灭菌管理规程
清洁消毒与灭菌的规章制度
清洁消毒与灭菌的规章制度第一章总则为了保证环境卫生,防止病菌传播,保障员工和患者的健康安全,制定清洁消毒与灭菌规章制度,以规范清洁消毒与灭菌工作,确保其顺利进行。
第二章清洁消毒工作1. 确保清洁消毒人员熟悉操作规程,做好清洁工作,保持环境卫生。
2. 要求清洁消毒人员使用合适的清洁剂和工具,对医院内的各个区域进行周期性清洁。
3. 清洁消毒人员应做好个人防护,避免感染传染病。
4. 清洁消毒人员应定期接受相关培训,提高清洁消毒技术水平。
第三章消毒工作1. 消毒工作应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消毒对象、消毒方法和消毒频率。
2. 消毒工作应使用符合规定的消毒剂,按照正确的比例和方法进行消毒。
3. 消毒工作应保证消毒剂的有效浓度,确保消毒效果。
4. 消毒工作应严格按照消毒程序进行,不得随意更改。
5. 消毒工作应定期进行监测检测,确保消毒效果符合标准。
第四章灭菌工作1. 灭菌工作应根据医疗器械的使用要求和病原微生物的敏感性进行选择。
2. 灭菌工作应使用符合规定的灭菌方法和设备,保证灭菌效果。
3. 灭菌工作应检测灭菌效果,确保医疗器械的无菌状态。
4. 灭菌工作应做好记录和归档,便于追踪溯源。
第五章管理制度1. 建立清洁消毒与灭菌工作的责任制度,明确各级管理人员和相关人员的职责和任务。
2. 建立清洁消毒与灭菌工作的考核评价制度,对工作进行定期检查和评估。
3. 建立清洁消毒与灭菌工作的安全防护制度,确保工作人员的人身安全。
4. 建立清洁消毒与灭菌工作的应急预案,做好突发事件的处理和处置工作。
第六章审核与执行1. 审核部门应根据实际情况定期对清洁消毒与灭菌工作进行检查和评估。
2. 执行部门应根据审核部门的要求对工作进行调整和改进,确保工作的顺利进行。
3. 监督部门应对清洁消毒与灭菌工作进行监督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第七章处罚与奖励1. 对于违反规章制度的行为,给予相应的处罚,包括批评教育、通报批评、降级处理等。
2. 对于表现优异的清洁消毒与灭菌人员,给予奖励,包括表彰、奖金、晋升等。
消毒灭菌工作管理制度
消毒灭菌工作管理制度一、总则第一条为了规范消毒灭菌工作,确保医疗质量和患者安全,预防与控制医院感染,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及有关标准,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我国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及从事消毒灭菌工作的相关人员。
第三条消毒灭菌工作应遵循科学、规范、严谨、细致的原则,确保消毒灭菌效果。
二、组织管理第四条各级医疗机构应成立消毒灭菌工作领导小组,由院长或分管院长担任组长,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
消毒灭菌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制定、修订和监督实施本制度。
第五条医疗机构应设立消毒供应中心(室),负责全院的消毒灭菌工作。
消毒供应中心(室)应配备具有一定业务素质和专业技能的人员,负责消毒灭菌工作的具体实施。
第六条消毒供应中心(室)应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包括岗位职责、操作规程、质量标准等,确保消毒灭菌工作有序进行。
三、消毒灭菌设施与设备第七条各级医疗机构应按照国家有关标准配置消毒灭菌设施和设备,包括高压蒸汽灭菌器、环氧乙烷灭菌器、紫外线消毒灯等。
第八条消毒供应中心(室)应定期对消毒灭菌设备进行维护和保养,确保设备正常运行。
第九条消毒供应中心(室)应建立健全消毒灭菌设备使用记录,记录内容包括设备使用时间、使用人员、消毒灭菌效果等。
四、消毒灭菌物品管理第十条消毒供应中心(室)应根据医疗机构的实际需求,制定消毒灭菌物品的采购计划,确保物品的供应。
第十一条消毒供应中心(室)应建立健全消毒灭菌物品的验收、储存、发放、回收、处理等制度,确保物品的安全、有效。
第十二条消毒供应中心(室)应定期对消毒灭菌物品进行质量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五、消毒灭菌操作流程第十三条消毒供应中心(室)应根据消毒灭菌物品的种类、性质和污染程度,选择合适的消毒灭菌方法。
第十四条消毒供应中心(室)应严格执行消毒灭菌操作规程,包括物品的清洗、消毒、灭菌、干燥、包装、储存等环节。
第十五条消毒供应中心(室)应对消毒灭菌过程进行实时监测,确保消毒灭菌效果。
医院消毒灭菌管理制度
医院消毒灭菌管理制度一、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医院消毒灭菌管理,保障患者和医务人员的身体健康,预防与控制医院感染,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我国境内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包括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卫生院、诊所、卫生室等。
第三条医院消毒灭菌工作应遵循“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分类管理、持续改进”的原则,确保消毒灭菌质量。
二、组织管理第四条医院应成立消毒灭菌管理组织,由院长或分管院长担任组长,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
消毒灭菌管理组织负责制定、修订、实施和监督本医院的消毒灭菌制度。
第五条医院应设立消毒供应中心(室),配备专职或兼职消毒供应人员,负责全院的消毒灭菌工作。
消毒供应中心(室)应具备以下条件:1. 具有独立的工作场所,符合国家有关卫生、环保和消防安全规定;2. 配备必要的消毒灭菌设备、设施和仪器;3. 建立健全消毒灭菌工作制度、操作规程和应急预案;4. 严格执行消毒灭菌技术规范和标准。
第六条医院应定期组织消毒供应人员培训,提高其业务水平和服务能力。
三、消毒灭菌工作流程第七条消毒供应中心(室)应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标准,制定消毒灭菌工作流程,包括:1. 消毒剂的选择与配制;2. 消毒物品的清洗、消毒、灭菌、储存和发放;3. 消毒设备的维护保养;4. 消毒效果的监测与评价;5. 医院感染监测与控制。
第八条消毒供应中心(室)应按照以下流程进行消毒灭菌工作:1. 清洗:对重复使用的医疗器械和物品进行彻底清洗,去除污垢、血迹、分泌物等;2. 消毒:根据物品的材质、用途和污染程度,选择合适的消毒剂进行消毒;3. 灭菌:对需要灭菌的物品进行物理或化学灭菌处理;4. 储存:消毒灭菌后的物品应妥善储存,防止再次污染;5. 发放:根据临床需求,及时发放消毒灭菌后的物品。
四、消毒剂和消毒设备管理第九条医院应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标准,选用合格的消毒剂。
灭菌设备规章管理制度
灭菌设备规章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确保医疗机构的灭菌工作安全有效,保障患者的生命健康,制定本规章管理制度。
第二条本规章适用于医疗机构内的所有灭菌设备和灭菌工作人员,包括但不限于高压蒸汽灭菌器、干热灭菌器等设备。
第三条医疗机构应当根据实际情况为灭菌设备制定相应的管理规章,保障灭菌设备的正常运行和灭菌效果。
第四条灭菌设备管理应当遵守国家卫生标准和相关法律法规,确保对患者和医护人员的安全。
第五条医疗机构应当建立健全灭菌设备管理制度,保证灭菌设备的稳定、可靠、安全运行。
第六条灭菌设备管理应当注重保养维护,及时发现和排除故障,确保设备在最佳状态下工作。
第七条灭菌工作人员应当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操作,确保灭菌工作的质量。
第八条灭菌设备管理部门应当定期对灭菌设备进行检测和验证,保证设备的正常工作。
第九条医疗机构应当为灭菌工作人员提供必要的培训和考核,确保其具备良好的技术水平。
第十条医疗机构应当建立和完善灭菌设备使用记录和质量档案,确保其真实、完整、准确。
第二章灭菌设备的选择和购买第十一条医疗机构应当根据临床需求和规模选购合适的灭菌设备,确保设备的性能和质量。
第十二条灭菌设备应当具备以下基本要求:灭菌效果好,维护管理方便,安全可靠,运行稳定。
第十三条医疗机构在购买灭菌设备时应当选择正规厂家的产品,并按照生产厂家的要求进行安装调试。
第十四条医疗机构应当对新购买的灭菌设备进行验收,确保设备的性能符合要求。
第十五条医疗机构应当建立灭菌设备台帐,对设备进行编号管理,并定期进行检测和维护。
第三章灭菌设备的维护和保养第十六条医疗机构应当建立灭菌设备维护保养制度,明确维护保养责任人和工作内容。
第十七条灭菌设备的维护保养包括日常维护、定期维护和特殊维护等内容,具体操作应当按操作规程执行。
第十八条灭菌设备的维护保养工作应当保证设备在最佳状态下工作,确保灭菌效果。
第十九条灭菌设备的维护保养应当按照规定的周期进行,对于重要部件的更换应当及时更新。
消毒灭菌的管理制度
消毒灭菌的管理制度一、目的为了保证医疗卫生机构在日常工作中进行科学规范的消毒灭菌工作,确保医疗器械和环境的清洁与安全,防范和控制医院感染,保障患者和医护人员的健康安全,特制定此管理制度。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医疗卫生机构内的消毒灭菌工作,包括但不限于医疗器械、医用物品、环境表面等的消毒灭菌工作。
三、消毒灭菌分类及方法1.消毒分类(1)低级消毒:指使用低浓度消毒剂或者物理消毒法对一般非致病微生物进行杀灭。
(2)中级消毒:指使用中等浓度消毒剂对一般致病微生物进行杀灭。
(3)高级消毒:指使用高浓度消毒剂对耐热菌种和真菌进行杀灭。
2.消毒方法(1)化学消毒:使用化学消毒剂对医疗器械、物品表面进行消毒。
(2)物理消毒:包括热消毒、紫外线消毒、高压蒸汽灭菌等多种方法。
四、消毒灭菌管理人员1.医院应设置专门的消毒灭菌科室,配备专业的消毒灭菌管理人员,包括消毒科主任、消毒科护士长、消毒员等。
2.消毒灭菌管理人员应定期接受相关培训,熟悉消毒灭菌相关知识和操作规程,做到熟练掌握各种消毒方法和设备的使用。
五、消毒灭菌设备和器材1.医院应配备符合国家标准的消毒灭菌设备和器材,保证其功能正常、维护及时。
2.消毒灭菌设备应定期检测和维修保养,确保其工作状态良好。
六、消毒灭菌工作流程1.医院应建立完善的消毒灭菌工作流程,包括消毒灭菌计划、清洗消毒、包装储存等细节步骤。
2.消毒灭菌工作人员应按照工作流程进行操作,确保每一道工序都符合规范和标准。
七、消毒灭菌记录和追溯1.医院应建立消毒灭菌记录档案,记录每一台医疗器械、物品的消毒灭菌情况。
2.消毒灭菌记录应保存至少三年以上,保证消毒灭菌工作的可追溯性。
八、消毒灭菌监测1.医院应定期开展消毒灭菌效果的监测,采取抽样检测和定期水质检测等方法,确保消毒灭菌效果符合标准。
2.如发现消毒灭菌效果不达标的情况,应及时进行调查分析原因,采取有效措施予以改进。
九、消毒灭菌知识宣传1.医院应定期开展消毒灭菌知识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医护人员对消毒灭菌工作的重视和认识。
微生物实验室灭菌管理规程
微生物实验室灭菌管理规程1目的建立一个规范的灭菌管理规程,保证灭菌质量,保证检测结果。
2范围适用于本公司的微生物实验室灭菌管理。
3职责3.1文件起草人员:负责确保按照相关规程所规定的格式进行文件的编写,并根据审核人员及批准人员的意见进行修改,直至文件得到批准。
3.2审核人:负责对本部门及与本部门有关的文件进行格式审核,并提出相应的意见。
4含义及定义4.1灭菌系指物理或化学等方法杀灭或去除所有致病和非致病微生物繁殖体和芽孢的手段。
5 内容5.1灭菌操作过程5.1.1使用准备5.1.1.1检测水位,水平面高于水位器2—3毫米即可5.1.1.2将要准备好要灭菌的物品放入锅内,张贴灭菌指示条。
5.1.1.3将容器盖闭合,密封圈贴合,旋紧六个环头螺栓。
5.1.1.4看压力阀是否在关闭状态,如果不在请将其关闭。
5.1.1.5将泄气管放在一个容器里,防止蒸汽乱喷,误伤到人员。
5.1.2接通电源,打开开关。
5.1.3设定参数5.1.3.1按设定键1 次,显示温度代码(SP)设定灭菌温度。
5.1.3.2按设定键2,次,显示时间代码(ST)设定灭菌时间5.1.3.3按设定键3次,显示干燥时间代码(GST)设定干燥时间5.1.3.4按设定键4次,显示灭菌种类代码(JSHS)0为液体类,1为非液体类。
5.1.3.5根据自己所灭菌物品,设定好程序,等待返回主界面(既显示实时温度),按动启动按键开始灭菌工作。
5.2程序的选择5.2.1液体类:根据液体培养基121℃,15分钟,有其他特殊培养基,根据培养基说明,进行修改程序。
5.2.1非液体类:121℃,30分钟,有特殊情况,根据要求进行修改程序。
5.3注意事项5.3.1灭菌结束后,关闭电源,等待压力变指针归零,及时打开容器盖取出灭菌物品。
5.3.2灭菌物品从灭菌器中取出后,应仔细观察包装的完整性,若有破损不可作为无菌使用。
5.3.3检查灭菌指示条颜色是否有变化,诺无变化需要重新灭菌,将以灭好菌的物品和未灭菌的物品单独放置,防止二次污染。
消毒灭菌的护理规章制度
消毒灭菌的护理规章制度1.消毒灭菌的定义消毒又称杀菌,是指使用化学药剂或物理手段将器械、用具、环境等物体上的病原微生物灭活或抑制到不致引起感染的程度的过程。
灭菌是指将器械、用具等物体中的所有病原微生物杀灭或全部去除的过程。
消毒和灭菌的宗旨都是为了避免病原微生物传播和感染。
2.消毒灭菌的原则(1)彻底性原则:消毒和灭菌工作必须彻底、彻底、再彻底,不能松懈。
(2)专业性原则:消毒和灭菌工作必须由专业人员进行,杜绝外行乱入。
(3)全程性原则:消毒和灭菌工作必须从采购消毒剂到使用器具,再到处理废弃物都要全程监控。
(4)安全性原则:消毒和灭菌工作必须做到有利于环境和人体的安全,避免产生二次污染。
(5)经济性原则:消毒和灭菌工作要尽可能节约消毒剂和成本,提高效率。
3.消毒灭菌的基本流程(1)选择合适的消毒剂和灭菌方法。
(2)摆放好待消毒和灭菌物品。
(3)正确使用消毒剂和灭菌设备。
(4)按照要求的时间和温度进行消毒和灭菌。
(5)清洁消毒剂和灭菌设备,存放好消毒和灭菌器具。
4.消毒灭菌的分类(1)按照消毒对象的不同,分为器械消毒灭菌、环境消毒灭菌、手部消毒灭菌等。
(2)按照消毒剂的不同,分为物理消毒灭菌、化学消毒灭菌等。
(3)按照消毒时间的不同,分为紧急消毒和常规消毒。
5.消毒灭菌的管理(1)制定消毒灭菌标准和操作规程。
(2)定期对消毒灭菌设备进行检查和维护,确保其正常运转。
(3)建立消毒灭菌档案,记录每次消毒和灭菌的情况。
(4)培训消毒灭菌人员,提高其操作技能和安全意识。
(5)定期组织消毒灭菌知识和技术的学习交流。
6.消毒灭菌的注意事项(1)严格按照规定的时间和方法进行消毒灭菌。
(2)使用合格的消毒剂和设备,避免使用过期或损坏的物品。
(3)保持消毒灭菌场所的整洁和通风,防止二次污染。
(4)注意个人防护,避免皮肤直接接触消毒剂。
(5)消毒和灭菌后要及时清洁消毒设备。
以上就是消毒灭菌的护理规章制度的相关内容,通过严格遵守和执行这些规定,可以有效提高消毒灭菌工作的质量和效果,保障人们的健康和安全。
清洁、消毒灭菌管理制度
清洁、消毒灭菌管理制度一、总则第一条为确保医院各项工作顺利进行,保障患者及医务人员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医院全体医务人员、工作人员及就诊患者。
第三条医院应当建立健全清洁、消毒灭菌管理制度,严格执行国家和地方卫生行政部门的相关规定,确保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
第四条医院应当配备充足的消毒灭菌设施和药品,定期对医务人员进行清洁、消毒灭菌知识培训,提高消毒灭菌水平。
第五条医院应当设立清洁、消毒灭菌领导小组,负责组织、协调和监督全院清洁、消毒灭菌工作。
第六条医务人员、工作人员及就诊患者应当共同参与医院清洁、消毒灭菌工作,共同维护医院环境卫生。
二、清洁、消毒灭菌职责第七条医院清洁、消毒灭菌领导小组负责组织制定全院清洁、消毒灭菌工作计划,并对计划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第八条各部门、科室负责人应当严格执行清洁、消毒灭菌制度,确保本科室环境卫生和医疗安全。
第九条医务人员应当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对医疗设备、器械进行严格消毒,防止交叉感染。
第十条清洁人员应当做好医院环境卫生工作,保持医院整洁、卫生。
第十一条患者及家属应当配合医院清洁、消毒灭菌工作,遵守医院规章制度,维护医院环境卫生。
三、清洁、消毒灭菌措施第十二条医院应当定期对空气、物体表面、医疗器械等进行消毒,并根据不同区域、不同物品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消毒方法。
第十三条医院应当加强对传染病患者的隔离治疗,严格执行传染病防治法规,防止传染病扩散。
第十四条医院应当对新生儿室、重症监护室、手术室等特殊科室进行重点消毒,确保患者安全。
第十五条医院应当对医疗废物进行严格分类、包装、运输和处置,防止污染环境。
第十六条医院应当加强传染病防治知识的宣传教育,提高医务人员、工作人员及就诊患者的防护意识。
四、清洁、消毒灭菌管理第十七条医院应当建立健全清洁、消毒灭菌记录制度,记录清洁、消毒灭菌的时间、地点、方法、浓度、作用时间等。
医院消毒灭菌管理制度
医院消毒灭菌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医院感染管理,预防和控制感染性疾病的传播,确保医疗质量和病人安全,根据卫生部《消毒管理办法》及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医院的消毒灭菌工作,包括消毒、灭菌、隔离、监测等各个环节。
第三条医院消毒灭菌工作应当遵循科学、规范、安全、有效的原则,严格执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标准,确保医疗安全。
第二章组织管理第四条医院应当成立消毒灭菌管理组织,负责全院消毒灭菌工作的组织、协调和监督。
第五条医院感染管理部门负责全院消毒灭菌工作的具体实施,对消毒灭菌工作进行指导、监督和评价。
第六条各临床科室应当设立消毒灭菌小组,负责本科室消毒灭菌工作的实施和监督。
第七条医院应当配备专业的消毒员,负责消毒灭菌操作和设备的维护管理。
第三章消毒灭菌操作规程第八条医院应当根据《消毒管理办法》制定具体的消毒灭菌操作规程,包括消毒剂的选择、浓度、使用方法、灭菌时间的确定等。
第九条医疗器械、器具的消毒灭菌应当严格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达到灭菌水平。
第十条医务人员在诊疗活动中应当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一人一针一管一用一消毒。
第十一条环境、物品的消毒应当符合国家有关规范、标准和规定,定期进行清洁和消毒。
第十二条医院应当建立消毒灭菌记录制度,记录消毒灭菌的日期、时间、地点、人员、物品、方法、效果等。
第四章消毒灭菌质量管理第十三条医院应当建立消毒灭菌质量监测制度,对消毒灭菌效果进行定期监测和评价。
第十四条医院应当对消毒灭菌设备进行定期检查、维护和保养,保证消毒灭菌设备正常运行。
第十五条医院应当对消毒灭菌人员进行定期培训,提高消毒灭菌操作技能和意识。
第五章特殊情况的消毒灭菌管理第十六条对于疑似或确诊传染病患者,医院应当采取严格的消毒隔离措施,防止疾病传播。
第十七条医院应当对一次性医疗器械、器具进行严格管理,不得重复使用。
第十八条医院应当对废弃的消毒剂、消毒器械进行无害化处理,防止环境污染。
高压蒸汽灭菌安全管理制度
一、总则为保障医院感染控制工作,防止交叉感染,确保患者和医护人员的安全,特制定本制度。
本制度适用于医院内所有使用高压蒸汽灭菌器的工作人员。
二、安全责任1. 高压蒸汽灭菌室的操作人员必须经过专业培训,取得上岗证后方可操作高压蒸汽灭菌器。
2. 各部门负责人应加强对高压蒸汽灭菌室的管理,确保灭菌器的安全、有效运行。
3. 高压蒸汽灭菌室的操作人员应严格遵守本制度,对违反规定的行为进行制止和报告。
三、操作规程1. 灭菌前准备(1)检查高压蒸汽灭菌器各部件是否完好,安全阀、放气阀孔畅通。
(2)将待灭菌物品放置在耐热玻璃瓶中,液体不超过瓶体体积的3/4。
(3)检查灭菌器内液面,确保双蒸水充足,不得使用自来水。
2. 灭菌操作(1)开启高压蒸汽灭菌器,观察压力表指针正常升温。
(2)待压力表指针回零位后,方可排放蒸汽。
(3)待压力表指针稳定在规定压力后,开始计时。
(4)灭菌过程中,注意观察压力、温度变化,确保灭菌效果。
(5)灭菌结束后,待压力表指针回零位后,方可释放蒸汽。
3. 灭菌后处理(1)待高压蒸汽灭菌器内温度降至室温,打开盖子。
(2)检查灭菌物品,确保无损坏、变形。
(3)将灭菌物品存放于干燥、通风的柜内。
四、安全注意事项1. 操作人员应穿戴好防护用品,如口罩、手套、防护服等。
2. 不得在高压蒸汽灭菌器内进行任何非灭菌操作。
3. 高压蒸汽灭菌器内温度过高时,切勿触碰,以防烫伤。
4. 高压瓶装液体时,应将瓶口拧松,以防瓶内压力过大。
5. 高压物品要粘好,以防其在内部散落。
6. 确保安全泄压阀没有堵塞,活动顺畅,避免发生超压爆炸。
7. 定期对高压蒸汽灭菌器进行校验和维护,确保其正常、有效运行。
五、监督检查1. 医院感染控制办公室负责对高压蒸汽灭菌安全管理制度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2. 对违反本制度的行为,应予以纠正,并追究相关人员责任。
3. 定期对操作人员进行培训,提高其安全意识和操作技能。
本制度自发布之日起执行,由医院感染控制办公室负责解释。
产品灭菌管理制度
产品灭菌管理制度一、总则为规范产品灭菌管理工作,保障产品质量和安全,根据国家相关法规和标准要求,制定本管理制度。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公司所有进行灭菌处理的产品,包括但不限于医疗器械、医用耗材、药品等。
三、责任部门1. 生产部门负责灭菌处理工作的具体操作。
2. 质量部门负责监督和检查灭菌处理工作的质量。
3. 安全部门负责灭菌处理现场的安全管理。
四、灭菌操作规程1. 灭菌操作人员应接受专业培训,并持有相应的操作资格证书。
2. 灭菌操作应按照标准操作程序进行,严格控制各项操作参数。
3. 对灭菌设备进行定期维护,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行。
4. 灭菌操作人员应佩戴相应的防护用具,严格按照规程操作,避免交叉感染。
5. 灭菌操作人员应进行手部消毒,确保灭菌操作的无菌状态。
五、设备管理1. 灭菌设备应定期进行检测和校准,保证设备的灭菌效果符合要求。
2. 灭菌设备的维护应由专门的技术人员负责,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行。
3. 对灭菌设备进行定期清洁和消毒,保证设备的清洁卫生。
六、灭菌质量控制1. 对灭菌处理后的产品应进行灭菌效果检测,确保产品的无菌状态。
2. 对灭菌处理过程中的各项参数进行记录和备查,以便追溯和核查。
3. 对灭菌处理后的产品进行质量检验,确保产品的质量符合要求。
七、灭菌过程监控1. 对灭菌处理过程中的各项参数进行实时监控,如温度、压力、湿度等。
2. 对灭菌处理现场进行监控和检查,确保操作规范和灭菌效果符合要求。
3. 对灭菌处理产品进行取样检测,确保产品的灭菌效果符合要求。
八、灭菌处理记录1. 灭菌处理过程中的各项参数应进行记录,并保存备查。
2. 灭菌处理后的产品检测和质量检验结果应进行记录,并保存备查。
3. 各项灭菌处理操作记录应保存至少两年,以备查证。
九、安全管理1. 灭菌处理现场应设置相应的安全警示标识,确保员工安全。
2. 灭菌操作人员应定期进行职业健康检查,确保身体健康。
3. 对灭菌处理现场进行定期安全检查,确保现场安全。
消毒灭菌工作管理制度
消毒灭菌工作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消毒灭菌工作的管理,保障医疗安全,防止交叉感染,提高医疗服务质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等相关法律法规,结合本院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本院各科室、部门在消毒灭菌工作中的管理、操作与监督。
第三条本制度旨在规范消毒灭菌工作,确保消毒灭菌效果,降低感染风险,提高患者满意度。
第二章组织管理第四条医院成立消毒灭菌工作领导小组,由院长担任组长,分管副院长、感染管理科主任、护理部主任、设备科科长等为成员。
领导小组负责制定消毒灭菌工作计划、方案,协调各部门工作,监督实施情况。
第五条各科室、部门应设立消毒灭菌工作小组,由科主任、护士长、消毒员组成。
消毒灭菌工作小组负责本科室、部门消毒灭菌工作的具体实施和监督。
第六条感染管理科负责全院消毒灭菌工作的业务指导、培训、监督与检查。
第七条设备科负责提供合格的消毒灭菌设备、器械和消毒剂,确保消毒灭菌工作的顺利进行。
第三章消毒灭菌操作规范第八条消毒灭菌操作人员应具备以下条件:(一)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经过专业培训,熟练掌握消毒灭菌知识和技能;(二)具有高度的责任心和敬业精神,严格遵守操作规程;(三)具备良好的身体素质,能胜任本职工作。
第九条消毒灭菌操作人员应严格执行以下操作规程:(一)消毒剂的选择与配制:根据消毒对象的性质、污染程度和消毒目的,选择合适的消毒剂,按照说明书配制;(二)消毒剂的存放与使用:消毒剂应存放在干燥、通风、避光的环境中,使用前检查有效期和外观,禁止使用过期、变质、污染的消毒剂;(三)消毒方法的实施:根据消毒对象的性质、污染程度和消毒目的,选择合适的消毒方法,确保消毒效果;(四)消毒器械的使用与维护:消毒器械应定期检查、保养,确保性能良好,使用前进行消毒处理;(五)消毒效果的监测:定期对消毒剂、消毒器械进行效果监测,确保消毒效果达到国家标准。
第十条消毒灭菌操作人员应做好以下记录:(一)消毒剂使用记录:包括消毒剂名称、规格、批号、生产日期、有效期、配制浓度、配制时间、配制人等;(二)消毒器械使用记录:包括消毒器械名称、型号、使用时间、消毒方法、消毒效果等;(三)消毒效果监测记录:包括监测项目、监测方法、监测结果、监测日期等。
消毒灭菌工作管理制度
消毒灭菌工作管理制度一、目的和原则1.1 目的:为了确保医疗质量和患者安全,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提高消毒灭菌工作质量,制定本制度。
1.2 原则:严格执行国家有关消毒灭菌工作的法律、法规和技术规范,遵循科学、规范、标准化的原则,确保消毒灭菌工作的质量和效果。
二、组织管理2.1 成立消毒灭菌管理小组,由分管院长、护理部、感控管理科、设备与后勤管理部门、护士长等组成,负责全院消毒灭菌工作的组织管理和监督。
2.2 消毒灭菌管理小组负责制定和完善医院消毒灭菌工作制度、流程和标准,组织培训和考核,监督和检查各部门的消毒灭菌工作。
2.3 各部门应根据本制度制定本科室的消毒灭菌工作细则,并组织实施。
三、工作流程和标准3.1 消毒灭菌工作应按照“清洗、消毒、灭菌、储存、使用”的顺序进行。
3.2 清洗:物品使用后应立即进行清洗,去除表面的污物和有机物,为消毒灭菌创造条件。
3.3 消毒:根据物品的性质和污染程度,选择合适的消毒方法,如化学消毒、紫外线消毒、高温消毒等。
3.4 灭菌:对经过消毒的物品进行灭菌,确保杀灭所有病原微生物,达到无菌状态。
3.5 储存:无菌物品应存放在无菌柜或无菌室中,保持干燥、清洁、避光、通风,防止污染。
3.6 使用:无菌物品应在有效期内使用,使用时应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程,防止再次污染。
四、消毒灭菌方法和设备4.1 消毒灭菌方法应根据物品的性质、污染程度和消毒灭菌效果选择,常用的消毒灭菌方法有化学消毒、高温蒸汽灭菌、干热灭菌、紫外线消毒等。
4.2 消毒灭菌设备应符合国家相关标准和规定,设备应定期进行维护和保养,确保设备正常运行。
五、人员培训和考核5.1 消毒灭菌工作人员应具备相关专业学历或经过专业培训,取得相应的资质证书。
5.2 医院应定期组织消毒灭菌培训和考核,提高消毒灭菌工作人员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5.3 消毒灭菌工作人员应熟练掌握消毒灭菌知识和操作技能,能正确使用消毒灭菌设备。
六、质量控制和监测6.1 消毒灭菌管理小组应定期对消毒灭菌工作进行质量控制和监测,确保消毒灭菌工作的质量和效果。
医疗设备灭菌管理制度
医疗设备灭菌管理制度1. 总则为确保医疗设备的安全和有效使用,保障医疗服务质量,本制度旨在规范医院医疗设备的灭菌管理工作,确保灭菌过程的合规性和可追溯性。
2. 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医院全部医疗设备的灭菌管理工作。
3. 灭菌人员管理3.1 灭菌操作人员1.灭菌操作必需由经过专业培训和取得相应资格证书的人员执行;2.灭菌操作人员应经过定期健康检查,确保身体健康;3.灭菌操作人员应严格遵守操作规程,不得随便更改、调整灭菌设备的设置参数和操作流程。
3.2 灭菌负责人1.医院设立特地的灭菌负责人,负责全面管理和协调医疗设备的灭菌工作;2.灭菌负责人应具备相关的医疗设备管理和灭菌技术知识,定期参加培训和学习,并及时了解最新的灭菌管理规范和技术;3.灭菌负责人对灭菌操作人员的工作进行考核和引导,确保灭菌工作的准确性和有效性;4.灭菌负责人应及时报告和处理灭菌过程中的异常情况,并进行必需的整改和记录。
4. 灭菌设备管理4.1 灭菌设备采购1.医院应依据实际需要和国家相关规定,选择符合要求的灭菌设备;2.采购的灭菌设备应具备能够满足医院各项灭菌需求的功能和性能,同时要求设备有完善的使用说明书和技术支持;3.对于大型灭菌设备,医院应委托专业人员进行验收和调试,确保设备符合使用要求。
4.2 灭菌设备维护保养1.医院应建立灭菌设备的维护保养计划,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行和可靠性;2.对于灭菌设备的维护保养应委托专业的维护和修理人员进行,每次维护保养都应有认真的记录;3.灭菌设备维护保养过程中发现的故障或异常情况应及时报告,并做好相应的处理和记录。
4.3 灭菌设备校准验证1.医院应定期对灭菌设备进行校准和验证,确保设备的灭菌效果符合规定要求;2.灭菌设备的校准验证应委托具备资质的第三方机构进行,确保结果的客观性和准确性;3.灭菌设备校准验证结果应及时记录和归档,供后续的管理和审计参考。
5. 灭菌过程管理5.1 灭菌操作规程1.医院应建立灭菌操作规程,明确灭菌设备的使用方法、操作流程和注意事项;2.灭菌操作规程应针对不同类型的医疗设备进行细分,确保操作的准确性和针对性;3.灭菌操作规程应定期进行更新和修订,确保与国家相关规范的全都性。
消毒与灭菌管理制度
消毒与灭菌管理制度一、总则1.为保障患者和医务人员的健康安全,提高医疗质量,依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的相关要求,订立本规章制度。
2.本制度适用于本医院全部科室、病区及相关人员,包含医护人员、清洁人员等。
3.全部消毒与灭菌工作必需依照相关规范和操作流程进行,确保有效性和可追溯性。
二、消毒和灭菌分类1.防备性消毒:对病房、手术室、检验室等医疗环境进行定期消毒,以减少传染病的发生和传播。
2.污染区域消毒:对手术间、医疗废物处理间等高污染区域进行消毒,防止交叉感染的发生。
3.器械消毒和灭菌:对使用过的医疗器械进行消毒和灭菌,确保无菌状态,防止器械引发感染。
三、消毒与灭菌人员1.医务人员应经过相关培训,并持有相应的医务人员资格证书,方可进行消毒与灭菌工作。
2.消毒与灭菌人员应遵守严格的个人卫生要求,包含穿着专业工作服、佩戴口罩和手套,保持清洁与干燥的工作环境。
3.消毒与灭菌人员须定期进行健康体检,确保身体健康,免除传染病的传播风险。
4.每位消毒与灭菌人员必需熟识相关操作流程和工作要求,并记录操作过程中的关键环节。
四、消毒与灭菌设备1.全部消毒和灭菌设备必需经过严格的验收,并定期维护、保养,确保其正常工作状态和有效性。
2.消毒和灭菌设备的操作人员必需经过专业培训,熟识设备的使用方法和操作流程。
3.使用过的消毒工具必需进行清洁和消毒处理,避开再次污染。
4.消毒和灭菌设备的运营记录和维护保养记录必需完整、真实,可随时向监管部门供应。
五、消毒与灭菌流程1. 防备性消毒1.定期消毒工作由特地人员负责执行,确保依照规定时间和频率进行。
2.采取机械和化学双重消毒方法,对医疗环境中的表面、空气和物品进行消毒处理。
3.每次消毒后应在明显位置张贴消毒通知,并记录消毒日期和消毒人员。
4.消毒过程中应注意个人防护,严格遵守操作规程,保证消毒效果。
2. 污染区域消毒1.污染区域指手术间、产房、病房、诊疗室等容易受到污染的区域,应定期进行消毒。
灭菌检测管理规程
灭菌检测管理规程1.目的:根据《GB 19489-2008 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为了加强灭菌监测管理,保证灭菌效果并达到生物安全防护水平二级(BSL-2),制定本管理规程。
2.范围:本规程适用于灭菌监测管理。
3.责任:3.1.公司所有使用到灭菌设备的人员均需要执行本管理规程;3.2.质量部负责检查监督本规程的执行。
4.定义:4.1.灭菌:系指物理或化学等方法杀灭或除去所有致病和非致病微生物繁殖体和芽孢的手段。
4.2.灭菌法:系指杀灭或除去所有致病和非致病微生物繁殖体和芽孢的方法和技术。
灭菌法主要分为物理灭菌法和化学灭菌法。
4.3.物理灭菌法:物理灭菌技术是利用蛋白质与核酸具有遇热、射线不稳定的特性,采用加热、射线和过滤方法,杀灭或除去微生物的技术称为物理灭菌法。
物理灭菌法包括干热灭菌、湿热灭菌、除菌过滤法和辐射灭菌等。
4.4.化学灭菌法:系指用化学药品直接作用于微生物而将其杀灭的方法,可分为气体灭菌剂和液体灭菌剂。
4.5.灭菌程序:指使物体成为无菌的一系列运行参数(例如时间、温度、压力)和条件组成的程序。
5.正文:5.1.灭菌控制基本原则5.1.1.根据被灭菌物品的性质选择灭菌的程序,各种灭菌必须符合其特定的适用范围,灭菌的程序需要经过验证。
灭菌物品参数的选择原则如下表:5.1.2.物理监测:若灭菌器有记录打印功能,则每次灭菌采用打印条进行记录整个灭菌过程,以确保程序运行过程中是否正常。
若灭菌异常需要进行评估,判断是否需要再次灭菌或其他方法进行处理。
5.1.3.化学监测:为确保指示物品是否完成灭菌。
每次灭菌时,灭菌物品的独立包装外表面粘贴灭菌指示带,并在指示带上标明灭菌日期,完成灭菌后,观察灭菌指示胶带颜色变化。
灭菌指示胶带灭菌前颜色为米黄色,灭菌后为褐色至黑色斜纹,若灭菌后灭菌指示胶带为褐色至黑色斜纹,则合格,否则为不合格。
5.1.4.生物监测:为确保灭菌物品是否达到灭菌效果,利用生物指示剂来确认各灭菌程序达到预定要求。
消毒灭菌管理制度
消毒灭菌管理制度一、制度背景与目的为了确保企业环境卫生和员工健康,提高产品质量和安全性,规范和完满消毒灭菌管理工作,订立本制度。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企业全部职能部门及其员工。
三、管理标准1. 消毒灭菌设备管理1.1 依照相关法律法规要求,保证消毒灭菌设备的有效性和可靠性。
1.2 消毒灭菌设备应定期维护并记录维护情况,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转。
1.3 消毒灭菌设备应进行定期检测和校准,以确保其实现消毒灭菌的有效性要求。
2. 消毒灭菌操作规程2.1 消毒灭菌操作前,操作人员应进行相关培训,并持有相应证书,确保操作的安全性和标准化。
2.2 操作人员应依照操作规程正确使用消毒灭菌设备和消毒剂,确保实现消毒灭菌要求。
2.3 消毒灭菌操作过程中应使用个人防护装备,包含但不限于戴口罩、手套等,以确保操作人员的安全。
2.4 操作人员应注意消毒灭菌操作的环境卫生,保持操作区域的清洁和乾净。
3. 消毒灭菌记录与数据管理3.1 每次消毒灭菌操作应及时记录相关数据,包含但不限于操作时间、操作人员、消毒灭菌设备编号、消毒剂种类和浓度、操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等。
3.2 消毒灭菌记录应依照要求进行整理、归档和保管,确保数据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3.3 相关消毒灭菌数据应定期进行分析和评估,并依据评估结果进行改进和优化。
四、考核标准1. 消毒灭菌设备管理考核1.1 消毒灭菌设备维护记录的完整性和准确性。
1.2 消毒灭菌设备检测和校准记录的整理和归档情况。
1.3 消毒灭菌设备的有效使用情况,包含但不限于设备运转是否正常、是否实现消毒灭菌要求等。
2. 消毒灭菌操作规程考核2.1 操作人员是否持有相关培训证书。
2.2 操作记录的完整性和准确性。
2.3 是否正确使用个人防护装备。
2.4 操作环境的清洁和乾净程度。
3. 消毒灭菌记录与数据管理考核3.1 消毒灭菌记录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3.2 消毒灭菌数据的分析和评估情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的:加强灭菌管理,保证灭菌效果。
范围:本规程适用于灭菌管理。
职责:车间主任、工艺员、操作工对本规程的实施负责。
内容:1定义1.1灭菌系指物理或化学等方法杀灭或除去所有致病和非致病微生物繁殖体和芽孢的手段。
1.2灭菌法:系指杀灭或除去所有致病和非致病微生物繁殖体和芽孢的方法和技术。
1.3 采用灭菌方法的主要目的是:杀灭或除去所有微生物繁殖体和芽胞,最大限度地提高药物制剂的安全性,保护制剂的稳定性,保证制剂的临床疗效。
1.4无菌保证水平指灭菌后,一个被灭菌品中(或上)单个活菌存在的概率。
SAL 取的量值通常为10-6 或10-3。
用这个量值来评价无菌保证时,10-6 比10-3 的灭菌保证水平要好得多。
1.5灭菌程序:指使物体成为无菌的一系列运行参数(例如时间、温度、压力)和条件组成的程序。
1.6 灭菌程序的性能确认指有文件及记录的确认,以证明一个系统,根据书面的预先确定的技术标准并在规定的运行环境中运行时,能够始终如一地完成或控制所要求的灭菌活动。
2 灭菌法的分类2.1 物理灭菌法:物理灭菌技术是利用蛋白质与核酸具有遇热、射线不稳定的特性,采用加热、射线和过滤方法,杀灭或除去微生物的技术称为物理灭菌法,亦称物理灭菌技术。
2.2 物理灭菌法包括干热灭菌、湿热灭菌、除菌过滤法和辐射灭菌,我公司目前不使用辐射灭菌2.3化学灭菌法:系指用化学药品直接作用于微生物而将其杀灭的方法,可分为气体灭菌剂和液体灭菌剂。
目前我公司不使用化学灭菌法,使用消毒剂辅助消毒,用臭氧环境消毒,不列为灭菌,只是作为环境控制措施。
3 灭菌控制基本原则3.1 无菌制剂及无菌制剂使用的所有与药品最终接触物品在工艺设计及操作时尽可能采用加热方式进行最终灭菌。
3.2 最终灭菌产品中的微生物存活概率(即无菌保证水平,SAL)不得高于10-6、对热稳定的物品,可采用过度杀灭法,其SAL应≤10-12。
采用湿热灭菌方法进行最终灭菌的,通常标准灭菌时间F0值应当大于8分钟,流通蒸汽处理不属于最终灭菌,制剂的灭菌工艺设计尽可能的采用过渡灭菌;3.3 湿热灭菌的器具、过滤器、包装材料、管路等耐高温的物品,采用过度灭菌法即F0 至少为12分钟的灭菌程序,过度灭菌法要求湿热灭菌121℃15 分钟以上。
3.4公司干热灭菌采用过度杀灭法。
用于能承受更多的热辐射而不出现不良反应的物品如不锈钢、玻璃器具、可耐干热的包装材料(瓶)。
采用180℃2小时、250℃45分钟、320℃8分钟。
3.4公司生产的冻干制品及注射剂灭菌工艺F0值小于8分钟等对热不稳定的产品,采用无菌生产操作及过滤除菌的替代方法,来保证无菌效果。
3.5 灭菌工艺选择原则3.5.1依据产品的性质及被物品的性质采用湿热、干热、过滤除菌的方式进行灭菌,各种灭菌方式必须符合其特定的适用范围,灭菌工艺必须与注册批准的要求相一致,并经过验证。
灭菌工艺选择原则见附件13.5.2 热稳定性不很好的产品采用,残存概率法,通过控制工艺过程的微生物污染和灭菌工艺参数使产品无菌,灭菌过程8≤ F0<12分钟,最终灭菌工艺-无菌保证值不小于6;3.5.3热稳定性好的产品(器具、包材等),采用过度灭菌法,彻底杀灭任何污染的微生物为实现无菌,最终灭菌工艺-无菌保证值不小于6,F0不低于12。
特定条件下F0值可低于8。
3.5.4 热稳定性很差的产品,F0值低于8的灭菌工艺,以无菌生产工艺为基础,灭菌是提高无菌保证水平的辅助手段不计算F0值,污染概率不大于0.1%,即非最终灭菌工艺-无菌保证值不大于3,产品采用无菌灌装工艺。
密封后可适当加热以提高无菌保证水平,用于部分小容量注射剂;密封后完全不加热-冻干粉针。
3.5.5.过度杀灭方法提供的无菌保证水平SAL≤6。
冷点处湿热灭菌F0 ≥12、干热灭菌FH≥1365,实现生物指示剂下降至少12 个对数单位灭菌时间。
3.6灭菌程序(设备)确认3.6.1灭菌工艺(设备)在投入使用前,必须采用物理检测手段和生物指示剂,验证其对产品或物品的适用性及所有部位达到了预期的灭菌效果;3.6.2按照供应商的要求保存和使用生物指示剂,并通过阳性对照试验确认其质量。
使用生物指示剂时,应当采取严格管理措施,防止由此所致的微生物污染。
3.6.3 灭菌设备及工艺验证要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3.6.3.1湿热灭菌:空载、满载、热穿透确认;最冷点确认:生物挑战实验;均匀度实验;灭菌程序:温度、升温时间、保温时间、降温时间、脉动、真空度、装在数量、排列方式等。
3.6.3.2干热灭菌:空载、满载、热穿透确认;最冷点确认:细菌内毒素挑战实验;均匀度实验;灭菌程序温度、灭菌升温时间、保温时间、降温时间、洁净度装在数量、排列方式等。
3.6.3.3 除菌过滤:滤器的完整性实验(滤器出厂挑战性试验、起泡点试验);过滤的温度、压力、Ph、流量、最大过滤量确认等。
3.6.3.3灭菌设备需做做:设计确认、安装确认、运行确认、性能确认。
3.6.4灭菌程序性能确认合格标准3.6.4.1 在验证方案中清楚地明确物理和生物确认的合格标准。
这些标准根据待灭菌产品的类型、采用的灭菌方法、适当的法规要求以及在灭菌程序开发时确定的运行参数等确定。
3.6.4.2 典型的物理确认的合格标准示例如下:3.6.4.2.1用热穿透探头测得超过设定温度的最短及最长时间3.6.4.2.2F0 \FH的下限及上限3.6.4.2.3 灭菌阶段结束时的最低F0 、FH值3.6.4.2.4灭菌阶段的最低和最高压力、温度3.6.4.2.5饱和蒸汽温度和压力之间的关系3.6.4.2.6灭菌阶段腔室的最低和最高温度3.6.4.2.7热穿透温度探头之间的最大温差或F0、FH 的变化范围3.6.4.2.8热分布试验中温度探头间的最大温差3.6.4.2.9最长平衡时间3.6.4.2.10最少正常运行的探头数3.6.4.2.11典型的生物确认合格标准示例如下:3.6.4.2.11.1微生物挑战试验中,孢子的对数下降值符合预期标准3.6.4.2.11.2规定的阳性和阴性对照符合设定要求3.6.4.2.12 干热灭菌设备灭菌室内的洁净度;处内毒素挑战实验。
3.6.4.2.13 除菌过滤的挑战实验(厂家做使用时检查数据)起泡点试验。
3.6.3通过验证确认灭菌设备腔室内待灭菌产品和物品的装载方式以及灭菌程序;经过验证确认过滤器的有效性。
3.6.4 定期对灭菌工艺及设备的有效性进行再验证(每年至少一次)。
设备重大变更后,须进行再验证。
应当保存再验证记录。
过滤器使用前、使用后均起泡点实验以确认其完整性。
3.7 所有的待灭菌物品均须按规定的要求处理,以获得良好的灭菌效果,灭菌工艺的设计应当保证符合灭菌要求。
3.8有明确区分已灭菌产品和待灭菌产品的方法。
每一车(盘或其它装载设备)产品或物料均应贴签,清晰地注明品名、批号并标明是否已经灭菌。
必要时可用湿热灭菌指示带加以区分。
3.9 灭菌设备采用双飞结构,已灭菌、未灭菌出入口不在一个房间内,防止混淆。
3.10每一次灭菌操作应当有灭菌记录,并作为产品放行的依据之一。
4 灭菌工艺的风险评估与控制4.1 灭菌工艺4.1.1 热稳定性不很好的产品采用,残存概率法 F0 8-12,可用于小容量注射剂4.1.1.1 潜在风险:灭菌程序的F0值偏低;后果:灭菌不彻底。
4.1.1.2 措施:设计与选用优良的灭菌设备,充分的验证,严格的日常管理。
选用优良灭菌釜,热均匀性好,多点温度控制,防止二次污染;验证热穿透标准8≤F0平均-3SD ≤F0平均+3SD≤12;温度探头每6个月校验一次,每年再验证热穿透;微生物挑战试验体现最差条件4.1.1.2质量风险评估:灭菌釜的设计和验证可保证灭菌工艺的适用性,即产品能均匀受热,使其F0达到8-12;微生物挑战试验证明F0在最小时,产品灭菌前污染量≤1000 CFU/瓶,且污染菌在产品中D值≤1分钟时,无菌保证水平≤10-64.1.1.3 结果不会发生二次污染。
4.1.1.4 风险水平:可以接受。
4.2 热稳定性好的产品(湿热灭菌以用于器具、包材、服装等耐湿那高温物品以及耐高无温药品;干热灭菌适用于耐高温但不适于湿热或可被湿热破坏的物品,如玻璃、金属设备、器具,不需湿气穿透的油脂类等),采用过度灭菌法。
4.2.1质量风险评估:很少发现自然生成的微生物的D121℃值大于0.5 分钟。
过度杀灭设计法假设的初始菌数量和耐热性都高于实际情况。
大多数微生物的耐热性都比较低,因此,过度杀灭的灭菌程序能提供很高的无菌保证值。
由于该方法已经对初始菌数量及耐热性作了最坏的假设,因此从技术角度看,对被灭菌品不需要进行常规的初始菌监控。
4.2.2 结果无菌保证效果好4.2.3潜在风险:低4.2.4风险水平:可以接受。
4.2.5 过度杀灭法,可选用湿热灭菌或干热灭菌法,保证其无菌保证水平小于6,原则上能选用湿热的用湿热。
干热灭菌又出热源功能。
4.3 热稳定性很差的产品:无菌灌装产品;F0值低于8的灭菌工艺。
4.3.1 潜在风险:除菌过滤器不能将病毒或支原体全部滤除,除菌效果依赖过滤器的微生物截留能力,是灭菌方法中风险最大的方式。
4.3.2 措施:确认采用的过滤器为“除菌级”的,即“除菌过滤器”。
完成相关的标准方法验证和工艺验证。
对过滤药液所用的时间、滤出总量、过滤器二侧压力(压差)进行控制规定过滤器的重复使用次数,做滤器完整性实验,两只串联使用,严格非灭菌制剂管理。
控制生产环境、生产设备、人员、以及灭菌操作、除菌操作、模拟灌装等手段严格控制,对关键要素进行验证,以确保无菌水平。
4.3.3潜在风险:中等:此风险要求采用控制措施,通过提高可检测性及/或降低风险产生的可能性来降低最终风险水平。
所采用的措施可以是规程或技术措施,但均应经过验证。
4.3.4 风险水平:可以接受。
4.4 被灭菌原材料和内包装材料的风险评估与控制4.4.1 潜在风险:微生物质量缺陷,灭菌过程与被污染的细菌量有线性关系,因此,被灭菌材料的污染水平直接影响灭菌效果。
4.4.2 后果:可导致产品灭菌前微生物含量失控4.4.3 产生风险的原因:供应商质量保证不完善;注射用水系统设计或管理不完善;清洁不彻底;环境造成被灭菌物品被二次污染。
4.4.4 管理措施:采购标准控制原辅料微生物限度;供应商均按SOP规定经过严格筛选;必要时检查微生物含量,严格管理仓储条件;包材定点采购,防止淋湿和昆虫污染;注射用水80℃以上高速循环;按照SOP对总回水口每日取样,对其它使用点每周循环检验微生物和内毒素;对被灭菌物品按清洁规程清洁并在规定的环境位置存放,在清洁后规定时间灭菌4.4.5风险水平:年度质量回顾证明质量稳定,可以接受4.5灭菌前各工序风险评估4.5.1潜在风险:灭菌前微生物失控4.5.2后果:超出已验证的灭菌工艺的范围,导致灭菌不彻底4.5.3原因:设备清洁、消毒不当;包装容器清洗不当;生产环境和操作人员引;关键设备偏差;残留微生物在适宜的条件下繁殖4.5.4管理措施4.5.4.1监控:制定灭菌前微生物含量警戒、纠偏、合格标准;SOP保证灭菌前微生物含量样品的代表性;样品应反映最差情况;年度质量回顾可反映整体状况4.5.4.2设备清洁:管理设备的状态;验证的CIP和SIP程序及清洁规程;控制关键参数:水温,清洁剂浓度,流速,时间,阀门的开闭,蒸汽温度,压力等;SOP详细规定各种生产计划模式下清洁周期与有效期4.5.4.3消除生产环境和人员造成的污染;符合动态标准的洁净区;备料和配液为C级;灌装为B级背景下的局部A级;压盖为B级背景下的局部A级;A级下微粒监测,C级区每周监测;进行DOP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