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赏古典诗歌的景物形象
高考复习之诗歌鉴赏景物形象
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
析境
分析、体悟作者在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悟情
▪ 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 刘长卿
一路经行处,莓苔见屐痕。 白云依静渚,芳草闭闲门。 过雨看松色,随山到水源。 溪花与禅意,相对亦忘言。
诗人眼中常山道人隐居地周围环境的最大 特色是什么?请简要说明。
诗人兴冲冲步行山中拜访一位道士,不想却吃了个 闭门羹,在他的居所周围寻找,仍未如愿。诗人不但没 有失望惆怅,反而从周围的美景中获得精神惬意和心理 的满足。他乘兴而来寻访道士,获得“禅意”选景物,注意景物本身的特点;
赏 2.抓描写景物的修饰性词语。 (注意画面色调)
·
组织答案步骤: 景 1.列举景物,分析、概括景物的共同特征;
(表述中间一般要体现写景所用到的表现手法)
2.写出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思想。
鉴赏步骤
概说
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
1、词上半阕的景物描写对全词的感情抒发起了什么 作用?请结合内容分析。(5分) 2、末尾两句表现了词中人物什么样的情绪?是如何 表现的?请简要阐述。(6分)
阮 郎 归 无名氏
春风吹雨绕残枝,落花无可飞。 小池寒渌欲生漪,雨晴还日西。
帘半卷,燕双归。 讳愁无奈眉。 翻身整顿着残棋, 沉吟应劫迟。
1.词上半阕的景物描写对全词的感情抒发 起了什么作用?请结合内容分析。(5分)
诗人眼中常山道人隐居地周围环境的最大特 色是什么?请简要说明。
参考答案: 隐居地周围环境的 最大特色是幽静。
沿途是莓苔, 远望白云缭绕, 近看芳草当门。 白云、静渚、春草、 闲门都营造出一种 静谧的气氛。
阮 郎 归 无名氏
春风吹雨绕残枝,落花无可飞。小池寒渌 欲生漪,雨晴还日西。
第2节-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景物形象)
三、伤感悲苦型: 萧瑟凄凉: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 滚滚来。 衰败孤寂: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 马。 凄凉冷清: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 初歇。
常见题型及提问方式
(1)题型:借助意象,品味意境。 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氛围或意境?
(2)题型:把握画面,描摹图景。 提问方式:这首诗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阅答读 :①下本面诗一情首景唐交诗融,(然寓后情回于答景问)题。 阳欣城 赏下花宜②芳自阳作草凋城者萋落下描萋,草绘春,寂萋了行涧静萋一即水的,兴幅独春涧凄·李自山水凉华东只东冷流有流清,鸟复的芳在向画树空西面无啼。:人。宜
③芳作树者无借人凄花凉自冷落清,的春暮山春一之路景鸟表空达啼了。伤 注春: 之此情诗和安写史于之安乱史后之内乱心后的。凄凉之感。
(3)题型:分析景物,概括情感。 提问方式:这首诗写了什么样的景物?抒发了 什么样的情感?
鉴赏方法
(1)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2)概括景物营造的意境特点。 (3)分析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描图景——点意境——析感情
研习考题 智取高分 《微题组》P121 第3题
太湖恬亭 ·王安石 槛临溪上绿阴围,溪岸高低入翠微。 日落断桥人独立,水涵幽树鸟相依。 清游始觉心无累,静处谁知世有机。 答更:待颔夜联深描同绘徙了倚一,幅秋清风幽斜宁月静钓的舟画归面。, 【夕注阳】西徙下倚诗:人徘独徊自,站流立连在不断离桥开边。,树影 颔倒联映描水绘中了,怎鸟样雀的在画枝面头?相互依偎,表现 了诗人的闲情雅致。
详C““失.细秋孤在颈具夕缥帆联体”疾缈中描,驰烟的写“的雾“秦 没明中情川 远月的状秋 烟”状”色 ”二态错做 写字。误了出,铺了,照垫水应应。面是了上小诗孤船题帆中慢疾的慢驰消前
进的情状,含有一个时间、空间的变化过程。
古诗鉴赏之“景物形象”
阅读下面这首明诗,然后回答问题。 白雁 顾文昱 万里西风吹羽仪①,独传霜翰②向南飞。 芦花映月迷清影,江水涵秋点素辉。 锦瑟夜调米作柱,玉关晓度雪沾衣。 天涯兄弟离群久,皓首江湖犹未归。 【注】 ①羽仪:仪仗队列中用羽毛装饰的旌旗。②霜翰:这 里指白雁。 结合全诗说说诗歌首联描绘了怎样一幅画面。
【参考答案】诗歌首联描绘了一幅慷慨悲凉的行军 图:西风尽扫大地,旌旗猎猎飘扬,白雁向南飞去。 表达了诗人对家乡和亲人的深深眷恋之情。
手法+主旨情感
(辽宁卷)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问题。(8分) 江宁夹口三首(其三) 宋·王安石 落帆江口月黄昏,小店无灯欲闭门。 侧出岸沙枫半死,系船应有去年痕。 舟下建溪 宋· 方惟深 客航收浦月黄昏,野店无灯欲闭门。 倒出岸沙枫半死,系舟犹有去年痕。 (1)两首诗的首句均用了“月黄昏”三个字,且用意基本相同。请 问,两诗借此营造的是一种什么氛围?表达的又是怎样的心绪? 请结合诗的具体内容简要赏析。(4分)
古人在谈到诗歌创作时曾说:“作诗不过情、景二 端。”请从“景”和“情”的角度来赏析这首诗。 再现景物
[参考答案] 诗人的旅舟停泊沙洲,眼见黄昏日落,原 野空旷辽阔,远方的天空好象低压在树木之上,惟有倒映 意境概括 在江中之明月似乎主动与人亲近,带来些许的安慰。全诗 营造了空阔孤寂的氛围,景中含情,情景交融,从中更透 出诗人羁旅的惆怅及客居异乡的孤寂、愁闷的心情。
景物概括 明象悟情 专业术语 规范答题
景物概括
找出典型意象,按照逻辑、展开想象重新建构, 尝试用四字概括,兼顾文采,不能只抄诗句,也 不能直译。
如:阅读杜甫《绝句二首(其一)》,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鉴赏古代诗歌的景物形象
吴松道中二首 (其二) 晁补之 晓路雨萧萧,江乡叶正飘。 天寒雁声急,岁晚客程遥。 鸟避征帆却,鱼惊荡桨跳。 孤舟宿何许,霜月系枫桥。 【注】吴松:即吴淞,江名。 请结合全诗分析一下“孤舟”这一意象的作用。 孤舟联结着雁、鸟、鱼、霜月、枫桥等意 象,把航程中的所见所闻所想贯穿在一起, 是全诗的线索;(剖原因)作者融情于景, 表达了漂泊、思乡、孤寂之感。(析效果)
和谐静谧,如“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
开阔苍凉,如“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高远辽阔,如“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 一色”
一、意象类题型答题步骤
设问方式 ①这首诗选取的意象有什么特点?试作分析。 ②作者为什么要描写这一意象? ③诗中描写某个意象有何作用? 答题步骤 1、析含义:分析意象的基本含义
鉴赏古代诗歌
的
景物形象
意象
• 意象:倾注了诗人思想情感的客观物象。包括景 象和物象。 • 1、从意象的色彩去感受作者的情感。 • (明艳、清丽、素雅、黑冷等) • 2、从意象的组合方式去感知作者的情感。 • 动静结合——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 虚实结合——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 点面结合——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 笠翁 独钓寒山雪。
三:写景方法类题型
提问方式: 1、这首诗歌是如何描写景物的? 2、这首诗歌在写景方面有何特色? 3、简要分析这首诗歌描写景物的方法。
答题步骤 明方法——阐运用——析效果
写景方法
1、看写景角度:视角:俯仰、平视、环视;感官:听觉、 触觉、视觉、嗅觉、味觉 2、看写景方法:修辞(比喻、比拟、夸张、对偶„„), 表现手法(衬托、对比、映衬、动静结合、虚实相生、点 面结合、白描、工笔、侧面正面„„) 3、看色彩渲染 色彩的渲染可以传达出愉快的情感,也可 以反衬感伤的情感。 例如:绝句(唐)杜甫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4、看词语锤炼:动词、形容词、有活用的词 叠词
高三语文古代诗歌鉴赏诗歌的景物形象
结论: 见到诗中的景物,要联想其背后 的情感和观点。
西楼 曾巩 海浪如云去却回,北风吹起数声雷。 朱楼四面钩疏箔,卧看千山急雨来。
注:钩疏箔:把帘子挂起 问:此诗描写了什么景色?表达了 诗人怎样的情感?
这首诗描写了暴风雨来临前的壮美景象。连
天的海浪随着阵阵雷声汹涌而来,在北风的呼啸
中波浪不断拍打堤岸,又咆哮着远去。这种壮美
景象的描写渲染了“山雨欲来风满楼”的雄伟气
势。从而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和内心的豪情。
景物类型:
景物描写(季节、时令、地域等) 场面描写(农事、战争、狩猎、离别等) 色彩描写
基本思路:以所写景物的自然属性为依 据,挖掘其社会属性(作者借以抒发的 感情、表达的寓意等)。
注释:这首诗写作于公元1084年,当时已是作者被贬黄州任团练副 使已经五个年头。
答:诗歌的开头两句的景物描写有两点作用:
(1)作者用正面和侧面结合的方法烘托渲染了 一种空蒙迷离的境界和气氛。“袅袅”写其微
风吹拂的动态,“崇光”是高洁美丽的;
(2)暗示出作者幽寂孤独的心理。
1、乐景衬乐情,哀景衬哀情 例4:试比较下面两首诗,说说作者抒发的情
⑵ ①同意第一种说法。诗中提到“心犹壮”“ 病欲苏”“存老马”等,从中可以看出诗人不 怕病,不服老,希望为国效力。 ②同意第二种说法。诗中写到“思归客”“腐 儒”“片云”“孤月”“落日”等,特别是结 尾两句:难道我这腐儒,连一匹老马都不如了 吗?表达了诗人一生漂泊的沧桑之感和报国无 门的怨愤之情。
(二)把握画面,描摹图景
借景抒情类规范的答题模式
1、设题方向: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氛围,表达了怎样的 思想情感(景物 画面 情怀 思想)
[精]高考语文-诗歌鉴赏-分析诗歌中的景物形象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 分析诗歌中的景物形象★★考点解读★ ★景物形象指写景诗或杂诗中的一般景物。
抒情诗往往借助客观事物来表达感情,这种承载主观感情的客观事物也是景物形象。
高考中对景物描写的考查一般有两种考查方式:即意象类和意境类。
意象是指融入了作者主观情感的客观事物,意境是诗人借助于多种艺术手法而创造出来的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物我同感的一种美好的艺术境界.它通常指整首诗、几句诗或一句诗所造成的境界.意象只是构成意境的一些具体的细小单位,意境是由一个个意象及其交互作用而形成的。
★★技巧点拨★ ★分析景物的特点或者作用1、总说形象:概说塑造了什么样的形象。
2、具体分析:结合诗句内容或表达技巧具体分析形象特点。
3、形象意义:揭示形象表现的意义(情感、理想、追求、品性等)。
意境类题目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描述时一忠实于原诗,二语言力求优美。
②用两个双音节词概括景物的特点。
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切忌空洞,要答具体。
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怎样“感伤”。
★ ★经典例题★ ★一、【2019 年高考天津卷】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
通泉驿南去通泉县十五里山水作① [ 唐] 杜甫溪行衣自湿,亭午气始散。
冬温蚊蚋在,人远凫鸭乱。
登顿生曾阴,欹倾出高岸。
驿楼衰柳侧,县郭轻烟畔。
一川何绮丽,尽目穷壮观。
山色远寂寞,江光夕滋漫。
伤时愧孔父② ,去国同王粲③ 。
我生苦飘零,所历有嗟叹。
[注]①此诗作于公元762年。
通泉县在今四川境内。
②孔父即孔子。
③王粲,东汉末年诗人,曾为躲避战乱离开长安,往荆州依附刘表。
“山色远寂寞,江光夕滋漫”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答案】描绘了一幅山色苍茫,空旷远寂,夕照增辉,江水满溢的寥席壮美的画面。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形象的鉴赏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要看是鉴赏景象、物象还是人物形象。
本题是鉴赏景物,要找出用到来的意象,想象整个画面,概括出意境特点。
诗歌鉴赏之景物形象
练习1: 下面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漫成一首 杜甫 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 沙头宿鸟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
意 象
“一切景语皆情语”,古代抒情诗往往是借助客
观事物形象(景物、山川草木等)表现人的主观情
感。客观事物形象,不仅是现实生活中的事物,更
是含有“意”(情感)的形象,即“意象” 。意
象是诗人在诗歌中描写的融注了自己思想情感的景 和物。意象是具体的。
明确意象的作用
(1)营造氛围。如《琵琶行(并序)》中的“枫叶荻花秋瑟 瑟”句,就营造出与朋友离别时的萧瑟、落寞的氛围。 (2)借景抒情。一切景语皆情语,凡诗歌中描写的景物,一 般都具有抒情作用。 (3)塑造背景或环境。通过多个意象组合成意象群,为人物 的活动提供背景或环境,这种作用在山水诗、边塞诗中运用较 多,如王昌龄的《从军行》之“青海长云暗雪山”。 (4)营造意境。意境是作者抽取自然景物中的多个特定景物 以进行描绘而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它展现给读者的是一幅 立体感强的画面,目的是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如王维的“大 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5)衬托人物节操或性格。常用象征手法或比喻修辞,用雪、 竹、梅、松、鹤、荷、金风玉露等,衬托人物品行的高洁、性 格的坚毅、情感的纯洁等。
参考答案:由床上之月写到天上之月,过渡(顶 针)巧妙;愁情、凉床、月影和梧桐,共同营造出 清冷孤寂的意境。
练习3 此诗描写了什么景色?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西 楼
曾 巩
海浪如云去却回,北风吹起数声雷。 朱楼四面钩疏箔,卧看千山急雨来。
鉴赏古代诗歌中景物形象
3
三年,李白被“赐金放还”,李白给我们留下的文本是什么呢?“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将进酒》)“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行路难》)“安能催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梦游天姥吟留别》)“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八司马”事件之后柳宗元给我们留下的文本众多,脍炙人口的诸如《捕蛇者说》《小石潭记》《黔之驴》……,这里我只择取柳宗元一首人们耳熟能详的小诗说一下:
[注] ①大历二年(767)秋,晚年杜甫流寓夔州(重庆奉节),写下了这首诗。 ②花烬:灯芯结花,民俗中有“预报喜兆”之意。
诗中第一、第二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
在全诗中,杜甫表达了自己怎样的复杂情感?
描绘了一幅牛羊归来、柴门深闭,寂静、清冷的山村日暮图景。
01
杜甫在诗中表达了自己怀念故园、思乡恋亲之情,以及人至迟暮,济世渺茫的悲凉之感。(点出“思乡”,点出“迟暮”。)
02
——画面大概是:有条小溪从两山之间流出,树林里树叶飘落,一个人抱着瓮在路上(或在溪边),山谷那边隐约露出寺庙。
01
这画面呈现出的是乡村野外恬静、安详的气氛。
02
(画面中应有小溪、山(山坞)、树林(落叶)、人、瓮、寺庙等六种景物。描述出一至二种景物的,给1分;三至四种景物的,给2分;五至六种景物的,给3分。答出画面呈现出什么样气氛的,给2分。)
往往与意象这个客体合
而为一。有时诗中有几个意象
,
几个意象
之间都有一定的联系。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
在康河的柔波里,
软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我甘心做一条【答题步骤】
3、鉴赏古典诗歌中的景物形象
鉴赏古典诗歌中的景物形象一、概念解析1.景物形象:诗中的景物形象是情中景。
抒情诗,往往是借助客观物象(山川草木等)表现出来的主观感情形象,也就是含有“意”的形象,即“意象”。
诗人一般借意象来表现自我,诗人作为主体,往往与意象这个客体合而为一。
有时诗中有几个意象,各个意象之间都有一定的联系。
2.意象与意境:意象,“意”是指诗人的主观情意;“象”是指诗人感受到的客观物象,“意象”即意中之象,融入了诗人情思的形象。
意境,“意”,指诗人的思想感情,是在理解、认识现实生活基础上形成的典型感受;“境”是诗人所描写的具体景物。
“意境”,就是作者的“真感情”与客观景物融为一体而创造出来的感人的艺术境界。
诗歌的意境,是诗美的集中体现,是诗歌突出的艺术特征。
意象和意境的区别:意境的范围较大,通常指整首诗、几句诗或一句诗所造成的境界;而意象只不过是构成诗歌意境的一些具体的、细小的单位。
意境好比一座完整的建筑,意象只是构成这建筑的一些砖石。
3.景物类型:景物描写(季节、时令、地域等)、场面描写(农事、战争、狩猎、离别等)、色彩描写。
二、鉴赏基本思路以所写景物的自然属性为依据,挖掘其社会属性(作者借以抒发的感情、表达的寓意等)。
1、概括景象(意境)特点;2、描摹诗歌图景;3、剖析作者思想。
三、试题类型题型一:分析意境型1、提问方式:(1)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景象)?(2)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情怀?(3)这首诗写出了怎样的景与情?解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
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
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
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2、【答题步骤】①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
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②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考生应抓住意象,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
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之景物形象
这是先从反面说明自己的心迹。结拍“归 与白鸥盟”,则是从正面表明自己的心迹。 据《列子· 黄帝篇》载,相传海上有位喜好 鸥鸟的人,每天早晨必在海上与鸥鸟相游 处,后遂以与欧鸟为友比喻浮家泛宅、出 没云水间的隐居生活。在这里,词人说归 来与鸥鸟为友,一方面表明自己宁可退归 林下也不屑与投降派为伍的高洁志节,另 一方面也有慰勉陈端仁的意味,从而照应 了题面。 辛弃疾这首词答别而不怨别,溢满全词的 是他感时抚事的悲恨和忧愤,却一无凄楚 或哀怨。
据记载,楚国隐士接舆曾唱歌当面讽刺孔子迷于 从政,疲于奔走,《论语》因称接舆为“楚狂”。 辛弃疾运用这两个典故,目的是抒发他虽有满腔 “长恨”而又无人理解的悲愤,一个“狂”字, 更突出了他不愿趋炎附势、屈从权贵的耿介之情。 词人在直抒胸臆以后,紧接着以舒缓的语气写道: “余既滋兰九畹,又树蕙之百亩,秋菊更餐英。” 这里,词人借用了屈原《离骚》中的诗句。“兰” 和“蕙”都是香草。“滋兰”和“树蕙”是以培 植香草比喻培养自己美好的品德和志节。而“饮 露”和“餐英”,则是以饮食的芳洁来比喻品节 的纯洁和高尚。作者在这里引用屈原诗句,借以 表达自己的志节和情操。“门外沧浪水,可以濯 吾缨。”词人用屈原“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 腹”,也不肯“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 的典故表明自己的志节和操守。
概括“杨柳”“飞絮”意象的内涵,并分析这首 词表达的情感。(4分)
概括“杨柳”“飞絮”意象的内涵, 并分析这首词表达的情感。(4分)
意象的内涵: “杨柳”,代指初春季节, 暗寓男女离别;“飞絮”代指暮春季节, 暗寓青春逝去。 (2分) 表达的情感:伤春伤别之愁,久别怀人之 情(2分)
下片“一杯酒,问何似,身后名”意在抒发自己 理想无从实现的感慨。抗金复国理想难以实现, 志业难遂,还要那“身后”的虚名干什么?“人 间万事,毫发常重泰山轻”道出 “长恨复长恨” 的根本原因——南宋统治集团轻重倒置,是非不 分,置危亡于不顾,而一味地苟且偷安。所以, 词人以“悲莫悲生离别,乐莫乐新相识,儿女古 今情”写惜别。这里用屈原《九歌· 少司命》“悲 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点明恨别乐交 乃古往今来人之常情,表明词人和饯行者陈端仁 的情谊深厚,彼此都不忍离别之情。最后写道: “富贵非吾事,归与白鸥盟。”这里,又引用两 个典故来表明自己的心迹。词人引用陶渊明《归 去来兮辞》中“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表明 自己此次奉召赴临安并不是追求个人荣利,并且 也不想在那里久留,因为“帝乡不可期”。
《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之景物形象》示范课件
2.分析意象作用的二步骤和五角度
步骤一:描述意象,并指出意象的特色。 步骤二:分析作用,点出效果。
分析时主要从以下五个角度:
①渲染气氛、奠定基调等营造意境方面的作用。 ②塑造环境或背景的作用。它通常表现为通过多个意象组成群,为人 物的活动提供环境或背景。
③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一些传统意象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往往 是固定的,如“江湖扁舟”“月落乌啼”传达出“诗人的羁旅之 苦”,“空城落花”传达出“作者对国势衰危的哀叹”及“一腔 的爱国情”。 意象在具体诗歌中传达情感方面的作用,则由具体 诗歌决定。 ④衬托人物节操或性格的作用,多表现在咏物诗中。 ⑤结构上的线索作用。有的意象贯串始终,则往往为线索。
江上
董 颖① 万顷沧江万顷秋,镜天飞雪一双鸥。 摩挲②数尺沙边柳,待汝成阴系钓舟。 [注] ①董颖,大致生活在宋高宗绍兴初前后,一生穷困潦倒,迫 于生计而常年奔走异乡。②摩挲:用手抚摩。 前两句写景寄情,选取意象“一双鸥”有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
步骤一:写镜子一样平静清澈的沧江水面,天空成双 飞翔的雪花一样洁白、飘逸、轻巧的鸥鸟。 步骤二:为首句寂静的秋江点缀了生机,组成一幅动 静相间的江上秋色图;反衬了诗人的孤单,使诗人孤 寂的心情跃然纸上。
(诗人与意象合而为一)
诗歌意象举例
1、月亮:思乡怀人 烘托情思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 2、菊花:傲霜坚强 隐逸高洁 清高脱俗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百花中。(郑思肖《寒菊》) 3、梅花:不畏严寒 冰清玉洁 孤傲清高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王冕《墨梅》) 4、松柏:傲霜斗雪 孤直耐寒 坚贞不渝 后来富贵已凋落,岁寒松柏犹依然。(刘禹锡) 5、梧桐:凄凉悲伤 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
诗歌景物形象
诗歌景物形象
诗歌中的景物形象是指诗歌中描绘的自然景物和人文景物。
这些景物形象不仅是诗人抒情言志的载体,更是诗歌意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鉴赏诗歌的景物形象时,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把握诗中描写的画面。
要通过对诗中描绘的景物进行细致的解读,理解诗人在描绘画面时所使用的技巧和方法,比如比喻、比拟、衬托、对比、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等。
2.理解景物的特点和作用。
不同的景物形象具有不同的特点和作用,如辽阔、壮阔、宏阔等表达了广阔无垠的景象,而细腻、朦胧、缠绵等则表达了柔美细腻的景象。
理解景物的特点和作用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诗歌的情感和主题。
3.借助景物意象,品味意境。
诗歌中的景物形象往往承载着诗人的主观情感,通过寓“意”之“象”,将主观情思寄托于客观事物,使之成为情景交融的可感可触的艺术形象。
因此,在鉴赏诗歌的景物形象时,我们需要借助景物意象,品味诗歌所表达的意境。
总之,鉴赏诗歌的景物形象需要我们对诗歌的语言和技巧有深入的理解和把握,同时还需要我们具有一定的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
通过对诗歌中景物形象的解读和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诗人的情感和思想,感受诗歌的美和魅力。
古典诗歌鉴赏专题之景物的形象
古典诗歌鉴赏专题之景物的形象古典诗歌鉴赏专题之景物的形象一、景物类型:1、景物描写(季节、时令、地域等)2、场面描写(农事、战争、狩猎、离别等)3、色彩描写二、基本思路:二、景物形象的赏析:景物形象是指诗歌中描绘的自然景物和人文景物。
设问方式:1、诗人依照怎样的顺序描写了哪些景物?2、试分析诗中展现的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3、诗中的景物营造了怎样的一种意境?4、简要赏析诗中的景物描写。
(简要赏析诗中景与情的关系.)答题步骤:1、简译相关的写景语句。
2、写景的顺序(由远及近、由上到下、由整体到局部)3、写景的角度(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4、运用的表现手法及表达效果(从修辞和写法两方面分析)5、景物的色彩:冷色调——清新、凄清、萧索、萧瑟、(衰败、荒芜)冷寂、冷清、晦暗、黯淡;暖色调——明丽、浓艳、秾丽、艳丽。
6、景物的动静:生机勃勃、生机盎然、繁华热闹;幽静、寂静、恬静(田园)宁静、平静(水)。
7、景物意境特征概括: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高阔深远、生机勃勃、壮美、优美、恬淡的美、清新。
8、景与情的关系: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含蓄)。
9、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分析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具体答。
光答“表达了哀愁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怎样的“哀愁”,比如怀才不遇的哀愁。
以所写景物的自然属性为依据,挖掘其社会属性(诗人借以抒发的感情、表达的寓意等)。
三、分析意境常见的常用术语寥廓、雄奇、开阔、旷远、悲壮、悲凉、冷清、凄凉、阴冷、幽静、萧条、荒凉、冷落、衰败、孤寂、肃穆、闲适、恬静、安谧、淡雅、缠绵、清新、明丽、绚丽、壮丽、秀美、恬淡、朦胧四、试题类型:1、诗中赏画:看画面形、色、动、静等概括意境描摹图景。
2、画中品诗:由形象画面的色调,剖析诗人的情感和思想。
(一)、诗中赏画1、借助意象,品味意境。
意象是意与象的融合,是生活外在景象与诗人内在情思的统一,是主观心意与客观物象在语言文字的融合与表现;是一首诗的构成单位,是诗歌构思核心。
鉴赏诗歌中的景物形象
鉴赏诗歌中的景物形象考点解说:景物形象主要指写景诗或咏物诗中的一般景物,这类诗往往是借助客观事物(日月、山川、草木等)来表达主观感情,这种承载主观感情的客观事物就是景物形象,即“意象”。
“意境”是诗人通过种种意象所创造和组合构成的一种充满诗意的艺术境界,比如“慷慨苍凉,静谧安然,富庶祥和”等,也即诗中所有意象的“总和”。
考情分析:1.这首诗写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有什么特点?2.这首诗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请简要叙述。
3.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文本示例:《望海潮》选取“烟柳、画桥、风帘、翆幕”(城市风貌)“云树、堤沙、怒涛、霜雪、天堑;重湖、叠巘、桂子、荷花、烟霞”(自然景观)“珠玑、罗绮”(衣着情况)等意象,描绘出一幅繁华美丽,安定祥和,富庶美好的杭州美景,营造了一种国强民富的意境,表达了诗人对杭州生活的赞美、艳羡之情。
典题分析:2014•广东卷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
望江怨•送别(清)万树Miǎo春江渺,断送扁舟过林杪【注】。
愁云青未了,布帆遥比沙鸥小。
恨残照,犹有一竿红。
怪人催去早。
【注】杪:树梢。
这首词的前四句描写了怎样的送别场景?(3分)答案:春天的傍晚,词人在江别送别友人,看着前方江水渺茫,友人的扁舟渐行渐远,词人的视线被岸边的树梢遮住了;天边愁云笼罩,远去的帆船渐成一点,比沙鸥还要小(画面)。
营造了一种缠绵婉恻又悲凉寂寥的送别意境:作者以景衬情、含蓄蕴藉得表达了难舍难分的离情别绪(情感)。
方法指要:1.景物(意象)2.画面(形象、翻译)3.意境(营造了......)4.情感。
古代诗歌鉴赏之鉴赏景物形象
绝句二首(其 一)
杜 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2)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 : 1、要用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的词语; 雄浑壮阔、萧瑟凄凉、明净绚丽、幽静深寂等。 这是一幅明净绚丽/春意盎然的图景。 (1分)
2、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
绝句二首(其 一) 杜 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3)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2.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 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1.考虑两个方面①作者对外物的情感;②作者本身的心情。
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后的愉悦闲适的心境(2
情怀?
C、这首诗用哪些意象表达了作者怎么样的思想情感? D、请从景和情的角度赏析这首诗。
《雨霖铃》的上片,通过哪些意象,渲染了怎样的 氛围?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 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 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意象: 寒蝉、长亭、骤雨、兰舟、烟波、暮霭 氛围: 凄凉沉郁
2.意境 意: 诗人在诗中抒发的思想感情
境:
诗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
意境是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与诗中所描绘的生活 图景有机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即诗 中“意”与“境”的和谐统一。
雄浑壮丽 幽清明净 沉郁孤愁 和谐静谧 常见 意境
开阔苍凉 高远辽阔 苍凉悲壮 闲适恬淡
明丽清新 萧疏凄寂 安谧美好 幽僻冷寂
万水千山总是情 诗歌鉴赏之景物形象
一、概念解析
诗中的景物形象是情中景。 在中国古典诗歌中,讲究的是“一 切景语皆情语也”的天人感应模式,往 往是借助客观物象(山川草木等)表现 出来的主观感情形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景物类型:景物描写(季节、时令、地域等)、场 面描写(农事、战争、狩猎、离别等)、色彩描写。 基本思路:以所写景物的自然属性为依据,挖掘其 社会属性(作者借以抒发的感情、表达的寓意等)。 试题类型: 1、诗中赏画:看画面形、色、动、静等概括意境描 摹图景。 借助意象,品味意境;把握画面,描摹图景; 分析景物,概括作用。 2、画中品诗:由形象画面的色调,剖析作者情感思 想。 借助意象,体味情感:乐景衬乐情,哀景衬哀情; 乐景衬哀情,哀景衬乐情。
分析景物,概括作用
例1:诗歌的开头两句的景物描写,有何作用? 海棠 苏轼 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答:诗歌的开头两句的景物描写有两点作用: A、作者用正面和侧面结合的方法烘托渲染了一 种空蒙迷离的境界和气氛。“袅袅”写其微风吹 拂的动态,崇光是高洁美丽的;(结合景物描写 手法分析景物)B、暗示出作者幽寂孤独的心理。 (思想情感)
例1: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渭川田家 王维 斜光照墟落,穷巷牛羊归。 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 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 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 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 此诗的核心字是什么?围绕这个字共写了几 幅画面?
答:核心字是“归”字(也可说是“羡”)。围绕 “归” 字写了五幅画面:穷巷牛羊归、野老念牧童、野鸡唤伴 侣、蚕儿造窝、农夫絮语。
例1:下面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漫成一首 杜甫 江月人去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 沙头宿鸟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
答题指导:A、选取了哪些意象?B、这些意象 组合成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参考答案:明月、风灯、宿鹭静、跳鱼鸣 (以动写静),这四个意象有机地组合成清幽、 静谧的意境。
答题指导:A、选取了哪些意象?B、这些 意象组合成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分析景物 概括作用 画 中 品 诗 借助意象 体味情感
乐景衬哀情、哀景衬托乐景
课堂练习
西楼 曾巩 海浪如云去却回,北风吹起数声雷。 朱楼四面钩疏箔,卧看千山急雨来。 注:钩疏箔:把帘子挂起 问:此诗描写了什么景色?表达了诗人怎 样的情感?
这首诗描写了海滨暴风雨来临前的壮美景 象。连天的海浪随着阵阵雷声汹涌而来, 在北风的呼啸中波浪不断拍打堤岸,又咆 哮着远去。 这种壮美景象的描写渲染了“山雨欲来风 满楼”的雄伟气势。从而表现了诗人开阔 的胸襟和内心的豪情。
秋夜 朱淑真 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 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 问题: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简要分析诗人 在这两句诗中是如何营造意境的。
答:由 寂(离愁别怨)的意境。
把握画面,描摹图景
诗中赏画,就要看画面形、色、动、静,欣赏诗歌的画面 美。 古代许多写景诗多具有“诗中有画”的特征。欣赏诗的画 面美,主要从四方面着手: 一是景象的组合方式; (远近结合、虚实结合) 二是画面色彩; 描写景物的方法 三是动态;静态; (动静结合) 四是作者五官的感觉。
答:(1)描绘了一幅牛羊归来、柴门深闭, 寂静、清冷的山村日暮图景。(点出景物1 分,说明特点1分。) (2)杜甫在诗中表达了自己怀念故园、思 乡恋亲之情,以及人至迟暮,济世渺茫的 悲凉之感。(点出“思乡”2分,点出“迟 暮”2分。意合即可。)
总结诗中品画
借助意象,品味意境。 答题指导: A、选取了哪些意象? B、这些意象组合成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把握画面,描摹图景。 答题指导: A、选取了哪些意象,构成了一幅怎样画面。 B、这幅画面是怎样组合而成的?可从色彩、动静、上 下左右、远近高低等角度分析。 C、概括作者在诗中流露的思想情感。 分析景物,概括作用。 答题指导: A结合景物描写手法分析景物; B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鉴 赏 诗 歌 的 景 物 形 象 ( 借 景 抒 情 手 法 )
借助意象 品味意境 诗 中 赏 画
选取了哪些意象 这些意象构成了一种怎样 的意境 选取了哪些意象,构成了 一幅怎样的画面 点明描写景物的手法 概括思想情感 结合诗句分析景物特点 概括思想情感 乐景衬乐情、哀景衬哀情
把握画面 描摹图景
请分析这首诗画面美。
绝句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鸟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答题指导: A、选取了哪些意象,构成了一幅怎样画面。 B、这幅画面是怎样组合而成的?可从色彩、动静、 上下左、右远近高低等角度分析。 C、概括作者在诗中流露的思想情感。
这首诗写了江山、花鸟、燕子、鸳鸯,四种景物 构成一幅画面,显出蓬勃盎然的春意。 四种景物并列组合,构成上下对偶两联。上联写 远景,下联写近景;上联景物较阔大,较概括, 下联景物较特出、较具体。远与近相生,概括与 具体结合,构成一幅完整的春景图。浓艳的画面 色彩,谐调的画面组合,相宜的动静描绘,渲染 出浓浓春意,观之令人赏心悦目。 本诗表现作者陶醉在春光中的怡然之情。
乐景衬乐情,哀景衬哀情
试比较下面两首诗,说说作者抒发的情感有什么 不同。 秋词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赠别 杜牧 多情却是总无情,惟觉樽前笑不成。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第一首前两句直抒胸臆赞秋,一反传统悲秋题材。 后两句描写白鹤冲云,晴空碧霄等形象画面,境 界阔大,色彩明丽,情调高昂。如果说那排云直 上的白鹤是诗人奋发进取形象的写照,那么,晴 朗的秋空正是诗人宽广胸怀、乐观向上精神的外 现。 第二首写离筵寡欢场面。一二句叙今昔:以前欢 聚多情,而今别去,转觉无情。三四句以暗淡的 蜡烛垂泪的外在形象,暗写离人流泪的内在形象, 引人联想到离人一往情深,难舍难分之态。 这两首诗中,“排云白鹤”与“蜡烛垂泪”形象, 二者在色调截然不同,前者是奋发向上的,后者 是伤感愁苦的。所以我们从中感受到的内在形象 情感也就截然不同。
诗中品画:概括意境描摹图景。
(1)借助意象,品味意境。 意象:带有作者主观情感的客观事物。 意象是意与象的融合,是生活外在景象与 诗人内在情思的统一,是主观心意与客观 物象在语言文字的融合与表现;是一首诗 的构成单位,是诗歌构思核心。意境是作 者主观情感与自然客观物象融合的整体 (“神以象通,物以貌求”《文心雕龙》) 品味意境就要借助意象。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后面的问题。(6分)
日暮① 杜甫 牛羊下来久,各已闭柴门。风月自清夜,江山非故园。 石泉流暗壁,草露滴秋根。头白灯明里,何须花烬②繁。 [注] ①大历二年(767)秋,晚年杜甫流寓夔州(重 庆奉节),写下了这首诗。 ②花烬:灯芯结花,民俗中 有“预报喜兆”之意。 ⑴诗中第一、第二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2分) ⑵在全诗中,杜甫表达了自己怎样的复杂情感?(4分)
借助意象,体味情感。
诗歌的情景是水乳交融的(清代王夫之有 云:“情景名为二,而实不能离,神于诗 者,妙合无垠。巧者则有情中景,景中 情”)。情感的把握,离不开意象的理解。 首先我们要理解意象本身的特点,其次要 注意意象的有关修饰语,这对把握情感很 有帮助。
浣溪沙 晏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 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小园香径独徘徊。 分析:坠落的夕阳、无声的落花、寻旧垒的 归燕几个意象,可体会到全词的感情基调是抒写 对人事变迁的无比惆怅之情。就其不变者而言, 天气、亭台阁与去年毫无二致;就其变者而言, 夕阳虽美好,但终究要沉没。好鸟相鸣似有意, 但落花流水却无情。词人在好鸟娇花中叹人生的 虽美好,终将消亡。但“似曾相识燕归来”寓意 着消亡中又含有的存在而令人欣慰。
试从一个或两个角度赏析这首诗。
绝句 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答题指导: A、选取了哪些意象,构成了一幅怎样画面。 B、这幅画面是怎样组合而成的?可从色彩、 动静、上下左右、远近高低等角度分析。 C、概括作者在诗中流露的思想情感。
诗歌选取了黄鹂、白鹭、千秋雪以及万里船等景 物,构成了一幅意境宏大的画面。 诗里写黄鹂近景,白鹭远景,千秋雪远景,万里 船近景。上联黄、翠、白、青,用了四种颜色, 色彩鲜明。这样,就景物的远近和各种色彩构成 画面。千秋雪显得时间的永恒,万里船显得空间 的广阔。画面色彩的丰富鲜明,境界的阔大,不 仅给人以画面美感,更促人深远的联想。 同时表现了作者开朗坦荡的心境.
乐景衬哀情
绝句 杜甫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析:本诗作于广德二年(764),当时诗人客寓 成都,亟思东归,因战乱道阻,未能成行,所以 有后两句的叹息。但诗的前两句却勾画了一幅幅 浓丽的春日画面,极言春光融洽。如此美景,何 以思归?原来这是以乐景写哀情。如此谋诗,才 能写出诗人归心殷切:以客观景物与主观感受的 鲜明对照,反衬诗人思乡之情更加浓厚。
画中品诗
画中品诗,即由诗歌内容所再现的图景,把握诗 人的思想情感。 读一首诗,首先看它描写了什么景象,呈现一种 怎样的色调,并由此推及其内在情感。 一般而言,作品所描绘的外在形象画面,具有鲜 活,明丽和昂扬向上色调的,其内在形象情感则 是高昂乐观的;反之,外在形象画面具有阴暗、 凄冷和低沉色调的,其内在形象情感则是低沉伤 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