处的证据。

中国人通过姓氏能感受到宗族体内延伸着的祖先的生命。

日本人通过家名能感受到自己的社会地位是祖先所赐。

也就是说,中国人重视姓,日本人重视名。

三、中日祖先祭祀的不同中国的家族继承权在原则上家产都是由长男来继承,相对于日本来说,谁来继承家产,谁拥有祭祀权,都是由家长来决定。

中国的宗族,同一姓氏的人是同一个祖先,如果祭祀者中断的话会被认为是很可悲的事,并且祭祀者必须是男子。

如果没有男的子孙的话就意味着没有祭祀继承人了,这个时候就不得不采取一夫多妻的对策。

但是妻子那边的话只限制在同一血缘者。

在日本即使不是同一血缘者也没关系。

日本的祖先祭祀通常都是由男子继承,但是有时祖先祭祀权是由入赘女婿来继承。

关于祖先祭祀继承问题的风险管理,日本的家族比中国的家族设想更加完善。

日本的家庭如果没有子孙的话,对于这个家庭来说是很致命的事。

但是解决这个危机的对策有很多。

比如:没有后代的人可以把永世祭祀费交给自己所属的寺院,由和尚来管理。

日本的分牌祭祀就是祖先的灵位由本家和分家分担祭祀。

假如母亲那边的香火断的话,父系的家会把母方家的灵位放在一起祭祀。

本家祭祀父亲的灵位,分家祭祀父亲的灵位。

分牌祭祀在日本的灵位祭祀中属于父系型。

分牌祭祀分为两种类型。

一种是本家分家共同承担祖先崇拜类型;另一种是虽然本家分家各自承担葬礼、灵牌祭祀以及周年祭祀,但是承担坟墓管理的只有本家。

分牌祭祀的村落一般采取均分继承制。

住在不同地方的分家把祭祀当做第一代祖先的父母。

结了婚的女子或者是入赘女婿进入别的家的时候,会代入自己父母的灵牌和这个家的祖先共同祭祀。

四、中日的孝行和抚养制度的比较关于孝道,中国和日本之间有很多共同之处。

子女应该孝顺父母,父母和长辈的话一定要听。

过去,子女的婚姻都是由父母来决定,即使有喜欢的人也一定要按照父母的命令去结婚。

有好的事情要先想着父母,把痛苦留给自己自然是子女的义务。

中国人和日本人都被道德规范所制约,守孝道被认为是子女们的义务。

中国和日本过去都是通过孝道来维持家庭的,并且经济上的收入、支出和家族的生产活动都由家长决定的。

家长应该养育子女,反过来子女照顾年老的父母也是应该的。

从父母的角度来说,老后是要安享晚年的。

对于中国人来说,照顾老人是子女们的共同责任。

在日本,照顾老人是和日本人的家意识联系在一起的,特别是长男更应该照顾父母。

日本人都非常重视孝道,孝顺是人的义务,父母的恶行和不道德的行为都是能够原谅的。

在中国为了孝道能够原谅父母的错误,但是不能够原谅父母的恶行和不道德的行为。

在中国只有一个儿子的话会和这个儿子共同生活。

有很多孩子的话,和已婚的儿子住在一起,从其他孩子那里得到赡养费或者轮着抚养,也有由女儿来抚养的情况。

这就是不在一起生活的孩子以什么方式照顾父母的体现。

在这一点上和日本的家族单子相续和单子抚养的实态不一样。

在中国,抚养双亲基本上都的是由男孩子的家庭来承担的,一旦有事其他家庭给予救济。

这个系统有开放性、融通性好的优点。

也有因为由谁来抚养父母很难做出决定,家族间很容易产生纠纷的缺点。

在日本因为采取长子抚养的单纯的方式,这增强了对“家”的归属感。

因为日本重视对家做出很大贡献的人的老后的生活,所以对于年老的人来说很有安全感。

但是如果过于依靠“家”,只依靠长男家庭的话,因为这种单纯性,相反老人抚养也会有很难解决的危险。

现在,因为竞争越来越激烈、西洋生活方式和西洋思想概念的影响等原因,不管是在中国还是在日本孝道的意识变得越来越淡了。

老人不被重视的现象时常发生。

五、结语中国和日本都是重视家族的国家。

父权家长制度、以孝道为中心的家族理论、男尊女卑等都是中日两国家族制度的共同点。

在家族结构、祖先祭祀、抚养制度等方面有很大的差别。

日本的“家”是一个血缘集团,虽然媳妇没有血缘关系也能成为“家”的一员。

中国的“家”完全是个有血缘关系的血缘集团。

在日本的“家”中家长的权利是绝对的,但是生前有“隐居”的可能。

在中国,家族内的财产是共有的,即使有族长也不是只有年长者才拥有财产和其他权利,因此也不会放弃族长的权利去“隐居”。

在中国如果没有男的子孙的话就意味着“家”的灭亡。

但是在日本为了发展家业,和“家”完全没有血缘关系的弟子、家臣的人也能继承家业。

因为日本人通过才能和道德来选择家业的继承人,这不仅促进了家业的发展而且经过长久的历史给今天留下了很多长寿企业,并且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中国人对于血缘关系的态度阻碍了中国的发展。

本论文通过以上的观点比较了中日家族制度的异同。

但是想要深刻的了解中日家族制度的异同,我觉得有必要要很好的了解一下两国社会集团的性格。

参考文献:[1]肖传国,《中日传统社会结构对比研究》,新华彩印出版社,2000[2]罗传伟,《日本人与日本语—中日文化差异与日语学习新感念》20—23页,香港新华彩印出版社,2000[3]李卓,《关于中日家族制度与国民性的思考》,日语学刊,2004年第2期[4]张念鑫、张作俭,《家本位与代间关系》,1997年第6期[5]中根千枝,『家族を中心とした人間関係』,講談社,1980作者简介:王林林(1987—),女,河南洛阳人,河南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