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高考第一轮复习】基础再现第一讲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和对外关系(一)

合集下载

6-1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和对外关系

6-1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和对外关系

专题6 第1讲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和对外关系一、选择题1.下列图片反映了中国近代史上两次历史性的巨变,对两次巨变共同点的认识正确的是()A.成为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新起点B.改写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历史C.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D.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政体[答案] A[解析]读图:第一幅图反映了辛亥革命,中华民国的建立,建立了亚洲第一个民主共和国;第二幅图反映了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

2.(2011·浙江·19)社会学家费孝通回忆参加北平市第一次各界人民代表会议时说,“踏进会场,就看见很多人,穿制服的,穿工装的,穿短衫的,穿旗袍的,穿西服的,穿长袍的,还有位戴瓜帽的——这许多一望而知不同的人物,会在一个会场里一起讨论问题,在我说是生平第一次。

”从中可以获悉()A.费孝通是北京市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B.会议召开匆忙,代表们还来不急换上正装C.出席会议的普通工人代表居绝大多数D.人民代表会议具有广泛的代表性[答案] D[解析]本题考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意在考查考生对材料信息的解读能力。

题干中参加会议者的衣着代表的是不同阶层、性别的人士,从中反映出的是人民代表大会成员来源于社会的各个方面,这体现出会议代表的广泛性。

A、B、C各项的信息解读不正确。

3.(2011·江苏·9)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在参加北平市首次各国人民代表大会后,感慨万端:“我踏进会场,就看见这么多人,穿制服的,穿工装的,穿短衫的,穿旗袍的,穿西服的,穿长袍的,还有位戴瓜帽的——这许多一望而知不同的人物,会在一个会场里一起讨论问题,在我说是生平第一次。

”材料中的“第一次”从侧面反映出新社会的政治生活和社会变革具有()①平等性②广泛性③继承性④深刻性A.①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②③④[答案] C[解析]两省的高考试题选取了相近的材料,但题型设计不同。

第2题是不完整式材料题,第3题是组合式材料题。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及对外关系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及对外关系

返回
全面认识台湾问题 1.由来:1895 年,日本通过《马关条约》割占台湾全岛及 所有附属各岛屿;1945 年抗战胜利后光复。1949 年,国民党败 退台湾,形成台湾问题。 2.促进两岸关系缓和与发展的因素 (1)海峡两岸人民血脉相连,文化一脉相承。结束海峡两岸分 裂状态,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全体中国人民 的共同愿望。 (2)“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的制定及成功实践对海峡两 岸关系产生了积极影响。
返回
1.(2017·浙江 11 月学考)2017 年是内蒙古自治区成立 70 周年。新
中国成立后,依据宪法规定,其他四个民族自治区相继建立。
观察下图,指出其成立的先后顺序
()
A.①③②④ C.②④①③
B.②①③④ D.④③②①
返回
考点 2 “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及其实践
一、“一国两制”的构想 1.基本含义:即“一个国家,两种制度”。在中华人民 共和国内(前提),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主体),台湾、香港、 澳门地区实行资本主义制度(补充)。 2.形成过程 (1)1979 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 宣布采用和平方式统一祖国的方针。
的召开
确保人民 政治上标志着
民主权利 向社会主义过
渡的实现
根本 政治 制度
返回
政治 制度
背景
民族 区域 自治 制度
中国是由56 个民族组成 的统一的多 民族国家; 新中国实行 民族平等、 民族团结和 各民族共同 繁荣的原则
建立发展
主要 职能
备 意义

建立:《共同
满足少数民
纲领》规定 少数民 族当家做主
返回
[灵犀一点]
“一国两制”的基本内涵

【2013高考第一轮复习】整合知识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

【2013高考第一轮复习】整合知识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第1课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一、新中国诞生1、背景:(1)军事上:解放战争基本取得胜利;(2)政治上,国民党反动统治已被推翻;(3)思想上,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作了理论准备。

(4)中国人民第一届政治协商会议召开作了组织上的准备。

(3)党七届二中全会召开(1949年春、河北西柏坡)内容:第二次工作重心转移即由乡村转移到城市。

确定了政治、经济、外交方面的基本政策。

意义:为建立新中国作了理论准备。

(4)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会议召开(1949年9月,北平)。

内容:确定了国名、国旗、国徽、国歌;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新中国是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为施政纲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选举产生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

2、开国大典(1949年10月1日,标志新中国诞生)3、意义:(1)国内:结束了三座大山压迫剥削中国人民的历史,使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成为真正具有独立主权的国家;标志新民主主义革命结束。

(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了人民民主政权),为国家政治建设的逐步开展奠定了牢固的基石,中国历史进入一个新纪元。

(2)国际:是继俄国十月革命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之后世界历史上最重大的事件。

(增强了世界政治力量的对比)。

二、一届人大(1954年,北京)——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创立:1、背景:到1952年,全国范围的大规模军事行动已经结束,土地改革基本完成,国民经济恢复的任务与顺利实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与工业化建设全面展开。

1953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成立奠定了法律和组织基础。

2、内容:①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性质: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规定了国家性质:人民民主国家;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民主集中制;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3、意义: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原则,是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开创了人民民主全新阶段(是中国人民政治生活中进一步民主化的标志),进一步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制度,从法律上为新中国的政治建设提供了保障。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综合3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及对外关系 人民版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综合3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及对外关系 人民版



2.曲折发展历程
历程 时间 表现
原因
认识
初步 形成
1949 年 新中国 成立
新政协召开,形成 中国共产党领导 的多党合作和政 治协商制度
构建 完成
新中国 成立到 20 世纪 60 年代 初
人民代表大会制 度、中国共产党 领导的多党合作 和政治协商制 度、民族区域自 治制度
新民主主义革命基
本胜利;中国共产党 和各民主党派团结 建国


(3)第三次是改革开放以来,按照“平等互利、形式多样、讲求实 效、共同发展”的四项原则,发展与其他国家广泛的国际合作与交 流,重点是经济合作和周边良好环境的创设,突出的事件有:加入经 济区域集团、加入世贸组织、建立与周边国家和世界大国的战略 合作伙伴关系、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关注邻国政治 经济和国际关系动向等。
解题技巧 揭秘
“根本”类选择题——有据可循
“根本原因”“根本目的”等带有“根本”关键词的问题,在作答时,要 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第一,如果涉及“根本原因”,则应首先考虑其经济背景,因为“生产 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决定政治”等。一般情况下,在分析历史事 件或某种历史现象的根本原因时,在与其对应的“经济背景”中寻找 即可。
答案:D
(1)经济基 础决定上 层建筑,随
第一届全国人大召 开;《中华人民共和 国宪法》制定;社会 主义制度的建立
着经济发 展,民主政 治建设不 断完善。


历 程
时间
严 重 破 坏
“文化大 革命”期 间
表现
原因
认识
人民代表大会 制度、政治协 商制度遭到破 坏,国家法律形 同虚设,党内政 治生活无法正 常进行

2013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3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和对外关系

2013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3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和对外关系
栏目 导引
专题三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和对外关系
(2)大贡献:对人类历史、世界和平以
及为解决国际争端与历史遗留问题提
供了新思路和方式。
(3)大促进:成功地解决了香港、澳门
问题,而且在台湾岛内外逐渐引起强
烈反响,这有利于促进祖国统一大业
的实现。
栏目 导引
专题三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和对外关系
④步伐加快: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20 多年时间里不仅颁布了1982年新《宪 法》,1997年,中共十五大又提出依 法治国,1999年,全国人大九届二次 会议正式把依法治国方略以国家根本 大法的形式确定下来。社会主义法律 体系也不断完善,一个以宪法为核心 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法律体系框 架基本形成。
栏目 导引
世界的和平与稳定,促进国际关系的
健康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栏目 导引
专题三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和对外关系
三、全面认识“一国两制”构想 1.形成过程 (1)20世纪50年代中期和60年代初期, 毛泽东、周恩来关于和平解决台湾问 题的设想是“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 雏形。
栏目 导引
专题三
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的民主协商的政
治制度。
栏目 导引
专题三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和对外关系
(2)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最 根本的政治制度。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在少数
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的一项政治制度, 是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的根本保证。
栏目 导引
专题三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和对外关系
专题三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和对外关系
专 题 高 效 总 结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三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和对外关系 考点1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考点巩固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三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和对外关系 考点1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考点巩固

考点1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1.(2018·某某某某期末)如图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会徽,整个会徽图案庄严富丽,具有深刻的政治含义。

下列选项对其“政治含义”解读不正确的是( )A.红星表示无产阶级领导B.齿轮、嘉禾表示以工农联盟为基础C.“1949”表示人民某某统一战线进入新阶段的年份D.四面红旗表示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大联合解析:C 人民某某统一战线进入新阶段的年份是1956年“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的提出,故选择C项。

2.著名报人徐铸成回忆道,对于《共同纲领》不提社会主义的疑问,周恩来解释说,今天应集中力量于新某某主义建设,发展包括民族资本主义在内的四种经济成分。

如过早写出社会主义,易在国内外引起误会。

周恩来的解释在当时有利于( )A.团结各阶层人士共同建设新中国B.推动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顺利实施C.落实“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D.尽快结束政协代行人大职能的局面解析:A “今天应集中力量于新某某主义建设,发展包括民族资本主义在内的四种经济成分。

如过早写出社会主义,易在国内外引起误会”,这说明周恩来的解释在当时有利于避免误会,团结各阶层人士共同建设新中国,故A项正确;《共同纲领》的提出是在1949年9月,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是在1953年,故B项错误;“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提出于1956年,故C项错误;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结束了政协代行人大职权的局面,D项错误。

3.下图是中华人民某某国某时期政权组织结构示意图。

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 )①接受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体会议的领导②具有新某某主义政权性质③依据《中华人民某某国宪法》履行职权④领导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A.①②B.②④C.①③D.③④解析:A 本题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和对外关系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和对外关系

抓关键:表明新中 国成立后,人民是 国家的主人,妇女 有了选举权。
答案:A
2.(2013· 北京高考)下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某时期政权组织结构示 意图。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 ( )
抓关键:说明该时期应该是在新 中国成立初期。在新中国成立初 期,人民政协代行人大职责,故 ①②正确。1954年宪法规定全国 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权力机关, 而领导完成社会主义改造是在 1956年,排除③④。
[提示]
民主主义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
3.《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 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我国的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有什么特点?
[提示]
①全权性:人民代表大会在国家政权体系中居于核
心地位,具有全权性。②党的领导: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共 产党领导的人民民主制度,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是中国社会主 义事业的领导核心。③代表性: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具有真正的人 民性和广泛的代表性。
探究点二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发展………[已考史料· 命出新意]…
史料 (摘自 2011 年天津高考 T12)自 1953 年以 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 法,对于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应选全国人民代表 大会代表的名额,均按照农村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 口数四倍于城市每一代表的人口数的原则分配。 ——根据 1953~2009 年我国实行的 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 第十六条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名额,由全国人 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根据各省、各自治区、直辖 市的人口数,按照每一代表所代表的城乡人口数相 同的原则,以及保证各地区、各民族、各方面都有 适当数量代表的要求进行分配。 ——摘自 2010 年 3 月 14 日十一届全国人大 第三次会议关于修改选举法的决定

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课件: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与对外关系整合提升

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课件: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与对外关系整合提升

当代杰出政治家事迹介绍
邓小平
提出“一国两制”构想,推动香港、澳门回 归祖国;领导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开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江泽民
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 ;推动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
胡锦涛
提出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05 知识点整合与能力提升方法
梳理时间线索,构建知识体系框架
02 分析政策差异的原因和影响,加深对历史背景和 时代特征的理解。
03 通过比较和分析,加深对知识点的记忆和掌握。
关注时事热点,培养分析解决问题能力
01
关注当前与历史相关的时事热点,了解最新动态和 发展趋势。
02
将时事热点与历史知识点相结合,进行分析和解读 ,培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03
通过思考和讨论,提高对历史问题的认识和理解水 平。
全球化背景下,中国面临着许多 挑战,如贸易保护主义、气候变 化、网络安全等。中国积极采取 应对措施,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 ,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
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实践
倡导构建人类命运 共同体
习近平主席提出构建人类命运 共同体的理念,强调各国应该 相互尊重、平等协商、共同发 展、合作共赢,推动构建人类 命运共同体。
谢谢聆听
政治制度演变历程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01
探索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政治制度,如工农兵代表苏
维埃、参议会等。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
02 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
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03
政治制度不断完善,如加强基层自治、推进依法治国
等。

2013届高三第一轮复习: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对外关系

2013届高三第一轮复习: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对外关系

第三次会议关于修改选举法的决定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解读“男人就是城邦”的内涵。 (2)材料二中,英国选举权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这一变化历 程表现出哪些特点? (3)对比材料三和材料四,指出我国农村地区在全国人大代表中所 占比例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阐述促使这种变化产生的时代背 景。 (4)综上,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民主政治不断完善的社会条件。
5.(2011年天津文综)民主政治是历史发展趋势,并随着 时代进步不断完善。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中,修昔底德借尼西 阿斯(古雅典将军)之口说出了这样一句话:“男人就是 城邦。”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 1832年,英国选民从人口总数的大约2%增加 到3.3%,但工人阶级被排斥在外。1836年后,工人阶级 为争取选举权掀起了宪章运动。1866年后,英国通过两 次议会改革,至1885年基本实现了成年男子普选权。第 一次世界大战前,妇女为争取选举权展开了斗争。第二 次世界大战前夕,英国已实现全民普选。 ——摘编自钱乘旦等《英国通史》
解析: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开始于1954年,故 A项错误;“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确立于 1956年,故C项错误;新中国根本政治制度是人 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制度确立于1954年,故D 项错误。从中央人民政府人员构成看,主要由中 共和民主党派人士组成,这体现了中共领导下的 多党合作制度。 答案:B
1.(2010年江苏单科)1949年,中央人民政府副 主席6人中有3位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在63名 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中,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为 30人。对上述内容理解正确的是( ) A.该届中央人民政府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选举 产生 B.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 C.从此确立了“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 D.标志着新中国根本政治制度的确立

【2013高考第一轮复习】基础再现第二讲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和对外关系(二)

【2013高考第一轮复习】基础再现第二讲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和对外关系(二)

专题三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和对外关系三“一国两制”伟大构想及其实践【课标要求】简述“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认识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对中华民族复兴的重大历史意义。

【资料卡片】一国两制,即一个国家两种制度,基本含义是: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生产资料公有制)的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它们作为特别行政区保持原有(生产资料私有制)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五十年不变。

海峡交流基金会(Straits Exchange Foundation),台湾民间机构。

1990年11月21日在台湾成立,由辜振甫任董事长,陈长文、陈胜发任副董事长,秘书长由陈长文兼任。

海基会以“是一座桥,不是一堵墙”为己任,主要任务是执行台湾当局委托办理的两岸民间交流中技术性、事务性的工作,包括两岸同胞入出境收件、核转,大陆地区文书验证及送达,两岸人犯的遣返,经贸纠纷的调解处理,学术文化交流的沟通等等。

因而可视为台湾当局与大陆联系的中介机构。

海基会通过台湾当局“行政院大陆委员会”对台湾当局“立法院”负责,同时接受台湾“国民大会”监督。

其资金来源大多是当局拨款,少部分为工商企业界捐款。

海基会设董事会,董事会下设秘书处,文化服务处,经贸服务处,法律服务处,旅行服务处和综合服务处,负责处理有关具体事宜。

1993年4月27~29日,董事长辜振甫与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会长汪道涵在新加坡举行汪辜会谈。

海基会采用财团法人基金会的形式,经费由政府与民间共同捐助。

海基会初成立时的定位是“以协调处理台湾地区与大陆地区人民往来有关事务,并以保障两地人民权益为宗旨,不以营利为目的”。

海峡两岸关系协会简称海协,1991年12月16日在北京成立。

根据章程其为社会团体法人,以促进海峡两岸交往,发展两岸关系,实现祖国和平统一为宗旨,致力于加强同赞成其宗旨的社会团体和各界人士的联系与合作,协助有关方面促进海峡两岸各项交往和交流,协助有关方面促进海峡两岸同胞交往中的问题,维护两岸同胞的正常权益。

2013年历史一轮复习必修1课件(江苏专用) 专题三2013高考导航( 2013高考)

2013年历史一轮复习必修1课件(江苏专用) 专题三2013高考导航( 2013高考)

专题三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和对外关系
6.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历史与现实意 义 7.亚非会议与当今中国与发展中国家 的合作与发展 8.中美、中日关系与台湾问题的处理 与联系
专题三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和对外关系
9.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对于构建
和谐世界具有重大意义 10.与建国初期的外交相比,新时期我
国外交方针、政策的变化及其内涵与
特点
专题三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和对外关系
11.结合相关国际热点,认识新时期我
国的外交方针、政策,以及中国国际
地位的提高和对世界和平与发展的贡 献
的重大历史意义
了解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
动,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
际关系方面的意义
专题三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和对外关系
简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基
本史实,概括我国在外交方面取得的
重大成就
了解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建交的主
要史实,探讨其对国际关系产生的重
要影响
专题三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和对外关系
专题三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和对外关系
考向瞭望
1.与西方政治文明对比,认识我国民主 政治的特色 2.结合民主政治发展的曲折历程,认识 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对推进社会主 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
专题三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和对外关系
3.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比较,认识 我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成果与特色 4.“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与成功实践 以及对完成国家统一、实现民族复兴的 伟大历史意义 5.海峡两岸关系发展及对祖国统一大业 的前景瞻望
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联合国和地区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三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与外交关系专题整合提升课件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三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与外交关系专题整合提升课件

解析:当时,中苏关系已经恶化,与此同时,中国与西方一 些国家改善了关系,因此出现了材料中的现象,故 B 项正确。 中美关系正常化后,中国才实现与西方国家关系的正常化, 才打破了欧美对华经济封锁,故 A、D 两项错误。改革开放 后,中国才推行了全方位外交的政策,故 C 项错误。
再见
一、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
二、中、美、苏“三角关系”的阶段特征及其成因 1.第一阶段
(1)美国孤立和反对中国。原因是美国奉行称霸世界的政策, 敌视社会主义中国,对新中国的发展壮大感到恐惧和不安。 (2)中苏关系由友好到恶化。新中国成立初期,新中国推行“一 边倒”的外交方针,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后来苏 联对中国推行霸权主义政策,企图控制中国,造成中苏关系 恶化。
第二板块 师生共研高考课——高考研究·能力再提升
以“时空观念”为核心,迁移考查主干知识
(2010·高考新课标全国卷,T34)1950 年签订的《中苏友好同
盟互助条约》规定:“一旦缔约国任何一方受到日本或与日
本同盟的国家之侵袭因而处于战争状态时,缔约另一方即尽
其全力给予军事及其他援助。”1989 年中苏关系正常化后,
两国未再签订类似条约。这主要是因为( D )
A.双方的战争威胁消失
B.苏联的政治经济改革
C.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
D.中国奉行不结盟政策
解析:新中国初期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中苏友好同 盟互助条约》即是体现。“1989 年中苏关系正常化后,两国 未再签订类似条约”表明在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中国实行 不结盟政策。A 项过于绝对化;B 项与题干无关;C 项世界 多极化趋势加强是在 1991 年苏联解体以后。故排除 A、B、 C 三项,选 D。

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第四单元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与对外关系 4.17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素

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第四单元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与对外关系 4.17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素

4.17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关键能力·素养提升考点一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探究1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史料一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明确指出,我们应当采取有步骤地摧毁帝国主义在中国控制权的方针。

不承认国民党时代一切卖国条约的继续存在,取消一切帝国主义在中国开办的宣传机关。

周恩来在阐释这一方针时指出:帝国主义总想保留在中国的特权,我们的方针是先把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残余势力清除一下,否则就会留下它们活动的余地。

——颜声毅《当代中国外交》发现问题:(1)依据史料一,概括中国共产党在新中国建立初期实行的外交方针。

(时空观念) 【解读】史料一体现了新中国成立之前,我国就已确立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和周恩来都是针对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特权和残余势力的,体现了新中国初期实行的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的方针。

提示: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或“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史料二“一边倒”是当时中国共产党基于国家利益的现实考量,为处理新中国与苏联的国家关系而提出的外交方针。

这一选择并非双方意识形态同一性的必然结果,也并不主要是应对当时国际格局的对策。

随着中国共产党从革命运动的领导者成为执政者,面临的主要任务转向建立和巩固新政权,新中国在安全、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国家利益便生成了,在“一边倒”的选择中起关键作用的,就是对这些利益的考虑。

——摘编自关锦炜《新中国成立初期“一边倒”政策研究综述》发现问题:(2)根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推行“一边倒”外交政策的主要原因,并分析这一政策的主要影响。

(历史解释)【解读】史料二说明了推行“一边倒”政策是新中国为国家利益而考虑的结果。

提示:原因: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的影响;维护国家利益、国家安全的需要;两大阵营对峙的影响;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对新中国的敌视和封锁。

影响:有利于打破外交孤立,客观上为新中国经济建设创造了有利的国际环境;有利于新中国政权的巩固;增强了社会主义阵营的力量;奠定了新中国初期外交的基本格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三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和对外关系一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课标要求】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

【资料卡片】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指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之一,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内容。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组织形式,是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利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利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都由民主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

国家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查机关都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简称人民政协),是中国人民爱国统一战线的组织,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是中国政治生活中发扬民主的一种重要形式。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中国各族人民经过长期的革命斗争,在新中国成立前夕,由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无党派民主人士,各人民团体,各界爱国人士共同创立的。

【基础知识梳理】一、中国人民站起来了1.新中国成立的条件(1)军事基础:的胜利发展,以被推翻。

(2)思想基础:的决议和毛泽东的《论人民民主专政》,为新中国的成立做了理论准备。

(3)群众基础:全国人民热烈拥护共产党。

2. 新中国成立的准备工作:A.七届二中全会:(1)时间:地点:(2)内容:①工作重心的转移:由转移到,②工作中心:以为一切工作的中心。

③基本政策:确定了全国胜利后党在方面的基本政策。

④总任务:从转变为,从社会转变为社会。

(3)意义:为中国革命由新民主主义转变到社会主义指明了方向,为新中国成立做了政治、思想和理论上的准备。

B.《论人民民主专政》:总结了中国革命的经验,阐明了国家的性质,统一了全党和全国人民的愿望。

C.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1)时间:地点:(2)内容:(中心议题:讨论新中国的成立问题)①讨论了等问题,一致决定采用“”的国名。

②通过了《》等重要文件,规定了新中国的,起到了作用。

③选举产生了。

(3)意义: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完成了新中国的筹建工作。

3. 新中国成立的标志:(1)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时间:,国家领导人宣布就职,一致决议接受为施政纲领(2)开国大典4.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①社会性质:结束了长期压迫和剥削中国各族人民的历史,使的中国成为真正具有独立主权的国家;②政权性质:以为基础的政权,中国历史不曾有过;③政治建设:为奠定了牢固的基石。

④中国历史从此进入一个新纪元。

二、开创政治建设的新阶段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1)背景和条件①法律基础:1953年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通过的决议。

②组织基础: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成立奠定了组织基础。

(2)成立标志: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时间:地点:(3)意义:奠定了新中国的各项政治建设的基础,规范了政府与人民的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昭示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最高权力属于人民。

2.国家的根本大法——《》(1)内容:①以根本大法的形式,确定了国家性质及根本政治制度。

a.国家性质:。

b.根本政治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利属于,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和。

国家机关一律实行。

②规定了公民的,确定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方向和途径。

(2)性质:是新中国第一部的宪法。

(3)原则:体现了和两大原则,(4)意义:开创了的全新阶段。

①它是国家的总章程和根本大法,是一切国家机关、武装力量、各政党、各社会团体和组织及全体公民的最高行为准则,是人民权利的保障书。

②它的颁布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根本的政治制度,进一步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

③从法律上为新中国的政治建设提供了保障。

④它是全国人民为建设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强国而奋斗的纲领,标志着中国人民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新胜利和新发展的里程碑,是中国走向依法治国的重要标志和新起点。

3.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1)初步建立: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2)继续存在:1954年政协二届一次会议①继续存在的目的:为了,共同促进。

②1954年后的人民政协:性质: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组织职能:政治协商、民主监督③意义: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成为国家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3)发展新阶段:1956年中共提出与民主党派“”。

①背景:社会主义改造完成,民主党派已变成代表一部分劳动者的政党②目的: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团结各民主党派共同建设社会主义(4)历史意义:调动了民主人士的参政议政热情,开创了群策群力、共同建设国家的新局面。

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的一大特色。

4.民族区域自治制度(1)实行原因:①统一多民族国家②地理因素③历史因素(2)建立和完善:法律依据:①1949年《共同纲领》规定:②1954年宪法:建立:(3)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4)意义:①实现了,②保证了,③促进了。

【课堂讨论】二政治建设的曲折历程及其历史性转折【课标要求】1.了解“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的践踏,说明民主法制建设的必要性和艰巨性。

2.列举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民主与法制建设的主要成就,认识实行依法治国方略的重要意义。

【资料卡片】红卫兵:“红卫兵”是“文化大革命”期间被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利用的全国性的以大、中青年学生为主的群众性组织,于1966年5月下旬最早在北京出现,并首先在首都的青少年中发起了红卫兵运动。

毛泽东认为青年学生是推动“文化大革命”全面开展的突击力量,并于同年8月1日写信给清华大学附属中学的红卫兵,表示支持他们起来“造反”。

从此红卫兵运动迅速向全国发展。

8月18日,毛泽东身穿绿军装,佩戴红卫兵袖章,站在天安门城楼上接见来自全国各地的红卫兵,并且再次表示支持红卫兵运动。

当时的天安门广场上,是一望无际的人群,在南到前门和东西两侧的长安街上,都是人山人海。

人们的口号声惊天动地。

林彪在大会的讲话中,别有用心的表示坚决支持红卫兵敢闯、敢干、敢造反的“革命精神”,鼓动红卫兵“打倒一切”。

“八·一八”之后,毛泽东又分别于8月31日、9月15日、10月1日、10月18日、11月3日、11月10日、11月26日7次接见红卫兵,共接见来自全国各地的红卫兵1300多万。

红卫兵的典型着装是头戴绿军帽、身着绿军装、腰间束武装带、左臂佩红袖标,手握红宝书。

红卫兵并不是一个统一的组织,派别林立,互不隶属,互相斗争。

根据时间、出身和政治主张,大概可以分为:老红卫兵:也称老兵,最早的红卫兵,干部子弟,血统论出身论。

联动。

文革后不久很快失势。

保守派:老红卫兵的效仿者,大部分是出身好的。

依靠地方党组织和工作组。

造反派:红卫兵运动的主流。

成分复杂,主张造反,进入革委会。

典型蒯大富等北京红卫兵五大领袖。

极左派:新思潮,基本政治和社会制度的批判者。

典型长沙杨曦光《中国向何处去》。

以上所列“各派”也不是一体,而只是具有大致相同的特征。

红卫兵最大的特征就是没有统一的组织。

江青:文化大革命期间,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的首要分子。

原名李云鹤。

山东诸城人。

女。

1929年春在济南入山东实验剧院。

193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5个月后失去党的关系。

1934年在上海被国民党政府逮捕,获释后以蓝苹为艺名做过电影演员。

1937年秋到延安,后恢复党籍,改名江青。

1938年与毛泽东结婚。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曾任全国电影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共中央宣传部电影处处长等职。

1963年起,以“京剧革命”为名,在文艺界煽动极“左”思潮。

1965年,指使姚文元炮制《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又与林彪联合写成《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纪要》,为文化大革命的发动制造舆论。

1966年5月后,任中央文革小组第一副组长、代理组长,解放军文革小组顾问。

在中共第九次、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

文化大革命期间,以推翻人民民主专政为目的,同张春桥、姚文元、王洪文结成“四人帮”,勾结林彪反革命集团,煽动打倒一切的极“左”思潮,进行篡夺党和国家最高权力的阴谋活动,造成10年之久的全国大动乱,使党、国家和人民遭受最严重的损失。

1976年10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对江青进行隔离审查。

1977年7月,中共十届三中全会通过决议,永远开除江青党籍,撤销其党内外一切职务。

1981年1月2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特别法庭以反革命集团首犯判处江青死刑,缓期二年执行。

1983年1月,最高人民法院刑事审判庭作出裁定,对其依法减为无期徒刑,原判处剥夺政治权利终身不变。

1991年5月14日自杀身亡。

【基础知识梳理】一、良好的开端-------中共八大(时间:年地点:北京)1.背景: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在中国基本确立,成为中国社会20世纪实现的第二次历史性巨变。

2.内容:(1)正确分析国内形势和主要矛盾:(2)规定了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基本原则:(3)强调加强执政党的建设问题:3.意义:中共在全国后召开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是的一个良好开端。

二、民主政治建设的重大挫折——文化大革命(1966年~1976年)1.原因:(1)国际国内政治形势的变化。

(2)根本:“左”倾错误的进一步发展,毛泽东错误地估计了当时国内的阶级斗争形势。

(3)林彪、江青等反革命集团的利用。

2.兴起(1)导火线:(2)全面发动的标志:(3)指挥机构:组成人员:实质:3.“文革”期间民主法制遭到破坏的表现(1)青年红卫兵运动对公民的人身基本权利的肆意践踏。

(2)工人造反派的非法夺权造成党政领导机关陷于瘫痪,整个社会处于无政府状态。

(3)各地革命委员会的的建立是国家政治体制建设的一次重大倒退。

(4)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遭到破坏;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遭到破坏。

4.性质“文化大革命”是一场,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

三、历史的伟大转折————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年)1.背景(1)粉碎集团。

(2)“文革”结束后,由于没有在思想上的错误,党和国家工作处在局面。

(3)中央工作会议上,邓小平作了<<>>的讲话,为全会召开奠定了基础。

2.内容(1)思想路线的转折:(2)政治路线的转折:(3)组织路线的转折:(4)改革开放的决策:3.意义(1)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历史上;(2)开创了新道路;(3)我国进入了的新时期,国家的政治建设进入了一个新时代。

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1.背景:改革开放以后,中国进入政治建设的新时期。

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目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