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大学 美学概论整理

合集下载

美学概论考试重点整理大二上

美学概论考试重点整理大二上

美学概论(大二上)题型:一、填空题10题(14分)二、名词解释5/6题选4题(20分)三、简答题4/5题选3题(36分)四、论述题3选1 (30分)一、填空题1、美学之父:鲍姆加登美学一词最早由德国美学家鲍姆加登于1750年首次提出,美学的本义是感觉或感性认识,英文通常写为Aesthetics .鲍姆加登被称为“美学之父”2、《判断力批判》作者:康德3、王国维:引进西方美学术语分析《红楼梦》和中国古典诗词;《人间词话》《红楼梦评论》;中国第一个提议设立“美学”课程的人4、蔡元培:“以美育代宗教”口号1916年担任北京大学校长,大力倡导美育,并在北大首次开设并主讲美学课程,提出了以美育代宗教的口号5、康德、黑格尔是德国人康德《判断力批判》(讨论审美心理哲学):审美判断批判,目的论判断批判黑格尔《美学》→讨论艺术哲学6、中国:刘勰《文心雕龙》、王国维《人间词话》、蔡元培《美育的宗教》(美育代替宗教)、朱光潜《诗论》7、司空图《二十四诗品》8、陆机《文赋》9、第一个翻译美学:中江兆民被称为东方卢梭的日本人中江兆民1883年将aesthetics翻译为美学,王国维1902年将日文美学引入中国10、美学是一门感受学11、朗吉努斯:最早提出“崇高”12、席勒《审美教育书简》,“美育之父”13、罗森克兰兹《丑的美学》:第一部专门研究丑的美学著作,在理论上论述了丑作为特殊的审美类型的意义。

14、李泽厚《美的历程》、《华夏美学》15、宗白华美学论文集:《美学散步》16、车尔尼雪夫斯基《生活与美学》17、《考工记》是春秋时期记述官营手工业各工种规范和制造工艺的文献。

二、名词解释1、审美距离:是瑞士心理学家布洛提出的一个审美心理学概念,指的是主体在审美活动中必须与对象保持一定的心理距离。

(审美活动中的心理距离,既不是指客观世界中的时间和空间距离,也不是指审美主体与客体之间在时间上的距离,而是指审美主体面对审美对象时,从心理上与对象保持适度距离感,超越实用功利态度,实现审美态度,强化审美效果。

美学概论知识点总结

美学概论知识点总结

美学概论知识点总结美学是研究美、审美和艺术的学科,是哲学的一个分支。

它探讨人类对美的认知与感知,以及美的本质、规律和价值。

在美学中,人们可以了解艺术和美的定义、特征、起源、发展、分类、价值评价、经典理论等相关内容。

美学是一个综合性学科,跨越了哲学、艺术、心理学、社会学和文化学等领域。

在本文中,我们将对美学的相关知识点进行详细总结。

一、美学的起源和发展1. 古希腊美学:古希腊是美学的发源地之一,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对美学理论有重大影响。

柏拉图强调理念世界中的“美”是超越个体感官的普遍真理;亚里士多德则强调个体经验和感知的重要性,提出“概念”和“感性”之间的关系。

2. 文艺复兴时期的美学:文艺复兴时期是欧洲艺术、文化和美学的重要发展时期。

在此期间,人们重新审视和推崇古典美学,大量重现了古希腊、古罗马的艺术作品和理论,在美学理论方面,达·芬奇、拉斐尔等艺术家对美学作出了重要贡献。

3. 近代美学:欧洲近代美学的发展与启蒙运动和工业革命有着密切的关系。

启蒙运动强调理性和科学,对美学理论有所影响。

康德提出了“审美判断”的理论,开创了近代美学的新篇章。

4. 当代美学:20世纪以来,当代美学在逻辑实证、心理学、社会学、文化研究等领域有了新的突破和发展。

当代美学呈现出多元化、开放性和跨学科特点,与社会现实和文化形态密切相关。

二、美的概念与特征1. 美的定义:美是一种审美体验的结果,既包括客观的艺术作品本身,又包括主体的审美感受和心理活动。

美的定义是一个复杂的哲学问题,古今学者关于美的定义各有不同,多从客观、主观、相对、绝对等多个角度来进行阐释。

2. 美的特征:美具有客观性与主观性、统一性与多样性、审美独立性与社会历史性等特征。

美不仅是客观存在的艺术作品,更是人类主体性意识的审美心理活动,是主客观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

美是统一的,又充满多样性,因人类的审美情感和文化背景的不同而呈现出多样化的表现。

美学概论知识点

美学概论知识点

美学概论知识点美学,这门研究美的学科,既古老又年轻,它贯穿于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却又常常被我们所忽视。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美学的世界,探索一些关键的知识点。

首先,我们来谈谈什么是美。

美是一种能够引起人们愉悦感受和情感共鸣的事物的属性。

但美并非是绝对和单一的,它具有多样性和相对性。

不同的文化、时代和个人对于美的理解和评价可能大相径庭。

比如,在某些文化中,丰满的身材被视为美;而在另一些文化中,苗条的身形更受推崇。

这就说明美是受到文化和社会背景影响的。

美的形式也是美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形式美包括对称、均衡、比例、节奏、韵律等要素。

对称的建筑给人一种稳定和庄严的感觉;均衡的构图在绘画中能够营造出和谐的氛围;合适的比例能让物体看起来更加协调和美观;而节奏和韵律则能在艺术作品中赋予动态和活力。

再来说说审美主体和审美客体。

审美主体指的是进行审美活动的人,而审美客体则是被审美主体所感知和评价的对象。

审美主体的个人经历、文化素养、性格特点等都会影响其对审美客体的感受和评价。

同样一个艺术作品,不同的人可能会有截然不同的看法,这正是因为审美主体的差异。

审美体验是美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

它是指审美主体在欣赏审美客体时所产生的内心感受和情感反应。

这种体验可能是瞬间的感动,也可能是长久的回味。

比如,当我们欣赏一首优美的音乐时,可能会沉浸其中,感受到心灵的宁静和愉悦;当我们观赏一幅震撼的画作时,可能会被其强烈的表现力所打动,产生复杂的情感波动。

在美学中,艺术是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

艺术是人类表达美的重要方式,它涵盖了绘画、音乐、舞蹈、文学、戏剧、电影等众多领域。

艺术作品不仅具有审美价值,还能够反映社会现实、传达思想情感、推动文化传承和创新。

审美判断也是美学的重要知识点之一。

审美判断是指审美主体对审美客体的美丑、好坏等价值的判断。

审美判断不是纯粹主观的,而是基于一定的审美标准和文化共识。

然而,审美标准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而不断演变。

美学概论知识点总结归纳

美学概论知识点总结归纳

美学概论知识点总结归纳一、美学的起源和发展1. 美学的概念和起源:美学一词最早出现在德国哲学家亚历山大·冯·洪堡的著作中,意为对美的研究和理解。

美学起源于古希腊哲学家对美的思考,如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人都有关于美的著作。

2. 美学的发展:美学经过古代、中世纪、文艺复兴、启蒙时代等几个阶段的发展,形成了西方美学理论的框架。

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和全球文化的交融,美学也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和研究。

二、美学的基本概念1. 美:美是一种非常主观的感受和评判,它既包括客观世界的美感特征,也包括主观个体的审美情感和品位等因素。

美在不同的文化和历史背景下有不同的内涵和表现形式。

2. 艺术:艺术是一种人类创造力和审美意识的结晶,它包括绘画、音乐、舞蹈、文学、雕塑等多种形式。

艺术作品是艺术家通过作品表达思想、情感和审美追求的媒介。

3. 审美:审美是一个人对美的感知和理解,在审美过程中,人们不仅可以欣赏美的外在特征,也可以深入体验和感悟美的内在意义和情感价值。

三、美学的主要理论流派1. 客观主义:客观主义认为美是客观存在的,它是客观世界的属性和特征。

客观主义美学理论的代表人物有康德、黑格尔等。

2. 主观主义:主观主义认为美是主观个体的感受和评判,它因人而异,不同的人对美的理解和追求是不同的。

主观主义美学理论的代表人物有克罗齐尔、舍勒等。

3. 综合主义:综合主义认为美是客观和主观的结合,美是在客观世界和主观感受之间产生的,它既包括客观的美感特征,也包括人们在感知和理解美时产生的主观情感和价值。

综合主义美学理论的代表人物有胡塞尔、海德格尔等。

四、美学的基本问题和方法1. 美学的基本问题:美学研究的基本问题包括美的本质、美的标准、美的功能和意义等。

这些问题涉及到美学的核心课题和理论基础,对于美学的发展和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2. 美学的基本方法:美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包括理论分析、实践观察和历史比较等。

这些方法可以帮助美学家深入理解美的本质和价值,探究美在不同文化和历史环境下的表现和发展。

《美学概论》复习名词解释

《美学概论》复习名词解释

《美学概论》复习名词解释1、美学;美学是什么,或什么是美学,即美学的定义,是美学学科六大核心概念(美学、美、美感、艺术美、审美、美育)之一,但是美学的定义,却并不象什么是文学,什么是哲学,什么是新闻学等那么明确,有一个大家公认的定义。

(同学们可以在下面所提供的概念中作出自己的选择,或者根据自己的理解得出自己的结论)a、美学即是在审美关系中,全面研究美的本质,美感,美的形态,审美经验,艺术美和审美经验等的学科。

b、美学是一门突出地运用形象、具体和体验方式,通过具体审美活动(美、美感、和艺术)研究人的感性的活生生的整体形象的人文学科。

简洁的说,美学是通过具体审美活动研究人的感性的活生生的整体形象的人文学科。

(王一川《美学与美育》)c、美学的研究对象是审美活动中的客体、主体、以及主客体的辨证关系。

美学的基本内容包括美、美感、美的创造和美育。

在研究艺术时,也是从审美的角度,把艺术作为审美意识和审美对象的集中表现,以区别于艺术概论。

(杨辛《美学原理新编》)d、美学是关于人的(人性的)审美的高峰体验的人文学科。

人的、(人性的)、审美的都是一个意思,即正面的积极的有助于人性的提升。

即通过审美活动,研究人在现实生活中怎样获得更多的有助于人性提升的审美高峰体验的人文学科。

——2、鲍姆加通德国哲学家,美学的提出者。

他在1750年发表了《美学》第一卷,首次使用“爱斯特惕克”来为美学命名,认为美学应是研究感性认识的完善,标志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从此确立。

鲍姆加通也通常被尊为美学之父。

3、美是生活“美是生活”是俄国19世纪美学家车尔尼雪夫斯基关于什么是美的著名论断,他指出,“任何事物,凡是我们在那里面看得见依照我们的理解应当如此的生活,那就是美的”;“任何东西,凡是显示出生活或使我们想起生活的,年就是美的”。

4、人化自然“人化自然”,是人类已经、正在、即将或者象征性的改造、认识、把握和活动的自然(包括内在自然、外在自然)。

美学概论期末复习重点.docx

美学概论期末复习重点.docx

美学概论期末复习本课程主要内容一、美论二、美感论三、美的形态论四、审美论五、美育论第一章美论一、美的探索二、美的本质三、审美关系一、美的探索1、关于“美是什么”的历史探索(1)古希腊和古罗马前期毕达哥拉斯、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普洛丁(2)文艺复兴和启蒙时期达芬奇、莎士比亚、狄德罗、休谟、博克(3)古典美学康德、黑格尔、费尔巴哈、车尔尼雪夫斯基一、美的探索2、美的理论模式(1)美在客体毕达哥拉斯、亚里士多德(2)美在主体柏拉图“理式”;普洛丁“太一”;康德“人类集体理性”;黑格尔“绝对理念”休谟“主体性”;叔本华、尼采唯意志论;柏格森生命哲学(3)美在主客体之间的关系或美是生活狄德罗美:“在关系说”;车尔尼雪夫斯基:“美在生活说”一、美的探索3、中国在探讨“什么是美”这一问题上的主要问题(1)美是在心还是在物?(2)“夫美不自美,引人而彰”(3)“天地有大美而不言”(4)中和为美:发乎情,止乎礼仪(5)仁为美:尽善尽美另:一般认为《乐论》是中国最早的美学专著二、美的本质1西方美学史上对美的本质的探讨A从对象的自然属性及其组合规律探讨美的本质B从客观精神世界探讨美的本质C从主观精神世界探讨美的本质D从社会生活探讨美的本质E否定美的本质二、美的本质2中国关于美的本质的四种说法客观派主观派实践派意象派二、美的本质3马克思关于美的本质的观点(1)人化自然和自然的人化(2)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3)劳动创造美三、审美关系1、什么是审美关系(1)审美关系是人同现实的一种特殊精神关系(2)审美关系与功利关系、认识关系的区别2、审美关系的本质内涵(1)审美关系的本质内涵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2)审美关系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3、审美关系中美的多重属性个体性、民族性、阶级性、历史性本章重点1、美的几种模式2、美的本质3、劳动和人化自然的美学意义4、美的规律的两个层次5、审美关系的本质内涵6、审美关系与认识关系、功利关系的区别与联系7、审美关系中美的多重属性第二章美感论一、美感的涵义二、美感的社会历史生成三、美感的生理和心理要素四、美感的特征五、美感的本质六、美的欣赏与判断第二章美感论一、美感的涵义1审美感觉与其他感觉(1)认识感觉(2)道德感觉(3)日常感觉2作为感觉的美感3美感与美的关系4美感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第二章美感论二、美感的社会历史生成1美感产生的根源(1)倾向于从审美的主观意识方面探究美感产生的根源柏拉图神灵说;夏夫兹博里“第六感观”说;康德先验说;立普斯“移情说”;克罗齐“直觉说”;内模仿说;心理距离说(2)倾向客观存在对美感的作用,并从现实生活和历史的角度解释美感的产生亚里士多德;费尔巴哈;车尔尼雪夫斯基;达尔文;博克第二章美感论(3)美感的形成是整个实践史的产物原始劳动为美感的生成提供了现实基础;原始艺术使审美走向了自觉;美感的形成是社会实践和自然界人化的结果第二章美感论二、美感的生理和心理要素四、美感的特征⑴直觉性(2)愉悦性(3)超越性(4)情感性五、美感的本质美感是对善的直观、真的追求第二章美感论六、美的欣赏与判断(1)审美的欣赏的主客观条件(2)审美趣味的差异性和共同性(3)审美判断的标准第二章美的形态论一、美的存在形态1自然美(1)自然美的产生自然的“人化”和“解人化”的自然(2)自然美的表现形态奇、秀、险、幽、雄、旷(3)自然美的不同方面形象美、色彩美、动态美、声响美第二章美的形态论(4)自然美的特征自然美以自然属性为存在基础;侧重于形式美;自然美有着特定的内容(5)自然美的产生与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实用、比德、畅神第二章美的形态论(6)关于自然美的几个问题美的对象还是美的感觉?自然美是否具有等级之分?自然美高于艺术美?自然全美?第三章美的形态论2社会美(1)社会美的涵义和范围(2)社会美的特征(3)社会美的类型(4)社会美的具体体现人、人文环境、日常生活、民俗风情、节庆狂欢、休闲文化第二章美的形态论3科学美4技术美5环境美6产品美第二章美的形态论二、艺术美1艺术与非艺术(1)能否感兴(2)能否脱离现实利害进入审美思考(3)能否将现成物的物性转化为精神性第二章美的形态论2艺术的涵义(1)起源模仿说、巫术说、宗教说、游戏说、劳动实践说(2)有关艺术本质的探索(3)艺术的基本类型第二章美的形态论3艺术美的基本特征(1)创造性(2)主客观统一(3)非物质实用性(4)永久性第二章美的形态论三、美的表现形态1崇高(1)不同审美对象中的崇高自然中的崇高社会中的崇高艺术中的崇高第二章美的形态论(2)美学史上的崇高古罗马修辞学家朗吉弩斯最早提出“崇高”概念一伟大心灵的回声博克:英18世纪的他站在纯感觉论的立场上考察对象的崇高属性康德:数量的崇高和力量的崇高黑格尔:《美学》一崇高是理念大于或压倒感性形式车尔尼雪夫斯基:体大,量大,力大第三章美的形态论2优美(1)什么是优美(2)优美与崇高的比较第二章美的形态论3悲剧(1)悲剧涵义(2)悲剧的本质亚里士多德、黑格尔、恩格斯、鲁迅、尼采(3)悲剧的三要素抗争、行动、毁灭(4)悲剧的分类(5)悲剧的作用认识、教育、审美第二章美的形态论4喜剧(1)涵义(2)分类(3)产生的根源本质与现象的不协调期待与事实的落差(4)喜剧特征是寓庄于谐第二章美的形态论5丑(1)概念界定(2)基本范畴审美范畴的丑、道德范畴的丑、艺术内容丑、艺术形式丑、自然丑(3)艺术丑的特征(4)美学史上对美丑关系的探索(5)审丑的实质第二章美的形态论6荒诞(1)涵义语源:“荒诞” (absurd)一词源于拉丁字absurdus,意指“悖理”和“刺耳”字典:不合逻辑、不合情理、悖谬、无意义和不可理喻第三章美的形态论(2)三个问题“荒诞的”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生存状态?为什么这样的生存状态被判为“荒诞的” ?“荒诞的”意识是一种什么样的意识状态?第三章美的形态论(3)“荒诞”技巧:“无化”(4)荒诞的审美状态:不和谐本章思考题1、自然美有那些形态?如何理解自然美的产生?自然美在当前对人们的生活有何新的意义?2、怎样认识人的美?内在美与外在美的关系如何?3、为什么说艺术美来源于生活?如何对艺术美进行评价?4、结合具体例子谈谈你对科学美与技术美的认识?5、什么是崇高?崇高有那些审美特征?6、试比较优美与崇高的异同。

美学概论重要知识点

美学概论重要知识点

美学概论重要知识点
1. 美学的定义和范畴:美学研究的对象是美,美学是研究美的本质、规律、价值和创造的学科。

2. 美的起源和本质:美是客观存在的现象,源自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相互作用。

3. 美的主体和客体:美的主体是人类,美的客体可以是自然景观、艺术作品、人类行为等。

4. 美的特征和要素:美具有客观性、感性性、统一性、历史性等特征,要素包括形式、内容、情感和价值。

5. 美学的方法和创造:美学研究可以借助哲学、艺术、心理学等学科的方法,艺术家通过创造来实现对美的表达。

6. 美学的历史发展:美学的发展经历了古代美学、中世纪美学、现代美学等阶段,形成了不同的学派和理论体系。

7. 美学的价值和意义:美学研究有助于提升人类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推动文化艺术的发展。

8. 艺术和美学的关系:艺术是实现美的形式之一,美学是研究艺术的学科,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依存。

9. 现代艺术和美学的挑战:现代艺术在形式、内容、观念等方面对传统美学提出了挑战,引发了对美的重新思考。

10. 美学与社会文化:美学研究不仅关注个体的审美体验,还关注社会文化的审美价值观、审美标准和审美教育。

美学概论知识点2024

美学概论知识点2024

引言概述:美学是研究美和审美的学科,探讨美的本质、美的标准以及审美的过程和价值。

美学作为一门学科,涵盖了广泛的话题,从艺术到自然景观,从文化传统到社会价值观。

本文旨在介绍美学概论的知识点,并以五个大点来详细阐述。

正文内容:一、美学的定义和历史1.美学的定义:美学是研究美和审美的学科,涵盖了对美的本质、美的标准、审美的过程和价值的探讨。

2.美学的起源和发展:美学作为一门学科,起源于古希腊时期的哲学思想,经历了从形而上学到经验主义的思想转变,逐渐发展成为独立的学科体系。

二、美的本质和标准1.美的本质:美的本质是一个复杂而多元的概念,存在不同的解释和理解。

从客观角度看,美可以是客观存在的实体;从主观角度看,美可以是个人的情感和体验。

2.美的标准:美的标准是评价美的尺度和准则。

美的标准可以基于客观的规律,例如比例、对称和和谐;也可以基于主观的情感和个人喜好。

三、审美的过程和价值1.审美的过程:审美的过程是个体接受和欣赏美的过程。

审美的过程包括感知、理解和评价等多个环节,涉及感官、认知和情感等维度。

2.审美的价值:审美的价值体现在对美的欣赏和体验中。

审美体验可以带来情感上的愉悦、认知上的启发和文化上的传承,具有重要的心理和社会意义。

四、美学与艺术1.艺术的定义和特点:艺术是美学的重要领域之一,涵盖了绘画、音乐、文学、戏剧等多个艺术形式。

艺术以表达情感、传递思想和创造美的方式来呈现。

2.艺术的美学意义:美学对艺术的研究不仅关注艺术作品的形式和技巧,还关注艺术作品所表达的内涵和意义。

美学为我们理解和欣赏艺术作品提供了深入的视角和方法。

五、美学与社会文化1.美学与社会文化的关系:美学与社会文化相互影响与相互渗透。

美学在社会文化中不仅是一种审美观念和价值取向,还反映了社会文化的特点和变迁。

2.美学在社会文化中的应用:美学在社会文化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例如在建筑设计、城市规划、广告传媒和教育等领域中,美学对于提升品质和促进社会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河南大学 美学概论整理概要

河南大学 美学概论整理概要

第一讲:美学的研究对象(一):人类审美实践活动作为美学研究对象的人类审美实践活动是人类文化实践活动的历史共生物•前分化期(史前审美活动):审美与实用未分化;审美与原始宗教未分化;审美活动自身未分化:审美主客体未分化(人与自然万物之间的感应通灵),审美主体的感性理性未分化(通感)•时间:前文字文明时期:口传文化时代•空间:古埃及、古希腊、古中国、古印度以及全球各处现存的部族文化。

•文化类型:巫术文化•审美形态:•日常实用活动中的各类日常实用器具(磨制石器、骨器、陶器等)•巫术仪式:诗、乐、舞三位一体•日常生活中的身体美化饰品(纹身、纹面、发饰、衣饰等)•原始祭祀仪式活动中的祭祀器物(岩画、玉器、图腾、面具等)。

•口头语言文学:歌谣、咒语、神话、传说等巫术文化特征、史前审美观念•分而未分期(古典时代审美活动):•审美活动的广泛存在,引发人们对审美活动的自觉意识,审美思想由此产生。

•审美活动与实用活动分离;•审美活动自身分化为不同的部类(媒介);•审美活动的阶层品味分化(雅与俗)•审美实践与认识实践、道德实践、宗教实践未能完全分离:•审美实践从属于认识实践、道德实践与宗教实践。

真、善、美未能完全分化,理性、直觉与信仰尚未彻底分离。

•时间:文字文明时期•空间:前工业化国家•文化类型:古典文化•审美形态:•古典精英艺术:诗歌、史诗、戏剧、舞蹈、绘画、建筑、服饰、饮食、人的身心修饰\修养等•古典文化属性与审美心理:•分化\纯化\自主自律期(现代审美活动):•现代社会分工的结果•美与艺术独立成为自主自律的知识\实践活动:纯美\唯美\纯艺术;艺术内部的自我纯化•时间:可机械复制的印刷文明时期•空间:工业化国家•文化类型:现代文化•审美形态:现代精英艺术\纯诗、纯画、纯电影、纯雕刻、纯舞蹈、纯音乐•纯诗化:法国象征主义诗派马拉美、魏尔伦、兰波、瓦雷里•纯画:绘画的二维平面本性,色彩的独立性(光影印象的创造),透视的放弃,点、线、面的平面构图•电影的视觉本性:蒙太奇论,法国新浪潮,视觉语言,光影艺术•雕刻放弃人物造型的形似,凸显材料本身的特性•舞蹈放弃叙事性情节性,展现身体本身的姿态节奏和表情性•音乐放弃理性的调性体系,勋伯格采用无调性音阶或半音音阶,释放声音的自然表情功能•现代文化属性与审美心理:•泛化或后分化期(现代之后审美活动):重回日常审美实践:日常生活审美化•审美泛化或泛审美主要指消费文化语境下借助电子符号媒介的信息传播功能实现了日常生活的审美符号化。

美学概论知识点(二)2024

美学概论知识点(二)2024

美学概论知识点(二)引言概述:在美学概论的第二篇文章中,我们将继续探讨美学的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本文将从美学研究对象、美的主观性和客观性、美学评价、美学创作和美学历史等五个大点展开讨论。

通过这些细分内容,我们将深入了解美学的内涵与应用。

正文:一、美学研究对象1. 美学对象的定义和范围2. 美学对象的分类与特点3. 自然美和艺术美的区别与联系4. 美学对象的时空变化5. 美学对象与文化背景的关系二、美的主观性和客观性1. 美的主观感受与审美经验2. 美的客观规律与客观标准3. 客观性和主观性在美学研究中的角色4. 美的主观性与客观性的互动关系5. 美的主观性和客观性的哲学争议三、美学评价1. 美学评价的概念和作用2. 美学评价的标准与方法3. 美学评价的主观性与客观性4. 美学评价的多元观点与多样化5. 美学评价与文化认同的关系四、美学创作1. 美学创作的定义与要素2. 美学创作的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3. 创作过程中的观念与审美决策4. 美学创作的社会背景与意义5. 美学创作与视觉传达的关系五、美学历史1. 古代美学思想与理论2. 文艺复兴以及巴洛克艺术的美学观念3. 启蒙时代的美学理论与变革4. 现代美学流派和哲学思潮5. 当代美学发展和美学思想的趋势总结:通过对以上五个大点的讨论,我们深入探讨了美学研究对象、美的主观性和客观性、美学评价、美学创作和美学历史等重要知识点。

美学作为一门涉及艺术、审美和人类情感的学科,它的研究领域广阔而复杂。

通过深入了解这些知识,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艺术作品,提升自己的审美能力,同时也能够更好地理解美的概念和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变化。

整理版本之美学概论 198kb

整理版本之美学概论 198kb

美学概论一美(一)从日常生活的角度来谈论“美”事物(东西)感觉形容词评价特点:转瞬即逝、虚无缥缈、不可捉摸纯粹?高尚?(二)从艺术的角度来谈论“美”经典艺术(诗歌、小说、绘画、雕塑、音乐……)通俗艺术(电影、电视剧、小品)“外观漂亮”、“比例协调”“内涵深刻”“有意思”、“好玩儿”(三)从反思、分析的角度来谈论“美”美的定义阐释心理活动文化背景欣赏者创作者社会反响……二什么是美学(一) 美学:Aesthetics1、美学≠美美学是关于美的知识学问美学只有面对生活中的美的现象去分析,才能有所收获2、对生活中的美的现象的研究实例美心理学家朱迪斯·朗洛伊丝(Judith.H. Langlois)“人们如何判断美?”戴斯蒙德·莫里斯(Desmand Morris)英动物和人类学家“审美行为的生物学基础是什么?”△以上实例说明,仅仅从多样化的生活现象入手来讨论美、解释美,所得结论凌乱,前后矛盾,缺乏逻辑性。

因此,解释美的现象=观察生活实际+掌握相关理论3、美学来自西方文化什么是西方?地理概念文化概念什么是西方文化?希腊、希伯来——两希文明2、只有西方运用“美学”去研究美1750年,德国哲学家Baumgarten (鲍姆加登) 著作《Aesthetica》———为“美学”命名3、美学在西方的发展历程(1)古典美学思想阶段——古希腊罗马时期~16世纪柏拉图《大希庇阿斯》,提问“美是什么”古希腊———本质论美学中世纪———神学美学奥古斯丁Augustinus(2)近代美学思想与美学学科的诞生——文艺复兴后~18世纪西方人开始注重求知、人的理智思维——“认识论转向”——认识论美学两种形态:17-18世纪英国经验主义美学:审美起源于人的感官体验休谟David Hume伯克Edmund Burke欧洲大陆(德法)理性主义美学:人的审美体验虽然起源于感官感受,但是需要理智加以规范,才是有价值的认识。

河南大学美学概论笔记.

河南大学美学概论笔记.

河南大学美学概论笔记.《美学》复习笔记话说,整理完了外国文学,又花了两天功夫把《美学》教材逐字逐句的看了一遍,似乎看出了些许心得,但是敬爱的付国锋老师明显很不靠谱,所以这份资料也完全是我主观预习加复习的来的东西,其本质就是无,然而,无不是没有,而是无法言说。

这份资料的不靠谱程度大体如此。

第一章.什么是美学一、美不等于美学1、《大英百科全书》:“它是关于美及其在艺术和自然领域中的表现和认识。

”日本《□辞苑》:“阐明自然和艺术中美之本质与结构的学问,他以美的一般现象为规定对其内部条件和基础发展进行阐明规定。

”2、世界上第一个对美学进行理论上系统研究的人——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

二、美如何成为“学”1、真正实现为美学命名的人是德国的鲍姆加登。

(注:柏拉图的天才一问——“美是什么?”使西方有了美学,被称为“哲学美学的创立者”,而鲍姆加登则是以一个恰当的方式将美学命名为“美学”,而成为“美学之父”2、鲍姆加登对美学的定义:1、美学是研究感性认识的完善的学科;2、美学是自由艺术的理论。

3、美如何成“学”?答:美是怎么成为“学”的包含了两个问题:一是西方文化特殊的思维方式产生了美学;二是西方文化的全球化是美学成为世界性的学问。

可以说是包含了三个方面:其一,西方文化如何使美成为“学”的;其二,各非西方文化是如何在由分散的世界史向统一世界史的全球演进中,具体的接受西方学科体系而从现代文学结构中产生美学的;其三,各非西方文化在承认了美学,把美学作为学科体系的必要组成部分后,以现在的美学框架,按图索骥的在自己的历史中把相关的资料汇集起来,构成本文化的“美学史”(注:以上文字可以简单的理解为:西方文化研究出了美学;非西方文化接受这一美学理论;非西方文化构建自己的美学史。

4、西方美学是如何产生的?答:西方美学的产生,源于三个基础:对事物的本质追求;对心理知、情、意的明晰划分;对各艺术门类的统一定义。

(注:以上文字可以理解为解答了为什么会产生美学;而且美学为什么偏偏在西方产生基础一:对事物的本质追求。

《美学概论》复习资料

《美学概论》复习资料

《美学概论》复习资料一、填空题1.就美学的内容而言,基本上包括(美学理论)、(美学史)和(门类美学)三个部分。

2美论、美感论和美的形态论构成了美学理论的“骨干”。

3艺术美论、审美论和美育论构成了美学理论的丰满的“血肉”。

4.人通过劳动培养了自身精神能力的专注性,并且在不同方面发展了自身的感观的特性,包括概括性、联系性、情感性和创造性。

5.审美关系是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_的统一;是_真_与__善_的统一。

6.人同世界的精神关系,我们可以把它分作三种:认识关系、功利关系_和审美关系。

二、名词解释1.美学:哲学的一个分支,论述美和美的事物,尤指对审美鉴赏力的判断。

2.审美直觉:审美直觉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实践活动中逐渐形成的、建立在审美观察和审美体验之上的高级的审美感知能力,是一种以主观的情感体验去观照自然和现实,让审美对象激发主体的情感,又将主体的情感溶入审美对象之中的表象运动。

3.美感:美感指具体的审美感受,即美感的心理结构及其运动形式,它表现为主体在欣赏美的对象时综合的心理反应。

4.审美个性:审美个性是通过群体的审美意识的渗入和个体审美心理结构的形成而展现丰富的、多样的审美特征。

三、判断正误并简要说明理由:1.“美在于客观形式”。

答:此观点错误。

这种观点只是对美作了一些经验性的描述和归纳,缺乏普遍意义。

因为美是人类生产劳动实践的产物。

在劳动实践中,对象对人的自由本质的肯定,或者说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才体现了美的本质。

2.“美在于人的自然生理—心理基础”。

答:此观点错误。

这种观点主要是用精神分析美学,它最基本的主张就是强调人的无意识和本能冲动在艺术创造与审美活动中的决定作用和深层动因,它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主观的形式去理解。

四、简答题:1.简述黑格尔关于美的基本观点。

(1)从内容与形式的辨证统一考察美;(2)从历史主义方法出发去考察美的本质(3)从以“劳动”为中介的主体和对象统一出发去考察美。

美学概论——精选推荐

美学概论——精选推荐

美学概论⼀·名词解释1.美它是美学研究的中⼼范畴,能引起⼈美感的客观事物的共同本质属性,是内容与形式,真与善,规律性与⽬的性,形象性,感染性,社会性,主观性,客观性,新颖性等属性的统⼀。

2. 美学它是古⽼⽽⼜年轻的学科,产⽣于⼈类社会实践中,是⼈类对现实⽣活美,⾃然美,特别是对艺术美进⾏审创造和审美欣赏的经验总结。

它能帮助⼈们树⽴正确的审美观念,培养健康⾼尚的审美情趣,提⾼审美能⼒,按照美的规律去创造美和欣赏美。

3. 美感它是⼈们在接触到客观的审美对象时,所引起的感知,想象,情感。

理解等审美感受,是⼀种赏⼼悦⽬和怡情的⼼理状态,是⼀种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独特思维⽅式。

4.审美素质关于美的创造,欣赏,评价等⽅⾯的素质,也是⼈必须的⼀种⽂化素质,⼈们将它渗透到创造主体的⼼智中去,使之变成⼀种改造客观世界和完善⾃⾝的价值取向5.审美能⼒是⼈们在创造与欣赏活动中,发现美,感受美,认识美,欣赏美,理解美,评价没,表现美,创造美等⽅⾯的能⼒。

⼆·单项选择1.在西⽅美学史上,对美的本质⾸先提出并加研究的是:A.柏拉图B.苏格拉底C.亚⾥⼠多德D.康德2.提出“美是理念感性显现”的美学家是A.柏拉图B.⿊格尔C.休谟D.博克3.“美不常珍,恶不终弃”说明美的A.客观性B.相对性C.绝对性D.社会性4.弗洛伊德认为,⾃然风景之所以美,是⼈们把他当成了()的代替品A.母亲B.情⼈C.⽗亲5.美感是下列何者的产物A.社会实践B.主观愿望C.主观意志D.⽣物本能6. 马克思说“对于不辨⾳律的⽿朵来说,最美的⾳乐也毫⽆意义。

”说明A.⽿朵很重要B.感官的重要性C把握⾳律很重要 D.个体美感的获得,是通过感官去感知,通过⼼灵去领悟7. 美学家狄德罗说过:卢浮宫的没,不论是有⼈或⽆⼈,都同样存在。

这说明()A.美有主观性B.美有客观性C.美有社会性D.美有实践性8.“⽇出江花红似⽕,春来江⽔绿如蓝,能不忆江南!”反映了诗⼈的()情绪。

大一美学概论期末总结

大一美学概论期末总结

大一美学概论期末总结导言美学概论是大一学生艺术类专业的入门课程,本课程旨在介绍美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培养学生对艺术和美的感知、理解和评价能力。

通过本学期的学习,我们对美学的研究领域和内容有了初步了解,同时也受益于教师的悉心指导和同学们的热情讨论。

在期末总结中,我将对本学期的学习内容和收获进行总结和反思。

一、美学的概念及发展历程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追溯到18世纪,由德国哲学家亚历山大·巴特缪尔提出并建立起来。

美学的研究范畴包括美的概念、美感心理、艺术形式和美学价值等方面。

在学习中,我们探讨了美的定义问题、主体美感心理的多样性、艺术形式的多样性与变化等多个方面。

美学在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发展轨迹和特点,与哲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学科存在紧密的联系。

二、美的概念与形式美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它既可以指代美的对象,也可以表示美的表现形式和特征。

在美学中,我们学习了多种美的定义和表现形式。

从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的“理念美”到康德的“主客观美”,从形式美到功能美、内在美、外在美等,每个定义都有其独特的观点和论证。

美不仅存在于艺术作品中,还广泛存在于生活中的自然景观、建筑环境、人际关系等方方面面。

通过学习,我们认识到美是多元的,每个人对美有不同的感受和评价标准。

三、艺术与美学艺术是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人类创造性的表现形式,通过各种艺术形式传达情感、思想和观念。

在美学中,我们学习了不同艺术形式的特点与表现方式,如音乐、绘画、雕塑、戏剧、电影等。

每种艺术形式具有其独特的表达方式和审美效果,通过学习和实践,我们提高了对艺术作品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此外,艺术还与社会文化、历史背景、艺术家个人经历等诸多因素密切相关,通过对这些因素的分析和研究,我们能够更深入地理解艺术作品的内涵和价值。

四、美学与实践美学不仅仅是理论研究,更是与实践相结合的学科。

只有通过实践,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感受美。

在美学概论的教学中,老师引导我们参观美术馆、音乐厅、剧场等艺术场所,亲身感受艺术作品的魅力和艺术家的创作过程。

美学概论名词解释整理

美学概论名词解释整理

美学概论名词解释整理
好嘞,那咱就开始啦!
美感呀,这就像是夏日里的一阵凉风,让你浑身舒畅!比如说你看到一幅特别美的画,那一瞬间涌上心头的那种愉悦、舒服的感觉,就是美感啦!像达芬奇的《蒙娜丽莎》,哇,好多人看到它都会涌起特别美妙的感觉呢!
审美体验呢,就好像是一次奇妙的旅程!比如你去听一场音乐会,在那个过程中你全身心地沉浸其中,感受到音乐带来的各种情绪波动,或激昂或舒缓,这就是审美体验呀!你想想,当你沉浸在贝多芬那激昂的交响曲中的时候,是不是超级棒的体验!
审美对象呢,顾名思义就是能让我们产生美感和审美体验的东西呀!像漂亮的建筑、动听的音乐、优美的舞蹈,这些都是审美对象哟!那巴黎圣母院,多宏伟的建筑呀,它就是一个典型的审美对象呢!
审美标准就好像是一把尺子,但又不是那种死板的尺子哟!它会随着时代、文化等因素而变化的。

不同的人、不同的群体可能会有不同的审美标准呢!比如说唐朝以胖为美,现在可能很多人就不这么认为啦,是不是很有趣呀!
审美情感呢,就像是心底里那一抹最柔软的触动!当你看到感人的艺术作品时心里涌起的感动,或者看到震撼的美景时那种惊叹,这都是审美情感呀!你有没有过看到某个场景突然就特别感动的经历呢,那就是审美情感在作祟呢!
审美直觉呢,就像是一瞬间的闪电,“嗖”地一下让你直接感受到美!比如说你第一眼看到一朵花就觉得特别美,都不需要去分析思考,这就是审美直觉啦!那种直接冲击到你心里的感觉,超神奇的呢!。

美学概论知识点

美学概论知识点

第二章一、美的本质1、从物质世界中去探寻美的本源美是事物本身所固有一种物质属性,如自然属性、形式特点、典型性等,是独立于人类主观意识之外的一种客观存在,不受主体的偏见和个人爱好的影响;1“美在形式”说美是事物所具有的某种形式、结构、属性、特质和法则;古希腊毕达哥拉斯学派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英荷迦兹美的分析美克莱夫·贝尔:美是“有意味的形式”;2“美在典型”说美是典型,是同类事物中最富于特殊性、最有代表性的事物;古希腊苏格拉底法孟德斯鸠美朗洛伊斯2、从精神世界探讨美的本源认为美不是客观地存在于物,不是物固有的属性和特质,而是精神介于物的结果,精神是第一性的,把美归结为一种精神现象或精神属性;1“美在理念”说客观唯心主义:把外在于人的某种绝对观念看成是美的本源;古希腊柏拉图中世纪圣·托马斯·阿奎那德黑格尔:“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2“美在主观”说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主观心灵如意识情感、想象、直觉等看成是美的本源;英休谟英科林伍德意克罗齐3、从主客观关系探寻美的本源美既不在客观,也不在主观,而在主客观的关系上,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1“美在关系”说着眼于事物内部的关系以及事物与事物之间的关系;认为美与不美并不完全取决于事物本身,而是要看它与人及其周围其它的事物所形成的关系;法狄德罗2“美在生活”说强调美是一种客观社会存在,是客观性与社会性的统一;强调美存在于审美主体对客体审美对象的审美实践活动;俄车尔尼雪夫斯基4、从社会实践活动去探讨美的本源德马克思美的根源在社会实践,美的根源不在自然物质属性,不在客观精神,不在主观心理,也不在主观心理与客观事物的统一,它的根源深深地蕴藏在人类的社会实践中;劳动创造了美 ;美的本质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或感性显现”5、美是不可定义的分析哲学二、美学学科概述一美学的概念美学一词来源于希腊语aesthesis,最初的意义是“对感观的感受”;1750年德国哲学家鲍姆加登美学专着Aesthetics出版,第一次赋予审美这一概念以范畴的地位,鲍姆加登成为“美学之父”;从此,美学成为一门有别于逻辑学、伦理学的独立学科,后经过康德、黑格尔等人努力,逐渐走向深入,使其获得更为严谨的理论形态;二美学的发展历史1、美学学科的萌芽西方古代文明中早就蕴涵着美学的精神;古希腊、罗马是欧洲文化的摇篮,也是西方美学的源头;1古希腊和古罗马前期:毕达哥拉斯、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普洛丁2文艺复兴和启蒙时期:达芬奇、莎士比亚、狄德罗、休谟、博克2、美学学科的创立鲍姆嘉登:1750年出版美学一书;3、美学学科的提升康德判断力批判、黑格尔4、美学学科的科学化马克思第三章一、自然美的特征1、客观性2、形式性——更侧重于形式3、易变性随时空改变远近、方位、四季、朝暮、阴晴的变化而变化 ;4、联想性自然美是自然的某种属性与人的审美心理、文化结构的一种契合,即人们往往从自然美的形体、色彩、声响等等联想起人的精神、品格、个性、理想等,加以赞美;二、艺术美的特征1.内容与形式的统一艺术形象是艺术家根据实际生活的体验、认识,根据美的规律创造出来的具体可感而又带有强烈情感色彩的艺术情境;形象性是艺术美的首要特征;富有美质的艺术内容,必须通过独创的、和谐的艺术形式、艺术形象才能恰如其分的传达出来;2.主观与客观的统一,再现与表现的统一客观:根源、物质材料、物态化的形式;主观:观念、创作过程;艺术作品是再现客观社会,表现主观意识,对客观世界进行加工改造;3.一般与个别的统一恩格斯: 一切真实的、详尽无遗的认识都只在于:我们在思想中把个别的东西从个别性提高到特殊性,然后再从特殊性提高到普遍性;艺术美的典型性,是指通过鲜明生动的个别形象反映社会生活中带有本质性、规律性的内容;4.艺术美可以以丑为美生活丑能够成为艺术描写对象,具有艺术美;第四章一、色彩1.红色红色是太阳、火、血的色彩;使人感到炎热、温暖、热情、兴奋、活泼;象征革命、喜庆、幸福、希望、吉利,具有青春活力,是属于年轻人的色彩;红色性格热情而突出,然而过于暴露,容易冲动,过分刺激,因此又象征野蛮、恐怖、卑俗和危险;喜爱红色的人,多表现为积极热情、充满活力、性格开朗、具有好胜性和进取心,但感情方面容易受挫,难以持之以恒;2.橙色橙色象征美满、幸福,代表兴奋、活跃、欢快、喜悦、华美、富丽,是非常有活力的色彩;橙色明视度高,在工业安全用色中,橙色即是警戒色,如火车头,登山服装,背包,救生衣等;由於橙色非常明亮刺眼,有时会使人有负面低俗的意象,这种状况尤其容易发生在服饰的运用上,所以在运用橙色时,要注意选择搭配的色彩和表现方式,才能把橙色明亮活泼具有口感的特性发挥出来;3.黄色黄色是阳光的象征,具有光明、希望的含义,给人以辉煌、灿烂、柔和、崇高、神秘、威严超然的感觉;也象征下流、猜疑、野心、险恶,是色情的代名词;4.绿色绿色是植物王国的色彩;充满和谐与安宁,给人以极大的慰藉,是大度的,平凡而随和;是生命之色,象征和平、青春、理想、安逸、新鲜、安全、宁静;喜欢绿色的人比较淡泊名利,不愿争强斗胜,广交朋友,崇尚自然,不苛求人生,不奢望辉煌;在商业设计中,绿色所传达的清爽,理想,希望,生长的意象,符合了服务业,卫生保健业的诉求,在工厂中为了避免操作时眼睛疲劳,许多工作的机械也是采用绿色,一般的医疗机构场所,也常采用绿色来作空间色彩规划即标示医疗用品;5.蓝色蓝色使人联想到天空、海洋,象征广阔、无穷、遥远、高深、博爱和法律的尊严,带有沉静、理智、大方、冷淡、神秘莫测的感情;又具有寂寞、悲伤、冷酷的意义;由于蓝色沉稳的特性,具有理智,准确的意象,在商业设计中,强调科技,效率的商品或企业形象,大多选用蓝色当标准色,企业色,如电脑,汽车,影印机,摄影器材等等,另外蓝色也代表忧郁,这是受了西方文化的影响,这个意象也运用在文学作品或感性诉求的商业设计中;6.紫色紫色具有高贵、优雅、神秘、华丽、娇丽的性格;象征虔诚的色彩,但加黑暗化时,又象征蒙昧和迷信;由于具有强烈的女性化性格,在商业设计用色中,紫色也受到相当的限制,除了和女性有关的商品或企象之外,其他类的设计不常采用. 7.褐色褐色常被联想到泥土、自然、简朴;它给人可靠、有益健康的感觉;反面来说,它被认为有些不鲜明,但是可以通过使用较亮的色彩来弥补这种情况;在商业设计上,褐色通常用来表现原始材料的质感,如麻,木材,竹片,软木等,或用来传达某些引品原料的色泽即味感,如咖啡,茶,麦类等,或强调格调古典优雅的企业或商品形象;8.白色白色象征纯洁、光明、神圣,具有轻快、朴素、清洁、卫生的性格;又具有空虚、单调、凄凉、虚无、飘忽的感觉;白色具有高级,科技的意象,通常需和其他色彩搭配使用,纯白色会带给别人寒冷,严峻的感觉,所以在使用白色时,都会掺一些其他的色彩,如象牙白,米白,乳白,苹果白,在生活用品,服饰用色上,白色是永远流行的主要色,可以和任何颜色作搭配;9.黑色表示生命将到终极,表现虚无和泯灭的思想;代表黑暗、寂寞、沉默、苦难、恐怖、罪恶、灭亡、神秘莫测;黑色又有庄重、肃穆、高贵、超俗、渊博、沉静的意义;黑色具有高贵,稳重,科技的意象,许多科技产品的用色,如电视,跑车,摄影机,音响,仪器的色彩,大多采用黑色,在其他方面,黑色的庄严的意象,也常用在一些特殊场合的空间设计,生活用品和服饰设计大多利用黑色来塑造高贵的形象,也是一种永远流行的主要颜色,适合和许多色彩作搭配;10.灰色浅灰色性格类似白色,深灰色接近黑色;纯净的中灰色稳定而雅致,表现出谦恭、和平、中庸、温顺和模棱两可的性格;二、形体一点点,是形体要素中最基本的元素,在空间起标明位置的作用;“雪花”点给人以柔和、轻盈的感觉少量点的点缀,可使画面活跃起来;单独的点能够产生积聚视线的效果,发挥视觉中心的作用;二线1.直线直线刚毅、挺拔、正直、稳定、力量等,常用来象征男人的性格,创造阳刚美;水平线:广阔宁静;令人联想到风平浪静的水面、地平线;垂直线:上腾挺拔;令人联想到树、电线杆、建筑物柱子,有崇高的感觉;斜直线:动感变化,斜线的倾斜角度越大,运动感越强;粗直线:有厚重、粗笨的感觉;细直线:有尖锐、神经质的感觉2.折线折线实际上是直线的转折,一般表现为运动过程中的起伏、升降、进退和突破,给人一种动态感、方向感和灵巧感 ;3.曲线曲线优美、柔和、轻盈、典雅、流畅等,常用来象征女人的性格,创造阴柔美象;曲线的整齐排列会使人感觉流畅,让人联想到头发、流水等;曲线的不整齐排列会使人感觉混乱、无秩序以及自由;三面平面:具有平整、刚硬、简洁之感,曲面:具有起伏、柔软、温和、富有弹性和动感的特点;几何形的面:表现出规则、平稳、较为理性的视觉效果自然形的面:表现出柔和、自然、抽象的视觉效果;四体1.三角形体正三角形:具有稳定感;表现稳定、庄重、崇高以至永恒;倒三角形:具有危险感;表示动荡、不安和倾危;斜三角形:具有冲击感,表示方向和前进等 ;在建筑上,正三角形与方形都具有稳定感,但三角形又与方形不同,同时具有方向感,有指向天空神圣的天国意义;在宗教强烈的民族中,三角形建筑就占了主体地位,如古埃及的金字塔,玛雅文化的金字塔;2.方形体方形的美感:稳重、平实、刚性、秩序、权威,是一种阳刚美;大多数建筑物都是方形;方形的负面美感:呆板、平实、拘谨、固执、缺乏灵气;3.圆形体圆形的美感:柔软、圆润、温和、体现一种柔性美,同时具有神秘感、宗教感;椭圆比圆更美;在伊斯兰建筑、拜占庭建筑有巨大的圆形穹隆;在中国,圆形有天的象征,同时有神秘的道教八卦意义;三、声音1、一般而言,高声高亢激昂,低音凝重深沉;强音振奋,轻音柔和;急促的声音显得紧张,舒缓的声音显得舒坦;乐音悦耳动听,噪音令人烦躁不安;2、音量音量大的乐音适合表现激烈、动荡的情感;如男儿当自强、好汉歌音量适中的乐音适合表现开朗、欢快、舒展的情绪;如千年等一回音量小的乐音显得安详、轻柔、哀婉,一般的轻音乐或小夜曲,如理查德·布莱德曼的钢琴曲,只有用小的音量来表现才能传达出缠绵悱恻的细腻情绪;3、音色钢琴:教堂般庄严、肃穆贝多芬热情奏鸣曲大提琴:深沉醇厚天鹅双簧管:优雅甘美天鹅湖小提琴:纤柔灵巧、流畅华美;梁祝小号:英雄气概霍拉舞曲笛子:悠扬而嘹亮美丽的草原我的家二胡:凄凉忧伤二泉映月琵琶:铿锵、激越十面埋伏唢呐:嘹亮、欢快、热闹百鸟朝凤第五章一悲剧一、悲剧的历史发展1.悲剧的起源古希腊人在祭祀酒神和农神的祭祀仪式上,表演歌舞,悲叹地吟唱酒神狄奥尼索斯在尘世遭受的苦难,赞美他再生,即“酒神颂”,这是古希腊悲剧的雏形;2.古希腊时期——命运悲剧3、文艺复兴时期——性格悲剧3、启蒙时代——社会悲剧4、19世纪末——存在悲剧二、悲剧理论的发展1.亚士多德——过失说和净化说2.黑格尔——冲突说、永恒正义说3.尼采——酒神精神说1悲剧的本质:酒神精神;酒神狄俄尼索斯代表本能和混沌,在活动中,人们打破一切禁忌,冲破一切规范,把原始本能和生命意志的洪流释放出来;2悲剧快感的根源:在个体原则的毁灭中,人的生命回归到集体的生命洪流,因此又感受到一种巨大的狂喜,尼采称之为“形而上的沉醉” ;3尼采悲剧观的价值:开始从个体生命生存的角度来思考悲剧,为悲剧注入了个体价值;4.马克思、恩格斯——新旧力量的对立5.雅斯贝尔斯——存在悲剧观三、悲剧的定义作为美学范畴的悲剧也可称之为悲或悲剧性;特指一种悲剧性冲突,也就是主体所代表的正义精神与远不能满足的现实之间发生了矛盾,矛盾的结果是主体遭到了毁灭;但这种毁灭只是肉体意义上的,主体所代表的精神却得到了弘扬;它给人的美感不仅是悲而且包含着振奋感和昂扬感;四、悲剧的美学特征1、人物遭受不幸悲剧人物可以是英雄,也可以是普通人,一般性格具有正面素质;悲剧的结局必须是人的严重苦难不幸、痛苦、失败、毁灭等;2、悲剧具备冲突过程“没有冲突就没有悲剧”冲突的结构:冲突的有限性——有限性的冲突者的毁灭——在冲突者的毁灭中所显示出的更高的超越性冲突要具备完整性:悲剧事件要有头有尾,有一个完整的故事情节,必须有一定的“长度”,即戏剧冲突的发生、发展和结局,有完整的悲剧冲突过程;冲突要具备战斗性:指主人公的悲惨、悲哀、痛苦、死亡的命运给观众带来无限的伤感,使人震惊或畏惧,进而在悲壮中奋发精神,激励斗志,化悲痛为力量,向着自由王国奋进;悲剧三要素:抗争、行动、毁灭抗争是悲剧的主调;抗争内含了双方的力量对比和道德属性;悲剧主人公面对强大的敌对力量,不因自己弱小而怯怕,也不因可能的悲剧结局而退缩,表现出正义、善良、弱小面对邪恶、不义、强大时的大无畏勇气;行动是抗争的具体化;毁灭是行动的结果;这种结果必然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社会旧势力造成的,它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社会生活的真实和本质;3、悲中带有“卡塔西斯”悲:鲁迅:“悲剧是把人生美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悲剧给人一种压抑、恐怖和苦痛;尤其当这种“毁灭”是一种不可避免、不可改变的结局时;在悲剧感中,最基本的体验,就是这最初的、但也是最深切的悲痛;“卡塔西斯”:即净化作用;1安全感:卢克莱修:“当风浪搏击的时候,从海岸上观看别人的痛楚是一种快乐;”“在悲剧中可以感到恶,但与此同时,无论它多么强大,却不能伤害我们,这种感觉可以大大刺激我们完好无恙的意识;”2优越感:桑塔耶纳:“我们可能感到这是灾难,但是同时我们也知道,这灾难虽然很大,但毕竟不能触及我们,这一念就格外刺激起我们自己的安全感;”3情感的宣泄:将自身不幸,将自身生活中积累的哀怜和恐惧,投射到悲剧人物上,通过投射,宣泄了自己在生活中的压抑感,获得“舒畅的松弛”,从而得到净化,即情感上的解脱;4崇高的超脱:悲剧尽管激起恐惧,但使人感到振奋;暂时的恐惧之后,人会受到激励和鼓舞,能够唤起人的惊奇感和英雄气魄;朱光潜:“在悲剧观赏之中,随着感到人的渺小之后,会突然有一种自我扩张感,在一阵恐惧之后,会有惊奇和赞叹的感情;”——无论是生理上的宣泄,还是情感上的净化,或者是精神上的超脱,悲剧快感都是从最初的恐惧、哀悯和痛苦,转向一种解脱的快感;二喜剧一、喜剧理论的发展1.亚士多德——鄙夷说诗学中揭示了滑稽、喜剧与丑之间的关系,认为通过对丑、滑稽的摹仿而产生的喜剧性效果,是喜剧的主要特点;喜剧是对于比较坏的人的模仿:“喜剧所模仿的对象较我们低下;但所谓低下,并非全指凶恶;可笑性只是一种丑;”理论特色:鄙夷说抓住了“可笑者”和“发笑者”的喜剧结构关系,但真正的鄙夷却不一定能产生喜剧的笑;2.霍布斯——突然荣耀说3. 康德——预期失望说4.柏格森——生命机械化说5.弗洛伊德——心理能量消耗的节省说6.马克思——历史丑角说二、喜剧的定义所谓喜剧,就是以智力性因素为基础,对生活事物与艺术对象中本质与现象、目的与手段、动机与效果之间的错位或乖讹的发现与揭示,并通过顿悟式的笑来完成对不合理因素的批判以及对美好事物的赞颂,从而引人发笑来鞭策丑,征服丑,从中肯定生活中的美,并显示实践主体自尊、优越胜利,最终达到对自我进行肯定的重要美学范畴;只有把“笑”的完美形式和深沉严肃的内涵结合起来,才能称得上真正的喜剧艺术;三、喜剧的美学特征1.以“笑”为标志喜剧的笑是人与对象在性质上不平等的结果,是人明显地觉得对象低于自己,是自己取笑的对象;喜剧所引发的笑并不仅仅是生理意义上的笑,而是具有了深刻的社会理性内容,是自我高于丑陋的一种理解与顿悟;它来自于对生活真相和事物本质的洞察,具有深刻的社会内容和道德批判性;2.以“可笑”为内容亚里士多德:“喜剧的模仿对象是比一般的人较差的人物;所谓‘较差’,并非指一般意义的‘坏’,而是指具有丑的一种形式,即可笑性或滑稽;可笑的东西是一种对旁人无伤、不至引起痛感的丑陋或乖讹;”柏拉图:“不美而自以为美,不智而自以为智,不富而自以为富,都是虚伪的观念;”鲁迅:“喜剧就是把人生虚伪的东西撕破给人看;”可笑者——笑者笑者对可笑者的超越——喜剧的本质喜剧是在超越过程、向新境界进发的过程完成后,回眸看自己过去所形成的轻松态度,是超越自身的限度、缺陷后所形成的境界;因为已经超越,所以可以笑;是超越后的轻松和欢快;“笑”与”可笑“的种类:1意识到差错而不由自主地产生了差错;——对知道何为偏离而不由自主发生的偏离,笑主要是善意的幽默;2意识不到自己的差错,而把差错作为正常的东西展示出来;——对不知道偏离而把偏离作为正常进行,笑主要是善意的戏谑;3明知自己的差错却要掩盖自己的差错,甚至炫耀自己的差错;——对明知偏离而掩盖或炫耀自己的偏离,笑主要是犀利的讽刺;3.以“悖谬”为形式以内容与形式的不和谐以及表面与实质的悖谬,产生滑稽可笑的效果;1人物性格的乖谬性从喜剧人物看,主人公往往表面上一本正经,而实质上非常庸俗;人物性格往往乖谬错讹、自相矛盾,多有愚行和丑行,却又自炫为美,具有人物性格的乖谬性;2喜剧冲突的荒诞性从喜剧冲突的性质和结局来看,多为无价值的以有价值自炫,并在自炫中暴露渺小和可笑,由此造成喜剧冲突的荒诞性;3艺术的讽刺性能带给人喜剧感的艺术作品多用夸张的艺术手法,对主人公的缺陷和背谬行为给予极度夸大,从而产生了一种滑稽可笑的效果;从艺术表现手段看,多用机智、幽默、讽刺、滑稽,往往采用夸张、反差、对比、误会、巧合、偶然、意外、怪诞、变形、拼贴等设计笑料的手段,具有艺术讽刺性;4语言的风趣性从语言运用上看,显得俏皮、夸张、诙谐,具有语言的风趣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讲:美学的研究对象(一):人类审美实践活动作为美学研究对象的人类审美实践活动是人类文化实践活动的历史共生物•前分化期(史前审美活动):审美与实用未分化;审美与原始宗教未分化;审美活动自身未分化:审美主客体未分化(人与自然万物之间的感应通灵),审美主体的感性理性未分化(通感)•时间:前文字文明时期:口传文化时代•空间:古埃及、古希腊、古中国、古印度以及全球各处现存的部族文化。

•文化类型:巫术文化•审美形态:•日常实用活动中的各类日常实用器具(磨制石器、骨器、陶器等)•巫术仪式:诗、乐、舞三位一体•日常生活中的身体美化饰品(纹身、纹面、发饰、衣饰等)•原始祭祀仪式活动中的祭祀器物(岩画、玉器、图腾、面具等)。

•口头语言文学:歌谣、咒语、神话、传说等巫术文化特征、史前审美观念•分而未分期(古典时代审美活动):•审美活动的广泛存在,引发人们对审美活动的自觉意识,审美思想由此产生。

•审美活动与实用活动分离;•审美活动自身分化为不同的部类(媒介);•审美活动的阶层品味分化(雅与俗)•审美实践与认识实践、道德实践、宗教实践未能完全分离:•审美实践从属于认识实践、道德实践与宗教实践。

真、善、美未能完全分化,理性、直觉与信仰尚未彻底分离。

•时间:文字文明时期•空间:前工业化国家•文化类型:古典文化•审美形态:•古典精英艺术:诗歌、史诗、戏剧、舞蹈、绘画、建筑、服饰、饮食、人的身心修饰\修养等•古典文化属性与审美心理:•分化\纯化\自主自律期(现代审美活动):•现代社会分工的结果•美与艺术独立成为自主自律的知识\实践活动:纯美\唯美\纯艺术;艺术内部的自我纯化•时间:可机械复制的印刷文明时期•空间:工业化国家•文化类型:现代文化•审美形态:现代精英艺术\纯诗、纯画、纯电影、纯雕刻、纯舞蹈、纯音乐•纯诗化:法国象征主义诗派马拉美、魏尔伦、兰波、瓦雷里•纯画:绘画的二维平面本性,色彩的独立性(光影印象的创造),透视的放弃,点、线、面的平面构图•电影的视觉本性:蒙太奇论,法国新浪潮,视觉语言,光影艺术•雕刻放弃人物造型的形似,凸显材料本身的特性•舞蹈放弃叙事性情节性,展现身体本身的姿态节奏和表情性•音乐放弃理性的调性体系,勋伯格采用无调性音阶或半音音阶,释放声音的自然表情功能•现代文化属性与审美心理:•泛化或后分化期(现代之后审美活动):重回日常审美实践:日常生活审美化•审美泛化或泛审美主要指消费文化语境下借助电子符号媒介的信息传播功能实现了日常生活的审美符号化。

•审美泛化也指以行为艺术为代表的前卫艺术家的激进审美诉求:他们力图通过行为艺术打破审美与日常生活的现代性鸿沟,打破主体的现代性三分造成的主体分裂危机,打破审美和艺术的现代性纯化冲动造成的具体艺术体裁的自闭困境,从而主张解构审美与生活、感性与理性以及各体艺术互不相通的人为界限,逾越界限的冲动造成了此一时期特有的自反性美学。

时间:电子传媒时代空间:后工业化国家\电子信息空间文化类型:自反的文化\大众的文化审美形态:反艺术的艺术\大众审美•后现代文化属性与审美心理:第二讲:美学的研究对象(二)美学学科发展一、美学学科发展历程•巫术思维、神话思维与审美心理机制•美学思想:前学科时期的美学•Aesthetica与鲍姆嘉通:美学学科形成言说美的新方式:后学科时期的美学巫术思维、神话思维与审美心理机制前学科时期的美学:美学思想的发展柏拉图、孔子、老子、庄子论美:柏拉图:•《会饮篇》:永恒不变的美本身与美的等级•《大希庇亚篇》:寻求“美本身”•《伊安篇》:灵魂回忆与迷狂•《曼诺篇》:寻求“德性本身”即“德性的型相\理念(eidos\idea)”孔子论美:“乐”与审美;“兴”与审美老子论美:“道”与审美、“妙”与审美庄子论美:“游”与审美美学学科的形成:•学科独立的标志:1750年德国哲学家鲍姆嘉通出版了《Aesthetica》一书,标志着美学学科的独立。

Aesthetica,直译“感性学”。

他确定了学科的对象:美学(美的艺术的理论,低级知识的理论,用感性的方式去思的艺术,类比推理的艺术)是研究感性知识的科学。

美就是感性知识的完善。

后学科时代的美学•后本质主义时代言说美的新方式:不借助本质主义思维方式从事美学研究,寻求审美实践活动的相通性而非相同性,既否定本质主义式的抽象同一性和概念普遍性的专制,同时,也要避免片面强调审美实践活动的差异性具体性而走向全面取消美学学科存在的弊端。

●美是一个开放的家族:维特根斯坦的“意义即用法”“家族相似”理论●海德格尔的存在论美学:审美是对“存在”的“形式指引”中西美学之分与异质性:理性本位与存在本位●美学学科是后发现代化的中国主动\被动实现现代文化转型的结果•引介西方美学学科及学科体制:蔡元培、吕澂、范寿康、滕固、李安宅、李石岑、邓以蜇、丰子恺等•重释中国古典美学:王国维《红楼梦评论》《人间词话》朱光潜《诗论》《谈美书简》宗白华《中国艺术意境之诞生》《中西画法所表现的空间意识》《中国诗画中所表现的空间意识》《论<世说新语>和晋人的美》闻一多《神话与诗》•马克思主义美学:五十年美学大讨论朱光潜,蔡仪,高尔泰,李泽厚。

中西美学之合与对话性•叶维廉的《中国诗学》《道家美学与西方文化》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张世英《美在自由》张祥龙《孔子的现象学阐释九讲》第三讲:西方现代主体论美学始作俑者笛卡尔(1596-1650)立法者康德(1724-1804)康德的影子——席勒(1759-1805)刑天般的叔本华(1788-1860)共工般的尼采(1844-1900)理性教主弗洛伊德(1856-1939)确立理性主体的权威——我思故我在:笛卡尔通过“普遍怀疑”确定无可置疑的“理性主体”立法者康德为自然立法:知性(纯粹理性):合规律性为自我的行为立法:理性(实践理性):终极目的为情感立法:反思性的判断力:合目的性康德的影子——席勒:审美是一种游戏冲动•席勒《审美教育书简》(1793-1794,共27封)“只有当人在充分意义上是人的时候,他才游戏;只有当人游戏的时候,他才是完全的人。

”审美是一种暂时摆脱了意愿的无我的直观《作为意愿和表象的世界》(1819)(The World as Will and Ieda\Presentation)开门见山:“世界是我的表象。

”所谓“表象(Presentation)”就是“意愿”的“对象化”“客体化”,是对“意愿”概念化抽象化的产物。

醉生梦死”的生命狂欢第四讲:现代美学的研究范式(二)——西方现代形式论美学形式生成意义“形式”的内涵:生产、自足、生命“有意味的形式(significant form)”与生产(创造)“符号形式(symbolic form)”与自足(赋形)“生命形式(live form)”与生命(同构)形式美:形式因素与结构原则(教材第七章第二、三节)古典“形式”理论—亚里士多德的四因说现代形式理论:形式生成意义:英国美学家克莱夫贝尔(Clive Bell,1881-1964)在其名著《艺术》(1914)中把艺术定义为“有意味的形式(significant form)”。

“符号形式(symbolic form)”“赋形(form-giving, figurative)”与形式的自足内涵:恩斯特卡西尔(Ernst Cassirer,1874-1945)德国新康德主义哲学家美学家,为人类丰富多样的文化活动寻找各自的先验原则:“符号形式(symbolic form)”。

《符号形式的哲学》三卷(1923、1925、1929)分别研究语言符号、神话符号、知识现象学。

《语言与神话》(1925)是前两卷的缩写本。

《人论》(1940)是“人是一种创造符号的动物”的理论展示。

“生命形式(live form)”与形式的生命内涵苏珊朗格(Susanne Langer,1895-1985)美国哲学家美学家,卡西尔的学生和符号形式美学的解释者。

《情感与形式——一种艺术理论》(1953):“艺术是人类情感的符号形式的创造。

”形式美:形式要素与结构原理第五讲:当代文化论美学——审美、文化与权力文化权教化文化认同与身份建构审美与性别身份的建构审美与种族身份的建构审美与政治(阶级)身份的建构文化、教化与文化权文化的四种含义:高雅文化、个人修养或文化修养、文化产品、一个既定人群的“全部生活方式”文化包含三个相互交织的层面:存在于某一特定时间和地点的的生活文化、被记录下来的文化、选择性传统文化教化:教化指发生在同一文化内部的、纵向的传播过程,是人及人的文化习得和传承机制,主要体现为人的学习和教育教化是“使(思想/身体、心理/生理、意识/无意识)‘文(规范/规则)化”由此建构/形塑一个个合乎文化规范的“主体”,使每一个单个主体的自我身份与群体文化规范“认同”权利:是指人与人之间的支配与被支配关系;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都存在着这种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文化权利:在文化霸权的层面,“支配”经常借生活方式与知识体系的合法化,来达到全面的说服、笼络与驯服,将弱势他者重新复制为臣民,使其发挥巩固强势文化的效用权利:是指人与人之间的支配与被支配关系;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都存在着这种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文化认同与主体(身份)建构文化认同的领域:性别、国族、阶级、宗教信仰等方面。

殖民身份认同、性别身份认同、阶级身份认同第六讲:美在形象——审美活动的感性(形式)维度美在纯形象鲍德里亚论(视觉)形象的四种形态文学语言的审美功能(陌生化、诗性功能)文学语言作为审美形象(可感性、不确定性、直观整体性)美的纯形象特征鲍德里亚论视觉形象的四种形态:鲍德里亚(Jean Baudrillard,1929-2007),法国哲学家。

在《符号交换与死亡》(1979)一书中,鲍德里亚提出了“拟像三序列”(The Three Orders of Simulacra)说。

拟像的三个序列与价值规律的突变相匹配,自文艺复兴时代以来依次递进:“陌生化”与诗歌语言:什克洛夫斯基(1893-1984)(俄),《作为技巧的艺术》:“艺术之所以存在,就是为了使人恢复对生活的感觉,就是为了使人感受事物,使石头显出石头的质感。

艺术的目的是要人感觉到事物,而不是仅仅知道事物。

艺术的技巧就是使对象陌生,使形式变得困难,增加感觉的难度和时间长度,因为感觉过程本身就是审美目的,必须设法延长。

艺术是体验对象的艺术构成的一种方式;而对象本身并不重要。

”雅各布森论语言的诗性功能•罗曼·雅各布森(Roman Jakobson,1896—1982),俄国杰出的语言学家,诗学家,莫斯科语言小组的领袖。

•雅各布森于1958年在美国举行的一次学术会议上作了《结束语:语言学与诗学》的讲演,提出了语言的“功能论”:语言的六种因素及其表现出的六种相应功能:说话者、受话者、语境、信息、接触和代码及其对应的情感功能、意动功能、指涉功能、诗的功能、交流功能、元语言功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