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阐释方法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以解构主义的方式重新诠释中国文学经典, 比如鲁迅的《故事新编》,为其划分语码单 位,寻找其意义索隐,同样,也可以重新 “发明”中国现代文学的意义。 参考读物: 周英雄《结构主义与中国文学》 古添洪《记号诗学》

“历史的探寻和批判的美学的沉思,这两种方法貌似势不 两立,实际上是互补的。如果能将这二者结合起来,比较 文学将不可避免地走向比较诗学。 ——勒内·艾田伯 (一)诗学与比较诗学 1、诗学的概念:关于文学的概念、原理或系统,即一般文学 理论及美学理论。 现代意义的诗学是指,有关文学本身的、在抽象层面 展开的理论研究。它与文学批评不同,并不诠释作品的成 败得失;它与文学史也不同,并不对作品进行历史评价。 它所研究的是文学文本的模式和程式,以及文学意义如何 通过这些模式和程式而产生。 ——乐黛云《世界诗学大辞 典》



女性解放运动的内容、目标包括四个方面: 1革命社会。 2革命男性,包括①全面否定男性的自然优势。②全面否 定男性的社会优势。③全面否定男性的精神优势。 3革命家庭。 4革命自己。 女性主义批评的后现代标志之作:《性的政治》(1976, 凯特·米莱特),通过对“性的政治”(在人类内部进行 的内部“殖民”。米莱特语)的实例、理论、历史背景的 全面分析,并以20世纪著名的男性作家的经典文本的深入 解读,剖析性别政治的表象与内部机制,文学在其中起到 的通过叙述使之合法化的作用,以及男性文学对自身的压 迫性的反动(表现在热内身上)。





3、海外及港台华裔学者的贡献:
(1)刘若愚:《中国的文学理论》(James.J.Y.liu, The Chinese Theories of Literature, 1975) 以艾布拉姆斯的四 要素(作者/世界/读者/作品)论为框架对中国文学理论进 行梳理 ,中西比较文学的里程碑。 (2)叶维廉:《比较诗学》(1983)引入大量的后现代 理论,包括符号学、解构主义等对中国古典文学和文论进 行理论整合,寻找中国与西方的共同的美学据点。 《东西比较文学模子的应用》——通过“文化模子”或 “典模”在比较文学研究中的作用与反作用的分析,指出 比较诗学和比较文学的可行性原则:两个模子同时进行。 《观感偏向与传释设限》(98,北大首届比较文学学术讲 座):“我们只有不断在历史文化的争战协调的张力中才 可以找出一种可以透视观感偏向的最根源的缘由,和找出 一些暂行但可以互相激发的话语。” 《解读现代、后现代》

例1.女性主义视野中的《水浒传》 所谓女性主义,简而言之,就是站在女性的 视角说话,它可以是男人站在女性的角度为 女性说话,但主要是女性站在女性的角度主 为女性说话。 女性主义批评诞生的大背景 : 1男性对女性的压抑。①压抑女性的自然本 能。②压抑女性的社会存在。③压抑女性的 精神存在。 2女性的自我压抑。


例3.解构主义视野中的《故事新编》 解构主义分为三种形态,即意识形态解构主义、 哲学解构主义和文学解构主义。


哲学解构主义有三个标志性人物。即海德格尔、已经 去世的德里达和耶鲁学派的米勒。解构的英文为 deconstruct(德里达生造的英文词)就是把已经存 在的建筑给拉倒的意思。哲学解构主义把整个西方思 想传统看成是一个坚固的建筑,然后从不同的角度, 运用不同的策略,努力地把这个建筑给摧毁。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和女性主义运动密不可分,女性主义 文学批评是女性主义运动在文学领域的延伸和扩展。颠 覆文学作品中的男权传统是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禀承的宗 旨,包括分析男性创作的文学作品中对女性形象的扭曲; 发掘女性被淹没的女性作家作品,撰写女性文学史;对 著名女性作家写作风格的深入研究,尤其是大量运用结 /解构主义理论及其方法对于女性文本进行重新发明等 等。当代女性主义由于米莱特的政治学启示,与后殖民 话语形成了深度纠葛,女性与被殖民者、边缘群体、弱 势族群的生存困窘的共通性,也使“女性主义批评”迅 速转向更加理论化视野也更加宏阔的“性别研究”和 “身份研究”的疆域。 参考读物:张京媛选编《当代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凯 特·米莱特《性的政治》


(二)比较诗学的历史与现状:
1、崛起:突破法国学派的樊篱,寻找跨越民族跨越语言 界限的文学规律的探索。 比较文学会不可避免地被导向比较诗学。 ——艾田伯《比较不是理由》(1958) 2、中国与东方诗学的重新发现——中西比较诗学的展开 俄罗斯汉学家瓦·阿列克谢耶夫是最早在这个领域之内进行 开拓的比较学者,《中国诗论司空图〈诗品〉》(1916) 是他的第一篇成果,40年代,他先后推出译著《文赋》和 论著《罗马人贺拉斯和中国陆机论诗艺》 东西比较诗学里程碑:《比较诗学》(美)孟尔康,1990, Earl Meiner . Comparative poetics: An intercultural essay on theories of literature

(2)比较诗学的可能性:文化开放与文化寻根 的内在要求的体现


比较诗学是一个以文学理论为核心内容的比较研究领域, 既包括不同国家、民族的诗学的影响研究,也包括跨学 科跨文化的比较研究。而后者,更为重要——相隔越是 遥远的体系间的对话,越是能体现出比较研究的魅力: 唯其遥远,其相似之处才越能体现出文学的本质特征和 未来发展的隐约模型;同样,其相异之处,越能反映出 不同文化体系之间相互容让、彼此理解的心灵呼声。 比较诗学提供了一个不同世界的声音交互作用的话语的 公共空间,一个互动式的交流平台,同时也为当下与历 史的隔阂开掘新了一条新的通道:借由他者的眼睛去看 我们的过去,或许会从历史中寻找到新的力量生发点。

2、诗学的发展与比较诗学的可能性: (1)诗学的发展史:



西方:源头(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中坚(贺拉斯)—— 中世纪(重新发挥的柏拉图,新柏拉图主义与圣奥古斯丁)— —文艺复兴(重新发明的亚里士多德,镜子说、反映论)—— 古典主义(重现的贺拉斯、三一律;黑格尔理性主义)——现 代(浪漫派:以想象力与天才的能动性为核心的“表现论”; 现实主义:传统摹仿论的延伸,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现实主 义;现代派:浪漫派的现代化及反传统的“表现论”的胜利, 心理学转向和语言学转向:心理分析、新批评、形式主义、结 构主义)——后现代(解构主义:经典理论的全面大解体) 中国:源头(先秦《尚书·尧典》与汉《诗大序》)——中坚 (魏晋南北朝:文体论和音韵学,文学自觉时代)——流变 (唐宋元明清:诗话、词话、片断式评点、书信体笔记体杂 论)——现代(引进西方理论术语重新阐发:王国维、马克思 主义文论、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论、后现代文论)


后殖民批评与性别研究一样,在众多后现代文化理论中, 依据的都是解构主义的基本理据,使用的术语大都来自文 化批评的法兰克福学派和伯明翰中心的西方马克思主义、 福柯的新历史主义、哈贝马斯的公共空间和交流理论、罗 兰·巴尔特和德里达的解构主义。 中国学界运用这种理论的时候,角度和出发点却出现了偏 离。后殖民批评主要出发点是批判第一世界对第三世界的 文化殖民,中国的后殖民批评出发点却是反思和批判我们 作为第三世界是如何自我殖民的,即反思我们是如何“崇 洋媚外”的。 一是针对社会生活领域的自我殖民现象; 二是针对文艺领域中的“自我殖民”现象。 当年以及时下针对张艺谋导演从《红高梁》到《满城 遍布黄金甲》的批评,大部分是从此入手的,却忽略了批 评中对理论自身的消化,因而显得偏狭和矫情。

(一)阐发研究的范式转型: 1、理据:借别人的眼来看自己(他者立场对于自我定位 的重要性) 2、经典范式:根据某种他者的文学理论或文化理论对一 国文学进行重新阐释 3、当代文化理论的侵入: 当代阐释学和各种后现代理论话语的全面侵入, 深刻地改变了阐发研究的内涵。当代阐发研究,早已跃 出了“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或者“外来和尚好念经”的 “西学中用”时代,其目标也不再是“师夷长技以制 夷”,而是转向以当代眼光重新发明历史乃至重新发明 我们/他们的当下的双向范式,这即是学术自觉的标志, 也是学术自信确立的表征。




哲学解构主义的总体精神就是反权威、反成规、反理性、反传统。 这些基本精神延伸、、渗透到文学领域,就形成文学解构主义。 解构主义与西方马克思主义在政治理论上颇多相通之处,而西方 马克思主义也被视为是解构主义的意识形态学。 参考读物:《后革命氛围》(德里达)、《解构之图》(保罗·德 曼)、《快感:文化与政治》(詹明逊)、《时间的种子》(詹 明逊) 具体到文学解构主义,主要表现为两种形态。 第一种,是创作中的解构主义。即指作家在创作文学作品时,有 意识地颠覆传统的定见,这在美国后现代小说、拉美爆炸后小说、 法国新小说和新新小说、新历史主义、女权主义等作品中等非常 明显。 第二种是批评中的解构主义。 具体而言,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对那些明显表现解构主义思 想的文学作品阅读、梳理和挖掘。另外一种,通俗地说,就是用 批判的眼光重新阅读经典作品,解构先前的对这些文学作品的理 解。

解构主义认为,任何事件都没有一个中心的、权威的 解释,这种观念反映到文学批评中,就是鼓吹解释的 自由性和随意性。文学批评不必局限于传统的定见, 可以立足自己的需要,对作品作出全新的理解。
代表作:罗兰·巴尔特《S/Z》这是对巴尔扎克小说《萨拉辛》 从头到尾的详尽解读,一半是巴尔扎克的小说本文,一半是 巴尔特对小说语码的分层解说,将一个叙事性文本分解为五 种基本语码以及它们往复穿梭的立体动态结构图。这五种基 本语码分别是:阐释符码、意素(内涵符码)、布局符码、 象征符码、文化符码。在此基础上巴尔特提出“可写的文本” (开放的、动态的、提供给读者再创造的文本)与“可读的 文本”(封闭的文本)的区别,同时指出,解构性阅读可以 使封闭的文本再度打开,使叙事变成一张具有拓朴性的立体 语义网,而意义就在其中,并非一陈不变地保存着,而是随 着每一次阅读被激活并且变动不居。从巴尔特身上,我们可 以看到索绪尔语言学的深刻影响。
“后殖民批评”主要是站在第三世界的文化立 场,来批判第一世界对第三世界的文化殖民策 略和运动。核心思想是对“东方主义”的批判。 赛义德1978年的《东方主义》一书中,对“东 方主义”的实质进行了揭示。所谓的东方主义 就是西方人看待东方一贯的观念和视角,是西 方人关于东方的“主义”,相对应的是东方人 看待西方也有一个“西方主义”,所不同的是, 东方人的“西方主义”仰视的成分多,而西方 人的“东方主义”鄙视的成分多。 参考读物:张京媛主编《后殖民理论与文化批 评》;爱德华·萨义德《东方学》(或译《东方 主义》)
借助女性主义批评的视角, 《水浒传》显 示出了明显的男性作家和中国文学传统 的性别压迫:①好女人少,坏女人多。wk.baidu.com②女英雄令人生畏。③侮辱女性之词甚 多。④视女性为祸水。 众多诋毁拟制侮辱女性的著名言论,影 射着男人对女性极为矛盾的态度。



例2.后殖民主义视野中的张艺谋电影

后殖民:冷战以来新的侵占现象,即看不见的文化入侵——西方 发达国家凭借自己富裕的经济、强大的政治和发达的文化对第三 世界国家实行文化渗透(主要是经济原因,如果非洲经济发达的 话,非洲文化也会变得很迷人)。上世纪八十年代有一个词很形 象,叫“和平演变”,相对于以前的武力殖民,我们把这种文化 殖民称之为“后殖民”。 “后post”不仅是时间上的差异,也 是性质上的差异,“后”与“前”既有断裂的关系,也有继承的 关系。 对这种种后殖民现象进行系统反思和研究的学问我们称之为“后 殖民批评”,后殖民批评的三大代表人物是:萨义德、霍米·巴 巴和斯皮瓦克。他们共同特点是具有双重的身份:出身在第三世 界,但成功在第一世界的美国。第三世界血液注定了他们无法真 正融入第一世界的美国,对第一世界时刻保持着清醒的批判精神, 同时,又保持着与实际存在的第三世界的批判性距离。萨伊德在 《东方学》之后还写了《西方学》,从另一个方面深化了对“东 方主义”和东方的自我定位的认知。
跨文化阐释方法
所谓跨文化的文学阐释,包涵两个层面,一是用一国的文 学理论、文化理论对异质文学作品和文学现象进行阐释, 一是异质的诗学/文化体系相互启发和对话,以形成一种 具有开放眼光的文学理论的新视野。跨文化阐释中,由于 涉及不同的文化理论,以及文学与周边艺术门类之间理论 上的互通,实际上,也导向了跨学科研究(科际整合)。 1、“阐发研究”:其实阐发研究在其他文学,如中国古代 文学,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中都经常出现。外国的文学理论 和本土的文学现象属于两个不同的文化语境,因此,这种 理论对文本的解释带有跨文化的性质,属于比较文学的范 畴。 2、“比较诗学”:阐发研究导向深层,必然是异质的诗学 体系在理论上的互相启发和对话。而比较诗学,显然是以 阐发研究的基本手段为方法论据点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