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媒体与人的关系
论第五媒体对大学生就业创业的影响及其作用
论第五媒体对大学生就业创业的影响及其作用摘要:随着改革开放浪潮的深入与加剧,现代科技不断进步与发展,媒体手段也在更新换代,第五媒体——移动网络对大学生的影响逐渐增大,特别是作为移动网络主要载体的手机媒体更是在学生当中有着不可取代的地位。
本文通过调查与研究,分析了第五媒体对大学生就业创业的影响。
同时,为有效发挥第五媒体的作用,针对性地提出了可行的解决办法。
关键词:第五媒体;大学生;就业创业;影响;作用随着人们生活条件的日渐改善,传统的报刊、电视、广播、互联网四大媒体的位置越来越少,手机在日常的学习与生活中逐渐占据了越来越多的位置。
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选择了手机这种方便快捷的工具来进行沟通交流,他们大多在高中时期就有了手机,而到了大学毕业阶段,有99%以上的大学毕业生拥有手机。
手机很大程度地影响着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而大学生使用手机习惯的好坏,以及从网络媒体中获得的利弊与得失,决定着大学生受手机影响的大小。
特别是在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或是创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天空的过程中,手机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1]。
一手机对大学生就业创业的正面影响手机等网络媒体作为一个新生不久的事物,有着它的优势和长处,到目前为止所有媒体形式中手机是最具普及性、最快捷、最为方便的媒体平台,已经成为普通人在日常生活中获得信息的重要手段。
它能借助信息交换与传播的快速、便捷,和时空压缩等优势改变教育环境,拓宽学生视野,调剂学生生活[2]。
(一)手机覆盖面广,使大学生就业创业途径更宽广手机是覆盖人群最广的一种媒体形式,且手机的传播成本比较低廉。
在中国,手机发展的历史只有十几年,但中国已经有7亿多手机用户,上网用户也达到2亿多,手机的用户数与目前覆盖人群最大的电视用户数相差无几,而且,将很快超过电视用户。
大学生可以利用手机的广泛性,通过移动网络获得丰富有用的信息来提高学生个人综合竞争力,为自身的成长成才服务。
特别是毕业生,可以广泛的在移动网络上发布求职信息,在移动网络上第一时间获得就业创业信息等[1]。
第五媒体
第五媒体11. 什么是第五媒体?第五媒体是以手机为视听终端,手机上网为平台的个性化即时信息传播载体,它是以受众为传播目标,以定向为传播目的,以即时为传播效果,以互动为传播应用的大众传播媒介,也叫手机媒体或移动网络媒体。
12. 当前第五媒体的主要内容包括哪些?当前第五媒体的主要内容包括:手机聊天、娱乐信息、新闻/财经信息、手机图铃下载等。
13. 第五媒体有什么特点?第五媒体具有以下特点:1)用户可以互动和参与;2)个性化和自由化的传播方式;3)随时随地获得和接受信息,信息量丰富;4)第五媒体受众量具大,中国现在已有四亿手机用户;5)传播成本较传统媒体更低。
14. 第五媒体的互动性如何阐释?第五媒体本身不仅具有互动的本质特点,第五媒体的出现还激发了其他媒体的互动潜能。
手机使用者在搜寻信息的过程中,媒体可以立刻、即时地调动消费者的行动,并使之瞬间产生购买意向和购买冲动。
15. 第五媒体与其他媒体怎样实现结合?国内手机短信与大众媒体结合可以分为两种方式:第一种是由无线通信运营商、短信内容提供商SP和手机用户三者的组合。
第二种是手机运营商、短信平台服务商、大众媒体和手机用户的组合,手机用户通过编发短信在短信平台参与到媒体互动中,受众与媒体内容通过手机短信形成互动。
16. 第五媒体对广告的影响?第五媒体的出现将使广告和营销结合的更加紧密,使广告的投放更有效,营销的目的更精确。
第五媒体给广告业带来了结构性的改变,现有广告公司内部的职能将被重新定义。
17. 第五媒体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怎样的改变?由于第五媒体在各个方面的特性,使得人们的生活产生了多方面的变化:从阅读习惯来说,通过手机获取新闻、信息等使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发生了变化,通过第五媒体展开的营销方式也为人们的日常生活提供了跟多有用信息。
广播、电视、报纸和网络等媒体将受到很大的挑战。
18. 第五媒体的发展趋势?第五媒体的未来是由两个因素决定的:一个是认识,另一个是技术。
论第五媒体对大学生就业创业的影响及其作用
手机 的传播成本 比较低 廉 。电视 、 互联 网等媒体 的传
播成本 比较高 , 要有 电脑 等硬件 设施 , 价格 相对 大学 需 且
基金项 目: 湖南科技大学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课题 (9 o ) 2 1 0 D 8 ;00年度全省共青 团和青年工作研究课题 ( 湘团办(0 0 4 2 1 ) 1号)
互动交流在广 度 、 深度 和密度 上有 了更 大 的推进 , 以通 可
过定制 、 浏览 相关知识 , 不断学习 、 提高就业创业素质。
( 手机成 本低 廉 , 大 学 生就 业创 业 必不 可 少的 三) 是
工具
手机是覆盖人群最广 的一种媒 体形式 , 且手机 的传播 成本 比较低廉 。在 中 国, 机发 展 的历史 只有 十 几年 , 手 但 中国 已经有 7亿多手机用户 , 网用户也达到 2亿多 , 上 手机
够快捷地传播信息, 但是其载体携带起来不太方便。而手
机携带起来很 方便 , 机媒 体 的传 播 速度 也很 快。因 此 , 手
学生在一天当 中都有 很多 的零碎 时 间 , : 如 等车 、 队 、 排 在
一பைடு நூலகம்
手机对 大 学生就 业创 业的 正面影 响
电梯里 、 在汽车上 、 在火 车上 等 , 可以将这些零碎 时间利 都 用起来获 取 就业 创业 等 方 面 的信 息。且 手机 是 报 刊 、 电
随着 人们生 活条件的 E渐 改善 , 统的报刊 、 t 传 电视 、 广 播、 互联 网四大媒 体 的位 置越来 越少 , 手机在 E 常的学 习 t 与生活 中逐 渐 占据 了越来 越多 的位 置。越来 越 多的大 学
生选择 了手机这种方便 快捷 的工具来进 行沟通 交流 , 他们
第五媒体的基本概念
普及存在着挑战。
2、第五媒体结构性的研究的显示之需。
(1)无论从哪方面看手机成为第五媒体都有着不 可否认的现实必然性。
(2)手机是但目前为止所有媒体形式中最具普及 性、最快捷、最方便并具有一定强制性的媒体平 台。
(3)从现阶段看,这种新型媒体的出现极大的撼 动了原有的传播结构及传播模式,因此第五媒体 进行结构性的研究便成为迫切之需。
二、第五媒体的界定
从一般意义上来讲是现阶段兼具通信与传媒功能 的手机媒体。
从传播角度来说,第五媒体是指以手机作为信息 的采集和展现工具,以通信网络和互联网作为信 息的传播网络而开展信息传播活动的媒体。
具体而言是传播学者们对继报纸、广播电视这三 种传统媒体和被成为第四媒体的互联网之后,一 种可能出现的理想的新媒体的称谓。
三、新媒体广告投放的表现形式
户外新媒体:目前在户外的新媒体广 告投放包括户外视频,户外投影,户外触 摸等,
移动新媒体:以移动电视,车载电视, 地铁电视等
手机新媒体:手机媒体是到目前为止 所有媒体形式中最具普及性、最快捷、最 为方便并具有一定强制性的平台,尤其是 3G手机逐渐普及。
常见几种新媒体
第一小组 小组成员: 演讲:
1.什么是第五媒体? 2.什么是第五媒体的界定? 3.第五媒体广告表现形式? 4.第五媒体的特点? 5.第五媒体研究所引发的思考?
一、第五媒体的概念
第五媒体也称之为新媒体
新媒体是新的技术支撑体系下出现的媒体 形态,如数字杂志、数字报纸、数字广播、 手机短信、移动电视、网络、桌面视窗、 数字电视、数字电影、触摸媒体等。相对 于报刊、户外、广播、电视四大传统意义 上的媒体,新媒体被形象地称为“第五媒 体”。
社交媒体对人际关系的影响
社交媒体对人际关系的影响
社交媒体在当今社会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对人际关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社交媒体对人际关系的积极和消极影响。
积极影响:
1. 沟通便捷:社交媒体使人们可以随时随地与朋友、家人和同事保持联系。
无论时区和地理位置如何,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变得更加容易,促进了更广泛、更频繁的交流。
2. 扩大社交圈:通过社交媒体,人们可以与世界各地的人建立联系,结识新朋友,借此拓展社交圈。
这为人际关系的发展提供了更多机会,增加了个人的社交资源。
3. 共享与互动:社交媒体提供了分享个人生活和观点的平台,让人们能够更多地互动和交流。
这种共享和互动的方式可以加深人际关系,增进相互之间的理解和认同。
消极影响:
1. 疏远面对面交流:社交媒体的普及使得人们越来越依赖于在线社交,而忽视了现实生活中的面对面交流。
由于社交媒体的虚拟
性,人与人之间的真实沟通变得更加困难,可能导致人际关系的淡化。
2. 精神健康问题:过度使用社交媒体可能导致社交焦虑,自尊心受挫,对别人的评判和对自己的形象过分关注等问题。
这些负面影响可能对人际关系造成不利影响,也对个人的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3. 虚假信息和冲突:社交媒体上充斥着大量的虚假信息和争议性内容,这可能导致人际关系的紧张和冲突。
信任的缺失和信息的不准确性可能使人们难以建立和维护健康的人际关系。
综上所述,社交媒体对人际关系产生了积极和消极的影响。
我们应当在使用社交媒体的同时保持适度,注重真实的面对面交流,以维护和提升人际关系的质量和深度。
第五媒体
交政 策制 定 的 活动 ,才算 是 公共 外 交 。三 是 行 为方 式 间接 。开展 公共 外 交 ,不 是政 府 和政 府之 间 的直 接 交往 ,而是 通 过 非政 府组
织和 公众 舆 论 间接 进 行 。公共 外
政 策 的影 响和 国家 形 象 的塑 造 ,
逐 步 改 变对 外 宣传 方 式 ,开 展 r 丰 富 多 彩 的公 共外 交 ,比 如 :建 立 和 完 善 了新 闻发 言 人制 度 ,通 过 外 交部 、 中央 和 地 方 各级 政 府 部 门的 新 闻发布 ,更 好地 宣 传 政 府 的 立场 和 主张 、方 针 和政 策 , 及 时 澄 清纠 正外 国媒 体 的 误 导宣 传 和 民众 中的错 误 观 念和 认 识 ; 通 过举 行 “ 中法 文 化年 ” 、 “f L |
柱 ” 。改革 开 放之 后 ,我 国逐 渐 开始 重视 国 内外舆 论 对 国家 外 交
“ 五媒 体 ”也 称 “ 动 媒 第 移 体 ” ,其概 念 是 对应 于 报 纸 、广
征 。 移 动 性 是 指 移 动 阅 读 与 交 流 。用 户不 必 被 限制 在 办公 室 或 家 中 的固 定计 算机 旁 ,即可 以随 时 随地 获取 资 讯 。便 携 性 是指 移 动智 能 终端 的小 型化 使之 便 于 随
空 限制 等优 势 。互动 性 是指 “ 第 五媒 体 ” 的信 息 传播 与 交流 的界
视等 多媒 体 方 向发 展 。截至2 0 09
年 l月 ,微 型博 客平 台Twitr 2 t 的 e 注册 用 户达 7 0 万 ,创 下 一年 内 50 用 户量 增 长十 多倍 的纪 录 。2 l 00 年 初 ,Fa e O 注 册 户 达 4 c bo k 亿 ,居全 球社 交 网站之 首 。 不 断涌 现 的 “ 五媒 体 ” 信 第 息 服 务需 求 也促 进 r全球 移 动 互
基于手机传播的_第五媒体_的原理和价值构成分析
1、通 信 业 务 。2、上 网 浏 览 。3、可 视 电 话 。4、摄 像 。5、在 线 电 视 。6、视 频点播。7、mp3 下载。8、在线游戏。9、 全球卫星定位的电子地图。
由于手机传播改变了媒体与受 众的关系, 使二者处于多维度的传播 空间, 因而就可实现传播效果的最大 化。
三 、手 机 传 播 的 延 伸 价 值 不 可估量
作 为 “第 五 媒 体 ”形 态 的 手 机 传 播, 蕴藏着不可估量的价值。主要有:
( 一) 经济价值。据不完全统计, 目前我国的移动手机用户数量已达 4.5 亿 , 小 灵 通 也 有 1 亿 用 户 , 通 信 产 业规模达到 3100 亿元。
功能的综合运用, 意味着用户可 通过任何联网的多媒体终端, 在任何 时间、任何地点享受手机媒体的访 问 、接 受 、反 馈 和 传 播 功 能 与 服 务 。
由于 3G 手机还没有 得 到 广 泛 运 用, 我国的手机媒体的传播能力仍处 于低水平。目前, 国内受众用手机传 播 信 息 的 主 要 形 式 只 有 手 机 短 信 、手 机 报 纸 、手 机 电 视 和 手 机 电 影 。 以 手 机电视为例, 受众只能在中国移动通 信 公 司 的 GPRS 网 络 、中 国 联 通 公 司 的 CDMA 网 络 基 础 上 加 装 相 应 播 放 软件, 才可收看到央视新闻频道的 “东 方 时 空 ”、“天 气 资 讯 ”、“新 闻 早 8 点 ”、“第 一 时 间 ”等 节 目 。虽 然 仍 处 在 低水平的应用状态, 但 3G 手 机 这 种 集 数 字 、交 互 、移 动 、宽 频 和 个 性 于 一 身的传播媒体, 已开始了从个人通信 工具向媒体终端的过渡。
第五媒体传播的社会学意义
提高 。
其 次 , 传 统 的 传 播 模 式 中 . 播 效 果 始 终 处 在 传
于 最 终 环 节 , 传 播 效 果 的 衡 量 也 要 建 立 在 传 播 活 对 动 的 整 体 实 现 的基 础 上 。而 在 第 五 媒 体 的 传 播 模 式
中 , 意 一 次 的 传 播 活 动 的 发 生 就 意 味 着 传 播 效 果 任 的 实 现 。信 息 转 发 产 生 的 无 限 随 附 性 使 得 传 播 效 果
活 动 的 发 展 , 五 媒 体 已 经 成 为 高度 信 息 化 社 会 中的 有 力 信 息 工 具 , 五 媒 体 的 传 播 对 社 会 文 化 第 第
教 育 、 学 发 展 以及 人 们 的 思 想 观 念 和 精 神 生 活 的 发 展 都 有 越 来 越 重要 的 影 响 和 意 义 。 科
种 具 有个性 化特 征 的新 型的信息 传播模 式 。
研究中. 最关键 的是对 接受 者 向传 播 者 这种 身 份 转
变 的强 调 , 受 者 和 传 播 者 身 份 作 用 的 不 断 转 换 使 接 信 息 的 传 播 循 环 累 加 , 而 对 社 会 的 发 展 以 及 人 们 进 的 精 神 物 质 生 活 产 生巨大 的影 响 。
二、 第五媒 体传 播 的社 会 学意义 研究
美 国 学 者 保 罗 ・ 文 森 的 《 机 :挡 不 住 的 呼 莱 手 唤 》将 手 机 媒 体 对人 及 社 会 的影 响 进 行 了深 度 分 析 。莱 文 森 认 为 , 类 有 两 种 基 本 的 交 流 方 式 : 话 人 说
和 走 路 。可 惜 , 自人 类 诞 生 之 口起 , 两 个 功 能 就 开 这 始 分 割 , 到 手 机横 空 出世 , 这 两 种 相对 的功 能 直 将 整 合起 来 , 于一 身 l 手机 之 前 的一 切媒 介 , 使 集 3 1 。 即 是 神 奇 的 电 脑 也 把 说 话 和 走 路 、 产 和 消 费 分 割 开 生
再论第五媒体
推进创新理论探索创新实践再论“第五媒体O N G N A NC H U A N B O学术平台一传媒研究的认识误区。
指出真正的“第五媒体”还没有出现,这种新媒体党竟是一种什么形态甚至在概念上如何描述,目前还处于比较模糊的争议阶段。
该文运用“人性化趋势”和“补偿性媒介”理论分析了律,指出第五媒体的出现尚需时日。
【关薯诩】第五媒体“需要一创造”理自1969年互联网问世以来,它作为全球传递、交流信息的公共媒体早已被公认为是继报纸、广播、电视这三大传媒主体之后的第四媒体。
随着人们物质文化生活需求的提高和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传统媒体日渐显露出自身难以克服的缺点,与此同时,手机、网络电视等新型信息传播工具如雨后春笋般地发展起来。
2008年4月1日,3G手机在我国开始商业试用,使视频通话和手机电视成为可能。
这些新媒体在某些方面所表现出来的、对传统媒体具有“破坏性创造”的优点确实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人们的信息传播方式,但客观地说,这些新兴媒体离真正的“第五媒体”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一、“第五”之争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幼平把。
第五媒体”描述为“能像万维网那样个性化服务,像广播网那样没有共享冲突,像印刷书报那样存内容于家庭”。
也有学者认为,它“集网络和电视功能于一体,通过宽带流媒体技术,把各种文字、图像、音频信息变成‘一个个0和1’进行数字化,然后传输给广大用户,这样一个数据广播是我们大家现在还不熟悉,也不完全明白未来模式的一种必然会得到发展的崭新媒体。
”与此同时,不少媒体频频以“第五媒体”自称,“第五”之争硝烟四起。
1、手机早在手机短信刚刚兴起时,有专家就预言随着手机的大量普及和技术手段的不断创新,手机正在成为继报纸、广播、电视和互联网之后的“第五媒体”。
越来越多的社会流行元素融入到手机媒体中,手机上网、收发邮件、游戏、电视、会议、电影、新闻资讯、手机报纸及手机音乐等新业务层出不穷,小说也正在走上手机屏幕,在不断与传统媒体对接过程中,手机本身也在不断地进行着自我超越,正在从一种通信终端演变为一种信息终端,使得手机越来越媒体化了。
第五媒体时代:手机不是媒体!
第五媒体时代(2):手机不是媒体!来源:作者:朱海松时间:2007-12我们谈过了第五媒体的定义:第五媒体是以手机为视听终端、手机上网为平台的个性化即时信息传播载体,它是以分众为传播目标,以定向为传播目的,以即时为传播效果,以互动为传播应用的大众传播媒介,也叫手机媒体或移动网络媒体。
虽然在定义最后,我强调第五媒体也叫“手机媒体”,但是手机到底是媒体吗?从本质上讲,手机不是媒体!手机是工具!手机将绝对是工具,而相对是媒体!但为什么要把手机称为媒体呢?并且称为第五媒体呢?这要从手机本身的特点和其所处的环境谈起。
手机原本是通话的工具,工具具有多重含义,媒体只是其中的一个含义而已,这是因为,从金融支付的角度来看,手机还可以是钱包,因为手机具有支付的功能,随着技术的进步,手机还可以成为个人识别的信息系统,就像飞机上的“黑匣子”,随着技术的进步,手机可以听音乐,看电视,看报,看杂志,看图片,拍照等等,所以手机的功能多元化突显出了其强大的工具特征。
但为什么要把手机称为媒体,并且还叫第五媒体呢?实际上我认为,把手机称为媒体,并不真是把手机当作媒体来看待,而是以媒介化的思维来看待手机的媒体特征。
为什么要以媒介化思维来看待手机呢?这要从两个角度来看,一个是应用的角度,一个是应用的环境。
当前手机增值业务的应用是以个人应用为主,并将继续繁荣下去,与此同时,个人应用正向行业应用过渡,最终会形成个人应用与行业应用并驾齐驱的局面,二者是相互交织在一起的,而行业应用分三个方面,移动政务,移动商务和无线营销(移动营销),这其中无线营销涉及的面较广,起步也较快,营销的过程与广告和媒体是分不开的,所以从媒介化的思维来看待手机,实际上就是把手机的媒体化特征纳入到营销的应用当中去,这是其一。
从当前中国的营销环境看,有一个重要特征需要引起人们的注意,那就是“营销的问题就是媒介的问题”,所以以媒介思维来看待手机就是以营销的角度来看待手机,但是在实际的营销应用过程中,手机的工具本质会突显出来,从中国移动把飞拓无限定义为“指定的手机互动营销”合作伙伴可以看出,中国移动并没有把这种合作伙伴关系看作纯粹的媒介广告代理关系,这是有其合理性和远见的。
第五媒体研究的传播史视野辨析
作者简介 : 杨翠芳(9 1 , , 17 一)女 湖北武汉人 , 副教授 , 研究方向为晚清社会 与新 闻传播 、 闻传播与社会 文化建设 等。 新
整个 2 世纪给人类 的物质生存和精神生存带来 0 最大影响的, 是战争和新 闻传播模式 的变化。在一定 程度上 , 我们甚至可 以说 , 战争和传播技术 的发展 , 是 人类 2 世纪最大的两特点 , 0 它们是构成人 自身价值重 估 的重要 力量 。战争 的后果 是 重新 规范世 界 的政治秩 序, 而传播事业的发展却是重新规范世界 的文化秩序 , 并为建立新的文化、 促使新文化 的 自我生成进行特殊 的努力 , 因为传播事业的发展 , 极大地促进了世界文化 的交融 , 加速着世界经济一体化 的进程 。 考察战争对世界政治格局的影响, 考察新 闻信息传
杨 翠芳
( 湖北大学 文学院新闻与传播 系, 武汉 4 0 6 ) 30 2
摘 要: 本文通过 对第五媒体概 念的厘清 , 出第五媒体研 究必须具备传播 史立场与价值 , 提 即媒介发展 史的视野 , 意在 强
调处于第五媒体 包围中的人性发展史的价值追寻。在 此基础上 , 探讨 第五媒体在人 类整 个传播 史上 , 带给人 的精神遗产
生 , 的组合新 型模 式往 往要 淘汰 一些 就业 机会 , 人 这是
视、 网络电视等 , 称作第 五媒体 , 但这些称谓无论在传
媒 业界 还是 在研究 界 , 均未 获 得相应 的支 持 。
手机既是一种媒体物质外壳 , 自然不是第五媒体 本身。而手机短信在发展过程 中, 也不是简单的文字 新 闻或 文字 资讯 , 要 我们 将 其 视 作 以手 机 为 物质 外 只
壳 的传媒 文本 , 所有 的 问题 就解 决 了。
人感官延伸新媒体艺术作用例析
人感官延伸新媒体艺术作用例析作者:韩莹概要:新媒体艺术的到来,为艺术的发展开辟了极大的空间,打破了疆域上的束缚,拓展了感官维度,形成了一种极大的融合,也呈现出广阔的散点状态,表现出一种随机的美丽景象。
1962年,第一台电脑美术设计系统在麻省理工学院诞生。
1981年,卡彭特为卢卡斯电影公司开发出了着色软件,名为“为您所曾见的任何东西着色”。
1993年,电影,《侏罗纪公园》中用计算机制作的恐龙镜头获奥斯卡最佳视觉效果奖。
1996年,首部全用计算机动画制作的电影《玩具总动员》问世。
一、新媒体艺术延伸了想象的空间早在1917年杜尚就提出,“观念比通过观念制造出来的东西要有意思的多”,而新媒体艺术更是契合了这种思想,利用计算机技术能够方便的使一种观念快速的传播。
1、虚拟现实新媒体艺术最突出的特点之一,就是的能够虚拟出现实中并不存在的事物,将想象的内容视觉化。
例如“虚拟现实”技术又叫“虚拟真实”或“虚拟实在”,是1989年在计算机领域提出,它是指“在功效方面是真实的,但是,事实上却并非如此的事件或实体。
”虚拟现实技术存在着浸蕴性、交互性、想象性、仿真性等特征,提供给人们认识社会的一个新的视角,是一种新的文化现象和文化媒介,它使得一种观念性的设想能够迅速的在虚拟现实中得以展现,同时它的数码科技的可重复性、易修改性也使一种观念的完善更加快捷。
2、思想的承载20世纪著名的科学哲学家卡尔·波普尔在论述他的多元论哲学时,提出三个世界的划分:“第一世界是物理世界或物理状态的世界;第二世界是心灵的世界或心灵状态的世界;第三世界是智性之物的世界,即客观意义上的观念的世界。
”这里的第三世界,也就是指人类心灵产物的世界,包括科学思想、艺术作品、诗的思想等等。
而新媒体艺术的出现则恰好填补了第三世界所谓智性之物过于抽象性的缺陷,扮演着一个优秀的承载媒介,使异彩纷呈的艺术思想得以无阻的徜徉。
3、虚拟空间添补娱乐数码科技的成熟,可以帮助人们在另一个虚拟的空间围度里去描绘一个在现实生活中无法实现的梦。
社会媒体与人际关系的互动和影响
社会媒体与人际关系的互动和影响社会媒体的快速发展和普及,对人际关系产生了巨大的互动和影响。
社交平台的兴起使得人们可以方便地与他人保持联系,并且分享自己的生活和观点。
然而,社会媒体也带来了一些挑战和负面影响。
本文将探讨社会媒体与人际关系之间的互动和影响。
一、社会媒体的互动性社会媒体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互动性。
通过社交平台,人们可以轻松地与朋友、家人和陌生人进行交流。
无论时空距离,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变得更加快速和便捷。
此外,社会媒体还提供了各种互动功能,如评论、点赞、分享等,使得交流更加丰富多样。
社会媒体的互动性不仅影响了个人之间的关系,也对团体之间的互动产生了影响。
通过社交平台,人们可以组建兴趣相同的群体或社群,共同探讨感兴趣的话题,并分享相关信息。
这种群体互动的形式为人们提供了一个更广阔的社交网络,并且带来了新的人际关系和合作机会。
二、社会媒体对人际关系的影响尽管社会媒体为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提供了便利,但也对人际关系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首先,社交媒体的广泛使用可能使人们更注重虚拟世界的关系,而忽视了现实生活中的人际互动。
人们可能花费过多的时间和精力在社交媒体上,导致真实的人际关系受到冷落。
其次,社交媒体的使用也可能给人带来孤独感和焦虑感。
通过社交媒体看到他人的美好生活和成功事迹,容易给人一种压力和比较的感觉。
一些人可能在虚拟社交中追求赞美和认可,但在现实生活中却感到孤独和无助。
此外,社交媒体的传播速度和影响力也使得信息的真实性和可信度受到挑战。
虚假信息和谣言在社交媒体上很容易传播,可能对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和关系造成破坏。
三、建立健康的社交媒体使用习惯虽然社会媒体具有一些负面影响,但只要合理使用,它也可以成为促进人际关系和社交的有益工具。
以下是一些建议帮助人们建立健康的社交媒体使用习惯:1. 定期管理社交媒体时间:设定合理的使用时间,避免过度沉迷于社交媒体,注意平衡虚拟世界和现实生活的关系。
2. 保持真实性和诚信:在社交媒体上分享信息时,要保持诚实和真实,不散布虚假信息和谣言。
社会媒体对人际关系的影响
社会媒体对人际关系的影响社会媒体的兴起与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改变。
通过社交平台、微信、微博等工具,人们可以方便地与朋友、家人和陌生人进行交流和互动。
然而,社会媒体的普及也对人际关系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有些是积极的,有些则是消极的。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探讨社会媒体对人际关系的影响。
一、社会媒体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在过去,人们要保持联系需要通过信件、电话等工具。
然而,社会媒体的出现改变了一切。
现在,只需要一个电子设备和网络连接,人们就可以随时随地与他人交流。
这种便利推动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加紧密,拉近了彼此的距离。
通过社交媒体平台,人们可以与远在他乡的朋友聊天,分享生活点滴,加深了彼此的了解和情感交流。
二、社会媒体丰富了交流方式社交媒体平台为人们提供了多种多样的交流方式。
文字、图片、视频等媒介形式,使我们可以更加丰富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比如,人们可以通过发表状态、发图文、发视频等形式,向他人传递自己的观点、感受和心情。
这种多样化的交流方式使得人际关系更加丰富和多元化。
三、社会媒体扩大了社交圈子社交媒体平台为人们提供了丰富的社交机会,使得我们有更多的机会结识新朋友。
通过社交媒体,我们可以轻松查找和加入各种兴趣群组、社区等,与有相同兴趣爱好的人进行交流和互动。
这为人们拓展社交圈子提供了便利,增加了结交新朋友的机会。
与此同时,社交媒体也能够帮助人们重新联络失去联系的旧友,加强之间的联系。
四、社会媒体对人际关系构成挑战尽管社会媒体对人际关系带来了诸多好处,但也存在一些消极面。
首先,人们在社交媒体上的网络身份和真实身份不一致,存在虚假和捏造的情况,这种情况容易造成误解和不信任。
其次,社交媒体过度使用可能导致人际关系的疏远,人们更倾向于通过键盘与朋友交流,而忽视了与他人面对面的交流。
此外,过度使用社会媒体也会引发“社交媒体焦虑症”,使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变得封闭和孤独。
综上所述,社会媒体对人际关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人际关系中的社交媒体的影响
人际关系中的社交媒体的影响在当今社会中,社交媒体已经渗透到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社交媒体为人们提供了一个沟通交流的平台,让世界变得更加紧密而互联。
然而,随着社交媒体的普及和使用,它对人际关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篇文章将探讨人际关系中社交媒体的影响。
一、加强社交网络社交媒体的出现和普及,极大地拓展了人们的社交网络。
无论是在家里还是在外地,人们都可以通过社交媒体与朋友、家人和其他社会关系保持联系。
不再受时空限制,社交媒体让我们能够随时随地与他人分享生活中的点滴,并及时了解他人的动态。
这一点,无疑对人际关系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加强了人与人之间的联系。
二、带来虚拟关系然而,社交媒体也带来了虚拟关系的问题。
在社交媒体上,人们可以轻松地添加和删除好友,构建一种非实质性的关系。
虽然社交媒体上的关系可能存在感情的交流和互动,但与现实生活中的真实关系相比,这种关系更容易脆弱和不稳定。
在社交媒体时代,我们需要更加警惕虚拟关系给真实关系带来的挑战,注意真实关系的培养和维护。
三、沟通方式的改变社交媒体的普及改变了人际沟通的方式。
人们通过社交媒体进行交流更加方便快捷,无论是文字、图片还是视频,都可以在社交媒体上进行分享和传播。
对于那些不擅长面对面交流的人来说,社交媒体提供了一种更加舒适和自由的交流方式。
然而,由于社交媒体的匿名性和虚拟性质,也很容易引发误解和冲突,对于人际关系造成负面影响。
因此,在使用社交媒体进行沟通时,我们应该注重言行的准确和考虑他人感受,避免给真实关系带来障碍。
四、信息传播的快速社交媒体的一个显著特点是信息传播的快速。
通过社交媒体,人们可以迅速地了解到社会上发生的重大事件、热点话题和个人的动态。
这种迅速的信息传播速度使人们更容易形成共识和参与共同讨论。
然而,同时也产生了信息过载的问题,人们很难从大量的信息中筛选出真实可信的内容。
在人际关系中,我们需要保持对信息的准确性和真实性的判断,避免受到虚假信息的误导。
第五媒体传播的社会学意义
一、第五媒体的信息传播模式概述现代信息社会中,作为新一代通讯工具的手机有着其他媒介不可比拟的优越性,它延伸了个人的信息空间,改变了传统传播活动中的各个环节及相互关系,同时也对传统的传播模式提出了新的挑战。
第五媒体是随着手机这种兼具通讯和传播双重功能的多媒体信息终端在社会中的功能和地位日益重要的基础上而产生的。
从传播学的角度来说,第五媒体是以手机为视听终端、手机上网为平台的个性化即时信息传播载体,它是以分众为传播目标,以定向为传播效果,以互动为传播应用的大众传播媒介,也叫手机媒体或移动网络媒体[1]。
传播模式是传播学研究的理论基础[2],第五媒体引发了传统传播模式的重新建构,进而形成了一种具有个性化特征的新型的信息传播模式。
首先,在传统的传播模式中信息传播是单向的,传者与受众的身份和行为是区分明显的。
而在第五媒体的信息传播中,传者和受者两者的角色是可以互换和融合的,从而使得信息传播的速度不断提高。
其次,在传统的传播模式中,传播效果始终处于最终环节,对传播效果的衡量也要建立在传播活动的整体实现的基础上。
而在第五媒体的传播模式中,任意一次的传播活动的发生就意味着传播效果的实现。
信息转发产生的无限随附性使得传播效果的影响更为广泛,进而提升了信息传播的实际到达率和有效性,同时也极大地降低了信息传播的成本。
由此对比可以解读出,第五媒体的信息传播模式包含了四个环节:信息、接受者、传播者、媒介。
信息是第五媒介传播模式的首要环节,是影响到接受者能否向传播者发生转变的关键因素;第二环节是接受者,接受者作为信息的受众和直接接收者,成为传播活动发生的关键性环节;其次是传播者环节,传播者是信息的主动传播源,也是第五媒体传播模式的典型特点所在。
在这一环节中,角色的转变和融合是激发传播发生的关键,媒介是第五媒体传播模式中信息得以传播的手段和途径,是激发传播发生的客观前提。
其中,对第五媒体传播模式的研究中,最关键的是对接受者向传播者这种身份转变的强调,接受者和传播者身份作用的不断转换使信息的传播循环累加,进而对社会的发展以及人们的精神物质生活产生巨大的影响。
第五媒体 大众信息传播的新生力量
第五媒体大众信息传播的新生力量迎接"第五媒体"新挑战--访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王元、研究员许晔近年来,以手机、上网本等移动智能终端为载体,以手机短信、手机报、手机电视、电子书、微博等为代表的新兴信息传播方式,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高度重视,并被冠以"第五媒体"的称号。
随着3G甚至将来4G时代的来临以及三网融合方案的最终通过,"第五媒体"这个名词频繁见诸报端,专家认为,未来第五媒体将获得跨越式的大发展。
那么,目前我国"第五媒体"的发展状况如何?在"第五媒体"发展过程中都要面对哪些机遇和挑战,该如何应对这些机遇和挑战,成为各界专家学者和产业界广泛关注的话题。
经济参考报记者就这些问题采访了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王元和科技预测与评价研究所研究员许晔。
"第五媒体"使信息传播走向大众化经济参考报:"第五媒体"是什么?相对于其它传统媒体来说,第五媒体的主要特征有哪些?取得了哪些突破?许晔:"第五媒体",原来也叫手机媒体,或者移动媒体,是继报刊、广播、影视和互联网之后,出现的一种新的媒体传播形式。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与移动传播方式的不断增加,它已经扩展到其它一些移动智能终端,包括上网本和智能手机等。
简言之,"第五媒体"就是通过移动终端载体和无线网络,实现各种文字、音频、视频等媒体内容的传播和个性化服务。
国内有学者把"第五媒体"定义为"在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基础之上出现和形成的媒体形态。
"美国的《连线》杂志曾经给"第五媒体"下过一个定义,即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
以前的信息传播方式是由传播方来主导,接收者只能被动地接收传播者传递的信息,没有太多的选择空间。
媒体生态正在改变中国“第五媒体”兴起
媒体生态正在改变中国“第五媒体”兴起
中新社北京12月15日电(记者刘育英)15日发布的一份研究报告称,中国第五媒体已经具备较大的市场规模,但现在仍处于原生态阶段,预计2015年第五媒体的受众规模远大于其他媒体,成为“主流媒体”。
所谓第五媒体,指的是基于无线通信技术,通过手机为代表的移动通信终端,展现信息通信内容的媒体形式。
前四大媒体分别是纸质媒体、广播媒体、电视媒体、PC互联网媒体。
这份报告由中国新闻文化促进会第五媒体研究中心发布。
报告说,第五媒体的主要形式包括移动互联网门户、手机报/手机杂志、手机社会网络、手机微博、电子阅读、二维码等。
与传统媒体相比,第五媒体的特点在于其内容的“草根性”。
报告说,传统媒体的信息生产由专业人士完成,如影视内容、书籍报刊等,而第五媒体,尤其是在以社会网络和微博为代表的应用形式中,信息的生产是由受众完成的,也称为“草根内容”。
中国第五媒体的兴起,主要原因在于无线通信的普及。
截至2010年10月底,中国手机用户规模达8.42亿,其中手机网民超过2.77亿。
2010年上半年,第五媒体的市场规模达20亿元。
该报告称,第五媒体正在快速发展,预计到2015年,中国手机用户将达13.8亿,手机网民达10.6亿。
届时,第五媒体将成为名副其实的“主流媒体”,在规模上也是“第一媒体”。
(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传媒大学2011-2012学年第二学期
《媒介生态学》课程
题目第五媒体与人的关系
学生姓名程英睿
学号200901123027
班级09媒体创意
学生所属学院新闻学院
任课教师涂晓华
成绩
第五媒体与人的关系
第五媒体是新的技术支撑的体系下出现的媒体形态,各种学着专家对新媒体的定义意见不一。
其中有一个定义很清晰简洁的定义了新媒体,美国《连线》杂志对新媒体的定义:“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
”传统媒体是单向传播,如:电视,广播,报纸,而新媒体是具有交互性的,他是多向传播,如:微博,sns社交网站等,人们都是发布信息的人,不再单单只是接受讯息,所以我认为新媒体最重要的特点构成是交互性,有了交互性,给每个人发布信息的权利,而不单单只是被动接受。
再了解了第五媒体(也就是新媒体)的定义后,我们要先从它的特点进行分析,了解了特点后才能知道新媒体与人到底有怎样的关系。
新媒体的特点:
1.传播方式从单向到双向的转变:刚刚前面的定义也说了最重要的特点
就是双向传播。
传统媒体的传播方式是单向、线性、不可选择的。
它集中表现为在特定的时间内由信息发布者向受众传播信息,受众被动的接受,没有信息的反馈。
这种静态的传播方式使得信息不具流动性。
而新媒体的传播方式是双向的,传统的发布者和受众现在都成为了信息的发布者,而且可以进行互动。
比如北京的交通广播电台,这两年发展非常好,原因就是在于通过短信这种方式加强和受众的互动,使得信息变得更有价值,同时,听众也强烈地体会到一种参与感,主动性和积极性被空前的调动起来。
信息的互动性也使得受众实现被动到主动的改变。
2.传播方式个性化:微博等这些新媒体,使得每个人都成为信息的发布人。
可以个性的表达自己的观点,传播自己关注的信息,和内容。
个性化的传播一方面让人体会着发布信息给他人的快感,但是对于隐私也不安全性,内容的安全限制差,有些不良的内容会影响人们的思想,这方面的解决方法必须是,提高发布者和接收者的素养,创建一个和谐的新媒体平台。
3.接受方式从固定到移动的转变:无线移动技术的发展使得新媒体具备移动性的特点,用手机上网、看电视、听广播,在公交车、出租车上看电视等越来越成为普遍的事情。
随着3G\4G技术的到来,移动性的特点将成为未来新媒体的主要特性。
4.传播速度实时化:技术的发展使得新媒体可以实现实时的传播,不再需要复杂的剪辑和烦琐的后期制作与排版,技术的简单便捷使得信息可以在全球实现实
时传播。
这一优势是任何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
目前一些大的门户网站基本上都可以实现声音和视频音频的实时传播,时空的距离被缩小的最小。
5.从单一到交融:与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在传播内容方面更为丰富,文字、图像、声音等多媒体化成为一种趋势。
与此同时,交融性还表现在终端方面,一部手机不仅仅可以用来通话、发短信,同时还可以用来听广播、看电视、上网,多种媒体的功能集合为一身,而这些功能的实现是以互联网、通信网、广播电视网等多种网络的融合为基础的。
另外,新媒体也打破了地域化、国界化等,正像阳光文化集团首席执行官吴征:“相对于旧媒体,新媒体的第一个特点是它的消解力量--消解传统媒体(电视、广播、报纸、通信)之间的边界,消解国家与国家之间、社群之间、产业之间边界,消解信息发送者与接收者之间的边界,等等。
在了解了新媒体的特点后,我想从大学生的角度去论述新媒体对人的影响。
新媒体以其开放性和海量化的信息,开阔了大学生的眼界,不管在学习知识,还是人际交往,以及求职择业等方面,网络是大学生搜索以及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
通过新媒体,大学生还能与多种多样的角色交流和互动,虽然是与虚拟角色的人际交往,但也能提高其人际认知能力。
另一方面,大学生张扬个性、乐于表现自我、自我中心意识强、思想开放独立,这与新媒体的“平等性”、“互动性”、“去权威化”等特点相协调,新媒体使用多运用文字、表情符号、声音等,使一些内向害羞的大学生交流起来更加顺畅,借助人人网、豆瓣网、QQ、MSN、微博等新媒体,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变得更加快捷和自由,为大学生社会化的多元发展提供了可能。
但是新媒体对大学生负面的影响还是存在的,以下是对新媒体对大学生的负面影响。
1、虚拟化:一些大学生沉溺网络,参加其他活动的频率和时间缩短,减少和忽视了与身边的亲朋好友面对面相处的机会,现实生活中的人际交往疏远,而且心理距离不断扩大。
大学生对任何事情包括情感都开始走高速化、速食化,趋向于享乐和拜金。
2、冷漠化:用电脑手机等工具虚拟的沟通代替现实生活中融洽的人际交往,导致了人与人之间情感疏离和信任危机。
容易引发心理孤独与压抑,长此以往,会情绪低落、思维迟缓、自我评价能力降低,影响大学生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也会降低大学生的现实人际沟通能力。
3、低俗化:新媒体的监控性缺失,使人们在虚拟人际交往中不必承担责任,所以损害名誉和人格、传播虚假信息、情感欺骗、传播色情暴力等现象不断发生,增加了大学生对这些负面因素的接触几率,很容易使那些辨别能力不强、自控能力较差的大学生加以接收或者模仿,从而导致现实人际道德的失范。
新媒体给人们生活,思想带来了积极的影响也相应带了了负面的影响。
新媒体是一把双刃剑,只要用好了对生活会带来积极正面的影响,而针对那些负面影响,我们应该从受众自身、法律法规和社会道德几个方面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综合控制,为新媒体的顺利发展,营造一个健康可持续的发展环境。
最大限度地减少其负面影响,扬新媒体之长而避其短,使新媒体能更好地为我们的生活服务,真正实现它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