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孩子的心灵世界
走进孩子心灵深处
走进孩子心灵深处孩子的心灵深处是一个神秘而又美丽的地方。
在这个地方,藏着孩子的梦想、希望、烦恼和快乐,是他们最真实最纯粹的一面。
走进孩子心灵深处,我们能够看到孩子内心的世界是多么的丰富多彩。
在这个世界里,他们无忧无虑地玩耍、学习、探索。
他们会想象自己成为超级英雄,飞上天空;他们会憧憬自己成为科学家,发明出让世界变得更美好的东西;他们会幻想自己成为艺术家,用画笔将自己的内心世界展现给大家。
他们满怀憧憬地向往着未来,希望自己能够成为自己理想中的那个人。
走进孩子心灵深处,我们也能够看到孩子内心的脆弱和烦恼。
在这个世界里,他们可能会受到同伴的欺负和嘲笑,感到自己很无助;他们可能会因为学习成绩不理想而自责和沮丧;他们可能会因为家庭问题而感到无助和伤心。
他们内心的深处有着无比的脆弱,需要我们给予他们关怀和理解。
走进孩子心灵深处,我们还能够看到孩子内心的快乐和幸福。
在这个世界里,他们感受到了友谊的温暖,通过和朋友一起玩耍和分享,他们收获到了快乐;他们享受到了家庭的温馨,和父母一起度过的时光,让他们感到幸福;他们热爱学习,通过不断的进步和成长,让他们感到自豪和快乐。
孩子们内心的深处有着无尽的快乐和幸福,我们应该努力保护和守护这份宝贵的情感。
走进孩子心灵深处,我们是他们最伟大的导师和朋友。
我们应该尊重孩子的想法和感受,倾听他们的内心呼唤,帮助他们实现自己的梦想。
我们应该教会他们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引导他们走向正确的人生道路。
我们应该给予他们关怀和爱,帮助他们克服困难和挫折,让他们能够坚强地面对生活。
走进孩子心灵深处,我们也会发现自己的成长和进步。
通过和孩子相处,我们能够体会到纯真和善良的力量,感受到生命的美好和意义。
我们能够看到自己曾经的梦想,重新激活内心深处的热情和动力。
与孩子一起成长,我们也能够成为更好的人。
走进孩子心灵深处,让我们一起关注和珍视孩子的成长。
让我们用爱和关怀来呵护他们的梦想和希望,让他们在自己心灵深处找到属于自己的幸福和快乐。
走进孩子心灵深处
走进孩子心灵深处走近孩子的世界,是每一个家长都应该做的事情。
孩子是天使,他们的心灵深处蕴藏着无限的奇思妙想和纯真的情感。
在这个快节奏的社会中,家长们常常忙于工作和生活,很少有时间去深入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
走进孩子心灵深处,不仅可以促进家长与孩子之间的亲子关系,还可以帮助孩子健康成长。
本文将从家长角度出发,探讨如何走近孩子心灵深处。
了解孩子的兴趣爱好是走近他们心灵深处的重要一步。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独特的喜好和爱好,可能是画画、音乐、运动、阅读等等。
了解孩子的兴趣爱好,不仅可以帮助家长更好地引导孩子,还可以让孩子感受到家长的关爱和支持。
家长可以从平时的观察和交流中找出孩子的兴趣点,然后给予适当的关注和鼓励。
如果孩子对画画有特别的喜爱,家长可以陪孩子一起去美术馆参观,一起在家里画画,或者送孩子去美术班学习。
这样不仅可以丰富孩子的业余生活,还可以加深家长与孩子之间的感情。
倾听孩子的心声也是走近他们心灵深处的重要一环。
孩子们常常有着自己的烦恼和困惑,他们可能会因为学业压力、人际关系、家庭问题等而感到沮丧和困惑。
家长需要给孩子一个宽松的沟通环境,鼓励孩子把内心的感受和想法向家长倾诉。
当孩子向家长倾诉时,家长要保持耐心和关爱,不要轻易打断或做出不负责任的评价。
家长要学会倾听和理解,给予孩子支持和建议。
当孩子感受到家长的理解和支持时,他们的内心世界将会变得更加明朗和坚定。
家长需要关注孩子的情绪变化,给予及时的情感抚慰。
孩子的内心世界很脆弱,他们可能会因为一点小事而感到难过或沮丧。
在这个时候,家长需要给予孩子足够的情感支持,让他们感受到家的温暖和安全。
当孩子情绪低落时,家长可以陪孩子聊天、出去走走,或者做一些孩子喜欢的事情,给予他们一些温暖和抚慰。
在孩子面临挫折和困难的时候,家长还可以帮助他们找出问题的解决方案,为他们树立正确的情绪调适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尊重孩子的独立性和个性是走近他们心灵深处的关键。
家长需要给予孩子足够的空间和自主权,让他们有机会发展自己的想法和行为。
走进孩子心灵深处
走进孩子心灵深处孩子是父母心灵深处最珍贵的宝藏。
他们纯真、天真、活泼可爱,内心充满了无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作为家长,我们应该关注并走进孩子的心灵深处,与他们一起探索世界,共同成长。
我们要尊重孩子的感受和想法。
孩子的世界是充满了奇妙和神奇的。
他们会想象成为超级英雄、探险家、神奇的动物等等。
当孩子向我们讲述他们的想法时,我们应该耐心地倾听,不要轻易打断或否定他们。
我们要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意见,让他们感到被重视和接纳。
我们要与孩子共同探索世界。
孩子对于未知的事物充满了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作为家长,我们可以通过带他们参观博物馆、图书馆、动物园等场所,或者亲自做一些实验和手工制作,与他们一起探索自然、科学、艺术等领域的知识。
通过亲身体验和观察,可以帮助孩子建立自己的认知和理解。
我们要给孩子提供创造和表达的机会。
孩子是天生的艺术家和创作者。
他们喜欢画画、写作、唱歌、跳舞等各种形式的艺术表达。
我们可以为他们提供绘画、写作、乐器、舞蹈等方面的培训和学习机会,让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我们也要鼓励孩子积极参与社交活动、演讲比赛等,培养他们的表达能力和自信心。
我们要陪伴孩子成长。
孩子是成长的过程中需要家长最多的时候。
我们要亲身参与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关心他们的情感和心理健康。
我们要向孩子传递正能量,鼓励他们面对困难和挫折时勇敢面对、积极解决。
我们要给孩子以榜样,让他们学会自主思考和独立生活。
走进孩子心灵深处,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
这需要我们的耐心和关爱,更需要我们与孩子建立起良好的沟通和互动。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深入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给予他们正确的引导和教育,帮助他们成长为独立、自信、有责任心的人。
让我们与孩子一起共同成长,创造美好的未来!。
走近孩子的心灵世界演讲稿
走近孩子的心灵世界演讲稿尊敬的评委,敬爱的老师们,大家好!今天,我站在这里,带着一份对幼儿教育的热爱和执着,与大家分享我作为一名幼儿教师的心得体会。
我演讲的主题是:走近孩子的心灵世界。
在教育的旅途中,我们常常听到“三尺讲台”这样的比喻,它象征着教师传道授业的神圣职责。
然而,作为一名幼儿教师,我更愿意蹲下来,与孩子们平视,与他们一起探索这个奇妙的世界。
因为我相信,只有当我们蹲下身子,才能真正理解孩子们的内心世界,才能真正走进他们的心里。
曾经有一个小故事深深触动了我:一位母亲带孩子逛商场,孩子总是哭闹不安。
直到有一天,母亲蹲下来,从孩子的视角看世界,才发现孩子只能看到拥挤的腿和脚。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只有蹲下来,用孩子的眼光去观察,用孩子的心去感受,我们才能理解他们的需求和感受。
在与家长的交流中,我了解到两种不同的爱孩子的方式。
一种是把孩子当作平等的个体,尊重他们的兴趣和选择;另一种则是把孩子当作宠物,一味地夸赞和要求表演。
我深刻体会到,真正的爱孩子,是尊重他们的个性,理解他们的情感,与他们平等对话,共同成长。
记得有一次,孩子们在画“快乐的小朋友”。
大多数孩子画的是家庭欢乐的场景,但有一个孩子的画面却是一片黑暗,画中的小朋友也显得无助。
我没有立即批评,而是蹲下来,耐心询问他的想法。
孩子告诉我,他画的是战争中受苦的孩子们。
他的话让我深受感动,我意识到,每个孩子的内心都充满了善良和同情,他们的情感需要我们去理解和呵护。
在教育实践中,我学会了控制自己的情绪,尊重孩子的情感。
我学会了欣赏孩子们的每一次尝试,每一次创造,因为我知道,这些都是他们成长道路上宝贵的财富。
我坚信,我们的理解和宽容,我们的欣赏和赞许,是激励孩子们前进的动力。
蹲下来,细心观察,你会发现孩子们的世界充满了想象和创造。
他们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表达对世界的理解,他们用自己纯真的心灵感受生活的美好。
作为幼儿教师,我们要做的,就是走进他们的世界,与他们一起成长,一起探索,一起创造。
怎样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五篇
怎样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五篇第一篇:怎样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怎样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据一次权威调查表明,10-18岁孩子的家长竟有四分之三喜欢未经允许翻阅儿女的日记与信件,为防备来自父母的“袭击”,许多孩子不得不在日记里也学着写起假话来。
其实家长也有家长的难处,眼下两代人之间谈谈家常、说说心里话的机会越来越少。
父母子女间交往日益减少,必然导致父母得不到孩子足够的信息。
可父母的担心并不因沟通的减少而减少,特别是在孩子进入青春期或者进入毕业阶段时更是如此,父母非常想了解子女每阶段的真实想法与内心的渴望,因此当孩子神秘兮兮地写些什么,他们便满怀担心与焦虑。
要知道一个没有隐私权的孩子从发展角度看是很难形成自己独立人格的,况且父母的“窥视”一旦被孩子发现,往往会产生信任危机。
为此建议父母注意如下几点:(一)经常与孩子交流思想。
父母子女间加强思想上的交流不仅可以让父母了解孩子的真实想法与真正动机,也可使孩子体谅父母的疾苦,逐步学会为父母分忧解难,学会承担一部分家庭责任。
(二)学会观察子女。
俗话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言为心声……孩子的语态动作或多或少都可以反映出孩子一定的思想;同时子女的课本、作业本、听课笔记本上的涂涂划划也是他们心灵的独白,父母可以从中了解到不少信息。
更重要的是父母应该有意识地观察孩子经常交往的朋友。
(三)扩大信息来源。
经常到学校去走走,向班主任老师了解孩子在学校的表现怎样,与同学相处怎样,能不能接受老师的教育等等,这些信息通常可以比较全面地反映孩子的思想状况。
为了更加全面深入地纠正孩子的缺点与错误,孩子的玩伴、同学都可以是了解的对象,必要时还可和孩子朋友们的家长建立经常联系,这样就不愁不了解孩子的思想与行为了。
这样可比较好地让孩子拥有他的隐私权,让他的人格更健康的发展。
第二篇:走进学生内心世界走进学生内心世界,跟学生做朋友——我的有效沟通人们都说,孩子的内心世界是五彩缤纷的,有憧憬也有迷茫,有冲动有沉郁,有困惑有惊喜,```````,参加学校教育,我身边多了许多学生朋友,让我有机会走进他(她)们的内心世界,触摸他们的成长脉搏,倾听他们成长的心声,感受他们不一样的成长情怀~``````` 下面是我与我的学生们平时沟通的几个画面——画面一:梁同学,小学六年级学生,身高163厘米,在班里成绩属于中上等。
走进孩子心灵深处
走进孩子心灵深处孩子是世界上最纯真、最无私、最可爱的存在,他们的所思所想都是最简单、最自然的,没有丝毫的虚伪和做作。
想要真正了解孩子,就必须走进他们心灵深处,理解他们的想法和感受。
孩子并不是生来就会哭、笑、睡觉、吃奶,他们也有自己的想法和情感。
走进孩子心灵深处,我们会发现他们的内心世界是如此幼稚、可爱,他们常常会将自己的想象力发挥到极致,创造出各种奇妙的事物。
比如,孩子们可以把一张白纸想象成一片大海,水滴想象成雨滴,一朵花想象成整个花园,他们的想象力是无穷的。
走进孩子心灵深处,我们还会看到他们的天性是善良和纯真。
孩子们热爱和平,他们不会伤害别人,也不喜欢别人伤害自己。
他们对世界充满好奇和探索的欲望,会问出很多的“为什么”,对于世界上的一切充满着无限的好奇心和探索欲。
走进孩子心灵深处,我们还会发现他们的人际关系是纯粹、真诚的。
孩子们不论是与同龄人相处还是与成人相处,都充满着真挚的感情。
孩子们会表现出自己的真实情感和想法,他们的交往并不会因为社会地位、利益关系、面子等因素而产生复杂的心态。
走进孩子心灵深处,还会看到他们的情感是敏感和脆弱的。
有时候,孩子们的情感很容易被伤害,可能是因为受到攻击、被忽视、被抛弃等。
当孩子受到伤害时,他们会表现出悲伤、失望、愤怒等情感,需要成人给予关注和解决。
走进孩子心灵深处,我们还会看到孩子们的自尊心是很脆弱的。
孩子们需要被认同、被肯定,对于成人的评价很敏感。
如果孩子一直得不到成人的认可和肯定,他们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就会受到极大的打击,容易导致孩子情绪低落和沮丧。
最后,走进孩子心灵深处,我们需要了解的是,孩子是有自己的想法和感受的,他们有自己的人格特点和发展规律。
作为成人,我们需要给予孩子足够的理解、尊重、关注和爱,引导孩子健康成长。
因为只有真正地走进孩子心灵深处,才能让我们更好地了解他们,更好地与他们沟通和交流,为孩子的成长提供更好的支持和帮助。
走进孩子心灵深处
走进孩子心灵深处孩子是神圣的,他们拥有美好的天赋,无忧无虑的生活和无尽的好奇心。
当我们与孩子相处时,我们应该意识到他们脆弱、敏感和需要关注和支持。
走进孩子的心灵深处,了解他们内心的需求和想法,是我们作为家长和教师的职责。
首先,我们必须理解孩子的情感需求。
年幼的孩子并不了解自己的情绪,他们可能无法区分不同的情感,也无法表达自己的情感。
作为成年人,我们可以通过观察孩子的身体语言、行为和表情来了解他们内心的情感。
我们应该像关心一个朋友一样关心孩子,并安慰他们、鼓励他们、支持他们。
在孩子面对挑战和困难时,我们应该给予他们安慰和支持,让他们知道我们一直在他们身边。
其次,我们需要关注孩子的思想需求。
孩子是好奇的、学习的、探索的,他们需要知道和了解周围的世界。
我们可以通过与孩子进行交流来了解他们的想法和观点,并建立一个积极的、开放的、同理心的交流环境。
我们应该耐心地回答孩子的问题,鼓励孩子独立思考,并引导他们通过自己的经验和想法来解决问题。
第三,我们应该关注孩子的自尊心需求。
孩子的自信心往往源于他们的自尊心。
当孩子感到被尊重和受到信任时,他们更容易建立自信和自尊心。
我们应该尊重孩子的想法和决定,并鼓励他们尝试新事物,让他们知道我们相信并支持他们的选择,并给予他们适当的自由和责任。
最后,我们应该关注孩子的互动和社交需求。
孩子需要和其他孩子和成人进行互动,以发展社交技能和建立友谊。
我们应该鼓励孩子参加群体活动、社交场合,并帮助他们建立与其他人沟通的信任和友谊。
深入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
深入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孩子的内心世界是如何构建并运作的?如何与孩子建立有效的沟通和信任?这些问题困扰着许多家长和教育者。
要深入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我们需要通过观察、倾听和交流来建立密切的关系。
本文将探讨一些方法和技巧,帮助您更好地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
一、观察与倾听:认识孩子的情感表达孩子的情感表达方式与成人有所不同。
通过观察他们的行为和肢体语言,我们可以窥探他们内心的情感状态。
例如,当孩子面对一种挫折或挑战时,他们可能会表现出沉默、愤怒或焦虑的情绪。
我们要耐心倾听他们的抱怨、疑虑和需求,理解他们内心的需求和挣扎。
二、尊重与接纳:构建安全的沟通环境孩子需要一个安全、宽容的环境来表达他们的想法和感受。
我们应该尊重他们的个人观点和感受,接纳他们的独特性。
不对孩子的感受进行贬低或无视,而是通过鼓励、支持和认可,让他们感到自己是被理解和尊重的。
三、提问与引导:深入了解孩子的兴趣和需求与孩子对话时,我们应该提出开放式问题,鼓励他们分享更多的细节和观点。
例如,我们可以问:“你今天在学校过得怎么样?有什么有趣的事情发生了吗?”通过这样的提问,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他们在学校的社交生活、兴趣爱好和挑战。
四、共情与理解:设身处地体验孩子的感受共情是理解和分享他人情绪的能力,对于与孩子建立深入联系非常重要。
我们要试着从孩子的角度来看待问题,设身处地体验他们的感受。
当孩子面对困难或挫折时,我们可以给予安慰、鼓励和支持,让他们知道他们并不孤单,我们会一直陪伴在他们身边。
五、创造性表达:鼓励孩子通过艺术、游戏等形式表达内心有时,孩子难以用语言准确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想法。
我们可以引导他们通过绘画、写作、游戏等形式来表达内心世界。
这些创造性的活动可以帮助孩子释放情感、培养想象力,并与他人建立情感链接。
六、尊重隐私与边界:给予孩子足够的独立空间尽管我们想要深入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但我们也要尊重他们的隐私和独立性。
孩子有权保留一部分私人空间和时间,以独自探索和思考。
走进孩子的心灵,去感悟孩子的世界
走进孩子的心灵,去感悟孩子的世界花儿的心思;倾听溪水的歌声,我们能读懂山林的呼吸;倾听孩子的心声,我们能走进孩子的心灵。
”是呀,每一朵花里都蕴藏着一个不同的世界,每一个孩子的内心都描绘着不同的天堂!孩子常常会有自己的想法,如果不能与孩子实行即时有效的沟通,就不能真正的了解孩子。
有时教师对学生一本正经的说教,远不如与学生同叙家常地聊天来得有效。
我班级的孩子们,性格迥异。
有很独立自强的,有温婉可人的,有特别任性的,还有会大发雷霆,暴躁的。
面对这些形形色色的孩子,我告诉自己“不懂得关爱学生的人,不配入教育的圣殿。
”抱着这样的心态,我坚持走进孩子的心灵,去感悟孩子的世界。
陪伴他们一同成长。
我们班有这样一位孩子,他属于品行较恶劣的。
以前有过偷窃、辱骂老师,甚至和老师动手的事情发生。
我初次看到这个孩子,的确不是很讨人喜欢的样子,身上有股“邪”劲,看老师的表情是很不屑的,我行我素。
作业不写,找他谈心他根本不理你。
属于比较头疼的人物。
我想孩子会这样,厌恶学习,厌恶老师,肯定有什么原因。
于是我决定从他的家庭入手,先和他家长谈一次。
结果大大出乎意料。
他父母离异,孩子跟着爷爷奶奶,爷爷奶奶不管孩子学习,对孩子也没有任何要求。
家里有一个妹妹。
爷爷、爸爸在家就总是打骂孩子,怨天怨地,对小孩的要求也就是读到小学毕业就能够了。
孩子就是长期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中长大的。
我由此作为出发点,问孩子到底想不想学习,现在的家庭情况已经这样了,孩子有意愿要改变自己的命运吗?逐渐的,孩子的心门被我打开了。
他慢慢和我说起他的困惑和痛苦。
他厌恶这样的家庭,觉得自己总是被别人看不起。
就在这样的情绪下,孩子对自己的人生没有目标,也失去了希望。
对于这个孩子,我采用了鼓励的方式。
当着他的面,请他的家长来谈心,和他们说孩子其实很聪明,要对孩子有要求有希望。
孩子现在才二年级,人生还很漫长,是完全能够扭转过来的。
但是如果自己的父母都对自己丧失了希望,他的人生是很悲凉的。
走进孩子的心灵世界
走进孩子的心灵世界作为一名家长学校的教师,今天我很高兴能与大家一起就孩子的健康成长和家庭教育的有关问题和大家进行探讨。
我和大家交流的题目是《走进孩子的心灵世界》。
有句俗话说得好: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孩子就象是一棵正在成长的小树苗,它能否长成一棵参天大树,除了学校教育以外,家庭的环境、家长的教育方式、家庭的氛围、家长与孩子的心灵沟通等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孩子的健康成长。
要做个合格的家长,就必须先了解自己的孩子,了解他们在身长发育和学习生活中的所思所想,分享孩子们的欢乐与忧愁,帮助他们解决成长中的各种烦恼。
而要做到这些,就必须先走进孩子的心灵世界。
怎样才能走进孩子的心灵世界呢?我想从以下三个方面谈一谈。
一、小学生的心理特点1、小学生的心理发展很迅速。
表现在:一是注意力的发展。
不同年龄段的孩子,他们的注意力时间的长短是不同的。
7-10岁的儿童最多只能持续20分钟的时间,而10-12岁的则是25分钟,12岁以上的可以达到30分钟。
儿童的注意力很不容易集中,他们经常顾此失彼,要他们边听音乐边做作业那是不可能的。
他们只能在固定的时间做相对集中的事情,如果无关的刺激太多,则不利于孩子集中注意力。
比如,当孩子做作业时,家长就不要在旁边做其它干扰性的如看电视,甚至打牌等娱乐活动,要给孩子一个相对安静的环境。
二是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四年级的学生开始有了自己喜欢和感兴趣的科目,他们的模仿力很强,开始表现出与其他孩子不同的兴趣。
家长要善于发现和引导孩子的兴趣发展,不能一味地根据家长的意志和爱好来强迫孩子学这学那。
另外,这一阶段的孩子的模仿力特强,家长要告别注意语言的文明、行为示范。
不说粗话,不在孩子面前说人是非,不乱发议论,不在孩子面前抱怨生活中的不满。
家长要保持阳光的心态,给孩子提供一个良好的榜样。
三是记忆力方面。
小学一、二年级的学生记东西多是机械记忆,但三、四年级的孩子开始有了理解记忆的能力,他们能对所记的材料进行简单的意义联想,这时候的学生背课文就要告诉他方法,不能靠死记硬背。
走进孩子的心灵世界
走进孩子的心灵世界——给孩子适宜的爱,让孩子快乐成长爱更是一种理解和尊重,作为家长和老师更需要多一份理解和尊重的爱,这种爱要能够把每一个孩子爱到心坎里,爱的是那么温暖、那么无私。
孩子犯错时,能多给孩子一个机会;孩子取得成绩时,会给孩子送上一片掌声;孩子有疑难时,又是孩子最好的帮手;游戏时,是最好的伙伴、最真诚的朋友;孩子大胆表现自己时,是最好的欣赏者。
一个甜甜的微笑、一个鼓励的眼神、一句真诚的赞美、一个友善的态度,一颗充满的爱心……我们要用这份真诚的爱深深地去感染每一个孩子的心灵。
陶行知先生说过:“我们必须变成小孩子,才配做小孩子的先生”。
因此,我们必须蹲下身子看孩子,才能看到孩子的年龄特点,才能理解他们眼中的世界。
我们只有蹲下身子,才能走入孩子的内心世界,知道他们为什么快乐,为什么苦恼,从而对孩子多一些宽容和关爱,少一些苛求和斥责。
蹲下身子看孩子是一种理念,也是一种境界。
现实生活中父母往往出于"为孩子好"的目的,为孩子做好了他们认为应该的一切,但是由于没有考虑到孩子的需要和想法,结果事与愿违,遭到孩子的反对,造成关系紧张。
我们应该信任幼儿、鼓励幼儿,让他们自己做自己的事,同时也让他们帮助别人做一些事。
比如:我们幼儿园制定的 "值日生"制度正是针对此而设的,即每天安排两个幼儿维持班级纪律、负责班级的简单事务,如:分发碗勺……每个幼儿都有机会,每个幼儿都可以做,所以在此活动中每个幼儿都得到了不同的锻炼和发展,不仅学会了做一些简单的事务,变的热爱集体、热爱劳动了,而且增强了幼儿的管理能力和独立性。
成人应该重视孩子的想法,不应用成人的看法去评价孩子。
正如我国近代教育家夏丐尊所说:"教育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
没有水,就不能成其池塘,没有情感没有爱,也就没有教育。
"把“爱”深深地扎根在孩子的心田,让“爱”在孩子的心中滋生,让每个孩子都沐浴在爱的阳光中!我们提倡给孩子适宜的爱。
走进孩子心灵深处
走进孩子心灵深处
孩子,是一个生命的奇迹,他们弱小无助,却拥有着一颗天真烂漫的心灵。
孩子的心
灵是一片纯净的土地,如同一张白纸,等待着我们去书写。
孩子们的内心世界充满了各种
奇妙的事物,只有我们能够打开他们的心扉,才能真正地走进孩子心灵深处。
首先,我们需要耐心与关注。
孩子不是机器,他们需要被关注和关心。
当我们认真听
取他们的言语时,他们会感到被重视和被关注,这将极大地激发他们的内在潜力。
而当孩
子在我们的注意力下逐渐打开自己的心扉时,我们有机会了解他们的喜怒哀乐,甚至再他
们不会说出口的情况下,我们也可以从他们的表情,眼神和动作中读懂他们的心。
其次,我们需要爱与理解。
虽然孩子们的思维和行为方式与成人大不相同,但我们必
须向他们展现我们的爱和理解。
在孩子需要关心和支持时,我们应该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注
和感情支持,这样可以帮助孩子建立健康的情感反应模式,在他们成长的过程中形成积极
的心态。
最后,我们应该用心去体验。
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需要我们用心去观察和了解。
当
我们理解孩子所经历的事情并能够体验他们的情感时,可以给予他们更好的建议和帮助。
同时,也让孩子感到我们知道他们在想什么,关心他们的所思所想。
在走进孩子心灵深处的道路上,我们需要不断地发现和探索他们的内心,理解他们的
心灵,帮助他们成长。
关注,爱与理解,是我们每一位家长都应该懂得的,更是我们用心
了解孩子自身所需要的唯一方法。
这样,我们才能在孩子成长的道路中,与他们并肩前行,为他们开启美好的人生旅程。
走进孩子的心灵(家长会)
走进孩子的心灵(家长会)走进孩子的心灵(家长会)家长会是一种促进学校与家庭合作的重要平台,它为家长们提供了一个与教师、学生以及其他家长交流与互动的机会。
在这个家长会上,我们将会深入探讨如何更好地走进孩子的心灵,以建立更良好的亲子关系和促进孩子全面发展。
1. 建立信任关系第一步是建立与孩子之间的信任关系。
作为家长,我们需要给予孩子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尊重他们的思想和感受。
每周安排一定的亲子时间,聆听孩子的心声,关心他们的需求和兴趣。
同时,我们也要给予孩子在家中参与决策的机会,让他们感受到被重视和被尊重的情感。
2. 倾听和沟通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家长的倾听和沟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我们需要营造一个开放和亲密的沟通环境,鼓励孩子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无论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情绪,我们都应该用心倾听,并给予适当的回应和支持。
通过与孩子的深入沟通,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进而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教育和关爱。
3. 关注孩子的兴趣和才能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独特的兴趣和才能,作为家长,我们要关注和尊重孩子的个体差异。
通过家庭作业、课外读物、兴趣班等方式,了解孩子的兴趣所在,并积极支持他们的发展。
家长的参与和鼓励,能够极大地激发孩子的学习热情和潜力。
4. 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孩子在家中的学习环境对他们的学习效果和心灵成长有着重要影响。
我们要为孩子创设一个安静、整洁和有秩序的学习空间,让他们能够专注于学习和思考。
此外,我们还要鼓励孩子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例如定期复习、制定学习计划和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5. 培养孩子的情商情商是孩子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孩子的心灵成长和社交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作为家长,我们要注重培养孩子的情商,帮助他们理解和管理自己的情绪,培养同理心和合作精神。
提供适当的情感支持和积极的反馈,使孩子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环境和与他人建立良好的关系。
6. 建立良好的家庭互动家庭是孩子成长的重要环境,家庭成员之间的互动和关系质量对孩子的心灵成长起着决定性的影响。
走进孩子心灵深处
走进孩子心灵深处
孩子是一张空白的纸,他们的心灵深处充满了好奇、渴望、幻想和孤独。
家长应当尝
试走进孩子心灵深处,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帮助他们健康成长。
首先,与孩子建立信任和沟通的关系非常重要。
家长应当尽可能亲近孩子,倾听他们
的故事和想法。
如果孩子遇到了困难,他们应该知道可以信任自己的父母。
其次,孩子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是无限的。
他们可以想象自己是一只小鸟,在蓝天下自
由翱翔;也可以想象自己成为超人,拯救世界。
家长应当鼓励孩子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让
他们的内心世界更加丰富。
再次,孩子常常会受到欺负、排挤或孤独的困扰。
在这些时候,孩子的心灵深处需要
温暖和关怀。
家长应当理解孩子的感受,并尽可能帮助他们解决问题,让他们知道自己不
是孤单的。
最后,尽可能给孩子提供安全和愉快的成长环境。
这包括健康、平衡的饮食和睡眠,
安全、温暖的住所,以及丰富多彩的学习和玩耍体验。
一个健康、快乐的孩子是由健康、
快乐的成长环境所孕育的。
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家庭是最重要的成长环境。
家长应当尝试走进孩子心灵深处,让他们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和关怀,让他们成为自信、勇敢、发自内心爱生活的人。
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
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每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每个孩子内心深处都有着自己的世界。
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是每个家长和教育者的责任和使命。
只有真正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才能更好地引导他们成长,让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
本文将从孩子的内心需求、情感世界和成长特点三个方面,探索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的方法和途径。
孩子的内心需求我们需要了解孩子的内心需求。
孩子的内心需要包括生理需求和心理需求两个方面。
生理需求是指孩子的生存和生活所需的基本需求,包括食物、睡眠、穿着、住所等。
这些需求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基础,家长和教育者需要满足孩子的生理需求,给予他们足够的物质保障和关爱。
除了生理需求,孩子还有着丰富的心理需求。
在心理需求方面,孩子渴望得到关爱、尊重、认同和安全感。
他们需要和家人、老师以及同伴之间建立亲密的情感联系,得到他人的理解和支持。
在这个过程中,家长和教育者应该倾听孩子的心声,给予他们足够的关注和鼓励,让他们感受到爱和温暖,从而建立起健康的心理和情感基础。
孩子的情感世界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就要深入了解他们的情感世界。
从孩子的情感角度出发,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他们的想法、情感和行为,从而更好地与他们相处和沟通。
孩子的情感世界是丰富多彩的,他们会有快乐、悲伤、愤怒、恐惧等各种情感体验。
这些情感的波动常常是因为外部环境和内部体验的影响,家长和教育者需要通过耐心的倾听和理解,帮助孩子理解和表达他们的情感,引导他们正确处理情感问题,促进他们的情感成长。
孩子的情感世界也需要得到他人的理解和尊重。
家长和教育者应该尊重孩子的情感体验,不要轻易否定或忽视孩子的情感,而是要给予他们足够的理解和支持,帮助他们建立积极的情感认知,促进他们的情感健康发展。
孩子的成长特点我们需要深入了解孩子的成长特点,从认知和心理发展的角度,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
孩子的认知和心理发展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和阶段性,只有了解这些特点,才能更好地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帮助他们成长。
走进孩子的心灵世界
走进孩子的心灵世界小学中高年级学生是小学阶段个性差异最大,最难以引导的时期!教育他们的前提是了解学生,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
怎样才能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结合二十年主任工作,我总结出了一点经验:用笔和每个孩子交流。
这里我想就此谈一点自己的做法,以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1. 架起心灵沟通的桥梁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许多烦恼。
心理学证明,排除烦恼的最佳方式是在恰当的时候向恰当的人倾诉出来。
现在农村学生大部分是留守儿童,其中一些孩子寄居在亲友家中,缺乏与家人的沟通了解,性格较内向,不善言谈。
作为班主任,应该做好学生情感的疏导工作,给学生提供一个可供心灵歇息的精神港湾,让他们有地方、有对象倾诉心中的烦恼,保持心理的平衡,打动他们的内心。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有个十分精彩的比喻:要像对待荷叶上的露珠一样,小心翼翼地保护学生幼小的心灵。
晶莹透亮的露珠是美丽可爱的,却又是十分脆弱的,一不小小心露珠滚落,就会破碎,不复存在。
根据小学中高年级学生自尊心强,爱面子的特点,我在全面、深入地了解每个学生,掌握学生的心理特点的基础上,把融融的师爱汇聚笔尖,用笔搭建沟通师生心灵的桥梁,切切实实地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
有一个学生经常不写作业,谎言多,主意大,性格孤僻,不爱学习,甚至还有小偷小摸的坏习惯。
我了解到她是个苦命的女孩,亲生父亲在她很小的时候病逝,后来母亲改嫁,和继父有了个小弟弟,在家里她得不到父母的爱,我了解这些以后,每次批改完作业,就写几句鼓励她发奋学习来改变自己命运的话,告诉她改掉不良习惯,好好学习,将来考上大学走上工作岗位,能自食其力了,到时让父母刮目相看。
从此以后,这个女孩子再没有偷过别人的东西,成绩从下等上升至中等。
我为她的变化感到无比欣慰。
作为中高年级的班主任,我发现,学生虽然长得高高大大,却不再像低年级孩子那样畅所欲言,变得害羞,他们怕与老师交谈,在老师面前,他们显得是那么拘谨。
如果无法和学生沟通,怎能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乐其教”?我觉得,要想真正了解这些学生的内心世界,采用笔谈的方式与他们交流,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
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专家的话孩子的心灵是美好而纯洁的,就像一张有待书写的空白画纸,而父母手里则握着第一枝画笔。
他们想在画纸上绘出最亮丽的色彩,但父母往往并不知道孩子们喜欢的是幅水彩画还是油画。
随着儿童心理学进一步研究与发展,人们对于“人生幸福”、“生命价值”等一些问题进行了重新定位,从而引发了幼儿教育领域一些核心观念的变化。
其中很突出的一点就是:越来越多的成人不再只是着眼于自己对孩子的设计,怎样把孩子一步步培养成理想中的人,而是不断思考如何从孩子的角度出发,理解孩子的行为与需要,帮助孩子达到他们生命的生命潜能所能够成就的最佳状态。
作为孩子成长见证者的父母,迫切需要知道怎样对待孩子才适度,那么唯一的办法就是放下成人的架子,走进孩子神秘而丰富的内心世界。
一.妈妈,请走进宝宝的生活1.宝宝要“自立”--“妈妈,你不用扶我”星期天带刚学会跑的儿子去学校玩,刚到教学楼前他就要下来。
“他不会怕楼梯吧?”,看着有二三十个台阶的楼梯我不禁疑惑了。
谁知我刚一放下他,他就蹒跚着直奔楼梯,腿还没有台阶高,楼梯,他能上去吗?我赶紧跑过去,抱住他。
谁知他极力挣扎着要下来,“我要上高高,我要上高高!”没办法,我只能放下他。
看着他手脚并用,吃力地一点点地往上爬,我的心都快提到嗓子眼了,忍不住就想去扶他。
谁知,当他感觉到我在照护他时,他就会腾出一只小手使劲往外推我,“妈妈,不要你扶我!”案例分析幼儿在1岁后,进入建立自主阶段,开始尝试克服身边遇到的困难。
如他们会用手推动床上的小玩具,他们同时也是在尝试探索自己的自主程度。
年轻的父母应以开放积极的态度,让孩子去尝试。
当孩子成功了第一步,父母就要给予鼓励。
孩子知道自己成功时,他就会继续去尝试、去探索。
例如当妈妈看到儿子那么费力地去爬楼梯,怕孩子摔着,便急忙上前扶起。
其实这样做会使孩子感到自己“能力有限”,孩子就会潜意识地害怕再次尝试,并不安。
所以在这个幼儿正在探索定位的阶段,父母要细心衡量什么事情是孩子有能力做到的,什么事情是不能做的,在哪个时间插手最好,哪个时间放手最宜。
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
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孩子的内心世界是一个神秘而又奇妙的世界,需要我们慢慢地去发掘和理解。
如果我们能够进入孩子的内心世界,就能更好地与他们沟通、交流和建立信任。
以下是一些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
第一,倾听孩子的话语。
作为成年人,我们往往忙于自己的事情,忽略了孩子的话语。
我们需要耐心地听取孩子的表达,让他们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当孩子说话时,我们要认真听取,不要打断他们的话语,也不要试图插话。
这样可以让孩子感到被重视,建立信任,从而更愿意与我们分享内心世界。
第二,多问孩子一些开放性的问题。
开放性问题是指那些不会得到肯定或否定回答的问题,可以让孩子自由地表达。
例如:“你今天觉得怎么样?”“你最近有没有做过一些有趣的事情?”这样的问题可以激发孩子的思维和表达欲望,让他们愿意与我们分享更多的感受和想法,从而更好地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
第三,观察孩子的行为。
孩子的行为可以反映出他们的内心世界。
例如,一个孩子可能会变得抑郁或者暴躁,这可能是因为他们感到焦虑、沮丧或者无助。
当我们看到孩子的行为变化时,我们需要问自己“为什么”,并尝试去了解孩子的内心想法和感受。
第四,尊重孩子的感受。
孩子的感受可能不同于我们的成年人。
我们应该尊重孩子的感受和想法,因为他们是真实的。
我们需要给孩子自己的空间和时间,让他们感受到被尊重和认可。
当我们在面对孩子的抗拒、情绪波动和情绪表达时,我们需要理解和接纳他们的感受,不要试图去消除或者忽视。
第五,鼓励孩子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我们需要鼓励孩子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想法,让他们知道这是好的。
这样可以帮助孩子建立自信和自尊心,他们会更愿意与我们分享更多的感受和想法。
我们可以通过简单的行为或话语来鼓励孩子,例如:“非常感谢你与我分享”,或者“我很欣赏你的想法和意见”。
最后,了解孩子内心世界的过程需要我们投入时间和精力。
我们需要保持开放和接纳的态度,让孩子感受到我们的支持和信任。
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
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孩子的内心世界是一个神秘而又复杂的领域,他们的情感、思想、想象力和需求都在内心深处悄悄生长,在不经意间激发出来,影响着他们的言行举止。
如何更好地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以下是一些方法和建议。
聆听和理解和孩子的交流是走进他们内心的第一步,仔细聆听他们的话语和思想,让他们从心底里感受到你的理解和关心。
孩子也需要被重视和认可,当他们尝试表达自己的时候,我们应该给予最真诚的回应和肯定,鼓励他们继续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观察和感知除了倾听对话,我们也可以通过观察孩子的行为和举止,感知他们的内心体验。
例如,当他们笑、哭、生气或沉默时,我们可以尝试去理解他们的感受,进一步询问或安慰。
同时,我们也要注意孩子的身体语言和非语言暗示,例如,他们是否紧张、自卑、不安或开心自满等等。
和孩子亲近建立和孩子之间的亲密关系,是进一步走进孩子内心世界的关键。
孩子需要一个安全、温暖和可靠的环境,在这种环境中他们能够敞开心扉、尽情表达自己。
我们可以参与到孩子的生活中,一起玩耍、学习、探索和体验,培养彼此间的信任和默契。
尊重孩子的个性孩子的个性各异,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独特的喜好、特长、想法和需求。
我们应该尊重孩子的个性,不要强加我们的期望和标准,而是注重发掘他们的特点和优势,为其提供适合的教育和学习环境,帮助他们发展自己的能力和潜力。
关注孩子的情感孩子的情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心世界,它关系到孩子的幸福感、自信心、情商和人际交往能力等方面,需要我们的特别关注和引导。
我们可以和孩子一起分享快乐和不快,带着他们去体验和表达不同的情感,教会他们如何理解和面对负面情绪,并引导他们的情感积极向上向善。
总之,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需要我们的真诚、关心、耐心和智慧。
通过与孩子的交流、观察、亲近、尊重和关注他们的情感,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引导孩子的成长,成为他们可信和重要的伙伴和导师。
走进孩子心灵深处
走进孩子心灵深处孩子是神圣的,他们的内心世界如同美丽的花园,充满了纯真、善良和希望。
当我们成为成人之后,往往忽视了这片花园,甚至是把它遗忘了。
我们埋头于生活的琐碎和繁忙中,忙于追逐物质的利益,却很少去触摸那份纯真无邪的感触。
而当我们见到孩子时,可能已经远离了他们的世界,不再能真正地理解他们、沟通他们,我们应该让自己走进孩子心灵的深处,重新与他们建立起连接。
走进孩子心灵深处,首先要学会倾听。
倾听是一种艺术,也是一种与人沟通的最基本的方式。
孩子是天真和简单的,他们的话语中蕴含着真理。
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故事和世界,而我们作为成人应该用心聆听他们的呼声。
当孩子愿意与我们分享他们内心的世界时,我们要学会抛开一切杂念,专心倾听,不打断,不发表评判,不急于给予解答。
只有真正倾听,我们才能理解他们对于事物的见解和感受,才能感受到他们的喜怒哀乐。
走进孩子心灵深处,我们还应该注重观察。
孩子是天生的观察家,他们对身边的一切都充满了好奇心和探索的欲望。
我们应该通过观察孩子的言行和表情,了解他们的需求和心理变化。
当孩子愤怒或悲伤时,我们要耐心关注并提供适当的支持。
当孩子感到快乐时,我们要与他们一同分享欢乐。
只有通过观察,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及时给予他们合适的关怀和支持。
走进孩子心灵深处,我们还需要培养爱和尊重。
孩子是需要温暖和关爱的,他们需要成人的陪伴和慈爱。
我们要学会表达对孩子的爱意和肯定,让他们感受到温暖和安全。
我们要尊重孩子的个体差异和意愿,不强迫他们做自己不愿意的事情,给予他们成长的空间和自由。
爱和尊重是孩子心灵成长的肥沃土壤,我们要学会用心培养这片土地,让孩子快乐地成长。
走进孩子心灵深处,还要学会用心沟通。
沟通是人与人之间最重要的互动方式。
我们要与孩子建立起真诚、平等和开放的沟通关系。
当孩子有困扰或问题时,我们要用心询问,用心倾听,用心回应。
即使问题看似微不足道,也不要轻视孩子的疑问和担忧,因为对他们来说,这是他们心灵深处的一片波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成都52中的实践看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正式出台后,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德育再次成为教育界内外关注的焦点。
近日,本报记者收集到来自学校和教育界关于德育的各种声音,就德育存在的问题、德育工作者正在进行的思考与实践进行了近距离的观察和理性的思考。
诚实是德育的基础,德育如何更诚实?成都52中是一所工读学校,一所具备优质教育资源的特殊教育学校,有很多被认定的“坏”孩子。
可是,校长马海军说:“他们不是坏孩子,他们受到过太多不诚实、不公正的待遇。
”老师不让交作业,他就不交;老师说出去,不准上课,他就逃学;老师说不准考试,他就不去学校。
最后,老师又说,这孩子没救,他就自暴自弃;他很小的时候父母就离婚了,父亲严格管教,同时又有求必应。
一个月他也见不到父亲几面,但钱一直有。
于是,摆阔,旷课,打架。
最后父亲说,你天生就是造孽的。
……在一些德育工作者不恰当地对待他们的同时,另一方面,应该看到未成年人的道德问题,很大程度上是成人社会的映照。
成都华西中学德育处副主任李原松举例说明——学校坐车春游,车来了,尚未停稳。
男生、女生全都朝着车子疯跑,抢位子,占地盘。
成人社会,这事不鲜见;有学生在校园骑车,护卫队阻拦。
3分钟后,“110”来了,学生打电话说“有人侵犯我的人身权利”。
这种事,报上多得是;……“教育者、家长、成年人,都不是德育的权威,更不是道德的化身。
诚实是德育的前提,没有人是完美的,社会也不完美。
”这一观点,成了成都52中许多教师的共识。
他们认为,诚实是德育的基础,未成年人不是“被教育者”,而应该是校园事件、社会情景中的一分子;应该把未成年人当成“社会人”,应该让他们知道每天经历的都是真实的人生,要让他们从小就诚实做人。
成都52中做了一些“重塑”诚实的工作。
以抽烟为例。
好多到52中的学生都有吸烟的历史。
“就算一个孩子24小时不间断吸烟。
也并不能代表他‘坏’。
”马海军说,“吸烟的孩子就一定是坏孩子”,这个观点是谁的?成人的。
实际上,成人有压力,孩子也有压力。
本来,孩子可以不采用这种形式减压,但是,当问题已经出现,是夺了烟骂一顿有效,还是缓和疏通有效?成人容易把硬性规则强加给孩子,德育如何更真实?很多孩子都有“编作文”的经历:学雷锋,扶老奶奶过马路;路上捡了几块钱,交给老师或是警察叔叔;有同学受伤了,他立刻跑上前去帮助,甚至天天接送……这些贴着“美好道德”标签的作文,往往是能得高分的。
老师不会去核实,有的还会鼓励:今后参加中考、高考,就这么写。
有人总结说,孩子们接受的德育,童年时代是听童话,少年时代是看“说明文”,反正与实际有一段距离——德育难道就是搞一个模子的“思想道德工程设计”?孩子们有着对自己的认识,即使在那些被认定的“坏”孩子的身上,“善良”总是多于“卑劣”,孩子需要认同与欣赏。
这是成都52中的德育工作者树立的信念。
学校让每个刚来的孩子填“行为规范自测表”。
被认为“很坏”的孩子,在对自己的认识上,也总是“好”多于“坏”。
但在孩子很小的时候,成人们容易把硬性的规则强加给他们。
比如“遵守纪律,孝敬父母,团结同学”,却不创设易于孩子吸收的体验情景,只是一味地“要求”、“强加”。
对孩子来说,这些只是一些既定的词组,这些词组实际上可以转化成一些场景:遵守纪律是什么?就是在踢足球的时候,犯规了要被罚下。
孝敬父母是什么?就是上学回来,如果觉得很累,想想上班回来还要做饭的妈妈,是不是更累呢?团结同学是什么?就是共同完成一个项目,比如一场辩论、一次研究性学习,需要团队合作,需要共同出谋划策和齐心协力。
但是,很少有人为孩子们精心设计,更没有人“蹲下来”听他们讲内心的需要。
有的仅仅是按照成人的思维与方式准备的“教育”。
这一点,许多学校已经认识到了。
成年人中坏的“潜规则”,面对孩子时总是以“坚决不准学习、不准效仿”的模样出现,却同时又被成年人毫无顾忌地实施着,比如言而无信、谎言、背叛、争斗……孩子在无知的情形下,进行着无意识的模仿,最后成为“坏孩子”。
德育需要真实,真实的场景,真实的问题,在真实的经历中,真实的犯错误中真实地成长。
到成都52中的孩子,刚去的时候好多人想过“逃跑”。
随着时间的推移,许多孩子自觉自愿地留了下来。
只因为52中的老师很真实,52中的生活很真实。
刚送孩子到52
中,许多家长说:“只要让我的孩子成为一个真正的人,其他都不在乎。
”两年或三年过去了,家长们的要求却变了:或是考虑花钱让孩子上重点高中,或是设想让孩子立即工作。
可是,孩子们怎么想?52中今年要毕业的两个初三班,50几个学生大多想考职高,想学点有用的东西。
但是,家长们大多不同意,他们怕孩子“又学坏”。
仅此一项,被修复的规则又被破坏了。
52中正在尽力“救”孩子,但是,谁又来救助家长们,救助这个社会?真实地教育孩子,为何就这么难?没有孩子能听得进大道理,德育如何更踏实?在成都市52中,记者听到了子白的故事。
2002年,子白的父母送他到成都52中,准确地说,是把他“骗”到学校。
在德育处门口,子白和父亲对打。
父亲没有还手,一直往后退,最后转身就跑,跳上汽车,头也不回加速驶离了学校。
子白的父母都是大学本科生。
对子白,他们无条件地爱,溺爱。
子白的“回报”是:谁也管不住,谁的话都不听。
为了不上学,他在家里拿着菜刀说,谁再提上学的事,就砍谁。
父母怕他,看见他就战战兢兢。
子白刚到52中的第一个月,有一系列事情发生:自残、自杀、绝食,仔细策划过逃跑……整整一个月,父母没来看过他,也没有打过电话。
班主任雷加明、生活教师张果见证了这一切。
这一个月,他们冷静处理了子白制造的一系列“事件”。
这一个月,雷加明和张果也没有回家,轮流和子白谈话。
谈话的时间不定,有时从傍晚到深夜,甚至凌晨。
最终,子白流泪了。
可是第二天,他照样可能准备逃跑或是挑起一场事端。
尽管如此,雷加明和张果知道,一切都在变好。
一个半月的时候,他们提出让子白回家一趟。
接到通知,子白母亲坚决反对。
经协商,勉强同意由张老师陪同在家住一夜。
可是,敲开门的一刹那,张老师就看到了两张紧张的脸。
一句话没说,子白进了自己的房门,把张老师留在了门外。
张老师和子白的父母第一次坐下来谈话。
吃晚饭的时候,张老师敲开了子白的房门。
桌上都是子白最喜欢吃的菜,吃饭的4个人,一句话都没说。
饭后,张老师提议看影集。
影集很老了,记录的是子白小时候:在母亲怀里,在父亲身边,在家里,在旅游景点……看的时候,子白有了笑容。
晚上10点,子白说要睡觉,张老师和母亲一起将他送进房里。
看他睡下,张果和母亲都没有离开,一人坐一边,陪他说话。
凌晨一点,临睡前,子白对母亲说:妈妈,晚安。
走出房门,子白的母亲立刻哭了。
儿子已经很久没有叫过她妈妈了,“晚安”更是天外之音。
第二天,情况更好了。
中午吃饭,子白要添饭的时候,母亲刚准备伸手接过孩子的碗,子白说:“妈,我自己添。
”下午要走了,出门前,子白回了头:“爸爸、妈妈,再见。
”走在半路上,张老师的手机响了。
电话里,泣不成声的父亲说:“我完全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绪,谢谢老师,我的儿子又回来了。
”今年,情况更好了。
家里将代管费交给子白,他完整地交到学校;回家后,子白也不外出,让母亲买了试题,在家复习。
“德育,用‘教’的办法通常不见效。
没有孩子真正听得进大道理,打动他们的往往是细节。
但是,很多家长和教师总是缺乏耐心,德育必须是踏实的,要一步步,慢慢来。
”这是张老师的体会。
成都52中教师的综合素质并不比其他学校更高。
但是,这是一个将德育,也就是做人教育放在首位的学校。
做人是一个人一辈子的事,所以,52中的老师很踏实,工作做得很到位。
不是所有的学校都有52中这样的环境与土壤。
德育工作,如今在不少学校正在遭遇“评价危机”和“师资危机”:德育工作无法量化,“重智轻德”的残酷并未完全消除;年轻教师越来越多,没有经验,自身也不成熟……在这个意义上,52中是得天独厚的。
马海军意识到这一点,他说:“52中已经从特殊学校成为特色学校,但最终,我们应该是一个特长学校——家庭教育指导、德育教师指导的特长学校。
”德育需要踏实,急功近利,只会遭遇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