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视野中的高校政治理论课建设

合集下载

《生态学》课程思政教学案例

《生态学》课程思政教学案例

《生态学》课程思政教学案例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让学生了解生态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掌握生态学在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应用。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生态意识,提高他们分析和解决生态问题的能力,以及参与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实践能力。

3. 情感目标: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态价值观,培养他们尊重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环保意识。

二、教学内容与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些生态环境被破坏的案例,引导学生思考生态问题的严重性,激发学生对生态学的学习兴趣。

2. 讲授生态学基本概念和原理:包括生态系统、生物群落、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稳定性等。

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这些概念和原理在现实中的应用。

3. 讲授生态学方法和技术:包括生态学调查、数据分析、模型构建等。

通过实践操作,让学生掌握这些方法和技术,培养他们分析和解决生态问题的能力。

4. 案例分析:以某地区生态环境保护为例,引导学生分析该地区的生态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并讨论实施方案的意义和影响。

5. 小组讨论:让学生围绕生态学在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应用展开讨论,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

6. 总结归纳:对本节课所学的知识进行总结归纳,强调生态学在环保和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态价值观。

三、教学评价与反思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的课堂表现,包括学生的参与度、问题回答情况等,以便了解学生对生态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2. 作业与测验:通过作业、测验等方式,检查学生对生态学知识的掌握情况,以便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

3. 反思与改进:对本节课的教学过程进行反思,总结经验和教训,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通过以上教学过程的设计,学生不仅可以掌握生态学的基本知识和方法,还可以树立正确的生态价值观,提高环保意识和实践能力。

同时,通过小组讨论和案例分析等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高校生态学课程思政教学设计案例研究

高校生态学课程思政教学设计案例研究

高校生态学课程思政教学设计案例研究作者:张要军侯艳来源:《大学·思政教研》2022年第08期摘要:课程思政是新时代教育教学融合思政教育发展的重要方向。

目前关于课程思政元素挖掘和应用已有较多研究,但是较少涉及如何进行教学案例设计。

文章以高校生态学课程的“生物与环境”章节作为教学设计案例,从学习目标设置、课程导入设计、教学过程设计、教学评价设计等方面进行思政元素的挖掘与融入,探讨将专业课程知识讲授与思政教育深度融合的教学设计思路与方法,以期为课程思政在高校生态学课程中的实施提供一个可借鉴的案例研究。

关键词:课程思政;教学设计;生态学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2)24-0092-04高等教育是青年学生由学校走向社会的关键过渡期[1]。

长期以来,国内高校过度重视其专业理论知识培养,而忽略了动手实践能力的发展,导致学生德育与专业教育发展不平衡,忽视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2016年12月,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

”高校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更新教学理念、改进教学方法、整合教学过程,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2]。

专业课程是学生学习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的主阵地,也是学校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的有效载体[3]。

生态学作为一门着重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新兴学科,为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提供理论基础[4]。

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随着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以及生态环境建设的迫切需求,社会对具有生态学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迫切,需要通过在生态学基础课程中结合思政教育为青少年塑造正确的生态文明观,培养公民的环境保护意识[5-6]。

因此,生态学在课程思政融合专业知识育人方面具有十分有利的条件。

本研究选取生态学课程中第二章“生物与环境作为”教学设计案例,从教学目标设置、课程导入设计、教学过程设计和教学评价设计等方面,详细探讨怎样在教学设计的各个环节中将课程思政教育与专业课程学习进行有机融合。

科学发展观视野中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反思与探索

科学发展观视野中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反思与探索


笔者对某 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课程教育状况进行 了专题 问
学手段 , 采用一定 的方式 方法 , 向学生传授 既定知识 , 以完成教 学任务 ; 学生则通过 听讲 、 指定 教科书 、 作业 、 看 做 讨论等方 式 , 被动地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 , 以获得学分 , 完成学习任务。 2 以 () 为主的教学方法 。目前 ,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主 择 ;3 关于“ () 您在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 上经常如何表 现” 问题 , “ 讲授” 要采用传统 的讲授 法 , 即教师 运用 口头语言 , 向学 生描绘现象 , 对认真听讲做好笔记 , 只听不做笔记 , 不太听 、 他的事 , 做其 老师 叙述 事实 , 释概念 , 证原理和 阐明规律 的教学 方法 。( ) 解 论 3 以 讲得好就听 、 否则不听 四个选项选择 比例分别为 6 1 %,%, %,0 5
CANGSANG
科学芡展观视野中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 以人为本” 的标尺重新审视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 课的教 学, 深入分析 当前高校思想政 治理 论课教 学的现状 , 思造 成 当前高校 思想政 治理论课教 学现状原 因, 反 进而对科学发展观视野 中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 教 改进行积极探 索与思考。 关键词 科学发展观 以人 为本 思想政 治理论课 在新 的形势下 ,高校思想政 治理 论课 在推进 大学生 全面发 政治理论课应该怎样做才能切实提高其实效性 ” 问题 的答案 。 展的进程 中取得了较大进展 ,然 而从 当前 高校 思想政治理论课 从 以上 调查 可以看 出大学 生对思 想政 治课 的总体反 映较 的教学实 际情况来 看 , 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 中表现 差 , 集 当前高校思想政 治理论课 的教学效果仍不尽如人意 。 虽然近 为学 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 的教学 满意度较低 ,究其原 因主要是 几年来 ,高校非常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学校思想政治教学 中 高校在思想政治理论课 教学 中没 有真正做 到 “ 以学 生为本 ”想 的地位 , , 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 学改革的实践 也没有停 止过 , 广大 学生所想 、 急学生所 急 、 谋学生 所求 , 学生的所思所想 所求作 思想政治理论课师生为此付 出了很大努力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 把 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 的第一信号安排教学 。 因此 , 当全社会都 课有所改观 , 目前思想政治理论课 教学 中仍存在诸多问题 。 但 在积极推 进和谐社会的建立 , 树立科学发展 观“ 以人为本 ” 理念 的时候 , 我们的思想政 治理论课 的改革势在必行 。 思想政治理论 二、 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 育教学现 状的 课教学应该确立 “ 以人 为本 ” 的理念 , 在教学过程 中切实落实 “ 以 人为本 ”提高思想政 治理论课的吸 引力 、 , 感染力 、 针对 性 、 效 反 思 有 用科 学发展观 “ 以人为本” 的标 尺重新 审视 当前 我国高校 的 性, 真正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思想政治工作 中的主渠道作用 。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现状 ,发现 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教学 中 以学生为本” 理念和 “ 以人为本” 的科学发展观 的根本要求是相 当前高校思想政治 理论课的教育教学现 “ 致的, 即在思想 政治理论 课教 学中 , 无论是 设计 、 实施 教学 ,

生态文明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论析

生态文明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论析

179态文明教育,将生态文明教育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去,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态价值观和发展观。

1 生态文明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为我们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导和根本遵循。

高校是生态文明教育的主阵地,要充分认识到加强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要性、紧迫性和复杂性,在全面把握其内涵和特征的基础上,结合时代发展要求,准确把握生态文明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要求,积极探索和不断创新工作方法,提升生态文明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1.1 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综合教育理念“以人为本”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理念。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作为立德树人工作的重要内容,要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综合教育理念,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师生头脑,引导师生自觉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培育生态道德、培养生态文明行为习惯、提升生态文明素质,自觉将生态文明价值观念内化为自身的价值理念和价值追求,在全社会形成良好的生态风气和生态环境。

1.2 全面加强“渗透方式”的生态文明教育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培养大学生树立生态文明理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通过深入挖掘课程内容,在教学中把生态文明理念和生态思想融入其中,使其真正成为大学生的知识理论、精神信仰和价值追求。

同时,还应通过校园文化建设、社会实践活动等多种形式,将生态文明理念贯穿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各个环节,实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总之,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作用,将生态文明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各个环节和全过程,为培养具有“四个自信”和“四个意识”的高素质人才奠定坚实基础。

1.3 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融入教育要求高校生态文明教育要始终坚持实事求是原则,在教育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特点,把思想政治工作做到学生的心坎里。

将生态文明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要坚持“以学生为本”,根据学生的成长发展规律和现实需求,把握学生的实际情况和特点,进行分类指导和精准施教。

学校思政课程课建设情况报告范文

学校思政课程课建设情况报告范文

学校思政课程课建设情况报告范文学校思政课程课建设情况报告一、引言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中国高中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门课程。

该课程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以及思考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为了确保课程的质量和效果,学校制定了一系列的课程建设措施和计划。

本报告将对学校思政课程的课程建设情况进行详细的分析和总结。

二、课程建设目标学校制定了明确的课程建设目标,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课程旨在通过学生思考和讨论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感、社会主义价值观、法治意识、道德品质等。

2. 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

课程注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他们形成理性的思维模式。

3.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课程通过组织一系列的实践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三、课程建设内容学校对思政课程的内容进行了详细的规划和安排。

课程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祖国之路。

通过介绍祖国的发展历程和取得的成就,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和自豪感,培养他们的国家意识。

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引导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和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历史决定论,培养他们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3. 法治意识。

课程介绍了法治的基本理论和原则,培养学生的法治思维和法治意识,提高他们的法律素养。

4. 道德品质。

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通过讨论现实问题、展开讨论,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对道德问题的关注。

5. 当代问题研究。

课程设置了一些当代问题研究的课程,包括环境问题、贫富差距、社会公平等,引导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四、课程建设方法为了提高课程的教学效果,学校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和方法。

1.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课程设置一些实践环节,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将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

2. 小组讨论和合作学习。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及其体系构建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及其体系构建

目标与原则
目标
培养学生运用思想政治理论指导 实践的能力,增强学生的社会责 任感和综合素质。
原则
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实践与 反思、全员参与和全面覆盖。
内容与形式
内容
包括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公益活动 、科技创新等形式,涵盖政治、经济 、文化等多个领域。
形式
采用校内实践、校外实践、假期实践 等多种形式,结合课程安排和学生特 点进行合理规划。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 学及其体系构建
汇报人: 2023-12-27
目录
•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 的概述
•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 的类型
•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 体系的构建
目录
•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 的问题与对策
•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 的评估与反馈
•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 的案例分析
教学方法单一
部分高校思政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内容过于 理论化,未能与现实生活、社会热点紧密 结合,导致学生缺乏兴趣和参与度。
一些教师仍采用传统的讲授方式,缺乏互 动和实践环节,无法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 兴趣和思考能力。
实践教学资源不足
评价机制不完善
部分高校由于资金、场地等限制,难以提 供充足的实践教学资源,如实地考察、社 会实践等,影响了教学效果。
当前实践教学评价体系较为单一,过于注 重形式和数量,而忽视了生的实际收获 和教学质量。
对策建议
加强教学内容的时效性和针对性
教师应关注时事和社会热点,及时更新教学内容,使理论与实践相结 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教师可以结合案例分析、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多种教学方法,增强 课堂互动,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实践能力。

以科学发展观引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建设——兼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创新

以科学发展观引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建设——兼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创新

四 结束语
“ 电子测量技术”网络课程 是一个综合 的网络教学平台,在 现代计算 机普 遍应用 的环 境下,建 设 网上在 线学习平台,是时
【 蒋焕文, 电子测量[] 2 】 等. M. 北京: 中国计量出版社,09 20. 【 张一春 . 品网络课程设 计与开发【] 3 】 精 M. 南京: 南京师范大学出
经验。但 目前思想政治理 论课仍面 临信度 缺损与效度弱化 的问 想政 治教育培养 的学生素质应 是具有主体性 的素质,思想政 治
题 ,其原因是多方面的。要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 的实效性 , 教育 的目标 、内容、途径 和方法都 要适应于培养人的思想政治 必须 以科学 发展 观为指导 ,创新教育 观念,优化 师资队伍 ,拓 主体性 。因此 ,落实 以人为本,最根本 的就是要坚持 以人 为本
2 思 想政 治理论 课 的实践 教 学不 够 .
学的独特价值和功 能在于,它往往超 越了具 有严 密知识体系的
长期以来 , 由于受观 念、 时间、 经费和基地建设等因素影响,
学科界 限,强调 引导 学生通 过对周 围生活 世界的各种现实性、 实践教学存在诸 多问题。一是认识 不到位 。一些 教师以为只要 综合性问题和现象的积极探索,将理论内化为 自身信念与修养。 讲得 明白、讲的多,学生就懂的多 ; 只要懂 的多,就会信的多 ;
校思想政 治理论课教学做 综合的、动态 的思 考和改革,真正实 现教育 理念 、发展动力和机制的创新,不断提 升其实效性。
1坚持科学发展 观要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 教学体 现以人 为 .
本的主体 性价 值 选择
2 坚持 科 学发展 观 要 求 高校 思 想政 治理 论 课 教 学实现 理论 与 .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与生态文明建设关系研究综述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与生态文明建设关系研究综述

论课 教育的必要性 、 殊性与实效性 , 而提 出高校思想政治教 育的 目的在于培养全面发展 的“ 特 进 生态人” 。
关键词 : 高校; 思想政治教育; 生态明建设
随着 全球范 围内生存环 境的 日趋恶化 , 生态” 与“ 有关 的各 种 学 科 理 论 逐 渐 兴 起 , 对 “ 态 ” 做 的各 类 研 究 也 日益 成 为 针 生 所 显学 。 而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我国社会科学 的一个特殊领域 , 由于 担负着培育 当代公 民科学世界 观、 人生观和价值观 的任务 , 其无 疑应该具备鲜明的时代特征 ,紧密配合我 国实现生态文明建设
经 济 市场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 育与生态文 明建设关 系研究综述
刘 倩
( 电子科 技 大 学中 山学院 , 东 中山 6 0 5 ) 广 10 4
摘 要 : 受生态危机的现实影响, 近年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突破了原有的价值局限, 逐步凸显出生态文明的理性诉求, 而
学 术 界亦 就 思想 政 治理 论 课 教 育 与 生 态 文 明建 设 的关 系 问题 进 行 了有 益 探 讨 , 点 阐释 了将 生 态价 值 理 念 引入 思 想 政 治理 重
励 大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性 。而罗健等人也在其文章 中谈到了大学生德育过程中须加强生态德育 的渗透 ,由此培养
学 生 的忧 患 意 识 与 责 任 意识 。 对 于必要性 的认识 , 研究者们几乎无一 例外地提 出 , 生态环
的总体 目标 。因而 , 基于客观现实需 要 , 生态价值的文明理念被 纳入到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之 中,两者 的关系问题亦成为近年来 学术界关注的热点 ,众多学者对思想政治教育与生态文明建设 相互关联的客观依据、重 大意义及基本思路等具体问题作 了理 性 阐释 , 并取得 了一定数量和质量的研究成果 。

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情况汇报

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情况汇报

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情况汇报尊敬的督查组专家们:首先,我代表学院向您们表示热烈的欢迎。

根据教育部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的要求,学院对近年来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进行了认真的自查。

下面我将向各位领导和专家作汇报,介绍学院的基本情况及《建设标准》的落实情况。

一、学校基本情况学院成立于2001年9月,2016年4月10日经___批准改建为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

校园占地2000亩,总建筑78多万平方米,总资产15亿多元,仪器设备总值亿元,图书136多万册,设11个院系,有17个本科专业,41个专科专业。

教职工1400多人,其中教授、副教授189人,博士、硕士教师344人,外籍教师33人。

全日制本专科在校生人,其中本科生1666人,专科生人。

多年来,学院一直充分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建设,并通过多种途径积极加强。

特别是改建本科院校后,学校把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建设作为内涵建设的核心,并加以推进。

在师资建设、课程建设、教学改革、条件保证、质量提高等方面取得了新的进展。

学院先后获得山东省文明单位、山东省职业教育先进单位、山东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先进集体、山东省校企合作培养人才先进单位、山东省社会评价十佳高校等荣誉称号。

学院是山东省服务外包示范基地、山东省服务外包人才实训基地、山东省重点服务外包人才培训机构、潍坊市文化产业示范基地。

目前,___正以全教会精神和《教育发展规划》为指导,全面贯彻“内涵发展,特色提升,制度管理,和谐校园”发展方针,坚持“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培养目标,秉持“创业敬业、求是求新”院训为代表的大学精神和以“博学修身、求索笃行”院风为标志的校园文化。

学院正在大力加强内涵建设,以更加稳健的步伐向高水平应用型特色大学迈进。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情况一)高度重视、落实有力,理论课建设认识和政策到位。

1、为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学校以课程建设为基础。

在2016年9月,学校召开了专题会议,讨论并制定了新课程方案,将其纳入学校教学计划,于2016年秋季开始在全校三个年级同时开出。

论生态文明教育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途径

论生态文明教育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途径

论生态文明教育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途径【摘要】指出生态文明教育与高校思政教育的融合对于提升学生的环境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具有重要意义。

在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方面,高校可以通过培训教师的生态文明理念和知识,提升他们在教学中的生态文明教育水平。

在设立相关课程和实践活动方面,高校可以设置生态文明相关课程,并组织学生参与环保实践活动,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

开展生态文明主题教育活动可以通过举办讲座、展览等形式,引导学生关注生态环境问题,激发他们的环保热情。

加强跨学科合作可以促进不同学科之间的交流与融合,形成多元化的生态文明教育模式。

建立完善评估机制可以帮助高校及时发现教育融合的不足之处,进而不断改进和完善教育模式。

总结指出融合生态文明教育与高校思政教育的途径,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生态文明教育,高校思政教育,师资队伍建设,课程设立,实践活动,生态文明主题教育,跨学科合作,评估机制。

1. 引言1.1 论生态文明教育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途径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生态文明教育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如何将生态文明教育融入高校思政教育成为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

生态文明教育旨在引导人们形成绿色生活方式和环保意识,培养学生的环境责任意识和保护意识,推动社会朝着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发展。

而高校思政教育作为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应当将生态文明教育融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态观念,培养环保意识。

通过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培养具有生态文明教育理念的教师,激发师生互动的积极性。

设立相关课程和实践活动可以让学生从课堂走向社会,亲身感受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开展生态文明主题教育活动可以引导学生投身到环保行动中,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加强跨学科合作可以让不同专业的学生共同思考环保问题,形成多元化的观点。

建立完善评估机制可以对生态文明教育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效果进行评估,不断完善和提升教育质量。

学生主体视野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和谐课堂的构建

学生主体视野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和谐课堂的构建

学生主体视野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和谐课堂的构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和谐课堂”的构建,应贯彻“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育理念,遵循“民主与自由同在,活力与纪律并存,效率与公平相伴,诚信与友爱兼有”的教学原则,以形成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良性互动的课堂教学模式,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意识,进而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学生身心的和谐发展。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和谐课堂学生主体自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第一次明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概念以来,“和谐城市”“和谐社区”“和谐家庭”等词汇应运而生,并成为学界研究的热点。

在此背景下,如何营造“和谐课堂”也随之成为教育工作者共同关注的问题,尤其是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鉴于其课程性质和授课规模的特殊性,学生普遍对此不够重视,逃课现象时有发生。

这无疑给授课教师带了一定的挑战和难题。

对此,我们务必认真思考如何激发学生对此门课程的兴趣和重视度,让课堂活跃起来,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和谐课堂”。

我们认为,高校《思政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和谐课堂的构建应贯彻“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课堂教学理念,遵循如下四个原则。

一、民主与自由同在陶行知先生曾明确指出:“最能促使创造力发挥的条件是民主。

”民主、平等、宽松的课堂氛围能给予学生心理上的安全感,从而保持心理自由。

心理学研究也一再证实“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是创造力发展的重要条件。

可见,民主与自由相辅相成,没有民主的课堂气氛,就谈不上学生的自由参与,没有学生的自由参与,就没有任何民主可言,也就不可能有和谐的课堂气氛。

因此,民主与自由是构建和谐课堂的前提与基础。

要创设民主、自由的思想政治课课堂氛围,教师可从以下方面入手:首先,要重视第一堂课上的开场白。

高校思政课作为一门理论性较浓、政治性很强的课程,一直以来,学生对其形成了“思维定式”的偏见,普遍不大重视此课程的学习,大都抱着拿学分的心态走进课堂。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现状与展望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现状与展望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现状与展望作者:刘晓亮侯凯升来源:《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24年第03期摘要: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

自习近平总书记“3·18”重要讲话发表以来,全国数十所高校连续五年的调查数据表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取得明显的进展。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开展效果得到更多的肯定,育德作用更加显著,课程建设得到更好的评价,总体上呈现向上向好的发展态势。

但课程建设中仍有一些薄弱环节需要重点关注,如教师队伍缺乏创新、教学方法评价较低等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依然存在。

面对新形势新挑战新要求,要聚焦守正创新能力培养这一关键维度,推进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以“活”和“深”为着力点,增强教学内容的吸引力;以学生需求为导向,大力推进教学方法的改革创新。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成效;调查分析DOI:10.15938/ki.iper.2024.03.013中图分类号: 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749(2024)03-0088-06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1],深刻阐述了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深远意义和时代责任,明确提出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重大要求,为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提供了重要遵循。

此后,全国各高校以习近平总书记“3·18”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多措并举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

近五年,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取得了哪些成效?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立德树人中的作用发挥如何?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还存在哪些突出问题亟待解决?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认知与评价如何?……值此习近平总书记“3·18”重要讲话发表五周年之际,我们有必要全面总结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经验,准确把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现状。

我们依托武汉大学中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研究中心,近年来对国内数十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状况开展了连续的年度追踪调查,梳理了自2018年至2023年的调查数据①。

教育生态学视野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路径探究

教育生态学视野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路径探究

优化 环境 的功能 : 一是通过具体化和再现情境 , 调动 学生学习兴趣 , 化教 学小环境 ; 优 二是通过 形成思想政 治教
育与社会现 实生活的 良性互动 , 优化社会氛 围; 三是通过精心选择 、 充分发掘和努力创建 , 营造优 良环境 , 改造不
良环 境 。
关键词 : 教育生态学; 思想政 治理论课 ; 实践教学
21 0 2年 第 1 期 ( 第 93期 ) 总 8
黑龙 江教 育 ( 教研究与评估) 高
HEL IONG I JANG DUC TI E A ON ( g e d ct nRe ac Ap rs1 Hihr uai s rh& pa a) E o e i
N O. 201 1, 2
1 0
教 育生态学视野 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路径探究
S fa O.83 e lN 9 i
■教 学 改革与创 新
教 育生态 学视 野 下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路径探究
杨 晓慧
( 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 , 苏 南京 2 0 1 ) 江 10 5 摘 要 : 优化环境是提 高思想政 治教育 实效性的重要路径 , 思想政 治理论课 实践教 学可以通过三个途径来 实现
通过概念或观念 自身展开并 环境系统 、 家庭教育生态环境系统 、 学校教育生态环境 论一方面具有逻辑的魅力 , 建构起关于解释对象严密的理论知识系统 ;另一方面, 系统和虚拟社会生态环境系统 四个子系统 , 有学者将其 划分为微观 、 中观和宏观生态环境等 , 但作为对 当代大 这 种逻 辑 的展 开 同人 类认 识 史 以 及实 践 经验 的升华 应
存在和发展离不开社会 ,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转变人 的思
( ) 二 当前 生 态环 境 的 深刻 变化 对 思 想政 治理论 课

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视野下的政治 经济科技三个维度

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视野下的政治  经济科技三个维度

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视野下的政治经济科技三个维度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内容,在新时代下,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政治、经济和科技三个维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如何在这三个维度下,更好地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成为了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

政治维度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支撑,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在政治上形成合力。

在政治层面,必须形成全社会齐抓共管的局面,形成政府主导、企业参与、民众广泛参与的生态文明建设格局,实现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公众之间的合力共治,确保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政治制度建设也需要更好地促进各部门间的协同合作,通过政策制定、法律法规的制定与执行,确保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顺利推进。

经济维度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经济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同时也是对环境资源的主要消耗者。

在经济层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坚持发展与环保并重、协调发展的理念,实现经济增长和生态改善的双赢。

对于企业来说,需要大力提倡绿色生产、循环经济,加大环保投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

政府需要通过税收政策、财政补贴等手段,鼓励企业加大绿色技术开发和应用,推动企业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经济发展也需要重视生态价值的体现,推动建立生态补偿机制,让生态环境的恢复与经济发展相辅相成。

科技维度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保障。

科技是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不可或缺的力量。

在科技层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大力推动绿色科技创新,发展节能减排、清洁能源、环境保护等领域的高新技术,不断提升环保技术水平。

科技创新也需要向环保领域倾斜,推动发展环保设施和环保监测技术,提高环保设备的运行效率,确保环保设施的长期稳定运营。

科技也可以在生态修复领域发挥作用,通过科技手段加速生态环境的修复和恢复,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技术支撑。

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中,政治、经济和科技三个维度的作用不可或缺。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意义途径和关键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意义途径和关键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意义途径和关键1. 引言1.1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背景意义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背景意义在于适应新时代的需求,满足大众对精神文化建设的迫切需求。

随着社会的发展,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重要阵地,其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建设能够引导学生正确树立核心价值观,增强爱国主义精神、社会主义意识和法治观念,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利于学生成长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有益社会人。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建设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增强学生的政治意识、思想觉悟和道德情操,有利于学生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背景意义还体现在提升国家凝聚力、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以及创新教育手段和方法等方面。

通过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积极建设,可以推动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的现代青年。

1.2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必要性在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中,必须加强核心价值观教育。

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引领时代潮流,维系社会稳定的价值准则。

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可以让学生深刻理解和内化核心价值观,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增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信仰和坚守。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也要致力于增强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

思想政治觉悟是指学生对党的思想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解和认同程度,对国家、社会和自身责任的认识和担当能力。

加强思想政治觉悟的培养,可以使学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动关心国家大局,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增强自身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在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中,加强核心价值观教育和增强学生思想政治觉悟是至关重要的,这不仅关系到学生的个人发展,更关乎国家和社会的长远发展。

只有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建设,才能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促进国家的长治久安和繁荣发展。

大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一体化建设现状调研报告(高校)

大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一体化建设现状调研报告(高校)

大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一体化建设现状调研报告(高校)大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一体化建设现状调研报告(高校)一、调研目的随着高等教育改革不断深入,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一体化建设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

为了了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一体化建设的现状,本次调研旨在探索其现有模式、教学方法以及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方向。

二、调研方法1.问卷调查:采用随机抽样的方式,在全校范围内发放问卷,收集学生和教师对思想政治理论课一体化的看法和建议。

2.实地观察:参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场所,观察课堂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状态,并与教师和学生进行交流。

三、调研结果1.教学模式:高校普遍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力求将理论内容与实际应用相结合,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思想政治理论。

2.教学方法:高校普遍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讲授、讨论、案例研讨等。

讲师力求以生动的案例和实际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与讨论,激发学生的思考与创新能力。

3.教材选用:高校普遍选用符合课程标准要求的教材,内容包括思想政治理论的基本概念和原理,以及当前热点问题和时事政策等。

同时,一些高校也积极引入国外经典著作,拓宽学生的思维视野。

4.存在问题:一方面,一些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持消极态度,认为课程内容枯燥、无实际用途。

另一方面,一些教师教学方法单一,缺乏活跃氛围,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高。

5.改进方向:一方面,高校应加强师资队伍的培养和引进,提高教师的知识水平和教学能力,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另一方面,高校还应通过改进教学内容和方法,加强与社会实践的联系,增加实用性和趣味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四、调研结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一体化建设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也面临诸多挑战和问题。

为了进一步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一体化建设,高校应注重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培养,加强教学方法的创新和改进,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更加深入人心,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做出更大贡献。

生态文明教育融入高职思政实践课的策略

生态文明教育融入高职思政实践课的策略

生态文明教育融入高职思政实践课的策略一、设立专门的生态文明教育模块二、融入案例分析,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生态文明教育不仅要靠讲课和阅读,更要放在实践中运用。

因此,在课程中增加案例分析环节,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生态环境问题的具体实践。

教师可以选取与生态环境问题相关的案例,如水污染严重的厂区、废弃物处理不当的城市区域等,让学生通过分析案例找出问题所在,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从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通过讨论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在课程中适当增加讨论环节,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生态环境问题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例如,让学生就某一个生态环境问题进行讨论,例如重工业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或者城市化进程中环保和经济利益的平衡等,鼓励学生发表各自的意见和看法。

通过讨论,学生可以了解到各方面的观点和信息,并互相交流并思考,提高他们的思考能力和创新意识。

四、组织生态环保实践活动在高职思政实践课中,组织生态环保实践活动也是一种有效的策略。

活动可以包括校园环保运动、环境保护义工活动、环保主题讲座等。

例如,在学生社团或志愿服务队的带领下,组织校园垃圾分类、有害物质回收和节约用水等环保活动。

学生通过具体的实践,更深刻地认识到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以及每个人都应该积极参与保护环境的实践中。

总之,将生态文明教育融入高职思政实践课,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还可以帮助学生构建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让他们成为一名拥有生态文明意识的社会公民。

在实践中,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不同的策略和方法,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参与生态环保的实践。

政治生态建设政治理论

政治生态建设政治理论

政治⽣态建设政治理论2019-10-18论⽂关键词:⽤⼈导向政治⽣态优良正确论⽂摘要:“政治⽣态环境”是相对⾃然⽣态、环境⽣态、经济秩序⽽⾔的⼀种社会政治状态,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最⼤环境,是⼀个地⽅政治⽣活现状以及政治发展环境的反映,是党风、政风、社会风⽓的综合体现。

政治⽣态环境由政策环境、法治环境、舆论环境、⽤⼈环境和廉政环境等构成,直接体现在⼲部的精神状态和⼯作作风上。

⼴⼤党员⼲部是“政治”⼤环境⾥的主导⼒量,⼴⼤党员⼲部的素质、能⼒直接影响着政治⼤环境的和谐与进步。

如何保持政治⼤环境的和谐,建设优良的政治⽣态?在⼗七⼤指出“以造就⾼素质党员、⼲部队伍为重点加强组织建设”,“以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为重点加强正确⽤⼈机制建设”。

⼗七⼤对党的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迫切需要形成⾃⼰的、良好的政治⽣态。

⽽建⽴健全正确的⽤⼈导向机制是创建优良政治⽣态的关键环节。

⼀、优良的政治⽣态对地⽅党的建设及经济发展的重要作⽤政治⽣态环境优势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最⼤优势。

政治⽣态影响全局的发展,引领社会和谐,体现地⽅形象,对经济社会发展环境起着决定性的作⽤。

它不仅是⼀个地⽅经济社会发展环境的重要标志,也是反腐倡廉建设成效的重要表现。

保持良好的政治⽣态,能凝⼼聚⼒,⿎舞⼠⽓,激发⽃志。

反之,则会⼈⼼涣散,败坏风⽓,滋⽣腐败。

优良的政治⽣态更能确保“党始终成为⽴党为公、执政为民,求真务实、改⾰创新,艰苦奋⽃、清正廉洁,富有活⼒、团结和谐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

”进⼀步加强政治⽣态建设,着⼒营造风清⽓正、团结和谐的良好氛围,形成加速经济崛起的强⼤合⼒,对推动经济与社会科学发展将起到⼀定的作⽤。

⽬前各地都在构建和谐社会的格局,更需要⼀个良好的政治⽣态。

优良的政治⽣态建设是⼀个需要长期培育、持续建设的过程,需要我们齐⼼协⼒营造⼀个有利于与加速崛起的⼤局同轴运转、同频共振、同向推进,与社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优良政治⽣态。

⼆、坚持正确的⽤⼈导向机制是建设良好政治⽣态的关键环节建设良好的政治⽣态,坚持正确的⽤⼈导向机制,党员⼲部的选拔、任⽤尤为重要。

生态文明视阈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路径研究

生态文明视阈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路径研究

生态文明视阈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路径研究内容提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当前重大政治任务。

文章对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进行了价值分析,并提出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三位一体”创新的具体路径措施。

关键词:生态文明建设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路径党的二十大持续强调生态文明建设要求,再次强调“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是发展趋势也是长期任务。

高校承担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教育引导当代大学生投身生态文明建设,勇担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任是其应尽责任。

因此,在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下,高校探索开展相应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路径具有重大意义。

一、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分析(一)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符合人才培养的要求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以及碳达峰和碳中和“双碳”目标的提出,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必然会随之发生改变,也势必将引发相关从业人才需求、相关领域技术革新和资源地再匹配,人才培养必须与社会需求对接,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将使得高校在人才培养上对绿色、环保、低碳行业和其发展趋势给予更多关注[1],同时,经济社会发展势必也将形成更加优化的格局,相关的绿色产业需求和行业布局也会随之产生变化,在校企合作、产学合作过程中,绿色低碳的科研理念也将不断渗透,这就要求高校围绕生态文明建设需求对人才培养方案作出相应优化,引导更多的青年人在国家关注的行业领域承担更多责任,培育出更多能够投身建设“美丽中国”的高素质人才。

(二)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优化校园生态的重要手段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丰富内涵有助于高校校园生态建设,在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低碳的要求被更多地给予了关注。

一方面,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引导高校学生牢牢树立起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将建设“美丽中国”的任务具化在高校内,形成生态文明建设的微观展现形式,用更多低碳、环保、绿色的生活方式助力构建美丽校园,并将其转化为行动自觉[2]。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编者按:近期,中央领导同志作出了关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教育和公共理论课教学的一系列重要批示。

就此,各地教育行政部门纷纷积极开展调查研究,许多高校也召开研讨会,商议高校政治理论课改革方案,取得了一些富有意义的成果。

本期的《》,选择了一个非常新颖的角度,来透析高校政治理论课建设问题,使问题呈现出新的面貌,从而引发出新的思路,给人启示颇多。

而会议综述《绘制蓝图:建设高校德育主渠道》,集合众家,着眼“两课”教育教学改革整体的宏阔结构,从不同方面、不同层次入手,绘制了高校德育主渠道建设的科学蓝图,面面俱到又不失精要,可足飨读者。

高校政治理论课改革是一个社会大系统工程。

从表面上看似乎是高校的任务,但实际上却连接着社会的方方面面,并且受到社会经济发展状况、政治体系运作状态,以及社会文化、社会心理状态的影响。

因此,高校政治理论课建设一定要有生态观点。

观点快递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大生态中的一个动态有机体,它对其他生态圈产生各种作用,同时也受到其各因素制约。

对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考量,应将政治理论课建设与其他专业课建设、整体师德状况、学校精神状态和走势,视为整个环流反馈生态系统中不可分割的因子。

提高政治理论课的教育质量,应把握知识、教师人格、经验三个直接依托因素。

将整个社会的思想政治教育看作一个生态环境,依照纵向的前后承续生态关系和横向的周围牵制生态关系两种方式,考察不同领域不同教育环节的环流衔接情况。

基础性生态环境、政治性生态环境、社会心理生态环境与社会意识生态环境,四者之间相互作用又作为一个整体,对高校政治理论课建设有十分明显和重要的影响。

1.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态观点与其生态环境圈所谓生态观点,是指借用生态学研究生命主体与其所在环境之间相互作用及关系的理论与方法,来研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其中包括加强和改善政治理论课的问题。

值得指出的是,我们这里所说的生态环境,不是指自然环境方面的生态关系,而是指社会活动方面的大生态环境,这种环境中包括着如经济生态、政治生态、社会心理生态、社会意识形态生态等环境。

生态学方法十分注重研究一定环境中各动态有机体之间的功能关系和它们对整个生存发展(即生态)系统的调节整合机制。

可以认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是社会大生态中的一个动态有机体,因此它极可能对社会大生态环境中的其他生态圈产生各种作用,同时也不可避免地会受到社会大生态环境及其他因素的制约。

问题主要在于这些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的性质究竟是良性还是非良性,这是最值得关注的核心问题。

一般来看,在合理的制度安排下,这些社会活动有机体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支撑、相互促进,构成了一个良性运作的生态链。

这些因素之间的关系,起码存在着两种基本关系,一是纵向的前后承续生态关系,二是横向的周围牵制生态关系,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因素的破损或断裂,都会引起整个生态链的危机。

同时,我们也不得不注意到:这些社会活动有机体之间有时并不协调,它们相互之间尽管也发生着关系,但主要表现为实质上的相互抵触、相互拆分,从而在整体上表现为一种恶性循环关系。

以上的环境我们称之为宏观生态环境。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又是高校整个教育环境中的一个组成部分,而高校教育活动及其过程自身就是一个生态环境圈。

在这种环境中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学生第二课堂、学生业余生活之间的关系,显然是探索这种生态链的必然要求。

这也可以被我们称之为中观生态环境。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还存在着微生态环境,那是由构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过程的一切因素之间形成的相互关系与结构等构成的,这些因素如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任务、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育方式方法、教育效果等。

思想政治教育的这种微生态不仅内部存在着平衡协调状况,而且与宏观生态环境、中观生态环境发生着紧密的联系。

所谓宏观、中观和微观生态环境的区分是相对的,整个社会活动生态环境实际上是由许许多多交叉连接的生态圈所构成,人们可以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对这种生态环境进行不同分类。

2.在微生态环境中把握政治理论课建设走势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微生态环境来说,我们可以从某一教育环节中教育资源的投入、使用与效果的状况来计较它的环流反馈质量,也可就某一教育活动体系的周围牵制因素来研究生态状况。

如对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考量,应该将政治理论课建设与其他专业课的建设、整体师德状况、学校的精神状态和走势,都看作是整个环流反馈生态系统中不可分割的因子,这里存在着许多对政治理论课建设有重大影响的因素。

例如,就提高政治理论课的教育质量而言,我们如果对目前存在的问题作就事论事的分析,最起码也有以下三方面的直接依托因素。

第一,知识依托。

政治理论课教学要有政治导向和思想教育,但这种教育必须要以理论和知识为载体,并辅以大量的相关信息。

舍此就很难有教育质量。

然而,我们的政治理论课这些年总是在两极跳跃,要么是抽象的政治导向,教学过程中老是讲一些抽象的原则、照本宣科,不能理论联系实际;要么将政治理论课讲成一般社会科学基础知识的传授课,完全忽视了政治理论课的意识形态功能。

后一种倾向目前似乎暂时赢得了学生的认可,但由于这些传授的知识大部分属于知性知识,较少精神性知识,因此并不有助于发展学生的理论感和思想性。

政治理论课由于迷茫了自己独特的功能定位,追逐着与其他专业课相似的功能定位,长此以往很可能就被其他课程所替代。

因此政治理论课一定要注意遴选出适合自己特点和功能定位的知识,特别是那些精神性知识,使得学生通过学习政治理论课,能够发展出其他课程所无法具有的政治是非感、敏感性、鉴别力、思想的深刻性等能力,从而在今后复杂的社会事务和社会思潮激荡中保持正确而又清醒的头脑。

第二,教师的人格依托。

教师的人格和德行历来是影响教育有效性的关键因素之一。

但是这一因素目前正受到侵蚀。

换言之,我们应重视教育异化现象,这种异化表现在过程异化、“产品”异化等方面。

尽管我们今天大力提倡“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但在实际上我们的教育正面临着“只见科研,少见学术;只见教学,少见学生”的窘境。

由于指挥棒和制度安排的缘故,我们的教师越来越关注的是自己的科研,由于急功近利的驱使,许多科研成果的学术含量较低,甚至经不起时间的考核。

那些长盛不衰的传世之作见不到了,大量的科研成果只能滞留在书房、实验室中,也有一些即便刊登在有关刊物,成为正式出版物,往往也难逃过几年、几个月(甚至更短)就流转到废品站的命运。

科研的目的是为了科研本身,还是为了育人?人们已经不再去思考这样的教育哲学问题了,剩下就是感性的行动。

我们也建设有许多课程,我们的教师也努力改进着教学方式方法,但大班课后与学生们的分别接触少见了,不少教师下课之后就匆匆离开教室去忙他们的科研,学生们充其量只能从课间的有限时间内领略教师的人格和德行,没有其他更多时间来深入感受教师的影响。

在这种情况下,“教书育人”所打的折扣是可想而知的。

第三,经验依托,即教育过程中所传授的理论知识与学生所拥有的社会经验、人生经验的“对位”。

如果外部灌输的理论与学生们的经验相“对位”,或者学生们能很容易地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中找到支撑所灌输理论的事实佐证,他们就容易接受这种理论,反之,他们就不大情愿接受这种理论。

3.在生态环境内部考察其不同因素的衔接其实,我们也可以将整个社会的思想政治教育看作是一个生态环境,依照纵向的前后承续生态关系和横向的周围牵制生态关系两种方式,考察不同领域不同教育环节的环流衔接情况。

前者中包含着小学、中学和大学三环节的思想政治教育的衔接问题;后者中包含着机关、企业、城市社区、学校、农村等领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之间的协调整合状况等。

这些生态环境的性质状况,也会对大学的政治理论课建设产生不容置疑的影响。

从学校教育的前后承续连接关系看,我们必须重视以下两种现象:第一,发生在共时态下的教育内容结构雷同。

曾几何时,中学和大学中(包括社会)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结构高度雷同,教育要求和内容没有区分,在高度统一的教育要求下,大家没能将外部要求与教育对象的思想实际紧密结合起来,以致造成了“上下一般粗”的教育口径、一再重复的教育内容,这固然有助于形成轰轰烈烈的教育声势和规模效应,但其教育质量和影响力却不甚理想,以致学生们感到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经常在“炒冷饭”而产生厌倦心理。

当然,在共时态下也经常发生着另一类现象,即各种不同的社会影响、家庭影响与学校影响之间相互不一致、不同步、甚至相互抵触,使得正面影响力被消解。

正如学校教育工作者常说的那样:“学校教育半年功,不抵社会三分钟”,许多社会上的商业宣传中所渗透的消极思想不断侵蚀着学生的人生观,使他们在教育影响不一致的情况下产生选择困惑和接受障碍。

第二,在历时态下,发生着前后不同阶段思想政治教育影响的不一致、不衔接、甚至相互冲抵的现象,这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不一致的政治社会化”。

早些年,人们常常批评思想教育方面的“翻烧饼”现象,即教育内容变化太快,后时期教育的任务恰恰是为了纠正前时期教育所形成的影响。

其实,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也像其他学科一样,可以存在着核心理论(或理论硬核)、中间理论和表层理论三种不同形式及稳定性的内容。

一般来说,核心理论是高度稳定,不容轻易变动的;表层理论会随着社会实践的深化而不断变化,甚至破损而被淘汰。

在这种情况下,核心理论会支持和要求中间理论及时修复破损的表层理论,使其适应“与时俱进”的社会要求。

因此,不同层次的理论内容的变化是有区别的,不能一概而论。

如果思想政治教育仅仅以诠释政策为主,那么政策变化引起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变化太过频繁,甚至大相径庭的话,那就会使人怀疑思想政治教育本身的科学性。

从横向的周围牵制生态关系来看,不同领域、不同方面的思想政治教育状况会有一种相互影响和牵制效应,如农村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企业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一些新经济组织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军队、机关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等。

就教育对象类别看,各种教育(如党员干部的思想政治教育、群众思想政治教育等)之间的状况是否协调也很重要,其中一些影响因子尤其关键,比如党员干部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和党风状况会直接影响到其他方面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这种教育影响的“上游”效应,制约着群众思想政治工作的“下游”状态。

这种生态状况势必对高校政治理论课改革产生一定的影响。

4.在大生态环境中探讨高校政治理论课建设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大生态环境中,存在着基础性(或物质性)的生态环境,即在生产力发展状况基础上形成的一定的经济关系、经济结构和经济制度等因素所构成的环境,它们是人们实现自身利益的物质基础。

同时,人们争取实现自身利益决不能缺少一定的政治制度保障,因此,在一定经济制度基础上生成的社会政治制度、国家体制、国家组织、公共政策制定等因素构成了一定的政治性生态环境。

在基础性与政治性两大生态环境的共同作用下,又形成了由一定社会的人们的心理所构成的生态环境,我们且称之为社会心理的生态环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