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医药简史 Microsoft Word 文档
回医基础理论
希腊医学 罗马医学 古埃及医学
阿 拉 伯 伊 斯 兰 医 学
波斯医学 中国医学 印度医学
阿拉伯伊斯 兰医药学
回 医 药 学
中国传统医药学
3、回医学概念
回族医学系阿拉伯伊斯兰医学,于中世纪后叶随 中亚、西亚穆斯林大批迁徙东土到中国后,输入并与 中国本土传统医药文化交融,结合过程中形成的。历 史上遗传下来的医药典籍有《海药本草》、《回回药 方》、《瑞竹堂经验方》和《饮膳正要》等,故回族 医药学与伊斯兰医学一脉相承,与中医学亲如兄弟。
第三讲:四性气质禀性
四性是构成气质禀性的基础,在正常 情况下,气质禀性是个体生理特性。这种 特性是个体身心脏腑、气质体液等内在结 构、功能与心理、应变能力综合作用后的 整体性显现。正所谓禀性寓于气质、气质 必于禀性。
• 热性特征:热性禀“火” 之原质,禀性热, 所谓“火气热” 。从质量形态来说,热是 四元中“火” 动力形态的物质基础;从能 量动力特征来说,热性动多静少,动的必 然是热。和“气” 生发,与“干” 耗散。
• 寒性特征:寒性禀“水” 之原质,禀性寒, 所谓“水气寒” 。从质量形态来说,寒是 四元中“水”运行形态的物质基础;从能 量动力特征来说,寒性静多动少,静的必 然是寒。和“土” 收藏,与“热” 互制。
• 湿性特征:湿性禀“气” 之质,禀性湿, 所谓“水流湿”“ 寒郁则湿凝” 。从质 量形态来说,湿是四元中“气”运行形态 的物质基础;从能量动力特征来说,湿性 润多燥少,润的必然是湿。和“火”升发, 与“寒” 沉稳。
5、三子 三子资生: “金”、“木”、“活”为四元生化而成,天地定位, 水火交错,大德所生,故称“三子” : 金者,本地、水之凝结,而得乎气、火之变化以成。 木者,本气、火之施授,而得乎地、水之滋培以生。 活者,本气、火、水、土四者之凑合,而洋溢充满于 空中者也。 “三子”,资生万物,又为“三母”。三气无所不至, 万类形色造化之机而生生不息。
中国医学史 第一讲:中医药起源及发展简史
1
13
医药的起源——社会背景
奴隶社会2070BC (夏)~ 475BC (战国):
夏、商、周、春秋时期
夏朝:仍以石器为主,青铜器的推广和使用——生产力上升标志;
商朝:冶炼技术进步,手工业的进步和分离(eg:青铜铸造业)
周朝:农业发展(铜制农具广泛使用);
晚期发明人工冶铁;
出现商品交换;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逐渐分工;科学技术发展(天文、历法等);
商周“甲骨文”记载疾病(323片/16万余片)
奠定总结文化
的基础
15
26
问难方式,81个问题,答案源于《内经》
(经络、脉诊、针灸、命门、三焦等)
《伤寒杂病论》——中医辨证论治原则的确立
东汉名医张机(仲景)
《伤寒杂病论》内容成就简介:
32
方剂学的发展
从《伤寒杂病论》到《医宗金鉴》
宋代政府(960~1279)编修三部方书(P191问题)
《太平圣惠方》成书982~992,100卷、1670门、16834首,北宋前临床医学集成
《圣济总录》成书1111~1117,
200卷、60余门、20000余首方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成书1241~1252)10卷(加3卷用药指
南)、14门、788首,配方手册
药物学的第一次总结(东汉以前的药物学总结)
对于《本草纲目》,你了解多少?
4238
谢谢!
45。
独具特色的回医药
独具特色的回医药回医学是中国传统医学与阿拉伯-伊斯兰医学“东西合璧”的精华,是阿拉伯医学在中国本土化的结晶,具有鲜明的民族烙印,其渗透于回族群众生活的方方面面。
作为古老而又新兴的民族医学,展现着巨大的生命力,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文化渊源,使其在历史上曾经盛极一时,为回汉各族群众繁衍昌盛和身心健康做出了重要贡献。
【悠久历史】回回药方公元651年中阿正式友好往来,医药方面的交往也兴于此时。
许多阿拉伯学者,特别是一些医学家不断总结自己民族的医疗实践经验,同时还将其他国家的医学著作译成阿文。
随着文化交流,医学理论相互补益渗透现象在后世阿拉伯医著中不乏其例。
中国回医学的发展,相伴于中阿医药交流。
早在西汉时期,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经此路输入中国大量药物,中国与西域之交流日益频繁。
阿拉伯与中国的正式友好往来则始于唐代,医药方面也兴于此时。
公元651年,第三任哈里发欧斯曼使节来到中国长安,进见唐皇,搭起了中阿友谊的桥梁。
自此以后,阿拉伯等穆斯林主要沿水旱两路往来于中阿之间,水路由波斯湾到马尔纳湾,经孟加拉湾抵马六甲海峡至我国南海达广州、泉州、杭州,再转至长安;陆路则经波斯、阿富汗到新疆天山南北,最后达唐都长安。
由于盛唐五代时期,阿拉伯与中国商业贸易十分活跃,香药贸易则是主要内容。
到唐末五代时,久负盛名的回医药学家李珣,人称李波斯,著有独具风格的回药学专著《海药本草》。
该书之所以用“海药”命名,是因其收录药物多来自海外,并大量总结了唐末海外药物临床应用的经验,有较高的文献学术价值。
另外还有郑虔的《胡本草》及非医药学著作《酉阳杂俎》等也记载了许多外来药物,包括阿拉伯药物。
从唐代开始,回回先民对香药的推广应用有颇多贡献,如用香药防治疾病、养生保健、祛邪防腐等。
同时,中国穆斯林也将中国的针灸学、脉学、炼丹术等临床诊疗技术也源源不断输入阿拉伯国家。
宋代的中阿海外贸易较唐代有很大的发展,贸易品种由唐代的珍宝犀牙为主、香药为辅,渐变为以香药贸易为主。
回回医学(回医)简介
回回医学(回医)简介一、【回医定义】根据研究,回回医学是以人天浑同与有机整体思想为主导;以元气一无论与阴阳七行学说为基础;以动态和谐与过程论的观念,探索人的生命活动中身体和心性健康的整体规律,及其与疾病失序的关系;以辨质为主。
结合辨证、辨病、辨经,论证养生、预防、治疗、康复为特点的一门综合性实用学科。
二、【回医概览】为了便于分析回医理论的内涵,用以下“公式”来表述:真一(单另独一,绝对实体)——元气(第一物质,万有之始)——阴阳(阴“静”阳“动”,生化依据)——七行四元(水、火、气、土)———天地定位三子(金、木、活)———万物始生——人(思维与存在的统一体)天人浑同的“真一”内涵妙质元气,元气两仪阴阳,阴阳化而生火,水火交错,万物化生,水得火而生“气”,火暴水而生“土”,土与水合而生“金”,气与火和而生“木”,水、火、气、土四者共合而生“活类”,金、木、活三者在天地化育中称为“三子”,而当三者形成后万物莫不靠它而资生,所以又称三母。
在自然生化过程中,万物按一定生成次序先后问世,先者为其胜,为其名,但这只是就其主流而言,其实金、木、活三者相互交错,三气无所不至,万物而生。
三、【回医先贤理论】回族先贤认为,在自然形成的过程中,若金气胜,金气流行,山得之为玉石;水得之为蚌珠;土得之为五金之矿;草木得之为草木之情;一切万物得之,而各成其坚明定固也。
“木气胜,木气流行,山得之为嘉植;水得之生萍藻;沃土得之生禾稼;瘠土得之生草毛;四植之中、禀土胜者为坚质;禀气胜者为囊空;禀水胜者多繁花;禀火胜者多果实。
而要皆得此木气以化育者也”。
“活气流行,生于山者为走兽,其形体与丘陵似;生于林者为飞禽,其毛者与枝叶似;生于水者为鳞介,其鳞甲与水波似;禀气土胜者性温;禀火土胜者性烈;禀气水胜者性贪;禀水火胜者性暴,而要皆得此活气以化育者也”。
由上可以看出,无金则木不生,无木则鸟兽不育。
抑万物之主,皆从地出,自下而上也,故金藏土中,木见土外,鸟兽则飞行于空中,可见金、木、活“三子”堪称万物母,它与四元(四奇形)化育之功相同,皆为人和万物的基本物质。
回族医药学知识
回族医药学一、宁夏回族医学溯源宁夏医科大学成立了回医研究所。
聂文涛医生的技术应用在宁夏医科大学中医门诊楼。
表面上看是完全独立的两件事情。
实际上这是民族文化的复兴。
民族文化复兴是世界性的。
行为医学的产生,让人们更加相信民族传统对健康的意义。
但是,多数中国人并不知道,阿拉伯医学曾经是全世界最有影响的医学,也影响到了中医学。
以下是百度百科资料:拉齐兹和伊本•西拿(980年—1037年)的医学著作,一直被用作欧洲医学院的教科书。
拉齐兹(865年—925年)也称拉齐,著名医生和化学家,巴格达医院院长,在外科医术中有很高的成就,串线法就被认为是他发明的。
《医学集成》是他最重要的著作,内容十分丰富。
它不但总结了当时从希腊、波斯、印度吸取的医学知识,还增加了许多新的东西。
这部书曾被译成拉丁文,多次出版,影响很大。
《天花和麻疹》是一篇重要的医学论文,是这方面最早的专门著作。
伊本•西拿(980—1037)伊本•西拿又名阿维森纳。
他发现了肺结核是一种传染性疾病,阐述了胸膜炎和多种神经失调症,他把心理学应用于医学治疗,他还发现污染水和土壤可以传播疾病。
他的《医典》内容十分丰富,记载了760多种药物的性能和丰富的临床经验,代表了古代阿拉伯医学的最高成就。
《医典》在医学文献中占有重要地位,被欧洲各大学用为医学教科书。
从12世纪到17世纪,这部书被西方医学界看作权威著作,它的拉丁文译本到1 500年已经重版15次,后来又一再重版,其中若干部分已被译成英文。
伊本•西拿本人也被欧洲人视为“医王”。
他还写了哲学、几何学、天文学、语言学和艺术等方面的著作。
阿拉伯医学在世界医学上的贡献主要有两个方面。
1)保存和发扬了古代医学成就。
阿拉伯人保存和翻译了大量古希腊、罗马医学文献,吸取了当时各族医学上的成就。
9 世纪最出色的阿拉伯的翻译家们将古代著名医学家的著述译为阿拉伯语,译出了关于营养学、脉搏、药物、发热、结石病、胃病、癫痫、眼科、外科等医学著作100 余卷。
最新中国中医药发展史资料
精品文档一文读懂中国中医药发展史西医药开始对中国医学产生影响是在19世纪初,至今不过百余年的历史,而此前的数千年间,中医药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和人类健康作出了卓越贡献,是中华数千年绚烂文化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中医药历史悠久,文化博大精深早在几千年前的远古时代,我们的祖先在日常饮食劳作和与大自然的抗争中就积累了一些用药知识。
人们发现食用了某些动、植物后具有减轻或消除病痛的功效,这就是认识中药的起源。
随着人类的进化,开始有目的地寻找防治疾病的药物和方法,所谓〃神农尝百草〃和〃药食同源〃就是当时的真实写照。
人们在烘火取暖时发现用兽皮、树皮包上烧热的石块或沙土作局部取暖可消除某些病痛,逐渐形成了热熨法和灸法;在使用石器劳作时发现身体某一部位受到刺伤后反能解除其他部位的病痛,从而创造了运用砭石、骨针治疗的方法,并在此基础上逐渐发展为针刺疗法,进而形成了经络学说,初步形成了原始医学。
春秋战国时期,扁鹊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望、闻■问■即”诊合事的方法,扁鹊精于内■外■妇、儿■五官等科,应用砭剌■针灸、按摩■汤液■热熨等法治疗疾病,奠定了中医临床诊断和治疗的理论基础,扁鹊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鼻祖,中医理论的奠基人,被后人誉为〃医祖”。
精品文档精品文档我国现存最早的中医典籍《黄帝内经》于两千多年前的秦汉时期问世。
全面系统阐述了人体的解剖、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治疗的原则与方法,提出了〃治未病〃的预防医学理观念,确立了中医学的思维模式,标志着中医从单纯的临床经验积累发展到系统理论总结阶段,形成了中医药理论体系框架。
秦汉后期,随着交通日渐发达,少数民族地区的犀角、琥珀、羚羊角、麝香,以及南海的龙眼、荔枝核等渐为内地医家所采用,东南亚等地的药材也不断进入中国。
《神农本草经》就是当时流传下来的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它总结了汉以前人们的药物知识,载药365种,并记述了君臣佐使.七情和合.♦五味等药物学理论,对于合理处方、安全用药•提高疗效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
回医药简史 Microsoft Word 文档
回医药简史回医学是中国传统医学与阿拉伯-伊斯兰医学“东西合璧”的产物。
回医学是中国传统医学与阿拉伯-伊斯兰医学“东西合璧”的产物。
当欧洲其他各国尚未脱离神学统治之时,阿拉伯人开始发展科学文化。
他们开办大学、建立图书馆,培养了大批人才,阿拉伯文化达到较高水平,在所有科目中,医学是最主要的,也取得了巨大成就。
随着阿拉伯人与邻国的交往,邻国文化随之在阿拉伯诸国渗透,并互相补益,医学上也是如此。
伊斯兰教创始人穆罕默德曾说过:“学问远在中国,亦当求之”。
中阿于公元651年正式友好往来,医药方面的交往也兴于此时。
因此许多阿拉伯学者,特别是一些哲学家不断总结自己民族的医疗实践经验,同时还将其他国家的医学著作译成阿文。
如格夫退叶在《哲学家传记》一书中提到:“巴士拉医生马西尔朱卫是哈里发奥马·阿不杜·阿齐兹时代以色列学者,其真名叫马西尔·吉斯,精通医学,在奥马尔时主持翻译爱赫兰·格斯的医学著作,成书于哈里发穆尔时代,他的另两部著作是《食物的力量及益损》和《草药的功能及益损》”。
在哈里发奥马尔时代(公元717年至719年)还请精明医生充当教育和医学顾问。
倭玛亚王朝的另一个哈里发哈立德·叶其德是第一个将希腊文天文学、医学、化学等专著译成阿拉伯文的人,由于其哲学、文学修养高深,贡献卓著,被阿拉伯后世学者称为贤哲。
不言而喻,随文化交流,医学理论的相互补益渗透现象在后世阿拉伯医著中不乏其例,这与中国中医药著作的《海药本草》《千金要方》《本草纲目》等记载阿拉伯医药同属一理,都是历史事实。
早在公元7世纪,阿拉伯一伊斯兰医学曾居世界医学的先进行列,并对西方现代医学有巨大影响。
到中世纪,阿拉伯伟大的哲学家、科学家、医学家阿维森纳的足迹遍及伊拉克、波斯、阿塞拜疆、巴基斯坦大片土地。
他一生大胆实践,潜心钻研,广征博求,于公元980至1037年著成熔古希腊医学、印度医学、中国医学、阿拉伯医学与哲学于一炉的巨著——《医典》,成为现代医学和阿拉伯医学的奠基人。
回族医药学知识
回族医药学一、宁夏回族医学溯源宁夏医科大学成立了回医研究所。
聂文涛医生的技术应用在宁夏医科大学中医门诊楼。
表面上看是完全独立的两件事情。
实际上这是民族文化的复兴。
民族文化复兴是世界性的。
行为医学的产生,让人们更加相信民族传统对健康的意义。
但是,多数中国人并不知道,阿拉伯医学曾经是全世界最有影响的医学,也影响到了中医学。
以下是百度百科资料:拉齐兹和伊本•西拿(980年—1037年)的医学著作,一直被用作欧洲医学院的教科书。
拉齐兹(865年—925年)也称拉齐,著名医生和化学家,巴格达医院院长,在外科医术中有很高的成就,串线法就被认为是他发明的。
《医学集成》是他最重要的著作,内容十分丰富。
它不但总结了当时从希腊、波斯、印度吸取的医学知识,还增加了许多新的东西。
这部书曾被译成拉丁文,多次出版,影响很大。
《天花和麻疹》是一篇重要的医学论文,是这方面最早的专门著作。
伊本•西拿(980—1037)伊本•西拿又名阿维森纳。
他发现了肺结核是一种传染性疾病,阐述了胸膜炎和多种神经失调症,他把心理学应用于医学治疗,他还发现污染水和土壤可以传播疾病。
他的《医典》内容十分丰富,记载了760多种药物的性能和丰富的临床经验,代表了古代阿拉伯医学的最高成就。
《医典》在医学文献中占有重要地位,被欧洲各大学用为医学教科书。
从12世纪到17世纪,这部书被西方医学界看作权威著作,它的拉丁文译本到1 500年已经重版15次,后来又一再重版,其中若干部分已被译成英文。
伊本•西拿本人也被欧洲人视为“医王”。
他还写了哲学、几何学、天文学、语言学和艺术等方面的著作。
阿拉伯医学在世界医学上的贡献主要有两个方面。
1)保存和发扬了古代医学成就。
阿拉伯人保存和翻译了大量古希腊、罗马医学文献,吸取了当时各族医学上的成就。
9 世纪最出色的阿拉伯的翻译家们将古代著名医学家的著述译为阿拉伯语,译出了关于营养学、脉搏、药物、发热、结石病、胃病、癫痫、眼科、外科等医学著作100 余卷。
中国医药的发展史PPT
鸦片战争前后的医药发展
01
总结词:外来文化冲击与本土医药的融合
02
西方传教士和商人的到来,带来了西方的医药知识和文化,对
中国传统医药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中国传统医药在与西方医药文化的交流中,逐渐吸收了西方的
03
医学理论和诊疗技术,开始了本土医药的创新和发展。
民国时期的医药发展
01
总结词: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与融 合
药品审批制度的改
革
1985年开始实施《药品管理法》 ,逐步建立起药品审评审批制度 ,加强药品监管,保证药品质量 和安全。
药品生产与流通的
改革
改革开放后,药品生产与流通领 域逐步放开,形成多元化的市场 格局。药品生产企业数量增多, 流通渠道更加丰富。
医疗机构的改革
医疗机构逐步走向市场化,公立 医院改革试点不断推进,鼓励社 会资本办医,提高医疗服务水平 。
生物医药的崛起与挑战
生物医药的崛起
随着生物技术的不断发展,生物医药在中国 得到了迅速发展,成为医药领域的重要新兴 产业。
挑战与机遇
生物医药的发展面临着技术、市场、政策等多方面 的挑战,但同时也为中国医药产业的转型升级提供 了重要机遇。
跨界融合与创新
生物医药的发展需要跨界融合与创新,推动 产业链的完善和升级,促进中国生物医药产,随着国家统一 和疆域的扩大,医药学也 取得了长足进步。
《神农本草经》等重要医 药学著作的问世,丰富了 中医药学的内容,为后世 中医药学的发展奠定了基 础。
秦汉时期还出现了许多名 医,如扁鹊、华佗等,他 们的医学实践和理论创新 为中医药学的发展做出了 杰出贡献。
02
近代医药发展
加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提高基层医疗服务能力,推动医疗卫生资源向基层倾斜。
15818953_回医药中有关睡眠药物的文献辑述
32 世界睡眠医学杂志WorldJournalofSleepMedicine2018年1月第5卷第1期Jan.2018,Vol.5,No.1回医药中有关睡眠药物的文献辑述蔡霞1 刘艳骄2(1 石景山区八角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北京,100043;2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北京,100053) 摘要 本文通过对回族医药文献的复习,初步整理了回族医药文献中有关睡眠药文献,由于回族医药包含着部分新疆草药在内,也有来自阿拉伯国家的香药,这是很正常,但仍然有民族色彩,还有待有待研究。
通过对植物药、动物药、矿物药文献的研究,可以使我们对回族医生临床应用回草药治疗睡眠障碍,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 回回医学;睡眠障碍;文献研究中图分类号:R281 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 7130(2017)01 032 034LiteratureCompilationofSleepMedicationinHuiNationalityMedicineCaiXia1,LiuYanjiao2(1BajiaoCommunityHealthCenterofShijingshan,Beijing,100043;2Guang′anmenHospital,ChinaAcademyofChineseMedicalSciences,Beijing,100053)Abstract BasedontheliteraturereviewofmedicineformHuinationality,preliminarycollecttheliteratureaboutsleepherb.ItisverynormaltocontainsomemedicineformXinjiangandArabcountries.Howeverthereisstillnationalcharacteristic,remainstobefurtherstudy.Studyingtheliteratureofbotanical,animalandmineralmedicines,provideussomereferencesforclinicalapplicationofmedicineformHuinationalitytotreatsleepdisorders.KeyWords Huinationalitymedicine;Sleepdisorders;Literaturereview 回医药是我国传统医药和优秀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中国人民继承古代阿拉伯人医学与祖国传统医药文化高度融合而形成的民族传统医药,是我国回族人民在历史上创造的医药成果,也是回族人民长期与疾病作斗争经验总结,回医本草文献中有关睡眠的药物文献,体现了回医在药物,食物中对睡眠的认识和实践,作为睡眠医学的研究者,对回医药睡眠药物的文献加以整理,以赐读者。
回族历史 回族医药文化发展史简介
回族历史回族医药文化发展史简介>医学方面的成就从唐朝、五代,穆斯林先民就开始在中阿医学领域进行交流,从阿拉伯世界带回了众多的医学著作。
据记载,唐代至五代时,中国穆斯林就曾将阿拉伯大医学家拉齐所译古希腊医学家盖伦的医著16卷带回中国。
宋代时期,药学和药材大量被传入中国。
元朝时期,更是伊斯兰医学在理论上概括、总结的时期,是中国传统医学与伊斯兰医学会通交融的黄金时代,这个时期,在中国穆斯林医药大师们的努力下,译著了回回医理、方法与伊斯兰医学相结合的一些医学著作。
中国穆斯林在释译阿拉伯——伊斯兰医学、药学著作的同时,也编写了医药学著作。
晚唐、五代时期,穆斯林李珣编著《海药本草》医药学著作,共6卷,在这部著作中,李珣以其深厚的医学知识和素养,记录了上百种药物,还特别详细地向人们介绍了15种海外新药,并对这些新药的名称、形状、气味、主治、功效、用法都作了全面的说明。
这部著作丰富了中国医药学知识宝库,刺激和推动了中国医药学理论的进步和发展。
《回回药方》是又一部穆斯林译著的重要医药学著作,这本书是明朝前期由众多的穆斯林集体合作完成,原书共36卷,现存残本4卷,全书用汉文写成,其中药物名、人物名、药方名多用阿拉伯文和波斯文。
这部著作注重把中国穆斯林的药理、方法与伊斯兰医学有机融合起来,并注意吸收各种医学精华,译著编篡而成。
另外,元代杰出穆斯林医学家沙图穆苏·萨谦斋不仅传播回回医药学,还潜心研究中医,写出了《瑞竹堂验方》15卷以及一些中医名著,这些书主要记载了回族医学家在医疗方面的经验.回族医生忽思慧还将回回医药学与汉、蒙古、女真、维吾尔等民族的医药学和营养学结合起来,写出了《饮膳正要》一书。
这是集元朝以前中国营养学研究精华而完成的中国第一部饮食卫生和营养学方面的专著。
中国医药行业发展历史
中国医药行业发展历史哎呀妈呀,咱今天就唠唠中国医药行业的发展历史。
我记得小时候啊,要是有个头疼脑热的,那基本上就是去村里的小诊所。
那诊所也不大,就一个大夫,几张床。
大夫呢,就拿个听诊器听听,问问情况,然后给开点药。
那药也都是些很普通的药,像什么感冒通啊、去痛片啥的。
有一回啊,我感冒了,烧得迷迷糊糊的。
我妈就带我去了那个小诊所。
大夫给我量了量体温,说有点发烧,然后就给我开了点药。
我妈拿着药,带着我回家。
一路上,我妈就不停地唠叨,说让我多喝水,多休息。
我那时候就觉得,这感冒可真难受啊,啥时候能好呢。
那时候的医药条件可没现在这么好。
药的种类也不多,而且很多药的效果也不是很好。
要是生个大病啥的,那可就麻烦了。
得去县城的医院,有时候还得去大城市的医院。
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啊,中国的医药行业是越来越厉害了。
我记得有一次,我爷爷生病了,得做手术。
我们一家人都很担心,毕竟爷爷年纪大了。
但是没想到,现在的医疗技术这么先进,手术很成功。
爷爷在医院住了一段时间就出院了,身体也慢慢恢复了。
现在啊,中国的医药行业发展得可快了。
各种各样的新药不断地研发出来,医疗设备也越来越先进。
我去医院看病的时候,就感觉现在的医院跟以前完全不一样了。
那大楼高高的,里面的设备也都是高科技的。
医生们也都很专业,态度也很好。
我觉得中国医药行业的发展真的是太了不起了。
从以前的小诊所,到现在的大医院;从以前的普通药,到现在的新药;从以前的落后技术,到现在的先进技术。
这中间经历了多少人的努力啊。
我相信,未来中国的医药行业肯定会越来越好。
说不定哪天,咱就能攻克所有的疾病呢。
嘿嘿,让我们一起期待吧。
《回回药方》的医学哲学思想
《回回药方》的医学哲学思想《回回药方》的医学哲学思想一、医学哲学体系哲学体系决定着医学的指导思想之本质。
伊斯兰医学的哲学体系受到了古代希腊哲学思想的影响。
它接受了希腊的"地、火、水、风"唯物主义"四素说"。
"地、火、水、风"或"地、火、水、气"被恩培多克勒(公元前490~前430年)认为是四大自然要素。
这四种元素以不同的数量比例混合起来则形成各种性质的物体。
比如,他认为,"肌肉的形成是由于四种元素等量部分的混合。
精神由火;"骨头是由两份水、两份土和四份火混合而成。
"伊和土与双倍的水结合而成"本?西拿所著《医典》继承了"四素说"之理论,其中写道,各种物体是由四种自然物质所构成,其中两种是轻的,两种是重的,两种轻的是火和空气,两种重的是水和地。
可见,阿拉伯医书是坚持古希腊的"四素说"的。
到了古希腊的希波克拉底手里,"四素说"又衍生出"血,黏液,黄胆汁,黑胆汁"的"四体液"说。
这种"四体液"说,反传回印度,使印度原有的"三体液"说也改变成"四体液"说,成了"四大"学说。
伊本?西拿所著《医典》继承的乃是希腊的"四体液"说,其表达也与印度的不同。
比如,希腊、阿拉伯的"四素",其中每种要素为一种体液。
水,主黏液(痰、脓类);风,主血液;火,主黄胆汁;地(土),主黑胆汁。
而印度哲学则不然。
《金利奥义书》言:"溺津,血精,汗…水之一分也。
"我国明代的《普济方》所言佛家"四大奥论"中云:"唾涕脓血,津液涎沫,痰泪精气,大小便利,皆属乎水。
开放中的中国药品发展史1-4
中国药品发展史1-4第一章春天的故事—1976年到1986年的中国医药的发展其实历史真的是很耐人寻味的,很多的事件都象数学题一样充满了偶然,但偶然中又总是隐藏着必然。
医药的历史也不例外,稍微留意就可发现一条规律。
古语说十年磨一剑,在中国的现代医药历史上,每十年就有一次巨大的变化,每十年产生了一次新的轮回。
回顾医药的历史我们应从三十年前说起,本文将以十年为一个阶段记载历史。
1976年十年***结束,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中国的历史注定揭开新的一页。
***期间中国的医药行业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基本属于停滞阶段。
随着不世出的集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和诗人为一身的一代伟人毛泽东的去世,中国的发展走到了一个十字路口,历史迫切的需要一位具有感召力的新领袖来引领中国进入一个新的时代。
1976年,一位足以名垂青史的人物——邓小平终于成为了中国历史的主宰人物,中国的方向出现了不可思议的巨大变化。
经济建设成为了中国的主旋律,中国的经济开始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坦率的说,我个人认为邓小平对于中国最大的贡献不是大家众所周知的这些,而是彻底解放了中国人的思想,看看几十年来的变化,经历过过去的人回想起来,无论如何当初是设想不到今天场面的,思维对于人对于社会对于国家的改变是巨大的。
随着经济建设的推进,计划经济中的一部分产物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比如购买任何东西都需要凭票购买的一种特殊机制逐渐淡出舞台,这一点恐怕现在很多新时代的人可能都有些不可理解。
一个全新的市场经济体制正在悄然的走入中国,更另人想不到的是,发展的竟然是如此迅猛。
不得不承认的是,西方几百年的高速发展是得益于市场经济体制,中国在三十年的发展更印证了这种体制的先进性。
当然凡事总有利弊,正如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论述一样,市场经济也会产生副作用,医药行业也不能免俗。
后面的发展更是印证了这样的经济规律。
短短的几年时间内,中国人民的生活有了长足的进步,对于医药产业的需求也相应的增加了。
药学发展简史
药学发展简史作者:***二〇一一年九月十日药学发展简史药最先是从人类社会初期开始的。
人类在与大自然作斗争中创造了原始的医药,医药学同其它科学一样,来源于人类的社会实践和物质生活的需要。
药学是历代人民大众智慧的结晶,它对全人类的健康发展,种族繁衍与发展,有着巨大贡献。
中医药学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中的珍宝,是现代国际交流中我国独具特色的优势之一。
有着极其光辉的历史。
是世界人民的共同精神财富。
(一)中国药学发展简史包括我国固有的中药学(传统药学)和由西方传入的西药学(现代药学)1中药学:中药起源于人类的出现和医疗活动的产生过程。
据考古发现约在50万年便有了医事活动。
最早的药学源于对“火”与“酒”的认识和利用。
古代,原始人的生活环境十分差。
为了生存必须猎取食物,当时主要食物来源是渔猎动物和采摘植物。
最初并不知道哪些可食哪些有毒,难免遇到致吐、腹泻、发汗、止痛、止血等情况,甚至也会有中毒死亡的情况发生。
当些现象反复出现时,痛苦的经验和血的教训,使人们发现自然界的东西对人体有不同影响。
于是便由被动接受转为有意识的开发利用,从而变害为利,使其为人类除病痛、恢复健康服务。
所以说人们对医药的认识,是在生活劳动中及同疾病的抗争中,不断创造、积累逐渐丰富起来的。
药物知识的起源是与猎取食物联系在一起的,是凭着人类的“本能”选择必须的物质充饥和治疗而产生的。
因此说“药物同源”、“药、食、医”与生俱始。
(二)中药学的形成:1中药学的概念:中药学是专门研究中药的基本理论和各种中药的来源、采集、性味功效及应用等知识的一门学科。
2非药学论著中记载的药学知识:《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其中论载3200种药物,是现存文献中最早记载药物的书。
大多只记下药名,对各药作用记述甚少。
《山海经》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一部史地类古书,书中记载药353种之多,包括动、植物和矿物等类药材。
且对药物的产地、形状、特点及效用等内容有所描述。
是我国最早记述药物功效的文献,对后世药学的发展有一定影响,被称为我国本草著作开先河之作。
百年回医药研究述评
一、回医药历史研究国内对回医药的研究始于民国年间的回族史领域,以穆斯林对中国医药的贡献为切入点,研究回医药的发展史。
著名历史学家,也是回族史的奠基者陈垣于1923年在《国学季刊》第1卷第4号上发表的《元西域人华化考》和1927年在《东方杂志》第25卷第l号上发表的《回回教传人中国史略》两文中考证了穆斯林在医药领域的成就,指出李殉、李玹世业香药,并知医术,与丁鹤年兼擅医术同,为回回风俗,并指出东师图书馆善本室有《回回药方》三十六卷,钱大听《补元史·艺文志》中有《萨德弥实瑞竹堂经验方》十五卷。
著名历史学家,也是回族史的奠基者白寿彝于1937年4月在《禹贡》半月刊第7卷第4期发表《宋时伊斯兰教徒底香料贸易》一文,后增删为《大食商人在中国的活动》,此文以翔实的史料为基础,梳理了大食商人在中国的贸易活动,尤其是香药贸易,提出大食商人贩卖到中国的香药对中国的医药方剂有一定的影响,并对“香药”予以定义,指出宋人所谓“香药”,按字而讲,应该是仅指香料和药材,但在行政的惯语上,却常附有香料药材以外的东西。
刘风五在1941年发表于《西北论衡》第9卷第11期上的《回教徒对于中国医药的贡献》一文以穆斯林对中国医药的贡献为突破口,概括介绍了穆斯林自唐宋人中国以来,历元明清数代对中国医药的贡献,此文奠定了民国时期国内回医药研究的基调,也是笔者目前发现的唯一一篇民国时期相对系统研究回医药的文章。
除了以上3位学者之外,民国时期从事回族学研究的学者们都或多或少的涉及穆斯林对于中国医药的贡献,如金吉堂、傅统先等人。
民国时期回医药研究基本在历史学领域展开,且以回回人对中国医药的贡献为突破口,并兼及中国和阿拉伯伊斯兰世界在医药领域的贸易和交流,虽然成果单薄,却开创了回医药历史研究之先河。
学者们以敏锐的眼光,已经找到了回医药研究的重点和方法,即以回回人在中国医药领域的活动为切入点,梳理回医药发展史,这是研究回医药必须要做的奠基性工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回医药简史回医学是中国传统医学与阿拉伯-伊斯兰医学“东西合璧”的产物。
回医学是中国传统医学与阿拉伯-伊斯兰医学“东西合璧”的产物。
当欧洲其他各国尚未脱离神学统治之时,阿拉伯人开始发展科学文化。
他们开办大学、建立图书馆,培养了大批人才,阿拉伯文化达到较高水平,在所有科目中,医学是最主要的,也取得了巨大成就。
随着阿拉伯人与邻国的交往,邻国文化随之在阿拉伯诸国渗透,并互相补益,医学上也是如此。
伊斯兰教创始人穆罕默德曾说过:“学问远在中国,亦当求之”。
中阿于公元651年正式友好往来,医药方面的交往也兴于此时。
因此许多阿拉伯学者,特别是一些哲学家不断总结自己民族的医疗实践经验,同时还将其他国家的医学著作译成阿文。
如格夫退叶在《哲学家传记》一书中提到:“巴士拉医生马西尔朱卫是哈里发奥马·阿不杜·阿齐兹时代以色列学者,其真名叫马西尔·吉斯,精通医学,在奥马尔时主持翻译爱赫兰·格斯的医学著作,成书于哈里发穆尔时代,他的另两部著作是《食物的力量及益损》和《草药的功能及益损》”。
在哈里发奥马尔时代(公元717年至719年)还请精明医生充当教育和医学顾问。
倭玛亚王朝的另一个哈里发哈立德·叶其德是第一个将希腊文天文学、医学、化学等专著译成阿拉伯文的人,由于其哲学、文学修养高深,贡献卓著,被阿拉伯后世学者称为贤哲。
不言而喻,随文化交流,医学理论的相互补益渗透现象在后世阿拉伯医著中不乏其例,这与中国中医药著作的《海药本草》《千金要方》《本草纲目》等记载阿拉伯医药同属一理,都是历史事实。
早在公元7世纪,阿拉伯一伊斯兰医学曾居世界医学的先进行列,并对西方现代医学有巨大影响。
到中世纪,阿拉伯伟大的哲学家、科学家、医学家阿维森纳的足迹遍及伊拉克、波斯、阿塞拜疆、巴基斯坦大片土地。
他一生大胆实践,潜心钻研,广征博求,于公元980至1037年著成熔古希腊医学、印度医学、中国医学、阿拉伯医学与哲学于一炉的巨著——《医典》,成为现代医学和阿拉伯医学的奠基人。
中世纪阿拉伯医学著作繁多,不少已散失,包括《医典》在内,流传至今尚有400多种。
由于阿拉伯医学广泛吸收希腊医学、罗马医学、印度医学(包括中国医学的脉学在内)的精髓,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医学体系。
其理论核心是“四大物质学说”、“四津学说”。
到公元12世纪,伊朗著名医家拉齐斯的医学巨著《综合医学》10卷和阿巴萨德·达维亚的《综合百科全书》问世,更加丰富了阿拉伯医学的治疗学内容。
是时阿拉伯医学已成为有理论有丰富经验的古代医学。
中国回医学的发展,相伴于中阿医药交流。
中阿医药交流历史源远流长,最早可追溯到西汉。
当时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后,中国与西域之交流日益频繁,据史料记载张骞曾到达大宛(即今之中亚费尔干纳)、大月氏(即今之阿富汗北部)、大夏(即今之阿姆河南)、康居(即今之中亚撒马尔罕)等国,并从大月氏经安息(即今之伊朗)直抵大秦(即今之罗马)。
张骞的副使曾达身毒国(即今之印度北、盂加拉、巴基斯坦一带)及??宾(即今之克什米尔及巴基斯坦北部),经此路输入中国的物品中有不少药物,据范行准先生统计:矿物药如石硫黄、密陀僧等凡18种,植物药如木香、豆蔻等凡58种,动物药羚羊角及龙涎等凡16种,共计92种。
其中相当一部分是阿拉伯地区的药物。
这些药物均被当时汉医吸收和应用。
虽然早在西汉时期张骞、甘英先后通使西域,但阿拉伯与中国的正式友好往来则始于唐代,医药方面也兴于此时。
公元651年,第三任哈里发欧斯曼使节于8月25日到达中国长安,进见唐皇,搭起了中阿友谊的桥梁。
自此以后阿拉伯等穆斯林主要沿水旱两路往来于中阿之间,水路由波斯湾到马尔纳湾。
经盂加拉湾抵马六甲海峡至我国南海达广州、泉州、杭州,再转至长安;陆路则经波斯、阿富汗到新疆天山南北,最后达唐都长安。
比较而言,穆斯林经水路达中国的时间要比陆路早100年。
从唐永徽二年到唐贞元十五年的148年中,阿拉伯遣唐使多达36次。
当时唐人称阿拉伯人为大食(taz或tazih的译音)人。
唐安史之乱,大食应中国之请求,派精兵支援唐王朝,后一些阿拉伯人即定居中国。
据史料记载,在安史之乱到长安有更多大食人,其中大部分长期居住在“西市”一带,从事“回回”奇香异药经营。
由于盛唐五代时期,阿拉伯与中国的关系最深的是商业贸易,医药方面则是香药进口,有时一处经营香药珠宝者甚至达一二十万人,单香药贸易有时竟达千斤之多,如此大大丰富了中药品种。
到唐末五代时,最负盛名的回医药家李珣,人称李波斯。
他著有一本独具风格的药学著作《海药本草》,顾名思义,该书之所以用“海药”命名,是因其所收录的药物多来自海外。
该书为总结唐末时南方药物与海外药物临床应用的本草学著作,有较高的文献学价值。
另外还有郑虔的《胡本草》及非医药学书籍《西阳杂俎》等也记载了许多外来药物,包括阿拉伯药物。
在唐代不仅有香药输入中国,与之同时一些医疗技术也传入中国,如在《千金翼方·养性》中所记载的“悖散汤”(又名牛乳补虚破气方),本为波斯、大秦医方,曾在朝野间广为流传,对治疗气痢、一切气病、健运脾胃其效甚佳。
从唐代开始,回回先民对香药推广应用颇多贡献,如用香药防治疾病、薰洗衣物、化妆美容、调味食品、祛邪防腐等。
同时中国穆斯林研究介绍了大量阿拉伯世界文化成就如数学、天文历法等,而中国的造纸术、针灸学、脉学、炼丹术、临床科学经验也源源不断地输入阿拉伯国家,特别是造纸术辗转外传,给欧洲中世纪文明以很大促进。
因此早期的回回先民为中外文化的交流做出了重大贡献,尤其在未有空间传播科技的时代,堪称丰功伟绩。
宋代,中国与西域的陆路交通不如海路发达,在东南沿海一带如广州、泉州、杭州、扬州等地集居了大量的大食人,其中不乏香药巨商与医家,且人数日增。
由于海上交通频繁,宋皇特命在广州、杭州、泉州等沿海地设“市舶司”以管理海外贸易及对外文化交流。
载入史册的有福建蒲氏家族。
《宋会要稿·蕃夷七》记载的蒲寿庚,也是宋代著名香药富商。
《蒲氏家谱》有“家居西板”,“世秉清真教,天下蒲氏皆一脉”之记载,蒲氏家族兴盛于宋元,衰落于明清,世袭经商大食香药。
宋代的中阿海外贸易较唐代有很大的发展,贸易品种由唐代的珍宝犀牙为主、香药为辅,渐变为以香药贸易为主。
宋太平兴国七年,宋太祖曾下诏令对海外香药香料放通行的有37种,其销路较广的是有医疗作用的香药如丁香、木香、龙脑香、乳香、草豆蔻、沉香、檀香、龙涎香、苏合香油等。
由于大量香药的引进,从而大大丰富了中医方药及治疗方法。
宋代医方较唐代医方在香药的应用或组方上有明显变化,就《太平圣惠方》而言,仅卷48“诸心痛门”以香药命名的医方有:沉香散3首、沉香丸1首、木香散6首、木香丸6首、丁香丸1首;《圣济总录》卷56“心痛门”以香药命名的医方有木香煮散、木香汤、豆蔻汤、丁香汤、沉香散等31方次,计应用香药8种。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是宋代政府和剂局的成药配本,书中以香药命名的医方不下30余种,其中有不少名方,众所周知的苏合香丸、至宝丹、牛黄清心丸等便是。
苏合香丸中15味药就有13味是进口药,至今苏合香丸对于中风所致的神志不清、牙关紧闭、半身不遂等重症有明显疗效。
其间,大食医家及学者功不可没。
宋代在社会上广用香料、香药薰衣、焚香、啖香之际,礼尚往来亦常以香药作为馈赠佳品,用香药配制的药茶甚至一度成为社会生活中的时尚。
皇权贵族之间也视药茶为馈赠佳品。
民间百姓们不仅用香药治病,而且也用于消毒。
泉州有香料文献记载:“蕃药能治冷气,医学多用之……,泉人每岁家无贫富,皆燃之如燔柴”。
现代研究,燃烧香料,对于防止传染病传播和扩散有一定作用。
这种习俗,自古至今,不仅在回民中间流行,在闽南地区其他民族中也同样流行。
元代一统天下,将国内民族分为四等,即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及南人。
穆斯林则是色目人中的主要分子,他们往往与蒙古人享受同等待遇,无论在法律上或事实上都优于汉人,同时在元代“回回”一名开始代替“大食人”,被人们认为信仰伊斯兰教者的名称。
如此则为阿拉伯医药的广泛深入传播与兴盛打下了良好的政治基础,且元人统一中国之后,继续奉行南宋时的海外贸易政策,推行少数民族医药共存的方针,回医药在此得以兴旺发达。
元初,在元朝政府中设有相应的医药机构。
元世祖即位后效法汉制在建立太医院之后,于至元七年(公元1273年)改回回爱薛所立京师医药院为广惠司。
据《元史·百官志》说:“广惠司秩正三品,掌修制御用回回药物及和剂,以疗诸宿卫士及在京孤寒者”。
至元二十九年(公元1291年)先后在大都、上都建立“回回药物院”;至治二年隶广惠司,定置达鲁花赤一员,大使二员,副使一员。
金元之际,西域技术之士,医家之流多入仕于元,如爱薛、答里麻等。
由于元代统治者对阿拉伯药物高度重视,元代阿拉伯人在当时政府中的医药机构里占极大势力、广惠司是回医家的大本营。
另外还有一些祖籍西域,生于中国,精通汉、回医药的学者,如元末著名学者丁鹤年,为虔诚的伊斯兰教徒,工儒学,通奥义,精诗律,是一位善兼医术的人。
又如元末明初杭州的穆斯林大商人鄂施曼乃的子孙曾设立豪华的私人医院,取名“鄂施曼尼雅”,聘有回医生从职。
陶宗仪《南村辍耕录》所记,不乏不知姓名的回医官为百姓治病的事例。
金元之际医学文化领域学术活跃,百家争鸣,中医界出现了金元四大学派,回医药文化此时也发展到鼎盛时期,涌现了与回回药物院有关的、集阿拉伯医药学与中国传统医学为一体,具有中国回回特色的医药大型综合性医著《回回药方》等专著。
下面介绍回医学中的重要医著,其中三部问世于元代。
《回回药方》(以下简称《药方》)。
中国回族医药学大型综合性典籍,未著撰人,红格明抄本,原书36卷,残存4卷,现藏于北京图书馆。
全文基本上用汉文记述,并夹杂不少阿拉伯、波斯药物名称术语的原文和音译词汇。
现残存卷为:目录卷之下、卷12、卷30、卷34。
目录卷下包括卷19至36据目录可见,卷19为咳嗽门,包括众嗽、湿嗽、喘嗽、嗽血、嗽痰、肺经肿嗽、说治咳嗽等类。
卷20为胸膈凝聚、胸膈热促、胸弱、胸疼痛、胸奄浊、胸冷湿、胸中生疮、开胸膈等类。
卷21为肠风肚腹门,包括肠风、肠中生疮、肠中生虫等。
卷22为泻痢门,包括论、方及泻从遍身来的、胃经泄泻、肠经泄泻等类。
卷23为呕吐门、痞证门、秘门、劳瘵门、补益门;呕吐门包括呕吐、吐泻、泄泻、止吐、止泻等类;痞证门包括痞证类;秘门包括脏腑不通类、能通小水类;劳瘵门包括劳热、劳虫、劳嗽等类;补益门包括补益类。
卷24为众热门、众冷门。
众热门包括一切热类;众冷门包括胸膈冷类、胃经冷、一切冷等类。
卷25为众气门、众血门、时气斑疹门、疟疾门。
众气门包括众气、气不依常度、气喘急等类;众血门包括治吐血、能吐血、下血、止血等类;时气斑疹门包括时气、斑疹等类;疟疾门包括疟疾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