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册(部编版)第六单元23_女娲造人教学设计
人教版(部编)七年级上册第23课《女娲造人》公开课教案
《女娲造人》公开课教案何丽舒课文分析:《女娲造人》位于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23课,是由现当代神话学家袁珂在《风俗通》中关于“女娲造人”的记载基础上进行艺术性的加工创作而成的。
这是一篇加*的课文,意味着应采取自读课的教学模式,在单元主题的引导下,以学生为主体进行自学。
本单元的主题为“想象”,因而本篇课文的学习也要围绕“想象”一词进行,重点在于引导学生感受想象的魅力,并亲历想象的过程,进行想象实践。
由于课文内容浅易,且学生尚处于七年级,也不应对课文内容作过深的挖掘,所以,适当减少对课文内容的品悟,而将时间倾斜至实践环节。
【教学目标】1.了解神话的含义,在对比阅读的基础上感受作者想象力之丰富。
2.品悟文中女娲的人物形象,体会想象的魅力。
3.对“嫦娥奔月”的神话雏形进行加工,进行想象实践。
【教学重点】品悟文中女娲的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对“嫦娥奔月”的神话雏形进行加工。
【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PPT)【教学安排】1课时一、新课导入导入语:对于“女娲造人”这个神话故事,大家早已耳熟能详。
那么,你们是怎么来理解神话的呢?解析:神话是关于神仙或被神化了的古代英雄的故事,是古代劳动人民对自然现象或社会生活的一种天真的解释和美丽的向往。
(提示:如果有学生对“神话”解释成古人的“胡编乱造”或“胡说八道”时,要加以适当引导。
比如以追问的形式,引导学生进一步深入思考,使其明白想象是以现实的生活经验为基础的,而神话则是集体的想象成果,不是个体的随心所欲的创作。
)二、开展自读活动活动一:对比阅读俗说天地开辟,未有人民,女娲抟(tuán,捏成团)黄土做人。
剧务(工作繁多),力不暇供(没有足够的力量来完成这项工作),乃引绳于泥中,举以为人。
故富贵者,黄土人;贫贱者,引縆人也。
女娲祷神祠,祈而为女媒,因置婚姻。
——《风俗通》思考:在《风俗通》里关于“女娲造人”的记载基础上,本文丰富了哪些方面的内容?请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概括。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女娲造人教案与反思(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女娲造人教案与反思(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女娲造人教案与反思第1篇】教学目标1、比较阅读,整体感知故事情节,初步感受想象的作用。
2、探究阅读,体会神话故事中想象的魅力。
3、拓展阅读,试运用创造性想象扩写神话。
教学重点1、体会神话故事中想象的魅力。
2、把握想象的特点,尝试运用大胆合理的想象。
课前准备学生: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教师:相关资料与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课文大家喜欢神话吗?你们熟悉的神话都有哪些?(生答:盘古开天辟地、嫦娥奔月、后羿射日、夸父追日……)那么这些故事是不是真有其事?明明明白这些并不存在,可我们听起来还是觉得津津有味,为什么?(生答:故事趣味、神奇,有神秘色彩,想象奇特……)确实如此,神话故事当中有丰富的想象,奇妙的情节,瑰丽的色彩,以及奔放的情感。
它表现了“人类童年时代的天真”,具有“永久的魅力”。
今日就让我们一齐走进奇妙的神话世界,感受一下女娲抟土造人的神奇。
二、比较阅读,整体感知故事情节,初步感受想象的作用。
1、请大家把书打开到153页,齐读课后习题下头的词语。
然后小声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①将课文与课后《风俗通》中的短文比较阅读。
你更喜欢哪一篇,为什么?②比较后筛选,课文中哪些情节更能体现作者的想象力?有感情地读一读。
2、小组交流后明确:①大多数同学更喜欢课文。
袁珂的《女娲造人》是根据《风俗通》中的两则短文改编的。
《风俗通》中的短文想象大胆,情节较简单,是故事的骨架。
袁珂的《女娲造人》在此基础上,想象更丰富,情节更具体,使得故事血肉丰满。
②更能体现作者的想象力的情节,如:女娲造人的动机、造人的过程、人类诞生后的喜悦感、女娲的喜怒哀乐……挑出语段品读,着重体会人类诞生的喜悦感。
3、给大家提高点要求,能不能用你的口头语言,再现这个生动趣味的故事?讲故事:选择自我喜欢的情节讲述,尽量投入感情,表述连贯,力求生动。
说明:同位之间合作,互相讲述;推荐两三个同学当众讲述,鼓励借助肢体语言表现。
七年级语文上册(2016部编版)第23课《女娲造人》教案
女娲造人袁珂【教学目标】⒈朗读课文,复述故事情节,体会神话的魅力。
⒉通过课文与古书中的记载作对比,体会作者大胆而新奇的想像。
⒊积累“澄澈”“兴高采烈”等词语。
【教学重点】复述课文,培养口头表达能力。
【教学难点】激发学生的想像力,进行想像的训练。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拟订课时】一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大都听过像《那咤闹海》《大闹天宫》《嫦娥奔月》等故事,请说说这类故事的特点。
引入“神话”这一话题。
二、关于“神话”神话是远古人民表现对自然及文化现象的理解与想像的故事。
神话并非现实生活的科学反映。
三、初读课文,正音释词女娲(wā)澄澈(chénɡchè)掺和(chān·hu o)莽莽榛榛(zhēn)兴(xìnɡ)高采烈不堪(kān)澄澈(彻):清澈透明。
幽光:昏暗的光。
莽莽榛榛:见注释。
兴高采烈:兴致高,情绪热烈。
神通广大:指本领特别高明。
四、朗读课文,整体感知⒈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⒉思考:①女娲为什么要造人?②女娲是怎样造人的?五、问题探究跳读课文,用波浪线划出描写女娲的重要句子,读一读。
女娲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人性化的神。
六、合作探究⒈故事中哪些内容体现出女娲的“神”性?⒉故事中哪些内容体现出女娲的“人”性?要求:分小组讨论,并由小组代表作好讨论记录,然后由小组代表发言交流。
一天变化七十次揉黄泥造人“神”的非凡能力和神奇方法挥洒泥浆造人…………想像——大胆奇特寂寞孤独真实合理自豪欣慰“人”的心理、情感、活动忙碌疲倦⒊速读课文,用横线划出文中表现人类诞生的喜悦心情的句子,读一读。
七、比较阅读通常说天地开辟以后,还没有人类。
女娲揉团黄土造成人。
这项工作太费力了,女娲忙不过来,就把一根绳子放到泥浆中,拉出来,溅出的泥点子就成了人。
女娲在神祠里祷告,乞求神任命她做女媒。
于是女娲就安排男女婚配。
——《风俗通》译文对照《风俗通》中关于女娲的记载,找出课文丰富了哪些内容?哪里最见出作者的想像力?——丰富了以下内容:1.造人动机的产生2.造人的具体过程3.人造出后的欢快场面4.女娲的情绪和心理5.作者的评述这几方面,足见作者想像的丰富。
2024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女娲造人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女娲造人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女娲造人教案与反思第【1】篇〗教学目标1、知识与本事熟悉课文,生动复述故事;了解神话的特点;理解本文联想和想象手法的运用。
2、过程与方法发挥自我联想、想象力来感受神话传说的魅力;运用联想、想象创编神话故事;进一步培养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3、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导学生感受我们祖先大胆奇特的想象力,激发学生探求未知领域的欲望,养成课外搜索、整理资料,勤于思考的习惯。
教学流程一、导入先让学生讲讲自我曾看过或听过哪些神话故事,然后,以“人,是从哪里来的?”这个趣味话题,引出我们祖先对此问题是怎样理解和想象的?二、自主阅读以讲故事比赛的形式,(既可个人准备也可小组合作共同打造推举一人),让学生进取自主阅读、整体感知文章并训练学生口头表达本事。
以全体学生掌声大小来对主讲者进行评价,然后再让个别学生以点评形式进行具体评价。
这样让学生人人参与,共同激发阅读热情。
最终教师小结讲故事应注意的事项:情节要完整,表情动作要丰富,语气语调要有变化等。
三、合作交流1、将本文与《风俗通》上短文进行比较阅读从女娲造人动机,造人过程及人类诞生等方应对文本进行赏析,在此基础上训练学生联想和想象力了解神话特点。
2、对文章存有的疑惑进行组内质疑探究、交流,认识到想象力也是我们现代人所迫切需要的,因为“想象是人类最美的花朵”,(雨果语)。
3、全班交流对小组内无法解答的疑惑提出来,经过组与组之间探讨,进行全班交流。
四、拓展延伸学生以个人或小组形式创编神话故事。
给出材料。
《嫦娥奔月》:后羿从西王母那求到了不死之药,他的妻子偷吃升入月宫,之后变成了月精白蛤蟆。
五、小结《女祸造人》反映了我们中国人早期对人类起源的探索,但它毕竟是神话传说,那“人,到底是从哪来的?”请同学们下去收集这方面资料,从科学角度进行解释。
在“追寻人类起源”综合性活动课上再交流。
课后反思:按照新课标要到达的三个维度目标,语文教学就是要扎实活泼有序地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丰富学生的联想、想象力,发挥学生的语感和思维,发展个性,健全人格。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六单元灵动的想象23女娲造人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六单元灵动的想象23女娲造人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神话传说的魅力。
2.学习分析人物形象,体会女娲的伟大与慈爱。
3.培养学生的朗读、默读、复述能力。
4.激发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兴趣。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神话传说的魅力。
2.学习分析人物形象,体会女娲的伟大与慈爱。
教学难点:1.分析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理解其深层含义。
2.培养学生的朗读、默读、复述能力。
教学准备:1.课文课件2.课文朗读音频3.学生作业本教学过程:一、导入1.同学们,我们之前学习了很多关于神话传说的故事,如《精卫填海》、《夸父追日》等。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女娲造人》,这是一篇充满神奇色彩的神话传说。
2.请同学们简要介绍一下女娲的形象,她有哪些特点?二、自主学习1.请同学们翻开课本,自由阅读《女娲造人》,注意把握课文内容。
a.女娲为什么造人?b.女娲造人的过程是怎样的?c.女娲造人后,人类的生活发生了哪些变化?三、课堂讲解1.教师带领同学们分析课文内容,理解重点词语和句子。
a.“女娲捏土造人”中的“捏”字,体现了女娲怎样的心情?2.分析女娲的形象,体会她的伟大与慈爱。
a.女娲为什么要造人?她出于什么样的目的?b.女娲造人的过程中,她付出了多大的努力?c.女娲造人后,她关心人类的成长,这表现了她怎样的品质?四、课堂活动1.分组讨论:请同学们分成小组,讨论女娲造人过程中的感人之处,以及女娲的形象。
2.各小组派代表发言,分享讨论成果。
2.作业:a.复述《女娲造人》的故事。
b.写一篇关于女娲的读后感。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学习《女娲造人》,使同学们对神话传说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感受到了女娲的伟大与慈爱。
在课堂上,同学们积极参与讨论,对课文内容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但在分析人物形象方面,部分同学还需加强。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重难点补充:一、教学过程二、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捏”字时,可以这样引导:“同学们,我们平时捏泥巴的时候是怎样的心情?是不是很小心翼翼,又充满期待?女娲捏土造人,这里的‘捏’字,不仅描绘了她的动作,更传递了她造人时那份谨慎和满怀希望的心情。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女娲造人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女娲造人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女娲造人教案与反思【第1篇】女娲造人【教学目标】1.快速阅读课文,梳理情节,复述故事。
2.朗读课文,品赏女娲形象。
3.了解神话的特点,体会本文联想和想象手法的运用,领悟主旨。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师:同学们,大家应该都听说过家喻户晓的神话故事《盘古开天地》《女娲补天》。
传说,在盘古开天地和女娲补天后,女娲又做了一件千古传颂的好事。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神话故事——《女娲造人》。
请同学们自由阅读,说说你的阅读感受。
二、初读,回顾学法1.学生自由阅读,交流初读感受预设(1)女娲有超能力,神通广大,能用泥巴捏人,还能用藤条甩出人来,比我小时候捏泥巴有趣多了!(2)故事情节很有趣,天地间原先只有女娲一个人,后来女娲造出人后,都叫她“妈妈”,女娲有了心爱的孩子。
……2.回顾学法师:同学们,这篇神话故事有很多耐人寻味的地方,需要深入阅读才能发现。
我们运用学习《皇帝的新装》这篇童话时所用到的学习方法,展开深入阅读活动。
回顾一下,《皇帝的新装》这篇课文我们是怎么学习的呢?(生交流明确)课件出示:快速阅读,梳理情节。
美读“精要”,品赏形象。
合作探究,领悟主旨。
3.交代自学目标、自学方法师:这节课,我们这样自学《女娲造人》。
课件出示:①用快速阅读的方法,梳理情节,复述故事;②用美读描写人物的精彩语段的方法,品赏女娲形象;③用比较阅读的方法,品悟课文丰富的想象,合作探究课文主旨。
【设计意图】课文本身很有趣,是学生喜欢阅读的文体。
初读以还原学生自由阅读的状态,了解学生阅读的初始水平。
在此基础上,回顾教读课学到的阅读方法,实践教读课得法,自读课用法,并以此指导学生自主深层阅读活动的有效有序开展。
三、速读,复述故事1.生快速阅读2.生梳理出故事的情节预设课件出示:女娲造人的缘由——女娲造人的过程——女娲想出人类繁衍的方法3.生大声朗读课文,勾画内容要点,准备绘声绘色复述故事4.师指名生复述故事【设计意图】这个教学板块旨在训练学生快速阅读的能力,完成单元教学目标。
《女娲造人》教学设计
《女娲造人》教学设计《女娲造人》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通过快速比较阅读,整体感知故事情节,初步感受想像力的作用。
2、通过默读、圈画、朗读,探究神话故事的魅力,并运用发明性想像改编神话。
3、通过拓展延伸,激发学生探求未知领域的欲望──追寻人类的起源。
【课前准备】学生: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
教师:准备相关资料与课件。
【教学设计】一、师生对话导入课文师:很高兴和大家一起走进丰富多彩的语文天地。
在这片天地里有一块古代文学的瑰宝,它是人类童年时期的一个产物──神话。
大家喜欢看神话吗?生:喜欢!师:那我们现在去浏览一下中国古代神话中的几个动画片段。
(投影──中国古代神话。
)师:你们能说出这些神话故事的名称吗?生(齐答):盘古开天、夸父追日、钻木取火、女娲造人。
(教师配合学生的回答。
投影文字──片1:盘古开天;片2:夸父追日;片3:钻木取火;片4:女娲造人。
)师:说起女娲,同学们可能并不陌生。
能列举其他你们所看到过的有关女娲的神话名称吗?生:精卫填海、黄帝的故事师:今天我们先重点观赏《女娲造人》。
(投影:课题《女娲造人》和女娲造人画像。
)二、学生快速比较阅读,整体感知故事情节,初步感受想像力的作用1、教师逐步引导:师:让我们一起来看看画面里面有什么?(学生一脸迷惑与期盼。
)师:一本古书──《太平御览》。
翻开看看,卷七十八有《风俗通》的记载,一起读读看,大致意思是什么?(齐读后有几个学生举手说大致意思,老师示意一位学生回答。
)师:感悟能力不错!现在让我们再一起朗读译文。
(教师点击译文。
)学生朗读译文。
(通常说天地开辟以后,还没有人类。
女娲揉团黄土造成人。
这项工作太费力了,女娲忙不过来,就把一根绳子放到泥浆中,拉出来,溅出的泥点子就成了人。
女娲在神祠里祷告,祈求神任命她做女媒。
于是女娲就布置男女婚配。
──《风俗通》)师:(创设阅读情景)再看下面有什么?(点击投影:“我根据《风俗通》里的有关资料改编了一个《女娲造人》的故事,请你们到《神话故事新编》里去看看。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2016部编版)第23课《女娲造人》教案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女娲造人》的故事内容、写作手法和文化内涵。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我们加深了对创造力和想象力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将这些知识点应用到日常生活中,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五、教学反思
在本次《女娲造人》的教学中,我发现学生们对我国古代神话传说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他们在课堂上积极发言,对课文内容有很好的把握。但在教学过程中,我也注意到了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4)文化内涵感悟:体会女娲造人故事所反映出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神,如对大自然的敬畏、对生命的尊重等。
举例:在讲解女娲抟土造人的过程中,教师应强调作者运用了丰富的想象力,通过具体动作描述(如“女娲捏土成人”)来表现女娲的辛勤和智慧。
2.教学难点
(1)课文深层含义理解:学生可能难以理解课文中一些寓意深刻的句子,如“女娲看着自己的作品,感到无比的喜悦”。
最后,关于教学方法的运用,我觉得在本次课堂上,讲授法和实践活动相结合的方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在学生个性化学习方面,还可以进一步优化。例如,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可以设计难易程度不同的任务,使他们在课堂上都能获得成就感。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女娲造人》的基本内容。这个故事讲述了中国古代神话中女娲创造人类的过程,体现了古人对生命起源的想象和探索。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课文中女娲抟土造人的具体描述。这个案例展示了古代神话如何通过丰富的想象力来解释自然现象和人类起源。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写作手法,以及它们在表现女娲形象中的作用。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精选】最新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23课《女娲造人》教案2新人教部编版
23女娲造人教学目标1.会认“娲、藤”两个字。
2.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了解女娲是怎样一步一步创造出人类的。
3.体会这个神话故事想象丰富的特点。
4.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把握课文内容,说说女娲是怎样一步一步创造人类的。
教学难点:体会女娲为人类所作的贡献,感受人的可爱与生动,给世界带来了精彩与生机。
课时:一课时课型:新授教法:自主—合作—探究教具:录音机多媒体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揭题质疑1.导语:据说,普罗米修斯被称为“人类的大恩人”,除了因为他偷取火种,造福人类,更重要的是因为他是人类的创造者。
而在我们中国的神活传说中,创造人类的天神则是女蜗。
今夫,我们就来学习女娲造人的故事。
2.教师板书课题:女娲造人。
3.认识人物:学生根据课外阅读经历,谈谈对女娲的认识。
4.教师适当小结,引导对课题质疑:是的。
传说中,女娲是一位人首蛇身的女天神,她心地善良,而且神通广大,为人类做过许多好事,她被称为人类的始母,因为传说中,人类就是她一手创造的。
那么,看了“女蜗造人”这个课题,你想了解些什么呢?5.学生自由根据课题质疑,教师适当加以梳理、板书。
⑴女娲为什么要创造人类?⑵女娲是怎样创造人类的?⑶女娲造出来的人是什么样的?……6.教师小结导读:让我们带上问题去阅读,到故事中去寻找答案吧。
二、自学解疑,把握内容1.教师出示自学提纲,引导独立阅读及合作交流。
⑴认真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⑵遇到生字新词,多读读认认,加以理解。
⑶思考刚才质疑的问题,小组交流,讨论解疑。
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故事的主要内容。
2.学生认真自学,教师巡视,了解学情,并进行个别指导。
3.小组交流解疑。
4.自学反馈,全班互动。
⑴指名分段朗读课文,集体评议,纠错正音。
⑵提出文中不理解的字词,讨论交流,正确理解。
莽莽榛榛:草木丛生的样子。
神通广大:形容本领高超,无所不能。
生气蓬勃:富有生命力和活力。
灵机一动:指心思灵巧,稍动脑筋。
兴高采烈:形容兴致高,精神饱满。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2016部编版)第23课《女娲造人》教学设计
《女娲造人》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比较阅读,整体感知故事情节,初步感受想象的作用;2、探究阅读,感受体会文中女娲朴实感人的母亲形象;3、拓展阅读,试运用创造性想象改写。
教学重难点1、感受体会文中女娲朴实感人的母亲形象;2、把握想象的特点,尝试运用大胆合理的想象。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由学生讲述《盘古开天地》的故事,然后过渡到课文,明确神话体裁,激发阅读兴趣。
整体感知:1、由课题学生自己提出哪些问题,老师进行整合学生的问题(大屏幕),学生并能通过自读完成自己提出的问题。
(大屏幕展示)● 1.女娲是什么样的?● 2.女娲为什么造人?● 3.女娲用什么方法造人?● 4.女娲造出来的人是什么样的?● 5.女娲造人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2、与《风俗通》对比学习,文中丰富了哪些内容,引出想象的内容。
造人的原因、方法、过程、心理活动等内容,引出想象。
3、哪位同学能从女娲的角度来把理清故事情节。
(大屏幕)(大屏幕展示)非常孤独女池水照人娲(捏泥成人)造满心欢喜人(拉藤溅泥)(世代绵延)探究文本1、进入文本引出女娲对这些泥娃娃有哪些称呼,泥捏人的叫“妈妈”的喜悦之情,为什么要这样想象,学生从课本找依据并读出这种喜悦的情感2、女娲给这些心爱的孩子取什么名呢,接着学生就从字形和字意上想象“人”的组成3、引出女娲的形象,从文中画出描写女娲的词句,并以这样的句式:我从文中看到一个的母亲。
(大屏幕展示)温馨提示:先用横线标出描写女娲的重要词句,然后我们以这样的句式回答。
我从文中看到了一个的母亲。
4、女娲在古人心目中又是如何的,出示资料。
(大屏幕展示)古籍中有许多关于女娲的记载,如《说文解字》:“娲,古之圣女,化万物者也。
”《山海经·大荒西经》郭璞注:“女娲,古神女而帝者,人面蛇身,一日中七十变。
”拓展阅读展开自己想象的翅膀,如果你是当时造出来的第一个人……(小组合作的方式,学生先讨论,再选出一个发言人。
在此过程中老师对学生进行点拨。
第23课《女娲造人》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女娲造人》教案一、教材分析《女娲造人》是人教版语文教育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三篇课文,本文是作者袁珂根据《风俗通》有关“女娲造人”的记载改编的神话故事,通过大胆奇特的想象讲述了人类的起源。
二、学情分析初一的学生接触的神话传说还比较少,进行大胆想象的能力还有所欠缺,但他们对这类故事有着浓厚的兴趣。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积累生字词,掌握快速阅读技巧,能够生动复述故事,了解神话的特点,认识文中女娲的形象,能自主运用联想和想象的手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快速阅读课文,通过复述故事把握文章内容;自主搜集相关神话传说资料,运用联想、想象以小组合作的形式为故事增添情节。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大胆奇特的想象力,激发学生对未知事物的求知欲望,感悟女娲的人性特征,学习女娲的优良品质。
三、教学重难点:1、重点:掌握快速阅读技巧,理清文章脉络,学习文章对原有故事的人性化演绎和扩充,体会神话故事中想象的魅力。
2、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把握神话写作以及想象的特点。
四、教法情境教学法朗读法五、学法圈点勾画法合作探究法分析归纳法六、说教学程序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3分钟)“同学们知道自己是怎么来到这个世界上的吗?”引入“人类又是从何而来的呢?”鼓励学生大胆想象,从而产生对未知事物的探知欲望。
(二)介绍作者(1分钟)袁珂原名袁圣时,四川新都人,神话学家,著有《中国古代神话》《山海经校注》等(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0分钟)1、首先由学生自主快速阅读课文,扫除生字词障碍。
揉寂寞莽莽榛榛蓬勃澄澈掺和气概泥潭绵延神通广大眉开眼笑2、了解文章大意,请学生复述文章内容。
3、大致了解女娲造人的动因和方法。
(四)精读课文,全面理解(26分钟)女娲为何要造人?(1)首先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段落大意,找出女娲造人的原因。
(具体原因如下)a寂寞荒凉,增添生气。
b造一个像自己一样的生物(2)第3段中“添点儿什么东西进去呢?”一句话自成一段,请学生回答从修辞手法上看,它是什么句子?并探讨本段在文章结构中的作用。
部编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阅读:23女娲造人》优质课教案_1
23 女娲造人教学目标1.积累字词。
2.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了解女娲是怎样一步一步创造出人类的。
3.体会这个神话故事想象丰富的特点。
重点难点1、把握课文内容,说说女娲是怎样一步一步创造人类的。
2、体会女娲为人类所作的贡献,感受人物的可爱与生动,给世界带来的精彩与生机。
课时安排 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很高兴和大家一起走进丰富多彩的语文天地。
在这片天地里有一块古代文学的瑰宝,它就是人类童年时期的一个产物——神话。
请同学们浏览屏幕上中国古代神话的几个片段。
能说出它们的名称吗?同学们,随着岁月的流逝,你们在一天天悄悄地长大,你们的心灵也一天天丰富和成熟。
仰望苍穹,俯瞰大地,你们也许会提出许许多多的问题:太阳为什么东升西坠,月亮为什么阴晴圆缺------那么你可曾想过我们人类是从哪里来的?这个朴素的问题从远古到今天,人们一直在探寻。
对呀,人到底是从哪里来的呢?今天让我们学习《女娲造人》,对这个有趣的话题,让我们再看看远古时代的人们是如何理解的。
一神话介绍神话是远古人民对自然及文化现象的理解与想象的故事。
由于远古时代生产力的水平很低,人们不能科学的解释世界、自然现象和原始社会文化生活的起源和变化,以他们贫乏的生活经验为基础,借助想象和幻想把自然力和客观世界拟人化的结果。
这种想象体现了远古时代人们那种强烈的探求欲望。
同时,这种奇特的想象也创造了古代的神话故事。
二课题解说三初读课文,初步感知(复述故事情节)1、复述故事2、从女娲的角度复述故事3、从女娲造出来的第一个人的角度复述故事四看奇事请选择其中一个小话题说说女娲造人这件事之奇造出的事物之奇会说话,有情感造人的动机之奇孤独造人的契机之奇看到自己的影子造人材料之奇泥造人方法之奇五话奇人对奇异美好的实物不能浅尝辄止,下面我们工哦太难过探讨这则神话中奇异的焦点人物女娲。
来,读,不知道什么时候,出现了一个神童广大的女神,叫做女娲,据说,他一天当中能够变化七十次。
同学们从这两句描写中,获得了什么信息。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2016部编版)第六单元第23课《女娲造人》教案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女娲造人》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曾经好奇过人类是如何起源的?”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这个神秘的话题。
在实践活动环节,学生们在分组讨论和创意活动中表现出了很高的热情。他们不仅讨论了女娲造人的意义,还通过绘画和泥塑等方式展示了他们对神话的理解。这让我意识到,实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活动是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和记忆的重要手段。
然而,我也注意到,在小组讨论中,有些学生显得不够积极。为了鼓励更多的学生参与到讨论中来,我应该在今后的教学中更加注重小组内成员之间的互动,可以设置一些具体的角色任务,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发表自己的观点。
7.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作业,巩固所学内容,如:抄写生词、复述课文、撰写心得体会等。
二、核心素养目标
1.语言素养:通过学习《女娲造人》,提高学生的朗读、理解和表达能力,培养文学鉴赏能力,激发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兴趣。
2.思维素养:培养学生运用分析、综合、概括等方法,对神话传说背后的意义进行思考,发展逻辑思维和创新思维。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创意活动。学生将用自己的方式(如绘画、泥塑)来表现“女娲造人”的场景。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创意活动的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女娲造人神话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二十一课《女娲造人》教案
在本次《女娲造人》的教学过程中,我注意到了几个值得反思的地方。首先,学生在理解神话故事的特点和寓意方面存在一定的困难。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深入地讲解神话故事的文化背景和内涵,帮助学生更好地领会其中的意义。
其次,我发现学生在词汇积累和运用方面还有待提高。在授课过程中,我会加强对课文生字、生词的讲解和练习,鼓励学生在日常交流中运用这些词汇,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女娲造人》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创造和改变的情况?”(如:动手制作手工作品、改变自己的习惯等)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女娲造人》的奥秘。
(2)词汇难点:课文中的生字、生词,尤其是成语和四字词语的用法。
难点解析:成语和四字词语在语言表达中具有丰富性和生动性,学生需要掌握它们的用法和含义。
(3)神话故事的分析:理解课文中的神话元素,如女娲用五彩石炼石补天、用炉火纯青的技艺造人等。
难点解析:神话故事中的元素往往具有象征意义,学生需要学会分析这些元素,理解其深层含义。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1)课文内容理解:本节课的核心是让学生理解《女娲造人》的故事情节,掌握课文主要内容,包括女娲造人的原因、过程以及结果,从而领悟神话故事所传达的价值观。
举例:女娲为什么要造人?她造人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最终如何解决了这些问题?
(2)词汇积累:学习课文中的生字、生词,并能熟练运用到日常交流与写作中。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女娲造人的过程和所蕴含的价值观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第23课《女娲造人》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女娲造人》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神话的特点,体会神话的魅力。
2. 熟读课文,掌握文中的生字词,了解主要情节,把握女娲的形象和情感。
3. 体会本文联想和想象手法的运用,学习作者丰富的想象力。
4.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探求未知领域的欲望。
【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了解主要情节,把握女娲的形象和情感。
(2)体会本文联想和想象手法的运用。
2. 教学难点(1)理解神话中蕴含的先民对自然和社会现象的认识和愿望。
(2)学习作者丰富的想象力,并能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 同学们,我们从小就听过很多神话故事,比如盘古开天辟地、后羿射日、嫦娥奔月等。
这些神话故事充满了神奇的想象,展现了先民们对自然和世界的探索与理解。
今天,我们将学习一篇新的神话故事《女娲造人》,看看女娲是如何创造人类的。
2.展示课件中关于女娲的图片或视频,让学生对女娲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二、作者简介1.介绍作者袁珂,展示他的相关信息,如生平、代表作品等。
明确:袁珂(1916—2001),中国神话学家,四川新都人。
著有《中国古代神话》《中国神话传说》及《山海经校注》。
他把中国古代神话系统化,促进了神话知识的普及。
《中国古代神话》是中国第一部较系统的汉民族古代神话专著。
三、作品简介1. 介绍本文的出处及改写情况。
明确:本文选自《神话故事新编》,原题为《女娲创造人类》。
本文是根据《风俗通》里有关“女娲造人”的记述改写的。
作者以大胆、新奇的想象,在原有故事的基础上进行了富有人性化的演绎与扩充,使这个古老的神话传说充满生活气息,焕发出迷人的光彩。
四、文学常识1. 讲解神话的定义和特点。
明确:神话是以故事的形式表现了远古人民对自然、社会现象的认识和愿望,是“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
神话通常以神为主人公,包括各种自然神和神化了的英雄人物。
神话的情节一般表现为变化、神力和法术。
部编版初中语文女娲造人 教学设计
《女娲造人》教学设计一、教材中的地位与作用《女娲造人》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第三篇课文,该单元是一个想象单元,本文重点在于激活学生想象力,并联系自己生活体验,领悟作品内涵,达到对自然以及自我的有益启示,同时能将阅读及想象所得进行口语的交流。
课文是根据《风俗通》有关“女娲造人”的记载改编的神话。
作者袁珂以大胆新奇的想像,在原有故事的基础上进行富有人性化的演绎与扩充,使得这个古老的神话传说充满生活气息,焕发出迷人的色彩。
马克思在谈到希腊艺术时曾指出:“任何神话都是用想像和借助想像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由此可知,神话带有浓厚的幻想色彩。
本课是一篇自读课文,内容通俗易懂,教师可以将这篇课文作为范文,引导学生体会想象在创作的作用,从中学会改写神话的多种写作手法,从而培养改写神话故事的能力。
二、学习目标1、初步了解人类起源的神话故事,明确神话故事的特点。
2、通过默读,抓住文中关键词语,理清神话的故事情节。
3、学习文章对原有故事的演绎与扩充,体会想象在创作中的作用,培养改写神话故事的能力。
三、学习重难点学习文章对原有故事的演绎与扩充,体会想象在创作中的作用,培养改写神话故事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提前发放学习任务单,努力实践“先学后教”。
)(一)新课导入,明确神话故事的特点(任务单出示)。
由学生熟知的神话故事导入,引出神话出现的原因——古代人类由于生产力低下,知识贫乏,所以他们便通过想象,把自然力想象化、人格化,并依照人类的英雄形象,创造出很多动人的神话故事,我国就有关于人类起源的神话故事,它就是——女娲造人。
(二)走近作者(任务单出示)。
袁珂,生于1916年,四川新都人,神话学家。
论著有《中国古代神话》《古神话选释》《山海经校注》《神话论文集》《中国神话传说辞典》。
《中国古代神话》是中国第一部汉民族古代神话专著。
作者对浩瀚的古文献资料,考辨真伪,订正讹误,加以排比综合,把中国汉民族片断的古神话资料熔铸成一个有系统的整体,提供了一部具有汉民族古神话特色与风格的文学作品。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女娲造人》教学设计简案
《女娲造人》教学设计一、文本研读:《女娲造人》是根据《风俗通》的记载演绎、扩充成的一篇神话,其中加入了作者丰富而合理的想象,充分展现了神话的魅力。
二、创意说明这是一篇自读课文,因此教者从“阅读提示”和“批注”入手,寻找切入点,并从神话的文体特点入手,设计教学活动。
通过指导“演读”,体会神话的“神性”;通过圈划和批注,来了解神话的“人性”,并对“女娲”可爱之处进行重点讲解,设计通过添加“呵呵”“哼”画外音的方式,师生演读;从“黄土”这一意象入手,探究土地崇拜,生命的起源,以此了解神话的“社会性”,并得出想象要真实合理的特点;通过比较阅读,得出神话情节的特点;最后,以《哪吒》为例,自己总结如何写好神话。
课后练习,用课堂所学方法补写文中删掉的情节。
三、活动组织1.导入同学们,关于“女娲”,你了解哪些事情?2.出示“阅读提示”:女娲造人的故事,就是汉民族先祖对人类起源的一种神奇想象。
通过这句话,我们能得到哪些信息?①故事②汉民族③人类起源问题④特点:神奇想象3.寻“神奇”《女娲造人》哪个地方,你觉得最“神奇”?(生交流并朗读,要求:读出“神奇”的感觉)4.觅“人性”请同学们圈划描写“女娲”人性的句子,并概括女娲的形象。
可以运用这样的句式:例如:我从“______”一句中,读出了一个 ________的女娲。
(圈点批注在有关语句旁边)①分享交流:情感丰富、勤劳执着、聪明智慧、无私慈爱……②重点研读:她笑,池子里的影子也向着她笑;她假装生气,池水里的影子也向着她生气。
请同学们跟老师看这两句话,如果要把这个场景拍成电影,加一个声音进去,你会添加什么词?(生交流:呵呵,嘿嘿……;哼……)交流:女娲还有纯真可爱的特点。
师生演读。
5.探“价值”下面请同学们看批注3:女娲用黄泥造人,而我们常把土地比作母亲,你能从这个“巧合”中读出什么?①我们的皮肤颜色,体现了汉民族的特点。
②泥土的可塑性很强,跟我国的陶瓷技艺相似,体现了想象的合理性。
第23课 《女娲造人》(教学设计)七年级语文上册(统编版2024)
第23课《女娲造人》教学设计《女娲造人》是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自读课文,课文是根据《风俗通》有关“女娲造人”的记载改编的。
作者以大胆新奇的想象,在原有的故事基础上进行富于人道色彩的演绎与扩充,使得这个古老的神话传说充满生活气息,焕发出迷人的色彩。
这篇文章的内容浅显易懂,学生在理解课文上根本不存在困难。
因此,本课学习内容的确定可从几个方面思考:一是本单元要求是“快速阅读”,故事性强的文章,都是进行快速阅读和复述概括训练的好材料;二是女娲的形象在中国人心中的地位神圣而崇高,对这个形象的理解与把握很有必要;三是课文是根据《风俗通》记载改编的,从作者对原文的增删,了解神话的通俗化过程以及神话的思想倾向;四是思考阅读神话的现实意义,激发学生阅读神话的欲望。
1.初步了解神话故事的特点。
2.通过复述故事情节,理解本文联想与想象手法的运用。
3.激发想象力和探求未知领域的欲望,培养热爱祖国文化的感情。
教学重点:初步了解神话故事的特点。
教学难点:通过复述故事情节,理解本文联想与想象手法的运用。
人类童年时期,对自然界许多现象还缺乏科学的认识,就想象出各种解释,由此就产生了神话。
同学们,你们知道哪些神话故事呢?这些故事凭借丰富的想象和幻想深受人们喜爱,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奇妙的神话世界,感受女娲造人的神奇。
开启神话探究之旅,挖掘神秘宝藏,重温古老传说。
学校繁星文学社正在开展神话阅读综合实践活动,作为文学社成员,请你完成下面的任务。
【走近作者】袁珂(1916—2001),四川新都人,神话学家。
本名袁圣时,笔名丙生、高标、袁展等。
著有《中国古代神话》《中国神话史》《山海经校注》等,编纂《中国神话传说词典》《中国民族神话词典》。
【背景资料】本文是根据《风俗通》中有关“女娲造人”的记载改编的。
本文是一篇神话故事,根据古代神话的记载,并在此基础上加入了作者合理的想象,就形成了富于人性化的演绎和扩充。
“女娲造人”的神话是在科学水平不发达的远古时代产生的,那时的人们无法对人类的起源做出科学的解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女娲造人》教学设计方案
一、教学目标分析
1.整体感知故事情节,初步感受想象的魅力;
2.体会文中女娲的形象,把握想象的特点;
3.比较阅读,体会想象的作用;
4.运用创造性想象改写课文。
教学重点:感受体会文中女娲的形象。
教学难点:把握想象的特点,尝试运用大胆合理的想象改写课文。
二、学习者特征分析
这是初中阶段学习的第一篇神话故事,内容浅显,七年级学生正是处于充满好奇、充满想象的年龄,对这篇文章兴趣较浓。
这是第六单元的课内自读课文,之前每个单元都设置了自读课型,意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充分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引导他们自求自得。
在这一课时的学习,老师可调动他们平时的阅读体验,结合生活实践,激发起他们更强的求知欲,去了解神话的特点。
并且可以借此扩大学生的阅读量,丰富他们的阅读积累,开阔他们的阅读视野,形成更加成熟、更加稳定的阅读习惯。
三、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问题导读,激发学习的兴趣。
探究阅读,朗读品味关键语句,体会女娲的形象。
比较阅读法,通过与《风俗通》的对比阅读,感受想象的作用。
拓展训练法,运用想象改写课文。
四、教学准备、资源与工具设计
1.教师准备好多媒体课件。
2.学生收集神话故事。
五、教学过程
1.导入
情景导入:出示一些神话的图片,猜猜这是什么神话呢?
2.梳理内容,整体感知
看到文题,你想知道有关课文的哪些内容?请根据课文题目提一个你感兴趣的问题。
预设学生感兴趣的问题集中在:女娲为什么造人?女娲怎样造人?女娲造出的人是什么样的?造人后发生了什么变化?
学生带着问题自读课文,解决问题。
教师主要关注两点:引导学生能够用精练的词语概括女娲造人的过程;抓住“小东西”、“小家伙”、“人”三个称呼的变换,品读表现人类诞生的喜悦感的语句。
反复朗读,读出这种喜悦的情感。
3. 探究阅读,体会女娲的形象
(1)圈点勾画文中描写女娲的重要词句,分析女娲的形象。
然后我们以“我从文中看到了一个的女娲。
”这样的句式来回答。
要求学生着重抓住女娲的动作、神态、心理等语句进行赏析。
在独立思考,交流讨论后明确女娲是一个神通广大的“神,她非凡的能力,造人的手段、方法体现了神的威力”。
她又是一个普通的人,有人的的心理、情感、活动,有人的美好品质勤劳、慈祥、聪明、活泼等。
(2)通过同学们的分析,女娲的形象已鲜明的呈现在我们眼前,大家想不想了解一下古人对女娲是怎么评价?
出示资料:古籍中有许多关于女娲的记载,如《说文解字》:“娲,古之圣女,化万物者也。
”《山海经·大荒西经》郭璞注:“女娲,古神女而帝者,人面蛇身,一日中七十变。
”
引导出想象的特点(神)大胆奇特,(人)合情合理。
4.比较阅读,感受想象的作用。
出示《风俗通》的相关记载。
与《风俗通》比较,课文丰富了哪些内容?
增添了女娲造人的原因、方法、过程、心理活动等内容。
想象的作用:内容更加丰富,情节更加具体,使得故事血肉丰满。
想象中可以增加景物,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甚至是细节的描写。
5.拓展阅读,运用想象改写课文。
展开自己想象的翅膀,如果你是当时造出来的第一个人……
预设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引导:如“我”看到了什么景象,“我”会有怎样的举动,“我”和女娲怎样相处,女娲会教给“我”哪些能力等。
帮助学生展开想象。
此环节分为两个部分进行,1.先学生自己进行创作,再进行小组合作,选出一个发言人。
学生进行评价。
2.认真修改你创作的《女娲造人》部分,注意细节描写。
形成一篇小短文。
6.布置作业:
1.查找有关《女娲补天》的资料,充实女娲的形象。
2.根据袁珂《中国古代神话•导言》和王星泉《有关祖先的传说》等资料探究女娲这一形象背后所包含的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