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延安文学和体制化文学在打通现当代文学史中的特殊意义_吴秀明

合集下载

延安文学的得失名词解释

延安文学的得失名词解释

延安文学的得失名词解释延安文学是指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时期和一个流派,其得失体现在多个方面。

延安文学起源于中国抗日战争时期的延安,在这段时间内,延安成为了中国共产党的临时中央政府所在地,也是抗日战争的指导中心。

在这个特殊的环境下,延安文学独具风格,充满了革命精神和社会意识。

延安文学在得失之间寻求平衡,得到了一系列文学作品的创作,这些作品的特点是具有浓厚的思想性和政治性。

延安文学的代表作家有萧军、川端康成、茅盾等,他们通过自己的作品,表达了对于中国革命的支持和对社会现实的思考。

这些作品展示了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主张和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帮助人们认识了当时的社会现实。

延安文学的得失之一是在思想性和艺术性之间的权衡。

延安文学作品追求思想性,强调对社会问题的批判和反思。

作品中常常出现政治口号和意识形态的影子,为了表达思想,有时候在创作中会出现明显的宣传意味。

这种过分强调思想性的特点,使得文学作品在艺术性方面有所亏欠。

有些作品缺乏真实的人物形象和生动的故事情节,读起来让人感觉有些沉闷。

另一个得失是延安文学的群体性和个性之间的平衡。

延安文学是在特殊时期的特殊背景下产生的,许多作家都身处于共产党的集体之中,他们的写作受到了政治的约束和集体的要求。

这种群体性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作家的个人创作力和创作独立性。

然而,正是因为延安时期的特殊环境,这些作家得以在他们的文学作品中反映自己对社会的关切和对个人命运的思考,这种群体性也带来了一定的积极效果。

在延安文学中,还存在着一种得失之间的矛盾:政治性与人文关怀之间的权衡。

延安文学的作品对中国革命的探索和宣传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在这过程中,有时候也忽略了对于个人和人性的关注。

延安文学过于强调革命的政治意义,容易忽视个体的情感和生活细节。

这使得延安文学中的一些作品缺乏人情味和温暖感,读起来略显冷漠和单调。

总的来说,延安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其得失体现在思想性和艺术性的权衡、群体性与个性的平衡、政治性与人文关怀的矛盾之中。

当代文学研究:从“历史的科学”到“科学的历史”--由吴秀明《中

当代文学研究:从“历史的科学”到“科学的历史”--由吴秀明《中

第30卷 第4期 宁 波 大 学 学 报(人 文 科 学 版)Vol. 30 No.4 2017年7月JOURNAL OF NINGBO UNIVERSITY(LIBERAL ARTS EDITION) July 2017——————————————收稿日期:2017 - 05 - 04作者简介:周保欣(1968-),男,安徽肥东人,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中国当代小说、当代文学伦理问题等。

E-mail: zhoubaoxin@当代文学研究:从“历史的科学”到“科学的历史”——由吴秀明《中国当代文学史料问题研究》谈起周保欣(浙江财经大学 人文与传播学院,浙江 杭州 310018)摘要:过去的当代文学研究较为注重理论与方法创新,而不重视史料基础积累,随着近些年当代文学学科化、历史化、经典化的深入,其史料的运用与规范等问题的重要性日渐为人们所认识。

吴秀明的《中国当代文学史料问题研究》一书颇具开创之功,该著将当代文学史料问题上升到学理的高度,探讨了当代文学史料的历史形态、时代演变、类型特征、价值与运用等问题,对当代文学史料学建设和学术研究的推进均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当代文学;史料学;科学化研究 中图分类号:I2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 - 5124(2017)04 - 0029 - 04过去的当代文学研究,较为重视理论和方法,而轻忽史料。

一者,当代文学研究有批评的属性。

既然是批评,研究者在意的,自然就是作家,是文本。

作家作品批评,往往是以理论为指导,对作家作品和文学现象进行科学的阐释,史料的地位是微不足道的。

二者,当代文学与政治的关系极为密切。

政治强调的是意识形态性,强调的是思想、意图、价值和立场。

如此格局之中,文学研究自然难以摆脱与理论的干系,其史料属性则得不到彰显。

三者,当代文学处在“进行时态”。

在许多研究者的心目中,一个尚未终结、尚未成为“过去时”的文学历史形态,是不适宜谈史料问题的,——至少,它的史料问题不会像古代文学那么突出。

《现当代文学史》期末总复习试题库

《现当代文学史》期末总复习试题库

试题库现代文学部分(试题)一、填空题(每空一分)1.鲁迅原名( ),浙江绍兴人,生于( )年于( )逝世,他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毛泽东赞赏鲁迅“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 )和伟大的( )”。

2.鲁迅的第三个短篇小说集《》收历史小说8篇,多是在“( )”基础上,“( ),”“( )”的古今融合之作。

3.鲁迅五四时期的杂文多收在《》中,部分篇幅较长的文章则收在《》里。

他前期的杂文集有《》、《》、《》和《》四本。

4.鲁迅后期杂文集有《》、《》、《》、《》、《》、《》、《》、《》、《》、《》等十本。

5.郭沫若原名( ),“沫若”是他( )年开始发表新诗时期的笔名。

6.五四以后郭沫若写了三个历史剧《》、《》和《》,合称《三个叛逆的女性》。

7.除《女神》外,郭沫若还出版了《》、《》、《》等诗集,1928年写的《》,显示了革命文学初期诗歌创作的实绩。

8.郭沫若除了诗歌集之外,还有自传体小说《》等小说绩。

9.“皖南事变”后,郭沫若创作了《》、《》、《》、《》和《》等五部大型历史剧,借历史题材,讽谕现实,达到古为今用的目的。

10.胡适的《》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白话诗集,出版于( )年( )月。

他的《》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较早出现的剧本。

11.叶绍均的长篇小说《》反映了辛亥革命到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部分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生活道路和精神面貌。

( )称其为“扛鼎之作”。

12.许地山的《》等作品借异域写故土,表现了较鲜明的浪漫主义特色。

而他30年代以劳动人民和知识分子为题材的《》和《》则标志着他走上了切实沉着的现实主义创作道路。

著名散文《》是其性格的自我写照。

13.王统照早期的短篇小说《》、《》表现了对“爱”与“美”的追求和幻灭;后来的《》则写了血和泪,对黑暗现实进行暴露和控诉;30年代的长篇《》展显了30年代初期北方农村政治腐败,经济崩溃的广阔画面。

14.冰心著名的小诗集是《》和《》,作品以较少的诗行表现一种感情意境充满了对( )、( )和( )的歌颂。

生态视野与文学史的重估——读吴秀明新著《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与生态场》

生态视野与文学史的重估——读吴秀明新著《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与生态场》
“ 观 ” 和 “ 法 ” 进 行 了 理 性 的探 讨 。 史 史
系统化 的科学甄别和梳 理。 《 中国现 当代
虽然有不少理论设想很难付出实践 ,但它 文学史 与生 态场 》 一 书 的 出现 ,恰恰 体 表 明了当代学 者 在这 一领 域 中 的理性 自
觉 。然而 ,在文学 发生 的生态 机制方 面,
的文学 史 ” 都是 不 可 能存 在 的 ,我 们 所 准则 ,也不能完全站在今天的眼光 ,对文 接触的文学史 ,都是 由学者们根据 自己的 学史中的诸种实践持虚无主 义的姿态 。这 史观和史法建 构而成 ,也都 不可避 免地 融 也意味着 ,我们首先必须选择一个非常有
c aoR 1 前 沿 题 域 I 5 BIV oe ‘ 5

件坏事 。因为多一种判断 ,就意味着多 退 一 步 说 ,既 然 “ 切 历 史 都 是 当 代 一 种观察的角度 ,多一种思考的方式 ,也 史 ” ,那么 ,对 文学史 进行现 时代 的重新

多一种价值评判的参照 。学术就是为 了求
阐释和评价 ,既符合社会发展 的要求 ,亦
至于如何对 中国现 当代文学史进行重
真 ,说好说坏并不重要 ,重要的是 ,大家 是 当代学者 的责任 。
都在进 行 严肃 认 真 的思 考 ,都在 以 “ 求 真” 的 意愿 和智 慧 ,寻找 并 确认 对 当代 新评估 ,显然不是一件易事 。其 中,最大
文学进行 “ 重新评估” 的体系和标准。
的难度 ,就在于必须找到一个可靠 的 、大
现了作者对这一 问题的敏锐把握 。它非常 明确地强 调 ,文 学 史并 不 只是 对 文学 思
我们却缺少 对现 当代文学发展 的具体生态 潮 、文学事件 与作家作 品 的罗列 与评述 , 进行全面系统 的考察 ,尤其缺少对现当代 而是要 紧扣文学发展的历史 主脉 ,将思考

中国现代文学名词解释

中国现代文学名词解释

中国现代文学试题库·名词解释(共计93题)1.《文学革命论》:是陈独秀于1917年2月《新青年》上发表的文章,文中明确提出了“三大主义”,不仅反对封建主义的腐朽形式,也反对封建主义的“代圣贤立言”的内容,触及了文学革命的根本问题。

2.“八事”:是1917年1月胡适在《文学改良刍议》中提出的文学革命主张,认为改革文学必须从首先从八件事入手,从总体上强调了文学语言形式的改革,指出了废除文言文提倡白话文的具体办法。

3.“三大主义”:是陈独秀在文学革命论中提出的文学革命主张。

他认为进行文学革命必须高举三面旗帜: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二、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三、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

陈独秀的三大主义从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提出了新文学对旧文学的斗争方向,突出了文学革命的本质特征。

4.“人的文学”:1918年12月,《新青年》刊登了周作人的《人的文学》,对当时的文学革命影响很大。

周作人提出以"人道主义为本,对于人生诸问题,加以记录研究的文字,便谓之人的文学",认为新文学即人的文学,应充分表现"灵肉一致"的人性。

这深深影响了五四时期表现个性解放主题的创作,"人的文学"成为五四时期文学的一个中心概念。

5.双簧信:1918年3月,《新青年》上发表了由钱玄同化名“王敬轩”致《新青年》的一封公开信,信中汇集了守旧派、复古派攻击文学革命的言论,同时又发表了由刘半农写的长篇回信《复王敬轩书》,对复古派的言论逐一驳斥。

此又称“王敬轩”的双簧戏。

6.鸳鸯蝴蝶派:滋生于半殖民地的“十里洋场”,风行于辛亥革命后的几年间。

作品多发表在《礼拜六》等期刊上,主要作家有包天笑、徐枕亚、周瘦鹃等。

除少数作品在某种程度上暴露了社会黑暗、家庭专制和军阀横暴外,大部分作品描写才子佳人的爱情,将文学看成是游戏,用来消遣,受到了新文学社团的批判。

浅谈延安文学特质

浅谈延安文学特质

浅谈延安文学特质作者:郭燕来源:《群文天地》2009年第16期延安时期,毛泽东积极创构并最终成形的新的意识形态话语对延安文学的形成、发展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

延安文学不仅在当时产生了广泛的政治性影响,更在1949年后凭借其所属意识形态话语权威的延续而楔入到了共和国文学的血脉中去。

一在延安文艺的发展历程中,文艺整风后的延安文学在其政治意识形态性上已经成了一种我们可以称之为“毛泽东话语”的再生产场域,它的确立不仅依附这一话语,而且紧密依附于党的权力意志。

从创作主体来说,个人化的写作方式在延安文学的创制中已经成为一个无法被照亮的黑暗领地,个人之小我隐匿并消融于集体之大我中,个性隐匿并消融于党性之中。

个人只能凭借政治意识形态话语的指引去参与集体化的写作事业。

在现代中国文学史上,政治与文学的纠缠总是剪不断理还乱的,诚如杨义先生所言:“现代文学史是与现代政治因缘很深的学科”。

延安文学正是把现代中国政治与文学之因缘引向一个独异境地的文学。

其独异性在于,当它发展到文艺整风之后,它已经在一个较为封闭的地缘文化和政治文化场域中,依凭政治强力和新的意识形态话语,把“左联”时期较为抽象、空泛并寄寓了各种知识分子自由想象的马克思主义政治,实实在在推进到了与党的权力意志紧密结合的政党政治。

吴立昌先生认为,“五四”后三十年到建国后三十年,中国文学在政治的强力干预下,自由度越来越小,最后几乎等于零,文学与政治的关系也因之日渐呈现为一个死结,怎样才能解开这个结,关键不在文学,而在政治。

“如果政治家还要迷恋‘武器的批判’可以代替‘批判的武器’,那么文学必将可悲地走入死胡同”。

其间所言“政治”乃正是自延安文学发展至文艺整风后所曾遭遇过的政党政治。

所以,讨论延安文学的意识形态化形成尽管难免要讨论具有普泛意味的政治与文学的关系,但重要的是要把“政治”推进到政党政治的核心层面来予以讨论,因为只有这样的“政治”才切切实实构成了后期延安文学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和影响力,并使延安文学在整风之后呈现了与此前左翼文学迥然不同的文学形态。

论当代延安文学研究的学理转变与“延安文学”学科建构的紧迫性——兼论“延安学”提出的意义

论当代延安文学研究的学理转变与“延安文学”学科建构的紧迫性——兼论“延安学”提出的意义

解 放 区文学 研 究 的这 种 现状 同样 可 以 比照 于延 安 文 梳 理 , 立足 点 在 于对 广 义延 安 文学 对 象 的研 究 , 不 并 学 研究 因为在 当今 学术 界 , 解放 区文学 ” “ “ 与 延安 文 拘 泥于 “ 安 文学 ” 延 称号 下 的研究 ) 因此 , 文 的 目的 。 本
遇 。“ 悄悄 ” 一 方面 揭示 出在 沉 寂 中解 放 区文 学研 究 史 , 静 , 回到延 安 文学本 体 才具 有真 正检 讨 和开掘 的意
究进发 出新 的希望 与机 遇 ; 另一 方 面则包 含 了这 一研 义 。李 怡在 中国新诗 研 究 中喊 出的 口号 “ 回是 为 了 返 究 领域 从“ 学变 性 。 显 ” 到冷遇 的失 落 而在 《 学 评论 >0 3 再 一 次 出发 ” 于延安 文 学研 究 同样 有 效[ ( 文 > 0 2 对 2 们 。 ] 年第 6期编后 记 中 , 者不无 遗 憾地 写道 :近年来 中 编 “
维普资讯
20 年 4月 06 第 2 8卷第 2 期
延安 大学 学报 ( 会科 学版) 社
J u n lo n n Unv riy ( o il ce c ) o r a fYa a iest S ca in e S
Ap . 0 6 r2 0
放 区文学” 等概念理解混 杂的事 实. 前人 学者延安 文学研究 成果的基础上 , 图探寻 当代 延安 文学研 究 的学理转 变脉络 . 在 试 阐 述延安文学学科 规范的重要性 和 紧迫性 。在 此基 础上, 兼谈“ 延安 学” 构建的价值 和意义 。 关 键词 : 延安文 学; 解放 区文学 ; 治性 } 政 文学性 } 学科规 范}延安 学” “ 中囤分 类号 : 0 文献标识码 : 文章 编号 :0 4 9 7 ( 06 O —0 1 一O I 6 2 A 10 - 9 5 2 o ) 2 o 7 6

浅谈延安文艺对当代文学走向的影响

浅谈延安文艺对当代文学走向的影响
远 的 影 响
出于 对 一种 全新 的 社会 制度 的向往 ,全 国各 地 的作 家纷 纷奔

失语” ,而这 一现象在 1 9 4 9 年之后 ,对 中国当代文 学产生 了广泛 而深 赴延 安和 各 抗 日根据 地 ,尽 管作 家 们希 望 投 身于 革命 洪 流 的 目标
致 ,但 因生活 环 境和 创作 经验 各 不相 同,对 文 艺大 众 化 的重视
闷 。”。 胡风 的话无 疑传 达 出 了一个 中 国现代 文学 思潮 的亲 历者 的 接 受的 :而 如果 延 安作 家将 自己预 设 为大 众 的学 生 ,就 有可 能 了 解大 众 、熟 悉大 众 、表 现大 众 ,他 们就 有 可 能创 作 出为 大众 乐 于


文艺 的 “ 大众 化 ”转 变
动探 索 的创 作之 路 ,并 取得 了巨大 的 成功 。史家 是这 样 评价 《 讲
在 具体 阐述 4 O 年 代 延 安文 艺平 民化 这 一 问题 之 前 ,首 先 必 话 》后 大众 化 运 动 的历 史 功绩 的 , “ 1 9 4 2 年毛 泽 东 《 讲话 》 发 须要 厘清 的 一个 概念 即 是在 2 0 年 代 文艺 论 争过 程 中提 出 的 “ 文 艺 表之 后 ,专 业作 家 与群 众文 艺 运动 结 合 ,中 国传 统 民问 文 艺在现 的大 众化 ”与4 O 年代 《 在延 安文 艺 座谈 会上 的讲话 》 ( 以下简 称 代 新文 艺 的启迪 下 得 以蓬勃 复 兴 ,反 过来 ,民 间文 艺 的创造 活 力 《 讲话 》 ) 中所提 出 “ 文 艺 的大 众化 ”的区 别 。 又补 充 丰 富 了现 代 新文 艺 。对 于 自诞 生 以来 就主 要受 外 国文 学 影 左 联 ”之 后 , “ 大众 化 ”成 为 了新 文学 的核 心 关键 词 ,诚 如 响 的新 文学 来说 ,这种 来 自民族传 统 和 民间 文化 的推 动 力 ,是 具 胡 风所 言 , “ 八 九年 来 ,文 学运 动 每推 进一 段 ,大 众化 问题 就 必 有特 殊 的意义 与价 值 的。 ”

延安文学体制的生成与确立

延安文学体制的生成与确立
局限:延安文学体制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文学批评的多样性和自由度,可能导致批评的片面性和局限性。
影响:延安文学体制对文学批评的影响是复杂的,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
评价:延安文学体制对文学批评的评价需要客观、全面地看待,既要看到其贡献,也要看到其局限。
思体延
第 六
与制安 章
启的文
示反学
政治与文学的关系问题
集体创作与个人创作的结 合
集体创作:强调集体主义精神,注重集体创作成果
个人创作:鼓励个人创作,尊重个人创作自由
结合方式:集体创作与个人创作相互补充,相互促进
创作成果:集体创作与个人创作相结合,形成了延安文学体制的独特风格和内涵
文学的社会功能与教育意 义
延安文学体制的特征:以人民为中 心,反映现实生活,弘扬革命精神
添加标题
文学批评的意义:文学 批评的开展,对于延安 文学体制的确立具有重 要的意义。它不仅推动 了延安文学体制的发展, 也影响了延安文学体制
的发展方向和特点。
征体延
第 四
与制安 章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内的文
涵特学
政治性主导的文学创作
政治性:延安文学体制的核心特征,强调文学创作必须服从和服务于政治需要 主导性:政治性在延安文学体制中占据主导地位,决定着文学创作的方向和主题 创作方式:延安文学体制下的文学创作注重集体创作,强调集体主义精神
经济基础的变化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社会经济基础发生了巨大变化 农村经济逐渐发展,农民生活水平提高 城市经济受到战争影响,发展缓慢 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和调控加强,计划经济体制逐渐形成
文化传统的传承与创新
延安文学体制的生成背景: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根据地 文化传统的传承:继承和发扬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元素 文化创新的表现:在革命实践中,形成了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延安文学

延安文学的名词解释

延安文学的名词解释

延安文学的名词解释延安文学是指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延安期间兴起的一种文学流派,它以中国革命为背景,以反映农村和军队生活、革命斗争为主题,体现了当时的艰苦环境和革命理想。

延安文学不仅仅是一种文学流派,更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深刻地影响了后来的文学创作。

延安文学的出现与中国革命的特殊背景息息相关。

延安时期是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期间的根据地,也是中国革命运动的中心。

在这个时期,许多作家和文艺工作者积极参与到党的革命事业中,他们的创作活动受到了党的领导和时代的要求的强烈影响。

延安文学的特点之一是强调现实主义的写作风格。

作家们主要以真实、客观地描绘现实生活为目标,力图表现那个时代的农村生活、战争环境和人民的革命斗争。

他们以革命军人、农民和普通工人等为主角,塑造了一大批形象鲜明、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使作品具有强烈的现实感和可信度。

延安文学还深刻地关注了女性的地位和革命。

在这一时期,妇女的地位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许多女性积极参与到革命斗争中。

延安文学不仅有大量以女性为主角的作品,而且这些作品还赋予了女性独特的革命性格和思想,反映了女性在革命斗争中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延安文学也注重对农村生活的描写。

在中国革命运动中,农村是最广阔的战场和群众基础。

因此,延安文学特别关注农村人民的生活和革命壮志。

作家们以扎实的农村生活为基础,真实地揭示了农村人民在革命中的艰辛和激情。

延安文学的主题也从革命的实际问题延伸到了对人类命运和人类理想的探讨。

作家们提出了一系列深刻的思考和问题,如何建立一个更加公平、公正的社会?革命者如何面对困境和挑战?延安文学作品不仅带有浓厚的政治色彩,还揭示了作者对于社会变革和人类幸福的追求。

延安文学的影响远不止于当时。

它是中国革命文学的重要里程碑,是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延安文学打破了传统文学的局限,为后来的作家提供了丰富的题材和表现方式。

它的主题和风格也对后来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使得中国文学走向了现实主义的道路。

延安文学的概念

延安文学的概念

延安文学的概念延安文学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中国共产领导的中国革命战争时期在延安地区创作的文学作品,涵盖了诗、散文、小说、剧本等多种文学形式。

延安文学是中国现代文学发展历程中的重要阶段,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地位和文学价值。

延安文学的出现与战争时期的特殊背景密不可分。

在长期的抗日战争和国内战争中,无数革命先烈为国家独立和人民解放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对于国人来说,这是一个艰难而血腥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延安成为中国共产的中央革命根据地,也成为革命文化的重要阵地。

大批的文学家、艺术家纷纷踏入延安,其中部分是革命志士和知识分子,他们为了参与革命事业而放弃了先前的文学发展和生活环境,毅然投身于艰苦卓越的创作工作中。

延安文学的主题和内容主要集中在革命、战争、抗争和人民生活等方面。

在创作上,延安文学首先倡导"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把人民群众作为写作的对象,关注人民的疾苦和幸福。

在形式上,延安文学以大众艺术为主,力求通俗易懂、贴近现实,让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共享大众文化的精神享受。

延安文学的代表作家有艾青、丁玲、贺敬之、胡风、周而复、郑钧等。

艾青是延安文学的旗帜性人物之一,他的诗歌描绘了战争年代人民的艰苦生活和崇高的革命精神。

丁玲是延安文学的代表女作家,她的小说《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四世同堂》等揭示了封建旧社会的黑暗和人民的苦难,引起了很大的响应和反响。

贺敬之的诗歌热情奔放,歌颂了人民大众及其英勇的斗争精神,他的《黄河颂》是延安文学的经典之作。

胡风以小说《子夜》、《亡灵曲》等为代表,以其思想性和艺术性展示了新文化运动的时代意义和悲剧性。

延安文学的重要意义在于它为中国革命和解放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延安文学运动发动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文艺战争,通过铺陈新景观、唤起干部觉悟的方式,极大地推动了中国共产和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

延安文学以其鲜明的社会现实主义立场、生动的艺术形象和深刻的人文关怀,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和文化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论延安文艺的时代性及其现实意义

论延安文艺的时代性及其现实意义


1 l 6・
沈 文慧 : 论 延安 文 艺的 时代 性及 其现 实意义
到边区军民的普遍欢迎 。这些作 品主题鲜明, 格调 明朗激 越 , 洋 溢着浓 厚 的时代 气息 , 发挥 了振奋 民族 精神的重大作用。正如美 国记者尼姆 ・ 威尔斯对延 安戏剧活动特点的敏锐概括 : 观众 与演员共享着舞 台上的生活 , 对观众来说 , 舞 台上的流血牺牲 、 悲惨 壮烈并不是“ 艺术 ” , 而是他们正在经历的生活 , 是 以简陋朴 实 的形式 表 达他们 自己的戏 剧 般 的经 历 … 。别林 斯基说 : “ 凡 是 在生 活 的 土壤 中不 生 根 的东西 , 就会是萎靡 的, 苍 白的, 不但不能获得历史 的意义 , 而且它的本 身, 由于对社会没有影响 , 也将 是渺 不足道 的。 ” 【 2 J 4 M 艺术 只有 以时代 的普遍 要求 为
基 金项 目: 2 0 1 3年度 河 南省 哲学社会 科 学规 划课题 ( 2 0 1 3 B WX 0 2 5 ) ; 2 0 1 3年度 河 南省教 育厅 人 文 社会 科 学
研 究项 目( 2 0 1 3 一 Z D - 1 2 6 )
作 者简 介 : 沈 文慧 ( 1 9 6 8 一 ) , 女, 河 南罗 山人 , 文 学博 士 , 教授 , 硕 士 生导师 , 研 究方 向为 中国现 当代 文 学。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 ( 哲学社会科 学版)
第3 5卷

J o u r n a l o f Xi n y a n g No r ma l U n i v e r s i t y
第 1期
2 0 1 5年 1月
( P h i l o s . &S o c . S c i . E d i t . ) V o 1 . 3 5 N o . 1 J a n . 2 0 1 5

论延安文学和体制化文学在打通现当代文学史中的特殊意义

论延安文学和体制化文学在打通现当代文学史中的特殊意义

论延安文学和体制化文学在打通现当代文学史中的特殊意义吴秀明;郭剑敏
【期刊名称】《学术研究》
【年(卷),期】2006(000)012
【摘要】在当前的文学史书写中,中国现当代文学仍处于一种合而不通的状态,这其中有着多方面的原因.打通中国现当代文学史首先要充分认识现代性在百年中国文学语境中所呈现出的复杂性与阶段性的特点.在这一前提下,正确理解延安文学和体制化文学的现代性内涵及其特殊的文学史意义,是整合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的关键所在.
【总页数】5页(P115-119)
【作者】吴秀明;郭剑敏
【作者单位】浙江大学中文系;浙江大学中文系,杭州,310028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109.5
【相关文献】
1.“文学是人学”思想在大学文学教育中的建构与展开——以中国现当代文学史教学为例 [J], 汪树东
2.前期延安文学中的左翼文学资源及传播 [J], 李军
3.戏曲等韵文文学在现当代文学史编纂中的缺失 [J], 林华军;老松杨
4.文学史研究中的一个薄弱环节——现当代文学史观、史法漫议 [J], 胡平仁
5.整体性文学史编写的两个纠结点——关于“打通”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的几点思考[J], 吴秀明;马西超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当代文学“历史化”命题与学科建设的自觉——兼谈吴秀明主编《中国当代文学史料问题研究》阅读印象

当代文学“历史化”命题与学科建设的自觉——兼谈吴秀明主编《中国当代文学史料问题研究》阅读印象

料研究中,既要以包容性、开放性的历史观将之纳入视野,也要注意有效的保存和合理的筛选、运用,从而更好地推动当代文学史料研究走向全面、系统和深入。

”⑧第十四章对史料研究方法的讨论,既注意到实证研究的困境及其根源,又剖析了文化研究的局限性。

第八章谈论口述史料时,重点讨论了口述史料的真实性问题,因为记忆存在“遗忘”问题,记忆容易受到个人情感心理因素的影响,个体记忆还会受到外部环境的干扰,所以必须重视口述史料的失真问题。

基于此,该书强调访问者与受访者应该进行积极的互动与交流,修正讹误,提高史料的可靠性;更为关键的是,史料研究应当做到口述史料与文献史料的相互印证和补充,纠正记忆的偏差和失真等情况。

第十五章第一节讨论当代文学史料研究的主体性危机时,认为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越古、越专、越细的文学史料越有价值”、“对史料或理论的偏执”、“对研究方法的迷信”,这种单刀直入揭示问题的方式,颇有启发性,为当代文学史料研究的深化提供了新的资源和思考方式。

第十五章的第二节结合代表性的当代文学史教材,指出其选文的偏颇与史料阐释的不当之处。

在此基础上,该书认为:“文学史编写应以文学史料为基础,这原本是一个常识。

然而综观诸多文学史编写的实际情况来看,情况似乎不那么简单,也不乐观,在某种意义上,史料问题成了制约文学史编写的一个‘瓶颈’。

”⑨这就通过典型分析,上升到一种具有普遍性意义的学术思考。

总体而言,该书紧扣当代文学研究的现状,以问题为导向,不求面面俱到,而是选择一些关键的、紧迫的问题进行重点突破。

该书并不是将史料单独抽离出来进行孤立、封闭、静止的研究,而是将史料放置于当代文学的历史进程中,进行动态的、立体的、多元的考察。

该书呈现出将文学理论、文学史、文学批评、情报信息以及其他相关学科打通的“大史料”的特点,超越深陷于史料之中的狭隘视角,在政治、历史、文化的多重关联中进行价值定位,在更加立体开阔、更具历史纵深感、更有当代性的整体把握中,凸显当代文学史料更为丰富的层次感、更为复杂的内部结构、更为多元的观念内涵。

延安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进程中的复调与对话

延安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进程中的复调与对话

延安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进程中的复调与对话延安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进程中的复调与对话提起延安文学,无论是仅把它作为一个习用的说法,还是视之为一个严整的概念,都需要先做明确的界定。

因为依其字面意思,它至少可以被运用于指称三个不同层面的范畴:断代文学、地域文学、题材类型。

如所周知,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的学科话语常识中,作为断代文学范畴的延安文学,根本与看似属于地域文学范畴的根据地文学和解放区文学同义,延安及其所代表的整个陕北地区作为抗战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中共中央机关所在地确实切起止时间,是1935年10月至1948年3月。

具体情形概述如下:1935年10月19日红一方面军抵达陕北吴起镇〔今吴旗县城〕,胜利结束长征,11月中共中央进驻安定县〔今子长县〕瓦窑堡。

1936年6月中共中央撤离瓦窑堡、7月进驻保安〔今志丹县〕,12月18日红军进驻延安。

1937年1月13日中共中央由保安迁驻延安。

1947年3月18日中共中央撤离延安,转战陕北。

1948年4月22日收复延安。

1948年3月23日毛泽东率中共中央机关自陕北吴堡东渡黄河,经晋绥、晋察冀解放区于4、5月抵达河北建屏县〔今平山县〕西柏坡村。

参阅延安市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延安文史资料?第一辑,延安市政协1984年9月印行〔内部资料〕;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编,中共党史出版社出版,授权人民网发布:?中国共产党大事记?1935年/1936年/1937年/1947年/1948年?,p.peple..n/gb/64162/64164/4415983.htl,p.peple..n/gb/64162/64164/4415984.htl,p.peple..n/gb/64162/64164/4415986.htl,p.peple..n/gb/64162/64164/4416005.htl,p.peple..n/gb/64162/64164/4416006.htl,2021年4月30日访问。

历史文学研究论文

历史文学研究论文

历史文学研究论文一、历史文学理论形态的体系化建构在历史文学基本规律与规范的探索方面,吴秀明的研究显示出一种理论体系建构的特色,具体成果主要表现在《文学中的历史世界》《历史的诗学》和《真实的构造》三部专著之中。

《文学中的历史世界》属于文学本位立场的理论体系建构。

作者将历史文学界定为“以一定历史事实为基础加工创造的”“与一定史实具有异质同构联系的文学”,以题材的自然属性与审美超越这种双重性为出发点,展开了对历史文学本体的探索。

作者首先以六章的篇幅,从真实性的内外在层次及其结合方式、历史感与现实感的关系及作家的自主调节功能、作家对历史题材进行艺术转化的特征与条件、创作方法的差异性和艺术表现的多元取向必然性等方面,论述了存在于历史文学创作中的基本理论问题,并对其读者接受和语言媒介层面的独特性进行了分析。

然后,作者又深入探讨了历史文学当代实践中所表现出的各种重大理论问题,对于社会主义新型历史文学的独特内涵、历史文学的“翻案”与“影射”问题、历史文学的“现代化”问题等,都进行了史论结合的理论阐释与实践引导。

最后,作者扼要地论述了“深入历史”这一历史文学作家独特的创作功力,并从历史文学产生与发展的高度,揭示了历史文学作为文学大家族一员的认识论基础和实践依据。

通观全书,作者所展示的实际上就是一部逻辑周密、规范初具的“历史文学原理”或“历史文学概论”。

《历史的诗学》实为《文学中的历史世界》的逻辑呼应和内容补充之作。

该书分为“理论篇”“发展篇”和“实践篇”三个部分。

其中“理论篇”从哲学的高度,阐述了“历史”转化为“历史文学”的诗学基础与诗化路径,“本体论”“创造论”“形式论”则是其中具体展开的三个侧面。

这一部分实际上是以“历史”为本位,与《文学中的历史世界》第一至六章从文学本位角度论述历史文学的基本理论问题,形成了一种思维逻辑上的映衬与呼应。

《历史的诗学》的“发展篇”与“实践篇”则分别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表现出一种将自我理论建构贯彻到阐释中外历史文学实践之中、并从得到验证与丰富的学术意图。

延安文学体制的生成与确立

延安文学体制的生成与确立

延安文学体制的生成与确立
赵卫东;吴秀明(教授)
【期刊名称】《世界文学评论》
【年(卷),期】2008(000)002
【摘要】众所周知,诞生于40年代特定历史环境下的“延安文学”,在文学体制或发展模式,以及审美追求与美学旨趣等方面,都与“中国现代文学传统”甚或更加悠久的中国文学大传统的文学模式和美学经验拉开了很大距离。

而且,随着创造这一文学规范的中国共产党成为执政党,具有诸多原创特质的延安文学体制也在1949年以后被经典化,
【总页数】3页(P287-289)
【作者】赵卫东;吴秀明(教授)
【作者单位】浙江大学文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0
【相关文献】
1.左翼知识分子与延安文学体制建构 [J], 王俊虎
2.延安文艺与当代文学体制的建立 [J], 于敏
3.孙犁:延安文学体制的“疏离者” [J], 郭国昌
4.全国第一次文代会与“十七年”文学体制的生成 [J], 斯炎伟;吴秀明(指导教师)
5.全国第一次文代会与十七年文学体制心理的生成 [J], 斯炎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6年第12期文学 语言学论延安文学和体制化文学在打通现当代文学史中的特殊意义吴秀明 郭剑敏[摘 要]在当前的文学史书写中,中国现当代文学仍处于一种合而不通的状态,这其中有着多方面的原因。

打通中国现当代文学史首先要充分认识现代性在百年中国文学语境中所呈现出的复杂性与阶段性的特点。

在这一前提下,正确理解延安文学和体制化文学的现代性内涵及其特殊的文学史意义,是整合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的关键所在。

[关键词]历史难题 现代性整合 延安文学 体制化文学〔中图分类号〕I109 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7326(2006)12-0115-05一、打通中国现当代文学史所面临的难题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我们一直处于 重写文学史 的冲动之中。

这一方面来自文学史观的革新,另一方面也来自研究方法和文学批评理论的丰富与深化。

从现当代文学史的写作来看,出现的几部反响较大的文学史著作主要还是断代式的写作,如钱理群等合著的《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洪子诚的《中国当代文学史》以及陈思和主编的《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

此外,有关 五四 文学、30-40年代文学、17年文学、 文革 文学、新时期文学等分段式文学发展的研究也有了较为明显的理论认识上的突破。

而迄今为止出现的将现当代文学视为一个整体进行写作的文学史大多给人一种拼接的印象,所谓的整合大多停留于外在的层面上,缺乏内在的学理性贯通。

许多以 20世纪文学 或 现代文学 命名的文学史(如孔范今、黄修己、朱栋霖等主编的文学史)都试图通过对文学发展阶段的重新划分来掩盖这种生硬拼接的痕迹,但在进入具体的作家作品和文学现象的分析时依然暴露出种种的遗憾与不足。

也有的文学史力图通过人学的演变、文学对人性的表现与反映、多种主义(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现代主义)的发展流变、多元文化形态(启蒙文化、战争文化、民间文化、传统文化)的张裂等主题模块来打通20世纪中国文学史。

这些文学史论著在某一认识论的维度的确有其学理价值和意义,但总的来看属于批评家式的论断,并不是作为史家的文学史书写。

所以可以这样说,就目前的现当代文学史写作来看,现当代文学的割裂依然是一个无法否认的事实。

造成上述这种现当代文学史打而不通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将 20世纪 作为有关文学史叙事的宏大背景,它的确激发了我们不少的理论兴趣,也带给了我们一种整体性的文学史观。

20世纪这一概念内在地隐含着一种断裂的思维观念。

纵向地来看,它喻示着 五四 以来的新文学从自己的文化母体中挣脱了出来,具有了新品质;横向地来看,它也表明了在西方文学影响下的中国现代文学具有了世界意识,进入了一个融入世界文学格局的新的历史进程。

但另一方面,这一命名同时也招致了我们在文学史认知上的很大困惑和挑战,因为,在我们的有关历史进程的认识中, 世纪 是一个相对模糊的概念。

西方人以耶稣的诞生作为纪元的开始,同时也以此来象征人类普遍信仰精神的诞生, 世纪 在西方人的观念作者简介 吴秀明,浙江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郭剑敏,浙江大学中文系博士生(杭州,310028)。

115中便有着一种特殊的意义与精神内涵。

自14-15世纪文艺复兴运动以来,西方文化以世纪为阶段的发展特征十分明显,西方文学也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呈现出由古典主义、浪漫主义到现实主义、现代主义的发展轨迹。

而对于我们来说, 20世纪文学 是一个十分孤立的文学史概念,缺乏纵向的关于自身文学发展的参照;20世纪文学直接对照的便是三千年的中国古代文学,这种失衡感使它在当时的提出显得很新颖也很突兀。

在很大程度上, 20世纪 留给我们的是一种相对空洞的历史想象。

这样,当用 20世纪文学 来整合现当代文学时,由于缺乏内在的精神性依托而留下了太多的需要从头建构的理论空缺。

其次,当代高校学科设置中现当代文学彼此一分为二也是造成这种割裂的一个原因。

在我们的中文学科专业中,现代文学与当代文学是两门主干的基础性课程,这使得文学史的写作、师资队伍的建设处于一种事实上的割裂状态;钱理群、洪子诚、陈思和等的分段式文学史著作的出现,很大程度上就与这种学科的专业设置有关。

由于现当代文学的学科分立,现代文学常常被看作是一种已完成时态的文学,很难反映它对当代文学的贯通和影响。

更为重要的是,这种学科设置无形之中积淀为一种文学史观,这种观念因封闭、割裂的教学而得到进一步强化和扩大,并代代相续,形成一种很难突破的文学史认知理念。

所以,打通现当代文学,它也必然产生和引发对现有学科设置的调整,其意义超过了文学史编写本身。

当然,基于对学科规范的考虑,我们主张打通后的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 用 现代文学史 这一名称统领(在这一点上我们赞同朱栋霖的有关《中国现代文学史》[1917-2000]的命名);而将 当代文学 的内涵和范围定位为通常所说的 当前文学 ,重点分析和介绍当前文坛的最新动态、文坛热点、文学现象、作家作品等等。

这样既保证了百年中国文学的整体性,也弥补了文学史写作对近距离文学很难把握的致命缺憾。

从已有的实践来看,几乎所有的现代文学史特别是当代文学史,都普遍存在着头重脚轻的弊病,时间越近,描述越粗略。

这样,从学科设置上来讲,以当前文学现象研究来取代原有的当代文学就具有某种合理性和深刻的必要性。

打通现当代文学史的难度还来自它们彼此话语系统的不尽统一。

长期以来,现当代文学是分处在两个相对独立的学科系统进行研究的,这使得它们逐渐形成了各自不同的学科特色,也相应地具有不同的学理内涵。

现当代文学研究中的差异性的存在,给我们的整合造成了障碍。

抛开细节不论,从总体上来看,现当代文学在打通过程中存在着许多不兼容的地方。

两相比照,在近些年的研究中,现代文学30年在总体上是一个不断建构的过程,启蒙意识、现代性的书写成为统领现代文学的主要价值理念。

相反,当代文学的研究则处在一个不断被解构的过程,也可以说是一个祛魅的过程。

其中的突出表现便是对以往创作和研究中所积淀的意识形态的不断消解, 重写文学史 、 重读经典 在很大程度上也主要集中在当代文学部分。

这种解构或消解使得90年代的当代文学研究领域出现了许多很有学理价值的概念,比如说潜在写作、民间隐形结构、主流意识形态话语等等。

但这些概念对于现代文学研究来说,却具有不可通约性,这也是打通过程中客观存在的问题。

理想的现当代文学的整合,它应该是上下贯通的一个有机体,并且这种整合不应以削弱双方任何一个已取得的理论成果和已达到的学理深度作为前提;相反,应达到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是一个增值的过程。

二、延安文学:百年中国文学视野下的价值重估当前,用现代性来整合现当代文学这一理念在学界达成了一定的共识。

不言而喻,中国现代文学之所以能从三千年的中国文学中脱颖而出、获得新质,其最本质的属性便在于 现代 。

可以说,正是这种 现代 性质构成了界定现代文学史的概念、范围、归属的逻辑起点。

但是,在实际的文学史写作中当代文学却很难纳入到这个现代性体系中来。

所以我们才会看到这样的现象:自 20世纪中国文学 这一概念提出以来,所取得的最为突出的成绩在于现代文学与近代文学的打通上。

对现代性因素的发掘,使我们的研究正在不断地向晚清文学延伸,康有为、梁启超、王国维等一批近代学人在现代性视角的观照下浮出了历史的水面,晚清文学也因纳入到现代性的思维视野而具有了某种新的特质。

但是,当我们用现代性这一理念向下延伸时却遭遇到了阻碍。

其中阻碍最大的便是延安文学与当代文学,而且90年代重写的当代文学史基本上也不用现代性作为参照或内在主线。

这种现象的出现,固然与延安文学与当代文学自身存在的问题密切相关;但同时也与我们对现代性的简单狭隘的理解,尤其是以它为内在逻辑进行打通整合时未116能充分考虑其在中国语境中的复杂性与阶段性的特点密切相关,这使它只适用于现代文学却不大适用于延安文学与当代文学。

也就是说,我们当前所谓的现代性这一概念具有很强的上溯性,却不具有下延性。

这种无法下延的现代性,在实际的文学史书写中往往会造成现当代文学之间的脱节和断裂。

如果把百年中国文学的现代性看作是不同时期由不同权力话语的介入而形成的结果的话,那么它大致可以分为三种形态、三个时期:一是从20世纪初至20-30年代的精英知识分子话语占主导的启蒙文学时代;二是发端于40年代延安文学直至新时期初期的以国家意识形态话语占主导地位的体制化文学时代;三是80年代中后期以来从多种话语并存并逐渐走向个体化写作的文学时代。

有关20-30年代文学以及80年代中后期以来文学的发展脉络的梳理,学界已多有论述,而且基本上能够达成共识,它也在已有的不少文学史中得到了较好的反映。

所以我们在这里,重点对以延安文学及其在百年中国文学发展进程中的特殊意义做一论述。

延安文学在现代文学30年中并不占有显赫的位置。

从30年的角度看延安文学,它的前面是一大批文学巨匠,其文学成就是难以与之相提并论的。

但是从打通现当代文学的角度、将其置于百年文学的背景下来看,延安文学的文学史意义便突现出来:它不再是30年现代文学的一个并不醒目的句号,而是一个新的文学时代、新的文学体制的开端。

延安文学上承 五四 文学与左翼文学,下接建国后文学。

正是在延安文学时期,现代知识分子完成了由启蒙导师到向工农兵学习的身份认同的转换,毛泽东有关新民主主义政治与新民主主义文化的构想得以全面展开,文学与政治的一体化、文化领导权的确立以及文学生产体制的形成都在这一时期得到了初步规范。

当代文学序幕的拉开,正是建立在对这一文学机制全面接收的基础之上。

这样来看,应该将延安文学与建国后文学视为一个整体。

它们都是意识形态高度规范下的文学;它的功能与性质从属于新政权建立和巩固的需要,文学的工具性成为它最突出的特征也是最大的弊端。

延安文学所体现出的政治认同与工具化倾向不仅来自战时的文化功利主义,它与现代以来中国知识分子的有关现代民族国家的构想有着密切的联系,同时也是 五四 以来知识分子启蒙思想中革命功利主义倾向的现实达成。

我们知道,中国现代史的开端有着被动选择的成份在里边。

与西方反对神学而进行的人的解放及现代性不同,我们从一开始便面对着人的解放及现代性与社会解放、民族解放的多重使命与压力。

这使得我们以思想启蒙为核心的现代性不可能只是单纯以思想文化层面的改造为旨归,其中的政治革命诉求必然会渗透到文学的层面。

正如陈伯海所指出的: 甚至作为新人格第一要素的独立自主的个性,在 五四 时代人们的心目中,也很少具有近现代西方个性主义思潮中的那种本体论上的意义,而多半视以为民族国家自强自立的基点,其实质还是社会性的。

所以,同样是从崇尚个性的原则出发来建构新文化的人文核心,我们的 五四 和欧洲文艺复兴,却走上了截然不同的途径。

在他们那里,个人的觉醒本身就是目标,它导致个人幸福的追求和人性至上的肯定;而在我们这里,个人的觉醒却是达到整个社会、国家、民族觉醒的手段,其最终目的是要 救亡图存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