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两首——乞巧》教学设计
《乞巧》教案设计7篇
《乞巧》教案设计7篇《乞巧》是人教课标版第六册第八组的一篇精读课文,是唐代诗人林杰描写民间七夕乞巧盛况的一首古诗。
下面是白话文整理的《乞巧》教案设计7篇,希望可以启发、帮助到大家。
三年级语文《乞巧》教学设计篇一【教学内容】人教版语文第六册29课《乞巧》【教材分析】《乞巧》是唐代诗人林杰描写民间七夕乞巧盛况的名诗,它想象丰富、浅显易懂,涉及到家喻户晓的神话传说故事,表达了少女们乞取智巧、追求幸福的美好心愿。
【教学目标】1.学会“乞”等四个生字。
2.能字正腔圆地诵读《乞巧》,感受古诗的韵律,并会背诵。
3.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渗透古诗学法,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品味追求幸福的情感。
4.适度拓展,增强语言积淀。
【教学重点与难点】古诗教学中把学生带入情境,有滋有味地朗读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课时】一课时一、故事导入并揭题质疑1.平时喜欢读民间或神话故事吗?2.课件出示:盘古开天地等民间或神话故事。
3.今天我们要学的这首古诗就跟其中的一个民间故事有关,请同学们看老师写课题。
4.指导”乞”字的书写及读音及音变。
6.再次齐读课题,并质疑课题。
二、初读古诗,读通诗句1.请你们翻开书,自由的朗读全诗注意听清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遇到难读的字就多读几遍2.指名读3.(齐读)让我们再来读读这首诗,注意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试着读出古诗的节奏4.师生合作读,读出古诗的节奏。
5.再次齐读。
三、借助故事,品读涵咏(学习前两句诗)1.指几名读诗句,再齐读。
2.读了这两句诗,你知道了什么,明白了什么?(比较“宵”和“霄”的异同,及今宵、碧霄的意思)3.这就是浩瀚无际的青天,(课件出示碧霄图)谁能用你自己的语言来形容一下你看到的碧霄?4.读了这两句诗,你还知道什么?(引出牛郎织女的故事)5.结合动画师小结牛郎织女的故事,感受渡河桥及了解鹊桥的意象。
)6.创设情境读四、走进七夕,渐入古诗意境(学习后两句诗)1.天上牛郎织女在鹊桥相会,那地上的人们在干什么呢?让我们一起读出诗句。
教学设计 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乞巧》教学设计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古诗两首》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广西桂平市南木镇中心小学辛梓瑜一、教学目标1.认识“乞、霄”2个生字,会写“乞、巧、霄、渡”4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了解诗中蕴含着的民间传说,并愿意讲给别人听。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朗读背诵古诗《乞巧》,引导学生结合课前预习的神话故事、注释及课后资料袋理解第一首古诗《乞巧》。
难点:体会古代劳动人民向往美好生活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准备:白板课件四、教学过程(一)游戏导入,激发兴趣1.通过古诗接龙的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迁徙已学知识到新课堂加以巩固。
2.让学生找出古诗共同点,导入课题。
(书空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自悟,整体感知1.观察“乞”字,从形近字方面作简要分析。
2.介绍作者。
3.自由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停顿合理,声音响亮。
4.分析古诗的停顿节奏,学生多种形式读,教师相机正音。
(三)品读鉴赏,积累内化1.引出古诗所描写的传统节日,教会学生善于借助课文注释理解古诗。
2.指名学生介绍七夕节的由来。
3.运用“四步法”,品读古诗,其中“读”穿插在各个教学环节。
(1)“读”,读准古诗字音,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2)“问”,汇总学习古诗古文的学习方法,汇报预习时提出的问题。
(3)“解”,通过四人小组合作学习,运用手头上的资料,找出所提问题的答案并标注。
讨论结束后派代表汇报学习成果。
师相机点拨,重点分析以下几点:①题目“乞巧”与诗句中的“乞巧”的释义不同。
②“今宵”和“碧霄”同音异形字的区别。
③人们乞巧所表达的心愿。
④说话训练:边读边想,你仿佛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4)“熟读成诵”,学生各种形式读,指名学生背诵。
(四)当堂训练,巩固新知1.完成课堂书写练习。
2.利用投影仪展示学生作业。
(五)课堂总结,设疑铺垫1.简单回顾古诗概要。
2.设疑:月亮之上还住着一位美丽的嫦娥仙子,关于嫦娥又会有哪些有趣的故事呢?我们下节课再继续学习。
《乞巧》教案设计优秀8篇
《乞巧》教案设计优秀8篇乞巧教学设计篇一【学习目标】1、认识“乞、霄、”2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情感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了解诗中蕴含着的民间传说,并愿意讲给别人听。
【课前准备】1、教学课件、古典音乐。
2、收集牛郎织女的故事。
【教学过程】一、导入在我国源远流长的文化长河中,古诗就像一颗璀璨的明珠耀眼夺目。
在你的记忆中,有哪些古诗是与我国的传统节日有关的呢?背一背。
今天,我们还要来学习一首与我国的传统节日有关的古诗──乞巧。
二、初读1、板书课题:看老师写课题,会读吗?(指生读)。
“乞”字有什么要提醒大家的?指生说。
师板书比较“乞──气”,书本p124,端端正正地写一遍。
“乞”是什么意思?齐读课题。
2、下面就来读读这首诗吧,注意: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请你自由反复地读,努力读正确,读流利。
⑴由读;⑴指生2、3读;⑴齐读。
3、孔子曾说过: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
下面就请你再来读读古诗,边读边想,学思结合,可以借助p122注释、p124课后资料袋,想想诗句的意思,不理解的地方作上记号。
学生自学。
4、学完的小朋友把自己的理解在小小组里相互交流交流,不明白的地方与大伙讨论讨论:⑴讨论。
⑴集体交流:说说你读懂了哪些词句?⑴是啊,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平时学习中,也要学会与人合作,向他们学习。
三、研读1、现在还有哪些问题未能解决呢?指生说,师引导: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2、“七夕今宵看碧霄”:⑴请关注第一行中两个读音相同的字。
①生找出来,师板书:宵,霄。
引导组词理解;②在诗句中,“今宵”就是指:今天晚上;“七夕今宵”:七夕节的晚上;“碧霄”:深蓝的天空。
⑴“碧霄”是什么样子呢?能想像出来吗?指生说。
⑴在七月初七的晚上,抬头仰望天空,深蓝的天空中繁星点点,出示星空图。
⑴七夕今宵看碧霄,看着这美丽的星空图,你想到了什么?让我们一起来回顾这个流传甚广的神话故事──播放故事。
⑴多么生动的神话啊,让我们一起美美地来读读(一、二两句)。
三年级语文下册 第八组 29 古诗两首乞巧教案2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乞巧>教学目标:1、学会“乞、巧、霄、渡〞四个生字,体会“字形字义相联系区别同音字、形近字〞的方法。
2、理解<乞巧>这首诗诗句的意思,渗透“利用注释,抓重点词语,通过故事,背景资料袋〞等读懂诗句的重要方法。
3、讲民间传说牛郎织女的故事,了解乞巧节的来历和民风民俗,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感受诗歌蕴涵的丰富民间文化的魅力。
4.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且背诵。
教学重难点:以三维目标的整合为前提,基于学生已有学习根底及语文能力,努力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让学生从“文字〞到“文学〞而“文化〞,对诗歌从“意思〞到“意味〞而“意蕴〞,在自身能力不断增长的同时,发现诗歌中“隐藏〞的世界。
课前准备:学生预习<乞巧>这首诗,了解牛郎织女的故事。
教学过程:一、预习探究激趣导入1、今天,我们将走进我国诗歌集大成的唐朝,去学习一首唐诗:<乞巧>。
请大家举起右手,跟老师一起写题目〔板书:乞巧〕揭题释题2、“乞〞字的最后一笔——横折弯钩,特别传神,看到这笔你想到什么?它生动地向我们展现了“乞〞字的意思——向人讨,乞求。
我们的汉字要顺着它的意思想就有意思了。
3、题目会写了,知道题目<乞巧>是什么意思吗?从哪里知道的?〔利用注释,是我们学习诗歌时一个非常重要的学习方法〕。
二、交流1、自由反复读全诗,注意把字音读正确,诗句读通顺。
2、抽读检查1,注意字正腔圆,字字落实。
抽读检查2,注意有板有眼,读出诗的节奏。
齐读检查3.会读了,能背吗?试试看。
3、挑战难度升级,谁敢来写写这首诗,四行二十八个字,能写正确吗?三、品读感悟1、先看看第一位同学写的,写正确了吗?下面同桌看看,最容易写错的字。
2、“宵〞和“霄〞这两个字读音完全相同,字形又十分相似,确实很容易弄混淆,你有什么好方法帮我们区分这两个字?联系它们的意思想,“宵〞的意思是夜晚,晚上我们都待在家里,所以和“家〞字一样是个宝盖头;“霄〞是指天空,空中有云有雨,所以取了它的雨字头表义是我们汉字最大的特点,所以将字形和字义联系起来,就能尽可能地防止写错别字。
《乞巧》教学设计(精选5篇)
《乞巧》教学设计(精选5篇)《乞巧》教学设计(精选5篇)《乞巧》是唐朝诗人林杰的诗,诗人在诗中并没有具体写出各种不同的心愿,而是留下想象的空间,表达了人们乞取智巧、追求幸福的心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乞巧》教学设计,希望的大家喜欢。
《乞巧》教学设计篇1教材分析《乞巧》是唐代诗人林杰描写民间七夕乞巧盛况的名诗。
所谓乞巧,就是向织女乞求一双巧手的意思。
农历七月初七夜晚,俗称“七夕”,“女儿节”、“少女节”,是传说中隔着“天河”的牛郎和织女在鹊桥上相会的日子。
乞巧最普遍的方式是对月穿针,如果线从针孔穿过,就叫得巧。
这首诗想象丰富、浅显易懂,表达了少女们乞取智巧、追求幸福的美好心愿。
整体设计诗歌是语言的艺术。
凝练而含蓄的语言让人不觉产生了言未尽意无穷的感觉,产生了无限的想象的空间。
如何进行古诗词的学习体会凝练的语言的发展想象的空间?朗读是最好的策略。
本节课将通过设疑读、情景读、想象读、带读等丰富的朗读方式让孩子徜徉在古诗的美好意境之中。
说到想象,力图抓住牛郎织女相会和家家户户怎样乞巧这两处通过补充资料、借助图画等情景教学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
孩子们在诵读中想象、在想象中诵读,体会着人们乞取智巧、追求幸福的美好心愿。
学习目标1、认识“乞、霄、”2个生字。
会写“乞、巧、霄、渡”4个字。
2、正确、流利、有情感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
3、能用自己的话讲牛郎织女的故事。
课前准备1、教学课件。
2、收集牛郎织女的故事;搜集描写七夕的古诗;了解七夕各地的习俗。
教学过程一、故事激趣引出课题1、师讲“牛郎织女”的故事。
2、师过渡引出课题。
牛郎织女是一个很美丽的千古流传的爱情故事,织女是“天帝之女”,心灵手巧,为人间少女所崇拜。
也正因如此,牛郎织女相会的七月初七这一天,就有了很多风俗活动,因为少女们希望像织女一样心灵手巧。
唐朝大诗人林杰就曾写下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的诗句,(课件逐行出示诗两个霄宵注音)表达人们的这种美好的愿望。
《乞巧》教学设计(优秀12篇)
《乞巧》教学设计(优秀12篇)乞巧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会认“乞、霄”两个生字,能正确书写“乞、巧、霄、渡”四个字。
2、大致理解诗意,能带感情地诵读《乞巧》,感受古诗的韵律,并会背诵。
3、能通过拓展阅读丰厚对“七夕”佳节的认识,感受古人对这一节日的喜爱之情。
4、教学重难点:①会认“乞、霄”两个生字,能正确书写“乞、巧、霄、渡”四个字。
能带感情地诵读《乞巧》。
②感受古人对这一节日的喜爱之情。
教学准备:ppt。
教学过程:一、回忆神话,导入新课1、图片展示——牛郎织女(介绍牛郎织女的故事)同学们,你们认识他们吗?是谁呀?(牛郎和织女)对了,正是牛郎和织女。
牛郎呀,他是一个勤劳能吃苦的好伙子。
而织女呢是天上的仙女,她有一双巧手,可以织出美丽的锦锻,绣出栩栩如生的图案。
她绣的花朵非常逼真,就连蝴蝶都会停在上面。
她是当时女子们的偶像呢。
你们知道为什么吗?对呀,就这样,他们两个在一头老黄牛的帮助下,相爱了。
过着平常而幸福的生活,后来还有了一儿一女。
可是,天上的王母娘娘知道了,她可不同意。
这凡人和神仙怎么能相爱呢。
于是她派天兵天将把织女抓走了。
当牛郎追去的时候,王母娘娘用银簪一划,天上出现的一条银河,牛郎再也过不去了。
于是,就剩下了牛郎一个人,而他们的一双儿女也成了没有母亲的孩子。
多么可怜呀。
他们的故事感动了喜鹊,于是千万只喜鹊飞来,在银河上搭起了一座桥。
让牛郎织女走上鹊桥相会。
王母娘娘对此也无奈,只好允许两人在每年七月七日于鹊桥相会。
由此,形成了中国的一个传统节日——“七夕”节。
2、“七夕”节又叫“乞巧”节。
咱们是第一次见“乞巧”。
我们一起来写一下好吗?示范写“乞巧”(板书)“乞”谁有好办法记?(减偏旁、气减一横)谁会用“乞”组个词?组词:(乞丐、乞讨、乞儿)二、初读古诗,感知节日1、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一首古诗,他的作者是林杰。
林杰小时候非常聪明,六岁就能赋诗,下笔即成章。
又精书法棋艺。
卒,年仅十七。
这是他流传下来两首古诗中的一首。
三年级下古诗两首教学设计乞巧
篇一:古诗两首《乞巧》《嫦娥》教学设计优质课古诗两首《乞巧》《嫦娥》教学设计【教材解读及设计思路】《乞巧》和《嫦娥》是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组《古诗两首》选编的两首古诗,本单元组的主题是“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
《乞巧》一诗描述的是关于七夕节的传说和古代的人们在这一天乞巧的风俗,而《嫦娥》一诗描绘的是嫦娥在广寒宫里的凄凉生活,两首诗看似毫无关联,仔细读来,却不难发现其相关之处——都是关于夜空的神话传说,都蕴含着分离与团聚的思绪。
基于教材特色和阅读教学的学段要求以及三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我确定如下教学思路:1.以“加强语文实践,提高教学效益”为教学设计的核心,整合教材、求新求效。
2.以“引导学生阅读有故事的古诗,走入有情有境的情感世界”为教学方向。
3.以“初步感受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注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为教学主旨,创设情境、充分品读、学语习文。
【教学目标】1.掌握生字:会认4个字,会写8个字。
2.背诵两首诗,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
3.复述牛郎织女和嫦娥奔月的故事。
4.拓展阅读关于神话传说或民间故事的诗歌,增强对祖国优秀文化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入情入境,诵读古诗,了解两个神话传说。
【教学难点】走进诗的意境,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
【课时内容安排】第一课时:学习两首古诗,了解两个神话传说。
第二课时:拓展阅读,交流感受;书写生字。
【第一课时教学过程预设】一、导入1.视频播放《牛郎织女的传说》,导入新课。
2.板书课题,指导书写“乞”、“巧”。
二、学诗(一)初读全诗1.生自由读全诗,要求:①把字音读准。
②想一想,这首诗中,哪个诗句描绘了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场面?【设计说明:第一遍读准字音,第二遍初步读懂诗意,这是有目的的读、有层次的读、有效的读。
】2.指名读诗(二)品读第一个诗句1.交流:哪个诗句描绘了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场面?2.指名读第一句诗3.生自由读诗句,体会诗句中蕴含着的心情。
【设计说明:引导想像,鼓励学生联系生活积累,走进诗句,展开丰富的想像,想像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场面,想想他们一家人此时此刻的心情。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 古诗两首 乞巧 嫦娥(李商隐) 教案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两首乞巧嫦娥(李商隐)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两首》——《乞巧》与《嫦娥》(李商隐)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准确流利地诵读并背诵《乞巧》和《嫦娥》两首古诗,理解古诗的基本内容和情感色彩,掌握重点字词的含义。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情境创设、互动讨论等教学手段,引导学生运用想象理解和感受古诗意境,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分析古诗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节日和神话故事的兴趣,体验古人对生活、自然以及人生哲理的独特见解,提升文化素养和审美情趣。
二、教学内容:1. 学习古诗《乞巧》和《嫦娥》,了解其创作背景及诗人李商隐。
2. 解析诗歌中的重点字词句,解读诗歌的主题和情感内涵。
3. 通过诗歌鉴赏,让学生领略古代诗词的魅力,感悟古人的情感世界。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教材、课件、多媒体设备;李商隐及其作品简介,古诗相关的历史文化资料,《乞巧》和《嫦娥》的注释和赏析材料。
2.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查阅关于七夕节和嫦娥奔月的故事背景知识。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讲述七夕节和嫦娥奔月的故事,引出课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诵读感知:播放音频或教师示范朗读,指导学生模仿诵读,体会古诗韵律美。
3. 文意解析:带领学生逐句解读古诗,讲解重点字词含义,梳理诗意脉络。
4. 情境体验:通过问题引导,让学生置身于古诗描绘的情境中,深入感受诗人的思想情感。
5.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分组探讨两首诗的主题和情感表达,分享个人的理解与感悟。
6. 课堂总结:回顾本课学习要点,强调古诗的文化价值和艺术魅力。
五、教学延伸:布置作业:让学生以绘画或短文的形式,表现自己对《乞巧》和《嫦娥》的理解,或者尝试创作一首描写中国传统节日的小诗。
六、教学总结:本次课程通过学习李商隐的《乞巧》和《嫦娥》两首古诗,学生们不仅掌握了基本的古诗阅读技巧,更深入了解了中国传统文化,感受到了古人的丰富情感和深刻哲思。
《乞巧》教案设计
《乞巧》教案设计《乞巧》优秀教学设计篇一【教材分析】《乞巧》是唐代诗人林杰描写民间七夕乞巧盛况的名诗,它想象丰富、浅显易懂,涉及到家喻户晓的神话传说故事,表达了少女们乞取智巧、追求幸福的美好心愿。
【教学目标】1、学会“乞”等四个生字。
2、能字正腔圆地诵读《乞巧》,感受古诗的韵律,并会背诵。
3、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渗透古诗学法,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品味追求幸福的情感。
4、适度拓展,增强语言积淀。
【教学重点与难点】古诗教学中把学生带入情境,有滋有味地朗读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过程】一、民间故事导入。
1、孩子们,你们喜欢听故事吗?你都知道哪些民间故事?2、29课《古诗两首》就和牛郎织女、嫦娥奔月这两个民间故事有关。
今天我们来学习第一首,《乞巧》。
二、识字解题、指导书写。
1、板书课题。
学生空书,说笔画。
2、“乞”字和哪个字特别像?(板书“气”)这两个字有什么区别?观察“乞”字在田字格中的占位,怎样写才能把这个字写漂亮?教师示范拿出田字格本,工工整整、漂漂亮亮地写一个。
3、“巧”字能组词吗?怎样把“巧”字写漂亮?(教师示范)工工整整、漂漂亮亮地写一个。
4、普通话有一个音变规律,当两上连读时,前一个音读二声。
“标本读变”5、“乞巧”什么意思?师介绍:林杰,唐代诗人,非常的聪明,六岁的时候就能写诗,还精通书法棋艺,可惜他英年早逝,17岁就离开人世。
《全唐诗》仅存其诗两首。
下面,我们就一起领略大诗人林杰的文采。
三、一读,读音正确1、请大家打开课本,自由、大声读一读,要求:字音读准确,诗句读通顺。
2、《乞巧》这首诗当中有两个字的读音是一模一样的,是哪两个字?“宵”“霄”。
你们有什么发现吗?合作:查字典,看看字义有什么不同?有什么好的方法记住这两个字?有个顺口溜记住它们:肖加宝盖熬通宵,雨落肖头是云霄。
3、指名读。
四、二读,读出韵味1、见过古人读诗吗?读出古诗的节奏。
2、范读,老师读的和你们读的有什么不一样?3、师生合作,分句读。
乞巧教学设计(最新7篇)
乞巧教学设计(最新7篇)乞巧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的:1.会认4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背诵两首诗,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
3.能用自己的话讲讲牛郎织女和嫦娥奔月的故事。
教学重点:背诵两首诗,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
教学难点:能用自己的话讲讲牛郎织女和嫦娥奔月的故事。
教学准备:挂图、卡片教学课时:2课时【第一课时】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意图时间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出示图片,播放优美的音乐,教师朗诵古诗。
看着美丽的画面,听着优美的音乐欣赏古诗朗诵。
引导学生进入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5分二、复习古诗,欣赏评价。
师:你学过哪首古诗,给我们朗诵一首让大家欣赏。
1.朗诵自己学过的古诗。
2.互相评议谁朗诵得最美。
复习学过的古诗,和朗诵方法。
三、读中识字,准确朗读。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为了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创编了许多美好的神话故事,这些故事流传至今,仍深受人们的喜爱。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两首新的古诗,就反映了两个美好的故事。
1.学生跟随老师一起查字典学习生字。
2.学生把生字的部首和意思及音节写下来。
3.学生跟随老师朗读两首古诗。
4.学生自己读两首古诗。
学习利用字典学习生字的方法。
准确朗读古诗。
四、学中教法,用法自学。
带领学生学习第一首诗歌。
通过看注释、查字典等方法理解“碧宵、乞巧、几万条”等词汇理解前两句诗句的意思。
1. 学生按照老师教的方法,小组学习第一首诗歌的后两句诗句的意思。
2.小组学习后在班上讨论。
3.学生在老师的点拨下,把后两句诗句的意思表达出来。
学习学习古诗的基本方法。
五、配图想象,加深理解。
老师把语文书为古诗“乞巧”配的插图展现在大屏幕上,配有音乐朗诵“乞巧”这首诗。
1.学生想象诗句所描写的景象。
2.用自己的话把诗句描写的景象说出来。
培养想象能力。
理解作者的情感。
【第二课时】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意图时间一、检查已学,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我们比一比,看谁把《乞巧》这首诗讲得清楚,背得有感情,画的有创意。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两首——乞巧》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乞巧_语文课前准备:提前拿出本子打开,准备好笔一、解诗题、知诗人听《唱唐诗》师:刚才我们听到古诗里有歌、古诗里有画,那你喜欢古诗吗?( )相信大家一定积累了很多的古诗老师想考考大家,行不行?听准了!1、杜牧的《清明》会背吗?那一起来背一背吧!清明杜牧齐【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师:这首诗写的是什么节日?(清明)对,是我国的传统节日清明。
每到清明节,人们总会去祭奠已经去世的亲友,所以,这个节日有些忧伤。
2、看来一首难不倒大家,再来一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会吗?()好,《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王维齐【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这首诗写的是我国的哪个传统节日?(重阳节,又叫老人节)3、同学们,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与我国传统节日有关的古诗《乞巧》,这两个字是要求我们会写的字。
请同学们看老师认认真真地写诗的题目(写在田字格里),伸出小手跟老师一起写。
注意这个“乞”字。
第三笔要写得饱满,这个字才能立得稳。
“巧”左右结构,左边写得窄一些,最后一笔变成提,右边这一笔是竖折折钩,一笔完成。
来读读这个词。
把这两个字在你的练习本上工工整整地写一遍。
写完后用端正的坐姿告诉大家。
4、师:“乞巧”这个词语我们会读了,会写了,那你知道什么是乞巧吗?打开课本122页,寻找答案。
生:师:在注释里找到的答案,从三年级上学期,我们的课本在古诗下面就添加了注释,借助注释能帮我们更好地理解诗的意思。
这是学习古诗的一个好办法。
5、这首诗的作者是谁?(板书林杰)跟林杰熟吗?有什么办法了解一下林杰?生:师:现在是信息化时代,网络上的资源非常丰富,上网查资料非常方便,快捷。
你看打开百度,输入林杰,就会出现许多与林杰有关的条目,选择我们需要的一个打开,快速默读,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你看,一查资料,对林杰就有了更多的了解。
古诗离我们的年代比较久远,诗人了,诗人写诗时的背景了,古诗里的故事了,我们都可以通过“查找资料”来多多了解。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 古诗两首 乞巧 嫦娥(李商隐) 教案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两首乞巧嫦娥(李商隐)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两首》——《乞巧》与《嫦娥》(李商隐)**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准确诵读并理解古诗《乞巧》和《嫦娥》的诗意,掌握重点字词的含义。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情景再现、诗词解读、小组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体验诗歌的情感意境,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与合作学习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古代诗人借神话故事抒发情感的艺术魅力,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与热爱。
**二、教学内容**本课将主要围绕李商隐的《乞巧》和《嫦娥》两首古诗进行讲解,让学生了解七夕节的习俗以及月亮女神嫦娥的故事,并深入领悟诗中所蕴含的人文精神与哲理内涵。
**三、教学准备**1. 教材、多媒体设备、教学课件;2. 与《乞巧》和《嫦娥》相关的神话故事资料;3. 准备教学辅助工具,如字卡、图片等;4. 预设一些课堂活动题目及讨论问题。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以七夕节的故事引入《乞巧》,介绍节日背景,引出诗题。
2. 诵读指导:带领学生朗读《乞巧》,指导注意平仄音韵,体会古诗韵律美。
3. 解析赏析:逐句解释诗句含义,描绘画面,揭示诗人对民间习俗的赞美与寄寓的情感。
4. 同样方式解析《嫦娥》,结合嫦娥奔月的传说,理解诗人借月抒怀的深意。
5.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两首诗的主题、情感表达以及对比分析。
6. 课堂活动: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或者创作绘画,进一步加深对古诗的理解。
**五、教学延伸**布置课外阅读任务,鼓励学生寻找更多关于七夕节和嫦娥奔月的传说故事,进一步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丰富内涵。
**六、教学总结**回顾本次课程的主要内容,强调《乞巧》和《嫦娥》中所体现的古人对生活的热爱、对理想的追求以及对美的向往。
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发现美、感悟美,传承发扬中国传统文化。
**七、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的参与度、回答问题的质量、小组讨论的表现等;2. 作业检查:查看学生对古诗的背诵情况,查阅他们的课堂笔记和课后习题完成质量;3. 反馈评价:通过口头或书面形式收集学生对本课的学习心得和建议,以期持续改进教学效果。
《乞巧》课文教案
《乞巧》课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乞巧》课文。
(2)理解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中国传统节日乞巧节的文化背景和习俗。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合作能力。
(2)通过观察、分析、对比等方法,提高学生的观察力和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珍惜亲情、友情,关心他人的品质。
二、教学重点:1. 课文的朗读和背诵。
2. 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的学习和运用。
3. 乞巧节的文化背景和习俗的理解。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的古诗词的理解和背诵。
2. 乞巧节的文化背景和习俗的深入理解。
四、教学准备:1. 课文《乞巧》的文本。
2. 与乞巧节相关的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3. 教学多媒体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图片或视频介绍乞巧节的习俗和背景。
(2)引导学生谈论自己对乞巧节的了解和体验。
2. 朗读课文:(1)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语音语调和节奏。
(2)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3. 学习生词和短语:(1)教师讲解生词和短语的意思,并进行例句演示。
(2)学生通过语境理解生词和短语的含义,并进行实际运用。
4. 理解课文内容:(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结构,概括课文主题。
(2)学生通过讨论、回答问题等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5. 课堂小结:(2)学生自我评价,分享学习收获。
六、教学延伸:1. 小组活动: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与乞巧节相关的习俗,如穿针乞巧、挂牵牛花等,进行调查和研究。
2. 学生通过收集资料、绘制海报、制作小视频等形式,展示小组研究成果。
3.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分享和讨论,了解各个小组的研究成果,增加对乞巧节的认识。
七、作业布置:1. 请学生回家后,与家人分享《乞巧》课文的内容,并向家人介绍乞巧节的习俗。
《乞巧》小学三年级语文课教案设计
《乞巧》小学三年级语文课教案设计《乞巧》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小学三年级语文课教案设计的目的是通过教学让学生了解这个节日的起源、传统习俗和文化内涵,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意识。
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 学习并了解《乞巧》节日的起源、传统习俗和文化内涵。
2. 能够朗读、背诵和理解与《乞巧》相关的诗词。
3. 能够绘制中秋月饼和各种卡片,加深对“乞巧”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感知。
能力目标:1. 能够运用想象力和创造力,发挥巧思,制作简单的乞巧手工。
2. 能够运用简单的语言、表达自己对于《乞巧》这一中华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感悟。
情感目标:1. 培养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意识。
2. 通过了解和学习传统习俗,将学生纳入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大家庭中,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二、教学内容1. 什么是《乞巧》?2. 历史渊源、相关传说3. 乞巧的习俗和活动4. 有关《乞巧》的诗词赏析5. 联结实践:制作乞巧手工三、教学方法1. 课堂导入通过多媒体展示一些与中秋相关的图片,激发学生对本节课的兴趣。
2. 听说互动第一步是通过交流的方式让学生掌握相关的知识,如什么是乞巧、民间传说等等;第二步是加强课中问答和其他主观输入,鼓励学生提高自己的思考和观察力。
3. 演示教学通过讲授、演示和指导学生制作简单的乞巧手工,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感知乞巧的习俗和传统文化的内涵。
4. 课堂小测通过小测验加深学生对于语文知识和乞巧的了解,鼓励学生参与课堂活动。
四、教学步骤1. 第一节课(40分钟)课堂导入引导学生认识“中秋节”及其传统习俗,如吃月饼、赏月等等。
通过谈话展示自己喜欢一些甜食,如月饼等等,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听说互动1. 了解乞巧这项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2. 给学生分小组,让学生通过组内发言的方式回答在开始现阶段的问题和问题的相关标准,根据评分标准给出相应的分数。
演示教学1. 告知“中秋节的乞巧传说”2. 学生在讲解的过程中仔细聆听,并朗读有关乞巧的诗词。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下)29《古诗两首:乞巧、嫦娥》教学设计(共3篇)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下)29《古诗两首:乞巧、嫦娥》教学设计(共3篇)《古诗两首》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会认8个生字。
2、背诵两首诗,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
3、能用自己的话讲讲牛郎织女和嫦娥奔月的故事。
【教学重点】教学目标1、2、3。
【教学难点】教学目标2、3。
【教学准备】1、学生:收集牛郎织女(包括乞巧节)和嫦娥奔月的神话故事及其它神话故事。
2、教师:牛郎织女和嫦娥奔月神话故事的课件(展示故事主要情节,并教师配说对白。
见后)【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乞巧》教学设计一、读本单元导语:了解本单元学习内容。
(板书:神话故事、民间传说)二、了解“乞巧节”,学“乞”1、引入课题:今天,我们学习29课古诗两首的第一首,齐读“乞巧”(“乞”三声,区别乞──气)2、通过课前搜集的信息,你了解“乞巧”吗?(四人小组交流、抽说、补充。
见124页)三、读诗,(学“霄”),讲牛郎织女的神话故事,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1、自读,齐读诗。
2、学“霄”(“霄”夜。
上“雨”字头,下“肖”)3、诗中讲了一个什么神话故事?(板书:牛郎织女)4、生用课前搜集的资料讲故事。
⑴四人小组交流、补充(可用图书),教师参与交流补充。
⑵抽讲,其他学生可补充。
⑶出示课件牛郎织女神话故事画面,师说白。
见后⑷每位学生自己讲讲故事:(再出示故事课件)出示简笔画,天上的星星是不是真有这样的故事?(板书:古人的丰富想象)四、读诗,理解大意1、根据故事和信息自读理解诗意,小声说话。
2、四人小组交流,师参加。
3、抽说,其余补充(一年一度的七夕(即乞巧节)又到了,这天夜晚,家家户户的人们抬头望无际的夜空,只见牛郎和织女在鹊桥上相见了。
家家好在乞巧节时望着秋月,穿针,向织女乞取智巧。
)4、读诗、背诗:⑴齐读;⑵比赛朗读;(男女生)⑶同桌互读;⑷齐读;⑸背: (提示:根据第1、2句意)①自背;②互相抽背;③齐背。
五、拓展你还知道什么神话故事,讲给同学听听。
资料:织女是天帝的孙女,她心灵手巧,能织出五彩的云锦。
人教版三下《乞巧》教学设计
人教版三下《乞巧》教学设计第一篇:人教版三下《乞巧》教学设计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启迪想象:1、版画圆形,启迪想像:(可以似圆月)孩子们,喜欢画画吗?老师也喜欢,看看,今天老师献丑一会。
这是什么?你感觉像什么?由此,你想到了什么?谁能接着说说看?2、激情背诗,激发兴趣:是呀,一个小小的圆形,在大家丰富的想像下显得那么可爱那么神奇。
这就是想像的魅力。
月亮是美丽的化身,他让多少人感慨万千。
有人甚至说它是想像王国的小公主。
难怪有那么多诗人钟情与此。
比如大家熟知的唐代大诗人李白。
当漂泊异乡时,看着圆月,他不禁抒怀:(师生背诵《静夜诗》)比如,……那今天就让我们一起乘着想象的翅膀去学习一首古诗。
3、点名课题,解释课题(1)齐读课题(2)谁可以帮‚乞‛找个朋友(乞求,乞讨等),顺势指导记忆字形(乞讨就是弯着腰向别人要钱,因此‚乞‛字最后一笔是横折弯钩。
它还和哪个字特别相似?‘气’板书:乞,气,他们有什么区别呢?书空‚乞‛。
)(3)‚巧‛我们都说什么巧?(心灵手巧,巧妙等)理解诗题(乞取智巧)。
(4)了解作者: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林杰,他自幼非常聪明,精通书法棋艺,6岁就能写诗,《乞巧》就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二、学法指导,激励自学:1、方法指导:同学们在平时学习古诗时,有什么好的方法吗把你的好方法介绍给大家吧!(生交流:我会多读几遍来理解诗的意思;我会看注释,查字典来理解;我会在网上查资料或者看课外书;我会想去了解诗人和朝代,我会向同学老师家长请教)2、激励自学: 真会学习的孩子!原来学习古诗有这么多好方法!可以多读,多背,多记,也可以查字典,查资料,看注释,还可以向别人请教。
那就带着这些好方法,学习唐代诗人林杰的《乞巧》。
三、交流探究,走进古诗:(一)初读自悟,整体感知1.自读古诗,注意要读准每个字的字音。
(学生练读)大家仔细听听,她读准了字音了吗?谁能把字音全部读准?多种读法,将古诗读流利。
(指名读、男女生赛读、齐读)2.读出节奏、韵律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抒怀,留下了许多诗篇。
许多诗人以“牵牛织女”为题,寄托情思,写出了浪漫、脍炙人口的经典名句,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
课件逐句出示:历代诗人吟咏“牵牛织女”的诗句。
(引读,让学生读出相应诗句。
)
☆(汉)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唐)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宋)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渡。
☆今日人间七月七,天上牛郎会织女。
问:你最喜欢哪句?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四)第四单元
学习内容:“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
七夕节是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日子,织女是天上的仙女,她聪明、善良、美丽无比,更重要的是她心灵手巧,她织得锦缎又光又亮,光的像粼粼闪光的河水,亮的比天上的云霞还亮。
人们给她织的锦缎取了个很好听的名字,叫云锦。
据说织女织的花,红似火,白似雪,娇艳欲滴,引来蝴蝶翩翩起舞。
她织的鸟,栩栩如生,真像活了一样,孩子们看见了,都想去捉呢!所以人间的女子个个都羡慕,羡慕什么呢?(织女的巧手)
所以古时候的少女们便在牛郎织女相聚的这一天,向织女乞取智巧。
渐渐地便有了这样一个节日——乞巧节。
引读诗句——“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
在这样一个新月当空的夜晚,人们又是怎样过乞巧节的呢?
1.多通道导学
读三、四行,边读边想象画面。
你们仿佛看到了怎样的情景?
2.自主性预学:学生根据导学单自主学习三分钟,教师巡视、指导
3.交互式研学
你从诗中仿佛看到了什么?是啊,每家的女子都在望着月亮,乞求心灵手巧。
(1)你怎么知道人很多?读出诗句。
(家家乞巧望秋月)是啊,每家的少女们都在望着月亮,乞取智巧,瞧,在小院里,在家门口,在……(指学生说,在田野,在山坡,在河边,在花园……)在所有能够看到月亮的地方,少女们都在穿红丝线,哪怕夜深了,她们还在不停地穿,为什么啊?(他们想象织女一样心灵手巧)
(2)她们穿了多少条呢?(几万条)真的是指数出了有几万条吗?(不是)那是多少条?(很多很多)什么多?(红丝多)在第四行里,还有哪个字可以看出少女们穿的红丝很多呢?(穿尽)
(3)数不清的红丝都穿完了,可见少女们乞取智巧、追求幸福的愿望是多么强烈而美好啊!诗人林杰发出感慨: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你能像老师这样读吗?(指名读,齐读)
4、有感情地引读诗句(个别指导→齐读)
三、达标总结
注重古诗的积累,带动其他古诗的学习。
结合想象这一通道,每家的少女们在哪里乞巧,从而感受乞巧的人多,节日的热闹。
抓住重点词帮助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从而感受人们祈求幸福的美好心愿,对诗境的理解水到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