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98和08金融危机下中国的财政政策的比较分析
08年后我国采用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
08年金融危机后我国采用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评析08年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影响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看,首先经济危机对中国外向型经济冲击很严重,也就是说依靠出口来度日的企业在这次经济危机中遭遇挫折了。
他们是依靠国外的市场生活的,而现在国外爆发了经济危机,老外们都不买东西了,东西卖不出去。
但由于中国的国际化还不是很强,也就是说经济危机只对沿海及内地的部分地区有影响,不像西欧和美国那样能波及全国,说明我们的市场经济开放程度还不是很高,比如广大的农村就很难受其影响。
对于中国经济在世界经济中的重要性也得到改善。
这次经济危机发端于美国的次贷危机,而全世界唯有中国的金融系统最安全,中国企业的资金储备最足。
其次,虽然美国次贷危机对中国金融体系冲击不大,但美国房地产市场大幅动荡与金融危机可能会对中国的金融市场与房地产市场产生恐慌心理,尤其值得警惕的是我国房地产业大幅调整将成为中国经济最大的不稳定因素。
金融危机爆发后我国采用的宏观经济政策货币政策则从2008年7月份就及时进行了较大调整。
调减公开市场对冲力度,相继停发3年期中央银行票据、减少1年期和3个月期中央银行票据发行频率,引导中央银行票据发行利率适当下行,保证流动性供应。
9月、10月、11月、12月连续下调基准利率,下调存款准备金率,目的是增加市场货币供应量,扩大投资与消费。
2008年10月27日还实施首套住房贷款利率7折优惠;支持居民首次购买普通自住房和改善型普通住房。
取消了对商业银行信贷规划的约束。
坚持区别对待、有保有压,鼓励金融机构增加对灾区重建、“三农”、中小企业等贷款。
促进对外贸易:进出口行业受到影响,并且从业人员众多。
一是增加出口退税;二是人民币升值,都是增加出口竞争力的手段;对外经济合作与协调宽松的财政政策:减少税收,实施了证券交易税的下降和利息税的取消,扩大政府支出。
促进对外贸易:进出口行业是首当其冲地受到影响,并且从业人员众多。
一是增加出口退税;二是人民币升值,都是增加出口竞争力的手段;减少企业负担:劳动法的调整等;加强公共财政的社会保障/医疗等方面的支出,保持社会经济发展环境的稳定. 产业振兴计划。
1998以来我国的财政政策解读
1998以来我国的财政政策解读自1998 年以来,我国政府开始积极主动运用财政政策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扩大消费需求始终是财政政策的一项重要任务。
但在实际中,财政政策对于消费需求的调控效果并不明显,对投资和消费的带动作用存在较大差异。
这主要是由于财政政策工具使用上存在偏差,以及长期实施积极财政政策所导致的.因此,在新一轮积极财政政策实施的过程中,必须将调控重点转向扩大消费需求,通过使用“差异化"政策、优化支出结构、完善税制等手段刺激居民消费,真正扩大内需。
1998 年以来财政政策对扩大消费需求的简要回顾:20 世纪90 年代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面对日益复杂的国内外经济形势,中国政府审时度势,开始主动灵活运用财政政策等经济调控手段,对经济波动进行宏观调控,极大地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
从1998 年开始,我国政府利用财政政策进行扩大消费需求的宏观调控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经历了从“积极-稳健-积极”的政策类型调整过程.一、1998 - 2004 年的积极的财政政策为了应对亚洲金融危机,避免我国经济陷入全面通货紧缩,1998 年8 月,我国正式启动了积极的财政政策.积极财政政策主要是以增发国债为政策突破口,通过增加财政支出,实现刺激消费需求的目的。
1。
增加财政支出。
一方面,政府增加购买支出,包括利用预算内资金和增发国债进行基础设施建设等财政投资活动,调节投资,促进总需求的扩大。
另一方面,政府通过价格补贴、抚恤社会救济福利费、离退休经费、社会保障补助等调节收入分配,改善了低收入居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调节消费需求。
2. 调整税收政策.为了刺激居民消费,调节个人收入差距,从1999 年11 月1 日起对储蓄存款利息恢复征收个人所得税,分流居民储蓄,引导居民消费;1999 年对香皂以外的其他护肤护发品消费税税率统一由17%下降为8%,对环保型汽车减按规定税率70%征收消费税;从1999 年8 月1 日起对涉及房地产的营业税、契税、土地增值税给予一定减免,以鼓励住房消费和流通.二、 2004 - 2008 年的稳健的财政政策经过连续多年实施的积极财政政策,我国经济逐步走出了通货紧缩的阴影,经济进入新一轮增长周期的上升阶段。
应对金融危机的中国财政政策评析
应对金融危机的中国财政政策评析【摘要】在分析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经济基本走势的基础上,就我国政府应对经济下滑实施的一系列财政政策进行政策回顾及实践效应分析。
【关键词】财政政策;政府投资;税收政策美国金融危机影响下,国际市场疲软、外需不振,中国的经济也面临前所未有的困难。
作为推动我国经济增长的“三架马车”之一的出口承受巨大压力,加上投资萎缩,企业盈利能力下降,中国经济在经过7 年加速上涨后,增长势头在2008 年发生逆转。
为此中国政府实施了一系列积极的财政政策以刺激经济增长。
目前这些政策措施效果已开始显现,部分地区和行业经济出现企稳回升迹象。
一、宏观经济走势1.消费增长速度趋弱化以2008 年1 至10 月为例,虽然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22%,但是CPI 涨幅就达到6.7%,扣除价格因素,消费实际增长并不快。
以重庆市为例,1 至10 月居民食品类消费价格上涨46.1%,需求弹性小的粮油类和肉禽蛋类上涨高达57.3%、60.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24.5%,表面上看消费形式喜人,扣除价格因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际增长16%。
物价上涨较高直接影响了居民尤其是低收入群体即期消费和生活质量。
作为居民生活首选必需品,食品支出日益增加,多数家庭无奈之下只能缩压其他消费品开支。
即便如此,部分地区居民的实际消费能力仍趋弱化。
2.投资增长存在不确定因素2008 年期间,总体而言既有刺激投资增长的因素,这与地方新一届政府开始工作以及灾后重建等相联系,也有抑制投资增长的因素,主要与房市股市变化和城市建设规模、速度等相联系。
此外,资源环境工作以及对新开工项目的管理,对投资也会形成一定的约束。
3.出口增量明显回落2008 年前三个季度,我国出口10741 亿美元,增长22.3%,比07 年同期回落4.8%。
对美国的出口比07 年同期回落4.6%。
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增速大幅回落,其中服装和玩具前三季度出口分别比07 年同期回落21.2%和6.3%。
浅析全球金融危机下中国财政政策
浅析全球金融危机下中国财政政策摘要:2007年美国爆发金融危机,其影响逐渐波及中国,中国为维护地区经济稳定与发展,采取了必要有力的财政政策,有力的维护了国家经济利益,为亚洲经济乃至全球经济的稳定做出了巨大贡敲。
文章分析了此次金融危机给我国带来的影响,以及中国财政政策的应采取的应对措施,并对中国财政政策未来走向进行了分析预测。
关键字:美国次贷危机经济影响财政政策应对措施分析预测始于2007年4月的美国次贷危机,目前已经演化为席卷美国、影响全世界的金融危机。
中国作为一个正在积极融入世界经济和金融体系的国家,自然也无法置身度外。
此次金融危机对我国各行各业的经济都产生了或多或少的影响。
那么,如何才能消除金融危机给我国带来的不利影响?那么这就需要我国自身采取措施,积极主动地解决由金融危机带来的各种问题。
作为宏观调控主要手段之一的财政政策自然得加入到这场经济战争中,为我国安全度过危机提供保障。
一、金融危机发生后我国宏观经济现状分析,即金融危机对我国各行各业的影响。
下面分别从我国三大产业看金融危机的影响1、金融危机对我国第一产业的影响。
金融危机对农业、农村经济的影响主要体现在4个方面:一是农产品价格全面下行。
二是农民工就业困难。
三是优势农产品出口受阻。
四是乡镇企业和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困难加大。
总得来说,金融危机对“三农”的影响有四个特点,第一这次金融危机对农民增收的影响要比农产品生产的影响要大,第二对外出农民工的影响要比在家务农的影响比较大,第三对出口加工度比较高的农产品比出口加工度低的农产品影响大,第四是对沿海地区的影响要大于对内地的影响。
2、金融危机对我国第二产业的影响2008年下半年以来,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工业的影响逐渐显著并且加重。
工业增速大幅度地回落。
从去年6月份16%一路下滑,到去年11月降到5.4%,12月降到了5.8%。
今年1、2月份已经公布,合起来是3.8%,扣除日历天数的影响,大体在5.2%,仍然没有走出低谷。
2008年金融危机后中国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应对
2008年金融危机后中国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应对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在2008年爆发的金融危机中受到了巨大冲击。
为了应对这一危机,中国采取了一系列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措施,以稳定市场、促进经济增长。
本文将就此展开论述。
一、财政政策的应对措施1. 减税政策为了刺激经济增长,中国政府在金融危机后迅速推出了一系列减税政策。
这些减税政策主要包括降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以及增值税等税率,减轻了企业和个人的税负,同时提高了市场活力。
减税政策的实施促进了经济回暖和稳定。
2. 增加财政支出为了稳定市场信心,中国政府大幅度增加了财政支出。
这些资金主要用于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保障以及民生事业等领域,以提升国内需求和扩大就业机会。
通过增加财政支出,中国成功地促进了内需的增长,缓解了经济下行压力。
3. 加强财政监管为了应对金融危机带来的风险,中国政府在2008年后加强了财政监管。
这包括完善财政审计机制、加强对金融机构的监管力度以及强化风险防范机制等措施。
通过加强监管,中国成功地降低了金融风险,稳定了金融市场。
二、货币政策的应对措施1. 降息政策为了刺激经济增长,中国央行在2008年后采取了一系列降息政策。
通过降低贷款利率和存款利率,中国央行鼓励更多的企业和个人进行贷款和投资,从而促进了经济活动。
降息政策有效降低了资金成本,刺激了消费和投资。
2. 放宽信贷政策为了支持实体经济的发展,中国央行在金融危机后放宽了信贷政策。
通过扩大信贷供应,降低利率和提高流动性,中国央行鼓励银行积极发放贷款,以支持企业的生产和经营。
这一政策措施有效地改善了金融体系的流动性,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3. 稳定人民币汇率在金融危机后,中国央行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稳定人民币汇率。
通过采取积极的汇率政策,中国确保了人民币的稳定,降低了外汇市场的波动性。
稳定的人民币汇率有助于提高外贸企业的竞争力,促进了经济的持续增长。
综上所述,2008年金融危机后,中国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采取了一系列应对措施,以稳定市场、促进经济增长。
应对金融危机的中国财政政策评析
应对金融危机的中国财政政策评析【摘要】金融危机对经济的影响是全球经济体系中不可避免的挑战,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也难以幸免。
中国面临的金融危机形势十分严峻,需要采取有效的财政政策来化解风险。
中国财政政策的基本原则包括稳定经济增长、保障社会稳定和完善民生。
主要内容涵盖了财政支出、税收政策、财政赤字和货币政策等方面。
财政政策的实施效果在金融危机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也存在适用性和局限性。
中国财政政策在金融危机中的作用值得肯定,未来应进一步探索创新,以更好地适应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
中国财政政策在金融危机中的作用需不断完善,以应对未来可能出现的挑战。
【关键词】金融危机、中国财政政策、经济影响、形势、基本原则、主要内容、实施效果、适用性、局限性、作用、未来发展、评析。
1. 引言1.1 金融危机对经济的影响金融危机对经济的影响是非常严重的。
金融危机会导致金融市场的动荡和不稳定,投资者信心受挫,资金流动性减少,市场价格波动加剧,股市、汇市等各种金融市场都可能出现大幅波动。
这将导致企业的融资成本上升,投资意愿下降,企业生产经营受到严重影响,甚至会出现倒闭破产的情况。
金融危机还会对实体经济造成巨大冲击。
金融体系是经济运行的血液和神经系统,一旦金融系统出现问题,就会影响到实体经济的正常运转。
企业的融资渠道受限,生产经营受到严重困扰,最终会导致失业率上升、经济增长放缓甚至衰退。
金融危机还会对国家财政产生负面影响。
由于经济形势严峻,税收减少,财政赤字扩大,政府财政支出不得不增加,进一步加剧财政压力。
政府需要通过各种手段来维稳金融市场和实体经济,这也会增加政府的财政负担。
金融危机造成的负面影响不仅在短期内对经济产生冲击,还会在长期内影响经济的发展方向和速度。
1.2 中国面临的金融危机形势中国面临的金融危机形势十分严峻。
当前全球金融市场动荡不安,国际主要经济体普遍陷入经济下行和衰退的困境中,国际金融市场震荡不断,全球贸易和投资环境严峻,金融危机的风险和挑战持续增加。
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以来中国财政政策措施及其效果分析
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以来中国财政政策措施及其效果分析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以来,中国为维护地区经济稳定,采取了必要有力的财政政策,有力的维护了国家经济利益,为亚洲经济乃至全球经济的稳定做出了巨大贡献。
文章定量分析了1998年以来中国财政政策的目标及其效果,并对中国財政政策未来走向进行了分析预测。
标签:积极财政政策稳健财政政策税收通货紧缩财政政策是国家调控经济运行的最重要的政策工具之一,一般分为扩张性、紧缩性和中性三类。
1998年,为了应对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和国内需求不足的局面,中国开始实施扩张性财政政策。
许多经验分析结果表明,1998年以来中国的经济增长主要是依靠财政投入拉动实现的。
相比之下,货币政策对于刺激总需求、推动经济增长的作用却相当微弱。
进入2004年后,由于经济快速发展,我国开始了稳健财政政策时期,并取得了积极效果。
应对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形势,财政政策、货币政策都采取了相应对策,这将对未来中国经济和世界经济运行产生影响。
因此,深入研究有利于促进中国经济和世界经济发展的财政政策取向具有重要意义。
一、1998年以来中国具体财政政策措施1.1998年~2004积极财政政策阶段积极财政政策的理论来源是凯恩斯主义的有效需求不足理论,是通过财政分配活动来增加和刺激社会总需求,以达到供给和需求平衡或者其他特定目的的一种财政政策。
1998年,中国经济经过20年的高速增长,大部分制成品已由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
因此,中国政府采取了积极的财政政策拉动经济增长。
1999年~2004年,受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中国出口形势困难,国内供给结构不适应市场需求变化、经济增长粗放等问题尚未解决。
为此,中国在以后几年时间里仍然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只是财政支出规模根据形势变化有所调整。
2.2005稳健财政政策阶段稳健财政政策具有新颖的、丰富的、深刻的科学内涵,概括地说,就是“控制赤字、调整结构、推进改革、增收节支”。
2008年经济危机后我国采取的财政政策分析
转移支付
政府转移支付是指政府在社会福利保险。贫困救济和 补助等方面的支出。 (1)政府着力社会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大医疗、失业、养 老保险体系的建设,改善民生,促进就业。社会保障和就 业支出9130.62亿元,比2008年增长20.0%,占全国财政 支出的10.2%。 (2)政府加大对农业,企业的财政补贴的力度,促进我国 经济的平稳发展。 2010年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完成27347.72亿元,比2008 年增长15.5%。 (3)政府支持企业在农村里推行家电下乡活动,刺激农村 经济发展。
2008年经济危机后我国采取的财 政政策的分析
王哲制作
1/13/2019
分析思路
经济危机爆发的背景 我国采取的措施 作用及评价 建议
2007年8月美国"次贷 危机"爆发
经济危机席卷全球,全球经 济形势不容乐观 国际经济形势给国内带 来严重影响
就 业 减 少
背 景
股市低迷
出口减少
投资放 缓
谢谢
评价
面对严重的内需不 足,外部经济不景 气,积极的财政政 策可达到增加私人 收入和减小企业负 担,扩大内需、活 跃投资的良好效果。 但实施时间过长, 为2010—2011年初 的通货膨胀埋下了 隐患。同时会加剧 财政赤字扩大,政 府负债大幅度增加。
建议
(1)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必须充分尊重和发挥市场机制的基 础性作用。
下调存款准备金 率,放松对商业 银行信贷规则的 约束
税收整体性调整
• 增值税转型:
• 增值税是以商品(含应税劳务)在流通过程中产生的增值额作为 计价依据而征收的一种流转税 。我国从2009年1月1日起进行增 值税转型。所谓增值税转型,是指将我国现行的增值税类型由生 产型转变为消费型。对增值税一般纳税人,允许新购进机器设备 所含增值税进项税金在销项税额中抵扣,相应调整小规模纳税人 标准及其征收率,促进企业投资和扩大内需。
08年经济危机后我国经济政策梳理
08年经济危机后我国经济政策梳理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之后,我国采取了一系列积极的经济政策应对危机带来的冲击。
这些经济政策不仅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也对未来的经济发展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在本文中,我将围绕08年经济危机后我国经济政策进行全面评价和梳理,并分享我对这一主题的个人观点和理解。
一、财政政策从08年经济危机到现在,我国财政政策一直处于积极调整和创新之中。
我国通过加大投资力度,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等方式来刺激内需和拉动经济增长。
我国通过减免税费、增加财政支出等手段来促进消费,提高民生水平。
这些举措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危机带来的冲击,推动了经济向好发展。
二、货币政策在货币政策方面,我国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稳定金融市场和规范金融秩序。
我国加大了对外汇市场的干预力度,保持了我国货币汇率的相对稳定。
我国通过降息、降准等手段来提振市场信心,促进了经济的稳定增长。
这些政策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08年经济危机对我国金融市场的冲击。
三、产业政策在产业政策方面,我国通过加强战略性新兴产业、优化传统产业等手段来提升产业结构和提高产业自主创新能力。
这些政策不仅提高了我国产业的竞争力,也为未来经济增长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总结回顾通过对08年经济危机后我国经济政策的梳理,我们可以看出,我国在应对危机时采取了一系列积极的政策举措,取得了显著成效。
但也要明确的是,这些政策举措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例如如何平衡经济增长和结构优化,如何更好地应对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等。
我认为未来的经济政策应该更加注重结构调整和改革创新,提高金融市场的透明度和稳健性,提高产业自主创新能力等方面。
在未来的经济政策中,应该更加注重制定长期稳健的政策目标,坚持改革创新,加强制度性建设,提高政策实施的科学性和稳定性。
通过这篇文章,我不仅对08年经济危机后我国经济政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对未来的经济发展有了更加全面、深刻和灵活的认识。
希望未来我国能够在经济政策方面取得更大的成就,推动我国经济持续健康、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零八年我国应对金融危机政策分析
2008年下半年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开始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其主旨是扩内需、保增长。
(一)积极财政政策积极财政政策的采取一般是在遇到社会总需求减少或者整个国家遇到了某种灾难性事件时,如1930年美国的“罗斯福新政”,以财政赤字、扩大政府投资来解决有效需求不足;1998年,我国为了应对亚洲金融危机采取积极财政政策等。
为应对此次金融危机我国利用多种财政政策工具,如预算、税收、贴息、减费、增支、投资、国债、转移支付等若干财政政策工具组合起来一起使用,其目标是重民生、保增长、促消费。
主要内容如下:①扩大政府投资和优化投资结构。
2008年国务院常务会议上确定了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十项措施,投资总额将达4万亿元,重点投入领域为:民生工程、基础设施建设、节能减排重点工程、企业技术改造和兼并重组领域、灾区恢复重建。
②推进税制改革,实行结构性减税。
全面实施增值税转型,完善出口退税和关税政策,调整证券(股票)交易印花税征收方式为单边征税,降低住房交易税,免征利息所得税,减轻企业和居民税收负担,扩大企业投资,增强居民消费能力。
③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增加财政补助规模。
④调整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促进社会保障和改善民生,其中重点是“三农”、教育、医疗卫生、保障性安居工程。
⑤大力支持科技创新和节能减排,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
⑥减轻中小企业负担。
为促进中小企业发展,中央财政大幅度增加了用于支持中小企业信用担保的资金,总额达到18亿元;安排资金19亿元,专项用于支持中小企业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安排资金12亿元,支持中小企业走出去,开展国际经济合作;同时,加大各种收费的清理力度,进一步减轻中小企业负担。
⑦增加国债发行量。
2009年国债发行1.64万亿元,2010年计划国债发行量1.8万亿元、地方政府债发行2000亿元。
(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2007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将已实施十年之久的“稳健的货币政策”调整为“从紧的货币政策”。
1998年与2008年的积极财政政策
表3 1998以来长期建设国债的规模、使用方向
年份 规模(亿 使用方向 元) 1998 1000 基础设施 1999 2000 2001 1100 1500 1500 基础设施,国企技术改造 基础设施,国企技术改造, 西部开发,生态环保,科教 基础设施,国企技术改造, 生态环保,科教,重点为在 建项目和西部开发
2002
2003
1500
1400
同上
重点是在建项目
(2)调整收入分配政策。 (3) 调整税收政策。 ——增加社会保障支出,提高城市 ①停征固定资产投资方 低收入居民的收入。 向调节税。②推进税费 实行了“两个确保”和城市“低 改革。③先后三次提高 保”。 出口退税率。同时,对 ——提高机关事业单位职工收入。 生产企业自营出口全面 ——采取多种措施减轻农民负担, 实行免、抵、退税办法, 增加农民收入。①农村税费改革是 有力地促进了出口。 解决农民负担过重的一项重大措施。 ②加大农村扶贫力度。③通过增加 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减轻农民负 担。④积极引导农村劳动力向非农 产业和城镇的合理有序流动,拓宽 (4)调整财政支出结构。 了农民就业渠道,对农民增加收入 具有重要作用。
•
•
上述几方面的情况综合在一起,使决策层于1998年为力 求实现8%的增长目标而采取增加投资、扩大内需方针。为有 力地贯彻这一思路,启动财政政策便是必然的选择。因为走 向市场经济“间接调控为主”的宏观调控体制,财政政策是 货币政策之外唯一可以仰仗的“主力型”工具和手段。
在这样的背景下,1998年6-7月,党中 央、国务院又转发了国家计委《关于今年上 半年经济运行情况和下半年工作建议》,并 决定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1998年8月,全 国人大常委会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财政部 的中央预算调整方案,决定增发1000亿元国 债,同时,配套增加1000亿元银行贷款,全 部用于基础设施专项建设资金。至此,中国 积极的财政政策正式启动。
应对金融危机的中国财政政策评析
应对金融危机的中国财政政策评析中国的财政政策一直是世界范围内备受瞩目的。
在国际金融危机的背景下,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应对危机,其中包括财政政策。
本文评析中国在金融危机中采取的财政政策,并探讨这些政策的效果和影响。
一、中国在金融危机中采取的财政政策在2008年至2009年的全球金融危机中,中国采取了一系列的宏观经济政策,包括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和产业政策等。
其中,财政政策是其应对危机的重要手段之一。
中国采取的财政政策主要包括财政刺激计划、税收减免和财政支出的调整。
财政刺激计划的主要内容包括加大政府支出,扩大基础设施投资,提高农村和城市居民的消费能力等。
税收减免主要包括增加企业的税收减免和增值税的减免等。
财政支出的调整主要包括在保障性住房和社会保障方面的增加支出,以及对中小企业的支持等。
这些政策的主要目标是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机会,改善民生,增强企业的竞争力以及维护社会稳定。
二、中国财政政策的效果和影响1. 经济增长中国采取的财政政策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非常显著。
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下,中国采取的财政刺激计划,扩大基础设施投资等政策,大大增加了国内需求并提高了投资水平,为实现持续的经济增长奠定了基础。
2. 就业机会在金融危机期间,企业经营困难,失业率上升。
中国财政政策针对性地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支持,促进就业机会的增加。
政府的税收减免和扩大基础设施投资等措施也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
3. 民生改善财政支出的调整主要包括在保障性住房和社会保障方面的增加支出,这些政策的实施有力地改善了人民的生活质量。
政府向农村和城市居民提供的消费券也让普通人民享受到了一些实惠。
4. 企业竞争力与社会稳定中国采取的财政刺激计划和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支持,提高了企业的竞争力。
这些政策也为改善社会稳定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环境。
政府的税收减免和扩大基础设施投资等措施,有利于缓解企业的资金压力和紧迫的财务问题。
然而在具体实施方面,中国财政政策存在一些问题,包括公共投资与私人投资比例不合理、出现大规模债务、投资项目质量不高等。
我国应对1998年与2008年经济危机的财政政策比较
我国应对1998年与2008年经济危机的财政政策比较【摘要】1998年和2008年分别是我国面临的两次经济危机,政府采取了不同的财政政策来应对。
1998年,在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下,我国实行了一揽子的财政刺激政策,包括增加基础设施投资和扩大社会福利支出。
而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中,我国则实行了积极财政政策和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其中包括提高财政支出、实施减税等措施。
对比两次危机中的财政政策,可以看出2008年政府更加注重稳定经济,采取了更积极的政策,而1998年更注重稳定社会,着重于社会保障支出。
2008年的财政政策更加灵活、有效,更加注重稳定整体经济。
【关键词】财政政策、1998年经济危机、2008年经济危机、比较分析、总结、我国、财政政策应对、经济危机。
1. 引言1.1 背景介绍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席卷我国,引发了严重的经济危机。
政府随即采取了一系列的财政政策应对危机,其中包括大规模的财政支出和减税措施,以刺激经济增长和稳定市场。
十年后的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再次来袭,我国再次受到冲击,但是这次危机的影响较1998年的危机更为严重。
2008年,我国政府再次实施了积极的财政政策,通过增加财政支出、推动基础设施建设和扩大内需等举措来刺激经济增长,避免出现更严重的经济危机。
两次危机中,我国政府的财政政策有着明显的不同,针对不同的经济环境和发展阶段采取了不同的措施。
通过对1998年与2008年经济危机中我国财政政策的比较分析,可以更好地了解我国在危机中的表现和应对策略。
本文将对这两次危机中我国的财政政策进行比较,以期能够从中得出一些有益的启示和经验。
2. 正文2.1 1998年经济危机的财政政策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是我国面临的严重经济危机之一。
为了应对这场危机,我国采取了一系列财政政策措施。
我国实施了财政刺激措施,通过增加政府支出来提振经济增长。
政府加大了基础设施建设和重点项目投资,以推动经济的复苏。
2008年金融危机后中国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应对
2008年金融危机后中国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应对2008年金融危机是一场世界性的经济危机,给全球各国经济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也受到了这场危机的影响。
为了应对危机,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措施,以提振经济和保持金融稳定。
一、财政政策在金融危机爆发之初,中国政府迅速采取了积极的财政政策,通过加大财政支出来刺激内需。
政府实施了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和房地产项目,增加了就业机会,提高了民众收入水平,刺激了消费和投资,稳定了经济增长。
同时,政府还出台了一系列减税和扩大财政赤字的政策。
降低企业和个人所得税,减轻了企业和民众的税负,促进了经济活动的增加。
同时,扩大财政赤字,增加了政府的支出,缓解了危机对经济的冲击。
此外,为了保护关键产业和企业,政府还采取了一些特殊的财政政策。
对于受到冲击较大的行业,政府提供了财政支持和优惠政策,防止企业倒闭和大规模失业。
二、货币政策在货币政策方面,中国央行也采取了积极的措施来应对金融危机。
首先,降低了基准利率,通过降低贷款利率来刺激企业和个人的借贷行为,促进投资和消费的增加。
其次,央行还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缓解金融机构的流动性困难,确保金融系统的正常运转。
此外,为了维护金融稳定,央行还加强了对金融机构的监管和监控。
加大了对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的监管力度,防止金融风险的传染和蔓延。
同时,加强了对金融市场的监测和预警,及时发现和应对系统性风险。
在金融危机后,中国政府还采取了一系列长期的财政和货币政策措施来保持经济的平稳增长。
在财政政策方面,政府继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和民生投入,提高了教育、医疗和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的水平。
同时,深化财税改革,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实现了财政投入的更加有效和精确。
在货币政策方面,中国央行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了适度的流动性。
央行注重平衡经济增长和通胀风险,避免出现盲目放松货币政策和过度收紧货币政策的情况。
同时,加强金融监管和风险防范,健全金融市场的法规体系,提高了金融体系的韧性和抗风险能力。
98和08两次金融危机的对比
中国政府采取的应对措施
08金融危机对中国政府采取的应对措施主要有
• • • • • • • • • •
时间 措施 目的 10月30日 央行下调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0.27% 放松银根 10月29日 中国政府10项举措刺激内需 稳定股市 10月28日 香港金管局启动最大规模注资 缓解流动性紧缺困境 10月23日 国家出台一系列鼓励住房消费的措施 拯救房地产市场 10月9日 免征个人证券交易结算资金利息所得税 稳定股市 10月8日 降息,下调准备金率,免利息税 放松银根 10月5日 宣布启动融资融券业务 活跃股市交易 9月21日 取消二级市场回购审批许可 鼓励回购 9月19日 证券交易印花税改单边征收 稳定股市
第二阶段
98年4月,印尼金融 风暴再起。受其影响, 东南亚汇市再兴波澜, 新元、马币、泰铢以及 菲律宾比索等纷纷下跌。 与此同时,与之关系密 切的日本金融也深受打 击,汇率暴跌。经济形 势愈加不明朗,经济危 机继续深化。
第三阶段
98年8月,国际炒家 发动对香港的第二次攻 击,但随后以失败告终。 与此同时在俄罗斯的资 金也大幅度亏损。9月俄 罗斯金融危机爆发,并 迅速波及到欧美国家, 金融危机超出区域范围。
08经济危机过程
08经济危机过程
2007年4月以美国第二大次级房贷公司新世纪金融公司破产 事件为标志,美国爆发了房地产次级按揭贷款危机。进入2008年 9月,这场由房地产泡沫引发的金融危机愈演愈烈。上旬,美国 最大的两家房地产公司房利美和房地美濒临破产,美国政府以少 有的接管方式采取了救助行动。中旬,华尔街的两大投资银行巨 头雷曼兄弟公司和美林证券公司先后倒下,分别宣告破产或被其 它金融机构收购。下旬,华盛顿互惠银行成为美国历史上最大的 银行倒闭案主角。面对一个个相继倒下的金融巨头,美联储前主 席格林斯潘把这次危机称为“百年不遇的金融危机”。
我国应对1998年与2008年经济危机的财政政策比较
我国应对1998年与2008年经济危机的财政政策比较作者:陈淑芳来源:《时代金融》2017年第12期【摘要】1998年的亚洲经济危机与2008年全球性经济危机的爆发,经济形势严峻,有效需求减少,经济发展遇到瓶颈。
我国政府审时度势,采取了积极性的财政政策,有效地扩大了内需,弥补了外需的下降。
本文以两次经济危机中实施的积极财政政策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比较分析方法研究手段,总结归纳应对经济危机的、适合中国国情的有效积极财政政策。
【关键词】1998年经济危机 2008年经济危机积极财政政策一、引言1998年经济危机是一场局部性的亚洲范围的危机,而2008 年的经济危机则是一场整体性的世界范围的危机。
两次外部经济危机虽然波及范围不同,但由于全球经济一体化经济相互制约,导致我国经济增长乏力,社会有效需求不足。
面对该情况,我国政府迅速反应,主动出击实施反周期的、主动干预和调节的相机选择型财政政策——积极财政政策。
这种扩张性财政政策以增发国债为政策突破口,通过增加财政支出,实现增加投资、促进消费、扩大出口,进而刺激经济增长。
我国经济率先实现总体回升向好势头、有效遏止了经济增长明显下滑态势。
对比两次危机下应对的财政政策,分析两者的共同点和差异,对财政政策效果进行评价,总结出适合我国经济发展的相机财政政策,积累我国政府进行经济干预和宏观调控的有效经验。
二、1998年与2008年经济危机的影响1998年亚洲经济危机与2008年经济危机主要通过社会有效需求对经济产生影响,两次危机下社会有效需求不足,消费需求增长缓慢,投资需求增加困难,出口需求锐减,进而制约我国经济发展。
(一)消费需求增长缓慢失业率高、就业形势严峻等因素,预防储蓄需求增加,人们希望增加储蓄来预防经济发展的不确定性,居民边际储蓄倾向上升,边际消费倾向相应下降。
(二)投资需求增长困难处于市场争中的企业普遍看淡市场,投资信心不足,投资欲望不强,投资预期收益下降。
08年金融危机后中国财政与货币政策的走向与效果分析(共享)
2008年金融危机后中国财政与货币政策的走向与效果分析(西交大2012课程论文)一、2008年经融危机以来,我国财政与货币政策的特征概述2008年7月,美联储、财政部被迫救助房利美和房地美,9月,美政府接管两房、雷曼公司倒闭,危机向全球蔓延。
美国、欧洲和日本等发达经济体以及金砖国家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都受到严重的冲击。
各国实体经济受到严重影响,出现不同程度的放缓或衰退。
全球通货膨胀压力缓解,通货紧缩风险同步增加。
2008年7月至2008年底,为应对危机,我国政府调整金融机构宏观调控措施,连续三次下调存贷款基准利率,两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取消对商业银行信贷规划的约束,并引导商业银行扩大贷款总量。
并于2008年11月5日,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提出了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同时决定推出4万亿的经济刺激计划,即,决定在2010年底以前投入总额4万亿人民币,并出台了一系列扩大内需的重要措施。
2009年~2010年: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2011年~2012年: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
即,增强宏观调控的针对性、灵活性、有效性。
重点是更加积极稳妥地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和管理通胀预期的关系。
增强调控的针对性、灵活性、前瞻性,继续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管理通胀预期的关系,此时,我国的宏观经济政策和过去几年有了变化。
2013年: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
即,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政策连续性和稳定性,增强前瞻性、针对性和灵活性。
更好地发挥积极财政政策在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中的作用。
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
把握好促进经济增长、稳定物价和防范金融风险之间的平衡。
可以看出,自2008年全球经济危机爆发以来,我国的财政、货币政策,从积极、宽松,到积极、稳健经历了一个由积极到稳妥衔接的应对、调适过程。
简析当前全球经济危机下的中国财政政策——与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下的财政政策的比较
简析当前全球经济危机下的中国财政政策——与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下的财政政策的比较摘要: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导致中国出口猛降、经济增速较大幅度下滑。
2008年,一场更为严峻的金融危机从美国迅速波及全球,面对当前国际国内的严峻形势,实施积极财政政策,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防止出现大的起落,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首要任务。
关键词:财政政策;金融危机1我国应对亚洲金融危机的财政政策回顾1998年我国受到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外部需求急剧下降,人民币面临着巨大的贬值压力。
与此同时,我国内部环境同样严峻,一是南方严重的水灾对正常的经济活动造成了极为不利的影响;二是由于长期以来的体制方面等的问题,国有企业出现了全行业亏损的局面,工人大规模下岗。
在严峻的内外形势的夹攻下,从1998年下半年,我国开始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
国内发行长期建设国债,扩大基础设施投资。
短短的几年之间,共发行5000亿的特别国债,并带动银行和其他配套投资1.5万亿元,完成了2万公里公路网的建设。
积极财政的实施,为我国经济保持稳定增长创造了条件。
从2002年开始到2007年,外贸连续6年保持了20%的增长,外贸的迅速增长也带来了国际收支失衡等问题。
外汇储备规模过大,导致货币增长过快,对宏观经济的稳定产生一定的影响;另一方面,外向型经济的发展对于我国保持持续的高增长、低通胀的局面,缓解就业压力等起到了积极作用。
2我国现阶段的主要财政政策目前,由于美国次贷危机所引发的全球金融动荡正席卷全球。
与1997年爆发的亚洲金融危机相比,此次危机的影响更大、波及范围更广。
对世界贸易大国的中国来说,带来了巨大的外部冲击。
国内人民币升值、上游价格上涨、劳动合同法实施带来的企业成本上升,让国内企业特别是出口导向型企业经受着不小的冲击。
因此,实施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发挥财政杠杆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势在必行。
2008年11月5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98和08金融危机下中国的财政政策的比较分析摘要: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2008年10月我国启动了积极的财政政策。
通过和10年前实施的积极的财政政策进行对比,这次的积极的财政政策的背景及特点显得更加鲜明。
财政政策政府宏观调控的重要工具,在政策决策时应具备国际视野,立足我国实际,兼顾近期与中长期的不同需要,充分发挥与调动各个方面的积极性。
财政政策的选择,首先,要找准政府投资的切入点,增强政府公共服务能力与改善投资环境结合起来促进产业升级、自主创新与延长产业链条,正确引导与促进国内消费;其次,要坚持公共资源公益化,有效发挥重要物质的储备功能,建立以公正、均富为导向的利民强国的财政体制。
关键词:金融危机积极财政政策宏观调控扩大内需投资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逐渐演变为全球金融危机,并影响到实体经济。
发达国家的需求急剧萎缩对我国经济产生巨大冲击,出口下降引起外向型企业经营困难,就业压力剧增,CPI由上半年的步步走高到8月份开始掉头急转直下,我国经济面临下滑风险。
面对严峻的经济形式,党中央、国务院果断决策,10月9日宣布再次启动积极的财政政策。
这次的积极财政政策和1998年的积极财政政策有何异同,应该注意克服哪些问题,对于我国在应对危机中实现科学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1我国应对98金融危机采取的财政政策1998年,中国经济形势发生急剧变化。
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明显加深,长期以来盲目建设带来的结构不合理等深层次矛盾,在国际经济环境急剧变化和国内市场约束双重因素作用下,更加突出地显现出来,内需不振,出口下降,投资增长乏力,经济增长速度回落,中国经济面临着严峻的考验。
如何应对国内外复杂的经济形势,巩固二十年来改革开放成果,向改革与发展的既定目标继续迈进,成为必须面对的一个重大课题。
中国政府审时度势,全面分析了制约经济增长的因素,果断地调整了宏观经济政策,由适度从紧的财政货币政策向稳健的货币政策、积极的财政政策转换。
通过增发国债、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以扩大国内需求,拉动经济增长。
财政政策在经济衰退时期具有其他政策工具所不具有的优越性:拉动经济增长直接有力,时滞短,见效快。
增发国债、增加政府支出不仅可以扩大国内需求,而且可以增加就业、提高居民收入和企业利润,给企业和居民带来稳定的心理预期,提高企业的边际投资倾向和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引导企业投资和居民消费。
运用介于财政与信贷之间的国债工具,还能够畅通储蓄转化为投资的渠道,发挥财政货币政策的联动效应。
从中国财政改革和发展的情况看,已具备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条件。
1.1 自1994年分税制财政改革后,经过几年的完善,已经初步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财政体制框架1.2 财政收入近年来大幅度提高,财政实力增强1994年以后,财政收入增长较快,从1993年的4349亿元增长到1997年的8651.1亿元,4年时间财政收入翻了近一番。
财政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下降的趋势开始扭转,1995年为10.7%,1996年开始回升,1997年继续上升达到11.6%。
如果将各种财政性资金如预算外资金、社会保障资金统一纳入预算管理,财政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还会高些。
1.3 国债发行尚有较大空间1997年,我国国债余额为5066.5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6.8%。
大大低于世界30-50%的一般水平。
而且,国债余额占私人部门金融资产的比例不到6%,表明国民认债能力较强。
1.4 从偿债压力和债务依存度看,1997年国债实际发行2400多亿元,占全国财政支出总额的26.2%,在中央财政支出总额中占一半左右债务依存度较高。
但国债规模的确定不能只看国债本身,要和整个经济和社会发展联系起来考虑。
要从国民收入分配状况和信贷状况的角度加以综合考察。
如果国民收入是超分配,信贷是贷差,发债空间就不大;如果国民收入没有超分配,信贷是存差,甚至有较大存差,增发国债就有较大空间。
如果国债累计的增长能够被经济发展所消化,那么就可以认为国债规模在警戒线以内。
1998年我国银行存差高达9000多亿元,财政收入连续五年平均增长近千亿元,国内市场容量大,在未来20年国民经济仍可保持5-6%的增长速度。
因此,从我国经济增长潜力和财政状况看,中国仍有一定的发债空间。
1.5 1997年我国财政赤字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仅有1.2%,远低于1979年3.4%的历史最高水平从历史经验看,为了拉动经济增长,完全可以考虑扩大财政赤字规模,加大财政扩张力度。
六是我国可动员的资金潜力很大。
近几年来,我国的总储蓄率一直保持在40%左右的高水平,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2倍,储蓄率比固定资产投资率高6个百分点左右,这意味着我国对赤字的承受能力比其他许多国家更强。
2我国应对08金融危机采取的财政政策当前,经济增长下滑的威胁正一步步逼近我国。
这一局面的形成,既有周期性原因,也有结构性原因;既有国际因素,也有国内因素,死综合因素叠加的结果。
通过主动的政策选择,从需求、供给、制度改革等多个角度入手,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协调配合其他调控政策,在稳定外部需求的同时更加注重扩大内需,我们一定可以成功应对当前复杂的局面与考验。
2.1 可以采取扩大内需的财政政策2.1.1找准政府投资的切入点,对冲经济“发动机”的减速美国早期的发展经验值得我们学习与借鉴。
美国是一个崇尚自由的国度,政府极少直接干预某个行业的发展。
但是,除教育和科技外,美国政策对交通建设一直情有独钟。
1830年美国铁路总长37公里,1840年增至4800公里,1860年增至48000公里,超过世界上其他国家或地区所有铁路长度总和。
在铁路建设中,虽以私营为主,但政府给予铁路公司资金、土地、债券担保、税收优惠等大量支持和帮助。
20世纪初,美国政府又几乎完全承担了修建各类公路的重担。
便利的交通工具与交通网络强化了地区间的经济联系和合作,也促进了区域经济专业化分工的进一步扩大。
随后,美国各地区起初较为单一的经济发展模式逐渐转换为多元化的发展模式。
我国具备后发优势,基础设施建设仍有巨大的空间,在经济“发动机”面临减速的情况下,适时适度有针对性地扩大政府投资,完善关键基础设施建设,是一项很明智的选择。
2.1.2把增强政府公共服务能力与改善投资环境结合起来,为撬动社会资本投资与激发市场活力创造条件拉动经济增长,仅靠政府投资是远远不够的,关键是撬动社会资本、带动银行贷款、激发市场活力。
在当前困难时期,社会资本缺乏信心,银行贷款畏惧风险,市场活力缩藏起来。
通过财政贴息等手段虽然也能发挥“四两拨千斤”的作用,但不是治本之策,根本所在是项目本身的可能性以及投资环境的易生长性。
私人投资者在市场中选择项目面临的风险很多,部分是个人的,还有部分是准公共或公共的,如养猪可能遭猪瘟、牛饲料可能带来毒牛奶。
如何避免这些不完全是个人的投资风险,政府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司马迁在《货殖列传》中提出“善者因之,其次利道之,其次教诲之,其次整齐之,最下者与之争”,对这些问题很有启发。
这就需要通过完善相关政策法规,放宽社会资本投资限制,规范相关税费管理,简化行政管理,改善与强化政府服务,优化投资环境,才会从根本上有助力吸引与撬动社会投资资本,激发起更大的市场活力。
2.1.3实施促进产业升级、自主创新与延长产业链条的财税政策,培育与壮大民族工业和关键技术行业通过结构性的财税政策,引导国内重要行业企业加快设备更新、技术升级与产业链延长,培育与壮大民族工业。
通过增加可见投入,实现重大科学技术与关键机器设备的自主研发重视并推动我国农业、粮食、生物等关键行业的研发与生产。
除在全国推行增值税转型改革外,还要鼓励企业加大职工技术培训投入,允许更多的职工培训费在税前成本列支;鼓励与奖励国内企业不断延长产业链条,增强国际市场竞争力与控制力;鼓励企业增加研发投入,对新能源、新材料、突破性环保技术等研发加大优惠力度;将文化创意产业等服务业中的研发投入,纳入允许抵扣的范围内,鼓励现代服务业升级;细化出口产品的税则分项,根据不同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含量给予不同的出口退税率,支持出口结构升级。
2.1.4树立科学的消费观,正确引导与促进国内消费此次源于美国的国际金融危机告诉我们,要树立科学的消费观,政府刺激消费的政策必须建立在现实的购买力基础之上,虚拟的购买力必然催生出虚假的繁荣,最终会适得其反。
正确的态度是“当用不省,当省不用”,即该花的一分也不能省,该省的多花一分都是浪费。
为应对此轮金融危机,一方面要有“勒紧腰带过紧日子”的思想准备,一方面又要不失时机地、有所选择地引导与促进过捏消费。
从促进消费角度看,应提高企业职工劳务报酬的税前列支标准,继续提高个人所得税起征点,增加低收入群体的工资所得,进一步加大对社会保障、公共医疗、教育的财政支出;继续降低房地产市场虚高价格、降低部分交易环节税收,促进住宅消费回升;调整相关税费政策,鼓励经济型、小排量汽车消费;积极倡导旅游、文化、体育等服务性消费等。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目前形势下不宜实行公务员加薪政策。
理由是:一是不少基层政府由于财政困难使增资政策无法得到真正落实;二是不同地区公务员薪金水平不一、同一地区公务员与其他人员工资水平不一,不利于社会稳定与和谐;三是通过公务员加薪来带动消费具有很打的局限性,政策效果有限。
3两轮积极财政政策的比较3.1 两轮政策的有利与不利条件1998年,我国在克服通货膨胀实现软着陆过程中,受亚洲金融危机冲击,引发经济衰退风险,开始由适度从紧的财政政策转向实行积极财政政策。
2008年下半年,再采取措施防止经济过热过程中,我国经济突遇全球性金融危机的巨大冲击。
从11月份的经济数据看,我国经济增速下滑,7年来首次负增长,下降2.2%;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4%,增幅回落11.9个百分点,为1994年以来最低;发电量同比下降9.6%;CPI大幅回落至2.4%;财政收入也出现了负增长,同比下降3.1%。
此次“百年不遇”的金融危机史国际金融体系内在矛盾积累到相当程度的一次集中爆发,其影响还在蔓延和深化。
预计美国和欧盟等主要经济体的增长将进一步放缓甚至衰退,新兴经济体的经济增长速度也将回落,国际市场可能进一步收缩。
为了保经济增长,这次的积极财政政策在扩大内在需要方面的任务更加艰巨。
3.1.1与10年前相比,当前我国的宏观调控具有以下有利条件:一是有更大的经济规模。
1998年GDP只有8万多亿元,2008将超过25万亿元;二是有更多的财政收入。
1998年全国财政收入不到1万亿元,2008年将超过6万亿元;三是有更多的世界第一的外汇储备;四是市场机制更加完善,企业制度更加规范;五是有更加完善的银行体系。
1998年国有商业银行存在大量不良资产,资本充足率严重不足。
2008年国有商业银行基本完成股份制改造,资本充足;3.1.2但是,与10年前相比,当前我国的宏观调控也面临以下不利条件:一是更大的外部冲击和更的外部需求;二是更难提高居民消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