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21课《古诗三首》教学设计、说课稿、课堂作业及课后作业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 第21课 古诗三首 教案
【创新教案】21《古诗三首》教学设计教学设想:1.《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通过研读探究,让学生在学习中发展能力,陶冶情趣。
2.《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
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40分钟时间,让学生多读,并且积累词句,减轻学生负担。
教学目标:1.结合工具书,自学古诗,了解古诗大意。
2.诵读古诗,读悟结合,体会诗人丰富的情感,感受诗歌彰显出的博大人性美。
3.课内外相结合,激发学生对唐诗的兴趣以及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之情。
教学过程:一、破题而入,简析背景.1.读诗题师:告诉老师,诗题中的“塞”指什么?生:关塞、边塞师:从诗题中你知道这首诗应该是写什么内容的吗?生:反映边塞生活或战事诗。
2.简单介绍边塞诗课件出示:在唐代,有一批诗人(如高适、岑参、王昌龄、王维、李益等)十分擅长描写边塞征战生活,后人称他们为“边塞诗人”,形成了所谓的“边塞诗派”,边塞诗是唐代这个诗歌大国的一束奇葩。
在边塞诗中,有《出塞》《前出塞》《塞下曲》《塞上曲》等众多的边塞诗,我们今天学的王昌龄的《出塞》是众多边塞诗中的极品,被尊为唐代七绝的压卷之作。
3.简介当时的历史背景师:我国在秦、汉时代便修筑长城防御匈奴入侵。
匈汉的战争自秦起,至汉,至唐,一直没有间断,在阴山一带,匈奴据此而常常入侵中原。
4.师:看到边塞,你想到什么?生1:大漠、烽烟、长城、黄沙……(自然环境艰苦)生2: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
(王维)生3: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王维)生4:战争、征人……(战争场面惨烈)生5: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古诗三首》说课稿+优质教案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古诗三首》说课稿+优质教案21 《古诗三首》说课稿一、说教材《古诗三首》包含三首经典古诗:唐代诗人王昌龄的《出塞》,唐代诗人王翰的《凉州词》,宋代词人李清照的《夏日绝句》。
王昌龄的《出塞》主要是慨叹边战不断,国无良将,体现出了诗人对战争胜利的渴望与期盼。
王翰的《凉州词》写艰苦荒凉的边塞的一次盛宴,描摹了征人们开怀痛饮的场面,表现了守边将士英雄豪迈的气概和旷达胸怀。
李清照的《夏日绝句》是一首借古讽今、抒发悲愤的怀古诗。
诗的前两句,语出惊人,直抒胸臆,提出人“生当作人杰”,为国建功立业,报效朝廷;“死”也应该做“鬼雄”,方才不愧于顶天立地的好男儿。
深深的爱国之情喷涌出来,震撼人心。
根据单元的语文要素,古诗特点及四年级的教学重点,我确定教学目标如下:1.认识“塞、秦”等8个生字,会写“塞、秦”等10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默写《出塞》《夏日绝句》。
3.能结合注释,说出诗句的意思,并说说读诗后的体会。
其中,教学重点是: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默写《出塞》《夏日绝句》。
教学难点是:能结合注释,说出诗句的意思,并说说读诗后的体会。
二、说教法学法说教法。
叶嘉莹先生曾在一个有关古诗吟诵与教学的讲座中说:“古人写诗,都是先吟后写的。
学诗,必须学习吟诵。
”古诗的平仄与押韵使其语言具有独特的音律美,只有通过抑扬顿挫、饱含感情的吟诵,才能对古诗有列深刻的理解与体验。
所以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主要引导学生采用多种方式吟诵,让他们体会古诗音律的美感。
2.说学法。
教学贵在引导学生发现规律,掌握方法,能“举一而反三,闻一而知十”。
在教师重点教读《出塞》的基础上,学生习得学法,总结古诗的学法,进而在吟诵的基础上分四大步骤自主学习《凉州词》《夏日绝句》:(1)解诗题,知诗人。
(2)懂诗意,悟诗情。
(3)巧背诵,多积累。
(4)读写结合,培养兴趣。
三、说教学过程这篇课文的主要教学环节分为以下四个部分:1.品读《出塞》,理解诗情。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21《古诗三首》说课稿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21《古诗三首》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古诗三首》是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包含了《望洞庭》、《峨眉山月歌》和《夜宿山寺》三首古诗。
这些古诗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具有深远的意义和价值。
通过学习这些古诗,学生可以领略到中国古代文学的魅力,感受到作者对自然、对生活的独特见解。
同时,这些古诗也富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在语文方面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对于古诗的阅读和理解也有一定的认识。
但学生在理解古诗的意境和抒发情感方面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善于引导,让学生能够深入体会古诗所表达的意境和情感。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三首古诗,了解诗文背景,理解诗文内容。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学会欣赏古诗的美,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古诗所传达的对自然、对生活的热爱,培养自己高尚的情操。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三首古诗,理解诗文内容。
2.教学难点:体会古诗所表达的意境和情感,感受作者的抒发技巧。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教学方法,鼓励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同时,我会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图片、音频、视频等,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内容,感受古诗意境。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图片、音频等素材,引导学生进入古诗所描绘的意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古诗,理解诗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抒发情感。
3.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互相交流,提高自己的理解能力。
4.说文解字:教师针对诗中的关键字词进行解读,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古诗。
5.情感体验:引导学生发挥想象,置身于古诗所描绘的场景中,感受作者的情感。
第21课《古诗三首》教学设计(部编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
部编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第21 课《古诗三首》教学设计【教材分析】这三首古诗是小学四年级语文第七单元的第一篇精读课文。
这组教材围绕“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一专题进行编排,都是关讲于历史上英雄的豪迈气节的。
《出塞》全诗反映了作者对驻守边疆的将士们久征未归的同情,表达了希望朝廷起任良将,早日平息边塞战争,使国家安定,人民生活幸福的思想感情。
《凉州词》这首诗没有直接描写战争场面的险恶,也没有具体叙述边疆生活的艰苦,而是从出生之前的饮酒写起。
诗中以生活的美好与战争的残酷做对比,抒发了人生感叹,尽管这首诗的格调是悲壮苍凉的,但不悲观绝望;诗人对生活充满热爱,对死亡并不畏缩,“醉卧沙场”一语尤其显示出豪迈的气概。
《夏日绝句》是南宋著名女词人李清照的诗歌。
一、二句“言理” ,从生为人杰、死作鬼雄两方面具体说明人生的价值和意义,襟怀高远,极富英豪丈夫之气。
三、四句将“楚汉之争”中的项羽故事,熔冶为诗,语带惋惜,弦外有音。
【作者介绍】王昌龄(698 —756),字少伯,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
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 。
其代表作有《从军行》《闺怨》《芙蓉楼送辛渐》等,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
王翰(生卒不详),唐代诗人。
字子羽,并州晋阳(今山西太原)人。
性格豪放,能文善诗。
与后来的大诗人杜甫很有交情。
他的诗流丽畅达,七绝《凉州词》是流传很广的名篇。
李清照(1084—约1151),南宋女词人。
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今属山东)人。
其代表作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
后人有《漱玉词》辑本。
今人有《李清照集校注》。
【教学目标】1.认识本课“塞、秦、征”等5 个生字,会写“词、催、醉”等10 个生字,理解“但使、飞将、欲饮、人杰”等词语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背诵默写古诗《出塞》《夏日绝句》。
部编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3.理解诗句的意思,再明白诗的大意。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21 古诗三首《出塞 》(教学设计)2023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21 古诗三首《出塞》(教学设计)2023教学内容本节课教学内容选自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21课古诗三首《出塞》。
该诗为唐代诗人王昌龄所作,是一首描写边塞战争和戍卒生活的七言绝句。
教学内容围绕《出塞》的诗歌背景、诗句解读、情感表达以及诗歌意境的领会展开,通过深入分析诗句,使学生理解作者对战争与和平的深刻思考。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出塞》,理解诗句的基本意义,把握诗人的情感。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学生能够掌握鉴赏古诗的方法,培养审美能力和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导学生体会戍卒的艰辛生活和诗人对和平的向往,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社会责任感。
教学难点1. 理解诗句中的历史背景和深层次情感。
2. 领会诗歌的意境,感受诗人的爱国情怀。
3. 学会通过诗歌鉴赏的方法,提升文学鉴赏能力。
教具学具准备1. 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出塞》的背景资料、插图及朗读音频。
2. 课本及辅助教材:包括《出塞》的原文、注释及相关解析。
3. 诗歌鉴赏指南:提供鉴赏古诗的基本方法和步骤。
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古代边塞的图片,引起学生对边塞风光和戍卒生活的兴趣,导入新课《出塞》。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出塞》,标记生词,尝试理解诗句大意。
3. 合作探究:分组讨论诗句中的难点和意象,分享各自的理解和感受。
4. 诗歌解析:教师详细解析诗句,讲解历史背景,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内容和情感。
5. 朗读感悟:学生朗读《出塞》,通过朗读体会诗人的情感和诗歌的节奏美。
6. 鉴赏活动:运用诗歌鉴赏方法,学生尝试对《出塞》进行评价和分析。
7. 总结提升: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要点,强调诗歌鉴赏的重要性。
板书设计板书设计简洁明了,突出《出塞》的诗句、主题和情感。
包括以下内容:- 诗歌标题《出塞》- 诗句及重点字词- 诗歌的背景介绍- 诗人王昌龄简介- 诗歌的主题和情感作业设计1. 背诵并默写《出塞》。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第21课《古诗三首》一等奖教学设计(教案)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第21课《古诗三首》一等奖教学设计(教案)教材分析:《出塞》是一首慨叹边战不断、国无良将的边塞诗,表达了诗人希望边关能够巩固、国家安全与统一能够实现的心情。
《凉州词》描写了守边将士出征前开怀畅饮、一醉方休的情景,表现了将士们英勇豪迈的气概。
《夏日绝句》是诗人经历了国破家亡,在南渡之后所写,全诗表达了诗人为国建功立业、报效朝廷的愿望,对项羽宁死不屈的高贵气节的歌颂以及对南宋统治者不管百姓死活,抛弃中原河山,南渡偷生的软弱行径的痛斥。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掌握一定的古诗学习方法,具有了一定的基础。
教学这首诗,一方面可以在熟读的基础上,使学生整体感知古诗的内容,理解一些关键词语的意思;一方面引导学生积累描写塞外戍边将士艰辛的诗句以拓宽学生的视野,增加学生的知识储备。
本课的教学重点可放在反复诵读上,引导学生感悟古诗内容,在读中体会诗的意境,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
还可以通过交流、研讨了解古诗的大意,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目标:1.正确认读、书写本课的生字、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出塞》《夏日绝句》。
3.能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说出自己的体会。
引导学生在积累诵读中培养语感,加深体验,提升审美情趣。
4.通过学习,激起学生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灿烂文化,为我国的悠久历史而骄傲自豪及热爱和平、渴望和平的思想感情。
养成主动诵读课外诗歌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1.正确认读、书写本课的生字、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出塞》《夏日绝句》。
教学难点:能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说出自己的体会。
课时安排:3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会认3个生字和1个多音字,会写3个生字。
2.引导学生朗读、背诵并默写《出塞》。
3.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1.同学们,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在平时的学习中,我们积累了不少的古诗,现在,老师想考考大家,看看这几句古诗,你们会背吗?(出示课件)2.同学们,这几句诗有什么特点吗?(都是描写边塞军旅生活)我们把这种描写边疆地区军旅生活和自然风光的诗,称之为边塞诗。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古诗三首》优质教学设计
第七单元【教材分析】1.单元主题:本单元课文主要是围绕“革命情怀”这个专题进行编排的。
主要由《古诗三首》《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两篇精读课文和《梅兰芳蓄须》《延安,我把你追寻》两篇略读课文组成,从不同角度讲述了名人成长的故事。
《古诗三首》其中《出塞》作者是唐代诗人王昌龄。
这是一首著名的边塞诗,表达了诗人希望起任良将,早日平息边塞战事,使人民过上安定的生活的愿望。
《凉州词》诗中以生活的美好与战争的残酷做对比,抒发了人生感叹,尽管这首诗的格调是悲壮苍凉的,但不悲观绝望;诗人对生活充满热爱,对死亡并不畏缩,“醉卧沙场”一语尤其显示出豪迈的气概。
《夏日绝句》一、二句“言理”,从生为人杰、死作鬼雄两方面具体说明人生的价值和意义,襟怀高远,极富英豪丈夫之气。
三、四句将“楚汉之争”中的项羽故事,熔冶为诗,语带惋惜,弦外有音。
全诗仅二十个字,连用了三个典故,但无堆砌之弊,因为这都是诗人的心声。
如此慷慨雄健、掷地有声的诗篇,出自女性之手,实在是压倒须眉了。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课文写的是周恩来少年时代的一件事,他耳闻目睹了中国人在外国租界里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从中深刻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立志要为振兴中华而读书,表现了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襟和远大志向。
《梅兰芳蓄须》讲的是梅兰芳先生在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时期,他为了表示对日本帝国主义的抗议和坚决不给侵略者演戏而把胡子留起来的事。
在日本强盗面前,宁可忍饥挨饿并且放弃自己的事业,也不给日本强盗演出。
《延安,我把你追寻》是一首新体诗,诗歌读起来琅琅上口,但要理解诗歌的内容,感悟诗歌的内涵,对学生来说,还是存在很大的难度。
教学时注意引导学生重在朗读,在学习课文时一定要分配充裕的时间进行多种形式的朗读。
2.单元重点:(1)关注主要人物和事件,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本单元的课文都是历史精典故事,这是本单元的语文要素,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只有反复朗读,才能感受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远大抱负。
2019~2020学年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古诗三首》表格式教案教学设计
(生听课件中范读)
(指名读,齐读,师范读。)
读得字正腔圆是学诗的第一步,我们还要读出诗的韵味,读出诗的感情,这就是要理解诗的意思。我们来说说学习古诗有什么好的方法?
3.师:现在请同学自由朗读这首诗,通过图文结合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诗中的字、词,不懂的字用“△”标出。
(二)感悟人心之悲。
1.从征人角度感悟。
“人”指什么人?(板书:同情征人)(唐代镇守边塞的士兵统称征人)
(1)想一想:白天军务繁忙,到了静夜面对边塞荒凉的关山和一轮明月,那些背井离乡,长途跋涉来驻守边关的征人们,会想什么呢?(家亲人)
(2)补诗句:(李颀诗:“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师:不知何处传来悠扬的芦笛声,引得征人直往家乡的方向望。他们望到了什么?
指名反馈
(3)师:多么动情的呼唤,多么强烈的期盼,但他们等来的盼来的却依然是“人未还”引读。此时月圆人却不圆他们会是什么样的心情?(悲伤)(板书:悲壮)
(4)指导读出感情。
(三)感悟历史之悲
师:这样的思念,这样的等待,是不是一年,两年呢?从哪里看出来的?
自秦汉以来,边关战事频繁,征人死伤无数。翻开历史的长卷,朝代变迁:我们发现从秦代到唐代中间隔着秦—汉—三国—晋—南北朝—隋—唐。这是悠悠千年的历史啊。
(生自由朗读学习古诗)
4.交流学习一、二两句。
在这两行诗中,有什么不懂的字词可提出来。
小组合作理解诗意:根据我们说的学习方法再读古诗,把理解的词放入诗中,用我们自己的话说说每句诗的意思。
5.反馈交流:在边塞看到秦汉时的明月,照着秦汉时的边关,万里出征的将士们仍未归还。只要汉代的飞将军李广还在,决不会让匈奴的军队越过阴山。
四年级语文上册:21《古诗三首》说课稿-优质课配套说课稿word版可编辑-2019人教部编语文
21 《古诗三首》说课稿一、说教材四年级语文上册:21《古诗三首》说课稿-优质课配套说课稿word版可编辑-2019人教部编语文根据单元的语文要素,古诗特点及四年级的教学重点,我确定教学目标如下:1.认识“塞、秦”等8个生字,会写“塞、秦”等10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默写《出塞》《夏日绝句》。
3.能结合注释,说出诗句的意思,并说说读诗后的体会。
其中,教学重点是: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默写《出塞》《夏日绝句》。
教学难点是:能结合注释,说出诗句的意思,并说说读诗后的体会。
二、说教法学法说教法。
叶嘉莹先生曾在一个有关古诗吟诵与教学的讲座中说:“古人写诗,都是先吟后写的。
学诗,必须学习吟诵。
”古诗的平仄与押韵使其语言具有独特的音律美,只有通过抑扬顿挫、饱含感情的吟诵,才能对古诗有列深刻的理解与体验。
所以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主要引导学生采用多种方式吟诵,让他们体会古诗音律的美感。
2.说学法。
教学贵在引导学生发现规律,掌握方法,能“举一而反三,闻一而知十”。
在教师重点教读《出塞》的基础上,学生习得学法,总结古诗的学法,进而在吟诵的基础上分四大步骤自主学习《凉州词》《夏日绝句》:(1)解诗题,知诗人。
(2)懂诗意,悟诗情。
(3)巧背诵,多积累。
(4)读写结合,培养兴趣。
三、说教学过程这篇课文的主要教学环节分为以下四个部分:1.品读《出塞》,理解诗情。
(1)有感情地朗读《出塞》,根据注释,初步了解诗句意思。
(2)小组内交流,检测自己是否已了解诗意。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自秦汉以来,明月始终高悬于边关要塞之上。
边防战事连年不断,万里出征的人久久不见回返。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只要有李广那样英勇善战的将领在世,就不会让胡人的骑兵越过阴山。
(3)品读《出塞》,感受其典型的情景、精炼的语言。
①品“秦时明月汉时关”。
抓住“关”字感受战争之久,想象戍守边关的战士,看到“秦时明月汉时关”引发的思乡之情。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21课古诗三首教案及备课资料
部编语文四上21课《古诗三首》教案及备课资料一、21课《古诗三首》教案教学目标1.会认“塞、秦”等4个生字,会写“塞、秦、征”等10个生字,掌握多音字“将”的读音和意思。
理解“飞将、沙场、人杰”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默写《出塞》《夏日绝句》。
3.借助课后注释及工具书,了解古诗大意。
边读边想象,体会诗人丰富的情感,感受诗歌的意境。
4.课内外相结合,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以及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之情。
重点诵读古诗,读悟结合,体会诗人丰富的情感,感受诗歌的意境。
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以及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之情。
难点了解古诗大意,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大意。
教学策略1.字词教学本课的生字教学,会认字有4个,要掌握的多音字1个,会写字10个。
读音方面:其中“项、雄”是三拼音节,特别注意“征”是后鼻音,不要读成前鼻音。
识字、写字方面:左右结构的字有“征、词、催、醉、雄、项”。
“催”是易错字,学生容易把单人旁写成双人旁。
记忆生字方面:可以采用两个熟字相加,如“工+页=项”;可以采用换偏旁的方法,如“摧——催”。
引导学生理解词语的意思时,放手让学生凭借课文中的注释,联系上下文进行自学,说说词语的大概意思。
2.阅读理解这三首诗前两首是边塞诗。
对于古诗的理解,要从“解诗题”开始,然后到“知作者”,接着是“明诗意”,最后是“悟诗境”。
学生要多了解诗的创作背景,感悟作者丰富的情感。
3.表达运用学以致用,学生学会通过注释,以及关键词了解诗意,快速融入诗中的意境,掌握学习古诗的方法。
学前准备1.预习提纲(1)搜集王昌龄、王翰、李清照的资料,了解诗人的生平,掌握文学常识。
(2)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借助注释或其他方法弄懂词语意思。
(3)再读课文,了解三首古诗的大意。
(4)在书上作简单的批注,初步体会到作者的丰富情感。
2.多媒体课件教学课时2课时。
第1课时《出塞》课时目标1.会认“塞、秦”等4个生字,会写“塞、秦、征、词”等10个生字,掌握多音字“将”的读音和意思。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21《古诗三首》第二课时(教案)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21《古诗三首》第二课时(教案)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学习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21课《古诗三首》中的第二首古诗。
通过学习,学生将深入了解古诗的韵律、意境和文化内涵,培养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鉴赏能力。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朗读并背诵古诗,理解诗句的基本意思,掌握诗中的关键词汇。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讲解等方式,引导学生感受古诗的韵律美,培养语感,提高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
教学难点1. 对古诗中某些生僻词汇的理解和运用。
2. 对古诗意境的深入领会和感悟。
教具学具准备1. 课文教材。
2. PPT课件,包含古诗原文、注释、译文及相关背景知识。
3. 录音机及古诗朗诵录音带。
教学过程1. 导入:回顾上一课时学习的内容,引导学生简要复述,引出本节课的学习主题。
2. 新课内容学习:- 朗读古诗:教师带领学生朗读古诗,注意语音语调,感受古诗的韵律。
- 讲解诗句:逐句讲解古诗的意思,分析关键词汇,帮助学生理解诗句内涵。
- 感悟意境:通过讨论、问答等形式,引导学生领会古诗所表达的意境和情感。
3. 互动环节:- 分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诗句中的难点和美点,分享个人理解和感悟。
- 朗诵展示:每组选取代表朗诵古诗,其他学生评价并给予建议。
4. 总结与拓展:-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要点,强调古诗学习的技巧和方法。
- 拓展活动:布置学生课后搜集相关古诗或诗人资料,准备下节课的分享。
板书设计板书将简洁明了地呈现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结构,包括:- 课题:《古诗三首》第二课时- 诗句及关键词- 诗句意思简述- 古诗意境及情感作业设计1. 背诵并默写本节课学习的古诗。
2. 根据诗句内容,绘制一幅描绘古诗意境的图画。
3. 搜集一首自己喜欢的古诗,并简要介绍其背景和特点。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多种教学手段,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和感悟了古诗的内涵和美感。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21课《古诗三首》大单元(教案)
《古诗三首》大单元(教案)一、教学内容《古诗三首》选自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本课包括《寻隐者不遇》、《池上》、《小儿垂钓》三首古诗。
通过对这三首古诗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古代诗人的思想感情,感受古诗的韵味,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三首古诗,理解诗意,背诵古诗。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体会古诗的意境美,激发学生对古诗的热爱之情。
三、教学难点1. 理解古诗中的生僻词汇和句式。
2. 体会古诗的意境,感受诗人的情感。
四、教具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图片展示古诗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入新课。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三首古诗,理解诗意,画出不懂的词语和句子。
3. 小组合作:学生分组讨论,互相解答疑难问题,交流学习心得。
4. 全班交流:每组派代表分享学习成果,教师点评、总结。
5. 朗读体会:教师示范朗读,学生跟读,感受古诗的节奏和韵律。
6. 诗意解析:教师讲解古诗中的难点,帮助学生理解诗意,体会诗人的情感。
7. 背诵古诗:学生齐声背诵三首古诗,巩固记忆。
8.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古诗的学习方法。
六、板书设计1. 课题:《古诗三首》2. 三首古诗的题目及作者3. 重点词语解释4. 古诗的意境及情感七、作业设计1. 背诵三首古诗,家长签字。
2. 选取一首自己喜欢的古诗,进行诗配画创作。
3. 搜集其他古诗,与同学分享,感受古诗的魅力。
八、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朗读体会等多种教学手段,使学生掌握了三首古诗的基本内容,感受到了古诗的韵味。
但在教学过程中,发现部分学生对古诗的理解还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针对性的指导。
同时,课后作业的设计还需更加注重实践性和创新性,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综合素养。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21.古诗三首《出塞》(教案)
《出塞》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出塞》是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21课《古诗三首》的第一首诗。
本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引导学生理解古诗的背景,掌握生字词,理解诗句的意思,感悟诗人的思想感情,学会通过朗读、感悟、想象等方式欣赏古诗,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学会本课生字词,理解诗句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了解《出塞》的背景,感悟诗人的思想感情。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感受古诗的节奏和韵律。
(2)借助插图、注释等,理解诗句的意思。
(3)通过讨论、交流,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2)引导学生热爱祖国,珍惜和平。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诗句的意思,感悟诗人的思想感情。
2.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四、教具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插图、注释等。
2. 学具:课本、笔记本、文具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古诗,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
(2)板书课题,简介《出塞》的背景。
2. 朗读古诗(1)学生自读古诗,注意读音、停顿。
(2)指名读,检查学生的朗读情况。
(3)教师范读,指导学生感受古诗的节奏和韵律。
3. 理解诗意(1)学生借助插图、注释等,自主理解诗句的意思。
(2)小组交流,分享各自的理解。
(3)全班交流,教师点评、总结。
4. 感悟诗情(1)引导学生关注诗中的意象,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教师点评、总结。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5. 总结拓展(1)引导学生总结本课的学习收获。
(2)推荐学生阅读其他边塞诗人作品,拓宽学生的文学视野。
六、板书设计《出塞》唐·王昌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七、作业设计1. 抄写并默写《出塞》。
2. 结合诗句,发挥想象,描绘一幅《出塞》的图画。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古诗三首》教案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古诗三首》教案一. 教材分析《古诗三首》是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的一篇课文,主要包括《望洞庭》、《峨眉山月歌》和《夜雨寄北》三首古诗。
这些古诗内容丰富,文字优美,富有诗意,能够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同时,通过学习这些古诗,学生可以提高自己的朗读、理解和审美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古诗阅读能力,他们对古诗的韵律、意境有一定的认识。
但学生在理解古诗中所表达的深远意境和作者的情感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引导他们深入理解古诗的意境和情感。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古诗的意境和情感。
2.过程与方法:通过感悟、品味、对比等方法,提高学生理解古诗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古诗、热爱传统文化的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古诗的意境和情感。
2.难点:深入理解古诗中所表达的作者情感和深远意境。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古诗所描绘的意境。
2.对比教学法:通过对比分析,帮助学生理解古诗中的意象和情感。
3.情感教学法:引导学生感受作者的情感,培养学生热爱古诗的兴趣。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包括课文内容、作者简介、意境图片等。
2.音乐:准备与课文相关的音乐素材。
3.图片:收集与课文相关的图片素材。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和音乐,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古诗的学习。
教师简要介绍课文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让学生感受古诗的韵律和意境。
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3.操练(10分钟)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对比分析三首古诗的意象和情感。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
4.巩固(10分钟)教师选取重点诗句,让学生反复朗读,加深对古诗意境和情感的理解。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古诗三首》优质教案+说课稿
第七单元【教材分析】1.单元主题:本单元课文主要是围绕“革命情怀”这个专题进行编排的。
主要由《古诗三首》《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两篇精读课文和《梅兰芳蓄须》《延安,我把你追寻》两篇略读课文组成,从不同角度讲述了名人成长的故事。
《古诗三首》其中《出塞》作者是唐代诗人王昌龄。
这是一首著名的边塞诗,表达了诗人希望起任良将,早日平息边塞战事,使人民过上安定的生活的愿望。
《凉州词》诗中以生活的美好与战争的残酷做对比,抒发了人生感叹,尽管这首诗的格调是悲壮苍凉的,但不悲观绝望;诗人对生活充满热爱,对死亡并不畏缩,“醉卧沙场”一语尤其显示出豪迈的气概。
《夏日绝句》一、二句“言理”,从生为人杰、死作鬼雄两方面具体说明人生的价值和意义,襟怀高远,极富英豪丈夫之气。
三、四句将“楚汉之争”中的项羽故事,熔冶为诗,语带惋惜,弦外有音。
全诗仅二十个字,连用了三个典故,但无堆砌之弊,因为这都是诗人的心声。
如此慷慨雄健、掷地有声的诗篇,出自女性之手,实在是压倒须眉了。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课文写的是周恩来少年时代的一件事,他耳闻目睹了中国人在外国租界里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从中深刻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立志要为振兴中华而读书,表现了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襟和远大志向。
《梅兰芳蓄须》讲的是梅兰芳先生在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时期,他为了表示对日本帝国主义的抗议和坚决不给侵略者演戏而把胡子留起来的事。
在日本强盗面前,宁可忍饥挨饿并且放弃自己的事业,也不给日本强盗演出。
《延安,我把你追寻》是一首新体诗,诗歌读起来琅琅上口,但要理解诗歌的内容,感悟诗歌的内涵,对学生来说,还是存在很大的难度。
教学时注意引导学生重在朗读,在学习课文时一定要分配充裕的时间进行多种形式的朗读。
2.单元重点:(1)关注主要人物和事件,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本单元的课文都是历史精典故事,这是本单元的语文要素,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只有反复朗读,才能感受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远大抱负。
2019~2020学年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古诗三首》表格式教案教学设计
读出语气。
(3)激情引读:回家是千百万征人萦绕心头上的梦啊!却只能化为一句——(引读)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2.从亲人的角度感悟
(1)过渡:征人在万里之外喋血沙场,在同一轮明月下他们的家人在做什么呢?
(2)想象说话:白发苍老的双亲,拄着拐杖,倚在门口,对远方的儿子说________。勤劳善良的妻子,干完农活,站在村口,对远方的丈夫说_________。孤苦年幼的孩子,对远方的父亲喊:________。
师:至秦至汉至唐,明月依旧,边关如故,多少征人尽望乡啊,依然是——(引读)
3“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这悠悠千年,月圆家不能圆,多少亲人望穿双眼,哭断心肠,依然是(引读)
体会诗人情感:一句“人未还”让我们尝尽了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痛苦。
写下这两行诗句,诗人王昌龄留下了眼看泪。这是什么样的眼泪?反馈并读出语气。
(是古代军歌的一种题目,出征到塞外的意思。)
3.你想到边塞看看吗?
欣赏图片。边塞给你什么样的感觉?(教师板书:《古诗三首》)
在学习在这首诗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诗人。
(出示课件——王昌龄照片、生平简介)
二、初读诗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
“塞、秦、征、还”
2.学习生字
“塞、秦、征”
师:到底诗人吟了什么诗,我们来听听看。
(生听课件中范读)
(指名读,齐读,师范读。)
读得字正腔圆是学诗的第一步,我们还要读出诗的韵味,读出诗的感情,这就是要理解诗的意思。我们来说说学习古诗有什么好的方法?
3.师:现在请同学自由朗读这首诗,通过图文结合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诗中的字、词,不懂的字用“△”标出。
2019年部编(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21 古诗三首 说课稿【精品】
《凉州词》说课稿一、教材说明我所执教的第五单元的最后一课,古诗二首的第一课时,《凉州词》是一首边塞诗,写的是边塞将士出征前开怀畅饮,一醉方体的情景,诗歌慷慨激昂,豪情满怀,表现出当时战争的残酷,无常和频繁,反映将士们生活的悲惨、痛苦。
体现了盛唐边塞诗的特点,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1、学生2个生字,练习写好6个汉字。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3、通过读这首古诗,感悟边关将士悲苦的生活。
教学重点和难点是品读悟诗情。
二、说教法我从四个方面设计教学流程:首先,用音画导入根据乐曲想象情境,联想相应的诗句,从而揭题,让学生走进文本,其次,让学生合作学习、探究、自读互读诗歌。
说出诗的意思并质疑,让学生感知文本。
然后根据学生的质疑,引导学生悟情,引导学生抓住与酒杯有关的几个词启发学生思考:为什么在征人眼中只有这红红的葡萄酒,而别无他物,进而引导学生想想:战士们喝酒有什么特殊的含义挖掘文本,让学生把自己当作这位出征的战士,出征前你会对父母、妻儿或自己说些什么?面对此情此景,你有什么感受悟战争的残酷,悲苦达到悟诗情,突破本节课的重难点。
最后,通过背诵其他的边塞诗和向学生推介有关的边塞诗的诗句让学生课外去收集进一步的巩固和体会边塞的特点。
三、说学法在这节课中我所采用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充分地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教师答疑问难,让学生放开地说,大胆地想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想象能力,并通过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悟情,师生互动完成教学目标。
四、课后反思这节课基本上完成了教学任务,但还有很多不尽人意的地方,其表现在教师在设问时还缺乏对学生情的调查,有些问题学生回答时是似而非,有的是答非所问,其二,学生的见识较少,在引导品读悟情时挖掘的不够深,在不得已的情况下只有老师代答,再一个由于时间紧,学生的带着感情的诵读不够充分,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力求做到尽善尽美。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21课·古诗三首·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21课·古诗三首·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本课为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21课《古诗三首》的第二课时,主要学习三首古诗《寻隐者不遇》、《枫桥夜泊》和《泊船瓜洲》。
通过对古诗内容的讲解、意境的体会以及作者情感的解读,让学生深入理解古诗的韵律美、意境美和情感美,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并背诵三首古诗,理解诗中的重点字词和句子结构。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通过阅读理解古诗意境的能力,以及通过诗人的描写体会诗人情感的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尊重。
教学难点1. 古诗意境的把握:学生需要理解古诗中的意象和情感,这对于小学生来说是一个较大的挑战。
2. 诗人情感的解读:古诗往往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和深层的哲理,学生需要学会从诗人的描写中感受到诗人的情感。
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古诗的背景资料和插图。
- 古诗朗读音频:帮助学生正确地朗读古诗。
- 课堂练习册:用于学生进行课堂练习和巩固。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复习上一课时的内容,引出本课的学习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内容学习:逐首讲解古诗的内容、意境和情感,通过朗读、讨论、分享等形式,让学生深入理解古诗。
3. 课堂练习:通过填空、选择、简答等形式,检验学生对古诗的理解程度。
4. 总结与拓展:总结本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进行拓展阅读和思考。
板书设计- 课程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21课《古诗三首》第二课时- 古诗《寻隐者不遇》、《枫桥夜泊》、《泊船瓜洲》- 重点字词:每首诗中的生僻字和关键词- 意境与情感:每首诗的意境描述和情感解读作业设计1. 朗读与背诵:要求学生在家朗读并背诵三首古诗。
2. 填空练习:根据诗句内容,完成相关的填空练习。
3. 思考题:要求学生思考古诗中的意境和情感,并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描述。
课后反思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和欣赏能力有了进一步的提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1课教案《古诗三首》教学设计21《古诗三首》教学设计教学设想:1.《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通过研读探究,让学生在学习中发展能力,陶冶情趣。
2.《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
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40分钟时间,让学生多读,并且积累词句,减轻学生负担。
教学目标:1.结合工具书,自学古诗,了解古诗大意。
2.诵读古诗,读悟结合,体会诗人丰富的情感,感受诗歌彰显出的博大人性美。
3.课内外相结合,激发学生对唐诗的兴趣以及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之情。
教学过程:一、破题而入,简析背景.1.读诗题师:告诉老师,诗题中的“塞”指什么?生:关塞、边塞师:从诗题中你知道这首诗应该是写什么内容的吗?生:反映边塞生活或战事诗。
2.简单介绍边塞诗课件出示:在唐代,有一批诗人(如高适、岑参、王昌龄、王维、李益等)十分擅长描写边塞征战生活,后人称他们为“边塞诗人”,形成了所谓的“边塞诗派”,边塞诗是唐代这个诗歌大国的一束奇葩。
在边塞诗中,有《出塞》《前出塞》《塞下曲》《塞上曲》等众多的边塞诗,我们今天学的王昌龄的《出塞》是众多边塞诗中的极品,被尊为唐代七绝的压卷之作。
3.简介当时的历史背景师:我国在秦、汉时代便修筑长城防御匈奴入侵。
匈汉的战争自秦起,至汉,至唐,一直没有间断,在阴山一带,匈奴据此而常常入侵中原。
4.师:看到边塞,你想到什么?生1:大漠、烽烟、长城、黄沙……(自然环境艰苦)生2: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
(王维)生3: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王维)生4:战争、征人……(战争场面惨烈)生5: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王昌龄)二、注释读诗,品味意境,抒发情感1.自由读诗,注读,初步理解诗歌2.师:诗中有一个词,高度概括了当时边塞戍边的事,你能找到这个词吗?生:万里长征3.师:为什么征人戍边叫万里长征呢?生:边塞远;时间长。
4.师:你还从哪里看出时间长?生:人未还5.师:出边塞戍边的征人,为什么不见回家呢?生:战事频繁终老边塞(课件出示)据《资治通鉴•唐纪》载,玄宗时,改府兵为募兵,兵士戍边时间从一年延至三年、六年,终于成为久戍之役,战死沙场。
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
--唐•李颀《古从军行》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
——唐•王昌龄《塞下曲》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陈陶)师:——所以古人云: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6.师:这古来,是多少时间呢?生:自秦汉以来,边关战事频繁,征人死伤无数:——诗句:秦时明月汉时关(板书:秦月汉关)7.指导读这两句诗师:这是叙事,告诉我们征人不能回家的事实,该怎样读呢?生:凝重师:从这句诗中,你还读到了什么?生:同情征人。
(板书:征人未还)师:该怎样读呢?生:同情。
师:这是怎样的一种同情呢?诗人看到了什么?师:无数生命的死去,感叹生命的卑微……生:齐读(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师:失去亲人的悲痛,感叹人生的无奈……生:齐读(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师:自秦至汉,自汉至唐,多少征人“战骨埋荒外”“白骨乱蓬蒿”生:齐读(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师:自秦至汉,自汉至唐,多少亲人“望穿双眼,哭断心肠”生:齐读(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8.师:面对着这样的征人的生活,你想说什么?生1:对征人:……生2:对战争:……9.师:所以诗人这样写到: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师:从这句诗中,你读懂了什么?生1:豪迈,勇敢,一往无前!(板书:飞将在)生2:即使是艰苦战争,也壮丽无比;即使是出征远戍,也爽朗明快;即使是壮烈牺牲,也死而无悔。
生3: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王翰)生4:黄沙百战穿金甲,不斩楼兰誓不还。
(王昌龄)师:没有战争(渴望战争平息,征人回家)(板书:莫度山)生5:如果有像李广这样的将军,匈奴就不敢度过阴山,侵我边疆,这样征人就能早日回家,这是诗人的渴望,这是诗人对和平的渴望。
(板书:盼望英雄追求和平)师:对朝庭的失望生6:战事连绵不断,与朝庭无名将贤才有关,恨报国之志不能如愿。
10.整体再读全诗,体会诗之意境生:齐读(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三、阅读思考拓展升华师:你认为有李广将军在,战争就可以平息吗?就会有和平吗?师:写一篇读后感,可以谈对战争的看法,也可以写对征人生活同情,或者写一个调查匈汉战争的文章。
板书设计:出塞唐王昌龄秦月汉关盼望英雄征人未还追求和平飞将在莫度山21《古诗三首》教学设计与反思教学目标1.认识本课“塞、秦、征”等8个生字,会写“胡、催、醉”等11个生字,理解“但使、飞将、欲饮、人杰”等词语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背诵默写古诗《出塞》《夏日绝句》。
3.理解诗句的意思,再明白诗的大意。
4.体会诗人的思想,理解诗中所含的哲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教学重点1.借助以前学过的读诗方法,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思想。
2.引导学生把握好朗读的节奏,掌握抑扬顿挫。
教学难点1.理解诗句的意思。
2.体会诗人的思想,理解诗中所含的哲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认识本课的生字词。
2.理解诗句的意思,有感情地朗读。
3.背诵古诗《出塞》。
教具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知诗人解诗题课前预热:以诗会友《静夜思》。
李白在什么情况下会思念家乡?你有过想家的经历吗?1.知诗人:今天我们来学习《古诗三首》。
说到唐诗,你们会想到哪些唐代诗人?你对诗人了解多少?我们今天学习著名边塞诗人王昌龄写的《出塞》。
2.读诗题《出塞》。
“塞”是什么意思?“出塞”怎么解释?(是古代军歌的一种题目,出征到塞外的意思。
)3.你想到边塞看看吗?欣赏图片。
边塞给你什么样的感觉?(教师板书:《古诗三首》)在学习在这首诗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诗人。
(出示课件——王昌龄照片、生平简介)【设计意图:通过朗读,让学生感受古诗的语言美。
】【设计意图:初步感受诗文内容,扫除学习诗文中的障碍。
】二、初读诗文,整体感知1.自由朗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
“塞、秦、征、还”2.学习生字“塞、秦、征”指导书写:“塞”的中间第三横长;“秦”上大下小;“征”左窄右宽。
三、再读诗文,探究诗意1.师:学习著名边塞诗人王昌龄写的《出塞》。
检查预习情况。
(1)指名说说哪个字容易读错。
(2)大家跟读,学习“秦”字。
(3)提问“但使,飞将,不教,胡马”等词的意思。
2.朗读古诗:根据平仄规律和七言绝句这种诗体的特点来读。
师:到底诗人吟了什么诗,我们来听听看。
(生听课件中范读)(指名读,齐读,师范读。
)读得字正腔圆是学诗的第一步,我们还要读出诗的韵味,读出诗的感情,这就是要理解诗的意思。
我们来说说学习古诗有什么好的方法?3.师:现在请同学自由朗读这首诗,通过图文结合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诗中的字、词,不懂的字用“△”标出。
(生自由朗读学习古诗)4.交流学习一、二两句。
在这两行诗中,有什么不懂的字词可提出来。
小组合作理解诗意:根据我们说的学习方法再读古诗,把理解的词放入诗中,用我们自己的话说说每句诗的意思。
5.反馈交流:在边塞看到秦汉时的明月,照着秦汉时的边关,万里出征的将士们仍未归还。
只要汉代的飞将军李广还在,决不会让匈奴的军队越过阴山。
6.指导第一句的修辞手法“互文”。
像这样前文含有后文中省略的词这样的修辞手法叫“互文”,古代诗歌中常用的修辞手法。
(教师板书:互文秦汉)7.同桌互说诗意,再读古诗。
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指名说诗句的意思)8.指导朗读朗读整首诗。
朗读古诗时不仅要读准字音,有感情,还应有节奏,我们根据画好停顿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生有节奏地朗读古诗)三、悟诗情体会“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我们理解了古诗的意思,现在我们来体会诗中的情感。
(一)感悟画面之悲。
1.师范读诗句。
你眼前出现一幅什么画面?(板书:明月关人未还)这样的画面给了你什么样的感觉?2.指导读出感觉。
小结:古代描写军旅生活的诗歌,大都要写到明月和边关。
“明月”“边关”已经成了戍守边关将士们生活的两个典型的景物。
(二)感悟人心之悲。
1.从征人角度感悟。
“人”指什么人?(板书:同情征人)(唐代镇守边塞的士兵统称征人)(1)想一想:白天军务繁忙,到了静夜面对边塞荒凉的关山和一轮明月,那些背井离乡,长途跋涉来驻守边关的征人们,会想什么呢?(家亲人)(2)补诗句:(李颀诗:“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师:不知何处传来悠扬的芦笛声,引得征人直往家乡的方向望。
他们望到了什么?(望到的依然是明月和边关。
)他们什么心情?体会失望、悲伤。
读出语气。
(3)激情引读:回家是千百万征人萦绕心头上的梦啊!却只能化为一句——(引读)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2.从亲人的角度感悟(1)过渡:征人在万里之外喋血沙场,在同一轮明月下他们的家人在做什么呢?(2)想象说话:白发苍老的双亲,拄着拐杖,倚在门口,对远方的儿子说__________。
勤劳善良的妻子,干完农活,站在村口,对远方的丈夫说____________。
孤苦年幼的孩子,对远方的父亲喊:_________。
指名反馈(3)师:多么动情的呼唤,多么强烈的期盼,但他们等来的盼来的却依然是“人未还”引读。
此时月圆人却不圆他们会是什么样的心情?(悲伤)(板书:悲壮)(4)指导读出感情。
(三)感悟历史之悲师:这样的思念,这样的等待,是不是一年,两年呢?从哪里看出来的?自秦汉以来,边关战事频繁,征人死伤无数。
翻开历史的长卷,朝代变迁:我们发现从秦代到唐代中间隔着秦—汉—三国—晋—南北朝—隋—唐。
这是悠悠千年的历史啊。
师:至秦至汉至唐,明月依旧,边关如故,多少征人尽望乡啊,依然是——(引读)3“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这悠悠千年,月圆家不能圆,多少亲人望穿双眼,哭断心肠,依然是(引读)体会诗人情感:一句“人未还”让我们尝尽了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痛苦。
写下这两行诗句,诗人王昌龄留下了眼看泪。
这是什么样的眼泪?反馈并读出语气。
师:这是伤心的眼泪更是同情的眼泪。
同情征人有家不能回的悲伤,同情征人的家人失去亲人的悲痛。
让我们带着感受来齐读这两行诗。
3.征人们为什么不回家?我们来看一段资料。
另外还有许多边塞诗,也反应了边塞战争给人们带来的苦难。
4“据《资治通鉴—唐》记载:玄宗时,改府兵为募兵,兵士戍边时间从一年延至三年、六年,终于成为久戍之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