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第八章生物修复

合集下载

《恢复生态学习题集》-公选课

《恢复生态学习题集》-公选课

第一章绪论一选择题1、下面哪一个选项是2007年召开的第18届国际恢复生态学大会主题(C)A边缘的生态恢复B生态恢复的全球性挑战C变化世界中的生态恢复2、哪个是国际生态学学会提出的定义()A维持生态系统健康及更新的过程B强调恢复到干扰前的理想状态C研究生态系统退化的过程及原因D生态学恢复的过程与机理、生态恢复与重建的技术与方法的科学3、国内外学者对恢复生态学及生态恢复定义不包括那个观点()A强调恢复到干扰前的理想状态B强调其应用生态学过程C生态整合性恢复D生态学恢复设计二、判断题1、恢复生态学是研究生态学退化的结果与原因、退化生态学系统恢复的过程与机理、生态恢复与重建的技术与方法的科学。

()2、中国恢复生态学学会成立,标志着恢复生态学学科已经形成。

()三、填空题1、恢复生态学属于________的一个分支。

2、1985年,________成立,标志着恢复生态学学科已经形成。

1996年,第一届世界恢复生态学大会在________召开。

3、恢复生态学学科是以社会现实的________为研究对象,并以________为主要目的。

4、生态恢复的过程和机理研究,必须从不同的________上来进行,从宏观的________到微观的________,生态恢复的技术也从宏观的________到微观的________。

5、如何进行综合整治、防止土壤退化、恢复和重建退化资源、保证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保护生态环境,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关键。

6、恢复生态学学科的主要应用特征是________。

7、生态恢复实践必须遵循________,必须应用________来指导生态恢复实践,而________将是成功进行生态恢复的基础。

8、2000年召开的第12届国际恢复生态学大会,主题是________。

四、名词解释1、恢复生态学第二章生态系统的退化及其机制一、选择题1、以下哪项不属于陆地生态系统的退化类型()A 裸地B 荒漠化地C 盐碱地D 垃圾堆放场2、俗称的工业三废不包括()A 废油B 废水 C 废气 D 废渣二、判断题1、破坏是干扰的极端类型。

《恢复生态学习题集》-公选课分析

《恢复生态学习题集》-公选课分析

第一章绪论一选择题1、下面哪一个选项是2007年召开的第18届国际恢复生态学大会主题( C )A边缘的生态恢复B生态恢复的全球性挑战C变化世界中的生态恢复2、哪个是国际生态学学会提出的定义()A 维持生态系统健康及更新的过程B 强调恢复到干扰前的理想状态C 研究生态系统退化的过程及原因D 生态学恢复的过程与机理、生态恢复与重建的技术与方法的科学 3、国内外学者对恢复生态学及生态恢复定义不包括那个观点()A 强调恢复到干扰前的理想状态B 强调其应用生态学过程C 生态整合性恢复D 生态学恢复设计二、判断题1、恢复生态学是研究生态学退化的结果与原因、退化生态学系统恢复的过程与机理、生态恢复与重建的技术与方法的科学。

()2、中国恢复生态学学会成立,标志着恢复生态学学科已经形成。

()三、填空题1、恢复生态学属于________的一个分支。

2、1985年,________成立,标志着恢复生态学学科已经形成。

1996年,第一届世界恢复生态学大会在________召开。

3、恢复生态学学科是以社会现实的________为研究对象,并以________为主要目的。

4、生态恢复的过程和机理研究,必须从不同的________上来进行,从宏观的________到微观的________,生态恢复的技术也从宏观的________到微观的________。

5、如何进行综合整治、防止土壤退化、恢复和重建退化资源、保证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保护生态环境,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关键。

6、恢复生态学学科的主要应用特征是________。

7、生态恢复实践必须遵循________,必须应用________来指导生态恢复实践,而________将是成功进行生态恢复的基础。

8、2000年召开的第12届国际恢复生态学大会,主题是________。

四、名词解释 1、恢复生态学第二章生态系统的退化及其机制一、选择题1、以下哪项不属于陆地生态系统的退化类型()A 裸地B 荒漠化地C 盐碱地D 垃圾堆放场2、俗称的工业三废不包括() A 废油 B 废水 C 废气 D 废渣二、判断题1、破坏是干扰的极端类型。

环境修复技术

环境修复技术

第一章绪论【生物修复】是指利用生物的生命代谢活动减少存在于环境中有毒有害物质的浓度或使其完全无害化,从而使污染了的环境能够部分或完全恢复到原初状态的过程。

【异位修复】是指将受污染的环境对象搬运或输送到其他场所,进行集中修复。

【环境】①环境是一个极其复杂、相互影响、彼此制约辩证的自然综合体。

②环境科学所研究的环境,总是以人类为中心事物的自然环境。

人类的环境是作用于人类这个主体(中心事物)的所有外界影响和力量的总和。

一、环境的分类:1、聚落环境:聚落是人类聚居的地方和活动中心,聚落环境也就是人类聚居场所的环境。

聚落环境根据其性质、功能和规模可分为院落环境、村落环境和城市环境。

2、地理环境:其含义是围绕人类自然现象的总体,地理环境位于地球的表层,即岩石圈、水圈、土圈、大气圈和生物圈相互制约、相互渗透、相互转化的交错带上,其厚度约10~30km。

二、环境修复与三废治理有何不同?1、不同点:三废治理(也就是废水、废气、废渣的治理)是环境工程的核心内容,强调的是点源治理,即工厂排污口的治理,需要建造成套的处理设施,在最短的时间内,以最快的速度与最低的成本将污染物净化去除。

“三废”治理属于污染因子的产中治理。

环境修复:强调面源治理,即对人类活动的环境进行治理,它不可能建造把整个修复对象包容进去的处理系统。

环境修复属于产后治理。

2、相同点:两者都是控制环境污染。

第二章生物修复的机理【植物挥发】利用植物的吸收、积累、挥发而减少土壤污染物,多为类金属Hg和非金属Se。

【植物稳定】利用植物吸收和沉淀来固定土壤中的大量有毒金属,以降低其生物有效性和防止其进入地下水和食物链,从而减少其对环境的污染和人类健康的危害。

【胞饮作用】也叫内吞作用,是指物质吸附在质膜上,然后通过膜的内折而转移到细胞内的攫取物质及液体的过程。

微生物从胞外环境中吸收摄取物质的方式1、主动运输2、被动扩散3、促进扩散4、基团转位5、胞饮作用二、酶的催化特点1、酶具有一般催化剂的共性一一加速反应的速率但不改变反应的平衡点。

第八章-微生物的遗传变异与育种答案

第八章-微生物的遗传变异与育种答案

第七章习题答案一、名词解释1.转座因子:具有转座作用得一段DNA序列、2.普遍转导:通过极少数完全缺陷噬菌体对供体菌基因组上任何小片段DNA进行“误包”,而将其遗传性状传递给受体菌得现象称为普遍转导。

3.准性生殖:就是一种类似于有性生殖,但比它更为原始得两性生殖方式,这就是一种在同种而不同菌株得体细胞间发生得融合,它可不借减数分裂而导致低频率基因重组并产生重组子、4.艾姆氏试验:就是一种利用细菌营养缺陷型得回复突变来检测环境或食品中就是否存在化学致癌剂得简便有效方法5.局限转导:通过部分缺陷得温与噬菌体把供体得少数特定基因携带到受体菌中,并与后者得基因整合,重合,形成转导子得现象、6.移码突变:诱变剂使DNA序列中得一个或几个核苷酸发生增添或缺失,从而使该处后面得全部遗传密码得阅读框架发生改变、7、感受态:受体细胞最易接受外源DNA片段并能实现转化得一种生理状态、8、高频重组菌株:该细胞得F质粒已从游离态转变为整合态,当与F菌株相接合时,发生基因重组得频率非常高、9、基因工程:通过人工方法将目得基因与载体DNA分子连接起来,然后导入受体细胞,从而使受体细胞获得新得遗传性状得一种育种措施称基因工程。

10、限制性内切酶:就是一类能够识别双链DNA分子得特定序列,并能在识别位点内部或附近进行切割得内切酶。

11.基因治疗:就是指向靶细胞中引入具有正常功能得基因,以纠正或补偿基因得缺陷,从而达到治疗得目得。

12.克隆:作为名词,也称为克隆子,它就是指带有相同DNA序列得一个群体可以就是质粒,也可以就是基因组相同得细菌细胞群体。

作为动词,克隆就是指利用DNA体外重组技术,将一个特定得基因或DNA序列插入一个载体DNA分子上,进行扩增。

二、填空1.微生物修复因UV而受损DNA得作用有光复活作用与切除修复、2.基因组就是指一种生物得全套基因。

3.基因工程中取得目得基因得途径有 _____3_____条。

4.基因突变可分为点突变与染色体突变两种类型。

生物化学试题及答案分章节

生物化学试题及答案分章节

生物化学试题及答案分章节第一章生物化学基础知识1.1 生物分子的组成和性质1.2 生物中的化学键和化学反应1.3 生物大分子的结构和功能1.4 酶的性质和功能1.5 生物物质的能量转换第二章蛋白质和氨基酸2.1 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2.2 氨基酸的结构和分类2.3 蛋白质的合成和降解2.4 蛋白质的修饰和折叠第三章核酸和遗传信息3.1 核酸的结构和功能3.2 DNA的复制和修复3.3 RNA的合成和修饰3.4 遗传信息的传递和表达第四章碳水化合物和能量代谢4.1 碳水化合物的分类和结构4.2 糖原的合成和分解4.3 糖酵解和乳酸发酵4.4 呼吸链和氧化磷酸化第五章脂质和生物膜5.1 脂质的分类和结构5.2 细胞膜的组成和功能5.3 生物膜的通透性和传递5.4 脂质代谢和调节第六章生物化学技术6.1 蛋白质的分离和纯化6.2 核酸的提取和分析6.3 生物大分子的定量和检测6.4 基因工程和蛋白质工程第七章生物化学与健康7.1 营养与健康7.2 代谢疾病与调控7.3 肿瘤生物化学7.4 药物与生物化学第八章生物化学实验与技巧8.1 常用生物化学实验方法8.2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8.3 实验安全与操作注意事项8.4 实验设计与结果解读每个章节通过介绍相关的基础知识、原理和应用,来提供生物化学试题及答案,以便读者全面理解和掌握生物化学的相关内容。

文章整体排版整洁美观,语句通顺,流畅易读。

每个小节提供详细的内容,但不以"小节一"、"小标题"等词语出现。

这样的格式和内容安排可以满足对生物化学试题及答案的需求,同时使文章清晰易读。

环境微生物学(08微生物生态)教学教材

环境微生物学(08微生物生态)教学教材
从个体到种群,除了出现统计学上的特征如:出生率、死亡 率、年龄结构、性比等外,还出现了如空间布局、种群行 为、遗传变异和生态对策等新的特征。
一般说来,自然种群具有三方面的特征:(1)空间特征 ,即种群具有一定的分布区域和分布形式;(2)数量特 征,每单位面积(或空间)上的个体数量(即密度)将 随时间而发生变动;(3)遗传特征,种群具有一定的基 因组成,即系一个基因库,以区别于其他物种,但基因 组成同样是处于变动之中的。
了空气不是微生物生长繁殖的场所。
二、空气微生物的种类、数量和分布
空气中的微生物来源于: 土壤(飞扬的尘土把微生物带至空中); 水体(水面吹起的小水滴); 人和动物(皮肤脱落物、呼吸道等)
空气中的微生物只是短暂停留,是可变的,没有固定类群。
在空气中存活的微生物,主要是有芽孢的细菌、有孢子的 霉菌、放线菌及各种胞囊。
第二节 土壤微生物生态
一、土壤的生态条件
1. 营养 土壤内有大量的有机和无机物质(动植物的残体、分泌 物、排泄物等) 2. pH 3. 5~8.5,多为5.5~8.5;适合于大多数微生物的生长 繁殖。 3. 透压 土壤内通常为0.3~0.6MPa,而在微生物(细菌)体内, G+为2.0~2.5 MPa,G-为0.5~0.6 Mpa。所以,土壤是 等 或低 溶液,有利于微生物吸收水份和营养。
这是一个美丽的
3. 生态系统的分类
由于生态系统可以小到一滴水,大到生物圈,所以分类有 多种。 根据生存环境分:如水体生态系统和陆地生态系统。各自 还可进一步细分,例如淡水生态系统和海水生态系统。根 据动态和静态可将淡水生态系统分为河流生态系统和湖泊 生态系统。
根据生物群落分:有动物生态系统、植物生态系统及微生 物生态系统,在这些生态系统内又可根据生存环境或生物 群落进一步细分。

《微生物学》主要知识点-08第八章微生物的遗传

《微生物学》主要知识点-08第八章微生物的遗传

第八章微生物的遗传概述:遗传(heredity or inheritanc® 和变异(variation)是生物体的最本质的属性之一。

遗传即生物的亲代将一整套遗传因子传递给子代的行为或功能。

变异指生物体在某种外因或内因的作用下所引起的遗传物质结构或数量的改变。

基因型(ge no type某一生物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的总和。

表型(phe no type)某一生物所具有的一切外表特征及内在特性的总和。

饰变( modification)不涉及遗传物质结构改变而发生在转录、翻译水平上的表型变化。

8.1遗传变异的物质基础8.1.1三个经典实验1. 经典转化实验:1928年F.Griffith以Streptococcus pneumoniae为研究对象进行转化(transformation)实验。

1944年O.T.Avery等人进一步研究得出DNA是遗传因子。

S strun A2. 噬菌体感染实验:1952年Alfred D.Hershey和Martha Chase用32P标记病毒的DNA,用35S标记病毒的蛋白质外壳,证实了T2噬菌体的DNA是遗传物质。

3.植物病毒的重建实1956年H.Fraenkel-Conrat用含RNA的烟草花叶病毒(tobacco mosaic virus,TMV)与TMV 近源的霍氏车前花叶病毒(Holmes ribgrass mosaic virus,HRV)所进行的拆分与重建实验证明,RNA也是遗传的物质基础。

8.2微生物的基因组结构:基因组(genome是指存在于细胞或病毒中的所有基因。

细菌在一般情况下是一套基因,即单倍体(haploid);真核微生物通常是有两套基因又称二倍体(diploid )。

基因组通常是指全部一套基因。

由于现在发现许多非编码序列具有重要的功能,因此目前基因组的含义实际上是指细胞中基因以及非基因的DNA序列的总称,包括编码蛋白质的结构基因、调控序列以及目前功能还尚不清楚的DNA序列。

微生物第八章试题及答案

微生物第八章试题及答案

微生物第八章试题及答案1. 试述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答案: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着分解者的角色,它们通过分解死亡的有机物质,将有机物质转化为无机物质,从而促进了物质循环。

此外,某些微生物还能进行固氮作用,为植物提供氮源,而一些光合细菌则能通过光合作用产生氧气。

2. 描述微生物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

答案:微生物在食品工业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如在发酵过程中,酵母菌用于面包和啤酒的生产,乳酸菌用于酸奶和奶酪的制作,而醋酸杆菌则用于醋的发酵。

此外,微生物还可用于生产酶制剂、食品添加剂和维生素等。

3. 阐述抗生素的发现对医学领域的影响。

答案:抗生素的发现极大地改变了医学领域,它为治疗由细菌引起的感染性疾病提供了有效的手段。

抗生素的广泛应用减少了感染性疾病的死亡率,提高了手术的成功率,并促进了现代医学的发展。

4. 列举几种常见的微生物分类方法。

答案:微生物的分类方法包括基于形态学的分类、基于生理生化特性的分类、基于遗传信息的分类等。

形态学分类主要依据微生物的形态特征,如细菌的菌落形态、真菌的孢子形态等。

生理生化分类则依据微生物的代谢类型、酶活性等生理生化特性。

遗传信息分类则是通过分析微生物的DNA序列来确定其分类。

5. 简述微生物在环境治理中的应用。

答案:微生物在环境治理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它们可以用于污水处理、土壤修复和大气污染控制。

例如,某些细菌能够分解污水中的有机污染物,而某些真菌则能够吸收土壤中的重金属。

此外,一些微生物还能通过代谢作用减少大气中的温室气体排放。

6. 描述微生物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

答案:微生物在农业生产中具有多种作用,包括提高土壤肥力、促进植物生长、防治植物病害等。

例如,固氮菌能够将大气中的氮转化为植物可利用的形式,而某些微生物则能够产生植物生长激素,促进植物生长。

此外,一些微生物还能产生抗生素,用于防治植物病害。

7. 列举几种常见的微生物疾病及其预防措施。

答案:常见的微生物疾病包括结核病、霍乱、肺炎等。

人教版生物选修一知识点内容总结归纳

人教版生物选修一知识点内容总结归纳

第一章:生物科学与社会发展1. 生物科学的发展历程:从古代的观察与描述,到现代的实验与分子生物学研究,生物科学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生物科学的研究手段和方法也在不断更新和改进。

2. 生物科学与社会发展的关系:生物科学的发展对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不仅推动了医学、农业、环境保护等领域的发展,还为人类社会带来了许多新的问题和挑战。

3. 生物伦理与人类未来:生物科学的发展引发了许多伦理问题,如基因编辑、克隆技术等。

我们需要在追求科学进步的同时,关注生物伦理问题,确保人类的未来。

第二章:细胞的分子组成1. 细胞的基本结构:细胞是生物体的基本单位,具有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等基本结构。

2. 细胞的分子组成:细胞主要由蛋白质、核酸、脂质和糖类等分子组成。

这些分子在细胞内发挥着重要的生物学功能。

3. 细胞的代谢:细胞通过代谢过程,将外界物质转化为能量和生物大分子,维持细胞的生命活动。

第三章:遗传信息的传递与表达1. 遗传信息的传递:遗传信息通过DNA分子在生物体内传递,DNA复制是遗传信息传递的基础。

2. 遗传信息的表达:遗传信息通过基因转录和翻译过程,转化为蛋白质分子,发挥生物学功能。

3. 遗传变异与进化:遗传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基础,通过自然选择和遗传漂变等机制,生物种群逐渐适应环境变化。

第四章:生命的起源与进化1. 生命的起源:关于生命的起源,目前有多种假说,如化学进化论、生命起源的热液喷口理论等。

2. 生命的进化:生物通过进化过程,逐渐适应环境变化,形成多样性的生物世界。

进化论是生物科学的重要理论之一。

3. 人类的起源与进化:人类起源于非洲,通过漫长的进化过程,逐渐形成了现代人类。

人类进化过程中,智力、语言和工具使用等特征逐渐发展。

第五章: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1. 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生态系统是由生物群落与其非生物环境相互作用形成的动态系统。

2. 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包括生物群落、生物种群和生物个体等不同层次的结构。

北师大生物七下第八章重点知识总结完美版

北师大生物七下第八章重点知识总结完美版

北师大生物七下第八章重点知识总结完美版一、再生与生活过程1.再生是指部分或全部组织损失后,在一定条件下重新生长和发育的能力。

2.动物再生:动物再生主要表现为修复和再生组织、器官和肢体的能力,如蚯蚓的再生节,蛇的再生尾巴,蟾蜍的再生肢体等。

3.植物再生:植物再生主要表现为通过无性生殖和分生组织的再生,如林木的扦插繁殖、茎叶的无性繁殖、受损植物的抽节再生等。

二、动物的再生1.平面再生:指有些动物可以通过切开身体沿一些特殊平面而分裂成两部分,两部分都能长出完整的身体。

2.体细胞核移植:指将体细胞核注入到去核卵细胞内,使其胚胎发育并分裂成胚胎。

3.组织器官再生:指动物体内的一些组织或器官受伤后,可以重新进行细胞分裂和再生,最终恢复原状。

4.超完全再生:指一些动物在受损的部位上能够再生出多出原有部位的组织。

三、植物再生1.无性生殖:植物通过茎叶、根茎、根等组织无性繁殖,能够迅速繁殖大量的植株。

2.切花扦插:通过将茎叶切下插入土壤,茎叶能够长出新的根系并发芽生长。

3.分生组织再生:切取植物中的分生组织(如茎的韧皮部、根的尖端),能够再生成完整的植株。

4.抽节再生:当植物茎受损时,损伤部位上的分生组织可以迅速活化并产生抽节,修复受损。

5.诱导体再生:通过适当的培养基和激素处理,可以诱导植物细胞、组织进行再生,如愈伤组织的形成。

四、激素与植物再生1.激素是由植物内部分泌的生物活性物质,能够调控植物生长发育的各个阶段。

2.不同激素对植物再生有不同的作用,如生长素能够促进植物细胞分裂和伸长,赤霉素能够促进植物的生长和开花,激动素能够抑制植物的生长等。

3.在植物再生过程中,合理使用激素可以促进细胞分裂和组织再生,提高再生效率。

五、再生与生活1.再生对生物的生存能力和适应环境的能力有重要影响,有利于保持生物种群的稳定和修复生态环境。

2.科学利用再生技术可以对植物进行大规模繁殖,并利用植物再生组织进行真核转化和基因转移等研究。

受损生态系统的修复

受损生态系统的修复

③控制污染源;
④科学调控河水流量和流速; ⑤加强渔业管理。
四、受损湖泊生态系统的修复
1.湖泊生态系统的受损及原因
环境污染 水利建设 过度放养
湖泊的富营养化 外来种的侵入
2.受损湖泊生态系统的修复
严禁围湖造田
营造林地
加大人为调控
人工清淤
五、矿区废弃地的修复
尾矿的综合利用
从废弃物中进一步回收有价元素
根据生态系统受损过程中发生的变化,可以划分为:
1.突发性受损 生态系统受到特别强烈的干扰,受 害时间短,速度快,局部受损程度 严重,受损后系统恢复能力弱,系 统靠自然恢复的时间长。 2.跃变式受损 是指生态系统在受到持续干扰作用 下,最初并未表现出明显的损伤, 随着干扰的持续,破坏性进一步累 积,达到一定程度后突然剧烈变化 的一种形式。
(4)林业生态工程技术 生态工程的分支,是根据生态学、林学 及生态控制论原理,设计、建造与调控以木 本植物为主的人工复合生态系统的工程技术, 其目的在于保护、改善与持续利用自然资源 与环境。
人为干扰
初始森林生态系统
自然干扰
自然恢复 人为调控
轻微受害 (可逆的)
严重受害 人为干预措施 (不可逆) 自然过程
耗散结构原理 一个开放系统的有序性来自非平衡态,也 就是说,系统的有序性因系统向外界输出熵值 的增加而趋于无序,要维持系统的有序性,必
须有来自于系统之外的负熵流的输入,即有来
自于外界的能量补充和物质输入。
限制因子原理 在生态工程中注意限制因子原理的意义:
一是:若能正确运用生态因子规律,可建立生 态系统的反馈调节,使某些不希望出现 的生态现象得到抑制; 二是:消除控制限制因子的作用,因为限制因 子的限制作用是有条件的,是相对的。

第八章 环境修复材料

第八章 环境修复材料
10
转基因植物修复 利用生物工程的方法将某种基因转移到一种植物体中, 使该植物具有植入基因所带的所有性质, 如此便得到转基 因植物。 例如,将细菌有机汞裂解酶基因B转移到一种植物体 中,可使植物能吸收甲基汞(神经毒性)。
化学式,X 是任何形式的离子
11
(4)植物挥发 植物将污染物吸收到体内后并将 其转化为气态物质从植物表面组织空 隙中释放到大气中的一种植物修复方 法。如桉树降解三氯乙烯(TCE)、甲基 叔丁基醚(MTBE),印度芥菜降解硒化 合物;烟草挥发甲基汞。
1 特定的植物只能生长在一定的气候、土壤条件下,且植物对 污染物的吸收具有选择性。 2 植物只能生活在污染物浓度在其耐受能力以下的环境中, 超过耐受能力,就会受到毒害,影响修复效果。为了达到良好 的修复效果,一般要选择生物量大,生长周期短,对重金属等 污染物质累积的部位易于收割处理的植物。这些均使超积累植 物的选择受到限制。 3 植物修复一般需要较长的时间, 且需多次修复才能达到最 佳效果。在污染物的最终处理上,一般是对植物进行焚烧处理, 污染物的灰化成分中, 含量高的组分可回收利用,低的填埋处 理,但是如果处理不当,也会造成二次污染。
值降低,并形成缓冲系而避免了碱对植物的危害。 种植积聚钠、钾的植物,在它们生长的晚期,将它们从种 植的土地上移走,这样就可降低种植区盐碱化土壤中含盐量。
7
植物修复可广泛应用于土壤、大气和水污染的治理。根据其 作用机理,可将其分为以下几个类型。 (1) 植物固化 在植物的根区, 存在着能促进氧化、还原和固定金属的生 化物质,同时根结构中亦存在着束缚膜蛋白质,这将在根系统 中吸附并稳定重金属,从而减少土壤中重金属的流动性,阻止 其向深层土壤或地下水中扩散, 但并不为植物利用, 即根系对 污染物起固定作用。

《环境生物学及实验》课程教学大纲

《环境生物学及实验》课程教学大纲

环境生物学及实验Environmental Biology and Experiment一、课程基本情况课程类别:学科基础课课程学分:3 学分课程总学时:48 学时,其中讲课:32 学时,实验(含上机):16 学时,课外0 学时课程性质:必修开课学期:第3学期先修课程:普通生物学,环境科学概论适用专业:环境科学教材:《环境生物学》,孔繁翔,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开课单位: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环境科学系二、课程性质、教学目标和任务环境科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涉及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和工程技术等广泛领域。

环境生物学是20世纪50年代环境问题成为全球性重大问题时,生物学家在运用生命科学的理论和方法,认识环境问题实质并寻找解决环境问题途径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门新兴边缘学科,并与环境地学、环境化学、环境物理、环境医学、环境经济学、环境管理学等学科共同构成环境科学。

在环境科学的高等教育中,如果没有环境生物学的教学内容,那么环境科学就会成为一门没有生命的科学。

因此,了解与掌握环境生物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是环境类各专业人才认识和解决环境问题所必需的。

本课程主要讲授环境生物学基本知识,旨在培养学生应用生物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环境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和要求绪论(2学时)1.1环境科学概论与环境生物学(1学时)(1)初步了解环境问题与环境科学的产生与发展;(2)了解重大环境问题;(3)掌握环境生物学的概念与研究对象重点:环境问题;生态环境破坏难点:环境生物学的概念与研究对象1.2环境生物学概述(1学时)(1)熟悉环境生物学的任务和研究方法(2)理解环境生物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及发展趋势重点:环境生物技术的发展;难点:环境生物学的研究方法;环境生物学与相关学科间的关系第一章环境污染物在生态系统中的行为(4学时)1.1环境污染概述(1学时)(1)了解环境污染物;(2)理解污染源和污染物;(3)掌握优先污染物重点:环境污染物和污染源的概念难点:优先污染物的概念2.2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与转化(1学时)(1)了解污染物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2)理解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及污染物的形态和分布(3)掌握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转化重点: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及污染物的形态和分布难点: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转化2.3污染物在生物体内的生物运转和生物转化(1学时)(1)了解生物运转的概念(2)理解污染物在生物体内运转的方式(2)掌握污染物在生物体内运转和转化的过程及相关的反应重点:污染物在生物体内运转的方式难点:污染物在生物体内运转和转化的过程及相关的反应2.4污染物在生物体内的浓缩、积累与放大(0.5学时)(1)了解生物浓缩模型(2)理解生物浓缩机理(2)掌握重点:生物浓缩、生物积累和生物放大的基本概念难点:生物浓缩机理2.5生物对污染物在环境中行为的影响(0.5学时)(1)了解生物引起的环境污染(2)掌握金属的生物转化重点:生物引起环境污染的机理难点:金属的生物转化3.第二章污染物对生物的影响(4学时)3.1污染物在生物化学和分子水平上的影响(1学时)(1)了解生物机体酶的基本概念(2)理解污染物对生物大分子的影响(3)掌握污染物对生物有机酶和生物大分子影响的机理重点:污染物对生物有机酶和生物大分子影响的机理难点:污染物对生物有机酶和生物大分子影响的机理3.2污染物在细胞和器官水平上的影响(1学时)(1)了解污染物对生物有机体细胞和组织器官影响的概念(2)理解污染物对生物有机体细胞产生影响的机理(3)掌握污染物对生物有机体在器官水平产生影响的机理重点:污染物对生物有机体细胞产生影响的机理难点:污染物对生物有机体在器官水平产生影响的机理3.3污染物在个体水平上的影响(1学时)(1)了解环境生物学意义上的死亡的定义(2)理解污染物对生物体行为和繁殖的影响(3)掌握污染物对生物个体生长和发育的影响机理重点:污染物对生物个体生长和发育的影响机理难点:污染物对生物个体生长和发育的影响机理3.4污染物在种群和群落水平的影响(0.5学时)(1)了解生物种群和生物群落的概念(2)理解污染物对生物种群的影响极其机理(3)掌握污染物对生物种群的影响极其机理重点:污染物对生物种群影响的影响难点:污染物对生物群落影响的机理3.5化学污染对生物的联合作用(0.5学时)(1)了解污染物对生物的联合作用类型(2)理解联合作用的研究方法(3)掌握协同作用、相加作用、独立作用和拮抗作用的概念重点:协同作用、相加作用、独立作用和拮抗作用的概念难点:联合作用的研究方法第三章污染物的生物效应检测4.1生物测试及方式(0.5学时)(1)了解影响生物测试的因素及标准(2)理解生物测试的分类以及试受生物的选择(3)掌握生物测试的定义重点:生物测试的内容与方法难点:影响生物测试的因素及标准4.2一般毒性试验(1学时)(1)了解表示毒性的常用参数(2)理解急性毒性试验、亚慢性和慢性试验的区别及方法(3)掌握蓄积毒性试验的方法重点:蓄积毒性试验的方法难点:急性毒性试验、亚慢性和慢性试验的区别及方法4.3生物的分子和细胞水平检测(1学时)(1)了解加合物测定的方法(2)理解抗氧化防御系统的检测方法(3)掌握一般代谢酶的活性测定和解毒系统酶类诱导作用的检测重点:一般代谢酶的活性测定和解毒系统酶类诱导作用的检测难点:一般代谢酶的活性测定和解毒系统酶类诱导作用的检测4.4生物致突变、致畸和致癌效应检测(1学时)(1)了解污染物对生物致突变的类型(2)理解生物生物致突变、致畸和致癌效应的概念以及致畸作用的评价(3)掌握生物致突变、致畸和致癌效应检测的方法和机理重点:生物致突变、致畸和致癌效应的检测方法难点:生物致突变、致畸和致癌效应的检测机理4.5微宇宙法(0.5学时)(1)了解微宇宙法及定义(2)理解标准化水生微宇宙、烧杯水生微宇宙和室外水生微宇宙(3)掌握土壤核心微宇宙和模拟农田生态系统的方法重点:土壤核心微宇宙和模拟农田生态系统的方法难点:模拟农田生态系统的方法第四章环境质量的生物监测与生物评价(4学时)5.1生物监测和环境质量评价概念(0.5学时)(1)了解环境质量的概念(2)理解环境质量的基本内涵(3)掌握生态监测的概念与分类重点:环境质量的基本内涵难点:生态监测的概念与分类5.2生物监测与评价(1学时)(1)了解大气污染生物监测的方法及大气污染的生物学分级(2)理解评价大气污染的相关指标(3)掌握水污染的生物监测及评价方法与指标重点:评价大气污染的相关指标难点:水污染的生物监测及评价方法与指标5.3生态环境质量评价(1学时)(1)了解环境质量及其基本内涵和生态环境质量的背景问题(2)理解环境质量预测方法(3)掌握生态环境质量评价参量的选择及其数量表征重点:环境质量语法方法难点:生态环境质量评价参量的选择及其数量表征5.4化学品生态风险评价(1学时)(1)了解风险和生态风险评价的定义(2)理解生态风险评价的内容和化学品生态风险评价的信息系统(3)掌握生态风险评价的程序重点:生态风险评价的内容和生态风险评价的程序难点:化学品生态风险评价的信息系统5.5 有害物理因素的生物学效应的评价(0.5学时)(1)环境噪声、放射性污染和射频电磁辐射污染的概念(2)理解环境噪声、放射性污染和射频电磁辐射污染的生物学效应(3)掌握环境噪声、放射性污染和射频电磁辐射污染的生物学评价方法重点:环境噪声、放射性污染和射频电磁辐射污染的生物学效应难点:环境噪声、放射性污染和射频电磁辐射污染的生物学评价方法6 第五章环境污染生物净化的原理(3学时)6.1环境污染净化概述(1学时)(1)了解环境污染物的类型和来源(2)理解环境污染治理方法(3)掌握环境污染的污染与净化指标重点:环境污染的类型及其治理方法难点:环境污染的污染与净化指标6.2生物对污染物净化原理(2学时)(1)了解废水生物处理的类型(2)理解废水生物处理的原理(3)掌握微生物对污染无的降解与转化重点:废水生物处理的降解与转化难点:废水生物处理的原理7.第六章环境污染物的生物净化方法(5学时)7.1废水的好氧生物处理(1.5学时)(1)理解生物膜法对废水的处理方法及原理(2)掌握活性污泥法对废水的处理方法和原理重点:活性污泥法和生物膜法对废水的处理方法难点:活性污泥法和生物膜法对废水的处理原理7.2废水的厌氧生物处理(1学时)(1)了解对高浓度有机废水厌氧处理与好氧处理的经济分析(2)理解厌氧生物处理的类型和运行过程的安全(3)掌握厌氧生物处理的原理及过程重点:厌氧生物处理的原理及过程难点:厌氧生物处理的原理及过程7.3特定微生物处理及组合工艺(1学时)(1)理解光合细菌法处理废水(2)掌握典型的生物处理废水的组合工艺重点:典型的生物处理废水的组合工艺方法难点:典型的生物处理废水的组合工艺原理7.4废水的微生物脱氮除磷(0.5学时)(1)微生物脱氮工艺及其机理(2)微生物除磷工艺及其机理重点:微生物脱氮除磷工艺难点:微生物脱氮除磷机理7.5固体废弃物的微生物处理(0.5学时)(1)了解堆肥(2)理解卫生填埋(3)掌握厌氧发酵(消化)及机理重点:卫生填埋和厌氧发酵难点:厌氧发酵的机理7.6大气污染的微生物处理(0.5学时)(1)了解煤炭微生物脱硫(2)理解微生物对无机废气和有机废气的处理重点:微生物对无机废弃的处理8第八章现代生物技术与环境污染治理(2学时)8.1现代生物技术的概况(1学时)(1)了解现在生物技术的概况(2)理解现在生物技术在环境中的应用前景(3)掌握各类生物技术在环境污染治理中的应用重点:基因工程、酶工程和细胞工程在环境污染治理中的应用难点:基因工程的基本过程以及治理环境污染中的机理8.2生态工程与污水处理系统(1学时)(1)了解生态工程(2)理解污水土地处理系统和生态工程与生态农业(3)掌握氧化塘和水生生物塘重点:氧化塘和水生生物塘在处理污水中的应用难点:生态工程运行的机理9第八章污染环境的生物修复(4学时)9.1生物修复的概念及其原理(2学时)(1)理解生物修复的概念及其原理(2)生物修复中主要生物种类及其修复原理重点:生物修复的概念及生物修复中主要的生物种类难点:生物修复的原理9.2生物修复工程技术(2学时)(1)了解生物修复工程技术的可行性(2)理解地下水生物修复工程技术(3)掌握地表水和土壤生物修复工程技术重点:地表水和土壤生物修复工程技术难点:土壤修复技术的实际应用四、课程考核(1)作业和报告:作业:课程论文:篇;(2)考核方式:闭卷考试或半开卷考试(3)总评成绩计算方式:平时成绩20%、期末考试成绩80%五、参考书目1.《环境毒理学基础》,高等教育出版社,孟紫强,2003年出版2.《环境生物学》,科学出版社,段昌群,2005年出版3.《环境生物技术》,科学出版社,周少奇,2003年出版4.《陈阅增普通生物学(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吴湘钰,2005年出版;5.《环境生物学实验技术》,化学工业出版社,张清敏,2005年出版。

生物8下思维导图

生物8下思维导图

生物8下思维导图第一章:生命的物质基础1.1 细胞的结构和功能细胞膜:保护细胞,控制物质进出细胞质:包含细胞器,进行生命活动细胞核:控制遗传信息,调控细胞活动1.2 细胞的代谢新陈代谢:物质和能量的转化过程呼吸作用:释放能量,产生ATP光合作用:利用光能合成有机物1.3 细胞的分裂和分化细胞分裂:细胞数量增加细胞分化:细胞形态和功能变化第二章:遗传和变异2.1 遗传的分子基础DNA:遗传信息的载体基因:控制遗传特征的基本单位2.2 遗传的传递方式有性生殖:通过配子传递遗传信息无性生殖:通过母体直接产生后代2.3 变异的原因基因突变:基因序列发生改变基因重组:基因的重新组合第三章:生物的进化和适应3.1 生物进化的证据化石:记录生物的演化历史地理分布:生物在不同地区的分布情况3.2 自然选择和适者生存自然选择:环境对生物的选择作用适者生存:适应环境的生物更容易生存3.3 生物多样性的保护生物多样性:不同物种的多样性保护措施: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方法第四章: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4.1 生态系统的组成生物群落:相互作用的生物群体非生物环境:影响生物生活的环境因素4.2 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能量流动:能量在生态系统中的传递物质循环:物质在生态系统中的循环4.3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调节稳定性:生态系统对外部干扰的抵抗力调节机制: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第五章:人类对生物圈的影响5.1 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环境污染:对生物圈的影响5.2 生物多样性的丧失物种灭绝:生物多样性的减少生物入侵:外来物种对本地物种的影响5.3 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可持续发展:满足当前需求,不损害未来世代的需求生态保护:保护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生物8下思维导图第六章:生物技术的应用6.1 基因工程基因克隆:复制特定基因基因编辑:修改特定基因序列6.2 生物制药药物研发:利用生物技术开发新药生物反应器:利用生物体生产药物6.3 生物农业转基因作物:提高产量和抗病性生物肥料:利用微生物改善土壤质量第七章:生物伦理和社会问题7.1 生物技术的伦理问题基因歧视:基于基因信息的不公平对待基因隐私:个人基因信息的保护7.2 生物技术的社会影响就业机会:生物技术行业的发展社会伦理:生物技术对人类社会的伦理挑战7.3 生物技术的法规和监管伦理审查:确保生物技术研究的伦理合规性法规监管:规范生物技术的应用和商业化第八章:未来生物学的展望8.1 个性化医疗基因诊断:根据个人基因信息制定治疗方案基因治疗:修复或替换异常基因8.2 合成生物学人工合成生命:设计和构建人工生物系统生物材料:利用生物体制造新型材料生物信息学:利用计算机技术分析生物数据生物8下思维导图第九章: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9.1 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物质循环:维持地球化学元素的平衡能量流动:调节生态系统的能量分配水循环:调节水分的分布和利用9.2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与调节机制反馈机制: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物种多样性: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9.3 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服务的影响环境污染:破坏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生态系统退化:导致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下降第十章: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与管理10.1 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物种多样性: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功能基因多样性:提供遗传资源,适应环境变化10.2 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策略保护自然保护区:保护生物多样性的热点区域生态修复:恢复受损的生态系统10.3 生物多样性的可持续利用生态旅游:促进经济发展,保护生物多样性生物资源的合理利用:确保生物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第十一章:生物科学的前沿领域11.1 系统生物学细胞网络:研究细胞内各个组分之间的相互作用代谢组学:研究生物体内代谢物的组成和变化11.2 生态基因组学基因组进化:研究基因组在进化过程中的变化环境基因组学:研究环境对基因组的影响11.3 生物学与信息技术生物信息学:利用计算机技术分析生物数据数据科学:应用统计学和计算机科学方法研究生物问题生物8下思维导图一、细胞的结构和功能1. 细胞的结构细胞膜:细胞的外层,具有保护作用,并控制物质的进出。

七年级生物上册第8章《人体的营养》知识点

七年级生物上册第8章《人体的营养》知识点

七年级生物上册第8章《人体的营养》知识点一、食物中的营养物质:1、人体需要的六类营养物质:糖类、脂肪、蛋白质、水、无机盐和维生素。

供能物质是:糖类、脂肪、蛋白质。

非供能物质:水、无机盐、维生素。

供能顺序:糖类、脂肪、蛋白质。

2、三大供能物质的功能:糖类:主要能源物质,脂肪:备用能源物质,蛋白质:建造和修复身体的重要原料。

同等重量的脂肪和糖类,脂肪释放的能量最多。

蛋白质是构成细胞的基本物质。

3、组成人体细胞的主要成分是水,约占体重的60%-70%。

4、无机盐:属于无机物,不能提供能量。

维生素:属于小分子有机物,不是构成细胞的主要原料,不为人体提供能量。

植物性食物不含维生素A,但绿色蔬菜、瓜果和胡萝卜等食物中含有胡萝卜素,胡萝卜素在人体内可以转化为维生素A。

维生素D可以促进钙的吸收。

第七类营养素:膳食纤维。

人无法消化纤维素,所以纤维素不能为人体生命活动提供能量,但是膳食纤维可以促进胃肠的蠕动和排空,对人体维持健康的状态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消化和吸收:1、消化:(1)食物在消化道内分解成可以被细胞吸收的物质的过程叫做消化。

水、无机盐、维生素等小分子物质能够直接通过细胞膜被细胞吸收。

淀粉、蛋白质和脂肪等大分子物质必须先分解成小分子的有机物,才能被细胞吸收。

2、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实验证明:馒头变甜与唾液的分泌、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都有关系。

3、消化系统的组成:人体的消化系统是由消化道和消化腺组成的。

(1)消化道由上到下依次是:①口腔:牙齿咀嚼磨碎食物;舌的搅拌,使食物与唾液混合。

②咽和食道:食物的通道,没有消化作用。

③胃:通过蠕动,使食物和胃液混合,并初步消化蛋白质。

④小肠: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场所(可蠕动,起始部位为十二指肠)。

⑤大肠:通过蠕动,将食物残渣推向肛门(起始部位为盲肠)。

⑥肛门:粪便排出体外的出口。

(2)消化腺:①唾液腺:分泌唾液(通过导管流入口腔),唾液淀粉酶能初步消化淀粉。

②胃腺:分泌胃液,胃蛋白酶能初步消化蛋白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8章 环境污染生物修复技术
1
8.1 生物修复的基本内容与原理
广义的生物修复通常是指利用各种生物(包括微生物,动物
和植物)的特性,吸收、降解、转化环境中的污染物,使受
污染的环境得到改善的治理技术,一般分为植物修复、动物
修复和微生物修复三种类型。
狭义的生物修复通常是指在自然或人工控制的条件下,利用

接种微生物或引种超积累植物 添加营养物 提供电子受体 提供共代谢底物以诱导共代谢酶产生 添加表面活性剂




10
8.4 生物修复三原则
什么原因使自然净化速度变慢?
11
自然条件下 DO不足 由于三方 面的原因
生物修复技术系统中 供氧
营养盐缺乏
添加氮、磷等营养盐
接种、驯化高效菌 快速去除污染物
缺乏合适的降解 微生物或微生物 数量(浓度)过 低 净化速度缓慢
蔬菜重金属含量(mg/kg)
铅 镉
0.2 0.05 莴苣 小青菜 大白菜 甘蓝 葫芦 标准
蔬菜品种(春季)
温州市部分蔬菜基地蔬菜重金属污染情况调查
(王亮等,2000年,内部资料)
23
杭州市城郊转塘等十一个蔬菜基地 土壤的重金属含量(mg/kg)
元素 含量范围 平均值
土壤背景值 土壤环境质 量标准(II 级)
铜 18.5-55.2 33.8 18.52 50
锌 56.3-177.0 107.8 76.91 200
铅 18.9-52.3 33.8 16.83 250
引自:谢正苗等,杭州市郊菜园土部分重金属污染状况的调查研究
25
土壤污染的原因 • 土壤自净作用:指进入土壤的污染物,在土壤矿物 质、有机质和土壤微生物的作用下,经过一系列的物 理、化学及生物化学反应过程,降低其浓度或改变其 形态,从而消除或降低污染物毒性的现象。 土壤发生污染是由于进入土壤的污染物净积累。 人类活动向土壤施加有害物质,是加速土壤污 染,引起土壤环境质量恶化加剧的主要原因。 导致土壤污染人类活动:工农业生产、生活废弃 物排放,如开矿、冶炼、化工生产、施肥等等。
使用适合的环境条件

适合的环境条件:要控制或改变环境条件,使 微生物的代谢和生长活动处于最佳状态。
15
8.5 生物修复和生物处理
不同之处
生物修复 主要控制环境中的污染物 生物处理 控制排放口污染物
降解的化学品多是比较难降解 多是比较容易降解的有机物 的有毒化学品的复杂混合物 进行降解的基体常是多相的非 在精心设计的工程系统中进行 均质的环境

非生物因素 温度、pH值、湿度水平、盐度、有毒物质、
静水压力

营养物质:需添加氮、磷营养元素 电子受体:环境中的有机污染物在微生物的作用下被氧
化分解时需耗氧。

复合基质 微生物的协同作用:多数生物降解过程需要两种或更多
种类微生物的协同作用。

捕食作用
种植植物
7
8
9
3.生物修复的基本措施
17
据报道
中国重金属污染耕地总计:2000万公顷 中国有机物污染农田总计:6000万公顷
18
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计划纲要》决定从 2006年起“开展全国土壤污染现状调查,综合治理土壤污染”。 2006年7月18日,国家环保总局组织召开全国土壤污染状况 调查视频会议,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7月18日在北京启动。 全国土壤现状调查及污染防治项目由环保总局和国土资源 部共同承担,包括八个专题,总经费预算约为10亿元,将在除 台湾省和港澳地区以外的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所辖全部陆地 国土展开,计划在三年半左右的时间完成。
3
生物修复的基本定义
生物修复是针对受污染场地(面源污染,污染物已进入环境)
利用生物自净功能或强化生物净化功能对污染物进行降解的 过程。
生物修复的目的是将污染物浓度降低到低于检测限或低于环
境标准规定的安全浓度。
4
8.3 生物修复的影响因素与基本措施
1.用于生物修复的生物种类

土著微生物 外来微生物 基因工程菌
20
90 80 70 60 50 40 30 20 10 0
蔬菜重金属污染面积占调 查数的%
轻污染 中污染 重污染


铅 重金属


宁波市部分蔬菜基地蔬菜重金属污染情况调查
(陆正松等,2000年,内部资料)
21
温州市城郊兴通桥等六个蔬菜基地 土壤的重金属含量(mg/kg)
元素 铜 锌 215.31552.4 575.6 91.1 200 铅
38

b生物强化法
生物强化法是指在生物处理体系中投加具有特定功能的微生物 来改善原有处理体系的处理效果,如对难降解有机物的去除等。投加 的微生物可以来源于原来的处理体系,经过驯化、富集、筛选、培养 达到一定数量后投加,也可以是原来不存在的外源微生物。在生物强 化技术的实际应用中这两种方法都有采用,这取决于原有处理体系中 的微生物组成及所处的环境。
19
宁波市江东等五个蔬菜基地 土壤的重金属含量(mg/kg)
元素 含量范围 平均值
土壤背景值

17.3-50.7

59.5-194.3



47.3-68.4
19.0-63.5 0.035-0.298
33.3 21.1
110.3 88.2
43.4 26.7
0.194 0.100
54.6 55.0
引自:陆正松等,土壤环境、施肥与农产品品质的关系
49
பைடு நூலகம்

B土壤堆积(soil piles/biopiles)
将含污染物的土壤挖掘处理,堆放在不透水的衬层上。 在堆放的土壤中设臵通气管道,通入空气或O2或抽真空 以促进污染物的好氧降解。含有营养物质的液体施用于土 壤表面,以促进微生物活性,渗滤液被收集并循环于堆积
土壤中。
50

C堆肥法 堆肥法(composting)是处理固体废弃物的传统技术,被用于受石油、 洗涤剂、多氯烃、农药等污染土壤的修复处理,取得了很好的处理效果。 堆肥过程中,将受污染土壤与水(达到至少35%含水量)、营养物、泥 炭、稻草和动物肥料混合后,使用机械或压气系统充氧,同时加石灰以 调节pH。经过一段时间的发酵处理,大部分污染物被降解,标志着堆肥 完成。经处理消除污染的土壤可返回原地或用于农业生产。堆肥法包括 风道式堆肥处理、好气静态堆肥处理和机械堆肥处理。
特定的微生物降解、清除环境中污染物的技术。
2
植物萃取、植物稳定、根 基修复、植物转化、根际 过滤、植物挥发等
植物修复
利用植物去治理水体、土壤和底泥 等介质中的污染的技术 利用微生物将环境中的污染物 降解或转化为其他无害物质的过程
生物修复
微生物修复
动物修复
通过土壤动物群的直接或间接作用 而修复土壤污染的过程
的分解。
42
植物—微生物联合修复
利用植物及其根际微生物共存体系净化土壤中有机污染 物 。大部分植物根上都有菌根菌生长,菌根菌和植物共生具 有独特的代谢途径,可代谢自生菌不能降解的有机物。
43
光修复的特点
可同时去除有机污染物和重金属、放射性核素,适用于大面积、低污染的位点。 其费用与其他生物处理技术相比较低。但通常速率较低,需要时间较长。且对于吸 附力较强或已经老化或处于螯合状态的有机物不宜用此技术。
27
土壤污染的危害
• • • • 造成减产、导致严重的直接经济损失 导致食物品质下降 通过食物链危害人体健康 导致其他环境(大气、地表水、地下水污染, 生态系统退化等)问题
28
典型修复技术的流程及原理
污染土壤修复工作流程
可处理计划
系统分析 应急对策
长期对策
净化处理 原位修复 原位分解 异位修复 原位提取 分离分解净化
44
植物修复有机污染物的方式主要以植物固定、植物降解为主。 紫花苜蓿, 黑麦草, 小蓝茎草已成功地用于土壤中PAHs的修复,在6个
月内可以将PAHs总量降低57%;银合欢可以吸收和代谢二溴甲烷、三氯
乙烯;转基因胡萝卜根须中聚集的苯酚浓度可达1000mmol/L,氯酚 50mmol/L,在120h内可降解90% 以上的苯酚类化合物,研究表明根须中
16
8.6生物修复技术的应用
1 土壤的生物修复
土壤污染的概念
土壤污染是指进入土壤中的有害、有毒物质超出土壤的自 净能力,导致土壤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性质发生改变,降低 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并危害人体健康的现象。 土壤污染直接的影响是土地生产力的下降;通过土壤 -植 物 - 动物 - 人体食物链的污染,危害人体健康、威胁人类生存; 土壤污染还危害其他环境要素如水体,大气等。
39

C.生物通气法(bioventing) 生物通气法(bioventing)是向土壤亚表层供给空气或O2,促进不饱
和层中污染物生物降解的技术。这项技术只能用于不饱和层土壤。
40
生物通风技术一般流程:
生物通风原位处理方式示意图
41

D.光修复(photoremediation) 光修复(photoremediation)是直接或间接利用高等 植物分解有机物的技术。光修复过程可能包括植物对污染 物质的吸收及植物根部及根部附件土壤中微生物对污染物
37
稳定处理 原位稳定 异位稳定
土壤原位生物处理

a土地耕作法
土地耕作法(land farming)就是对污染土壤进行耕犁处 理。在处理过程中施加肥料,进行灌溉,施加石灰,从而尽可 能为微生物代谢污染物提供一个良好环境,使其有充足的营养、 水分和适宜的pH 值,保证生物降解在土壤的各个层面上都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