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阐释方法

合集下载

宇文所安汉学语境下的跨文化中国文学阐释

宇文所安汉学语境下的跨文化中国文学阐释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哲 学 社 会 科 学 版�
J OURNAL OF S J TU( P � � � � � � � a � d S � c � a � S c � e � c e �� � � � � � � �
N �. 4� 2 0 1 2 V � � . 2 0 � S �� N �. 8 6
� 但从 整体 上看 � 宇 文 所安 对唐 诗的 " 细读 " 是 无法完全以" 新 批评 " 的" 细 读" ( ) c � � � e � e a d � � � g � � 来涵盖的 最明显的 一点 是 宇 文所安 并没有 像" 新批评 " 理论所要 求的那 样 � 既隔断 文本与 作者的联系 � 又隔断 文本与 读者的 联系 � 毋宁 说� 他虽然 以 文本 分 析为 中心 � 却也 并 不 忽视 文本的时代背景 � 作 者意图 以及历 史效果 � 他 无疑是从 文本 出发 的 � 却 绝 没有 停 止于 文 本 � 他的文本分析从来都 是与文 化 � 历史紧 紧联系 在一起的 � 笔者 以为 � 基于 他的 文 化身 份 � 将 他 对中 国文学的研究看成是 一种跨 文化的 阐释 � 仍然 是一种比 较 切合 实际 而 又稳 妥 的认 识 � 即使 我们能够找出他对中国 文学某 些方面 ( 如杜甫
收稿日期 � 2 0 1 2 0 3 2 7 基金项目 �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 金资助项目 作者简介 � 李庆本 � 北京语言大学比较文学研究所教授 � 博李 庆本 � 宇文 所安 � 汉学 语境 下的跨 文化 中国 文学阐 释
1 5
诗歌 ) 的某 些 " 误 读" , 也 无大 碍 . 因 为跨 文 化 阐释本身对 于 " 误读 " 是 宽容 的 , 甚 至可 说 " 误 读" 是跨文化阐释本性所决定的 . 对于宇文所安的" 误读 " , 人们经常 提起的 一个例 子是 对 杜甫 诗 的误 读 . 例 如 他对 杜 甫 的� 春 日 忆 李 白� 的 解 读, 迥异于我们传统的 理解 . 白也诗无敌 � 飘然思不群 � 清新庾开府 � 俊逸鲍参军 � 渭北春天树 � 江东日暮云 � 何时一樽酒 � 重与细论文 � 按照我们传统 的理解 , 这 首诗无 疑是表 达 了杜甫 对李 白 诗歌 的 赞誉 和惦 念 之 情 . 但 宇 文所安的解释却 多少颠 覆了我 们的这 种理解 . 在他看来 , 杜 甫 对李 白 赞誉 的 同时 , 却在 压 抑 " 着自己与 之 一争 高下 的 内心 冲 动 , 在 这首 单 纯的颂扬诗中 , 杜甫通 过稍微 改变一 下书写 语 气, 通过涌现 在 脑海 中 的一 个 特定 的 典 故 , 通 过偶然形成的一个 特定的 词句 , 还写 出了 一首 非常不 同的 高 傲诗 . 这两 种 完全 矛 盾的 诗 同 时展现 , 使我们从 中获得 快乐 � � � 文 本表面 是 宽厚 的 , 敬 重 的, 文 本 深 层 则 是 高 傲 的, 晦涩 � � 2 2 1 8 " 的. 这多 少 有 点让 我 们 中 国 读 者 感 到 诧 异, 并进而 认定 这明 显 是对 这 首杜 诗 的 误读 . 不过仔细想来 , 宇文所 安的这 种解释 也并非 毫 , 无根据 此诗最 后一句 " 何时一 樽酒 , 重与 细论 文" 就隐含地透 露了作 者的这 种竞争 对话的 意 图 . 这是一个无 法让中 国传统 伦理 , 传统 诗评 所接纳的结论 , 却由于 宇文的 他者文 化视角 而 被凸显了出来 , 从而为 此诗的 解读提 供了另 一 种视角 和另 一 种感 悟 . 而 宇 文所 安 之所 以 能 够从中读出 " 新 意" , 无 疑应该 归功于 他的这 种 跨文化阐释 . 另外一 个 与 此 类 似 的 例 子 , 宇文 所安在 � 追忆� 中国古典文 学中的 往事再 现 � 一书 中对 李清照 � � 金石录 � 后序 � 的解读 , 也与 我们 传统 的解读迥然有别 , 并经 常为国 内研究 者所津 津 乐道 . 我们传统 的理解 是 , 李 清照在 文中 回忆 了自己与 丈夫 的 美好 生 活以 及 历经 金人 南 下 的战乱 之苦 . 而宇 文 所安 却从 这 篇 后序 的 字 里行间读 出了 李 清照 对 丈夫 沉 迷于 古玩 字 画 而忽略 自己 的 怨恨 之 情 . 从 跨文 化 的角 度 来

跨文化交际冲突的符号学阐释

跨文化交际冲突的符号学阐释

另一种 情 况 是 , 同 文化 间 , 同 的对 象 , 同 的能 不 相 不


指, 带来 的是 不同的解释项 ( 如图 3所示 , 能指 C分化 为 C .
( : 对象 B 能指 C 解释项) 注 A. . .
和 c, 且二者 不重 合 ) 比如 , 郭 达和 蔡 明表 演 的小 品 。 在
的, 文化交际 中一 方传 达 出的信 息 , 跨 只需 经 过语 言 的相 互转换 , 就能够被对方准 确无误 地接受 。如 中国人将 高悬 于头顶 , 能发光发 热 , 给世 间万物 带来 光 明和 温暖 的 星体 叫“ 阳” 而英 国人 则叫做“ u ” 尽管二者读 音和字 体不 太 , sn , 同, 但人 们通过 翻译 不难 理 解对 方 的意思 。再如 , 一个 外 国人不慎落水后 大呼“ e ! 路过 的 中国人虽然 听不懂 英 Hl ” p 语 , 能够理解对方说的是“ 却 救命 ” 是在 向自己求救 。 ,
再现 。

13 0
空 间距 , 符号和 意义 就会 同时在 场 , 号也 就没 有存 在 的 符 价值和依据 。符 号 的时 空 间距 也 为跨 文化 交 际带来 了麻 烦, 如我们阅读英 国 大文豪 莎 士 比亚 的作 品, 是感 到有 总 些吃力 , 因为 中古 同现代 必定 有语 言 和文化 的差 异 ; 一个
过程 , 而造成 了彼此 问的认 知障碍 、 理冲 突和情感 距离 , 心 并最终 导致 了交 际行 为的失 败 。符 号 作 为人们 交 际和 信 息 的媒介 , 一切交 际行 为都可 以用符号学原 理进 行阐释 。
符号 的能指 虽 然 不 同, 表 达 的对 象及 解 释项 却 是相 同 但

跨文化交际冲突的符号学阐释

跨文化交际冲突的符号学阐释
21 0 2年 5月
重庆文理学院学报( 社会 科 学版 ) Junl f o r a o U iest f t n c n e(oil cecsE io ) nv ri o s dS i csS ca in e dt n y Ar a e S i
M a .2 l y 02
能 指 、 指 ( 象 及 解 释 项 ) 着 固定 、 一 的指 所 对 有 单 向, 不存 在 因符号 赋义 、 释义 规范 不 同 而带 来 的认 知歧 义 和交 际 冲突 。不 过 ,倘若 在跨 文 化 交 际之 中, 两种 不 同 的文 化置 身 于 同一语 义 场 内 ( 就是 也
在 向 自己求救 。 另 一 种 情 况 是 , 同 文化 间 , 同的 对 象 , 不 相 不 同 的能 指 , 来 的是 不 同的 解 释项 ( 图 3所 示 , 带 如
以及 符 号 代 码 系统 的 折 射 和 过 滤 作 用 有 着 紧 密 关联 ,跨 文 化 交 际 冲 突 产 生 的 过 程 与 符 号所 指 分 离过 程 基 本 重
舍 . 解 跨 文 化 交 际 冲 突 的 交 际 策略 也 可 以从 符 号 学视 角进 行 充 分 阐释 。 化
【 键 词 】 文化 交 际 ; 突 ; 号 关 跨 冲 符
中 图分 类 号 : 0 0 H —5 文献 标 志 码 : A 文 章 编 号 :6 3 8 0 ( 0 2 0 — 0 2 0 1 7 — 0 4 2 1 )3 0 8 — 6
跨文 化交 际 冲突 的本 质是 不 同文化 背景 之 下 的人 们在 交 际 时 ,由于对 同

交际行 为存 在着 不 同的赋义 和解 码过 程 , 而造 成 了彼此 间 的认 知 障碍 、 心理

跨文化意识与旅游英语翻译技巧阐释

跨文化意识与旅游英语翻译技巧阐释

跨文化意识与旅游英语翻译技巧阐释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跨文化交流和旅游已经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而在跨文化交流和旅游中,语言翻译更是至关重要的环节。

特别是对于英语,作为世界上最广泛使用的语言之一,其在旅游领域中的作用更是不可忽视。

针对跨文化意识与旅游英语翻译技巧,有必要进行深入的阐释和探讨。

我们需要了解跨文化意识在旅游英语翻译中的重要性。

跨文化意识是指人们在不同文化环境中,对自己文化和其他文化的理解、尊重和适应能力。

在旅游英语翻译中,跨文化意识的重要性表现在多个方面。

跨文化意识可以帮助翻译者更好地理解和解释目标语言的文化内涵。

不同的文化背景会影响人们的语言表达和思维方式,因此在进行旅游英语翻译时,翻译者需要有意识地关注目标语言的文化特点,以便更准确地传达原始语言中的意思和情感。

在某些国家,礼貌用语和称呼方式可能会与英语中的习惯有所不同,翻译者需要了解并适当调整,以避免产生误解。

跨文化意识可以帮助翻译者更好地应对文化差异带来的挑战。

在旅游英语翻译过程中,翻译者可能会面对一些特定的文化背景下才存在的词汇、习惯或风俗,这就需要翻译者有足够的跨文化意识,去理解并恰当地表达这些内容。

在某些国家,对待长辈或上级的称呼可能有着严格的等级区分,翻译者需要在翻译中保持这种等级差异,以尊重当地的文化习惯。

跨文化意识可以帮助翻译者更好地避免文化冲突和误解。

在旅游英语翻译中,由于文化差异,很容易发生因语言表达不当而引起的误解或冲突。

而跨文化意识可以帮助翻译者从文化的角度去审视翻译内容,从而避免因文化因素而产生的误解或冲突。

在进行问询时,可能会碰到某些敏感话题或触碰到当地的禁忌,翻译者需要有足够的跨文化意识,去审慎处理这些内容,避免引起不必要的困扰。

除了跨文化意识,旅游英语翻译技巧也是非常重要的。

在旅游英语翻译中,正确的翻译技巧可以帮助翻译者更好地传达原始语言中的意思和情感,从而实现准确和流畅的沟通。

以下是一些旅游英语翻译技巧的阐释:要注重原意的传达。

文本阐释 文化阐释-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文本阐释 文化阐释-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文本阐释文化阐释-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部分的内容应该简要介绍文本阐释和文化阐释的概念和重要性,以及本文的目的和结构。

下面是一个可能的编写示例:概述文本阐释和文化阐释是人们在理解和解读文本及其背后所蕴含的文化意义时所采用的方法和技巧。

在现代社会中,文本阐释和文化阐释已经成为人们对文学作品、历史文献、宗教经典、社会言论等进行深入理解和解读的重要手段。

文本阐释是通过分析和解读文本中的语言、词汇、结构、表达方式等元素,来揭示文本的意义和背后的思想内涵。

文本阐释的目的是使读者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探索文本中所表达的观点、情感、主题等要素,从而达到全面把握文本意义的目标。

文化阐释则着重于从文本所处的特定文化背景出发,通过分析文本中所体现的思维方式、价值观、社会习俗、历史背景等因素,来解读文本所传递的文化信息和文化意义。

文化阐释的重要性在于,它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认识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促进文化交流与多元融合。

本文的目的是探讨文本阐释和文化阐释的定义、重要性以及相应的方法和技巧。

我们将首先对文本阐释和文化阐释的概念进行详细阐述,包括其定义和相关理论。

接着,我们将分别深入探讨文本阐释和文化阐释的重要性,探究它们在不同领域中的应用价值。

最后,我们将介绍文本阐释和文化阐释的具体方法和技巧,旨在为读者提供实用的阐释指南。

通过本文的阐述,读者将能够更好地理解文本阐释和文化阐释的概念和重要性,同时也能够学习到一些实用的方法和技巧,以提升其文本阐释和文化阐释的能力。

此外,本文还将展望未来对文本阐释和文化阐释的研究方向,并对其在学术和实践中的意义和启示进行探讨。

1.2文章结构文章结构(Article Structure)在本篇长文中,我们将按照以下结构来呈现关于文本阐释和文化阐释的内容。

1. 引言:本节将对文本阐释和文化阐释进行一个简要的概述,并介绍文章的目的。

2. 正文:2.1 文本阐释:2.1.1 定义和概念:在这一小节中,将对文本阐释进行详细的定义和解释,包括其在学术和研究领域中的涵义和重要性。

跨文化阐释与世界文学的重构

跨文化阐释与世界文学的重构

2012年第3期山东社会科学No.3总第199期SHANDONG SOCIAL SCIENCES General No.199跨文化阐释与世界文学的重构李庆本(北京语言大学比较文学研究所,北京100083)[摘要]本文主要讨论的问题是民族的如何成为世界的,以及与此相关的中国文学如何成为世界文学的问题。

世界文学是那些能够超越民族的特殊性而上升为共同性,为他者文化的读者所阅读并理解的民族文学。

要解决民族文学如何成为世界文学这一问题,可以至少采用两种途径:翻译与跨文化阐释。

翻译不仅是语言的转换,而且也是文化的选择与变异。

因此翻译也是跨文化阐释的特殊形式。

在现代汉语语境下,跨文化阐释往往采用以西方理论来阐释中国文本的形式。

这种形式不应该受到过多的指责,它恰好可以方便西方人的理解,并为中国文学走出去服务。

在跨文化阐释中,出现文化变异是非常正常的。

但这种变异不是单向的,而是一种双向变异。

跨文化阐释就是中国文学走向世界文学的一种有效的策略。

如果我们能够在以往视为世界中心、带有普遍性的西方文学中发现差异性和特殊性,而在以往视为差异性、特殊性的中国文学及非西方文学中发现普遍性和同一性,那么,我们就可能重新构建世界文学的新格局。

[关键词]翻译;跨文化阐释;世界文学;民族文学[中图分类号]I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4145[2012]03-0043-06一、翻译与世界文学的选择机制世界文学已成为比较文学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

这固然是跟学科整合有关(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被整合为中国文学一级学科之下的二级学科),同时也跟目前“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民族诉求有关。

中国文学如何走出去的问题,其实就是民族文学如何成为世界文学的问题。

任何文学均具有民族性,这是说任何文学作品首先都是由民族语言所写就的。

语言的民族性决定了文学的民族性。

但这并不意味着任何民族语言写就的文学作品都能成为民族文学历史中得以流传的文学作品。

民族文学史具有一种选择机制。

跨文化意识与旅游英语翻译技巧阐释

跨文化意识与旅游英语翻译技巧阐释

跨文化意识与旅游英语翻译技巧阐释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发展,人们之间的跨文化交流越来越频繁。

旅游已经成为人们重要的娱乐方式之一,而旅游英语翻译作为跨文化交流的桥梁,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旅游英语翻译中,要想准确传达信息,除了熟练掌握语言技巧外,还需要具备跨文化意识。

本文将从跨文化意识的定义和重要性以及旅游英语翻译技巧三个方面进行阐释。

我们来解释一下什么是跨文化意识。

跨文化意识指的是人们在跨越不同文化之间进行交流与互动时所具备的意识和能力。

在跨文化交流中,由于文化差异的存在,可能会产生误解、冲突甚至阻碍交流。

而具备跨文化意识的人,则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行为和价值观,减少文化冲突,提升沟通的有效性。

跨文化意识对于旅游英语翻译来说尤为重要。

旅游是一种跨文化交流的活动,人们往往会前往不同的国家和地区,体验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风土人情。

而作为旅游英语翻译者,要想准确地传达信息,就需要了解不同文化在语言、习俗、价值观等方面的差异,以便在翻译中进行合理的调整和适应。

我们来谈谈旅游英语翻译技巧。

在跨文化翻译中,我们需要掌握一些技巧来应对不同文化的交流和沟通。

首先是要注意语言的使用。

不同文化之间有着不同的语言特点和表达方式,我们在翻译过程中要准确把握不同文化对于语言的使用习惯,避免产生歧义和误解。

其次是要注意文化背景。

不同文化的习俗和价值观存在差异,我们在翻译中要理解和尊重这些差异,避免误传信息或冒犯他人。

还要注意上下文的理解。

有些词语和表达在不同文化中有着不同的含义,我们需要从上下文中推断和理解其具体意义,以便准确表达。

我们来总结一下跨文化意识与旅游英语翻译技巧的重要性。

跨文化意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行为和价值观,减少在跨文化交流中可能产生的误解和冲突。

而旅游英语翻译技巧则能够帮助我们准确传达信息,避免在翻译过程中产生歧义和误解。

跨文化意识与旅游英语翻译技巧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在具备了跨文化意识的基础上,才能够更好地运用翻译技巧,实现准确传达信息的目标。

《_疯狂大营救Pil》:从“重构”到“共享”的跨文化叙事话语解码

《_疯狂大营救Pil》:从“重构”到“共享”的跨文化叙事话语解码

932024电影作品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底蕴、价值理念,是跨文化交流的重要媒介。

通过增强文化包容性,推进跨文化传播,促使动画电影不断延伸文化内涵、精神美学,有力提升影片的艺术感染力,也使不同语境下的观众以感同身受的方式,建立情感共鸣,有效减少文化折扣。

动画电影《疯狂大营救Pil》采用魔法故事内核,利用视觉特效技术,将造型手段与文化符号进行贴合,不仅弥合了不同文化碰撞产生的间隙,构建了蕴含共同意义的叙事空间,也充分适应了跨文化受众的审美趣味,实现了国际传播的理想效果。

一、符码重构:跨文化视域下动画电影《疯狂大营救Pil》的叙事逻辑符码是信息据以传达和理解的逻辑关系,也是电影中信息存在、运行的法则。

“电影符号学”理论认为:“电影是各种符码和次符码的总和,他们通过素材进行表意。

”[1]动画电影《疯狂大营救Pil》以自足又复杂的符码系统为基础,通过利用形式符号、审美符号和修辞符号共同构成了动画电影的内在意蕴,为受众呈现了开放的符号学阐释空间,解码者通过与影像符号互动,加深了对影片主题的认同和理解,满足了不同文化受众的审美期待。

(一)符码呈现从符号学理论看,任何一部影片的所有意义,都需要通过符码的传达,才能被观众所感知。

[2]物象符号是动画电影中有造型特征或者象征意义的角色、场景,为使动画电影的角色跨越文化界限被广泛理解,需要在深刻理解角色性格的基础上,采用共性设计的方式,增进大众对人物角色的认识。

[3]作为魔法题材电影,电影《疯狂大营救Pil》通过使用女巫、魔法扫帚、树屋魔镜和萌宠等符号元素,营造了充满魔法想象的视觉空间,书写了现实与魔法碰撞、欢乐与荒诞融合的魔法世界,讲述了一场“用魔法打败魔法”的趣味冒险之旅。

该片以极具感染力的印象派绘画风格为创作基调,使用灵动、艳丽的色彩搭配方案,再设计“Q感十足”的人物造型,塑造了鲜活、多样的角色形象,从勇敢聪明的皮尔、呆萌的鸡猫、会腹语的小丑到机灵的貂貂队,都体现了强烈的童话美学特征,为观众呈现了温暖、自然的浪漫童话空间。

跨文化交际探析

跨文化交际探析

跨文化交际探析摘要:20世纪后半期,随着更多的技术人员或维和部队被派往国外他,们在国外的交际行为引起了学者们的注意,于是便出现了跨文化交际能力(ICC)的概念。

“跨文化”交际是指不同的文化群体以及不同的文化成员相互交换信息、相互沟通、共同建构意义与身份的过程。

本文就从跨文化交际的界定、文化在跨文化交际中的地位以及文化认同与跨文化交际三方面对跨文化交际进行简要的阐释,试图理清文化在跨文化交际的真正意义。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文化认同一、跨文化交际界定在过去的20年间,学者们逐渐对跨文化交际能力有了较为一致的认识。

将跨文化交际能力定义为在特定环境中与来自其他文化成员进行得体,有效交际所需具备能力,包括知识、意识与技能三方面的内容。

特定环境:通常来说,能力指的是一系列的才能或者是有技巧的行为。

然而,能力的判定却是随着标准的不同而不断改变的,在一种环境中被认为是有能力的行为完全有可能在另一种环境中被认为是无能的表现。

例如,在西方文化中说话直截了当的风格能够被广泛地接受,可能被认为是有能力的表现:而在中国文化中,说话直截了当则可能不被接受,甚至引起他人的不快,是缺乏交际能力的表现。

所以,任何能力都不能孤立地判断,而是应该放在一定的环境中。

有效与得体:有能力的跨文化交际者能与其他文化成员进行有效得体的交际。

所谓得体,是指交际行为合理、适当,符合特定文化、特定交际情境以及交际者之间特定关系对交际的预期;有效是指交际行为得到了预期的结果(Lusting&Koestor,1996)。

有效是交际的结果,得体是交际的过程。

交际者如果能达到交际目的,交际就基本成功了。

但在达到目的的过程中,不同的人可能会运用不同的方式,有的得体,有的可能稍欠妥当。

如果在达到口的的同时,又能够运用十分得体的方式,就是成功的交际了。

因此,一个具备良好交际能力的交际者既需要运用得体的方式进行交际,也需要达到交际的目的。

知识、意识、技能:除了“特定环境”与“得体有效”,Wiseman(2003)定义中提到了进行跨文化交际能力所必需具备的知识、意识和技能。

比较文学的跨文化

比较文学的跨文化

“影响研究”的不足
• 影响研究主要是探讨叔本华哲学对王国维
美学思想的影响在《红楼梦评论》这篇文 章的体现,这些研究尽管自有其合理之处, 却忽视了王国维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背景, 或者将这一文化背景仅仅放置在文化变异 的地位,在我看来,也有某些缺憾。
跨文化阐释的视角
• 陈寅恪的观点:他在《王静安先生遗书序》中说:“先生之学博矣,
叶嘉莹的反对意见
• 在《王国维及其文学批评》中,虽然叶嘉莹先生
对王国维的《红楼梦评论》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但却认为它有一个“根本的缺点”,那就是“完 全用叔本华的哲学来解说《红楼梦》的错误”, 主要表现在以下两点:第一,是采用叔本华哲学 对“宝玉”之名加以附会,认为“玉者不过生活 之欲之代表”的错误;第二点错误是完全以“生 活之欲”之“痛苦”与“示人以解脱之道”作为 批评《红楼梦》一书之依据,与《红楼梦》原书 的主旨有许多不尽相和之处。结论自然是王国维 生搬硬套叔本华的哲学思想,对《红楼梦》做了 误读。
• This last kind of tragedy seems to me far preferable to the other
精矣,几若无涯岸之可望,辙迹之可寻。然详绎遗书,其学术内容及 治学方法,殆可举三目以概括之者。一曰取地下之实物与纸上之遗文 互相释证。凡属于考古学及上古史之作,如《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 考》及《鬼方昆夷玁狁考》等是也。二曰取异族之古书与我国之旧籍 互相补正。凡属于辽金元史事及边疆地理之作,如《萌古考》及《元 朝秘史之主因亦儿坚考》等是也。三曰取外来之观念,与固有之材料 互相参证。凡属于文艺批评及小说戏曲之作,如《红楼梦评论》及 《宋元戏曲考》、《唐宋大曲考》等是也。” • 互相参证就是跨文化阐释,强调的是中西文化的平等关系,不同于阐 发研究的主次关系,不是西方理论的注脚,因此更适合于《红楼梦评 论》。

比较文学研究类型之三——跨文化的文学阐释

比较文学研究类型之三——跨文化的文学阐释

借助女性主义批评的视角, 《水浒传》显 示出了明显的男性作家和中国文学传统 的性别压迫:①好女人少,坏女人多。 ②女英雄令人生畏。③侮辱女性之词甚 多。④视女性为祸水。 众多诋毁拟制侮辱女性的著名言论,影 射着男人对女性极为矛盾的态度。



例2.后殖民主义视野中的张艺谋电影

后殖民:冷战以来新的侵占现象,即看不见的文化入侵——西方 发达国家凭借自己富裕的经济、强大的政治和发达的文化对第三 世界国家实行文化渗透(主要是经济原因,如果非洲经济发达的 话,非洲文化也会变得很迷人)。上世纪八十年代有一个词很形 象,叫“和平演变”,相对于以前的武力殖民,我们把这种文化 殖民称之为“后殖民”。 “后post”不仅是时间上的差异,也 是性质上的差异,“后”与“前”既有断裂的关系,也有继承的 关系。 对这种种后殖民现象进行系统反思和研究的学问我们称之为“后 殖民批评”,后殖民批评的三大代表人物是:萨义德、霍米·巴 巴和斯皮瓦克。他们共同特点是具有双重的身份:出身在第三世 界,但成功在第一世界的美国。第三世界血液注定了他们无法真 正融入第一世界的美国,对第一世界时刻保持着清醒的批判精神, 同时,又保持着与实际存在的第三世界的批判性距离。萨伊德在 《东方学》之后还写了《西方学》,从另一个方面深化了对“东 方主义”和东方的自我定位的认知。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和女性主义运动密不可分,女性主义 文学批评是女性主义运动在文学领域的延伸和扩展。颠 覆文学作品中的男权传统是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禀承的宗 旨,包括分析男性创作的文学作品中对女性形象的扭曲; 发掘女性被淹没的女性作家作品,撰写女性文学史;对 著名女性作家写作风格的深入研究,尤其是大量运用结 /解构主义理论及其方法对于女性文本进行重新发明等 等。当代女性主义由于米莱特的政治学启示,与后殖民 话语形成了深度纠葛,女性与被殖民者、边缘群体、弱 势族群的生存困窘的共通性,也使“女性主义批评”迅 速转向更加理论化视野也更加宏阔的“性别研究”和 “身份研究”的疆域。 参考读物:张京媛选编《当代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凯 特·米莱特《性的政治》

翻译与跨文化阐释_王宁

翻译与跨文化阐释_王宁
理论的翻译也是如此。米勒在不同的场合对理论 的翻译或阐释也发表了自己的见解,在一篇题为《越 过边界:翻译理论》(Border Crossings: Translating Theory, 1993) 的文章中,米勒主要探讨的问题与赛 义德的著名概念“理论的旅行”(traveling theory) 有 些相似,但与之不同的是,赛义德并没有专门提到翻 译对理论传播的中介和阐释作用,而米勒则强调了 理论在从一个国家旅行到另一个国家、从一个时代 流传到另一个时代、从一种语言文化语境被传送到 另一种语言文化语境时所发生的变异。他认为造成 这种变异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翻译。从变异的角度 来比较一国文学在另一国的传播已经成为中国比较 文学学者近年来关注的一个话题。① 在这里,翻译 (translation) 实际上不亚于变异 (transformation)。正 如他的那本题为《新的开始》的论文集的标题所示, 理论经过翻译的中介之后有可能失去其原来的内在 精神,但也有可能产生一个“新的开始”。强调作为 “新的开始”的理论的再生就是他这部文集的一个核 心观点 (Miller, 1993: vii)。②
在当今的解构主义批评家中,希利斯 · 米勒的批 评生涯也许最长,影响也最大,他的批评道路始终 呈现出一种与时俱进的发展态势。但是与他的一些 学术同行所不同的是,他是一位从不满足于现状的 学者型批评家,始终坚持自己独特的批评立场。虽
然他很少就翻译问题发表著述,但他始终对跨文化 的翻译有着自己的独特见解。他对中国文学也十分 热爱,曾不惜花费大量时间读完了宇文所安编译的 《诺顿中国文学选》,发现里面有许多可供跨文化阐 释的成分。早在本世纪初,他就撰文呼吁,美国高 校的世界文学课应把中国文学名著《红楼梦》列入 必读的经典书目,哪怕只阅读节选的译本也比不读 要好。这里的节选译本实际上就是一种文化上的翻 译。当译入语文化的接受者并没有了解异域文化全 貌 的 需 求 时,他 们 也 许 出 于 好 奇 仅 想 知 道 异 域 文 化 或文学的一点皮毛或概貌,而这时若让他们去静心 地阅读大部头的完整的译著显然是不合时宜的。《红 楼梦》作为一部鸿篇巨制,即使对许多非中文专业 的中国读者来说也会使他们望而却步,更不用说对 英语世界的普通读者了。为了让英语世界的读者进 一步了解并品尝中国文学的魅力,首先阅读节选译 本仍不失为一种有效的途径。这种节选译本也许就 其字面意义而言,远离语言文字层面对应和忠实之 标准,其间还会穿插一些译者的介绍和阐发,但是 它却在文化的层面上达到了使非汉语读者了解中国 古典文学名著和中国社会状况的目的。因此这样一 种近乎跨文化阐释式的翻译对于当前的中国文学和 文化走向世界不失为一种有益的尝试。因此就这一 点而言,米勒的呼吁是颇有远见的。

关联理论对幽默语的跨文化阐释

关联理论对幽默语的跨文化阐释

关联理论对幽默语的跨文化阐释任志强(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外国语系,广东中山528402)摘要:本文拟从认知语用学和跨文化的角度对幽默语这一现象作出解释。

关联理论在解释幽默语方面显示出强大的解释力。

但是对幽默语的理解常常涉及不同的文化背景知识.所以从跨文化的角度对幽默语进行分析是必要且重要的。

关键词:幽默语关联理论跨文化比较幽默是人们日常交际中经常出现且深受欢迎的一种语言形式。

它或讽刺,或嘲笑,使人轻松,缓解压力,润滑社会关系,有助于交际的顺利进行。

幽默大致可分为情景幽默(包括动作幽默等)与语言幽默。

本文探讨的是交际中的幽默语言。

着重于中国听众或读者对英语幽默的理解。

幽默语使人发笑而又意味深长。

各种语言形式都可传播幽默,如委婉、比喻、夸张、双关、反语等。

幽默的主要语用特征是不和谐性。

认知心理学认为幽默是一种“不和谐转变i ncongr ui t y r es ol ut i on”(常称为乖讹一消解理论I ncongm i t y Res ol ut i on,I.1Ie ory),即指经常要对幽默语做出两次截然不同的预设.但正是这种“不和谐”产生一种“惊异效应s u r pr i s e e&ct”,形成幽默。

幽默的另一语用特征是非真诚性。

指发话者的表面意思经常会误导受话者的理解.而将实际意图隐藏起来。

而且两者往往不一致。

(涂靖,2003)关联理论(t he R el evance,I.1l eory)是认知语用学的重要理论之一,自上世纪80年代由Spe r be r&W i l son提出以来被研究者应用到语言学的各个领域中。

我国学意译法将其译为“t0s how of f i n t l l e D r e s ence of an ex—per t”,甚至还可以找英文中对应的表达法“t o t ea ch a f i s h ho w t0sw i m”或“t o t e ac h one’s gr and m ot her ho w t o buck eggs”这两个熟语。

海外汉学家对李白道教诗歌的跨文化阐释

海外汉学家对李白道教诗歌的跨文化阐释

○二论67二一年·第二期语说文“所谓跨文化阐释,就是从一种文化向另一种文化、从一种语言向另一种语言、从一种文本向另一种文本、从一种能指向另一种能指的转换;就是用另一种文化、另一种语言、另一种文本、另一种能指来解释、补充或替换原来的文化、语言、文本和能指。

”[1]无论是“西学东渐”,还是“东学西渐”,跨文化阐释都是世界文学艺术和文化思想相互交流促进、互构共融的一种有效的策略。

李白,作为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的诗人之一,他的作品自然是海外汉学家进行跨文化阐释的重要对象。

在致力于李白诗歌研究的众多海外汉学家中,美国学者柯睿(Paul W·Kroll)和方葆珍(Paula M·Versano)的研究视角尤为独特——柯睿不仅注重以文学-宗教学跨学科视野考察李白道教诗歌的用语,甚至还以人文与自然科学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李白道教诗歌意象进行跨文化阐释。

方葆珍除了以“以译释义”的方法对李白道教诗歌内涵进行跨文化阐释外,还以“以中释中”的研究方法,分析中国文学和道教传统对李白诗歌的重要影响。

他们对李白道教诗歌的跨文化阐释不仅促进了李白诗歌在海外的经典化,还有效地推进了中国道学的西传。

一、学科交融:柯睿对李白道教诗歌的跨文化阐释美国唐代文学研究专家、科罗拉多大学波德分校(University of Colorado, Boulder)荣休教授柯睿主要从事中古中国文学、语言、历史和宗教研究。

他在对李白诗歌的跨文化阐释中,从中古道教的视野挖掘李白诗歌在用语和意象等方面受到的影响,颠覆了西方世界对李白的一贯认识。

柯睿发现在大多数西方学者的研究中,李白通常是一个“自由不拘、生活散漫的醉汉,拥有即席创作赞扬类似‘嬉皮士’生活方式的诗篇的才能”的中国诗人。

[2]1918年,英卢 婕摘 要:美国学者柯睿和方葆珍通过跨文化阐释的方法,深化和补充了西方读者对李白诗歌和中国道教的认识。

柯睿以文学—宗教学的跨学科视野,复以将人文与自然科学结合、学科交融的阐释方法为西方读者分析了李白道教诗歌的用语和意象;方葆珍以“以译释义”和“以中释中”译释结合的阐释方法,力求最大化地保留李白诗歌的道教内涵和形塑李白作为“道教诗人”的形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诗学的发展与比较诗学的可能性: (1)诗学的发展史:



西方:源头(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中坚(贺拉斯)—— 中世纪(重新发挥的柏拉图,新柏拉图主义与圣奥古斯丁)— —文艺复兴(重新发明的亚里士多德,镜子说、反映论)—— 古典主义(重现的贺拉斯、三一律;黑格尔理性主义)——现 代(浪漫派:以想象力与天才的能动性为核心的“表现论”; 现实主义:传统摹仿论的延伸,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现实主 义;现代派:浪漫派的现代化及反传统的“表现论”的胜利, 心理学转向和语言学转向:心理分析、新批评、形式主义、结 构主义)——后现代(解构主义:经典理论的全面大解体) 中国:源头(先秦《尚书·尧典》与汉《诗大序》)——中坚 (魏晋南北朝:文体论和音韵学,文学自觉时代)——流变 (唐宋元明清:诗话、词话、片断式评点、书信体笔记体杂 论)——现代(引进西方理论术语重新阐发:王国维、马克思 主义文论、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论、后现代文论)
借助女性主义批评的视角, 《水浒传》显 示出了明显的男性作家和中国文学传统 的性别压迫:①好女人少,坏女人多。 ②女英雄令人生畏。③侮辱女性之词甚 多。④视女性为祸水。 众多诋毁拟制侮辱女性的著名言论,影 射着男人对女性极为矛盾的态度。



例2.后殖民主义视野中的张艺谋电影

后殖民:冷战以来新的侵占现象,即看不见的文化入侵——西方 发达国家凭借自己富裕的经济、强大的政治和发达的文化对第三 世界国家实行文化渗透(主要是经济原因,如果非洲经济发达的 话,非洲文化也会变得很迷人)。上世纪八十年代有一个词很形 象,叫“和平演变”,相对于以前的武力殖民,我们把这种文化 殖民称之为“后殖民”。 “后post”不仅是时间上的差异,也 是性质上的差异,“后”与“前”既有断裂的关系,也有继承的 关系。 对这种种后殖民现象进行系统反思和研究的学问我们称之为“后 殖民批评”,后殖民批评的三大代表人物是:萨义德、霍米·巴 巴和斯皮瓦克。他们共同特点是具有双重的身份:出身在第三世 界,但成功在第一世界的美国。第三世界血液注定了他们无法真 正融入第一世界的美国,对第一世界时刻保持着清醒的批判精神, 同时,又保持着与实际存在的第三世界的批判性距离。萨伊德在 《东方学》之后还写了《西方学》,从另一个方面深化了对“东 方主义”和东方的自我定位的认知。
跨文化阐释方法
所谓跨文化的文学阐释,包涵两个层面,一是用一国的文 学理论、文化理论对异质文学作品和文学现象进行阐释, 一是异质的诗学/文化体系相互启发和对话,以形成一种 具有开放眼光的文学理论的新视野。跨文化阐释中,由于 涉及不同的文化理论,以及文学与周边艺术门类之间理论 上的互通,实际上,也导向了跨学科研究(科际整合)。 1、“阐发研究”:其实阐发研究在其他文学,如中国古代 文学,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中都经常出现。外国的文学理论 和本土的文学现象属于两个不同的文化语境,因此,这种 理论对文本的解释带有跨文化的性质,属于比较文学的范 畴。 2、“比较诗学”:阐发研究导向深层,必然是异质的诗学 体系在理论上的互相启发和对话。而比较诗学,显然是以 阐发研究的基本手段为方法论据点的。


(二)比较诗学的历史与现状:
1、崛起:突破法国学派的樊篱,寻找跨越民族跨越语言 界限的文学规律的探索。 比较文学会不可避免地被导向比较诗学。 ——艾田伯《比较不是理由》(1958) 2、中国与东方诗学的重新发现——中西比较诗学的展开 俄罗斯汉学家瓦·阿列克谢耶夫是最早在这个领域之内进行 开拓的比较学者,《中国诗论司空图〈诗品〉》(1916) 是他的第一篇成果,40年代,他先后推出译著《文赋》和 论著《罗马人贺拉斯和中国陆机论诗艺》 东西比较诗学里程碑:《比较诗学》(美)孟尔康,1990, Earl Meiner . Comparative poetics: An intercultural essay on theories of literature

例1.女性主义视野中的《水浒传》 所谓女性主义,简而言之,就是站在女性的 视角说话,它可以是男人站在女性的角度为 女性说话,但主要是女性站在女性的角度主 为女性说话。 女性主义批评诞生的大背景 : 1男性对女性的压抑。①压抑女性的自然本 能。②压抑女性的社会存在。③压抑女性的 精神存在。 2女性的自我压抑。



女性解放运动的内容、目标包括四个方面: 1革命社会。 2革命男性,包括①全面否定男性的自然优势。②全面否 定男性的社会优势。③全面否定男性的精神优势。 3革命家庭。 4革命自己。 女性主义批评的后现代标志之作:《性的政治》(1976, 凯特·米莱特),通过对“性的政治”(在人类内部进行 的内部“殖民”。米莱特语)的实例、理论、历史背景的 全面分析,并以20世纪著名的男性作家的经典文本的深入 解读,剖析性别政治的表象与内部机制,文学在其中起到 的通过叙述使之合法化的作用,以及男性文学对自身的压 迫性的反动(表现在热内身上)。


例3.解构主义视野中的《故事新编》 解构主义分为三种形态,即意识形态解构主义、 哲学解构主义和文学解构主义。


哲学解构主义有三个标志性人物。即海德格尔、已经 去世的德里达和耶鲁学派的米勒。解构的英文为 deconstruct(德里达生造的英文词)就是把已经存 在的建筑给拉倒的意思。哲学解构主义把整个西方思 想传统看成是一个坚固的建筑,然后从不同的角度, 运用不同的策略,努力地把这个建筑给摧毁。
“后殖民批评”主要是站在第三世界的文化立 场,来批判第一世界对第三世界的文化殖民策 略和运动。核心思想是对“东方主义”的批判。 赛义德1978年的《东方主义》一书中,对“东 方主义”的实质进行了揭示。所谓的东方主义 就是西方人看待东方一贯的观念和视角,是西 方人关于东方的“主义”,相对应的是东方人 看待西方也有一个“西方主义”,所不同的是, 东方人的“西方主义”仰视的成分多,而西方 人的“东方主义”鄙视的成分多。 参考读物:张京媛主编《后殖民理论与文化批 评》;爱德华·萨义德《东方学》(或译《东方 主义》)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和女性主义运动密不可分,女性主义 文学批评是女性主义运动在文学领域的延伸和扩展。颠 覆文学作品中的男权传统是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禀承的宗 旨,包括分析男性创作的文学作品中对女性形象的扭曲; 发掘女性被淹没的女性作家作品,撰写女性文学史;对 著名女性作家写作风格的深入研究,尤其是大量运用结 /解构主义理论及其方法对于女性文本进行重新发明等 等。当代女性主义由于米莱特的政治学启示,与后殖民 话语形成了深度纠葛,女性与被殖民者、边缘群体、弱 势族群的生存困窘的共通性,也使“女性主义批评”迅 速转向更加理论化视野也更加宏阔的“性别研究”和 “身份研究”的疆域。 参考读物:张京媛选编《当代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凯 特·米莱特《性的政治》

(2)比较诗学的可能性:文化开放与文化寻根 的内在要求的体现


比较诗学是一个以文学理论为核心内容的比较研究领域, 既包括不同国家、民族的诗学的影响研究,也包括跨学 科跨文化的比较研究。而后者,更为重要——相隔越是 遥远的体系间的对话,越是能体现出比较研究的魅力: 唯其遥远,其相似之处才越能体现出文学的本质特征和 未来发展的隐约模型;同样,其相异之处,越能反映出 不同文化体系之间相互容让、彼此理解的心灵呼声。 比较诗学提供了一个不同世界的声音交互作用的话语的 公共空间,一个互动式的交流平台,同时也为当下与历 史的隔阂开掘新了一条新的通道:借由他者的眼睛去看 我们的过去,或许会从历史中寻找到新的力量生发点。

以解构主义的方式重新诠释中国文学经典, 比如鲁迅的《故事新编》,为其划分语码单 位,寻找其意义索隐,同样,也可以重新 “发明”中国现代文学的意义。 参考读物: 周英雄《结构主义与中国文学》 古添洪《记号诗学》

“历史的探寻和批判的美学的沉思,这两种方法貌似势不 两立,实际上是互补的。如果能将这二者结合起来,比较 文学将不可避免地走向比较诗学。 ——勒内·艾田伯 (一)诗学与比较诗学 1、诗学的概念:关于文学的概念、原理或系统,即一般文学 理论及美学理论。 现代意义的诗学是指,有关文学本身的、在抽象层面 展开的理论研究。它与文学批评不同,并不诠释作品的成 败得失;它与文学史也不同,并不对作品进行历史评价。 它所研究的是文学文本的模式和程式,以及文学意义如何 通过这些模式和程式而产生。 ——乐黛云《世界诗学大辞 典》

解构主义认为,任何事件都没有一个中心的、权威的 解释,这种观念反映到文学批评中,就是鼓吹解释的 自由性和随意性。文学批评不必局限于传统的定见, 可以立足自己的需要,对作品作出全新的理解。
代表作:罗兰·巴尔特《S/Z》这是对巴尔扎克小说《萨拉辛》 从头到尾的详尽解读,一半是巴尔扎克的小说本文,一半是 巴尔特对小说语码的分层解说,将一个叙事性文本分解为五 种基本语码以及它们往复穿梭的立体动态结构图。这五种基 本语码分别是:阐释符码、意素(内涵符码)、布局符码、 象征符码、文化符码。在此基础上巴尔特提出“可写的文本” (开放的、动态的、提供给读者再创造的文本)与“可读的 文本”(封闭的文本)的区别,同时指出,解构性阅读可以 使封闭的文本再度打开,使叙事变成一张具有拓朴性的立体 语义网,而意义就在其中,并非一陈不变地保存着,而是随 着每一次阅读被激活并且变动不居。从巴尔特身上,我们可 以看到索绪尔语言学的深刻影响。




哲学解构主义的总体精神就是反权威、反成规、反理性、反传统。 这些基本精神延伸、、渗透到文学领域,就形成文学解构主义。 解构主义与西方马克思主义在政治理论上颇多相通之处,而西方 马克思主义也被视为是解构主义的意识形态学。 参考读物:《后革命氛围》(德里达)、《解构之图》(保罗·德 曼)、《快感:文化与政治》(詹明逊)、《时间的种子》(詹 明逊) 具体到文学解构主义,主要表现为两种形态。 第一种,是创作中的解构主义。即指作家在创作文学作品时,有 意识地颠覆传统的定见,这在美国后现代小说、拉美爆炸后小说、 法国新小说和新新小说、新历史主义、女权主义等作品中等非常 明显。 第二种是批评中的解构主义。 具体而言,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对那些明显表现解构主义思 想的文学作品阅读、梳理和挖掘。另外一种,通俗地说,就是用 批判的眼光重新阅读经典作品,解构先前的对这些文学作品的理 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