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象学本体论认识论实证主义

合集下载

(完整word版)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解析

(完整word版)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解析

基本本体论的建立海德格尔哲学的根本问题是以对“在”的研究为核心的本体论问题。

他既否定柏拉图以来的西方的传统的本体论,也不同意实证主义类型的哲学家全盘拒斥本体论,他承认自己是本体论哲学家。

他给自己提出的任务是摧毁以往本体论,用现象学方法建立新的本体论,即所谓基本本体论。

1.对传统本体论的批判海德格尔认为,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直到黑格尔的传统形而上学有一个共同的,也是带有根本性的错误,那就是在没有了解存在物究竟怎样在以前就肯定了它们的在。

哲学家们对什么是真实的存在的具体回答各不相同,但都把这些存在(无论物质或精神)当作现成已有的、具有规定性的东西,即当作某种在者。

这些在者怎样在呢?为什么说它们在而非无、即不在呢?他们都略而未论,实际上是以对在者的研究代替了对在本身的研究。

而在海德格尔看来,在和在者是两个有着原则区别的概念。

海德格尔的“在”的(中文有时译为“是”、“有”、“存在”)德语为名词形式的系动词Sein,相当于由英语系动词tobe转化来的动名词being,指存在物的显现、在场,不是指具体的、现成的存在物。

“在者”也译为“存在者”、“存在物”,德语为中性名词dasSeiende,意指现成已有的存在物,包括一切已经显示出其存在的现实的以及仅仅是观念中的事物、现象。

在海德格尔看来,“在”是确定在者作为在者的那种东西,是使一切在者得以可能的基础和先决条件,是使在者显示其为在者的活动、过程。

一切在者首先必须在,才能成为现实的、确定的在者。

没有在,就没有在者。

因此,在较一切在者具有优先地位。

但在并不是一切在者的族类的普遍性,不是对一切在者的最高概括,因而不是某种抽象和绝对的存在,“在总是在者之在”,即在者的在的方式。

这不是指现成已有的、即静态的在的方式,而是指可能的、即动态的在的方式,或者说不是指空间中的在的方式,而是指时间中的在的方式。

在者的在的方式本质上就是其时间性。

在没有现实的规律性,没有现实的本质,因而不能给在下定义。

现象学、本体论、认识论、实证主义

现象学、本体论、认识论、实证主义

现象学:现象学不是一套内容固定的学说,而是一种通过“直接的认识”描述现象的究方法。

它所说的现象既不是客观事物的表象,亦非客观存在的经验事实或马赫主义的“感觉材料”,而是一种不同于任何心理经验的“纯粹意识内的存有”。

“现象”一词(概念)在现象学之前与在现象学中的意义不同。

他们的区别在哪里呢?启蒙运动之前的“现象”是神学用语。

现象”是通向神的启示的重要途径,但是,如果没有坚定的信仰――神学基础一一,是不能正确理解现象的。

启蒙运动的“现象”启蒙运动中最重要、对今天的中国思想文化最具有决定性的影响的,是英国的经验主义,是洛克、休谟的哲学。

他们不认为信仰可以正确解释现象,他们根本就不认为人类的理性可以正确解释任何东西。

休谟对人类的理性一一不管它是否有神的帮助提出了最根本、最彻底的怀疑。

在他们的冲击之下,传统的形而上学陷入最深刻的危机。

为了拯救形而上学,康德写了出名的《纯粹理性批判》和《实践理性批判》在康德那里,对我们人类的理性来说,世界无非就是现象世界。

我们的理性具有接受、整理、总结、塑造现象世界的能力。

而世界只能通过现象被我们所接受、所理解。

而事物本身,人类理性是不能探及的。

在康德那里有一个很重要的东西常常被人忽略,叫做“合成”,这是理性接受了现象之后,使用自己的功能对其进行加工的产物。

就原则上讲,我们的一切知识都是“合成”的结果。

现象学与现象为什么胡塞尔和其他一些出色哲学家要把他们的学说叫做“现象学”呢?很简单,他们关心的首先是现象,甚至无非现象。

现象很重要么?因为,既然我们对事物本身一一或者用唯物主义和其他本体论哲学喜欢用的术语“本质”一一不可能有任何把握,我们的理性的唯一对象无非就是现象,那么,我们能够或者必须研究的唯有现象而已。

但是,胡塞尔并不满足于这样的设定。

他认为,“现象”不是事物对人类理性的作用,而是人类理性本身。

因为,没有经过人类理性的现象是不存在的。

他是把康德的哲学作了彻底的发展。

本体论:本体论(ontology)是哲学概念,它是研究存在的本质的哲学问题。

西方哲学十讲7现象学的方法

西方哲学十讲7现象学的方法

参与观察
研究者深入到研究对象的生活环境中, 通过参与观察的方式了解社会现象的 实际运作情况。
现象学社会学与其他社会学的比较
1 2 3
与实证主义社会学的比较
实证主义社会学强调对社会现象的客观描述和定 量分析,而现象学社会学则更关注社会现象的主 观性和整体性。
与解释主义社会学的比较
解释主义社会学强调对社会现象的主观理解和解 释,而现象学社会学则更注重对社会现象的客观 描述和分析。
02
现象学的方法论
悬搁与还原
悬搁
胡塞尔提出的“悬搁”概念,要求将 自然科学的态度、理论以及一切预设 的前提加以悬搁,暂时存而不论,以 便直接面对现象本身。
还原
通过悬搁,将我们的意识从自然科学 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还原到纯粹的意 识领域,从而揭示出意识的本质结构 。
直观与描述
直观
现象学强调直观的重要性,认为只有通过直观才能把握现象的本质。直观是一 种直接的、非概念性的把握方式,能够揭示出现象的内在结构和本质特征。
要点二
访谈法
现象学心理学通过与被研究者进行深 入的访谈来了解他们的内心体验。这 种方法要求访谈者具有良好的沟通技 巧和倾听能力,以便能够引导被访谈 者表达内心的真实感受。
要点三
案例研究法
现象学心理学通过对个别案例进行深 入的研究来了解心理现象的本质。这 种方法要求研究者具有扎实的专业知 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以便能够准确 地分析和解释案例中的各种因素。
倡导描述性研究
现象学心理学提倡对心理现象进行详尽的描述,通过描述来揭示心理现象的结构和特征。它认为,只有 通过对心理现象的准确描述,才能为理论构建提供坚实的基础。
现象学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要点一
观察法

《真理与方法》读书笔记

《真理与方法》读书笔记

《真理与方法》读书笔记《真理与方法》读书笔记〔联邦德国〕H.G伽达默尔王才勇译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年8月第一版导言:一,审美领域的先验化。

1,人文主义传统对精神科学的意义2,康德的批判所导致的美学主体化3,艺术真理问题的重新提出二,艺术作品的本体论及其解释学的意义1,作为本体论阐释之入门的游戏2,美学和解释学的结论译者前言:1,20世纪,西方哲学面临的选择:实证主义、主观主义。

2,胡塞尔的现象学。

摒弃了传统的客观主义,又超然于主观主义之外。

虽然我们无法把握事物的客观实在,但我们清清楚楚的知道,这些事物是如何直接出现在我们的意识之中的。

胡塞尔紧紧抓住直接呈现在意识中的事物并以之为研究对象。

他最终使人们离开了现实世界而转向了先验意识的世界。

3,胡塞尔的学生海德格尔不满于胡着力于先验主体,把着眼点放在了流动的,不可归纳的存在上。

他吸取现象学的方法,通过经验世界存在的人(即此在)去把握作为本体的存在,从而创立了解释学现象学。

4,海德格尔的学生伽达默尔,创立了现代哲学解释学。

伽达默尔,本体论的世界是出发点,现象学方法是其方法论基础。

5,解释学——作为哲学认识论和方法论。

到海德格尔那里,解释学发生了根本上的变化,他把解释学的研究变为本体论的研究。

他认为前人解释学研究的基本缺陷是,没有从本体上去探讨理解现象,即没有把存在和在者分开。

他主张把存在和在者分开,存在是一个流动、生成的过程,在者指世界万物,它是一种已经生成和和已被规定的东西。

首先有存在,然后有在者,因而哲学最根本问题是存在问题。

6,伽达默尔,本体论视界。

写本书的目的:不在探讨的“理解”现象本身,而在“理解”现象背后的东西,即“理解”现象的本体论问题。

他所关注的是,所有“理解”现象中存在的普遍本质,而不是关于理解的认识论和方法论。

7,现象学的方法不能采取实证主义的从现象到本质的理性认识的方法,也不能采取主观主义的方法,必须采取现象学的方法,即让对象直接呈现在人的意识中,通过内心体验去研究对象在人的意识中直接呈现的经验。

哲学全面知识点总结

哲学全面知识点总结

哲学全面知识点总结从最古老的哲学思想到当代各种现代哲学流派,哲学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完整而丰富的体系,涵盖了众多的理论和观点。

这些理论和观点反映了人类对于宇宙和人类生活的认知和思考,形成了哲学的基本知识点。

本文将通过对哲学的基本知识点进行总结,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哲学的本质和内涵。

一、哲学的起源与发展1. 哲学的起源:哲学起源于古希腊,在古希腊的城邦文明中,哲学家们对于人类存在的本质、自然界的规律以及道德伦理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

首先出现在希腊的哲学家有毕达哥拉斯、赫拉克利特、巴门尼德等人。

2. 哲学的发展:哲学经历了古典时期、中世纪、文艺复兴时期、启蒙时期等不同的发展阶段。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哲学家们通过对各种思想问题的探讨和探索,形成了不同的哲学思想流派和学术体系。

二、哲学的主要分支1. 本体论:本体论是哲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其研究的对象是宇宙和人类存在的本质。

本体论涉及到实在与现象、物质与精神等问题,是哲学的基础性问题之一。

2. 认识论:认识论是哲学的另一个重要分支,其研究的对象是认识和知识的本质。

认识论涉及到知识的来源与限度、真理与谬误、科学与形而上学等问题,是哲学的重要分支之一。

3. 伦理学:伦理学是哲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其研究的对象是道德和价值的本质。

伦理学涉及到道德规范与伦理原则、道德决策与价值选择、道德实践与社会责任等问题,是哲学的社会性分支之一。

三、哲学的重要思想与理论1. 毕达哥拉斯的数学哲学:毕达哥拉斯认为万物皆数,一切皆可由数学来解释。

他建立了一个数学化的宇宙观,认为数学是宇宙的基本构成要素,实质上是对于宇宙中规律的探求。

2. 柏拉图的理念论:柏拉图认为理念是真实的、永恒的存在,而物质世界只是理念的影子和表象。

他通过对于理念的探究,建立了一个超越感官世界的理念世界。

3. 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亚里士多德提出了物质、形式、本质等概念,通过对客观世界的研究,建立了一个宇宙系统和自然规律的形而上学体系。

西方传播学理论流派复习纲要-第1讲

西方传播学理论流派复习纲要-第1讲

西方传播学理论流派复习纲要第一讲:导论:传播研究的不同路径和传播思想流派史part 1:传播研究的不同路径问题:1.什么是概念?2.什么是理论?一.概念的定义方式1.一般定义方式:.....是......(1)本质主义的定义什么是本质主义(essentialism)?相信任何事物都存在着一个深藏着的唯一的本质,相信本质和现象的区分提供了人类观察万事万物的基本概念图式;把人类认识特别是现代以来所谓科学认识的任务规定为透过现象揭示事物的唯一本质; 把揭示事物的唯一本质作为一切知识分子职业身份的内在规定和学术使命。

(2) 主流传播学的实证主义逻辑什么是实证主义(positivism)?实证主义的基本特征:将哲学的任务归结为现象研究,以现象论观点为出发点,拒绝通过理性把握感觉材料,认为通过对现象的归纳就可以得到科学定律。

它把处理哲学与科学的关系作为其理论的中心问题,并力图将哲学溶解于科学之中。

2. 更常见的现象是(1)遵循不同学术范式的人对某个概念的定义往往不同(2) 本质主义思维方式的困境a.人类对现实把握方式的历史性和多元性b. 社会科学“科学性”的局限性3.不再需要定义吗?需要, 但应保持定义的开放性,并承认自身视角的局限性二.理论与范式(一)理论:理论就是为了解释某种现象而按照一定规范所抽象出来的概念体系。

1.对现象作出解释,从而指导人们的行为。

2.概念体系:概念及其关系。

(1)概念:对某些现象或现象集合的标签化概括 – 具体概念、抽象概念(2)命题:对概念之间关系的判断 – 相关性、因果关系3.遵循特定规范程序(1)传统方法:观察经验、常识或传统、权威(2)现代学术规范的共性:经验证据的支持、逻辑自洽(二)范式:1.托马斯•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科学的发展是整体性的、革命性的,而非连续性的渐进过程(1)常规科学阶段(以某种前提的确立和稳定性为基础)(2)危机和范式革命(前提的彻底改变)a.自然科学:范式的断裂和更新b.社会科学:范式的并列和竞争2.是用以指导观察和理解的模型或框架,不同范式是一些不可通约的研究范例(1)规范前提假设、指导人们如何提出问题、解决问题(2)围绕范式形成了不同的学术共同体,彼此之间不可 通约,相互竞争(3)不仅塑造了我们所看到的事物,同时也影响了我们 如何去理解这些事物。

现象学

现象学

现象学概述•胡塞尔开创的现象学以布伦塔诺的意向性理论和康德、笛卡尔哲学为主要思想渊源,他试图通过现象学方法来把哲学建立为一门严格的科学。

他的思想直接引起了一场现象学运动,形成一种以现象学方法为主要特征的广泛的哲学思潮,对整个现当代西方哲学产生了重大影响。

本章主要介绍胡塞尔的现象学以及它与存在主义的关系。

第一节现象学概况和胡塞尔的哲学活动•现象学是德国哲学家胡塞尔(Edmund Hussel,1859-1938)开创的一种广泛的哲学思潮。

它对整个当代西方哲学产生过重大影响。

广义的现象学包括舍勒、海德格尔、萨特、梅洛-庞蒂等人的哲学。

本章主要介绍胡塞尔的现象学。

现象学不是统一的学说,而是一场浪推浪的哲学运动。

•现象学与欧洲大陆思辨哲学传统关系比较密切,它对经验主义一般持否定态度,对形而上学的基本问题--存在与意识的关系--比较关心,认为人的意识和实际的生活是比包括逻辑形式在内的语言形式更深的层次,非常重视意识分析和对生活世界的研究,认为人生的意义和价值以及人类历史的目的的问题是哲学探讨的永恒主题。

•胡塞尔生于当时属奥匈帝国的摩拉维亚,是犹太血统的德国人。

1876-1878年在莱比锡大学学习物理学、天文学和数学,接着去柏林继续学习,1881年在维也纳大学获数学博士学位。

1884-1886听过布伦塔诺心理学和哲学的讲座,并受其影响而决心献身哲学。

1887-1901任哈勒大学讲师。

后来应邀任哥廷根大学的副教授,1906年升正教授。

从1916-1928年退休止一直在弗莱堡大学任教。

主要著作有《算术哲学》()、《逻辑研究》(1900-1901)、《纯粹现象学和现象学哲学的观念》(1913)、《内在的时间意识的现象学的讲演》(1929)(1928)、《形式的和先验的逻辑》、《欧洲科学的危机和先验现象学》(1936)等。

•胡塞尔的哲学思想大致分为三个阶段:1、心理主义阶段,以《算术哲学》为代表;2、作为“描述心理学”的现象学阶段,以《逻辑研究为代表》;3,先验唯心主义阶段,以《观念》I和《危机》为代表。

现代西方哲学的分类

现代西方哲学的分类

现代西方哲学的分类按阶段分成四个阶段:19世纪后期,本世纪初到二次大战前,二次大战后,70年代后。

优点:反应社会环境对哲学的影响。

19世纪后期黑格尔哲学面临崩溃,自然科学的挑战以及这一时期哲学家对哲学传统的批评,使哲学面临深刻的危样,于是才有二十世纪初的“哲学革命”,产生出两大新的哲学运动:现象学和分析哲学。

但这两大哲学都未实现革命的目的,陷入了理论危机。

后来的发展阶段中,这些哲学走出纯理论、纯思辩,走向社会,面向生活的语言,对传统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展开抨击。

70年代以后的新流派沿续着对传统的批判,但走向了跨文化的批评,而非反文化的批评。

把西方哲学分成四个阶段,有利对各个时期的思想特征和时代背景作出合理性的解释,不利于解释一些始终在起作用的哲学思潮在各个阶段的连续性。

比如,在第二个阶段的现象学在第三阶段发展为存在主义,而在第四阶段表现为解释学;在第二阶段的逻辑分析哲学与第三阶段的日常语言哲学有一脉相承的关系,还与第一阶段的实用主义相结合,形成了有美国特色的经验逻辑哲学。

按本质特征分:唯科学主义与人本主义,以及理性主义与非理性主义。

优点:突出了现代哲学与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的关系。

一般说来,唯科学主义自认为与自然科学是同盟军,而人本主义与社会科学、人文科学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唯科学主义是以科学理性为标准的一种特殊的理性主义,而现代人本主义或多或少都有一些非理性或反理性的倾向。

但这只是一种大致的划分,任何一种本质都来自笼统的概括,都不足以囊括一切现像。

有一种流行的说法:现代英美哲学是唯理性主义的,欧陆哲学是人本主义的。

事实上,现代英美哲学只有逻辑实证主义才是唯理性主义的,日常语言分析哲学是自觉抵制唯科学主义的;即使在英美哲学里,也有非理性的因素。

另一方面,欧陆哲学也有反人本主义的立场。

并且,很多欧陆哲学在唯科学主义与人本主义之间也并没有采取“非此即彼”的立场,而是试图解释适合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统一原则。

唯心主义、实证主义及现象学的崩溃——从自颠倒色觉、实指定义和(精)

唯心主义、实证主义及现象学的崩溃——从自颠倒色觉、实指定义和(精)

唯心主义、实证主义及现象学的崩溃——从自颠倒色觉、实指定义和虚拟实在看摘要: 通过对颠倒色觉和实指定义的分析,文中得出结论:语言一致而感觉不同是可能的,“红”、“绿”等词是按外物反射光的性质而不是按感觉定义的;日常语言所描述的是外物自身而不是感觉构成的事物。

虚拟实在假设支持而不是否定了上述结论。

由此可以证明唯心主义、实证主义――包括逻辑实证主义,以及现象学彻底错了。

abstract:analyzing inverted color sensations and ostensive definitions, the paper concludes that it is possible that people use the same language when they perceive different sensations; “red”, “green” and so on are defined by properties of objects reflecting light instead of sensations; what daily language describes are actually outside objects themselves instead of objects formed by sensations. virtual reality assumption supports rather than denies the above conclusions. from the above conclusions, it is easy to prove that idealism, positivism including logical positivism, and phenomenology are thoroughly wrong.1.序言我写了本书叫《色觉奥妙和哲学基本问题》【1】,其中一方面通过“红”、“绿”等词的实指定义证明了语言所指不是感觉,而是某种客观存在;另一方面,又通过颜色和色觉的自然科学分析,证明了色觉是符号,符号的选择是任意的。

社会学学派

社会学学派
神,将文化规范等属于人的客观方面加以绝对化。
实证主义社会学在当代的另一变形是行为主义社会学。它以美国心理学
家B.F.斯金纳和社会学家G.C.霍曼斯、P.M.布劳、R.埃默森为代表。斯金
纳把人的行为等同于动物对外界的刺激—反应的理论,在很大程度上成为社
会交换论的基本出发点。他的操作主义和霍曼斯的心理还原主义,以适应新
(1(1)实证主义社会学)实证主义社会学
((11)实证主义社会学)实证主义社会学
社会学主要派别之一。19 世纪上半叶,由法国实证主义哲学家、社会学创始
人A.孔德根据实证哲学思想体系建立,20 世纪在世界广泛流行。
理论和方法论特征 实证主义社会学是在西欧启蒙运动、英国经验主义
中,价值作为最广义的善,诱发着人们的行为动机,是指引人们行动 “应该
如此”的普遍性规范原则,在社会行动中起到制定方向的作用。M.韦伯力主
社会学通过 “理解”隐藏在社会事实背后属人的 “主观意义”来认识社会;
齐美尔的社会学主要研究 “社会交往的形式”,即通过社会行动相互联结起
来的个体以及由此产生的全部关系的过程;A.韦伯的文化社会学尤其注重历
开始向新实证主义社会学阶段演变。与古典实证主义社会学相比较,新实证
主义社会学有以下特点:①新实证主义社会学摒弃了古典实证主义社会学的
一些粗俗看法,不再把自然科学及其方法看作是社会学理论赖以存在的基
础,而把它们视为社会学研究必不可少的工具。②新实证主义社会学依然保
持着自然主义的风格,但社会有机体论的基本观点已逐渐演变成现代的结构
方法应该着重于分析社会整体的因素,找出它的成分,说明整体与成分的关
系。在分析各社会有机体时强调作分类研究,说明其个别的功能,反对实证

教育与心理科学研究方法自测试题

教育与心理科学研究方法自测试题

自测题参考答案第一章教育与心理科学研究方法的一般原理一、简答题1.(1)研究的对象是教育存在及人的心理现象。

(2)研究更多的受个人因素的影响。

(3)不确定性因素较多,具有偶然性和独特性等特征。

2.定性研究是基于描述性的研究,它在本质上是一个归纳的过程,即从特殊情景中归纳出一般的结论。

定性研究侧重于和依赖于与对事物的含义、特征、隐喻、象征的描述和理解。

定量研究则与演绎过程更为接近,即它从一般的原理推广到特殊的情景中去。

定量研究侧重于、且更多的依赖于对事物的测量和计算。

3.(1)直觉观察水平(资料收集水平)(2)探索原因水平(内在效度)(3)迁移推广水平(外在效度)(4)理论研究水平4.(1)问题本身要新颖、有研究价值(2)问题提出有一定的科学理论依据和事实依据(3)问题表述必须具体明确(4)问题研究要有可行性二、论述题1. (1)理论基础不同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理论基础不同。

第一,对本体论两者有着不同的前提假设。

第二,在认识论上,实证主义极力推崇经验的作用,而以现象学为代表的哲学流派则否认事实与价值是相互独立的客体。

第三,在方法论上,实证主义倾向于夸大科学方法的作用,强调对教育的研究应精确化、量化。

现象学为代表的哲学流派则对此提出了猛烈的批评,他们认为人为万物的尺度,因此应关注人生的价值、意义、态度与理解,关注价值世界,注重情感、创造性的智慧和对生命的感受。

2.研究者与被研究者关系不同。

定量研究中,为了对教育现象进行客观公正的研究,强调研究者必须与研究完全分开,以避免偏见。

定性研究注重从研究者本人内在的观点去了解他们所看到的世界。

3.研究方法不同。

定量研究主要用观察、实验、调查、统计等方法研究教育与心理现象,对研究的严密性、客观性、价值中立都提出了严格的要求,以求得到客观事实。

定量研究通常采用数据的形式。

定性研究大多是采用参与观察和深度访谈而获得第一手资料,具体的方法主要有参与观察、行动研究、历史研究法、人种志方法。

实证主义

实证主义

实证主义(Positivism)一种强调感觉经验,排斥形而上学的西方哲学流派。

实证主义作为经验主义的一种表现形式,产生于19世纪30~40年代的法国和英国。

在这之前,I.牛顿D.休谟的经验论已涉及实证问题,而且19世纪初法国空想社会主义者H.圣西门最初使用“实证主义”一词。

但严格地讲,实证主义的创始人是法国哲学家、社会学家A.孔德。

从1830年开始,孔德陆续刊布其六卷本《实证哲学教程》,标志着实证主义的形成。

按照孔德的观点,实证主义从广义上说是由哲学和政治体系构成的,前者是基础,后者是一个庞大体系的目的;狭义地说,实证主义即是孔德创立的实证哲学。

孔德认为,人类历史经历了从迷信或玄学到科学的过程。

当社会由科学家管理时,人们进入了现实的阶段。

科学本身是关于描述、推论和控制和问题;科学家从观察到的一些事件着手,通过描述,精确地推断出自然规律的规则,一旦那些规则被掌握,便可以反过来推测这些事件。

最后,当目标为描述和推断所操纵时,科学规则便对自然的可能性作出了控制。

所以,真正的科学家应该把可以观察到的事件作为参考实体,而对那些无法观察到的事件避免作出为什么发生的解释。

如果对无法观察到的事件进行解释,那就可能使人回复到宗教或形而上学的迷信寿为,这是与实证主义背道而驰的。

后来,一些哲学家和科学家对孔德的实证哲学加以修订,剔除了一种认识论的教条,提倡一种新的科学哲学体系,出现了马赫主义和逻辑实证主义。

E.马赫认为,真正的科学是一种精细的现象学,即某人感觉的精确描述,包括这个人从那里发现的一些规律。

他反对把原子引入物理学和化学,并以一个实证主义者的口吻说:“你究竟看到了它吗?”到了20世纪,实证主义与B.罗素和A.N.怀特海的基础数学相结合,成为维也纳逻辑实证主我学派。

所以,历史上把实证主义分为两种:早期的实证主义称为老实证主义,逻辑实证主义又称新实证主义。

自孔德时代以来,实证主义者已分级对各学科加以组织。

从最古老和最基础的物理学到社会科学,每门科学都被认为可以还原到次一级水平,这样几乎所有科学都是物理学的分支。

现代西方心理学的实证主义与现象学方法论之比较 (1)

现代西方心理学的实证主义与现象学方法论之比较 (1)

第38卷第6期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1999年11月V ol.38 N o.6Jour nal o f Cent ral China N o rmal Univ ersity(H umanities and Socia l Sciences) N ov.1999现代西方心理学的实证主义与现象学方法论之比较郭永玉,陶宏斌(华中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湖北武汉430079;武汉市教委政策研究室,湖北武汉430000)摘要:本文通过比较研究,认为实证主义与现象学作为现代西方心理学的两大方法论,它们在心理学的对象、任务、原则与方法等等问题上的回答存在着明显的分歧,这些分歧是由实证主义与现象学的哲学思想的分歧决定的。

而现代西方心理学的两大方法论则分别代表了心理学研究的科学与人文两大价值取向。

关键词:实证主义;现象学;心理学方法论;比较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456(1999)06-0153-05在现代西方心理学一百多年的发展中,占统辖地位的方法论主要是实证主义和现象学[1]。

心理学界称之为现代西方心理学的两大方法论基础。

我们已经撰文分别讨论了这两大方法论与心理学相结合之缘由、它们与现代西方心理学各派别之间的关系、它们各自在心理学中的方法论涵义以及它们作为方法论对心理学发展所产生的正面与负面影响等等问题[2][3]。

本文旨在比较这两大方法论,分析它们之间的异同,以有助于深化对西方心理学发展历程的认识,并从中得到启发,从而思考我国心理学发展的经验教训与未来走向问题。

一、两大方法论的哲学意义之比较不言而喻,现代西方心理学两大方法论的哲学背景,分别是作为哲学派别的实证主义与现象学。

就这两个学派产生的时间来看,实证主义早于现象学近半个世纪,但是,两者都是现代西方社会现实的产物。

近一个半世纪以来,资本主义社会发生了重大变化,社会经济和政治都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大振荡。

在思想文化领域,一方面是科学兴旺发达,另一方面是传统哲学的危机。

现象学

现象学

现象学学术界普遍认为:现象学为一切学科奠定了一个绝对的、永恒不变的坚实基础。

现象学主张对世界的一切,包括自我,实行悬置、排除和彻底的反思;意味着对传统的反叛,并自成一个新的系统。

现象学的创始人胡塞尔说:面对事实本身。

这句座右铭反对一切漂浮无惧的虚构与偶发之见,反对采纳不过貌似经过证实的概念,反对任何伪问题。

胡塞尔创立的现象学与西方形而上学哲学传统截然不同。

他反对从概念到概念的哲学思辨的方法,主张认识事物要尊重现象本身,认为“现象”是一切知识的根源或起源。

为了彻底认识事物,就必须将有关这一事物的一切观念、信仰理论加以“悬搁”,放在括号内存而不论,而从直接直观的经验出发寻求事物的本质。

这种“现象学的目光”是极为见他诚恳的,它使理论研究放弃了对传统的盲目崇拜而转而崇拜“现象”、崇拜“实事”本身,这种对“实事”的虔诚崇拜正如西方人对上帝的崇拜一样。

现象学已经向我们阐明,无论我们是在谈论认识的形式条件,还是谈论认识的形式条件,我们都触及到了其中的真理。

更普遍地说,现象学向我们阐明了一切的本质和本质事态,包括认识、明证、真理、对象及事态等等。

他教会了我们怎样理解判断活动和判断的结构,特别是意向对象的结构,是我们从认识上把方式确定了下来。

现象学的目光把我们引向了相应的形式本体论。

也就是说,现象学的目光转向所看到的各种各样的对象,是一种意象综合体。

该意向综合体是按本质法则而彼此结合起来的,或者确切的说意向对象的形式由形式的命题逻辑引出,而与之平行的意向作用的形式则由意向作用所引出。

这两种存在形式都是按本质法则结合起来的,并可以在我们的目光转向其存在时被牢牢地把握。

可以说,现象学的形式本体论是一种扩大化了的形式逻辑。

凡要对现象学的一半现象概念有所领会,其无法回避的先决条件就是:洞见形式上的先行概念的意义,以及洞见在流俗含义下对这一概念的正确运用的意义。

现象学强调对直接直观和经验感知的区分,认为哲学(或至少是现象学)的主要任务是厘清二者之间的关联,并且在直观中获得对本质的认识。

论实证主义研究方法与非实证主义研究方法的对立统一

论实证主义研究方法与非实证主义研究方法的对立统一

论实证主义研究方法与非实证主义研究方法的对立统一摘要实证主义研究方法与非实证主义研究方法是教育科研中的两种主要研究方法,各有利弊。

本文运用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矛盾规律来分析实证主义研究方法与非实证主义研究方法的对立性与统一性,并在对它们进行比较研究的基础上,为本人的政治学专业设计几种研究方法。

关键词实证主义,非实证主义,对立统一,政治学研究一实证主义研究方法与非实证主义研究方法的整体描述背景依据涵义及内容类别实证性研究作为一种研究范式,产生于培根的经验哲学和牛顿——伽利略的自然科学研究。

法国哲学家孔多塞(1743-1794)、圣西门(1760-1825)、孔德(1798-1857)倡导将自然科学实证的精神贯彻于社会现象研究之中,他们主张从经验入手,采用程序化、操作化和定量分析的手段,使社会现象的研究达到精细化和准确化的水平。

孔德1830到1842年《实证哲学教程》六卷本的出版,揭开了实证主义运动的序幕,在西方哲学史上形成实证主义思潮。

实证主义所推崇的基本原则是科学结论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强调知识必须建立在观察和实验的经验事实上,通过经验观察的数据和实验研究的手段来揭示一般结论,并且要求这种结论在同一条件下具有可证性。

根据以上原则,实证性研究方法可以概括为通过对研究对象大量的观察、实验和调查,获取客观材料,从个别到一般,归纳出事物的本质属性和发展规律的一种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方法包括观察法、谈话法、测验法、个案法、实验法(1)观察法:研究者直接观察他人的行为,并把观察结果按时间顺序系统地记录下来,这种研究方法就叫观察法。

(自然观察与实验室观察;参与观察与非参与观察)(2)谈话法:是研究者通过与对象面对面的交谈,在口头信息沟通的过程中了解对象心理状态的方法。

(分为有组织与无组织谈话两种。

须注意:一是目标明确。

二是讲究方式。

三是注意利用“居家优势”。

四是尽量做到言简意赅。

)(3)测验法:是指通过各种标准化的心理测量量表对被试者进行测验,以评定和了解被试者心理特点的方法。

唯心主义、实证主义及现象学的崩溃——从自颠倒色觉、实指定义和虚拟实在看

唯心主义、实证主义及现象学的崩溃——从自颠倒色觉、实指定义和虚拟实在看

唯心主义、实证主义及现象学的崩溃——从自颠倒色觉、实指定义和虚拟实在看一、引言介绍研究三种哲学思想崩溃的重要性和目的。

二、唯心主义的崩溃1.唯心主义简介2.自颠倒色觉的发现及其对唯心主义的影响3.唯心主义的根本问题三、实证主义的崩溃1.实证主义简介2.实指定义的问题及其对实证主义的影响3.实证主义的根本问题四、现象学的崩溃1.现象学简介2.虚拟实在的概念及其对现象学的影响3.现象学的根本问题五、崩溃的影响和未来发展1.三种哲学思想的共性问题2.哲学思想的崩溃对现代科学的影响3.未来哲学思想的发展方向六、结论总结三种哲学思想的崩溃及其对理解现代科学的影响,以及未来哲学思想的发展趋势。

第一章:唯心主义的崩溃唯心主义是一种哲学思想,认为思维、意识是世界本质的核心,物质的存在只是思想的产物。

唯心主义的根源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的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

在亚里士多德的哲学体系中,人的意识和思维是区别于其他动物的重要特征,概念是比实物更为本质的存在。

这种思想在基督教和伊斯兰教中也有所体现,认为神创造了世界并掌管着一切。

然而,唯心主义的核心观念在近代遭到了挑战,逐渐被科学发现所推翻。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例子便是自颠倒色觉的发现。

通过对一些人的视觉觉察发现,他们在看到具有反正常颜色排列的图像时仍然能够正确地认知物体颜色。

这证明了颜色在思想上的存在和实际物质的颜色是不同的,颜色的存在可以独立于物质的存在。

这一发现打击了唯心主义的核心观念——物质世界和意识世界之间的联系。

如果颜色可以在思想上存在而与物质颜色不同,那么其他物质的特征、规律也可能存在同样的情况。

唯心主义因此衰落,一个新的哲学思想——实证主义逐渐兴起。

第二章:实证主义的崩溃相对于唯心主义,实证主义更加注重基于经验和实证证据的科学研究。

实证主义认为唯有经验、客观的证据才能形成科学。

实证主义的主要观念是实指定义——只有完全符合实际事物的定义才是一个真实有效的定义,符合实际的经验规律才是科学的。

现象学与存在主义:意识与本质的探求

现象学与存在主义:意识与本质的探求

现象学与心理学的区别:现象学强调本 质直观,心理学强调实证研究
• 现象学:采用本质直观的方法,关注 意识和经验的本质 • 心理学: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关注 心理现象的观察和测量 • 两者在研究方法和目标上存在明显的 差异
02存在主义的基本观点与发展源自存在主义的定义与主要思想家
存在主义:关注人类存在、自由和责任的哲学思潮
现象学与存在主义在文学作品中的影响与价值
现象学与存在主义在文学作品中的影响:为文学创 作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
• 强调意识和经验的重要性,克服了传 统文学创作的局限性 • 为文学作品揭示了人类存在的真实性 和超越性,深化了对人性的理解
现象学与存在主义在文学作品中的价值: 为文学作品提供了丰富的思想和艺术表
• 由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和法国哲学家萨特等人提出 • 强调个体的独特性和自由意志,主张个体在面对存在时作出选择 • 存在主义在20世纪上半叶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成为现代西方哲学的重要流派
存在主义的主要思想家:海德格尔、萨特、卡缪、马丁·布伯等
• 海德格尔:提出存在论,探讨人类存在的本质和意义 • 萨特:提出存在主义,强调个体的自由和责任 • 卡缪:通过荒谬的主题,探讨人类面对存在的困境和抉择 • 马丁·布伯:提出我与你的关系,强调人际关系中的真诚和对话
现象学与存在主义在现代哲学中的跨学 科合作:与其他学科(如心理学、社会
学等)开展跨学科研究
• 结合现象学和存在主义的理论观点, 探讨人类心理和行为的本质和意义 • 通过跨学科合作,推动现代哲学和其 他学科的发展,为人类认识自我和认识 世界提供新的视角和方法
谢谢观看
THANK YOU FOR WATCHING
现象学与存在主义:意识与本质的探求
01

课程理解的三种范式[资料]

课程理解的三种范式[资料]

课程理解的三种范式作者:杨道字温恒福摘要:对课程理解中的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和价值论的不同回答方式构成了不同的课程理解范式。

复原说主张实在主义的本体论、主客分离的认识论、客观诠释的方法论、基于重现的价值论;商谈说坚持基于协商的本体论、主客交融的认识论、视界融合的方法论、基于事情本身的价值论;主观建构说则相信多元主义的本体论、主观主义的认识论、霸权主义的方法论、不可通约的价值论。

关键词:课程理解;课程意义;文本;范式“如何对课程文本进行理解”是一个需要课程人深思的重大问题,新课程改革以来的学术争鸣在一定程度上涉及到这个问题,但却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

“课程理解”问题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要求我们对此给予更多的反思。

每一课程理解者在理解课程时都暗含着对下列问题的回答:课程理解之本质的本体论问题;理解者与课程文本之关系的认识论问题;课程理解之途径的方法论问题;课程理解质量之评价的价值论问题。

对这四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就构成了课程理解的不同范式。

一、课程意义复原说意义复原说的理论渊源于施莱尔马赫和狄尔泰,其对课程理解的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和价值论的回答不同于商谈说和主观建构说。

(一)实在主义的本体论课程文本的意义是一种可以被发现的固定实体,它存在于课程文本自身之中,由课程文本的创作者所赋予,它主要包括课程文本所体现的意义及其作者内心所意欲表达的意义。

这些意义完全独立于课程理解者的理解而存在。

课程理解是一种避免课程误解的技艺,是课程理解者以中立者的身份排除各种阅读误解以重现作者原意与文本原意的全部技艺,其最高理想是比作者更好地理解课程文本。

课程理解是一种再现的记录运动,一种对课程原意的再生产,一种对已认识东西的再认识,一种以概念的富有生气的环节、以作为创作组织点的“原始决定”为出发点的重新构造。

这种本体论带有明显的实体论倾向和基础主义色彩。

实体主义认为世间存在着独立不依的、不假外求的、永恒不变的终极实体;基础主义则认为世间存在用于确定理性、知识、真理、实在、善和正义的性质时能够最终诉诸的永恒的、非历史的基础或框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象学本体论认识论实
证主义
SANY标准化小组 #QS8QHH-HHGX8Q8-GNHHJ8-HHMHGN#
现象学:
现象学不是一套内容固定的学说,而是一种通过“直接的认识”描述现象的研究方法。

它所说的现象既不是客观事物的表象,亦非客观存在的经验事实或马赫主义的“感觉材料”,而是一种不同于任何心理经验的“纯粹意识内的存有”。

“现象”一词(概念)在现象学之前与在现象学中的意义不同。

他们的区别在哪里呢
启蒙运动之前的“现象”
是神学用语。

“现象”是通向神的启示的重要途径,但是,如果没有坚定的信仰——神学基础——,是不能正确理解现象的。

启蒙运动的“现象”
启蒙运动中最重要、对今天的中国思想文化最具有决定性的影响的,是英国的经验主义,是洛克、休谟的哲学。

他们不认为信仰可以正确解释现象,他们根本就不认为人类的理性可以正确解释任何东西。

休谟对人类的理性——不管它是否有神的帮助——提出了最根本、最彻底的怀疑。

在他们的冲击之下,传统的形而上学陷入最深刻的危机。

为了拯救形而上学,康德写了出名的《纯粹理性批判》和《实践理性批判》。

在康德那里,对我们人类的理性来说,世界无非就是现象世界。

我们的理性具有接受、整理、总结、塑造现象世界的能力。

而世界只能通过现象被我们所接受、所理解。

而事物本身,人类理性是不能探及的。

在康德那里有一个很重要的东西常常被人忽略,叫做“合成”,这是理性接受了现象之后,使用自己的功能对其进行加工的产物。

就原则上讲,我们的一切知识都是“合成”的结果。

现象学与现象
为什么胡塞尔和其他一些出色哲学家要把他们的学说叫做“现象学”呢很简单,他们关心的首先是现象,甚至无非现象。

现象很重要么因为,既然我们对事物本身——或者用唯物主义和其他本体论哲学喜欢用的术语“本质”——不可能有任何把握,我们的理性的唯一对象无非就是现象,那么,我们能够或者必须研究的唯有现象而已。

但是,胡塞尔并不满足于这样的设定。

他认为,“现象”不是事物对人类理性的作用,而是人类理性本身。

因为,没有经过人类理性的现象是不存在的。

他是把康德的哲学作了彻底的发展。

本体论:
本体论(ontology)是哲学概念,它是研究存在的本质的哲学问题。

从广义说,指一切实在的最终本性,这种本性需要通过认识论而得到认识,因而研究一切实在最终本性的为本体论,研究如何认识则为认识论,这是以本体论与认识论相对称。

从狭义说,则在广义的本体论中又有宇宙的起源与结构的研究和宇宙本性的研究之分,前者为宇宙论,后者为本体论,这是以本体论与宇宙论相对称。

这两种用法在现代西方哲学中仍同时存在。

马克思主义哲学不采取本体论与认识论相对立、或本体论与宇宙论相对立的方法,而以辩证唯物主义说明哲学的整个问题。

简单的说,本体论就是探讨这个世界上存在的一切是不是在背后都有一个抽象的、不依赖于现实世界的基础。

精神的或是物质的,是不是都有自己的抽象的根据。

简单的说,形而下就是指的现实的我们可感的世界,而形而上指的是可感的世界背后的原因,是抽象的,是不可感的,并且是作为可感世界的根据存在的。

本体论就是探讨形而下的世界的形而上根据的。

认识论:
认识论是哲学的一个组成部分,指研究人类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过程的哲学理论,是探讨人类认识的本质、结构,认识与客观实在的关系,认识的前提和基础,认识发生、发展的过程及其规律,认识的真理标准等问题的哲学学说,又称知识论。

唯物主义认识论坚持从物质到意识的认识路线,认为物质世界是客观实在,强调认识是人对客观实在的反映,申明世界是可以认识的。

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则进一步把实践作为认识的基础,把辩证法运用于认识论。

人类从它形成开始,一天也没有停止过认识。

但是,对认识本身进行认识和研究,并形成作为哲学组成部分的认识论,则是同哲学的产生相联系的。

认识论的任务是揭示认识的本质,揭示认识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力求使人们的认识成为符合客观实际的认识。

因此,认识论必然以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何者是本原这个哲学基本问题为出发点,而且将其贯穿于全部认识论的内容之中,由此引出不同的认识论结论。

1)认识的特点
认识具有反复性;认识具有无限性;认识具有上升性(螺旋式上升或波浪式前进)
2)发挥主观能动性
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主、客观因素的制约。

3)透过现象看本质
现象与本质;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真理是人们对事物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认识的根本任务是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并能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分析与综合相结合;创造性思维、合理想象在认识中的作用。

4)实践
实践的基本特征;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

实证主义:
实证主义(positivism)是强调感觉经验、排斥形而上学传统的西方哲学派别。

又称实证哲学。

以孔德为代表的实证主义称为老实证主义,20世纪盛极一时的逻辑实证主义称为新实证主义。

基本特征
实证主义的基本特征:将哲学的任务归结为现象研究,以现象论观点为出发点,拒绝通过理性把握感觉材料,认为通过对现象的归纳就可以得到科学定律。

它把处理哲学与科学的关系作为其理论的中心问题,并力图将哲学溶解于科学之中。

广义而言,任何种类的哲学体系,只要囿于经验材料、拒绝排斥先验或形而上学的思辨,都为实证主义。

狭义而言,实证主义则指法国哲学家孔德(Auguste Comte)的哲学。

孔德生长的时代,正是一个宣扬理性主义及科学思想发端的时代,在“科学万能”思想的冲击下,人们对形而上学产生怀疑,逐渐以注重经验的科学方法观察、研究事物,探求事实的本原和变化的现象。

中心论点
实证主义又称实证论,其中心论点是:事实必须是透过观察或感觉经验,去认识每个人身处的客观环境和外在事物。

实证论者认为,虽然每个人接受的教育不同,但他们用来验证感觉经验的原则,并无太大差异。

实证主义的目的,在希望建立知识的客观性。

进化阶段
孔德在其所写的《实证哲学》一书里,认为人类进化分成三阶段:
一是神学阶段,盖人类对于自然界的力量和某些现象感到惧怕,因此就以信仰和膜拜来解释面对自然界的变化;
二是玄学阶段,以形而上或普遍的本质阶段,解释一切现象;
三是实证阶段,也就是科学的阶段,运用观察、分类,以及分类性的资料,探求事物彼此的关系,此法获得的结果,才是正确可信的。

实证主义反对神秘玄想,主张以科学方法建立经验性的知识。

这种思想恰巧与柏拉图的理性论相反,柏拉图认为只有观念才是真实的,感官都是虚幻的。

形而上学:
形而上学(metaphysics)是哲学术语,哲学史上指哲学中探究宇宙根本原理的部分。

马克思主义哲学所述同辩证法相对立的世界观或方法论。

它用孤立、静止、片面(注意理解“片面”涵义,最直白的说法即你所见为片面的,不完全)的观点看世界,认为一切事物都是孤立的,永远不变的;如果说有变化,只是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这种增减或变更的原因不在事物内部而在于事物外部。

也叫玄学。

定义:可以被量纲(因此)分析的形而上学,其针对结果的正确性,是一种无法争辩的事实!
什么是形而上学
定义:指事物的本质、道理、规律。

形是表象、外在的意思,形而上学就是超越外在表象,揭示内在真理。

比如:1个苹果加1个苹果等于2个苹果。

内在规律就是:1+1=2,这就是形而上学的作用和意义。

例子:有个人看到一只老虎只吃肉,然后他得出一个结论,世界上所有的生物都只吃肉!
P>0,0-P=0
形而上学的意义是什么
例子:但从所有生物只吃肉这个结论,可以得出另外一个结论,所有的生物获取(能量),都是为了(生存)!
即:它们都是为了自身的生存!
P≥0A,0A-P=-P。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