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离子隐形技术

合集下载

等离子体的应用

等离子体的应用

等离子体技术与应用学号队别专业姓名摘要等离子体作为物质存在的一种基本形态,自18世纪中期被发现以来,对它的认识和利用不断深化。

我们知道,普通化学反应和化工设备中所产生的温度只有二千多度。

而在各种形式的气体放电所形成的低温等离子体中电子温度可达一万度以上,足以造成各种化学键的断裂,或使气体分子激发电离,产生许多在通常条件下不能发生的化学反应,获得通常条件下不能得到的化合物或化工产品,并且获得的化合物与化工产品不会产生热分解。

目前,等离子体技术已被广泛的用于国防、工业、农业、环境、通信等一系列国民经济发展领域,极大地推动了信息产业的发展,促进了工业科技进步。

关键词等离子体微波放电隐身技术材料的表面改性微波等离子灯引言等离子体是由带电的正粒子、负粒子(其中包括正离子、负离子、电子、自由基和各种活性基团等)组成的集合体,其中正电荷和负电荷电量相等故称等离子体。

他们在宏观上呈电中性的电离态气体(也有你液态、固态)。

当温度足够高时,构成分子的原子也获得足够大的的动能,开始彼此分离,这一过程称为离解。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高温度,就会出现一种全新的现象,原子的外层电子将摆脱原子核的束缚而成为自由电子,失去电子的原子变成带正电的离子,这个过程叫电离。

等离子体指的就是这种电离气体,它通常由光子、电子、基态原子(或分子)、激发态原子(或分子)以及正离子和负离子六种基本粒子构成的集合体。

因此,等离子体也被称为物质的第四态。

内容一、等离子的性质物质的第四态等离子体有着许多独特的物理、化学性质。

只要表现如下:1) 温度高、粒子动能大。

2) 作为带电粒子的集合体,具有类似金属的导电性能。

等离子体从整体上看是一种导体电流体。

3) 化学性质活泼,容易发生化学反应。

4) 发光特性,可以作光源。

二、等离子技术的应用2.1微波放电等离子体技术与应用通常,低气压、低温等离子体是在1~100pa的气体中进行直流或射频放电产生的。

直流辉光发电首先被研究和应用,但该等离子体是有极放电,而且密度低、电离度低、运行气压高,这就限制了其应用的广泛性。

隐形飞机的材料

隐形飞机的材料

所谓材料技术,就是采用吸波材料,使飞机不反射或少反射雷达波,降低其RCS,“迷盲”对方雷达,从而提高飞机的生存能力和突防能力。

这里所说的吸波材料是靠雷达波在材料中感生的传导电流,产生磁损耗或电损耗,以衰减雷达波,进而减少目标的RCs。

这些材料包括铅铁金属粉、不锈钢纤维、石墨粉、铝箔、炭黑、陶瓷电解质和铁氧体等,它们可以以添加剂的形式引入飞机的表面涂层中,也可以直接加入到橡胶、树脂等高分子粘合剂中,制成具有隐身性能的复合材料板材或飞机结构。

据报道,美国F-117A飞机的表皮涂层中就使用了至少6种以上的吸波材料;而B-2隐形轰炸机的机身和机翼则都直接采用了吸波材料结构。

所谓阻抗加载技术,就是根据电磁波干涉原理,产生以附加波来抵消入射波,以实现隐身的一种技术。

最常见的一种方法是在机身上适当地“开口子”或“拉槽”,人为地产生一些“谐振腔”,这些谐振腔会在入射波的激励下自动产生以抵消入射波的附加波:另一种做法是通过飞机内部的专门装置来产生附加波,该附加波的空间分布与飞机周围散射(反射)电磁波的分布相同,幅值相等,但相位相反,因而附加波和散射电磁波可以相互抵消。

等离子体是由电子、正负离子、中性气体分子和原子等粒子混合而成的物质。

是继固体、液体、气体三种形态之后的第四态物质。

等离子可以通过专门的等离子体发生器来产生,也可以通过物体表面涂敷放射性同位素来产生。

不管何种产生方式,只要飞机表面形成一层具有足够电离密度和厚度的等离子体,雷达辐射的电磁辐射就会有一部分被等离子体吸收,另一部分则在等离子体层中发生绕射,或改变传输方向,而不产生有效反射。

这就是所谓的等离子体隐身技术。

近年来,等离子体隐身技术在俄、美等国已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为了对付性能越来越高的雷达侦察系统,除了上述几种技术以外,最近两年,一种被称作“电子隐身”的反雷达探测技术也应运而生。

该技术通过减少飞机上的无线电设备、减小电缆的电磁辐射、对机载电子设备进行屏蔽等办法,来抑制飞机本身的电磁辐射,降低被雷达侦察到的概率。

隐身材料

隐身材料

甚低频 (超长波)
低频 (长波)
中频 (中波) 广播段
高频 (短波)
甚高频 (超短波)
特高频 (分米波) 雷达频率
超高频 (厘米波)
极高频 (毫米波)
亚毫 米波 红外线
音频 视频 微波段
频率 3 kHz 30 kHz 300 kHz 3 MHz 30 MHz 300 MHz 3 GHz 30 GHz 300 GHz 3000 GHz
F-117A
F-117A
F-117A是美国前洛克希德公司研制的隐身攻 击机。是世界上第一种可正式作战的隐身战斗 机。设计始于70年代未,1981年6月15日试飞 成功,次年8月23日开始向美国空军交付,共向 空军交付59架。F-117A服役后一直处于保密之 中,直到1988年11月10日,空军才首次公布了 该机的照片,1989年4月F-117A在内华达州的 内利斯空军基地公开面世。F-117A自装备部队 以来参加了入侵巴拿马、海湾战争、科索沃战 争、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等多次实战行动, 战果显著。2008年退出现役。
就是“超机动性”、“超音速巡航”、“隐身能 力”和“超视距打击”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J-20
J-20
F-22
F-22
F-35
F-35
F-35b
T-50
T-50
RQ-170无人侦察机
X-47b
B-2
法国 神经元
2013年11月21日,中国“利剑”隐身无人 作战攻击机成功进行了首次试飞.
RAH-66隐身武装直升机
2006年,Pendry在Science 上发文指出,可 以利用负折射材料可以设计出“隐形斗篷”。 在负折射率材料中,折射率的材料入射到具有 负折射率材料的界面时,光的折射与常规折射相 反,入射光线和折射光线处在于界面法线方向同 一侧,也就是说,在这种材料中,光出现了异常 传播,出现了扭曲的现象。要实现材料的隐身, 最关键的技术就是制造出能扭曲可见光波的材料, 只要制造出性能合适的材料,“隐形斗篷”将可 能实现。而这种材料,正是具有负折射率的超材 料。

隐形材料

隐形材料

隐形材料定义:旨在降低武器装备的雷达、红外、可见光或声波等可探测信号特征、使之难以被探测、识别、跟踪或攻击的一种特殊用途材料。

所属学科:航空科技(一级学科);航空材料(二级学科)简介:隐身材料是隐身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装备外形不能改变的前提下,隐身材料(stealth material)是实现隐身技术的物质基础。

武器系统采用隐身材料可以降低被探测率,提高自身的生存率,增加攻击性,获得最直接的军事效益。

因此隐身材料的发展及其在飞机、主战坦克、舰船、箭弹上应用,将成为国防高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于地面武器装备,主要防止空中雷达或红外设备探测、雷达制导武器和激光制导炸弹的攻击;对于作战飞机,主要防止空中预警机雷达、机载火控雷达和红外设备的探测,主动和半主动雷达、空对空导弹和红外格斗导弹的攻击。

浅谈隐形材料隐身材料按频谱可分为声、雷达、红外、可见光、激光隐身材料。

按材料用途可分为隐身涂层材料和隐身结构材料。

这里便着重介绍几类重要的隐身材料。

雷达隐身涂料技术:为了减少雷达截面,常用的隐身技术途径有三类:即外形设计技术、吸收材料技术和加载对消技术。

下面主要介绍相关的雷达隐身涂料技术:涂敷型吸波涂料:实质上是一种高分子复合涂料。

它是以高分子溶液或乳液为基料,及波刘和其它附加成分分散加入其中而制成。

如美国研制的系列铁氧体吸波涂料,主要成分是俚镉、镍镉和锂锌铁氧体,它在厘米波段到分米波段,可使雷达波反射衰减达20DB。

因此,研制开发“轻、薄、宽”的吸波涂料是今后主要发展方向。

(例如B-2战略隐形轰炸机上就是用了一种基于环氧树脂的“先进高频材料”隐身涂料)目前国外正在研制超薄层、宽频带、高效能的吸波涂料,例如放射性同位素吸波涂料。

它利用钋210 和锔242 等同位素射线产生的等离子体来吸收雷达波,在(1-20)GH2 宽频带内雷达反射波可衰减20DB。

美国伯奇博士研制一种名为ATRSBS 的化合物,它吸收雷达电磁波后转化为热能,起到雷达隐身之作用。

隐形飞机的隐身术

隐形飞机的隐身术

隐形飞机的隐身术如果说当时的人们对最早采用隐形技术的B-1B型战略轰炸机的隐形功能还不清楚的话,那么,随着F-117型飞机首次在巴拿马战场和其后海湾战争中的大量使用,人们对隐形飞机已经不怎么陌生了。

隐形飞机之所以能“隐身”,主要是通过降低飞机的电、光、声这些可探测特征,使雷达等防空探测器不能够早期发现来实现的。

为了减弱飞机电、光、声这些可探测特征,这种飞机在外形设计上采用了非常规布局,消除小于或等于90°的外形夹角,发动机进气口置于机身背部或机翼上面,采用矩形设计并朝上翻。

2个垂直尾翼均向外斜置,机身与机翼融为一体,使飞机对所有雷达波形成镜面反射,减小雷达回波。

在材料使用上,大量采用宽波段吸波性轻质耐热复合材料,并在表面涂覆放射性同位素涂层,通过同位素放射高能粒子,使周围空气形成等离子屏障。

在离子与电磁波相互作用过程中,吸收雷达波和红外辐射,整机雷达反射面降到1平方米以下。

即使这一点反射,也因通过等离子体的绕射、散射而造成雷达测量上的误差,从而达到“隐身”的效果。

此外,发动机还采用了楔形二元喷管。

外壳、机匣采用蜂窝状结构,使红外辐射降低90%,噪声也大为减小,真正做到不见其身、不闻其声。

反“隐形飞机”隐形飞机已经登上现代战争的舞台,给现代反空袭作战提出了一个十分严峻的课题,我们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以争取战场上的主动权。

一、隐形飞机隐踪匿形的招术兵法云: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我们必须搞清楚隐形飞机是如何隐形的,然后寻其弱点以图克之。

从现在我们掌握的信息来看,隐形飞机主要是通过如下技术手段来实现隐形的。

⒈外形隐形。

通过特殊的外形设计,如一些不规则几何图形的组合,以尽可能减少对电磁波的反射面积。

⒉涂料隐形。

通过外涂具有吸收电磁波功能的涂料,来衰减对电磁波的反射。

⒊材料隐形。

通过采用能透过或吸收电磁波的功能材料,如各种非金属复合材料来制造机体部件。

⒋红外隐形。

通过使用特种航空燃料(速燃、速冷)、对尾喷口进行特殊设计,来减少尾喷口的红外辐射。

浅析电子雷达天线系统中隐形技术的应用_1

浅析电子雷达天线系统中隐形技术的应用_1

浅析电子雷达天线系统中隐形技术的应用发布时间:2023-02-20T00:55:46.724Z 来源:《中国科技信息》2022年19期作者:齐安栋[导读] 在各国军事武器装备研发中,电子雷达天线系统中的隐形技术对其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齐安栋江苏金陵机械制造总厂江苏省南京市 211100摘要:在各国军事武器装备研发中,电子雷达天线系统中的隐形技术对其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通过研究电子雷达天线系统中的隐形技术,有利于增强武器装备的防空能力、打击能力,这也是现代化军事战争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

在接下来的研究中,我们着重探讨电子雷达天线系统中的隐形技术类型,并对其应用态势展开探讨与思考。

关键词:电子雷达;天线系统;隐形技术;实际应用引言:从作用机制上来看,电子雷达天线系统中隐形技术的实质是让敌方雷达不能精准地探测目标的回波信号,按照其信号处理规则来看,目标雷达散射截面积的大小会直接影响到其回波信号幅度的变化情况,对此,若要增强隐形技术的应用功能,那么有必要逐步降低其散射截面积。

由此来看,按照电子雷达天线系统中隐形技术的具体研发来说,能够利用调整目标的外形、材料结构、电磁性质等方法来达到目的,所以目前应用最广泛的隐形技术一般有三四种,接下来我们对其展开详细探讨,并对其具体的应用前景进行分析。

一、电子雷达天线系统中隐形技术的类型介绍电子雷达天线系统中隐形技术主要是利用减少目标截面积的方式来发挥积极作用,对此其技术类型多见于四种,即:外形隐形技术、材料隐身技术、电子干扰技术、阻抗加载技术等。

(一)外形隐形技术该技术在实际应用期间,外形设计是非常重要的,会影响到最终的隐身效果。

对此,需要将目标的强反射源调整为弱反射源,也就是说利用调整目标的外形结构,在规定大小的范围内逐步增强目标物体的反射或折射效应,由此缩减其截面积。

一般来说,应用非常广泛的强反射源具体是指:飞机边侧、尖端,机体的凸出物、外挂物;导弹的头端、尾端、翼面等非衔接部位;舰艇的船体和甲板边侧等。

关于等离子体隐形技术的浅析

关于等离子体隐形技术的浅析
r
m r
c
c 为光速 ( 7 )
( 8 )
(9) ( 10 )来自cR e

r
上式中 为衰减系数; 为相位常数。 下面分析等离子体的介电常数 r : 由于在等离子体中,中性气体的密度远大于等离子体密度, 因此可以忽略电子与离子的碰撞,另外离子的质量远大于电子 的质量,可以忽略其运动,仅考虑电子的运动。 对于一团电子气来说,电子的移动相当于产生一个极化强 度 P ,它等于单位体积中的电偶极矩:
fm
fp=2.8GHz时电磁波吸收图
Pa/Po 1
0.9 0.8 0.7 0.6 0.5 0.4 0.3 0.2 0.1 0 0.5 1 1.5 2 2.5 3 3.5 4 4.5 5 5.5 6 6.5 7 7.5 8
fe=0.1GHz fe=0.5GHz fe=1.0GHz fe=5.0GHz fe=10.0GHz
结论:
当等离子体密度比较大时,电子 与中性气体的碰撞频率比较大时,可以 有很好的隐形效果,最高可超过90%。
参考书目: 1、等离子体物理学导论 F•F•CHEN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四系教材) 2、电磁波在等离子体中的传播 [苏]:B•JI•金兹堡 科学出版社 3、等离子体物理原理 马腾才、胡希伟、陈银华著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1988 4、电磁场与电磁波 谢处方、饶克谨著 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6月第二版 5、电磁波与等离子体的相互作用 孙爱萍、李丽琼、邱孝明、董玉英著 6、电磁场、电磁能和电磁波 [美]:L•M•玛奇德著 高等教育出版社1882.12月第一版 7、未来制造业和加工也中的等离子体 邱孝明
Pa/Po
0.8
fp=0.9GHz时电磁波的吸收图
0.7
0.6

新材料之隐身技术及材料的应用研究_

新材料之隐身技术及材料的应用研究_

新材料之隐身技术及材料的应用研究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新材料技术的研究及生产制造应用受到各国的重视。

首先我们简单介绍下什么是新材料,新材料(或称先进材料)是指那些新近发展或正在发展之中的具有比传统材料的性能更为优异的一类材料。

新材料技术是按照人的意志,通过物理研究、术是按照人的意志,通过物理研究、 材料设计、材料加工、试验评价等一系列研究过程,创造出能满足各种需要的新型材料的技术。

新材料按材料的属性划分,有金属材料、无机非多属材料(如陶瓷、砷化镓半导体等)、有机高分子材料、先进复合材料四大类。

先进复合材料四大类。

按材料的使用性能性能分,按材料的使用性能性能分,按材料的使用性能性能分,有结构材料和功能材料。

有结构材料和功能材料。

有结构材料和功能材料。

结构结构材料主要是利用材料的力学和理化性能,以满足高强度、高刚度、高 硬度、耐高温、耐磨、耐蚀、抗辐照等性能要求;抗辐照等性能要求;功能材料主要是利用材料具有的电、功能材料主要是利用材料具有的电、功能材料主要是利用材料具有的电、磁、磁、声、光热等效应,声、光热等效应, 以实现某种功能,如半导体材料、磁性材料、光敏材料、热敏材料、隐身材料和制造原子弹、氢弹的核材料等 。

新材料在国防建设上作用重大。

例如,超纯硅、砷化镓研制成功,导致大规模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的诞生,使 计算机运算速度从每秒几十万次提高到现在的每秒百亿次以上;航空发动机材料的工作温度每提高100℃,推力℃,推力 可增大24%;隐身材料能吸收电磁波或降低武器装备的红外辐射,使敌方探测系统难以发现,等等。

新材料技术被称为“发明之母”和“产业粮食”。

我们今天详细讨论下隐身材料技术的诞生,至今的研究成果和未来的发展方向。

至今的研究成果和未来的发展方向。

摘要:隐身材料;它既非自然界中的材料,也并非来自哈利·波特的魔法学校。

英美研究人员发明的材料,英美研究人员发明的材料,是用来控制光线及物体周围其他的电磁射线,是用来控制光线及物体周围其他的电磁射线,是用来控制光线及物体周围其他的电磁射线,让这些让这些光线和射线给人“隐身”的感觉,就像是隐藏在太空的黑洞里一样。

等离子技术的概念及应用

等离子技术的概念及应用

等离子的概念及其应用(一)等离子的概念如果温度不断升高,气体又会怎样变化呢?科学家告诉我们,这时构成分子的原子发生分裂,形成为独立的原子,如氮分子会分裂成两个氮原子,我们称这种过程为气体中分子的离解。

如果再进一步升高温度,原子中的电子就会从原子中剥离出来,成为带正电荷的原子核和带负电荷的电子,这个过程称为原子的电离。

当电离过程频繁发生,使电子和离子的浓度达到一定的数值时,物质的状态也就起了根本的变化,它的性质也变得与气体完全不同。

为区别于固体、液体和气体这三种状态,我们称物质的这种状态为物质的第四态,又起名叫等离子态。

(二)特点(三)用途等离子体的用途非常广泛。

从我们的日常生活到工业、农业、环保、军事、医学、宇航、能源、天体等方面,它都有非常重要的应用价值。

(1)切割机在工业上的应用有等离子切割机,等离子切割配合不同的工作气体可以切割各种氧气切割难以切割的金属,尤其是对于有色金属(不锈钢、铝、铜、钛、镍)切割效果更佳;其主要优点在于切割厚度不大的金属的时候,等离子切割速度快,尤其在切割普通碳素钢薄板时,速度可达氧切割法的5~6倍、切割面光洁、热变形小、几乎没有热影响区。

(2)焊机离子弧是离子气被电离产生高温离子气流,从喷嘴细孔中喷出,经压缩形成细长的弧柱,其温度可达1,高于常规的自由电弧,如:氩弧焊仅达5000-8000K。

由于等离子弧具有弧柱细长,能量密度高的特点,因而在焊接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等离子焊机具有以下明显特点:1.高效高质量的等离子焊接工艺方法,利用等离子电弧良好的小孔穿透的能力,在保证单面焊双面成型的同时,尽量提高焊接速度,是TIG焊接效率的5~7倍。

2.采用等离子与TIG复合焊,等离子打底,TIG盖面,可以更加有效提高焊接质量和效率。

TIG焊的自由电弧有良好的履盖能力,再配合上适量的填充金属重熔,达到正面成形美观的效果,是单枪等离子焊接效率的1.3-1.5倍。

3.主要针对薄壁3~10mm不锈钢板、钛合金板等材料容器的纵环缝焊接。

世界著名飞行器技术—隐身技术

世界著名飞行器技术—隐身技术

世界著名飞行器技术摘要飞行器的隐身技术作为现在世界上的一种尖端的综合军事技术,已经日益成为当代立体化战争中最重要的突防战术措施之一。

近年来,隐身技术的发展很快,除了我们熟知的传统的雷达隐身和红外隐身外,还有光学隐身、等离子体隐身等,未来的隐身技术必将出现材料多元化,方式复杂化等特征。

那么,隐身技术是怎样发展起来的呢,它有哪些特点呢,它对世界产生了哪些影响呢,它的未来又是怎样的呢?关键字:飞行器,隐身,历史,未来一、隐身技术概况隐身技术作为一项跨学科的综合技术,它涉及到电磁原理、材料、能量转化、信息处理及大量高难度动态测试等方面的问题,它是1980年正式被提出的,仅仅过去20年,就取得了惊人的成就,隐身技术是一门新兴的极有发展前途的科学技术。

在美国,隐身技术曾被列为国防三大高技术之一,在苏联时代,隐身技术也被列为国防高技术。

其实,隐身并不是一个新的想法,我们的自然界早就给我们提供了隐身技术的形式,比如说,有的动物和昆虫的颜色就会与他们所处的环境的颜色融合在一起,以此来保护自己,我们人类从对自然界的观察中学会了如何应用隐身技术。

最主要的办法有伪装和诱骗,这两种方法在今天仍然在运用,但是,现在的隐身技术比过去的要先进的多,尽管有些技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得到应用,但直到飞机成为战争工具后,那些先进的隐身技术才显示出优于原始伪装的特性。

隐身技术也叫做隐形技术,准确的术语应该是“低可探测技术”。

就是通过研究利用各种不同的技术手段来改变我方目标的可探测性信息特征,以最大程度地降低对方探测系统发现自己的概率,使我方目标以及我方的武器装备不被敌方的探测系统发现和探测到。

举个例子,雷达在在工作的时侯会发出电磁波,表面会反射电磁波,运转中的发动机和其他发热部件会辐射红外线,这样,就使武器装备与它所处的背景形成鲜明对比,容易被敌人发现。

通过多种途径,设法尽可能减弱自身的特征信号,降低对外来电磁波、光波和红外线反射,达到与它所外的背景难以区分,从而把自己隐蔽起来。

隐身与反隐身技术

隐身与反隐身技术

隐身与反隐身技术编者按:1991年1月17日凌晨,伊拉克首都巴格达的人们还处在香甜的睡梦中,几架外形奇特、颜色漆黑的飞机从基地起飞以后,悄无声息地进入伊拉克的领空,并突然出现在巴格达的上空,向着位于市中心的通讯大楼投下了精确制导的激光制导炸弹,四十五分钟以后,巴格达的空袭警报才响起。

成功完成这次空袭任务的神秘飞机便是美国空军鼎鼎大名的隐形飞机F-117。

F-117早在1989年12月美国入侵巴拿马战争中就已经使用过,直到这次海湾战争才充分体现了隐形飞机的军事价值:战争期间,设防严密的巴格达市内95% 的目标都是由F-117在夜间进行轰炸的,并且在执行任务的过程中没有损失一架F-117 。

这所有的一切都归功于F-117所采用的隐身(或隐形)技术。

隐身技术的专业定义是:在兵器研制过程中设法降低其可探测性,使之不易被敌方发现、跟踪和攻击的专门技术。

当前的研究重点是雷达隐身技术和红外隐身技术。

简言之,隐身就是使敌方的各种探测系统( 如雷达等)发现不了我方的飞机,无法实施拦截和攻击。

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国便开始使用隐身技术来减少飞机被敌方雷达发现的可能。

我们在这里编辑、整理了几篇相关的材料,供读者学习、参考。

目录第一课、漫谈军用隐身技术第二课、隐身技术和隐身武器的研究和应用第三课、国外陆军隐身技术发展动向第四课、隐身技术的实现途径1、等离子体隐身技术2、实现有源隐身的技术途径3、视频隐身技术的实现途径第五课、各种兵器的隐身术1、武装直升机的隐身术2、导弹隐身技术的发展3、隐身巡航导弹采用的主要隐身技术分析4、隐身舰体的秘奥第六课、反隐身技术发展动向第一课、漫谈军用隐身技术1991年1月17日,战火和硝烟充斥着整个海湾地区,踌躇满志的美国出动了30架F -117A战斗机,欲对伊拉克防空力量最强的80个目标进行袭击。

F-117A果然不负重望,它们投下的激光制导炸弹,准确无误地落在了伊拉克总统府的屋顶上,为整个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

等离子隐身技术

等离子隐身技术

等离子隐形技术采用等离子隐形技术的战机“等离子隐形技术”,即通过在飞行器的某些部位放置一些等离子发生器,飞行过程中释放等离子流,在飞行器周围形成一种等离子电磁屏蔽层,把飞行器“屏蔽”起来,使雷达无法发现。

但由于飞行气流干扰、飞机电站功率等实际技术难以解决,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副院长童洪辉研究员估计“等离子隐形技术”10年内难以实用。

目录等离子体基本原理研究情况未来展望等离子体基本原理研究情况未来展望展开编辑本段等离子体等离子体(我国台湾地区称为“电浆”)是宇宙中已知的六种基本物质形态之一,其他五种形态,除了大家熟悉的固态、液态和气态以外还有超固态(如白矮星物质)、中子态(如中子星物质)。

从物理本质上来说,等离子体是一种宏观上处于电中性、但不是由分子而是由离子组成的气体,这决定了它具有许多独特的性质,而对新技术嗅觉比狗还灵敏的军事家们早已注意到这些独特性质在军事上巨大的应用潜力,他们认为等离子体技术为武器的新发展提供了新的强有力的技术途径,率先掌握实用等离子体技术的国家将获得军事上的战略优势。

现在世界各个军事大国都在积极展开相关技术研究,但从目前情况来看,等离子体技术的大部分研究仍然处在概念、理论和试验的初级发展阶段。

等离子隐形技术飞机(19张)编辑本段基本原理电磁学特性人们通过研究发现了等离子体对于电磁波的传播有这样的特点:对于某种等离子体,当入射电磁波频率大于某个临界数值的时候,它可以进入等离子体传播,但是在传播过程中其能量将被等离子体吸收而不断衰减;而当入射电磁波频率小于这个数值时,电磁波通常将无法进入等离子层,在其表面即发生全反射,同时等离子体以电磁波反射体的形式对电磁波产生干扰作用,即使电磁波往返途径弯曲。

这个临界数值的频率就叫作等离子体的截止频率。

优越性等离子体的这种独特的电磁学特性为其应用于雷达隐形展示了奇妙的前景:如果能够以等离子体层包覆飞行器,那么,当敌方雷达频率高于截止频率时,雷达波进出等离子体层后能量将严重衰减,使飞行器自身雷达反射信号大大减弱,而当敌方雷达频率低于截止频率时,等离子体层将使雷达波传播途径发生弯曲,这将使雷达接收不到反射波,即使接收到了,雷达得到的也将是飞行器的虚像位置而不是实际位置(也不能得到目标真实的速度和尺寸信息),这时敌方如果依据所接收到的信息指挥进行空中拦截,那么拦截编队到达预定区域后将很可能找不到目标。

飞机的隐身术 能飞1000000米的纸飞机

飞机的隐身术 能飞1000000米的纸飞机

飞机的隐身术能飞1000000米的纸飞机在现代战斗中,空中打击的威力已不行估量,它直接影响着整个战斗的进程。

但是随着雷达探测、红外探测等技术的日益提高,飞机的生存正受到致命威逼。

20世纪80年月,超低空飞行曾被认为是飞机实施突防的一种有效手段。

很多人也许不会遗忘,20世纪80年月,超低空飞行的小型飞机竟然搞得一些国家的防空系统风声鹤唳、防不胜防。

其中最为闻名的就是“鲁斯特大事”。

1987年5月13日,前联邦德国19岁青年鲁斯特驾驶着一架塞斯纳-172轻型飞机从芬兰起飞,然后在前苏联领空做了整整4个多小时的超低空飞行,最终竟神不知鬼不觉地突然消失在莫斯科红场上。

为了防止这种超低空突防,各国纷纷研制了预警机,地面探测雷达也被搬到了天上(预警机上),这使得飞机利用地面雷达盲区实施超低空突防的可能性变得越来越小。

现在,各种各样探测飞机的遥感设备已经消失,最主要的有4类,分别为雷达、红外、声波和光学系统,其中,雷达探测占60%,红外探测占30%,声波与光学等其他探测占10%左右。

面对如此众多的探测手段,现代飞机如何才能实现有效打击对方,同时又不被敌方发觉呢?这就要求飞机必需采纳更为高超的隐身技术。

雷达隐身技术,躲过“千里眼”雷达可以精确测定千里之外的目标,有“千里眼”之称。

雷达探测的原理是设备把电磁波辐射出去,然后依据接收物体反射(散射)回来的电磁波来发觉目标。

飞机要实现雷达波隐身,其核心问题就是使目标的雷达回波无法被侦察雷达探测到。

也就是说,要么汲取掉入射的雷达波,要么转变目标的反射特性。

对于这一核心问题,军事上有个特地术语,即降低目标的雷达散射截面(英文的缩写为RCS)。

目标的RCS是衡量雷达目标反射电磁波大小的一个物理量。

一般来说,目标RCS越小,表明雷达接收的能量越小,因而就越难对目标作出正确的推断。

目前,提高飞机雷达的隐身特性,降低其RCS的手段主要可归纳为4种,即形状技术、材料技术、阻抗加载技术和等离子体技术,这几种技术往往被综合运用。

等离子体隐身

等离子体隐身

机理和特点等离子体隐身技术的原理是利用电磁波与等离子体互相作用的特性来实现的,其中等离子体频率起着重要的作用。

等离子体频率指等离子体电子的集体振荡频率,频率的大小代表等离子体对电中性破坏反应的快慢,它是等离子体的重要特征。

若等离子体频率大于入射电磁波频率,则电磁波不会进入等离子体.此时,等离子体反射电磁波,外来电磁波仅进入均匀等离子体约2mm,其能量的86%就被反射掉了。

但是当等离子体频率小于入射电磁波频率时,电磁波不会被等离于体截止,能够进入等离子体并在其中传播,在传播过程中.部分能量传给等离子体中的带电粒子,被带电粒子吸收,而自身能量逐渐衰减。

等离子体聚变图等离子体之内电子密度越大。

振荡频率越高,和离子、中性粒子碰撞的频率就高.对雷达波的吸收就越大。

同时雷达波在等离子体中传播时.由于在等离子体中有大量的中性分子或原子.所以还存在着介电损耗。

等离子体介质在雷达波交变电场的作用下产生极化现象,在极化过程中,电荷来回反复越过势垒,消耗电场的能量.表现为电导损耗,松弛极化损耗,和谐振损耗等。

另外.由等离子体发生器喷射到飞机外围空间的等离子体是非均衡等离子体,处于非热动力平衡状态,经过一定时间离子间的碰撞才达到趋向密度均匀和温度均匀的热力学平衡状态。

独特的优点(1)吸波频带宽、吸收率高、隐身效果好.使用简便、使用时间长、价格极其便宜;(2)由于等离子体是宏观呈电中性的优良导体,极易用电磁的办法加以控制.只要控制得当.还可以扰乱敌方雷达波的编码,使敌方雷达系统测出错误的飞行器位置和速度数据以实现隐身(3)无需改变飞机等装备气动外形设计,由于没有吸波材料和涂层,维护费用大大降低,(4)俄罗斯的实验证明,利用等离子体隐身技术不但不会影响飞行器的飞行性能.还可以减少30%以上的飞行阻力。

存在难点虽然等离子体隐身具有很大优越性,但也存在以下难点。

(1)等离子体对雷达波的吸收能力在不同条件下相差非常大,与多方面的因素有关.如等离子体的密度、碰撞频率、厚度等.入射电磁波频率,电磁波入射角和极化方向等,如何在应用中实现最佳参数并随外界条件进行调节.有一定难度;(2)飞行速度对等离子体的影响:(3)等离子体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大气等离子体技术、电磁理论与工程、空气功力学、机械与电气工程等学科,具有很强的学科交叉性。

高分子材料在军事隐身领域的应用

高分子材料在军事隐身领域的应用

高分子材料在军事隐身领域的应用冷家库.应用化学0802班08号学习了精细高分子这门课程,使我的知识又得到了极大的丰富,老师的和蔼可亲和对我们这些学生的包容让我们感动。

作为班长的我,无论是为老师还是为班级肯定有做的不足的地方,也借这次机会,我代表全班23名同学向老师道歉:老师,您真的辛苦了!我们非常开心的和老师一起完成了这门课的教学计划。

但是这门课程与其他课程不同,因为没有考试,最终的卷纸只是一份论文,但是做下来才发现,原来这份“卷纸”是那么难做、不容易完成,而让我学到的只是更是受益匪浅,因为论文不限题目,所以给了我更大的发挥空间,我写的东西是我喜欢的,是我感兴趣的,我提出的设想也是经过我处心积虑的思考的,所以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我也是快乐的,收获也是不可言喻的。

在这篇论文中我提及了少数的几种主流材料在军事隐身技术中的应用,主要论述了导电高分子材料和智能高分子材料在军事隐身领域的应用,以及国内外的发展水平和各种材料的发展前景。

综述随着军用探测技术的迅猛发展,军事目标面临着各种雷达探测系统、红外探测系统以及光学探测系统的威胁,由于探测系统的日趋精确和导弹技术的飞速发展,使目标几乎处于“被发现即等于被命中摧毁”的程度,因此,提高军事目标的生存能力,降低被探测和发现的概率,对于现代战争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

隐身技术成为了提高武器系统生存、突防,尤其是纵深打击能力的有效手段,已经成为集陆、海、空、天、电、磁六维一体的立体化现代战争中最重要、最有效的突防战术技术手段,并受到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2】。

例如B-2隐身轰炸机(美国诺斯普罗公司)大量采用石墨碳纤维材料、锯齿状雷达散射结构、蜂窝状雷达吸波结构、雷达吸波材料涂层,并采用了新型的飞翼气动外形,没有平尾、翼身融合技术,以求达到最佳隐身效果【3】。

现有的隐形材料有很多种类,也各有其长处和缺点,在这篇论文中作者对各种材料的优缺点进行了比较和罗列,可以给隐身材料的设计者提供有价值的、真实的、具有说服力的、来源可靠的数据,如果真的能达到这个目的,那么无论我的最终成绩是什么,我都是成功的。

等离子体隐身技术研究综述

等离子体隐身技术研究综述

等离子体隐身技术研究综述隐身技术是目前国防科技的重点研究对象,各种探测技术的发展对作战武器装备的生存能力构成严重威胁。

等离子体隐身技术作为一种新概念、新原理隐身技术,由于具有很大的军用潜在应用价值而受到广泛关注。

本文通过大量梳理相关文献,总结等离子体隐身原理、国内外研究进展,介绍了目前等离子体实际应用方向以及优缺点,并对等离子体隐身技术未来应用前景做出展望。

标签:等离子体,隐身,武器装备1引言信息化作战是海、陆、空、天一体化作战背景下由多种武器装备和探测手段构成的协同作战。

随着侦察探测技术的不断发展,作战空间内的各种武器装备都具备了全时域、全空间的侦察能力。

另外随着精确制导武器和进攻武器的发展,军事目标面临“发现即被摧毁”的情况。

雷达探测是目前最广泛使用的探测方式,适用于空中、海上、地面的多种目标探测。

除此之外雷达波具有一定的穿透能力,对地下目标也具有很好的识别能力。

为了减小军事目标被敌方雷达探测到的概率,需要积极发展目标隐身防护技术。

目前采用隐身技术的作战平台,如F117战斗轰炸机、B2轰炸机、F22战斗机等广泛采用的是外形隐身技术和吸波材料。

但随着探测波段频带范围的增加、探测精度的提高,已有的隐身技术已经难以满足需要。

等离子体隐身技术是利用等离子体来回避雷达探测的一种不同于外形隐身、吸波材料等传统隐身技术的非常规隐身技术,可以在无须改变外形或材料的前提下大大降低目标的雷达散射截面(Radar Cross Section,RCS)。

等离子体隐身主要利用喷射等离子体气流,致使作战平台周围环绕等离子云,同时利用等离子体与雷达波的相互作用来吸收雷达波、衰减反射信号,进而实现隐身[1]。

与目前的隐身技术相比,等离子体隐身技术在军事上具有极高的潜在应用价值,将成为隐身技术发展新的突破方向。

本文详细介绍了等离子体隐身的原理与实现过程,通过大量文献查询目前国内外的研究现状,总结等离子体隐身的特点与实际应用,为未来等离子体隐身技术的发展提供参考。

隐身技术的发展及应用

隐身技术的发展及应用

隐身技术的发展及应用摘要:介绍隐身技术带来了军事装备的变革,并探讨有源和无源隐身原理,并重点介绍了无源隐身中利用理想对消特性、频率差将破坏相干性、相位差的影响、幅度差的影响,以规避雷达对目标的检测。

接着分析了隐身技术的现状及其原理,分别从可见光隐身技术、声波隐身技术、雷达隐身技术、激光隐身技术及红外辐射隐身技术方面介绍了当前所采用隐身技术的原理、方法及其应用。

通过采用可见光、红外及激光隐身兼容技术,更好的达到隐身的效果,即可得隐身兼容技术才是隐身技术的发展方向。

隐身技术迅猛发展,新的隐身方法和技术应运而生。

仿生技术、等离子体隐身技术、“微波传播指示”技术及智能隐身技术丰富和扩展了隐身技术的领域。

在新的隐身方法中,重点介绍了等离子体隐身技术这一典型事例,通过介绍其原理、方法,以及在军事装备上的应用,以便我们把握这一隐身技术的发展方向。

隐身材料的开发和利用一直是隐身技术发展的重要内容,是飞机等隐身兵器实现隐身的基石,接下来介绍了正在研制开发的新型隐身材料:宽频带吸波剂、高分子隐身材料、纳米隐身材料、手征材料、结构吸波材料及智能隐身材料。

新的隐形材料的研制,必将推动隐身技术迈向新的台阶。

隐身技术与反隐身技术的发展,是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无论哪一方有新的突破,都将引起另一方的重大变革。

最后,我们探讨了当今反隐身技术的发展,以及探讨反隐身技术的方法:采用长波低频雷达探测技术、采用激光雷达探测技术、采用光电探测技术、采用数据融合技术、采用自动化和智能化技术。

希望隐身技术和反隐身技术,这对矛和盾,能够加快我国的武器装备现代化的进程。

关键词:有效散射截面积(RCS)无源及无源隐身技术等离子体技术1 前言在1991年海湾战争中,美空军F-117A隐身攻击机,共出动1296架次,但未损失一架。

它出动的架次只占联军出动总架次的2%,但它所击中的战略目标却占全部被联军击中的战略目标的40%。

造成这一非凡战绩的原因,除伊拉克防空系统的部署及运作上的不利以外,主要应归功于F-117A的隐身能力。

等离子体隐身技术

等离子体隐身技术

通过控制等离子体的参数(如电子密度、 温度等),可实现对隐身效果的主动控制 。
无源隐身
环境适应性
等离子体隐身技术无需外部能源输入,仅 依靠目标自身的能量即可维持隐身效果, 具有无源隐身的优点。
等离子体隐身技术受环境因素影响较小, 在不同气候和地理条件下均可保持良好的 隐身效果。
04
等离子体隐身技术
数据分析
采用统计分析、图像处理等方法对处理后的数据进行深入 分析,评估等离子体隐身技术的性能。通过对比实验、仿 真模拟等手段验证实验结果的可靠性。
实验结果展示与讨论
结果展示
以图表、图像等形式展示实验结果, 包括等离子体特性参数、目标模型隐 身前后的对比图像等。通过直观的方 式展现等离子体隐身技术的效果。
结果讨论
根据实验结果,分析等离子体隐身技术 的优缺点及适用范围。探讨实验过程中 可能存在的误差来源及改进方法。提出 未来研究方向和应用前景的展望。
06
等离子体隐身技术 性能评估及优化建 议
性能评估指标体系构建
1 2
隐身效果评估
通过雷达反射截面(RCS)减小量、红外辐射降 低程度等指标,评估等离子体隐身技术的隐身效 果。
科技发展
等离子体物理、电磁学等相关学科的深入研究为等离子体隐身技术的发展提供 了理论支撑和技术基础。
等离子体隐身技术定义及原理
定义
等离子体隐身技术是指利用等离子体对电磁波的吸收、散射和折射等特性,降低目标在 雷达、红外等探测系统下的可探测性,从而实现隐身的技术。
原理
等离子体是一种由自由电子和离子组成的准中性气体,具有独特的电磁特性。当电磁波通过等离子体时,会 与其中的自由电子和离子发生相互作用,导致电磁波的幅度衰减、相位变化和传播方向改变等。通过合理设 计等离子体的参数(如电子密度、碰撞频率等),可以实现对特定频段电磁波的有效吸收或散射,从而达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等离子体物理学的应用——等离子隐形技术摘要:等离子体物理学(plasma physics)是研究等离子体的形成、性质和运动规律的物理学分支学科。

等离子体是宇宙中物质存在的主要形式,太阳及其他恒星、脉冲星、许多星际物质、地球电离层、极光、电离气体等都是等离子体。

等离子隐形技术,即通过在飞行器的某些部位放置一些等离子发生器,飞行过程中释放等离子流,在飞行器周围形成一种等离子电磁屏蔽层,把飞行器“屏蔽”起来,使雷达无法发现。

目前,已经公开报道的实现等离子隐形的方法有独立式等离子体发生器法和大气压局域放电法。

法国、英国等欧洲国家都加强了包括该技术在内的多种主动隐形技术的研究力度。

而实现雷达隐形,最重要的是飞机外形设计,降低RCS 值。

本文通过对等离子体隐形技术的浅谈,为读者提供了一个了解等离子体隐形技术的平台。

关键字:等离子体隐形技术飞行器等离子发生器引言:何谓等离子体及等离子体隐形?等离子体是继固体、液体、气体之后的第四种特质形态,因而也被称为物质的第四态。

以水为例:正常条件下,当温度低于0度时水呈固态,也就是所谓的冰;当温度超过0度时,水呈液态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水;当温度超过100度时水呈气态,也就是水蒸气;再将水蒸气继续加热至几千度水就进入了第四种形态,也就是等离子态。

等离子体根据温度的高低可分为热等离子体和冷等离子体。

热等离子体温度可达几千、几万、甚至上亿摄氏度。

冷等离子体的温度则接近于常温;从成因上看等离子体又何分为天然或者人造二种形式。

地球环境中的等离子体主要是闪电、陨星再入所致。

而在地球之外等离子体则大量存在,距地表几百公里的电离层就是一个等离子体层,太阳之类的恒星也是一个大等离子体,据称宇宙中97%的物质都是以等离子体的形式存在;人类制造的等离子体也是多种多样,核弹爆炸会产生大量高温等离子体。

而日常生活中的霓红灯、灯棒、等离子电视等也会产生等离子体。

只是这些等离子体都是低温等离子体,主要是能过电离某些惰性气体而产生;所以,切莫以为等离子体距离我们很遥远,其实它是无处不在,甚至每天都存在于我们的身边;等离子体为什么具有隐形功能呢?这主要是因为等离子体对无线电波具有折射与吸收作用。

对此可以引述一下相关的材料给予说明:“等离子体是一种特殊的滤波器,当雷达频率低于等离子体频率时,雷达波被全反射,等离子体能以电磁波反射体的形式对雷达进行电子干扰,即通过雷达波往返传播途径弯曲,雷达显示屏上出现的是攻击武器的虚像,而不是武器的真实位置。

当雷达频率高于等离子体频率时,雷达波能进入等离子体被吸收,从而使雷达接受到的攻击武器的信号大为减弱。

以上这些功能,使等离子体成为新型电子干扰和隐身物质,其中应用隐身技术是最有发展前景的一项技术。

”关于等离子体对于无线电波的吸收作用可以从卫星/飞船回收过程中所经历的“黑障区”有个直观的认识:当卫星/飞船以极高的速度返回大气层时,其表面的温度会因剧烈的空气摩擦急速上升到几千、上万摄氏度,此时卫星与飞船的表面空气会因为温度升高而变成等离子体并将卫星/飞船严密包裹起来;由于等离子体对无线电有强烈的吸收作用,因此地面跟踪雷达将会因为没有回波信号丢失目标,无线通信也因等离子气团的包裹而无法进行。

此时卫星/飞船与地面之间的一切联系将中断,即形成所谓的“黑障区”。

只有等卫星/飞船速度下降、表面空气温度降低,等离子体消失之后雷达才能重新跟踪,通信也才能恢复正常。

正是基于等离子体这种奇妙的电波吸收与屏蔽作用,军事强国都对等离子体隐形抱有极大的兴趣,试想:如果在己方的飞机、军舰、导弹等主战装备上也都包裹一层等离子体,那敌方的雷达岂不都成了睁眼瞎?正文:一、研究内容等离子体物理学的理论研究包括粒子轨道理论,磁流体力学和等离子体动力论3个方面,前两者是近似方法,后者是严格的统计方法。

1)粒子轨道理论把等离子体看成由大量独立的带电粒子组成的集体,只讨论单个带电粒子在外加电磁场中的运动,而忽略粒子间的相互作用。

粒子轨道理论适用于稀薄等离子体,对于稠密等离子体也可提供某些描述,但由于没有考虑重要的集体效应,局限性很大。

粒子轨道理论的基本方法是求解粒子的运动方程。

在均匀恒定磁场条件下,带电粒子受洛伦兹力作用,沿着以磁力线为轴的螺旋线运动(见带电粒子的回旋运动)。

如果还有静电力或重力,或磁场非均匀,则带电粒子除了以磁力线为轴的螺旋线运动外,还有垂直于磁力线的运动——漂移。

漂移是粒子轨道理论的重要内容,如由静电力引起的电漂移、由磁场梯度和磁场曲率引起的梯度漂移和曲率漂移等都是。

粒子轨道理论的另一个重要内容是浸渐不变量(曾称绝热不变量)。

当带电粒子在随空间或时间缓慢变化的磁场中运动时,在一级近似理论中,存在着可视为常量的浸渐不变量。

比较重要的一个浸渐不变量是带电粒子回旋运动的磁矩,等离子体的磁约束以及地磁场约束带电粒子形成的地球辐射带即范艾伦带等,都可以利用磁矩的浸渐不变性来解释。

2)磁流体力学把等离子体当作导电的流体来处理,它是等离子体的宏观理论。

导电流体除了具有一般流体的重力、压强、粘滞力外,还有电磁力。

当导电流体在磁场中运动时,流体内部感生的电流要产生附加的磁场,同时电流在磁场中流动导致的机械力又会改变流体的运动。

因此,导电流体的运动比通常的流体复杂得多,磁流体力学的方程组是流体力学方程(包括电磁作用项)和麦克斯韦方程的联立。

磁流体力学适宜于研究稠密等离子体的宏观性质如平衡、宏观稳定性以及冷等离子体中的波动问题(所谓冷等离子体是指等离子体的温度较低,热压强可以忽略)。

平衡问题研究磁约束等离子体的压强被磁力平衡的条件以及可能的平衡位形。

宏观不稳定性对平衡具有严重的破坏作用,它的种类很多,有扭曲不稳定性、交换不稳定性、撕裂模不稳定性等,这些问题的研究对受控热核聚变装置中磁约束的等离子体来说,是十分重要的(见等离子体不稳定性)。

等离子体中的波是等离子体的基本运动形态,波的研究意义重大,磁流体力学可研究冷等离子体中的波,如寻常波和非常波,回旋波,剪切阿尔文波,哨声等。

但由于磁流体力学不考虑粒子的速度空间分布函数,无法揭示波和粒子的相互作用以及微观不稳定性等一系列重要性质。

磁流体力学适用于缓慢变化的等离子体现象,在这种情形,等离子体近似地处于局域的热平衡状态,才可以用宏观参量来描述等离子体的宏观运动。

3)等离子体动力论等离子体动力论是等离子体非平衡态的统计理论,即等离子体的微观理论,这是严格的理论。

与气体不同,由于等离子体包含大量带电粒子,其间的主要作用是长程的集体库仑作用,因此需要重新建立粒子分布函数随时间的演化方程,它是等离子体动力论的出发点。

已经建立的在不同条件下适用的等离子体动力论方程有弗拉索夫方程,福克尔-普朗克方程,朗道方程等。

等离子体动力论适宜于研究等离子体中的弛豫过程和输运过程。

等离子体弛豫过程是从非平衡的速度分布向热平衡的麦克斯韦分布过渡的过程,可用各种弛豫时间来描述。

输运过程是稳定的非平衡态有物质、动量、能量流动的过程,包括电导、扩散、粘性、热导等,用各种输运系数描述。

输运过程是受控热核聚变研究的重大课题,尤其是其中出现的不能用碰撞理论解释的反常输运现象。

等离子体动力论还适宜于研究等离子体中种类繁多的波和微观不稳定性问题。

只有动力论才能给出在无碰撞情形由于粒子对波的共振吸收所导致的朗道阻尼。

起源于空间不均匀性或速度空间不均匀性等原因的微观不稳定性是宏观理论无法研究的,只能由动力论给出。

动力论还可以讨论等离子体中的涨落效应。

等离子体动力论是严格的理论,由动力论方程可以导出磁流体力学的连续方程、动量方程和能量方程,指明各种不同形式的磁流体力学方程的近似条件和适用范围。

在现有的等离子体理论中,无论磁流体力学方程或动力论方程,都是非线性的偏微分方程,难于严格求解析解。

为了求得解析解,只能采用经过大大简化的物理模型,其结果往往是许多过程和效应都被掩盖了。

因而借助于计算机的数值计算在等离子体研究中的作用越来越大,已经成为与实验研究和理论研究相配合的重要研究方法。

等离子体辐射是等离子体物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等离子体辐射的分析研究是了解等离子体性质和运动特征的基础,对于天体和空间的等离子体来说,辐射几乎是认识它们的唯一途径。

另外,辐射又是等离子体能量损耗的重要方式,这在受控热核聚变研究中尤其重要。

二、等离子体的特性1)电磁学特性人们通过研究发现了等离子体对于电磁波的传播有这样的特点:对于某种等离子体,当入射电磁波频率大于某个临界数值的时候,它可以进入等离子体传播,但是在传播过程中其能量将被等离子体吸收而不断衰减;而当入射电磁波频率小于这个数值时,电磁波通常将无法进入等离子层,在其表面即发生全反射,同时等离子体以电磁波反射体的形式对电磁波产生干扰作用,即使电磁波往返途径弯曲。

这个临界数值的频率就叫作等离子体的截止频率。

2)优越性等离子体的这种独特的电磁学特性为其应用于雷达隐形展示了奇妙的前景:如果能够以等离子体层包覆飞行器,那么,当敌方雷达频率高于截止频率时,雷达波进出等离子体层后能量将严重衰减,使飞行器自身雷达反射信号大大减弱,而当敌方雷达频率低于截止频率时,等离子体层将使雷达波传播途径发生弯曲,这将使雷达接收不到反射波,即使接收到了,雷达得到的也将是飞行器的虚像位置而不是实际位置(也不能得到目标真实的速度和尺寸信息),这时敌方如果依据所接收到的信息指挥进行空中拦截,那么拦截编队到达预定区域后将很可能找不到目标。

这就是飞行器等离子隐形技术的基本原理。

与传统的外形设计加吸波涂料的飞行器隐形设计方法相比较,等离子隐形的突出优越性在于它几乎不需要飞行器作任何结构和性能上的改变—也就是说,在现代飞行器的设计中可以不再将隐形作为重要的考虑因素,对于战斗机而言,就可以将其隐形、速度和机动3方面的设计考虑简化为速度和机动。

此外,等离子体隐形还有吸收频带宽、吸收效果好、使用简便、维护费用低等优点,而且该技术还能用来实现红外隐形。

三、研究情况1)发展隐形技术一个新的分支—等离子体隐形技术(PST)开始发展起来。

从目前已知的资料看,苏联和美国在20世纪60年代就已经开始秘密进行飞行器用等离子体隐形技术机理和使用方法的研究。

20世纪80年代开始两国先后进入相关技术的试验阶段,通过对雷达散射特性确定的目标采用等离子隐形措施,证实了该技术具有雷达隐形作用。

从已经公开的信息来看,两国目前的总体研究水平各有特色:俄罗斯在实际研究成果方面可能领先于美国,而美国则在等离子体隐形新的实现途径的研究方面领先于俄罗斯。

西欧和我国也在开展一系列相关研究工作,但总体研究水平都落后于俄罗斯和美国。

目前,已经公开报道的实现等离子隐形的方法有独立式等离子体发生器法和大气压局域放电法。

2)独立式等离子体发生器独立式等离子体发生器是等离子隐形途径中研究得最早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