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进行无线电侦听,发现敌人最初无话不谈,后来普遍密码通信
为长征胜利立下奇功的无线电通讯
一、长征前无线电密码通讯的创立早在1928年后,随着革命形势的深入发展,红军不断扩大,革命根据地相继创立以及与共产国际及时联系的需要,党开拓了一门新的通讯技术——密码电报通讯业务。
这是我党通讯联络手段的一大进步,我党保密工作的一大突破。
最初党中央(在上海)决定由周恩来负责筹建党的密码电报通讯工作,并学习密码编制方法和翻译技术。
最早专学密码翻译的有任弼时、邓颖超。
学习无线电通讯技术的有李强、张沈川、伍云甫、曾三、王子纲。
1929年下半二、长征中中革军委的电讯保密工样;2.电报直书某月某日,不用后来一段时间盛行的代字,左上角有文书部门填上去的公元年数;3.电报上偶有“请某人亲译”字样,说明当时密码译电中特别重要的内容是指定译电员翻译的,这种做法一直持续到革命取得全国胜利;4.偶尔也注明阅读限制,如中革军委一个电报上注有“(此令下至师及梯队为止)”,可以说是现在文件阅读级限(例如“省军级”、“县团级”之类)的源头。
三、无线电通讯在长征中的重要作用长征出发时,中央红军共携带了14部电台,中革军委的第2局、第3局和军委及总部其他机关,还有各军团都配备了电台,保证通信联络和指挥畅通。
红2军团、红6军团和红四方面军长征也携带多部电台。
总的来说,红军无线电通讯在长征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一)及时准确传达党的重大战略决策。
长征中,党中央和中革军委的重大战略决策几乎都通过无线电通讯及时准确传达到各部队。
当时军委3局负责通信联络,代号是红星3科。
3局的局长是王诤,是在1930年第一次反“围剿”中被俘的国民党军无线电技术人员,后参加红军,成为红军第一个无线电大队的大队长和红军通信学校的校长,为我军无线电事业发展做出重要贡献,被誉为“红军无线电鼻祖”。
遵义会议后,为了迅速传达会议精神,军委3局无线电营的第1分队以“急电”方式把会议精神发往各地红军。
长征途中,党中央从实际出发多次调整红军战略转移的路线,并从全局出发对其他各支红军从战略上进行指导。
江苏省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江宁分校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
2022-2023学年江苏省南京师大附中江宁区分校八年级(上)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一、积累与运用。
(22分)1.(2分)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溃.退(kuì)着.舰(zhuó)坠.毁(zhuì)翘.首(qiào)B.悄.然(qiǎo)颁.发(bān)轻盈.(yíng)凛.冽(lǐn)C.屏.息(bǐng)要塞.(sài)紧绷.(bēng)揪.着(qiū)D.默契.(qiè)仲.裁(zhòng)歼.灭(jiān)镌.刻(juān)2.(2分)下列各组词语中,书写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督战泻气呼啸摧枯拉朽B.遗瞩巨额由衷惊心动魄C.浩瀚业已澎湃白手起家D.考验潇洒酷似振耳欲聋3.(2分)下列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近两个月来,这个盗窃电动车的犯罪团伙气焰嚣张、锐不可当....,但在公安机关的严厉打击下被彻底摧毁了。
B.王教授为了钻研这个课题,殚精竭虑....,废寝忘食。
C.他进来的时候,看见老师正在一丝不苟....地批改作业。
D.在农村的年集上,各种各样的商品琳琅满目,让人眼花缭乱....。
4.(2分)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经过表决、推举、讨论等一系列程序,出席职工代表大会的人选顺利产生。
B.第十三届全运会增设了轮滑、攀岩、龙舟等深受群众喜爱的体育项目。
C.一个人能否成为真正的读者,关键在于青少年时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D.随着“天舟一号”的成功发射,标志着我国航天科技已经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5.(2分)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A.《消息二则》的作者是毛泽东,两则消息报道的都是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的事情。
B.《首届诺贝尔奖颁发》中,对奖金来源的介绍是消息的主体。
C.《“飞天”凌空﹣﹣跳水姑娘吕伟夺魁记》记叙的是跳水姑娘吕伟在印度新德里举行的第九届亚运会中夺冠一事。
D.《一着惊海天﹣﹣目击我国航母航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写的是我国第一艘航母辽宁舰上歼﹣15舰载机成功着舰的过程。
长征路上的密电码
长征路上的密电码作者:李伶来源:《新西部》2014年第07期张国焘曾说,在长征路上,“至少约有两个月的时间,中央红军是完全依靠我们供给情报”,“而我们这种行动,等于(为)著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极尽了耳目的作用”。
事实证明,武志平送给红四方面军的那份密码底本对于红一方面军的二万五千里长征、红四方面军在川陕根据地的发展壮大,以及西路军的西征,都起到了重大作用。
四渡赤水,飞夺泸定桥、强渡大渡河,突破乌江,奇袭腊子口……80年前,中国工农红军在长征路上的一个个成功战例,无不显现出毛泽东在军事上杰出的作战指挥才能。
正如萧华在其《长征组歌》里所说:“毛主席用兵真如神!”从现有资料看,毛泽东用兵的决策依据,主要来自截获和破译的敌军的空中情报。
其中,红四方面军电台对中央红军的长征胜利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毛主席为何“用兵真如神”?张国焘在《我的回忆》中说:“我们配合中央红军的军事行动,是1934年12月间开始的。
估计中央红军将与红四方面军在川北以西地区会师,我们义不容辞地要策应他们。
”“中央红军行进到广西贵州边境地带时,我们即开始供给中央红军情报。
这是一件相当繁重的工作,侦察电台每天都译出大批密码电讯,再由参谋人员扼要做成通报,经我鉴定后拍发给中央红军,我们的电台须守候中央红军电台出现,有时从晚7时余守候到翌晨3点左右。
有时我自己也守候在电台旁,解答对方的疑难。
”“至少约有两个月的时间,中央红军是完全依靠我们供给情报(特别是他们由遵义向云南方向行进时)。
他们日夜在行进中,因而电台没有时间作侦察工作。
每当他们宿营或休息的时候,立即与我们通报。
根据我们所供给的情报,决定行动,发布命令。
而我们这种行动,等于(为)著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极尽了耳目的作用。
”张国焘的这些说法,是自我吹嘘还是果有实情?曾任红四方面军电务处处长兼电台台长的宋侃夫在他的回忆录《电台工作的日日夜夜》里说:“1934年底,中央红军在贵州被敌人堵截、追击,每天行军很紧张,没有时间收听敌台广播,我们就跟踪敌人电台,逐步查清了中央红军前后左右的敌情,整理后,先送总部领导看,然后再发给中央红军电台。
我党保密战线上的故事
我党保密战线上的故事作者:孟兰英来源:《读书文摘》2019年第02期“保守机密,慎之又慎。
”“必须十分注意保守秘密,九分半不行,九分九也不行,非十分不可。
”这是毛泽东两次为保密工作所作的题词。
“革命战争年代,保密就是保生命,保胜利;和平建设时期,保密就是保安全,保发展”。
翻开党的保密战线历史,革命先辈们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场上,演绎了多少动人心魄的传奇故事!1927年5月,从上海脱险的周恩来来到当时的中共中央所在地武汉,就任中央军事部长。
鉴于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失败,周恩来认识到,斗争方式必须更加隐蔽。
他建议并亲自主持成立了特务工作处,隶属于中央军事部,分设特务、情报等4股,以情报工作为主。
11月,中共中央改组特务工作处,在上海成立中央特科,继续由周恩来领导。
中央特科设立总务、情报、行动和交通4个科,任务包括:保证中共中央领导机构的安全,收集掌握情报,镇压叛徒,营救被捕同志,建立秘密电台。
其中,行动科又称“红队”,它的主要任务就是铲除叛徒。
当时,“特科获取情报的主要方式有两种:‘打进去’和‘拉出来’。
前者选派干练人员打进敌方重要部门;后者设法将敌方重要部门人员争取过来,为我提供秘密情报。
”中央特科成立后,时值陈立夫的党务调查科为扩充特务人员,开办无线电培训班,周恩来便派遣李克农、钱壮飞、胡底三人投考,并陆续在“中统”内部取得要职,三人后被称为我党秘密战线的“龙潭三杰”(亦称“前三杰”)。
中共特科“拉出来”的第一个人是国民党派驻上海的特务鲍君甫。
鲍君甫是中央特科成员陈养山的好友,他一边想帮着共产党做事,一边又想搞点共产党的消息去取信国民党。
周恩来认为,鲍君甫虽在政治上有投机的两面性,但对我党的地下工作有一定的帮助,应该取其可用之处,便批准由陈养山与他单线联系,对他加强思想教育,为我所用。
后来,在清除叛徒白鑫和营救彭湃、任弼时的行动中,鲍君甫提供的情报起到了一定作用。
杨度也是被选中“拉出来”的对象。
杨度早年接受康有为、梁启超的维新思想,与袁世凯私交颇深,袁世凯称其“精通宪法,才堪大用”。
专题15 国共的十年对峙(练)-2016-2017学年高一历史同步精品课堂(基础版)(必修1)(解析版)
一、选择题1.1931年初,红一方面军开始侦察国民党军队的无线电通讯。
1932年,红军破译了国民党军队的无线电通讯密码,这一成功()A.确保了红军对敌处于军事优势地位 B.为红军取得战场主动权创造了条件C.加强了革命根据地间的协调作战能力 D.有利于红军实现战略方针的转变【答案】B考点: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国共的十年对峙·红军反围剿2.1931年5月,蒋介石在国民会议上说:“法西斯蒂(法西斯主义)之政治理论,本超象主义之精神,依国家机体学为据,认定国家为至高无上之实体,国家要求国民任何之牺牲,为民族生命之挽救国家迫不及待之危难,领导者无经验之民族,是非借经过较有效能的统治权之行施不可。
”蒋介石讲话的背景是()A.日本法西斯发动了侵华战争 B.国内军阀混战,民族力量涣散C.国民党围剿红军取得了胜利 D.世界经济危机加剧了国内矛盾【答案】 B【解析】试题分析:日本法西斯发动侵华战争是1931年9月,与材料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蒋介石在国民会议上的讲话表明他推崇法西斯主义理论,当时的中国与一战后的德国、意大利处境类似,既面临内忧,国内矛盾重重,军阀混战,也有外患,日本即将发动侵华战争,民族力量涣散,故B项正确;1931年5月,国民党第二次围剿红军失败,故C项错误;世界经济危机加剧了国内矛盾与材料“国家要求国民任何之牺牲,为民族生命之绵延,挽救国家迫不及待之危难”不符,故D项错误。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国共十年对峙3.德国学者南特威希曾说过:“我想谈谈我个人对毛泽东的评价,毫无疑问,他的最大的功绩在于,在一个困难的时代里找到一条路,把中国从封建残余以及帝国主义侵略中解放出来,建立统一的大国。
”材料中的“一条路”是指A.坚持“城市中心” B.工农武装割据C.坚持持久战 D.实行人民民主【答案】B考点:近代中国民主革命国共十年对峙•工农武装割据【名师点睛】区别“井冈山精神”与“长征精神”(1)井冈山精神:①坚定不移的革命信念;②坚持党的绝对领导;③密切联系人民群众的思想作风;④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思想路线;⑤艰苦奋斗的作风。
红军通信工作小故事
红军通信工作小故事标题:《红军通信兵的传奇故事》在艰苦卓绝的革命战争年代,红军通信兵肩负着保障指挥的重要使命,他们不畏艰险,不怕牺牲,为革命的胜利立下了汗马功劳。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回顾那些发生在红军通信兵身上的传奇故事。
一、翻山越岭送情报在抗日战争时期,一位名叫小王的红军通信兵接到一项紧急任务:要将一份重要情报送达前线指挥部。
由于敌情复杂,小王必须穿越敌人的封锁线,跋涉数百里,才能完成任务。
在艰难的行军过程中,他不仅要克服恶劣的自然环境,还要时刻提防敌人的追捕。
经过连续几天的艰苦跋涉,小王终于将情报送达前线指挥部,为战斗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二、生死时速抢修通信线路在一次战斗中,敌军突然对红军的通信线路发起攻击,导致线路中断。
通信排长李大炮带领战士们火速赶往现场抢修。
在敌军的炮火封锁下,他们临危不惧,争分夺秒地修复通信线路。
经过几个小时的激战,通信线路终于被修复,保证了战斗的顺利进行。
三、机智勇敢的通信小兵抗日战争时期,一位名叫小刘的通信兵在执行任务时,不幸被敌人俘虏。
面对敌人的严刑逼供,小刘英勇不屈,始终没有泄露红军的任何秘密。
在被关押期间,他机智地利用敌人提供的纸笔,写下了一封求救信,巧妙地藏在送给家人的衣物中。
家人收到信后,立即报告了红军,最终小刘被成功营救。
四、炮火硝烟中的无线电波在解放战争中,无线电通信成为了红军指挥的重要手段。
通信兵们在敌军的炮火硝烟中,坚守岗位,确保无线电波的畅通。
有一次,敌军对红军某部实施猛烈炮击,通信兵们不顾个人安危,冒着生命危险抢修电台。
在他们的努力下,无线电波始终保持畅通,为战斗的胜利提供了有力保障。
总结:红军通信兵在革命战争中,以坚定的信念、英勇的斗志和无畏的精神,为红军的胜利立下了赫赫战功。
永不消逝的“一部半电台”
红色故事·馆长说在江西宁都,“一部半电台”的故事家喻户晓。
在艰苦卓绝的革命年代,红军从缴获的“一部半电台”起家,在数次反“围剿”战役中屡出奇兵、战胜强敌,开创了红军无线电通信事业。
让我们以时间为轴,以史实为卷,来了解“一部半电台”的前世今生。
红军在第一次反“围剿”之前是没有无线电装备的,他们的作战通信工具大多较为原始,比如暗号、旗语、烟火或者徒步、骑马送信以及少量的有线电话。
显然,这种简单落后的通信方式无法满足形势日益复杂、规模日益扩大的战斗。
因此,拥有一支属于自己的无线电队显得尤为迫切,正如1930年9月17日,在二战长沙后,毛泽东给中央的报告中指出的:“此次攻打长沙不克……技术条件不具备……如无线电等我们也没有,以致两个军团联络不好,因而失机。
”1930年12月30日,红一方面军在第一次反“围剿”的龙冈战斗中歼灭了国民党军张辉瓒第18师两个旅和师部直属队,缴获了一部15瓦电台。
但是由于红军战士不知道这是什么东西,出于对敌人的仇恨,便对着这个像酒坛一样的电台一阵猛砸,并愤恨地说:“这些国民党老爷兵,打仗都忘不了喝酒。
”其实这个“酒坛子”是当时用大坛子装着硫酸的蓄电池。
毛泽东和朱德得知此事后立即指示,今后作战中“凡缴获的一切物品,不得破坏,一律上缴。
对被解放的电台专业人才,也要给予优待,量才录用”。
但这部电台已被损坏,只能收报而不能发报,故被称作“半部电台”。
别看它只是“半部电台”,它却陪着红军战士走完了漫漫长征路,在一次次战斗中立下大功,也为后来红军无线电队的成立奠定了物质基础。
为了吸取教训,1931年1月1日,毛泽东和朱德决定以全力消灭谭道源师,强调“胜利后须注意收缴敌之军旗及无线电机,无线电机不准破坏,并须收缴整部机器及无线电机务员、报务员”。
1月3日的东韶战斗中,红军在痛击谭道源师时,又缴获了一部完整的电台。
这次,由于有了那道命令的保障,红军战士们将这部电台完好无损地送到了位于江西宁都小布镇的红军总部驻地,这样红军便开始有了自己的电台,这就是“一部半电台”的由来。
1931年,红军开始有了电台和无线电技术人员
1931年,红军开始有了电台和无线电技术人员作者:潘前芝来源:《百姓生活》2016年第12期红军拥有了一部半电台1930年10月,蒋介石调集10万兵力,向中央苏区根据地发动第一次“围剿”。
红军在毛泽东、朱德的指挥下,于12月底歼灭了孤军冒进的国民党第18师,包括师长张辉瓒在内的9000余人被歼或被俘虏。
正是在这一仗中,红军缴获了18师的电台。
在这次战斗中,跟随18师一起行动的原隶属于国民党交通兵团无线电第1大队第5分队的王诤、刘寅等十余名无线电通信技术人员也被俘。
1931年1月4日,在毛泽东、朱德动员下,王诤等人自愿参加了红军。
红军对这些技术人员视若珍宝,毛泽东指示有关负责人在生活上给予他们特殊待遇——每人每月发30~50块大洋,还发香烟,这远远超过了毛泽东、朱德等在内的红军官兵当时的生活水准。
这次缴获的电台只有15瓦的功率,是个小电台,尽管只能接收不能发报,但经修复使用后在对敌侦察上还是发挥了不小作用。
据王诤回忆,当时参与“围剿”的国民党部队比较杂乱,统一密语行不通,故而他们之间联络都用明语,这就等于不断地向红军报告了部队的行动和部署。
在几天后围歼国民党另一支部队谭道源师时,红军完好无损地缴获了一部无线电台,俘获6名无线电技术人员。
至此,红军拥有了一部半电台和一些技术力量。
1931年1月中旬,经毛泽东、朱德批准,红一方面军以之前缴获的电台为基础,在王诤等人的帮助下,举办了红军第一期无线电训练班,从各军选调了十几名有一定文化基础、身体健康的优秀青年进行培训。
当时的电台比较笨重,仅一个收报机和发报机就有40多斤重,蓄电池60斤,充电机也有90斤,加上其他机器零件和汽油瓶,所有这些都靠肩扛手抬。
不久,上海党中央培养的伍云甫、涂作潮、曾三等一批报务员来到江西苏区,苏区无线电技术力量进一步壮大。
收译蒋介石的兵力配置1931年4月,蒋介石调集20万兵力,向中央苏区发动第二次“围剿”。
参与“围剿”的国民党军第28师公秉藩部有部100瓦的大功率电台,声音很响,王诤等人不分昼夜地监听、捕捉敌电台信息。
略谈中央红军的无线电侦察
略谈中央红军的无线电侦察作者:陈伙成来源:《百年潮》2012年第07期毛泽东曾经说过,长征中的四渡赤水战役行动,是他在战争指挥艺术中的得意之笔。
他的战友萧华,则在《长征组歌》中唱响“四渡赤水出奇兵,毛泽东用兵真如神”。
毛泽东用兵的确如神,本文也将谈到四渡赤水的确值得毛泽东得意。
但用兵如神也罢,得意之笔也罢,依靠了准确及时的情报。
对此,毛泽东也说过。
他在率领中央红军完成长征任务后,总结中国革命战争经验时说,“指挥员的正确的部署来源于正确的决心,正确的决心来源于正确的判断,正确的判断来源于周到的和必要的侦察,和对于各种侦察材料的联贯起来的思索。
”这里的各种侦察材料,指的就是准确及时的情报。
毛泽东对当时中央红军的情报工作,也有形象的高度评价。
他说:“长征有了二局,我们好像打着灯笼走夜路。
”这里的二局,就是当时的红军总部情报局。
这个局有以局长曾希圣为代表的包括曹祥仁、邹毕兆等几名破译敌人密电的高手,正是由于他们对敌电报的破译,获取准确及时的情报,为毛泽东如神用兵打下了基础。
取自国民党军的无线电通信,却先于国民党军开展无线电侦察破译是无线电侦察的最高境界,无线电侦察则与无线电通信伴生。
对于一切装备都取决于战争缴获的中国红军来说,其无线电侦察的建立,不仅取决于它固有的规律,而且受装备来源的制约,又有其特别的过程。
大部队正规战争,要求通信联络的快速和保密。
因而,无线电通信一经面世便被用于战争。
但对科学技术落后的国民党军来说,其无线电通信的使用,稍落后于世界科技强国强军。
大体说,1929年前,国民党军各部通常在明码基础上自编密码,利用地方有线电报传递信息。
1929年,国民党中央军和主要的地方军,开始引进无线电通信,翌年装备到主战部队的师一级,随即迅速普及到作战部队的旅一级。
1930年夏,以朱德、毛泽东直接领导的部队为代表的中国红军主力部队,进入了由游击军游击战向正规兵团正规战的变革,作战规模由小部队游击战转为以正规军团(大部队)统一指挥遂行的战役为主。
红军“一部半电台”起家
红军“一部半电台”起家作者:曾晨英来源:《老友》2014年第01期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的陈列厅,摆放着一件珍贵的文物,它就是被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无线电通信事业开山始祖的“一部半电台”。
说到这一部半电台,还得从第一次反“围剿”说起。
红军在第一次反“围剿”之前是没有无线电装备的。
红军打起仗来,大多是靠传令兵和交通员的两只铁脚板往来传信,如果好一点就用骑马送信或者少量的有线电话来指挥作战。
这种落后的通信方式随着革命斗争形势的发展,已很难满足战争的需求。
1930年12月,蒋介石纠集10万兵力对中央苏区发动了第一次“围剿”,这次战役以敌人的彻底失败而告终。
红军在龙冈战斗中缴获了一部电台,并俘虏了10名无线电技术人员,可惜的是当时红军战士从没有见过电台这种东西,他们出于对敌人的仇恨,就把这部能收能发的电台砸成了一部只能收不能发的电台,于是就成了“半部电台”。
当这“半部电台”被送到当时红军总部的驻地宁都小布龚氏家庙时,毛泽东、朱德还是非常高兴的。
虽然这部电台的“嘴巴”没有了,不能发报,但它还带着“耳朵”,可以当做收听情报的电台用。
毛泽东、朱德当场下了一道命令:“以后凡是在战场上缴获了敌人的东西,不懂的不能随便破坏,都要完好无损地上交。
”红军在龙冈打了个漂亮的大胜仗后又乘胜追击,在宁都东韶消灭谭道源师时又缴获了一部电台。
这次,红军战士们将电台完好无损地送到了小布红军总部,这样红军便开始有了自己的电台,也因此有了“一部半电台”起家的说法。
1931年1月4日下午,红军总部驻地小布迎来了刚刚参加红军的王诤、刘寅等无线电技术人员。
毛泽东热情而充满期望地握着王诤的手说:“好,欢迎你们,欢迎你们当红军,无线电还是个新技术,你们学了这一门很有用,也很难得,现在你们参加了红军,就要把你们的这些技术用来为工人、农民服务,希望你们好好地为红军建立无线电通信努力工作。
”朱德也和蔼地拍着刘寅的肩膀鼓励大家说:“你们先把工作搞起来,不要看红军现在没有电台,无论大小武器装备,凡是白军有的,红军也会有;没有的,敌人会给我们送来。
红军长征时为何从不中埋伏
红军长征时为何从不中埋伏作者:白宇来源:《侨园》2011年第07期长征期间曾任红三军团长、红一方面军司令员的彭德怀说过:“凭着红军指战员的英勇和出色的侦察工作,才免于全军覆没而到达陕北。
”在万里征途中,红军时时受敌重兵围追堵截,却未中过一次埋伏,在国民党军设置的包围圈中都能准确找到空隙钻出,这主要是依靠电台侦察及时掌握了准确情报。
1929年,周恩来便在上海秘密组建了无线电人员培训班,并委托苏联帮助训练了一批电台工作人员。
苏联的无线电侦破和保密技术,当时在世界上已处先进之列。
打八国民党高层和特务机关内的中共中央特科人员,智取了敌核心部门的一些密码本,不仅译出许多重要情报,也掌握了其编码规律。
进入上世纪30年代,中共中央在苏联和国内培训的电讯人员被分派到各支主力红军中,他们运用学到的技术和获取的敌情,又结合实践刻苦钻研,终于掌握了破译敌人密电码的独特方式。
红军从1931年的第二次反“围剿”起,便开始截获破译国民党军的电码,使毛泽东、朱德等领导人在指挥反第二、第三次“围剿”时对敌情了如指掌。
不过到了第五次反“围剿”期间,国民党军各部大都在苏区周围相对固定的位置作战,主要靠有线电话指挥,红军便难以全部掌握敌军的指挥和部署情况了。
长征开始后,敌我双方的军队处于时时运动中。
由于当时国内没有建立有线电话网,蒋介石对国民党军各军、师下达命令主要通过无线电报发送。
此刻,红军的电码破译活动达到了高潮,敌军的电令大多都能截获,破译成功率几乎达到百分之百。
例如红四方面军的电台台长宋侃夫,内部外号“本子”,意思是他收到的国民党军电码,不用查对密码本,便能把它的内容念出来,基本上不会有差错。
在中央红军长征时,负责电讯侦察的军委二局提供的一个个准确情报,帮助中央摆脱了危险。
如湘江之战后国民党军在湘西设下口袋阵,一渡赤水后川军以三十多个团准备拦截,过大渡河前敌军在大树堡一带布有重兵等情报,使毛泽东等领导人下决心迅速改变前进方向。
《红星照耀中国》名著阅读竞赛(答案)1知识点
《红星照耀中国》名著阅读竞赛(答案)1知识点一、选择题1.名著阅读。
(1)《红星照耀中国》曾易名为《___》,作者真实记录了自1936年6月至10月在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以______为中心的陕甘宁边区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
(2)一个人耗尽一生的光阴来观察、研究昆虫,已经算是奇迹了;一个人一生专为昆虫写出十卷大部头的书,更不能不说是奇迹。
这些奇迹的创造者就是法布尔,他的《昆虫记》被誉为“昆虫的史诗”,在这本书中,____在地下“潜伏”四年;蜘蛛在编织“罗网”方面独具才能;___善于利用“心理战术”制服敌人。
2.阅读下面的语句,按要求作答。
在每一个红军驻地里都有一个少年先锋队“模范连”。
他们都是十二岁至十七岁(照外国算法实际是十一岁至十六岁)之间的少年,他们都来自中国各地,他们当中有许多人像这个小号手一样,熬过了从南方出发的长征的艰苦。
(摘自《红星照耀中国》第十章“战争与和平”)上面语句中的“他们”被埃德加·斯诺亲切地称为“_________”。
“他们”在书中表现出怎样的特点?____________3.填空题。
《红星照耀中国》书中展示了一大批红军主要领导人物形象,如:令地主士绅闻风逃跑,以“行军神出鬼没”著称的_____;大公无私,个性率真,个人服装是“用缴获的降落伞做背心”的统帅大军的指挥员______;曾经是个教会学校的高材生,能用英语和斯诺交谈,斯诺眼中的“狂热分子”______。
4.《红星照耀中国》是_____国人_____(作者)写的,曾易名为《_____》。
5.《红星照耀中国》又名《______》,它的作者埃德加·斯诺是_______(国名)人。
作为新闻记者,他在中国大陆采访的主要地点应是____________。
6.《红星照耀中国》的作者是美国记者______,这部著作被美誉为“__________”的杰出作品。
7.判断题。
(正确的打“√”,错误的打“×”)①“在某种意义上讲,这次大迁移是历史上最大的一次流动的武装宣传。
纪念后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知识竞赛试题与答案1
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知识竞赛试题1.在第五次反“围剿”中,博古、德推行“左”倾教条主义路线,提出的口号是( )。
A.“御敌于国门之外”,“不丧失寸土”B.“稳扎稳打,步步为营”C.“逐次转移,各个击破”2.中央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的主要原因是( )。
A.敌强我弱B.装备落后C. 错误的军事指导方针3.红军长征的原因( )。
A.日本的入侵B. 第五次反“围剿”失败C.北上抗日4.1934年10月中旬,中共中央机关和中央红军(称红一方面军)被迫从( )撤离开始长征。
A.长汀B瑞金C上杭5.红军长征翻越的第一座大雪山为( )A.小金山B.夹金山C.大金山6.面对国民党军队的第五次“围剿”,红军在北线进攻作战中受挫后,临时中央领导人即由军事冒险主义转变为军事保守主义,他们采取消极防御的战略方针和( )的战术,强令装备很差的红军同武器优良的国民党军队打正规战、阵地战、堡垒站,同敌人拼消耗。
A麻雀战B运动战C短促突击7.长征途中,党的历史上具有生死攸关转折意义的大会是( )A.两河口会议B.俄界会议C.会议8.1935年1月,会议解决了当时最为紧迫的( ),结束了王明“左”倾教条主义在党中央的统治,在事实上确立了以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和在党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
A.政治和军事问题B.政治和思想问题C.军事和组织问题9.会议后,鉴于作战情况瞬息万变,指挥需要集中,成立了“三人团”全权指挥军事。
新“三人团”成员包括( )A、周恩来、闻天B、周恩来、博古C、周恩来、王稼祥10.红军长征经过大凉山彝族地区时,根据党的民族政策,与当地部落首领小叶丹歃血为盟的将领是( )。
A.朱德B.德怀C.伯承11.中央红军长征途中,介石企图凭借天险大渡河围歼红军,妄图使中央红军成为( )第二。
A.项羽B.石达开C.秀成12.1935年8月1日,中国共产党驻共产国际代表团草拟了( )即《八一宣言》,10月1日正式以中华维埃国中央政府和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的名义发表。
《红星照耀中国》阅读感想
《红星照耀中国》阅读感想《红星照耀中国》阅读感想(篇1)如果以一个美国人的视角来看近代中国的战争史是怎么样的呢?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给出了答案。
在寒假,我读完了《红星照耀中国》,跟随着斯诺的脚步,我去遍了整个红色区域,与当时中国工农红军的领袖、将领面对面。
合上书本,心潮久久未能平静。
在书中我看到了长征过程中红军战士的英勇善战,不怕牺牲、看到了主席的质朴纯真,爱军爱民、看到了周恩来的平易近人,温和尔雅、看到了彭德怀的率真爽朗、吃苦耐劳……这本书中最令我记忆深刻的章节是“悬赏两百万元的首级”斯诺记述了林彪的一些生平、他在红军大学回答问题的情况、以及一些他观看了红军剧社的表演以及采访红军剧社社长危拱之的一些情况。
其中红军大学中的将士们将敌人的传单反过来当作笔记,在以窑洞为教室,石头砖块为桌椅,石头泥土糊的墙为黑板,校舍完全不怕轰炸的这样一座“高等学府”中艰苦学习。
为什么红军战士能在这么恶劣的环境下艰苦学习作战本领呢?那是因为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梦想:打败日本帝国主义,解放全中国。
在七十多年后的今天,我们阅读着这一本书,现在的我们生长在和平时代,战争的硝烟已经散去,但我们通过这一张张薄薄的书页仿佛回到了那个硝烟弥漫的战场,仿佛看到了共产党员为革命胜利流下的滴滴鲜血。
仿佛感受到他们无私的品德,如今的我们,也有一个共同的梦想:国家富强,社会稳定,人民幸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实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国家。
所以,我要学习为中华之崛起而克己奉公的无私,我也要学习他们面对强大敌人不服输,敢于客服困难的精神。
我更要坚定信念,尽力守护祖国,守护这一来之不易的和平!《红星照耀中国》这本书使我更深地了解红军,了解红色革命。
红军战士用鲜血与生命换来的今天的美好生活,我要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努力学习,为建设一个更加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国家贡献自己的力量。
《红星照耀中国》阅读感想(篇2)最近读了《红星照耀中国》这本书,作者是美国埃德加·斯诺,他是一名记者。
现代战争中的通信故事
现代战争中的通信故事粉碎分裂阴谋,确保长征胜利苏区红军因为第五次反围剿失败,被迫进行战略转移,开始了史无前例的长征。
在长征的过程中,前有堵截,后有追兵,红军历经艰难险阻,不断与敌人进行周旋,创下了“四渡赤水”、“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血战腊子口”等诸多壮举,震惊了国内外。
飞夺泸定桥在这些壮举的背后,红军电台的工作人员们同样做出了巨大贡献。
他们既要保护通信设备在紧张的转移和战斗过程中不受损坏,还要通宵达旦地进行收报、发报,传达最新指示,协调部队行动。
这其中的艰辛,是我们现在根本无法想象的。
很多电台队员,甚至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1935年10月,中共中央及红一方面军主力历时一年、转战11个省、行程二万五千里,终于胜利到达陕北。
当时,张国焘搞分裂我党、“另立中央”的阴谋。
作为红四方面军的领导人,他把到红四方面军工作的朱德总司令及其所率领的红军总部用武力控制起来,还冒用中央与军委的名义,对红二、六军团下达指示,打算让他们与自己会合,然后进行控制。
与此同时,真正的党中央失去了与红二、六军团的电台通讯联络,在长达半年左右的时间里,无法进行直接指挥。
1935年12月17日,中央政治局在瓦窑堡开会,通过了《关于军事战略问题的决议》。
决议中,中央把“完成与红二、六军团的通信联络”列为一项战略性任务,交给了时任中革军委通信联络局局长的王诤。
为了完成这一任务,王诤带领三局的同志们,不间断地守听电台联络,试图捕捉红二、六军团电台的信号。
1936年1月27日夜12时左右,红二、六军团电台与红四方面军电台收发一份长达800余字的电报时,中央军委电台终于捕捉到了红二、六军团电台的信号。
王诤亲自上机,将收发信频率对正后,伺机插叫。
当这份长电报发到400字时,四方面军电台要求暂等10分钟。
乘此间隙,王诤局长立即开机用明语呼叫红二、六军团电台。
红二、六军团电台值班员龙振彪发现,对方的信号音调和发报手法特点明显不同,于是问道:“你是何台?”王诤局长用明语回答说:“我是总队长王诤,奉命与你们联络。
关于部队通信红色故事
关于部队通信红色故事骨干驰援二六军团红二方面军是由红二、六军团及红三十三军(原红九军团)于1936年长征到达四川后组建的。
在此之前,红二、六军团先后创建了湘鄂西、湘赣、湘鄂赣等革命根据地。
从1933年起,中央苏区就三派无线电技术骨干前往红六军团,电波促成了红二、六军团在湘西会合,组建了以湘西为中心的湘鄂川黔根据地,对中央红军下定战略决心起到了重要作用。
红二军团对无线电事业认识早、曲折多1928年年初,周逸群、贺龙受党中央委派,到湘鄂西一带组织武装斗争,不久后也成立了一个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
1930年7月,湘鄂西根据地的红四军和红六军在湖北公安会师,组成红二军团,由贺龙任总指挥、周逸群任政治委员,不久改由邓中夏任政治委员。
1930年9月至1931年1月,邓中夏给在上海的党中央写信,多次要求中央派人来建立无线电台。
他在1930年9月的信中这样写:“第一次信中要求各事请办理,特别是无线电话(台)要紧之。
”在10月15日的信中这样写:“请派无线电话(台)的同志来,并携带应用电器,又须与中央长江局约好密码。
”在1931年1月3日的信中再次请求:“无线电报的人才和材料,望速派人来。
”通过以上信件,足以看出邓中夏盼望无线电的心情多么迫切。
1931年1月底,党中央根据红二军团的要求,委派喻杰生等同志携带1部50瓦电台从上海抵达洪湖苏区,建立起湘鄂西根据地第一部电台。
但不久喻杰生因病逝世,党中央于1931年又派刘进、胡白天和李文采到洪湖地区。
在他们的努力下,1932年洪湖苏区与上海党中央和中央苏区、鄂豫皖苏区分别建立了无线电联络。
但是,1932年下半年,因湘鄂西根据地第四次反“围剿”失败,红二军团改编为红三军并退出洪湖实施转移时,电台被埋掉,工作人员失散,红二军团刚刚建立起来的无线电通信被迫中断。
中央红军三派骨干支援红六军团红六军团是在湘赣苏区基础上组建的。
在红六军团组建之前,湘赣苏区没有无线电通信。
1931年10月26日,湘赣苏区在给中共苏区中央局的报告中,提出派遣无线电人员的要求。
反“围剿”时期红军对无线电技术的保护利用
反“围剿”时期红军对无线电技术的保护利用在反“围剿”期间,由于毛泽东、朱德等领导人的高瞻远瞩,红军对缴获的无线电台进行了重点保护,同时争取留用相关技术人员,使红军的无线电通信队得以迅速建立并充分发挥作用。
这对于党领导的人民军队顺利粉碎敌人的多次“围剿”,并最终取得长期革命斗争的胜利,都具有重要而深远的历史意义。
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相对于当时落后的侦察手段和通信工具来说,无线电技术在红军对敌斗争中无疑具有“千里[ ”和“顺风耳”的重要作用。
在第一次反“围剿”战争中,毛泽东、朱德等领导人特别注意对缴获敌人无线电台及相关技术人员的保护利用,成为中国工农红军创建无线电通信队的光辉起点。
一、红军对无线电台的保护和对技术人员的留用1930年8月,红一军团为配合红三军团会攻长沙,于20日强袭浏阳文家市的敌军戴斗垣旅。
战斗胜利后,敌人丢下了一部还在工作的电台。
当时,红军战士从未见过这种东西,不懂得它的重要作用,又出于对敌人的强烈愤恨,就把这部好好的电台给砸烂了。
毛泽东得知此事后,非常惋惜,并说这就是“游击主义”的破坏性,要制止战争中的破坏行为,非经过长期深入的教育不可。
此前,红三军团在攻打长沙时,也曾缴获过敌人的9部无线电台,但由于红军战士不识字,也不了解电台的用处,因而也都给砸坏并遗弃了。
为此,在红一军团与红三军团会合组建红一方面军后,毛泽东和朱德于8月24日发布的《向长沙推进的命令》中特意强调:“各部队于沿途所遇之交通工具(如铁道、桥梁、火车、汽车、汽船、电线、无线电台等),非有高级长官命令不得擅自破坏,违者严究。
”[ 1](P162)会攻长沙失利后,毛泽东进一步认识到无线电技术的重要作用。
他在9月17日总结《攻长沙不克的原因》时指出,会攻长沙失利有攻城前未消灭敌之主力、群众条件不具备、技术条件不具备等三方面的原因。
对于技术条件方面,“敌之工事是欧式重层配备,铁丝网、壕沟等计有八九层,我们只有肉搏,没有重炮破坏敌之工事,交通器具如无线电等我们也没有,以致两个军团联络不好,因而失机”[ 2](P169)。
早期的人民无线电广播事业
作者: 史光
出版物刊名: 中国科技史杂志
页码: 9-14页
主题词: 无线电人员 无线电通信网 中央革命根据地 无线电台 毛泽东 国民党 中央红军 周恩来 无线电技术 半殖民地半封建
摘要: <正> 现代化的通信工具——无线电技术发明于十九世纪末期,不久即投入实际应用。
清朝末年,无线电传入我国。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无线电通信大权一直掌握在帝国主义列强和历代反动统治者(清朝政府、北洋军阀和国民党反动派)手中。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无线电事业创始于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
1929年,在周恩来的筹划下,上海的党中央机关建立起了秘密电台;1931年,在毛泽东、朱德的关怀下,江西中央革命根据地开始建立红军的无线电台。
1933年,党中央由上海迁到江西中央革命根据地。
长征以前,我党初步建设起了以中央革命根据地为中心联络其他根据地的无线电通信网,在歼灭敌军、保卫革命根据地、开展党的工作中发挥了重大的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红军进行无线电侦听,发现敌人最初无话不谈,后来普遍密码通信
从19世纪末无线电技术问世开始,无线电发报技术和摩尔斯电码很快成为各国传递军事信息的重要途径,也同时造就了一种新的军事情报技术:即无线电侦听、侦收和密码破译。
早在南昌起义时,由于起义部队没有注意对沿途敌情的侦察,导致在南下广东途中频频遭到国民党军围攻,最后损失惨重,不得不分散突围。
因此红军初创时期,就非常重视情报侦察工作,而无线电侦听无疑是其中的重中之重。
1931年1月,红军就利用第一次反“围剿”时缴获的敌军电台,成立了无线电队负责对国民党军电台的侦听工作;5月,无线电队扩编为无线电大队;9月,进一步发展扩大为无线电总队,队长就是新中国通信兵事业的重要创始人王铮。
一开始,国民党军虽然在无线电通信中也采取了加密措施,但由于其内部派系林立,各派为相互防范往往另行自编密本,导致难以实行统一的机要密码制度,加之军纪不严,思想麻痹,因此经常在电报联络中用明码直接呼叫,这就为红军进行无线电侦听创造了机会。
据人民军队通信兵事业另一重要创始人刘寅回忆:“白
军由于根本没有想到红军中会有无线电台,所以他们在无线电通信中毫无顾忌地无所不谈,每到一个新的驻地,就要相互询问:‘QRC?’(你们驻在何处?)‘QRC……’(我们驻在……)白军调动之前,我们经常可以收到他们彼此之间这样的电讯:‘请将电报发得更快些,我台奉命要立即出发。
’‘请即停止联系,我们立即出发,X小时后再见。
’”
随着国民党军第二、三、四次“围剿”的失败,国民党军整师整旅的被红军歼灭,其配备的大功率电台被缴获,发报和译电技术人员被俘虏;1931年12月,国民党军第26路军在地下党员赵博生、董振堂带领下,于江西省宁都县城举行了武装起义。
这次起义不但为红军带来了1万7千名勇悍善战的老西北军战士和2万余件武器,还带来了多部电台和全套的通讯密码。
因此,国民党军开始重视无线电通信保密,在各部队中普遍采用了密码通信。
但是,红军在长期的侦听过程中,已经培养了一批非常出色的密码破译专家,并已经摸清了国民党军的编码规律,即使国民党军意识到通信泄密后,不断更换密本,加大编码难度,也始终摆脱不了被破译的命运。
据统计,到1934年7月第五次“围剿”前夕,红军共破译国民党军各类密码本400余本,其中包括一部分高度复杂的特别密码本。
1934年10月长征开始后,随着红军频繁的行军战斗,对国民党军密码的破译也达到一个高潮,破译成功率几乎达到100%。
至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会师结束长征,已经破译国民党军各类密码860多种。
关于红军的破译能力,有一个非常生动的例子。
1936年底西安事变发生后,周恩来在西安见到了昔日在黄埔军校的学生李默庵,于是就随口吟诵了两句诗“登仙桥畔登仙去,多少红颜泪始干”,而这两句诗恰恰是李默庵1933年“围剿”中央苏区期间,亲眼目睹第52、59师的覆灭和两位师长的一死一俘,心生感慨,并用密码电报将这两句诗发给了自己的夫人,表达自己心中的感慨,此后再未示人。
此番李默庵夫妻之间的私密话,竟然从周恩来口中说出,可见国民党军的密码通信被监控的有多么严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