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需要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内化于心 外化于行——例谈语言建构与运用
I读写大视野语言修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例谈语言建构与运用孙青内容摘要:在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实践中,语言建构与运用是核心中的"核心”。
听、说、读、写、思等各种语文活动,都和语言紧密相连。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通过感知语言、理解语言、积累语言直至运用语言,达到培养并提高学生的语言素养的目的。
关键词:感悟语言;积淀语言;驾驭语言通过对具体语言作品理解、分析和评价,让学生积累较为丰富的语言材料和言语活动经验,形成良好的语感,增强“代入感”。
通过积累的语言材料间建立起有机的联系,提升“获得感”。
学生将课内外获得的语言材料整合成为有机结构的系统,实现个性化“成就感”。
前者只是内化在学习者心中的语言体系,后者的完美习得与充分施展才是语文教育的本质追求,并且是对前者的一种深化与超越。
一、感悟语言,陶冶情操语文核心素养要求学生“能将具体的语言作品置于特定的交际情境和历史文化情境中理解、分析和评价。
”在执教《父亲》这一课时,某位老师让学生选取其中部分的细节描写片段,对其语言进行重点赏析。
教师抛出这样的一个问题“父亲在送儿子进城后,心理逐渐发生了哪些变化?为何会有这样的变化?”让学生去筛选文中一些关键的、重要的语言,在特定的情境中,去理解父亲的内心的状态及原因,抓住文中一些描绘心理的词语,细细赏析。
我们会发现:这样一位生活在大山深处的、对于土地有深厚感情的庄稼人,一位生活虽苦、又怡然自乐、得心应手的父亲。
但当他送儿子进城以后,面对大山以外的世界,竟有些措手不及。
从最初抵达陌生城市的“茫然”,再到看见城市中钢铁那庞然大物的“惊惧、压抑”,最后多年形成的“自信心和倔强”在某一刻彻底崩溃。
这个新的城市,陌生的世界冲击着他所有的认知,刺激着他所有的感官,逼迫他萌生出各种复杂的情感。
这也是父亲情绪产生较大波动的原因。
让学生回到文本中,在特定的情境里去赏析文中的一些描写的语句,他们能够理解父亲那时的心理变化及原因,并对此作出评价。
100句‖中国千年古训,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100句‖中国千年古训,内化于心,外化于行1.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
——《增广贤文》译:羊羔有跪下接受母乳的感恩举动,小乌鸦有衔食喂母鸦的情义,做子女的更要懂得孝顺父母。
2.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三国志》译:对任何一件事,不要因为它是很小的、不显眼的坏事就去做;相反,对于一些微小的。
却有益于别人的好事,不要因为它意义不大就不去做它。
3.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
——《论语》译:见到好的人,生怕来不及向他学习,见到好的事,生怕迟了就做不了。
看到了恶人、坏事,就像是接触到热得发烫的水一样,要立刻离开,避得远远的。
4.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论语》译:干活抢重的,有过失主动承担主要责任是“躬自厚”,对别人多谅解多宽容,是“薄责于人”,这样的话,就不会互相怨恨。
5.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小人反是。
——《论语》译:君子总是从善良的或有利于他人的愿望出发,全心全意促使别人实现良好的意愿和正当的要求,不会用冷酷的眼光看世界。
或是唯恐天下不乱,不会在别人有失败、错误或痛苦时推波助澜。
小人却反,总是“成人之恶,不成人之美”。
6.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论语》译:见到有人在某一方面有超过自己的长处和优点,就虚心请教,认真学习,想办法赶上他,和他达到同一水平;见有人存在某种缺点或不足,就要冷静反省,看自己是不是也有他那样的缺点或不足。
7.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译:自己不想要的(痛苦、灾难、祸事……),就不要把它强加到别人身上去。
8.当仁,不让于师。
——《论语》译:遇到应该做的好事,不能犹豫不决,即使老师在一旁,也应该抢着去做。
后发展为成语“当仁不让”。
9.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论语》译:君子不会夸夸其谈,做起事来却敏捷灵巧。
10.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
——《周易》译:同心协办的人,他们的力量足以把坚硬的金属弄断;同心同德的人发表一致的意见,说服力强,人们就像嗅到芬芳的兰花香味,容易接受。
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价值公约
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价值公约价值观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所遵循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观念,它们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举止。
价值观的内化与外化是指个体在日常生活中将其所信奉的价值观内化为自己的心灵信念,并在行为举止中通过外在的表现来展示和体现这些价值观。
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价值公约即是指个体在日常生活中通过自我内化和外在行为来展示自己所信奉的价值观,使其成为生活信仰的一部分。
为什么价值观需要内化于心?1. 完善个体内心世界。
价值观内化于心,可以帮助个体建立更为完善和稳定的内心世界。
当一个人对某种价值观深信不疑并内化于心,无论外部环境如何变化,他都能够坚守自己的信仰,不受外界干扰而动摇。
内化于心的价值观成为了个体生活中的精神支柱,为其走向更高层次的自我提升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2. 引导个体行为规范。
价值观内化于心,使个体在行为举止中能够更加自觉地遵循其所信奉的价值观。
个体在内心深处坚信某种道德准则或行为规范,就会在外部行为中积极地与之相符,不随波逐流,不受外界诱惑而改变原有的行为规范。
价值观的内化为个体的行为提供了坚实的指引,使其在日常生活中做到言行一致。
为什么价值观需要外化于行?1. 为社会建设做出积极贡献。
价值观的外化行为是个体在日常生活中通过自己的言行来诠释其所信奉的价值观。
当更多的个体将其内化于心的价值观外化于行,他们的积极行为和价值观表达将有助于社会建设的积极发展。
一个内心深信公益事业的人,通过外化行为来参与公益活动、帮助需要帮助的人裙,为社会的和谐发展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2. 彰显个体身份特质。
价值观的外化行为是个体对自身身份特质和文化底蕴的一种展现。
通过外化行为来体现自己所信奉的价值观,不仅可以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也可以彰显个体的文化自信和社会责任感。
个体在日常生活中的言行举止是其文化品质和思想境界的展现,也是对社会的一种贡献。
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价值公约在当今社会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内化于心,外化于形——从微末中、细小处检验一名党员各位行政后勤支部党员同志:大家好!非常荣幸能够有机会做这样一次讲课。
其实,与其说是讲课,不如说是一场汇报要更合适一些。
我汇报的题目是《内化于心,外化于形——从微末中、细小处检验一名党员》。
如题,汇报中我将列出工作、生活、学习中遇到的一些微末中、细小处的问题,并向大家发表我对这些问题的看法,欢迎各位党员同志探讨,有不到或者错误之处,也请大家批评、指证。
一、为什么要从微末中、细小处检验一名党员?目前,党组织主要是从宏观、宽大方面来要求党员的,党员同志应当坚定理想信念;努力提高为人民服务的本领;在工作、学习和社会生活中起先锋模范作用;坚持党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自觉遵守党的纪律,模范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维护党的团结和统一,对党忠诚老实,言行一致;切实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勇于揭露和纠正工作中的缺点、错误;密切联系群众,向群众宣传党的主张,遇事同群众商量,及时向党反映群众的意见和要求,维护群众的正当利益;发扬社会主义新风尚,带头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提倡共产主义道德等。
而宏观由微观构成,宽大由细小组建,窃以为各上级党组织从宏观、宽大方面来把握,我们这样的基层党组织就必须从微末、细小方面着手,在各上级党组织宏观、全面要求的指导下,不畏繁琐、不惧细微,才能真实、客观地检验出具体的每一名党员究竟是否合格。
二、之于一名党员,为何学习?何谓学习?2016年9月23日,在“党支部书记和党员联系实际讲党课”活动中,结合当时的情况:某些同志有一些迷茫,信念发生了动摇,理想出现了模糊,不知道为什么要学习,甚至有的还提出了“不要跟我说那些山高水远的,我就晓得管好我的一亩三分地,干好自己手头的工作就行了”等消极论调,我当时就提出不把这个问题讲清楚,不把这个事情说明白,就难免有些同志以后还会出现那样的想法。
我们为什么要学习?因为只有不断努力学习,我们才能提高为人民服务的本领;只有提高为人民服务的本领,才能更好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才能做到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要求下的一名党员的根本义务,这是严格遵循党章,谨严符合逻辑的论断,这就是说,作为一名党员,我们就必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要为人民服务,就必须持续不断地努力学习、富于探索。
师风师德心得体会 内化于心 外化于行的师道灵魂
师风师德心得体会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师道灵魂教师是社会传播知识、培养人才的重要角色,作为教师,怎样培养一颗师道灵魂,如何将师风师德融入教育工作中,一直是我思考和探索的问题。
通过多年的教育教学实践与心得体会,我深刻认识到师风师德的重要性,内化于心并外化于行,成为我成长与进步的源泉。
一、师风师德的内化师道是教育之魂,师风师德是师道的体现。
作为一名教师,内化师风师德首先需要具备正确的教育观念和教育人生观。
我深知,教育是传递真理、塑造灵魂的神圣事业,每一个人都是独特而有无限潜力的。
因此,我始终坚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注重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思考能力,引导他们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健康的心理状态。
此外,教师还应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素养和道德修养。
我始终把学习与工作并重,密切关注最新的教育理论与技术,通过教学研究和学科竞赛提升自身的教学水平。
同时,我坚持不断充实自己的道德修养,以身作则,成为学生的榜样。
只有内化了正确的师风师德,才能真正成为学生心目中的好老师。
二、师风师德的外化师风师德的外化,即是指教师在日常工作中如何践行师风师德。
首先,我尽力营造积极向上的教育环境。
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和主题班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合作精神。
其次,我注重与学生和家长的沟通。
在任课教学中,我始终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情况,及时与学生和家长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了解他们的需求和困难,给予积极的帮助和指导。
只有真正与学生和家长建立起良好的互信关系,才能更好地影响和引导他们。
再次,我注重自身形象的塑造。
教师是阳光行动的引领者,只有外表整洁、言谈举止得体,才能给学生以良好的示范和榜样,激励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因此,我始终保持良好的个人修养和专业形象,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工作之中。
最后,我始终坚持精益求精的教学态度。
在备课、上课和评价学生过程中,我常常反思教学中的不足,并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论文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内容提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键。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必须要有有效的实践载体,以潜移默化的形式逐渐渗透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如何运用各类文化形式,生动具体地表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如何分层次引导教育群众?如何带动舆论效应和道德评价产生有关价值观的讨论呼吁群众独立思考而不随波逐流淹没在趋同性的价值判断中,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落到实处,更实际有效的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教育引导;舆论宣传;文化熏陶;实践养成;制度保障。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国改革发展的必然要求,有其必要性和紧迫性。
纵观改革开放30多年来,社会进步的同时,也出现了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的价值观扭曲现象。
这些现象伴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而产生,使我们在为中国经济社会显着的变化而骄傲的同时,也为经济与文化的不平衡而担忧彷徨。
我们这一代已经成为中坚力量,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正确的价值观不仅仅影响着我们自身的发展,也影响着我国改革发展的道路以及整个社会的未来。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的提出是围绕国家、社会和个人三个层面,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神内核。
核心价值观,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
我国是一个13亿多的人口、56个民族的大国,面对世界范围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形式向下价值观较量的心态势,面对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思想意识多元多样多变的新特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1】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键。
内化于心 外化于行
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作者:陈盈来源:《学前教育(幼教版)》2020年第12期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第三十个教师节的重要讲话中,勉励全国教师争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好教师,为发展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做出更大贡献。
总书记提出的新希望、新标准如何在幼儿园一线得以实现,引发了我园党支部全体党员的认真思考。
在“守初心”主题教育学习中,思考“四有教师”标准园所党支部在当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学习研讨会中,加入了园所“四有教师”建设的議题。
结合日常工作体会,党员老师们对“四有教师”表达了自己的理解和初步看法。
王萌老师认为:“理想、信念是中国梦的思想基础,体现了思想育人的导向,有了理想信念,我们工作学习、教书育人才有动力,遇到困难挑战时才能更好地坚持、克服。
”邢娜老师谈到“有扎实学识”时说:“我们不仅要掌握专业知识,也要学习历史、文化、社会、经济等各方面的知识,提升自己的综合素养。
要给孩子一杯水,我们就应该有一桶水。
”通过讨论,大家对“四有老师”应该是什么样的达成了一些共识。
比如,“道”是外在教育方法,“德”是内在道德要求;要努力提高教师的思想道德水平,为孩子们传递家国情怀,教会孩子们学习的能力;老师们的仁爱之心是要有包容和耐心,它们不仅体现在教师面对幼儿时,也体现在教师与家长的交流上。
支部书记杨丽欣园长对大家的讨论做了总结,她强调党员要在园内起好模范先锋作用,将“四有教师”精神与园所文化和实际工作紧密结合。
在党支部的带领下,园所应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行为标准,让党员和教师们真正能将“四有教师”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基于这种认识,支部决定将“四有教师”标准与园所“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学习活动结合起来。
在支部的引领下,凝聚全园教职员工集体智慧,共同制订惠新里幼儿园“四有教师”标准。
以党支部为依托,制定“四有教师”标准惠新里幼儿园包括惠新里总部和北苑分部两个园所,共有教师102名,其中党员25名。
有效教学: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有效教学: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摘要] 在去年的十二月,我跟随了莆田市北岸高级教师研修班参加杭州培训和跟岗学习。
在培训的十多日内我们迅速的由老师的身份转化为学生的角色,认真地聆听各专家讲座、做好学习笔记,并按要求及时完成作业。
我们都非常珍惜这次难得的培训机会,如饥似渴地吸纳大城市最新的教育教学理念。
问道杭州专家,吸取杭州特色的前沿教育理论,虽然我无法做到全盘吸收,但他们独具一格的教学方法,开阔了我的视野,丰富我的教学理念。
关键词:学科素养信息技术反思高效课堂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杭州之行,唐少华校长、赵志毅教授、杜祖平教授,他们的博学和深厚的理论功底,让我们深深地意识到:想成为一名优秀教师,必需坚持不断地学习,增加知识储备,做到厚积薄发。
通过这次培训,我更深刻体会到这一道理。
这次北岸高级教师研修班培训的内容丰富多样,专家、教授的讲座就象是一顿丰盛的大餐,异彩纷呈,全面系统。
这些杭州的学者名师对“学科核心素养、教学常规、学科与信息技术结合”等教育理论的解读让我耳目一新,豁然开朗;同时我们也深入课堂,聆听经验丰富的名师教学示范课和部分骨干教师的现场教学展示课。
我曾一度认为只要仔细研读课标,备好学情,认真编写教案,上好每一节课的老师就是好老师。
所以在日常教学中花大部分精力在“教”这一方面,每天都在进行备课、上课、批作业、讲题这些步骤的操练。
但一名优秀的教师若没有先进的教学理论做给养,那么,他的教学之路就难于越走越远。
若想要在教学这片土地上找到自己的乐园,终身学习才是唯一的路!我们一定要不断学习,夯实自己的理论功底,提升教育的核心素养。
所以回到学校后,我采纳了导师的提议,不时读一些优秀刊物,在互联网上关注教育前沿信息,学习教育最新理论,增长专业知识素养,以开阔自己教学视野。
在今后教学实践中我会更注重充实自己的学科底蕴,改进教学模式,努力提高课堂效率。
信息时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
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也给我们的教育增添了无穷的魅力。
内化于心-固化于制-外化于行doc
坚持内化于心,固化于制,外化于行当前,我们国有企业都十分看重并全力推进企业文化建设,力求在提高令人难以模仿、不可替代的核心能力上增强企业的生存本领和发展后劲,以此应对入世挑战和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冲击,并使企业在紧张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国有企业尤其中央企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它们不仅关系国家安全和经济命脉,并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壮大国有经济并发挥其控制力、影响力和带动力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而且大多又涉及基础产业、军事工业、高新技术等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其资本的技术含量和有机构成都很高,必然格外重视企业文化的特殊功能和重要作用,并从思想创新、体制创新、管理创新和科技创新等方面形成合力,不断增强企业本身特有和独有的核心竞争能力。
我厂是国家开发研制大型火力发电设备的高新技术骨干企业,也是国家重点布局的三线内地国有大型企业和四川省重大技术装备制造基地的龙头企业。
作为国产机组市场份额已占三分之一的全国三大汽轮机生产制造厂家之一,现有总资产80多亿和7000余名员工,主要担负20万、30万、60万千瓦亚临界汽轮机、百万千瓦等级核电汽轮机、超临界和超超临界大功率汽轮机,以及重型燃气轮机的开发研制和出口任务。
不仅产品事关国计民生并对电力工业建设影响甚大,而且长期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束缚和不利地理环境的客观制约,这就更需要企业在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改革体制、转换机制,打造品牌、塑造形象等方面开拓创新,即从精神层面、制度层面、物质层面全力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努力为企业打造能够跻身于国内外强手之林的核心竞争能力,从而使企业不断做大做强并实现长治久安和可持续发展。
总结归纳我们企业文化建设的工作思路和有效做法,主要就是通过“构建两个体系、实施四个工程、建设三种文化”来坚持“内化于心、固化于制、外化于行”这三个理念和实践。
一、坚持“内化于心”主要是以构建企业文化理念体系和发展战略体系为重点来培育企业核心理念,重在树立适应经济全球化要求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以此促进思想解放和观念创新,并为推进企业改革发展提供正确导向和精神动力。
外化于行成习惯内化于心促成长
外化于行成习惯内化于心促成长学生的习惯养成是小学教育永不过时的话题,小学教育的主旨和终极目标就是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思维、文明等一系列的习惯。
我们常说,对一项指导思想要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但对于小学生而言,有很多事情很难做到先理解再去做。
因为小学生的认知能力尚未达到可以足够的内化于心的水平,要在内化于心的基础上去外化于行更是无从谈起。
所以,我们先给孩子们指明一个正确的方向,让其先去做,然后辅之以内化于心的理论教育,让其把二者结合起来去领会,慢慢地形成习惯,这样也并未违背知行合一的哲学思想。
一、爱国主义教育,从行动开始。
如果问一个小学生什么是爱国主义,我想他一定会说不知道,或含糊其辞。
那么我们给他们讲,什么是国家,什么是爱国,怎样爱国……强行背下来?意义并不大,因为很抽象,他们不能真正理解,不能内化于心,尤其低年级学生。
其实,在我们日常的校园生活中就有现成的教育素材,那就是国旗和国歌,国旗和国歌是一个国家的象征,那么我们的爱国主义教育就从尊重国旗、国歌开始。
我们每周一有升旗仪式,每天早晨有唱两歌(国歌、队歌)活动,我们整体要求每天唱两歌时,不论身处什么地点,手头有什么事,都要放下,面向国歌传来的方向或面对国旗的方向跟着伴奏高唱两歌。
利用这样具有仪式感的形式让孩子们感受到祖国的威严,面对祖国、面对国旗、国歌,以庄严肃穆的态度去面对。
很快,我们收到了成效,有的家长和孩子一起走,孩子站定唱歌,家长拉着孩子继续向前走,却被孩子阻止,到现在,不管是家长还是师生,国歌响起时,在校门口、操场上、楼道内所有人都能自觉做到站定并高唱国歌。
在这样的氛围中让更多孩子在心中树立起对国旗、国歌乃至国家的敬畏。
这就在一个小的环节上把爱国外化于行了。
与此同时,学校的各种爱国主义活动的开展包括演讲比赛、观看爱国影片、缅怀先烈等等就与孩子的生活实际结合起来,由外到内,由内再到外,形成更有效、更有力量的爱国主义教育。
二、集体主义教育,化无形为有形。
内化于心 外化于行——浅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在 社 会 大 变革 的 时 代 , 种 思 想 文 化 相 互 激 荡 , 各 理 想信念 、 德准 则 的 多元 化在 所 难免 , 统 与现 代 、 道 传 东 方 和 西 方 的价 值 观 念 冲 突 , 常 常 使 人 难 以抉 择 , 所 又 无 适 从 。要 贯 彻 社 会 主 义 核 心 价 值 体 系 建 设 的 战 略思 想 ,
非易事 ; 政治 制度 而 言 , 会 主义 尚处 于初 级 阶段 , 就 社
的是 要 看 能 否 将 它 内 化 为 政 治 信 仰 , 内化 为 社 会 的 群 体
意 识 , “内化 于 心 ”。 “内 化 于 心 ” 是 通 过 学 习 、 即 就 思
考 , 到 理 解 、 同 、 化 和 吸 收 , 核 心 价 值 观 的 内 容 达 认 消 将
深 入 思 想 和灵 魂 , 化 为 内在 的 思 想 道 德 品质 , 化 为 转 转
人 生 态 度 、 为 准 则 和 价 值 取 向 , 而 形 成 社 会 共 同 的 行 从
理 想 信 念 与 道 德 规 范 , 筑 社 会 和谐 与科 学 发 展 的 思 想 构 基 础 。为 此 必 须 努 力 做 到 以 下 几 点 : 1 1坚持 教 育 为 本 。 持 常 抓 不 懈 . 坚
内化于心方能外化于行作文
内化于心方能外化于行作文
“哎呀,我不想起床嘛!”早上,我嘟囔着,把脑袋往被子里又缩了缩。
妈妈走过来,轻轻拍了拍我:“宝贝,快起来啦,要上学啦!”我不情愿地睁开眼睛,看着窗外还不太亮的天空,心里老大不乐意。
我慢吞吞地穿好衣服,洗漱完毕,背上书包准备出门。
妈妈在一旁不停地叮嘱我:“上课要认真听讲哦,别开小差。
”我嘴里应着,心里却在想:知道啦,知道啦,真啰嗦。
走在上学的路上,我踢着路边的小石子,心情还是有点郁闷。
突然,我看到前面有个小弟弟摔倒了,哇地大哭起来。
我急忙跑过去,把他扶起来,帮他拍掉身上的灰尘,还安慰他:“小弟弟,别哭别哭,勇敢点哦。
”小弟弟看着我,渐渐止住了哭声,奶声奶气地说:“谢谢姐姐。
”我笑着摆摆手:“不客气呀。
”
这时候,我突然想起妈妈平时教导我的要乐于助人,这不就是妈妈说的外化于行吗?原来,妈妈说的那些话并不是啰嗦呀,是真的很有道理呢。
我一边走一边想,好像明白了一些事情。
在学校里,我认真听讲,积极回答问题。
同桌不小心把笔掉地上了,我赶紧帮他捡起来。
看到教室的地面有点脏,我主动拿起扫帚打扫。
一天下来,我发现自己做了好多好事呢。
回到家,我高兴地对妈妈说:“妈妈,我今天做到外化于行了呢!”妈妈笑着摸了摸我的头:“宝贝真棒!”
我想,我们学习知识、明白道理,不就是要把它们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吗?就像我们心里知道要善良、要乐于助人,那就要真正去做,这才是内化于心方能外化于行呀!我们不能只是嘴上说说,而要实实在在地去行动。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成为更好的人,不是吗?。
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没有具体出处。
“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意思是:在内部做到心中有数,在外部做到行动一致,知行合一。
内化于心是指从思想上归化,外化于行是指从行为上归于所化。
化是指一种文化、体制、思想或政策方针。
扩展资料:
知行合一,是指客体顺应主体,知是指良知,行是指人的实践,知与行的合一,既不是以知来吞并行,认为知便是行,也不是以行来吞并知,认为行便是知。
这是由明朝思想家XXX提出来的。
即谓认识事物的道理与在现实中运用此道理,是密不可分的一回事。
这是中国古代哲学中认识论和实践论的命题,主要是关于道德修养、道德实践方面的。
中国古代哲学家认为,不仅要认识“知”,尤其应当实践“行”,只有把“知”和“行”统一起来,才能称得上“善”。
致良知,知行合一,是阳明文化的核心。
“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教学成效初探——浅谈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的行为教育
管理篇•德育天地初中阶段的思想品德课程能够为学生世界观、价值观以及人生观这三大观念的树立起到极大的辅助作用,能够促进学生正确道德观念的树立和正确行为的选择。
教育者在对初中生进行思想品德行为教育的时候,必须要保障教学课本符合当下的时代特性,同时还需要对现有的教学模式加以合理的革新,进而建设起高效合理的课堂教学环境,并且还需要对教材中的行为教育资源加以合理利用,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最终确保初中生思想品德教育中行为教育的有效落实。
针对上述要求,必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来实现提高初中阶段学生行为教育水平的目标。
一、教育者必须提高自身的施教能力与思想水平有人认为:“没有教师的发展就没有学生的发展”,教育者是学生身边学习的榜样,要以身作则,加强自身的思想品德专业素养,对自己的行为加以规范。
首先,教育者要不断学习,尽可能地提升自身知识面的广博程度与专业水平,将自身的思想品德理念融入实际的教学中,获得学生的喜欢和敬佩,激发起学生对自己任教学科的学习积极性。
如,讨论“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发展”时举例“女排精神”;教学“正确认识对待挫折、学习压力”时举例傅园慧的乐观情绪和“洪荒之力”,并播放视频,将学科理论知识和当下时事热点结合,充分引发学生的兴趣,学习榜样者的行为。
其次,还必须要将教材中的行为教育理论落实到实际的思想品德教育中,让学生能够充分认识到行为正确与否的重要意义。
例如,对学生进行法治教育时,沿着情感认同→价值认同→行为认同的路径递进式展开,它是一个从感性到理性,从理念到实践逐步发展的过程。
通过生动形象的讲解,让学生对一些基本的法律知识加以了解,通过对现实中的案例分析和交流探讨和“我来当法官”的实践活动,来加强法治教育工作的具体落实,这也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行为的规范性。
二、对现今的行为教育模式加以革新根据相关行为教育资料,再结合江苏省思想品德新教材编写依据、思路、模式和笔者自身的教育经验,谈谈具有一定实践价值的行为教育模式:(1)充分发挥出初中生作为受教育者主体性作用。
内化于心 外化于行
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作者:廖灿勇来源:《公民导刊》2021年第11期市人大常委会推动学党史办实事见成效“要把党史学习教育与巩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成果结合起来,与落实‘十四五’开局之年各项重点任务、完成市人大常委会工作任务结合起来,把党史学习教育转化为工作动力,转化为履职尽责的具体行动。
”今年3月12日,市人大常委会党组书记、主任张轩在市人大常委会机关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强调。
今年以来,按照中央决策部署和市委要求,市人大常委会制定党史学习教育计划、任务清单,加强统筹谋划,坚持将党史学习教育与人大履职尽责相结合,围绕万达开川渝统筹发展示范区建设、川渝协同立法保护嘉陵江和贯彻实施长江保护法、未成年人保护法以及我市未成年人保护条例等重点工作,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切实把党史学习教育落到“做”上来,将“知”转化为“行”,做到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
川渝全国人大代表首次联合调研“欢迎你们来到达州。
”2021年6月8日,四川省达州市宣汉县迎来了一批特殊的“客人”——川渝两地部分全国人大代表。
2021年6月8日至11日,川渝两地全国人大代表先后到四川省达州市和重庆市开州区、万州区,开展了万达开川渝统筹发展示范区建设情况联合调研。
“万州、达州、开州地处川渝鄂陕结合部、三峡库区和秦巴山区腹心地带,是成都、重庆、西安、武汉等国家中心城市辐射交汇的腹心地带,是长江经济带、丝绸之路经济带和西部陆海新通道的重要节点,具有良好的创建川渝统筹发展示范区的基础条件。
”重庆市人大常委会人代工委有关负责人表示,组织川渝两地全国人大代表开展联合调研,旨在助力万达开区域成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全国省际结合部统筹发展的样板地,助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
事实上,早在2020年7月,重庆市人大常委会就与四川省人大常委会在渝签署协同助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合作协议。
这次联合调研,就是对协议内容的一次落实,也是两地全国人大代表的首次联合调研。
外化于行,内化于心——小学生音乐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策略
教学创新|实践创新摘 要: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推动了学科教学从应试教育向核心素养教育方向转变,对于小学音乐学科也是如此,其所具有的深层次、全方位教育价值不断突显。
本文主要论述了小学音乐教师要将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作为教学的主要目标,要借助教材资源来培养学生审美能力、丰富学生情感世界、提升学生品德修养,从而有效培养小学生的音乐学科核心素养。
关键词:小学音乐;核心素养;培养策略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小学音乐学科是名副其实的副科,得不到教师和学生的重视,教学目标也仅是为了完成上级部署,这就导致音乐学科的价值难以发挥出来,学生也就很难借助音乐学科来培养综合素养,这种教学模式和理念与素质教育是格格不入的,学生难以在课堂教学中获取成长的有益元素。
在素质教育全面推进的今天,这种教学思路很明显是不符合要求的,因此,小学音乐教师要革新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法,将音乐学科所具有的审美、人文、育人等教育价值充分发挥出来。
一、开展生活化教学,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美育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学生发现美、欣赏美、感悟美的关键性教育,而音乐学科是承担学生美育教育的主要学科,其中的知识是引导学生提升审美素养的有益元素。
因此,在教育新时期,小学音乐教师一定要充分认识到音乐学科对于学生审美素养培养的重要作用,要借助教材内容增强学生发现美、欣赏美、感悟美的能力。
但是学生审美素养的培养不是仅靠课堂上唱几首曲子、弹奏几种乐器就能实现的,更多的时候需要开展生活化教学,让学生带着自己掌握的知识去发现生活美,去感悟生活美,同时能借助自己的生活来领悟音乐的美好与美妙之处。
例如,我在带领学生学习《我爱我的家乡》这首音乐作品的时候,在教会学生演唱之后,给学生布置了一项家庭作业,就是邀请自己的爸爸妈妈到野外、到公园、到背街小巷去认识自己的家乡,去发现自己家乡有哪些美景、美色,去观察自己每天上下学路上有哪些风景,并且能结合自己掌握的歌词哼唱出来。
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中职德育课“时·上”教学的实践
M ORAL现代德育110OCCUPATION2016 02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中职德育课“时·上”教学的实践文/赵秀东摘 要:本文就中职德育课“时·上”教学的实践进行阐述。
中职德育课“时·上”教学是针对当前中职德育课教学中存在的缺乏时代感、针对性和实效性的问题提出来的,旨在使德育“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时·上”教学是指以流行元素为主要素材来源,通过对其在课堂上有效运用和课后效果跟踪,引导学生形成“上”的意识,提升“上”的修养、行为、能力。
关键词:时·上 中职学生 德育课教学检查员等)。
实训过程中,老师巡回指导,及时纠正学生不规范的动作和手法,并对操作进行考核,把考核成绩作为评定平时成绩的依据,使学生从思想上重视基本技能的训练。
3.利用典型零件进行教学实践开展一体化教学,教师用项目和案例进行教学,用产品需求引出教学内容,利用典型零件的特殊性,来使教学内容前后贯穿,引导学生参与并进行思考与讨论。
考虑到学生的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限,需要老师合理利用真实案例或典型零件,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让学生从产品加工的角度对所加工的产品进行工艺分析与加工,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实际工艺问题和加工的能力。
教师围绕项目进行教学,而不是围绕原有的课程进行学习,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利用实训车间推行一体化教学,关注产品技术要求,注重综合分析能力,举一反三,解决问题。
通过教学,让学生掌握企业生产基本的知识,并积累产品加工经验。
项目教学、理实一体,与真实的企业生产最接近,教学效果也最好,这类教学方式很大程度突破了教与学、学与用的脱节的瓶颈。
4.改革传统的考核模式改革考试形式,采用笔试加实际操作(学生可互相检查与老师过程性考核)相结合的方式,把实际问题交给学生,要求在规定的时间内,理论结合实际地解决问题,以重点检查学生解决产品实际加工中出现的问题的能力,推行过程性考试。
实践活动课让知识外化于行、内化于心
实践活动课让知识外化于行、内化于心发布时间:2021-03-29T09:26:13.802Z 来源:《教育学》2021年2月总第241期作者:徐彬周静[导读] 对管理组织课堂要求高、容易纪律混乱不好把控,不敢开展。
那么,如何破解这些难题?我们认为:——初中《道德与法治》活动课的思考与建议陕西省西安市第七十中学710002摘要:为了更好地开展《道德与法治》活动课程,在教师的理念认识上,要明确活动课程的价值;在教师的活动设计上,要针对初中阶段学生特点,活动设计要有主题,让学生愿说话、有话说;在开展的活动安排上,要做好规范和细化的准备;在活动课程的评价上,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构建立体评价网络。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活动课程思考与建议虽然目前《道德与法治》课堂越来越注重活动设计,但缺乏系统性、规范性和常态性,实践课也少,一学期下来,开展不了几次。
由于学生实践和培训机会少,活动时组织问题比较突出。
同时,教师也缺少相应的资料和培训,开展活动费心费力;个别教师认为会耽误教学,不想开展;嫌出力不讨好、感觉意义不大,不愿开展;对管理组织课堂要求高、容易纪律混乱不好把控,不敢开展。
那么,如何破解这些难题?我们认为:一、在教师的理念认识上,要明确活动课的价值根据布鲁姆的学习能力金字塔,可以看出活动实践能够帮助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在成人培训中有一个黄金定律,即“能让学生做出来的,就不让学生说出来,能让学生说出来的,老师就不要说出来”,真正强调“做中学”。
对于思政课这样一门特别要求知行合一的课程,只有让学生在鲜活的实践中真感受、真思考、真改变,才能让学生所学更具说服力、更有感染性,真正实现“知情意信行”的良性转化。
常言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是一个播种的工作,不是一个直接移植树苗的工作,学生的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思政课教师的工作更是一个在学生心灵播下真善美种子而且还要不停地施肥修剪的工作。
二、在教师的活动设计上,要针对初中阶段学生特点杜威认为,学习过程就是旧知识同化新知识、旧经验同化新经验的知识重组和改造过程。
“内化于心 外化于行”的史料实证素养培养——从2022年全国乙卷第42题说起
先时多虎,百姓患之,皆徙他县。陵之官,修德政,逾月,虎悉出界去,民皆还之。
法雄
南郡 (今属湖北)
(郡)多虎狼之暴,前太守赏募张捕,反为所害者甚众。雄乃移书属县曰:“凡虎狼 之在山林,犹人民之居城市。古者至化之世,猛兽不扰。皆由恩信宽泽,仁及飞(禽) 走(兽)……其毁坏槛阱,不得妄捕山林。”是后虎害稍息,人以获安。
(1)法国元帅福煦说:“这不是和平,这是 20 年的休战”。
(2)列宁指出:“靠《凡尔赛和约》来维持 的整个国际体系、国际秩序是建立在火山口上的”。
(3)丘吉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中 曾把凡尔赛体系称为“胜利者的蠢事”。
通常情况下,一线教师通过上述史料便能引导 学生得出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意在维护英美等帝 国主义国家的利益与霸权,充斥着巨大的矛盾,导 致国际体系的崩溃,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二战的爆 发,不能且没有保证战后的世界和平的结论。但上 述三则材料从表面看来是没有时间的,如果教师不 加以补充和引申,学生很难理解“不能保证世界和 平”具体何指。通过查询资料,法国元帅福煦的话 说于 1919 年 7 月、列宁的话说于 1920 年 10 月, 都是在巴黎和会结束后,是基于和会签订的条约分 析而来的,说明战后的国际秩序本身便展现了诸多 缺陷和充斥着激烈的矛盾,所以“这不是和平,这
史料实证不仅仅是一种方法,更是一种追求实 证的能力与思维。史料实证素养要真正落地发声, 不能仅仅停留于理论研究中,教学实践才是培养学 生素养的重要载体。笔者在执教《中外历史纲要》 (下)第 14 课《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 的过程中,便努力尝试运用常见的史料培养学生的 史料实证素养。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通过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 理解 20 世纪上半期国际秩序的变动”[4],本课教学 的重难点即为理解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国际格 局的变化及与二战爆发之间的关系。一战后包括国 际联盟在内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代表了一战后 战胜国建立的战后国际秩序,但是它存在各种矛盾 和弊端,最终导致了二战的爆发。以下是几则常见 的用于论证战后国际体系弊端的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