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塞诗歌四首》导学案设计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边塞诗歌四首导学案(无答案)北师大版
边塞诗歌四首(2)“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怎样理解这句诗??诗中的“征蓬”②•诗歌是从哪里开始着重写送别的?(3)“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表达了什么情感?(4)“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蓬草”在古代诗文中一般比喻什么表达了诗人什么感情?说说这两句诗的含义及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感情?(5)“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描绘的是怎样的风光?(6)“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这两句使用了何种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7)“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这两句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课堂检测】(温故而知新!)1.用课文内容填空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春风不度玉门关。
②黄沙百战穿金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③王维的《使至塞上》中刻画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的两句诗是④《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两句比喻新颖传神,是传颂千古的咏雪佳句。
⑤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诗中“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将离别的景与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诗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两句与之有异曲同工之妙。
2.下面对《边塞诗歌四首》分析不当的一项是()A.《凉州词》中“怨杨柳”语意双关,既指《折杨柳》曲调哀怨,又指埋怨杨柳尚未返青。
B.《从军行(其四)》一诗主要表达了军士们在连年的征战中,对故乡的万分怀念和对战争的极度怨恨和反感之情。
C.《使至塞上》一诗的颔联以“征蓬”和“归雁”自比,暗写内心的激愤和抑郁。
D.《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一诗再现了边地瑰丽的自然风光,充满了浓郁的边地生活气息,与此同时,还表现了雪中送友的真挚情谊。
3、阅读理解。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边塞诗歌四首》导学设计
课题: 边塞诗歌四首课型:比较·探究比较·探究边塞诗歌四首课前预习1、预习课文,背诵诗词,在朗读中了解诗歌的大致意思,感受四首诗歌的景物描写与所表达的思想内容。
尝试激发学生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读出诗歌特有的节奏与韵律,感受声韵美。
2、收集边塞诗歌资料。
相关课程标准“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发展个性,培养创新精神和合作精神,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
”“培育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诗文大意。
”加强朗读训练,让学生充分体会诗歌特有的节奏及韵律,感受其声韵美;在反复诵读中,理解诗意,感悟诗情。
分析四首诗中的景物描写,体味文中情景交融的意境,赏析作品的意境美。
揣摩品味诗中精彩语句的含义和技巧,并使之了然于心,成为自己的语言财富。
激发灵性,陶冶情操,丰富文化积累。
教学目标1.了解四首诗相关的背景知识。
2.了解四首诗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及语言风格。
3.了解把握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4.加强朗读训练,让学生充分体会诗歌特有的节奏及韵律,感受其声韵美;在反复诵读中,理解诗意,感悟诗情。
5.分析四首诗中的景物描写,体味文中情景交融的意境,赏析作品的意境美。
学习方式和学习方法的指导1.诵读教学法。
通过朗读,把握其节奏韵律,感受古典诗歌的声韵美。
通过反复吟诵,逐步加深对诗意的理解,要求眼到、口到、心到,把自己融入诗歌中去,用自己的声音传达诗人的心声。
2.联想法。
古典诗歌语言精练,内涵丰富,教学时宜让学生充分张开联想的翅膀,想像作品的画面,充分体会诗歌的意境。
3.点拨法。
抓住关键诗句进行点拨,以点带面,以利学生对作品的整体理解。
4.讨论法。
学生互动,交流读诗的感受以及对诗歌的认识。
教学准备(生字卡片,课文插图投影片,或反映边塞风光的图画。
边塞诗导学案
边塞诗导学案导学目标:1. 了解边塞诗的背景和特点;2. 学习边塞诗的代表作品及其主题;3. 掌握边塞诗的艺术表现手法。
导学内容:一、边塞诗的背景和特点边塞诗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一个重要流派,诞生于唐代盛世,兴盛于宋代,距今已有千余年的历史。
边塞诗主要以描写边塞风情和塞上英雄豪杰为主题,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和表现手法。
边塞诗的创作背景常常是中国北方边塞地区的军事防线,诗人们以自己亲身经历或者传闻为素材,写下了一批批骚气十足的佳作。
二、边塞诗的代表作品及其主题1. 《出塞》这是一首由千古传诵的边塞诗篇,作者为唐代大诗人王之涣。
诗中描绘了边塞壮丽壮美的景色,以及身临其境的英雄豪杰形象。
通过诗人的铿锵有力的笔触,读者能够感受到岁月沧桑,历史长河中的边塞英雄们为保卫国家而英勇战斗的壮丽画面。
2. 《赋得古原草送别》这首边塞诗篇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佳作,以古代原野为背景,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离去的怀念之情。
通过描绘原野草木凋零时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友人远行的愁绪,以及对友人在边塞地区艰苦环境中坚守的敬意。
3. 《望岳》这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代表作,也是一首充满边塞情怀的诗篇。
诗人以望山为切入点,表达了对家乡边塞的思念之情。
诗中描绘了边塞地区壮丽的山川景色,并抒发了诗人内心对家乡及边塞英雄的敬仰之情。
三、边塞诗的艺术表现手法边塞诗在艺术表现手法上独具特色,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 启迪法:边塞诗多注重通过具体细节描写,启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力,使人们能够形象地感受到边塞地区的风土人情。
2. 对比法:边塞诗多采用对比的手法,将边塞地区的荒凉和英雄豪杰的壮丽形象相对比,形成鲜明的对比效果。
3. 豪放气魄:边塞诗的创作风格多以豪放、激昂为主,用豪放的笔墨描绘出边塞地区的特点和边塞英雄的豪情壮志。
4. 叙事性强:边塞诗多采用叙事的方式,通过一段段故事情节,将边塞地区的军事防线和英雄人物的形象栩栩如生地展现在读者眼前。
导学小结:边塞诗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诗人们的笔墨描绘出了历史长河中边塞地区的壮丽风景和英雄豪杰的形象。
八年级上语文教学预案边塞诗歌四首教案
八年级上语文教学预案边塞诗歌四首教案教师寄语: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练就一点读的功夫,终生受益无穷。
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有感情的诵读这四首诗,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
2.过程与方法:结合四首诗的创作背景,了解诗的大体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
3.情感态度价值观:品味欣赏诗中佳句,体会诗人丰富的想象,丰富情感积累。
学习重难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品味欣赏诗中的佳句。
学习方法:诵读法,自主研读探究法,小组诵读讨论法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学习流程:一、课前热身1.边塞诗歌知多少?边塞诗是以边疆地区军民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的诗。
一般认为,边塞诗初步发展于汉魏六朝时代,隋朝开始兴盛,唐朝即进入发展的黄金时代。
盛唐是边塞诗创作的鼎盛时期,涌现了著名的边塞诗派,代表诗人有高适、岑参、王昌龄、李颀。
唐朝边塞诗繁荣的原因一方面在于强大的边防和高度自信的时代风貌;另一方面在于建功立业的壮志和“入幕制度”的刺激。
文人普遍投笔从戎,赴边求功。
正如杨炯诗句“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王维诗句“忘身辞凤阙,报国取龙城。
岂学书生辈,窗间老一经”;岑参诗句“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丈夫一英雄。
”盛唐边塞诗的特点(1)题材广阔:一方面包括:将士建立军功的壮志,边地生活的艰辛,战争的酷烈场面,将士的思家情绪;另一方面包括:边塞风光,边疆地理,民族风情,民族交往等各个方面。
其中以前者为主要题材。
(2)意象宏阔:大处落笔,写奇情壮景。
(3)基调昂扬:气势流畅,富有崇高感。
(4)体裁兼善:歌行、律绝皆有佳作。
2.认识作者,写出作者的。
八年级语文(上) 边塞诗四首学案
八年级语文(上)第五单元《边塞诗歌四首》学案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能说出作者及有关文学常识,背诵《凉州词》、《从军行》。
2、多朗读,体味诗意蕴,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
学法指导:在在熟读的基础上体味诗的意蕴,在背诵的基础上理解诗歌。
学习过程:边塞诗的有关知识边塞诗是唐代诗歌的主要题材,是唐诗当中思想性最深刻,想像力最丰富,艺术性最强的一部分。
一些有切身边塞生活经历和军旅生活体验的诗人,以亲历的见闻来写诗;另一些诗人以乐府旧题来进行翻新创作。
其创作贯穿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四个阶段。
盛唐是边塞诗歌创作的鼎盛时期,涌现了著名的边塞诗派,代表诗人有高适、岑参、王昌龄、李颀、王维,高的《燕歌行》、岑的《白雪歌》等七言长篇歌行代表了盛唐边塞诗的美学风格,即:雄浑、磅礴、豪放、浪漫、悲壮、瑰丽。
盛唐边塞诗的特点在于以下几个方面:(1)题材广阔:一方面包括将士建立军功的壮志,边地生活的艰辛,战争的酷烈场面,将士的思家情绪;另一方面包括边塞风光,边疆地理,民族风情,民族交往等各个方面。
其中前者为主要题材。
(2)意象宏阔:大处落笔,写奇情壮景。
(3)基调昂扬:气势流畅,富有崇高感。
(4)体裁兼善:歌行、律绝皆有佳作。
预习检测:《凉州词》1、题目解说:“凉州词”是《凉州歌》的唱词,时期流行的一种曲调名。
后来许多诗人都喜欢这个曲词,为它填写新词,因此唐代许多诗人都有《凉州词》。
2、《凉州词》的作者是,字,代诗人。
其人“慷慨有大略,倜傥有异才”,七绝《》和五绝《》是代表盛唐诗风并为古今传诵的名作。
3、背诵《凉州词》《从军行》1、题目解说:行,的一种体裁。
《从军行》是,叙写。
王昌龄共写《从军行》首,本文是第首。
2、《从军行》的作者是,字,代诗人。
3、背诵《从军行》。
朗读指导:教师范读,要求学生注意停顿和节奏。
(点拨:《凉州词》《从军行》均为七言,注意按意义朗读,停顿在第四字后,如:黄河远上/白云间。
《使至塞上》为五言,按意义朗读停顿在第二字后,如:征蓬/出汉塞。
《边塞诗歌四首》《凉州词》《从军行(其四)》教案一等奖教学设计(北师大八年级上册)
让学生尝试创作简单的边塞诗歌,培养学生的文学创作能力。
03
教学反思
亮点与收获
成功激发学生的兴趣
通过引入与边塞、战争相关的历史故 事和背景,成功引起了学生的兴趣, 使他们更加投入课堂。
有效利用多媒体资源
利用多媒体展示诗歌的音韵美,帮助 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诗歌的意境。
深入挖掘诗歌内涵
不仅对诗歌进行表面的解读,还引导 学生深入挖掘其背后的历史、文化和 人性内涵。
持续进行教学反思
定期进行教学反思,总结经验教训,不断提 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04
学生反馈
学生表现
积极参与课堂讨论
学生们在课堂上表现出了较高的参与度,能够主动发表自 己的观点和看法,与其他同学进行有效的交流和讨论。
认真完成作业
学生们能够按时提交作业,并且作业完成的质量较高,大 部分学生都能够认真对待作业,表现出良好的学习态度。
对自身发展的评估
教学能力的提升
反思自身在教学过程中的 不足之处,寻求改进和提 升的方法。
知识储备的更新
关注学科前沿动态,不断 更新自身的知识储备,提 高专业素养。
Hale Waihona Puke 教学风格的完善思考自身的教学风格特点 ,尝试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和手段,形成独特的教学 风格。
THANKS
感谢观看
表现出较强的思维能力
在回答问题和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学生们表现出了较强的 逻辑思维能力、分析能力和创造能力,这有助于他们更好 地理解和掌握课程内容。
学生反馈与建议
希望增加课堂互动
部分学生提出希望在课堂上增加更多 的互动环节,以便更好地参与课堂讨 论和交流。
希望拓展课程内容
希望改进教学方式
《边塞诗歌四首》导学设计
课题: 边塞诗歌四首课型:比较·探究比较·探究边塞诗歌四首课前预习1、预习课文,背诵诗词,在朗读中了解诗歌的大致意思,感受四首诗歌的景物描写与所表达的思想内容。
尝试激发学生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读出诗歌特有的节奏与韵律,感受声韵美。
2、收集边塞诗歌资料。
相关课程标准“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发展个性,培养创新精神和合作精神,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
”“培育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诗文大意。
”加强朗读训练,让学生充分体会诗歌特有的节奏及韵律,感受其声韵美;在反复诵读中,理解诗意,感悟诗情。
分析四首诗中的景物描写,体味文中情景交融的意境,赏析作品的意境美。
揣摩品味诗中精彩语句的含义和技巧,并使之了然于心,成为自己的语言财富。
激发灵性,陶冶情操,丰富文化积累。
教学目标1.了解四首诗相关的背景知识。
2.了解四首诗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及语言风格。
3.了解把握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4.加强朗读训练,让学生充分体会诗歌特有的节奏及韵律,感受其声韵美;在反复诵读中,理解诗意,感悟诗情。
5.分析四首诗中的景物描写,体味文中情景交融的意境,赏析作品的意境美。
学习方式和学习方法的指导1.诵读教学法。
通过朗读,把握其节奏韵律,感受古典诗歌的声韵美。
通过反复吟诵,逐步加深对诗意的理解,要求眼到、口到、心到,把自己融入诗歌中去,用自己的声音传达诗人的心声。
2.联想法。
古典诗歌语言精练,内涵丰富,教学时宜让学生充分张开联想的翅膀,想像作品的画面,充分体会诗歌的意境。
3.点拨法。
抓住关键诗句进行点拨,以点带面,以利学生对作品的整体理解。
4.讨论法。
学生互动,交流读诗的感受以及对诗歌的认识。
教学准备(生字卡片,课文插图投影片,或反映边塞风光的图画。
《边塞诗歌四首》导学案
《边塞诗歌四首》导学案
自学目标
1.有感情的诵读这四首诗,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
2.结合三首诗的创作背景,了解诗的大体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
3.品味欣赏诗中佳句,体会诗人丰富的想象。
自学重点
1.熟读并背诵三首古诗。
2.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自学难点:品味欣赏诗中的佳句。
课时安排:2课时
自主学习:
一、了解作者.
王之涣,688-742,字季凌,善作边塞诗,与高适、王昌龄等唱和,名动一时。
《全唐诗》存绝句六首,皆历代传诵名篇。
王昌龄(约698-757),字少伯,早年曾漫游四方,到过塞上。
王昌龄自岭南北归,几年后,王昌龄又被贬至龙标(今湖南黔阳)县尉。
安史之乱发生,王昌龄北还,路过亳州郡时,为刺史所杀。
王维,字摩诘,唐代诗人,画家,晚年无心仕途,专诚奉佛,故后世人称其为“诗佛”。
以描绘山水田园和歌咏隐居生活一类成就最大。
他也有反映军旅和边塞生活的作品,其中写景佳句广为历代传诵不衰,如极富代表性的《使至塞上》就是其中之一。
人们常用“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来评论诗人兼画家王维的作品。
这两句出自苏轼的名言,的确抓住了王维的艺术特色,可算是不易之论。
凉州词(王之涣)
1/ 1。
《边塞诗四首》教学设计
《边塞战争诗四首》教案一、从军行(其一)1.作者简介王昌龄(约698—757),字少伯,太原(今属山西)人,一说为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
开元十五年(727)登进士第,授秘书省校书郎。
天宝元年(742)迁江宁(今江苏南京)丞,后贬龙标(今湖南黔阳)尉,故世称“王江宁”或“王龙标”。
其边塞、闺怨诗轰动一时,有“七绝圣手”、“诗家夫子”之称。
《从军行》组诗共七首,是诗人用乐府旧题写的边塞诗。
2.基本解读这首诗写了边塞戍卒怀乡思亲之情。
(主旨)“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上海风秋。
”此句写了环境、时序、风物、戍卒。
在一片广漠的边塞之上,一座边城的西边,一座百尺高的烽火楼上,一个戍卒孤独地走上嘹望台,从青海湖上吹来的秋风在黄昏时分显得更加凛冽寒冷。
此时此刻,戍卒的思乡念亲之情也正是最为浓烈之时。
这是一幅悲凉而又伤感的画面。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当戍卒走上高台,坐下,寒风瑟瑟,本就让人愁思不已,他更用羌笛吹起了“伤离别”的乐府古曲《关山月》。
笛声呜呜咽咽,如泣如诉,如亲人在呼唤,似征人在叹息。
笛声如同一缕情思,飘向万里之遥的故乡,征人的妻子也同样在思念久戍边庭的亲人。
但是战争远未停止,征人回乡遥遥无期,只能是无可奈何的等待。
3.鉴赏要点王昌龄边塞诗的内容丰富,主题多样,表达的情感不止一种,此诗为抒写思乡之情。
以音乐入诗,表达深情,是本诗写作的一个特点。
这首诗抒情方式较有特色。
前三句叙事,后一句抒情。
叙事连贯性较强,实写所见所闻,真实感人;而抒情则虚写,宕开一层,写征人家中妻子的思念之情。
这也是暗示的表现方法。
4.相关资料①己之愁从金闺之愁衬出,便为情深。
(清朱之荆《增订唐诗摘钞》,清乾隆十五年南屏草堂刻本)②曰“更吹”,曰“无那”,形出黄昏独上之情,极缠绵悱恻。
(清黄叔灿《唐诗笺注》,清乾隆三十年刻本)⑧不言己之思家,而但言无以慰闺中之思己,正深于思家者。
(清李瑛《诗法易简录》,清道光二年+--笔舫刻本)④由高楼黄昏的海风,烘托出乐曲引起的万里相思的情感,是融景入情……写的虽是“边愁”,但意境雄浑开阔,情调激越悲凉,绝不是寻常温柔缱绻的儿女之情。
边塞诗导学案
一、学习目标:1、了解边塞诗的特点、意象、类型。
2、诵读、探究、感受边塞诗人的情怀。
二、学习重难点:掌握艺术手法和解题方法。
三、知识概念:(1)概念:边塞诗初步发展于汉魏六朝时代,隋代开始兴盛,盛唐时期,发展成为一个诗歌流派。
题材主要有:1、边塞风光;2、边疆战士的艰苦生活;3、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抱负4、边疆将士思乡的情思。
(2)思想:1、抒发渴望建功立业、报效国家的豪情壮志;2、状写戍边将士的乡愁、家中思妇的别离之情;3、表现塞外戍边生活的单调艰辛、连年征战的残酷艰辛;4、宣泄对黩武开边的不满、对将军贪功启衅的怨情;5、惊叹描摹边地绝域的奇异风光和民风民俗。
6、诗中流露的也可能是矛盾的复杂的情感:慷慨从军与久戍思乡的无奈;卫国激情与艰苦生活的冲突;献身为国与痛恨庸将无能的悲慨。
(3)特点及常用意象:自然景观多是黄(风)沙、白(长)云、冰川、雪山、大漠、黄河、秋月、孤城、边关;常用战事意象:金鼓、旌旗、烽火、长云、戈矛剑戟、斧钺刀铩、雁飞鹰扬、箭飞马走、战马;常见的地名:胡、羌、羯、夷、碛西、轮台、龟兹、夜郎;塞外、雁门、漠北、玉关、天山、阴山、受降城、玉门关、关山、阳关、凉州、楼兰、黄河;常见乐器是:羌笛、胡笳、琵琶、芦管、角、鼓;乐曲多是与边塞军旅生活有关的《梅花落》《折杨柳》《关山月》《行路难》等。
人物多是戍卒、将帅、胡人;用典多是投笔、长城(南朝宋的大臣檀道济)、楼兰。
(4)类型:1、从戍边战士的角度,或写战争的惨烈,或表现战士不惜为国捐躯的豪情壮志,表达对将士英勇威猛的赞美。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王昌龄)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李白)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王昌龄)都护行营太白西,角声一动胡天晓。
(岑参) 2、从闺中主妇的角度,批判战争破坏了人民和平安宁的生活。
从思妇的角度写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形成独特的边塞闺怨诗。
如金昌绪的《春怨》: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边塞诗四首导学案(杨)
《边塞战争诗四首》导学案杨巧玲【教学目标】1、了解边塞诗的主要特点。
2、学习鉴赏边塞诗的一般方法。
【教学重点】形象分析、感情把握。
【教学难点】鉴赏能力的培养。
【教学方法】讲解法、研讨法、演练法。
【教学内容】从军行(其一)(王昌龄)蓟中作(高适)热海行送崔侍御还京(岑参)塞下曲(李益)【教学过程】一、导入在唐代,有一批诗人(如高适、岑参、王昌龄、王维、李益等)十分擅长描写边塞征战生活,后人称他们为“边塞诗人”,形成了所谓的“边塞诗派”,反映边塞征战生活的诗作逐渐蔚为大观。
所以说边塞诗是唐代这个诗歌大国的一束奇葩。
赏析边塞诗,要了解他们从大漠、烽烟、长城、黄沙等景物中反映出的精神风貌,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体味每首诗的整体风格,领会作者熔铸其中的感情,以及把握好所反映的时代风貌。
二、边塞诗知识小解边塞诗的主要内容1、表现英勇作战,保家卫国的豪迈、奔放、一往无前的主题。
2、对将帅腐败无能的讽刺,表现报国无门的愤懑压抑。
3、对战争的厌恶,归家无门的悲哀。
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4、边塞风光。
鉴赏要点:1、抓住诗中所描绘的边塞风貌(景和人),理解所描写事物的特征。
2、把握时代特征,作者生活经历和思想倾向,推敲作品中所蕴含的不同思想。
3、把握表达技巧。
三、教学内容研讨从军行1.作者简介王昌龄(约698-757),字少伯,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早年曾漫游四方,到过塞上。
开元十五年(727),登进士第,开始了仕宦生涯。
后获罪被谪岭南,又被贬至龙标县尉。
安史之乱发生,王昌龄北还,路过毫州郡时,为刺史闾丘晓所杀。
其边塞诗,闺怨诗轰动一时,有“七绝圣手”“诗家夫子”之称。
王昌龄边塞诗的代表作是《出塞》和《从军行》。
2.自主学习10分钟(1)“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上海风秋”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5分(2)“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在这幅黄昏边塞图中如何情寓于景中?5分3.研讨分析(1)“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上海风秋”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5分在一片广漠的边塞之上,一座边城的西边,一座百尺高的烽火楼上,一个戍卒孤独地走上嘹望台,从青海湖上吹来的秋风在黄昏时分显得更加凛冽寒冷。
《边塞诗四首》导学案
边塞诗四首导学案按诗歌的内容把诗歌分为几类:山水田园诗、思乡送别诗、咏物诗、咏史怀古诗、边塞诗等。
1.边塞诗以擅写边塞战争、塞上风光、仕途坎坷内容而得名。
高适、岑参成就最高,故又称高岑诗派。
王之涣、王翰、王昌龄、崔颢、李颀等名列此派。
边塞诗交织着英雄气概与儿女心肠,极悲凉慷慨,又有缠绵婉转之情,集中反映了盛唐时代积极进取的时代精神。
2.盛唐边塞诗的特点:(1)题材广泛:一方面包括将士建立军功的壮志,边地生活的艰辛,战争的酷烈场面,将士的思家情绪;另一方面包括边塞风光,边疆地理,民族风情,民族交往等各个方面。
其中前者为主要题材。
(2)意象宏阔:大处落笔,写奇情壮景。
(3)基调昂扬:气势奔放,富有崇高感。
因此,诗人的创作主旨或者歌颂祖国边塞的大好河山,或者讴歌边关将士的奉献精神(包括他们的乡愁、离恨),或者赞颂正义战争,或者控诉战争的残酷。
边塞诗三大主题(塞外风光卫国豪情征战之苦)3.边塞诗的阅读:(1)弄清边塞诗的立意,深挖它含蓄的主旨。
如“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既表达了对良将及早出现的渴望,也表现出对边疆和平的向往。
(2)弄清景物描写与所抒之情的关系。
如王维《使至塞上》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通过对大漠壮丽风光的描绘,抒发了对为国御敌守边,立功绝域的将士们的崇敬之情。
(3)弄清诗中哪些地方是对战争场面的描写。
一是要抓住与战争有关的器物,如旗、鼓、干、戈,号角、战车、辕门、烽火等;二是要抓住与战争有关的地点和人、事、物,如楼兰、阴山、瀚海、凉州、长城、受降城、玉门关,单于、吐谷浑,羌笛、胡笳、琵琶,《折杨柳》《落梅花》《关山月》等。
一、课题:《凉州词》“凉州词”不是诗题,是凉州歌的唱词,它是盛唐时流行的一种曲调名,后来许多诗人都喜欢这个曲调,为它填写新词,因此唐代许多诗人都写有《凉州词》。
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2、能用自己的话说出古诗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粤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一 《边塞战争诗四首》学案设计
《边塞诗》学案执笔:审核:高二语文备课组适用年级:高二授课类型:新课使用时间:目标导学,明确要求1.了解唐代边塞诗的主要特点,领悟边塞诗的艺术风格。
2.学习鉴赏边塞诗的一般方法。
学习重点:形象分析、感情把握。
课前预习,发现问题(一)边塞诗的文学常识1.边塞诗的特点及形成:边塞诗,以歌咏边塞风光为主,充分显现了战争的状况与男儿的豪情壮志。
边塞诗兴盛于唐代,与田园诗恰成对比。
其兴起的原因,由于唐代国力强大,不断拓展疆域,许多青年投身塞外,同时有若干仕途失意的文人,把立功塞外视为求取功名的新途径。
而塞外的风光迥异,黄沙、孤城、衰草、胡尘、羌笛、边月,种种新的生活经验与不同的视野,刺激了写诗的灵感。
2.代表人物: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李颀、王翰等。
其中以岑参、高适为最著名,故又称岑高诗派。
3.边塞诗思想主题可分为四类:(1)报效国家、渴望建功立业的豪情或者赞颂边疆将士不畏辛劳、保卫边陲的战斗精神、奉献精神。
如卢纶的《塞下曲》。
(2)表达塞外生活的艰辛、控诉战争的残酷,讽刺并劝谏拓土开边、穷兵黩武的统治者的思想内容。
如杜甫的《兵车行》、柳中庸的《征人怨》。
(3)状写将士的乡愁、家中亲人(妻子)的离恨;以及慷慨从戎与久戎思乡、卫国激情与艰苦生活、痛恨庸将与献身精神等的矛盾。
(4)描摹塞上绝域的奇异风光,歌颂祖国边塞的大好河山;4.边塞诗常用的意象:从用品看:金鼓、旌旗、烽火、羽书、戈、矛、剑、戟、斧、钺、刀、铩、箫笛、号角、战车等。
从地名和民族名看:碛(qì【字义】:1.水中沙堆,引申为沙漠)、凉州、阴山、瀚海、受降城、玉门关,金河、西、轮台、龟兹(qiū cí)、夜郎;胡、羌、羯、夷、楼兰、安西、单于等。
从景物看:大漠、烽烟、长城、黄沙、长云、秋月、雪山、孤城、雁飞、鹰扬、箭飞、马走等。
5.边塞诗体现的意境:雄奇、奇丽、奇寒、辽阔、壮阔、广阔6.边塞征战诗最能体现国运的兴衰。
盛唐:豪迈、爽朗、一往无前。
边塞诗导学案
导学案专用纸学科语文年级四主笔人张彦彬审核人井元梅本课题目古代诗歌鉴赏——边塞征戍诗学习目标(课标要求) 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重点(关键点)判定边塞征戍诗这种诗歌题材把握边塞征戍诗的思想内容难点(易混点) 总结鉴赏边塞征戍诗思想内容的方法一、知识梳理:使至塞上王维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这首诗通过对大漠雄奇、壮丽风光的描绘,抒发了对为国戍守边关、立功绝域的将士的崇敬之情,充满了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征人怨柳中庸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1)为什么说这是一首边塞诗?结合诗句具体说明。
(2)诗题为“征人怨”,通篇虽无“怨”字,但句句有“怨情”,请作简要赏析边塞征戍诗的判定:一、从题目看:《边诗》、《出塞》、《塞下曲》、《雨雪曲》、《从军行》、《陇西行》《使至塞上》《雁门太守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等二、从用品看:金鼓、旌旗、烽火、矛、戈、剑、箭、戟、斧、刀等三、从地名和民族名看:金河、玉关、楼兰、夜郎、龟兹、轮台、胡、羌、夷等。
四、从景物看:大漠、烽烟、长城、黄沙、长云、雪山、孤城、羌笛等二、合作探究(一)说出其蕴含的思想情感:(一)塞下曲四首(其一)李益蕃州部落能结束,朝暮驰猎黄河曲。
燕歌未断塞鸿飞,牧马群嘶边草绿。
注:①蕃州部落:指戍守在黄河河套(“黄河曲”)一带的边防部队。
②能结束:即善于戎装打扮。
(二)从军行王昌龄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合作探究(二)说出其蕴含的思想情感(三)陇西行陈陶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深闺梦里人。
(四)书愤陆游早岁哪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雪夜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三、总结鉴赏边塞征戍诗思想内容四、高考链接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边塞诗》导学案
《边塞诗》导学案边塞诗导学案一、简要介绍边塞诗是以边疆地区军民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的诗。
一般认为,边塞诗初步发展于汉魏六朝时代,隋代开始兴盛,唐即进入发展的黄金时代。
以边塞军旅生活为主要内容,或描写奇异的塞外风光,或反映戍边的艰辛的诗作称之为边塞诗。
这类诗的思想内容极其丰富:可以抒发渴望建功立业、报效国家的豪情;可以状写戍边将士的乡愁、家中思妇的离恨;可以表现塞外戍边生活的单调艰辛、连年征战的残酷;可以宣泄对黩武开边的不满、对将军贪功启衅的怨情;可以惊叹描摹边地绝域的奇异风光和民风民俗。
而诗中流露的也可能是矛盾的复杂的情感:慷慨从军与久戍思乡的无奈;卫国激情与艰苦生活的冲突;献身为国与痛恨庸将无能的悲慨。
边塞诗的意象:边关、玉门、羌笛、胡马、黄河、桑干、并州、阴山、长城、黄沙等。
边塞诗的情感要点:边塞风光、奋勇杀敌、誓死卫国、征人愁怨、思乡思亲、同情批判等。
二、边塞诗和边塞诗派边塞诗是唐代诗歌的主要题材,是唐诗当中思想性最深刻,想象力最丰富,艺术性最强的一部分。
一些有切身边塞生活经历和军旅生活体验的作家,以亲历的见闻来写作;另一些诗人用乐府旧题来进行翻新的创作。
参与人数之多,诗作数量之大,为前代所未见。
其创作贯穿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四个阶段。
其中,初、盛唐边塞诗多昂扬奋发的格调,艺术性最强。
初唐四杰之一的骆宾王是初唐写作边塞诗较多的作家,他的边塞诗一方面题材开阔,内容包括:1、边塞风光;2、边疆战士的艰苦生活;3、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抱负4、边疆将士思乡的情思。
不仅内容涵盖了盛唐边塞诗的大多领域,而且格调高亢。
此后其他著名诗人如:杨炯、陈子昂、杜审言、陆游等人也创作边塞诗。
边塞诗创作一时蔚为风气。
盛唐是边塞诗创作的鼎盛时期,涌现了著名的边塞诗派,代表诗人有高适、岑参、王昌龄、李颀、王维,高适《燕歌行》、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走马川行》等七言长篇歌行代表了盛唐边塞诗的美学风格,即:雄浑、磅礴、豪放、浪漫、悲壮、瑰丽。
边塞诗歌教案
边塞诗歌教案篇1:边塞诗歌教案边塞诗歌四首教案教学目标:1、理解诗歌,体会诗歌主题;2、进一步了解边塞诗,包括诗歌意象、主旨等;3、运用所学知识解题。
教学重难点:掌握边塞诗歌主旨,能运用所学知识鉴赏诗歌。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歌曲《出塞曲》导入二、《从军行(其一)》鉴赏(一)回顾所学边塞诗(二)王昌龄简介“七绝圣手”、“诗家夫子王江宁”(三)学生朗读诗歌评价学生朗读(四)找感情基调“愁”(五)如何写“愁”“黄昏”、“独”、“秋”、“羌笛”、“关山月”(六)曲笔表现征人思乡怀人的感情,不直接写出,而是从深闺妻子的万里愁反映出来。
用曲笔,把征人和思妇的感情完全融在一起,就全篇而言,这一句画龙点睛,使全诗神韵飞腾,而更具动人的力量。
(七)主旨表现征人思乡怀人三、总结边塞诗1、意象:明确边塞诗中常见的意象,通过典型意象的开拓,体察这些特定的景物描绘出的特定的地域特征和反映出的特定时代的精神风貌。
比如借“大漠”、“长河”、“落日”等描绘塞外景象的雄奇壮美,借“金鼓”、“旌旗”、“烽烟”等展现边关战事的壮怀激烈,借“大雪”、“秋月”、“黄草”等抒写戍守将士的悲凉愁苦。
常见意象还有:边关、玉门关、羌笛、胡人、胡马、黄河、长城、明月、阴山、黑山等。
2、掌握边塞诗常表达的思想感情。
(1)。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既表现出戍边将士奋勇杀敌的英雄气概,也赞扬了他们以身许国的豪情壮志;(2)。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既表达了对良将及早出现的渴望,也表现出对边疆和平的向往;(3)。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等描写边塞山川景物、生活艰苦的;(4)。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既表现出从军将士的洒脱,也抒发了他们心中的无奈;(5)。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既表现出戍边将士深深的乡思之情,也抒发了思妇无尽的思念与惆怅。
3、边塞诗歌意境边塞诗体现出来的'艺术风格,有的豪迈旷达,有的雄奇壮美,有的豪壮悲慨,有的委婉清丽。
甘肃省玉门市花海中学八年级语文上册拓展阅读《边塞诗歌四首》导学案
边塞诗歌四首三、学法指导1、根据课文注解理解诗歌的大意。
2、通过对课文大意的理解,感悟古代诗歌中的优美意境。
3、抓住诗句中的重点语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学习过程预习导学通过有关王之涣,王昌龄,王维,岑参资料的查阅,整理归纳到下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自读课文,给下列字注音。
羌()仞()候骑()燕然()衾()裘()掣()解释下列字词。
穿:金甲:问边:征蓬:长河:角弓:锦衾:罗幕:白草:狐裘:控:都护:铁衣:着:瀚海:阑干:中军:辕门: 掣: 翻:轮台:君:学习研讨4、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文三遍。
理解课文的大意。
新课导入学习《凉州词》根据课文注释进行自学,读懂诗意。
深入理解,体会诗意。
(1)读诗人描写边塞的诗句“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想象一下长期驻守在这里的将士会有什么感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2)读“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说一说戍边将士为什么听到羌笛吹奏的《折杨柳》曲调会心生哀怨?“何须怨”是什么意思?它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诗句理解。
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语文《边塞诗歌四首》复习教案
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语文《边塞诗歌四首》复习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1掌握四首边塞诗歌的基本内容与主题。
1.2理解诗歌中的关键词句和修辞手法。
1.3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2.过程与方法:2.1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深入理解诗歌内涵。
2.2学会欣赏边塞诗歌的独特魅力,提升诗歌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
3.2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认同感。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1掌握四首边塞诗歌的基本内容与主题。
1.2理解诗歌中的关键词句和修辞手法。
2.教学难点:2.1深入挖掘诗歌内涵,提升诗歌鉴赏能力。
三、教学过程1.导入1.1利用多媒体展示边塞风光图片,引导学生感受边塞的独特魅力。
1.2介绍边塞诗歌的背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诗歌复习2.1《登鹳雀楼》2.1.1学生自主朗读,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1.2分析诗歌中的关键词句,理解诗歌主题。
2.1.3体会诗人的豪情壮志,感悟诗歌内涵。
2.2《塞下曲》2.2.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歌的结构和表现手法。
2.2.2体会诗人在边塞生活中的孤独与无奈。
2.2.3探讨诗歌中的边塞风情,感受诗歌魅力。
2.3《使至塞上》2.3.1学生自主解读,理解诗歌主题。
2.3.2分析诗歌中的关键词句,体会诗人的情感。
2.3.3探讨诗歌中的边塞风光,感受诗歌意境。
2.4《出塞》2.4.1学生合作探究,理解诗歌主题。
2.4.2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体会诗歌的美感。
2.4.3感受诗人在边塞生活中的坚定信念。
3.诗歌鉴赏3.1学生分组,选择一首诗歌进行鉴赏。
3.2各组分享鉴赏成果,全班讨论。
4.课堂小结4.2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
5.课后作业5.1熟读并背诵四首边塞诗歌。
5.2选择一首诗歌,写一篇鉴赏文章。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复习四首边塞诗歌,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内涵,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
《边塞诗四首》导学案
边塞诗四首导学案按诗歌的内容把诗歌分为几类:山水田园诗、思乡送别诗、咏物诗、咏史怀古诗、边塞诗等。
1.边塞诗以擅写边塞战争、塞上风光、仕途坎坷内容而得名。
高适、岑参成就最高,故又称高岑诗派。
王之涣、王翰、王昌龄、崔颢、李颀等名列此派。
边塞诗交织着英雄气概与儿女心肠,极悲凉慷慨,又有缠绵婉转之情,集中反映了盛唐时代积极进取的时代精神。
2.盛唐边塞诗的特点:(1)题材广泛:一方面包括将士建立军功的壮志,边地生活的艰辛,战争的酷烈场面,将士的思家情绪;另一方面包括边塞风光,边疆地理,民族风情,民族交往等各个方面。
其中前者为主要题材。
(2)意象宏阔:大处落笔,写奇情壮景。
(3)基调昂扬:气势奔放,富有崇高感。
因此,诗人的创作主旨或者歌颂祖国边塞的大好河山,或者讴歌边关将士的奉献精神(包括他们的乡愁、离恨),或者赞颂正义战争,或者控诉战争的残酷。
边塞诗三大主题(塞外风光卫国豪情征战之苦)3.边塞诗的阅读:(1)弄清边塞诗的立意,深挖它含蓄的主旨。
如“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既表达了对良将及早出现的渴望,也表现出对边疆和平的向往。
(2)弄清景物描写与所抒之情的关系。
如王维《使至塞上》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通过对大漠壮丽风光的描绘,抒发了对为国御敌守边,立功绝域的将士们的崇敬之情。
(3)弄清诗中哪些地方是对战争场面的描写。
一是要抓住与战争有关的器物,如旗、鼓、干、戈,号角、战车、辕门、烽火等;二是要抓住与战争有关的地点和人、事、物,如楼兰、阴山、瀚海、凉州、长城、受降城、玉门关,单于、吐谷浑,羌笛、胡笳、琵琶,《折杨柳》《落梅花》《关山月》等。
一、课题:《凉州词》“凉州词”不是诗题,是凉州歌的唱词,它是盛唐时流行的一种曲调名,后来许多诗人都喜欢这个曲调,为它填写新词,因此唐代许多诗人都写有《凉州词》。
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2、能用自己的话说出古诗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边塞诗歌四首》《凉州词》《从军行(其四)》 教案教学设计(北师大八年级上册)
课题边塞诗歌四首凉州词从军行(其四)学习目标1.知识能力:品味文章中运用绘景抒情的写法描绘边塞的写作方法。
2.过程方法:鉴赏同类诗歌,进一步了解边塞诗的艺术特色。
重点难点重点:理解诗歌的具体内容,学习文章中运用绘景抒情的写法。
难点:感悟古代诗歌中的优美意境;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法选择诵读法参与式教学法课型新授课课前准备学生:搜集边塞诗教师:多媒体课件是否采用多媒体是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时数第1课时备课总数第51课时课堂教学过程设计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导入新课,揭示学习目标1.导语:盛极一时的边塞诗是构成盛唐之音的一个基本内容,它在中国诗歌史上的地位,是前无古人的。
在盛唐边塞诗人中,高适、岑参向来并称齐名。
指名背诵边塞诗《出塞》引入。
2.出示学习目标(见上)二、指导学生先学(学法导航)学习诗歌的一般方法:边塞诗歌两首的学习重点是朗读、翻译和背诵。
同学应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课文,理解诗歌含义。
三、学生先学,教师巡视学习内容及任务要求:(一)学习《凉州词》1.看课下注释和练习册走近作者,了解作者的生平及写作本诗的时代背景。
2.反复朗读诗歌,做到吐字清晰,节奏准确,重音突出,读出感情。
3.先自读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诗意,弄不懂的勾下来;然后小组讨论完成自学中的疑难问题。
4.赏析诗歌,品析诗句,学习作者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方式,领悟诗人的思想感情。
5.熟读成诵,并默写诗歌。
(二)用学习《凉州词》的方法步骤学习《从军行》四、检查学生先学效果(一)《凉州词》1.王之涣,盛唐的著名诗人。
字季陵,晋阳(今山西太原)人。
他写西北风光的诗篇颇具特色,大气磅礴,意境开阔,热情洋溢,韵调优美,朗朗上口,广为传颂。
为盛唐边塞诗人之一。
“黄河远上白云间”,仅七个字,祖国壮丽山河景色跃然纸上。
凉州词,唐乐府《凉州歌》的唱词,是盛唐时期流行的一种曲调名。
凉州,今甘肃武威。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
1.师生共同背诵边塞诗《出塞》引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科目语文课题边塞诗歌四首主备人审核人学案类型新授课学案编号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边塞诗歌的特点及作者相关知识。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四首古诗。
3、能用自己的话说出古诗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理解诗的内容。
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诵读诗歌,感受古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感受、品味古代诗歌的魅力,激发学生热爱诗歌的感情。
重点:反复诵读诗歌,感受古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难点:1、理解边塞诗歌中意象的运用;2、结合时代背景及诗的具体内容,体会作者流露出的思想倾向。
知识链接:按诗歌的内容把诗歌分为以下几类:山水田园诗、思乡送别诗、咏物诗、咏史怀古诗、边塞诗等。
1.边塞诗边塞诗是唐代诗歌的主要题材,是唐诗中思想性最深刻,想象力最丰富,艺术性最强的一部分。
以边塞军旅生活为主要内容:或描写奇异的塞外风光,或反映戍边的艰辛以及表达戍边将士的思乡之情的诗作称之为边塞诗。
边塞诗一般出自于出征的将领或随军文官之手。
通过对古战场的艰辛生活和自然风光的描写表达思乡之情以及保家卫国的高尚情操。
2.边塞诗三大主题(塞外风光卫国豪情征战之苦)3.边塞诗的阅读:(1)弄清边塞诗的立意,深挖它含蓄的主旨。
如“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既表达了对良将及早出现的渴望,也表现出对边疆和平的向往。
(2)弄清景物描写与所抒之情的关系。
如王维《使至塞上》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通过对大漠壮丽风光的描绘,抒发了对为国御敌守边,立功绝域的将士们的崇敬之情。
(3)弄清诗中哪些地方是对战争场面的描写。
一是要抓住与战争有关的器物,如旗、鼓、干、戈,号角、战车、辕门、烽火等;二是要抓住与战争有关的地点和人、事、物,如楼兰、阴山、瀚海、凉州、长城、受降城、玉门关,单于、吐谷浑,羌笛、胡笳、琵琶,《折杨柳》《落梅花》《关山月》等。
学习流程:【自主预习】1、结合配套练习了解作者。
2、给加线的字注音。
万仞()羌笛()候骑()燕然()狐裘()锦衾()琵琶()()岑参()()散入()风掣()红旗瀚海()阑干()3、写出句中加线词语的含义春风不度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属国过居延()都护铁衣冷难着()风掣红旗冻不翻()【质疑探究】(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⑴分别用一句话概括这四首边塞诗的主要内容或表现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怎样理解这句诗?(3)“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表达了什么情感?备注(教师复备栏及学生笔记)(4)“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蓬草”在古代诗文中一般比喻什么?诗中的“征蓬”表达了诗人什么感情?说说这两句诗的含义及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感情?(5)“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描绘的是怎样的风光?(6)“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这两句使用了何种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7)“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这两句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课堂检测】(温故而知新!)1.用课文内容填空①____________________,春风不度玉门关。
②黄沙百战穿金甲,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王维的《使至塞上》中刻画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比喻新颖传神,是传颂千古的咏雪佳句。
⑤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诗中“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将离别的景与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诗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与之有异曲同工之妙。
2.下面对《边塞诗歌四首》分析不当的一项是()A.《凉州词》中“怨杨柳”语意双关,既指《折杨柳》曲调哀怨,又指埋怨杨柳尚未返青。
B.《从军行(其四)》一诗主要表达了军士们在连年的征战中,对故乡的万分怀念和对战争的极度怨恨和反感之情。
C.《使至塞上》一诗的颔联以“征蓬”和“归雁”自比,暗写内心的激愤和抑郁。
D.《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一诗再现了边地瑰丽的自然风光,充满了浓郁的边地生活气息,与此同时,还表现了雪中送友的真挚情谊。
3、阅读理解。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①. 从诗题中能看出这首诗写了哪些内容?②. 诗歌是从哪里开始着重写送别的?③. 赏析诗句。
(1)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2)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④. 作者写雪,写雪中的景象,写胡天的雪的特点,是怀着怎样的情感来写的?装订线⑤. 诗人在句子中并未写到“情义”“不舍”等字眼,那么这种情义是怎样传达出来的?你知道具有相同意境的诗句吗?4.在古诗中,有不少歌咏白雪的名句,你能举出一些例子吗?5、画诗。
通过你对“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理解,用简笔画把此景画出来。
补充:重点语句赏析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解析:“怨杨柳”不是怨那些杨柳,应理解为用杨柳曲的调子表怨。
在“一片孤城万仞山”的凉州,响起苍凉哀怨的笛声,吹的是思乡的杨柳曲。
厌烦,生自高度的怨恨。
怨到什么程度?怨到要说“何须怨”的程度:根据长期以来的经验,无论怎样怨都无济于事,绝望了!现在作出个判断:玉门关外的凉州没有春风。
你吹什么折杨柳?这里连春风都来不到,哪里有杨柳让你去折啊?但更要紧的是:没有春风的关外,一切生命都只好在摧残中挣扎。
人,也一样!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解析:这是概括力极强的诗句。
戍边时间之漫长,战事之频繁,战斗之艰苦,敌军之强悍,边地之荒凉,都于此七字中概括无遗。
“百战”是比较抽象的,冠以“黄沙”二字,就突出了西北战场的特征,“百战”而至“穿金甲”,更可想见战斗之艰苦激烈,“不破楼兰终不还”,就是身经百战的将士豪壮的誓言。
“黄沙”句尽管写出了战争的艰苦,但整个形象给人的实际感受是雄壮有力,而不是低沉伤感的。
抒写戍边将士的豪情壮志的同时,并不回避战争的艰苦,本篇就是一个显例。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解析:这段话写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
一个“大”字,形象描绘出边疆沙漠的荒凉与浩瀚,烽火台燃起的那一股浓烟就显得格外醒目,因此称作孤烟,下面一个“直”字则表现出了他的劲拔和坚毅之美。
另外,落日本来给人的是一种凄楚苍凉的印象,而在此处诗人却把它写“圆”了,便给人以亲切温暖之感。
诗人不仅实写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还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融入到广阔的自然环境中去,正如王国维所评价的那样,这是“千古壮观”的名句。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解析:诗人以“春风”使梨花盛开,比拟“北风”使雪花飞舞,极为新颖贴切。
“忽如”二字下得甚妙,不仅写出了“胡天”变幻无常,大雪来得急骤,而且,再次传出了诗人惊喜好奇的神情。
“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壮美意境,颇富有浪漫色彩。
春风吹来梨花开,竟至“千树万树”,重叠的修辞表现出景象的繁荣壮丽。
“春雪满空来,触处似花开”,也以花喻雪,匠心略同,但无论豪情与奇趣都得让此诗三分。
诗人将春景比冬景,尤其将南方春景比北国冬景,几使人忘记奇寒而内心感到喜悦与温暖,着想、造境俱称奇绝。
要品评这咏雪之千古名句,恰有一个成语──“妙手回春”。
写作特色:王之涣的《凉州词》时间和空间都有大跨度,掌握这跨度就不难体会作品的情思。
前两句偏重写景,后两句偏重抒情。
然而后两句的情,已孕育于前两句的景。
“一片孤城”,已有萧索感、荒凉感。
而背景的辽阔,更反衬出它的萧索;背景的雄奇,更反衬出它的荒凉。
“孤城”中人的感受,尤其如此。
《从军行(其四)》首句写边疆地理位置和环境。
一个“暗”字,给人以沉重压抑之感。
次句写形势的险恶,他们征戍在边疆前沿,回望祖国只见玉门关一座孤城。
第三句写战斗的紧张激烈,语言概括而形象鲜明如见。
末句代战士们立誓,正面地讴歌他们的忠勇。
有了前三句的铺垫,战士们的誓词分量才显得更重。
《使至塞上》中“单车欲问边”,轻车前往,向哪里去呢?“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诗人以“蓬”、“雁”自比,说自己象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像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
这里是比喻一个负有朝廷使命的大臣,正是暗写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
与首句的“单车”相呼应。
最后两句写到达边塞:“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诗人把笔墨重点用在了他最擅长的方面──写景。
作者出使,恰在春天。
途中见数行归雁北翔,诗人即景设喻,用归雁自比,既叙事,又写景,一笔两到,贴切自然。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充满奇情妙思,是此诗主要的特色。
作者用敏锐的观察力和感受力捕捉边塞奇观,有大笔挥洒(如“瀚海”二句),有细节勾勒(如“风掣红旗冻不翻”),有真实生动的摹写,也有浪漫奇妙的想象(如“忽如”二句)。
全诗融合着强烈的主观感受,在歌咏自然风光的同时还表现了雪中送人的真挚情谊。
诗情内涵丰富,意境鲜明独特,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诗的语言明朗优美,又利用换韵与场景画面交替的配合,形成跌宕生姿的节奏旋律。
备注(教师复备栏及学生笔记)21世纪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