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苦了-高温下的劳动者

辛苦了-高温下的劳动者
辛苦了-高温下的劳动者

辛苦了,高温下的劳动者

周月桂

7月的烈日正在施威,7月的湖南上蒸下煮。当人们纷纷避着太阳和高温,躲进室内吹空调,猫在树阴下纳凉,或跳进泳池里嬉水时,总有那么一些人,迎着高温走到烈日下。

他们是环卫工人、建筑工人、交通协管员、快递员……他们是这样平凡,又是这样坚忍,即使这对于他们只是为了生计而劳作,也因为这份坚守,城市在高温中仍有条不紊地

运转。

他们的坚守,值得所有人尊敬;他们的辛苦,更应当得到社会的关注。这些辛勤的劳

动者,多数属于低收入人群,维护其权益,尤显重要。

随着国家4部委《防暑降温措施管理办法》施行,高温津贴从“指导性意见”变成

“强制性规定”。期盼这份数额并不多的特殊补贴,能为这些艰辛的坚守者带去一份清凉;也期盼相关单位和企业,能健全防暑降温预案,合理安排工期,做好后勤保障。

维护高温劳动者的权利,不仅需要制度上的安排,也需要精神上的尊重与关怀。

走近他们,送去一杯凉茶,递上一条毛巾,积极配合与支持他们的工作,虽说不能驱

走酷暑,却是一份清凉的关爱。

让我们郑重道一声:“辛苦了,高温下的劳动者!”

钢厂控冷工:

千万不能出差错

本报记者唐爱平通讯员冯建强

7月6日下午4时,记者走进华菱湘钢高线厂二线轧钢作业区。尽管早有思想准备,

然而一进车间,那股灼人的热浪还是让记者本能地后退了两步。

火红的线材从吐丝机里出来,经过100米左右的辊道输送,到李红光站立的控冷岗位时,仍是热气逼人。李红光身穿长衣长裤,戴着厚厚的棉手套,脚穿厚底工装皮靴。尽管

有两台大风机对着吹,但他仍然是满头大汗。李红光眼睛盯着不断往前输送的线圈,不时用铁钩把不走“正道”的线圈往下拨拉。

进来才几分钟,记者的安全帽下就流出汗水,衣服也贴在了身上。

“这里得有60度了吧?”记者问。

他摇了摇头:“60度?你上来试试!”记者走上操作平台,一股热浪迎面涌来,脸上开始有烧灼感了,肩上背的包包明显地烫手。李红光跺了跺垫在脚下的铁板,说,“我们都得穿上厚底的皮鞋,不然会烫脚。”

张玉刚是李红光的搭档,此时,张玉刚正坐在操作台上,不时拧拧按钮,尽管背后就是大风机对着吹,但这里仍然灼热难忍。张玉刚告诉记者,他和李红光轮流换岗,每小时一换。这个班,他们得从下午4时干到晚上12时。

旁边不远处,在另一条线上操作的高磊,也正全神贯注地用铁钩钩钢。他告诉记者,钩钢虽然是个简单活,但却千万不能出差错;一旦有问题,线上所有的设备都得停下来,损失就大了。

生产线的旁边是一个简易休息室。休息室虽然只有4个平方米左右,但与外面相比,完全是两个世界。这里装了空调,放了桶装水,摆了两张3人木制长椅,里面有两三个工人在休息。

唐继红是这个作业区的党支部书记,他告诉记者,在高温天气里,公司尽可能地给一线员工更多地关怀,比如每天一次的送清凉活动,组织小分队把绿豆沙、冰糕之类的解暑食品送到车间,防暑降温药品发放到班组,最热的岗位都是轮换着上,保证每3个小时休息1个小时。

环卫工人伏新华:

“路上干净,看着舒心”

本报记者曹娴通讯员蒋向阳

7月6日,14时许,太阳照得路面泛白。此时的波隆立交桥东,地面温度早已远超天气预报的36摄氏度。

头戴一顶大大的斗笠,身穿橘色的长袖工作服,脚踩一双黑色布鞋,今年47岁的开福区环卫工人伏新华一边扫地,一边朝记者走来。从波隆立交桥东到国防科技大学正门之间

的南侧马路与人行道,就是伏新华每天的工作范围。

这段700来米的路,记者跟随伏新华走了半个小时。在烈日的炙烤下,汗水湿透了整

个后背。记者叫苦不迭,忙问道:“你每天要这样来回走多少趟?”“那可记不清了。”

一路扫地、推着垃圾车的伏新华显得相当淡定。

“热吗?”“习惯了。”汗水黏住了伏新华额上的头发,她解下绑在垃圾车把手上的

一条毛巾,擦了一把脸。但汗水还是顺着脖子流进了厚实的工作服里。“怎么不穿短袖?”“长袖工作服可以防晒,而且有荧光条,能起到安全保护作用。”

三一大道是长沙市区的主干道之一,车流量很大。但只要看到马路上有果皮纸屑、槟

榔渣、烟蒂等垃圾,伏新华就会小心翼翼地穿过车流清扫。她说,长沙市民越来越注意爱

护环境,这段路上垃圾比较集中的主要是公交车站、红绿灯路口、商铺门口等地方。由于

天气热,垃圾桶也要及时清理,不然水果皮、冷饮袋等垃圾很容易腐烂变臭,招来蚊虫。

清扫完一趟,伏新华会在树荫或路边商铺的屋檐下稍作休息,拿着几张别人扔在路边

的楼盘宣传单当做扇子扇风,从挂在推车把手上的袋子里拿出一壶凉茶,大灌几口。她告

诉记者,今天轮的是下午班,从中午12时工作到下午6时。如果是上午班,就是从5时半工作到12时。由于最近温度太高,单位将下午上班的时间放宽到一两点钟左右。

“有没有防暑措施?”伏新华指着袋子说:“人丹、藿香正气水都带着呢。”

环卫工人被人们称之为“城市美容师”。已经从事环卫工作10多年的伏新华,很喜欢这个称号。尽管收入并不高,工作环境也辛苦,酷暑严冬都要坚守在岗位上,但她朴实地

一笑:“路上干净,看着舒心。”

电力维修工:

我们再“蒸”下,居民就凉快了

本报记者李伟锋通讯员李萍

7月6日11时45分,刺眼的太阳把长沙城裹得严严实实。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