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课(事物的正确答案不只一个)

合集下载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13课《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教学设计及反思 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13课《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教学设计及反思 新人教版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教材分析】人教版语文教材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大多数课文是阐述求知问题的。

教学中,引导学生与作者进行对话,可以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丰富他们的文化素养。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是一篇议论文,作者针对现实生活中很多人常常局限于“事物的正确答案只有一个”的认识,提出了相反的观点,独辟蹊径,很富有思辨色彩。

全文紧紧围绕“事务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这个论题,论述了“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的问题。

【学情分析】青年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阶段,对自然界、对科学领域充满了好奇和幻想。

学习本文,可以激发学生们的创新精神,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的培养学生们的创新意识。

由于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议论文,对相关的文体知识了解较少,学习中会遇到一些困难。

教师要抓住本文观点鲜明、结构严谨的特征,教学中将文体知识有机渗透给学生,注重学生在读中体味,注重学生的自我发展,讲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

【教学设想】:1、本文为一篇难度较大的议论,而初一学生对议论文的学习比较生疏,因此,本课将先从本文的议论话题及内容切入,引导学生逐步理解各个层次之间的关系,从而理解本文的论述结构和论述要点。

2、文中关联很多,逻辑关系很强,在教学过程中,将通过淡化分析、强化朗读的方法来培养学生议论语言的语感。

3、采用自主学习、共同探究、练讲结合的学习方法。

【设计理念】1、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引导学生在读中体味,注重学生自我发现;2、注重教学的层次性,寻(作者观点)、理(文章思路)、辨(对话交流)、拓(思维延伸)有机结合。

3、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在探究与对话中强化学生的语文能力。

【教学目标】1. 明白生活中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道理。

2. 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 初步了解议论文围绕中心逐层展开论述的方法。

重点、难点突破:1.学习本文重点在于掌握本文紧扣中心逐层展开论述的思路,以及运用摆事实论证的写法。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13.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1.积累词语,理解重点词语的意义。

学会默读,初步领会文章的基本内容。

2.了解议论文的基本结构和常见的论证方式及方法。

3.激活思维,激发想象力,崇尚科学。

●重点: 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

培养具有创造性的思维。

2. 本文是一篇议论文。

议论文从论证方式看,一般分为立论和驳论两种;议论文最常用的结构一般为提出问题( 引论)——分析问题( 本论)——解决问题( 结论);议论文的三要素是论点、论据和论证; 议论文常见的论证方法有道理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3.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汲.取( jí) 根深蒂.固( dì) 孜.孜不倦( zī) 锲.而不舍( qiè)4.结合语境,解释加点的词语。

(1)“正确答案只有一个”这种思维模式,在我们头脑中已不知不觉地根深蒂固....。

比喻基础稳固,不容易动摇。

(2)富有创造性的人总是孜孜不倦....地汲取知识,使自己学识渊博。

勤奋努力,不知疲倦。

(3)一旦产生小的灵感,相信它的价值,并锲而不舍....地把它发展下去。

雕刻一件东西,一直刻下去不放手。

这里比喻有恒心,有毅力。

(4)不言而喻....,在创造的宇宙里,贝多芬、爱因斯坦、莎士比亚是光辉灿烂的明星。

不用说就能明白。

5. 朗读课文,依据下图给课文划分层次。

6.趣味问答,试试你能说出多少种答案。

然后再说说你得到什么样的结论。

(1)说到上海,你会想到什么?世博会、东方明珠、外滩、姚明、刘翔、周立波、许文强、本帮菜……(2)一根绳子用剪刀剪一次,会变成几段?摊平剪一刀,2段;折叠一次剪一刀,3段;折叠两次剪一刀,5段……(3)哪两个连续的月份都是31天?七月和八月都是31天;12月和1月也都是31天。

你的结论是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问题一:本文主要论述什么问题?作者是如何提出这一问题的?这样写有何好处?主要论述怎样才能拥有创造力的问题。

作者从一个问题的答案写起。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说课稿:第13课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说课稿:第13课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说课稿:第13课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一. 教材分析《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是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主要讲述了在探索问题时,应该具备的发散性思维和创新意识。

课文通过多个例子告诉我们,面对问题时,应该善于从不同角度去思考,寻找多个答案,而不是局限于传统的思维方式。

本文旨在培养学生的思维灵活性和创造力,使他们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和理解能力,对他们来说,本文的话题具有一定的新颖性,能够激发他们的兴趣。

然而,由于学生的思维方式和认知水平各异,他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可能会有所不同。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引导他们正确理解课文,从而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读写课文中的关键词语,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把握课文所阐述的观点。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思考等方式,学生能够培养发散性思维和创新意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认识到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学会从多角度去思考问题,培养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把握课文所阐述的观点。

2.难点: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和创新意识,使他们能够从多角度去思考问题。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讨论、思考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黑板等教学手段,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教师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问题的多样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阅读理解: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教师提问检查学生的阅读效果。

3.讨论交流: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课文观点的理解,教师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去思考问题。

4.案例分析:教师展示与课文相关的案例,让学生运用课文所学的观点进行分析,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From YK
从下列图形中,找一个性质与其他 三个不同的来
A B C
D
理 由:
(l )答A。 因为A是惟一没有角的图形。
(2)答B。 因为B是惟一一个仅由直线构成的图形。 (3)答C 。因为非对称性图形只有C一个。
(4)答D。因为D是惟一个由直线与曲线构成的图形。
来看小品《卖车》中的一段话
1、赵本山出题:“1+1在什么情况下不等于2”? 范伟答:“1+1在任何情况下都等于2”。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 发达的不竭动力。 ---江泽民 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 是创造之人。 ——陶行知
微笑是一种修养 生活并没有拖欠我们任何东西,所以没有必要总 苦着脸。应对生活充满感激,至少,它给我们生 存的空间。 微笑是对生活的一种态度,跟贫富,地位,处然境 没有必的联系。一个富翁可能整天忧心忡忡,而 一个穷人可能心情舒畅:一位残疾人可能坦然乐 观;一位处境顺利的人可能会愁眉不展,一位身 处逆境的人可能会面带微笑……
掌握下列词语
) 根深蒂固 (dì
孜孜不倦 渊博
(yuān)
(zī)
汲取
(jí)
锲而不舍
(qiè)
持之以恒:有恒心地坚持下去。 锲(qiè )而不舍:雕刻一件东西,一直 刻下去不放手,比喻有恒心,有毅力。 轻而易举:形容事情容易做。 一事无成:连一样事情也没做成;什么 事情都做不成。
议论文要素:
小 结 一、文章结构
提出问题 ( 1-3段) 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非常 重要。 分析问题 (4-12段) 第一层(4 -8段):创造性思维所必需的要素。 第二层( 9-12段):拥有创造力的主要根据。 解决问题(13段) 总结,做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的关键所在。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优质课件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优质课件
是你选择的是B……”“那么,D又怎样呢?这是唯一……” 。
第4段段尾:“那么,创造性思维又有哪些必需的要 素呢?”。
第9段:“这种创造性的思维是否任何人都具备呢?存 在富有创造力和缺乏创造力的区别有哪些呢?”。
第十五页,共十六页。
设问是一种无疑而问、自问自答的修辞方式。
它的作用有:①提醒注意,引发思 考,②突出某些内容,使文势有变化, 起波澜;③在结构上起承接、过渡的作 用,使文章结构紧密,条理清楚。
第九页,共十六页。
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最伟大的戏剧家、诗人。他 重要的喜剧作品有《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 、《无事生非》、《皆大欢喜》、《第十二夜》等;历史 剧《理查三世》、《亨利四世》;四大悲剧《哈姆雷特 》、《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
莎士比亚被马克思誉为“人类最伟大的戏剧天才。”“在 过去的几千年人类历史中,最独领风骚者为成吉思汗,而最 具才华者是莎士比亚。”
第七页,共十六页。
这三个要素在5、6两段中就已呈现,那么 是否能删去7、8两节呢?
* 约翰•古登贝尔克将毫不相关的两种机械— —葡萄压榨机和硬币打制器组合起来,创造了印刷
机和排版术。
* 罗兰•布歇内尔把电视接受器作为试验 对象,发明了乒乓球游戏,从此开始了游戏机的 革命。
第八页,共十六页。
贝多芬
第二页,共十六页。
2、根据释义写出相应的成语。
(1)形容事情容易做,不用费力。
( 轻而易举 )
(2)一件事都没有做成功,形容事业上毫
无成就。( 一事无成)
(3)实行起来有成效。多指方法或措施被
实践证明生效。( 行之有效)
(4)不用说就可以明白。(
)
不言而喻
第三页,共十六页。

人教版语文九上第13课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人教版语文九上第13课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人教版语文九上第13课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初三语文的学习,同学们肯定要多花时间和功夫,一点一滴积存,牢固把握所学的学问点,让自己不断进步,语文成果更上一个XX阶。

下面是整理的初三语文课文的学习指导,供大家学习参考。

抽时间温习稳固,语文成果肯定会不断提升。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课文原文对于上面这个问题,你是怎么回答的呢?要是你选择的是B,那就恭喜你答对了。

因为图形B是惟一一个仅由直线构成的图形。

不过,或许有人会选择图形C。

因为非对称性图形只有C一个,所以会被认为与其他图形不同。

的确如此,这也是正确答案。

答也是可以的。

因为是惟一没有角的图形,所以也是正确答案。

那么,D又怎么样呢?这是惟一一个由直线与曲线构成的图形,因此D也是正确答案。

换句话说,由于看图形的角度不同,四种答案全部正确。

"正确答案只有一个'这种思维模式①,在我们头脑中已不知不觉地根深蒂固②。

事实上,若是某种数学问题的话,说正确答案只有一个是对的。

麻烦的是,生活中大部分事物并不像某种数学问题那样。

生活中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非只有一个,而是多种多样。

由于状况的改变,原来行之有效的方法,到了如今往往不灵了。

正因为如此,假如你认为正确答案只有一个的话,当你找到某个答案以后,就会止步不前。

因此,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特别重要。

然而,寻求第二种答案,或是解决问题的其他路径和新的方法,有赖于制造性的思维。

那么,制造性的思维又有哪些必需的要素呢?有人是这样回答的:"富有制造性的人总是孜孜不倦①地汲取②学问,使自己学识渊博。

从古代史到现代技术,从数学到插花,不精通各种学问就一事无成。

因为这些学问随时都可能进行组合,形成新的创意③。

这种状况可能出如今六分钟之后,也可能在六个月之后,六年之后。

但当事人坚信它肯定会出现。

' 我对此完全赞同。

学问是形成新创意的素材④。

但这并不是说,光凭学问就能拥有制造性。

发挥制造力的真正关键,在于如何运用学问。

13课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13课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这一段话,承上启下,通过设问,提 出下文论述的中心。
富有创造力的人,认为自己具有创造力; 缺乏创造力的人,不认为自己具有创造力。
这句话告诉我们,要充分的相信自己是一 个具有创造力的人
任何人都拥有创造力,首先要坚信这一点。关 键是要经常保持好奇心,不断积累知识;不满 足于一个答案,而去探求新思路,去运用所得 的知识;一旦产生小的灵感,相信它的价值, 并锲而不舍地把它发展下去。如果能做到这些, 你一定会成为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
扩展 迁移
全民族创造性思维的自由发挥将决定着国 家未来的繁荣昌盛 —爱因斯坦
人类若能发挥一半的大脑功能,他就能轻 而易举地学会40种语言,背诵整本百科全 书,拿21个博士学位—叶夫里莫夫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 发达的不竭动力。 ---江泽民 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 是创造之人。 ——陶行知
议论文的结构
一, 基本结构: • 引论——开头部分,提出问题 (提出问题) • 本论——主体部分,分析问题 (分析问题) • 结论——结尾部分 (解决问题)
二,论证结构: 并列式——文章的层次、段落 之间、论据之间是平行的、并 重的。 层进式——论述的层次一层比 一层推进、深入。 总分式——先总后分 先分后 总 先总再分后总
根深蒂dì固
汲jí取 不言而喻 一事无成
连一样事情也没做成;什么事情都做不成。
议论文知识归纳
什么是议论文? 议论文是对某个问题 或某件事进行分析、评论, 表明自己的观点、立场、 态度、看法和主张的一种 文体。
议论文的三大要素
议论文有三要素,即论点、论据和 论证。 论点:作者对论题的主张、立场及 见解。 论据:作者用以支持论点的理据或 例子,可分事实论据及理论论据两 种。 论证:作者运用论据说明论点的过 程。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3课《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教学设计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3课《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教学设计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3课《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教学设计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3课《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教学设计及反思《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教学设计及反思邵锋琴教材分析《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是一篇议论文,作者针对现实生活中很多人常常局限于“事物的正确答案只有一个”的认识,提出了相反的观点,。

本文围绕“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这个话题,主要论述了“ 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

学生分析九年级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阶段,对自然界、对科学领域充满了好奇和幻想。

学习本文,可激发他们的创新精神,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的培养学生们的创新意识。

由于学生是第一次接触议论文,对议论文的文体知识了解太少,学习中会遇到一些困难。

教师在教学中应将议论文的文体知识有机透露给学生,注重学生的自我发展,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设计理念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激励学生积极参与,注重学生的自我发现。

兼顾所有学生,注意教学层次。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探究意识,在自学与探究中强化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

教学目标1、了解议论文的基本知识,把握作者观点,理清思路。

2、提高学生独立阅读、认真探究、积极讨论的能力。

3、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创新意识,鼓励学生做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教学难点本文的论证方法。

课时分配第一课时,主要任务是理清思路,明确中心论点。

第二课时,通过小组合作,解决问题,进一步理解课文。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第一课时自学指导(15分钟)1、了解作者。

2、理解词语并给加点的字注音。

1 / 4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3课《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教学设计及反思汲取根深蒂固锲而不舍孜孜不倦不言而喻 3、初读课文,理清思路,理解课文大意。

4、联系实际,说说生活中有哪些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自学要求目标1、2用5分钟独立完成,目标3、4用7分钟先独立思考,再用5分钟小组交流。

新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教案-精选文档

新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教案-精选文档

新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教案内容预览:第四单元陈霞13、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教学目的1,学习做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

2,理解本文的中心论点和分论点。

3,学习理解并运用事实论据。

4,帮助学生确立理解“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思维方式与创造性思想、创造力之间的关系,鼓励学生端正态度,积极投身到创新的洪流中去。

重点难点1.重点:理解本文的中心论点和分论点。

2. 难点:理解并运用事实论据。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1,请同学们快速地说出答案: 2+1=? 3+4=?2,看看这样的结果可能吗?2(月)+1(月)=1(季度) 3(天)+4(天)=1(周)3,从这个小练习中,你有什么启示?4,教师评价归纳:面对生活里中那些看似不可思议的东西,只要调整一下思维方式,换一个思考角度,跳出习惯的思维圈圈,就会得到异乎寻常的答案,使不可能变为可能。

今天我们来学习美国实业家罗迦·费·因格的一篇文章《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学习如何成为一个富有创造力的人。

二,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整体感知:1,同学们能不能引用一首诗歌来说明同一事物在不同的观察角度下会有不同的理解和感受。

请同学们思考?明确:题西林壁(苏轼)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2,你认为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

三,新课讲授:1,默读课文,思考:作者的观点是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非常重要,作者是否在文章一开始就提出了这个观点?--------不是。

作者文章开头这样的写的目的是什么?你认为有什么好处?2,既然许多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作者告诉我们在分析和研究事物时应该采取怎样的态度呢?请在文中找出答案。

3,长期以来,我们已经习惯于事物的正确答案只有一个这种思维模式。

这篇课文却提出与之相反的观点,要求我们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为什么非常重要?请在文章中找到作者给我们的答案。

第13课《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课件

第13课《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课件

点拨:议论文知识
什么是议论文? 议论文是对某个问题或某件
事进行分析、评论,表明自己的 观点、立场、态度、看法和主张 的一种文体。
议论文的三大要素
• 议论文有三要素,即论点、论据和论 证。
• 论点:作者对论题的主张、立场及见 解。
• 论据:作者用以支持论点的理据或例 子,可分事实论据及理论论据两种。

请你充分发挥创造力,为故事续写一
个合情合理的结尾(为总经理写一段话)
,说明总经理为什么这样做。
• 一个寒冷的冬天,纽约一繁华大街 上,有一个双目失明的乞丐那乞丐 的脖子上挂着一块牌子,上面写着: “自幼失明”从他身边经过的人都 装着没看见似的走开了有一天,一 个诗人走近他身旁,他便向诗人乞 讨诗人说:“我也很穷,不过我给 你点别的吧!”说完,他便随手在 乞丐的牌子上写了一句话……
• 那一天,乞丐得到很多人的同 情和施舍后来,他又碰到那诗 人,很奇怪地问:“你给我写 了什么?”那诗人笑笑,念那 牌子上他所写的句子 ———
• 你们猜:诗人给乞丐写了一句 什么样的话?

• 数学老师:

• 语文老师:

• 英语老师:

请选择其中两个,根据各自老师 的特点,也创造性的写出一句。
拓展延伸
• 钢琴的标价牌上少了一个零

一位年轻的女顾客在美国一家商店里闲逛。逛
着逛着,她的眼睛突然迸出兴奋的火花,本来不想
买东西的她却灵机一动,立刻喊来售货小姐,要买
一架德国制造的正宗名牌货──斯坦威三角钢琴。
(课文4——8段)“创造性思维又有哪些必需 的要素”?
(1)在文中划出作者的观点。
(2)文中用了哪两个事例来证明作者的观点? 请分别用一句话概括这两个事例。这属于什么 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13课事物的正确答案为什么不止一个

13课事物的正确答案为什么不止一个

事物的正确答案为什么不止一个温故知新学习议论文的基本知识教学目标:1.学习做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

2.理解本文的中心论点和分论点。

3.理解并运用事实论据。

重点难点1.重点:理解本文的中心论点和分论点。

2、难点:理解并运用事实论据。

导入:前两年高考作文题,就是以本文的开头的图形为题,它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呢?自主学习1.事物的正确答案为什么不止一个?因为事物是丰富复杂的,生活中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非只有一个,而是多种多样。

2、为什么要确立“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思维方式?是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阐明这一事理的?运用这一论证方法的好处是什么?作者运用了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阐述这一道理。

先从反面说,“如果你认为正确答案只有一个的话,当你找到某个答案以后,就会止步不前。

”;再从正面说。

“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非常重要。

”正反对比,使说理全面,而双透彻,增强了说服力。

3、产生创造性思维必须具备哪些条件?又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论证的?(1)富有创造性的人总是孜孜不倦地汲取知识,使自己学识渊博。

(2)必须有探求新事物,并为此而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

(3)持之以恒地进行各种尝试。

作者采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具体而又确凿地阐明了事理。

4、区分一个人是否拥有创造力,关键看什么?拥有创造力的人留意自己细小的想法。

即使他们不知道将来会产生怎样的结果,但他们很清楚,小的创意会打开大的突破口,并坚信自己一定能使之变为现实。

5、如何才能成为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1关键是要经常保持好奇心,不断积累知识;○2不满足于一个答案,而去探求新思路,去运用所得的知识;○3一旦产生小的灵感,相信它的价值,并楔而不舍地把它发展下去。

合作探究阅读3-6段,回答问题。

1、第五段中的“这种情况”、“当事人”“它”分别指什么?这种情况:知识随时都可能进行组合,形成新的创意。

当事人:富有创造性的人。

它:新的创意。

2、认为正确答案只有一个有什么危害性?当你找到某个答案以后,就会止步不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由此看来:拥有创造力的人留意自己细小的想法(板书
6
追问:他们觉得创造力仅仅是属于贝多芬、爱因斯坦以及莎士比亚他们的。你能一两个例子反驳他
们的想法吗?
总结:纵观上述两个部分的内容,请你来说说如何才能成为一个富有创造力的人。
学生总结
3
、齐声朗读
13

读后思考:针对上文的论述,作者得出一个怎样的结论?
4
、根据板书,请学生总结本课内容及课文的议论结构





1-3



























分析问题(
4

12
)举例子、讲道理、论证观点孜孜不倦地汲取知识,使自己学识渊博。
发挥创造力的真正关键是如何运用知识。
1
、理解本文围绕中心
,
逐层展开论述的论证思路。
2
、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
3
、感受作者的求异思维
,
联系生活经验体验创造思维的特点。
4
、培养学生大胆质疑文本,敢于挑战权威的精神。
教学重点:
这篇文章是本学期第一篇议论文
,
所以对议论文的论述思路、论证方法的把握与学习应是本课的
场、意见、观点。以议论这种表达方式为主的文章,就是议论文。
在了解文中作者的观点、立场之前,首先要了解议论的话题。
3
、明话题展开论述的。此内容可设计这样几个问题:
作者从分析一个问题的答案入手,否定哪一种思维模式?这种思维模式有什么弊端?倡导哪一种思
问题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寻找第二种答案)
创造性思维
必需的要素
自信
渊博的知识
探求新事物并为此活用知识的态度、意识
持之以恒尝试
留意细小的想法
富有创造力的人
(结论)
一就是一,二就是二。思维的方式可以多样,但问题的结论只有一个。其实理解问题同属于此类。
又如“然而在大多数情况下,即使他们,也并非轻而易举就能获得如此非凡的灵感”中“并非轻而
易举”准确地说明了灵感的产生是积累、活用知识的产物。②生动。课文开头用不同的图形的辨认
引入,直观、生动,让人一目了然。列举约翰·古登贝尔克和罗兰·布歇内尔的发明创造既生动又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
高低各不同”
导入新课。
三、初读课文
,
整体感知。
1
)通过预习,你知道本文属于哪一种文体?(议论文)


2
)根据你的理解你觉得议论文是一种什么样的文体
?
学生交流。
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可归纳总结补充为:议论
-------
即对人或事物、社会现象、问题等表示自己的立
明确:①约翰·古登贝尔克发明了印刷机和排版术
②罗兰·布歇内尔发明了对战型的乒乓球游戏
用事实来证明自己的观点的方法就是议论文的例证法。
师:请你用简明的语言来另举例子
学生答,教师指导纠正。
师总结:这一部分,作者论述了产生创造性思维的必需的要素。你觉得你身上一具备了哪些要素?
你觉得自己是个富有创造力的人吗?(学生交流,引出下一个环节)
具体。同时设问句的使用,也使文章在读起来时有气势,避免了平铺直叙。
学生自己品味并交流
六、积累迁移:
结合罗兰
.
布歇尔的例子和自己的经历,谈谈如何做一个有创造力的人?
七、布置作业:把课文的最后一段抄在本子上,并选取这段中的某一个观点,举出生活中的一两个
事例来证明它。
八、板书设计:
一个重点。
教学难点:目标
2

3
教学设想:
1
、本文为一篇难度较大的议论文,对初学议论文的学生来说比较生疏,因此,本课将先从本文的议
论话题及内容切入,
引导学生逐步理解各个层次之间的关系,
从而理解本文的论述结构和论述要点。
2
、文中关联很多,逻辑关系很强,在教学过程中,将通过淡化分析、强化朗读的方法来培养学生议
论语言的语感。
3
、采用自主学习、共同探究、讲练结合的学习方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教师在黑板上画一圆,问学生看到这一圆会想到什么。答案越多越好。
二、导入新课
学生讨论,真对学生五花八门的回答
,
教师由此可用苏轼的著名诗句:
维方式?这些问题在哪几个段落可以找到?
学生讨论、交流发言:
否定“正确答案只有一个”的思维模式
倡导“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思维方式
师总结:可见,本文开篇,通过一个现象,来引出论述的话题——那就是创造性思维。
四、探究赏析,理清文章写作思路,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
由于学生初学议论文,对议论文的写作思路不太了解,可根据每一部分内容提出相关的问题让学生
轻声朗读
9-12
段,思考
1
)富有创造力和缺乏创造力的人心态如何?各自的结果如何呢?
2
)从这一部分论述中,你觉得怎样才是富有创造力的人?
注意文中总结性语句出现的标志性词语,如“由此可见”
“总而言之”
“这样”
“所以”
------
学生分小组讨论、交流、质疑、争辩
理清文章的思路。
1
、默读
1

3
段,思考:针对“创造性思维”这一话题,作者提出了怎样的观点?
明确: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2
、跳读
4
——
12
段,思考:围绕“创新思维”
,作者提出了哪几个方面的问题?
师提示:注意设问句在文中出现的位置及其作用。
——往往出现句末或句首或独句成
,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学生同桌之间相互讨论、而后交流
明确:

1
)作者认为产生创新思维所必需的要素有哪些?

2
)富有创造力的人和缺乏创造力的人的区别在哪?
追问:请你举例证明作者的这一观点。学生结合自己掌握的材料进行回答。
师进一步追问:文章举了哪两个例子,请概括。
师补充:议论文中的事例要高度的概括。怎样概括呢?概括事例的方法——谁做什么事?
拥有创造力的主要依据。
解决问题(
13
)得出结论,提出希望——做一个创新精神人的关键所在。
五、品味本文准确、严密、生动的语言
教师举例示范
本文在运用语言上有独到之处。体现在下述三方面:①准确、严密。如:若是某种数学问题的
话,说正确答案只有一个是对的。在此强调数学问题,这个用词是非常准确、严密的。数学的答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