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抗震复习要点

合集下载

抗震设计考试知识点

抗震设计考试知识点

抗震设计考试知识点抗震设计是建筑工程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旨在确保建筑在地震发生时能够安全稳固地承受破坏力。

在抗震设计考试中,掌握相关知识点是取得优异成绩的关键。

本文将为您介绍一些常见的抗震设计考试知识点,以助您复习备考。

1. 地震的基本知识- 地震发生的原因及动力来源- 地震波的传播方式及特点- 地震烈度与地震震级之间的关系2. 地震设计的基本原理- 建筑抗震设计的目标与要求- 结构抗震设计的设计哲学- 动力分析方法与静力计算方法3. 抗震设计参数- 设计地震动参数的确定方法- 地震场地分类及其影响因素- 设计地震作用的谱格式及其选择依据4. 结构体系的选择与设计- 结构体系的概念与分类- 结构体系的适用性与选择原则- 结构体系的设计方法与构造形式5. 抗震设计的结构材料- 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抗震设计- 钢结构的抗震设计- 建筑物的基础抗震设计6. 抗震设计的细节处理- 结构连接节点的设计原则- 建筑物中的抗震设备与装置设计- 非结构构件的设计与加固要点7. 抗震设计的监理与检测- 抗震设计的验收与评估- 抗震设备与装置的安装检测- 抗震设计文件的编制与归档8. 抗震设计的规范与法规- 国内外抗震设计规范的比较- 抗震设计相关法律法规的解读- 抗震设计规范的修订与更新9. 抗震设计的案例分析- 典型抗震设计案例的介绍与评析- 建筑抗震设计中的常见问题与解决方法以上所列知识点仅为抗震设计考试相关内容的一部分,复习时应综合考虑其他可能涉及的内容。

希望本文所提供的知识点能帮助您更好地复习备考,取得满意的成绩。

加油!。

抗震复习重点

抗震复习重点

第1章1.地球内部断层错动并引起周围介质振动的部位称为震源。

震源正上方的地面位置叫震中。

地面某处至震中的水平距离叫做震中距。

2.体波有纵波和横波两种形式。

纵波一般周期较短、振幅较小,在地面上引起上下颠簸运动。

横波一般周期较长,振幅较大,引起地面水平方向的运动。

3.由地震波传播所引起发的地面振动,通常称为地震动。

地震动的峰值、频谱和持续时间,通常称为地震动的三要素。

4.地震震级是表示地震大小的一种度量。

M=logA A--记录图上量得的最大水平位移。

震级每增加一级,地震所释放的能量越增加30倍。

5.地震烈度是指某一区域内地表和各类建筑物遭受一次地震影响的平均强弱程度。

一般来说,距离震中近,地震烈度就高;距离震中越远,地震烈度也越低。

6.震中区的地震烈度称为震中烈度。

M=1+(2/3)I I为震中烈度7.地震破坏作用主要表现为三种形式:地表破坏、建筑物的破坏、次生灾害。

地表破坏主要表现为地裂缝、地面下沉、喷水冒砂和滑坡等形式。

地裂缝分为构造性地裂缝和重力式地裂缝两类。

建筑物的破坏分:静力破坏和动力破坏(地震引起的破坏)8.抗震设计原则: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

9.三个水准的抗震设防要求(P9)抗震设计方法(P10)10.我国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将建筑物按其用途的重要性分为四类:特殊设防类(甲类)、重点设防类(乙类)、标准设防类(丙类)、适度设防类(丁类)11.建筑抗震设计在总体上要求把握的基本原则可以概括为:注意场地选择,把握建筑体型,利用结构延性,设置多道防线,重视非结构因素。

12.建筑物平、立面布置的基本原则是:对称、规则、质量与刚度变化均匀。

13.可以采用多种手段实现设置多道防线:采用超静定结构、有目的地设置人工塑性铰、利用框架的填充墙、设置耗能元件或耗能装置等。

第2章1.建筑物震害与:地震类型、结构类型、下卧层的构成、覆盖层厚度有关。

2.在振幅谱中幅值最大的频率分量所对应的周期,称为地震动的卓越周期。

建筑工程抗震重点

建筑工程抗震重点

名词解释1.地震震级是表示地震大小的一种度量2.地震烈度是指某一区域内的地表和各类建筑物遭受一次地震影响的平均强弱程度。

3..基本烈度是指一个地区在一定时期(我国取50年)内在一般场地条件下按一定概率(我国取10%)可能遭遇到的最大地震烈度。

4.覆盖层厚度:地下基岩或剪切波速大于500m/s(且其下卧土层剪切波速不少于500m/s)的坚硬土层至地表面的距离。

5.地震反应谱:将单自由度体系的地震最大绝对加速度反应与其自振周期T的关系定义为地震加速度反应谱,或简称地震反应谱6.鞭梢效应:当建筑物有局部突出屋面的小建筑(如屋顶间、女儿墙、烟囱)等时,由于该部分结构的重量和刚度突然变小,将产生鞭梢效应,即局部突出小建筑的地震反应有加剧的现象7.轴压比n定义为:n=N/fcAc(柱组合后的轴压力设计值与柱的全截面面积和混凝土抗压强度设计值乘积之比)。

简答1.简述抗震设计三水准原则第一水准:当遭受低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多遇地震影响时,一般不受损坏或不需修理仍可继续使用第二水准:当遭受相当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地震影响时,可能损坏,经一般修理或不需修理仍可继续使用第三水准:当遭受高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罕遇地震影响时,不致倒塌或发生危及生命的严重破坏2.简述抗震设计两阶段方法第一阶段设计:按多遇地震烈度对应的地震作用效应和其他荷载效应的组合验算结构构件的承载能力和结构的弹性变形。

第二阶段设计:按罕遇地震烈度对应的地震作用效应验算结构的弹塑性变形。

3.简述底部剪力法的适用条件及假定(1)建筑物高度不超过40m(2)以剪切变形为主(3)质量和刚度沿高度分布比较均匀(4)近似于单质点体系结构计算假定:(1)结构的地震反应可用第一振型反应表征;(2)结构的第一振型为线性倒三角形;4.楼层地震剪力在各墙体间的分配一般假定:楼层地震剪力Vi由各层与Vi方向一致的各抗震墙体共同承担。

即:横向地震作用全部由横墙承担,纵向地震作用全部由纵墙承担。

抗震基础知识点总结

抗震基础知识点总结

抗震基础知识点总结一、地震的基本概念地震是指地球内部的能量在破裂面或者岩石断层上释放出来时所产生的一种自然现象,是造成地表和地下结构物破坏和人员伤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地震的产生与板块运动有关,通常会引起地质灾害,例如山体滑坡、泥石流等。

二、地震的基本参数1. 震中:地震的发生位置。

2. 震源:地震发生的地点,即地震的震源。

3. 震源深度:地震发生的深度。

4. 震级:描述地震能释放的大小的参数。

5. 震源机制:描述地震破裂的形态和方向。

三、地震的危害地震对建筑物和结构物造成的破坏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倒塌、位移、破裂和震害。

地震对人员造成的伤害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建筑物倒塌造成的伤亡、次生灾害(如火灾、泥石流等)、心理伤害等。

四、抗震设计的基本原理抗震设计的基本原理是根据地震的作用,设计结构使其在地震发生时能够保持相对稳定的行为,减小破坏程度和减少伤亡。

主要包括减轻地震作用、增强结构的承载能力、提高结构的延性等。

五、抗震设计的措施1. 结构的抗震设计结构的抗震设计包括选用合适的材料、结构形式和结构参数,设置适当的抗震支撑和连接,提高结构的整体稳定性等。

2. 基础的抗震设计基础的抗震设计主要包括采用足够的基础面积、设置合适的基础类型、提高基础的抗震反震能力等。

3. 承载系统的抗震设计承载系统的抗震设计主要包括采用合适的结构形式、设置适当的加强措施、提高结构的整体抗震性能等。

六、抗震基础设计的基本要求1. 抗震基础的选址抗震基础应选择在地质条件稳定、地震烈度较小、避免次生地震灾害的地点进行布置。

2. 抗震基础的材料抗震基础应选用强度高、变形能力好的抗震材料,如高强度混凝土、钢筋等。

3. 抗震基础的设计抗震基础的设计应根据地震作用和建筑物结构的要求来确定基础的尺寸、形式和方式。

4. 抗震基础的施工抗震基础的施工应按照设计要求,采用科学的方法和技术进行施工,严格控制施工质量。

七、抗震基础设计中需要注意的问题1. 土壤的抗震能力土壤的抗震能力对基础的抗震性能有重要影响,需要根据土壤的性质和地震烈度来进行合理设计和选用。

工程结构抗震知识点总结

工程结构抗震知识点总结

1构造地震为由于地壳构造运动造成地下岩层断裂或错动引起的地面振动。

建筑的场地类别,可根据土层等效剪切波速和场地覆盖层厚度划分为四类。

丙类建筑房屋应根据抗震设防烈度,结构类型和房屋高度采用不同的抗震等级。

表征地震动特性的要素有三,分别为最大加速度、频谱特征和强震持时。

多层砌体房屋楼层地震剪力在同一层各墙体间的分配主要取决于楼盖的水平刚度(楼盖类型)和各墙体的侧移刚度及负荷面积。

动力平衡方程与静力平衡方程的主要区别是,动力平衡方程多惯性力和阻尼力。

楼层屈服强度系数(第i层受剪实际承载力与第i层弹性抗震剪力的比值)。

限制构件的剪压比,实质是防止梁发生脆性的斜压破坏。

框架结构的侧移曲线为剪切型(抗震墙弯曲型)。

框架结构防震缝的宽度不小于70mm。

桥梁结构动力分析方法,一般情况下桥墩应采用反应谱理论计算,桥台应采用静力法计算。

当判定台址地表以下10米内有液化土层或软土层时,桥台应穿过液化土层或软土层。

建筑结构扭转不规则时,应考虑扭转影响,楼层竖向构件最大的层间位移不宜大于楼层层间位移平均值的1.5 倍。

为了避免发生剪切破坏,梁净跨与截面高度之比不宜小于4。

在用底部剪力法计算多层结构的水平地震作用时,对于T1>1.4Tg时,在结构顶部附加ΔFn,其目的是考虑高振型的影响。

3.现行抗震规范计算地震作用所采用的三种计算方法为:底部剪力法,振型分解反应谱法和时程分析法。

适用条件:(1)高度不超过40米,以剪切变形为主且质量和刚度沿高度分布比较均匀的结构,以及近似于单质点体系的结构,可采用底部剪力法计算。

(2)除上述结构以外的建筑结构,宜采用振型分解反应谱法。

(3)特别不规则的建筑、甲类建筑和规范规定的高层建筑,应采用时程分析法进行补充计算。

6轴压比:柱组合的轴向压力设计值与柱的全截面面积和混凝土轴心抗压强度设计值乘积之和。

轴压比大小是影响柱破坏形态和变形性能的重要因素,受压构件的位移延性随轴压比增加而减小,为保证延性框架结构的实现,应限制柱的轴压比。

抗震期末考试复习知识点

抗震期末考试复习知识点

1,地壳,地幔,地核2,地震产生原因:构造地震,火山地震,诱发地震,水库3,如何提高梁端延性:控制截面相对受压区高度,控制梁端p max,控制梁端As,加强箍筋4, 柱端:控制截面最小尺寸及高宽比,控制剪跨比,控制轴压比,加强柱横向约束5,震源:地壳深处发生岩层断裂,错动的地方6,体波:纵波,横波7,震级M:衡量一次地震释放能量大小的等级8地震烈度:一定地点引起地面震动及其影响的强弱程度9建筑破坏级别:基本完好,中等破坏,严重,毁坏10基本烈度;该地区在今后50年期限内一般场地条件可能遭遇超越10%概率的烈度11抗震设防类别:特殊设防类,重点,标准,适度12三水准抗震设防目标:第一水准:遭受低于本区烈度,不受顺坏,二:遭受相当于....顺坏经修理可用,三:高于,危及生命13二阶段设计法:一,按小镇作用效应及荷载效应的基本组合验算构件的承载能力,以满足一水准要求;二,按大震验算结构弹性变形,满足三水准要求14结构抗震性能设计:以性能目标为基准的设计目标:针对不同地震地面运动设定的性能水准.根据设防类别,设防烈度,场地条件,结构类型和不规则性,附属设施功能要求,投资大小,震后损失和修复难以度分A.B.C.D四级15地表破坏现象:地裂缝,喷砂冒水,地面下沉,河岸陡坡滑坡16建筑抗震概念设计:根据抗震震害和工程经验形成基本设计原则和思想,进行建筑结构总体布置并确定细部构造的过程17地基基础设计要求:同一结构单元的基础不宜设置在性质不同地基上, ................不宜部分采用天然地基部分采用桩基础,地基为软性土,估计地基不均匀沉降,采取相应措施18建筑场地:工程群体所在地,有相似反应谱特征,范围相当于厂区,居明小区和自然村或不小于1.0km2平面面积19场地岩土工程勘察划分对建筑有利,一般,不利和危险的地段20描述强震地面运动:加速度峰值,持续时间,主要周期三个参数21地基土抗震承载力:与静荷载大小,脉冲次数,频率,允许应变值因素有关除十分软弱土外,大多数土运动强度比静强度高22土的液化:在地下水位一下的饱和松砂和粉土在地震下,土颗粒之间变密趋势,但因孔隙水来不及排出,使土颗粒悬浮状态形成液体23土液化因素:地质年代,土中黏粒含量,上覆非液化土层厚度和地下水深度,土密实程度,土层深度,地震烈度震级24液化土判别:初步判别法,标准贯入试验判别法25动力系数B:单质点弹性体系在地震下最大反应加速度与地面最大加速度之比26重力荷载代表值Gi,应取结构和配件自重标准值和各可变荷载组合之和27重量和刚度沿高度分布比较均匀,高度不超过40m,以剪切变形为主的结构,振动时有以下特点:位移反应以基本振型为主,基本振型接近直线28边端效应;突出屋面的结构质量刚度突然减小,地震反应随之增29竖向地震作用的计算方法:竖向反应谱法,静力法30计算多质点体系的基频高频方法:瑞利法(重力法),折算质量法顶点位移法,矩阵迭代法31框架抗震墙房屋:框架房屋纵横方向的适当位置,在柱俞柱之间设几道钢筋混泥土墙体而形成,充分发挥抗震墙和框架各自优点32框架梁柱震害主要反映在梁柱节点处,柱震害重于梁,柱顶于柱底,角柱于内柱,短柱于一般住33根据结构类型,设防烈度,房屋高度,场地类别降刚劲混泥土房屋分抗震等级34平面不规则类型:扭转不规则,凹凸...,楼板局面不连续竖向................:侧向刚度...,竖向抗测力构件不连续,楼层承载力突变35梁柱塑性铰设计遵循原则:强柱弱梁,强剪弱弯,强节点强锚固36梁的剪压比:梁内平均剪应力于混泥土抗压强度设计值之比37多层砖房破坏:墙体的破坏,墙体转角处..,楼梯间墙体的..,内外墙连接处..,屋盖的..,突出屋面的屋顶间等附属结构的..。

抗震 知识点总结

抗震 知识点总结

抗震知识点总结地震是一种自然的地球现象,经常会给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极大的威胁。

而建筑物作为人们生活和工作的主要场所,其抗震设计和抗震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

为了保障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建筑工程领域对于抗震知识的研究和运用也日益重要。

下面将从地震的基本原理、建筑物的抗震设计和抗震技术三个方面,对抗震知识进行总结。

地震的基本原理地震是地球地壳发生变动时,由于能量释放引起的振动现象。

地震是一种无法预测的自然灾害,一般由于地壳发生变动所引起。

地震的原理是由地震波造成的地面振动。

地震波是指地震中地壳中的能量传播。

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时,会产生地面振动和震动,导致建筑物产生变形和破坏。

地震波有三种类型:P波、S波和L波。

P波是一种压缩波,能够穿过液体和固体,速度快于其他波;S波是一种横波,能够穿过固体但不能穿过液体,速度比P波稍慢;L波是一种地震波,其振幅大,能力强,可以引起建筑物的毁坏。

建筑物的抗震设计为了减少地震对于建筑物的破坏,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抗震设计就显得非常重要。

抗震设计是指在建筑物的设计和施工阶段,要考虑地震因素对建筑物的影响,并进行相应的设计和施工,以求建筑物在地震发生时能够尽量减少破坏,保障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

抗震设计的基本原则有四点:一是考虑地震引起的水平作用力,二是提高结构的承载能力,三是采用地震减震和隔震技术,四是避免单一破坏。

抗震技术为了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可以采用一些抗震技术和防护措施。

抗震技术主要包括地震减震技术和地震隔震技术。

地震减震技术是通过在建筑物的结构中设置减震装置,减少地震对建筑物的影响。

减震装置一般为阻尼器、支座和隔震层等。

这些装置能够吸收地震能量,降低地震引起的震动幅度,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

地震隔震技术是通过在建筑物与地基之间设置隔震装置,减少地震波对建筑物的影响。

隔震装置一般为隔震层和隔震橡胶垫等,能够降低地震波的传播速度,减少地震对建筑物的破坏。

在抗震知识方面,人们还需了解一些基本的自救和互救技能。

抗震复习知识点

抗震复习知识点

抗震复习知识点1.当一个结构在其静平衡位置受到扰动,并做无任何外部动力微烈的振动时,称该结构做自由振动。

2.无阻尼体系完成一个循环的自由振动所需要的时间称为体系的固有振动周期3.单自由度无阻尼体系自由振动方程mx:+kx=0单自由度有阻尼体系自由振动方程mx:+cx.+kx=0单自由度无阻尼体系的简谐振动mx:+kx=p0sinωpt单自由度有阻尼体系的简谐振动mx:+cx.+kx=p0sinωpt4.无阻尼自由振动固有圆频率ω=根号(k/m)有阻尼自由振动中考虑阻尼的圆频率ωD=ω根号(1-ξ2)ωD:考虑阻尼后的圆频率多自由度体系频率方程([k]-ω2[m]){x}=05.阻尼常数c是在自由振动的一个循环或强迫谐振的一个循环中能量耗散的一种测度。

阻尼比也是体系的一种特性,它取决于体系的质量和刚度。

P26.阻尼的特性P3对于ξ的三个值:ξ<1、ξ=1、ξ>1分别讨论如果c=ccr或者ξ=1,则体系返回到其平衡位置而不再振动;如果c>ccr或者ξ>1,体系还是不振荡,并以更缓慢的速率回到其平衡位置;如果c<ccr或者<1,则体系在其平衡位置附近振荡,振幅逐渐减小。

7.无阻尼体系在所有振动周期内的位移振幅都相同,而有阻尼体系则随每个振动周期振荡振幅衰减。

P38.强迫振动或稳态振动,它的存在时因为有作用力而与初始条件无关;瞬态振动,它取决于初始位移和速度.p79.变形(或位移)反应系数Rd是动力(或振动)变形振幅A与静变形的比值.P810.共振频率定义为发生最大反应振幅时的扰动频率。

位移、速度、加速度动力反应系数表示为:Rd 、Rv和Ra。

动力反应系数之间的简单关系为:11.地球由地核、地幔和地壳构成。

P1612.地震就是地球内某处岩层突然破裂,或因局第二个到达震中,又称为S波。

特点:周期长,振幅大使地面发生前后、左右抖动,破坏性较强。

横波的传播是介质质点:不断受剪切变形的过程,因此它只能在固体介质中传播。

抗震设计的知识点总结

抗震设计的知识点总结

抗震设计的知识点总结一、抗震设计的基本原则1. 地震的影响地震是地球上发生的地质现象,它是由地壳中的岩石突然断裂或者岩石夹在地表以下的应力超过了其强度而破裂,使地表产生振动。

地震振幅、频率和持续时间都可能对建筑物造成破坏,所以在设计中要充分考虑地震的影响。

2. 弹性设计原则建筑物在地震中的受力形式主要是弯曲、剪切、轴力和扭转,因此在抗震设计中,需要考虑地震作用下结构的弹性应变和弹性位移,以确保结构在地震发生时可以弹性变形而不致破坏。

3. 原则性和实用性抗震设计应该是科学的、系统的、全面的,同时又要考虑到实际的施工和使用,保持合理性和实用性。

4. 分级设计原则在抗震设计中,需要按照地震烈度等级和建筑物用途的不同,对建筑物进行分级设计,确定建筑物所需的抗震能力和地震防护措施。

5. 效用和经济的原则设计应适用于所能预见的地震力,既能保证结构的安全,又能保证结构的经济合理性。

6. 效果可靠性和易维护性抗震设计需要考虑结构的抗震可靠性和易维护性,确保结构在地震发生后能够保持稳定和可维修。

二、抗震设计的主要工作内容1. 地震勘察在进行抗震设计前,需要对地震烈度、地震波、地基条件等进行全面的勘察和分析,以了解地震对建筑物可能产生的影响。

2. 结构设计抗震设计中的结构设计是其中关键的一环,需要考虑结构的受力特点、结构的稳定性和变形能力、结构构件的选择等。

在抗震设计中,需要确定地震设计激励、结构的周期、结构的阻尼比等参数,以确保结构的抗震性能。

4. 地震防护设计地震防护设计是抗震设计的重要内容,它包括了结构的抗震设防措施、地震减震和隔震技术的应用等。

5. 抗震设防措施抗震设防措施主要包括加固设计、剪力墙、抗震支撑等,这些措施可以有效减小地震对建筑物的影响。

6. 地震减震技术地震减震技术是通过增加结构的阻尼,减少地震对建筑物的影响,主要有液体减震器、摩擦减震器等。

7. 隔震技术隔震技术是通过隔离结构和地震波的传递,减小地震对建筑物的影响,包括了弹簧隔震器、滑动隔震器等。

工程抗震复习总结

工程抗震复习总结

1,地震按其成因可划分四种类型:构造地震,火山地震,陷落地震和诱发地震。

按震源深浅可划分为:浅源地震,震源深度在70千米以内;深源地震,震源深度超过300 千米;中源地震,震源深度在70千米到300千米。

2.地震引起的震动以波的形式从震源向各个方向传播并释放能量,这就是地震波。

它包含在地球内部传播的体波和地球表面传播的面波。

地震波是一种弹性波。

体波包含纵波和横波,纵波周期较短,振幅较小。

横波周期较长,振幅较长。

面波包含瑞雷波和洛夫波。

地震波的传播以纵波最快,剪切波次之,面波最慢。

3.地震强度通常用震级和烈度等反应。

震级是表示一次地震本身强弱程度和大小的尺度,目前国际上通用的事里氏震级。

4.地震烈度是指地震时某一地区的地面和各类建筑物遭受到一次地震影响的强弱程度。

5.震源深度,震中到震源的垂直距离。

震中距,建筑物到震中之间的距离。

震源距,建筑物到震源之间的距离。

极震区,在震中附近,震动最剧烈,破坏最严重的地区。

等震线,一次地震中,在其所波及的地区内,用烈度表可以对每一个地点评估出一个烈度,烈度相同点的外包线叫等震线。

6.地表破坏主要有山石崩裂,滑坡,地面裂缝,地陷和喷水冒沙等。

孤立突出的山梁,山包,条状山嘴,高差较大的台地,陡坡及故河道岸边等,均对建筑物的抗震不利。

局部地质构造主要是指断层。

水位愈浅震害愈重。

7.抗震设防目标:1)小震不坏,在遭受低于本地区设防烈度的多遇地震影响时,建筑物一般不受损坏或不需修理仍可继续使用。

2)中震可修,在遭受本地区规定的设防烈度的地震影响时,建筑物可能有一定损坏,但不至于危及人民生命和生产设备的安全,经一般修理或不需修理仍可继续使用。

3)大震不倒,在遭受高于本地区设防烈度的预估罕遇地震影响时,建筑物不致倒塌或发生危及生命的严重破坏。

众值烈度的超越概率是63.2%,基本烈度的超越概率是10%,罕遇烈度的超越概率是2%。

8.建筑结构抗震设计方法:第一阶段设计是在方案布置符合抗震设计原则的前提下,按与基本烈度相对应的众值烈度的地震动参数,用弹性反应谱法求得结构在弹性状态下的地震作用标准值和相应的地震作用效应,然后与其他荷载效应按一定的组合系数进行组合,并对结构构件截面进行承载力验算,对于较高的建筑物还要进行变形验算。

工程结构抗震知识点总结

工程结构抗震知识点总结

工程结构抗震知识点总结一、抗震设计基本原则1.1 抗震设计的基本原则(1)建筑结构在地震作用下要有较好的抗震性能,减小破坏与损失;(2)建筑结构需要有足够的韧性,以保证在地震作用下能有较好的延性;(3)建筑要有较好的抗震性能,并保证人员的生命安全。

1.2 抗震设计的基本要求(1)建筑结构耐震性能大于抗震性能,确保抗震安全;(2)建筑结构在地震作用下有足够的延性。

1.3 抗震设计的基本措施(1)采用较好的结构体系,如框架结构、剪力墙结构等;(2)采用技术合理的抗震措施,如阻尼器、减震器等;(3)结构材料的选择,如混凝土、钢筋混凝土等;(4)结构节点的抗震设计。

二、地震基本知识2.1 地震的成因(1)地壳构造运动引起地震;(2)岩石断裂引起地震;(3)火山爆发引起地震;(4)坍塌引起地震。

2.2 地震波的传播(1)地震波在地壳内部的传播;(2)地震波在地壳表面的传播;(3)地震波在建筑结构内的传播。

2.3 地震的破坏作用(1)地震波引起的直接破坏;(2)地震波引起的次生破坏,如山体滑坡、泥石流等;(3)地震波引起的间接破坏,如火灾、水灾等。

2.4 地震破坏的影响(1)地震破坏对人员造成的伤亡;(2)地震破坏对建筑结构造成的损坏;(3)地震破坏对城市发展造成的影响。

三、抗震设计的基本要点3.1 抗震设计的基本目标(1)降低建筑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破坏性;(2)提高建筑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延性,确保人员的生命安全;(3)降低地震破坏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3.2 抗震设计的基本原则(1)采用适当的结构体系,确保结构有较好的抗震性能;(2)结构材料的选择要合理,确保结构有较好的延性;(3)结构节点的抗震设计要细致,确保结构有较好的整体性能。

3.3 抗震设计的基本措施(1)采用抗震技术;(2)结构体系的选择;(3)结构材料的选择;(4)结构节点的抗震设计。

3.4 抗震设计的基本要求(1)建筑结构在地震作用下有较好的抗震性能;(2)建筑结构在地震作用下有较好的延性;(3)提高人员的抗震意识,提高人员的防护意识。

工程抗震知识点总结

工程抗震知识点总结

工程抗震知识点总结一、抗震设计概念抗震设计是指在工程设计中,考虑地震力作用的设计,以达到减少地震对建筑物和结构物破坏程度和减小地震灾害损失的目的。

抗震设计的基本原则是在保证建筑物和结构安全的前提下,尽量减小地震对建筑物的影响。

二、地震的基本知识1. 地震的定义地震是地球内部能量释放所产生的振动现象。

地震是地壳变动引起的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的结果,是地壳的快速释放能量的现象。

2. 地震的成因地震是地球内部能量的释放,主要有以下几种成因:构造地震、火山地震、人工地震等。

3. 地震破坏现象地震能够导致建筑物和结构物的倒塌、墙体开裂、地基沉降、构件弯曲等一系列破坏。

4. 地震烈度地震烈度是地震影响程度的度量标准,通常用于估计地震对建筑物和结构物的影响程度。

地震烈度分为12度,由I度到XII度。

三、抗震设计原则1. 安全优先原则抗震设计的首要原则是保证建筑物和结构物的安全,确保其在地震发生时不发生倒塌,建筑内部人员和财产得到保护。

2. 结构合理性原则抗震设计需要根据不同建筑物和结构物的特点和用途,确定结构类型、结构材料和结构形式,以使其在地震作用下具有合理的抗震性能。

3. 节约投资原则在保证结构安全的前提下,抗震设计应尽量减小建筑物的抗震造价,使抗震设计成本控制在合理范围内。

四、建筑物抗震设计的方法1. 结构抗震设计结构抗震设计是指利用结构形式、结构材料、结构布局和结构连接等手段增加建筑物的抗震能力,以减小地震对建筑物的影响。

2. 抗震设防等级划分抗震设防等级是根据建筑物的用途和地震烈度等因素,划分出不同的抗震设防等级,确定建筑物的抗震设计要求。

3. 抗震加固对于老建筑和结构物,可以采用抗震加固的方法来提高其抗震性能,以满足当前抗震设计要求。

五、建筑物抗震设计的技术措施1. 结构合理布局建筑物的结构设计应尽量将水平荷载均匀分布到结构各部位,避免出现集中荷载,提高结构的整体抗震性能。

2. 结构强度设计建筑物的结构设计应考虑地震荷载的作用,保证结构具有足够的强度,并确保结构在地震作用下不发生屈服破坏。

建筑抗震知识点总结

建筑抗震知识点总结

建筑抗震知识点总结一、地震及其危害1.1 地震的成因地震是指地球内部能量的释放造成的地壳运动现象。

地震的成因主要有地壳构造运动引起的构造地震、地表物质移动引起的地质地震、地下岩石断裂引起的断层地震和火山活动引起的火山地震等。

1.2 地震的危害地震对建筑物和人类造成的危害主要包括建筑物倒塌、人员伤亡、经济损失等。

地震时建筑物倒塌是最为直接的危害,而人员伤亡则是最为严重的危害。

二、建筑抗震设计与施工2.1 抗震设计原则建筑抗震设计的原则主要包括减少建筑物的质量、提高建筑物的刚度、增加建筑物的耗能能力等。

其中,提高建筑物的刚度是最为重要的原则之一。

2.2 抗震设计的方法建筑抗震设计的方法主要包括抗震结构设计、抗震构造设计、抗震设备设计等。

其中,抗震结构设计是最为常见的抗震设计方法。

2.3 抗震施工技术抗震施工技术主要包括地基处理、结构加固、抗震设备安装等。

其中,地基处理是最为关键的抗震施工技术之一。

三、建筑物抗震能力评估3.1 抗震能力的评估指标建筑物的抗震能力评估主要根据建筑物的结构形式、材料材质、承载能力等指标进行评估。

其中,结构形式是最为重要的评估指标之一。

3.2 抗震能力的评估方法建筑物的抗震能力评估方法主要包括台网法、静力分析法、动力分析法等。

其中,动力分析法是最为准确的抗震能力评估方法。

3.3 抗震能力的评估标准建筑物的抗震能力评估标准主要包括《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建筑抗震设计细则》等。

其中,建筑抗震设计规范是最为权威的抗震能力评估标准之一。

四、建筑抗震改造4.1 抗震改造的必要性建筑物的抗震改造主要是为了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防止地震时的倒塌和人员伤亡等危害。

因此,抗震改造是非常必要的。

4.2 抗震改造的对象建筑物的抗震改造对象主要包括老建筑、低质量建筑、高层建筑等。

其中,老建筑是最为重点的抗震改造对象之一。

4.3 抗震改造的方法建筑物的抗震改造方法主要包括结构加固、设备更新、地基处理等。

工程抗震复习

工程抗震复习

1、地震:是指因地球内部缓慢积累的能量突然释放而引起的地球表层的振动。

2、地震分类:(1)按地震成因:构造地震、火山地震、陷落地震、诱发地震、水库地震、核爆炸引起的地震。

(2)按震源深浅:浅源地震(震源深度小于75 km,85%)、中源地震(震源深度在75~300 km,12%)、深源地震(震源深度在300 km以上,3%)3、地震波:是地震引起的振动以波的形式向各个方向传播并释放能量。

由体波和面波组成。

4、体波:(1)纵波:由震源向外传播的疏密波,介质质点的振动方向与波的前进方向一致,故又称为压缩波。

特点:周期短,振幅小。

使建筑物上下颠簸。

(2)横波:由震源向外传播的剪切波,介质质点的振动方向与波的前进方向一致,故又称为压缩波。

特点:周期短,振幅小。

使建筑物水平晃动。

根据弹性理论,纵波的传播速度大约为横波的1.67倍,因此也把纵波叫初波,横波叫次波。

5、面波:体波经过地层界面的多次反射后投射到地面上时,激起两种沿地面传播的面波-瑞雷波(R)和洛夫波(L)体波经过地层界面的多次反射后投射到地面上时,激起两种沿地面传播的面波-瑞雷波(R)和洛夫波(L)。

(1)瑞雷波:质点在竖向平面内作与波速相反的椭圆运动,引起建筑物上下颠簸。

(2)洛夫波:质点在水平面内作与波速前进方向相垂直的水平运动,在地面呈蛇形运动,引起建筑物水平晃动。

波速:P>S>面波。

面波能量最大,对建筑物和地表破坏最大。

6、震级:表示一次地震本身强弱程度和大小的等级, M=㏒A(A--距震中100km处。

用标准地震仪纪录到的地面最大水平位移,μm)。

7、震级和能量的关系:㏒E=11.8+1.5M,能量越大,震级就越大;震级相差一级,能量相差约32倍;相差二级,能量相差1000倍。

6级地震相当于一个两万吨级的原子弹。

8、地震烈度:地震时某一地区的地面和各类建筑物遭受到一次地震的强弱程度,用I表示。

9、影响烈度的因素:震级、震中距、震源深度、地质构造、地基条件。

工程抗震复习资料

工程抗震复习资料

1抗震设防的目标:1、当遭受低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多遇地震影响时,主体机构不受损坏或不需修理可继续使用2、当遭受相当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设防地震影响时,可能发生损坏,但经一般性修理仍可继续使用。

3当遭受高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罕遇地震影响时,不致倒塌或发生危机生命的严重损坏。

2地基土液化:指饱水的粉细砂或轻亚粘土在地震力的作用下瞬时失掉强度,由固态变成液态的力学过程。

影响因素:1土层的地质年代和组成2土层的相对密度 3土层的埋深和地下水位的深度4地震烈度和地震持续时间3若取指点m为隔离体,则由结构力学原理可知作用在指点m上面的力有3种,即惯性力I:I=-m[x0(t)+x(t)]、弹性恢复力S:S=-kx(t)、阻尼力D:D=-cx(t)4阵型的最大地震作用F ji=αjγj X ji G i (i=1,2,...,n) αj--相当于第j阵型自振周期T j的地震影响系数。

γj--j阵型的阵型参与系数X ji--j阵型i质点的水平相对位移,即阵型位移G i--集中于i质点的重力荷载代表值5 D值法计算步骤1计算各层柱的侧移刚度D。

2计算各柱所分配的剪力Vij。

3确定反弯点高度y。

4计算柱端弯矩Mc。

5计算梁端弯矩Mb。

6计算梁端剪力Vb。

7、计算柱轴力N6柱的设计遵循原则1强柱弱梁,使柱尽量不要出现塑性铰2在弯曲破坏之前不发生剪切破坏,使柱有足够的抗剪能力3控制柱的轴压比不要太大4加强约束,配置必要的约束箍筋工程结构灾害指那些由于自然的、人为的或者人与自然的原因,对工程结构产生损害或破坏,从而给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造成损害的各种现象。

强柱弱梁要求在强烈地震作用下,结构发生较大侧移进入非弹性阶段时,为使框架保持足够的竖向承载能力而免于倒塌,要求实现梁铰侧移机构,即塑性铰应首先在梁上形成,尽可能避免在危害更大的柱上出现塑性铰。

强剪弱弯为防止框架出现剪切破坏,应充分估计到柱端出现塑性铰即达到极限抗弯承载力是有可能产生的最大剪力,并以此进行柱斜截面计算动力系数β:单质点最大绝对加速度与地面最大加速度的比值标准反应谱:由于地震的随机性,即使在同一地点、同一烈度,每次地震的地面加速度记录也很一致,因此需要根据大量的强震记录算出对应于每一条强震记录的反应谱曲线,然后统计出最有代表性的平均曲线作为设计依据,标准反应谱曲线。

抗震复习资料

抗震复习资料

第一章地震与抗震的一般知识本章重点关键词——震级、烈度(多遇烈度、基本烈度、罕遇烈度)、设防类别、设防目标、概念设计掌握以上关键词的定义;了解地震成因、地震波;了解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设计地震分组;了解震害规律:烈度相同,震中距大的对自振周期大的高柔结构的破坏比震中距小的影大;相反,震中距小的对自振周期小的刚性大的结构破坏比震中距大的影响大。

一、名词解释(1)地震波:地震引起的振动以波的形式从震源向各个方向传播并释放能量;(2) 地震震级:表示地震本身大小的尺度,是按一次地震本身强弱程度而定的等级;(3)地震烈度:表示地震时一定地点地面振动强弱程度;(4)基本烈度:在设计基准期(我国取50年)内在一般场地条件下,可能遭遇超越概率(10%)的地震烈度。

(5)设防烈度:按国家规定权限批准的作为一个地区抗震设防依据的地震烈度。

(6)震中:震源正上方在地表的投影(7)震中距:地面某处至震中的水平距离;(8)震源:发生地震的地方;(9)概念设计:是指在进行结构设计时,首先着眼于结构的整体地震反应,灵活运用抗震设计准则,合理选择结构方案等。

(10)非结构部件:指在结构分析中不考虑承受重力荷载以及风、地震等侧向力的部件二、填空题1.地震按其成因可划分为(构造地震)、(火山地震)、(塌陷地震)和(诱发地震)四种类型。

2..地震按震源深浅不同可分为(浅源地震)、(中源地震)、(深源地震)。

3.地震波可分为(体波)和(面波),造成建筑物和地表的破坏主要以(面波)为主。

4.地壳深处释放能量的地方称为( 震源)。

5.一次地震能量大小称为( 震级),地震对各地影响的强度称( 烈度)。

6.地震强度通常用(震级)和(烈度)等反映。

7.一般来说,离震中愈近,地震影响愈(大),地震烈度愈(高)。

8.建筑的设计特征周期应根据其所在地的(设计地震分组)和(场地类别)来确定。

9.设计地震分组共分(三)组,用以体现(震级)和(震中距)的影响。

工程结构抗震重要章节知识点汇总

工程结构抗震重要章节知识点汇总

工程结构抗震重点章节知识点汇总、地震基础知识与工程结构抗震设防本章重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名词解释:•构造地震、震源、震震源深度、震源距.震中距、震级、地震烈度.地震基本烈度•2•地丧的类型(分别按成因、震源深浅、震级大小)•地震波的种类,传播特点及对地面运动的影响• 4 •建筑抗震的三水准设防目标和两阶段设计方法• 5 •建筑类别和设防标准1. 名词解释工程结构抗震重点章节知识点汇总•蹄就于鶴舉运魏豁下岩层断裂或错动引起的1.震源:地下岩层断裂和错动的地方发源的地方。

震中:震源在地面上的垂直投影,地面上离震源最近的一点。

它是接受振动最早的部位。

震源深度:震中到震源的深度震中距:观测点距震中的距离。

震中距越大的地方受到影响和破坏越小。

•震级:-表示地霆本身大小的等级,它以地震釋放的能量为冬度,根据地慮仪记录到的地震波确定。

用M表示:M=\qA•地震烈度-/血区地曲和井碧建筑物谭受一次地震影响的强弱乳度.它是按地舄址成苗后菓分痴汛用I丧示。

地震烈度是指地震引起的地面震动及其影响的强弱程度。

当以地震烈度为指标, 按照某一原则,对全国进行地震烈度区划,编制成地震烈度区划图,并作为建设工程抗震设防依据时,区划图可标志烈度便被称之为“地震基本烈度”。

2. 地震的类型及成因地震按照成因分为三种:火山地震,塌陷地震,和构造地震。

地震按照震源深浅分为三种:浅源地震,中源地震,和深源地震。

地震按照震级大小分为:5类。

•地震按震级分类加I仃感地震I严坏性地震朋I特大地亡2级4级5级7级8级• 3•地震波的种类,传播特点及对地面运动的影响•体波:在地球内部传播-纵波(P波)-横波(S波)•面波:在地面附近传播-瑞雷波〈R波)-乐浦波(L波)地震波特点速度周期振幅衰减产生效果纵波(顒〉快怏竖向颠筋慢长大慢水平摇見面波彊长鼠大最慢既瞪向廡箴又水平摇晃• 4•建筑抗震的三水准设防冃标和两阶段设计方法三水准的抗震设防•第一水准-多遇烈度-不损坏,不需修•第二水准-基本烈度-有损坏,可修理•第三水准-罕遇烈度-不倒塌,少1伤亡•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抗震两阶段设计方法•第一阶段-取水准一冬遇地谍烈度的地悉动参数•计算结构邨件内力•保证结构强厘,第一水准不坏-取水征茅遇地克烈度的地處动参数,刘结构亍弹性变形验克•保证在宰本烈度八第二水准叫修-合理的结购布弹利可靠的构造措施-保证亦罕進烈度下.第二水旌不倒-对大多数建筑结束计算•第二阶段-取笫三水帶的地蕊动参数.进行薄弱部位的弹塑性变形验篦•保证在罕遇烈度厂不倒• 5建筑类别和设防标准•甲类建筑:损失不可挽回•乙类建筑:城市生命线工程•内类建筑:大量的一般性建筑• 丁类建筑:次要建筑、场地、地基和基础抗震木章重点4 •名词解释发震断裂窮场地.场地覆盖层厚度、砂土液化Z场地土的类型和场地类别的划分3•地基抗震承载力的确定4•影响砂土液化的主要因素,如何影响5•地基土液化的辨别1 •名词解释发震断裂、场地、场地覆盖层厚度、砂土液化发震断裂:具有潜在地震活动的断裂,多与断裂活动有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抗震结构设计考试重点
一、
1、地震动三要素:幅值、频谱、持续时间。

2、地震强度通常用震级和烈度等反映。

(1)震级相差一级,能量就要相差32倍之多。

(2)虽然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但距离震中不同的地点,地震的影响是不一样的,即地震烈度不同。

一般来说,离震中愈近,地震影响愈大,地震烈度愈高;离震中愈远,地震烈度就愈低。

3、为评定地震烈度,就要建立一个标准,这个标准就是地震烈度表。

它是以描述震害宏观现象为主的,即根据人的感觉、器物的反应、建筑物的损坏程度和地貌变化特征等方面的宏观现象进行判定和区分。

4、地震区划是指根据历史地震、地震地质构造和地震观测等资料,在地图上按地震情况的差异划出不同的区域;
(1)《抗震规范》将50年内超越概率为10% 的烈度值称为基本地震烈度,超越概率为63.2%的烈度值称为多遇地震烈度。

(2)地震动参数即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和加速度反应谱;
(3)抗震设防烈度一般情况下应采用区划图中的地震基本烈度。

5、环太平洋地震带和欧亚地震带都是地球上的4个主要地震带之一。

6、地震灾害的三个方面:地表破坏、工程结构的破坏和次生灾害造成的破坏。

7、(1)抗震设防的依据是抗震设防烈度,一般情况下采用基本烈度。

(2)基本烈度与众值烈度相差约为1.55度,而基本烈度与罕遇烈度相差约为1度。

8、.建筑物的抗震设防类别:
(1)甲类(特殊设防类)建筑——指重大建筑工程和地震时可能发生严重次生灾害的建筑(如产生放射性物质的污染、大爆炸)。

该类建筑必须经国家规定的批准权限批准。

(2)乙类(重点设防类)建筑——指地震时使用功能不能中断或需尽快恢复的建筑。

如城市生命线工程建筑和地震时救灾需要的建筑。

(3)丙类(标准设防类)建筑——指一般建筑,包括除甲、乙、丁类以外的一般工业与民用建筑等。

(4)丁类(适度设防类)建筑——指次要的建筑,如遇地震不易造成人员伤亡和较大经济
损失的一般仓库、人员较少的辅助性建筑等。

9、根据建筑物的重要性,各类建筑的抗震设计,应符合下列设防标准:
(1)甲类建筑应采取特殊的抗震措施;
(2)乙类建筑除《抗震规范》有具体规定外,可按本地区设防烈度提高一度采取抗震措施,但设防烈度为9度时可适当提高
(3)丙类建筑应按本地区设防烈度采取抗震措施
(4)丁类建筑可按本地区设防烈度降低一度采取抗震措施,但设防烈度为6度时不应降低。

10、建筑场地类别应根据土层等效剪切波速和场地覆盖层厚度划分为4类。

11、结构的地震作用效应就是指地震作用在结构中所产生的内力和变形,主要有弯矩、剪力、轴向力、和位移等,最后将地震作用效应与其他荷载效应进行组合,并验算结构和构件的抗震承载力及变形,以满足“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的抗震设计要求。

12、(1)结构的地震反应是指地震引起的结构振动,它包括地震在结构中引起的速度、加速度、位移和内力等。

(2)结构的地震反应不仅与地面运动的强弱程度有关,而且还取决于结构本身的动力特性,即结构的自振周期和阻尼等。

(3)地震作用的大小不仅与地震烈度的大小有关,而且与建筑物的动力特性有关。

13、地震系数k表示地面运动的最大加速度与重力加速度之比
14、工程中求解结构地震反应的方法大致可分为两类:拟静力方法(等效荷载法)、直接动力分析法(时程分析法)。

15、单质点弹性体系计算简图的核心——结构质量的描述,分为集中法描述和分布法描述,其中集中法描述的关键是确定质量的位置和大小。

16、由单自由度体系自振周期的计算公式可知,结构的自振周期与其质量和刚度的大小有关。

质量越大,则其周期就越长,而刚度越大,则其周期就越短。

此外,自振周期是结构的一种固有属性,也是结构本身一个很重要的动力特性。

17、质点的绝对最大加速度取决于地震时的地面运动加速度、结构的自震频率或自振周期以及结构的阻尼比。

18、加速度反应谱与体系的自振周期和阻尼比有关。

19、质点的绝对最大加速度与质点质量的乘积即为水平地震作用的绝对最大值。

20、《抗震规范》规定,对于烈度为8度和9度的大跨和长悬臂结构、烟囱和类似的高耸结构以及9度时的高层建筑等,应考虑竖向地震作用的影响。

21、建筑抗震设计一般包括三个方面:概念设计、抗震计算和构造措施。

22、框架结构防震缝的宽度不小于70 mm 。

23、用底部剪力法计算地震力时,为考虑小塔楼的不利影响,通常将小塔楼的等效地震力增大3倍。

24、钢筋混凝土房屋应根据烈度、结构类型和房屋高度采用不同的抗震等级。

二、名词解释
1、抗震设防:指对建筑物进行抗震设计并采取一定的抗震构造措施,以达到结构抗震的效果和目标。

2、建筑抗震概念设计:在进行结构抗震设计时,特别是从结构总体上考虑抗震的工程决策,即正确的解决整体方案、材料使用和细部构造,以达到合理抗震设计的目的。

3、振型分解法:如果用体系的振型作为基底,而用另一函数q(t)作为坐标,就可以把联立方程组变为几个独立的方程,每个方程中只包含一个未知项。

这一方法称为振型分解法。

4、重力荷载代表值:结构或构件永久荷载标准值与有关可变荷载的组合值之和。

5、底部剪力法:先计算出作用于结构的总水平地震作用,即作用与结构底部的剪力,然后将此总水平地震作用按照一定的规律再分配给各个质点。

6、地震影响系数:实际上就是作用于单质点弹性体系上的水平地震力与结构重力之比:βαk g S a ==/ 。

7、地震烈度:指地震时某一地区的地面和各类建筑物遭受到一次地震影响的强弱程度。

三、简答
1、简述我国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提出的“三水准”设防目标,以及具体设计过程中的“两阶段”设计法
答:(1)抗震设防的三个水准 :
第一水准:当遭受低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多遇地震影响时,一般不受损坏或不需修理仍可继续使用;
第二水准:当遭受相当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地震影响时,可能损坏,经一般修理或不需修理仍可继续使用;
第三水准:当遭受高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罕遇地震影响时,不致倒塌或发生危及生命的严重破坏
(2)两阶段设计方法:
第一阶段设计:验算工程结构在多遇地震影响下的承载力和弹性变形,并通过合理的抗震构造措施来实现三水准的设防目标;
第二阶段设计:验算工程结构在罕遇地震下的弹塑性变形,以满足第三水准抗震设防目标。

对少部分结构,如有特殊要求的重要结构和地震时易倒塌的结构等,需进行第二阶段的抗震设计。

2、简述现行抗震规范计算地震作用所采用的三种计算方法及其适用范围。

底部剪力法、振型分解反应谱法、时程分析法。

(1)底部剪力法:高度不超过40米,以剪切变形为主且质量和刚度沿高度分布比较均匀的结构,以及近似于单质点体系的结构。

(2)振型分解反应谱法:除上述结构以外的建筑结构。

(3)时程分析法:特别不规则的建筑、甲类建筑和规范规定的高层建筑。

3、《抗震规范》关于抗震结构体系有下列要求:
(1)有具有明确的计算简图和合理的地震作用传递途径;
(2)宜有多道抗震防线,应避免因部分结构或构建破坏而导致整个体系丧失抗震能力或对重力的承载能力;
(3)应具备必要的强度以及良好的变形能力和耗能能力;
(4)宜具有合理的刚度和强度分布避免因局部削弱或突变形成薄弱部位,产生过大的应力集中或塑性变形集中;对可能出现的薄弱部位,应采取措施提高抗震能能力。

4、框架结构抗震设计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答:强柱弱梁、强剪弱弯、强节点、强锚固等设计原则。

强柱弱梁:塑性铰应首先在梁上形成,尽可能避免在危害更大的柱上出现塑性铰。

强剪弱弯:在弯曲破坏之前不发生剪切破坏。

强节点弱构件:节点的承载力不应低于其连接构件(梁、柱)的承载力。

5、砌体结构中设置钢筋混凝土构造柱和圈梁的作用?
(1)构造柱的作用:可以提高墙体的抗剪强度,增强房屋的变形能力,在墙体开裂后,构造柱与圈梁所形成的约束体系可以有效限制墙体的散落,使开裂墙体从滑移、摩擦等方式消耗地震能量,保证房屋不致倒塌。

(2)圈梁的作用:可以加强纵横墙的连接,增强楼盖的整体性,增加墙体的稳定性,可以有效约束墙体裂缝的开展,从而提高墙体的抗震能力,还可以抵抗由于地震或其他原因所引起的地基不均匀沉降对房屋的破坏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