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中的“在路上”主题

合集下载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赏析_在轻与重之间徘徊的生命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赏析_在轻与重之间徘徊的生命

在轻与重之间徘徊的生命《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是一部意象繁复的书。

小说中呈现了三个世界:爱情世界的隔膜,现实世界的媚俗以及生命世界的人性;小说涉及了诸多领域:政治、哲学、人性、性爱……;书中刻画的人物代表了不同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昆德拉提出的轻、重、灵、肉等一系列生存暗码与人物一一对应,并支撑起他们各自的生存状态。

本文限于篇幅,将只涉及其中“轻与重”这一问题。

托马斯的轻与重性和生活,对于托马斯来说都太轻了。

他不能在一个女人身边过日子,只有单身,才能感到自己的真正存在。

他与情人们保持一种“性友谊”,他为自己设计了一种生活方式,任何女人都不能住到他家来。

但特丽莎的出现打破了托马斯的这一生活原则。

特蕾莎对于托马斯来说,像是一个被人放在篮子里的孩子,顺着河水漂来。

他对她感到一种无法解释的爱,让他对她有着无法推卸的责任,而这份责任给他重的感觉,令他感到害怕。

特蕾莎相信,人的肉体和灵魂是统一而不可分离的。

她来和托马斯生活在一起,就是为了逃离母亲的世界,那个所有的肉体都是一模一样的世界。

她来和托马斯生活在一起,就是为了表明她的肉体是独一无二的,不可替代的。

而他,却在她和所有其他女人之间画了一个等号。

性对于托马斯来说太轻了,但对于特蕾莎来说太重了。

托马斯对特蕾莎怀有一种同情心,总是需要设法说服她,跟多个女人风流与他对特蕾莎的爱情毫不矛盾。

但是特蕾莎无法承受这样的灵肉分离。

和特丽莎之间爱情的隔膜让托马斯感到无比沉重,他和特蕾莎的爱情是美好的,但也是累人的,他总是感到自己有罪,总是要为自己开脱,请对方原谅。

特蕾莎来到托马斯家里时,拎着一个沉重的箱子,而特蕾莎本人就像这个箱子一样,成为了托马斯生命中不可承受的重担。

特丽莎是托马斯的生命之重,而情人则是托马斯的生命之轻。

在托马斯众多的情人中,萨宾那是最忠诚的一位,也是最了解托马斯的人。

因为她同托马斯一样,是“媚俗的对立面”,她选择让自己的人生没有责任而轻盈的生活,她讨厌忠诚与任何讨好大众的媚俗行为。

从存在主义看米兰·昆德拉的《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从存在主义看米兰·昆德拉的《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从存在注意看《不能承受生命之轻》一、介绍米兰·昆德拉及其存在主义米兰·昆德拉是捷克裔法国作家、小说家。

出生于捷克斯洛伐克的布尔诺。

从1967年开始发表作品第一部长篇小说《玩笑》,并获得巨大成功后,又著有大量优秀的作品,例如《小说的艺术》、《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等。

他也曾多次获得国际文学奖,并6次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的候选人。

米兰·昆德拉立足于前人踏出的存在主义之路,又开辟了一个新的方向:昆德拉从人类存在的现实境况出发来看待和思考存在的。

在他看来,小说家是存在的勘探者,如果一个小说家,不能揭示人类存在的现实,那么他是不堪的至少是不深刻的。

小说的写作目的,就是抓住自我对存在的深思。

小说考察的不是现实,而是存在,存在不是既成的东西,它是“人类可能性的领域,使人可能成为的一切,使人可能做的一切”。

对于现实世界,米兰昆德拉基本上持一种悲观态度,他认为生活就是一个陷阱,人们未经请求就被生下来,封闭在从未选择的躯壳里,直至老死,一体化的世界则杜绝了人们逃遁的可能性。

基于这样的创作观,米兰昆德拉小说中的人物,更像是一个个为了解释存在而存在的“实验性编码”,小说的情节,场景,论述,均是围绕“存在”这一主题展开,所有的文字,只是在小说家指挥棒下作出的对主题词演奏的音符,使昆德拉的小说始终以一种严肃而又戏虐的面貌出现,构成了其小说的独特的个人风格。

二、《不能承受生命之轻》中的存在主义思想《不能承受生命之轻》米兰·昆德拉给我们讲述的是一个这样的故事:小说中的男主人公托马斯是一个外科医生,因为婚姻失败,发展出一套外遇守则来应付他众多的情妇,后来他遇到特丽莎,他对她的爱违反了他制定的原则,决定娶她为妻,但是托马斯灵肉分离的想法丝毫没有改变,依然游移在情妇之间,此时政治动乱不安,两人决定到苏黎世生活。

但是面对陌生环境的不安与丈夫仍然与情妇私通,特丽莎决定离开,回到祖国。

命运与抉择让托马斯回去找她,此后两人没有再分离。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经典名句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经典名句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经典名句摘抄500字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是来自伏尔泰的名言:“生活的道路
上没有容易的处境。

即使走的是最轻的路,也不可久留,而且往往越轻越难拖下去。

事实上,只有那些心怀坚强者才能承受其轻,而他们也奋斗着依然活下去。

当挑战来临,我们要保持坚韧,毅力,勇敢,不断前行,直到最终实现梦想。


所以,我们应该把伏尔泰的这句名言作为人生哲理,永远记住: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只有心怀坚强者才能承受其轻,而他们也奋斗着依然活下去。

在挑战面前,我们不要屈服于困难,保持坚韧,勇敢,毅力,拼搏,不断前行,追求理想,直到实现梦想。

只要有坚强的信念,梦想就会变成现实,而我们将会永远拥有勇于挑战、勇于创造的人生。

解读《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解读《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解读《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是捷克作家米兰·昆德拉的一部小说,被誉为20世纪最重要的文学作品之一。

这部作品以其独特的叙事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吸引了无数读者。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对这部小说进行解读:人性的复杂性、爱情的无常性和生活的轻与重。

首先,人性的复杂性是《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的核心主题之一。

在这部小说中,昆德拉通过主人公托马斯和他身边的各种人物,展现了人性的多面性。

托马斯是一个典型的“轻型人”,他追求自由、无拘无束的生活,对责任和承诺感到厌倦。

然而,他在面对爱情时,却又表现出了无法自拔的执着。

这种矛盾的性格使得托马斯成为了一个立体的、鲜活的人物形象。

而其他角色,如萨比娜、弗朗茨等,也都有着各自鲜明的个性和特点,共同构成了一个丰富的人物世界。

这些人物的命运纠葛,使得《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具有了极高的文学价值。

其次,爱情的无常性是《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的另一个重要主题。

在这部小说中,爱情时常以一种出人意料的方式出现和消失。

例如,托马斯与萨比娜的爱情就是一段充满曲折的经历。

他们相识于战争期间,相爱于战后,但最终又因为种种原因而分手。

这种爱情的无常性使得人们在追求爱情的过程中,往往充满了无奈和迷茫。

同时,这也反映了昆德拉对人生的一种哲学思考:生命中的美好往往只是短暂的,我们应该珍惜当下,而不是过于执着于未来的可能性。

最后,生活的轻与重是《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的一个重要观点。

在这部小说中,昆德拉通过对比生活中的轻重缓急,表达了他对人生价值的认识。

他认为,虽然生活中有许多琐碎的事情和沉重的责任,但正是这些琐碎和责任,构成了我们生活的实质。

相比之下,那些看似轻松愉快的时光,反而可能让人感到空虚和无趣。

因此,我们应该勇敢地面对生活的重担,努力去承担责任,而不是逃避它。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体会到生活的意义和价值。

总之,《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是一部具有深刻思想内涵的小说,它通过对人性、爱情和生活的探讨,引导我们思考人生的真谛。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读后感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读后感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读后感《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是法国作家米兰·昆德拉的作品,这本小说以个人的命运经历为线索,讲述了一个年轻医生的爱情故事及其在政治与性爱之间的困惑和迷失。

读完这本小说后,我深受触动,对于生活和人生的一些问题有了新的思考。

小说中的故事情节引人入胜,主人公托马斯的人生经历给了我很多启示。

他是一个浪荡不羁的男人,对于感情没有真正的承诺,一直过着自由奔放的生活。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他开始认识到人生并非如他所想象的那样轻松自由。

他的生命中涌现出许多不可承受的重量。

小说中的“轻”和“重”成为了主要的主题,也是我最被深深触动的地方。

它们不仅仅是对生活态度的不同理解,也是对于人生意义的思考。

作者通过对轻和重的对比,揭示了现代人难以承受的生活压力和对人性的矛盾诠释。

生活中的“轻”对于很多人来说,代表着自由、开放、无拘束。

轻意味着不受约束的追求快乐,追求个人的幸福感。

然而,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轻在不经意间已经成为一种压迫。

社会对于个体的要求越来越高,成功、地位、物质财富成为了人们追求的目标。

而托马斯在小说中的选择让我深思。

他拒绝了终身的承诺,追求着所谓的“轻”,试图在结婚与出轨之间寻找平衡。

然而,这样的生活并没有给他带来真正的快乐与满足。

相比之下,他的情人塔莉夏却能够面对真实的自我,承受内心的重量。

她坚定地追求自己的理想,表达自己的爱与情感,忠于自己的内心。

或许就是因为她敢于承受“重”,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与幸福。

作者以小说的形式,带领读者思考人生的意义与价值,以及个体在社会中的处境。

生命中不能承受的重量并非只有负面的一面,它也是我们意识到自我存在的标志,是我们与生俱来的责任和使命感。

每个人都需要面对内心的重量,去认识自我,追求真实的快乐与满足。

通过阅读《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我也思考了自己的生活态度。

我们常常为了追求所谓的“轻”而逃避面对现实的“重”,但随之而来的只有空虚与焦虑。

相反,如果我们敢于直面生活中的重量,认真对待自己的责任与义务,或许会找到人生的真正意义。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自由、责任与人生意义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自由、责任与人生意义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自由、责任与人生意义
摘要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是法国作家米兰·昆德拉的一部小说,探讨了自由、责任以及人生的意义。

本文将以这一主题为基础,从不同角度和维度展开讨论。

1. 引言
•简介米兰·昆德拉及其作品《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
•解释文档将探讨的主题:自由、责任与人生意义
2. 自由的概念和重要性
•自由的定义和内涵
•自由对个体和社会的价值和影响
•自由如何影响个体对于人生的选择和意义寻求
3. 责任感的重要性与来源
•责任感的定义和特点
•来源于社会、家庭、教育等方面的责任感培养
•责任感如何与自由相互关联并塑造个体的行为和决策
4. 自由与责任的平衡
•如何找到自由与责任之间的平衡点?
•自由过度而导致无序,责任过重而导致束缚问题的讨论
•合理平衡自由与责任对于个体和社会的重要性
5. 人生意义的探寻
•对于不同人来说,人生意义是什么?如何找到属于自己的人生意义?•自由和责任在人生意义中扮演的角色和重要性
•通过克服困境、追求激情、建立人际关系等方式寻找并创造个体化的人生意义
6. 结论
•总结自由、责任与人生意义之间的关系和影响
•强调合理平衡自由与责任对于实现有意义的人生所必须具备的重要性•提出个体应该根据自身价值观和目标寻找并追求汇总灵感,实现对于人生真正有意义的追求
以上内容仅为简要提纲,具体展开后将能够更详细、全面地阐述《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这一主题。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小说以尼采的“永劫回归”论点开篇,引发了关于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的思考。

尼采认为,永远循环下去的生命是一场噩梦,而有限回归则具有积极的意义。

昆德拉在小说中通过托马斯和特丽莎的故事,进一步阐述了这一观点。

托马斯认为,只有一次经历等于没发生过,而多次重复后,当初的选择不一定是错误的。

这让我想到了囚徒困境,单次囚徒博弈必然会导致互相背叛,但多次重复博弈会促使双方采取互相信任的策略。

我认为,由于人们都知道生命的时间有限,所以都会努力让人生朝好的方向发展。

然而,在道路上面临的一个又一个选择,谁能确定哪一种选择对未来是正确的呢?有限回归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测试,帮助我们掌握正确的选择。

我愈发觉得,年轻时的试错是可以被原谅的,我们应以包容的心态而非苛刻的态度对待自己和他人,这样所有人都能活得更好。

“轻”与“重”是全书的主题之一。

在对待生活的态度上,托马斯的“轻”与特丽莎的“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在对待性与爱情上,托马斯认为性和情感可以分开,他可以一心一意地爱特丽莎,而与其他女人做爱只是一种消遣。

特丽莎则无法理解,她认为一个人不可能与自己不爱的人做爱。

这种差异在两人的成长经历中已经注定。

托马斯过着单身汉的生活,生活变得轻飘飘的,而特丽莎从小就想摆脱母亲的束缚,这使她的生活充满了沉重。

然而,当他们相遇并相爱后,轻与重的界限开始变得模糊。

托马斯为了特丽莎而改变,特丽莎则勇敢地追求自己的幸福,他们的生活变得越来越沉重。

但这正是生活的真实写照,因为遇到了对的人,我们会变得更加沉重和软弱。

关于媚俗的讨论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小说并没有给出媚俗的简单定义,而是通过一系列概念来阐述。

我认为,偏见就是媚俗,认为上帝神圣的不拉屎是媚俗,认为所有人都要遵从同一个价值观也是媚俗。

反之,以包容的心态看待问题,允许异己的存在,同时不盲从他人,就是不媚俗。

此外,小说还探讨了俄狄浦斯悲剧的寓意。

我曾经深信王阳明心学,认为只要内心是为了做正确的事,结果不正确也可以被原谅,甚至可以被推崇。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阅读感想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阅读感想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阅读感想在大学时代之前,我面对突如其来的“放纵”与“自由”无所适从,渴望向“轻”奔去。

而在阅读托马斯在“轻”与“重”之间的抉择后,我更能理解“重”的重要性。

昆德拉的笔触抽象深奥,在对人物情绪心理的表达中,常常牵引出哲理思想,使我能从细微处获得许多思考。

暂且不论“存在的轻与重”这一宏大命题,书中处处体现着矛盾对立的选择。

正如书中所说:“人类生命只有一次,我们不能测定我们的决策孰好孰坏,原因就是在一个给定情境中,我们只能做一个决定。

我们没有被赐予第二次、第三次或第四次生命来比较各种各样的决断。

”在四个主角的生命抉择中,我最有感触的便是关于“爱欲灵肉”“政治媚俗”与“非如此不可”的三个方面。

爱情的抉择:灵与肉主人公托马斯与特丽莎之间最大的矛盾是精神恋爱与肉体欲望的冲突。

托马斯将灵与肉分割,他追求“性友谊”,却又爱上了特丽莎。

托马斯的摇摆不定,是对“轻”与“重”的权衡,他既想要性自由,又想要爱情。

因此,在特丽莎突然离去时,他选择了回来找回特丽莎,在轻与重的抉择中,他选择了重。

然而,托马斯与特丽莎的爱是不对称的,特丽莎对托马斯的爱太过沉重,她将肉体看得很重,无法接受托马斯的观念。

她爱托马斯,却无法得到同等的回报,这份爱让她无所适从,整日被噩梦缠绕,至死方才解脱。

我不认同托马斯将灵与肉分割的观点,灵与肉在很多时候是无法分离的。

特丽莎成长在一个看轻肉体的环境中,她遇见托马斯,以为自己遇见了救赎,但她的观念与托马斯对立,她的爱让她陷入了自我怀疑。

我想,托马斯对特丽莎的爱或许是“非如此不可”的,正是这份爱情的“非如此不可”让托马斯一时选择了拾起“重”。

政治的抉择:媚俗与自我昆德拉在书中批判了“媚俗”,他认为媚俗是一种“矫情”,是对事物的过度美化和迎合大众的行为。

政治媚俗是他批判的重点,他认为政治媚俗会导致事物失去本来面目,使存在、自由、政治等陷入怀疑。

昆德拉笔下的人物都具有“反媚俗”的特质,托马斯不愿因政治原因而失去自我,拒绝在政治声明上签字。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的哲学思考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的哲学思考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的哲学思考引言《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是法国作家米兰·昆德拉于1984年出版的一本小说,该书以哲学的方式探讨了人类生活中的重要议题。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分析和思考《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一书所涉及的核心观点和主题。

1. 轻与重在这本小说中,作者提出了一个重要概念:轻与重。

他认为,生活有着片刻的轻松与喜悦,但也存在着各种重压和沉重感。

这个主题引发了人们对自由、责任、选择以及个体在社会环境下的角色等问题的深入思考。

2. 自由与责任书中描绘了主人公们在恶劣政治环境下追求自由的故事。

他们通过反抗权威、拒绝接受束缚来追求内心真实,并为此付出代价。

这引发了读者对自由是何等宝贵且需要付出何种代价进行深思。

3. 权力与欲望作者通过描述人物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讨论了权力和欲望带来的影响。

他指出,权力使人产生贪婪、背叛和欺骗的动机,进而导致生活中的痛苦和悲剧。

读者通过这个主题思考了权力与道德之间的关系,并反思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对权力的使用。

4. 爱与性小说中描绘了各种形式的爱情,如浪漫爱情、婚姻、情感勾搭等。

通过分析这种复杂关系,读者探索了爱与性如何影响人类行为、价值观以及人际关系模式。

5. 生命存在的意义《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让读者思考生命存在的意义和目的。

作者认为每个人都必须面对自己选择带来的后果,并以此建立自己独特的意义。

这一观点引发了关于存在主义和个体主义的重要讨论。

结论《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这本小说涉及到众多哲学思考领域。

通过深入分析书中所涉及到的主题,我们可以拓展我们对自由、责任、权力、爱情和生命意义等话题的理解。

这本小说引起了读者对自身价值观和生活选择的思考,并鼓励他们思考并追求更深层次的人类经验。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昆德拉》原文读后感赏析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昆德拉》原文读后感赏析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昆德拉》原文读后感赏析【作品提要】与妻子分居的外科医生托马斯因一次偶然的机会邂逅小镇酒吧女招待特蕾莎,两人很快陷入情网。

但随之而来的共同生活给两人带来焦虑与不安。

托马斯放荡的生活方式在特蕾莎软弱的“重压”下不情愿地改变,他陷入了承担特蕾莎的爱情和维护自己个人癖好的冲突之中。

一直将托马斯视为精神盟友的特蕾莎,终日生活在嫉妒的煎熬中,托马斯的不忠让她时刻担心自己会重新堕入“肉体的深渊”之中。

女画家萨比娜是托马斯的知心女友和情人,独特的个性和特殊的生活际遇使她在背叛的路上不能停步。

当一切都被背叛之后,她在怅然若失中体验到了生命之轻。

大学教授弗兰茨为了萨比娜而抛弃了无味的婚姻生活,最终得到的却依然是她的背叛,但他自信已从萨比娜那里得到了“赫拉克勒斯之帚”,将生活中所有的平庸都扫除掉了。

最终,托马斯和特蕾莎在“衰老”面前和解了——托马斯“老到”厌倦了各式各样的女人,特蕾莎终于在时间的帮助下赢得了“全部”的托马斯。

萨比娜选择将背叛进行到底,体验着生命之轻的美丽和失落。

弗兰茨在萨比娜的信仰的鼓舞下,毅然投入“伟大的进军”之中,为梦想献出了生命。

【作品选录】不解之词简编(第一部分)女人身为女人,并不是萨比娜选择的生存境界。

既然不是选择的结果,便算不上功绩也算不上失败。

面对一种强加给我们的状态,萨比娜想,就必须找到一种相适应的态度。

在她看来,对生来是女人这一事实进行反抗,与以之为荣耀一样,是荒唐的。

他们初遇时,一次,弗兰茨用一种奇特的语调对她说:“萨比娜,您是个女人。

”她不明白,他为什么会以哥伦布刚刚望见美洲海岸一样庄严的声调向她宣告这个消息。

后来她才了解,他特别强调说出的“女人”这个词,对他而言,不是用来指称人类的两种性别之一,而是代表着一种价值。

并非所有的女人都称得上是女人。

可是,如果萨比娜对弗兰茨而言是女人,那玛丽-克洛德,他真正的配偶,于他而言又是什么呢?二十多年前(那时他俩才认识几个月),她威胁他说,如果他抛弃她,她就自杀。

生命中的轻与重

生命中的轻与重

生命中的轻与重读《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有感人们常常感叹生命的沉重,活着总有一种不堪重负的感觉,而在《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这本书中,我领悟到:人生就是履行责任,背负重担,勇敢地担起生命之重。

书中提到“最沉重的负担同时也成了最强盛的生命力的影像。

负担越重,我们的生命越贴近大地,它就越真切实在。

”当我们不去背负重担的时候,这种没有任何责任和负担的轻松就是生命的空虚和空白。

作为人,这种轻松当然就是比沉重更不能承受的。

很多名人都曾说过:人最不能忍受的就是空虚。

背叛是轻、责任是重。

书中的主人公特蕾莎是一个生命之重的人。

她对爱情专注、对丈夫宽容、对事业执着、对善恶明断……,在种种道德规范之下艰难地活着,以至在那个没有美和真爱的时代,最后只能在一条狗的身上找到人间的牧歌。

既使在这种情况下,特蕾莎还满怀着内疚的心情检讨自己是否对他丈夫太苛刻?她始终恪守着自己的人生戒尺!在种种惶恐之下消耗着自己的生命。

与之相反,她的丈夫、她的好友则是生命之轻的一类人。

是一些飘浮在半空的人,他们没有任何责任和负担的约束。

她的好友萨比娜为了逃脱自己的责任和负担,背叛亲人、丈夫、爱情、祖国。

在一次次背叛当中,享受着没有责任而轻盈的生活。

但当一切背叛之后,生命出现了极度空虚。

最终压倒她的不是生命之重,而是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然而,书中的各种人物不管结局如何,在他们身上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反对俗媚。

俗媚是轻、脱俗是重。

在生活中,俗媚与脱俗是两个完全没有界限的概念。

俗与不俗,仅在一念之间。

也许,一个事物,极少人拥有它时,自然超凡脱俗,但当自以为脱俗的人多了,自然就变得俗不可耐了。

因此,一个人不可能做到绝对意义上的“脱俗”。

在俗与不俗的较量中,很多人会选择俗媚的轻松。

但权衡之下,我们更应该承受脱俗的重量,至少生命的载重量完全大于脱俗的重量。

相反,“当负担完全缺失,人就会变得比空气还轻,就会飘起来,就会远离大地和地上的生命,人也就只是一个半真的存在,其运动也会变得自由而没有意义。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心得体会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心得体会
动和充满爱意的眼神。当他们面对死亡时都是毫不思索的爱护对方,而 不是想托马斯只为满足自己的私欲,把她们都当成了工具而不是爱人。 但特蕾莎为什么最终还是情愿和他在一起,我是不明白的。假如一个男 的对女的说:我爱你,女的说:对不起,我已有男伴侣了。莫非继续说: 我知道,但我依旧爱你。此时人们会说好痴情的男人。而假如是一个女 的对男的说:我爱你,男的说:我已经有女伴侣了。女的继续说:我依 旧爱你。人们就会说不要脸的小三。为啥世界对待男女这样不公平。正 因为这样确定特蕾莎觉得是可以谅解的,因为这是被世界默认的。但世 界虽然默认,你也有自己的思想,你可以抵抗,可以拒绝,可以 say good bye.与其独守空房浪费青春还不如做点有意义的事,只为不虚度自己的 生命。因为你不是为他而生,你也有自己存在的价值,而且应当实现自 己的价值。由此看来,特蕾莎的悲剧也不全是托马斯造成的,最大的缘 由还在自己,因为不会把握自己的命运。只是听天由命,也是最大的绝 望吧。无耐!
路口,站在寓所的窗口茫然地望着对面楼房的墙,他内心深处却反复
了油脂的篮子里的孩子,偶然漂到了他的床榻之岸”,他对柔弱的特蕾
重复着一句贝多芬的乐句:非如此不行!为何“非如此不行”?这可能
莎有着深刻的怜悯和“无法表达的爱”。另一方面,他又不愿放弃以往
就是他灵魂深处的声音。在特蕾莎离开他的最初几天,他一个人流浪
真实地面对自己的内心,不畏困难,不向命运低头。因为只有这样的非
上便背负起一个女人全部的爱的重量和责任,这重量使他不堪重负,
如此不行,我们才能不断前进,才能感受到“重”中有“轻”,“轻” 不断地下坠,下坠,像一片空中漂浮着的飞絮被雨水打湿,坠入地面,

第2页共5页
本文格式为 Word 版,下载可任意编辑
典型的背叛者。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经典语录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经典语录

从现在起,我开始谨慎地选择我的生活,我不再轻易让自己迷失在各种诱惑里。

我心中已经听到来自远方的呼唤,再不需要回过头去关心身后的种种是非与议论。

我已无暇顾及过去,我要向前走.——米兰·昆德拉《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自学者和学生的区别,不在于知识的广度,而在于生命力和自信心的差异——米兰昆德拉《不可承受的生命之轻》迷途漫漫,终有一归。

——米兰昆德拉《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要活在真实中,不欺骗自己也不欺骗别人,除非与世隔绝。

一旦有旁人见证我们的行为。

不管我们乐意不乐意,都得适应旁观我们的目光,我们所做的一切便无一是真了。

有公众在场,考虑公众,就是活在谎言中。

——米兰昆德拉《不可承受的生命之轻》跟一个女人做一个爱和跟一个女人睡觉,是两种截然不同,甚至是几乎对立的感情。

爱情并不是通过做一个爱的欲望(这可以是对无数女人的欲求)体现的,而是通过和她共眠的欲望(这只能是对一个女人的欲求)而体现出来的。

——米兰·昆德拉《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爱情一旦公之于众会变得沉重,成为负担。

——米兰昆德拉《不可承受的生命之轻》负担越重,我们的生命越贴近大地,它就越真切实在。

——米兰.昆德拉《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柏拉图《对话录》中的著名假说:原来的人都是两性人,自从上帝把人一劈为二,所有的这一半都在世界上漫游着寻找那一半。

爱情,就是我们渴求着失去了的那一半自己。

——米兰昆德拉《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第一次的背叛是不可挽回的。

它引起更多的背叛,如同连锁反应一次次地使我们离最初的背叛越来越远。

——米兰昆德拉《不可承受的生命之轻》在这个世界上,一切都预先被谅解了,一切也就被卑鄙地许可了。

——米兰·昆德拉《生命不能承受之轻》大学越来越多,学生也越来越多。

为了获取文凭,他们得找到论文题目。

题目是无限的,因为一切都可以论述。

档案馆里堆得那一捆捆发黑的论文,比墓地还要惨,即便到了万灵节,也不会有人去看一眼。

文化就在大批的制造,言语的泛滥,数量的失控中逐渐消亡。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书笔记生命的轻重自由的追求与困境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书笔记生命的轻重自由的追求与困境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书笔记生命的轻重自由的追求与困境《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书笔记生命的轻重自由的追求与困境《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是一部由米兰·昆德拉所著的小说,通过对三位主要人物的生活和思考的描写,深入探讨了生命的价值、自由的追求以及生活中的困境。

本文将从其中几个重要主题入手,探讨生命的轻重以及追求自由时所面临的困境。

一、轻与重的冲突小说的标题“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已经为本书的主题定下了基调,作者试图通过对生命的轻与重进行对比来展现人们生活中的苦恼和挣扎。

小说中的主人公,尤其是汤姆亨尼斯和特蕾莎两人,都试图通过追求生命的轻松和解脱来逃避生活中的困境。

然而,他们的选择常常带来更多的痛苦和内心的纠结。

正如书中所言:“生活只有轻重之分,没有对和错。

”这种相对化的观点反映了人们常常陷入自我价值和真实世界的冲突中。

二、追求自由的困境小说中的三位主人公分别对自由有不同的追求,但他们都面临着困境和选择。

弗朗茨对权力的追求导致了他的生活陷入了一片黑暗,尽管他享受着权力的自由,但他内心却常常感到孤独和空虚。

另一方面,特蕾莎对爱情的追求让她陷入了与真实世界的冲突。

她想要在爱情中找到自我,但最终却失去了自我。

而汤姆亨尼斯则在道德和自由之间游走,他选择了道德,但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这些追求自由的困境使读者不禁思考,什么是真正的自由?通过选择什么样的追求,我们才能获得更富有意义的生活?三、生命的价值正如小说中的定档一章所述:“人是一种我们无法达到的意念。

”生命的价值是难以捉摸和评判的。

书中的人物也在不同的阶段对生命的价值有不同的认识。

在面对死亡时,他们不得不重新审视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特蕾莎对生活的绝望以及她决定采取的极端行动体现了她对生命价值的质疑。

而汤姆则在战争中体验到了生命的脆弱与无常,他通过对小事的感受以及对生活的热爱重新找回了对生命的尊重与思考。

四、追求幸福的困境在小说中,每个人物对幸福有着不同的理解和追求。

“灵与肉”的叩问——试析《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的主题

“灵与肉”的叩问——试析《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的主题
关键 词:性 ;灵与 内;分 离;精神 放逐 中图分类号:I0. 16 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7 - 5421)0. 0.3 63 4 6( 1 30 40 0 0 超过三次;也可 以常年去看 同一个女人 ,但两次 幽会 问至少 得相 隔三 周. “ 这样 的方式让 托 川 马斯既能保持和老情人不断线 ,又能拥有许多露
他们带来安慰,特蕾莎不再像以前那样叫喊二 、 灵 与肉 的不可调和 1 .托马斯 :安 守分 离 在 作者笔下 .托马斯是 一个 典型的灵与 肉二 “ 元对 立者 在他 看来 ,。 . 跟一 个女人做 爱和 一 个女人 睡觉 ,是两种截 然不 同,甚至几乎 对立的 感情 。爱情并不是通 过做爱 的欲望 ( 这可 以是对 无数 女人 的欲求 )体现 的 .而是通过 和她 共眠的 欲望 ( 这只 能是一个女人 的欲 求) 而体现出来的. " 托马斯看来 ,做爱只代表 性,而睡觉才代 ’ 在
家萨 比娜是托马斯念念不忘 的情人 。
其 中, 首先给我们 留下深刻 印象 的是托马斯
提 出的 。 性友谊 ” 则.他常对情人们说 : 原 谁无 感情投入 ,谁 就无 权干涉对方 的生活和 自由,惟 有这种 关系才 能给 对方带来 快乐. 为 了确
保 。 性友谊”永远不在爱的侵略面前让步,就算
是去看老情人 ,他 也要隔上好一 阵子 。他 认为这
种方 式无懈可 击,并且对朋 友炫 耀他的 。 三 原
者。因此,深受 “ 恩惠 的特蕾莎不具有公开反
抗 的权利 ,只能进行消极 的反抗 .她把噩梦告诉 了托 马斯 ,但托马斯仍然我行我 素.特蕾莎甚至
则 : 以在短 时期 内去会 同一个 女人 , 绝不要 可 但 收稿 日期:2 1 —0 一O 01 4 4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存在与责任的哲思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存在与责任的哲思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存在与责任的哲思一、介绍《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是法国作家米兰·昆德拉的著名小说。

本书主题围绕着存在哲学和责任问题展开,探讨了人们在现代社会中对于生命和自我意义的追求。

本文将为您详细介绍这部小说以及其中涉及到的哲学思想。

二、小说概述《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以两个主要人物--图马斯和特蕾莎为中心展开故事。

图马斯是一位背负着道德责任感和守则的医学工作者,而特蕾莎则是一个自由而无拘束的艺术摄影师。

他们在社会变革和政治动荡的背景下相遇,并试图寻找自己的存在和生活的意义。

三、存在哲学思想解析1.存在与自由:书中揭示了个体如何在社会压力下保持独立性和自由意志。

通过图马斯和特蕾莎的对比,作者表达了个体面对社会规范时所面临的选择和自我认同的困境。

2.身份与责任:小说中探讨了个人在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其对于自身责任的感知。

图马斯过于重视自己作为医生的职业道德,特蕾莎则追求个体自由和放纵,两者之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作者通过这种对比来探讨每个人在面对责任时如何抉择和应对。

3.爱与性:小说中也涉及到了爱情与性欲之间的关系。

作者引发读者思考性行为与爱情之间是否必然有联系,以及它们对于个体幸福和满足感的影响。

四、思考与启示《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带给我们一系列哲学上的思考和启示:1.生命是无法承受轻浮和漫不经心对待的,每个人都应该对自己的存在负起责任。

2.个体存在是复杂而多维度的,在面临社会规范和道德准则时需要权衡利弊并做出合适选择。

3.自由意志是珍贵且宝贵的,但我们也要意识到自由的同时需要承担相应的责任。

4.爱情和性欲是存在于人类本性中的两个方面,需要在个体与社会之间找到平衡点。

五、结论《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以其深刻的哲学思考和对人类存在意义的探索而著称。

通过这部小说,我们思考生命、责任和自由等问题,并从中汲取智慧以指导我们自己的生活方式。

希望本文能够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全面的了解和认识,以启发更多关于存在与责任的深入思考。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第一部《轻与重》读1——一个怎样的世界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第一部《轻与重》读1——一个怎样的世界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第一部《轻与重》读1——一个怎样的世界《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第一部《轻与重》读1——一个怎样的世界对于世界,一个人是看不清的。

但一个人可以看清自己,可以看清与自己并存的个体。

可以的意义在于允许“并非如此”的存在,世界对于一个并非能看得清的人而言,不过是一团糟。

从这一意义出发,世界的存在,对于一个人而言,意义不惟活着的依赖,当然,对于多数人而言,事实上,世界只具有依赖性;世界的更重要的意义是让一个人看得清。

人的生命存在,是这个世界上的惟一特殊,正是这一特殊性,世界显示了它的这一意义。

如果不是这样,世界对于人的存在,一如对于动物和植物一样,因为,对于动物和植物,世界只是一种生命的依赖,世界给予它们提供的是从生到死物质存在的保证。

这种保证是世界本身的品质所在,它永远是一种混沌体,世界的混沌状态对于一切生命而言,提供了无知存在的环境。

在这个环境下的生命存在,不过是一个从生到死的过程,而这过程的本性是无知,这与世界的本质是相符的。

但世界在为一切生命提供如此依赖环境的同时,锁定了一个生命存在的前提,有生有死,一切生命都不可违逆它存在的这一前提。

这是整个生命的世界,包括人。

但世界允许人的生命存在的特殊性,我们不妨可以这样说,世界对于人的这一允许,是对人的一种惩罚。

世界允许人的特殊存在,意味着世界允许人去看清它,而看清世界,只能从看清自己看清与自己并存的无数个体开始。

这个看清的过程,从人的生命存在的积极意义看,是发现和寻找自我生命存在的快乐和幸福,但实际上,正是由于看清,导致了人的生命存在的痛苦和不自在。

人类的痛苦从最终解释看,来自于自觉地抛弃了浑然不觉,人类沿着看清世界的方向越走越远,痛苦和灾难就越来越沉重,而这种痛苦和灾难,全部来自于人类存在自身。

从这个意义看,世界为人类提供了它的特殊存在。

也可以这样说,世界的意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对于一切生命存在的所赖,这是广义的世界,而对于人类的存在,世界是狭义的。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第三部《不解之词》读9——活在真实里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第三部《不解之词》读9——活在真实里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第三部《不解之词》读9——活在真实里《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第三部《不解之词》读9——活在真实里弗兰茨选择了“活在真实里”的人生。

真实!真实是什么?当年,弗兰茨不爱玛丽-克洛德,但他面对着这样的一个“真实”:他俩才认识几个月,她威胁他说,如果你抛弃工,我就自杀。

这一吓,把弗兰茨迷惑住了。

她并不那么讨他喜欢,但她对他的爱在他看来无与伦比。

他自觉配不上如此伟大的爱情,而对这份爱,他认为应该深深地低下头来。

这是二十年前,出现在弗兰茨生活里的真实:玛丽-克洛德对他的伟大爱情的真实。

弗兰茨尽管不喜欢她,但他还是在玛丽-克洛德的爱情面前,低下了头。

弗兰茨这一次,活的是玛丽-克洛德的“真实”里,为了在这样的真实里活着,他牺牲了自己。

这种真实,对于弗兰茨而言,不属于他的真实,但这不属于他的真实出现在他的生活里,他怎么办,服从于他人的真实,从而活在其中。

这叫不叫活在真实里?难道说,弗兰茨当年认为应该向玛丽-克洛德的伟大爱情低头不是真实的吗?至于他的牺牲,也是真实的。

但这个真实,是别人的真实,弗兰茨活了他人的真实里。

现实世界里的很多人,也都像弗兰茨一样,活在他人的真实里。

他的真实,对于一个人而言,是真实吗?二十年后,弗兰茨爱上了萨比娜,他瞒着妻子和萨比娜在一起。

他和萨比娜的真实,更重要的是他爱上萨比娜的真实,让他看清了这二十三年来有婚姻生活里的重压,他耐着性子以善相待他的婚姻。

现在,弗兰茨想自己不应该再瞒着玛丽-克洛德,一次又一次欺骗她参加代表会或者出去讲学,在他看来,这不属于真实的生活。

在他看来真实的生活应该是,把这一切告诉玛丽-克洛德,光明正大地和萨比娜在一起,甚至和她结婚,把自己的爱情公开。

这是什么样的真实?是弗兰茨自己的真实:他的确很爱萨比娜,他的确很想和萨比娜在一起,他觉得和萨比娜一起生活,光明正大地生活在一起,和现在相比,这才是真实。

这就是说,真实的另一种是属于自己的真实。

其实应该是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这是真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外名作赏析
摘要:米兰・昆德拉的作品总是充满着哲学形而上的思索,探究着人类的根本生存困境。

下面以《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为例,托马斯在轻飘与沉重的生活之间的徘徊,特雷莎对灵肉和谐的天堂牧歌式爱情的追逐,他们各自走在一条无法停止的生命之路上,这其实也是整个人类的根本困境。

关键词: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轻与重;牧歌;背叛;在路上
关于《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的主题,书中作者已经阐述,如:媚俗、背叛、灵肉、遗忘等等,在这里不再一一赘述。

我只想谈一下书中各主人公如何走在各自的生命主题之路上,无法自拔。

1、在路上的托马斯——
—轻与重
在《小说的艺术》一书中,昆德拉说:“在我的小说中,探索自我意味着抓住其生存问题的实质,抓住它的生存暗码。

在写《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时,我发现了这种暗码,或者说构造人物的某些关键语词。

对于特雷莎来说有:肉体、灵魂、晕眩、虚弱、牧歌、天国。

对于托马斯来说有:轻、重。

”①
在托马斯的思想中,他的“性友谊”原则抛弃了原本的价值观念,无疑是具有形而上的深刻意义的,“促使托马斯追逐女性的不是感官享乐(感官享受像是额外所得的一笔奖赏),而是征服世界的这一欲念(用解剖刀划开世界着横陈的躯体)”②托马斯正是通过发现这种神秘,达到认识世界、征服世界的目的,从而窥探出上帝的秘密(一种共同的永恒的真理),他的天国正是建立在这种认识之上的。

所以,要他放弃他的众多情人,就如同要他放弃看足球比赛一样的可笑。

他和特雷莎之间的爱无疑是美好的,但也很累人:“他总感到自己有罪,得为自己开脱,请对方原谅。

使得自己陷入了双重罪恶之中,毫无出路:在情妇们眼里,他带着对特雷莎之爱的罪恶烙印,而在特雷莎眼中,他又烙着同情人幽会放浪的罪恶之印。

”③
既然如此,那么为什么托马斯就是不能放弃特雷莎过着完全符合他理想的自由轻松的生活呢?托马斯代表了放弃传统价值,放弃责任义务等约束的生命的“轻”的状态,而特雷莎代表着传统的灵肉价值约束的生命的“重”的状态,即使托马斯在企图以探索未知生命的名义追逐着“生命之轻”,却仍然摆脱不了维系生命存在的“重”,这种“生命之重”是负担,更是诱惑,可以说,正是特雷莎维系着托马斯与现实社会联系。

如心理学家弗罗姆在《逃避自由》一书中阐释的那样:人在获得了“自由”,也就是实现了生命之轻”的同时,又会产生一种巨大的被人群所抛弃后的恐惧感,于是就会在得到“自由”后反而主动地逃避“自由”,归根结底,因为人是文化的产物。

托马斯渴望的是轻飘飘的没有任何约束的生活,他可以不在乎世俗的伦理道德和价值观念,与二百多个女人发生性关系,很多甚至是有夫之妇,且绝大多数是露水情缘,这样一个人,怎么会被社会接受?如萨比娜所说“在媚俗之王国,你会是个恶魔。

在任何一部美国片或俄国片里,你都只能是那种让人嫌恶的角色。

”即使作品中没有明确的说明,也可以想象是非常孤独的,他站在整个社会的对立面上,在作品最后,托马斯在乡村开始宁静的生活,在梦中梦到自己一直追寻的娴静的姑娘,这不能不说是托马斯对特雷莎追求的牧歌生活的回归。

所以,因为特雷莎,托马斯才没有完全与整个世俗社会脱节,才没有完全被整个世俗社会抛弃,才使得他确实感到自己真实地活着。

但是,托马斯毕竟不愿意完全为了特雷莎而放弃自己的生存准则,所以,他的一生是始终在轻重之间徘徊的,当他停止向上飞升而认同整个社会时,他的生命便终止了。

2、在路上的特雷莎——
—牧歌
在身体日益轻飘的现代社会,特雷莎身上代表了已经失落了的灵肉和谐和唯一,所以,我把她定为执着地走在追寻天国牧歌的路上的形象。

“眩晕”和“虚弱”是特雷莎身上的关键词,也可以理解为在现实社会中天国牧歌的存在困境。

但是就是这样虚弱的特雷莎仍然在坚持着、对抗着。

首先是她对母亲肉欲世界的反叛。

“母亲坚持女儿和她都生活在没有羞耻的世界里,在这个世界里,青春和美貌了无意义,世界只不过是一个巨大的肉体集中营,一具具肉体彼此相像,而灵根本看不见灵魂”④。

她的对抗开始只能通过长时间的在镜中窥视自己,从中剔除母亲的影响,“这是一场和母亲的战斗。

这是一种要有别于其他肉体的渴望,渴望在自己的脸上看见从船肚子里出来的船员重见天日时闪现的灵魂。

”⑤所以,在结识了象征另一个世界的托马斯后,她毅然离开母亲的世界。

其次,进入丈夫托马斯的世界后,由于托马斯的不忠,特雷莎又陷入自己的灵魂被忽视而肉体与众多女人等同的困境,面对托马斯的强势,虚弱的特雷莎只能拿起“虚弱”这一有利武器,利用托马斯的怜悯来对抗。

时时眩晕,需要托马斯的扶持,睡梦中紧紧握着托马斯的手,并以噩梦控诉着托马斯,使得托马斯自己充满犯罪感。

造成的结果就是托马斯再也离不开特雷莎。

即使最后,托马斯在梦中找到了那位“娴静”的女人,他一生所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中的“在路上”主题
□山东大学赵静
42
中外名作赏析
渴望的爱情的“非如此不可”,但是“他想象着他和梦中的女人生活在一个理想世界。

特蕾莎在他们别墅打开的窗子下路过。

她孤独一人,停在人行道上,远远地,向他投去无限悲哀的目光,而他,则不能承受这样的目光。

又一次,他在自己的内心感到了特雷莎的痛苦!又一次,他成了同情的俘虏,堕入了特雷莎的灵魂……”。

⑥可见,特雷莎还是以自己的方式将托马斯留在自己的身边,拉回自己的价值观念中。

再次是特雷莎对小狗卡列宁的爱,代表了真诚无私的爱,代表失落人间的牧歌,是特雷莎在现实中失望后的补偿。

因为卡列宁对肉体与灵魂的两重性一无所知,所以与卡列宁在一起时,特雷莎感到非常快乐、安宁。

由此特雷莎甚至梦到托马斯死去后变成了小兔子,但是她的心里却充满了幸福,感到“已经到达了想去的地方,不必再逃跑了”。

因为这时的托马斯是那么的虚弱,永远地在特雷莎的怀中,不会渴望灵肉分离的情感,这样单纯的爱是特雷莎一直渴望的。

其实,这份追求的执着,同样是特雷莎不可选择的宿命,她也想认同托马斯,使自己的身体轻飘起来,但是唯一的一次无爱性尝试却使她陷入更大的惶恐和困境,所以,她只能承受现实给她的巨大失落,走在命定的追寻天国牧歌灵肉合一的路上。

综上:在本书中,我所体会到的便是人物这种“在路上”的情结,托马斯看重身体的轻与同特雷莎沉重的爱的矛盾徘徊,特雷莎坚持灵肉合一却离不开灵肉二分的托马斯的痛苦挣扎,这些困境看似是他们自己的选择,其实是他们“非如此不可”的悲剧宿命。

如同西西弗斯,看似在做一件重复的无意义的工作,却正是这份重复和无意义,赋予了行动本身以反抗命运的积极意义。

他们也是,生命不是非此即彼的简单选择,表面上他们一直在重复他们生命的主题,但本身也因为他们在重复中的抗争而具有了意义。

他们注定一直在追寻的路上无法停止,其实人类何尝不是如此。

注释:
①米兰・昆德拉著,唐晓渡译《小说的艺术》,作家出版社1992年版,第30页。

②③④⑤⑥米兰・昆德拉著,许钧译《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年版,第238-239、35、56、56、284-285页。

参考文献:
[1]捷克]米兰・昆德拉著,许钧译《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年7月版。

[2][捷克]米兰・昆德拉著,唐晓渡译《小说的艺术》,作家出版社1992年版。

[3]李凤亮著,《诗・思・史:冲突融合—米兰・昆德拉小说诗学引论》,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

[4]李凤亮著,《沉思与怀想》,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摘要:刘鹗的《老残游记》被鲁迅称为“清末四大谴责小说”之一。

是作者根据自己的所见所闻写成的一部脍炙人口的佳作。

作家走进作品,体悟身世之感,抒写家国之忧,痛苦沉思着国家和民族的历史道路,展现了一个太谷学人的情感世界。

本文将从刘鹗其人,其文,其志等方面作出评析。

关键词:刘鹗;《老残游记》;太谷学派
一、刘鹗其人
刘鹗(1857—1909),字铁云,号洪都百炼生,江苏丹徒人。

他出生于一个开明的知识分子家庭,父亲刘成忠是清廷河南汝光道台,擅长数学、医学及治河等杂学。

刘鹗自幼聪颖过人,四岁就从二姐识字,读《唐诗三百首》;七岁从博学的丹徒名儒赵君举读书,修习举子业。

刘鹗小时除读四书五经及八股之外,也随父亲学水利、历算、医学、兵法、词章,纵览百家,旁及佛老。

在当时,通过科举考试博取功名是读书人的正途,刘鹗虽然出身官僚家庭,但对此并不热心,他二十岁参加南京乡试,落榜而归,他赋诗说:“战报刘蕡北,游增杜牧狂”。

①以唐代名士刘蕡下第自比,以晚唐杜牧的诗才自负。

三十岁,再次去参加乡试,没有终场就放弃了。

刘鹗虽然对仕途功名不感兴趣,但他对数学、医学、水利等有实用价值的知识却学得很认真。

光绪二年(1876)至光绪十四年(1888),刘鹗曾在淮安开过烟草店,在上海办过印书局,成为我国私人第一家石印书局,虽都因亏本而关闭,但可以看出刘鹗对工、商实业的注意。

他也曾正式挂牌行医,虽然不那么成功,却留下了《要药分剂补正》和《人命安和集》两部与医药有关的著作。

刘鹗三十四岁时,赴郑州投效河工,向当时负责治理黄河泛滥的总督吴大澂呈说了自己的治河主张,受到重用;
残生残世抒壮志
——
—评刘鹗和他的《老残游记》
□唐山师范学院初等教育学院周予
4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