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问·离合真邪论》学术思想探微

合集下载

第二十七篇离合真邪论-作文

第二十七篇离合真邪论-作文

第二十七篇离合真邪论本篇要点:一:病邪初入人体,真邪未合,未有定处,及早治疗,可以使病尽早痊愈。

二:针刺补泻的宜忌和操作方法。

三:医生运用针刺,一定要懂得三部九候的诊法,结合天地阴阳来分析病情,认识疾病。

突出地说明了要能治病,必先识病的道理。

原文与译文:黄帝问曰:余闻九针九篇,夫子乃因而九之,九九八十一篇余尽通其意矣。

经言气之盛衰,左右倾移。

以上调下,以左调右。

有余不足,补泻于荣输,余知之矣。

此皆荣卫之倾移,虚实之所生,非邪气从外入于经也。

余愿闻邪气之在经也,其病人何如?取之奈何?黄帝问道:我听说九针有九篇文章,而先生又从九篇上加以发挥,演绎成为九九八十一篇,我已经完全领会它的精神了。

《针经》上说的气之盛衰,左右偏盛,取上以调下,去左以调右,有余不足,在荥输之间进行补泻,我亦懂得了。

这些变化,都是由于容卫的偏盛、气血虚实而形成的,并不是邪气从侵入经脉而发生的病变。

我现在希望知道邪气侵入经脉之时,病人的症状怎样?又怎样来治疗?岐伯对曰:夫圣人之起度数,必应于天地;故天有宿度,地有经水,人有经脉。

岐伯回答说:一个有修养的医生,再制定治疗法则时,必定体察于自然的变化。

如天有宿度,地有江河,人有经脉,其间是互相影响,可以比类而论的。

天地温和,则经水安静;天寒地冻,则经水凝泣;天暑地热,则经水沸溢,卒风暴起,则经水波涌而陇起。

如天地之气温和,则江河之水安静平稳;天气寒冷,则水冰地冻,江河之水凝涩不流;天气酷热,则江河之水沸腾洋溢;要是暴风骤起,则使江河之水,波涛汹涌。

夫邪之入于脉也,寒则血凝泣,暑则气淖泽,虚邪因而入客,亦如经水之得风也,经之动脉,其至也,亦时陇起,其行于脉中,循循然。

因此病邪侵入了经脉,寒则使血行滞涩,热则使血气滑润流利,要是虚邪贼风的侵入,也就象江河之水遇到暴风一样,经脉的搏动,则出现波涌隆起的现象。

虽然血气同样依次在经脉中流动。

其至寸口中手也,时大时小,大则邪至,小则平。

其行无常处,在阴与阳,不可为度。

自我康疗27:解读《黄帝内经·素问·离合真邪论》

自我康疗27:解读《黄帝内经·素问·离合真邪论》

自我康疗27:解读《黄帝内经·素问·离合真邪论》自我康疗27:解读《黄帝内经·素问·离合真邪论》世界变化,五彩缤纷,气象万千。

有形之象可见,无形之气玄乎其玄。

有无相生,循环往复。

红尘滚滚,生生灭灭。

此便是,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

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

归根曰静,静曰复命。

复命曰常,知常曰明。

不知常,妄作凶。

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那么,究竟是有形之象为真相,还是无形之气为本相?人们争论的真相和真理又在哪里?所谓“名可名非常名”,有形之象,就会被称为物质文化。

无形之气,则会被称为非物质文化,或是被称为精神意识。

物质文化可度可量,非物质文化不可捉摸。

于是,人们在可度可量的物质世界单行道上,就产生了“物质决定意识”与“意识决定物质”的矛盾冲突。

有形之象,就会有盲人摸“象”。

无形之气,就在于不可捉摸的“气”。

只有天格地格人格健全者,才能懂得有无相生的天道地理法则。

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这就是道法自然以正治国的均衡发展。

天生地养,可以化育万物。

天道有好生之德,也有萧杀之气。

天阳地阴,刚柔相济,相克相生。

人不知常,私欲泛滥,就会产生污浊邪气。

知常容,就会产生克己奉公的浩然正气。

“损有余而补不足”,就是扶正祛邪的“天之道”。

不知常的“人之道”,则是弱肉强食“损不足以奉有余”。

如果天格地格人格不健全,就只能看到动物世界丛林法则自私自利的有形之象,也就永远感应不到“损有余而补不足”的无形之气。

于是,其心目中就只有金字塔型的食物链体系,而没有天道法则的相生相克均衡循环体系。

因此,不知常,妄作凶,敢为天下先,就永远是贪得无厌的自取灭亡。

道法丛林法则的“非常道”,也会有“法术万变而道不变”的科技创新和理论创新。

由此产生的全球化病毒邪气,就是知识精英科技创新的“人工智能”。

究竟是为社会生态生态奉献正气正能量,还是给人类命运共同体释放邪气负能量,这就是正邪善恶“道不同”的意识形态之争。

素问阴阳离合论读后感

素问阴阳离合论读后感

素问阴阳离合论读后感这篇论述一开始就把我绕得有点晕乎,什么“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数,然其要一也。

”哇,感觉就像是在说阴阳这个东西啊,像个超级庞大的树状图,可以无限细分下去,可不管怎么分,它的根源是那一个本质的东西。

这就好比一棵大树,枝枝叉叉多得数不清,但都是从同一个树干上长出来的。

这让我深刻意识到中医看待世界的独特视角,什么东西都不是孤立的,都能在阴阳这个大框架里找到位置。

再说说它讲的三阴三阳的离合。

什么厥阴、少阴、太阴,还有少阳、阳明、太阳。

这名字听起来就像古代仙侠剧里的门派一样神秘。

不过呢,仔细一读就发现,这里面蕴含着人体生理结构和功能的大奥秘。

这些阴阳的分合,就像是在描述身体里的一个精密的协作系统。

就像一个团队,每个成员(三阴三阳)都有自己的职责,又互相配合,缺了谁都不行。

比如说,它们好像在身体里划分了不同的“势力范围”,负责不同的能量传输、物质代谢之类的工作。

我感觉这篇论述特别像一个超级复杂的拼图游戏,每个小块(阴阳概念和三阴三阳的关系等)看起来都有点抽象,可是当你慢慢把它们拼凑起来的时候,就会呈现出一幅关于人体和宇宙关系的宏大画卷。

它让我想到中医真的是一门充满哲学意味的学问,不只是治病,还在探究生命、自然的根本规律。

而且这篇文章也有一种古朴的美感。

文字简洁却意味深长,短短几句话,背后却有无数可以深入挖掘的知识。

有时候我读着读着就会想象,古代那些大医家们,围坐在一起,拿着竹简,认真地讨论着阴阳离合的奥秘,那场面一定超级酷。

这篇文章也不是那么好懂的,就像一道超级难的数学题,需要我反复地琢磨、思考,有时候感觉自己好像懂了一点,可是再深入一点又觉得似懂非懂。

但这也正是它的魅力所在吧,就像一个永远挖不完的宝藏,每次挖掘都能发现新的惊喜。

我想这就是经典的力量,不管过了多少年,依然能让后人在里面汲取无尽的智慧。

《素问》选录之离合真邪论篇原文典籍

《素问》选录之离合真邪论篇原文典籍

《素问》选录之离合真邪论篇《黄帝内经》是我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也是第一部冠以中华民族先祖“黄帝”之名的传世巨著,是我国医学宝库中现存成书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

是研究人的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治疗原则和药物学的医学巨著。

《素问》,医经著作,9卷,81篇。

与《黄帝内经灵枢》(即《灵枢经》)为姊妹篇,合之而为《黄帝内经》。

具有比较完整之理论体系,内容广博而深奥,为中医理论之渊薮。

举凡养生气功之理论;人与自然相参相应之学说;不治已病治未病之预防思想;阴阳五行及气运对中医理论之指导;脏象学说及脏腑经络临床辨证之规律;以脉学为主而又望闻问切全面论述之诊断;针砭灸摩、汤液醪醴之运用;治病求本统领下之标本缓急先后及因人因地因时制宜之治则;对咳、疟、痹、风、厥、痿及热病、奇病等具体疾病之认识等等均有较详之论述。

齐梁医家全元起曾对此书加以注释,其时第七卷已亡佚。

唐王冰得先师张公秘本,补其所亡,广为次注,扩为24卷,因而流传。

今天,我们来介绍《素问》选录之离合真邪论篇岐伯对曰:夫圣人之起度数,必应于天地,故天有宿度,地有经水,人有经脉,天地温和,则经水安静;天寒地冻,则经水凝泣;天暑地热,则经水沸溢;卒风暴起,则经水波涌而陇起。

夫邪之人于脉也,寒则血凝泣,暑则气淖泽,虚邪因而人客,亦如经水之得风也,经之动脉,甚至也亦时陇起,其行于脉中循循然,其至寸口中手也,时大时小,大则邪至,小则平,其行无常处,在阴与阳,不可为度,从而察之,三部九候,卒然逢之,早遏其路,吸则内针,无令气忤;静以久留,无令邪布;吸则转针,以得气为故;候呼引针,呼尽乃去;大气皆出,故命曰写。

帝曰:不足者补之,奈何?岐伯曰:必先扪而循之,切而散之,推而按之,弹而怒之,抓而下之,通而取之,外引其门,以闭其神。

呼尽内针,静以久留,以气至为故,如待所贵,不知日暮,其气以至,适而自护,候吸引针,气不得出,各在其处,推阖其门,令神气存,大气留止,故命曰补。

《黄帝内经·素问·阴阳离合论》笔记

《黄帝内经·素问·阴阳离合论》笔记

《黄帝内经·素问·阴阳离合论》笔记黄帝问曰:余闻天为阳,地为阴,日为阳,月为阴。

大小月三百六十日成一岁,人亦应之。

今三阴三阳不应阴阳,其故何也?我们的黄帝内经是以黄帝和岐伯的一问一答展开的。

我们要注意这种方式。

不要以为黄帝是小白,什么都要发问。

恰恰这就是我们中国的学问,以问展开学,问有多深,学的就有多深。

这里就是谈到了三阴三阳不应阴阳的问题。

这到底是是一个什么问题呢?到这里还是模糊的。

岐伯对曰: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数,然其要一也。

岐伯先是把阴阳搞清楚。

他把阴阳和从一到十,这十个数联系起来。

通过“数之”、“推之”,向大数展开,而这个展开,又能回到“一”。

其实岐伯所言,到现在为止,我们还是莫名其妙。

如果我们结合河图洛书,或许能够多一些了解。

但是呢,我们还是跟着黄帝和岐伯的思路。

天覆地载,万物方生。

未出地者,命曰阴处,名曰阴中之阴;则出地者,命曰阴中之阳。

万物之生,以及万物如何分阴阳。

万物生出,则有形。

有形者为阴。

但是呢,这个阴还是有变化的。

从阴中之阴,会变到阴中之阳。

关键点,在于未出还是已出。

阳予之正,阴为之主。

故生因春,长因夏,收因秋,藏因冬。

失常则天地四塞。

阴阳之变,其在人者,亦数之可数。

阴阳皆有定数。

有阳气,万物才能生。

有阴气,万物才能成形,成长。

万物生长,有阴阳定数。

人之生老病死,也有定数。

帝曰:愿闻三阴三阳之离合也。

这里开始谈到了三阴三阳的离合问题。

开始到了关键点了。

首先呢,我们先搞明白一下三阴三阳。

三阴,就是太阴、厥阴、少阴;三阳就是太阳、少阳、阳明。

岐伯曰:圣人南面而立,前曰广明,后曰太冲。

在古代中国,那些有智慧的智者,善于观天地。

这个视角,就是南面而立。

观日月星。

乃至于地面的云、风、雨。

再把这些,和人体、社会结构等联系起来。

可谓天地人全息结构。

南面而立,人的前后左右上下,就有了一定的“规定性”,大家都遵行这个道。

太冲之地,名曰少阴;少阴之上,名曰太阳。

《黄帝内经--离合真邪论》

《黄帝内经--离合真邪论》

《黄帝内经--离合真邪论》
《黄帝内经--离合真邪论》是古代中医学的重要典籍,它阐述了人体与自然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关系。

其中"离合"是人体功能失调时的症状,"真邪"是指人体受到外部环境影响的因素。

本文透过采访几位长辈的经历,也验证了人体和自然环境之间的联系和相互作用。

在《离合真邪论》中,提到了人体的生理与病理变化是与自然环境的阴阳变化密切相关的。

当人体处于不平衡的状态时,就会出现一系列的症状,比如头痛、胸闷、恶心、腹泻等等。

这些症状的出现均为人体所谓的"离合",且与季节、气候、地理位置等自然因素密切相关。

通过阅读该文章,我对人体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作用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人体与大自然无时无刻不在相互作用,而需要保持身体健康需要与外部环境保持平衡并保持对外部环境的认知。

并且,科学抵御自然侵袭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总体而言,《黄帝内经--离合真邪论》是一部具有重要的健康教育意义的文献,它揭示了人体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密切关系,促使我们更加注重自己的身体健康,以平衡自然因素的影响,保持人体
的正常运转。

对于我们今天,更加的强调了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提醒我们在身体、心理上都不能对环境造成伤害,以维护自身的健康。

《素问·至真要大论》病机方法探索

《素问·至真要大论》病机方法探索

《素问·至真要大论》病机方法探索
《素问·至真要大论》是黄老思想家早期的重要著作。

这部著作清晰地展示了黄老的经典理论,他的理论从后世的角度来看可以划分为病机学和诊疗学。

此外,这本书还把很多中医思想穿插在内容里,如知识积累,实践操作,病因假说等,为中医病机学和诊疗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素问·至真要大论》中病机探索,以“权威发现”式的方法提出了概念。

它把传统医学的思想和当时新兴的学术观念相结合,将医学概念深入做了进一步的讨论。

在讨论发病机制的时候,以“阴气活动致病”的观点为主线进行探索。

“阴气”经典观念源于古老的人类医学思想,黄老把这种历史沿革中提出的观念重新整合了一遍,从而把它置入新的发展轨道。

《素问·至真要大论》提出,病机应综合变化,既有內在的,又有外在的。

而病源的变化,一般分为六种情形:神氣变化,饮食变化,环境变化,生活习惯变化,心理变化,职业变化等。

此外,从改善体质的角度出发,《素问·至真要大论》强调要正气、补虚,调节阴阳气机,支配五脏六腑等诊疗方法。

总之,《素问·至真要大论》采取“权威发现”式的病机探索方法,综合运用传统经典理论和新学术观念,从“阴气”经典观念出发,把历史沿革中的观念重新整合,重视全方位的变化,以正气、补虚、调节阴阳气机等改善体质为重点,为中医病机学和诊疗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离合真邪论篇第二十七之四补泻奈何

离合真邪论篇第二十七之四补泻奈何

离合真邪论篇第二十七之四补泻奈何当真气与邪气结合在一起,引发人的病痛之后,古哲发明了针剌治病的办法。

并意识到针剌治病痛有补有泻。

因此,黄帝问:补泻奈何?岐伯曰:此攻邪也。

疾出以去盛血,而复其真气。

歧伯讲,针剌是针对真气与邪气混合在一起的状态而采取的措施。

目的是进攻邪气,手段是迅对准所剌穴位,迅速进针迅速出针,使穴位处盛大的血涌出体外,使外入之邪迅速得以随血流而外出。

达到恢复体内真气统治状态的目的。

此邪新客溶溶未有定处也。

推之则前,引之则止,逆而刺之,温血也。

刺出其血,其病立已。

此邪新客就是外邪刚刚进入人体时,溶溶未有定处,就是讲还未扩散开来。

推之则前,就是向内推就会引起扩散,引之则止,就是向外导引就可以阻止外邪深入,逆而剌之,就是朝着引出的方向下针,如同挑去进入皮肤的剌一样,使之出血。

如同挑破蝎子蜂类剌入人体剌一样,使之出血,外邪之毒也就得以解除。

这种钍剌的方法,就是从这种本能的去剌的过程中发展出来的。

帝曰:善。

然真邪以合,波陇不起,候之奈何?对于歧伯关于真邪交合处于盛大斗争状态的针剌方法,黄帝称赞不已。

同时又提出了如果真气与邪气交合在一起,处于波浪不起的状态,又应该如何办呢?岐伯曰:审扪循三部九候之盛虚而调之。

察其左右,上下相失,及相减者,审其病脏以期之。

歧伯讲,那只能审查三部有九候各处穴位,寻找盛虚之处了。

在病变疼痛的部位上下左右,按压,寻找逐渐递减的部位和加重的部位,寻找与内脏有关的经络穴位,通过针剌进行调节治疗。

不知三部者,阴阳不别,天地不分;地以候地,天以候天,人以候人。

调之中府,以定三部,故曰刺不知三部九候病脉之处,虽有大过且至,工不能禁也。

歧伯又讲,所谓不知三部者,就是对于病变的大的部位不掌握,对于病变的阴阳性质不掌握,三部各有天部地部人部,各部位的异常反应,都代表了所在部位的病变和阴阳性质,在人体上部,不但有天也有地,在人体下部,不但有地也有天,如果能够根据天地阴阳的性质进行针剌调节,就能促进真气与邪气分离。

《素问·阴阳离合论》原文译文赏析

《素问·阴阳离合论》原文译文赏析

《素问·阴阳离合论》原文|译文|赏析《素问·阴阳离合论》出自《黄帝内经·素问》,主要以足三阳、三阴经的分布、交接特点等,并以木门的结构来比喻、,论证“三阴一体、三阳一体”,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素问·阴阳离合论》原文作者:佚名黄帝问曰:余闻天为阳,地为阴,日为阳,月为阴,大小月三百六十日成一岁,人亦应之。

今三阴三阳,不应阴阳,其故何也?岐伯对曰: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数,然其要一也。

天覆地载,万物方生,未出地者,命曰阴处,名曰阴中之阴;则出地者,命曰阴中之阳。

阳予之正,阴为之主;故生因春,长因夏,收因秋,藏因冬。

失常则天地四塞。

阴阳之变,其在人者,亦数之可数。

帝曰:愿闻三阴三阳之离合也。

岐伯曰:圣人南面而立,前曰广明,后曰太冲,太冲之地,名曰少阴,少阴之上,名曰太阳,太阳根起于至阴,结于命门,名曰阴中之阳。

中身而上,名曰广明,广明之下,名曰太阴,太阴之前,名曰阳明,阳明根起于厉兑,名曰阴中之阳。

厥阴之表,名曰少阳,少阳根起于窍阴,名曰阴中之少阳。

是故三之离合也,太阳为开,阳明为阖,少阳为枢。

三经者,不得相失也,搏而勿浮,命曰一阳。

帝曰:愿闻三阴。

岐伯曰:外者为阳,内者为阴,然则中为阴,其冲在下,名曰太阴,太阴根起于隐白,名曰阴中之阴。

太阴之后,名曰少阴,少阴根起于涌泉,名曰阴中之少阴。

少阴之前,名曰厥阴,厥阴根起于大敦,阴之绝阳,名曰阴之绝阴。

是故三阴之离合也,太阴为开,厥阴为阖,少阴为枢。

三经者,不得相失也,搏而勿沉,名曰一阴。

阴阳雩重,重传为一周,气里形表而为相成也。

译文黄帝问道:我听说天属阳,地属阴,日属阳,月属阴,大月和小月合起来三百六十天而成为一年,人体也与此相应。

如今听说人体的三阴三阳,和天地阴阳之数不相符合,这是什麽道理?歧伯回答说:天地阴阳的范围,及其广泛,在具体运用时,经过进一步推演,则可以由十到百,由百到千,由千到万,再演绎下去,甚至是数不尽的,然而其总的原则仍不外乎对立统一的阴阳道理。

《黄帝内经素论》第二十七篇:离合真邪论(三)

《黄帝内经素论》第二十七篇:离合真邪论(三)

《黄帝内经素论》第二十七篇:离合真邪论(三)‖LS75—D2301→Q2423‖→‖SW27‖LS75—D2301黄帝曰:有一脉生数十病者,或痛、或【痈】、或热、或寒、或痒、或痹、或不仁,变化无穷,其故何也?黄帝问道:有同一经脉生几十种病的情形,有的疼痛,有的成痈,有的发热,有的发寒,有的发痒,有的麻痹,有的不仁,变化无穷,这是什么缘故?Q2301岐伯曰:此皆邪气之所生也。

歧伯说:这都是邪气所产生的。

D2401黄帝曰:余闻气者,有真气,有正气,有邪气。

何谓真气?黄帝说:我听说气,有真气,有正气,有邪气。

什么叫真气?Q2401岐伯曰:【真气】者,所受于天,与谷气并而充身者也。

歧伯说:真气,是受之于天,与谷气共同充养全身的氧气。

Q2402【正气】者,正风也。

从【一方】来,非实风,又非【虚风】也。

正气,是正位之风气。

是来自所居之乡的和气,既非实际的风,又非虚无之乡的狂风。

Q2403【邪气】者,【虚风】之贼伤人也,其中人也深,不能自去。

邪气,是指虚无之乡狂风中特别伤人的气候,其伤人深,不能自行退去。

Q2404【正风】者,其中人也浅,合而自去。

其气来柔、弱,不能胜真气,故自去。

正风,其伤人浅,气候适应即能自行退去。

正风之气来时柔和、微弱,不能战胜正气,所以自行退去。

Q2405【虚邪】之中人也,洒淅动形,起毫毛,而发腠理。

八正虚邪伤人时,洒洒淅淅而有形,竖起毫毛,继而开发腠理。

Q2406其入深,内抟于骨,则为骨痹;八正虚邪深入人体,在内抟积于骨,就成骨痹;Q2407抟于筋,则为筋挛;抟积于筋,就成筋挛;Q2408抟于脉中,则为血闭;不通,则为【痈】;抟积于血管内,就会血管闭塞;血管不通,就成痈脓;Q2409抟于肉,与卫气相抟,阳胜者则为热,阴胜者则为寒,寒则真气去,去则虚,虚则寒;抟积于肌肉,与卫气相抟积,阳气胜出就会发热,阴气胜出就会发寒,发寒就有真气散去,真气散去正气就虚,正气虚就生寒症;Q2410抟于皮肤之间,其气外发,腠理开,毫毛摇,气往来行,则为痒;抟积于皮肤之间,正气外泄,腠理张开,毫毛摇曳,气往气来,就会发痒;Q2411留而不去,则痹;风寒湿气滞留而不退去,就成痹症;Q2412卫气不行,则为不仁;卫气不能流动,就成不仁;Q2413虚邪偏客于身半,其入深,内居荣卫。

《黄帝内经素论》第二十七篇:离合真邪论(一)

《黄帝内经素论》第二十七篇:离合真邪论(一)

《黄帝内经素论》第二十七篇:离合真邪论(一)篇名释:1、前部主论十二正经之六对离合、出入之所,是为离合之论;2、后部主论真气和邪气致病之自然原理以及补泻原则,并以“一脉生数十病”示例,阐述了真气、邪气、正气定义及其五体之小疾、大病形成机理,通过典型的五邪之刺,阐述了五邪、五章、官针及去邪存正之理,是为真邪之论。

故此名篇《离合真邪论》。

‖LS11—D0101→Q0112‖→‖SW27—D0101‖LS11—D0101黄帝问于岐伯曰:余闻人之合于天道也,内有五脏,以应五音、五色、五时、五味、【五位】也;黄帝请教岐伯说:我听说人体合于自然规律,内有五脏,用于对应五音、五色、五时、五味、五位;D0102外有六腑,以应【六律】,六律建阴阳诸经,而合之十二月、十二辰、【十二节】、十二经水、【十二时】、十二经脉者。

此五脏六腑之所以应天道。

外有六腑,用于对应六律,六律建立阴阳十二经,而合于十二月份、十二时辰、十二节气、十二种水道、十二时、十二经脉,这是五脏六腑与自然规律之对应关系。

D0103夫十二经脉者,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

学之所始,【工之所止】也。

粗之所易,上之所难也。

请问其离合、出入奈何?这十二经脉,是人为何出生,病为何形成,人为何正常,病为何得起之原因。

既是初学之学习起点,也是医师之高乘境界。

庸医觉得简易,上医难于精通。

请问十二经离合部位、出入次序怎样?Q0101岐伯稽首再拜曰:明乎哉!问也。

此粗之所过、上之所【息】也。

请卒言之:足太阳之正,别入于【腘】中,其一道下【尻】五寸,别入于肛,属于膀胱,散之肾,循【膂】当心入散;直者,从膂上出于项,复属于太阳,此为一经也。

岐伯稽首再拜说:太高明了!圣帝之问。

这是庸医之过失所在,上医之高乘境界。

谨让为臣详尽谈谈:足太阳膀胱之正经,别出一道伸入腘窝,其中一道在尻部以下五寸(11.5厘米),别出一道伸入肛门,归属膀胱,分散到肾脏,沿脊椎当心处流入分散;直行一道,从脊椎上行到项部流出,回归足太阳膀胱经,两道同为足太阳经。

黄帝内经素问注序

黄帝内经素问注序

浅。”
假若天机迅发,妙识玄通,蒇谋虽属乎生知,
标格亦资于诂训。
对经文 正确理
前人的注释。
完备而周密 的见解。
生而知之。
解的标 准。
今译:假如天资敏捷,就能通晓玄妙深奥的道理,完备而周密的见 解尽管属于生而知之的人,对经文正确理解的标准也依靠前人的注 释。
返回
返回主页
行不由迳:《论语•雍也》“有澹台灭明者, 行不由迳,非公事,未尝至于偃(子游)之室 也。”王冰借义与此义有别,谓出行不沿循 道路。
返回
返回主页
星 座 图
返回
返回主页
奎张:奎,俗作“魁”,由16颗小星组 成。张,又称鹑尾,由6颗小星组成。
使 加字以昭其义 昭: 使
……
动 增益以光其意 光:
用 法
庶厥昭彰圣旨
昭彰:
清 晰
返回
返回主页
重点内容
字:
词:错简、碎文、列宿、夷夏、徽音、属、次。
句:凡所加字,皆朱书其文,使今古必分,字不 杂揉。
都:总,合。
世阙:历代残缺。
冠:在前面加上,用 作动词。 返回主页
《方宜》而爲《欬篇》;隔《虛
實》而爲《逆分开。
《經絡》,退《至教》以先
《鍼》。諸如此流,不可勝數。
且將升岱嶽,非逕奚爲?欲詣扶
桑,無舟莫適。乃精勤博訪,而
並有其人。历十二年,方臻理要, 臻:达到。
返回
返回主页
咸日新其用,大济蒸人,华叶递荣,声实相副, 盖教之著矣,亦天之假也。
今译:他们每天都能疗效有所创新,对百姓有很大的帮助,像鲜花 绿叶递相繁荣,名声与实际相符,这大概是医学教育的显著成果, 也是天资对他的帮助吧。
返回
返回主页

《素问·离合真邪论》学术思想探微

《素问·离合真邪论》学术思想探微

《素问离合真邪论》学术思想探微
易长兴;钟凯;冯国湘
【期刊名称】《中医药通报》
【年(卷),期】2013(12)5
【摘要】《离合真邪论》作为《素问》第二十七篇,虽不是核心内篇,但其中各有精义.本文从“离合真邪的四个不同阶段”为切入点讨论,以了解真气与邪气的离、合同疾病的关系,从中把握到至关重要的“机”,并从“知机道者不可挂以发,不知机者扣之不发”、“无逢其冲而泻之”、“其往不可追”、“卒然逢之,早遏其路”几个代表性语句入手,就其中医针灸的学术思想特点进行探讨.认为《离合真邪论》对中医针灸学理论的形成与发展有显著作用,本篇将各种自然变化与人体经脉气血脉搏相互类比,形象地描述了邪气入侵人体时邪气与真气的各种状态,同时阐明了在诊疗疾病中“机”以及“三部九侯”的的重要性,这些都为后世中医理论,特别是针灸理论的进一步完善发展奠定了基础.
【总页数】4页(P30-32,35)
【作者】易长兴;钟凯;冯国湘
【作者单位】湖南中医药大学,410208;广西中医药大学,51003;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治未病中心,410007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伤寒论》"邪热与有形之邪相结" 辨治的学术思想探讨
2.《素问·刺志论》篇针灸学术思想浅析
3.《医学真传》中风论治学术思想探微
4.《素问玄机原病式》五运六气学术思想探析
5.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科学家的学术思想及实践探微——基于徐光宪学术思想与创新方法互动的考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黄帝内经素论》第二十七篇:离合真邪论(五)

《黄帝内经素论》第二十七篇:离合真邪论(五)

《黄帝内经素论》第二十七篇:离合真邪论(五)LS75—《刺节真邪第七十五》自然巡航之迁断校注释译说明‖LS75—D2301→Q2423‖→‖SW27‖迁移说明:1、《刺节真邪》由“刺节”与“真邪”两节凑成,义理不属,亦非独立论文,均宜迁出;2、《类经》置于十三卷四《邪变无穷》,独立成篇;3、《太素》将LS75-D2401→Q2423置于卷第二十九《三气》,独立成篇,其处置甚是,从之;4、迁入部份,主要论述真气和邪气,正补“真邪论”不足,与篇名主题相符,义理双通。

‖LS75—D2001→Q2201‖→‖LS75-Q2423‖→‖SW27‖迁移说明:1、《刺节真邪》,乃“刺节”与“真邪”两节凑成,非独立论文,均宜迁出;2、《太素》将本段LS75-D2001→Q2201置于卷第二十二《五邪刺》,独立成篇,杨上善云:“五法须别为章也。

”3、所论五邪,实为《刺节真邪》LS75-D2406→Q2422岐伯所论及五脏之五体之疾、五体之病。

两者对应关系如表:4、本部迁入,主论五邪解结原理,解结方法,同时又是LS75-D2406→Q2422之解论。

两部关联密切,不可分割,共同作为真邪之论,与《离合真邪论》主题相符,义理双通。

Q2001持痈:1、《灵枢悬解》卷二《刺节真邪》注:“持痈,蓄积痈脓也。

”2、持,久持;持痈,久持之痈邪。

Q2001容大:1、姚春鹏注:“邪气盛大,即实邪。

”2、容者,容积也;容大,容积盛大之实邪。

Q2001狭小:1、姚春鹏注:“邪气弱小,即虚邪。

”2、狭小,容积狭小之虚邪。

Q2101凡刺五邪之方……请道其方:1、《类经》二十一卷《五邪之刺》张景岳注:“五章,五条也。

”2、显见之韵文,当依韵而译,详见译文。

Q2102凡刺痈邪……乃散亡:1、《内经校释》校:“据《太素》改‘脆’为‘诡’。

”2、《灵枢悬解》卷二《刺节真邪》韵作“凡刺痈邪无迎陇,易俗移性不得脓,诡道更行去其乡,不安处所乃散亡。

”并注:“陇与隆同。

一起学内经(三)素问.离合真邪论节选

一起学内经(三)素问.离合真邪论节选

一起学内经(三)素问.离合真邪论节选素问.离合真邪论岐伯对曰:夫圣人之起度数,必应于天地;故天有宿度,地有经水,人有经脉。

天地温和,则经水安静;天寒地冻,则经水凝泣;天暑地热,则经水沸溢,卒风暴起,则经水波涌而陇起。

夫邪之入于脉也,寒则血凝泣,暑则气淖泽,虚邪因而入客,亦如经水之得风也,经之动脉,其至也,亦时陇起,其行于脉中,循循然。

其至寸口中手也,时大时小,大则邪至,小则平。

其行无常处,在阴与阳,不可为度。

从而察之,三部九候。

卒然逢之,早遏其路。

这段话的意思大概可以分成三段:1第一段,就是讲圣人制定规则是以天地为原则的,人要应于天地。

所以既然“天有宿度,地有经水”,人就有经脉与之相应。

2 第二段,是具体讲人之经水如何与天地之间的寒暑变化相应的。

3第三段,是讲这种天人相应关系在临床上有什么具体的体现和意义。

我们先看一下相对难理解的字解第一个字,“起度数”这个“起”,就是立的意思,制定的意思。

圣人就是那些善于养生的人。

善于养生的人想要告诉大家怎么去养生,或者怎样诊断、治疗疾病,那么他首先得制定一个法则。

这个法则怎么制定呢?要应于天地。

“宿度”的“宿”,就是星宿的意思。

所以宿就是二十八宿。

“经水”就是地面上的水,河流。

在这时是指过去中原大地上比较大的十二条主要的河流,包括清、渭、海、湖、汝、渑、淮、漯、江、河、济、漳。

(实际上如果我们不是专门地做考证的话,知道是十二条河就够了,不用记具体的名字。

)“波涌而陇”,这个“陇”就是隆盛的隆,隆起来的意思。

《素问经注节解》中说:“陇,丘陇,地之坟也”。

坟起,像小坟包一样突起来。

意思就是地上有一个小包“隆”起来,就叫做坟,它实际上是指这个波涌凸起的意思。

从整段文字来看,这是对我们前面所讲的人与天地相应的进一步强调。

实际上这个思想在《内经》里面层出不穷,是贯穿《内经》始终的一个思想。

例如在我们前面讲过的一些原文“素问·生气通天论”:“天地之间,六合之内,其气九州、九窍、五脏、十二节,皆通乎天气”——这是天地相应。

《黄帝内经·阴阳离合论》学习心得之二

《黄帝内经·阴阳离合论》学习心得之二

《黄帝内经·阴阳离合论》学习⼼得之⼆《黄帝内经》与《伤寒论》在这⾥契合黄琼《阴阳离合论》说明了阴阳是如何分为三阴三阳的,回答了六经辨证的关键性问题。

在学医的前10年,我⼀直都不知道黄帝内经与伤寒论有什么直接关系,只知道《内经》都是讲养⽣的,讲病机19条的,讲些⼤道理的。

《伤寒论》就是讲六经病的具体条⽂的。

什么症状,对应什么病⽤什么药,⾄于六经是怎么划分来的,不知道。

不知六经的来源就⽆法深刻去理解它,也⽆法去⽤好它。

此篇讲阴阳者数之可⼗,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万之⼤不可胜数,说明阴阳是⽆限划分的。

那么阴阳是如何产⽣新的事物呢?“天覆地载,万物⽅⽣”这句话是说天阳下⾏,地阴上升,阴阳交媾,万物始⽣,⼈也在其中,那么阴阳也就由⼆变成了三,构成了天地⼈三才学说。

在⼈的⾝上前⽈⼴明,前⾯属阳明太阴,阳明在表,太阴在⾥。

⼈的⾝后⽈太冲,后⾯属少阴太阳,太阳在表,少阴在⾥,侧⾯属厥阴少阳,少阳在表,厥阴在⾥,三阳都在表,三阴都在⾥,这就确⽴了三阴三阳在⼈⾝上的位置及其属性。

前⽈⼴明,是说⼈的⼼胸要宽⼴要光明,后⽈太冲,太冲是⼈的脊梁,脊梁要正要坚固,相当于古代风⽔学关于宅⼦的说法:前有照,后有靠。

伤寒论的六经就是这么从阴阳变化⽽来的,其中三阳中确⽴太阳为开,少阳为枢,阳明为合。

三阳得病都是⾸先从太阳来的,因为太阳为开关,少阳处于中间起承接作⽤,少阳枢机不利就会传到阳明,少阳枢机强⼤可以把病截住不传阳明。

到了阳明就是阳病的极致,⾼热病,正邪⽃争剧烈都是在阳明,就是⼈体阳⽓与病邪在做⽣死搏⽃的地⽅,此处胜负决定⼈的⽣死。

如果再有传变,阳经就到了阳明为⽌,⽆处再传,再传就只能传⼊三阴,⼈体正⽓败下阵来,邪⽓驻留在⼈体。

三阴中太阴为开,少阴为枢,厥阴为合。

三阴得病,⾸先从太阴来,太阴为开关,太阴病也是三阴病中最轻的,少阴处中间,少阴起着⾮常重要的转折作⽤,少阴够强⼤,病可以被拦截,不够强⼤,传⼊厥阴也就是到了⼈⾝体最根本的深处,临床上休克,⼼衰都属于厥阴病,如果能厥热胜复尚可保命,厥阴经正⽓衰败则必死⽆疑。

读《素问·至真要大论》--浅谈对病机十九条的认识

读《素问·至真要大论》--浅谈对病机十九条的认识

读《素问·至真要大论》--浅谈对病机十九条的认识《素问·至真要大论》作为中医最具代表性的理论性著作,以“至真”和“至妙”两个高度概括了中医诊断病机的构想,其中最重要的部分是“十九病机”。

“十九病机”即“旬日、天干地支、邪正之病”,是中医理论中以象数学关联形式系统描述病机征象的基础。

其论述模式为:任一病因其性质的不同归属不同的“状态”,其“时”不等;某一“状态”的特征在不同的“时间”上会有不同的表现。

首先,“旬日”是表示病发时间及其变化规律的方式,是描述病机最基本、最可靠的表象。

其中“旬”代表一个时期,一般按每十天为一个“旬”,称为十日病机;“日”指的是一天,也叫日常病机。

其次,“天干地支”是中国古代用来记录时间的方式,运用到病机学上,常用于描述各种病变及病机规律的变化。

其中“天干”是指甲子中的十个符号: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通过对天干地支的运用,可以更具体地描述病变及病机规律的变化。

最后,病机还可以通过“邪正”来描述,此处“邪正”是指病因作用本身“邪”或“正”能直接影响“状态”,当“状态”被“邪”攻,就出现“邪”病机,相反,当“状态”被“正”攻,就出现“正”病机。

总的来说,《素问·至真要大论》中对“十九病机”的叙述,展示出中医对病机的细微把握和深入阐释,揭示其为一种整体观照的诊断方法。

“十九病机”不仅可以用于诊断、治疗疾病,更重要的是说明病机变化的初期和晚期,以帮助认识疾病自然变迁,以此为医者提供把握病情变化趋势的依据,制定治疗方案,指导患者疗程和保健调养。

“十九病机”的提出,在中医研究上提升了诊断的客观性和可操作性,使中国具有独特的中医诊断范式,使中国成为世界最一流的医学家庭之一。

《黄帝内经》中“阳气”“阴气”概念之探微

《黄帝内经》中“阳气”“阴气”概念之探微

《黄帝内经》中“阳气”“阴气”概念之探微刘媛【摘要】目前一般认为,“阳气”“阴气”分别指“具有温煦、推动、兴奋、升发作用的气”和“具有凉润、宁静、抑制、沉降作用的气”.然而笔者在阅读《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的过程中发现,这样的概念无法完全解释原文.笔者认为《内经》中“阳气”“阴气”中之“阳”“阴”常取其部位的含义,其中“阳”可泛指体表、阳经、六腑,“阴”可泛指体内、阴经、五脏;“气”因其分布部位的不同而拥有不同名称,“阳气”“阴气”分别指代“分布于阳位之气”“分布于阴位之气”;阳气、阴气相互贯通、互相流动,许多生理现象为阴阳之气正常流动产生,许多疾病的发生亦为阴阳之气分布异常所致,而针灸的治疗机理则为调节阴阳之气的分布.%In common sense,"Yang Qi" means the qi with the function of warming,propelling and inspiring,while "Yin Qi" means the Qi with the function of cooling,restraining and preventing.However,in Inner Canon of Huangdi,those concepts can' t make sense in many chapters.In this article,the author holds that in most chapters of the book,Yin and Yang respectively indicates certain locations.Yang means the surface of the human body,the Yang meridian or the six Fu organs,while Yin means the interior of the human body,the Yin meridian or the five Zangorgans.Thus,Yang Qi is the Qi distributed in Yang locations and Yin Qi is the Qi distributed in Yin locations.【期刊名称】《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年(卷),期】2017(023)008【总页数】3页(P1042-1043,1046)【关键词】阳气;阴气;概念;《黄帝内经》【作者】刘媛【作者单位】山东中医药大学,济南 25035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26【理论探讨】“阳气”“阴气”为《内经》中的重要概念,常用于描述人体的生理现象、病理机制及治疗机理,因此准确地理解二者的含义,对于我们体察《内经》的本义具有重要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机《 灵枢 ・ 小针解 》 有
口中手也 , 时 大 时小 , 大则邪至 , 小 合 , 谓 邪 人 于 经 脉 与 正 气 相 互 合 云 : “ 不 可挂 以 发 者 , 言气易失也。
则 平 。其 行 无 常 处 , 在 阴与 阳, 不 并 。初 合 之 时 , 尚未 变 动 , 病 形 未 扣之 不 发 者 , 言不知补泻之意 , 血 可为 度 。从 而察 之 , 三 部 九候 。 ” 病 见 , 故 脉气 波陇 不起 。此 时审 查 最 气 已尽 , 而气 不下 也。 ” 高 士 宗 亦 邪侵入 经脉 , 而 出 现 的寒 热 之 变 , 为不容易 , 最易误导医家 , 此 时应 云 : “ 针道至微 , 先后之间, 不 差 毫

个 通 晓针刺法 度 的人 , 下 针 如 同
这些 都是 荣 卫之 气 的偏 离 常 规 , 谓 人 , 留而不去 , 导致 正 邪 斗 争 中正 扣 扳 机一 样 , 灵活机动 ; 而不 明 白 用针 道理 的人 , 下 针 好像 打 击 木椎

四是 真 邪 相 合 时 : “ 帝 日: 善。
“ 机”在 《内 经 》中 使 用 较 广
法 。就 如 古 人 所 言 “ 人 卒感邪 , 初 调整 中府 为 主来 安抚 其 他脏 腑 J 。 泛, 多达 3 0多 处 , 含义也较 多, 但 或浅近 , 若不遏绝 , 势 必 深 远 而难 到此 为 止 , 本 篇 已经论 述 辨 明 了真 在本 篇 其 含 义 主 要 有 两 种 : 第 一 治 矣 。此 邪 人 之 路 , 不可 以不遏 , 邪离 合 之时 的各 种变 化 。 而 遏之 尤贵 乎 早者 , 上 工 治 未病 之
义也 。 ” [ ]
种: 同“ 机” 之本义 , 指 机关 发射 ,
《 内经》 抓住 了真邪离合 的一 如 : “ 知其 可 取如发 机 , 不知 其取 如
系列 的特 殊表 现 , 并 以类 比的方 式 扣 椎 。 ” 第二 种 : 指 事 物 变 化 的 征
三 是真 邪相 离之 时 : “ 岐伯 日 : 将 自然 界 气 候 变 化 引 起 的 经 水 或 兆 、 迹象 , 如: “ 知 机 道 者 不 可 挂 以
不但不能祛邪 , 反 伤 正 气 泽, 虚 邪 因而 人 客 , 亦 如经 水 之 得 调 之 … … 调 之 中府 , 以定三部 , 故 不适 时 ,
风也 , 经之 动 脉, 其 至也 , 亦 时 陇 日刺不 知三 部 九候 病脉 之 处 , 虽 有 使血气 虚竭 , 久病 不愈 。 起, 其行 于脉 中, 循 循 然 。其 至 寸 大 过 且 至 , 工 不 能禁也 。 ” 真 邪 以
此 时 当 调右 , 有余 不 足 , 补泻 于 荣 俞 , 余 知 善 行数 变没 有 固定 的所 在 , 之矣 。此 皆荣卫 之倾 移 , 虚实 之 所 早 遏 其 势 , 则大邪可散 , 不 会 继 续 生, 非邪 气从 外入 于经 也 。 ” 人 体 之 深 入而 伤 害人体 。邪气 冲突 之 时 ,
3 《 离合 真 邪 论》的“ 知 机" 与治疗之道
当 我 们 能 正 确 地 把 握 真 邪 离
就 要 考 虑 适 时 治 中气 有盛 衰 的变 化 , 阴 阳有 偏 颇 盛 邪 气 方 盛 , 不可迎而泻之 , 宜 避 其 合 的 四 个 阶 段 , 知 衰 的变 动 , 因此疾 病 的 治疗 也 可 运 锋 芒 , 当 经 气 已过 其 处 , 使 其 所 在 疗 。经文 对于治 疗之 道提 出 了 “
样 动作迟 钝 , 顽 钝 不人 J 。也就
须 二是 邪 气 侵 入 之 时 : “ 夫 邪 之 然 真邪 以合 , 波 陇不 起 , 候 之 奈何 ? 是说用 针补 泻不 可有 丝 毫失 误 ,
入 于脉也 , 寒则血 凝泣 , 暑 则 气 淖 岐 伯 日 : 审扪 循 三部 九候 之 盛 虚 而 抓住 邪 至 的 时 间 , 即时 下 针 , 若 针
中医药通报 ・ 针灸经络
F 几个 :

判 断 出正 邪 离合 谓也。 ” 血气 本平 静 而邪气 相 扰 时 , 病邪 侵入 的部位 ,
是邪气未 侵之时 : “ 经 言 气 则 见波 涛涌 起 。邪 气新 客 于 人 , 其 的不 同阶段 。
之盛 衰 , 左 右 倾移 , 以上 调 下 , 以左 邪 气 尚微 , 病 位 尚浅 而 在 络 脉 , 且
用 取 上 以调 下 , 治 左 以调 右 , 有 余 的经 气 虚 弱 , 逢 冲而 泻 , 会 伤 其 经 机道 者不 可褂 以鬟 ” 的道 理 。就像
邪气 乘 虚 而 不足 , 都 在 与 荣 俞 之 间进 行 补 泻 。 气 导致 真气 虚脱 难 复 , 阴 阳偏 胜 , 则 虚 实 内生 而 为 病 , 非 气 受损 , 病更 缠 绵不 愈 。 邪 气 在经 。
或为凝泣 、 或为淖 泽 , 虚 邪 贼 风侵 该仔 细 审 察 循 摸 三 部 九 候 的脉 搏 发 。不 可 挂 以 发 者 , 待 邪 气 之 至 犯到人 体后 , 会 在 寸 口脉 得 到 反 进一 步 以推 断疾 病所 在 的脏 腑 , 掌 时 , 而 发 针 以 泻 矣 。发 针 不 得 其
映, 要 根据 三 部九 候 的诊 脉 方 法进 握病 机 。而 中府 者 , 胃也 。土 属 中 时 , 若 先若后 者 , 伤其 血气 , …… 。 ” 行 细 致 的 观 察 。一 旦 诊 察 出邪 气 宫 , 故 日 中府 , 三 部 九 侯 皆 以 冲 和 由此 可知在 诊疗 疾病 的过 程 中“ 知 的位 置 , 就 应 及 时 治 疗 。 提 出 了 胃气 调 息 之 , 大过者为实为邪 ; 不 机 ” 的重要性 。 “ 卒 然逢 之 , 早 遏 其 路 ”的 治 疗 大 及者 为 虚为 正也 , 故 此 时 当要 通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