腐败的经济学分析:另一种观点

合集下载

对腐败问题的经济学思考

对腐败问题的经济学思考

对腐败问题的经济学思考关于对腐败问题的经济学思考一、腐败的经济学定义及其影响分析腐败是指利用职务之便、权力之力或者职务、权力之外的其他手段谋取不正当私利的行为。

在经济学中,腐败通常会给整体经济造成不利的影响。

首先,腐败增加了公共资源的浪费。

其次,由于腐败导致政府机构的效率低下,影响了政策制定和执行的效力。

最后,腐败也会损害企业经济竞争力,使其面临更大的市场不确定性。

二、腐败问题的成因分析及其解决思路腐败是多方面因素的结果,包括制度、社会、政治、文化等多个方面。

解决腐败问题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包括强化监管、加强司法力度、完善制度和加强教育等方面。

三、腐败问题下经济效率的探究腐败对经济效率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浪费资源、削弱竞争、破坏经济安全。

为此,需要从经济学角度探究腐败问题对经济效率的影响,以及如何评估腐败的成本。

四、腐败问题的国际比较分析不同国家的腐败程度存在很大差别,这其中涉及到多种因素的影响;然而,腐败问题不是某一个地区的问题,而是一种全局性的现象。

因此,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加强各国之间的合作与交流,推进全球反腐败进程。

五、基层腐败问题及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基层腐败是指一些低层次的公共服务单位和基层政府中存在的腐败行为。

基层腐败不仅严重损害了公共利益,还严重威胁了经济社会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因此,需要加强基层反腐败工作,提高监管能力,树立廉洁奉公的意识。

案例分析:1、湖南耒阳市大堰镇贪污案2019年7月,湖南省耒阳市检察院对耒阳市大堰镇原副镇长李某某、财政所原所长刘某某等21人涉嫌受贿、贪污等违法行为进行了公诉,案值高达1.5亿元。

该案反映出耒阳市大堰镇政府腐败问题突出、层层掩盖、互相包庇等现象,在当地引起了很大震动。

该案的存在给地方经济发展带来了严重的影响。

2、玻利维亚国有企业腐败案玻利维亚国有企业腐败案,是指玻利维亚电力公司、水泥公司等国有企业在2006年起的一系列腐败行为。

涉案金额高达数亿美元,其中不乏招标黑幕、贪污、虚假发票等腐败行为。

腐败与遏制腐败的新制度经济学分析

腐败与遏制腐败的新制度经济学分析

摘要:腐败是公共部门的工作人员滥用公共权力以谋取个人利益的行为。

腐败问题是世界各国政府都面临的难题。

从新制度经济学视角看,腐败的成因有个人因素、产权因素和制度因素。

遏制腐败不仅需要提高公职人员自身素质和道德修养,更需要合适且有效的正式制度约束和整个社会形成良好的反腐文化氛围和价值导向。

关键词:腐败遏制腐败新制度经济学腐败是公共部门的公职人员滥用公共权力以谋取个人利益的行为。

随着经济和社会高速发展,各种腐败现象也逐渐滋生蔓延。

我国已进入腐败高发期,腐败正不断侵蚀改革开放以来的成果,延误现代化进程与和谐社会建设,成为影响政治、经济和社会正常发展的大敌。

1.腐败的成因分析1.1腐败产生的个人因素经济学理论中,人都以自身利益最大化为目标,都有投机取巧、为自己谋取最大利益的倾向和追求收益内在与成本外化的行为。

公职人员代理行使人民委托的公权力,其角色原本是大公无私、一心为民的行政人,但他们也是理性经济人,追求私利最大化。

公职人员通过权衡腐败的成本和收益,在行使公权力的过程中作出符合其个人经济理性的选择。

而现实中人们面临复杂又不确定的环境,各种交易中存在信息不完全或不确定,人对环境的计算和认知能力有限,因此人的行为是有限理性的。

虽然存在监管制度,但制度运行也存在不确定性,权力运用也难免偏离最初设定的程序。

由于信息不对称及制度环境的弱化,腐败的私人成本远小于巨额预期收益,腐败便成为一本万利甚至无本万利的手段用来谋取私利。

1.2腐败的产权因素分析资源的权利属性很复杂导致测定每种属性都要成本,资源的各种权利属性总是无法得到完全界定,这些未被界定的权利其价值就留在了“公共领域”里形成租金。

[1]产权界定不清晰导致公共领域中的租金巨大且每项交易成本很高。

公权力被委托给了公共部门代为行使,在人民和公共部门之间形成了委托代理关系,其权利归属就显得模糊。

当寻租方认为争取公共领域的租金比进行正常生产活动更有利可图时,就会进行寻租活动。

腐败的经济学分析的五大理论述评[1]

腐败的经济学分析的五大理论述评[1]
程看作是市场过程。
一、腐败的经济选择理论
4、政府公职人员具有两种权力:一是公权,二
是私权。他的职业要求是作一个“忠实公共人“,他
在公权的行使过程中,要坚公共利益最大化原则。
5、作为“理性经济人”,他必然有其自身的利
益,他在行使私权的过程中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
二、腐败的寻租理论
1、从广义上讲,寻租(Rent-Seeking)就是 “花费稀缺资源追求纯粹转移的活动”。 2、 经济学家布坎南、图洛克等把寻租活动产生
有两种:道德约束和法律约束。
三、腐败的交易费用理论
无论是道德约束还是法律约束,都是要支付成
本的。为道德约束能够进行而支付的成本包括 (1)道德伦理体系的构建成本 (2)教育成本 (3)监督成本
三、腐败的交易费用理论
相对于带有”事前约束“性质的道德约束而言,法律 约束更具有“事后约束”的色影。为维持法律约束的正常进 行而不得不支付的成本包括: (1)法律体系的建立成本刊 (2)建立执法机构的成本刊 (3)执法过程当中的成本支出刊 (4)搜寻有关腐败分子信息的成本支出 (5)由于“事后”性质,执法人员要时时保持“高度警 惕”, 由此产生的“精神闲暇损失”成本刊 (6)监督执法人员的成本
根据经济学理论的分析,可以认为,腐败的产生 与现行社会的市场机制存在着必然的联系,那么我们 只能把它理解为人类在追求经济效率、社会公正方面 所必须付出的代价.既然腐败是政治权力的衍生物,只 要权力存在,腐败就不会自动消亡,而且控制腐败会 产生成本,那么,我们的反腐败目标就不应是幻想如 何彻底消除腐败,而应该是实事求是的定为如何最佳 程度和最为有效地遏制腐败.理论上最佳程度可以根据 边际成本与边际收益相等的思想来定,即反腐败的边 际社会收益等于腐败的边际成本的时候.

腐败的经济原因

腐败的经济原因

浅析腐败的经济原因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有许多政府官员和企业相关负责人腐败事件被披露出来,打击腐败力度也不断加大。

腐败不仅仅是一个社会问题,也是一个经济问题,腐败损害了国家经济的发展,造成潜在的国家资源的损失和浪费,更是降低了政府的信誉度、增加了信用交易成本。

本文从经济学的角度去分析腐败,把腐败看做一种经营活动,用”理性人”、资源稀缺性、供给需求论以及博弈论等理论分析腐败的成因,并对反腐败提出相关意见和建议,如建立良好的监督机制,提高监督效率,降低监督成本,完善相关法律体系等。

关键词:腐败;供给需求弹性;博弈引言当前,腐败已经成为中国乃至全世界的不正之风的焦点,严重影响了中国改革的进程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

如何有效的预防和抑制腐败之风,是全国上下极为关注的重要社会问题问题。

对腐败问题进行经济学的思考和分析,或许可以给我们一些相关的启示。

一、腐败现象及其危害很多经济学家已经给腐败下了经济学的定义,从广义上来说,腐败是通过关系而有意识地不遵从规则和约束,以图从该行为中为个人或相关的个体谋取利益。

具体说来,腐败是官员或者官僚集团利用公共权力谋求私利的一种经营活动,他们总是期望以最低的成本做最大的买卖,获得最大的收益。

从”经济人”角度上分析,腐败是腐败者利用职权等谋求私利或者集团利益最大化的行为。

对于腐败的影响尚有争论,曾有人认为,腐败是经济增长必要的润滑剂,它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效率,对经济的发展是有利的。

但是,大量的研究以及事实表明,腐败阻碍了经济的发展。

腐败加剧了不平等竞争。

(一)腐败危害国家经济发展经济发展离不开企业的发展,腐败影响了企业的正常经营活动。

实际上,支付更多行政贿赂的公司比那些不支付任何贿赂的公司在官僚身上浪费了更多的时间,降低了效率,付出了更多的隐形成本和代价。

并且由于腐败造成的机会不均等性特别影响了小公司和行业新的进入者,在腐败盛行的领域中,可能因为小的企业和行业新手缺少寻租途径而无法进入市场。

腐败现象的经济学分析

腐败现象的经济学分析

腐败现象的经济学分析通过从腐败产生的根源寻租活动进行分析,认为其实质就是官僚阶层设租和抽租的过程。

鉴于寻租等腐败活动会造成资源误置、增加成本、妨碍经济体系的正常运行,对如何预防腐败提出相应的经济学措施。

标签:腐败;租金;寻租1腐败的经济学分析从形式上来看,腐败主要表现为贪污贿赂、以权谋私、挥霍国家资财、为特殊利益者提供优惠便利、兼职经商、渎职以及徇私舞弊等多种形式。

尽管腐败具有多样化特点,但从经济学的角度看,腐败的实质就是政治权力与经济财富之间的交换,即“权钱交易”。

在市场经济体制中,由于示范效应的结果,只要有一个人利用手中的权力为自己捞取特殊利益,其他人就会模仿,出现“权力泛化”现象。

于是,市场经济中正常的商品交换被“权利交换”所取代,而权力已经成为一种特殊商品,或者交换资源的资源,“权力上市”最终促成了权钱交易的实现。

那么,权力是如何完成利益交换和资源掠夺这一腐败的过程呢?从经济学上来看,腐败产生的根源在于,控制着政治市场和经济资源配置权力的官僚在个人私利最大化的刺激下,因为制度的欠缺,出现了机会主义行为——“设租”与“寻租”,和直接的非生产性寻利行为。

1.1租金和寻租对腐败产生的根源进行分析,首先需要明确租金和寻租。

租金一词作为特定意义上的术语是20世纪70年代才在应用经济学理论中出现的,经济学家布坎南认为“租金是支付给资源所有者的款项中超出那些资源在任何可替代的用途中所能得到的款项的一部分”,因此租金是超出机会成本的收入,我们可以简单地理解为超出资源或商品正常价值的价值,即“垄断利润”。

寻租就是寻求租金,社会生活中最常见的是狭义的寻租,是指利用行政、法律等手段阻碍生产要素自由流动、经济交易自由竞争,从而达到获取和维护即得利益的行为。

从经济学本质上来看,寻租及腐败是非市场经济(non-market economy)或政府失败(government failure)的一个基本类型,寻租是政府干预的副产品。

腐败现象的经济学分析

腐败现象的经济学分析
腐败是一种病态的社会问题,也是一种复杂的经济现象。当代经济学对之进行了透彻的分析。通过这些分析,我们可以进一步了解腐败的实质和反腐败的重点所在。
腐败理论之一是“经济人”理论。斯密最早阐述了“经济人”思想,帕累托首先提出了“经济人”的概念。斯密认为:“各个人都不断地努力为他自己所能支配的资本找到最有利的用途。固然,他所考虑的不是社会利益,而是他自身的利益。”帕累托认为,“经济人”总是在比较其边际效用,看怎样才能使自己获益最大。可见,“经济人”就是自利人,他考虑的是自己的利益,而不是他人的或社会的利益;“经济人”也是理性人,他要考虑以最小的成本或代价获取最大的生产或利益。腐败产生的基础就是“经济人”行为,“经济人”为了使自身的利益最大化,就可能利用制度、法律、政策的漏洞,徇私舞弊,巧取豪夺。
20世纪70年代,关于腐败的寻租理论问世,引起了世界范围内的强烈反响,布坎南因寻租理论及公共选择理论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最早提出“寻租”概念的是克鲁格。所谓“寻租”就是追求非生产性的利益,或者追求管制带来的价格差。斯蒂格里兹认为,寻租就是从政府那里获得特殊的好处;布坎南认为,寻租指那些本可以用于价值生产活动的资源被用在了决定分配结果的竞争上了。也就是说,由于政府干预和行政管制,抑制了竞争,扩大了供求差额,形成了差价收入——租金。可见,哪里有垄断、特权和管制,哪里就有租金。贝克尔说:“腐败是政府干预经济的外在产物,对经济的控制越多,腐败也就越严重。”日本学者青木昌彦提出了腐败的内部人控制理论。在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中,经理人员是“内部人”,他们掌握了企业的控制权,倘若没有有效的监督机制,他们极有可能侵害出资人的利益,形成腐败。因为内部人控制的资产往往属于“无保障资产”,如国有资产。
解决之道,关键在于进行“机制设计”,健全制度、法治。

关于腐败的经济学分析

关于腐败的经济学分析

(原文发表于《战略与管理》2000年12月) 关于腐败的经济学分析 (An Economics of Corruption)汪丁丁 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 浙江大学经济学院 一. 引言 关于‘腐败’的经济学,它的显著特点之一是它不像经济学既有的分析对象那样可以实证地度量和统计,以致实证研究机构例如“透明国际(Transparency International)”不得不采用“腐败感(perceived corruption index)”这类指标。

尽管有如此的实证研究方面的限制, 腐败(不论是隐蔽的还是公开的),人们对腐败的切实感受,以及腐败对社会政治经济肌体的侵蚀,仍然是最受公众关注的社会科学研究题目之一。

因此,对腐败的研究文献(主要分布于社会学、政治学、和经济学领域内)自1990年代以来迅速积累,至今已经颇有“浩如烟海”之感。

 在西方传统中,‘腐败’一词来自拉丁文动词‘corruptus’,意思是“毁灭”、“破坏”。

它的希腊词根διαϕθ-意味着丑陋地死去或毁灭(页191,Liddell,1889)。

不难判断,罗马人从希腊文化中借来了这一语词的负面含义,用以指称官员的违法行为。

凡是有组织的地方就必定会有腐败,希腊人和罗马人一样无法免除腐败的侵蚀。

不同的是,后者建立了大规模的帝国组织而前者从来没有机会和欲望以个人自由为代价去建立罗马式的组织。

当组织规模扩大时,权力在组织成员之间的配置可能失去均衡,权力可能迅速集中到少数成员或少数公职那里,于是腐败就成为大规模组织的生死存亡问题,它往往导致整个组织的瓦解。

 其次,作为学术研究对象的‘腐败’不同于作为感受的‘腐败’。

前者要求概念的可操作性,可观测性,以及与学科其它概念定义的逻辑自恰性。

一般意义上的‘腐败’如同这一语词在汉语中的含义那样广泛,它泛指一切形式的‘腐败(有机体的分解过程)’。

即便人们已经将腐败按照它发生的领域划分为‘立法的’、‘司法的’、‘行政的’,等类别,它仍然太过宽泛。

从经济学角度看腐败问题

从经济学角度看腐败问题

( eate ue io Dpr m o prs n& 凸d 抽 cno unnU v syo /  ̄'adEo m ̄,K n /g602 m fS vi c n如  ̄ a me i Fa e n a / m fYn rt f n c n umn 52 1
C ia hn )
A  ̄a e : h or p in i h n a b e n h r cl p o lm ic 9 0’ n l ' t T e c ru t n C i a h s e n o e o te c t a rb e s s e 1 8 s a d a o f i i n b te e h n ’ c n m c a d 0 h i oh rd C i a S e o o n o t i  ̄ rfr n o i e eo me t S ti v r inf . tt eoms a d sca d v lp n . o i s ey sg i  ̄ n o l ia
收 稿 日期 :0 1 2 2 20 —1 一j
作者简介:} 哥 卫平(96 ) 男, 17一 , 云南寻句人. 门太学在 职研 究生, 厦 主要从 事会计理论 、 融厦经济管理研 究。 金

91 ・
维普资讯
云南财贸学院学报 U p dev Pot ek g简祢 D P 。腐败的存在和盛行是产生这些非生产性寻利活动的诱 因, nr u6e r —Sei , o f i n O) 官 员手中的权力又使其有获利的可能 , 片面追求个人效用最大化 , 而这些资源如果投人生产领域将给个 人 和社会 带来 更大 的效用 , 政府 中要 害 的职位便 成为 人们 竞 相追 逐 的 目标 , 于这 方 面的 时 间 、 钱 用 金 又是一笔资源的纯粹浪费。他们“ 买官” 之后, 大肆敛财 , 变本加厉, 资源浪费更严重 , 近年来频频曝光 的“ 豆腐渣” 工程便是最好的例证。同时, 腐败往往导致国家机器 的钝化和政府行为的市场化 , 最终导 致社会和政治的不稳定。腐败通过直接( 错误配置 ) 和间接( 降低投资率) 两种机制, 对人力资源配置 、 制度绩效、 稳定等负面影响制约和阻碍着经济增长。同时 , 腐败将阻碍技术和制度的变更创新。如果 个行业 中~部分企业把资源投人到直接非生产性寻利活动取得政府的保护或“ 优惠政策”并通过 , 这种不正当竞争手段在商业竞争中获胜 , 那么致力于技术创新 、 降低成本 、 提高产品竞争力的另一部

对腐败问题的经济学思考

对腐败问题的经济学思考

从我 国的情 况 看 , 败 问题 还 处在 易发 和 高发 时期 , 在 面广 、 大 的状 况 。面广 , 腐 存 量 即腐 败 的面 越来 越 广 , 败现 象 渗透 到 角角 落 落 , 但 油水 衙 门有 , 腐 不 而且 清 水衙 门也有 , 在 已 很难 觅 得 到一 方 不被 腐败 所 污 现
时期 , 是社 会 经济 、 想状 态 等变 化最 大 的 阶段 。 也 思 中 国正处 于 社会 转 型 的剧烈 变 革时期 , 由于 存在 体 制 性 的 缺 陷 , 上种 种 主 观 因 素 的 影 响 , 腐 败 产 加 使
生 的可能 性 空 间非 常大 , 对腐 败 的惩治 又不 够 有力 , 而 导致 腐 败 成 为 一 种 低 风 险 、 成 本 、 效 益 的 行 业 , 低 高
维普资讯
第2 2卷 第 3期
232年 6月 1 0








Vo . 2 No. 12 3
J RN F S OX NG U I E S TY OU AL O HA I N V R I
J n. o 2 u 2 0
对 腐 败 问题 的 经 济 学 思 考
提 高腐 败 所 付 出的 成 本 , 根 本 上 有 效 地 遏 制 腐 败 现 象 的 滋 生 蔓 延 。 从
关 键 词 : 败 ; 腐 败 ; 本 ; 权 ; 督 体 制 腐 反 成 公 监
中 图分 类 号 : 5 34 D 2 .
文献标 识码 :
文 章 编 号 :0 8 9 X 20 )3— 0 1 0 10 —23 (02 0 0 4 — 6
往 正 常的社 会 政 治制度 和秩序 受 到 冲击 和破 坏 , 仅使 原 来 隐蔽 的腐败 现 象显 现 出来 , 且迅 速 地传 播 与 不 而

腐败的经济学分析及对策研究

腐败的经济学分析及对策研究

腐败的经济学分析及对策研究一、本文概述《腐败的经济学分析及对策研究》旨在从经济学的视角深入探讨腐败现象的本质、成因及其对社会经济的影响,并提出有效的反腐败策略。

腐败作为一种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对政治、经济、社会等多个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将从经济学的角度出发,分析腐败行为的动机、成本与收益,揭示腐败产生的深层次原因,并探讨如何通过制度和政策的优化来遏制腐败的滋生。

文章首先将对腐败的定义和类型进行界定,明确研究范围。

接着,通过对腐败行为的经济学分析,揭示腐败行为的成本收益结构,以及影响腐败行为的各种因素。

在此基础上,文章将进一步探讨腐败对社会经济的影响,包括资源配置效率、市场公平竞争、政府信任度等方面的负面影响。

随后,文章将着重分析当前反腐败工作的挑战与困境,包括制度不健全、监督不力、法律执行不严格等问题。

针对这些问题,文章将提出一系列具有针对性的反腐败策略,包括完善法律法规、加强监督执纪、推进政务公开、提高公众参与度等方面的措施。

文章将总结反腐败斗争的长期性和复杂性,强调反腐败工作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和持续推动。

通过深入分析和研究,本文旨在为反腐败斗争提供有益的理论支持和政策建议,促进社会的公平、正义和可持续发展。

二、腐败的经济学理论基础腐败作为一种社会经济现象,其存在与蔓延有着深刻的经济学理论基础。

从经济学的视角来看,腐败的产生和持续存在可以归因于信息不对称、权力寻租、机会成本等多个因素。

信息不对称是导致腐败问题产生的重要经济学原因。

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权力的拥有者和权力的使用者之间往往存在信息差距,这为腐败行为提供了可乘之机。

当权力的使用者(如政府官员)拥有更多的信息,而权力的所有者(如公民和纳税人)无法充分了解和掌握这些信息时,权力的使用者就有可能利用这种信息不对称,通过腐败行为来谋求个人私利。

权力寻租是腐败现象的另一重要经济学理论基础。

在市场经济中,权力往往成为一种可以交换的资源,掌握权力的人可能会利用这种资源来寻求租金最大化,即通过腐败行为来获取额外的经济利益。

腐败行为的经济学分析

腐败行为的经济学分析

腐败行为的经济学分析内容提要:腐败是一个涉及诸多领域的制度现象,同时也是一个特殊的经济现象。

从历史上看,腐败“无代无之”,世界各国似乎都无法免除腐败现象的困扰。

由于目前我国正处于体制转轨、社会转型的特定历史时期,腐败更呈阶段性多发、高发态势,腐败的惩治和预防因而显得更为迫切和重要。

本文从经济学角度对腐败行为产生的主客观原因进行了分析,提出反腐败的重点在于遏制腐败的发生,而明晰产权、转变政府职能、完善监督制约机制、加强法制建设和意识形态教育是遏制腐败的主要措施。

关键词:腐败经济权力在严格的经济学分析中,行为分析的基础和出发点只能是个体。

巴泽尔指出,一切行为分析的基本单位是“个人”,所谓“组织”的行为最终不过是众多个人行为的整合。

因此,如果我们以经济学为基础展开对腐败行为的分析,就必须从个体分析入手,某些所谓的“集体腐败”、“群体腐败”现象只不过是多个个人腐败行为的结果或行为组合。

因此,在本文中,我们所定义的腐败仅是指公职人员的一种个人行为。

一般而言,腐败总是与权力联系在一起。

美国著名政治学家亨廷顿把腐败定义为:“腐化(败),即公职人员为实现其私利而违反公认规范的行为”,“腐化(败)的基本形式是政治权力与财富的交换。

”。

美国经济学家A.谢莱法和R.韦欣尼则把腐败定义为“政府官员为了个人利益出售政府财产。

”这里所谓的政府财产是指政府“生产”的“物品”,包括执照、许可证、通行证、签证以及其他一些禁止或限制“私人”提供的“物品”。

换言之,已有研究中多将腐败的基本形式或内容定义为权力与金钱的交换。

此外,由于寻租行为更多、也更容易产生腐败,因而国内部分学者将腐败定义为权力寻租。

这是不准确的。

寻租是指厂商或其他组织、个人为获取政府特许以获得额外的或垄断的利润而向政府官员施加各种影响的努力。

其中尽管包含了“钱—权交易”的可能,但这种活动在更多情况下是对利益的一种合法再分配活动,更多地是采取法律允许的方式和针对集体,如院外游说。

腐败行为的经济学分析

腐败行为的经济学分析

层次的腐败 ,既有 区别又有联系。权力腐败是整 个社会腐败的核心层 ,行业腐败是权力腐败的延
伸和扩展 ,社会腐败是国家公共权力不能正常运
最早的腐败是一种政治概念 ,它的定义是指
公共权力的滥用。在经济学上 ,腐败的概念是指 “ 通过关系而有意识地不遵从规则 ,以图从该行
为中为 个 人 或 相 关 的 个 体 谋 取 利 益 ( az Tni ,
念, B 即 f 、
1认为渎 、以车谋私 、贪 污或挪 用公 款 ,乱 收费 ,乱罚 款 ,以及 ‘ 吃、
为的经济收益大大高于循规蹈矩 的权力行为正常

收益 , 兰 >1 这就是权力腐败 的经济问题根 即 ,

拿、卡、要 ’等行 业 不 正之 风 ;3 会腐 败 , .社 是指消费行为 的扭 曲、人 际关 系的恶化 、如嗜
人利己的负的外部性行为 [ ] 5。
本文在此采用建立效用函数最大化模型的方 法, 有效地将正式和非正式制度为腐败行为所带 来的经济效应表示出来 。
在权衡 了收益和成本之后 ,就更容易选择腐败作
为 自身效用最大化的手段了。 ( )在转型的过程 中,老 的制度体 系因不 3 适应新形势的发展而在很大程度上被废弃了,取
立起来。在该过程中就形成了对公共权力监督的
真空地带。在这种情况下 ,政府官员利用行使公 共权力的机会为 自己谋私利的而被发现的概率较 小,从而增加 了政府官 员采取腐败行为的动机 。
2 败行 为产 生 的非正 式 制度 原 因 .腐
生了公共权力的外部性。由于政府官员是在行使 公共权力 以谋求公共 收益 ,这些行为的成本 自 然
由社会来承担,但是在行使这些权利的过程 中, 是无法将公共 目的和私人 目的区分开来 的,所以

腐败成本收益的经济学分析与反腐败的对策

腐败成本收益的经济学分析与反腐败的对策

个人都不断地努力为他 自己所能支配的资本找到最有利
的用途 。固然 , 所考 虑 的不 是社 会 利 益 , 他 而是 他 自身 的 利 益 。 帕累托认 为 , ” 经济 人 总 是 在 比较其 边 际效 用 , 总是
即被发 现后所 承担 的损 失 。这 类损 失 主 要包 括 受法 律 惩 罚 的损 失 、 经济损 失 、 精神损 失 和未来 收益损 失等 , 腐 因此
奕。 当腐败收益远远大于腐败成本时 , 寻租 活动就猖獗 , 腐败就会滋 生蔓延 ; 当政 府加 大反 腐力度 , 致使腐败 收益等 于或小 于腐败成本 时, 腐败 活动就 会收敛 , 腐败现 象就会得到遏 制。 因此 , 进一步健 全政府和社会 的反腐败机 制, 要 使“ 漏网之 鱼” 来越 少, 腐败 者在 经济上得 不偿 失, 越 让 声誉上身败名裂。

腐败 与反 腐败 成本收 益的 经济 学分析
马克 思主 义认 为 , 学 的东西都 可 以用数学 量 化。反 科 腐 败要走 向制度 化 、 学 化 , 需要 对 腐败 和 反 腐败 进 行 科 就
量 化研究 。
生 腐败行 为 的内 因。在腐败 动机 的驱使 下 , 行为 人是否 可 能产生腐 败行 为 , 取决 于 是否 具 备 腐 败条 件 。“ 腐败 条 件
维普资讯
j 9 } : . 霄2
经理与践 济论实
腐 败 成 本 收 益 的 经 济 学 分 析 与 反 腐 败 的对 策
彭 敏 , 阳标 华
( 中共赣州市委党校 , 江西 赣州 3 10 ) 4 00
[ 摘
要 ]从经济 学角度分析 , 腐败 的产生与遏制 , 主要取 决 于腐 败的成本 收益 与反腐败 的成本 收益之 间的博

腐败的经济学分析

腐败的经济学分析

腐败的经济学分析内容提要:文章从经济学的角度去分析腐败,把腐败作为一种经营活动来进行分析,为腐败给出了一个经济学定义。

文章认为,由于权力的可交换性及其需求与供给的无弹性,决定了权力总是倾向腐败,从而形成一个公权与私利交换的市场可能;根据“经济人”理论和公共选择理论分析,可以认定官员也是“经济人”,也面临着选择,让公权与私利的交换具备了主体;通过对腐败的成本、权力运行的制度及运行过程中普遍存在的信息不对称等情况的分析,认为这些构成了腐败产生的诱导性因素。

文章进而分析了腐败对经济的危害,如阻碍经济发展、影响贫困治理、造成潜在的社会资源的浪费和损失、造成政府信誉的丧失、增加信用交易成本等。

文章最后提出了抑制腐败的经济学对策:一是建立良好的制度和监督制约机制,降低腐败交易的市场空间,让官员“不能腐”;二是增加对官员的激励因素,降低腐败主体进行腐败交易的主动性,让官员“不愿腐”;三是完善对腐败官员的惩罚性机制,加大打击力度,减少腐败黑数,增加腐败交易的成本,让官员“不敢腐”。

论文在线 :s://关键词:腐败经济学分析当前,腐败已成为我国不正之风的焦点,严重影响着改革的进程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

如何有效地治理腐败,是全国上下极为关注的重大社会问题。

约翰.梅纳德.凯恩斯指出:“经济学理论并没有提供一套立即可用的完整结论。

它不是一种教条,只是一种方法、一种心灵的器官、一种思维的技巧,帮助拥有他的人得出正确的结论。

”对腐败问题进行经济学的考察和分析,或许会给我们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

一、腐败的经济学定义什么是腐败?美国著名政治学家亨廷顿认为:“腐败是指国家官员为了谋取个人私利而违反公认准则的行为。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将腐败定义为,腐败是滥用公共权力以谋取私人的利益。

一个更为广义的定义是:腐败乃是通过关系而有意识地不遵从,以图从该行为中为个人或相关的个体谋取利益。

国际透明组织对腐败含义的解释是,公共部门中官员的行为,不论是从事政治事务的官员,还是行政管理的公务员,他们通过错误地使用公众委托给他们的权力,使他们自己或亲近于他们的人不正当地和非法地富裕起来。

腐败的经济学分析

腐败的经济学分析

腐败的经济学分析【摘要】腐败是一个严重影响经济发展的问题,对经济体系造成了巨大的负面影响。

本文通过经济学分析探讨了腐败的定义、成本和影响、监管与预防措施,以及腐败对经济发展的负面影响和相关经济学理论。

腐败不仅增加了企业成本,阻碍了公平竞争,还损害了经济效率和投资环境。

监管和预防措施对于减少腐败至关重要,需要建立有效的制度和法律体系。

腐败的经济学理论分析有助于深入理解其成因和解决方法。

通过对腐败问题的全面分析和理解,可以更好地推动经济发展和提高社会福祉。

【关键词】腐败、经济学分析、成本、影响、监管、预防措施、经济发展、负面影响、理论分析1. 引言1.1 引言腐败是一个全球性问题,不仅仅存在于政府部门和企业中,还普遍存在于社会各个层面。

腐败不仅是一种道德败坏,更是经济发展的绊脚石。

在经济学领域,腐败被认为是一种资源的浪费和分配不公,进而影响了整个经济体系的运转。

对腐败进行经济学分析,探讨其成本与影响,以及监管和预防措施,对于构建清廉的社会和促进经济发展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经济学的角度,对腐败进行深入分析。

我们将探讨什么是腐败的经济学分析,即腐败是如何影响资源配置和经济效率的。

我们将分析腐败的成本与影响,探讨腐败对经济的负面影响,以及可能带来的潜在损害。

接着,我们将讨论腐败的监管与预防措施,探究如何有效遏制腐败现象。

然后,我们将探讨腐败对经济发展的负面影响,揭示腐败对经济增长和可持续发展的威胁。

我们将对腐败的经济学理论进行分析,以期更好地理解和解决腐败问题。

通过本文的研究,希望读者能够深入了解腐败对经济的影响,认识到腐败问题的严重性,以及腐败对经济发展的阻碍作用。

也希望能够为解决腐败问题提供一些有益的思路和建议。

2. 正文2.1 什么是腐败的经济学分析腐败是指在行为者为了谋取私利而违反道德、法律规定的行为。

在经济学领域中,腐败被视为一种交易成本,因为它增加了交易的不确定性和风险。

腐败可能出现在政府部门、企业组织、社会机构等各个领域,其形式多样,包括贿赂、权力寻租、偷税漏税等。

对腐败问题的经济学思考

对腐败问题的经济学思考

对腐败问题的经济学思考腐败问题已成为困扰全球的一个大问题。

在中国腐败问题也已成为影响社会稳定、动摇政权基础、阻碍经济发展的一大公害。

本文从经济学的角度对腐败产生、蔓延的原因和治理腐败的对策进行分析,考察在给定各种异致腐败的非经济变量前提下,经济因素如何决定腐败行为和反腐败行为的情况,并不是否定其他各种非经济变量对腐败和反腐败行为的影响。

一、腐败的定义及我国目前腐败的现状对腐败概念定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包括经济性腐败、政治腐败、生活腐败、失渎职等。

狭义的主要指权钱交易为主的经济性腐败。

本文认为,对腐败的概念所包括的内涵不宜泛化,还是从狭义的角度来把握腐败的概念比较合适。

腐败的主要特征是利用公权谋私。

鉴此,从经济学的角度可以把“腐败”一词作以下定义:腐败是经济人违反制度规则用公权资源,为自己或小团体谋取利益的一种经济行为。

经济学中有一个基本假设,即:人是经济人,人的行为决策都是理性的,是以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为目的。

腐败者也是经济人,腐败者作为经济人参与腐败活动的决策是理性的,其目的也是为了追求腐败利益的最大化。

从微观经济学角度看,腐败行为也可以看作是一种“生产”,这种“生产”也存在成本和收益的问题。

一般来说社会转型时期,往往是腐败现象产生和泛滥比较严重的时期。

因为一系列的政治变化,使以往正常的社会政治制度和秩序受到冲击和破坏,不仅使原来隐蔽的腐败现象显现出来,而且迅速地传播与蔓延。

有资本主义国家学者认为,一个国家经济结构、社会状况发生剧变的阶段,也是腐败最严重的阶段。

联合国调查了107个国家后得到这样一个结论:一个国家人均收入在265-1000美元时期,是社会剧变革时期,也是社会经济、思想状态等变化最大的阶段。

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剧烈变革时期,由于存在体制性的缺陷,加上种种主观因素的影响,使腐败产生的可能性空间非常大,而对腐败的惩治又不够有力,导致腐败成为一种低风险、低成本、高效益的行业,使腐败之风越刮越盛,腐败的渗透面越来越广,腐败涉及的金额越来越大,涉及的人员越来越多。

腐败现象原因及其影响

腐败现象原因及其影响

腐败现象原因及其影响[提要]本文基于国内外学者关于腐败现象研究现状,进而归纳总结,从经济学、政治学、制度学、社会及历史文化等视角,阐述腐败现象产生的原因,并说明腐败行为的影响。

关键词:腐败;原因;影响在我国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遗留下来的腐败问题远未解决,也未能控制到令人满意的局面,现今各种腐败形式“与时俱进”,新的腐败问题也层出不穷,腐败风气和危害波及范围极广,治理难度也在不断加大。

因此,研究腐败的成因和影响意义重大。

一、腐败的原因(一)经济学视角。

主要基于理性经济人假设,涉及到成本——收益理论、委托代理理论等。

现代经济学理论认为,政府官员也同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个体一样,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拥有理性经济人的特性,前提是经济人假设。

道格拉斯·诺斯与罗杰乐·米勒认为,人们可以像分析经济活动那样分析犯罪行为。

加里·贝克尔和斯蒂格勒(Gary Becker and G. Stigler, 1974)认为,无论是否在经济领域,渎职犯罪的主体都在进行成本-收益的计算,都理性地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苏珊·罗斯-阿克曼(Susan Rose-Ackerman)将腐败等同于贿赂,并运用委托-代理理论解释腐败为什么发生。

她指出,腐败是“一个第三方(相对于委托人和代理人而言)试图以额外支付来影响代理人决策,而且这笔支付代理人及第三方均未上报委托人”。

从宏观经济学视角看待腐败原因的学者,主要观点争端在于腐败的根源是否来自于有无市场经济体制,市场经济体制的成熟程度,公权的范围过大以及公权与私权之间的界限等问题。

我国学者张维迎将腐败现象的原因界定为,公权占领了本该归属为私权运作的范畴。

张曙光认为,在公有制体制中,产生腐败和贿赂行为的客观基础相对光大。

郑也夫也认为,过多的政府权力干涉是腐败产生的原因。

(二)政治权力视角。

阿克顿勋爵曾经认为权力必然导致腐败,不加限制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

从经济学看腐败

从经济学看腐败

从经济学看腐败【摘要】把贪污受贿作为一种政治历史现象,使人们习惯比较多地倾向于从政治角度去认识,人们总是侧重于分析剥削阶级的影响、历史的根源,或者个人品质方面等等,这些认识无疑都是必要的有意义的。

本文试图运用经济学的一些理论和方法,引入腐败成本与腐败利润这两个分析性工具,对目前我国的腐败问题及遏制腐败蔓延的对策作粗浅的探讨。

【关键词】腐败经济学成本把贪污受贿作为一种政治历史现象,使人们习惯比较多地倾向于从政治角度去认识,人们总是侧重于分析剥削阶级的影响、历史的根源,或者个人品质方面等等,这些认识无疑都是必要的有意义的。

但是,如果能进一步运用政治的、经济的原理来综合研究和考察腐败问题,将有助于我们拓宽反腐败的思路。

本文试图运用经济学的一些理论和方法,引入腐败成本与腐败利润这两个分析性工具,对目前我国的腐败问题及遏制腐败蔓延的对策作粗浅的探讨。

一、基本概念:腐败成本、腐败利润腐败,世界银行定义“为私人利益滥用公职”。

在我们国家“从广义上讲,就是公共权力没有按照其正常功能发挥应有的作用,或者说是人民赋予的权力没有用来为人民谋利益,从而违背权力主体——人民的意志的行为”。

违背权力主体意志的行为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权力无为。

即公共权力功能的萎缩,也就是法律意义上的“不作为”,在需要公共权力发挥应有作用时反而不发挥作用,导致社会发生功能性障碍,从而损害社会的正常运转。

如官僚主义、失职渎职中的一些权力无为现象,就会导致社会运转的失衡和各种资源的浪费。

另一类是权力滥用,即利用公共权力来为个人、家庭或小团体谋取利益,从而损害社会公共利益。

如贪污、行贿和受贿等造成权力滥用现象,就会导致社会价值观念的混乱、社会风气败坏。

现在讲“腐败”,一般都是从狭义上来理解的,主要是指利用或滥用公共权力为个人谋取私利的行为,其表现是出售出租权力来获得大量工资以外的收入。

为了获取私利,不顾党纪国法,不惜铤而走险——贪污、行贿和受贿,这就是腐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九十年代中国右翼自由派精英经济学家们的经济理论进行审视时,不能忽视这些精英经济学家们对腐败的经济学分析。

开始讨论问题之前,我想说明两点:其一,本文不打算为“腐败”下个什么确切的定义。

这样做首先是出于对常识的尊重。

因为对于什么是腐败,中国百姓心目中早已有一杆称;而如果对这种常识再加以理论化,玩的无非是文字游戏;且此时言语的限度就很容易表现出来:说出来就是错。

当然也是为了避免陷入讨论中另一方设就的逻辑陷阱其二,象“腐败是改革的润滑剂”、“腐败是次优选择”这样“精致”的观点,并不是中国精英经济学家们的发明。

西方研究亚洲新兴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学家,很早就提出过类似的观点。

但这种观点也早已遭到了批评与清算。

缪尔达尔就说(1968):“西方学者关于南亚贪污腐化有一种普遍的说法,认为它加快了办理烦琐行政手续的速度,这显然是错误的”。

“贪污腐化对努力实现现代化这一目标是十分有害的,它对发展构成了极大的障碍,并使发展出现停滞”。

1999年“透明国际”南非德班会议后发表的有关述评文章也指出:“直到1997年国际金融危机之前,腐败有利于亚洲虎的发展这种印象是很普遍的。

印度尼西亚、泰国和其它亚洲虎被看成是表明腐败甚至可以促进发展的例子,支付酬金已经制度化,因而投资者对此没有任何怀疑。

在那个时代,大家都知道找谁和为提供的某些服务或便利要付多少酬金。

但是,持这种看法的人都感到失望。

腐败使东南亚的资金丧失殆尽。

投资没有取得成果,国家和投资者都变得没钱了。

”在此情况下,我们的精英经济学家仍热衷于论证“腐败有利”,足见他们的水平并不似他们貌似的高。

一、公权的存在与腐败的源起关于当下中国社会腐败的源起,少数精英经济学家将其全归因于公权的存在。

最公开的论调见于樊纲,樊纲在为张维迎“腐败是一种次优选择”进行辩护时说(1996),中国经济生活中腐败现象多,根本原因在于“公权”存在的场合多。

公权存在的场合如此之多,使得腐败的可能性大大增加;而且“对如此众多的掌握着某种公权的人进行监督与执法,所需要的费用显然相当大,防止腐败、消除腐败的成本必然很高”。

以至于“一个社会把那么多的资源配置在反腐败这个用途上,也是件很不经济的事”,由此,腐败蔓延开来。

张维迎(1995)尽管没有明确表达出公权必然产生腐败,但在论述腐败是一种次优选择时,首先设定了一个前提:这个前提就是“在公有制下”,然后他又区分开了“公共产品的腐败”与“私人产品的腐败”,并说“现在管是大量是本该由市场管的经济学上称为私人产品的腐败”。

在此,张维迎其实也将本应该属于私权的公权的存在作为腐败的源起。

正因为将腐败的源起全归因于公权的存在,所以精英经济学家们认为,“要想把以公权谋私利的腐败现象减少到最低程度,就要减少公权数目,缩小政府规模;把更多的事情交还给个人与市场去做。

”(樊纲,1996)更具体地说就是:“大力推进非国有化改革,大规模地在公开市场上出售国有中小企业,大力发展个体的与私营的企业”。

这就是他们推出的治根性反腐败措施。

在强调缩小公权范围从根本上反腐败的同时,张维迎(1995)将政府经常性反腐败行为称之为治表性反腐败。

并且认为,因为这些腐败发生在本来应该是私权但在中国仍属于公权领域,是一种帕累托改进,所以,反腐败应该“非常非常适度”。

从逻辑上看,精英经济学家们将腐败全归因于公权的存在是有缺陷的。

公共权力的存在是腐败存在的前提,或者说,公共权力的存在是腐败存在的必要条件,在此一点上,中国学术界其实没有什么分歧。

但这并不能得出下述结论:所有的公权都将导致腐败。

但这些经济学家们却不仅视公权为腐败存在的必要条件,而且是充分条件。

这种逻辑说白了就是:所有拥有公共权力的自然人与法人,都必然会腐败。

而这一点,精英经济学家们本人怕都不会同意。

从现实中看,将腐败全归因于公权的存在更说不过去。

尽管不少精英经济学家想尽办法论证计划经济时代也有很多腐败,比如张维迎就说(1995):“改革之前我们的体制同样受腐败侵蚀,腐败并不是改革之后的产物”。

但这其实是违背常识的。

因为在老百姓心目中,计划经济时代或者说毛泽东时代腐败现象就很少,这是不争的事实。

但计划经济时代或者说毛泽东时代,恰是“公权”无处不在的时代。

即使是当下世界,最腐败的国家也不是公有产权更普遍的国家而是相反。

据“透明国际组织”1999年一项统计排名,世
界上最腐败的十个国家无一不是奉行市场制度的国家。

所以,公权存在的场合多少,与腐败并没有天然的联系。

应该看到,张曙光先生对中国腐败的分析要全面得多。

即他关照到了以上两点常识。

因此,他在对腐败的源起的分析时指出(1993;1994):“在公有制经济中,不仅公共财政之类的决策是公共决策,而且除个人消费之外的一切经济决策,包括生产、投资、资源配置、收入分配和产品销售等,都普通地具有公益决策的性质,因而产生腐败和贿赂行为的客观基础相对广大”。

“然而,腐败和贿赂的广泛宽厚与其滋生蔓延的现实终究是完全不同的两码事。

”张还说,“实现市场化是解决腐败的一个根本出路,只能从缩小其产生基础的意义上去理解”。

但张在论述为何计划经济时代没有出现大范围的腐败而改革反倒引发大规模腐败时,着眼的是制度本身而非他常说的制度变迁,他论证了旧制度如何、改革过程中的制度如何,而忽视了两种制度衔接过程中的问题;而且在论述反腐败措施时也仍就在“如何将公权转变为私权”上下功夫。

这一点上,又与樊纲、张维迎无异。

相比较而言,我更同意香港学者李南雄(1989)的观点:中国制度变迁过程中的腐败,并不在于公共权力存在本身,“部分原因在于党国家组织结构内部功能的衰变趋势,部分原因在于国家干预的全面减少以及社会范围内新的协作模式发展的停滞所造成的制度真空”。

也就是说,在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过渡过程中,一方面是公共权力领域的不断缩小与原来公共权力架构的失效,而另一方面,新的公共权力架构又没有形成或还没有发生作用,因此,导致了腐败。

因此,我们与精英经济学家们提出的反腐败措施不同的是:必须强调治根性反腐败与治表性反腐败并重。

我们也常说从根本上反腐败必须重视制度建设,但这种制度建设本身在我们看来更应该指一套以权力分设与相互制约为特征的“制衡结构”。

如果从制度学派的观点看,这种制衡结构是一种能够保证“正式强制”得以有效遵守的“实施特征”(诺斯,1993)。

没有这种制衡结构,公权的范围再小,腐败的程度及社会后果照样会很大;没有这套“实施特征”,在经济与政治博奕场上,正式的与非正式的规则再多也是形同虚设。

在强调此意义上的治根性反腐败的同时,必须重视经常的治表性反腐败,以此来弥补制度变迁过程中出现的“制度真空”。

其实,就腐败的源起以及如何反腐败这个问题本身而言,并不能看出更实质性问题。

更实质性问题是,少数精英经济学家将腐败的源起全归因于公权的存在,将矛头直指公权,有其更深的用意:否定公权存在的合法性,削弱政府对经济运行的干预能力,推动他们所设计的彻底自由市场化改革。

在此一点上,无论是“关于腐败的经济学分析”,还是什么“富人比穷人更讲信用”之类的“企业家理论”或是其他理论,精英经济学家们倒真是作到了“理论上的彻底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