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孢子菌肺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疾病简介:
肺孢子菌肺炎(pneumocystis pneumonia,PCP)过去称之为卡氏肺孢子虫肺炎(pneumocystis Carinii pneumonia,PCP),肺孢子虫一直被认为是一种原虫,以后发现其 DNA 与真菌非常接近,目前已将其列入真菌,更名为肺孢子菌肺炎。
肺孢子菌肺炎是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AIDS,艾滋病)患者中最常见的机遇性感染,在AIDS患者全病程中可经历一次或多次PCP 的反复感染。
病理学改变:
卡氏肺囊虫(PC)属于原虫类寄生虫,PC对肺组织有较高的亲和力,可寄生于正常人的肺泡内,通常以包囊和滋养体两种形式交替存在,正常人体通过细胞免疫将其清除体外,只有在免疫损伤的条件下才致病。
由于艾滋病患者CIM细胞减少,免疫力降低,清除肺囊虫的能力下降,使其在肺泡内繁殖。
早期卡氏肺囊虫滋养体吸附在肺泡壁上,破坏I型肺泡上皮细胞的细胞膜,使细胞坏死及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
液体渗出到肺泡腔内,影像学表现为肺内粟粒样的浸润阴影:随后PC在肺泡腔内大量繁殖,引起炎性渗出及肺泡上皮增生,肺泡液内含有滋养体的嗜酸性渗出物及纤维蛋白和脱落的上皮细胞,呈实变状态,
影像上表现斑片状阴影融合扩大为均匀致密的浸润阴影,呈典型的弥漫性毛玻璃改变;同时,Ⅱ型肺泡上皮细胞增殖修复受损的肺泡毛细血管间膜,肺问质内巨噬细胞、浆细胞和淋巴细胞增殖导致间质性肺炎,这种修复最终导致间质纤维化改变,肺部影像表现为纤维索条状、网格状及网结状改变。
影像学表现:
由于PCP病情发展快,病理表现复杂。
因此其CT显示多样化,同时具有特异性。
根据不同时期肺部CT的不同表现。
将PCP分为早、中、晚三期。
早期为渗出期,典型表现为肺内多发粟粒状小结节,以两中下肺野分布为主,可伴有肺门影增大。
此时需要与急性粟粒型肺结核相鉴别,后者肺内病灶呈现典型的分布、大小、密度三均匀,而PCP的粟粒状病灶在肺尖部分布稀少,可与后者相鉴别;中期为浸润期,随着病变进展,粟粒及斑片状阴影融合扩大为均匀致密的浸润阴影,呈弥漫性毛玻璃改变,典型表现为以肺门为中心双侧对称,病灶自肺门向两侧肺间质浸润,由中肺向下肺发展,HRCT病灶显示更清晰,呈地图样或碎石路征,其内可见清晰的含气支气管穿过,肺尖部受累较晚,肺野外带透亮度增加,可见典型的“柳叶征”或“月弓征”,为代偿性肺气肿表现。
上述典型表现可与大叶性肺炎、肺水肿等鉴别诊断;晚期代偿修复期,肺内病变以实变、纤维化为主,见大片状高密度影及索条状、网织状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