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与安生》:叙事策略、姐妹情谊与中产想象

合集下载

《七月与安生》叙事模式的颠覆与创新

《七月与安生》叙事模式的颠覆与创新

《七月与安生》叙事模式的颠覆与创新作者:梁尚蓉来源:《今传媒》2020年第03期摘要:2013年《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获得了7.2亿的票房,这部电影的热映将国产青春电影的创作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此后,国产青春电影基本上沿袭了《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的怀旧叙事策略,一场繁华盛大的青春光影盛宴由此展开。

2014年《匆匆那年》《同桌的你》等影片相继出现,2015年在中国电影市场上继续书写着对青春的追忆,如《万物生长》《左耳》《栀子花开》等影片,构建了国产电影的青春消费奇观。

然而,此类青春电影的创作呈现出一种同质化、情节松散、过度堆砌怀旧的倾向,人物性格单一、叙事模式化的共同特点使得很多观众产生了审美疲劳。

2016年《七月与安生》和2017年《芳华》等青春题材的影片凭借其独特的审美特征赢得了观众的好评。

本文通过分析《七月与安生》对青春怀旧电影叙事的继承和创新,希望为此后的青春题材电影提供良性发展的反思。

关键词:青春电影;怀旧叙事;《七月与安生》;继承和创新中图分类号:I23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122(2020)03-0115-032013年《致青春》的热映使得国产青春电影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崛起,借助观众对青春逝去的伤感和对现实世界无可奈何的怀旧心理,引发了全民追忆青春的怀旧热潮,从这个意义上说《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对于青春怀旧题材的电影具有里程碑意义。

追溯此前的青春电影,如《阳光灿烂的日子》《十七岁的单车》等影片,其关注的更多是个体的成长或生存状态,展示了青少年成长道路上的艰难,呈现出青春成长的残酷。

而2010年以来的国产青春电影大多数走的是一条消费青春的路线,在这些电影中,成长的代价似乎就是美好爱情的逝去以及对现实世界的无可奈何,我们很少能看到处于青春时期的青少年们为了梦想而拼搏和努力。

正如戴锦华老师在《电影批评》中提出“中国的青春电影,大体上走过了一条从‘青春万岁’到‘青春残酷’再到‘青春消费’的道路”[1]。

《七月与安生》:忠于情感的叙事手法

《七月与安生》:忠于情感的叙事手法

《七月与安生》:忠于情感的叙事手法作者:杨文姝来源:《科学导报·学术》2017年第04期摘要:自2011年台湾青春爱情电影《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女孩》在台湾地区及内地双双取得不错的成绩后,中国内地电影界对青春片的创作一波接一波。

近年来随着青春片数量上的递增,其矫情的内容、狗血的剧情和脱离现实的叙事却遭到越来越多的观众的唾弃。

然而,于2016年9月14日上映的《七月与安生》尽管也包含了以往青春片三角恋、闺蜜反目等固定的情节套路,但是凭借导演细腻的叙事手法,这部青春片获得了票房与评价的双口碑。

本文将从其特殊的叙事手法入手,探讨这部青春片。

关键词:《七月与安生》;叙事手法;二元对立;三次结局【中图分类号】G8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236-1879(2017)04-0139-02青春片往往将初恋、青春期焦虑、叛逆、成年和父母的冲突等这类严肃的题材分别整合融入同一部电影里,勾起高年龄层对青春的回忆,引起低年龄层对青春的共鸣。

现阶段国产青春片更多的是讲述学生时期的校园青春和初离校园的职场故事,多以追梦、爱情、友情,竞争和背叛为主题,当然《七月与安生》的主题也没脱离这类定位,但是这部影片将青春片谈感情、找工作、出国留学等的生活选择上升到了对人生的选择。

相较于近几年的青春片,《七月与安生》细腻的叙事手法显得格外出众。

作者用二元对立的方式讲故事,又将讲故事的内容分为小说里的故事和现实中的故事,包括对三个结局起承转合的建构,都是导演曾国祥对影片内容的细腻体现。

一、二元对立的叙事模式二元对立原是指在批评理论上一对相反的理论。

本文希望借用这种哲学上的理论对电影《七月与安生》的叙事手法进行分析,在影片中,二元对立这种原则不仅体现在“七月”与“安生”人物设定的对立上,更着眼于叙事中。

人物设定上的对立首先表现于七月与安生两人的名字,“七月”正是火热的夏天,应该是热情如火、活泼开朗的体现,而导演镜头下的七月却是温吞乖巧,安定平稳的形象;“安生”这一名字顾名思义是安定的生活,象征的应是温和如水、安稳沉静的气质,然而真正的安生却也与之相反。

电影《七月与安生》的叙事策略研究

电影《七月与安生》的叙事策略研究

电影《七月与安生》的叙事策略研究作者:王铭来源:《今传媒》2017年第09期摘要:本文通过对电影《七月与安生》情节的文本分析,最终得出:该电影利用“戏中之书”的嵌套叙事结构,通过交互与转换让三个结局连连反转;同时,其旁白设置不显累赘反而让影片悬念重重,不仅调控了叙事,还优化了观影体验。

二者共同给故事标注了叙事段落,建构了精彩的故事情节。

关键词:《七月与安生》;叙事策略;研究中图分类号:G2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7)09-0095-02本文拟在分析电影《七月与安生》的故事情节的基础上,剖析其叙事策略背后的实质特征,进而为当下国内电影的制作和拍摄提供一个良好的范例。

一、电影叙事策略的具体表现《七月与安生》在叙事策略上有诸多值得学习借鉴的方面,尤为关键的是其“戏中之书”的嵌套叙事结构,以及看似不甚讨巧的旁白设置。

(一)内外层嵌套叙事该电影巧妙地构造了一种“戏中之书”的嵌套式叙事结构,为原著单薄的故事增加了一个叙事层级。

总体而言,这种叙事结构分为内层和外层。

外层叙事为影片中的现实层面,落在现在的时间线上,从家明与安生在地铁偶遇展开;内层叙事为小说层面,落在了历史的时间线上,是全片主干。

二者来回交互,为我们展现了七月、安生与家明之间的感情故事。

现依次论述七段叙事。

1.外层叙事:在地铁与家明相遇后,回到家中的安生阅读《七月与安生》这本小说,后展开内层叙事。

内层叙事:从七月与安生的相遇,一直讲述到安生在出租房里得知了苏家明的存在,后转回外层叙事;2.外层叙事:安生下班回家洗澡后,打开了卧室房门,镜头转到了熟睡的小女孩身上。

此处交待出了李瞳瞳的存在,也为其真实身份留下了悬念。

安生见孩子在睡觉,满意地笑了,然后回到自己的房间里打开电脑继续阅读《七月与安生》这部小说,再次转入内层叙事。

内层叙事:从安生与家明的相识,安生与家明暗生情愫,讲述到安生离开家乡,七月彻夜哭泣;3.外层叙事:安生仍然在床上看网络小说,看得十分专注,镜头随即转入内层叙事。

七月与安生 影评

七月与安生 影评

七月与安生影评
《七月与安生》是一部让人感动和思考的电影。

影片讲述了两个女孩从青春期到成年的成长故事,以及她们之间复杂的友谊关系。

影片通过细腻的情感描绘和真实的人物塑造,深刻地触及了观众的内心。

首先,影片的情感表达非常真实。

观众可以从主人公的情感波动中感受到她们的痛苦、喜悦和挣扎。

特别是在两个女孩之间的友情关系上,影片展现了友情的坚韧和脆弱。

这种真实的情感表达让观众感同身受,引起了观众强烈的共鸣。

其次,影片的叙事方式非常引人入胜。

通过交错的时间线和细腻的情节安排,影片将主人公的成长故事展现得淋漓尽致。

观众可以从她们的成长过程中感受到时光的流逝和人生的变迁,这种叙事方式让影片更加具有观赏性和思考性。

最后,影片的演员表现也非常出色。

两位主演通过精湛的演技,将角色的内心世界展现得淋漓尽致,让观众对她们的遭遇和情感产生了共鸣。

同时,影片的配乐和摄影也非常出色,为整个故事增添了更多的情感色彩。

总的来说,《七月与安生》是一部情感丰富、叙事精彩的电影,它让观众在观影过程中产生了很多共鸣和思考。

无论是对友情、成长还是人生,影片都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值得一看。

《七月与安生》叙事模式的颠覆与创新

《七月与安生》叙事模式的颠覆与创新

《七月与安生》叙事模式的颠覆与创新《七月与安生》是一部具有强烈现实主义色彩的文学作品,小说以叙事模式的颠覆与创新为特点,突破了传统的叙事结构,在叙事风格上展现出新的魅力。

小说的叙事模式颠覆了传统的线性叙事结构,采用了交叉叙事的手法。

小说的叙事时间跨度较长,从主人公七月与安生相识相知的青涩年华到她们成熟的成年期,通过交叉叙事的方式将两位主人公的青春岁月交织在一起。

通过这种交叉叙事的方式,不仅展现了两位主人公的成长历程,同时也呈现了两人之间错综复杂的情感纠葛,使整个故事更加引人入胜。

小说还通过回忆、闪回等手法,将过去的记忆和现实的碰撞融为一体,使故事更加层次丰富,引人入胜。

小说的叙事模式创新了人称叙事和第三人称叙事的结合。

在故事中,作者既运用了第一人称叙事,让七月和安生以自己的视角讲述自己的故事,表现出她们的内心世界,也运用了第三人称叙事,客观地描绘了她们之间的情感纠葛和成长历程。

这种叙事模式的创新,不仅使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同时也使整个故事更加具有张力和深度。

小说的叙事模式颠覆了传统的情节推进方式,注重人物心理的刻画。

在小说中,作者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分析,展现了七月与安生在成长过程中所面临的挑战和困惑,以及她们内心的挣扎和改变。

通过对主人公内心世界的真实展现,使整个故事更加接地气、生动鲜活,引人共鸣。

小说还通过叙述两位主人公的遭遇和选择,探讨了现代都市青年的成长困境和情感焦虑,使整个故事更加具有社会现实的震撼力。

《七月与安生》的叙事模式颠覆了传统的叙事结构,通过交叉叙事、人称叙事和第三人称叙事的创新运用,以及注重人物心理的刻画,使整个故事更加立体和丰富,展现出了新的叙事魅力。

这种叙事模式的颠覆和创新,不仅丰富了文学作品的表现形式,也提升了作品的艺术价值,具有重要的文学意义和阅读价值。

浅析电影《七月与安生》的叙事策略

浅析电影《七月与安生》的叙事策略
我 的探 索 。 生 抚 养 ,然后 继 续 漂泊 流 浪 ,并且 从 此之 后 再没 有 她 的 电影 虽 然沿 袭 了原 小 说 中性 格截 然 相 反 的双 女 主人 消息 。这 也 是安 生 讲 给苏 家 明 的结局 。第二 个 结局 是 , 公设 置 ,但 在 安生 和七 月 的性 格 主 特征 的基 础 之 上 又加 七 月在 生 了女儿之 后大 出血去 世 , 这是 真正 的现实 结局 。 入 了辅 特 征 ,而且 随 着剧 情 的不 断 发 展 ,辅 特 征 逐渐 取 第 三个 结局 是 ,安 生化 名 为七 月 写小 说 ,七 月在 流 浪 中
【 关键词 】 《 七月与安生》;叙事策略 ;文学改编
中图分类号 :J 9 O 5 文献标 志码 :A 文章编号 :1 0 0 7 — 0 1 2 5 ( 2 0 1 7 ) 2 0 — 0 1 0 6 — 0 2
《 七 月与 安生 》是安 妮 宝贝 1 9 8 8年发 表 于文学 网站 的前 后 性格 特 征过 渡 自然 ,这得 益 于 巧妙 的叙 事 手段 。 电影 采 用 限制 性叙 事 、倒 叙 和插 叙 ,设计 了i 种结 局 , “ 榕 树下 ”的同名 网络小 说 , 被大 量读 者追捧 。 2 0 1 6年 , 该 小说 被 改 编 为 电影 《 七 月与 安 生 》,受 到 好评 ,也 获 这 样 多 样 化 的叙 事 方 式 让 故 事 更 加 精 彩 动人 。按 照 线 七 月砸 报 警 器 ” 和 “ 七 月 在 山洞 外 得 1 . 6 7亿元 人 民币 的票 房 成绩 。 电影 中七 月 的扮 演 者 马 性 叙 事 的 规律 , “
思 纯 、安生 的扮 演者周 冬雨 ,双 双获 得第 5 3届 台湾金 马 偷 看 安 生 和 家 明 ” 这 两 个 情 节 点 应 该 在 故 事 的 开端 被 奖最 佳女 主 角 ,可 以说 成绩 相 当喜人 。这 部 电影 之 所 以 交 待 ,但 这 两 个 情 节 却 在 片 尾 才 被 揭 示 出来 ,观众 到 在商 业 和艺 术领 域 中都 获 得较 好 的成 绩 ,原 因在 于其 对 最 后 才 知 道 谜 底 。 这 样 一 种 限制 性 叙 事 ,一 是 想 要 造 原著 的 成功 改 编 ,在叙 事 策 略上 做 了大 幅 度调 整 ,使 影 成 七 月 性 格 乖 巧 的假 象 ,也 为 后 面 七 月性 格 的 转 变 埋 像更 能 被 观众 接受 。它一 方 面沿 袭小 说 中人物 塑 造 的优 下伏 笔 ;二 是 让 观 众 意 识 到 两 个 女 孩 在性 格 乃 至 精 神 点 ;另 一方 面 又突 破其 向男权 妥 协 的思 想 局 限 ,进而 打 上 的 共 通 性 。 破女 性 的 “ 他者 ”地 位 ,主张女 性肯 定 自我 、 精 神独 立 、 自由选择 的人生 态度 。

《七月与安生》叙事模式的颠覆与创新

《七月与安生》叙事模式的颠覆与创新

《七月与安生》叙事模式的颠覆与创新
《七月与安生》是一部以两位女主角为中心,讲述友谊与成长的电影,该电影中使用了颠覆传统的叙事模式,打破了传统的线性叙事,创新地运用回溯与前瞻的技巧和手法,以更加多元化、复杂和深入的方式展现了两位女生10年的友谊历程。

首先,电影的叙事结构采用了双重时间跨度,通过交替展示现在和过去的情节,逐渐透露出两位女生从初中到大学期间两段故事的发展。

这种时间上的反复跳跃,让观众在不同的时间层面内理解情节,深入了解两位女生之间的关系。

其次,电影中创新地使用了动画场景来展现女主角七月的自我想象。

这些想象场景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还将影片的叙事带入到了更加深刻的心理层面。

这种技巧不仅打破了传统叙事模式,还更好地展现出女主角的内心世界和她的个性特点。

此外,电影中还采用了前瞻技巧。

如在片中一开始,就展现了两位女生在大学毕业典礼上的离别场面,之后就围绕着这个事件展开两人之间的友情历程,最终再次回到毕业典礼的场景,展示出人物在十年间的成长与变化。

这种通过前瞻手法展示情节的手法,不但增强了观众的好奇心,也提高了情节的紧密性和节奏感。

此外,电影中还采用了非线性的叙事方式,充分体现了现代电影的新时代特点。

如果只采用线性的叙事方式,这部电影可能会变得平淡无奇,但在采用多种叙事方式后,电影的故事成为了一个扣人心弦的回忆片,更能激起观众的共鸣。

《七月与安生》叙事模式的颠覆与创新

《七月与安生》叙事模式的颠覆与创新

《七月与安生》叙事模式的颠覆与创新《七月与安生》是一部以普通女生的成长经历和情感纠葛为主线的青春片。

电影中的叙事模式颠覆了传统的青春片叙事方式,通过创新的手法展现了青春期女生的成长、友情和爱情。

本文将从叙事模式颠覆与创新的角度来探讨《七月与安生》在叙事上的独特之处。

影片采用了非线性叙事的手法。

在传统的青春片中,故事往往会以线性的方式呈现,即按照时间顺序依次展开。

而《七月与安生》却通过交错的叙事方式,将两位女主角的成长故事交织在一起。

观众可以在不同的时间点看到七月和安生的故事,穿越时空感受她们的成长和变化,这种叙事方式为观众呈现了一个更加立体和丰富的人物形象,让人更加深入地理解她们的内心世界和成长历程。

影片采用了第一人称叙事的手法。

在大部分电影中,叙事者通常是一个中立的第三人称视角,通过观察和描述来展现故事的发展。

而在《七月与安生》中,故事的叙述者是七月本人,通过她的视角和思想,观众可以更加直观地感受到她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变化。

这种第一人称叙事的手法使得观众更容易与主人公产生情感共鸣,更加深入地参与到故事中。

影片运用了回忆叙事的手法。

在故事的叙述中,七月经常会回忆起和安生相识的那段时光,她们一起的经历和回忆在故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这种回忆叙事的手法让观众看到了七月和安生的成长历程,带着一种怀旧和感伤的情感,同时也为故事增添了一些悬念和起伏,让观众更加期待和好奇故事的发展。

影片融入了动画叙事的元素。

在影片中,七月通过绘画来寄托自己的情感和思想,观众可以通过动画的形式看到七月内心世界的表达和她对生活的感悟。

这种动画叙事的形式使得故事更加生动和多元化,观众不仅可以通过对话和情节感受到故事的发展,还可以通过画面的展现更加直观地了解角色的情感和思想。

《七月与安生》在叙事模式上进行了颠覆和创新,通过非线性叙事、第一人称叙事、回忆叙事和动画叙事等多种手法,展现了丰富的故事内容和立体的人物形象,为观众呈现了一部富有创意和情感的青春片。

《七月与安生》叙事模式的颠覆与创新

《七月与安生》叙事模式的颠覆与创新

《七月与安生》叙事模式的颠覆与创新【摘要】《七月与安生》是一部以青春为题材的现代小说,通过对传统叙事模式的颠覆和创新,展现出了多角度叙事带来的新视角。

小说不仅在叙事手法上做出了创新,还巧妙塑造了角色的差异化,使读者对故事更加深入的理解。

通过这部作品,我们可以看到作者对当代小说叙事模式的启示,以及文学创作中叙事模式的重要性。

《七月与安生》的叙事模式充分展现了作者的独特创作技巧和深厚的文学功底,给读者带来了一场触动心灵的阅读体验。

【关键词】《七月与安生》、叙事模式、颠覆、创新、传统特点、多角度叙事、新视角、叙事手法、角色塑造、差异化、展现、启示、重要性、小说、文学创作、当代小说1. 引言1.1 小说背景介绍《七月与安生》是由作家八月长安创作的一部小说,该小说于2015年首次出版,随后被改编成电影和电视剧,备受好评和关注。

小说的背景设定在中国大陆改革开放初期的上海,讲述了两个女孩之间的友情和成长故事。

七月是一个自信、活泼的女孩,而安生则是一个沉默寡言却内心充满力量的女孩。

两人在命运的安排下相遇,一起经历了青春的甜蜜与磨难。

作者通过丰富的细节描写和生动的语言表达,展现了那个特殊时代下人们的生活和情感。

这部小说不仅有着感人至深的情节和形象鲜明的角色,更在叙事模式上进行了一系列的颠覆和创新,为中国当代文学带来了新的风貌和可能性。

在本文中,我们将深入探讨《七月与安生》所展现的叙事模式的传统特点和创新之处,以及这种叙事形式对当代文学创作的启示和重要性。

2. 正文2.1 《七月与安生》叙事模式的传统特点小说采用第一人称叙事的方式,让读者更加贴近主人公的内心世界。

通过主人公七月和安生的视角,读者可以深入了解她们的思想、情感和矛盾。

这种叙事模式让故事更加生动真实,让读者更容易产生共鸣和情感连接。

小说的时间线性较为简单明了,故事发展自然顺畅。

作者没有采用复杂的时间结构或跳跃式叙事,而是按照故事发展的线索顺序呈现,使读者更容易理解和跟随故事的发展。

《七月与安生》叙事模式的颠覆与创新

《七月与安生》叙事模式的颠覆与创新

《七月与安生》叙事模式的颠覆与创新《七月与安生》是一部由闫非执导的中国电影,改编自安妮宝贝的同名小说。

这部电影以两个女孩的成长为主线,讲述了她们从青涩的少女期到成熟的女性阶段的故事。

与传统的叙事模式相比,《七月与安生》以其独特的颠覆与创新,提供了一种新的观看角度和情感体验。

《七月与安生》通过双重叙述的方式颠覆了传统的线性叙事结构。

电影开头以七月的视角为主,揭示了她与安生在高中时期的友谊,以及她与殷桃之间的复杂关系。

随着剧情的发展,安生成为了叙事的主角,七月的视角也逐渐被削弱。

这种双重叙述的方式给观众带来了一个全新的观察角度,使得观众不仅可以从七月的角度看待整个故事,同时也可以从安生的角度来理解她们的友谊、爱情和成长。

电影采用了非线性的叙事手法,通过回忆、倒叙等手段将故事以非常规的方式呈现给观众。

片中没有严格按照时间顺序进行叙述,而是通过不同时间段的闪回和倒叙来展示七月和安生的成长过程。

这种非线性叙事的方式使得观众在观看电影时可以自由跳跃时间和空间,更加深入地了解两位女主角的内心世界和成长轨迹。

《七月与安生》中的角色塑造也具有创新之处。

传统的影片中,通常会有一个明确的主角和配角,而本部电影中,七月与安生的地位并没有明确区分,两个人物的戏份几乎相等。

她们都是故事的主角,都有各自的故事和成长过程。

这样的角色塑造不仅让观众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两个女孩的经历和思想,同时也传递了女性独立、坚强的价值观。

《七月与安生》通过细腻而真实的情感描写,颠覆了传统的爱情叙事模式。

电影没有追求浪漫和理想化的爱情,而是更加注重情感的真实性和复杂性。

七月和安生之间的友谊和爱情并不完美,而是充满了挫折、矛盾和痛苦。

这样的描写使得观众更能够产生共情和共鸣,也更加容易被故事所打动。

《七月与安生》通过双重叙述、非线性叙事、角色塑造和情感描写等手法颠覆了传统的叙事模式,带给观众一种新的观看角度和情感体验。

这种创新的叙事方式让观众更容易与故事产生共情,也更能够深入了解角色的内心世界和成长历程。

《七月与安生》叙事模式的颠覆与创新

《七月与安生》叙事模式的颠覆与创新

《七月与安生》叙事模式的颠覆与创新《七月与安生》是一部由郭敬明执导的青春爱情电影,改编自郭敬明的同名小说。

这部电影不仅受到了观众的喜爱,同时也在叙事模式上进行了一定的颠覆与创新,使得影片更加具有观赏性和吸引力。

本文将从叙事模式的角度,分析《七月与安生》所呈现出的颠覆与创新。

从叙事结构上看,《七月与安生》采用了非线性叙事的方式,通过交叠的故事情节与回忆片段的揭示,使得整个故事更加丰富多彩。

电影开始的时候,七月和安生已经是发生关系的情侣,然而在整个电影的叙事过程中,两位主人公的故事以及他们之间的情感是如何发展的,则是通过向前向后的回忆方式逐渐揭示。

这种叙事结构的运用不仅使得整个故事更加扑朔迷离,同时也让观众更加投入到情节之中,不断寻找线索,推理出故事的发展。

在角色形象的塑造上,《七月与安生》也有着一定的创新。

两位女主角七月和安生在电影中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英雄与配角的关系,而是主角与主角之间的纠葛与情感纷争。

观众既能从七月的角度看清安生的性格和爱情观,同时也能够从安生的角度感受到七月的善良和坚强。

这种双重叙事的方式使得整个故事更加立体,角色也更加丰满和立体。

在情感表达的方式上,《七月与安生》也做出了一些创新。

电影中的情感并不是通过传统的对白和情感表达的方式呈现,而是更多地通过情节的铺展和解释,通过人物的举止、表情和肢体语言来表达。

这种方式不仅使得情感更加真实自然,同时也更加贴合年轻观众对情感表达的期待,更加具有共鸣力。

值得一提的是,《七月与安生》在叙事模式上的创新也表现在影片的结局上。

结合电影中非线性叙事的结构,影片在结局的处理上并不是传统的美好结局。

通过对七月和安生之间的情感纠葛的全面呈现,观众能够更加清晰地看到两人之间的痛苦和挣扎,结局的处理也更加真实和坦诚。

这种处理方式虽然并不符合传统的爱情故事结局,却更加贴合现实生活和观众的审美追求,也更加具有深刻的意义。

《七月与安生》在叙事模式上进行了一些颠覆和创新,通过非线性叙事、角色形象的刻画、情感表达方式和结局的处理等多个方面的处理,使得整个电影更加具有观赏性和吸引力。

《七月与安生》叙事模式的颠覆与创新

《七月与安生》叙事模式的颠覆与创新

《七月与安生》叙事模式的颠覆与创新电影《七月与安生》是一部根据兼顾真实与虚构的小说改编而来的电影,独特的叙事模式在观众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电影以两个女主角“七月”和“安生”的友情为主线展开,描绘了她们彼此间的关系和互相成长的经历。

电影中的叙事模式有别于传统的线性结构,呈现出较大的颠覆和创新。

首先,电影采用了双重叙述的方式。

整个故事是通过两个女主角的视角时而同时呈现,时而分开呈现。

在开头,七月与安生两人的命运悬殊,视野各异,此时电影采用两人不同的叙述,让观众可以通过对比,更好地理解两人的性格与处境。

而在情节发展之后,双重叙述在剧情推进时显得尤为明显。

比如在故事的高潮——生日派对上,七月与安生之间的矛盾越来越激烈,而此时观众可以看到两人的内心独白和行动交替出现,甚至会有时光倒流的镜头。

这种双重叙述的方式使得观众能够深入两个女主角的内心世界,加深对两人的感同身受,能更好地理解她们的情愫和人生轨迹。

其次,电影采用了蒙太奇的叙述方式。

蒙太奇是指用一系列图像或画面,通过场景的有机组合,呈现出故事中不同的人物、时间、地点等元素。

在该电影中,蒙太奇被广泛应用于两人成长的场景中。

比如两人在学校里闲逛的场景,电影采用了快速的镜头剪辑,让观众感受到两人在学校时的无忧无虑和情感交流。

在故事的结尾,电影采用长镜头,展现了两人在最后一次分别时的深情告别,这种画面让观众感受到彼此间的牵挂和感人至深的情感。

最后,电影还使用了冷酷的模式。

在电影中有许多镜头神秘而冷酷,如两位女主角在开往拍摄地的车上,安生表现出的孤独和无助;七月在婚礼上面对丈夫六个字的无语,让观众感受到她的迷茫。

这些冷酷的模式不仅让电影有了一种与众不同的美学质感,也充分表达了两个女主角内心的困惑和不安。

总之,《七月与安生》的叙事模式充满创新和颠覆,让观众在观看过程中更好地领悟到两位女主角的重要性,并对电影的情感和人生印象深刻。

《七月与安生》叙事模式的颠覆与创新

《七月与安生》叙事模式的颠覆与创新

《七月与安生》叙事模式的颠覆与创新
《七月与安生》是一部以两个女主角的友情为线索展开的电影,影片以七月与安生的
校园生活为基础,通过两个人的成长与变化展示了友谊、爱情和成长的不同面向。

在叙事
模式上,本片颠覆了传统的叙事方式,采用了非线性的叙事结构,创新地展示了七月与安
生的曲折与错综复杂的关系。

这种颠覆与创新的叙事模式使得《七月与安生》脱离了传统
青春片的桎梏,更加贴近现实生活,使观众更容易产生共鸣。

该片采用了多重时间线叙事的方式。

影片中的故事并不是按照时间的线性发展展示的,而是以回忆的方式交替呈现七月与安生的校园生活和成年后的生活。

通过不同时间点的转换,观众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两位女主角的成长历程。

这种叙事方式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
了观众的观影体验,使观众更加专注并产生更多的思考。

影片还使用了内外叙事的手法。

内叙事是指故事以七月和安生的角度展开,观众可以
通过七月和安生的视角来了解整个故事的发展。

外叙事则是通过其他人的视角来展现故事
发生的背景和原因。

通过内外叙事的对比,观众可以更加清晰地了解七月与安生之间的友
情和成长,并能在更大的层面上思考各个人物的行为动机和情感变化。

该片还使用了模糊边界的叙事手法。

影片中,七月和安生之间的友情关系并不是简单
的黑白分明,而是存在着模糊和复杂的边界。

两位女主角既是好朋友,又是竞争对手;既
是互相依赖,又是互相伤害。

影片通过描绘两位女主角在成长过程中的错综复杂的情感变化,展现了现实生活中友情和爱情的不同面向,引起了观众对于友情和人性的深入思考。

《七月与安生》叙事模式的颠覆与创新

《七月与安生》叙事模式的颠覆与创新

《七月与安生》叙事模式的颠覆与创新《七月与安生》是一部以两个女孩的成长为主线的电影,但在电影叙事模式上,与以往的青春片截然不同。

本文将从主要角色、时间、空间和叙事方式四个方面分析其颠覆和创新。

首先,电影主角两个女孩七月和安生,被塑造成了两个极端的个性。

七月是一个外婆式的女孩,紧守规矩,踏实认真,更像国恩铭善良而有担当的人设;安生则是一个自由散漫的女孩,勇敢、开朗、倔强,更像勾魂使者百无禁忌、自我解构的人设,两人的性格差异极大,但在电影中两人的关系更多是从剧情角度描述的,通过不断的交流与演变来强化对剧情的反复境遇。

其次,电影的时间线性不是按照传统的时间顺序展开的,而是跳跃式的叙事方式。

影片在剪辑中采用了巧妙的回忆、戏谑、真实,谎称四种叙事方式,独特而丰富的手法,将主角们的生活经历打乱再重新拼凑,使得整个故事架构呈现出错综复杂的质感,加深了观众的沉浸感,也使人更加想要了解整个故事的真相。

这种叙事手法给予了观众更多的想象力和联系自身的空间,也让片中事件在时间的轴线上变得更为复杂,而两个女孩之间的关系也随之变得更为神秘和令人期待。

其三,电影的空间突破了青春片通常在街头巷尾或学校中展开的常规叙事模式,并在视觉呈现上更多显现出大场面成分。

电影中的场景呈现出传统和现代融合的艺术形式,而不局限于悬疑、情怀、爱情等青春片的设置。

从森林中逐渐逐手艺到城市的大道背景,都是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使得故事情境更加丰富而大气,同时这些场景也在视觉上展现出了更为宏大而具有感染力的视觉效果。

最后,该电影在叙事手法上的鲜明特点是将两个女孩之间的关系作为主线贯穿,构建出一个或可或不可的情感交错长篇佳作。

电影中对主角之间的关系毫不避讳,直白而真实地描述她们之间的各种情感,包括喜欢、争吵、分别。

导演在影片中刻画出七月与安生两个女孩之间的痛苦与欢乐、悲伤与坚强,更是阐释了青春,友情等主题的真正含义,令人深深感叹。

总之,电影《七月与安生》在叙事模式上采用了一系列新颖的手法,在主角、时间、空间和叙事方式方面都进行了突破和创新。

爱的秩序——论《七月与安生》的电影叙事伦理

爱的秩序——论《七月与安生》的电影叙事伦理

印刷正逐步让位于影像媒介 ,因此 ,伦理问题也 便成了电影叙 事世界的常客。如今 ,当我 们闲来 随意搜 索一些 影片 ,我们会发现 , “ 伦理”作 为

个单独的类 别 ,将 为我们 上演一 幕幕的爱恨情 从小说 ,到电影 ,最 吸引人 的也正是她笔 下那段 无
仇 ,但是 ,如果说 “ 生活意义 / 好生活 / 幸福是三 所谓孰是孰非却令人 唏嘘不 已的爱 的关系。在陈可 ( ( 七月与安 生》 是 一部 天生适合 被搬上银 位一体 的伦理学基本问题 ”② ,那么实 际上 ,任何 辛看来 ,
明的生活当中 ,自认 为很 真实地表达对七月和 家
明两个人的爱 ;安生最终宿命般地 于 2 7岁结束 了
“ 餐厅开撕”的那场戏 中,七 月也不加掩饰地辱骂安 生活得很 “ 贱” ,但是 ,一心想要过上稳定生活的七 月 ,却不得不假借安生 的逃离 、流浪才 能实现 自己 与家 明组 建家庭 的愿 望 。在 一组平 行剪辑叙 事 中 ,

部 电影 都绕 不 过 “ 伦 理 ” 的涵 盖 和 所 指 。 当然 。
幕 的小说 ,呈现了他最喜欢的人物情感和故事结构 ,
而这种 戏剧性无 非是他所说的 “ 有矛盾 ,无坏人” ,
每个不同 的年代 ,有着对幸福 的不同定义 ,也有
双城故事》 一样 。只是 , 着对爱 的不同向度的解释 ,因此 ,自然也存在着 就像他曾经的导演处女作 《
画面从安生在豪华游轮上举杯形形 色色的陌生 人过 渡到她一个人辛苦地过着 打工生 活 、徘徊 于租来 的 房子和邮箱之间 ,画外音则是她写信告诉 七月 ,她 在轮船上靠服务生攒下 的小费已经所剩无几 ,她将
自己的生命 。在这样 一个零 聚焦叙事 文本 当 中 , 安妮 宝贝以一种外 在于故 事情 节的局外人身份 出

姐妹情谊与男权世界的辩证——简论电影《七月与安生》

姐妹情谊与男权世界的辩证——简论电影《七月与安生》

姐妹情谊与男权世界的辩证——简论电影《七月与安生》作者:龚自强来源:《艺术评论》 2016年第11期电影《七月与安生》改编自作家庆山(安妮宝贝)的同名小说,叙述七月与安生之间从两人13岁相识到七月27岁离世这段时间里的故事。

电影在叙述青春爱情的同时涉及了姐妹情谊、女性成长等诸多议题。

这为将《七月与安生》置于性别视角之下进行观照与考察提供了契机。

本刊特邀请两位青年学者,从性别视角出发,并立足于各自不同的性别经验,对影片《七月与安生》进行探讨与对话。

《七月与安生》聚焦姐妹情谊,充满闺阁气息,情感的曲折与情节的变化引人入胜,表演朴素自然,在艺术性和社会性上取得较好的协调。

影片叙述了七月与安生之间长达十几年的友情。

在男权世界“穿行”之后,七月与安生更加生死相依,不离不弃,影片就此表达了一种具有超越性的姐妹情谊。

但是,影片看似化解了姐妹情谊的危机,实际上危机却并未得到有效的解决。

七月与安生的生死相依显得十分可疑,恰恰是它的反面或背面更加引人注意和深思,这就是无所不在的、始终威胁女性世界的男权世界。

一方面电影让男主人公苏家明大部分时间消失不见,试图减少或弱化男性力量对女性世界的冲击力,取而代之的是闺阁气息的四处流溢。

与姐妹情谊相匹配,闺阁气息是电影的一大亮点,浴室、闺房等因此成为重要的电影叙事空间。

另一方面,电影在七月与安生矛盾达到不可化解之时,通过让七月死亡的方法弱化了女性之间斗争的复杂度,并以七月产下的孩子作为纽带,使七月与安生面临绝境的感情起死回生,得以温润如初。

但所谓的温润如初不过是在安生以七月为笔名的小说里得以完成罢了,在现实中,二人并未达到真正的和解,二人在面对男性力量的时候无法不显得捉襟见肘,左支右绌。

与其说电影讲述了一个女性情谊的“神话”故事,不如说讲述了一个姐妹情谊崩毁的故事,一个关于女性在这个世界上的悲剧命运的故事。

电影的闺阁气息不仅通过其选择的叙事空间传达出来,同时还借助其对女性衣饰的强调来表达。

《七月与安生》:忠于情感的叙事手法

《七月与安生》:忠于情感的叙事手法

《七月与安生》:忠于情感的叙事手法自2011年台湾青春爱情电影《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女孩》在台湾地区及内地双双取得不错的成绩后,中国内地电影界对青春片的创作一波接一波。

近年来随着青春片数量上的递增,其矫情的内容、狗血的剧情和脱离现实的叙事却遭到越来越多的观众的唾弃。

然而,于2016年9月14日上映的《七月与安生》尽管也包含了以往青春片三角恋、闺蜜反目等固定的情节套路,但是凭借导演细腻的叙事手法,这部青春片获得了票房与评价的双口碑。

本文将从其特殊的叙事手法入手,探讨这部青春片。

标签:《七月与安生》;叙事手法;二元对立;三次结局相较于近几年的青春片,《七月与安生》细腻的叙事手法显得格外出众。

作者用二元对立的方式讲故事,又将讲故事的内容分为小说里的故事和现实中的故事,包括对三个结局起承转合的建构,都是导演曾国祥对影片内容的细腻体现。

一、二元对立的叙事模式二元对立原是指在批评理论上一对相反的理论。

本文希望借用这种哲学上的理论对电影《七月与安生》的叙事手法进行分析,在影片中,二元对立这种原则不仅体现在“七月”与“安生”人物设定的对立上,更着眼于叙事中。

人物设定上的对立首先表现于七月与安生两人的名字,“七月”正是火热的夏天,应该是热情如火、活泼开朗的体现,而导演镜头下的七月却是温吞乖巧,安定平稳的形象;“安生”这一名字顾名思义是安定的生活,象征的应是温和如水、安稳沉静的气质,然而真正的安生却也与之相反。

“七月”与“安生”的名字可以看出她们注定是相互对立的两个人。

其次,是两个女孩家庭背景的对立,七月的家庭幸福美满,父母关系和睦、相敬如宾,七月从小被父母的爱包围着,就像温室里的花朵,等待着父母每天的浇水灌溉;而安生的父亲早亡,母亲经常出差,不能常伴她左右,也不能享受被父母日夜照顾的幸福和温馨,跟七月相比,安生就像那戈壁中的野草,一生都只能靠自己在风中飘飘摇摇;相互对立的家庭环境造就了两个性格截然不同的女孩。

叙事中的对立又表现于多方面。

《七月与安生》叙事模式的颠覆与创新

《七月与安生》叙事模式的颠覆与创新

《七月与安生》叙事模式的颠覆与创新《七月与安生》是一部由林奕含执导、周冬雨、马思纯主演的电影,该电影以两个女生为主人公,讲述了她们之间细微的情感变化和友情的升华。

不同于传统的叙事模式,《七月与安生》将故事呈现出了独特的颠覆和创新,以下是本文对该电影叙事模式的分析。

一、非线性叙事《七月与安生》采用了非线性的叙事方式,通过快进、倒叙、回溯等手段来展现剧情的发展,让观众在影片的不同时间节点中感受到不同的情感和意境。

例如,影片的开头就采用了倒叙的方式,让观众先看到了两个女生追逐的画面,而接下来则是两个女生相识的经过。

用这种方式不仅能够引起观众的兴趣,还能让观众在看到两个女主角之间微妙的情感反复之后更加深刻地理解她们的感情。

二、主题寓言《七月与安生》在讲述两个女生之间的友情故事的同时,还寓言了一些深刻的主题。

例如,影片中安生的清高、执着和解放的叙述,传递着女性要勇敢追求自己理想的主题,而对月跟随人的人性寓言,也有着对于内心自由和轻松生活的呼唤和探索。

这种主题寓言的方式,通过影片的人性化和深入生活的塑造,使影片更具有普遍意义和警示意义。

三、真实感人在影片中,两个女主角的情感变化非常真实,人性元素也得到了极大的呈现。

两个角色在彼此之间接受挑战,体验生命的过程中,展现出了普遍的人性气质和感人的情感,给人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

影片展现出的内心戏,特别是安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挫折感、不信任感和失落感的表现,更让影片的故事情节更具有深入人心的感人力量。

综上所述,《七月与安生》通过非线性叙事、主题寓言和真实感人等手段,为观众呈现了一部富有现代意义的电影。

这种独特的叙事方式和深刻的人性塑造,让观众在欣赏故事的同时也加深了自己对于生活和人性的理解和认识。

《七月与安生》叙事模式的颠覆与创新

《七月与安生》叙事模式的颠覆与创新

《七月与安生》叙事模式的颠覆与创新《七月与安生》是一部新时代的电影作品,其对于叙事模式的颠覆和创新是十分明显的。

本文将通过剧情内容和电影手法两个方面,来分析《七月与安生》对于叙事模式的颠覆和创新。

一、剧情内容方面的颠覆与创新《七月与安生》的剧情很有特色,它没有采用传统的剧情设计,而是采用了打乱时序的叙事方式。

在这种叙事模式下,观众要不断地寻找线索,从迷雾中慢慢地了解故事的背景和发展情况。

这种打乱时序的叙事方式,是对传统线性剧情的一种颠覆和创新。

此外,《七月与安生》讲述的是两个女孩之间的友谊关系,这也是电影界不常呈现的主题。

电影的故事背景是中学时代的校园生活,这个时期的青春期正是充满了诸多矛盾和疑惑。

然而,电影并不只是讲述一个女孩与另一个女孩之间的友谊关系,更多的是深挖两个女孩内心的情感纠葛和生活的压力问题。

它打破了电影惯有的恋爱情节和人物塑造,展现出了女孩子们在人生道路上独特而真实的一面,这也是影片的另一个创新之处。

除了剧情内容的创新之外,《七月与安生》的电影手法也是十分前卫的。

例如它对场景的运用,可以注意到,在许多场景中,冷色调的灰色是主要的色彩,使整个电影更具现代感和时代气息。

这不仅突出了电影的主题,而且也强化了电影的意境。

此外,《七月与安生》还采用了隐喻、借景等高度艺术的手法,将情感、情节、内心等复杂和深刻的主题呈现得淋漓尽致。

顺着电影的叙事模式,观众可以从多重线索中窥视出女孩们的内心秘密和矛盾问题,从而更深刻地理解女孩的心理与生活条件。

最后,再次总结《七月与安生》对于叙事模式的颠覆与创新。

本电影通过打乱时序的叙事方式,创新地呈现了两个女孩之间的友谊关系及其内部的情感纠葛和生活压力问题。

通过冷色调的灰色和高度艺术的隐喻等手法,突出了电影的主题和情感,呈现了非常丰富和深刻的内涵和意蕴,这些都是叙事模式的重要颠覆和创新的体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月与安生》:叙事策略、姐妹情谊与中产想象作者:高文丽来源:《北方文学》2018年第36期摘要:电影《七月与安生》改编自安妮宝贝的同名小说,它打破了小说平铺直叙的叙事方式,将小说与现实两层叙事进行段落化交叠,描述了七月与安生互为反面的人生。

本文旨在分析电影全新叙事策略下的姐妹情谊与中产趣味。

关键词:叙事策略;姐妹情谊;中产想象;中产趣味由陈可辛监制,曾国祥执导的電影《七月与安生》改编自安妮宝贝的同名小说。

电影讲述了七月与安生两个女孩互为“反面”的人生。

电影将小说与现实两层叙事进行段落化交叠,让观众在故事反转中看到两个女孩对“他性”——表现在故事中就是互为反面人生的渴望,从中体会到两者基于完满人生追求的姐妹情谊。

然而,电影的反转与段落化叙事也暴露了小说作者安妮宝贝与电影创作者对安生一类人物所谓的别样生活的贫瘠想象。

然而,这并不妨碍电影获得票房破亿的成绩。

对于分别参与小说与电影创作的安妮宝贝与陈可辛(电影监制)来说,这是一次成功的中产合谋,也是“中产趣味”借电影媒介赢得观众的成功尝试。

一、叙事策略小说《七月与安生》是一个平铺直叙的故事。

它以两个女孩相遇作为起点,以七月难产而死,安生与家明一起抚养七月与家明的孩子为终点。

电影基本遵循了小说情节的框架,还原了叛逆少女安生与乖乖女七月两人因为家明从亲密走向疏远的过程。

然而,不同的是,电影结局并没有明确表明安生与家明最后共同抚养孩子。

而且在电影中,安生刻意隐瞒了七月难产而死的事实,欺骗家明说七月留下孩子后四处流浪。

另外,在叙事策略上,电影利用了文学改编这一事实,将小说故事与现实生活这两层叙事进行段落化交叠,用另一个方式讲述了两个女孩的反转人生。

总的来说,电影主要有两层叙事,一层是安生写的小说,一层是三人的现实纠葛,两层叙事交替叙述了两个女孩互为反面的人生:安生在地铁偶遇苏家明后,她写得网络小说被当作往事提起,电影因而进入回忆讲过去的故事。

在安生写的小说中,七月与安生因苏家明而决裂,安生被迫流浪。

然而,家明的“背叛”让七月受尽情伤,她开始流浪。

与此同时,安生和老赵成家,过上幸福的生活。

但在现实中,七月难产而死,她独自流浪的故事只是安生欺骗家明的一个谎言。

电影监制陈可辛曾表示,由于《七月与安生》篇幅很短,剧本改编会着重放在对情节和细节做“加法”上。

笔者认为,陈可辛所说的“加法”正是笔者上文分析所说的叙事策略:小说与现实两层叙事的段落化交叠,一方面增加了故事的趣味性,另一方面,让观众在故事反转中看到两个女孩对“他性”——表现在故事中就是互为反面人生的渴望,从中体会到两者基于完满人生追求的姐妹情谊。

二、纠结的姐妹情谊七月与安生的姐妹情谊是纠结的。

纠结,一是指两个女孩在看似和谐的关系中,始终存在着比较与争夺:从家庭饭桌上的雪梨汤与耳环——对父母的爱的争夺,到电影中的作为功能性符号的男性角色:苏家明的出现,都印证了七月那句“不是什么都可以分享”。

然而,不可否认的是,两个女孩之间似乎还存在着超越一般友情的感情。

比如七月在得知自己怀孕后首先想到的是安生,比如两人在最终和解时的坦言:“我恨你,但我也只有你。

”又比如电影结局中,家明并没有跟安生共同抚养小孩——电影似乎在做跳出两女争一男模式的尝试。

可是,这种尝试又是隐晦的,不直白的:它重点刻画两个女孩的情谊与和解,令家明在电影中成为一个功能性符号(或者说幌子)后,又折返,似是而非地承认这个男人在两个女孩之间不可磨灭的重要作用,令故事获得某种合法性,这也是笔者认为故事的纠结性所在。

电影的英文名是soulmate,很显然是指七月与安生。

而在这个故事里,七月是温顺的乖乖女,永远的优等生,而安生却是从内心叛逆到外表的不良少女,两种截然不同的性格将两人分开,又似乎将她们作为一枚硬币的正反面而无法分离。

波利·杨-艾森卓在《性别与欲望:不受诅咒的潘多拉》中认为,荣格心理学提出的阿尼玛和阿尼姆斯是值得怀疑的,这种二分法有将男女对立一刀切的刻板印象嫌疑。

在她看来,异性中的异不一定指男女两性中的异,而是一种为符合现实预期而被隐藏或排除出去的异己人格中的他性,也即自我缺失的陌生性别,梦中情人。

主体将这种原本属于自己的人格从意识中排除出去后,投射给外界,试图通过控制别人以重新拥有这种人格。

换句话来说,与这种“异己”的互动发展可能最终达成一种完美的“爱情状态”,最终实现完满的个人。

结合艾森卓的观点,我们就可以理解两个成长家庭完全不同的女孩对各自的吸引力:温情之于安生,叛逆之于七月,两人似乎都处于一种对“异己”跃跃欲试的状态。

这从某次饭桌上安生用偷来的耳环讨七月母亲欢心与儿时军训时是七月而不是安生敲响警报中可看出。

故事最后,两人过上互为反面的人生,这与上文所说的“异己”都是有互文关系的:七月与安生不同的人生选择与实践实质是对上文所提“异性”的追求,补充来说,带着拥有完满人生的期望。

可是,电影在表达这种姐妹情谊时又是纠结的。

腾讯娱乐网曾这样评价:“庆山的原作虽谈不上在性别观上多么深刻,然而却现实的反映出,普通女孩子在强大的‘女孩子就应该……’和‘我抽烟,喝酒,纹身但我知道我是个好女孩’两种截然不同的话语体系里迷茫失措的心态。

曾国祥敏锐地在影片里把握住了这一点,大概也算是商业电影里难得的清流了。

”(1)观众似乎更倾向于将这个故事理解为一个女人在既定的社会期待中的两种选择。

然而,有趣的是,正是这种误解,也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了大众对“两女争一男”故事模式的期待与电影创作者对未被明说的,未捅破的姐妹情谊之间的矛盾与纠结。

叙述者似乎一直在寻找某种不得已的解释,来使这个女性故事获得某种合法性,这也正如电影的某张海报呈现的画面那样:浴缸中林七月与李安生面向镜头,而苏家明则在中间凝视着两位赤裸女性。

这让人联想到电影中两人在浴室中争吵的场景,当林七月愤怒地喊出:“家明喜欢这样的”时,也意味着这样的——指文胸样式,像某种或说男性或说社会对她和李安生的期待与塑造,因而在林七月决定出走后询问安生:“没戴那个,会不会空荡荡的。

”而这样的一样东西,在苏家明还未出现以前,关乎两个女主角孩童时期的纯真秘密与对“女孩要习惯很多事情”这类话题的稚嫩讨论。

又比如林七月主动要求苏家明逃婚,从而让自己在被男人抛弃的理由下被动地去流浪。

甚至在现实叙事中,即使李安生对苏家明解释林七月的去处时,说到七月成功生下小孩后,她邀请林七月一起抚养小孩的态度。

但不可否认,再次地,苏家明作为一个夹在两个女孩情谊之间的,也是纠缠在三人关系中的一个唯一有效的男性角色,承担起了接受李安生解释,补充自己与林七月的关系以及林七月的最终结果的角色:在这个故事中,被男性抛弃,遭受情伤的女孩独自流浪,最终过上自由自在的生活。

三、别样人生:想象与自我缓解正如上文所说,电影的叙事策略与故事反转成功描绘了林七月与李安生两个女孩对“他性”的追求,从中表现了两人基于人生完满愿望的姐妹情谊——尽管这种姐妹情谊在与大众期待的矛盾中未被直白明说。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全新的叙事策略,对女孩人生段落化的描写也暴露了小说本身与电影创作对别样人生的贫瘠想象,就像电影开场于两种写作方式的画面呈现:黑幕白字模拟的网络写作平台与涂着黑指甲油手指握笔写作的书写模式,其中穿插着朦胧且昏黄滤镜下两个女孩在丛林中奔跑玩耍的片段,这一克·麦茨认为的,像括号一样将某个叙事组合段标出的括号组合段,使电影叙事在一开头就带有某种美好的,回忆性质的,因而又带有些不真实的特征。

这种不真实的记忆,不仅延续了安妮宝贝小说原文对李安生类别样人生的想象,更与电影中频繁出现的或闪回或段落化的片段相呼应。

李安生及李安生的生活,不仅对成长于幸福安稳的家庭中的林七月有吸引力,对生长环境类似的苏家明也有致命的吸引力——这大概是他始终摇擺不定的原因。

正如安妮宝贝在小说中写到的:“家明说,安生是一颗散发诡异浓郁芳香的花朵,会发出让人恐惧的迷离花朵。

”李安生之于苏家明,就像男孩遇见野玫瑰,“永远危险永远妩媚”。

而在电影中,苏家明在为数不多的镜头中,转头回望即将远行的李安生。

李安生挥手告别,苏家明也告别了一种别样的生活,一场安全的反叛。

回到电影的叙事策略,我们发现,电影在后半部分通过许多片段闪回,一幕幕呈现林七月独自流浪的生活场景。

尽管笔者在前文说到,林七月有意模仿李安生所谓自由自在的生活,却也不曾想这种被称为自由自在的生活竟是几个段落化场景的拼贴,又或者说,两人的流浪空间与流浪内容是十分雷同的,甚至像某种带有浪漫色彩的旅行:在海边喝啤酒,在小餐馆打工,住破旧的旅馆,登雪山,徜徉在放着各种外文书籍的书店等等。

毫无疑问,这种画面呈现故意简化、回避、遮盖真实的痛苦、艰辛和困惑。

这让人不禁怀疑,对于林七月这样一个生活安稳的小镇姑娘来说,所谓的流浪,或者说追求完满的人生,是否其实只是另一种人生场景复制品——这当然暴露了某种人生经验与想象的匮乏。

而电影在前半部分描绘李安生的流浪生活时,是以信件的方式呈现的——依旧是碎片化与段落化的方式。

信件,带有写信人的修饰与收信人的想象,透露了两位姑娘各自生活的虚构性。

而在这个叙事段落中,李安生到酒吧打工,在航船上做服务生,很明显被电影后文中林七月的流浪生活所复制。

而李安生跟随吉他手离开家乡,带有某种浪漫主义色彩。

这让人不禁想起安妮宝贝小说原文中的句子:“在学校里,安生是个让老师头疼的孩子。

言辞尖锐,桀骜不驯,常常因为和老师抢白而被逐出教室。

少年的安生独自坐在教室外的空地上。

阳光洒在她倔强的脸上。

”(2)或许不管是林七月还是安妮宝贝,她们都未曾真正接触过李安生这样的孩子,而只能通过“让老师头疼”“言辞尖锐”“桀骜不驯”一类的形容词去想象她们的别样人生,这就不难理解为何电影对于自由自在的生活的段落化想象呈现。

无论是小说还是电影故事结局中,七月都因为难产死去,这似乎是叙事者的一种自我训诫与安慰:循规蹈矩是最安全的做法;又或者说是某种忧伤:一场无法践行的流浪,一种无法实现的别样人生。

用无病呻吟来形容似乎不大恰当,而只能说是一种中产的想象和忧伤。

四、书影互动:中产合谋作为电影监制,陈可辛直言选择《七月与安生》是出于其作为热门ip的考虑,而对于一直被同行和媒体赋予的“中产品味”标签,他说:“我们生活好了,我们要关心一些弱势人物,对社会的问题会有更深一层的了解,应该去讲对人生的一些命题。

但是这个也是中产才会有的一种感悟......其实我永远没有贾樟柯的电影一样,我没有站在那个水深火热的角度去拍。

我的电影还是站在隔岸去看水深火热的人,去讲他们的故事,而不是我个人去站在水深火热的角度。

”(3)电影在2016年中秋档上映,最终票房破亿。

小说作者,安妮宝贝,早年通过网络写作成名,2014年更改笔名为“庆山”。

在她每本书的序里一再强调她关注的是“灵魂”,“人性的虚无、绝望”等,但其作品效果似乎并未达成其写作理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