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市产学研合作现状及对策分析

合集下载

产学研一体化的挑战与对策

产学研一体化的挑战与对策

产学研一体化的挑战与对策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经济的快速发展,产学研一体化已成为推动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核心战略。

然而,在产学研一体化的实施过程中,我们也面临着诸多挑战。

本文将从产学研一体化的内涵出发,分析当前面临的挑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期为推进产学研一体化进程提供有益的参考。

一、产学研一体化的内涵产学研一体化是指产业界、学术界和研究机构在创新过程中形成紧密的合作关系,共同推动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

这种合作模式有助于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和风险共担,促进科技成果的快速转化和应用。

产学研一体化不仅是提高国家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

二、产学研一体化面临的挑战1. 体制机制不完善当前,产学研一体化的体制机制尚不完善,缺乏有效的政策引导和激励机制。

政府部门在产学研合作中的定位和作用不明确,导致政策执行力度不够,资源配置效率不高。

同时,企业在产学研合作中的主体地位尚未得到充分体现,缺乏足够的动力参与合作。

2. 创新资源分散产学研一体化的实施过程中,创新资源分散、重复建设的问题较为突出。

各类创新主体在研发过程中缺乏协同,导致资源浪费和效率低下。

此外,产学研合作中的知识产权保护问题也不容忽视,制约了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3. 人才培养与需求脱节产学研一体化对人才的需求具有多样性和层次性。

然而,当前的人才培养模式与市场需求之间存在一定的脱节,导致人才供给与需求不匹配。

同时,产学研合作中的人才流动和激励机制也存在不足,制约了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4. 国际合作与交流不足在全球化背景下,国际合作与交流对于推动产学研一体化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当前我国在产学研领域的国际合作与交流尚显不足,缺乏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对接和融合。

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我国产学研一体化的发展空间和竞争力。

三、推进产学研一体化的对策1. 完善体制机制政府应加强对产学研一体化的政策引导和支持,制定和完善相关法规和政策,明确各方在合作中的地位和作用。

专业学位研究生产学研联合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专业学位研究生产学研联合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专业学位研究生产学研联合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专业学位研究生产学研联合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引言: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人才培养逐渐成为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

专业学位研究生产学研联合培养作为一种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在培养高层次专业人才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然而,现实中这种培养模式还存在一些问题,本文将对其存在的问题进行探究,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存在的问题:1. 缺乏产学研融合的条件:专业学位研究生本科阶段的学习主要以理论知识为主,在产业界往往缺乏实践经验。

而产学研联合培养正是通过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具备实践能力的专业人才。

然而,目前在一些高校和企业合作中,产学研融合的条件还不够成熟,无法真正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2. 难以实现课程的深度整合:专业学位研究生与企业合作进行产学研联合培养,需要对课程进行深度整合,使学习内容更加符合实际需求。

然而,由于课程制定方面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学校往往难以更改已有的教学计划,导致产学研联合培养中的课程整合难度较大,影响了培养效果的发挥。

3. 学术研究与实际需求不匹配: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研究方向通常是基于实践需求而设定的,旨在解决实际问题。

然而,在一些产学研联合培养中,学术研究与实际需求的匹配度不高,导致研究成果无法直接应用到实际中,使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效果打了折扣。

二、对策研究:1. 加强产学研联合的基础建设:学校与企业需要加强沟通与协调,共同打造产学研联合培养的基础平台。

同时,政府需要加大对该培养模式的支持力度,在政策上进行明确规定,提供相应的经费和资源保障,为专业学位研究生产学研联合培养创造良好的条件。

2. 加强课程整合和更新:学校应积极与企业合作,基于实际需求重新设计课程,针对性地调整和整合课程内容,使之更加符合实际。

同时,学校应加强与企业的合作交流,及时了解行业的发展变化,随时更新课程内容,以确保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3.增加实践环节,提高实践能力:专业学位研究生产学研联合培养的目的在于培养具备实践能力的专业人才,因此在培养过程中应注重实践环节的设置。

产学研深度合作机制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

产学研深度合作机制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

产学研深度合作机制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摘要]产学研深度合作问题一直是制约我国科技成果转换效率的一个难题,同时也是学术界和实践领域长期关注的热点问题。

产学研合作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产学研缺乏深度合作的有效机制,通过大学及科研院所、产业、政府之间组织结构性的安排,制度性的设计等机制研究,特别是从利益演化机制的角度研究产学研合作的机理,对促进高校服务于经济建设主战场有着是十分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校企合作产学研合作动力机制利益分配机制[作者简介]同勤学(1963-),男,陕西合阳人,西安文理学院商学院教授,研究方向:教育经济管理。

[中图分类号] G64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0439-8041(2013)10-0016-03在知识日渐重要的全球经济发展中,产学研合作可加强科技、教育、经济的紧密结合,充分发挥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的集成优势,加快高校、科研院所的科技成果转化,增强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实现社会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提升整个国家和地区的创新能力。

国内外实践经验证明,产学研合作已成为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以及保持和提高国家、地区长期竞争力的关键因素。

一、建立产学研深度合作有效机制的重要意义开展产学研深度合作,用最新的科技成果改造既有产业,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已成为我国科技进步与企业产业升级的重要途径,对我国的经济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开展产学研深度合作有利于迅速提升高校的核心竞争力。

知识经济社会,高校必须依靠提升核心竞争力来实现跨越式发展。

高校通过产学研深度合作机制可以提升大学核心竞争力,主要表现在:一是通过迅速提高科研水平来提升核心竞争力。

以市场为导向选择科研课题,迅速完成研发、转化过程,有利于提高科研水平,缩小与世界一流大学的科研差距。

二是通过锻炼科研队伍、优化人才培养来提升高校的科研竞争力。

产学研合作,可以使研发人员增强市场意识、竞争意识,可以使教师走向实践平台,发挥积极作用。

产学研合作的模式发展与对策

产学研合作的模式发展与对策

产学研合作的模式发展与对策一、产学研合作模式1.研发合作模式:产业界和学术界合作开展研发项目,共同解决技术难题。

这种合作模式的优势是技术创新能力强,能够加快新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2.人才培养合作模式:学术界与企业合作开展人才培养计划,培养适应产业发展需求的专业人才。

这种合作模式的优势是可以提升人才培养的实践性和专业性,使学生更好地适应企业的工作要求。

3.产业化转移模式:学术界的科研成果通过技术转移或者产业化合作转移到产业界。

这种合作模式的优势是能够促进科技成果的商业化和产业化,推动创新成果的市场应用。

二、产学研合作的发展趋势1.深度合作:将产业界、学术界和科研机构的合作拓展到更深入的层面,实现资源共享和互补优势,共同开展长期性的合作项目。

2.跨学科合作:促进不同领域的学术界合作,跨学科的互补能够激发创新和创意,开拓新的合作领域。

3.国际化合作:加强国际间的产学研合作,借鉴和融合国际先进经验和技术,推动国内产业的升级和创新。

三、产学研合作的对策1.加强政策支持:政府部门可以出台相关政策,提供资金支持和税收优惠,鼓励企业和学术界开展合作。

同时,建立合理的知识产权保护机制,保护学术界的科研成果和企业的商业利益。

2.建立合作平台:建立专门的产学研合作平台,为产业界和学术界提供信息交流和资源共享的平台,帮助他们找到合适的合作伙伴。

3.推动人才流动:鼓励学术界的研究人员到企业进行实践,提供产学研的交叉培训机会,促进人才的流动和技术的转移。

4.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产业界和学术界应该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共同发展研究项目,并且及时分享研究成果,形成持续的创新动力。

总之,产学研合作是推动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

通过选择合适的合作模式,抓住发展趋势,并采取有效的对策,可以实现产学研三方的互利共赢,推动技术创新的应用,提升企业的竞争力。

中小企业产学研合作创新存在问题及对策

中小企业产学研合作创新存在问题及对策

中小企业产学研合作创新存在问题及对策产学研合作创新是指企业、高校及科研院所三者按照“利益共享、风险共担、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原则,共同开展技术创新的活动,是促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推动高校科技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的有效途径,是促进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和市场竞争能力的有效方式。

一、中小企业产学研合作创新存在的问题和遇到的瓶颈1、产学研合作中,企业主体作用不明显。

部分中小企业缺乏进行产学研合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产学研合作创新重视不够。

大部分企业仅着眼在找一些短平快的项目,与高校院所的合作停留在个别项目或短期合作上,缺乏从长远的观点考虑如何提高企业新技术的吸收及开发能力。

另外,各级引导鼓励企业进行产学研合作创新的政策措施不多,还不能有效调动企业产学研合作的积极性。

2、产学研合作中,合作观念存在差异。

企业、大学和科研院所属于不同类型的组织,它们在任务和目标上有着本质的差异,在项目的选择上,学校的研究人员偏向于有一定学术水平、有利于评奖评职称的“课题”进行“研究”,但企业主要瞄准有市场需求的“项目”进行“开发”。

这导致一方面大量的科技成果由于缺乏市场需求难以推广,各种形式的科技成果洽谈会也效果不佳;另一方面,企业的科技需求又难以得到满足。

在项目完成的标准上,科研机构认为样机做出来就算成功,而企业要求能够大批量生产才算成功(这在项目合作模式中体现得尤为明显)。

3、产学研合作中,利益分配不尽完善。

企业的积极性很高,研究机构提供的技术也很好,但由于产学研合作中各方对技术价值的看法不同,各方的利益不能得到很好的处理,从而影响了合作的进程,有些甚至因此中止了合作。

出现这个问题的根源在于各方对技术价值评价的标准不一样。

企业认为高校或研究所对其成果定价偏高,报出的价格有时是企业方预期的几倍甚至几十倍。

研究单位则认为企业“太精”,过于斤斤计较,舍不得投入。

双方在协议签订过程中,前期研发投入一般不会太大,各方可能还比较容易达成一致的协议,许多企业因此认为利益分配不是问题。

中小企业产学研合作创新存在问题及对策

中小企业产学研合作创新存在问题及对策

中小企业产学研合作创新存在问题及对策产学研合作创新是指企业、高校及科研院所三者按照“利益共享、风险共担、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原则,共同开展技术创新的活动,是促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推动高校科技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的有效途径,是促进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和市场竞争能力的有效方式。

一、中小企业产学研合作创新存在的问题和遇到的瓶颈1、产学研合作中,企业主体作用不明显。

部分中小企业缺乏进行产学研合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产学研合作创新重视不够。

大部分企业仅着眼在找一些短平快的项目,与高校院所的合作停留在个别项目或短期合作上,缺乏从长远的观点考虑如何提高企业新技术的吸收及开发能力。

另外,各级引导鼓励企业进行产学研合作创新的政策措施不多,还不能有效调动企业产学研合作的积极性。

2、产学研合作中,合作观念存在差异。

企业、大学和科研院所属于不同类型的组织,它们在任务和目标上有着本质的差异,在项目的选择上,学校的研究人员偏向于有一定学术水平、有利于评奖评职称的“课题”进行“研究”,但企业主要瞄准有市场需求的“项目”进行“开发”。

这导致一方面大量的科技成果由于缺乏市场需求难以推广,各种形式的科技成果洽谈会也效果不佳;另一方面,企业的科技需求又难以得到满足。

在项目完成的标准上,科研机构认为样机做出来就算成功,而企业要求能够大批量生产才算成功(这在项目合作模式中体现得尤为明显)。

3、产学研合作中,利益分配不尽完善。

企业的积极性很高,研究机构提供的技术也很好,但由于产学研合作中各方对技术价值的看法不同,各方的利益不能得到很好的处理,从而影响了合作的进程,有些甚至因此中止了合作。

出现这个问题的根源在于各方对技术价值评价的标准不一样。

企业认为高校或研究所对其成果定价偏高,报出的价格有时是企业方预期的几倍甚至几十倍。

研究单位则认为企业“太精”,过于斤斤计较,舍不得投入。

双方在协议签订过程中,前期研发投入一般不会太大,各方可能还比较容易达成一致的协议,许多企业因此认为利益分配不是问题。

大连市科学技术局关于印发《大连市实质性产学研联盟、创新联合体构建与发展实施办法(试行)》的通知

大连市科学技术局关于印发《大连市实质性产学研联盟、创新联合体构建与发展实施办法(试行)》的通知

大连市科学技术局关于印发《大连市实质性产学研联盟、创新联合体构建与发展实施办法(试行)》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大连市科学技术局•【公布日期】2022.02.16•【字号】大科发〔2021〕234号•【施行日期】2022.03.18•【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科学技术其他规定正文大连市科学技术局关于印发《大连市实质性产学研联盟、创新联合体构建与发展实施办法(试行)》的通知大科发〔2021〕234号各有关单位: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通过实质性产学研联盟、创新联合体形式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推动我市技术创新体系构建与发展,经商大连市财政局,大连市科学技术局研究制定《大连市实质性产学研联盟、创新联合体构建与发展实施办法(试行)》。

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大连市科学技术局2022年2月16日目录第一章总则第二章主要任务第三章组建第四章备案第五章运行与管理第六章绩效评估第七章监督检查和奖惩第八章附则大连市实质性产学研联盟、创新联合体构建与发展实施办法(试行)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通过实质性产学研联盟、创新联合体形式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推动大连市技术创新体系构建与发展,大连市科学技术局(以下简称市科技局)根据市委《关于制定大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辽宁省建设实质性产学研联盟工作指引(暂行)》等文件的规定,现制定本实施办法。

第二条实质性产学研联盟(以下简称联盟)是指由企业牵头,高校、科研机构或其他组织机构,以企业的发展需求和各方的共同利益为基础,以提升产业技术创新能力为目标,以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契约为保障,形成的联合开发、优势互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技术创新合作组织。

创新联合体(联合体)是以解决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核心技术问题为目标,以承担重大科技项目为主要任务,以市场机制为纽带,采取自发组织的方式,由创新资源整合能力强的行业龙头骨干企业牵头,各成员单位分工合作,形成“核心层+紧密合作层+一般协作层”相互协作、产业链内大中小创新单元共同参与的体系化、任务型的创新合作组织。

产学研合作的现状与思考

产学研合作的现状与思考

产学研合作的现状与思考为充分发挥高校、科研院所人才、技术和成果资源优势,促进我县企业有效利用各类社会科研资源,强化产学研结合,加速科技成果产业化,提高全县科技创新能力,今年10月初,县人才办会同相关职能单位一行8人,就我县产学研合作情况进行了深入调查研究。

调研组通过听取工作情况汇报、到企业实地考察、发放调查问卷等形式,较全面地掌握了全县产学研合作情况。

在此基础上,调研组对我县产学研合作的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工作建议进行了认真的分析和思考。

现将相关情况汇报如下:一、产学研合作现状始于20世纪90年代,经过十多年的发展,特别是近年来,我县把产学研人才工作作为提升县域企业竞争力、培育县域经济增长点的龙头工程来抓,取得了明显成效。

全县先后从全国32所高校、科研院所邀请218位知名专家教授来沭考察,签署合作协议68项,转化科技成果65项,解决技术难题780个,新建省级以上产学研合作研发机构7个、市级研发机构25个,实现新增效益18亿元,有力地推动了县域经济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

取得的成效:1、合作基础不断夯实。

从人才队伍建设看,我县多家企业引进专业技术人才,近两年全县仅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引进就达140余人,全县专业技术人员占职工总数平均达10%左右;从技术中心的建立看,我县建立企业研发机构60余个,占规模企业总数的10%以上,其中7家研发机构获得省批准,25家研发机构得到市级批准立项。

2、合作呈现良好态势。

从合作成效看,我县先后有100余家企业与32所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了较为固定的产学研合作关系,合作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江苏福庆木业有限公司通过与南京林业大学合作共建研发中心,建立本科生、硕士生实践基地,先后解决技术难题70多个,带来直接经济效益2000多万元;江苏中辆科技有限公司通过“轨道交通整体车组制造柔性工装生产线”项目,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喜结连理”,并得到2009年省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立项,支持资金650万元。

产学研合作存在的问题

产学研合作存在的问题

产学研合作存在的问题产学研合作存在的问题一、信息不对称•学术界研究重点与产业需求不匹配: 学术界通常追求基础研究和理论探索,而产业界更注重实际应用和商业化,两者研究重点的不一致导致合作困难。

•产业界商业机密与学术界开放共享的冲突: 产业界在合作中通常需要保护商业机密和核心技术,而学术界更倾向于开放共享研究成果,这种冲突限制了合作的深入发展。

二、利益分配不公平•学术界缺乏实际利益回报: 学术界在合作中通常只能获得学术声誉等软实力的回报,而产业界则能从合作中获取实际利益,这使得学术界对合作的积极性受到抑制。

•科研成果转化受制于产业界: 在合作中,由于产业界通常具备资金和市场资源,因此对科研成果的转化掌握主导权,学术界在利益分配中处于相对被动的地位。

三、合作机制不完善•合作模式缺乏灵活性: 目前合作模式多以委托研究或科研项目的方式存在,合作时间周期较长且需要双方长期承担风险,缺乏更灵活的合作模式,无法适应快速变化的需求。

•合作管理和协调困难: 产学研合作需要相关机构或人员进行管理和协调,但合作伙伴之间的工作方式、文化差异等因素对合作的顺利进行产生困扰,难以实现良好的合作管理。

四、人才培养与交流不足•人才培养机制不匹配: 学术界和产业界在人才培养上存在差异,导致缺乏能够适应产学研合作需求的人才,限制了合作的深入发展。

•人才交流渠道不畅通: 学术界和产业界在人才交流上缺乏有效的渠道和平台,互通有无的机会有限,难以分享资源和经验,限制了合作效果的提升。

以上是产学研合作存在的主要问题,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各方共同努力,加强沟通与合作,优化合作机制,提升人才培养水平,以推动产学研合作的持续发展。

五、知识产权保护不足•技术成果归属不清: 在产学研合作中,技术成果的归属问题常常引发争议,缺乏明确的合作协议和知识产权保护机制,可能导致合作双方对创新成果的权益争夺。

•知识产权保护机制不完善: 目前的知识产权保护机制难以适应快速变化的科技环境,难以有效保护合作双方的创新成果,存在知识产权侵权风险。

产学研合作存在的问题

产学研合作存在的问题

产学研合作存在的问题产学研合作是指产业界、学术界和研究界之间的合作机制,旨在将市场需求、科研成果和创新能力有机结合,促进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

然而,产学研合作也存在一些问题,影响了其深化与推进的效果。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来论述产学研合作存在的问题。

首先,产学研合作中存在的其中一个问题是信息不对称。

产业界、学术界和研究界在信息获取和共享方面存在差异。

产业界通常关注实际应用和商业模式,他们最关心的是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商业价值。

学术界和研究界则更注重基础研究和理论研究,在学术发表和科研成果方面更为看重。

因此,当他们合作时,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就会浮现出来。

产业界无法获得最新的科研成果,而学术界和研究界无法了解市场需求的变化。

这样的信息不对称会影响合作的协商和决策过程。

其次,产学研合作中存在的另一个问题是利益分配不均。

由于产业界在资金和资源方面相对较为富裕,他们通常更容易占据主导地位并获得更多的利益。

学术界和研究界相对来说资源较为有限,他们往往需要依靠产业界的支持才能进行研究和开发工作。

由于利益分配不均,学术界和研究界可能会缺乏动力和积极性参与合作。

这种不平衡的利益分配也可能导致一些企业不愿意与学术界合作,进一步加剧了产学研合作的困难。

再次,产学研合作中还存在文化差异和目标不一致的问题。

企业注重市场需求和商业利益,他们通常追求高效和快速的结果。

学术界和研究界则更注重思考和探索,他们优先考虑科学发现和理论突破。

这两种不同的文化和目标可能导致双方在合作中产生冲突和误解。

企业可能会认为学术界和研究界缺乏实践经验和应用能力,而学术界和研究界则可能对企业的商业化目标缺乏理解和重视。

此外,产学研合作还存在于制度和政策环境的问题。

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在产学研合作方面的制度和政策环境差异较大。

某些地方存在创新政策的缺失或不完善,这会限制产学研合作的发展。

同时,一些政府投资项目也存在审核审批流程复杂、时间周期长等问题,导致合作项目难以落地。

(参考资料)我国产学研合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参考资料)我国产学研合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参考资料)我国产学研合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我国产学研合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一、我国产学研合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一)产学研合作不够紧密,从全社会来看,尚未形成一个有效的机制在实际的调查过程中,我们发现,企业在研发新产品、新技术或者是进行技术创新时,主要还是依靠自身力量,合作的力度明显不够。

而种种迹象表明产学研合作的力度不够,出现了脱节现象。

从根本上来说,这主要是因为产学研的合作机制不够完善,尚未形成一个有效的合理的合作机制。

首先,在政府职能方面,未出台具有足够吸引力的相应配套政策,对产学研合作过程中的人才引进、共建产业基地和产业化项目未给予相应的政策、资金方面的扶持和引导。

其次,中介市场不发达,从事技术服务和具有相应服务能力的中介组织缺乏,致使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之间的沟通渠道较少。

(二)产学研合作各方定位不清,责任不明在产学研合作过程中,企业是合作的龙头,学校和研究机构是支撑,运行机制是关键。

但是,产学研合作各方对此没有明显的认识,责任不明确。

其一,就目前来看,企业仍未成为合作过程中的决策主体、投入主体、利益主体和风险承担主体,产学研合作的工作重心没有落到企业。

其二,高校是产学研合作的支撑,是创新的源头、人才的基地。

高校的主要职能是为企业提供技术和智力支持,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高校的积极性主动性不够,往往处于被动等待的地位。

其三,政府主管部门还未能认识其在职能转变中的地位,对产学研合作的政策引导和鼓励和提供的平台都显不足,在产学研合作方面的作用有待进一步加强。

(三)产业部门对产学研结合认识不足,阻碍了工作的推进在目前的产学研合作中,不少的企业在寻求合作伙伴的过程中,首先考虑的是名校、名专业,对一些非名校弃之不顾。

而在合作的过程中,也往往停留在项目支持、科技成果转让、提供实习基地和员工培训等方面,忽略了合作的另一项重要内容:人才培养的在岗培训实践。

而不少企业对市场经济观念认识不够,重眼前利益而非视长远发展,重实际生产而非开发研究,没有充分认识到技术开发对企业生存与发展的重要性。

当前高校产学研合作存在主要问题及对策论文

当前高校产学研合作存在主要问题及对策论文

当前高校产学研合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产学研合作是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通过自主协商,为市场需求和共同利益联合起来,按照市场经济机制,采取多种方式进行的科研开发、生产、咨询服务等经济合作活动。

一、高校产学研合作存在的主要问题1.合作意识不强(1)对高校产学研结合重要性的认识不足。

(2)企业经营中的短视行为。

(3)部分高校在产学研结合模式选择上认识不到位。

2.合作层次不高多数企业对技术创新和产学研合作缺少总体规划,校企合作还停留在对企业的技术服务层面或直接购买技术成果,其作用仅限于解决企业某个具体的技术难题,而对企业的自主创新、开发独特产品、发展独特技术等核心竞争力的提升作用不明显。

3.合作平台有待完善大部分企业认为有关产学研的信息不通畅或缺少有效平台,不知如何进行有效的产学研合作。

这也说明,政府在推进产学研合作平台构建上有很大发挥作用的空间。

4.中介组织发育不健全由于缺少为产学研合作提供全程服务的中介组织,一方面,企业与科研机构缺乏有效的沟通;另一方面,由于缺少风险资金、市场推广等方面的社会服务,很多项目难以科技成果产业化。

二、对策1.增强创新意识,提倡合作精神产学研合作需要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

加强科技合作的宣传、引导,使企业深刻认识到产学研合作对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培养和竞争力的打造具有重要意义,高度重视并发挥企业家在自主创新中的领导和组织作用,加速产学研体系的融合。

2.加强政府引导,完善创新机制(1)强化领导建立重大产学研项目领办制度、重点产学研合作项目的领导联系挂钩制度。

(2)推动升级由低层次向高层次发展,扩大合作范围;从松散合作向紧密合作发展。

(3)示范引导抓好有重大影响的产学研联合示范项目,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市场前景的高新技术和产品。

3.强化主体地位,制订发展规划(1)企业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把追求技术进步作为自觉行为,积极向高校、科研机构寻求技术支撑,不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2)企业经营者要具备战略眼光,挑选战略合作伙伴,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有实力的企业要与世界知名大学、研究机构开展合作,并保障经费来源。

产学研用存在的问题

产学研用存在的问题

产学研用存在的问题
一、资金投入不足
科技成果转化需要大量资金投入,但当前财政科技经费投入不足,缺乏稳定的产学研合作资金支持,导致产学研结合难度增大。

解决方案:
1.政府应加大对科技研发和成果转化的资金投入,提高科技经费的使用效益,发挥政府资金的引导作用,吸引社会资本投入。

2.建立多元化的投融资体系,鼓励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等多方参与,共同推动科技成果转化。

3.设立科技成果转化专项基金,为成果转化的关键环节提供资金支持,降低转化风险。

二、教师科研能力不足
教师科研定位不准、能力不强、转化不足,影响了科研与教学的融合,以及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解决方案:
1.加强教师科研能力的培训和提高,提高教师的科研素养和创新能力。

2.鼓励教师参与科技成果转化工作,将科技成果与教学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3.建立科技成果转化的激励机制,鼓励教师积极参与科技成果转化工作。

三、中间环节及成果转化经费缺乏支持
中间环节投入高、风险高、成功率低、收益低,很少有企业愿意在这个环节投入资金,导致成果转化困难。

解决方案:
1.政府应设立中间环节和成果转化的专项资金,支持科技成果转化的关键环节。

2.建立风险投资机制,鼓励社会资本进入科技成果转化领域,降低转化风险。

3.发挥科技中介的作用,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技术评估、交易撮合等服务,提高转化成功率。

4.加强科技成果转化的知识产权保护,提高转化收益的保障程度。

产学研发展现状分析

产学研发展现状分析

产学研发展现状分析当前,产学研发展已经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发展和创新能力提升的重要力量。

产学研三者的合作与互动,不仅可以促进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与应用,还可以提高高校的科学研究水平和技术创新能力,同时也能够增强企业的技术研发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下面,将从产学研发展的背景、现状和问题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首先,当前产学研发展的背景为我国经济转型升级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提出。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旧的发展模式已经难以适应经济新常态的要求,急需依托产学研合作来加速科技创新与转化。

同时,近年来我国提出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要求依靠科技进步来推动经济的升级和发展,产学研合作成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手段。

其次,产学研发展的现状表现为合作模式的不断创新和深化。

目前,国内外产学研合作模式多样,包括科研项目合作、联合研究机构建设等。

随着政府支持力度的不断加大和市场需求的不断提升,产学研合作越来越广泛且深入。

一方面,高校和科研机构积极参与科研项目合作,推动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与应用;另一方面,企业积极与高校和科研机构开展技术合作,实现自主创新和提高竞争力。

然而,产学研发展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产学研合作的机制还不够完善,合作缺乏长期稳定的机制保障。

一些高校和企业合作往往只停留在项目合作的表面,缺乏真正的战略合作和深度合作。

其次,由于产学研合作的利益分配问题,合作双方之间的合作意愿和积极性存在差异。

一些企业认为,高校和科研机构的研究成果无法满足实际生产需求,而高校和科研机构则认为企业的需求不够明确和具体。

此外,人才培养和人才流动也是产学研合作面临的困难。

由于产学研合作涉及不同机构之间的人才流动和培养,因此存在人才培养的体制机制不匹配问题。

综上所述,产学研发展在推动我国经济创新和发展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当前,产学研合作模式不断创新和深化,为科技创新和经济转型升级提供了有力支持。

然而,产学研合作也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需要进一步完善合作机制、优化利益分配、加强人才培养和流动等方面的措施来提升合作水平和效果。

产学研专项报告

产学研专项报告

产学研专项报告一、引言作为当今世界各国发展的基石,产学研合作在推动科技创新、提高技术水平、培养人才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本报告旨在对产学研合作的现状、面临的挑战以及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分析,以期为相关部门决策提供参考。

二、产学研合作的现状近年来,我国产学研合作取得了长足的进展。

一方面,企业加大了技术研发投入,积极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共同探索前沿技术;高校和科研院所也加强了产学研合作,与企业开展产学研项目,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和人才培养。

政府也出台了一系列政策,鼓励并支持产学研合作,为其提供政策支持和经济资助。

在这样的政策和环境下,产学研合作逐渐走向深化和全面发展。

三、产学研合作面临的挑战尽管产学研合作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但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产学研合作中仍存在一定程度的信息不对称和合作机制不够顺畅的问题,导致合作效率不高。

企业在参与产学研合作方面还存在一定的犹豫和顾虑,需要更多的政策支持和激励措施。

高校和科研院所在产学研合作中也需要更好地理解企业的需求,加强与企业的沟通合作。

现有的法律法规对于知识产权保护和技术转移等方面仍有待完善,需要进一步强化。

四、产学研合作的未来发展趋势随着科技创新的不断推进,产学研合作将迎来更多的机遇和挑战。

技术创新将成为促进产学研合作的重要动力,企业和高校、科研院所都将更加重视技术创新,加强合作,共同推动科技进步。

数字化、智能化等新兴技术将成为产学研合作的重点领域,高校和科研院所将加大对这些领域的投入和研究。

国际化将成为产学研合作的重要趋势,我国将加强与国际科研机构和跨国企业的合作,推动科技成果的国际化传播和应用。

政府将继续出台更多的政策支持和激励措施,为产学研合作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持。

五、结论产学研合作作为推动科技创新和提高技术水平的重要途径,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当前,我国的产学研合作已取得长足的进展,但同时也面临一些挑战。

在未来,产学研合作将迎来更多的机遇和挑战,通过各方的努力,必将取得更加辉煌的成绩。

产学研合作现状与发展前景

产学研合作现状与发展前景

产学研合作现状与发展前景摘要通过了解发达国家产学研合作的现状,以及世界范围内产学研合作发展的趋势,为我国产学研合作提供参考。

文章运用历史法、文献法等定性研究方法,总结了发达国家产学研合作相对比较成熟,政府重视、合作环境优越、合作各方积极性高等现状,得出发达国家产学研合作的合作对象向官产学研合作方向发展,合作规模向大规模、聚集的方向发展,合作范围向跨国、跨领域方向发展,鼓励研究人员自由流动等新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发达国家;产学研合作;发展趋势1发达国家产学研合作的发展现状11政府重视纵观发达国家的产学研发展可以发现,各国对产学研合作的重视程度不断加强,从产学研合作一系列相关法律、制度的制订、实施,优惠政策的出台,到创造条件形成金融资本、风险资本,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促进产学研合作更快更好的发展。

近年来,为了使产学研合作更好地为国家服务,发达国家政府开始介入产学研合作,通过政策、资金或主持项目的形式,直接参与产学研合作,其对产学研合作的引导和支配作用日益突出。

美国的新一代汽车合作计划就是官产学研的合作模式,该计划堪比阿波罗登月计划,反映出政府对产学研合作的重视及在该计划中的重要作用。

北欧国家芬兰,虽然只有520万人口,由于政府对科技创新高度重视并发挥了重要作用,芬兰成为世界上最具有竞争力和创新力的国家之一。

根据世界经济论坛的全球竞争力报告,芬兰2002-2005连续四年成为世界上最具竞争力的国家,最近几年也都稳居世界前列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政府的重视还体现在科研投入上,如美国的科技投入占的2682005年数据,芬兰的3412008年数据,瑞典的3632007年数据,日本的3392006年数据和韩国的3222006年数据。

科技的高投入,带来了创新能力和竞争力的进一步提高。

12产学研合作环境优越在发达国家,由于产学研合作开展的时间长,国家、公司、机构和个人都已经对产学研合作所带来的作用和影响形成共识,充分意识到加强产学研合作对提高国家创新能力,提高国家在世界范围内竞争力,以及提高企业绩效的现实意义。

产学研合作模式创新研究

产学研合作模式创新研究

产学研合作模式创新研究产学研合作是当今大势下的一种重要模式,它有助于实现产业链的优化和升级,促进创新和技术的应用,对于企业的发展和国家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主要分为两部分,首先介绍了产学研合作的总体情况和现状,其次探讨了如何创新产学研合作模式。

一、产学研合作总体情况和现状产学研合作模式是企业、高校和研究机构为共同研究和开发新技术、新产品而联合开展的一种合作模式。

这种模式可以促进知识和技术的互相转移和跨领域合作,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协同创新。

目前,我国的产学研合作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政府推动了政策和资源支持,各企业也逐渐认识到产学研合作的价值,并积极与高校和研究机构合作。

然而,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如企业和高校之间的信息沟通不充分,研究方向和目标不一致,研究成果难以推广应用等。

二、创新产学研合作模式为了解决产学研合作中存在的问题,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创新:1. 深化合作企业、高校和研究机构的合作应该从单一的科研项目合作逐步转向全方位的合作。

可以在人才培养、技术交流、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展开深度合作,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

2. 优化合作模式根据不同的研究领域和需要,可以采取多种方式来进行产学研合作。

例如,可以组成联合实验室、共建技术转移中心、建立创新型人才培养基地等。

通过优化合作模式,可以增强双方的合作效率和成果。

3. 提高研究质量要实现产学研的深度和全面合作,必须要提高研究的质量。

对于高校和研究机构来说,需要优化科研机制,加强科研管理和评估。

对于企业来说,需要加强研发投入和管理,提高科研人员素质。

4. 加强转化应用研究成果的价值并不在于仅仅在学术界引起反响,更重要的是能够转化为实际应用,促进产业发展。

因此,在产学研合作中,要加强对研究成果的推广应用和商业化。

总之,产学研合作是一种非常有前途的研究模式,可以促进创新和技术的应用,对经济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未来,要加强合作各方之间的沟通和协调,加强研究成果的推广和应用,推进产学研合作模式的持续创新和优化。

我国产学研合作研究综述

我国产学研合作研究综述

我国产学研合作研究综述首先,我国产学研合作的现状是积极向好的。

近年来,我国政府积极推动并支持产学研合作,通过出台一系列的政策措施,为产学研合作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同时,我国的高校和科研机构也对产学研合作越来越重视,纷纷与企业进行合作研究,共同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

一些具有重大社会影响力的项目,如高铁技术、5G通信技术等,都是由产学研合作取得的重要突破。

然而,我国产学研合作仍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产业界和学术界之间缺乏有效沟通和交流。

产学研合作需要产学两方共同参与和协作,但目前存在一定程度上的信息不对称和理解不一致的问题。

其次,产学研之间的合作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

目前大部分合作还是简单的委托研究,缺乏深度的合作和技术转移。

此外,合作项目的周期较长,从研究到应用还需要较长的时间,导致产学研合作的效益无法及时转化。

为了促进我国产学研合作的发展,未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

首先,要加强政策引导和支持。

政府可以继续出台相关政策,鼓励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进行合作研究,并提供相应的经费支持。

其次,要加强产学研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通过建立产学研合作平台,促进信息共享和沟通,提高双方的合作效率。

同时,可以开展双向培训和交流活动,提高产学研人员的专业素质和合作意识。

最后,可以加强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的工作。

通过建立技术转移中心,加强技术转移的管理和服务,实现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和商业化。

综上所述,我国产学研合作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仍然面临一些问题。

为了推动我国产学研合作的发展,政府、产业界和学术界应该共同努力,加强沟通与合作,完善合作机制,加速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以推动我国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连市产学研合作现状及对策分析
作者:王卓
来源:《教育》2016年第29期
摘要:本文结合大连市产学研合作的发展情况,对当前大连市产学研合作现状进行了分析,同时针对大连市产学研合作模式的实际情况,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且根据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几点个人见解。

关键词:大连市;产学研合作;现状;对策
研究成果主要是科研课题小组经过实证调查做出的相关报告,可客观反应大连市产学研合作情况,且具有较强针对性和现实性,在推动大连市产学研合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大连理工大学硕士刘春波在《大连市产学研合作创新若干问题研究》中,通过对大连市社会发展现状进行调查分析,提出大连市产学研合作可通过优化政策环境,创新使用模式,推动大连市经济增长和发展支柱产业。

冯云廷在《大连与辽宁沿海城市产学研区域合作研究》中,主要对作为经济中心的大连与沿海核心城市的辽宁产学研合作进行了总结,其表示产学研区域合作道路,形成开放式区域创新体系,对提高大连市核心竞争力意义重大。

大连市产学研合作的现状
产学研合作能力明显增强随着大连市政府对产学研合作模式重视和政策指导,大连市高校、企业以及科研研究所的质量、规模都得到了相应提升,这为产学研合作能力提高起到重要作用。

产学研合作环境日益完善结合大连市特色产业、重点产业,大连市开创了专业孵化器发展路线,对从研发,到孵化,再到产业化的体系进行了完善。

通过对孵化器建设进行强化,大连市成功构建起了大连天河小企业创业基地、大连市民营科技企业创业中心有限公司、大连市科技企业孵化器、大连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科技产业孵化器等多个专业孵化器。

到2014年底,大连市各类科技企业孵化器已发展到40家,孵化总面积160万平方米,在孵企业1300家,累计孵化企业4000家,孵化器从业人员7万人。

产学研合作模式多元化在推动产学研合作发展的进程中,大连市推出了多种充满生机活力的合作模式,主要有松散型合作、大学院所直接将研发植入产业、共建产学研经济联合体、产业联盟、“产业基地+研究院”集成模式五种模式。

这五种合作模式各有特点,可针对不同研发力量、企业规模给予匹配相应的合作方式,更好的实现了对大连市产学研合作模式的全面推广和应用。

大连市产学研合作中存在问题
校企的价值取向差异依然严重尽管科研所与高校随着产学研合作模式的推广和应用,对激励机制和考核体系做出了相应的调整,逐步朝着利于科研成果的方向转变,且越来越多的科技人员开始自行创办公司,根据统计大连市累计孵化中小型科技企业4000家,其中由高校教师或者高校创办的企业达到了20%。

但由于企业与高校之间的价值取向差异,使其合作模式的开展效果不甚理想,限制了产业实力和规模的扩展。

产学研合作联盟亟待升级因大连市产业技术联盟的发展时间相对较短,故仍然停留在起步阶段,还需要接受长期的考验和磨合,才能够正真形成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此外,在产业联盟的全面发展进程中,产学研联盟表现出的制度风险、文化风险和运作风险,这些都可能与知识产业联盟出现内部冲突,导致联盟发展和扩大受到影响。

产学研合作地区性明显大连市产学研合模主要集中在本地区,以大连市科研机构、高校和企业为主要资源,针对充分运用全国,甚至是全球资源,发展跨地区、跨国界的合作模式落后。

其一,就目前大连市产学研发展情况来看,其地区性特点非常显著,未形成更加开放的发展环境,尤其是与国际接轨的体系尚不健全;其二,与外省市科研机构、高校以及科技人员之间的合作非常少。

促进大连市产学研合作的对策
以战略规划引领产学研合作持续发展大连市在推动产学研合作模式的发展中,应结合已有的合作经验和国内外优秀经验,对大连市产学研合作模式的发展战略进行明确,形成基本思路和战略目标,使产学研合作模式能够更加规范,进而促使产学研工作的快速发展。

此外,通过发展战略的形成,使校企之间的价值取向差异得到改善,形成更利于大连市发展的产学研合作体系。

借助“国家级产学研合作实验区”发挥辐射效应在大连市产学研合作的发展中,全面构建“国家级产学研合作实验区”是非常有必要的。

对产业布局进行优化和加快自主创新体制,是当前辽宁省发展的重点方向,大连市作为全省的高新技术示范基地和产业龙头,担负着非常重要的责任。

目前,大连市优势产业已经具有非常优越的产学研合作条件,这为大连市产学研的深入推广打下了坚实基础。

大连市的发展中,应当充分结合这一优势,积极构建“国家级产学研合作实验区”,促进新型产学研合作机制的完善,起到带动和示范作用。

以战略联盟和合作网络驱动产学研合作国际化大连市政府应鼓励科研院校、高校和科技型企业加强国际合作网络的建设,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模式,帮助产学研快速对接,促进产学研合作国际化发展。

此外,在产业技术联盟发展中,充分利用产业联盟或者技术联盟的影响力,加强与世界知名机构、高校和跨国企业的合作,构建起大连市跨国产业联盟。

参考文献
[1]刘春波.大连市产学研合作创新若干问题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1999.
[2]冯云廷.大连与辽宁沿海城市产学研区域合作研究[J].城市,2014(4):22-28.
(作者单位:大连海洋大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