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计算中的基本解题方法-高中课件精选
高一化学必修一讲义:高中化学计算中常用的解题方法
高中化学计算中常用的解题方法一、守恒法(化学计算的核心方法)——化学反应中的守恒关系有:质量守恒、得失电子守恒、电荷守恒1、原子守恒(质量守恒)(1)宏观特征:反应前后质量守恒(2)微观特征:反应前后某原子(或原子团)个数(或物质的量)守恒(3)应用:以此为基础可求出与该原子(或原子团)相关连的某些物质的数量(如质量或物质的量)【即学即练1】1、有一固体苛性钠样品4g,经空气中放置数日后,部分发生了潮解和变质。
今将该变质后的样品全部与足量的盐酸反应后,把溶液蒸干,得到固体的质量为多少克?2、有一空气暴露过的NaOH固体,经分析知其含H2O 7.65%、含Na2CO34.32%,其余是NaOH。
若将1g该样品放入含有HCl为3.65g盐酸中使其充分反应后,残酸再用2%的NaOH溶液恰好中和,蒸干溶液后所得固体质量为多少克?3、有一空气中暴露过的KOH固体,经分析知其内含H2O 7.62%,K2CO3 2.83%,KOH 90%,若将此样品1g加到10%的盐酸溶液50ml里,过量的盐酸再用10%的KOH溶液中和,蒸发中和后的溶液可得固体多少克?(盐酸密度为1.1g/ml)4、一定量Na2O、Na2O2、NaOH的混合物与200g质量分数为3.65%的盐酸恰好完全反应,蒸干溶液,最终得固体的质量为( )A.8g B.15.5g C.11.7g D.无法计算5、NaHCO3和Na2CO3的混合物10g,溶于水制成200mL溶液,其中c(Na+)=0.50mol/L。
若将10g的这种混合物,加热到质量不变为止,减少的质量为( )A.5.3gB.4.7gC.5.0gD.4.0g6、把7.4gNa2CO3·10H2O和NaHCO3组成的混合物溶于水,配成100mL溶液,其中c(Na+)=0.6mol/L,若把等质量的混合物加热到恒重时,残留物的质量为()A.3.18 g B.2.12 g C.5.28 g D.4.22 g2、得失电子守恒:在氧化还原反应中,氧化剂得电子总数等于还原剂失电子总数在氧化还原反应中,转移的电子数===n(氧化剂)×变价原子个数×化合价变化值(高价—低价)===n(还原剂)×变价原子个数×化合价变化值(高价—低价)【即学即练2】1、一定浓度的Na2SO3溶液,恰好与某浓度的K2Cr2O7溶液完全反应,SO32-氧化成SO42-,且SO32-与Cr2O72—个数比为3:1,则元素Cr在被还原的产物中的化合价为( )A.+6 B.+3 C.+2 D.02、在一定条件下,PbO2与Cr3+反应,产物是Cr2O2-7和Pb2+,则与1 mol Cr3+反应所需PbO2的物质的量为()A.3.0 molB.1.5 mol C.1.0 mol D.0.75 mol3、已知硫化亚铜与一定浓度的硝酸共热,所得溶液中只有硝酸铜和硫酸铜,放出一氧化氮和二氧化氮两种气体,且两种气体的物质的量之比为3∶7,则参加反应的硫化亚铜和作氧化剂的硝酸的物质的量之比为( ) A.4∶25 B.2∶17 C.1∶7 D.3∶83、电荷守恒①电解质溶液中,阴离子所带负电荷总数等于阳离子所带正电荷总数;②离子方程式中,反应物所带电荷总数与生成物所带电荷总数相等且电性相同。
高一化学计算题解题技巧
高一化学计算题解题技巧高一化学计算题解题技巧1.守恒法:包括原子个数守恒、得失电子守恒、电荷守恒法、质量守恒法等。
2.极值法:从问题的极端去考虑、去推理、判断,使问题得到解决。
3.讨论法:当题中含有不确定的因素时,对每一种可能情况进展的讨论。
4.量量关系法:利用量物质与未知量物质之间的关系来解题。
5.数形结合法:将复杂或抽象的数量关系与直观形象的图形互为浸透、互相补充。
6.差量法:运用前后量的差,根据方程式中的计量数的关系直接求解。
7.定量问题定性化;8.近似估算;9.运用整体思维,化繁为简;10.利用图象解题等等。
11.注意解题标准格式,这方面主要是指要带单位运算和利用化学方程式计算时的标准格式。
12.注意分步作答。
每年国家考试中心的评分标准都是分步计分,往往分步计分之和不等于总分。
13.注意有效数字的取用近年来有效数字的取用越来越重视,在平时的练习中就要引起注意。
14.价配平法当化学方程式中某些元素的化合价较难确定时,通常采用0价配平法,所选配平标准可以是反响物,也可以是生成物。
15.万能配平法万能配平法所配平的化学方程式只是原子个数守恒,化合价的升降总值不一定相等,因此不一定正确,虽然中学阶段很少遇到这样的化学方程式,但在最后进展化合价升降总值是否相等的验证,还是必要的。
16.合并配平法关键是找出发生氧化复原反响的两种物质间的某种数量关系,常用方法有〔1〕通过某种物质的分子中原子间的数量关系,确定其他两种〔或多种〕物质的数量关系。
〔2〕通过电荷守恒等方法确定其他两种〔或多种〕物质的数量关系。
17.拆分配平法合适氧化剂和复原剂是同一种物质,且氧化产物和复原产物也是同一种物质的化学方程式的配平,其配平技巧是将氧化复原剂〔或氧化复原产物〕根据需要进展合理拆分。
拓展阅读:高考化学选择题有什么解题技巧 1、列举特例、速排选项高考选择题往往考察一般规律中的特殊情况,这就要求考生熟悉特例,对于一些概念判断、命题式判断正误类题目,假如从正面不能直接作出判断,可以列举反例、特例,迅速判断选项正误。
高中化学计算题解题方法归纳
化学计算题是中学生在化学学习中比较头痛的一类题目,也是他们在测验和考试中最难得分的一类题目,能选用最合适的方法准确而快速地解决计算题,对于提高学习成绩,增强学习效率,有着重要意义;选用合适的方法解计算题,不但可以缩短解题的时间,还有助于减小计算过程中的运算量,尽可能地降低运算过程中出错的机会;例如下题,有两种不同的解法,相比之下,不难看出选取合适方法的重要性:例130mL一定浓度的硝酸溶液与克铜片反应,当铜片全部反应完毕后;共收集到气体升则该硝酸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至少为A、9mol/LB、8mol/LC、5mol/LD、10mol/L解法一:因为题目中无指明硝酸是浓或稀,所以产物不能确定,根据铜与硝酸反应的两个方程式:13Cu+8HNO3稀=3CuNO32+2NO↑+4H2O,2Cu+4HNO3浓=CuNO32+2NO2↑+2H2O,可以设参与反应1的Cu为xmol,则反应生成的NO气体为xmol,反应消耗的硝酸为xmol,再设参与反应2的Cu为ymol,则反应生成的NO2气体为2ymol,反应消耗的硝酸为4ymol,从而可以列出方程组:x+y×64=,x+2y×=,求得x=,y=,则所耗硝酸为x+4y=,其浓度为mol/L,在8-9之间,只能选A;解法二: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由于铜片只与硝酸完全反应生成Cu2+,则产物应为硝酸铜,且其物质的量与原来的铜片一样,均为mol=,从产物的化学式CuNO32可以看出,参与复分解反应提供NO3-的HNO3有2×=摩;而反应的气态产物,无论是NO还是NO2,每一个分子都含有一个N原子,则气体分子总数就相当于参与氧化还原反应的HNO3的摩尔数,所以每消耗一摩HNO3都产生气体可以是NO或NO2甚至是两者的混合物,现有气体,即有摩HNO3参与了氧化还原反应,故所耗硝酸为+=摩,其浓度为mol/L,在8-9之间,只能选A;从以上两种方法可以看出,本题是选择题,只要求出结果便可,不论方式及解题规范,而此题的关键之处在于能否熟练应用质量守恒定律,第二种方法运用了守恒法,所以运算量要少得多,也不需要先将化学方程式列出,配平,从而大大缩短了解题时间,更避免了因不知按哪一个方程式来求硝酸所导致的恐慌.再看下题:例2在一个6升的密闭容器中,放入3升X气和2升Y气,在一定条件下发生下列反应:4X气+3Y气2Q气+nR气达到平衡后,容器内温度不变,混和气体的压强比原来增加5%,X 的浓度减小,则该反应方程式中的n值是A、3B、4C、5D、6解法一:抓住“X浓度减少”,结合化学方程式的系数比等于体积比,可分别列出各物质的始态,变量和终态:4X + 3Y 2Q + nR始态3L 2L 0 0变量- ×3L=1L - ×1L= L + ×1L= L + ×1L= L终态3-1=2L 2- == L 0+ = L 0+ = L由以上关系式可知,平衡后终态混和气体的体积为2+ + + L即L,按题意“混和气体的压强比原来增加5%”即-5=5×5%,求得n=6;解法二:选用差量法,按题意“混和气体的压强比原来增加5%”即混和气体的体积增加了2+3×5%=,根据方程式,4X+3Y只能生成2Q+nR,即每4体积X反应,总体积改变量为2+n-4+3=n-5,现有×3L=1L的X反应,即总体积改变量为1L× =,从而求出n=6;解法三:抓住“混和气体的压强比原来增加5%”,得出反应由X+Y开始时,平衡必定先向右移,生成了Q和R之后,压强增大,说明正反应肯定是体积增大的反应,则反应方程式中X与Y的系数之和必小于Q与R的系数之和,所以4+3<2+n,得出n>5,在四个选项中只有D中n=6符合要求,为应选答案;本题考查的是关于化学平衡的内容;解法一是遵循化学平衡规律,按步就班的规范做法,虽然肯定能算出正确答案,但没有把握住“选择题,不问过程,只要结果”的特点,当作一道计算题来做,普通学生也起码要用5分钟完成,花的时间较多;解法二运用了差量法,以含n的体积变量差量来建立等式,能快速算出了的值,但还是未能充分利用选择题的“选择”特点,用时要1分钟左右;解法三对平衡移动与体积变化的关系理解透彻,不用半分钟就可得出唯一正确的答案;由此可见,在计算过程中针对题目特点选用不同的解题方法,往往有助于减少运算过程中所消耗的时间及出错的机会,达到快速,准确解题的效果,而运用较多的解题方法通常有以下几种:1.商余法:这种方法主要是应用于解答有机物尤其是烃类知道分子量后求出其分子式的一类题目;对于烃类,由于烷烃通式为C n H2n+2,分子量为14n+2,对应的烷烃基通式为C n H2n+1,分子量为14n+1,烯烃及环烷烃通式为C n H2n,分子量为14n,对应的烃基通式为C n H2n-1,分子量为14n-1,炔烃及二烯烃通式为C n H2n-2,分子量为14n-2,对应的烃基通式为C n H2n-3,分子量为14n-3,所以可以将已知有机物的分子量减去含氧官能团的式量后,差值除以14烃类直接除14,则最大的商为含碳的原子数即n值,余数代入上述分子量通式,符合的就是其所属的类别; 例3某直链一元醇14克能与金属钠完全反应,生成克氢气,则此醇的同分异构体数目为A、6个B、7个C、8个D、9个由于一元醇只含一个-OH,每mol醇只能转换出molH2,由生成克H2推断出14克醇应有,所以其摩尔质量为72克/摩,分子量为72,扣除羟基式量17后,剩余55,除以14,最大商为3,余为13,不合理,应取商为4,余为-1,代入分子量通式,应为4个碳的烯烃基或环烷基,结合“直链”,从而推断其同分异构体数目为6个.2.平均值法:这种方法最适合定性地求解混合物的组成,即只求出混合物的可能成分,不用考虑各组分的含量.根据混合物中各个物理量例如密度,体积,摩尔质量,物质的量浓度,质量分数等的定义式或结合题目所给条件,可以求出混合物某个物理量的平均值,而这个平均值必须介于组成混合物的各成分的同一物理量数值之间,换言之,混合物的两个成分中的这个物理量肯定一个比平均值大,一个比平均值小,才能符合要求,从而可判断出混合物的可能组成.例4将两种金属单质混合物13g,加到足量稀硫酸中,共放出标准状况下气体,这两种金属可能是A.Zn和Fe B.Al和Zn C.Al和Mg D.Mg和Cu将混合物当作一种金属来看,因为是足量稀硫酸,13克金属全部反应生成的摩尔气体全部是氢气,也就是说,这种金属每放出1摩尔氢气需26克,如果全部是+2价的金属,其平均原子量为26,则组成混合物的+2价金属,其原子量一个大于26,一个小于26.代入选项,在置换出氢气的反应中,显+2价的有Zn,原子量为65,Fe原子量为56,Mg原子量为24,但对于Al,由于在反应中显+3价,要置换出1mol氢气,只要18克Al便够,可看作+2价时其原子量为=18,同样假如有+1价的Na参与反应时,将它看作+2价时其原子量为23×2=46,对于Cu,因为它不能置换出H2,所以可看作原子量为无穷大,从而得到A中两种金属原子量均大于26,C中两种金属原子量均小于26,所以A、C都不符合要求,B中Al的原子量比26小,Zn比26大,D 中Mg原子量比26小,Cu原子量比26大,故B,D为应选答案;3.极限法:极限法与平均值法刚好相反,这种方法也适合定性或定量地求解混合物的组成.根据混合物中各个物理量例如密度,体积,摩尔质量,物质的量浓度,质量分数等的定义式或结合题目所给条件,将混合物看作是只含其中一种组分A,即其质量分数或气体体积分数为100%极大时,另一组分B对应的质量分数或气体体积分数就为0%极小,可以求出此组分A的某个物理量的值N1,用相同的方法可求出混合物只含B不含A时的同一物理量的值N2,而混合物的这个物理量N平是平均值,必须介于组成混合物的各成分A,B的同一物理量数值之间,即N1<N 平<N2才能符合要求,从而可判断出混合物的可能组成;例54个同学同时分析一个由KCl和KBr组成的混合物,他们各取克样品配成水溶液,加入足够HNO3后再加入适量AgNO3溶液,待沉淀完全后过滤得到干燥的卤化银沉淀的质量如下列四个选项所示,其中数据合理的是A.B.C.D.本题如按通常解法,混合物中含KCl和KBr,可以有无限多种组成方式,则求出的数据也有多种可能性,要验证数据是否合理,必须将四个选项代入,看是否有解,也就相当于要做四题的计算题,所花时间非常多;使用极限法,设克全部为KCl,根据KCl-AgCl,每克KCl可生成克AgCl,则可得沉淀为×=克,为最大值,同样可求得当混合物全部为KBr时,每119克的KBr可得沉淀188克,所以应得沉淀为119×188=克,为最小值,则介于两者之间的数值就符合要求,故只能选B C;4.估算法:化学题尤其是选择题中所涉及的计算,所要考查的是化学知识,而不是运算技能,所以当中的计算的量应当是较小的,通常都不需计出确切值,可结合题目中的条件对运算结果的数值进行估计,符合要求的便可选取;例6已知某盐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如下表,若把质量分数为22%的该盐溶液由50℃逐渐冷却,则开始析出晶体的温度范围是温度℃0 10 20 30 40溶解度克/100克水A.0-10℃B.10-20℃C.20-30℃D.30-40℃本题考查的是溶液结晶与溶质溶解度及溶液饱和度的关系;溶液析出晶体,意味着溶液的浓度超出了当前温度下其饱和溶液的浓度,根据溶解度的定义,溶解度/溶解度+100克水×100%=饱和溶液的质量分数,如果将各个温度下的溶解度数值代入,比较其饱和溶液质量分数与22%的大小,可得出结果,但运算量太大,不符合选择题的特点;从表上可知,该盐溶解度随温度上升而增大,可以反过来将22%的溶液当成某温度时的饱和溶液,只要温度低于该温度,就会析出晶体;代入溶解度/溶解度+100克水×100%=22%,可得:溶解度×78=100×22,即溶解度=2200/78,除法运算麻烦,运用估算,应介于25与30之间,此溶解度只能在30-40℃中,故选D;5.差量法:对于在反应过程中有涉及物质的量,浓度,微粒个数,体积,质量等差量变化的一个具体的反应,运用差量变化的数值有助于快捷准确地建立定量关系,从而排除干扰,迅速解题,甚至于一些因条件不足而无法解决的题目也迎刃而解.例7在1升浓度为C摩/升的弱酸HA溶液中,HA,H+和A-的物质的量之和为nC摩,则HA的电离度是A.n×100% B.n/2×100%C.n-1×100% D.n%根据电离度的概念,只需求出已电离的HA的物质的量,然后将这个值与HA的总量1升×C 摩/升=C摩相除,其百分数就是HA的电离度.要求已电离的HA的物质的量,可根据HAH++A-,由于原有弱酸为1升×C摩/升=C摩,设电离度为X,则电离出的HA的物质的量为XC 摩,即电离出的H+和A-也分别为CXmol,溶液中未电离的HA就为C-CXmol,所以HA,H+,A-的物质的量之和为C-CX+CX+CX摩,即C+CX摩=nC摩,从而可得出1+X=n,所以X的值为n-1,取百分数故选C.本题中涉及的微粒数较易混淆,采用差量法有助于迅速解题:根据HA的电离式,每一个HA电离后生成一个H+和一个A-,即微粒数增大一,现在微粒数由原来的C摩变为nC摩,增大了n-1C摩,立即可知有n-1C摩HA发生电离,则电离度为n-1C摩/C摩=n-1,更快地选出C项答案.6.代入法.将所有选项可某个特殊物质逐一代入原题来求出正确结果,这原本是解选择题中最无奈时才采用的方法,但只要恰当地结合题目所给条件,缩窄要代入的范围,也可以运用代入的方法迅速解题.例8某种烷烃11克完全燃烧,需标准状况下氧气28L,这种烷烃的分子式是A.C5H12 B.C4H10 C.C3H8 D.C2H6因为是烷烃,组成为CnH2n+2,分子量为14n+2,即每14n+2克烃完全燃烧生成n摩CO2和n+1摩H2O,便要耗去n+n+1/2即3n/2+1/2摩O2,现有烷烃11克,氧气为28/=5/4摩,其比值为44:5,将选项中的四个n值代入14n+2: 因为是烷烃,组成为C n H2n+2,分子量为14n+2,即每14n+2克烃完全燃烧生成n摩CO2和n+1摩H2O,便要耗去n+n+1/2即3n/2+1/2摩O2,现有烷烃11克,氧气为28/=5/4摩,其比值为44:5,将选项中的四个n值代入14n+2:3n2+1/2 ,不需解方程便可迅速得知n=3为应选答案.7.关系式法.对于多步反应,可根据各种的关系主要是化学方程式,守恒等,列出对应的关系式,快速地在要求的物质的数量与题目给出物质的数量之间建立定量关系,从而免除了涉及中间过程的大量运算,不但节约了运算时间,还避免了运算出错对计算结果的影响,是最经常使用的方法之一. 例9一定量的铁粉和9克硫粉混合加热,待其反应后再加入过量盐酸,将生成的气体完全燃烧,共收集得9克水,求加入的铁粉质量为A.14g B.42g C.56g D.28g因为题目中无指明铁粉的量,所以铁粉可能是过量,也可能是不足,则与硫粉反应后,加入过量盐酸时生成的气体就有多种可能:或者只有H2S铁全部转变为FeS2,或者是既有H2S又有H2铁除了生成FeS2外还有剩余,所以只凭硫粉质量和生成的水的质量,不易建立方程求解.根据各步反应的定量关系,列出关系式:1Fe--FeS铁守恒--H2S硫守恒--H2O氢守恒,2Fe--H2化学方程式--H2O氢定恒,从而得知,无论铁参与了哪一个反应,每1个铁都最终生成了1个H2O,所以迅速得出铁的物质的量就是水的物质的量,根本与硫无关,所以应有铁为9/18=摩,即28克.8.比较法.已知一个有机物的分子式,根据题目的要求去计算相关的量例如同分异构体,反应物或生成物的结构,反应方程式的系数比等,经常要用到结构比较法,其关键是要对有机物的结构特点了解透彻,将相关的官能团的位置,性质熟练掌握,代入对应的条件中进行确定.例10分子式为C12H12的烃,结构式为,若萘环上的二溴代物有9种同分异构体,则萘环上四溴代物的同分异构体数目有A.9种B.10种C.11种D.12种本题是求萘环上四溴代物的同分异构体数目,不需考虑官能团异构和碳链异构,只求官能团的位置异构,如按通常做法,将四个溴原子逐个代入萘环上的氢的位置,便可数出同分异构体的数目,但由于数量多,结构比较十分困难,很易错数,漏数.抓住题目所给条件--二溴代物有9种,分析所给有机物峁固氐不难看出,萘环上只有六个氢原子可以被溴取代,也就是说,每取代四个氢原子,就肯定剩下两个氢原子未取代,根据"二溴代物有9种"这一提示,即萘环上只取两个氢原子的不同组合有9种,即意味着取四个氢原子进行取代的不同组合就有9种,所以根本不需逐个代,迅速推知萘环上四溴代物的同分异构体就有9种.9.残基法.这是求解有机物分子结构简式或结构式中最常用的方法.一个有机物的分子式算出后,可以有很多种不同的结构,要最后确定其结构,可先将已知的官能团包括烃基的式量或所含原子数扣除,剩下的式量或原子数就是属于残余的基团,再讨论其可能构成便快捷得多.例11某有机物克完全燃烧后生成下二氧化碳和克水,该有机物的蒸气对一氧化碳的相对密度是2,试求该有机物的分子式.如果该有机物能使溴水褪色,并且此有机物和新制的氢氧化铜混合后加热产生红色沉淀,试推断该有机物的结构简式.因为该有机物的蒸气对一氧化碳的相对密度为2,所以其分子量是CO的2倍,即56,而克有机物就是摩,完全燃烧生成为摩,克水为摩,故分子式中含3个碳,4个氢,则每摩分子中含氧为56-3×12-4×1=16克,分子式中只有1个氧,从而确定分子式是C3H4O.根据该有机物能发生斐林反应,证明其中有-CHO,从C3H4O中扣除-CHO,残基为-C2H3,能使溴水褪色,则有不饱和键,按其组成,只可能为-CH=CH2,所以该有机物结构就为H2C=CH-CHO;10.守恒法.物质在参加反应时,化合价升降的总数,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总质量,各物质中所含的每一种原子的总数,各种微粒所带的电荷总和等等,都必须守恒.所以守恒是解计算题时建立等量关系的依据,守恒法往往穿插在其它方法中同时使用,是各种解题方法的基础,利用守恒法可以很快建立等量关系,达到速算效果.例12已知某强氧化剂ROOH2+能被硫酸钠还原到较低价态,如果还原含×10-3molROOH2+的溶液到低价态,需L的亚硫酸钠溶液,那么R元素的最终价态为A.+3 B.+2 C.+1 D.-1因为在ROOH2-中,R的化合价为+3价,它被亚硫酸钠还原的同时,亚硫酸钠被氧化只能得硫酸钠,硫的化合价升高了2价,根据×10-3molROOH2-与12mlוL-1=的亚硫酸钠完全反应,亚硫酸钠共升×2=价,则依照升降价守恒,×10-3molROOH2-共降也是价,所以每摩尔ROOH2-降了2价,R原为+3价,必须降为+1价,故不需配平方程式可直接选C;11.规律法:化学反应过程中各物质的物理量往往是符合一定的数量关系的,这些数量关系就是通常所说的反应规律,表现为通式或公式,包括有机物分子通式,燃烧耗氧通式,化学反应通式,化学方程式,各物理量定义式,各物理量相互转化关系式等,甚至于从实践中自己总结的通式也可充分利用.熟练利用各种通式和公式,可大幅度减低运算时间和运算量,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13120℃时,1体积某烃和4体积O2混和,完全燃烧后恢复到原来的温度和压强,体积不变,该烃分子式中所含的碳原子数不可能是A、1B、2C、3D、4本题是有机物燃烧规律应用的典型,由于烃的类别不确定,氧是否过量又未知,如果单纯将含碳由1至4的各种烃的分子式代入燃烧方程,运算量大而且未必将所有可能性都找得出.应用有机物的燃烧通式,设该烃为C X H Y,其完全燃烧方程式为:C X H Y+X+Y/4O2==XCO2+Y/2H2O,因为反应前后温度都是120℃,所以H2O为气态,要计体积,在相同状况下气体的体积比就相当于摩尔比,则无论O2是否过量,每1体积C X H Y只与X+Y/4体积O2反应,生成X体积CO2和Y/2体积水蒸气,体积变量肯定为1-Y/4,只与分子式中氢原子数量有关.按题意,由于反应前后体积不变,即1-Y/4=0,立刻得到分子式为C X H4,此时再将四个选项中的碳原子数目代入,CH4为甲烷,C2H4为乙烯,C3H4为丙炔,只有C4H4不可能.12.排除法.选择型计算题最主要的特点是,四个选项中肯定有正确答案,只要将不正确的答案剔除,剩余的便是应选答案.利用这一点,针对数据的特殊性,可运用将不可能的数据排除的方法,不直接求解而得到正确选项,尤其是单选题,这一方法更加有效.例14取相同体积的KI,Na2S,FeBr2三种溶液,分别通入氯气,反应都完全时,三种溶液所消耗氯气的体积在同温同压下相同,则KI,Na2S,FeBr2三种溶液的摩尔浓度之比是A、1∶1∶2B、1∶2∶3C、6∶3∶2D、2∶1∶3本题当然可用将氯气与各物质反应的关系式写出,按照氯气用量相等得到各物质摩尔数,从而求出其浓度之比的方法来解,但要进行一定量的运算,没有充分利用选择题的特殊性.根据四个选项中KI和FeBr2的比例或Na2S和FeBr2的比例均不相同这一特点,只要求出其中一个比值,已经可得出正确选项.因KI与Cl2反应产物为I2,即两反应物mol比为2∶1,FeBr2与Cl2反应产物为Fe3+和Br2,即两反应物mol比为2∶3,可化简为∶1,当Cl2用量相同时,则KI与FeBr2之比为2∶即3∶1, A、B、D中比例不符合,予以排除,只有C为应选项.如果取Na2S与FeBr2来算,同理也可得出相同结果.本题还可进一步加快解题速度,抓住KI,Na2S,FeBr2三者结构特点--等量物质与Cl2反应时,FeBr2需耗最多Cl2.换言之,当Cl2的量相等时,参与反应的FeBr2的量最少,所以等体积的溶液中,其浓度最小,在四个选项中,也只有C符合要求,为应选答案.13.十字交叉法.十字交叉法是专门用来计算溶液浓缩及稀释,混合气体的平均组成,混合溶液中某种离子浓度,混合物中某种成分的质量分数等的一种常用方法,其使用方法为:组分A的物理量a 差量c-b平均物理量c质量,浓度,体积,质量分数等组分B的物理量b 差量a-c则混合物中所含A和B的比值为c-b:a-c,至于浓缩,可看作是原溶液A中减少了质量分数为0%的水B,而稀释则是增加了质量分数为100%的溶质B,得到质量分数为c的溶液.例15有A克15%的NaNO3溶液,欲使其质量分数变为30%,可采用的方法是A.蒸发溶剂的1/2B.蒸发掉A/2克的溶剂C.加入3A/14克NaNO3D.加入3A/20克NaNO3根据十字交叉法,溶液由15%变为30%差量为15%,增大溶液质量分数可有两个方法:1加入溶质,要使100%的NaNO3变为30%,差量为70%,所以加入的质量与原溶液质量之比为15:70,即要3A/14克.2蒸发减少溶剂,要使0%的溶剂变为30%,差量为30%,所以蒸发的溶剂的质量与原溶液质量之比为15%:30%,即要蒸发A/2克.如果设未知数来求解本题,需要做两次计算题,则所花时间要多得多.14.拆分法.将题目所提供的数值或物质的结构,化学式进行适当分拆,成为相互关联的几个部分,可以便于建立等量关系或进行比较,将运算简化.这种方法最适用于有机物的结构比较与残基法相似,同一物质参与多种反应,以及关于化学平衡或讨论型的计算题.例16将各为摩的下列各物质在相同条件下完全燃烧,消耗氧气的体积最少的是A.甲酸B.甲醛C.乙醛D.甲酸甲酯这是关于有机物的燃烧耗氧量的计算,因为是等摩尔的物质,完全可用燃烧通式求出每一个选项耗氧的摩尔数,但本题只需要定量比较各个物质耗氧量的多少,不用求出确切值,故此可应用拆分法:甲酸结构简式为HCOOH,可拆为H2O+CO,燃烧时办只有CO耗氧,甲醛为HCHO,可拆为H2O+C,比甲酸少了一个O,则等摩尔燃烧过程中生成相同数量的CO2和H2O 时,耗多一个O.同理可将乙醛CH3CHO拆为H2O+C2H2,比甲酸多一个CH2,少一个O,耗氧量必定大于甲酸,甲酸甲酯HCOOCH3拆为2H2O+C2,比乙醛少了H2,耗氧量必定少,所以可知等量物质燃烧时乙醛耗氧最多.当然,解题方法并不仅局限于以上14种,还有各人从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各种各样的经验方法,各种方法都有其自身的优点.在众多的方法中,无论使用哪一种,都应该注意以下几点:一.要抓住题目中的明确提示,例如差值,守恒关系,反应规律,选项的数字特点,结构特点,以及相互关系,并结合通式,化学方程式,定义式,关系式等,确定应选的方法.二.使用各种解题方法时,一定要将相关的量的关系搞清楚,尤其是差量,守恒,关系式等不要弄错,也不能凭空捏造,以免适得其反,弄巧反拙.三.扎实的基础知识是各种解题方法的后盾,解题时应在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入手,在分析题目条件上找方法,一时未能找到巧解方法,先从最基本方法求解,按步就班,再从中发掘速算方法.四.在解题过程中,往往需要将多种解题方法结合一齐同时运用,以达到最佳效果.例17有一块铁铝合金,溶于足量盐酸中,再用足量KOH溶液处理,将产生的沉淀过滤,洗涤,干燥,灼烧使之完全变成红色粉末,经称量,发现该红色粉末和原合金质量恰好相等,则合金中铝的含量为A.70% B.% C.% D.30%本题是求混合金属的组成,只有一个"红色粉末与原合金质量相等"的条件,用普通方法不能迅速解题.根据化学方程式,因为铝经两步处理后已在过滤时除去,可用铁守恒建立关系式:Fe~FeCl2~FeOH2~FeOH3~ Fe2O3,再由质量相等的条件,得合金中铝+铁的质量=氧化铁的质量=铁+氧的质量,从而可知,铝的含量相当于氧化铁中氧的含量,根据质量分数的公式,可求出其含量为:3×16/2×56+3×16×100%=30%.解题中同时运用了关系式法,公式法,守恒法等.综上所述,"时间就是分数,效率就是成绩",要想解题过程迅速准确,必须针对题目的特点,选取最有效的解题方法,甚至是多种方法综合运用,以达到减少运算量,增强运算准确率的效果,从而取得更多的主动权,才能在测试中获取更佳的成绩.。
高中新教材人教版化学课件+必修第一册+第三章第二节第2课时 物质的量在化学方程式计算中的应用
均摩尔质量为
=25 g·mol-1。
典型例题
【例题2】 将某份铁铝合金样品均分为两份,一份加入足量
盐酸,另一份加入足量NaOH溶液,同温同压下产生的气体体
得到的溶液中加入100 mL盐酸,正好完全反应,并放出气体。
(1)Na2O的物质的量为
;
(2)放出气体的体积在标准状况下为
;
(3)盐酸中c(HCl)=
。
答案:(1)0.05 mol
(2)1.12 L
(3)1.5 mol·L-1
解析:(1)n(Na2O)=
n(NaHCO3)=
.
.
氢离子反应可生成1 mol氢气。( ×)
(6)化学反应前后质量和物质的量均守恒。( × )
2.1.15 g钠与水反应,得到100 mL溶液。
(1)求生成的气体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
(2)求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
.
解:参加反应的 Na 的物质的量为 ·-=0.05 mol
第二节
第2课时
金属材料
物质的量在化学方程式计算中的应用
自主预习·新知导学
合作探究·释疑解惑
课 堂 小 结
课标定位
1.会叙述化学计算中的常用方法
2.掌握物质的量在化学方程式计算中的一般步骤和方法
素养阐释
1.能通过分析、推理等方法认识物质的量在化学方程式计
算中的应用
2.建立认知模型,并能运用模型解答化学计算问题
系,同种状况下,气体体积与物质的量成正比关系,因此根据化
学方程式计算时,各物质对应的各物理量的单位上、下都必
须一致,左、右相互对应即可。
归纳提升
1.化学计算的基本
高中化学总复习之知识讲解—守恒法在化学计算中的应用(基础)-
守恒法在化学计算中的应用【高考展望】“守恒法”是中学化学经常采用的技巧性解题方法之一,是高考中常用的一种解题方法和解题技巧。
系统学习守恒法的应用,对提高解题速率和破解高考难题都有很大的帮助。
【方法点拨】一、守恒法的概念守恒法名目繁多,在不同版本的教辅材料中,有多种表述形式,如物料守恒、质量守恒、元素守恒、原子守恒、离子守恒、电荷守恒、电子守恒、物质的量守恒、体积守恒等等。
但本质上守恒法不外乎质量守恒、得失电子守恒、电荷守恒等。
化学反应的实质是原子间的重新结合,所以一切化学反应都存在着物料守恒(质量守恒,微粒个数守恒);宏观上各元素质量反应前后相等即质量守恒,微观上任一微观粒子(如原子、分子、离子等)反应前后个数相等。
得失电子守恒是针对氧化还原反应,氧化剂得到电子总数与还原剂失去电子总数相等。
电荷守恒一般是指在电解质溶液中阳离子所带正电荷总数与阴离子所带负电荷总数相等,溶液呈电中性。
一般情况下,能用“守恒法”解答的题目也能用其它方法解决,但较费时且易出错。
而“守恒法”则是利用物质变化过程中某一特定量固定不变来解决问题,其特点是不纠缠于细枝末节,只关注始态和终态,寻找变化前后特有的守恒因素,快速建立等式关系,巧妙作答,可节省做题时间,能提高解题速率和准确率。
二.守恒法的选取在进行解题时,如何选择并应用上述方法对于正确快速地解答题目十分关键。
首先必须明确每一种守恒法的特点,然后挖掘题目中存在的守恒关系,最后巧妙地选取方法,正确地解答题目。
1.在一个具体的化学反应中,由于反应前后质量不变,因此涉及到与质量有关的计算题可考虑质量守恒法。
2.在溶液中存在着离子的电荷守恒和物料守恒。
因此涉及到溶液(尤其是混合溶液)中离子的物质的量或物质的量浓度等问题可考虑电荷守恒法、物料守恒法。
3.在氧化还原反应中存在着得失电子守恒,因此涉及到氧化还原反应中氧化剂、还原剂得失电子数目及反应前后化合价变化等问题可考虑电子守恒法。
高中化学专题讲座(一) 化学计算的常用方法(精讲)-2022年一轮复习讲练测(原卷版)
专题讲座(一)化学计算的常用方法(精讲)【考情分析】化学计算在近三年的化学试题中出现的概率越来越高,常涉及关系式计算、守恒法计算、差量法、十字交叉法计算等方法。
【核心素养分析】1.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认识是化学计算中各种物理量,能从宏观和微观相结合的视角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
2.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在有关化学计算过程中,通过分析、推理等理解计算的方法,建立求算化学计算中各种物理量的解答的模型。
【网络构建】【知识梳理】方法一守恒法1、含义:所谓“守恒”就是物质在发生“变化”或两物质在发生“相互作用”的过程中某些物理量的总量保持“不变”。
在化学变化中的各种各样的守恒,如质量守恒、元素守恒、原子守恒、得失电子守恒、电荷守恒、能量守恒等。
2、一般解题步骤如下:第一步:明确题目要求解的量;第二步:根据题目要求解的量,分析反应过程中物质的变化,找出守恒类型及相关的量;第三步:根据守恒原理,梳理出反应前后守恒的量,列式求解。
3、守恒类型(1)质量守恒(原子守恒)依据化学反应的实质是原子的重新组合,因而反应前后原子的总数和质量保持不变。
质量守恒法解题时可利用①整体守恒:即反应中反应物的总质量与生成物的总质量守恒;②局部守恒:即反应中反应物与产物中某元素的原子或离子守恒或元素守恒。
(2)电荷守恒依据电解质溶液呈电中性,即阳离子所带正电荷总数等于阴离子所带负电荷总数或离子方程式前后离子所带电荷总数不变。
利用电荷守恒法可以①配平离子方程式;②巧解某些化学计算题。
(3)得失电子守恒关系式依据氧化还原反应中电子得失数目相等,即氧化剂得到的电子总数目等于还原剂失去的电子总数目。
利用得失电子守恒法可以①计算元素的化合价;②计算氧化(或还原)产物的量;③计算氧化剂、还原剂的消耗量;④计算混合物的组成。
方法二差量法1、含义:差量法是指根据化学反应前后有关物理量发生的变化,找出“理论差量”。
这种物理量可以是质量、物质的量、气态物质的体积和压强、反应过程中的热量等。
高中化学计算题基本类型计算方法
高中化学计算题基本计算方法1.差量法 当反应前后固体或液体的质量发生变化时或反应前后气体的压强、密度、物质的量、体积等发生变化时可用差量法计算。
(1)体积差[练习1] 常温下盛有20mL 的NO 2和NO 组成的混合气体的大试管倒立在水中,充分反应后,剩余气体的体积为16mL 气体,则原混合气体中,NO 2和NO 的体积分别是多少?若在上述大试管中缓缓通入O 2,一段时间后,试管内残留2mL 气体,则通入O 2体积可能为多少mL ? 【解答】2223NO 323121v 2v 436y 20614NO x y NO H O HNO NO mL x xmL x mLmL+=+∆=∆===-=设原混合气体中的体积是,的体积是理论体积差实际体积差答:略。
223223222316NO 2mL 4NO+3O +2H O=4HNO NO,14NO 4NO+3O +2H O=4HNO 431410.5O NO 4NO+3O +2H O=4HNO 4316214mL mL xx mLmL y y mL=-=由上小题可以确定剩余气体均为,通入氧气后仍有气体剩余①若剩余气体是那么有参加反应②若剩余气体是,那么有16参加反应答:略。
(2)质量差[练习2] 将10.000g 氯化钠、溴化钾和氯化钙的混合物溶于水中,通入氯气充分反应,然后把溶液蒸干并灼烧(高温高压),灼烧后残留物的质量为9.813g 。
若将此残留物再溶于水并加入足量的碳酸钠溶液,所得的沉淀经干燥后质量为0.721g ,求原混合物中各化合物的质量。
【解答】223223g,,.10O 74.59.81311944.50.1871190.51000.7211110.8100.50.88.7x y g z g x y z NaCl NaCl NaClKBr Cl KCl Na CO KClCaCl CaCl CaC x y z y y g z z gx g ++=⎫⎧⎧⎪⎪⎪+−−−−→+−−−−−→⎬⎨⎨⎪⎪⎪⎭⎩⎩++=-=====--=灼烧蒸干过滤沉淀干燥设:氯化钠 溴化钾氯化钙①②①②:答:略。
(8种)高中化学计算题解题方法
(8种)高中化学计算题解题方法一、关系式法关系式法是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巧用,其解题的核心思想是化学反应中质量守恒,各反应物与生成物之间存在着最基本的比例(数量)关系。
例题:某种H2和CO的混合气体,其密度为相同条件下再通入过量O2,最后容器中固体质量增加了()A.3.2gB.4.4gC.5.6gD.6.4g[解析]固体增加的质量即为H2的质量。
固体增加的质量即为CO的质量。
所以,最后容器中固体质量增加了3.2g,应选A。
二、方程或方程组法根据质量守恒和比例关系,依据题设条件设立未知数,列方程或方程组求解,是化学计算中最常用的方法,其解题技能也是最重要的计算技能。
例题:有某碱金属M及其相应氧化物的混合物共10g,跟足量水充分反应后,小心地将溶液蒸干,得到14g无水晶体。
该碱金属M可能是()(锂、钠、钾、铷的原子量分别为:6.94、23、39、85.47)A.锂B.钠C.钾D.铷[解析]设M的原子量为x,解得42.5>x>14.5,分析所给锂、钠、钾、铷的原子量,推断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是B、C。
三、守恒法化学方程式既然能够表示出反应物与生成物之间物质的量、质量、气体体积之间的数量关系,那么就必然能反映出化学反应前后原子个数、电荷数、得失电子数、总质量等都是守恒的。
巧用守恒规律,常能简化解题步骤、准确快速将题解出,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题:将5.21g纯铁粉溶于适量稀H2SO4中,加热条件下,用2.53gKNO3氧化Fe2+,充分反应后还需0.009molCl2才能完全氧化Fe2+,则KNO3的还原产物氮元素的化合价为___。
[解析]0.093=0.025x+0.018,x=3,5-3=2。
应填:+2。
(得失电子守恒)四、差量法找出化学反应前后某种差量和造成这种差量的实质及其关系,列出比例式求解的方法,即为差量法。
其差量可以是质量差、气体体积差、压强差等。
差量法的实质是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巧用。
它最大的优点是:只要找出差量,就可求出各反应物消耗的量或各生成物生成的量。
高中化学计算题解题技巧——关系式法
化学计算题解题技巧——关系式法第一课时:实际化工生产中以及化学工作者进行科学研究时,往往涉及到多步反应:从原料到产品可能要经过若干步反应;测定某一物质的含量可能要经过若干步中间过程。
对于多步反应体系,依据若干化学反应方程式,找出起始物质与最终物质的量的关系,并据此列比例式进行计算求解的方法,称为“关系式”法。
关系式法常常应用于多步进行的连续反应.........。
在多步反应中,第一步反应的产物,即是下一步反应的反应物。
根据化学方程式,每一步反应的反应物和生成物之间有一定的量的关系,即物质的量之比是一定的。
所以,可以利用某中间物质作为“中介”,找出已知物质和所求物质之间的量的关系。
它是化学计算中的基本解题方法之一,利用关系式法可以将多步计算转化为一步计算,免去逐步计算中的麻烦,简化解题步骤,减少运算量,且计算结果不易出错,准确率高。
用关系式法解题的关键是建立关系式,而建立关系式一般途径是:(1) 利用化学方程式之间的化学计量数间的关系建立关系式;(2) 利用化学方程式的加合建立关系式;(3) 利用微粒守恒建立关系式。
【例题1】用CO 还原10.0 g 某磁铁矿石样品(所含的杂质不参加反应),生成的CO 2再跟过量的石灰水反应,得到12.8 g 沉淀。
求磁铁矿石中Fe 3O 4的质量分数。
解析:本题发生的化学反应有:Fe 3O 4+4CO 3Fe+4CO 2CO 2+Ca(OH)2=CaCO 3↓+H 2O可以用CO 2作为“中介”得出下列关系:Fe 3O 4——4 CO 2——4 CaCO 3,即:Fe 3O 4——4 CaCO 3。
然后利用两者之间的质量关系或物质的量关系进行计算。
在进行多步反应的计算时,一般的解题步骤为:(1)写出各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2)根据化学方程式找出作为中介的物质,并确定已知物质、中介物质、所求物质之间的量(质量或物质的量或相同条件下气体的体积)的关系;(3)确定已知物质和所求物质之间的量的关系;(4)根据所确定的已知物质和所求物质之间的量的关系和已知条件进行计算。
(完整版)化学计算题解题方法(含答案)
高中化学计算题常用的一些巧解和方法一、差量法差量法是根据物质变化前后某种量发生变化的化学方程式或关系式,所谓“差量”就是指一个过程中某物质始态量与终态量的差值。
它可以是气体的体积差、物质的量差、质量差、浓度差、溶解度差等。
该法适用于解答混合物间的反应,且反应前后存在上述差量的反应体系。
【例1】把22.4g铁片投入到500gCuSO4溶液中,充分反应后取出铁片,洗涤、干燥后称其质量为22.8g,计算(1)析出多少克铜? (2)反应后溶液的质量分数多大?Cu 完全反应,反应后的溶液为FeSO4溶液,不能轻解析“充分反应”是指CuSO4中2率地认为22.8g就是Cu!(若Fe完全反应,析出铜为25.6g),也不能认为22.8-22.4=0.4g 就是铜。
分析下面的化学方程式可知:每溶解56gFe,就析出64g铜,使铁片质量增加8g(64-56=8),反过来看:若铁片质量增加8g,就意味着溶解56gFe、生成64gCu,即“差量” 8与方程式中各物质的质量(也可是物质的量)成正比。
所以就可以根据题中所给的已知“差量”22.8-22.4=0.4g 求出其他有关物质的量。
设:生成Cu x g,FeSO4 y gFe+CuSO4 =FeSO4+Cu 质量增加56 152 64 64-56=8y x 22.8-22.4=0.4故析出铜3.2克铁片质量增加0.4g,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溶液的质量必减轻0.4g,为500-0.4=499.6g。
【巩固练习】将N2和H2的混合气体充入一固定容积的密闭反应器内,达到平衡时,NH3的体积分数为26%,若温度保持不变,则反应器内平衡时的总压强与起始时总压强之比为1∶______。
解析:由阿伏加德罗定律可知,在温度、体积一定时,压强之比等于气体的物质的量之比。
所以只要把起始、平衡时气体的总物质的量为多少mol表示出来即可求解。
方法一设起始时N2气为a mol, H2为b mol,平衡时共消耗N2气为xmolN2+3H22NH3起始(mol) a b ?0变化(mol) x 3x 2x平衡(mol) a-x b-3x 2x起始气体:a+bmol平衡气体:(a-x)+( b-3x)+2x=(a+b-2x)mol又因为:体积比=物质的量比(注意:若N 2为1mol ,H 2为3mol ,是不够严密的。
高中化学计算题解题方法----差量法,极值法,转换法,十字交叉法
高中化学计算题解题方法----差量法,极值法,转换法,十字交叉法..主要,差量法是依据化学反应前后的某些“差量”(固体质量差、溶液质量差、气体体积差、气体物质的量之差等)与反应物或生成物的变化量成正比而建立的一种解题法。
此法将“差量”看作化学方程式右端的一项,将已知差量(实际差量)与化学方程式中的对应差量(理论差量)列成比例,其他解题步骤与化学方程式列比例式解题完全一致。
用差量法解题的关键是正确找出理论差量。
【适用条件】(1)反应不完全或有残留物。
在这种情况下,差量反映了实际发生的反应,消除了未反应物质对计算的影响,使计算得以顺利进行。
(2)反应前后存在差量,且此差量易求出。
这是使用差量法的前提。
只有在差量易求得时,使用差量法才显得快捷,否则,应考虑用其他方法来解。
【用法】A ~B ~Δxa b a-bc d可得a/c=(a-b)/d已知a、b、d即可算出c=a*d/(a-b)化学方程式的意义中有一条:化学方程式表示了反应前后各物质间的比例关系。
这是差量法的理论依据。
【证明】设微观与宏观间的数值比为k.(假设单位已经统一)A ~B ~Δxa b a-ba*k b*k (a-b)*k可得a*k=a*[(a-b)]*k/(a-b)推出a/(a*k)=(a-b)/[(a-b)*k]用c替换a*k,d替换(a-b)*k已知a、b、d即可算出c=a*d/(a-b)因此差量法得证【原理】在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差和参加该反应的反应物或生成物的质量成正比例关系,这就是根据质量差进行化学计算的原理。
【步骤】1.审清题意,分析产生差量的原因。
2.将差量写在化学反应方程式的右边,并以此作为关系量。
3.写出比例式,求出未知数。
【分类】(一)质量差法例题:在1升2摩/升的稀硝酸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铜粉,充分反应后溶液的质量增加了13.2克,问:(1)加入的铜粉是多少克?(2)理论上可产生NO气体多少升?(标准状况)分析:硝酸是过量的,不能用硝酸的量来求解。
高中化学14种基本计算题解法
高中化学14种基本计算题解法1.商余法这种方法主要是应用于解答有机物(尤其是烃类)知道分子量后求出其分子式的一类题目。
对于烃类,由于烷烃通式为CnH2n+2,分子量为14n+2,对应的烷烃基通式为CnH2n+1,分子量为14n+1,烯烃及环烷烃通式为CnH2n,分子量为14n,对应的烃基通式为CnH2n-1,分子量为14n-1,炔烃及二烯烃通式为CnH2n-2,分子量为14n-2,对应的烃基通式为CnH2n-3,分子量为14n-3,所以可以将已知有机物的分子量减去含氧官能团的式量后,差值除以14(烃类直接除14),则最大的商为含碳的原子数(即n值),余数代入上述分子量通式,符合的就是其所属的类别。
[例1]某直链一元醇14克能与金属钠完全反应,生成0.2克氢气,则此醇的同分异构体数目为()A、6个B、7个C、8个D、9个由于一元醇只含一个-OH,每mol醇只能转换出molH2,由生成0.2克H2推断出14克醇应有0.2mol,所以其摩尔质量为72克/摩,分子量为72,扣除羟基式量17后,剩余55,除以14,最大商为3,余为13,不合理,应取商为4,余为-1,代入分子量通式,应为4个碳的烯烃基或环烷基,结合“直链”,从而推断其同分异构体数目为6个.、2.平均值法这种方法最适合定性地求解混合物的组成,即只求出混合物的可能成分,不用考虑各组分的含量。
根据混合物中各个物理量(例如密度,体积,摩尔质量,物质的量浓度,质量分数等)的定义式或结合题目所给条件,可以求出混合物某个物理量的平均值,而这个平均值必须介于组成混合物的各成分的同一物理量数值之间,换言之,混合物的两个成分中的这个物理量肯定一个比平均值大,一个比平均值小,才能符合要求,从而可判断出混合物的可能组成。
[例2]将两种金属单质混合物13g,加到足量稀硫酸中,共放出标准状况下气体11.2L,这两种金属可能是()A.Zn和FeB.Al和ZnC.Al和MgD.Mg和Cu将混合物当作一种金属来看,因为是足量稀硫酸,13克金属全部反应生成的11.2L(0.5摩尔)气体全部是氢气,也就是说,这种金属每放出1摩尔氢气需26克,如果全部是+2价的金属,其平均原子量为26,则组成混合物的+2价金属,其原子量一个大于26,一个小于26.代入选项,在置换出氢气的反应中,显+2价的有Zn,原子量为65,Fe原子量为56,Mg原子量为24,但对于Al,由于在反应中显+3价,要置换出1mol氢气,只要18克Al便够,可看作+2价时其原子量为=18,同样假如有+1价的Na参与反应时,将它看作+2价时其原子量为23×2=46,对于Cu,因为它不能置换出H2,所以可看作原子量为无穷大,从而得到A中两种金属原子量均大于26,C中两种金属原子量均小于26,所以A、C都不符合要求,B中Al的原子量比26小,Zn比26大,D中Mg原子量比26小,Cu原子量比26大,故B,D为应选答案。
高中化学计算题的解题思路与方法
高中化学计算题的解题思路与方法作者:樊春录来源:《博览群书·教育》2014年第01期摘要:解化学计算题的方法很多,有的学生往往不知如何采用,能听懂他人的讲解,但自己解决问题时,不会分析,只会模仿,有时又感到束手无策,其原因是没有学习和掌握思维原则,没有重视思想方法的研究,因此仍未走出以“套路”代“思路”的怪圈。
本文将以教学实例,对高中化学计算题的解题思路与方法进行探析。
关键词:高中化学;计算题;解题思路解题方法来自于解题思路,解题思路的形成与基本知识及其体系的理解掌握程度有关,还与思想方法有关。
正确、灵活的思想方法又源于思维的原则和方式。
要提高化学计算的能力和思维素质,应注意思维原则和方法论的研究与探讨。
解题首先要掌握“基本方法”,进一步要掌握“巧”、“活”、“快”、“准”的解题技巧。
一、关系式法根据化学式的计算;根据有关溶解度与饱和溶液中溶质、溶剂、溶液的量之间的互算;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尤其是多步反应的计算均可采用关系式法计算,此法不仅可简化计算,而且已知数与未知数各有固定的位置,层次清楚,有助打开解题思路。
用关系式法解题的主要法则是:关系式、关系量,这是根据不能忘;已知未知是条件,条件对准关系量;上下相比列比例,求得写答即完毕。
可以认为化学计算总是在准确寻找关系式及对应量间关系的基础上进行。
例1 已知氯化钾在20℃时的溶解度是34g,配制20℃的氯化钾饱和溶液670g,需氯化钾和水各多少g?本题是溶解度和饱和溶液中溶剂、溶质、溶液的量之间的互算,可采用关系式法计算。
解:设20℃时KCl饱和溶液670g中含KCl的质量是x克,含水y克。
关系式:水——溶质——饱和溶液关系量:100g——34g——134g已未知:y——x——670g列比例:;求未知:y=500g;x=170g答:配制20℃时KCl饱和溶液670g,需氯化钾170g,水500g。
(计算熟练后,左侧的“关系式”等可以不必写出。
高中化学一轮复习课件模型认知化学计算的常用方法
根据实验数据,胆矾分子中结晶水的个数为
(写表达式)。
(2)下列操作中,会导致结晶水数目测定值偏高的是 ①胆矾未充分干燥 ②坩埚未置于干燥器中冷却 ③加热时有少量胆矾迸溅出来
(填标号)。
【信息解读】
信息 指引
解题 关键
①“将坩埚加热至胆矾全部变为白色” →减少质量为结晶水的质量; ②“测定值偏高”→导致水蒸气的质量偏大或是无水硫酸铜的质量偏小 的操作 ①根据减少的水蒸气的物质的量与剩余的无水硫酸铜的物质的量之比等 于结晶水的数目,找出等量关系进行求解; ②分析实验操作对水蒸气及无水硫酸铜测量值的影响,进而得出结论
(3)通过计算确定从E点到F点过程中的化学方程
式: MgC2O4
MgO+CO↑+ CO2↑ 。
(要求写出推断过程)
探究点3 守恒法在化学计算中的应用
守恒法的应用原理及解题步骤
应用 原理
解题 步骤
所谓“守恒”就是物质在发生“变化”或两种物质在发生“相互作 用”的过程中某些物理量的总量保持“不变”。在化学变化中有各种 各样的守恒,如质量守恒、原子守恒、得失电子守恒、电荷守恒等
溶液V mL。该晶体中铁的质量分数的表达式为
。
[方法技巧]多步滴定实验中数据处理的方法
(1)连续滴定:第一步滴定反应生成的产物,还可以继续参加第二步的滴 定。根据第二步滴定的消耗量,可计算出第一步滴定的反应物的量。 (2)返滴定:第一步用的滴定剂是过量的,然后第二步再用另一种物质返 滴定计算出过量的物质。根据第一步加入的量减去第二步中过量的量, 即可得出第一步所求物质的物质的量。
各物理量之间的转化关系,在此基础上结合 关系,熟练应用一定的计算
化学反应进行分析,灵活应用“关系式 技巧,建立化学计算解题模
方法01 守恒思想-高中化学解题方法
方法01 守恒思想在高中化学的学习中经常会遇到计算题,其主要功能是考查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广度,同时也考查学生对知识运用的熟练程度以及知识的系统性。
一般情况下计算题的题目较长,所含信息较多,不容易找到正确的方向,因此有不少学生产生畏难情绪不愿意动手做题。
其实如果掌握了一定的方法技巧,解化学计算题就会游刃有余,守恒法是其中一种比较重要的解题方法。
所谓“守恒”就是物质在发生“变化”或两物质在发生“相互作用”的过程中某些物理量的总量保持“不变”。
一切化学反应都遵循守恒定律,在化学变化中有各种各样的守恒,如质量守恒、元素守恒、得失电子守恒、电荷守恒、能量守恒等。
1.1 质量守恒法它是根据化学反应前后反应物的总质量与生成物的总质量相等的原理进行计算或推断的方法。
主要包括反应物总质量与生成物总质量守恒;反应中某元素的质量守恒;结晶过程中溶质总质量守恒;可逆反应过程中总质量守恒等。
第一步:明确题目要求解的量。
第二步:根据题目中要求解的量,分析反应过程中物质的变化,找出质量守恒的物质及与其相关的量。
第三步:根据质量守恒的原理,梳理出反应前后反应物的总质量与生成物的总质量,列式计算求解。
现有一块铝铁合金,为测定其中铝的含量,做如下实验:切一小块合金,将其溶于盐酸,然后加入足量的氢氧化钠溶液,待溶液中的沉淀全部变成红褐色时,过滤沉淀物并在空气中灼烧,最后所得红棕色粉末的质量恰好跟原来的合金试样质量相等。
则合金中铝的质量分数为A.25% B.30% C.46% D.70%【思路点拨】第一步,弄清从合金到最后得到红棕色粉末的过程中铁元素的转化;第二步,根据题意得出合金中铝的质量与氧化铁中氧的质量相等的结论;第三步,利用质量守恒定律列式计算。
【试题解析】铁、铝两种元素在整个化学变化过程中的转化形式如图所示:223+O +H O NaOH 23232+2Al Al AlO Fe(OH)Fe O Fe Fe(OH)Fe -⎧⎧⎧⎪⎪⎪−−−→−−−−−−−→−−−−−→−−−→⎨⎨⎨⎪⎩⎪⎪⎩⎩盐酸过量溶液灼烧合金 根据上图知,最后得到的红棕色粉末为氧化铁,根据题意知反应前合金的质量等于最后得到的Fe 2O 3的质量,因铁元素在各步反应中完全转化,即铁元素的质量守恒,则合金中铝的质量等于Fe 2O 3中氧元素的质量,所以合金中铝的质量分数为铝的质量合金的质量×100%=氧化铁中氧元素的质量氧化铁的质量×100%=316160⨯=30%。
高中化学计算中的基本解题方法
(实际差量)
由此可知共消耗15 mL气体;还剩余1 mL气体, 假设剩余的气体全部是NO,则VNO∶V(NH3) =(9 mL+1 mL)∶6 mL=5∶3,假设剩余的 气体全部是NH3,则V(NO)∶V(NH3)=9 mL∶(6 mL+1 mL)=9∶7,但因该反应是可 逆反应,剩余气体实际上是NO NH3的混合气 体,故V(NO)∶V(NH3)介于5∶3与9∶7之间, 对照所给的数据知3∶2与4∶3在此区间内
mol×12 g·mol-1=4.2 g。
▪ 答案 B
2.为了检验某含有NaHCO3杂质的Na2CO3样品 的纯度;现将w1 g样品加热,其质量变为w2 g, 则该样品的纯度质量分数是 ( )
A.84w321-w513w1 C.73w321-w412w1
B.84w311w-1w2 D.115w321-w81 4w1
练习
1.在含有 a g HNO3 的稀硝酸中,加入 b g 铁粉充分反应,铁
全部溶解并生成 NO,有a4 g HNO3 被还原,则 a∶b 不可能
为
( )。
A.2∶1
B.3∶1
C.4∶1
D.9∶2
解析 Fe 与 HNO3 反应时,根据铁的用量不同,反应可分 为两种极端情况。 (1)若 Fe 过量,发生反应:3Fe+8HNO3(稀)=== 3Fe(NO3)2+2NO↑+4H2O 则有5b6∶6a3=3∶8,解得:ab=31 此为 a∶b 的最小值。
2准确称取所制备的0 250 0 g CuCl样品置于 一定量的0.5 mol·L-1FeCl3溶液中;待样品完 全溶解后,加水20 mL,用0.100 0 mol·L-1的 Ce(SO4)2溶液滴定到终点,消耗24.60 mL Ce(SO4)2溶液 有关化学反应为 Fe3++CuCl===Fe2++Cu2++Cl-
高中化学计算题解题思路
突破高中化学计算题(解题方法和思路)上了高中许多的学生都会发觉化学越来越难了,尤其是化学中的计算题.正因为这样,他们一看到化学计算题就马上想到先放弃,先去做其他的,计算题最后做.几乎大部分的学生都认为化学计算题很难,也都坚持”先其他,后计算”的解题路线.其实这样的想法很盲目,太过于绝对了.我个人认为化学计算题是很简单的,关键是解题的人有没有把问题简单化,分析化,也可以说是”干脆点理解”吧.其实我们想想也知道,在化学的计算题目中,我们所需要的信息或者数据都不过是从那些长长的或者简短的句子中简化分析而来的.可能有人会问:”那为什么要把那些句子用这种方式表示出来呢,而不干脆点直接告诉我们?”在我看来,这也许就是一中老套的障眼法和耐力战吧,想用这或长或短句子把信息藏起来,也想用这些句子,让我们看得不耐烦了,把我们”打倒”.所以咯!狭路相逢,勇者胜!看你是不是勇者了!以下是我根据自己的一些经验所总结的解题方法,希望对同学们可以有一点帮助吧.一.列方程组求解:这是我认为最简单的解题方法,比如:1.标准状况下,CO2和CO的混合气体15g.体积为10.08L,则此混合气体中的CO2和CO的物质的量各是多少?所谓求什么设什么,我们就设CO2的物质的量为X ; CO的物质的量为Y(当然我们一定要在计算时熟知 n (物质的量) M(摩尔质量) m(一般的质量) V(标况下的体积)之间的关系,一定要知道的) 那么接下来就是找关系了,这道题目中的信息给得非常的全面了,直白点说就是单纯的初中数学题目---列方程组求解,不用我说都知道怎么列(根据”混合气体15g.体积为10.08L”)可以得到两个方程| 44X + 28Y =15| 22.4(X + Y) = 10.08这样就很快了解出来了,再看看这道题,题目给到了总质量,和总体积,都有牵涉到两个未知数,这样就可以列出等式,并解出来了.但是有时候为了方便,也可以先设两种物质的其他的量为未知数最后化成所求的量.还有一种更简练的题型,就像我的原创题目一样2.标况下SO2和SO3混合气体在不考虑化学变化时,其中含O的质量分数是60%,求SO2的含量(质量分数).(我个人认为这道题目可以用“看似条件唯一,却蕴涵条件无数”来形容) 这道题目如果也是用列方程组求解那么应该怎么做呢?从题目中可以知道要求的和已知的都和质量有关系,但是总质量不知道,乍看下最后所要的答案也没有总质量,这说明了总质量最后可以消去.于是我们就可以设总质量为100 g,那么O的质量就是60 gSO2的含量为X ; SO3的含量为Y就有 X + Y=1 ; 也可以知道SO2 , SO3的质量分别是100X , 100Y这里又会用到”分子中各原子的质量分数”于是我们就可以很快找到O的质量的表示关系1/2 * 100X + 3/5 * 100Y =60这样两个方程就都出来了,两个方程两个未知数,解决还有一种类型是牵涉到化学变化的,不过也是非常简单的3.KCl 和 KBr的混合物共3.87 g全部溶解在水中,并加入过量的AgNO3溶液充分反应后,生成的氯化银和溴化银共6.63 g , 则原混合物中的氯化钾的质量是多少?这个看上去好像是和前面的不一样,但是实际上还是一样的.从这道题目中牵涉到的方程式,我们可以发现有多少物质的量的KCl 和 KBr就可以生成多少物质的量的氯化银和溴化银,也同样设两个为知数,设原混合物中的氯化钾的质量为X ; 原混合物中的溴化钾的质量为Y,可以得到:| X + Y = 3.87| 143.5/75.5X + 188/120Y = 6.63 (这里用到了质量守恒定律)特别提醒:如果反应不是一份生成一份的关系,一定要认真判断,用化学守恒来求出相对应的量,比如这道题里的信息如果全是物质的量, 反应不是一份生成一份的关系,则第二个方程一定要用物质的量守恒,求出生成物质的物质的量.然后列出方程,进行求解.这种方法经常用在一些混合物的题目中求解和判断简单的化学式中用到.二.列化学方程式求多解:这个方法也是挺简单的,但是要是化学方程式不熟练,我的建议是去背化学方程式,这个方法和上面一种都是很常用的方法,一定要懂得灵活运用:这里我就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吧,比如:1.在硫酸工业中制造硫酸的一个步骤是在接触法装置中进行的,过程是将SO2转化为SO3,(全为标况下)接触室里为SO2和O2体积是VL,已知原来有SO2AL , 反应开始30分钟后SO2的浓度变为Hmol/L . 问SO2转化率多少? SO3的浓度,物质的量等等.这个看似很长的题目,其实废话太多,不信?我们把方程式写出来(并且把解题三步曲填好)2SO2 + O2 === 2SO3 (可逆)原来 A/Vmol/L (V- A)/Vmol/L 0 mol/L变化 (A/V – H)mol/L 1/2 (A/V – H)mol/L (A/V – H)mol/L现在 Hmol/L (V- A)/V - 1/2 (A/V – H)mol/L (A/V – H)mol/L一旦把这些填完整,这类题目中的问题差不多都OVER了.从这道题目我们可以试想下,如果只是告诉了我们其中一个反应物的变化的量(可以是直接或者间接)我们就可以求出其他的变化的量,若是再告诉我们原来或者现在的,我们就可以求出所对应的初始量或者剩余量.当然,这个三步曲并不是只能用来解反应速率的问题,三个量还可以用物质的量,反应速率,浓度等表示,也就是说,只要是知道了变化的量,再给予我们时间,体积,等对应的数据,我们就可以求出很多的量. 这个解法,最经常用在求反应速率,反应程度,总得来说只要是关于化学反应变化的我们几乎都可以用这个方法解.还有一种最基础的类型,就是写出方程式根据质量守恒求解.(高中不常用)三.最简比例计算1.种铁的氧化物A和B分别重0.4 g , 0.435 g . 加热下用足量的CO还原,并且把生成的CO2通入澄清石灰水中都得到0.75 g沉淀.试判断A和B的化学式.这种判断化学式的方法主要是判断下标,此题目中所求的化学式其实就是求元素Fe 和O的下标数值,更具体说是求下标的比值也就是找X和Y的关系,这样我们就可以设所求的化学式为Fe X O Y ,则有(因为铁氧化物中的一个氧原子失去就得到一个CO2分子,这也可以作为方程式配平的一个方法) 0.4Y/(56X + 16Y) =0.75/100 ---这个是A中下标的关系,B也是一样的方法列出关系式,求最简比例那为什么这样列呢?因为56X + 16Y 是A的摩尔质量, 0.4/(56X + 16Y) 求出了0.4 gA的物质的量, 0.75/100 求的是CaCO3的物质的量也可以是C或者CO2的物质的量,当然也就是CO的物质的量(这是元素或者原子数守恒的运用,下面也会介绍,这里是C守恒)这样就可以由CO转化成0.75/100实际也是0.4 g A中氧的物质的量,因此就有上面的式子,B呢?也就一样的解法了.2.像这样的有关求比例的计算,还有的是求一种矿石的组成成分化学式(例如题目有时候会让我们求高岭石:Al2(Si2O5)(OH)4或(Al2O3.2SiO2.2H2O) 的化学式,一般都是给予我们一些化学变化等实验过程得到的数据然后求出化学式为Al2O3.2SiO2.2H2O 最后得到Al2(Si2O5)(OH)4)3.有关比例的还有很多,例少量的Na , Mg , Al 和等量的HCl完全反应,生成的气体体积相等,求消耗的Na , Mg , Al的物质的量的比.从这里我们可以知道生成的气体肯定都是H2,而且根据它们的化学方程式可以得到下面的关系:Na ----- 1/2 H2Mg ----- 1 H2Al ----- 3/2 H2因为生成的H2是一样的,则由上述的关系可化成:2 Na ----- H21 Mg ----- H22/3Al ----- H2则这样就可以得到生成的H2相同的时候消耗的Na , Mg , Al的物质的量的比为6:3:2当然咯,如果把题目改成Na , Mg , Al 的质量相等求生成气体体积比,或者生成的气体比例已经告诉你了求Na , Mg , Al的消耗量是多少,方法都是一样的.四,元素原子数守恒:这个也不是非常难的,应该也是比较简单的吧,这个方法的使用,其实是根据一条线思维的贯穿,因为在许多的有关化学反应方程式的题目中常常有牵涉到一个不变的元素(这个元素的原子数目会全部参加下一个反应的进行),正因为如此,常常看似很多步的反应其实可以一步到位,比如最简单的:1.实验小组为检测只含C的惰性矿石中的含C的物质的量,将该M g矿石放在氧气中燃烧,排除空气的影响.使C完全转化为CO2,并且把生成的CO2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收集到沉淀物干燥后的质量是N g.求含C的质量分数.看到这个题目就马上会让我们把题目中所牵涉到的化学方程式写出来,这也许是我们养成的一个条件反射吧,虽然写出来的解法也是可以得到正确的答案,但是有点麻烦和多余,所以在遇到这样的题目的时候,我们通常都会找找是否有什么原子数目守恒,从这道题目我们可以发现,C元素在这一系列化学反应中全部参与各个反应,则说明这些变化中C一直都是恒定不变的,这样,我们知道题目要我们求的是”C的质量分数”,则设C的质量分数为X ,则惰性矿石中C的质量是MX,这是最初的,因为最后的C存在于CaCO3中,又知道CaCO3 的质量就是沉淀的质量是N g,根据CaCO3 中C原子的质量分数是12/100,不难得出C的质量是12N/100, 于是就有这样的等式 : 12N/100 = MX 这样就可以了,不是更快吗?所以我希望大家可以在考试的时候用最简单最快捷的解法解题,毕竟,考试的时间是不等人的.这样的方法一般都是解一些有很多连续步骤的化学反应(或者实验)类的计算题,但是能否找到切入点还是关键!五.十字交叉法:十字交叉法的一般步骤是先确定交叉点的平均值(一般题目会事先告之的),再写出产生平均值的两个分量(一般是摩尔质量),然后按斜线作差取绝对值,即得出相应物质配比,这个方法应该是前几届老学长,老前辈们经常使用的方法.现在的教学好像已经不用了,不过这也是一个非常不错的解题方法,大家可以学习一下,现在举个例子来说明下:1.将H2与CO按一定的体积比混合,得到的混合气体密度是相同条件下H2的8倍,求:H2与CO的体积比;H2在混合气体中的体积分数.这道题目很明显用十字交叉法最快,从”混合气体密度是相同条件下H2的8倍”这句话可以得到现在的混合气体密度是16g/ mol(标况下取摩尔体积) 则可以按下列方法列式求解:则H2与CO的体积比是 6 : 7 简单吧,剩下的”H2在混合气体中的体积分数”应该就没什么难度了.2.已知Na2SO3被部分氧化为Na2SO4后,钠元素的质量分数占混和物的36%,则Na2SO3和Na2SO4的物质的量之比为多少?质量之比为多少?这道题目和上题所用的方法是差不多的,首先先求混和物的平均相对原子质量然后以1molNa2SO3和Na2SO4的混和体系为基准物,以质量为物理量,用十字交叉法:质量(g)Na2SO3 126 14.21mol 127.8Na2SO4 142 1.8这个方法可以用来求混合气体的各个成分的量,很好用,但是有局限性,个人建议:这个方法不是很好理解,希望学习的人不要随便用.六.差量法求解:虽然这个方法也是很经常用的,但是高中阶段一般只要我们能够在置换反应中运用到这个方法就可以了(我想应该是这样的),比如:1.M g Cu 投入硝酸银溶液中,若反应完全进行,则溶液减轻多少?这是非常典型的运用差量法求解的题型,我们知道这个反应的整个过程其实是Cu置换了Ag,而Ag明显要重于Cu; 它们之间的质量存在这样的关系:溶液中: Ag ====Cu108 64 ----差量=44M ---- 差值=44M/64则这个差值也就是溶液减轻的质量了.这个方法比较经常用在置换反应等有质量变化的反应(具体是在化合物反应后,其中的一种或多种元素转移到另一种化合物中使反应前后的对应的物质的质量发生变化的情况)七.关于浓度的计算:这种题目说起来可以算是比较综合的题型,但是要看题目怎么出了:现在介绍下面这道题目的解答过程:1.CuSO4和Fe2(SO4)3 的混合溶液500 mL,加入21.7 g的铁粉,待完全反应后,得到16.8 g的残留物,加入4 mol/L的B aSO4 溶液400 mL,恰好使溶液中的SO2- 完全沉淀,求原混合物中CuSO4和Fe2(SO4)3 的物质的量浓度.首先,我们必须判断加入的铁粉是先和哪个物质反应,从题目中可以知道是先和Fe2(SO4)3 反应, 且SO2- 的物质的量为 1.6 mol , 铁粉的质量减少(沉淀质量减少),又知道铁粉和CuSO4 反应沉淀增重和Fe2(SO4)3 反应减轻; 则设原混合物中CuSO4和Fe2(SO4)3 的物质的量浓度分别为X和Y.则很容易根据”SO2- 的物质的量为1.6 mol”列出式子: 0.5X + 1.5Y = 1.6而第而个式子只是稍微运用下上面的差量法,就完成了也就是: 21.7 – 56*0.5Y + 8X = 16.8 简单吧! 多想想就知道了.以上的解题方法希望可以带给高中同学一些帮助,不要去惧怕计算,要被计算打倒,若是能够把上述的方法运用自如,那你就可以把计算”玩弄于股掌之间”了,加油了!。
高中化学计算题解法归纳
高中化学计算题的解法归纳计算方法原理差质量差利用物质在反应前后的质量差求解量法体积差利用气体物质在反应前后的体积差量求解质量从宏观上看,化学反应前后的质量相等守恒①在电解质溶液中,由于整个溶液呈中性,所电荷以阴、阳离子所带的电荷总量必定相等。
②在守守恒离子方程式中,反应物所带正(负)电荷总量恒与生成物所带正(负)电荷总量相等。
法在氧化还原过程中,总是存在着得电子总数等电子于失电子总数,在原电池和电解池中经过两极守恒的电子数必然相等。
原子反应前原子总数等于反应后产物以各种形式守恒存在的总数粒子从微观上看,化学反应前后同种元素的原子个关守恒数必然相等。
系对循环反应(前一反应的某一产物,在参加后式方程式续反应后,又再生成,使反应循环下去)将方法叠加程式相加,消去循环项。
平均即用平均相对原子质量或相对分子质量判断平式量物质成分或含量均平均摩电反应中平均转移 1mol 电子所需混杂物的质量,值子质量其值介于两组分之间法平均在混杂物的计算中,可以把平均组成作为中说明依照物质变化前后某种量发生变化的方程式或关系式,找出所谓“理论差量” 。
利用该法要点有两点:①弄清差量的原因;②弄清差量与什么量成比率。
是巧妙选择化学式或溶液中某两种数(如正负化合价总数、阴阳离子所带的正负电荷总数)相等,或几个连续(或平行)的方程式前后某微粒(如离子、原子、电子)的物质的量保持不变作为解题依照。
是计算中用来表示已知量与未知量成正比例关系的式子。
是一种将数学平均原理应用于化学计算的解题方法。
它依照数学原理是:两个数A1和A2的平均值 A, A 介于 A1和 A2之间。
应用于混杂物的解析(定量、定性),常用的技巧:十字交织组成介,以此谈论可能的组成法。
是把所研究的对象或过程变化经过假设,推到常用于求有关存在“极限值”的计算题,理想的极限值,使因果关系变得十分明显,从如某些化学平衡的计算,平行反应的计算,极值法而得出正确的判断,也许将化学问题抽象成数混杂物的计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