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 知识点归纳总结大全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10课《老王》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导语】⽂章以“我”与⽼王的交往为线索,回忆了⽼王的⼏个⽣活⽚段,刻画了⼀个穷苦卑微但⼼地善良、⽼实厚道的“⽼王”形象,表达了作者⼀家对⽼王那样不幸者的关⼼、同情和尊重。
以下是©⽆忧考⽹为⼤家精⼼整理的内容,欢迎⼤家阅读。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第10课《⽼王》课⽂原⽂ 我常坐⽼王的三轮。
他蹬,我坐,⼀路上我们说着闲话。
据⽼王⾃⼰讲:北京解放后,蹬三轮的都组织起来,那时候他“脑袋慢”“没绕过来”“晚了⼀步”,就“进不去了”,他感叹⾃⼰“⼈⽼了,没⽤了”。
⽼王常有失群落伍的惶恐,因为他是单⼲户。
他靠着活命的只是⼀辆破旧的三轮车。
有个哥哥,死了,有两个侄⼉,“没出息”,此外就没什么亲⼈。
⽼王只有⼀只眼,另⼀只是“⽥螺眼”,瞎的。
乘客不愿坐他的车,怕他看不清,撞了什么。
有⼈说,这⽼光棍⼤约年轻时不⽼实,害了什么恶病,瞎掉了⼀只眼。
他那只好眼也有病,天⿊了就看不见。
有⼀次,他撞在电杆上,撞得半⾯肿胀,⼜青⼜紫。
那时候我们在⼲校,我⼥⼉说他是夜盲症,给他吃了⼤瓶的鱼肝油,晚上就看得见了。
他也许是从⼩营养不良⽽瞎了⼀眼,也许是得了恶病,反正同是不幸,⽽后者该是更深的不幸。
有⼀天傍晚,我们夫妇散步,经过⼀个荒僻的⼩胡同,看见⼀个破破落落的⼤院,⾥⾯有⼏间塌败的⼩屋;⽼王正蹬着他那辆三轮进⼤院去。
后来我在坐着⽼王的车和他闲聊的时候,问起那⾥是不是他的家。
他说,住那⼉多年了。
有⼀年夏天,⽼王给我们楼下⼈家送冰,愿意给我们家带送,车费减半。
我们当然不要他减半收费。
每天清晨,⽼王抱着冰上三楼,代我们放⼊冰箱。
他送的冰⽐他前任送的⼤⼀倍,冰价相等。
胡同⼝蹬三轮的我们⼤多熟识,⽼王是其中最⽼实的。
他从没看透我们是好欺负的主顾,他⼤概压根⼉没想到这点。
“⽂化*”开始,默存不知怎么的⼀条腿⾛不得路了。
我代他请了假,烦⽼王送他上医院。
我⾃⼰不敢乘三轮,挤公共汽车到医院门⼝等待。
⽼王帮我把默存扶下车,却坚决不肯拿钱。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知识点总结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知识点总结第一单元梳理一、课文内容梳理《邓稼先》一文不同于一般的人物传记,更不同于一般写人的记叙文,而是以中华几千年文化为背景,以近一百多年来民族情结、五十年朋友深情为基调,用饱含感情的语言介绍了一位卓越的科学家、爱国者。
文章的形式是“散”的,它没有系统介绍邓稼先的事迹,文中还插入了古文、诗歌、电报等内容,但主题是集中的:中华几千年优秀传统文化孕育了邓稼先,邓稼先这类杰出人物又使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不是人物传记,却记叙了闻一多先生的主要事略,表现了他的崇高品格,高度赞扬了他的革命精神。
这篇文章前半部分写闻一多先生前期怎样为了探索救国救民的出路而潜心学术,不畏艰辛,废寝忘食,十数年如一日,终于在学术上取得累累硕果。
着力表现闻一多先生是“卓越的学者”。
后半部分写闻一多先生参加游行示威,起草政治传单,做群众大会的演说,表现了闻一多先生为求民主反独裁,宁愿付出生命的代价的高尚人格。
着力表现闻一多先生是“大无畏的革命家”。
《回忆鲁迅先生(节选)》这篇散文是鲁迅的学生萧红通过十五个片断来描述先生生活中的点滴,短的一两行,长的八十多行,内容涉及鲁迅的饮食起居、待人接物、读书写作、休闲娱乐,特别是外人知之甚少的病中生活。
文中的片断在内容上没有严格的逻辑顺序,这是一篇非常情绪化的文章。
作者动笔之前对于全篇的布局似乎漫不经心,全无预设。
动笔之后,作者心底的感情如喷涌的泉水,飞湍的激流,尽情倾泻挥洒,形诸笔墨而成为艺术结晶。
另一个引人注目之处恰恰是通过女性作者的细心体察,敏锐捕捉到了鲁迅先生身上许多有灵性的生活细节,表现出鲁迅的个性、情趣、魅力、气质,从细微处显示了鲁迅的伟大思想和人格。
《孙权劝学》记事简练。
全文只写了孙权劝学和鲁肃“与蒙论议”两个片断,即先交代事情的起因,紧接着就写出结果,而不写出吕蒙如何好学,他的才略是如何长进的。
写事情的结果,也不是直接写吕蒙如何学而有成,而是通过鲁肃与吕蒙的对话生动地表现出来。
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知识点总结-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4首-知识点总结(式微、子衿、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望洞庭湖赠张丞相)①式微【劳役者的悲歌服劳役者的苦痛心情对统治者的满腔愤懑背弃暴政的决心】《邶风·式微》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一首诗。
近现代学者多认为此诗是苦于劳役的人发出的怨词,表达了服役之人遭受统治者的压迫,夜以继日地在野外干活,有家不能归的怨愤。
全诗采用设问等修辞手法,情感表达宛转而富有情致,重章换字,韵律和谐,用词精巧,兼有长短的句式,节奏短促,情调急迫,充分表达出了服役之人的苦痛心情以及他们背弃暴政的决心。
【创作背景】关于《邶风·式微》的主旨,近现代学者多认为这是人民苦于劳役,对国君发出的怨词。
《毛诗序》说是黎侯为狄所逐,流亡于卫,其臣作此劝他归国。
刘向《列女传·贞顺篇》说是卫侯之女嫁黎国庄公,却不为其所纳,有人劝以归,她则“终执贞一,不违妇道,以俟君命”,并赋此诗以明志。
【原文赏析】式微,式微!胡不归⑶?微君之故⑷,胡为乎中露⑸!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躬⑹,胡为乎泥中![1]⑴邶(bèi)风:《诗经》“十五国风”之一,今存十九首。
邶,周朝国名,在今河南汤阴南。
⑵式:作语助词。
微:幽暗。
这里指天将黑。
⑶胡:为什么。
⑷微:非,要不是。
故:事,事情。
⑸乎:于,在。
中露:露中。
倒文以协韵。
⑹躬:身体。
一说通“穷”,困穷。
[2-3] [4]翻译:天黑了,天黑了,为什么还不回家?如果不是为君主,何以还在露水中!天黑了,天黑了,为什么还不回家?如果不是为君主,何以还在泥浆中!【赏析】《邶风·式微》诗凡二章,都以“式微,式微,胡不归”的设问句起调,紧接着便交待了原因:“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
意思是说,为了君主的事情,为了养活他们的贵体,才不得不终年累月、昼夜不辍地在露水和泥浆中奔波劳作。
短短二章,寥寥几句,受奴役者的非人处境以及他们对统治者的满腔愤懑,给读者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知识点归纳总结大全培训资料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知识点归纳总结大全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第三单元 知识点归纳总结大全阿长与《山海经》一、需掌握的字的读音骇(hài ) 疮疤(chuāng ) 掳(lǔ) 诘问(jié) 孀(shuāng ) 惧惮(dàn ) 玑(jī)霹雳(pī lì) 震悚(sǒng ) 懿(yì) 僧恶(zēng )颈(jǐng )灸(jiǔ)矩(jǔ)二、需掌握的多音多义字恶ù憎恶ě恶心è恶毒 空ō空前ò空闲 背è背地里ē背包薄ó淡薄á薄厚ò薄荷 贴ē妥贴ě请帖è碑帖 模ó模范ú模样w k ng k ng b i b i b b o b ti ti ti m m ⎧⎨⎪⎩⎪⎧⎨⎩⎧⎨⎩⎧⎨⎪⎩⎪⎧⎨⎪⎩⎪⎧⎨⎩三、辨析形似字的字音及字形絮ù(絮说)恕ù(饶恕) 挤ǐ(拥挤)济ì(经济)脐í(肚脐) 枕ě(枕头)沈ě(沈阳)耽ā(耽误) 灸ǔ(针灸)炙ì(脍炙人口)炎á(烈日炎炎) 竿ā(竹竿)杆ā(木杆)刊ā(刊物) 骇à(骇人听闻)该ā(应该)刻è(刻不容缓)趟à(一趟)倘ǎ(倘若)躺ǎ(躺下)x sh j j q zh n sh n d n ji zh y n g n g n k n h i g i k t ng t ng t ng ⎧⎨⎩⎧⎨⎪⎩⎪⎧⎨⎪⎩⎪⎧⎨⎪⎩⎪⎧⎨⎪⎩⎪⎧⎨⎪⎩⎪⎧⎨⎪⎩⎪⎧⎨⎪⎩⎪⎧⎨⎩⎧⎨⎩ 诘é(诘问)洁é(洁白)拮é(拮据) 拙ō(粗拙)绌ù(相形见绌)要à(要求)耍ǎ(玩耍)ji ji ji zhu ch y o shu四、词语积累悚:害怕。
掳:把人抢走。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名著导读《骆驼祥子》知识点梳理

《骆驼祥子》知识点分篇简介一、祥子从农村跑到北平城里做了人力车夫,他年轻、勤奋、自律,苦干三年自己买了一辆新车。
充满希望的未来似乎正朝他招手二、战争打响以后,为了多赚钱,祥子冒险把车拉到清华,途中连车带人被大兵抓走三、祥子趁乱逃出军营,顺手牵走了三匹骆驼。
转手卖掉骆驼以后,祥子开始了新生活四、祥子生病了,说胡话时讲了骆驼的故事,从此得了“骆驼祥子”的外号。
病好以后祥子来到人和车厂,受到了车厂主刘四爷和她女儿的款待,并将剩余的三十元钱寄存到刘四爷那里,希望再买一辆车。
五、祥子为了再买车拼命拉车挣钱,不惜去抢同行的生意。
他在杨先生家拉包月时受了气,和杨夫人闹翻以后,没多久就辞工离开六、心事重重的祥子回到车厂,虎妞请祥子喝酒,醉酒后被虎妞骗上床。
醒来后,祥子心情复杂,决定离开车厂。
七、祥子遇到了老主顾曹先生,开始到曹家拉包月。
曹先生和曹夫人待人和气,祥子又觉得生活有了希望八、祥子认识了高妈,知道她的赚钱方式,同时他也在曹家了解到了许多东西。
年关将到,祥子打算买点礼物去探望刘四爷并要回寄存在那里的钱,这时虎妞却找上门来。
九、虎妞把祥子寄存的钱还给他,并说自己有了身孕,还让祥子给刘四爷拜寿,设法让刘四爷招他当女婿。
祥子心乱如麻,借酒消愁。
十、祥子在茶馆等曹先生时,发现一个老车夫饿晕在茶馆门口。
茶馆掌柜热心救助老车夫,祥子买来包子给老车夫和他的孙子小马儿老车夫的遭遇让祥子开始对自己的未来和理想产生怀疑十一、祭灶那晚,祥子拉曹先生回家,被孙侦探抓住,侦探威逼利诱,最后把祥子所有积蓄都敲诈走了。
祥子第二次买车的希望成了泡影。
十二、曹先生被自己的学生阮明恶意诬告。
曹家大乱,祥子就去隔壁王家找车夫老程凑合了一晚十三、祥子第二天找曹先生一家,却发现他们已经逃走,祥子的生活没了着落,只能再次回到刘四爷的车厂十四、刘四爷不想让拉车的祥子以女婿的身份继承自己的产业,在大寿当天对祥子和虎妞大发脾气。
虎妞与刘四当场撕破脸,并决心跟祥子走十五、虎妞和祥子租房成了亲,婚后祥子才知道虎妞并没有怀孕。
新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知识点归纳总结

新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知识点归纳总结本文档旨在对新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方便同学们复和掌握重点内容。
一、课文内容新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共包含以下课文:1. 第一单元:《寒假作业》、《窗外的麻雀》、《眼睛》、《游乐场上》2. 第二单元:《我的好朋友》、《简爱》、《花儿与少年》、《骆驼》3. 第三单元:《鲁滨孙漂流记》、《荷叶和蜻蜓》、《返回远方》、《林子祥星》4. 第四单元:《森林中的风》、《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塑料袋研发者》、《直升飞机的故事》5. 第五单元:《第一次杀人经历》、《五角大楼是如何炼成的》、《侦察英雄宋丹丹》、《急救中的奇迹》6. 第六单元:《我的父亲母亲》、《孔子的故事》、《山海怪》、《人与自然》二、重要知识点1. 词语解释在课文中,有一些重要的词语需要理解和解释,如:- 寒假作业:指学生在寒假期间布置的作业任务。
- 麻雀:一种小型鸟类,常见于城市和乡村。
- 游乐场:供人们进行娱乐和游玩的场所。
- 鲁滨孙漂流记:描述一个人在荒岛上生存和冒险的故事。
- 林子祥星:指林子祥这位歌手在娱乐圈中的地位和影响力。
- 急救:对急性疾病或意外伤害进行紧急处理的医疗行为。
2. 课文主题每篇课文都有一个主题或教育意义,如:- 窗外的麻雀:传达了珍惜生活、平凡生活中的美好的主题。
- 鲁滨孙漂流记:探讨了人性的复杂性、生存意志和乐观精神的主题。
- 急救中的奇迹:强调了急救的重要性和帮助他人的意义。
3. 阅读技巧阅读课文时,需要注意以下技巧:- 理解词语:通过上下文推测词义,提高对课文的理解程度。
- 分析句子结构:理解句子的主谓宾结构,有助于理解句子的意思。
- 理解段落主题:通过阅读段落的开头和结尾,把握段落的主题和中心思想。
以上是对新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的知识点归纳总结,希望对同学们的复习和学习有所帮助。
初一语文部编版知识点总结归纳

初一语文部编版知识点总结归纳七年级语文知识点羚羊木雕张之路一、重点字词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犄jī角怦pēng寒颤zhàn攥zuàn2.解释下列词语。
(1)反悔:对以前答应的事翻悔或不承认。
(2)形影不离:形容彼此关系密切。
(3)自作主张:不与人商量,自己决定。
(4)仗义:讲义气。
(5)满不在乎:完全不放在心上。
二、重点句子背记知识清单我呆呆地望着她,止不住流下了眼泪。
我觉得我是世界上最伤心的人!因为我对朋友反悔了。
我做了一件多么不光彩的事呀!三、文学(文体)常识背记知识清单1.《羚羊木雕》的作者是张之路,这是一篇记叙文(体裁)。
2.记叙的六要素是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3.描写人物的方法有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外貌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初一语文知识点名著导读1、《繁星》《春水》:主题是“母爱、童真、自然”。
作者是冰心,原名谢婉莹,中国现代文学第一位女作家。
这两作品是在受到了印度诗人泰戈尔的《飞鸟集》的影响下写成的。
包括三方面的内容:①对母爱与童真的歌颂。
如“母亲啊!天上的风雨来了,鸟儿躲到它的巢里;心中的风雨来了,我只能躲到你的怀里。
诗中的母爱往往有双重内涵:一是母爱对诗人的浸润,二是诗人对母爱的深情颂赞。
②对大自然的崇拜和赞颂。
③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
称为“哲理诗”。
如:墙角的花,你孤芳自赏时,天地便小了。
作品的艺术成就表现在:①兼采中国古典诗词和泰戈尔哲理小诗之长,善于捕捉刹那间的灵感,以三言两语抒写内心的感受和思考,形式短小而意味深长。
②语言清新淡雅而又晶莹明丽,明白晓畅而又情韵悠长。
2、《伊索寓言》:主题是“生活的智慧和想象的魅力”。
《伊索寓言》是世界文学流传最广的寓言故事集之一。
包括三方面的内容:①影射当时的社会现实,揭露了当时统治者的残暴和蛮横。
如:《狼和小羊》、《猫和鸡》②表现劳动人民生活的经验与智慧。
如:《农夫和蛇》、《狐狸和山羊》③借动物形象嘲讽人类缺点。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知识点总结-七年级下册语文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知识点总结一常考注音字形确凿(záo)、菜畦(qí)、桑葚(shan)、皂荚(jiá)树、油蛉(líng)、斑蝥(máo)、臃肿(yōng zh ǒng)、珊瑚(shān hú)、敛(liǎn)、攒(cuán)人迹罕(hǎn)至、秕谷(bǐ)、系(jì)长绳、蝉蜕(tuì)、盔(kuī)甲、拗(ǎo)、轻捷、蟋蟀、脑髓、相宜、书塾、方正、博学、人声鼎沸、鸡毛掸(dǎn)子、玉簪(zān)花、骊(lí)歌、肿胀、叮嘱、恐惧、花圃、木屐(jī)、丑陋、讪笑、嫉妒、来势汹汹、瞬息、幽寂、延绵、荒草萋萋、山巅、澎湃、狂澜、屏障、哺育、九曲连环、哽(gěng)咽、懊悔、祈祷、逼狭、崎岖、阻抑、回环曲折、亦复如是、炽(chì)痛、谰(l án)语、镐(gǎo)头、嗥鸣、斑斓、怪诞、亘古、默契、田垄、蚱蜢、污秽、曛(xūn)、铤(tǐng)而走险、宰割、筹划、彷徨、仰慕、可歌可泣、鲜为人知、当之无愧、锋芒毕露、家喻户晓、妇孺皆知、马革裹尸、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弥(mí)高、沥(lì)尽心血、迥(jiǒng)乎不同、气冲斗(dǒu)牛、兀兀(wù)穷年、群蚁排衙(yá)、衰微、赫然、迭起、高标、锲而不舍、潜心贯注、心会神凝、一反既往、慷慨淋漓、踌躇(ch?u chú)、磐(pán)石、重荷、愁苦、深邃、巴望、锁闭、惹人注目、杂乱无章、不见天日、博学多识、一拍即合、寻欢作乐、忘乎所以、义愤填膺(yīng)、归省(xǐng)、行(háng)辈、肆无忌惮(dàn)、撺掇(cuān duo)、凫(fú)水、亢(kàng)奋、羁(jī)绊、蓦(m?)然、冗(rǒng)杂、戛(jiá)然而止、狂舞、闪射、火烈、飞溅、亢奋、晦暗、羁绊、蓦然、冗杂、搏击、奔突、翻飞、大彻大悟、水门汀(tīng)、蘸、幽暗、惬意、疏密、包罗、朱砂、口头禅、参差不齐、颦蹙(pín cù)、嗔(chēn)视、叱咤(chì zhà)风云、尽态极妍(yán)、清扬、咿哑、静穆、端凝、粲然、变幻多姿、本色当行、离合悲欢、低回婉转、叱咤风云、浑身解数、高视阔步、尽态极妍、息息相通、拽(zhuài)拉、毛骨悚(s ǒng)然、怏怏(yàng yàng)不乐、毋(wú)宁、羸(l?i)、告罄(qìng)、拽、无垠、癫狂、吞噬、销蚀、羸弱、步履、告罄、遗孀、坚持不懈、千辛万苦、风餐露宿、夜不成眠、精疲力竭、闷闷不乐、毛骨悚然、耀武扬威、洋洋得意、怏怏不乐、姗姗来迟、忧心忡忡、疲惫不堪、畏缩不前、鲁莽大胆、念念有词、语无伦次、精打细算、与其,,毋宁、乙醚(mí)、犁铧(hu á)、虫豸(zhì)、硌、噎、辐射、筛糠、遮蔽、幻影、疲倦、协奏、躯壳、脐带、真谛、卷土重来、芸芸众生、死得其所、砭(biān)骨、履践、崔巍(cuī wēi)、养精蓄锐、齐心协力、头昏眼花、腰酸背疼、勇往直前、阴霾(mái)、建树、阴霾、疆域、迫不及待、孜孜不倦、刚毅不屈、污涩(sa)、怂恿(sǒng yǒng)、红绫、怅然、蜷伏、悲楚、惩戒、妄下断语、咩(miē)、悲怆(chuàng)、娴(xián)熟、肌腱、逞能、恍惚、甜腻、娴熟、进退维谷、一尘不染、略胜一筹、眼花缭乱、秩序井然、抽搐(chù)、铰、劝诱、沟壑、不羁、叽叽喳喳、石破天惊、剽悍(piāo hàn)、窥伺(kuī sì)、疮痍(chuāng yí)、阔绰(chu?)、项鬣(lia)、庇荫(bì yìn)(也写作“荫庇”)、遒(qiú)劲、妒(dù)忌、面面相觑(qù)疆场、驯良、勇毅、迎合、枉然、观瞻、妍丽、犷野、畸形、颚骨、慷慨以赴、相得益彰、有过之无不及、二成语使用正误辨别题:A望文生义,即只根据字面的意思,就做出想当然的错误解释。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知识点归纳总结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知识点归纳总结七年级下册知识点整理(初一语文)第一单元1、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字词菜畦桑葚油蛉缠络斑蝥臃肿蟋蟀珊瑚确凿收敛脑髓鉴赏觅食罕至竹筛倜傥秕谷鼎沸书塾宿儒蝉蜕锡箔叵攒成菜畦斑蝥好高骛远二、感悟中心1)作者通过百草园和三味书屋儿童时代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描写,揭露和批判以孔孟之道为核心的封建教育制度的彻底否定。
2)通过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美好生活的描写,表现儿童热爱自然、追求新鲜知识、天真、幼稚、欢乐的心理。
三、重点句解析1、如何把握“先生”这一形象?为人正直,具有反帝的爱国思想。
和蔼可亲,爱护学生。
博学,但受封建思想影响,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比较束缚儿童的发展。
2、插叙美女蛇的故事有什么作用?给百草园增加神秘感,丰富了百草园作为儿童乐园的情趣。
3、第一自然段中,“确凿”“似乎”两个词是否矛盾?不矛盾,因为它表达了两种意思。
“似乎”是指作者对那次见面印象不深刻;“确凿”是指追忆童年生活,那种快乐历历在目,故用肯定的语气。
2、爸爸的花儿落了一、字词衣襟掸子徘徊肿胀栅栏骊(lí)歌叮嘱恐惧花圃抽屉廊檐玉簪花蒲公英知交半零落二、感悟中心通过对“我”参加毕业典礼前后过程的描写,及其所引出的爸爸对“我”教育的一系列回忆,刻画了一个严厉而慈爱的父亲形象,也表现了“我”对爸爸的崇敬和怀念,同时也写出了自己真正体会到我已不再是小孩子,写出了一份爸爸和女儿之间相互理解、相互关爱的厚重情感。
三、重点句解析1、“花”在全文结构中起着怎样的作用?作为线索贯穿全文。
2、连续两次写到“快回家去”,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表达了“我”急于想回家向爸爸汇报一天的情况和自己的收获的心情,以及对爸爸的挚爱的感情。
3、"爸爸的花儿虽然落了,但却结出丰硕的果实",这句话是什么意思?爸爸的眼里让“我”严格要求自己,爸爸的鼓励也让“我”坚强。
当爸爸去世时,“我”的镇定意味着“我”已成熟。
初中语文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复习课件(共52张PPT)

11
第三单元·阅读篇
单元方法指导
1.从不同文体特点出发,从标题、体现作者情感变化的语句或表示时空转 换的关键词语、事件、详略等角度梳理文章结构,把握作者写作思路。
2.依托文章的结构层次和整体思路,深入作品细节,从不同角度体会作品 人物形象的特点,欣赏作者塑造人物的手法,领会作者对人物的情感态度。
三、阿长为我买来“山海经” 四、补写长妈妈身世,表达我对她的感激怀念之情
欲扬先抑 地位卑微、不受重视 好事饶舌 粗俗率性
繁文缛节 愚昧迷信
淳朴善良、仁厚慈爱
16
第三单元·阅读篇
10.老 王
一、介绍老王的职业、生理缺陷、居住条件,多角度 展现老王孤苦寒微的生活状态。
人物描写
二、作者回忆了 与老王交往的 三个片段。
13
第三单元·阅读篇
10.老 王
一、介绍老王的职业、生理缺陷、居住条件,多 角度展现老王孤苦寒微的生活状态。
事件
二、作者回忆 了与老王交往 的三个片段。
回忆老王送冰的往事。
回忆文革期间,老王热心送钱钟书 先生看病。
详略
回忆老王在文革中生机愈加艰难。 线索:我与老王 三、老王去世前一天给“我”送香油和鸡蛋,以及我得知 的交往
15
第三单元·阅读篇
方法二:依托文章的结构层次和整体思路,深入作品细节,从不同角度体会作品 人物形象的特点,欣赏作者塑造人物的手法,领会作者对人物的情感态度。
9.阿长与《山海经》
一、介绍长妈妈的身份、长相以及称呼的由来
喜欢“切切察察” 对“我”过分看管
二、我讨厌阿长的事例
七年级下册语文部编版知识点总结

七年级下册语文部编版知识点总结
七年级下册语文部编版知识点总结
一、文言文阅读与鉴赏
文言文是古代中国的一种书面语言,是现代汉语的前身。
在语文学习中,文言文阅读与鉴赏是重要内容之一。
七年级下册语文部编版主要
涉及了《孟子》、《论语》等经典文言文的阅读和鉴赏。
二、现代文阅读
现代文阅读是指对现代汉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解读。
七年级下册语文部
编版主要涉及了《阿Q正传》、《调皮的公主》等现代文的阅读。
三、写作
写作是语文学习中重要的技能之一。
七年级下册语文部编版主要涉及
了议论文、说明文、记叙文、续写文等写作形式的学习。
四、古代诗词
古代诗词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语文学习中也占有重要地位。
七年级下册语文部编版主要涉及了《静夜思》、《悯农》等古代诗词
的学习与鉴赏。
五、现代诗歌
现代诗歌是近现代文学的重要体裁之一,在语文学习中也是重要内容之一。
七年级下册语文部编版主要涉及了杨煜宇、北岛等现代诗人的诗歌。
六、修辞和修辞手法
修辞和修辞手法是写作和阅读中的常用技巧,掌握不同的修辞手法可以让文章更加生动有趣。
七年级下册语文部编版主要学习了比喻、夸张、排比等常见的修辞手法。
七、影视剧分析
影视剧可以反映社会风貌和文化背景,因此在语文学习中也是重要内容之一。
七年级下册语文部编版主要涉及了电视剧《爱情公寓》、电影《少年的你》等的分析与比较。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知识点总结归纳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知识点梳理第一单元梳理一、课文内容梳理《邓稼先》一文不同于一般的人物传记,更不同于一般写人的记叙文,而是以中华几千年文化为背景,以近一百多年来民族情结、五十年朋友深情为基调,用饱含感情的语言介绍了一位卓越的科学家、爱国者。
文章的形式是“散”的,它没有系统介绍邓稼先的事迹,文中还插入了古文、诗歌、电报等内容,但主题是集中的:中华几千年优秀传统文化孕育了邓稼先,邓稼先这类杰出人物又使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不是人物传记,却记叙了闻一多先生的主要事略,表现了他的崇高品格,高度赞扬了他的革命精神。
这篇文章前半部分写闻一多先生前期怎样为了探索救国救民的出路而潜心学术,不畏艰辛,废寝忘食,十数年如一日,终于在学术上取得累累硕果。
着力表现闻一多先生是“卓越的学者”。
后半部分写闻一多先生参加游行示威,起草政治传单,做群众大会的演说,表现了闻一多先生为求民主反独裁,宁愿付出生命的代价的高尚人格。
着力表现闻一多先生是“大无畏的革命家”。
《回忆鲁迅先生(节选)》这篇散文是鲁迅的学生萧红通过十五个片断来描述先生生活中的点滴,短的一两行,长的八十多行,内容涉及鲁迅的饮食起居、待人接物、读书写作、休闲娱乐,特别是外人知之甚少的病中生活。
文中的片断在内容上没有严格的逻辑顺序,这是一篇非常情绪化的文章。
作者动笔之前对于全篇的布局似乎漫不经心,全无预设。
动笔之后,作者心底的感情如喷涌的泉水,飞湍的激流,尽情倾泻挥洒,形诸笔墨而成为艺术结晶。
另一个引人注目之处恰恰是通过女性作者的细心体察,敏锐捕捉到了鲁迅先生身上许多有灵性的生活细节,表现出鲁迅的个性、情趣、魅力、气质,从细微处显示了鲁迅的伟大思想和人格。
《孙权劝学》记事简练。
全文只写了孙权劝学和鲁肃“与蒙论议”两个片断,即先交代事情的起因,紧接着就写出结果,而不写出吕蒙如何好学,他的才略是如何长进的。
写事情的结果,也不是直接写吕蒙如何学而有成,而是通过鲁肃与吕蒙的对话生动地表现出来。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教材解析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教材解析一、单元选文情况教育的目的,在于“成人”。
对青少年来说,感受“人”,理解“人”,思考“人”,是促成自己精神成长、个性成熟的重要途径。
在这当中,文学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
因为,文学即是人学,表现“人”,是文学的永恒主题。
在“人的教育”方面,语文学科有着独特的优势,也有着重大的使命。
在本册教材的第一单元,我们与杰出人物同行,感受了崇高的震撼,沐浴于理想、责任、正义、气节、博爱、睿智的光辉之中,提升了自己的人生境界。
然而,人类世界中杰出人物毕竟只是少数,“小人物”才是这个世界的主体,“理想的实质寓于所谓‘普通的’‘平凡的’人身上”①。
本单元集中展示了一组“小人物”的故事。
这些“小人物”没有传奇的经历、壮丽的事业,没有深湛的学识、豪迈的言语,也没有火一样的愤怒与冰一样的沉静。
但是他们仍然带给我们深深的感动,一种平实、真切、直抵内心深处的感动。
因为在他们身上,有着朴素的爱与单纯的善,有着平凡的向往与坚韧的追求,还有着自信与智慧。
更重要的在于:“他们”其实就是“我们”,他们能做到的,我们也能做到;他们所具备的,我们也应具备。
阅读这些“小人物”故事的过程,其实也是审视人性、理解社会、净化心灵的过程,那种虽平淡却绵长的温暖,萦绕在我们的心头,久久不散。
1.课文的位置调整。
本单元没有“新”课文:《阿长与〈山海经〉》《老王》《台阶》三篇,原为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课文;《卖油翁》原为九年制义务教育三年制初中教科书《语文》第一册第六单元课文。
也就是说,三篇现代文的位置从八年级提到了七年级。
之所以做这样的调整,除了教材内容、结构方面的整体安排之外,还基于以下几点考虑:①苏霍姆林斯基《给儿子的信》,P/16,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
第一,适当增加课文难度,有助于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
经历了一个学期,学生已经基本适应初中阶段的语文学习,七年级下学期的课文有适当增加难度的空间。
七下三单元语文文化常识

以下是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涉及到的一些语文文化常识:
1.《阿长与山海经》:这篇文章是鲁迅先生的一篇回忆性散文,讲述了他小时候与
保姆阿长的故事。
文章中提到了阿长为他买《山海经》的事情,这本书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地理著作,记载了中国古代的山川、物产、神话传说等内容。
2.《老王》:这篇文章是杨绛先生的一篇回忆性散文,讲述了她与车夫老王的故事。
文章中提到了老王的身世和生活情况,以及他与杨绛先生之间的交往。
3.《台阶》:这篇文章是李森祥的一篇小说,讲述了一个农村家庭的故事。
文章中
提到了农村的一些生活习俗和社会现象,如台阶的象征意义、农村的贫穷和落后等。
4.《卖油翁》:这篇文章是欧阳修的一篇寓言故事,讲述了一个卖油翁的故事。
文
章中提到了卖油翁的技艺和智慧,以及他与陈尧咨之间的对话。
这些文章中涉及到的语文文化常识包括中国古代的地理著作、农村生活习俗、社会现象、寓言故事等,这些常识对于理解文章的内容和背景都有很大的帮助。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1-3单元知识清单

人教版七下1-3单元知识清单一、生字词(“四会”:会读(给加点字注音)会写会解释会应用)第一单元:16+17+17:1、元勋.;2、奠.基;3、选聘.;4、谣言;5、背诵;6、昼夜;7、昆仑;8、挚.友;9、可歌可泣.;10、鲜.为人知;11、至死不渝.;12、鞠.躬尽瘁.;13、当之无愧.;14、家喻户晓;15、锋芒毕露;16、妇孺.皆知1、梳头;2、抱歉;3、秩序;4、深宵.;5、伴侣;6、小楷;7、硕.果;8、卓越;9、迭.起;10、澎.;17、湃.;11、大无畏;12、锲.而不舍;13、目不窥.园;14、沥.尽心血;15、心不在焉.;16、慷慨淋漓....气冲斗牛..1、舀.;2、揩;3、碟;4、捆;5、咳嗽;6、调羹.;7、绞肉;8、薪金;9、校.对;10、草率;11、洗澡;12、悠然;13、吩咐;14、抹.杀;15、疙瘩;16、深恶.痛绝;17、不以为然第二单元:10+10+181、巅.;2、劈;3、气魄;4、狂澜.;5、浊流;6、宛转;7、屏障;8、哺.育;9、榜样;10、浩浩荡荡;5、呜咽.;6、督促;7、灌输;8、苛捐杂税;9、酣.然入梦;1、攀谈;2、峭壁;3、骨碌.;4、咀嚼..10、不可捉摸1、碾.;2、誓言;3、胸膛;4、嗥.鸣;5、山涧;6、高粱;7、斑斓;8、缠绕;9、亘.古;10、默契.;11、田垄.;12、埋葬;13、镐.头;14、土壤;15、禾稻;16、丰饶;17、污秽.;18、耻辱第三单元:19+13+151、搁.;2、掷.;3、脐.;4、憎恶.;5、菩萨;6、竹竿;7、烦琐;8、土匪;9、辫子;10、胸脯;11、疮.疤;12、诘.问;13、哀悼.;14、茉莉;15、书斋.;16、霹雳;17、震悚.;18、粗拙.;19、守寡;10、门框;11、1、蹬.;2、绷;3、捎;4、惶恐;5、肿胀;6、荒僻;7、取缔.;8、降格;9、镶嵌..滞.笨;12、侮辱;13、愧怍.1、啃;2、蹦;3、撬.;4、磕.;5、门槛.;6、厚道;7、槽糕;8、醒悟;9、晌.午;10、烦躁;11、头颅;12、自言自语;13、言外之意;14、微不足道;15、大庭广众二、文言文词语(会解释下列加点词)《孙权劝学》22个p221、卿.今当涂..掌事 2、蒙辞以..军中多务.3、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4、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5、及.鲁肃过.寻阳 6、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7、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木兰诗》25个p41、421、唯.闻女叹息 2、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3、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4、愿为市..鞍马 5、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6、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7、朔.气传金柝 8、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9、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10、出郭.相扶将..11、著.我旧时裳 12、对镜帖.花黄 13、出门看火伴..14、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卖油翁》19个p691、陈康肃公善射..2、公亦以此自矜..3、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4、但.微颔.之5、但手熟尔..曰6、康肃忿然..敢轻.吾射7、尔安..8、以.我酌油知之.9、以.钱覆.其口10、徐.以杓酌.油沥之.11、康肃笑而遣之..三、单元语文阅读要点(理解,构成自己语文学习知识树)第一单元:1、抓住关键语句或段落(文章结构上具有重要作用、主旨句段、深刻含义句段)。
初中语文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11课《台阶》课文详解

课文详解丨七下第三单元《台阶》11 台阶预习须知一、文题解读本文写于1988年,反映的是20世纪60年代初期的情况,是作者对故乡的回忆与审视。
文题“台阶”既是文章叙写的中心,又是情节发展的线索。
作者围绕“台阶”立意,组织材料,简洁含蓄。
另外,“台阶”也富有象征意义。
二、作者简介李森祥,1956年生,浙江衢州人,当代作家。
1986年在《烟雨楼》杂志发表处女作《半个月亮爬上来》后迅速成长。
他的小说以农村、军营生活为主要题材,塑造出一系列生动的普通人,尤其是质朴的农民形象。
其代表作有《小学老师》《抒情年代》《情世诗文》等。
知识重点一、字音词义凹凼dàng:周围高中间低的水坑。
晌shǎng午:中午。
尴gān尬gà:神色、态度不自然。
烦躁zào:烦闷焦躁。
涎xián水:口水。
大庭广众:指人数众多的公开场合。
微不足道:事物细小而轻微,不足挂齿。
若有所失:感觉好像丢掉了什么,形容心情怅惘。
低眉顺眼:低着眉头,两眼流露出顺从的神情。
形容驯良、顺从的样子,也形容底层人民的卑微姿态。
二、主题概述本文以台阶为线索,记叙了父亲为了建造新屋新台阶而不辞辛劳的大半生,表现了中国农民的勤劳朴实、忠厚善良以及为了改变现状而不懈努力的坚韧性格。
同时,作者通过父亲的物质理想得以实现而精神理想受挫的结局,引发读者对物质理想与精神追求错位现象的思考。
三、文章结构第一部分(第1—8段):台阶曾经给家人带来满足,但父亲总觉得自家的台阶低。
第二部分(第9—16段):父亲为造新屋新台阶辛勤劳动,攒钱攒物。
第三部分(第17—23段):父亲造新屋新台阶时的艰辛付出。
第四部分(第24—32段):住进了新屋,有了值得自豪的高台阶,父亲却老了。
四、思考探究1.“他的脚板宽大,裂着许多干沟,沟里嵌着沙子和泥土。
”这句话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怎样的作用?运用细节描写,写父亲的脚板,写出了父亲终年辛劳的形象和农民的本色,也说明家庭的贫困。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知识点梳理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知识点梳理一、课文内容梳理本单元课文都是叙事性作品,写的都是普通人。
鲁迅先生的《阿长与〈山海经〉》所追忆的保姆,虽是一个粗人,然而质朴、善良、热心。
鲁迅深情地抒写了对这位劳动妇女真挚的怀念。
杨绛的《老王》写自己与车夫的交往,写车夫艰难困苦的生活和善良厚道的品格,含蓄地提出了关怀不幸者的社会问题。
李森祥的《台阶》以农民的儿子作为故事叙述者,叙述父亲为盖新屋而拼命苦干的一生,表现农民艰难困苦的生存状态和他们为改变现状而不懈努力的精神,作品兼有崇敬和怜悯的双重感情色彩。
北宋欧阳修所著的《卖油翁》是一则写事明理的寓言故事,记述了陈尧咨射箭和卖油翁酌油的事,形象地说明了“熟能生巧”“实践出真知”“人外有人”的道理。
其寓意是,所有技能都能通过长期反复苦练而达至熟能生巧之境。
二、单元字词汇总9.阿长与《山海经》惶huáng急:恐惧,慌张。
诘jié问:追问,责问。
疮chuāng疤bā:疮好了以后留下的痂。
比喻痛处、短处或隐私。
渴kě慕mù:迫切地希望,殷切盼望。
絮xù说:絮絮叨叨地说。
霹pī雳lì:又急又响的雷,这里指作者受到了极大的震撼。
孤gū孀shuāng:寡妇。
疏shū懒:懒散而不习惯受拘束。
倘tǎng使shǐ:假如,如果。
惧jù惮dàn:害怕,畏难,畏惧。
憎zēng恶wù:憎恨,厌恶。
震悚sǒng:身体因恐惧或过度兴奋而颤动。
粗拙zhuō:粗糙低劣。
面如土色:脸色跟土的颜色一样,没有血色。
形容极端惊恐。
深不可测:深得难以测量。
比喻对人或事物的情况捉摸不透。
情有可原:根据实情,有可以原谅的地方。
掳lǔ:俘获,抓获。
莫名其妙:没有人能说出其中的奥秘。
形容事情很奇怪,使人不明白。
名,说出。
10.老王攥zuàn:用手抓住或抓稳。
翳yì:眼角膜病变后留下的疤痕。
惶huáng恐kǒng:惶惧,惊恐。
部编版初一语文下册知识点归纳

部编版初一语文下册知识点归纳七年级语文知识点《春望》1、运用拟人手法渲染忧国忧民的句子是: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2、表现诗人忧国思家的句子是: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3、诗人通过刻画自己的形象,表达忧国思乡之情的句子是: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4、该诗中描写长安城被叛军攻陷后遭到惊人破坏的句子是: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5、诗的前四句都统领在一个“望”字中,诗人的视野由远及近,由大到小,由“山河”到“草木花鸟”。
6、“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请你从形式和内容对这两句诗作简要分析。
用对偶手法写出了安史之乱的战火连绵不断,诗人与家人难通音信。
此时一封家信极其珍贵,胜过万金,表达了诗人眷恋家人的美好感情。
7、诗人为什么会“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通过自己百无聊赖,不断搔头,以至短发变得越来越稀,几乎无法梳理插簪的情形,含蓄表达了诗人忧国思家的情怀。
8、描绘“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的画面,并提示其含义。
面对沦陷的山河,一位满头白发的老人因焦虑、忧愁不停叹息,老人昔日那长长的头发,如今纷纷断落,已经短得无法插簪。
含义:表达了忧国思家的情怀。
9、“草木深”表面上写的是城池破败,人烟稀少,遍地草木的荒凉景象。
实际上写的是草茂人稀,荒凉萧条,物是人非的社会现状,深藏着诗人无限感慨。
10、赏析“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感伤国事,看到美丽的花都禁不住落泪,伤心离别,听到婉转的鸟鸣都害怕。
运用互文、拟人、对偶的修辞手法,以乐景写哀情,表现了诗人对国事的忧伤,对家人的思念之情。
11、本诗首联写春望所见,一个“破”字,使人触目惊心;一个“深”字,让人满目凄然。
虽是写景,但实为抒情,寄情于物,托感于景。
这两个字体现了诗人忧国伤时的思想感情。
12、“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历来被人称道,说说好在哪里?诗人移情于景,将花鸟拟人化,感时伤别;花也溅泪,鸟也惊心。
其实是诗人的内心感情的写照,形象动人。
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

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
您好,您提到的“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可能涉及的是我国部编版语文教材的内容,但没有给出具体信息,我无法提供准确的课文清单。
通常,七年级下册语文课本的第三单元会包含若干篇现代文阅读、古诗文以及写作练习等。
例如,可能会有关于议论文的学习,或者一些反映亲情、友情、自然、生活哲理等方面的散文或诗歌。
请您查看具体的教材内容以获取详细信息,如果有需要针对某一篇课文进行详解或有其他语文学习方面的问题,欢迎您随时向我提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单元 知识点归纳总结大全阿长与《山海经》一、需掌握的字的读音骇(hài ) 疮疤(chuāng ) 掳(lǔ) 诘问(jié) 孀(shuāng ) 惧惮(dàn ) 玑(jī)霹雳(pī lì) 震悚(sǒng ) 懿(yì) 僧恶(zēng )颈(jǐng )灸(jiǔ)矩(jǔ)二、需掌握的多音多义字恶ù憎恶ě恶心è恶毒 空ō空前ò空闲 背è背地里ē背包薄ó淡薄á薄厚ò薄荷 贴ē妥贴ě请帖è碑帖 模ó模范ú模样w k ng k ng b i b i b b o b ti ti ti m m ⎧⎨⎪⎩⎪⎧⎨⎩⎧⎨⎩⎧⎨⎪⎩⎪⎧⎨⎪⎩⎪⎧⎨⎩三、辨析形似字的字音及字形絮ù(絮说)恕ù(饶恕) 挤ǐ(拥挤)济ì(经济)脐í(肚脐) 枕ě(枕头)沈ě(沈阳)耽ā(耽误) 灸ǔ(针灸)炙ì(脍炙人口)炎á(烈日炎炎) 竿ā(竹竿)杆ā(木杆)刊ā(刊物) 骇à(骇人听闻)该ā(应该)刻è(刻不容缓)趟à(一趟)倘ǎ(倘若)躺ǎ(躺下)x sh j j q zh n sh n d n ji zh y n g n g n k n h i g i k t ng t ng t ng ⎧⎨⎩⎧⎨⎪⎩⎪⎧⎨⎪⎩⎪⎧⎨⎪⎩⎪⎧⎨⎪⎩⎪⎧⎨⎪⎩⎪⎧⎨⎪⎩⎪⎧⎨⎪⎩⎪⎧⎨⎩⎧⎨⎩ 诘é(诘问)洁é(洁白)拮é(拮据) 拙ō(粗拙)绌ù(相形见绌)要à(要求)耍ǎ(玩耍)ji ji ji zhu ch y o shu四、词语积累悚:害怕。
掳:把人抢走。
疮疤:疮好了以后,留下的疤。
诘问:追问,责问。
惧惮:害怕。
郑重:严肃认真。
渴慕:非常思慕。
霹雳:云和地面之间发生的一种强烈雷电现象。
这里指作者受到了极大的震撼。
惶急:惊慌急迫。
磨难:在困苦的境遇中遭受的折磨。
烦琐:繁杂琐碎。
空前:前所未有。
面如土色:脸色像泥土一样,形容极端惊恐。
深不可测:深得难以测量。
比喻对人或事物的情况捉摸不透。
疏懒:懒散而不惯受拘束。
粗拙:粗糙低劣。
五、文学常识1.作者简介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出身于没落的封建家庭。
中国现代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代表作有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第一次使用“鲁迅”笔名,中篇小说《阿Q 正传》,回忆性散文集《朝花夕拾》,小说集《呐喊》《彷徨》等。
本文是鲁迅先生于1926年9月18日在厦门写的一篇回忆性的散文。
这篇文章最早发表在《莽原》半月刊第十九期上,在文题下面写了一个副标题《旧事重提之六》。
后来鲁迅先生把它和《旧事重提》的其他九篇一起编入《朝花夕拾》这个散文集子中。
六、文章内容及文章主旨2、文章主旨:作者通过忆述儿时与保姆长妈妈相处的情景,真实、生动、鲜活地写出了饶舌多事、不拘小节、乐于助人、有点迷信有点俗气的长妈妈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长妈妈的尊敬、感激、思念之情。
七、写作特色1.欲扬先抑,真实写人作用:使描写的人物——阿长给人意外的惊喜和惊叹,起到出乎意外的效果,使人物形象更加真实可感、鲜明突出。
2.详略得当,突出中心文章围绕阿长写了对她的称呼的由来,写了她喜欢“切切察察”的毛病,写了她的睡相,写了元旦的古怪仪式,写了她一肚子烦琐的道理,写了她给“我”讲长毛的故事,写了她谋害“我”的隐鼠,重点是写她给“我”买来了《山海经》。
从这些事情中,可以看出,阿长是一个很不幸而又热望一生平安的劳动妇女,她没有文化、粗俗、好事,而又心地善良、热心帮助孩子解决疑难。
3.叙述语言的妙用一般说来,散文描写人物,主要是通过叙述来描写人物的语言、行动、肖像等来刻画人物性格。
但省去不必要的描写而改用叙述性质的语言来刻画人物形象也会获得成功。
八、简答题1.阿长形象:阿长是一个很不幸又热望一生平安的劳动妇女,他没有文化,粗俗,好事而又心地善良,热心帮助孩子解决疑难。
2.当阿长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时,“我”是怎样想的?表明了“我”的什么心理?答:“我”知道阿长并非学者,说了也无意。
表明了“我”心存隔膜乃至轻视阿长,对阿长没抱希望的心理。
3. 当阿长说“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我”有什么反应?表现出怎样的心情?答:“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赶紧去接过来,打开纸包。
”说明我听到以后很震惊,很感动,表现了我极度惊喜、兴奋的心情。
4.为什么不详细描写阿长去买书的过程?答:不写阿长是怎么买到《山海经》的,就给读者留下一个广阔的想像空间,想像她怎样到处打听,想像她怎样跑书店书摊,想像她操了多少心,在想像中更觉得那真是一种“伟大的神力”。
5.“她确有伟大的神力”中“神力”指代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答:这里的“神力”指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阿长却能够做成功。
表现了“我”对长妈妈的敬佩和爱戴。
6.作者为什么说“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答:这是作者儿时念念不忘,梦寐以求的书,得之心喜;阿长将作者无意说的话放在心上,并找来书,体现阿长的热情,仁慈,乐于助人以及她对"我"的关爱之情,以及作者对阿长的感激之情,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敬佩之情;对儿时、对阿长的回忆。
所以"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7. 统观全文,作者想要表达内心对长妈妈的感情到底是怎样的呢?作者这样谋篇布局有什么用意呢?答:作者对阿长的感情是先抑后扬,这种手法就是“欲扬先抑”,作者想褒扬某个人物,却不从褒扬处落笔,而先是按下,从相反的贬抑处落笔。
一方面使文章情节多变、波澜起伏,更重要的是使作者的思想感情抒发得更加酣畅、深沉。
8. 课文前半部分,作者大写他如何“憎恶”“讨厌”阿长,在这些充满贬义的文字后面,你能感受到作者对她的同情与怀念吗?答:双重眼光:一是儿时的眼光,一是写作时的眼光。
“憎恶”“讨厌”是儿童时的心理,鲁迅在具体描写中却流露着同情与怀念。
鲁迅透露了阿长的身世,就是表明她的粗俗是情有可原的。
她的管教是很不适合儿童心理的,但心是好的。
她青年守寡,非常不幸,出来做女工,没有别的奢望,但求“顺顺流流“,鲁迅在具体的描写中饱含同情。
9. “ 仁厚黑暗的地母啊,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赏析。
答: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永恒的感激和怀念之情,凝聚着“我”对长妈妈的全部情思,寄托了“我”对善良人的衷心祝愿.抒发了对阿长的感激、敬爱.10.为什么称长妈妈为“阿长”?本文前一部分多用抑笔,对她“不大佩服”、“讨厌”,又是“不耐烦”、“麻烦”,如用“妈妈”称呼,名不副实,将“阿长”与《山海经》连接,看视矛盾,却令人好奇。
用“阿”字有亲昵的意味,符合作者当时已经是46岁的中年人的口气。
四、语段阅读(一)文中作者“憎恶”、“讨厌”阿长的原因是:(1);(2);对阿长产生敬意的原因又是:(3);(4);(5)。
(1)我一定只以为她满肚子是麻烦的礼节。
(2)知道她谋害了我的隐鼠。
(3)常常对我讲“长毛”。
(4)不料她还有这样(脱下裤子,站在城墙上,外面大炮就放不出来;再要放,就炸了)神力。
(5)给我买来《山海经》(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二)阅读课本42页19段第27段1.当“我”听到阿长买了《山海经》后,是怎样的一种精神状态?请用原文回答并指出这句话所用的修辞方法。
“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
比喻。
2.“我”对阿长产生敬意的原因是什么?“我”对阿长的评价是什么?(用原文回答)因为“别人不肯做……她却能够做成功”,所以对她产生新的敬意。
“她确有伟大的神力”。
3.阿长为“我”买来《山海经》表现了她怎样的性格?朴实,善良,关爱孩子。
4.结尾一句是什么表达方式?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抒情抒发了对阿长真挚的感激、敬爱之情。
5.“别人不肯做”中“别人”指远房叔祖和家里除阿长以外的人。
6.“人面的兽,九头的蛇,……果然在内。
”这里的省略号的作用是列举省略。
7.概括选文中“我”对阿长思想感情的变化由鄙视到敬意。
?六、中考链接8、当阿长问《山海经》时,表现了她对“我”的关心,而“我”却认为“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这种想法表现了“我”当时什么样的心理?(3分)答:说明“我”没有把买书的希望寄托在阿长的身上,只是随便说说而已。
表现“我”对阿长心存隔膜乃至轻视。
9、品味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说说它们表现了“我”当时怎样的心情?(3分)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
表现了“我”当时接到书时的震惊和感激之情。
10“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 所采用的表达方式是:议论;“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中的“这”指代的是:指阿长为“我”买来了《山海经》的事。
11、文段最后为什么说:“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3分)答:这四本书虽然很粗拙,但是“我”渴慕已久的,最初想得到的,而且是由一个谁也想不到的人给“我”买来的,当时给了“我”非常大的震动,让“我”产生感激和“新的敬意”。
所以对“我”来说是“最为心爱的宝书”《老王》复习材料一生字词肿胀(zhǒng)(zhàng) 翳(yì) 干校(gàn)骷髅(kū)(lóu) 滞笨(zhì) 攥着(zuàn)缠(chán) 惶恐(huáng)荒僻(pì)取缔(dì) 镶嵌(xiāng)(qiàn) 捉摸(zhuō)(mō)侮辱(wǔ)(rǔ) 愧怍(kuì)(zuò)二、多音多义落下(là) 绷带(bēng) 转身(zhuǎn)落沦落(luò) 绷转转动(zhuàn)落枕(lào) 绷脸(běng) 转文(zhuǎi)(说话时喜用文言词句)勉强(qiǎng)强强国(qiáng)倔强(jiàng)三、形近字伛(yǔ):伛偻怍(zuù):愧怍僻(pì):荒僻缔(dì):取缔枢(shū):枢纽炸(zhà):炸弹噼(pī):噼啪谛(dì):谛听讴(ōu):讴歌诈(zhà):欺诈避(bì):避难蹄(tí):马蹄四、词语解释伛:弯(腰)曲(背)惶恐:惊慌害怕荒僻:荒凉偏僻塌败:形容塌陷破败、没有生气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