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必修2第三单元测试题

合集下载

(完整版)高一历史必修一二、三单元试题及答案(人教版)

(完整版)高一历史必修一二、三单元试题及答案(人教版)

高一历史2、3单元测试题第Ⅰ卷(选择题共5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包括25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

)1.公元前453年,由三名贵族组成的罗马考察团前往希腊,经过近一年的考察,认为雅典的政治制度是“外观的民主,实质的独裁”。

这种说法的主要理由是()A.雅典的民主制度是一种直接民主制B.广大妇女不能参加城邦的公民大会C.向雅典城邦纳税的外邦人无选举权D.城邦的实权掌握在少数奴隶主手中2.经平民与贵族的斗争而制定,允许拥有奴隶、维护私有财产的成文法典是()A.《十二铜表法》B.英国权利法案C.美国联邦宪法D.德意志帝国宪法3.古代雅典民主制实行抽签选举、轮番而治,这一做法()①有利于全体雅典人参与国家管理②提供了公民参与政治的均等机会③确保了公民大会决策的公正无私④忽视了参与政治者的能力与品德A.①④B.②④C.①②③D.②③④4.实行民主制的雅典国家被称作“男性公民的俱乐部”,这意味着雅典国家的主人是()A.全体奴隶主B.除奴隶之外的全体成年男性C.除奴隶和外邦人之外的成年男性D.从事工商业的成年男性5.古希腊民主制的特征可以概括为人民主权、轮番而治。

体现这两项内容的制度包括公民大会制和()A.举手表决制、连选连任制B.比例代表制、与会津贴制C.抽签选举制、有限任期制D.政教分离制、公民兵制6.如果让你穿越时空隧道回到公元前6世纪中期的雅典,你不可能有的经历是()A.参加公民大会B.入选四百人议事会C.因破产沦为债奴D.参加审判活动7. 德国著名法学家耶林在其著作《罗马法精神》一书中指出:“罗马帝国曾三次征服世界,第一次以武力,第二次以宗教,第三次以法律。

武力因罗马帝国的灭亡而消失,宗教随着人民思想觉悟的提高、科学的发展而缩小了影响,唯有法律征服世界是最为持久的征服。

”这段话说明( )A.罗马法对世界法律制度的发展影响深远B.世界各国的法律遭到罗马法的任意践踏C.法律是罗马帝国征服扩张的最有力工具D.耶林对罗马法的评价过高,不符合实际8.恩格斯指出:“罗马法……包含着资本主义时期的大多数法权关系”,是“商品生产者社会第一个世界性法律”。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第三单元测评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第三单元测评

1/8
解析 进入 19 世纪 ,英国对华输入额超过了中国对英输出额 19 世纪英国扭转了对华贸易的逆差局面。
答案 D
,这一现象是英国鸦片贸易所导致的 ,说明
3.有史学家在评论中英《南京条约》的某项内容时说
,它 “使得英货可以大量倾销 ,例如棉毛织品的输
入量在战后二年内增加了五倍……两广地区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受害无尽
,而 “协造 ”意在缓解经费压力 ,故选 B 项。洋务运
动时期的军用工业没有转为商办 ,也不可能面向市场 ,故排除 A 、C 两项 ;由题干材料无法得出近代轮
船制造业走出困境 ,故排除 D 项。
答案 B
5.李鸿章曾对人说 :“处今日喜谈洋务乃圣之时 ,人人怕谈、厌谈 ,事至非张皇即鲁莽 ,甚少不误国。公 可不喜谈 ,鄙人若亦不谈 ,天下赖何术以支持耶 ?”这表明其办洋务的基本出发点是 ( ) A. 改变消沉的社会风气 B.扭转官场的作风 C.维护清王朝的统治 D.宣传向外国学习的重要性
”的思路 ,概括 19 世纪外国资本主义入侵
参考答案 (1) 特点 :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
关系 :农业经济为主 ,商品经济处于从属地位。
变化 :商品经济比较发达 ,纺织业显著发展 ,市镇经济繁荣 ,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2)自然经济加速解体 ;农产品商品化的程度提高 ,受到世界市场的影响 ;农业经济与商品经济的关 系发生变化。
,也来 ,到 1912
()
A. 思想解放是社会进步的推手
B.阶层变动源于经济结构变化
C.政治制度变革制约社会演进
D.封建地主阶级退出历史舞台
解析 据题干信息可知 ,材料说的是社会阶层变动和经济结构变化的关系
,而不是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

2024-2025学年高二历史选择性必修2(配人教版)第三单元测评

2024-2025学年高二历史选择性必修2(配人教版)第三单元测评

第三单元测评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60分)1.下面是四川地区出土的三件东汉市井画像砖,描绘了东汉市肆情况、市楼(古时建于集市中上立旗帜,以为市吏候望之所)分布和贸易情景。

这些画像砖()A.折射出政府对商业活动的严格管理B.印证了当时四川地区经济发展程度最高C.能够完整地还原东汉市井真实面貌D.反映出东汉时期开始出现集中贸易的市2.唐代造船,多用楠木等硬木,坚硬耐用,内河江船已可载万石,贞观年间,阎立德造浮海大船数百艘,自东海、黄海可直达高丽,向西亦远至红海。

据此可知唐代()A.大运河已成为经济命脉B.经济发展推动科技进步C.唐代政府重视对外交流D.技术进步推动对外交往3.明代人王圻曾言:“贡舶与市舶,一事也。

凡外夷贡者,皆设市舶司以领之。

许带他物,官设牙行,与民贸易,谓之互市。

是有贡舶,即有互市,非入贡即不许其互市矣。

”这表明,在明代朝贡贸易中()A.中外互市依托朝贡而存在B.民间海商是其贸易主体C.市舶司是官民贸易的桥梁D.政府积极招徕各国入贡4.公元前46年,凯撒将丝绸幕帘置于罗马剧场座席上使观众免遭阳光暴晒。

此后罗马人纷纷以穿丝绸为时髦。

贵族穿着轻薄柔软的丝绸以显示华贵的身份。

2世纪后,丝绸也受到罗马平民的喜爱,罗马帝国对中国丝绸需求量越来越大。

这反映了()A.罗马帝国重视对外商品贸易B.服装成为表现身份的象征C.对外交往促使民主制度完善D.罗马与中国经济交流加强5.在古埃及古王国时期的萨卡拉墓彩色浮雕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物物交换的场面。

到了新王国时期,用铜、青铜、白银和黄金等金属作为流通手段的情况明显增多,其中用银(重量)作为价值尺度的情况也比较常见。

这反映了古埃及()A.商业水平的提高B.金属货币的出现C.国内市场的形成D.商业规模的扩大6.西汉元始五年,高都里人朱凌在制定家庭土地变动契约文书时,请县、乡三老等,“为先令券书”,同时还邀请了乡间名望人士及亲属共同见证。

这说明当时()A.政府禁止民间的土地交易B.契约文书受制于政府抑商政策C.民间私有财产权观念强化D.基层组织开创集体议事的模式7.下表为唐朝雇佣契约样文的分类。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三单元练习试题及答案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三单元练习试题及答案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三单元练习试题及答案认真做好每份历史试题是提高历史学习成绩的一个途径。

对于这样的一种学习方法,你想要尝试一下吗?让我们来做一做小编为您准备的这套试卷吧!下面是店铺整理的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三单元练习试题以供大家学习参考。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三单元练习试题一.单项选择题(共计25小题,每小题2分,合计50分)1.列宁发现“农民并非受人蛊惑,自觉的进行反布尔什维克党的活动,而是感到切身利益受到损害,本能地起来反对苏维埃。

”使农民“切身利益受到损害”的原因是A.斯大林模式的实行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影响C.新经济政策的实施D.帝国主义对十月革命的破坏 2.20世纪20年代初,苏俄农民喊出了“打倒列宁和马肉,恢复沙皇统治和猪肉”的口号。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这是因为农民不堪忍受国内革命战争的灾难B.苏俄政府随后实行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C.新经济政策的实施改变了这种状况D.苏维埃政权遭到了一切苏俄人民的反对3.“新经济政策一执行,混乱和饥荒马上就开始平息下去了,城市恢复了生机,市场上的商店又开始有了产品的供应了,物价也随之下降。

那时党的口号是‘学会做生意’”。

这里的“学会做生意”主要指A.借助商品、市场的自由调节B.宏观调控与计划相结合C.恢复和发展私人企业D.实行粮食税制度4.列宁认为无产阶级应当有这样的胆识,“迫使共产主义的敌人来建设共产主义,用资本家捡来打我们的砖头建设共产主义!我们没有别的砖头,要迫使资产阶级专家在无产阶级的领导下来建设我们的大厦”。

这一观点在苏联(俄)建设实践中表现为A.实行余粮收集制B.征收粮食税C.向资本家租让部分厂矿企业D.实现国家工业化5.下表是1913年—1937年苏联工业总产值及重要工业产品在欧洲和世界所占地位。

(1913年数字是按1939年9月17日以前的疆界计算的)对此表解读正确的有1913年 1928年 1932年 1937年世界世界世界欧洲世界欧洲工业总产值 5 5 3 2 2 1机器制造业 4 4 2 1 2 1电力 15 10 7 4 3 2煤 6 6 4 3 4 3钢 5 5 5 4 3 3——王斯德《世界现代史参考资料》①计划经济取得伟大成就②斯大林模式具有优越性③重工业发展速度快④农轻重工业比例严重失调A.①②③B. ①②④C. ①③④D. ①③②④6.西方史学家认为:“(斯大林时期的)苏联在大多数西方人看来,似乎并不是一个值得仿效的社会主义乐园。

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三单元测试题-1-答案

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三单元测试题-1-答案

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三单元测试题-1-答案必修二第三单元测试题 1 答案一、选择题1.下列不属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是A. 把大中企业全部收归国有BC.取消商品贸易D2. 下列关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评价不正确的是A. 是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BC.是巩固苏俄政权的重要措施D B ).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实行“不劳动者不得食”的原则( A ).是在特殊历史条件下实行的特殊政策 .体现了政府干预经济的特点3. 评价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历史作用时,首先应看它是否有利于( A )A. 集中人力物力投入战争 B .把革命理想变为现实C•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D .维护新生政权的权威4. 1921年苏俄新经济政策代替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从根本上说是由于( B )A. 苏俄的社会性质决定的 B .苏俄当时社会生产力水平决定的C•帝国主义实行经济封锁的结果 D .农民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满所致5. 列宁说:“我们原来打算”直接用无产阶级国家的法令,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生产和产品分配。

现实生活说明我们犯了错误。

“这一错误的根本原因是( C )A. 扩大了无产阶级专政的范围B .认为资本主义制度很快就会灭亡C•忽视了生产关系必须要适合生产力水平 D .帝国主义对苏俄实行经济封锁6. 下列不属于新经济政策的作用是( C )A. 找到了一条使落后的俄国过渡到社会主义的途径B. 使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C. 使俄国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D. 受到广大工人农民的支持7. 列宁说:我们原来打算“直接用无产阶级国家的法令,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生产和产品分配。

现实生活说明我们犯了错误。

”这一错误产生的根源是C )A. 扩大了无产阶级专政的范围B•认为资本主义制度很快就会灭亡C•忽视了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水平的规律D.帝国主义对苏俄实行军事干涉和经济封锁所致8.实施新经济政策改变不了社会主义性质,这是因为 ( D )A. 农民欢迎用固定粮食税代替余粮收收集制B. 国家把大中小工业都收归国有 C •在流通领域实行自由贸易D. —切涉及国家经济命脉的重要工矿企业仍旧归国家所有 9.下列关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B )A.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强化了国家对经济的控制B.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C •新经济政策有利于生产力水平的提高D.新经济政策在巩固苏维埃政权的斗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10.新经济政策之所以取得巨大成功,其根本原因是 ( A )A. 利用商品货币关系调控经济的发展 B .充分发挥政府职能部门的作用 C •采取了国家资本主义的经营方式 D .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热烈支持11.新经济政策中对涉及国家经济命脉的重要工业采取的政策是 ( A )B .允许本国的资本家经营 D .由国家和外国资本家合作经营的经济政策发生了重大变化,从中可以得出的基本 B .要充分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D .要把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结合起来 D ) ②实行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 ④恢复私人小企业A.①②③④ B .①②④ C .②③ D .①②③14.下列对斯大林体制评价正确的是 ( B )① 苏联形成比较齐全的体系 ② 使农业、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 ③ 有利于苏联经济的进一步发展④ 国家能够按照及花调配使用全部人力、物力、财力资源A.归国家所有,由国家经营 C •允许外国的资本家经营12. 从十月革命到 20 年代,苏联(俄) 历史结论是 ( D )A.要使国民经济按比例协调发展 C.要为工农业恢复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13. 下列属于斯大林体制在经济方面的表现是①实行单一的公有制 ③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A.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③④15.20世纪20 年代促使资本主义生产力发展的主要原因是A. 资本主义固有的供给与需求的矛盾缓和B. 第二次科技革命的成果的普遍推广应用C•资本主义经济繁荣D.资本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得到缓和16.1929—1933 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是(D )A. 股票投机盛行B. 劳动人民相对贫困,限制了社会实际效费力C. 分期付款和银行信贷刺激了市场虚假繁荣D .资本主义制度本身存在基本矛盾17.1936 年,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提出,国家应积极干预经济生活,增加有效需求,以防止新的危机发生。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2第三单元检测试卷(含答案解析)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2第三单元检测试卷(含答案解析)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2第三单元检测试卷一、选择题(本大题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上海《川沙县志》记载:“晚清自洋纱盛行,而轧花、弹花、纺纱等事,弃焉若忘。

幼弱女子,亦无有习之者。

”由此推出符合史实的结论是()A.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完全解体B.上海一带经济结构和生活方式发生改变C.洋货入侵挤压了民族工业发展D.中国人民抵制西方工业文明的传播答案 B解析从“自洋纱盛行……幼弱女子,亦无有习之者”可知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中国近代经济结构发生变化,也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故B项正确。

2.它“虽宣言变法,却专事练兵购械等项,不知本源,只变事不变法”。

“它”是指()A.洋务运动B.义和团运动C.辛亥革命D.五四运动答案 A解析“专事练兵……只变事不变法”说明只在军事技术方面变革,不在政治制度方面变动,符合这个特点的是洋务运动,故A项正确。

3.(2016·山东枣庄模拟)如果为下图选择一个主题,最为贴切的是()A.“晚清富国强兵的改革”B.“中国近代工业的起步”C.“官僚资本主义的产生”D.“民族资本主义的春天”答案 B解析图片中的企业有洋务企业和近代民族资本主义企业,两种企业的相同点是都使用大机器生产,属于中国的近代企业,故选B项。

4.1895年前,上海已建立了少数近代企业,但总体规模不大。

但在1895年之后,上海却出现了制造企业纷纷开张的局面,工业发展变得生机勃勃。

这主要是由于()A.洋务运动的发展B.自然经济的逐步瓦解C.政府调整经济政策D.实业救国思潮的兴起答案 C解析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失败后,清政府为支付大量赔款,放宽了对民间办厂的限制,减弱了民族企业发展的封建阻力,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故C项正确。

5.(2016·贵州模拟)1873年,上海《申报》载有“上海虹口发昌号铜铁机器车房”的广告,之后该厂又刊登广告,称“专造大小火轮机器,。

历史必修2第三单元测试题

历史必修2第三单元测试题

历史必修2第三单元训练题班级:姓名:座号:一、选择题1.著名史学家陈旭麓在《中国近代社会的新陈代谢》中提出“洋务运动,就其主观动机而言,他们未必有真心打破旧轨,但他们的主张却历史的包含着逸出旧轨的趋向。

”这里“包含着逸出旧轨的趋向”指的是()A.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B.引进了一批外商企业C.抵制了外国经济侵略D.引进了一些西方近代科技2.一位历史学家在回忆南京解放前夕的生活时称:“中央大学每月发薪水的那一天,可以说是最紧张的一天。

各人在会计处拿到薪水,就得赶紧奔向新街口换成银元,立刻嘘嘘地赶到米市买米。

”这反映了()A.纸币无法用于购买粮食 B.市场上粮食和食品奇缺C.囤积银元和粮食现象普遍 D.银元币值较纸币稳定3.有人认为甲午战争是“传统中国与近代中国的分界线”,这主要是因为甲午战争后()A.清政府开始引进西方的近代技术,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B.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狂潮,中国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C.民族工业获得进一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D.发展商业和开设议院的要求出现,维新变法思想开始形成4.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的《中国商务报》报道:“风气忽开,大为更变,商务则砖瓦丝茧,官事则邮政银行铁路,一时间景运更新,中国变动之机,从未有如此之速者。

”从中可知()①戊戌变法推动了经济发展②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③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进入“短暂的春天”A.①③B.②④C.②③D.①④5.某校高二学生在进行研究性学习时,搜集到以下三位江苏近代历史人物的有关资料。

这三位历史人物的共同之处是()张謇荣宗敬荣德生①他们积极创办近代民族企业②他们的企业以重工业为主③他们创办的企业在一战期间得到迅速发展④他们推动了近代江苏经济的发展A.①②④B.①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③④6.“迨欧战告终,出口之粉渐少,外粉又复侵销,麦产不加多而采购者日众,销路不加广而输入者日多,国内战祸不已,利率加重,铁路推广无期,运费增高。

历史人教版高中必修2高一历史(必修2)经济史第三单元选择题测验(附答案)

历史人教版高中必修2高一历史(必修2)经济史第三单元选择题测验(附答案)

高一历史(必修2)经济史第三单元选择题测验1.甲午中日战争后,清末状元张謇愤而辞官从商,投资创办了南通大生纱厂。

该企业属于A.洋务企业 B.外资企业 C.民族资本主义企业 D.官僚资本主义企业2.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日的近代化同时起步,明治维新使日本成为亚洲强国,而洋务运动则给中国流下一个永久的遗憾。

其原因在于二者推行的近代化存在本质差异,主要体现在A.政治近代化 B.经济近代化 C.军事近代化 D.教育近代化3.二十世纪初,民族工业出现“短暂的春天”的政治条件是A.维新变法运动 B.辛亥革命的推动C.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D.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进行4.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国家对外扩张的目的发生了怎样的变化A.由掠夺财富,积累资本变为抢占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B.由赤裸裸的掠夺转为经济,军事入侵相结合C.由资本输出转为商品输出D.由在本国建立资本主义制度转为在全世界确立资本主义制度5.洋务运动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之间的关系:①洋务运动是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基础②洋务运动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③洋务运动与民族资本主义没有直接的关系④两种企业属于不同性质的近代企业A.①②③④ B.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6.荣氏家族在一战期间创办申新等几个纱厂,后来发展成为中国最大的纺织业资本家,荣氏企业在中国经济发展史上起到的经济作用有:①促进面粉业、纺织业的发展②发展了民族工业③一定程度上抵御了外国经济侵略④民族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地位提高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7.乾隆皇帝说:“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这段话主要表明A.中国的物产十分丰厚 B.自然经济下的保守心态C.外贸出超使乾隆自豪 D.中国封建经济发展繁荣8.我国早期的民族资本主义企业主要分布在上海、广州、天津等沿海城市,这客观上反映出A.这些地方地理位置优越 B.外资和洋务派企业的刺激作用C.清政府扶植沿海企业 D.受西方入侵最早,自然经济解体的程序较深9.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起步,它提出“欲自强,必须浚饷,欲浚饷莫如振兴商业”的口号,这表明A.洋务派十分重视军事工业 B.洋务派已明确“富”与“强”之间的辩证关系C.洋务派已认识到必须走实业救国的道路 D.洋务派把建设军事工业放在首位10.中国近代“实业救国”的道路之所以行不通,主要是因为A.“实业”往往被反动政权所垄断B.科技水平严重滞后C.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半封建国家D.资产阶级力量弱小11.就如何看待中国近代民族独立与近代化关系的问题,某班举行了一场辩论会,你认为哪一方同学观点更符合近代中国的实际?甲方: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只有先进行近代化,实现国家富强,才能真正实现民族独立。

2020-2021学高中历史必修2第三单元《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测试卷

2020-2021学高中历史必修2第三单元《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测试卷

第三单元《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测试卷一、选择题(共25小题)1.抗战胜利后,美国等国的商品大量涌入中国,而中国面粉业、制药业、火柴业等民族企业基本使用美国原料。

这一状况的直接影响是()A.中国开始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B.中国民族轻工业得以迅速发展C.美国几乎垄断了中国资本市场D.中国外贸大量入超2.1912~1919年,中国新建厂矿企业470多家,新增资本达1亿3千多万元,速度和规模都是空前的。

这一时期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快速发展的外部条件是()A.民国政府颁布了发展实业的法令B.民国的建立激发了资产阶级投资热情C.中国人民掀起了抵制日货运动D.欧洲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经济侵略3.1914~1920年,中国生产的植物油、面粉等工业品的出口数量大幅增加,同一时期进口货物的数量却大幅减少。

这主要是因为()A.洋务运动的推动B.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C.中国人民抵制日货、提倡国货运动D.一战期间欧洲列强暂时放松经济侵略4.一战期间,中国出现了兴办实业和“实业救国”的热潮,倡导“实业救国”的主要阶层是() A.民族资产阶级B.无产阶级及人民群众C.地主阶级洋务派D.官僚资产阶级5.中国近代资本主义企业之“近代”的实质是()A.不是工场手工业而是机器生产B.产生和发展于中国近代C.主要由私人投资兴办D.受外商企业的刺激而产生6.19世纪50年代初,在中国的一位英国人说:“我还没看见过一个靠劳作生活的中国人穿过一件用我们的布料做的衣服。

”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A.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抵制作用B.外国的布料质量不如当地土布C.严格的闭关锁国政策限制了进口D.中国农民生活贫困购买力下降7.张謇是晚清状元。

他不热心官场,而是积极投身实业。

“一战”期间,张謇创办的南通大生纱厂等企业发展很快,仅大生纱厂一、二厂,到1921年就获利白银1600多万两,其中2/3是在“一战”期间获得的。

这一历史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在于()A.帝国主义忙于战争,无暇东顾B.辛亥革命为资本主义发展扫除了一些障碍C.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此伏彼起D.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颁布奖励实业的法令8.上海发昌机器厂是中国较早兴办的民族工业之一,发展过程中发生过这样的怪事:机器厂造了一艘小汽船,船头挂英国国旗,船尾挂中国龙旗。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2第三单元检测题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2第三单元检测题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2第三单元检测题学校: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考号:__________一、选择题(本题共计 20 小题,每题 3 分,共计60分,)1. 19世纪60、70年代,下列城市中洋务、外资、民族资本三类企业同时并存的是()A.重庆B.沙市C.北京D.上海2. 近代中国“火柴大王”刘鸿生说:“我原来在上海是大老板,到重庆却成了大老板的伙计。

”请观察下图,指出“火柴大王”和重庆“大老板”分别代表的经济力量是()A.①②B.②③C.③④D.②④3. 随着外国资本主义势力的侵入,一部分乡村由于获得了开矿设厂,通商开埠的机遇,乡村的变化日益明显。

1796~1802年,松江、苏州等四个州府共辖城镇235个,1875~1908年增加为341个。

这充分说明()A.自然经济解体促进城市化进程B.外国经济入侵导致农村的凋敝C.南方城镇化趋势明显高于北方D.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4. 1845年到1846年,英国向中国输出的工业产品,与中国运往英国的茶相比,损失高达35%~40%,有些制造业者已经放弃了对华贸易。

中国不需要英国的工业产品,英国却需要中国的茶并靠它获利。

材料可用来说明中国()A.茶叶逆转了外贸逆差B.拥有完全关税自主权C.经济形态具有排外性D.自然经济尚未受冲击5. 史载,甲午战争前,清廷主持修造的铁路,有由天津至关外中后所的“畿辅铁路”和台湾铁路及湖北大冶一小段运矿铁路,合计约483公里。

这说明当时()A.洋务运动已接近破产的边缘B.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缓慢C.中国已受到工业文明的冲击D.列强资本输出的规模在扩大6. 新文化运动时期,新派诗人刘大白的《卖布谣》这样写道:“土布粗,洋布细,洋布便宜,财主欢喜。

土布没人要,饿倒哥哥嫂嫂。

”这首歌谣反映的实质是()A.中国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B.自然经济已经完全解体C.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异常艰难D.外国资本主义入侵中国7. 1882年9月《申报》记载:“即如公司一端,人见轮船招商与开平矿务获利无算,于是风气大开,群情若鹜,期年之内效法者十数起。

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2第三单元测试卷(Word版,含答案)

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2第三单元测试卷(Word版,含答案)

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2第三单元测试卷一.选择题(共20小题,共60分)1.明代,马欢曾三次随郑和下西洋,据其《瀛涯胜览》所载:“(郑和)所至颁中华正朔(指《大统历》),宣敷文教(如颁赐《烈女传》)”这表明郑和下西洋()A.以宣扬明朝国威为目的B.促进了中华文化传播C.推动了受访国科技发展D.巩固了明朝上国地位2.据学者研究,明代松江地区籽棉的常年产量在7015万斤至8418万斤之间,而其时松江地区年产棉布约2000万匹,需籽棉至少11250万斤。

据此可知当时()A.官营手工业已进入鼎盛时期B.经济发展日益依赖于世界市场C.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开始建立D.农产品商品化程度进一步加深3.如表为葡萄牙在印度洋贸易的数据状况,对此解读正确的是()商品名1505年1518年胡椒10740032128962桂皮87891342肉豆蔻﹣986紫胶41166443红檀木﹣27978丝绸﹣2660………………总数11219592242112A.西欧手工业品行销海外B.新航线带动了商品流通C.葡萄牙独占东西方商路D.殖民扩张促进三角贸易4.1964年进行的第五轮多边贸易谈判中,新增“贸易与发展”条款,规定了对发展中缔约方的特殊优惠待遇,明确发达缔约方不应期望发展中缔约方作出对等的减让承诺。

该条款表明()A.国际经济新秩序已经建立B.西方在全球化中主导地位动摇C.发展中国家受到一定照顾D.世贸组织推动贸易自由化进程5.以下为明清时期江南地区部分市镇的描述,据此可知当时市镇()南浔镇东西南北之通街周约十里。

镇中运河与市河相交处,形成闹市与商业区。

时谚:“湖州整个城,不及南浔半个镇”濮院镇共有二十七条街、十五条弄、二条巷。

嘉兴府城与之相比,也相形见绌。

乌青镇“民物繁缉,甲于他镇”“虽无城垣之设,亦有坊门之置”;时人称之“名为镇而实具郡邑城郭之势”。

A.呈现出城市化趋向B.成为地方政治经济中心C.实行坊市管理体制D.得益于海上贸易的兴起6.宋朝社会与前代相比出现了一些重要的新变化,下列不属于这一时期新变化的是()A.门第观念淡化B.贱民阶层消亡C.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D.国家对社会控制相对松弛7.以下是统编版教科书关于“交子”的表述,据此可以判断()教科书关于“交子”的表述七年级下册商贸的繁荣也促进了货币交易量的增长,但长期以来市场上流通的是金属货币,携带很不方便。

答案高一历史必修二第三单元检测题答案

答案高一历史必修二第三单元检测题答案

高一历史必修二第三单元检测题答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满分60分。

1-5 DCABC 6-10 ACDBD 11-15 CDABB
16-20 BADAC
二、材料问答题:本大题共1小题,满分40分。

21.阅读下列材料:
⑴余粮收集制。

长期战争,使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同时,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又处在国内外反革命势力的包围中,战争形势严峻。

⑵粮食税制。

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巩固了工农联盟,促进了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巩固了新生的苏维埃政权。

⑶斯大林的观点是正确的。

因为当时苏联处于资本主义势力包围之中,新生的人民政权随时都有被扼杀的危险,在这种特殊环境下,优先发展重工业,增强综合国力的道路是正确的。

⑷评价:斯大林领导的苏联工业化建设,使苏联由农业国变为一个工业国,基本上实现了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国家工业化,增强了国家的军事实力和综合国力,大大缩小了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经济上的差距,并为后来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提供了物质基础。

但由于片面强调重工业,使轻工业和农业落后,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国家从农民身上取走的东西太多,挫伤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农业长期处于停滞状态,最终阻碍了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精品]新高中历史必修二第3单元阶段质量检测及答案

[精品]新高中历史必修二第3单元阶段质量检测及答案

(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五口通商后,福建武夷山的特产茶叶行销海外,山民纷纷伐木铲草种茶,使得“苍崖铲为赤壤,清溪泛为黄流”。

但“外洋印度产茶日多,(武夷茶)行销日滞”,又因外商控制了价格,最终武夷“市疲山败”。

这说明了( )①中国被卷入了资本主义的世界市场②生态环境被破坏③清政府的闭关锁国政策,使武夷茶叶失去海外市场④鸦片战争后,农产品商品程度日益提高A.①②③B.①③④.②③④D.①②④解析:本题考查生对历史现象的解能力。

根据题干中“五口通商后”这一关键信息,可知题干中现象发生在《南京条约》签订后,当时列强已经用武力打开中国大门,使中国逐渐沦为其商品倾销市场和廉价原料产地,清政府不能再维持闭关锁国政策。

结合所知识,可判断③错误,故D项符合题意。

答案:D2.鸦片战争以后,中国传统经济结构的变动主要是( )A.小农经济开始解体B.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商品经济开始出现D.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出现解析: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的经济侵略摧毁了中国自身孕育的资本主义萌芽,瓦解了中国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故A符合题意。

B出现于明朝中后期;出现于商周时期;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出现是在19世纪60年代以后。

答案:A3.李鸿章自称“一生风雨裱糊匠”,他的“裱糊”活动为( ) A.创办上海轮船招商局B.创办上海发昌机器厂.创办继昌隆缫丝厂D.创办天津贻牟机器磨坊解析:上海发昌机器厂、继昌隆缫丝厂和天津贻牟机器磨坊均为民族资本主义企业。

李鸿章为洋务派代表,他创办的企业为上海轮船招商局。

答案:A4.某历史习兴趣小组为研究洋务运动确立了一个“守旧与创新”的主题,下列对该主题的解正确的有( )①守旧是指洋务运动不愿引进西方先进技②创新是指洋务运动促进了中国的近代③守旧是对洋务运动维护封建统治的目的而言的④创新是指洋务运动对政治、经济、文的全面变革A.①②B.②③.③④D.①④解析:洋务运动虽然促进了中国经济、文、教育、国防等方面的近代,但是其最终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故“守旧”指维护封建统治,“创新”指促进了中国的近代。

历史必修二第三单元测试题及答案

历史必修二第三单元测试题及答案

历史必修二第三单元一、选择题1.1886年,驻厦门的英国领事在报告中提到:曾经询问下层中国人不穿洋布而穿土布的原因,有中国人说穷人穿土布衣服,因为这种衣服比洋布耐穿三到五倍,还因为穿了它在冬天暖和很多。

这从侧面反映了当时()A.列强在中国商品销售下降B.中国人服饰思想观念守旧C.中国近代化的速度较缓慢D.洋货并没有冲击自然经济2.《剑桥中国晚清史》记载:“中国的人口在十八世纪至少增长了一倍,这个总的增长趋势一直继续到1850 年。

”这种人口增长对中国历史进程的影响最符合历史发展潮流的是( )A.许多人从人口稠密的地区迁出,促进当地的资源开发、利用B.人口迁入地物资紧张,使社会矛盾激化,加速清朝灭亡C.消费人口的巨大增长,促进了市场经济的发展D.银行业和信贷业进一步发展,商业资本控制手工工场的生产3.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兴起的条件不包括()A.外商企业的刺激B.洋务运动的诱导C.自然经济的解体D.明清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壮大4.据《中国近代史新编》载,官僚地主杨宗濂兄弟在19世纪90年代初期,既投资棉纺织工业,又大量购买田产,以增强自己的地主地位。

杨氏如此选择的原因是()A.受到近代工业利润的驱使B.中国处于半封建社会转型时期C.清政府放宽民间设厂的限制D.受传统重农抑商思想的影响5.一位历史学家在回忆南京解放前夕的生活时称:“中央大学每月发薪水的那一天,可以说是最紧张的一天。

各人在会计处拿到薪水,就得赶紧奔向新街口换成银元,立刻嘘嘘地赶到米市买米。

”这反映了()A:纸币无法用于购买粮食B:市场上粮食和食品奇缺C:囤积银元和粮食现象普遍D:银元币值较纸币稳定6.近代一著名历史人物曾说:“查西术之借根,实本于中术之天元,彼西土犹目为东来法。

特其人情性缜密,善于运思,遂能推陈出新,擅名海外耳。

其实法固中国之法也。

天文算术如此,其余也无不如此。

中国创其法,西人袭之。

”据此他认为中国人学习西学并非“舍中法而从西人。

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三单元练习试题

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三单元练习试题

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三单元练习题一、选择题1、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未能充分发展的根本原因是A、未能形成统一的国内市场B、民族资产阶级政治地位低C、资金少,技术力量弱D、近代社会形态的制约2、苏联漫画家摩尔的作品《救命》,描述了20世纪20年代初,一位瘦骨嶙峋的农民,其背后的“麦穗”已经干瘪萎缩。

这幅漫画意在表明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对农民的剥夺,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B、新经济政策减轻农民负担,人民热烈欢呼C、农业集体化损害农民利益,遭到人民反对D、人们对高度集中斯大林模式的不满3、下图改编自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

据此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德国开始步入欧洲强国之列B、经济危机使英国丧失了世界霸主地位C、苏联成功渡过经济危机实现了工业化D、美国在世界经济中仍占据着关键地位4、1945年英国工党上台执政后,大力推行社会福利等政策,目的是为了A、强化自由放任主义B、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干预C、减轻政府财政负担D、改变资本主义性质5、二战后,发达国家对经济进行干预的重要方式有①实行国有化,建立国营企业②制定经济计划,指导经济发展③实行财政政策调节④“经营者革命”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③④D、②③④6、20世纪30年代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在给富兰克林·罗斯福的信中说:“我们把您任总统之日作为一个新的经济时代的开端。

”这里“新的经济时代”是指A、自由放任的经济时代B、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时代C、福利国家的时代D、发展“新经济”的时代7、二战后,英国扩大了以社会保障和福利补助为内容的福利制度;法国按家庭津贴原则,为有子女的工人和雇员提供补助,还制定了广泛的社会保险立法,使半数以上的人口生活有了保障,使福利开支占了国民生产总值的16%;联邦德国和意大利也是如此。

这种做法对社会产生的影响不包括A、低收入阶层的生活得到基本保障B、增加了政府收入C、造成国家财政困难D、扩大了社会消费8、20世纪80年代,法国政府控制的电子工业、基础化工、有色金属工业、军火工业、航空工业、公用事业的比重分别为44%、54%、63%、75%、84%、100%。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三级历史第三单元练习卷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4分,共60分。

)1.“直到……1820年,中国的总产出(GDP)仍占世界总份额的32.9%,领先西欧核心十二国(英法德意奥比荷瑞士瑞典挪威丹麦芬兰)的产出总和12%,更遥遥领先于美国(1.8%)日本(3.0%)。

”对上述材料理解最确切的是A.鸦片战争前中国已经开始了工业化进程B.鸦片战争前中国的传统经济领先世界C.工业革命对欧美经济发展的影响尚未体现D.该统计数据是外国人所做,所以不可信2.1853年的《顺德县志》载:“昔日女布(指土布)遍于县市,然自外洋以风火水牛运机成布,舶至贱售,女工几停其半。

”下列对这段材料的解说中不正确的是( )A.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B.传统手工业面临破产C.中国卷入世界市场 D.民族资本主义产生3.19世纪30年代,一位来华传教士撰文说:如果不透彻了解中国历史,要解决其长期存在的政治和其他问题将是徒劳的;如果这个民族与世隔绝的“秘密”不被发掘出来,那么,“将他们与世界其他民族相分隔的万里长城就不能连根铲除”。

上述言论适应了当时西方国家A.垄断贸易的要求 B.商品输出的要求C.瓜分殖民地的要求 D.资本输出的要求4.有学者认为,外国商品输入造成中国自然经济逐步瓦解。

可以作为该观点直接证据的是A.19世纪末镇江海关报告称“从前如江北内地各州县,均用洋布,近则用土布者渐多”B.20世纪初有人指出“商市展扩所及,建筑盛则农田少,耕者织妇弃其本业而趋工场,必然之势也。

”C.1853年的《顺德县志》载:“女布(指土布)遍于县市,自外洋以风火水牛运机成布,舶至贱售,女工几停其半。

”D.1850年,美国驻厦门领事说:“这里对棉织品的需要,和在广州上海一样,长期受到限制。

5.面对外来冲击,近代中国作出了积极的回应。

1862年,京师同文馆设立。

该馆先后开设外语、化学、物理、各国史略、航海测算、富国策、万国公法等课程。

据此判断,同文馆A.标志着西学东渐进程开始B.致力于“变科举”“改官制”C.为洋务运动培养新式人才D.旨在宣传“德先生”“赛先生”6.张之洞说:“臣愚以为华民所需外洋之物,必应悉行仿造,虽不尽断来源,亦可渐开风气。

”这表明他主张A.仿效西方政治制度B.兴办近代军事工业C.创办近代民用工业D.学习西方自然科学7.经济史专家认为中国近代工业发展曾出现三次热潮: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资本主义工业兴起;19世纪末20世纪初,民族工业获得初步发展;一战期间,民族工业出现了短暂的春天。

这“三次热潮”的相同作用是A.根本上动摇了传统生产方式和政治制度B.促进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思想广泛传播C.一定程度上分解了中国传统的自然经济D.为辛亥革命到来奠定了物质和阶级基础8.右图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趋势示意图。

其中B、C两个时期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共同原因是A.清政府放宽设厂限制B.爱国人士“实业救国”C.民国政府倡导使用国货D.列强暂时放松对中国的侵略9.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是推进中国近代化的重要力量。

20世纪初,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壮大了资产阶级力量,为资产阶级革命奠定了物质和阶级基础。

这一时期民族资本主义获得发展得益于①清政府统治政策的调整②帝国主义经济侵略的加深促进了自然经济的解体③实业救国潮流的推动④政治体制的变革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10.右图反映的是鸦片战争后,从事对华贸易的机构——洋行在各通商口岸设立的情况。

对此认识正确的是①加速中国融入世界市场的进程②反映了列强商品输出的要求③清政府企图加强对外贸的控制④便利列强对中国的经济掠夺A.②③④ B.①②④C.①②③ D.①③④11.世纪70年代末,一位英国人写道:“一个重庆商人如果要在上海采办洋货,他可以到一个钱庄……押借一笔款项。

……(然后)将订货单寄予他在上海的代理人;钱庄经理也通知与他有关系的上海钱庄或其分庄,由后者向洋行或其中国的代理人处付予这笔款项。

”可见此时的钱庄()A.已经完全变成了洋行的附庸 B.在中外贸易中居于关键地位C.一般不愿支持土货出口业务 D.在洋货内销中具有重要作用12. 1904~1907年中国兴起了一个兴办实业的新浪潮,有人描述当时的情景说:“相信能认购一股就等于收回一份利权,于是争相认购股份,引起了全国到处创办股份、合伙或独资经营的新企业。

”以上材料说明这次兴办实业的浪潮( )A.与中国人民挽救民族危机相联系,带有爱国的性质B.直接推动力是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C.欧洲列强放宽了对中国经济侵略是主要原因D.是民国政府发展实业政策的结果13.下表为1913~1936年中国按经济类别划分的出口商品(%),对下表的分析不)A. 上表反映出该时期民族工业还很弱小B.上表反映出民族工业总体上增长缓慢C.上表反映出一战期间民族工业获得了较快增长D.上表反映出民族制造业比较发达14.下表反映了1936-1938年上海部分民族工业生产指数的变化(注:1936年为100)。

下列解读,正确的是这一时期()①民族工业逐步萧条②外国资本超过民族资本③民族工业发展比例失调④日本侵华破坏民族工业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15.1894年,张振勋(后为张裕葡萄酒公司老板)在奏折中说:“当此库款支绌,财力困敝。

问诸国,而国已无币之可拨;问诸官,而官已无款之可筹;问诸民,而民更无力之可顾。

除息借洋款外,其能凑集巨资承办一切者,惟赖于商。

”由奏折所言可知张振勋建议清政府()A.增加各项官民税额以偿付赔款B.允许私人兴办企业C.大举借款以偿付外债D.应兴办民用工业以筹集资金二、非选择题16.(16分)通商口岸,从字面上讲,是指国家或地区间为贸易往来而设立的港口。

但在近代中国,通商口岸就是条约口岸。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一般论者认为,条约口岸还可进一步划分为以下几类,第一类,“在那里,有完全通商的权利,在那里,可以设立领事馆,在那里,有一个海关衙门”,这一类可以称作标准条约口岸。

第二类,“在那些城市里,一般是没有海关衙门的,没有领事馆,外国人是不应该在那里永久居住的。

”第三类,“沿着长江和西江的某些地方,有所谓访问口岸,在这些商埠,外国公司的轮船可以为着装货和载客而在那里停泊,在另外一些这样的商埠,该轮船只能为载客而停泊”。

——杜语《近代中国通商口岸研究——历史与现状》材料二上海、广州、天津、武汉等近代中国重要商业与工业城市均为通商口岸,构成中国近代经济发展重要组成部分。

单就上海一地而言,据统计,1911年上海共有工厂48家,占全国工厂总数28.1%;1930年上海共有工厂837家,占全国工厂总数42.4%。

——周子峰《二十世纪中西学界的中国近代通商口岸研究述评》材料三与其说条约口岸代表了移植于中国沿海海岸的西方生活方式,还不如说中国接纳了西方人及其生活方式。

——费正清《中国沿海的贸易和外交》材料四英国驻上海副领事马安认为,以通商口岸为中心发展起来的中国对外贸易,“不仅仅有利于英国,而且有利于中国这个大国的千百万居民。

”——李必樟译《英国驻上海领事贸易报告汇编》请问答:(1)据材料一指出通商口岸的分类依据。

据近代前期通商口岸的分布,指出其演变趋势。

(4分)(2)按材料一中的分类标准,上海应属于第几类口岸?并指出史实依据。

据材料二,指出上海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地位。

(3分)(3)材料三中费正清认为“条约口岸”有何功能?结合所学知识,试举两例说明中国近代接纳西方生活方式的具体表现。

(3分)(4)你是否同意材料四中的观点?结合所学知识,简要阐述理由。

(4分)【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近代中国通商口岸的认识。

第(1)问仔细阅读材料,即可概括出通商口岸的分类依据是外国人权利的大小,演变趋势从沿海到整个沿海并延伸到内地。

第(2)问主要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回答即可。

第(3)问“条约口岸”功能不难概括出是引进西方文明的窗口。

第(4)问属于开放性题目,不论同意或不同意,言之有理即可。

【答案】(1)外国人权利的大小。

(2分)从东南沿海到整个沿海并延伸到内地。

(2分)(2)第一类。

(1分)有领事馆、租界等。

(2分)企业集中,成为中国近代经济发展重要组成部分。

(2分)(3)引进西方文明的窗口。

(1分)如:西服、西餐,婚俗变化等。

(举出两例即可)(2分)(4)同意:英国扩大了海外市场、原料产地;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推动了中国近代化进程等。

不同意:中国丧失国家独立;中西方差距加大等。

(选择同意或不同意,理由得当同等得分,5分)17.19世纪60年代,面对“内忧外患”的严峻形势,中日两国几乎同时开展了旨在“富国强兵”的自强运动——洋务运动和明治维新。

然而甲午一战表明,两国的“富国强兵”结局却大相径庭,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李鸿章认为:“吾中国之政教文物风俗,无一不优于他国,所不及者,惟枪耳,炮耳,铁路耳,机器耳。

吾但学此,而洋务之能事毕矣。

——摘自梁启超著《论李鸿章》材料二(日本)该国近年改变旧制……其变衣冠,易正朔,每为识者所讥。

然如改习西洋兵法,仿造铁路火车,添置电报,开煤矿,自铸洋钱,于国计民生不无利益。

并多派学生赴西国学习器艺,多借洋俩,与英人暗结党援,其势日张,其志不小。

故敢称雄东土,藐视中国,有窥犯台湾之举。

——摘自1874年12月10日李鸿章给同治帝奏折(1)分析材料一指出李鸿章举办“洋务”的指导思想。

在这一思想指导下,洋务派作出了哪些重大的“变革”举措?(2)材料二反映出李鸿章对日本明治维新有什么认识?(3)试结合材料及相关历史背景,简要评析中日两国“富国强兵”结局不同的主要原因。

(1)指导思想:“中体西用”。

变革举措:创办近代军事工业;兴办近代民用工业;创办近代海军;创办新式学校和选送留学生出国深造。

(2)认识:李鸿章赞成日本学习西方军事和工业技术,以及派遣留学生等措施。

反对日本进行政治制度的变革,对日本威胁、侵略中国担忧。

(3)主要原因:国际环境不同:19世纪中期以来,西方列强在东亚侵略的主要目标是中国,国际环境不利。

造成洋务运动举步维艰;客观上为日本明治维新提供了一个较为有利的国际环境。

改革遇到的阻力不同:清王朝中顽固势力强大,反对变革。

而日本封建专制统治相对薄弱,通过武装倒幕,倒幕派改革力量建立了新政权,因而能够实行全面、有效的改革。

两国推行变革的力度不同:中国洋务派主张在不改变封建制度的前提下,引进西方的先进技术和设备,实行“有限变革”;而日本明治维新则是实行包括改革政治制度和土地制度的全方位“变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