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3 专题 1 1 百家争鸣 课时分层作业

合集下载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3专题1.1百家争鸣(练习)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3专题1.1百家争鸣(练习)

1·1 百花怒放(练习)一、选择题1.以下对于“百花怒放”的阐述,正确的选项是()①百家是指一百个思想派别②确立了中国传统文化系统的基础③他们相互对峙攻击,没有交融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分析:此题考察学生对历史看法的正确理解和掌握能力。

“百花怒放”中的“百家” 是泛指,其实不是指一百家,因此①错误。

诸子百家之间既相互诘难、批判,又相互汲取、交融,因此③错误。

答案: C2.春秋战国至秦汉期间,各样思想派别纷呈。

有学者将它们分别描绘为:“拥有无穷怜悯心与向上心的文化人的学派”“全面归服自然的隐士派” “专制君主的顾问公司”。

请按次序指出它们分别代表哪一派别()A.儒、道、法B.儒、法、道C.法、儒、道D.道、法、儒分析:此题考察学生对各派基本看法的理解。

“有无穷怜悯心与向上心的文化人”与儒家“仁”的思想相符合,儒家思想提出“仁者爱人、为政以德”的主张;“归服自然的隐士”切合道家思想的要求,安静无为,满足寡欲,希望社会回到小国寡民的状态;法家提出“法治”,主张君主专制,是“专制君主的顾问”。

答案: A3.孔子是儒家学派的首创人,是有名世界的教育家。

他提出了“有教无类”的思想,本质上是指 ()A.教育的内涵要丰富B.人人都有受教育的资格C.教育适应现实需要D.人人都有做教师的资格分析:此题主要考察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与认知能力。

“有教无类”是指教育的对象没有贵贱之分,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益、时机。

答案: B4.下边两幅图选自《蔡志忠漫画》,它们分别反应了战国期间诸子百家中的哪一学派的思想主张 ()A.法家、道家B.儒家、道家C.墨家、儒家D.墨家、法家分析:此题要修业生能依照漫画资料再现史实剖析判断问题。

图一表现了“威武能不屈”出自孟子的言论,属于儒家;图二表现了“安静无为”“顺其自然”的思想,属于道家。

答案: B5.某同学为了记忆方便,称我国古代历史上某位有名思想家在思想上“矛盾”,在政治上“无为”。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 1.1“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课后习题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 1.1“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课后习题

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一、选择题1春秋战国时期能够形成“百家争鸣”局面的根本原因在于( )A 社会经济政治发生了重大的变化B 国家处于分裂状态C “学在官府”发展为“学在民间”D 诸子百家逐渐形成解析:思想是时代的反映,一定时代的思想文化,是由这个时代的经济政治发展状况所决定的。

答案:A2“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

”这一主张属于( )A 儒家“仁爱”思想B 墨家“兼爱”思想C 儒家“礼治”思想D 墨家“非攻”思想解析:春秋战国时期,提倡仁爱思想的主要派别是儒家和墨家,二者的主要区别在于:儒家的仁爱思想是推己及人,即有等级差别的爱,而墨家的仁爱则是无等级差别的爱。

题目提供的材料所要追求的爱,明显是一种无等级差别的爱。

答案:B3以下主张明显体现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是( )A 仁者爱人,民贵君轻B 万物虚无,祸福相倚C 兼爱非攻,节用尚俭D 以法为教,今必胜昔解析: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按照这一标准衡量四个选项,很容易选出正确的答案。

答案:A4孔子曾有短暂的从政生涯,其后他带领弟子周游列国,向各国诸侯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却没被采纳。

主要是由于( )A 孔子在各诸侯国没有丝毫政治影响力B 儒家思想不适应各国诸侯需要C 诸子百家的宣传使各诸侯国无所适从D 孔子来去匆匆,其宣传苍白无力解析: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他主张恢复礼治社会,这显然不符合诸侯争霸的需要。

答案:B5“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下列对孔子“仁”的认识正确的是( )①“仁”的基本含义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②“仁”包含了民本思想,包括了对百姓的关心和爱护③“仁”就是孔子提倡的道德观和伦理观④“仁”完整地体现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和要求A ①②③④B ①②③C ②③④D ①③④解析:孔子主张恢复周礼,即要恢复奴隶制的社会秩序,他代表的是奴隶主贵族的利益。

因此,④的叙述是不正确的。

高二历史百家争鸣 课时作业--2021-2022学年高二历史人民版必修三

高二历史百家争鸣 课时作业--2021-2022学年高二历史人民版必修三

专题一:一百家争鸣——2021-2022学年高二历史人民版必修三同步课时作业1.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尊礼,主张“为国以礼”;道家“非礼”,认为“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法家否定礼治,提倡法治。

这从本质上反映出当时()A.私学兴起,民间思想异常活跃B.礼崩乐坏,需要重建社会秩序C.思想自由,百家争鸣局面形成D.诸侯争霸,分封秩序开始瓦解2.春秋战国时期,不仅诸子“游走讲学”成为一种盛况,而且“士人游宦于列国”也司空见惯,如孔子先后到过周、齐、卫、宋、蔡、楚等地,苏秦、张仪等往来于各国之间。

据此可知,当时()A.百家争鸣进入了顶峰B.文化统一成为了共识C.区域文化的融合加强D.儒学的主流地位提高3.先秦儒家经典《尚书》记载:尧帝恭敬节俭、道德纯备,由是家族亲密和睦、万邦诸侯和谐相处,因此尧帝备受天下百姓爱戴。

《论语》《孟子》也有类似记载。

这些记载()A.说明尧帝时期民风淳朴 B.反映出儒家爱民如子的价值追求C.意在规劝君主实行德治D.增强了春秋诸侯国的历史认同感4.荀子明确提出了“天下无二道,圣人无二心”的观点,认为正是“诸侯异政,百家异说”才造成了社会的动乱。

除儒学外,其他各派都“蔽于一曲,暗暗于大理”,统统是“无用之辩”,“无用之辩”是“治之大殃”,必须予以根绝。

据此可知()A.荀子最早提出儒家学说独尊的设想B.荀子的主张适应了政治统一的需要C.其他学派思想有缺陷,无存在价值D.战国时期已经出现思想统一的论述5.滕文公问治国之道。

孟子曰:“民事不可缓也……民之为道也,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

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孟子该言论()A.具有朴素的人文精神B.主张礼法并用以治民C.主张推行重商以富民D.反映了社会道德沦丧6.春秋末期的老子指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追求天人合一。

战国时期,以邹衍为代表的阴阳家认为,五行间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提出了“相生相胜”理论。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3作业第一单元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3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3作业第一单元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3

人教版历史必修3第1单元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练习一、选择题1.孔子的教学内容,可称之为“六艺”。

其中“礼”谓天地阴阳之秩序,“乐”谓取得和谐。

后人学者曾评论:在孔子的哲学中,道德与音乐居于同等地位。

这表明孔子的教学特点是2.面对乱世,孔子周游列国,希望以他超越时代的思想和智慧来影响春秋诸国的历史进程,但其政治理念最终破灭于现实面前,对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表述最准确的是A.春秋时期周王室衰微,礼崩乐坏B.当时各国忙于争霸,无暇接待孔子3.孔子作为伟大的教育家,所提出的“有教无类”思想的进步意义在于4.2015年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孔子第78代嫡孙孔维克提案建议将教师节改期到孔子诞辰日,即9月28日。

下列属于孔子教育思想的是5.《论语•雍也第六》载: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这段记载反映了孔子教育的基本思想是6.美国物理学家卡泼勒曾将老子的哲学思想与现代物理学进行过比较,他认为“‘道’暗示着‘场’的概念,‘气’的概念与量子‘场’的概念也有惊人的类似”。

对卡泼勒的观点理解正确的是“道”的观点蕴含了朴素唯物主义的思想7.孔子所追求的理想社会可称为“仁—礼社会”,其中“礼”的作用是8.孔子主张人在修养的过程中,来自内部的自由、自律和来自外部的他由、他律,应当是相辅相成的。

孔子主张的“他律”指的是A.君主意志B.“爱人”9.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就其性质而言,它是中国历史上一场A.政治运动B.启蒙运动C.思想文化运动D.思想解放运动10.孔子看到鲁国季氏用了天子的乐舞,便愤然谴责道:“是可忍,孰不可忍!”这则材料反映出孔子的思想之一是A.仁者爱人B.忠恕之道C.克己复礼D.中庸之道11.据说冉雍的父亲是个“贱而恶”的人,但孔子仍收冉雍为其弟子,这体现了A.因材施教的原则B.有教无类的思想C.没有贵贱之分的思想D.循循善诱的说教12.家中的老人时常教育后代说:“为人处世不可有贪心,衣能遮体,食能果腹,足矣”,“遇事要冷静,做到以静制动”。

高中历史 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一 百家争鸣课时作业 人民版必修3

高中历史 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一 百家争鸣课时作业 人民版必修3

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一百家争鸣[课程标准] 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一、孔子和早期儒学1.孔子的思想主张和主要活动(1)思想主张:提出“________”与“礼”的学说,希望统治者“__________”,推行“德治”;注重政治与人事;教育思想上主张“__________”。

(2)主要活动:为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曾周游列国;晚年专注于教育,开__________之风,从礼、乐、射、御、书、数六个方面培养学生,注重人的全面发展;编订整理《诗》、《书》、《礼》、《乐》、《易》、《春秋》,被称做“______”。

孔子的言论被编纂成《______》,是研究孔子思想的重要文献。

2.孟子的思想主张(1)提出道德规范有仁、义、礼、智四种。

(2)发挥孔子的“德治”思想,并提倡“______”学说。

(3)提出“__________”原则,成为早期民本思想的基础。

二、老庄之学1.老子:哲学上,认为“道”是世界的根本,永恒不变;具有朴素的________思想;政治上,幻想回到“________”的社会。

2.庄子:哲学上也把“道”作为最高原则,宣传天道与自然无为;提出“______”的概念,修养上追求与天地万物为一的精神境界。

3.影响:老庄崇尚______,其主张超越功利去追求精神自由的倾向,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三、法家思想1.产生——以李悝、商鞅、吴起、申不害等人为代表,其中______最有名。

2.发展(1)韩非集法家思想之大成,又吸收__________,将法家理论系统化。

(2)思想主张:主张加强__________,厉行赏罚,奖励耕战;根据现实需要进行变革。

3.影响:法家的理论对中国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的建立起到了重大作用。

汉代以来,法家的法治思想被吸收到________体系中,成为维护专制政权的工具。

四、墨家的主张墨家学说的主旨是“____________________”;提出了______、______、尚同、节用等主张,贯穿着讲求实际功利的精神。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同步作业专题一:1 百家争鸣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同步作业专题一:1 百家争鸣

专题一:1 百家争鸣1.有人写道:“先秦诸子百家争鸣,儒墨法道究竟孰是孰非?”然“天下一致而百虑,同归而殊途”。

诸子百家关注的共同点是 ( )A.人与自然的和谐B.社会现实C.人与社会和谐D.人的生命2.《论语·先进》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未知生,焉知死?”《论语·术而》曰:“子不语怪、力、乱、神。

”上述思想蕴含的主张是( )A.以民为本B.关注民生C.人性向善D.关注现实3.在孔子看来,从政的人如果真正能以“德”治国,就犹如北极星受众星拱卫一样,将得到人民的拥护,这说明孔子( )A.注重社会和谐B.强调以民为本C.主张以德治民D.宣传克己复礼4.孔子非常崇拜“制礼作乐”的周公。

春秋时,面对礼崩乐坏的社会现实,孔子提出“克己复礼”,根本目的是( )A.恢复封建等级秩序B.稳定社会秩序C.重建西周礼乐文明D.提高个人修养5.孟子主张“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后来又直接提出了“仁之于父子也,义之于君臣也”的观点。

孟子的这些观点( )A.阐释了“仁政”思想的基本内容B.有利于统治者利用仁义观念巩固统治C.强调不分亲疏贵贱的儒家仁义观D.使儒学成为秦汉时期治国的指导思想6.面对社会问题,孔子从不向神灵祷告。

他主张“我欲载之空言,不如见之于行事之深切著明也”,“君子言有物,行有格,此以生不可夺志,死不可夺名,故君子多闻,质而守之;多志,质而亲之;精知,略而行之”。

由此可见,孔子( )A.拒绝祷告是由于他不相信鬼神存在B.主张尊敬神灵的同时尽量保持距离C.认为用实际行动更能推动社会进步D.明确否认神灵祷告对社会的推动性7.墨家的“兼爱”,强调“爱”是不分亲疏、不分贵贱的,对一切人都是一律同等之爱,即“爱无差等”。

这与孔子主张的“仁爱”思想是有所不同的,儒家主张的“爱”是有等级的,即“爱有差等”。

造成儒墨两派观点不同的根源是两者( )A.所处的社会背景不同B.代表阶级利益不同C.受统治者关注度不同D.对爱的理解不同8.从孔子提出“仁”到孟子主张“仁政”、再到荀子强调“仁义”,儒家思想的早期发展始终贯穿的一条主线是( )A.依靠礼仪法治的教化规范,把小人变成君子,凡人变成圣人B.统治者要“仁者,爱人”,被统治者要“克己,顺服”C.从强调个人的道德修养入手描绘设计一个礼乐文明的社会D.从强调“三纲五常”入手构建一个大一统的社会9.先秦诸子常用寓言来说明哲理,熔思想性和艺术性于一炉。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3 第0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作业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3 第0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作业

一、单项选择题1.春秋战国时期,儒道争锋,儒墨争雄,儒法争用,可谓纵横捭阖,机锋迭起,智慧纷呈,展现出无穷的魅力。

这种“争”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分封制崩溃B.“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C.中国社会发生重大变革D.教育从“学在官府”发展到“学在民间”【答案】C2.战国时期,“天子失官,学在四夷”,其结果是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局面,使原来由贵族垄断的文化学术向社会下层扩散,各个学派之间,同一学派的不同流派之间,既相互斗争又相互借鉴。

这种局面带来的效果是A.维护了社会新秩序,倡导了个性解放B.开阔了视野,促进了文化的觉醒C.各派势均力敌,社会得以安定D.实行法治,建立起理性社会【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旨在考查学生正确评述相关史实的能力。

战国时期仍然处于古代中国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时期,新的社会秩序尚未建立,更谈不上“维护”,A项排除;由题目中的信息“战国时期……原来由贵族垄断的文化学术向社会下层扩散”可知“文化下移”现象扩大了文化传播的社会层面,促进了“士”阶层的兴起,为“百家争鸣”的出现提供了人才基础,开阔了视野,促进了文化的觉醒,B项正确;战国时期各诸侯国间兼并战争不断,“社会得以安定”的表述不符合史实,C项排除;实行法治是战国时期法家的思想,与材料中的“各个学派之间,同一学派的不同流派之间,既相互斗争又相互借鉴”不符,D项排除。

3.儒学的核心体现是“仁”和“礼”。

历史上,儒学常常被视为“周孔之道”,后者的实质内容即“仁”和“礼”;“周”即周公,其文化层面的历史活动主要与制礼作乐相涉;“孔”则是孔子,其思想与“仁”的观念无法分离。

这表明“周孔之道”A.是历史传统文化与春秋现实相结合的产物B.开创者强调用礼维护周朝秩序C.在春秋战国时期长期不为统治阶级所重视D.就是对周公思想的完全的继承【答案】A4.《左传》记载,卫国人仲叔于奚立下大功,拒绝国君分封城邑,而请求获赐只有诸侯才能用的繁缨。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一第1课百家争鸣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一第1课百家争鸣

选择题《尚书.五子之歌》中曰:“民惟邦本,本固邦宁”。

以下与此观点一致的有:①古之为政者,爱民为大②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③王者以百姓为天,百姓与之则安,辅之则强,非之则危,倍之则强④为政之道,以顺民心为本,以后民生为本,以安而不扰为本A. ①②③B. ①②④C. ②③④D. ①②③④【答案】D【解析】试题:“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大意是说:百姓是国家的根本,只有根基牢固,国家才能安宁,才能实现真正的长治久安。

①“爱民为大”②“民为贵”③“王者以百姓为天”④“为政之道,以顺民心为本”都体现了古代的民本思想,因此都符合题意。

选择题孟子“仁政”思想的实质是A. 改变社会制度的途径B. 实行封建统治的基础C. 维护劳动人民利益的保障D. 加强对人民统治的一种手段【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孟子“仁政”思想的相关知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孟子“仁政”思想主张统治阶级宽厚待民,施以恩惠,有利争取民心,这是巩固对人民统治的手段,故D项正确;战国时期改变社会制度的途径是各国的变法改革和诸侯争霸战争,不是孟子“仁政”思想,故A 项错误;封建统治的基础是小农经济,也不是孟子“仁政”思想,故B 项错误;孟子“仁政”思想从根本上说是维护统治阶级利益,不是维护劳动人民利益,故C项错误。

故选D。

选择题某思想家提出:“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

”对其观点理解正确的是A. 反映了儒家学派提倡仁爱的价值观B. 体现了普通民众尚贤节用的要求C. 满足了统治者维护礼乐制度的需要D. 表达了道家因循自然的处世方法【答案】D【解析】材料“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来自于老子《道德经》,反映了道家不为天下先,遵循自然,清静无为,谦虚谨慎,以慈悲怀天下的思想,故D正确;材料属于道家经典,不是反映儒家仁爱思想,故A错误;尚贤节用属于墨家思想,不符合题意,故B错误;儒家孔子主张维护礼乐制度,不符合题意,故C错误。

新课标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3 专题 1 1 百家争鸣 课时分层作业

新课标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3 专题 1 1 百家争鸣 课时分层作业

课时分层作业(一)(建议用时:35分钟)1.春秋战国时期,思想界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其中属于儒家学派主张的是()A.崇尚自然B.“仁政”C.“兼爱”“非攻”D.法、术、势相结合B[崇尚自然属于道家思想,故A项错误;“仁政”思想是孟子提出来的,故B项正确;“兼爱”“非攻”是墨子提出的,故C项错误;法、术、势相结合的思想是韩非提出的,故D项错误。

]2.孔子劝阻以自己禄米供给平民的弟子说:“天子爱天下,诸侯爱境内,大夫爱官职,士爱其家,过其所爱曰侵。

今鲁君有民而子擅爱之,是子侵也,不亦诬乎!”这说明孔子倡导()A.仁B.礼C.中央集权D.无为而治B[材料“今鲁君有民而子擅爱之,是子侵也”,说明孔子认为用自己的禄米供给平民侵犯了国君爱民的权利,违背了“周礼”,故B项正确。

] 3.“孟母三迁”的故事流传至今,孟子后来成了大思想家。

他的思想是()A.“兼爱非攻,互助互爱”B.“仁爱待民,以德服人”C.“天道自然,无为而治”D.“以法治国,中央集权”B[A项是墨子的思想,B项是孟子的思想,C项是老子的思想,D项是法家的思想,故选B项。

]4.孟子曰:“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幼而无父曰孤,老而无子曰独。

文王发政施仁,必先斯四者。

”材料所体现的政治思想是() A.礼治B.仁爱C.仁政D.兼爱C[根据材料信息“文王发政施仁”可以看出孟子强调“仁政”,故选C 项。

]5.有学者援引“漠然无为而无不为也,澹然无治而无不治也”以总结汉初统治思想。

据此判断,汉初统治者吸收了先秦时期()A.法家思想B.道家思想C.墨家思想D.儒家思想B[题干中出现“无为”,体现了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故选B项。

] 6.《礼记》中写道: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

先秦思想家中最符合这一思想的是()A.儒家B.墨家C.道家D.法家B[材料中“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最能反映战国时期墨家的“兼爱”思想,儒家主张仁爱(爱有等差),强调等级差别,故A项错误;墨家思想符合题意,故B项正确;道家主张顺应自然、无为而治,不符合题意,故C项错误;法家主张以法治国,加强君主权力,不符合题意,故D项错误。

高中历史 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1课 百家争鸣课后课时作业 人民版必修3-人民版高二

高中历史 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1课 百家争鸣课后课时作业 人民版必修3-人民版高二

第1课百家争鸣[学业达标]1.孔子认为,所谓“儒”者,不会因为处境困苦贫贱而灰心丧志,不会因为富贵而得意忘形,不会连累长辈,不会使官员糊涂。

因为有这样的美德,所以才叫做“儒”。

这说明儒家主X( )A.无为而治B.以法治国C.兼爱非攻D.克己复礼答案 D解析“不会因为处境困苦贫贱而灰心丧志,不会因为富贵而得意忘形,不会连累长辈,不会使官员糊涂”这反映出儒家的克己复礼思想,故D项正确。

无为而治是道家思想,故A 项错误;以法治国是法家思想,故B项错误;兼爱非攻是墨家思想,故C项错误。

2.战国时期,荀子曾说过:“草木荣华滋硕之时则斧斤不入山林,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鼋鼍、鱼鳖、鳅鳝孕别之时,罔罟、毒药不入泽,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

”这表明荀子强调( )A.小农经济的水平低下B.生产工具比较落后C.人与自然要和谐共生D.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答案 C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荀子认为草木鱼虫有其自身生长周期,人类不能过度砍伐、过度捕猎,要遵循大自然的生长规律,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

故C项符合题意。

3.某思想家强调“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

为无为,则无不治。

”这位思想家是( )A.老子B.孔子C.孟子D.韩非子答案 A解析材料中“为无为,则无不治”符合道家“无为而治”的主X,故A项正确。

儒家强调教化,与材料中“常使民无知无欲”不符,故B、C两项排除;韩非子主X法治、中央集权,与材料中“为无为,则无不治”不符,故D项排除。

4.庄子“尝为蒙漆园吏,后弃官隐居,编织草鞋、濮垂钓。

楚威王厚礼延请,许其为相,庄嘲而不纳,终身不仕”。

庄子“终身不仕”的决定与他的哪一思想理念有关( )A.主政者,当以民为本B.崇尚自然,清静无为C.君主无为而治D.相互关爱,反对战争答案 B解析出仕与否与是否以民为本并没有直接的联系,故A项排除;由“弃官隐居,编织草鞋、濮垂钓”可知,庄子因为崇尚清静无为的生活而对做官不感兴趣,故B项正确;材料中并没有“君主无为而治”的相关信息,故C项错误;同样,材料中并没有“关爱”和“战争”的相关信息,故D项错误。

2019-2020人教版历史必修3 课时分层作业1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2019-2020人教版历史必修3 课时分层作业1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课时分层作业(一)(建议用时:35分钟)[基础达标练]1.西方学者认为,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人类首次觉醒,理性思维所创造的精神文化决定其后诸民族的文化走向。

在当时的中国最具典型意义的现象是( )A.诸子并立、百家争鸣B.以法为教、焚书坑儒C.罢黜百家、独尊儒术D.尊崇佛教、兼收并蓄A[从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这一时间可以分析出当时的中国处于春秋战国时期,这一时期“最具典型意义的现象”应是诸子并立、百家争鸣,故选A项。

]2.“在孔子看来,人是什么并不重要,关键在于彼此的关系如何。

”为此他提出了( )A.“尚贤尚同”B.“以德治国”C.“君轻民贵”D.“仁者爱人”D[“尚贤尚同”是战国时期墨子的思想,故A项错误;“以德治国”最早的提出者是春秋时期的子产,孔子后来也重申了该思想,但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B项错误;“君轻民贵”是战国时期孟子的思想,故C项错误;材料说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故D项符合题意。

]3.春秋战国作为一个社会大变革时期,同时也是一个思想流派纷呈的时期。

下列春秋战国时期提出的思想,至今对构建和谐社会仍产生着积极影响的是( )①“绝圣弃智,绝仁弃义”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③“兼相爱,交相利”④人贵贱有“序”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D.①④C[和谐社会需要“仁义”,更需要平等,因此备选项中“绝仁弃义”和贵贱有序不符合要求,排除。

]4.洪武五年(1372)的一天,朱元璋在读《孟子》,读着读着,朱元璋眉头越皱越紧。

终于,把书一摔,大声说:“使此老在今日,宁得免焉?”立刻召见文臣,宣布即日起“罢免孟子配享孔庙”。

朱元璋如此大怒是因为孟子在书中说( )A.克己复礼B.民为贵,君为轻C.仁义、王道D.仁政B[“民为贵,君为轻”为孟子的主张,体现了孟子的民本思想,而朱元璋主张君主专制,显然孟子的民本思想与他的想法相背,故B项正确。

] 5.先秦时期,儒家在治国方略上经历了孔子的“以德治国”、孟子的“仁政”和荀子的“君主的‘德’最重要”等主张。

高中历史 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1课 百家争鸣课时作业(含解析)人民版必修3

高中历史 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1课 百家争鸣课时作业(含解析)人民版必修3

第1课百家争鸣一、选择题(1~10题为基础达标题,11~15题为能力提升题)1.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说杂家“兼儒墨,合名法……见王治之无不贯,此其所长也”。

杂家的这一特点反映出战国时期( )A.儒墨学说成为主流思想B.各学派思想的分歧消失C.“百家争鸣”局面基本结束D.诸子百家思想趋向融合答案 D解析材料中没有涉及儒墨学说成为主流,与材料中“杂家……合名法”不符,故A项错误;各学派分歧消失与材料中“兼儒墨,合名法”不符,故B项错误;春秋战国时期“杂家”等学派互相诘难、批驳,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秦始皇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实行“焚书坑儒”,基本结束与材料中“战国时期”不符,故C项错误。

2.《中国文化概论》说:“士的崛起,意味着一个以‘劳心’为务、从事精神性创造的专业文化阶层形成,中华民族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注定要受到他们的深刻影响。

”士阶层兴起的直接原因是( )A.宗法制的解体B.各诸侯国对人才的渴求C.封建经济的发展D.私学的发展答案 B解析根据材料中“士的崛起”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士阶层兴起的直接原因是各诸侯国对人才的渴求,故选B项。

3.近几年,“达人”成为热门词语。

有人考证,该词最早见于《论语》中的“己欲立而立人(立人:使他人站得住),己欲达(达:通达事理)而达人”。

下列言论与此观点有直接关联的是( )A.“君君,臣臣,父父,子子”B.“过犹不及”C.“仁者爱人”D.“有教无类”答案 C解析“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意为仁德的人,自己想成功首先要使别人也能成功;自己想被人理解,首先要理解别人。

即如果人能够“推己及人”,也就做到了“仁”。

“仁者爱人”显然符合题意,C项正确。

4.据说孔子教过的学生有3 000多人,著名的有家住陋巷的颜渊,常食野菜的子路,曾被官府囚禁的公冶长等。

这体现了孔子的什么思想( )A.“克己复礼”,贵贱有序B.仁者爱人C.“己所不欲,勿施于人”D.“有教无类”答案 D解析题干材料体现了孔子在教育方面的贡献,其“有教无类”的办学思想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使平民子弟如颜渊、子路等也有受教育的机会。

人民版历史必修3:专题1 1 百家争鸣 学业分层测评1

人民版历史必修3:专题1  1 百家争鸣  学业分层测评1

学业分层测评(一)(建议用时:30分钟)[学业达标]1.郭沫若把春秋战国时期比拟为“第一次五四运动”,指出是“社会的转变”促成了这一时代的“百家争鸣,群花怒放”。

“社会的转变”包括()①分封制崩溃,井田制瓦解②各种政治力量异常活跃③各种思想交相辉映④中央集权制度确立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解析】“社会的转变”在经济、政治、思想等领域均有表现,①属于经济领域,②属于政治领域,③属于思想文化领域。

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是在秦朝,不是这一时期转变的表现,排除④。

【答案】 A2.某同学对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教育现状进行了如下总结:1986年,颁布《义务教育法》;2001年,基本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2006—2007年,开始实行城乡免费的义务教育;而新阶段的任务是,全国基本普及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

这与孔子的哪一思想相符()A.“仁政”B.“有教无类”C.“克己复礼”D.“以德治民”【解析】义务教育强调只要是适龄儿童就必须接受义务教育,体现出平等的教育思想。

孔子的“有教无类”思想,认为人人都有受教育的资格,与材料相符。

“仁政”是孟子的思想,与题意不符;“克己复礼”表现为孔子主张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与平等的教育观无关;“以德治民”是孔子的德政思想,与材料不符。

【答案】 B3.孟子曰:“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幼而无父曰孤,老而无子曰独。

王者欲发政施仁,必先斯四者。

”材料所体现的政治思想是() A.礼治B.仁爱C.仁政D.兼爱【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王者欲发政施仁”可以看出孟子强调“仁政”,故选C项。

【答案】 C4.先秦一位思想家说,“君无术则蔽于上,臣无法则乱于下,此不可一无,皆帝王之具也”。

这位思想家是()【导学号:67700004】A.老子B.孔子C.孟子D.韩非【解析】材料中的思想家强调君要有“术”,臣要尊“法”。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强调“法”“术”的是法家思想,故选D项。

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开创者,主张无为;孔子和孟子都是儒家学派的代表,倡导“仁”。

历史必修Ⅲ人民版1-1百家争鸣同步练习-1

历史必修Ⅲ人民版1-1百家争鸣同步练习-1
答案:D
9.“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先,以其无以易之也”,“柔之胜刚,弱之胜强,天下莫不发知,莫能行”。这体现了( )
A.荀子的“人定胜天”思想
B.老子的朴素辩证法思想
C.墨子的“兼爱”“非攻”思想
D.韩非子的严刑峻法思想
解析:材料“柔之胜刚,弱之胜强,天下莫不发知,莫能行”反映了以弱胜强,以柔克刚,矛盾双方相生相克的辩证法思想,这符合中国古代道家哲学的特征,所以正确答案为B项;A、C、D三项思想内涵均与材料内容不符。
答案:B
7.战国后期,荀子按品德将儒者分为贱儒、俗儒、雅儒、大儒等;按观点及行为倾向分为仲尼/子贡(非常善于经商)之儒、子思/孟轲之儒、子张氏之儒、子夏氏之儒、子游氏之儒等。这说明当时( )
A.荀子修改了孔儒正宗B.儒家学派的分化明显
C.按品德界定儒家的流派D.贾而好儒的风气日盛
解析:从材料可知,战国后期儒家学派的分化非常明显,荀子以不同的划分标准把儒者分为很多流派,故B项符合题意。
5.在周朝的力量衰朽已久,社会动荡和文化变迁威胁着周的国祚之时,孔子成了周朝政治秩序最伟大的捍卫者。孔子的下列主张,能够说明他是周朝“捍卫者”的是( )
A.“为政以德”
B.“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C.“因民之所利而利之”
D.“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孔子所生活的春秋时期,周王室逐渐衰微,诸侯争霸引发社会动荡,而孔子则主张维护西周的等级名分制度,希望统治者“克己复礼”,主张“尊尊亲亲”,这说明其是周朝的“捍卫者”,故D项正确;A项中的“德”、B项中倡导的“仁”、C项中的“利”均与维护周制不符,排除。
A.中央集权制度B.君主专制制度
C.等级名分制度D.嫡长子继承制度
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孔子所追求的礼是西周时的等级名分制度,故选C项。A、B、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

历史必修ⅲ人民版1.1百家争鸣课时训练

历史必修ⅲ人民版1.1百家争鸣课时训练

百家争鸣一、选择题1孔子的教育思想中与其“贵贱有序”的政治主张在人际关系方面不一致的是( )A .因材施教C .学而不思则罔解析:选B 。

在政治上,孔子主张“贵贱有序”,强调了尊卑贵贱的社会等级秩序。

而教育 上却主张“有教无类”,认为不分社会等级,人人有受教育的权利,两者在人际关系方面是 有矛盾的。

2.右图是2013年第六届东亚运动会的会徽和吉祥物图案,它们传递出丰富的和谐主题。

下列 思想与这一主题不.相符的是() A •仁者爱人B. 人之性恶C. 人性本善D. 以人为本解析:选B 。

本题考查分析理解能力。

“人之性恶”不利于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

3•战国时期有人提出:“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

” 这句话反映的是() A .儒家的思想B .道家的思想C .墨家的思想D .法家的思想 解析:选D 。

解答本题关键在于正确解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

材料中的“以法为教”即是 法家思想的典型主张。

4. 家中老人时常教育后代说:“为人处世不可有贪心,衣能遮体,食能果腹,足矣”“遇 事要冷静,做到以静制动”。

显然老人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 ) A •儒家思想B •道家思想C .墨家思想D •法家思想 解析:选B 。

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

根据材料可知其思想是顺其自然,放弃一切差别观 念,进而获得精神上的自由,应是道家思想。

5. 孔子主张“仁者,爱人”,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孟子主张“政在得民”。

三者 主张的本质内涵都是重视()A .人的平等权利B .人的善良本性C .和谐社会人际关系D .人的自由权利解析:选C 。

孔子的“爱人”和孟子的“政在得民”都是有阶级差别的,排除A 、D 两项;B 项只符合孟子的主张;三者都主张和谐人际关系。

6. 2011年2月2日晚央视兔年春节联欢晚会上, 大山和孔子学院五位学员表演了相声 《四 B .有教无类 D .知之为知之海之内皆兄弟》。

该相声所蕴涵的思想同“仁”、“礼”一脉相承,都源于()B •道家学说D •墨家学说解析:选C 。

高二历史课时训练(新人教版必修三)1“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高二历史课时训练(新人教版必修三)1“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课时作业1“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4小题,每小题4分,共56分)训练点1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1.下列关于“百家争鸣”的论述,正确的是()①百家是指一百个思想流派②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③他们彼此对立攻击,没有融合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解析:本题考查分析理解能力。

“百家争鸣”中的“百家”是泛指,并不是指一百家,所以①错误。

诸子百家之间既互相诘难、批驳,又彼此吸收、融合,所以③错误。

答案:C2.(2011·大连高三调研)观察下图,结合所学知识,判断与下图无关的是()A.与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有关B.他们之间的关系是诘难、批驳,同时吸收、融合C.当时的学派只有这五、六家,号称“百家”D.“学在民间”促成这种现象的出现解析:本题考查读图识图能力。

由图中内容可判断与“百家争鸣”有关,A项是其地位;B项是百家学派的关系;C项表述错误,主要有十个学派;D项是其原因。

答案:C3.“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与下列诸因素有关系的是()①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②私学的兴盛③各国纷争的社会环境④社会的剧烈变革A.①②B.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解析: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导致出现了剧烈的社会变革,在纷争的社会环境中,各学派站在不同的立场上,著书立说,广收门徒,宣扬自己学派的观点。

答案:D训练点2孔子和早期儒学4.汶川地震中范美忠被骂得狗血淋头,落下一个“范跑跑”的绰号,是因为他背离了()A.仁者爱人B.克己复礼C.道法自然D.无为而治答案:A5.(2012·临沂高二检测)温家宝总理曾说:“民安了国才能安,国安了领导人的心才能安。

”此语体现了“民至上”的思想。

古代先哲中首次明确提出类似思想的是()A.孔子B.孟子C.庄子D.韩非子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和再现历史知识的能力。

温家宝总理的话表明“民安”高于“领导安”,而战国时期的孟子明确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时分层作业(一)
(建议用时:35分钟)
1.春秋战国时期,思想界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其中属于儒家学派主张的是()
A.崇尚自然B.“仁政”
C.“兼爱”“非攻”D.法、术、势相结合
B[崇尚自然属于道家思想,故A项错误;“仁政”思想是孟子提出来的,故B项正确;“兼爱”“非攻”是墨子提出的,故C项错误;法、术、势相结合的思想是韩非提出的,故D项错误。

]
2.孔子劝阻以自己禄米供给平民的弟子说:“天子爱天下,诸侯爱境内,大夫爱官职,士爱其家,过其所爱曰侵。

今鲁君有民而子擅爱之,是子侵也,不亦诬乎!”这说明孔子倡导()
A.仁B.礼
C.中央集权D.无为而治
B[材料“今鲁君有民而子擅爱之,是子侵也”,说明孔子认为用自己的禄米供给平民侵犯了国君爱民的权利,违背了“周礼”,故B项正确。

] 3.“孟母三迁”的故事流传至今,孟子后来成了大思想家。

他的思想是()
A.“兼爱非攻,互助互爱”
B.“仁爱待民,以德服人”
C.“天道自然,无为而治”
D.“以法治国,中央集权”
B[A项是墨子的思想,B项是孟子的思想,C项是老子的思想,D项是法家的思想,故选B项。

]
4.孟子曰:“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幼而无父曰孤,老而无子曰
独。

文王发政施仁,必先斯四者。

”材料所体现的政治思想是() A.礼治B.仁爱
C.仁政D.兼爱
C[根据材料信息“文王发政施仁”可以看出孟子强调“仁政”,故选C 项。

]
5.有学者援引“漠然无为而无不为也,澹然无治而无不治也”以总结汉初统治思想。

据此判断,汉初统治者吸收了先秦时期()
A.法家思想B.道家思想
C.墨家思想D.儒家思想
B[题干中出现“无为”,体现了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故选B项。

] 6.《礼记》中写道: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

先秦思想家中最符合这一思想的是()
A.儒家B.墨家
C.道家D.法家
B[材料中“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最能反映战国时期墨家的“兼爱”思想,儒家主张仁爱(爱有等差),强调等级差别,故A项错误;墨家思想符合题意,故B项正确;道家主张顺应自然、无为而治,不符合题意,故C项错误;法家主张以法治国,加强君主权力,不符合题意,故D项错误。

] 7.战国时期,提出“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俭节则昌,淫佚则亡”主张的思想家是()
A.孟子B.庄子
C.韩非D.墨子
D[从题干材料“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俭节则昌,淫佚则亡”可知是“尚贤”“节俭”,这是墨家的主张,故选D项。

]
8.“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

”提出这一主张的学派是() A.墨家B.法家
C.道家D.儒家
B[题干的意思是:各国皆有法度,关键是能否秉公执法。

如果君主坚决推行法治,国家就能强盛,反之,国家就会衰弱。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法家的思想主张,B项符合题意。

]
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孔子说:“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民之于仁也,甚于水火。

水火,吾见蹈而死者矣,未见蹈仁而死者也。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材料二孟子曾对梁惠王说:“地方百里而可以王。

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

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

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

’王请勿疑!”
材料三有乱君,无乱国。

有治人,无治法……故法不能独立,类不能自行,得其人则存,失其人则亡。

法者,治之端也;君子者,法之原也。

故有君子,则法虽省,足以遍矣;无君子,则法虽具,失先后之施,不能应事之变,足以乱矣……君者,治之原也……源清则流清,源浊则流浊。

——《荀子·君道》
(1)根据材料一,归纳孔子的主要政治主张。

(2)结合材料一、二,归纳孟子的主要政治主张。

(3)结合材料三,归纳荀子的政治主张,指出荀子与孔子、孟子思想的异同。

[解析]本题选取孔子、孟子、荀子三位思想家的相关材料,要求归纳、概括他们各自的政治主张,在作答时应注意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归纳。

在回答荀子与孔子、孟子思想的异同时,应指出荀子对孔子、孟子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答案](1)“仁”是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之一;孔子主张以德治民;遵循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