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灾后传染病防治常识介绍

合集下载

大灾之后有大疫之暴雨洪涝之后一定要记住这几件事

大灾之后有大疫之暴雨洪涝之后一定要记住这几件事

大灾之后有大疫之暴雨洪涝之后一定要记住这几件事!最近几天,河南郑州、新乡等多地出现暴雨、洪涝灾害。

古话说:“大灾之后,必有大疫”,意思是指在发生暴雨、洪涝、地震等大的自然灾害之后,很容易出现各种传染病疫情,一定要做好防疫工作。

暴雨洪涝后,要防哪些病?洪涝灾害后易发的传染病,常见的主要有以下几种:1、呼吸道传染病灾区居民住的临时帐篷、房屋比较简陋拥挤, 空气流通不畅, 卫生条件比较差, 再加上饮食不规律, 昼夜温差大,人们的抵抗力下降,容易发生呼吸道传染病传播,如甲型H1N1流感、流行性感冒、肺结核、百日咳、麻疹等。

2、肠道传染病当水资源缺乏、卫生条件被破坏、生活环境被污染时,肠道传染病就会增加。

常见的有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伤寒、副伤寒、肠道病毒感染、甲型和戊型肝炎、霍乱等。

主要由细菌或者病毒感染引起,以消化道症状为主。

肠道传染病的特点是潜伏期比较短,发病急、传播快、传染性强、危害性大,如不及时采取有效的预防控制措施,很容易造成某种肠道传染病的流行与暴发。

3、皮肤传染病由于长期浸泡中在水中,容易导致各种皮肤病发生,比如:手足浸渍:主要表现为手足部位糜烂、脱屑和渗出,严重的可造成局部感染和溃疡,通常位于手指、足趾间。

皮肤癣病:洪涝灾害时,由于身体一些部位长期浸泡在水中,加上生活环境温暖潮湿,易造成各种癣病多发。

4、自然疫源性疾病由于洪水淹没了某些传染病的疫源地,大量鼠类和动物迁徙到高地,形成新的疫源地,导致相应的疾病传播,主要有钩端螺旋体病、肾综合征出血热等。

这些疾病起病急,病情进展快,死亡率高。

5、虫媒传染病由于降水、气温、空气湿度、地面植被等条件变化,促使很多病原体繁殖加速,并且滋生出大量协助病原体传播的昆虫媒介。

由虫媒传播的疟疾、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等疾病增加。

6、接触传播疾病。

急性出血性结膜炎由肠道病毒70型引起,通过水或直接接触传染,发病快、传染性强。

当人群密集时接触增加,传播机会也增加。

洪涝灾后卫生防病工作技术指南

洪涝灾后卫生防病工作技术指南

洪涝灾害后卫生防病工作技术指南。

目录一、洪涝灾害后卫生防病工作原则二、传染病防控工作三、饮用水安全工作四、食品安全工作五、消毒和病媒生物防制工作/洪涝灾后卫生防病工作技术指南2012年7月21日,我市遭遇了近61年来最大暴雨,部分地区发生了不同程度洪涝灾害,据气象部门预报,未来还有发生暴雨强降雨天气的可能。

为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下一步“全面做好灾区卫生防疫工作,防止疫病的发生”的指示精神,我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组织相关人员研究制定了洪涝灾后卫生防病工作技术指南,规范指导灾后卫生防病工作。

一、洪涝灾害后工作原则受灾地区防病工作必须坚持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要分阶段分层次重点抓好预防控制霍乱、痢疾、甲肝、戊肝、急性出血性结膜炎、出血热、登革热、乙型脑炎、狂犬病等重点传染病的流行和食物中毒、饮用水污染事故的发生,把各种传染病疫情扑灭在暴发、流行之前。

(一)加强领导,确保卫生防病工作有序进行我市和各区县疾病预防中心应进一步加强灾后卫生防病工作的领导,明确领导负责人,协调各有关部门,动员全社会积极参与,齐心协力做好本辖区内消毒和病媒生物防制、传染病疫情、食物中毒和饮用水污染事故等各项工作。

灾区疾控中心要组织开展本辖区灾后突发公共卫生风险评估,重点加强与暴雨灾害关联度大的有关自然疫源性疾病、虫媒传染病、肠道传染病等的分析报告,要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制订预防和控制传染病和食物中毒处理方案,建立突发事件的应急组织,积极做好卫生应急人员培训和卫生应急药品、器械和物资的准备工作。

(二)加强监测和疫情报告,及时掌握传染病疫情动态救灾防病特殊时期对传染病疫情和食物中毒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实行洪涝灾害卫生防病信息每日报告制度。

在房山、门头沟等重灾区要建立并且加强疫情监测点工作,各级疾控机构要派专业人员深入灾区基层开展疫情监测工作,尤其要加强对重灾区重点人群的健康监测,要建立一般和重点相结合的监测点,及时分析疫情发展趋势。

震后卫生防疫常识

震后卫生防疫常识

震后卫生防疫常识人民网[ 2008年5月29日星期四]1. 为什么大灾之后要防大疫?地震发生后,灾区群众精神上受到打击,正常生活规律被打乱,机体免疫力下降;卫生条件极差,大量房屋倒塌,下水道堵塞,尸体腐烂变臭,垃圾遍地,污水流溢,加之灾后人群的大量聚集,极易引发一些传染病并迅速蔓延;震后媒介生物和宿主动物随环境变迁,增大了人畜共患病和自然疫源性疾病等爆发的可能。

历史上不乏大灾后出现大疫的例子。

因此,在震后救灾工作中,疫情的防控任务十分繁重。

2. 震后要预防哪些疾病?(1)肠道传染病,如痢疾、甲肝、伤寒、霍乱、感染性腹泻等。

(2)虫媒传染病,如乙型脑炎、黑热病、疟疾等。

(3)人畜共患病和自然疫源性疾病,如鼠疫、流行性出血热、炭疽、狂犬病等。

(4)经皮肤破损引起的传染病,如破伤风、气性坏疽、钩端螺旋体病等。

(5)常见呼吸道传染病,如流脑、麻疹、流感等。

(6)食源性疾病,如食物中毒。

3. 如何预防控制肠道传染病?肠道传染病是由各种病原体经口侵入肠道并由粪便排出病原体的传染性疾病,主要经水、食物传播。

通常起病急,主要症状为呕吐、腹痛、腹泻等。

防控肠道传染病要做到:(1)保护水源,特别是生活饮用水,免受污染。

(2)消毒生活饮用水。

(3)注意饮食卫生。

(4)注意环境卫生,消灭蚊蝇。

(5)及早发现病人,按规定时期隔离。

(6)进行疫苗接种。

4. 震后怎样预防虫媒传染病?夏季发生地震后,易出现蚊蝇。

而蚊蝇是乙型脑炎、痢疾等传染病的传播者。

要做好以下预防工作:(1)清扫卫生死角,疏通下水道,喷洒消毒杀虫药水,消除蚊蝇孳生地,降低蚊蝇密度。

(2)做好个人防护,避免被蚊虫叮咬。

(3)进行疫情监测,根据疫情监测动态,及时给易感人群接种乙脑疫苗,同时做好相关药物的储备。

5. 震后灭蚊蝇的主要方法有哪些?(1)飞机喷药杀灭:用飞机喷洒超低的容量杀虫剂,是大面积杀灭蚊蝇的理想方法。

(2)地面喷药杀灭:对面积较大的居民点、坍塌的建筑物、厕所、粪堆、污水坑、垃圾堆,以及挖掘、掩埋尸体现场等处进行喷雾。

洪涝灾害卫生防疫工作的重点论文

洪涝灾害卫生防疫工作的重点论文

洪涝灾害卫生防疫工作的重点【关键词】水灾;卫生防疫【中图分类号】r19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11-0604-012012年入夏以来,我国多地发生严重水灾和城市内涝。

进入八月,双台风“达维”和“苏拉”又先后登陆我国十余省份,引起面积很广的洪涝灾害。

如何搞好水灾后卫生防疫工作,受到专业人员的重视。

1 水灾过后首防传染病水退后一周最易暴发传染病,从国内外的经验来看,肠道传染病、接触性传染病和虫媒类传染病的发病风险会增加。

肠道传染病比较常见的包括痢疾、感染性腹泻等;接触类传染病比较常见的是红眼病;虫媒类传染病较常见也比较危险的是乙型脑炎[1]。

对于传染病的防控,首要任务是尽快清除各种垃圾、腐败食物及人们丢弃的霉变物品,消除蚊虫孳生地。

对于城市受灾环境,要清扫卫生死角,疏通下水道,以降低蚊虫密度。

其次是教育居民和救援人员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

第三是防范接触性传染病,教育民众勤洗手,不要与人共用脸盆、毛巾等个人生活用具。

2 呼吸道感染不容忽视呼吸道感染在灾后很常见,如感冒、支气管炎、肺炎、扁桃体炎、流感等。

灾后呼吸道感染性疾病增多的主要原因,是受灾群众身体疲劳,抵抗力下降,加之淋雨和频繁下水,容易受寒。

另外,居住环境较差,救灾安置住所人员拥挤,空气不新鲜,也容易造成呼吸道传染病的传播。

首先,不要过度劳累,救灾时要注意防雨,不要长时间淋雨或在雨水中浸泡;夜间注意保暖。

其次,应多宣传卫生知识,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不要随地吐痰,不要随意丢弃吐痰或揩鼻涕使用过的手纸,勤洗手;保持室内清洁,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夏季天气较热,人出汗多,体内水分丢失快,要保证有充足的饮用水。

另外,还要注意平衡饮食和营养,保持乐观向上的情绪。

3 水灾后的饮食饮水卫生3.1 水源卫生水灾后,污水、粪便、垃圾遍地,造成环境污染;排水道堵塞,污水横流,容易污染水源;蚊蝇密度很快增大,再加上人和动物尸体腐烂,大量的病菌繁殖;受灾群众流动性增加,人口密集,卫生条件差,常导致消化道传染病流行。

抚顺市“8.16”洪灾后冬春季传染病流行趋势和防治对策

抚顺市“8.16”洪灾后冬春季传染病流行趋势和防治对策

抚顺市“8.16”洪灾后冬春季传染病流行趋势和防治对策摘要】本文通过资料分析法对辽宁省抚顺市水灾后冬春季传染病流行趋势进行了分析,并提出有效的防治对策。

重点分析灾后期冬春季主要传染病的疫情趋势,以便有针对性地预防可能发生的传染病流行和发病上升,总体上讲洪灾对传染病的流行有一定的影响,但由于政府相关部门措施得当,其中传染病医院近4个多月的“灾区行”活动,使得清原重灾区没有造成疾病流行,且有些病种呈下降趋势,其作用不容忽视。

同时提出洪灾后政府应采取有效的监测和防治措施,并开展对重点传染病的监测。

彻底治理环境,加强饮水、食品卫生监督,做好预防接种及疾病科普等工作。

做到早发现、早预防,以取得“大灾之后无大疫”的全面胜利。

【关键词】 8.16洪灾传染病流行趋势防治对策【中图分类号】R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4)18-0051-032000年以来,抚顺先后遭遇了二次洪灾,分别是2005年的8.13及2013年的8.16。

通过对抚顺和清原地区传染病的发病率与发病情况,及水灾后与前一年传染病的发病率与发病情况进行对比和分析,从而对8.16洪灾后传染病采取了有效的监测和防治措施。

截至目前为止,经受了从2013年5月份的灾(汛)期开始,7~10月份最艰苦的灾害中期(主汛期),以及当年11月~2014年4月汛后期的考验,我市法定报告传染病总发病率与2012年同期相比稳中有降,取得了救灾防病工作的重大胜利。

在夺取“大灾之后无大疫”伟大胜利后,根据历年疫情及各病种流行特点,将我市灾后冬春季的主要传染病流行趋势和防治对策分析如下。

对灾后传染病防治具有重要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1 洪灾年度及灾期时限的划分2000年以来,抚顺共发生过二次较大水灾,分别为2005年的8.13和2013年的8.16,以每年汛期(5月)开始至下一年汛期来临之前(4月)为一个洪灾年度或称为一个疾病流行年度,在每年度内我市可划分为三个灾期时限。

洪涝灾害后疾病防控要点

洪涝灾害后疾病防控要点

洪涝灾害后疾病防控要点一、肠道传染病肠道传染病是病原体经口侵入肠道并引起腹泻和/或其他脏器及全身性感染的一类疾病。

灾区常见肠道传染病主要有霍乱、甲型肝炎、戊型肝炎、细菌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手足口病,其它如沙门菌、副溶血性弧菌、空肠弯曲菌、致病性大肠杆菌、耶尔森氏菌等细菌引起的细菌性腹泻病、轮状病毒、杯状病毒、肠道腺病毒和星状病毒感染性腹泻等引起的病毒性腹泻病,以及隐孢子虫等寄生虫引起的寄生虫腹泻病。

1、霍乱不进食生的海(水)产品,海(水)产品加工存放容器要做到生熟分开,煮熟后食用,清洗海鲜人员要彻底洗手再接触食品和餐具;不喝生水,只喝开水和合格瓶装水;避免大型聚餐和吃剩饭菜;不随地大小便,更不要在水井和河边大小便;发生无痛性腹泻和呕吐须立即就医;粪便和呕吐物污染的地面、容器、厕所、水龙头、衣物被褥等应进行清洁和消毒。

从事饮食服务、垃圾粪便处理,或者一般人群根据专业机构推荐可及时口服霍乱疫苗。

2、细菌性痢疾不进食未洗净的瓜果、蔬菜,瓜果要削皮吃,少吃凉拌菜,不吃或少吃熟肉凉盘食物;食物加工要煮透;饭前便后、加工食物前要洗手;防止饭菜被苍蝇叮爬;不喝生水,只喝开水、合格瓶装水。

不随地大小便。

发生水样便、稀便、脓血便,伴腹痛、里急后重应立即就医。

儿童发生高热惊厥应就医排除是否为中毒性痢疾。

3、伤寒和副伤寒不进食未洗净的生菜和瓜果;不吃未煮熟的贝类等海鲜。

不喝生水,只喝开水、合格瓶装水;饭前便后、加工食物前要洗手;不随地大小便。

目前伤寒、副伤寒病情一般不典型,当出现持续3天以上发热,头痛、食欲差,排除感冒等疾病,有不洁食物或生冷食物进食史,应立即就医治疗。

从事饮食等服务、垃圾粪便处理,或者一般人群根据专业机构推荐接种伤寒疫苗。

4、甲型肝炎不进食未洗净的生菜、不吃未煮熟的贝类等海(水)产品。

不喝生水,只喝开水、合格瓶装水;饭前便后、加工食物前要洗手;不随地大小便。

不共用水杯等餐具用具;出现皮肤、眼睛巩膜发黄、恶心、厌油、食欲差等消化道症状应立即就医治疗。

洪水过后卫生防疫基本方法措施

洪水过后卫生防疫基本方法措施

洪水过后卫生防疫基本方法措施1、搞好室内外环境卫生,清除污染源。

各地区应组织群众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积极预防传染病发生。

对灾民临时安置的聚居点,要搭建临时厕所,并进行消毒,搞好临时住所的室内外卫生。

对过水村屯及内涝和被水淹村屯,待洪水撤后应组织村民清淤、修路、修厕所、牲畜圈,整修院庭、填平坑洼,清除游积在村内的易腐烂变质动、植物。

消灭蚊蝇孳生地和污染源,彻底改变村屯的卫生面貌;在此基础上,对外环境普遍用生石灰消毒一次,室内用0.5%过氧乙酸或5%漂白粉澄清液喷撒消毒一次,切断粪一口传播途径。

2、保护好水源,做好饮用水消毒。

水灾后由于地下水位升高,居民饮用的大口井、家庭小井、手压井等浅层地下水均受到污染,特别是被淹村屯的水井还有有机物淤积,因此保护好水源,做好饮水消毒是预防肠道传染病最有效的措施。

各灾区应组织群众清淘水井,对饮用水进行消毒,提倡喝开水。

常用的饮水消毒剂及使用方法是:含氯量25%漂白粉粉剂,大口井水质消毒使用塑料袋装漂白粉(1000克)在塑料袋两侧各扎五个孔,用绳子系于井内水面下即可;用于缸水消毒浓度及用量为4—6克/立方米(吨)。

用含氯量25%漂白粉澄清液饮水消毒应先配制100%漂白粉澄清清备用(可保存2—3周),每100市斤饮水加澄清原液一匙,搅拌后作用半小时至二小时再饮用。

用含氯量60—70%的漂白精饮水消毒可每100市斤饮水加漂白精片一片(0.3克)或加漂白精粉剂0.4克,搅拌后作用半小时至二小时再饮用。

消毒后饮水余氯含量应达以0.3mg/L,保证饮水安全。

3、大力开展除四害活动,消灭疾病传播媒介。

灾后由于环境污染加之高温天气,蚊蝇极易孳生繁殖,应发动群众,采取专群结合,落实“防、打、药”等综合措施,即安纱窗、纱门、人工捕打和药物杀灭。

常用杀虫剂有有机磷、有机氯和拟菊脂类杀虫剂,使用方法80%敌敌畏原药1.25—4毫升加水100毫升,配制成0.1--0.3%浓度用于灭蝇。

敌百虫10毫升或克加水100毫升,配制成0.1%浓度与稀饮或其他食物1:4混全诱杀成蝇。

水灾后疾病预防知识水灾过后防病知识

水灾后疾病预防知识水灾过后防病知识

水灾后疾病预防知识水灾过后防病知识水灾后疾病预防知识一、饮用水的消毒处理水灾后,水源极易被污水污染,因此必须保障生活饮用水的安全。

1、集中式供水单位水源及设施的消毒:被洪水淹没的水源或供水设施重新启用前必须清理消毒。

消毒方法:根据需消毒的饮用水的水量来计算需加入消毒粉的数量。

每吨水加消毒粉10克。

需消毒的水量的计算:圆井水量(m3)=水深(m)某[水面直径(m)]2某0.8;方井水量(m3)=水深(m)某水面长度(m)某水面宽度(m)。

2、家庭自备井水的消毒:在内涝期间最主要的饮水消毒方法采用消毒剂消毒。

一般常用18%-22%的消毒粉消毒,所加数量以每吨水10克计算。

方法:使用前用小容器取少量水,将消毒粉倒入,拌匀溶解后取上清液倒入需消毒的水中,再次搅拌均匀即可。

二、居民室内物品的消毒处理1、房屋表面及地面消毒:用浓度为2023㎎/L的消毒液(即1公斤水加10克消毒粉)进行喷雾和擦拭消毒。

在擦拭时要佩戴乳胶手套,以防止皮肤损伤。

2、餐饮具消毒:使用前先清洗,再煮沸消毒10分钟。

三、居所周围外环境的消毒处理水退后,要先对居所周围环境进行消毒,之后再进行清理。

方法:用浓度为4000㎎/L的消毒液(即0.5公斤水加10克消毒粉)进行喷雾消毒。

四、禽、畜舍的消毒处理用浓度为4000㎎/L的消毒液(即0.5公斤水加10克消毒粉)进行喷雾消毒。

五、动物尸体的消毒处理对各类动物尸体要及时消毒,用浓度为4000㎎/L的消毒液(即0.5公斤水加10克消毒粉)进行喷雾消毒,消毒后集中焚烧或深埋。

六、灭杀蚊蝇洪涝灾害后,蚊蝇密度会大幅度上升,为控制疾病的发生,必须采取紧急措施灭杀蚊蝇。

1、清理日常垃圾。

要及时清理房前屋后周边的垃圾,翻盆倒罐,排除积水,防止蚊蝇孳生。

2、方法:采用10%的氯氰菊酯药品喷洒室内外,按照每袋(1两)兑水5公斤进行配比。

七、灭杀老鼠洪涝期间的灭鼠原则:1、因地制宜,针对具体情况提出对策;2、综合治理,要防灭结合;3、确保安全,防止环境受到污染,不留后患。

2023洪水过后的卫生防疫知识

2023洪水过后的卫生防疫知识

2023洪水过后的卫生防疫知识2023洪水过后的卫生防疫知识一、注意饮食卫生1、不食用被水淹过、腐烂的蔬菜、水果。

2、罐头类食品应当密封完好,并用洁净水清洗外包装后方可打开食用。

3、不吃隔夜或变质的食品,不吃有霉变、生虫、污秽不洁、混有异物或味道异常的食品。

4、不食用已死亡的畜禽、水产品。

冰箱内食品须煮熟后再食用。

5、不喝生水,只喝开水或符合卫生标准的瓶装水、桶装水。

6、对取自井水、河水、湖水、塘水的临时饮用水,一定要进行消毒。

7、被洪水淹过的食品容器、工具若要再使用,必须先清洗消毒。

二、注意个人卫生1、注意手部清洁,不用手、尤其是脏手揉眼睛。

2、各人的毛巾、脸盆、手帕应当单用,如果不得不与传染病人共用脸盆,则应让健康人先用,病人后用,用完后用肥皂将脸盆洗净。

三、注意环境卫生1、洪水过后,须及时清扫被洪水浸泡过的房屋,清洗被浸泡过的家具。

2、在天气允许的条件下,可选择将清洗过的家具物品在太阳下晒一晒。

3、积极配合相关防疫人员做好消、杀、灭的工作。

四、注意临时居所防护1、新建临时居所应设在地势较高、干燥、向阳地带,定期喷洒消毒杀虫药水。

2、床铺应距离地面两尺以上,不要睡地铺。

洪水过后要做好防蝇防鼠灭蚊工作做好防蝇防鼠灭蚊工作,预防肠道和虫媒传染病。

居民可在居所内安装纱门、纱窗、蚊帐等防蚊、蝇设施;推荐使用蚊香、气雾罐、苍蝇拍等家庭灭蚊蝇措施;抗洪值守人员应配备防蚊帽、穿长袖衣裤,裸露部位可喷涂驱避剂。

应使用高效、安全的抗凝血杀鼠剂灭鼠;灭鼠后及时搜寻死鼠,集中深埋或焚烧;水灾鼠类死亡或迁徙时,体表寄生虫会脱离或逃逸,灭鼠时,应在居民安置点喷洒杀虫剂,消灭离开鼠体的游离蚤等寄生虫,做好鼠虫并灭。

蚊蝇鼠等病媒生物异常增多时需及时报告当地政府部门。

学生遇见洪涝怎么办?1、一定要保持清醒镇静的头脑,快速地判断周围的环境情况,向山上或高处转移,等待救援。

如果一时不能躲避或转移,应尽快找一个比较安全的地方避洪。

洪涝灾害灾后卫生防疫工作技术方案灾后传染病控制调查要点

洪涝灾害灾后卫生防疫工作技术方案灾后传染病控制调查要点

洪涝灾害灾区传染病暴发疫情调查与控制要点(2017年版)洪涝灾害发生后,由于供水系统毁损、食物安全难以保障、居住条件受到破坏、人群与病媒生物的接触机会增多、人口流动性加大、人群抵抗力降低以及卫生服务可及性降低等因素影响,极易发生各类传染病疫情,特别是肠道传染病和自然疫源性疾病疫情的暴发和流行。

洪涝灾害发生后应重点关注霍乱、痢疾、伤寒副伤寒、其他感染性腹泻、病毒性肝炎(甲肝、戊肝)、流行性出血热、钩端螺旋体病(钩体病)、乙型脑炎(乙脑)、血吸虫病、流感、流行性出血性结膜炎(红眼病)等传染病。

灾区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和临时医疗点要加强传染病疫情监测,适时开展症状监测,一旦发现疑似传染病病例和聚集性疫情,灾区的疾控和医疗机构人员要及时赶赴疫情发生地,按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的原则和方法,迅速采取针对性的防控措施,防止疫情扩散和蔓延。

暴发现场处置流程见图1-1传染病类暴发疫情现场调查处置流程图。

一、主要调查步骤(一)召开工作沟通会。

调查组到达灾区现场后应当立即与当地有关部门召开会议,了解事件最新进展和相关背景信息,商定现场工作计划(含流行病学调查)和实施方案,制定和实施初步控制措施。

(二)核实事件信息。

通过访谈临床医生,访视病例,收集和分析临床资料,收集和分析可疑样品或环境标本的检测数据;综合临床信息、检测信息、流行病学资料,对事件性质做出初步判断。

(三)确定病例定义,制定调查方案。

在初步调查的基础上建立病例定义。

在调查早期或搜索病例阶段可采用疑似病例定义或临床诊断病定义,在病因确证阶段可采用确诊病例定义。

调查方案应当根据现场特点设计。

(四)搜索病例。

按照确定的病例定义开展病例搜索,列出病例信息清单。

搜索时通常还应当了解事发地周边有无类似病例。

必要时可开展应急监测,收集新发病例相关信息。

(五)开展流行病学调查。

对发现并核实后的病例,应及时进行详尽的流行病学调查,同时还应当根据现场需要开展专题调查,如污染范围调查、暴露程度调查、宿主与媒介调查、基线调查、实施效果评价等。

洪涝灾害过后防疫工作总结

洪涝灾害过后防疫工作总结

洪涝灾害过后防疫工作总结
洪涝灾害是一种严重的自然灾害,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严重的威胁。

在洪涝灾害过后,防疫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在这次洪涝灾害中,我们总结了一些防疫工作的经验,以便在未来的灾害中更好地应对。

首先,我们要加强灾后清理工作。

洪涝灾害过后,往往会出现大量的污水和垃圾,这些都是疾病传播的重要源头。

因此,我们要尽快清理污水和垃圾,保持环境的清洁卫生。

其次,要加强疫病监测和预防工作。

洪涝灾害容易导致疫病的传播,因此我们要加强对疫病的监测和预防工作,及时发现和控制疫情的蔓延。

再次,要加强对灾民的健康教育。

在灾后防疫工作中,我们要加强对灾民的健康教育,让他们了解如何预防疾病的传播,如何保持个人卫生,如何正确处理饮食和饮用水等。

最后,要加强对医疗卫生机构的支持。

在灾后防疫工作中,我们要加强对医疗卫生机构的支持,确保他们有足够的医疗物资和人力资源,及时应对可能出现的疫情。

总之,在洪涝灾害过后,防疫工作至关重要。

只有加强防疫工作,才能更好地保护人们的生命健康,减少灾后疫情的发生。

希望我们能够在未来的防疫工作中不断总结经验,提高应对灾害的能力,保障人民的生命安全。

洪灾后防病知识

洪灾后防病知识

各村要重点以下工作:(一)抓好集中安置灾民点、垃圾集中堆放地、公共场所等外环境的消毒杀虫工作;(二)抓好城镇、农村地区灾民生活用水消毒指导工作;(三)抓好水质监测工作;(四)抓好疫情监测、传染病防治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置;(五)抓好生活用水的监督;(六)抓好食品安全综合协调工作;(七)抓好传染病防治、饮食、饮水卫生健康教育宣传工作;(八)抓好灾区爱国卫生工作;(九)抓好夏季传染病防控工作。

洪灾后防病知识一、洪灾后会发生哪些疾病?洪涝灾害后极易发生肠道传染病,如霍乱、伤寒、痢疾、甲型肝炎等。

另外,人畜共患疾病和自然疫源性疾病也是洪涝期间容易发生的疾病,如鼠媒传染病:钩端螺旋体病、流行性出血热;蚊媒传染病:疟疾、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等。

灾害期间常见皮肤病:浸渍性皮炎(“烂脚丫”、“烂裤裆”)、虫咬性皮炎等;意外伤害:溺水、触电、中暑、外伤、毒虫咬伤、毒蛇咬伤、食物中毒、农药中毒等。

二、预防洪灾后传染病的主要措施有哪些(一)怎样预防肠道传染病注意饮食和饮水卫生是预防肠道传染病的关键。

1、洪灾之后要清除垃圾、污物,消毒环境,管理好粪便、垃圾、减少污染物。

2、保护水源,特别是生活饮水,免受污染。

用漂白粉或漂白精(净水)消毒生活用水。

3、洪水之后不要去游泳,减少感染机会。

4、注意个人卫生和饮食卫生。

不喝生水;饭前便后洗手;不吃腐败变质或被洪水浸泡过的食物,不吃淹死、病死的禽畜;不用脏水漱口或洗瓜蔬菜;碗筷应煮沸或消毒碗柜消毒;刀、砧板、抹布也应严格消毒;生熟食品要分开存放;水产品和海鲜食品要煮熟煮透再吃。

5、消灭苍蝇。

洪灾期间建临时厕所,不随地大小便;粪缸、粪坑中加药杀蛆;动物尸体要深埋,土层要夯实;灾后应创造条件修建防蝇厕所。

(二)怎样预防钩端螺旋体病和流行性出血热预防措施主要有:1、尽量减少或避免与疫水接触的机会,不在可疑的疫水中游泳、洗衣物等。

2、管好猪、狗等动物,猪要圈养,不要让其尿液直接流入水中,猪粪等要发酵后再施用。

洪涝灾害疾病防控工作预案

洪涝灾害疾病防控工作预案

一、预案背景洪涝灾害是我国常见的自然灾害之一,往往伴随着肠道传染病、寄生虫病、自然疫源性传染病等多种疾病的传播。

为有效预防和控制洪涝灾害期间的疾病传播,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特制定本预案。

二、预案目标1. 建立健全洪涝灾害疾病防控工作机制,提高疾病防控能力。

2. 保障洪涝灾害期间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3. 防止疾病传播和蔓延,降低疾病对受灾地区的影响。

三、组织体系1. 成立洪涝灾害疾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统筹协调、组织指挥洪涝灾害疾病防控工作。

2. 设立疾病防控指挥部,负责具体实施洪涝灾害疾病防控工作。

3. 建立健全疾病防控专家组,为疾病防控工作提供技术支持。

四、防控措施1. 传染病监测与报告(1)加强疫情监测,对洪涝灾害地区进行实时疫情监测,确保及时发现、报告疫情。

(2)落实疫情报告制度,确保疫情信息及时、准确上报。

2. 饮用水卫生(1)加强饮用水水源保护,确保饮用水源安全。

(2)对受灾地区的水源进行检测,确保水质符合卫生标准。

(3)开展饮用水消毒工作,降低疾病传播风险。

3. 环境卫生整治(1)加强受灾地区的环境卫生整治,清理垃圾、粪便,消除疾病传播隐患。

(2)对受灾地区的厕所、垃圾点进行消毒,确保环境卫生。

4. 疾病防控宣传教育(1)开展疾病防控宣传教育活动,提高群众自我防护意识。

(2)普及疾病防控知识,使群众掌握正确的疾病预防措施。

5. 疫苗接种与免疫接种(1)针对洪涝灾害期间易发的传染病,开展疫苗接种工作。

(2)对受灾地区儿童、老年人等重点人群进行免疫接种。

6. 疾病救治与隔离(1)加强医疗机构建设,提高疾病救治能力。

(2)对疑似病例进行隔离治疗,防止疾病传播。

(3)做好疫情溯源工作,及时采取措施控制疫情。

五、应急响应1. 根据疫情发展情况,启动相应级别的应急响应。

2. 采取隔离、消毒、疫苗接种等应急措施,降低疾病传播风险。

3. 加强信息发布,及时向公众通报疫情动态和防控措施。

自然灾害传染病预防控制工作技术指南

自然灾害传染病预防控制工作技术指南

自然灾害传染病预防控制工作技术指南(试行稿)目录一、目的 (5)二、依据与适用范围 (5)三、自然灾害对传染病发病的影响 (5)(一)自然灾害对传染病流行因素的影响 (5)1.供水系统毁损 (5)2.食物短缺 (6)3.燃料短缺 (6)4.水体污染 (7)5.居住条件破坏 (7)6.人口迁徙 (7)(二)自然灾害对传染病生物媒介的影响 (8)1.蝇类的分布与密度 (8)2.蚊类的分布与密度 (9)3.其它吸血节肢动物 (9)4.寄生虫传播媒介的分布与密度 (9)5.做为疾病宿主的家畜 (10)6.做为疾病宿主的啮齿动物 (10)(三)自然灾害对传染病的发病趋势影响 (10)四、主要自然灾害传染病危险因素特征 (11)(一)洪涝灾害 (11)1.环境破坏 (11)2.水源污染 (11)3.食品污染 (12)4. 媒介生物滋生 (13)5.易感人群的影响 (13)(二)地震灾害 (14)1.生态环境破坏 (14)2.水源污染 (14)3.食品污染 (15)4.媒介生物滋生 (15)(三)旱灾 (16)1.生态环境破坏 (16)2.水源污染 (16)3.食品污染 (16)4.媒介生物滋生 (17)五、自然灾害条件下的传染病防控对策 (17)(一)灾害前期 (18)1.基本资料的积累 (18)2.传染病控制预案的制定 (18)3.应急队伍准备 (18)4.防病物资与器材的贮备 (18)(二)灾害冲击期 (19)(三)灾害后期 (19)1.重建疾病监测系统 (19)2.重建安全饮水系统 (19)3.做好环境卫生整治 (19)4.防止吸血昆虫的侵袭 (20)5.及时发现和处理传染源 (20)(四)后效应期 (20)六、自然灾害传染病防控的主要措施 (20)(一)风险评估 (20)1.识别传染病风险因素 (20)2.风险评估应关注的重点传染病 (21)(二)灾后的传染病监测与暴发控制 (22)1.灾后传染病监测内容和方法 (22)2.灾后传染病监测系统的恢复和建立 (23)3.暴发控制 (24)(三)饮水卫生 (24)(四)环境卫生 (25)1.人类排泄物的处理 (25)2.生活中的固体废弃物和液体废弃物的处理 (25)3.医疗废弃物的处理 (25)4.遇难者遗体的处理 (25)(五)消毒与媒介生物控制 (26)1.消毒 (26)2.媒介生物控制 (26)(六)食物与营养 (26)(七)预防接种 (26)(八)健康教育 (27)七、自然灾害各种重点传染病防控 (27)(一)自然灾害常见肠道传染病防控 (27)1.肠道传染病概述 (28)2灾区肠道传染病主要流行因素 (30)3灾区肠道传染病的防控措施 (31)(二)自然灾害常见自然疫源性疾病防控 (32)1自然灾害对自然疫源性疾病的影响 (33)2灾害相关的主要自然疫源性疾病 (34)(三)自然灾害常见呼吸道传染病防控 (55)1.流行环节 (55)2.监测、发现与报告 (56)3.疫情或突发卫生事件的调查 (56)4.实验室检测 (57)5.防控措施 (57)八、自然灾害条件下的预防接种技术 (58)1.总体原则 (58)2.目的与目标 (58)3.监测与评估 (59)4.我国目前常用的疫苗 (60)5.灾区预防接种 (62)近年来,我国自然灾害频发,特别是地震、洪涝、干旱等较大灾害多次发生,对当地的公共安全构成严重威胁。

暴雨洪灾后4类病高发

暴雨洪灾后4类病高发

暴雨洪灾后4类病高发注意!暴雨洪灾后4类病高发警惕!暴雨洪灾后4类病高发.近日。

北京、河北等多地出现强降雨天气,多个地区发生洪涝和地质灾害。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暴雨洪灾后4类病高发,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暴雨洪灾后4类病高发1 细菌性痢疾细菌性痢疾是指由痢疾杆菌引起的肠道传染病,简称菌痢。

传染源是痢疾患者和带菌者。

细菌性痢疾主要通过肠道传播。

病原菌随病人粪便排出,污染食物、水、生活用品或手,经口使人感染。

而在暴雨和洪水的灾害之下,会给病原菌创造非常便捷的传播通道。

潜伏期为数小时至7天,平均1~2天。

主要临床表现:腹痛、腹泻、里急后重和粘液脓血便,可伴有发热及全身毒血症,严重者可出现感染性休克和(或)中毒性脑病。

2 甲肝、戊肝甲乙丙丁戊,五种病毒性肝炎都是侵犯我们人体的内脏,影响身体的肝脏功能。

而他们的传播方式不同。

在暴雨洪涝之后,甲肝和戊肝会更容易传播。

因为甲肝是通过日常生活接触感染,戊肝是通过粪便-口的传播。

主要临床表现:患者最常见的早期症状为乏力、食欲下降,加重时厌油、恶心、频繁呕吐等。

此外,部分患者会出现黄疸。

3 皮肤病洪灾期间,皮肤病发病率非常高。

洪灾期间的皮肤病包括真菌性皮肤病、脓包疮及湿疹等。

多半由长时间水中作业、水中浸泡导致。

如果用手抓痒处,足部疾病还可传染至手。

手足藓常见症状为水疱、脱皮、剧痒,也可出现糜烂、丘疹等。

脓包疮以脓包为特征,易破溃后成痂,可接触传染。

另外,对于常见于长期奋战在抗洪第一线的抢险队员,阴囊炎也是非常需要小心的。

阴囊皮炎,是发生于阴囊及邻近部位的皮肤红斑、渗出性皮肤病。

所以不管男性还是女性应该控制好水下作业时间,实行换班制,适时更换内衣裤,使阴部保持清洁干燥是预防相关疾病的最好办法。

一旦发生该病,尽量避免水下作业,外用益康倍松软膏每日2~3次很快就可好转。

而对于女性需要注意的是,不建议使用功能性的洗剂去冲洗阴道,会破坏阴道原本的酸碱平衡,导致抵抗能力下降,还有可能将有害物质带进阴道,带去双重伤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洪灾后传染病防治常识介绍
2011年9月28日夜间以来,我省大部分地区出现了持续强降水天气,为有效防范持续暴雨可能造成的灾害和传染病疫情,现将洪灾后的防病常识介绍如下:
一、肠道传染病和食物中毒,如霍乱、伤寒、痢疾、甲型肝炎、戊型肝炎、各种食物中毒等。

(一)保护水源,特别是生活饮水,免受污染。

用漂白粉或漂白粉精片(净水片)等饮水消毒剂消毒生活用水。

(二)注意个人卫生。

不喝生水;饭前便后洗手;洪水之后不要去游泳,减少感染机会。

(三)搞好饮食卫生。

不吃腐败变质或被洪水浸泡过的食物,不吃淹死、病死的禽畜;不用脏水漱口或洗瓜果蔬菜;碗筷应煮沸或消毒碗柜消毒,刀、砧板、抹布也应严格消毒;生熟食品要分开存放;水产品和海鲜食物要煮熟煮透再吃。

(四)水灾之后要清除垃圾、污物、消毒环境、管理好粪便、垃圾、减少污染。

(五)消灭苍蝇。

水灾期间建临时厕所,不随地大小便;粪缸、粪坑中加药杀蛆;动物尸体要深埋,土层要夯实;灾后应创造条件修建防蝇厕所。

二、自然疫源性疾病,如钩端螺旋体病、流行性出血热等。

(一)尽量减少或避免与疫水接触的机会,不在可疑的疫水中游泳、洗衣物等。

(二)管好猪、狗等动物,猪要圈养,不让其尿液直接流入水中,猪粪等要发酵后再施用。

(三)大力开展防鼠灭鼠工作,尤其是洪灾期间人群较集中的地方,也是鼠类密度较高的地方。

洪灾后立即加强灭鼠、杀虫。

(四)注意个人卫生,禁止随地小便,下水作业时要尽量穿长统胶鞋等,保护皮肤不受钩体侵袭。

(五)病人粪尿用石灰或漂白粉消毒。

三、虫媒传染病,如登革热、疟疾、流行性乙型脑炎等。

(一)控制和管理传染源,家畜家禽圈棚要经常洒灭蚊药,病人要隔离。

(二)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清扫卫生死角、翻盆倒罐,清除室外积水容器,喷酒消毒杀虫药水,消除蚊虫孳生地,降低蚊虫密度,切断传播途径。

(三)夜问睡眠挂蚊帐,露宿或夜间野外劳动时,暴露的皮肤应涂抹防蚊油,或者使用驱蚊药,做好个人防护,避免被蚊虫叮咬。

洪灾后肠道传染病防控知识
近期,我省遭遇暴雨袭击,部分市县发生了严重的洪涝灾害,居民的生活饮用水也可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

为了有效预防暴雨灾害可能造成的肠道传染病的发生与流行,切实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我省紧急部署,加强对洪灾后肠道传染病防控工作。

什么是肠道传染病?
肠道传染病是由病菌、病毒经口进入体内,在肠道内迅速生长繁殖而使人发病,常见的有:霍乱、细菌性痢疾、病毒性肝炎、伤寒、副伤寒以及食物中毒等。

这类疾病一旦发作,患者就会出现腹痛、腹泻、恶心、呕吐及发热等症状,有这些症状的病人,应立即到当地卫生院或有条件的医院就诊。

肠道传染病的传播途径:
病人及带菌者体内的病原体随粪便排出体外,污染了水源、食物和手,当健康人食用这些被污染的水源或食物后就会发病。

洪灾过后,沿海一带或环境卫生条件比较差的地区的居民生活饮用水容易受到污染,容易引起肠道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

我们该怎么预防肠道传染病?
把住“病从口入”关,预防肠道传染病:
提高自我保健和防护意识,养成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饭前便后要洗手,喝开水,吃熟食;不用河沟水洗米、洗菜和洗碗等,防止饮用可能被污染的水;不吃不洁的瓜果和腐败变质食物,海产品需煮熟煮透后吃;生熟食品要分开切,分开存放,食物要加盖,以防苍蝇传播疾病。

积极做好居家及周围环境卫生,减少疾病传播:
清理住家、房前屋后周边的垃圾和污水坑塘,翻盆倒罐以防止蚊蝇孳生;不随地大小便,管理好牲畜粪便以免污染饮用水源。

早看病、早诊断、早治疗:
出现腹痛、腹泻、恶心、呕吐及发热等症状后,应立即到当地卫生院或有条件的医院就诊,以免耽误治疗时机,延误病情,或造成疾病传播蔓延。

海南大学医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