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课程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乡土文化资源教学设计

乡土文化资源教学设计

乡土文化资源教学设计乡土文化资源教学设计涉及到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及评价方法等方面,下面我将结合实际情况详细阐述。

一、教学目标1.了解乡土文化资源的重要性;2.掌握基本的乡土文化知识;3.能够欣赏和感受乡土文化的魅力;4.通过乡土文化教学,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

二、教学内容1.乡土文化的概念:介绍乡土文化的定义和内涵;2.乡土文化的特征:介绍乡土文化的历史、地理、社会、经济、风俗习惯等方面的特征;3.乡土文化的形式:介绍乡土文化的文学、艺术、宗教、节日等方面的形式;4.当地的乡土文化资源:介绍当地民俗、历史文化名胜等资源。

三、教学方法1.教师讲授:通过课堂讲解介绍乡土文化的概念、特征和形式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同时加以阐释;2.互动教学:通过问题、讨论等形式,引导学生参与讨论,交流思想,提高积极性;3.实地参观:人文景观、古迹名胜等地方的实地参观,寓教于乐;4.多媒体教学:通过图片、音频、视频等多媒体素材,展示乡土文化的内涵。

四、教学手段1.教材:选用当地历史文化、民俗、地理、旅游等方面的教材;2.多媒体课件:利用电脑、投影仪等多媒体设备,制作具有鲜明特色的乡土文化课件;3.实地参观:到当地特色地区进行实地参观、观摩、考察;4.组织展览:组织学生举办乡土文化手工制作、图片展览等活动。

五、评价方法1.口头问答:教师发放抽签,每位学生随机回答问题;2.笔试测验:设计乡土文化方面的小测验,以检验学生的乡土文化知识;3.项目考核:对学生设计的乡土文化展览进行评价;4.作品展示:学生制作的乡土文化展览作品在学校展出,接受师生的评价。

以上是乡土文化资源教学设计,通过这种方式,把生动、活泼、真实的乡土文化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切实提高学生的乡土文化认识及文化修养,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形成良性的良性互动氛围,为学生们实现全面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统编版必修上册第五单元《乡土中国》教学设计

统编版必修上册第五单元《乡土中国》教学设计

高中语文必修上第五单元《乡土中国》一、情境导入:在前面的章节中,我们了解了费孝通先生对中国“乡土”社会的认识与分析,看到了家族和性别差异在中国乡土社会里的重要性。

在上一章的结尾费老说:“乡土社会是个男女有别的社会,也是个安稳的社会。

”那么乡土社会如何实现社会的安稳?乡土社会的治理有何特点?乡土社会实现安稳有何文化基础?下面,就让我们再一次走进费老的文字,去回溯乡土社会治理的文字密码吧。

同时,也借助费老的社会学观点,来反观我们当下的社会治理还有哪些方面值得改进。

二、教学目标:1.学习费老准确表意、精准概念的语言表达,运用文中的具体观点,分析现实社会中的一些现象。

2.辩证分析文中相似的概念,提升个人思维品质。

3.体会“乡土社会”治理的独特魅力,培养积极健康的审美品位。

4.对比“乡土社会”与“当下社会”实现安稳的文化基础,提高从文化角度关注现实生活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通过对文本的研读,建构阅读学术著作专题研究的经验与方法四、教学难点:学以致用,进行知识迁移,思考当下社会治理中的一些文化现象,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任务一:细读文章,梳理文本核心内容1.通读《礼治秩序》与《无讼》两章,梳理两章的主要内容。

2.圈点批注,把握住“礼治秩序”和“无讼”的内涵、特征。

3.根据内容的梳理,画出两章内容的思维导图。

4.小组交流讨论,选出典型准确的思维导图。

(一)主要内容《礼治秩序》《无讼》讨论乡村社会中人们如何基于宗法制家庭的感情进行道德判断和约束。

乡土社会治理方式是“人治”而不是“法治”。

“所谓人治和法治之别,不在于‘人’和‘法’这两个字上,而是在维持秩序时所用的力量和所根据的规范的性质。

”在乡土社会中。

人们的社会关系的调节不是靠法律来调节,而是靠“礼”这种社会规范来调节。

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它正是与乡土社会的“差序格局”相互配合适应的,通过不断重叠、蛛网式的社会关系网络影响到其他人,进而在整个社会营造一种合适的统冶秩序。

乡土情结 教案教学设计

乡土情结 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乡土情结教案教学设计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乡土情结的概念,理解乡土情结在人们心中的重要性。

2. 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关注乡土文化的情感。

3. 提高学生搜集资料、处理信息的能力,培养合作学习能力。

教学重点:乡土情结的概念及重要性教学难点:如何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关注乡土文化的情感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相关乡土情结的资料、图片等。

2. 学生准备收集家乡的地理、历史、文化等资料。

二、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新课教师出示乡土情结的概念,引导学生初步了解乡土情结。

2. 自主学习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深入了解乡土情结的含义及重要性。

3. 课堂讨论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分享各自对乡土情结的理解。

4. 案例分析教师展示乡土情结的案例,引导学生分析案例中乡土情结的表现。

5.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乡土情结的重要性。

第二课时1. 复习导入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复习上节课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2. 实践活动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活动,展示家乡的地理、历史、文化等资料。

3. 分享交流各小组代表分享本组的实践活动成果,其他学生进行评价。

4. 教师点评教师对学生的实践活动进行点评,引导学生关注乡土文化。

5.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关注乡土文化的重要性。

三、课后作业1. 请学生结合本节课的学习,写一篇关于家乡的作文。

2. 鼓励学生课后积极参与乡土文化的实践活动。

四、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策略。

五、教学评价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课后作业和实践活动,评价学生对乡土情结的理解及热爱家乡的情感。

六、教学活动设计活动一:乡土情结主题讨论1.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乡土情结在自己心中的意义。

2. 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分享彼此对乡土情结的理解。

3. 教师总结讨论成果,明确乡土情结的重要性。

活动二:家乡特色文化展示1. 学生分组收集家乡的特色文化资料,如风俗习惯、传统手艺等。

浓浓乡土情教案[001]

浓浓乡土情教案[001]

浓浓乡土情教案[001]
一、教学目标:
1.能够熟练理解课文中的生字、词组和句子;
2.能够介绍自己的家乡或熟悉的乡村,表达对家乡和乡村的热爱之情;
3.能够阅读简短的叙述性文章并能够进行简单的交流。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学习本单元所涉及的生词、词组和句子;
2.难点:掌握表述家乡或乡村的基本语言表达方式,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三、教学方法:
1.听、说、读、写结合的教学法;
2.创设情景,营造氛围,激发学生兴趣。

四、教学过程:
Step 1:自我介绍
1. 老师首先进行一段自我介绍,介绍自己的出生地、成长地以及熟悉的乡村。

2. 学生也可以在老师的带领下,用简单的语言介绍自己的出生地、成长地以及熟悉的乡村。

Step 2:生词、词组和句子掌握
1.老师教授本单元所涉及的生词、词组和句子,并让学生多说多读用于巩固。

2.学生可以组成小组进行竞赛,看哪个小组能够掌握得最快、最准确。

Step 3:阅读理解及交流
1.老师让学生细读课文,理解文章中所包含的内容,然后分享由此想到的一些场景和情景。

2.学生分组,根据文中所描述的情景,组成故事情节,并讲述给其他同学听。

Step 4:口语练习
1.根据学生们组成的故事情节,展开下一轮的口语练习。

可以设置场景模拟,让学生充分模拟,增强口语表达能力。

2.学生可以分组较劲,发挥想象力,表达出他们所掌握的语言表达能力,即口语技巧。

五、教学评估:
1.检查学生是否已经掌握本课程所涉及的生字、词组与句子。

2.对学生的交流和口语表达能力进行评估,并制定相应的提高措施。

初中乡土美术课教案

初中乡土美术课教案

教案:初中乡土美术课——家乡的风景画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家乡的自然风光、人文景观的特点。

2. 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关注家乡发展的情感。

3. 提高学生运用美术语言表达家乡美景的能力。

教学内容:1. 家乡的自然风光2. 家乡的人文景观3. 家乡的变化与发展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关注家乡的风景特点,培养学生运用美术语言表达家乡美景的能力。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发现家乡的独特之美,并将之美融入美术作品中。

教学准备:1. 教师收集家乡的自然风光、人文景观图片资料。

2. 学生准备绘画工具(如彩笔、水粉、素描纸等)。

3. 投影仪、电脑等教学设备。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展示家乡的自然风光、人文景观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家乡的风景特点。

2. 学生分享自己对家乡美景的感悟。

二、新课导入(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了解家乡的自然风光、人文景观、变化与发展。

2. 学生通过观察、讨论,总结出家乡的独特之美。

三、绘画实践(10分钟)1. 教师为学生提供家乡风景画的创作素材,如图片、文字等。

2. 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创作素材,运用美术语言表现家乡美景。

3.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在创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四、作品展示与评价(10分钟)1. 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分享创作心得。

2. 教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评价,给予肯定和鼓励。

3. 学生互相评价,交流创作经验。

五、总结与反思(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收获,关注家乡的美景。

2. 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表达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教学延伸:1. 组织学生进行家乡风景写生,深入了解家乡的美。

2. 举办家乡风景画展览,让学生更多人了解和关注家乡的美。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关注家乡的风景特点,培养学生运用美术语言表达家乡美景的能力。

在绘画实践环节,学生积极参与,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通过作品展示与评价,学生互相交流、学习,提高了自己的绘画水平。

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对家乡的美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培养了热爱家乡的情感。

乡土地理教学设计

乡土地理教学设计

乡土地理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次乡土地理教学的内容为“我们的村庄”。

二、教学目标1. 了解村庄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等基本情况。

2. 了解村庄的人文景观和历史文化。

3. 掌握村庄的生产生活方式和发展变化。

4. 了解村庄的现状和未来发展方向。

三、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让学生看一组村庄的图片,让学生自己发表看法,他们喜欢哪个村庄,为什么喜欢,其中有哪些地方好看,颜色、形状等方面,引导学生进入主题。

介绍村庄的地理位置,包括所在省份、地级市、县、乡等信息,并通过图表形式展现人口、经济、文化等基本情况,让学生了解村庄的概貌。

介绍村庄的人文景观和历史文化,包括传承和发展的文化遗产、民俗风情、风景名胜、建筑风格等,让学生感受到村庄的独特魅力和文化内涵。

通过采访村民、观察村庄现状和历史变迁等方式,让学生了解村庄的发展历程、生产生活方式和变化,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经验和感受,与老师和同学分享自己的看法和心得。

介绍村庄的现状和未来发展方向,包括村庄的经济发展、现代化建设、环境保护等方面,让学生了解村庄现状和面临的问题,并能够提出自己的建议和意见。

6. 总结以小组讨论和展示的形式,让学生分享自己的收获和感受,老师进行点评和总结,让学生在思考和交流中得到最大化的收获。

四、教学方法本次教学将采用多种方法:1. 图片展示法:通过图片展示村庄的地理位置、人文景观、历史文化等,让学生对村庄有直观感受。

2. 观察法:通过观察村庄的现状和历史变迁,让学生了解村庄的发展历程和变化。

3. 采访法:通过采访村民、相关工作人员等,让学生了解村庄的生产生活方式和发展势态。

4. 交流法:通过小组讨论、展示和点评等形式,让学生分享自己的经验和感受,提高交流和思辨水平。

五、教学评价教师将通过多种方式对学生进行评价:1. 课堂表现:包括课堂参与、提问和回答等,反映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发言能力。

2. 书面作业:让学生写一篇关于他们所在村庄的文章,反映学生的学习成果和表达能力。

统编版新教材高一语文必修上第五单元《乡土中国》整体教学设计(通用10篇)

统编版新教材高一语文必修上第五单元《乡土中国》整体教学设计(通用10篇)

统编版新教材高一语文必修上第五单元《乡土中国》整体教学设计(通用10篇)统编版新教材高一语文必修上第五单元《乡土中国》整体教学设计(通用10篇)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常常需要准备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如何把教学设计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统编版新教材高一语文必修上第五单元《乡土中国》整体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新教材高一语文必修上第五单元《乡土中国》整体教学设计篇1一、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1、阅读《乡土中国》品味语言,培养语言建构与运用素养。

2、梳理全书内容,理解《乡土中国》的主旨,促进思维发展,培养学生思维发展与提升素养。

3、掌握整本阅读《乡土中国》的方法,提高鉴赏能力,培养审美鉴赏与创造素养。

4、引导学生认识文学作品的解读的空间,联系现实生活,培养和弘扬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培养文化传承与理解素养。

二、教学重难点梳理全书内容,理解《乡土中国》的主旨。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阅读整本书,学习不同类型书籍的阅读方法,积累阅读整本书的经验,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不断拓宽阅读视野,我们将终身受益。

2、写作背景《乡土中国》是费孝通所著的一部研究中国乡村社会特点的学术著作。

此书的写作,缘起于20世纪40年代后期作者在西南联大和云南大学讲授“乡村社会学”课程的经历。

最初费孝通参考美国的教材授课,上过几轮后,他利用自己的社会调查成果重起炉灶,以中国基层传统社会——农村为对象,边研究边授课,并撰写了14篇文章,之后整理汇成此书。

《乡土中国》由作者根据自己上世纪四十年代在西南联大和云南大学所讲“乡村社会学”课程内容结集而成。

在书中,作者用通俗、简洁的语言对中国基层传统社会的主要特征进行了概述和分析,全面展现了乡土社会面貌和内在精神气质,需要指出的是,书中讲到的乡土中国,并不是具体的中国社会的素描,而是包含在具体的中国基层传统社会里的一种特具的体系,支配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乡土中国教学设计(优秀7篇)

乡土中国教学设计(优秀7篇)

乡土中国教学设计(优秀7篇)《乡土中国》教学设计篇一读理论性比较强的书籍时,我们常常会感觉文字只是从我们眼前一掠而过了,并没有真正进入我们的脑海。

所以读完之后,脑中还会感觉空无一物。

如何借助批读来深入我们对此学术专著的理解,是本课我们要学习的内容。

上一堂课我们讲过了批注的分类,同时带领大家为“差序格局”这一主题做了批注,通过批注为差序格局下了定义。

我们梳理一下我们在为“差序格局”定义时经过的思维路径(如下图):画出这样的结构,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每一个章节的内容,这也是在批读中使用整理归纳法得到的成果。

下面介绍几种用批注促理解的思维方法:一、整理归纳法根据《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任务书》每个章节开始时提出的问题和每一页提出的问题,勾画跟核心概念相关的信息,并以批注序号的形式梳理其特性,同时要理解作者所举的例子和所打的比方背后要说明的内容,并将自己的理解批注在旁。

所有信息搜集完成并筛选组合后,在该章节的最前面写下核心概念的定义。

二、理论演绎法看到一句理论性非常强的话,不要紧张,可以在这句话框架下借由举例帮助自己理解。

比如,P59,原文:“把群己的界限弄成了相对性,也可以说是模棱两可了”“你说他私么?他是不能承认的,因为当他牺牲族时,他可以为了家,家在他看来是公的。

”批注:宜家里面直接躺在展示大床上睡着的人,说不定觉得自己是为了家里奔波才那么累的,该睡个好觉!也可以用图像来帮助自己理解,差序格局的水波纹图,就是一个好方法。

三、联系迁移法将读到的内容与自己以前的经验相联系,无论是与以往的经验相同还是相悖,都能激发思考,促进我们对该著作更深刻的理解。

如,P56,原文:“凡是拉得上亲戚的,都包容得下。

可是势力一变,树倒猢狲散,缩成一小团。

”联系迁移后,想到郭德纲相声里的话:“穷人在十字街头耍十把钢钩,钩不着至亲骨肉;富人在深山老林弄刀枪棍棒,打不散无义亲朋。

”中国人所谓世态炎凉,尽在于此。

这也是典型的感想型批注。

乡土文化的教学设计

乡土文化的教学设计

乡土文化的教学设计乡土文化的教学设计范文乡土文化的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考察和了解家乡的文化艺术,认识具有家乡特色的地域文化艺术,感受家乡的可爱,激发热爱家乡之情。

2.探索家乡文化艺术的形成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从而理解“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含义。

【课时安排】两课时。

【活动准备】1.教师准备电子课件。

(1)各地区不同民族风情的画面。

(2)具有家乡特色的地域文化。

2.教师准备MTV:《蒙古人》《青藏高原》《月光下的凤尾竹》《山丹丹开花红艳艳》。

3.学生准备家乡藻溪的相关资料(文字、图片、音像)。

第一课时:调查活动1.学生分成几个考察小组,通过各种途径,收集了解家乡文化中的不同方面。

2.通过观察家乡人们的一些生活现象(文化艺术),提出思考的问题。

3.根据收集的资料,按类别归类整理并写出调查报告。

第二课时:课堂学习(一)师生互动,引入话题师:同学们,今天我很高兴和大家一起学习。

下面我将用5种不同地方语言向大家问好。

大家听好了(普通话、上海话、温州话、闽南话)。

问:请同学们说一说,刚才老师讲话中,你感觉哪一种话听起来最熟悉?师:是啊,听着家乡话我们倍感亲切!“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未改鬓毛衰”这一诗句道出了每一个人对家乡深深的眷恋之情,一股浓浓的乡土情,尤其是那身在异乡的人,听到家乡话,更会感到格外的亲切与温暖。

师:同学们,我们都是苍南藻溪人,喝着藻溪的水长大,在群山的怀抱中生活。

这山之城、水之都养育着一代又一代的藻溪人,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风俗习惯,还创造出了独具特色的文化艺术。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了解家乡的文化艺术。

(二)了解家乡文化渊源师:那你们知道藻溪文化艺术是怎么形成的吗?课前老师请同学们进行了了解,谁能给我们介绍一下。

(个别学生介绍,教师询问他是怎样了解到的,对于他的学习态度、精神给予肯定和鼓励)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沿着历史的长河去追溯渊源。

(播放课件:苍南藻溪文化史)师:从刚才的这一段资料片中,你了解到什么,有什么感受?(学生自由发言)师:勤劳智慧的藻溪人在这块富饶的土地上生活、劳动,创造出了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并一代一代地继承发扬下来。

乡土地理教学设计

乡土地理教学设计

乡土地理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1. 乡土地理概述2. 乡村自然地理环境3. 乡村人文地理环境4. 乡村发展与规划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通过教师讲解,向学生传递知识,让学生了解乡土地理的内容和概念。

2. 实地调查法:引导学生到乡村地区进行实地调查,了解乡村的自然和人文地理环境。

3. 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乡村发展与规划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法和建议。

4. 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利用多媒体技术,向学生展示乡村地理环境的图片、视频等资料,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乡土地理的内容。

五、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结合1. 乡土地理概述(讲授法)教师讲解乡土地理的基本概念和特点,让学生了解乡土地理的内容和意义。

2. 乡村自然地理环境(实地调查法)组织学生到乡村地区进行实地调查,观察和了解乡村的地形、气候、水文、土壤等自然地理环境,让学生亲身感受乡村的自然环境。

4. 乡村发展与规划(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乡村发展与规划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法和建议,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七、教学手段1. 多媒体课件2. 实地调查工具(测量仪器、相机、笔记本等)3. 小组讨论材料4. 乡土地理相关资料八、教学评价1. 通过学生的实地调查记录和小组讨论的表现,对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实践能力进行评价。

2. 布置乡土地理的课外作业,通过作业的完成情况评价学生对乡土地理的理解。

九、教学反思1. 教师应该及时总结和评价教学的效果,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确保教学目标的实现。

2. 应该多组织学生到乡村地区进行实地调查,让学生亲身感受乡土地理的内容和意义。

初中政治乡土教材教案模板

初中政治乡土教材教案模板

教案名称:初中政治乡土教材教案年级:八年级学科:思想政治教材版本:人教版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家乡的自然、经济、文化等基本情况,增强对家乡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2. 培养学生关注家乡发展,积极参与家乡建设的责任意识。

3. 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1. 家乡的自然环境2. 家乡的经济特点3. 家乡的文化传统4. 家乡的发展与变化5. 参与家乡建设的途径与方法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 引导学生关注家乡的自然环境、经济特点和文化传统。

2. 提问:你们对自己的家乡了解吗?家乡有哪些特点和变化?二、自主学习1. 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家乡的自然环境、经济特点和文化传统。

2. 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教师点评并总结。

三、课堂讨论1. 讨论家乡的发展与变化,引导学生关注家乡的发展现状和未来规划。

2. 学生提出自己对家乡发展的看法和建议,教师点评并总结。

四、案例分析1. 教师展示家乡发展的成功案例,引导学生分析案例中的成功经验和启示。

2. 学生结合自身实际,讨论如何为家乡的发展做出贡献。

五、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知识点。

2. 强调关注家乡发展,积极参与家乡建设的重要性。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关注家乡的自然环境、经济特点和文化传统。

2. 提问:你们对自己的家乡了解吗?家乡有哪些特点和变化?二、课堂讨论1. 讨论家乡的发展与变化,引导学生关注家乡的发展现状和未来规划。

2. 学生提出自己对家乡发展的看法和建议,教师点评并总结。

三、参与家乡建设1. 讨论如何为家乡的发展做出贡献,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家乡建设。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参与经验和感悟,教师点评并总结。

四、案例分析1. 教师展示家乡发展的成功案例,引导学生分析案例中的成功经验和启示。

2. 学生结合自身实际,讨论如何为家乡的发展做出贡献。

五、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知识点。

幼儿园创意乡土活动教案(精选7篇)

幼儿园创意乡土活动教案(精选7篇)

幼儿园创意乡土活动教案(精选7篇)幼儿园创意乡土活动教案1活动目标:1、了解家乡龙舟的特点。

2、知道龙舟竞渡是一项集体性的活动。

通过游戏感受赛龙舟时的激烈气氛,体会团队合作精神。

3、激发了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4、培养幼儿的尝试精神。

活动准备:龙舟、竞赛中的龙舟竞渡、普通的船的图片;鼓,纸棍若干。

活动过程一、出示竞赛中的龙舟竞渡图片,引导幼儿了解这项活动。

1、图上的人们正在开展什么活动?他们划的船与我们平时看到的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呢?2、引导幼儿观察、讨论。

二、通过图片让幼儿了解龙舟竞渡的故事。

1、讲述故事《龙舟竞渡的传说》。

提问:现在你们知道龙舟是怎样演变而来的吗?2、引导幼儿根据故事内容讨论回答。

三、了解龙舟的特点。

1、大家见过龙舟吗?它有什么特点?龙舟的中间是什么样子的?两头呢?龙头在哪里,像什么?2、请幼儿观察图片并回答。

老师小结:龙舟上有龙头、龙身、龙尾、桨、舵。

龙身上会画有龙鳞,龙舟一般中间宽、两头窄,都有一个长长的龙颈,龙头装在长长的龙颈上,龙头和龙尾向上稍稍翘起,好像一只野鸭浮游在水面上,有时龙舟上还会插一面小红旗。

3、除了我们瑞金有龙舟,我们江西的很多地方也有龙舟,你知道江西最大的龙舟在哪里吗?引导幼儿了解上饶的龙舟是江西最大的龙舟。

四、了解龙舟竞渡是需要大家合作的集体性活动。

1、龙舟需要几个人呢?为什么一个人不行呢?龙舟上的人怎么分工才能使龙舟划得又快,相互之间又不会碰撞呢?2、幼儿观察、思考、讨论后说出自己的想法。

老师小结:龙舟上一般最少要有17人,一个人没办法划龙舟,它是需要大家一起合作进行的比赛。

人们在划龙舟时分工合作,一人当舵手,一人敲鼓助威,其他的都是桡手,随着鼓声有节奏地前后用力划,步调一致,这样龙舟就可以飞快地前进了。

五、通过游戏感受划龙舟时的合作精神。

1、今天我们也来学习大人们划龙舟吧!现在我们来分组玩这个游戏,我做鼓手为大家助威,你们做挠手,跟着我的鼓声一起从前向后划浆。

杜思聪乡土中国教学设计

杜思聪乡土中国教学设计

杜思聪乡土中国教学设计一、引言杜思聪乡土中国教学设计是一种教学方法,旨在帮助学生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和理解。

这种教学设计注重将学生的学习环境与家乡的文化结合起来,使学习变得更加有趣和生动。

二、背景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越来越多的学生更加关注国际化的教育,而忽视了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自己的文化根源,杜思聪提出了乡土中国教学设计。

三、教学目标杜思聪乡土中国教学设计的目标是使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更深的了解和认识。

通过该教学设计,学生将能够:1. 了解自己所在地区的文化特色和传统习俗;2. 探究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演变及其对现代社会的影响;3. 培养对传统文化的保护意识和传承责任;4. 培养对不同文化的尊重和包容心态。

四、教学方法1. 地方文化考察:学生将走进当地的博物馆、纪念馆、古迹等地,深入了解自己所在地区的历史和文化。

2. 传统技艺体验:学生将参与传统技艺的体验活动,如剪纸、绘画、陶艺等,以进一步体验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3. 古代规矩游戏:学生将参与一些古代规矩游戏,如踢毽子、夺帅等,体验中国传统游戏的乐趣并了解其中的文化内涵。

4. 故事讲解:教师可以通过讲解传统故事、传说等方式,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和道德准则。

5. 学生研究项目:学生可以选择一个感兴趣的中国传统文化项目进行研究,并在班级中进行展示,增强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五、评估方式1. 书面作业:学生可以通过撰写论文、写作报告等方式来总结他们对乡土中国教学设计的理解和体验。

2. 口头演讲:学生可以通过口头演讲的方式,分享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和体验,展示他们的学习成果。

六、教学成果通过杜思聪乡土中国教学设计,学生将能够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更深入的理解。

此外,该教学设计还将促进学生对本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七、结论杜思聪乡土中国教学设计是一种以本土文化为基础的教学方法,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和理解中国传统文化。

初中政治乡土教材教案

初中政治乡土教材教案

初中政治乡土教材教案课时:2课时年级:八年级教材:《初中政治乡土教材》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家乡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候特点等基本地理信息。

2. 使学生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增强环保意识。

3. 培养学生的热爱家乡、关注家乡发展的情感。

教学重点:家乡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候特点等基本地理信息。

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理解并关注家乡的环保问题。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 教师出示一张家乡的地图,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家乡的地理位置。

2. 学生分享自己了解到的家乡地形地貌、气候特点等基本信息。

二、自主学习1. 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家乡的地理特点。

2.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

三、课堂讨论1. 教师引导学生关注家乡的环保问题,如水资源保护、空气质量改善等。

2. 学生分组讨论,提出保护环境的具体措施。

3.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四、实践活动1. 学生分组调查家乡的环保情况,如水质、空气质量等。

2. 各组撰写调查报告,并提出改进建议。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家乡地理特点的掌握情况。

2. 学生分享自己的调查成果和改进建议。

二、课堂讨论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家乡环保问题的原因,如工业污染、生活污染等。

2. 学生讨论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并提出具体措施。

3.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三、实践活动1. 学生分组制定家乡环保宣传方案,如制作海报、撰写文章等。

2. 各组展示宣传成果,教师点评并给予鼓励。

四、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并表示要为家乡的环保事业贡献力量。

教学评价:1. 学生对家乡地理特点的掌握情况。

2. 学生对环保问题的认识和提出的改进建议。

3. 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和实践活动的积极程度。

乡土气息文化教学设计

乡土气息文化教学设计

乡土气息文化教学设计一,背景:现今的社会发展飞速,经济繁荣,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

然而,城市化的同时也导致了乡土气息的流失。

人们更加倾向于去城市生活,忽略了乡村的文化。

而这种文化正是我们需要挖掘、承传的。

二,目的:通过乡土气息文化教学,让学生了解并认识乡土文化的独特性和价值,弘扬传统文化,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心。

三,教学内容:1.乡土风俗:介绍乡土文化中的村庄布局、建筑风格、传统节日等。

2.传统手工艺:介绍乡土文化中的手工艺制品,如剪纸、泥塑、木雕等。

3.民间艺术表演:介绍乡土文化中的传统艺术表演,如皮影戏、龙灯舞等。

4.乡土美食:介绍乡土文化中的传统美食,如醋鱼、糖饯、腊肉等。

四,教学方法:1.采用观察、体验、讲解等多种教学手段,让学生真正感受到乡土文化的特点。

2.采用小组合作形式,让学生自行创造制作乡土手工制品。

3.采用实地参观、考察等方式,让学生深入了解乡村的风貌和文化特点。

4.采用互动游戏等方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和思考。

五,教学流程:1.介绍乡土文化的历史背景。

2.让学生先观看乡土文化的图片或视频资料,了解乡土文化的特点和内涵。

3.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分享学习心得。

4.教师根据学生的反馈情况,向学生介绍更多的乡土文化知识。

5.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乡土文化活动或民俗博物馆。

6.教师结合学生参观的情况,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活动,如制作泥塑、剪纸等。

7.教师邀请当地的民间艺术代表进行表演,让学生欣赏和学习。

8.教师选取当地传统美食,让学生品尝和了解其制作方法和历史渊源。

六,教学评价:1.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表现,给予合理的奖励和反馈。

2.采用问卷调查、小组讨论等方式,了解学生对乡土文化教学的看法和体验。

3.让学生用口头或书面的方式展示所学知识,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和学习。

乡土情节教学设计

乡土情节教学设计

乡土情节教学设计乡土情节是指以乡村生活和农村文化为背景的故事情节。

乡土情节教学设计是指在教学过程中,选取乡土情节作为教学内容,并以此为教学材料,让学生通过了解、理解和体验乡土生活和农村文化,培养他们的文化认同感和对乡土生活的关注。

一、教学目标1. 了解和理解乡土情节的概念和特点;2. 了解和掌握乡土生活和农村文化的基本内容;3. 培养学生对乡土生活的兴趣和对农村文化的认同感;4. 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学素养。

二、教学内容1. 乡土情节的概念和特点;2. 乡土生活的内容,如农耕、生活习俗、农村节日等;3. 农村文化的表现形式,如民间艺术、传统习俗等;4. 乡土情节的文学作品,如农村小说、乡村诗歌等。

三、教学方法1. 教师讲授法:通过讲解乡土情节的概念和特点,介绍乡土生活和农村文化的基本内容;2. 归纳法:通过分析和总结乡土情节的文学作品,总结出乡土情节的特点和表现形式;3. 课堂讨论法:结合乡土情节的故事情节,组织学生展开讨论,促进思维和交流;4. 观摩法:邀请农村文化艺术团体、乡土作家等前来校园进行表演和讲座,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5. 朗诵法:让学生选择和朗诵自己喜欢的乡村诗歌,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四、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播放农村生活的相关短视频,引起学生对乡土生活的兴趣和好奇心;2. 讲解乡土情节的概念和特点;3. 介绍乡土生活的内容,如农耕、生活习俗、农村节日等;4. 分析乡土情节的文学作品,如农村小说、乡村诗歌等;5. 组织课堂讨论,让学生谈谈自己对乡土情节的看法和感受;6. 邀请农村文化艺术团体、乡土作家等前来校园进行表演和讲座;7. 学生自由选择和朗诵自己喜欢的乡村诗歌;8. 总结课程内容,鼓励学生思考和写出对乡土情节的见解。

五、教学评价1. 学生的课堂表现,包括参与讨论和发言的积极性;2. 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包括听课笔记、写作和朗诵等;3. 学生的反馈和问卷调查结果,了解学生对教学内容和方法的评价和建议。

乡土中国教学设计百度云

乡土中国教学设计百度云

乡土中国教学设计百度云乡土中国教学设计是一种教育教学理念,旨在通过对中国乡村文化的挖掘和传承,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和认识中国传统文化,培养学生对乡村的亲近感和自豪感,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综合能力。

下面我将从教学设计的目标、内容和方法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首先,乡土中国教学设计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对中国乡村文化的兴趣与热爱,提升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发展潜能。

通过乡土中国教学设计,学生能够了解乡村的历史、地理、人文、传统工艺等方面的知识,增强对乡村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同时,通过参观农田、乡村、农贸市场等实地调研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

其次,乡土中国教学设计的内容包括乡土中国的历史人文知识、地理环境知识、传统文化知识和传统工艺知识等方面。

通过讲解乡土中国的历史、地理、人文、文化等方面的内容,让学生了解乡村的发展历程和特色文化;通过观察和体验乡村的地理环境,让学生了解乡村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通过实践和体验传统工艺,让学生了解乡村传统工艺的发展和独特之处。

再次,乡土中国教学设计的方法需要多样化和灵活性。

教师可以采用讲述、实地考察、实践体验和问答互动等多种方式进行教学。

其中,实地考察是乡土中国教学设计的重要环节。

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参观农田、乡村风貌、农贸市场等地,让学生亲身感受乡村的生活和文化,加深对乡土中国的理解和认识。

此外,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活动,如学习制作传统手工艺品、参与农田劳动等,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最后,乡土中国教学设计需要注重评估和反思。

教师可以通过观察学生的参与程度、学习成果、实践反馈等方式进行评估,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同时,教师还应通过讨论、反思等方式与学生进行交流,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总结乡土中国教学过程中的收获和困惑,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和全面成长。

总之,乡土中国教学设计旨在通过挖掘和传承中国乡村文化,培养学生对乡村的理解和认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综合能力。

幼儿园乡土教学设计方案

幼儿园乡土教学设计方案

一、教学目标1. 培养幼儿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激发幼儿的乡土情怀。

2. 培养幼儿观察、思考和表达能力,提高幼儿的综合素质。

3. 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培养幼儿的环保意识。

二、教学内容1. 乡土文化:家乡的民俗、传统节日、民间艺术等。

2. 乡土资源:家乡的动植物、山水风光、地理环境等。

3. 乡土生活:家乡的饮食、生活习惯、民间传说等。

三、教学活动1. 乡土文化(1)组织幼儿参观家乡的民俗活动,如舞狮、舞龙、踩高跷等。

(2)开展民间艺术活动,如剪纸、泥塑、绘画等。

(3)举办传统节日主题活动,如春节、中秋节、端午节等。

2. 乡土资源(1)组织幼儿进行户外考察,观察家乡的动植物、山水风光。

(2)开展地理知识竞赛,让幼儿了解家乡的地理环境。

(3)组织幼儿进行环保活动,如垃圾分类、节约用水等。

3. 乡土生活(1)组织幼儿品尝家乡的美食,如饺子、粽子、汤圆等。

(2)开展生活技能比赛,如叠衣服、系鞋带等。

(3)讲述家乡的民间传说,让幼儿了解家乡的历史。

四、教学评价1. 观察幼儿在活动中的参与程度,了解幼儿对乡土文化的兴趣。

2. 评价幼儿在活动中的观察、思考和表达能力。

3. 评估幼儿的动手能力和环保意识。

五、教学实施1. 教师提前收集相关乡土文化、资源和生活资料,制作教学课件。

2. 教师组织幼儿进行实地考察,引导幼儿观察、思考和表达。

3. 教师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激发幼儿的兴趣。

4. 教师关注幼儿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六、教学反思1. 教师要不断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

2. 教师要关注幼儿的兴趣和需求,调整教学策略。

3. 教师要充分发挥乡土资源优势,培养幼儿的综合素质。

通过本方案的实施,相信幼儿在幼儿园的乡土教学中,能够充分感受到家乡的魅力,培养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提高综合素质。

关于幼儿园乡土特色的教案

关于幼儿园乡土特色的教案

关于幼儿园乡土特色的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所在地区的土地、气候、植被等乡土特色。

2.培养幼儿对家乡的热爱和认同感。

3.学习用不同的方式表达对家乡的感情和认知。

教学材料
1.幼儿图画本和彩笔。

2.宣纸及毛笔。

3.展示家乡乡土特色照片或PPT等资料。

教学步骤
第一步:引入
1.给孩子展示一些家乡乡土特色的照片或PPT,让孩子初步了解家乡地理环境和特色。

2.询问孩子为什么觉得家乡与众不同,听孩子分享感受。

第二步:学习表达
1.让孩子分组自由发挥画画、写作、说故事等方式表达对家乡的认知和感情。

2.教导孩子,在表达中注重为家乡乡土特色注入情感。

第三步:分享交流
1.让每组孩子分享自己的表达作品。

2.让每组孩子把自己的分享粘在一个地图上,将自己的学习与认知综合起来。

3.教师结合孩子的表达,逐一点评,给予肯定和建议。

第四步:巩固拓展
1.教师引导孩子寻找身边的乡土食材,让孩子在制作中进一步感受家乡的乡土特色。

2.让孩子自己制作乡土特色点心或小玩意儿,并展示与分享。

教学评估
1.通过孩子的表达作品,了解孩子对家乡的认知和感情。

2.通过孩子的制作,了解孩子对家乡乡土特色的了解程度和学习成效。

3.通过孩子的话题交流和课堂表现,了解孩子对家乡的认同感和自信心。

总结
通过这次课程,孩子们从不同的方式了解家乡的土地、气候、植被等乡土特色,表达了自己的感悟和认知,进一步培养了对家乡的热爱和认同感。

这样的课程不仅促进了孩子的个人成长,更为班级的团结和互助建设起了重要的作用。

《乡土中国》优质教学设计1(第2课时)

《乡土中国》优质教学设计1(第2课时)

《乡土中国》教学设计(第2课时)课时目标1.以点带面,重点讲解《乡土本色》,引导学生深入学习《乡土中国》的主要内容。

2.掌握《乡土本色》的主要内容、主题思想。

3.引导学生理解中国传统基层社会中的“乡土本色”。

4.了解“社区分析法”在本文中的运用。

重点难点1.引导学生理解中国传统基层社会中的“乡土本色”。

2.了解“社区分析法”在本文中的运用。

教学设计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土”是历来那些所谓的城市人对农村人略带鄙夷的一个评价。

费孝通先生认为,这个字形容中国乡村也是再贴切不过的了。

因为那是农村人的衣食父母,农民靠种地为生,世世代代扎根于土里,他们对土有着特殊的感情。

生于斯,死于斯便是最好的见证。

在农村,范围的局限性导致了彼此的熟悉,试想我们和自己比较熟悉的一个人一起生活是个什么样的情形:我们不会有陌生带来的拘束,在很大程度上随心所欲;我们因为了解而彼此信任;我们相互体谅而摩擦甚微……看起来是个不错的世外桃源。

(设计意图:激情导入,把学生带入一个美不可言、令人向往的乡村社会。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一)分组朗读课文。

(二)感知课文。

1.学生概括《乡土本色》中“乡土中国”的含义。

2.划分文章结构,理清文章思路。

3.师生共同讨论归纳。

明确:1.《乡土本色》是费孝通的社会学名著《乡土中国》的第一篇,具有总领全书的作用。

这里讲的乡土中国,并不是具体的中国社会的素描,而是包含在具体的中国基层传统里一种特具的体系,支配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2.第一部分(第1段):作者首先从土地与人的关系的角度,把中国传统基层社会的“乡土本色”概括为“乡土性”,从而把握了乡土中国的精髓。

“乡土性”正是中国基层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支配力量。

第二部分(第2段至文末):作者接着指出土地与人的关系决定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就是人与人在空间排列关系上的“孤立与隔膜”以及时间上的熟悉。

而人与人在时间和空间上缔结的生存状态,又直接构成中国基层社会独特的习俗和生活方式的规定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乡土课程教学设计
这是一篇由网络搜集整理的关于乡土课程教学设计的文档,希望对你能有帮助。

夏天和秋天是甜芦粟丰收的季节,在农村甜芦粟随处可见,崇明岛有着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优势,土质为标准的夹沙黄,最适宜芦粟的生长。

这里家家户户宅前屋后,田间地头,随处可见,到了夏秋季节,正是甜芦粟成熟之时,满眼芦粟,红穗、黑穗随风摇摆,宛若款步而行的女子回眸,低眉浅笑,可谓乡村一道靓丽的风景。

尤其是炎热的夏天,劳动回来,吃上一根甜芦粟,透心的凉爽,不亚于香蕉苹果或可口饮料,且方便又解渴,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活动,从而获得新的感悟。

二、活动目标:
1、学生在感知甜芦粟的基础上能表述甜芦粟的特征及用途,并能按甜芦粟的特征进行分类。

2、在游戏中了解甜芦粟的生长过程,体验甜芦粟生长的快乐。

3、学生乐于探索,能大胆表达,在活动中感受甜芦粟的有趣,从而产生爱甜芦粟的情感。

三、活动准备:
物质准备:信号音乐;洋娃娃玩具一只;实物甜芦粟、空篮子、甜芦粟食品每桌一份;教师小结用的甜芦粟一份;课件“甜芦粟的生长过程”;甜芦粟食品每桌一套,甜芦粟小制作2―3件。

空间准备:学生座位呈框字型摆放,操作台呈半圆形放置于学生视线前面。

四、活动过程:
活动流程:
激发兴趣→自由探索→操作分类→游戏体验→品尝交流→审美延伸
(一)激发兴趣(情境:洋娃娃带来甜芦丰收的喜讯)
1、师利用洋娃娃玩具宣布洋娃娃带来的喜讯。

2、简单介绍观察甜芦粟的要求
(二)自由探索(情节:看洋娃娃的甜芦)
1、学生去看一看、摸一摸、比一比、探索甜芦粟的特征。

2、围绕问题交流发现:你看到的甜芦粟长得是怎样的.呢?
3、拓展学生对品种的认识。

4、利用准备好的各种甜芦粟,小结甜芦粟的有趣。

(三)操作分类(情节:帮洋娃娃分甜芦粟)
1、要求:洋娃娃收了那么多甜芦粟,想请小朋友帮忙分一分(小朋友按甜芦粟的特征和颜色来分一分、说一说)。

2、操作指导:允许学生尝试错误,自觉纠正,并用语言表达分的过程。

3、评价:小组代表介绍,集体评价,然后把甜芦送到洋娃娃家。

(四)游戏体验(情节:学生扮演甜芦粟生长)
1、商量讨论:甜芦粟是怎么长大的呢?
2、结合课件:“甜芦粟的生长过程”,让学生了解甜芦粟从小到大成长的过程。

3、利用《铃儿响叮当》旋律,欣赏编好的《甜芦歌》,再通过唱一唱、演一演体验甜芦粟生长的乐趣,用身体的形态、动作创造一个个可爱的甜芦粟形象。

(五)品尝交流(情节:洋娃娃请大家吃甜芦粟食品)
1、联系实际商量讲讲甜芦粟的用途(吃法及营养)。

2、学生品尝甜芦粟食品:边吃边讲甜芦粟的味道及加工法等。

(六)活动延伸(情境:看甜芦粟制成的作品)
用甜芦粟制成的作品使学生产生审美愉悦,激发学生动手尝试制作的愿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