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迷走神经影像

合集下载

中枢神经系统影像解剖

中枢神经系统影像解剖

1h CT
3h MRI T2WI
3h DWI
5d CT 弥散加权像诊断超早期脑梗死
星形细胞瘤囊变区 扩散呈低信号
DWI用于肿瘤鉴别诊断
脑脓肿扩散呈高信号
rCBV↓ 脑PWI示左侧基底节区中心梗塞形成
(局部血容量下降)
脑功能成像(BOLD—fMRI)
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 )
皮质脊髓束走行
1 动眼神经 2 滑车神经 3 三叉神经眼支 4 三叉神经上颌支 5 展神经 6 颈内动脉 7 垂体 8 视交叉
海绵窦结构
脑膜解剖
脑有三层被膜:从外到里即硬脑膜、蛛网膜和软 脑膜
1 硬脑膜:分为两层,内层衬于颅骨表面,既骨 膜,外层深入大脑表面,形成大脑镰、小脑幕。 两层硬膜之间可形成静脉窦系统。硬脑膜与蛛网 膜之间为硬膜下腔
脑正常影像解剖
概论: 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 脑: 包括大脑(端脑) 、间脑、小脑、脑干、岛叶、
边缘系统 脑室池系统:侧脑室、三脑室、四脑室、诸
脑池 动脉系统:颈内动脉系统、椎基底动脉系统 静脉窦:上矢状窦、直窦、横窦、窦汇、乙
状窦、颈内静脉
一 大脑
大脑(端脑):额叶、顶叶、颞叶、枕叶 大脑半球由浅到深分为:皮质、髓质和基
小脑上蚓
小脑下蚓 小脑扁桃体
小脑扁桃体 小脑下蚓部
齿状核
小脑MRI表现
小脑上、中脚
小脑上脚
小脑中脚 小脑下脚
小脑上动脉
小脑前下动脉 小脑后下动脉
小脑上动脉
小脑血供
小脑前下动脉
小脑后下动脉
大脑后动脉
基底动脉 小脑前下动脉
小脑前上动脉
椎动脉
小脑血供
小脑血供
四 脑干

临床麻醉学试卷(1-10)答案

临床麻醉学试卷(1-10)答案
9、下列哪些是肌松药引起心血管副反应的常见原因( ABC )
A、对自主神经系统的兴奋作用 B、对自主神经系统的抑制作用 C、组胺释放 D、非去极化肌松药引起的血钾升高 E、低温使肌松作用时间延长
10、根据脊神经阻滞部位不同,将硬膜外阻滞分为下列哪几类( ABDE )
A、中位硬膜外阻滞B、低位硬膜外阻滞C、鞍麻 D、骶管阻滞E、高位硬膜外阻滞
1肺功能低于下列哪一项,一般列为手术禁忌证( A )
A、30% B、35% C、40% D、45% E、50%
2、下列哪一项,不是提示气道处理困难的体征( B ):
A、不能张口 B、颈细长 C、颏退缩 D、门齿突起E、颈椎活动受限
3关于心功能Ⅳ级的叙述,下列哪项正确( E )
4、肾上腺是所有内分泌腺中最常接受手术治疗者。( × )
5、全身麻醉的各项用具只能供全身麻醉专用。( × )
6、疑有高度误吸危险的病人,术前评估高度怀疑插管困难,应首选快速诱导气管插管。( × )
7、临床上常用的静脉全麻药有特异性拮抗剂,如氟马西尼可拮抗阿片类药物的全部效应。( × )
10、门脉高压症:门静脉压力超过25cmH2O(2.45kPa)时可表现出一系列临床症状,称门脉高压症。
二、填空(每题1分,共15分)
1、阿曲库铵的代谢和排泄不依赖于肝、肾功能,主要通过非酶性的化学分解,称之为Hofmann消除。
2、临床上常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麻醉药复合应用,称为复合麻醉,或将不同的麻醉方法联合应用,称为联合麻醉。
六、病案分析题(10分)
患者28岁,女性,体重53 kg,因宫外孕破裂失血需急诊手术。术前检查:患者面色苍白,神志淡漠,反应迟钝,脉搏153次/min,血压76/45mmHg。实验室检查:Hb:55g/L,Hct:18%。

人体断层解剖图谱(大脑)

人体断层解剖图谱(大脑)

(1)眉间(2)额窦(3) 筛小房(4)蝶窦(5)筛骨 眶板(6)额骨颧突 (7)蝶骨大翼(8)视神经 (9)眼动脉(10)眼球 (11)巩膜(12)上睑(13) 眶脂体(14)内直肌(15) 外直肌(16)眼球鞘(17) 泪腺(18)蝶窦顶(19)斜 坡(20)海绵窦(21)颞叶 (22)岩部尖(23)三叉神 经腔(24)颈内动脉海绵窦 部(25)面神经(26)动眼、 滑车神经(27)眼神经(28) 展神经(29)三叉神经(30) 前庭蜗神经(31)内耳道 (32)小脑半球(33)鼓室 上隐窝(34)乳突窦小房 (35)脑桥基底部(36)基 底动脉(37)桥池(38)小 脑脑桥池(39)脑桥被盖 (40)第四脑室(41)颞肌 (42)小脑蚓(43)小脑谷 (44)枕内嵴(45)绒球 (46)小脑扁桃体(47)二 腹小叶(48)下半月小叶 (49)乙状窦(50)骨半规 管 (51)蜗螺旋管
(1)鼻骨(2)鼻中隔(3)筛 小房(4)筛骨眶板(5)颧骨 (6)蝶骨大翼(7)眼球(8) 巩膜(9)巩膜筛板(10)上睑 (11)内直肌(12)外直肌 (13)眶脂体(14)眶下裂 (15)蝶窦(16)上颌神经 (17)颞肌(18)颜肌(19) 颞筋膜(20)枕骨基底部(21) 颈静脉结节(22)颈静脉窝 (23)颈内动脉(24)下颌神 经(25)蜗螺旋管(26)听小 骨(27)外耳道(28)乳突小 房(29)延髓(30)小脑半球 (31)延髓前池(32)基底动 脉(33)脑神经(34)小脑延 髓池(35)第四脑室(36)小 脑扁桃体(37)小脑谷(38) 乙状窦(39)颞下颌关节(40) 枕内隆凸(41)鼓膜(42)枕 动脉(43)头后大直肌(44) 头上斜肌(45)头夹肌(46) 颈内动脉(47)锥体束(48) 下橄榄核(49)下橄榄核门 (50)橄榄小脑纤维(51)三 叉神经脊束(52)小脑下脚 (53)孤束、孤束核(54)舌 下神经核(55)前庭神经核 (56)舌下神经(57)迷走神 经

十二对脑神经口诀十二对脑神经的名称_性质和主要分布

十二对脑神经口诀十二对脑神经的名称_性质和主要分布

十二对脑神经口诀十二对脑神经的名称_性质和主要分布十二对脑神经口诀|十二对脑神经的名称,性质和主要分布一嗅二视三动眼,四划五叉六外展,七面八听九舌咽,迷走及副舌下全。

(1)嗅神经 (2)视神经 (3)动眼神经 (4)滑车神经 (5)三叉神经 (6)外展神经(7)面神经 (8)位听神经 (9)舌咽神经 (10)迷走神经(11)副神经 (12)舌下神经#1、2、8是感觉,,5、7、9、10是混合,3、7、9、10含副交感,3、4、6、11、12含运动。

1、嗅神经转导嗅觉冲动,由上鼻甲及鼻中隔上部粘膜内嗅细胞的中枢突聚集成15~20条嗅丝,穿过筛板入颅前窝,连于大脑腹侧的嗅球。

BACK2、视神经传导视觉冲动,起于眼球视网膜,由眶内经视神经管入颅中窝,续于视交叉。

BACK3、3、动眼神经为运动神经,自中脑腹侧离脑,穿硬脑膜入海绵窦外侧壁继续前行,经眶上裂入眶动眼神经含一般体躯和一般内脏运动纤维。

前者支配大部分眼外肌,后者即动眼神经的副交感节前纤维,至眶内睫状神经节,节细胞发起之节后纤维至眼球,支配瞳孔括约肌和睫状肌。

BAC4、滑车神经 4、为躯体运动神经于中脑背侧前髓帆处出脑,绕大脑脚向前穿入海绵窦外侧壁,在动眼神经下方继续前行,经动眼神经外上方穿眶上裂入眶,支配上斜肌。

滑车神经和动眼神经亦含本体感觉纤维。

BACK5、5、三叉神经为脑神经之最大者,是头面部主要的感觉神经,也是咀嚼肌的运动神经。

躯体感觉纤维大部分起源于三叉神经节。

三叉神经节位于颞骨岩部尖端的三叉神经压迹处,由节的前外缘分出3大支:(1)眼神经:是感觉神经,最小哦,向前穿入海绵窦外侧壁,居滑车神经下方,继经眶上裂入眶。

(2)上颌神经:较大,亦为感觉神经,向前穿入海绵窦外侧壁下部,继水平向前,经圆孔出颅腔进入翼腭窝,再由眶下裂入眶,续为眶下神经。

(3)下颌神经:最大,为混合神经,经卵圆孔至颞下窝。

BACK6、展神经是躯体运动神经,于脑桥延髓之间正中线两旁离脑,在鞍背外侧方穿硬脑膜进入海绵窦内,在颈内动脉外侧行向前出海绵窦,继而经眶上裂内端入眶,至外直肌。

继续医学教育试题答案哮喘的分型及临床诊疗策略

继续医学教育试题答案哮喘的分型及临床诊疗策略

变应性支气管肺曲霉病(ABPA)的诊断和治疗
1、ABPA的治疗有效的标志叙述错误的是()d
A、临床症状缓解
B、肺功能的改善
C、外周血嗜酸细胞恢复正常
D、血清总IgE水平上升至正常范围
C、白三烯调节剂
D、类氨酸类
10、哮喘的治疗目标不包括() a
A、必须根治所有类型的哮喘
B、达到并维持哮喘控制
C、尽可能将肺功能维持在接近正常的水平
D、预防哮喘所致的死亡
8、吸入激素(ICS)的剂型通常不包
括() c
A、气雾剂
B、干粉吸入剂
C、固体
D、溶液
9、哮喘控制药物不包括()d
A、吸入性糖皮质激素(ICS)
B、长效
C、0.5-1.2
D、0.2-0.4
9、老年哮喘的特殊发病机制不包括() a
A、糖尿病诱发
B、β受体阻断剂或ACEI的应用
C、长期吸烟
D、反复的上呼吸道感染
10、有报道显示被调查的老年哮喘患者中()%的平均病程为31.4±14.6年 c
A、45
B、动物的排泻物
C、动物尸体
D、空气
6、为了指导ABPA的治疗,将ABPA的临床病程分为()期 b
A、四
B、五
C、六
D、七
7、()皮试阳性是诊断ABPA的必要条件 d
A、厌氧菌
B、螺杆菌
C、放线菌
D、烟曲霉
8、目前已知的曲霉菌至少有数百种,各个菌种形成的菌落、颜色不一样,可用以菌种的鉴别。最适宜生长温度为()度 a
4、国内报导在急性发作的住院老年哮喘患者中,其中轻度发作只占()% b

9、10、11、12对颅神经

9、10、11、12对颅神经

感觉功能检查: 用棉签或压舌板轻触两侧软腭或咽后壁, 观察有无感觉。 味觉检查: 舌咽神经支配舌后1/3味觉,同面神经 味觉检查法。
反射检查: 咽反射:嘱患者张口,用压舌板分别轻 触两侧咽后壁,正常时出现咽部肌肉收 缩和舌后缩,并有恶心、作呕反应;
1 真性球麻痹: 伴咽部感觉缺失、咽反射消失、舌 肌萎缩及震颤等。为延髓运动神经核如疑核、舌下神经 核,舌咽、迷走和舌下神经等下运动神经元损害所致。 常见的急性病因如椎基底动脉疾病、Guillain-Barre综 合症(格林一巴利综合征)、多发性硬化和肉毒中毒等 ,慢性病因包括进行性延髓麻痹、延髓空洞症和颅底肿 瘤等。
茎突咽肌:位于茎突和甲状软骨之间
小结: 一般感觉上传至舌咽上神经节进入三叉神经脑桥核 (触觉)和脊束核(痛觉),交叉至对侧上行至感 觉皮层和扣带皮层。 舌后1/3味觉上传至舌咽下神经节,进入孤束核, 上传至同侧感觉皮层。 颈动脉球和颈动脉窦的内脏感觉上传至舌咽下神经 节,进入孤束核,上传至网状结构和下丘脑。 副交感运动纤维下传至疑核(颈动脉球和颈动脉窦 扩张血管)和下泌涎核(腮腺分泌唾液),出脑干 后,进入颈静脉管,分为岩小神经(并入耳颞神经 支配腮腺)和颈动脉支(支配颈动脉球和颈动脉窦 )
舌咽神经副交感运动支除了支配颈动脉体和颈动脉窦以外,还支配腮腺的运动,分泌唾液 人体的唾液腺包括两种:大唾液腺和小唾液腺 大唾液腺包括:腮腺、下颌下腺和舌下腺 腮腺是舌咽神经支配 下颌下腺和舌下腺都是面神经支配
下丘脑的神经冲动经背侧纵束下传至下泌涎核,下泌涎核再发出神经冲动经延髓出脑干进 入颈静脉管,在颈静脉管内发出分支经鼓室小管进入鼓室丛,鼓室支走向颞侧并短暂进入 颅内,形成岩小神经,经岩小神经孔再次出颅,到耳神经节换元后,加入耳颞神经,从而 支配腮腺,调控唾液的分泌

吴才华博士(DrStevenWoo)颈前筋膜套理论及临床探讨

吴才华博士(DrStevenWoo)颈前筋膜套理论及临床探讨

吴才华博士(DrStevenWoo)颈前筋膜套理论及临床探讨1.吴才华博士(Dr Steven Woo)无痛寸劲针刀理念香港著名导演徐小明在接受吴博士治疗后大赞其无痛刀法,并为其命名“纳米寸劲”,并发表《寸劲一出,谁与争锋》一文。

所以吴博士的新针刀理念被称为无痛寸劲针刀。

优点就是人性化操作技术,无痛感或者微痛感,特别怕痛的病人也能接受。

寸劲就是快速的直线式的爆发力的控刀技术,以局部的解剖层次感来指导行针,以突破感判断穿过病灶或者结构。

针对浅交叉病灶,采用三层四结构两突破的口诀。

2.吴才华博士(Dr Steven Woo)九阴真经新论吴才华博士(Dr Steven Woo)的颈前筋膜套治疗的理念开创了针刀医学的新理论和新临床的新一轮高潮,这种快速诊断和快速治疗以及快速治愈的方法,称为九阴真经,也是想表达这个方法的重要性的。

但其实吴才华博士(Dr Steven Woo)的九阴真经不止颈前技术,人体结构可以划分为上下、内外、表里、前后各部分之间都包含阴阳的对立统一。

这个对立统一在人体的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以及迷走神经在内脏五官的分布等表现的尤为突出。

九阴部位:茎突区、V区,A区,腋窝区、肘窝区、腹区,腹股沟区,腘窝区,足底区。

九阴部位大都是筋膜缓冲区,有重要神经血管通过或者是人体的全息相关部位,这些部位的穴位在临床有极其重要的治疗意义。

九阳部位:头部、枕部、颈椎关节部、肩胛部、颈部、背部、腰部、骶骨部、臀部。

九阳部位的肌筋膜的靶向以及神经周围筋膜损伤的治疗在疼痛软伤的临床尤为关键。

九阴之穴以柔克刚,九阳之筋以阳为纲。

3.吴才华博士(Dr Steven Woo)颈前筋膜套理论以及定位皮肤以及皮下浅筋膜的延续性形成一个颈部圆形的弹性软套子,这种袋式力学称为吴氏力学,核心为筋膜套理论。

即袋子的任何部位的紧张都会影响袋子的力学改变,在量变质变的情况下就出现临床症状。

浅筋膜下的深筋膜浅层是向深层延续的单独的深筋膜套,皮下的悬挂以及结构的交叉,成为结构和力点比较集中的部位。

迷走神经反射

迷走神经反射

迷走神经反射一.定义:迷走神经为第10对脑神经。

具有运动性、感觉性及植物性3种性质。

.迷走神经除支配心脏的活动以外,对主动脉弓的压力变化有较大的影响,当该区压力升高时,可反射性引起迷走神经兴奋,从而产生降压效应,即迷走神经反射,故迷走神经在生理学的学名又称降压神经。

心迷走神经对心脏的抑制作用是通过节后纤维末梢释放的递质乙酰胆碱作用于心肌细胞膜的M型胆碱能受体,导致心率减慢,心房肌收缩能力减弱,心房肌不应期缩短,房室传导速度减慢。

二.临床表现:血压迅速下降(<90/60mmHg)、心率进行性减慢(<50次/min)、头晕、面色苍白、出汗、皮肤湿冷、恶心及呕吐、呼吸减慢、躁动等,可伴有胸闷、气短,严重可出现神志模糊、意识丧失等三.迷走神经反射的原因1.精神因素:精神紧张是诱发迷走神经反射的重要原因。

患者对治疗过程不了解,精神紧张、焦虑和恐惧等可以使体内儿茶酚胺释放,通过刺激β受体导致周围血管收缩、心肌收缩增强,刺激左室内及颈动脉的压力感受器,这一代偿机制矛盾触发抑制反射,使迷走神经张力升高,反射性增强迷走神经活性,导致周围血管扩张和心率减慢。

2.血容量不足:术前食欲降低,限制饮食饮水量、补液过少,术中出汗过多或失血过多,同时造影剂的渗透性利尿及脱水药物的应用等均可引起低血容量。

血容量不足引起下丘脑视上核和室旁核神经元分泌血管加压素,导致血管平滑肌收缩,使血管对牵拉刺激敏感,易引起迷走神经反射。

3.疼痛刺激:局部麻醉不充分、拔出鞘管方法不当或压迫止血用力过大、加压包扎过紧等均可增加患者疼痛,通过外周感受器传入中枢神经部位(髓质),血管迷走神经兴奋性反射性增强,使血管扩张和心动过缓即血压下降,导致临床症状的发生4.空腔脏器的扩张刺激:术后多需制动12~24h,部分患者不习惯于床上排便,易引起尿潴留;术后进食增加,可致胃肠道突然剧烈扩张,压力感受器兴奋,反射性引起迷走神经兴奋,导致迷走神经反射的发生。

10-中枢神经系统复习思考题答案

10-中枢神经系统复习思考题答案

中枢神经系统复习思考题答案【填空题】1.脊髓位于椎管内,上端在枕骨大孔处与延髓相连,下端平齐第1腰椎下缘,末端逐渐变细称为脊髓圆锥。

2.脊髓可借脊神经根的出入范围划分脊髓节段,其中颈节 8 段,胸节 12 段,腰节 5 段,骶节 5 段和尾节 1 段。

3.脊髓全长有两个膨大,分别称颈膨大和腰骶膨大。

上方者发出的神经主要支配上肢;下方者发出的神经主要支配下肢。

4.脊髓灰质围绕中央管略呈“H”形,两侧向前突出的部分称为前角;向后突出的部分称为后角。

在脊髓胸段和上腰段向外侧突出部分为侧角。

5.脊髓白质分为三区,分别称为前索,后索和外侧索。

分区的标志是脊髓表面纵行沟裂,即前正中裂,后正中沟,前外侧沟和后外侧沟。

6.脊髓白质中传导本体感觉和精细触觉的纤维束是薄束和楔束,起自脊神经结,位于脊髓后索。

传导痛、温、粗触觉和压觉的纤维束是脊髓丘脑束,起于脊髓灰质的后角固有核。

7.脊髓白质中控制骨骼肌随意运动的纤维束是皮质脊髓前束和皮质脊髓侧束,主要止于脊髓前角运动细胞。

8.脑由端脑、间脑、中脑、脑桥、延髓和小脑六部分组成。

其中中脑、脑桥和延髓合称为脑干。

9.脑干内脑神经核按其性质分为一般躯体感觉神经核、特殊躯体感觉神经核、一般内脏感觉神经核、特殊内脏感觉神经核、躯体运动神经核、一般内脏运动神经核和特殊内脏运动神经核七种。

10.脑干内的一般内脏运动神经核有动眼神经副核、上泌涎核、下泌涎核和迷走神经背核。

11.与面神经有关的神经核有面神经核,上泌涎核和孤束核。

12.参与动眼神经组成的神经核有动眼神经核和动眼神经副核,它们位于中脑。

13.脑干内与三叉神经有关的神经核有三叉神经中脑核、三叉神经脑桥核、三叉神经脊束核和三叉神经运动核。

14.脑干内支配面部表情肌的纤维起自面神经核,支配咀嚼肌的纤维起自三叉神经运动核。

15.支配下颌下腺,舌下腺和泪腺等腺体分泌的纤维来自上泌涎核,支配腮腺分泌的纤维来自下泌涎核。

16.薄束和契束的纤维上行分别止于延髓的薄束核和契束核,后者发出的纤维越过中线交叉至对侧上行,称为内侧丘系。

医学影像技术技师资格证考试-基础知识部分

医学影像技术技师资格证考试-基础知识部分

1. 构成人体最基本的结构和功能单位是细胞。

2. 人体有运动、消化、呼吸、泌尿、生殖、脉管、内分泌、感觉器和神经等9大系统。

3. 人体多数细胞直径在15~17μm,卵细胞约200μm,淋巴细胞约5μm。

4.人体有四种基本组织: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组织和神经组织。

口诀:上帝祭神。

5.变移上皮分布于肾盏、肾盂、输尿管、膀胱等泌尿道黏膜。

6.复层扁平上皮分布于皮肤的表皮、口腔、食管、阴道等处黏膜7.单层立方上皮分布于肾小管、胆小管、甲状腺滤泡等处(单层扁平上皮:肺泡、肾小囊壁层)8.单层柱状上皮分布于胃、肠、子宫等的腔面9.固有结缔组织:疏松结缔、致密结缔、网状、脂肪组织。

10.血液总量占体重的7%~8%。

11.骨骼肌属随意肌,有横纹。

心肌属不随意肌,有横纹。

平滑肌梭形无横纹的细胞,属不随意肌。

12.中枢神经系统:星形胶质细胞、少突胶质细胞、小胶质细胞、室管膜细胞。

13.实质性器官多属腺体,如肝、胰、肾及生殖腺等。

14.成年人有206块骨。

15.骨的分类:长骨、短骨、扁骨、不规则骨。

16.黄骨髓,失去造血功能。

胸骨、肋骨、颅骨等扁骨终身具有造血功能。

17.滑膜关节为关节面、关节囊和关节腔。

辅助构造有韧带、关节盘和关节唇。

18.肋间外肌:收缩时可提肋以助吸气。

肋间内肌,收缩时降肋,助呼气。

19.膈收缩时膈的顶部下降,助吸气。

舒张时,膈的顶部上升,助呼气。

膈上有三个裂孔:T12水平主动脉裂孔,T10水平食管裂孔,T8水平腔静脉孔。

20.脑颅有8块颅骨。

成对的有颞骨和顶骨。

21.面颅有15块颅骨。

不成对的有犁骨、下颌骨和舌骨。

22.颅中窝的蝶骨上面的凹窝叫垂体窝,有垂体。

颅前窝中部有筛板,上面有筛孔通入鼻腔,颅中窝由蝶骨体构成,颅后窝中央为枕骨大孔,其外侧由颈静脉孔,颈静脉孔和枕骨大孔之间有舌下神经管。

颞骨岩部后面内侧是内耳门。

23.在颞窝内侧壁上,额骨、顶骨、颞骨、蝶骨四骨汇合处称翼点,其内面有脑膜中动脉的分支经过,骨折时易引起颅内出血。

医学影像技术试题试卷答案真题

医学影像技术试题试卷答案真题

医学影像技术试卷一、单项选择题 (每题1分,共40分)1.下列摄影位置的对应关系,错误的是( )。

A.蝶鞍测量——汤氏位B.额窦骨壁瘤——柯氏位C.上颌窦囊肿——华氏位D.面骨骨折——铁氏位E.颞颌关节脱位——开、闭口位2.将同时用两个不同的管电压取得两帧图像作为减影对进行减影的方式是( )。

A.混合减影B.K-缘减影C.常规方式D.路标方式E.脉冲方式3.下述关于扫描周期时间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扫描架最短旋转时间B.每秒重建图像的速率C.扫描开始到图像显示的时间D.计算机并行处理能力E.被检者上床加扫描时间4.当Gd-DTPA的浓度大大高于临床剂量时,会出现( )。

A.加权高信号,加权低信号B.加权高信号,加权高信号C.加权低信号,加权低信号D.加权低信号,加权高信号E.其它选项都是5.肾脏CT图像常规窗宽、窗位为( )。

A.W 30~50 HU,L 10~15 HUB.W 30~50HU,L 35~50 HUC.W 30~50 HU,L 80~100 HUD.W 100~150 HU,L 10~15 HUE.W 250~350 HU,L 35~50 HU6.关于肾上腺CT图像显示窗技术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窗宽在250~350 HUB.窗位因人而异C.脂肪多的被检者窗位在0~20 HUD.消瘦被检者窗位30~45 HUE.肥胖被检者窗位在100~150 HU7.与DSA无关的视频信号特征是( )。

A.亮度响应B.动态范围C.激光扫描D.信噪比E.延迟8.不属于HRCT图像特征的是( )。

A.噪声较明显B.影像清晰锐利C.空间分辨率高D.边缘增强效果好E.可出现条形“双裂征”影9.关于肺血管栓塞扫描参数的叙述,错误的是()。

A.探测器阵列宽度0.75 mmB.扫描野为38 mmC.层厚5 mmD.一次旋转床移动距离15 mmE.重建间隔5mm10.下列哪项不是经导管栓塞术中采用的栓塞剂?()A.异体凝块B.明胶海绵C.PV AD.NBCAE.球囊11.DSA装里的电子计算机系统不包括( )。

胸部----第七节 后纵隔

胸部----第七节 后纵隔
右侧:奇静脉、 胸导管
左侧:纵隔胸膜
4、奇静脉、半奇静脉和副半奇静脉
5、胸导管
乳糜胸
6、胸交感干 位置:脊柱两侧,肋头的前方。 组成:由10-12个椎旁节及节间支组成。

上5对胸神经节发出的节后纤维参与构成心丛、肺丛和食管丛。
第6-9胸神经节的节前纤维构成内脏大神经,穿膈脚终于腹腔节
第10-12胸节的节前纤维构成内脏小神经,穿膈脚终于主动脉 肾节。
(四)纵隔间隙
1、胸骨后间隙 胸骨后方与胸内筋膜之间。
2、气管前间隙 位于上纵隔内,气管和气管杈 前方与主动脉弓后上方之间。
3、食管后间隙 位于后纵隔内,食管和胸内筋膜之间。内有奇静脉,副半 奇静脉和胸导管等。向上与咽后间隙相通,向下通过膈的 潜在性裂隙与腹膜后隙相通。
右侧:奇静脉弓
食管后隐窝 右纵隔胸膜在右肺根以下常常突向食管与奇静脉和胸导管之
间形成食管后隐窝。
意义:行左胸入路食管下段手术时,,有可能导致气胸发生。
(3)血管、淋巴、神经(自学)
动脉来源: 食管胸部上段的动脉:来自第
1、2肋间后动脉、支气管动脉发 出的食管支;
食管胸部下段的动脉:来自胸 主动脉的食管动脉和第3~7肋间后 动脉发出的食管支。
右:气管右侧,右肺根后方 左:主动脉弓前方,左肺根后方
右:食管后面,形成食管后丛,汇合成迷走神经后干 左:食管前面,形成食管前丛,汇合成迷走神经前干
右:迷走神经后干穿食管裂孔入腹腔 左:迷走神经前干穿食管裂孔入腹腔
3、胸主动脉 (1)起止、走行
(2)毗邻
前方:左肺根、心包、 食管
后方:半奇静脉、 副半奇静脉
(三)后纵隔
位置: 位于胸骨角平面与膈之间 心包后壁与下位8个胸椎体之间

西京医院培训示范基地第六期心血管病专科护理及技术培训班结业理论考试试题

西京医院培训示范基地第六期心血管病专科护理及技术培训班结业理论考试试题

西京医院培训示范基地第六期心血管病专科护理及技术培训班结业理论考试试题您的姓名: * [填空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请设置答案)医院: * [填空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请设置答案)一.单选题1.脑卒中患者栓子90%来源于()。

[单选题] *A.左心耳(正确答案)B.左心室C.下肢静脉D.肺静脉2.治疗高钾血症最有效的方法是()。

[单选题] *A.血液透析(正确答案)B.口服降钾素C.静脉输液D.禁食E.血液灌流3.有机磷农药中毒最适宜的血液净化方式:() [单选题] *A.血液透析B.血液灌流(正确答案)C.血液滤过D.单纯超滤E.以上都不对4.患者,男,36岁,规律血液透析患者,今晨出现四肢及口周麻木,极度疲乏,肌肉酸疼,肢体苍白湿冷,心电图示:Q-T间期缩短,T波高尖对称,基底狭窄而呈帐篷状,查血清钾为5.9mmol/L,患者最可能的诊断是()。

[单选题] *A.低血糖B.心力衰竭C.高钾血症(正确答案)D.低血压E.感染5.男性65岁,发现血压升高10年,未规律服药,测血压经常为165/100mmHg,身高170cm,体重达100kg,抽烟史30年,每天10支左右,血胆固醇7.2mmol/L。

()[单选题] *A.高血压一级高危B.高血压二级低危C.高血压二级中危D.高血压二级高危(正确答案)E.高血压二级极高危6.男性,76岁。

血压170/96mmHg,伴气促及下肢水肿,心率110次/分。

最好选用()。

[单选题] *A.美托洛尔B.卡托普利C.硝苯地平D.双氢克尿噻(正确答案)E.哌唑嗪7.男性,40岁,陈旧性心肌梗死3年,高血压病史4年,体检:BP150/95mmHg,心率90/分,降压治疗宜首选。

() [单选题] *A.a受体阻滞剂B.β受体阻滞剂(正确答案)C.利尿剂D.二氢吡啶类钙离子通道阻滞剂E.神经节阻断剂8.合并冠状动脉痉挛性心绞痛的高血压患者宜首选()。

迷走神经与交感神经PPT课件

迷走神经与交感神经PPT课件

进入腹腔,至贲门附近,前、后干分为终支。 2019/10/31
6
6
7
第三章 迷走神经分布
颈部的分支
布局之美 图形运用 具体设计
过渡页
Transition Page
(1) 喉上神经始于下神经节,沿颈内动脉与咽侧壁之间下行,
在平舌骨大角处分为内、外二支。内支含一般内脏感觉纤维,
穿甲状舌骨膜入喉,分支分布于声门裂以上的喉粘膜;外支
33
3
4
第一章 迷走神经介绍
迷走神经是第十对脑神经,故亦称第十对脑神经,编 号X
迷走神经属于混合性神经,是人的脑神经中最长和分 布范围最 广的一组神经,含有感觉、运动、副交感神 经纤维
迷走神经出延髓,从颅顶穿出后,沿着食道两旁,纵 贯颈部和胸腔入腹部;支配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的绝 大部分和心脏等器官的感觉、运动和腺体的分泌;因 此迷走神经损伤可以引起循环、呼吸、消化等功能失 调2。019/10/31
动脉与左锁骨下动脉之间下降至主动脉弓的前面,经左肺根的后方,
分出数小支分别加入左肺丛,然后在食管前面分散成若干细支参与
构成食管前丛,并向下延续成迷走神经前干。右迷走神经经右锁骨
下动脉的前面,沿气管右侧下降,继在右肺根后方分出数支,参加
右肺丛,然后分出分支在食管后面构成食管后丛,在食管下端合成
迷走神经后干。迷走神经前、后干向下与食管一起穿膈的食管裂孔
7
窝硬脑20膜19。/10/31
7
8
布局之美 图形运用 具体设计
过渡页
Transition Page
8
9
第三章 迷走神经分布
胸部的分支
(1) 喉返神经发自迷走神经的胸段,但立即向上返至颈部,左右两侧 的返回部位有所不同。左喉返神经发出的位置较低,从前向后绕过 主动脉弓返至颈部。右喉返神经发出的位置略高,从前向后绕过右 锁骨下动脉返至颈部。在颈部,喉返神经于气管与食管之间的沟内 上行,经环甲关节的后方入喉,支配除环甲肌以外的全部喉肌并分 布于声门裂以下的喉粘膜。喉返神经的末支称喉下神经。 喉返神经含特殊内脏运动纤维和一般内脏感觉纤维,是喉肌的重要 运动神经,在其入喉前与甲状腺下动脉的终支互相交错,神经多数 经过动脉后方,但也有经过动脉前方的,所以在甲状腺手术结扎动 脉或用止血钳夹血管时,应注意避免损伤此神经。 (2) 支气管支、食管支和胸心支是迷走神经在胸部发出的数条小支,

头颈部影像教学片 (NXPowerLite)

头颈部影像教学片 (NXPowerLite)
1 额骨 2 额窦 3 上斜肌 4 眼球 5 眼静脉 6 上直肌 7 直回和嗅球 8 眶后脂肪 9 颞肌 10 视神经 11 蝶窦 12 蝶骨 13 颞下回 14 眶上裂 15 三叉神经 (节) 16 颈内动脉 17 脑桥池 18 海绵窦 19 鼓窦 20 基底动脉
21 桥脑 22 桥小脑角池 23 小脑中下脚 24 内听道、面 神经(VII) 前庭 耳蜗神经(VIII) 25 乙状窦 26 乳突气房 27 小脑蚓部 28 四脑室 29 枕窦 30 小脑半球 31 枕骨 32 头半棘肌
1 眼球
21 桥脑
2 上斜肌
22 外展神经 (VI)
3 泪腺
23 绒球
4 筛窦
24 小脑前下动
5 颧骨

6 内直肌
25 乳突气房
7 视神经
26 舌咽神经
8 外直肌
(IX) 、迷走神经
9 蝶骨
(X)
10 上直肌
27 乙状窦
11 颞肌
28 延髓
12 蝶窦
29 头夹肌
13 颞骨
30 小脑半球
14 颞叶(底部) 31 枕骨
20. 岩悬雍垂肌 21. 舌咽神经 22. 枕骨基底部 23. 颈内动脉 24. 腮腺 25. 迷走神经 26. 颈内静脉 27. 舌下神经 28. 椎动脉 29. 脚间池 30. 乙状窦 31. 乳突小房 32. 延髓 33. 小脑蚓部 34. 小脑扁桃体 35. 枕骨 36. 小脑半球后 37. 小脑延髓池 38. 头半棘肌
15 斜坡
32 枕窦
16 颞下颌关节、33 头后小直肌
下颌头
34 头半棘肌
17 基底动脉
18 颈内动脉
19 外耳道、鼓

头颈部CT断层解剖图谱

头颈部CT断层解剖图谱

头颅1.额⾻2.额上回3.冠状缝4.中央前沟5.⼤脑镰6.中央前回7.顶⾻8.旁中央⼩叶9.中央沟 10.中央后回11.顶上⼩叶 12.楔前叶13.⽮状缝 14.上⽮状窦1.额⾻2.上⽮状窦3.额上叶4.冠状缝5.⼤脑镰6.额中回7.⼤脑纵裂8.中央前沟9.中央前回 10.中央沟 11.⼤脑⽩质(半卵圆中⼼)12.中央后回 13.旁中央⼩叶 14.缘上回 15.顶⾻ 16.顶下⼩叶 17.楔前叶 18.顶枕沟 19.枕⾻1.额⾻2.额上回3.⼤脑镰4.额中回5.扣带回6.冠状缝7.胼胝体周围动脉8.中央前回9.放射冠 10.中央沟11.胼胝体 12.中央后回13.侧脑室(脉络膜丛) 14.中央后沟 15.顶⾻ 16.缘上回 17. 楔前叶 18.⾓回 19.顶枕沟 20.枕回 21.楔叶 22.枕⾻ 23.上⽮状窦1.额⾻2.⼤脑镰3.额上回4.额中回5.额下回6.扣带回7.胼胝体⼲8.侧脑室前⾓9.尾状核头10.中央前回 11.中央沟 12.放射冠 13.中央后回 14.屏状核 15.丘脑 16.外侧裂 17.颞叶岛盖 18.脑岛 19.尾状核尾 20.颞上回 21.胼胝体压部 22.穹窿 23.扣带回峡 24. 侧脑室脉络丛 25.直窦 26.⼤脑⼤静脉27.顶⾻ 28.顶枕沟29.枕回 30.楔叶 31.上⽮状窦 32.纹状⽪层(视觉初级⽪层)33.枕⾻1.额⾻2.额窦3.额上回4.额中回5.⼤脑镰6.尾状核头7.扣带回8.额下回9.胼胝体膝部 10.内囊前肢 11.侧脑室前⾓ 12.第三脑室 13.中央沟 14.中央前回 15.穹窿 16.中央后回 17.室间孔 18.外侧裂 19.屏状核20.外侧裂池岛动脉? 21.内囊后肢 22.岛叶 23.丘脑 24.苍⽩球 25.松果体 26.壳(核) 27.尾状核尾 28.颞横回 29.⼤脑内静脉 30.海马 31.⼩脑蚓部 32.侧脑室后⾓(脉络膜丛)33.直窦 34.颞中回 35.顶⾻ 36.顶枕沟 37.上⽮状窦 38.枕回 39.枕⾻ 40.纹状⽪层(视觉初级⽪层)41.枕极1.额⾻2.额窦3.⼤脑镰4.额上回5.扣带回6.额中回7.胼胝体膝部8.侧脑室前⾓9.内囊前肢 10.尾状核头11.顶⾻ 12.额下回 13.外囊 14.壳(核)15. 前联合?16.外侧裂池岛动脉? 17.下丘脑 18.内囊膝 19.第三脑室 20.屏状核 21.颞上回 22.外囊 23.颞⾻ 24.内囊后肢 25.膝状体(内、外)26.内囊后肢 27.海马28.丘脑 29.海马旁回 30.松果体 31.⼩脑幕 32.四叠体板 33.⼩脑蚓部 34.四叠体池 35.直窦 36.颞中回 37.上⽮状窦 38.侧脑室后⾓ 39.枕⾻ 40.顶⾻ 41.枕回1.额⾻2.额窦3.⼤脑镰4.额上回5.扣带回6.额中回7.额下回8.⼤脑前动脉9.纹状体(下部)10.外侧裂(岛池)11.岛叶 12.岛动脉 13.视束 14.颞上回 15.下丘脑 16.第三脑室 17.⼤脑脚 18.顶⾻ 19.侧脑室(颞⾓) 20.脚间池 21.颞中回 22.海马 23.海马旁回 24.环池?25.中脑(四叠体板) 26.中脑导⽔管 27.颞下回 28.四叠体池 29.枕颞外侧回 30.⼩脑蚓部 31.顶枕沟 32.⼩脑幕 33.上⽮状窦 34.直窦 35.枕⾻ 36.枕回1.额窦2.额⾻3.⼤脑镰4.眶回5.直回6.⼤脑前动脉7.前交通动脉8.颈内动脉9.颞上回 10.颞中回 11.⼤脑中动脉 12.后交通动脉 13.视交叉 14.杏仁核 15.垂体 16.侧脑室(颞⾓)17.鞍背 18.海马 19.基底池?20.颞下回 21.⼤脑后动脉22.海马旁回 23.⼩脑幕 24.基底动脉和基地沟 25.桥脑 26.⼄状窦 27.⼩脑⾓(中部)28.第四脑室 29.齿状核 30.⼩脑蚓(上部)31.颞⾻ 32.窦汇 33.⼩脑半球 34.横窦 35.枕⾻1.额⾻2.额窦3.直回4.颞肌5.眶回6.眶顶7.颞上回8.视神经9.颈内动脉 10.垂体 11.颞中回 12.鞍背13.海马旁回 14.基底动脉 15.侧脑室(颞⾓) 16.颞下回17.三叉神经 18.滑车神经 19.脑桥池 20.乳突窦21.⼩脑幕 22.第四脑室 23.桥脑 24.颞⾻ 25.⼩脑脚 26.⼩脑蚓 27.⼄状窦 28.⼩脑半球 29.齿状核 30.枕窦 31.枕⾻ 32头半棘肌1.额⾻2.额窦3.上斜肌4.眼球5.眼静脉6.上直肌7.直回合嗅球8.眶后脂肪9.颞肌 10.视神经 11.蝶窦 12.蝶⾻ 13.颞下回 14.眶上组织 15.三叉神经 16.颈内动脉 17.桥脑池 18.海绵窦 19.乳突窦 20.基底动脉 21.桥脑 22.脑桥⼩脑池 23.⼩脑脚中下部 24.⾯、前庭蜗神经(内⽿道)25.⼄状窦 26.乳突和乳突细胞27.⼩脑蚓 28.第四脑室 29.枕窦 30.⼩脑半球 31.枕⾻32.头半棘肌1.眼球2.上斜肌3.泪腺4.筛⾻窦5.颧⾻6.内直肌7.视神经8.外直肌9.蝶⾻ 10.上直肌 11.颞肌 12.蝶窦13.颞⾻ 14.颞叶(底部)15.斜坡(由颅⾻的枕⼤孔向上⾄背鞍)16.颞下颌关节和下颌头17.基底动脉18.颈内动脉19.外⽿道(⾻膜)20.⿎室 21.桥脑 22. 外展神经 23.绒球 24.⼩脑下前动脉 25.乳突和乳突细胞 26.⾆咽神经和迷⾛神经 27.⼄状窦 28.延髓 29.头夹肌 30.⼩脑半球 31.枕⾻ 32.枕窦 33.头后⼩直肌 34.头半棘肌1.⿐⾻2.眼球3.内直肌4.⿐中隔5.筛⾻窦6.颧⾻7.翼腭窝8.下直肌9.枕⾻(基底部) 10.颞肌 11.卵圆孔下颌神经 12.蝶窦 13.颞⾻(岩顶部)14.颧⼸ 15.颈内动脉 16.咀嚼肌 17.颈静脉 18 翼外机 19.外⽿道 20.咽⿎管 21.延髓 22.下颌头 23.乳突 24.破裂孔 25.⼄状窦 26.椎动脉 27岩枕裂.28.绒球 29.⼩脑扁桃体30.⼆腹肌 31.头夹肌 32.⼩脑半球(尾叶)33.头后⼩直肌 34.⼩脑延髓池 35.头后⼤直肌 36.枕⾻ 37.头半棘肌 38.斜⽅肌来源:⿍湖影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Extracranial segment and branches 颅外段及分支
Vagal neclei — intra-axial segment 脑内段
The vagus nerve is a parasympathetic nerve supplying the head and neck region and thoracic and abdominal viscera, the parasympathetic fibers project from the dorsal vagal nucleus. It also has a motor function to the soft palate, pharyngeal constrictor muscle, larynx, and palatoglossus muscle of the tongue and these fibers orginate in the nucleus ambiguus.
Cisternal segment 脑池段
The vagus nerve exits the brainstem just below the ninth nerve and courses with this nerve through the basal cistern. 迷走神经在舌咽神经下方穿基底池出脑干
After leaving the skull, the course of the vagus nerve is a long vertical descending one: In the neck, it passes through the retrostyloid space and carotid. In the thorax, the right vagus nerve descends along the right side of the trachea, oasses behind the right main bronchus and reaches the posterior aspect of the esophagus. The left vagus nerve travels anterior to the aorta, supplies the left recurrent nerve, course to the posterior aspect of the main left bronchus before reaching the anterior aspect of the esophagus.
咽支自迷走神经的颅底下方处分出,支配软 腭和咽缩肌,接收会厌、气管和食管的感觉信息。
Extracranial segment and branches 颅外段及分支
The superior laryngeal nerve divides into a sensory internal branch transmitting sensory information from the hypopharynx, larynx, and true vocal cords and a motor external branch supplying the inferior constrictor muscle and cricothyroid muscle. 喉上神经分成内侧的感觉支和外侧的运动支。 感觉支传递下咽部、喉部和声带的感觉信息。运 动支支配咽缩肌和环甲肌。
迷走神经第一支 – Arnold 神经或耳支,在颈静脉孔内分出,起自上神经节 – 穿过乳突小管,到达面神经乳突段 – 传导鼓膜、外耳道及外耳表面的感觉信息
Canal for Arnold nerve or auricular branch—axial CT scan through this canal. Arnold nerve is a branch of the vagus nerve, which leaves the pars vascularis of the jugular foramen and travels through Arnold’s canal (gray arrows) to reach the mastoid segment of the facial nerve (black arrow) in its canal. N, pars nervosa of the jugular foramen; V, pars vascularis of the jugular foramen. N,颈静脉孔神经部 V,颈静脉孔血管部
迷走神经: 副交感神经 运动功能纤维
支配头颈部和胸腹部脏器 起自迷走神经背核 支配软腭、咽缩肌、喉和舌腭肌 起自疑核
Vagal neclei — intra-axial segment 脑内段
It carries visceral sensory information from the esophagus, larynx, trachea, and thoracic and abdominal viscera, which terminate in the solitary tract nucleus. The tenth nerve also receives taste from the epiglottis, which is directed to the solitary tract nucleus. The nerve is also sensory to the tympanic membrane, EAC, and external ear. This information arrives in the spinal nucleus of the trigeminal nerve.
The vagus and bulbar accessory nerve—paracoronal reformatted contrastenhanced 3D-FFE image. The tenth and eleventh nerves travel through the jugular foramen together and cannot be distinguished from one another. Both nerves are seen as a low signal intensity thick arch (white arrows) surrounded by enhancing venous structures. Also visible are the internal carotid artery (white arrowhead), temporal lobe (T), and cerebellum(C).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Sagittal MRI and diagram of jugular foramen showing the Xth cranial nerve and the inferior ganglion.
Extracranial segment and branches 颅外段及分支
The vagal nerve then follows the posterolateral wall of the internal carotid artery down to the anterior wall of the aortic arch on the left and the anterior wall of the subclavian artery on the right. 迷走神经沿颈内动脉后外侧向下走行,左侧迷走 神经经过主动脉弓前方,右侧迷走神经经过锁骨 下动脉前方
Extracranial segment and branches 颅外段及分支
The pharyngeal branches exit the vagus nerve just below the skull base and are responsible for the motor innervation of the soft palate and pharyngeal constrictor muscles and receive sensory information from the epiglottis, trachea, and esophagus.
来自食管、喉、气管以及胸腹部脏器的内脏感觉信息终于迷走神经 孤束核 迷走神经接受会厌的味觉,中枢突终于孤束核 迷走神经接受鼓膜,外耳道和耳廓的感觉,中枢突止于三叉神经脊 束核

Vagal nuclei, intra-axial segment—axial m-FFE through upper/middle medulla. The nucleus ambiguus (blue dot), dorsal vagal nucleus (black dot), solitary tract nucleus (yellow dot) , spinal nucleus of the trigiminal nerve (white dot) and their corresponding fascicular nerve segments (colored lines) are located posteriorly in the medulla.
CRANIAL NERVE ANATOMY 颅神经结构 The Vagus Nerve or Cranial NerveⅩ
迷走神经

The Vagus Nerve can be divided in several segments
– – – – intra-axial segment (脑内段) cisternal segment (脑池段) skull base segment (颅底段) extracranial segment (颅外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