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宗永嘉集 唐 玄觉 撰
禅宗
禅宗故事001:不立文字神光闻是语已,则取利刃,自断左臂,置于师前。
师语神光云:“诸佛菩萨求法,不以身为身,不以命为命。
汝虽断臂求法,亦可在。
”遂改神光名为惠可。
又问:“请和尚安心。
”师曰:“将心来,与汝安心。
”进曰:“觅心了不可得。
”师曰:“觅得岂是汝心?与汝安心竟。
”达摩语惠可曰:“为汝安心竟,汝今见不?”惠可言下大悟。
惠可白和尚:“今日乃知,一切诸法,本来空寂。
今日乃知,菩提不远。
是故菩萨不动念而至萨般若海,不动念而登涅槃岸。
”师云:“如是,如是。
”惠可进曰:“和尚此法有文字记录不?”达摩说:“我法以心传心,不立文字。
”——初祖菩提达摩语录,选自《祖堂集》卷二[备注]:神光改名为惠可,惠可即慧可,禅宗二祖。
萨般若,梵语音译,意为无所不晓的佛智。
禅宗二祖慧可到少林寺拜师,达摩“常端坐面壁,莫闻诲励”。
慧可叹道:“昔人求道,敲骨取髓,刺血济饥,布发掩泥,投崖饲虎,古尚如此,我又何人?”于是,其年十二月九日夜,天上下了大雨雪,慧可在雨雪中坚立不动,到早晨积雪过膝。
达摩悯而问曰:“汝久立雪中,当求何事?”慧可流泪诉说,请求达摩为其开悟。
达摩回答:“诸佛无上妙道,旷劫精勤,难行能行,非忍而忍。
岂以小德小智,轻心慢心,欲冀真乘,徒劳勤苦。
”达摩在这里对慧可讲,求道开悟的人,要行不能行之事,忍不能忍之情,以小德小智而想得大智慧,只会劳而无功。
这是前文达摩对神光传心的由来。
禅宗故事002:法佛无二有一居士,不说年几,唯有十四,及至礼师,不称姓名,云:“弟子身患风疾,请和尚为弟子忏悔。
”师云:“汝将罪来,为汝忏悔。
”居士曰:“觅罪不可见。
”师云:“我今为汝忏悔竟,汝今宜依佛法僧宝。
”居士问:“但见和尚,则知是僧,未审世间何者是佛?云何为法?”师云:“是心是佛,是心是法,法佛无二,汝知之乎?”居士曰:“今日始知,罪性不在内外中间,如其心然,法佛无二也。
”师知是法器,而与剃发,云:“汝是僧宝,宜名僧璨。
”——二祖慧可语录,选自《祖堂集》卷二[备注]:居士,指在家修习的佛教徒。
永嘉大师籍贯考
第23卷第3期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V ol.23 No.3永嘉大师籍贯考DOI: 10.13669/ki.33-1276/z.2023.038邵定美(瑞安市传统文化促进会,浙江 瑞安 325200)[摘 要] 关于永嘉大师玄觉的籍贯,历代有“永嘉(温州)人”“永嘉县人”和“瑞安人”三种记载。
当代,随着戴氏宗谱温州世系宗支信息的披露,出现了玄觉可能出生于瓯海区下川村、鹿城区安仁坊或九曲巷等说法,前两者明显属于讹传,后者是基于零碎信息的推测,缺乏证据。
但从永嘉地名历史沿革,明清的总志、方志、碑记和佛学著作等情况综合研判,玄觉祖上宗族世系从时间上看很可能属于鹿城九曲巷戴氏一支,玄觉本人籍贯应当为安固县(今瑞安市)帆游乡。
[关键词] 永嘉大师;籍贯;大明一统志;瑞安;帆游[中图分类号] B94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4326 (2023) 03-0038-04A Study on the Native Place of Master YongjiaSHAO Dingmei(Rui’an Traditional Culture Promotion Association, Rui’an, Zhejiang, 325200)Abstract: Regarding the native place of Xuanjue, Master Yongjia, there were three records of “Yongjia(Wenzhou)”, “Yongjia County” and “Rui’an” throughout the ages. With the disclosure of contemporary information on Wenzhou lineage branch of Dai’s genealogy, there have been claims that Xuanjue might be born in Xiachuan Village, Ouhai District, Anrenfang or Jiuquxiang, Lucheng District. The former two are obviously false rumors, while the latter is speculation based on piecemeal information and lacks evidence support. However, based on the historical evolution of Yongjia place names, as well as the comprehensive research and judgment of the general records of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local chronicles, inscriptions and Buddhist works, it is concluded th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ime, Xuanjue’s ancestral lineage is likely to belong to the Dai family in Jiuquxiang of Lucheng. And, Xuanjue’s native place should be the Fanyou village of Angu County (today’s Rui’an City).Key words: Master Yongjia; native place; Da Ming Yi Tong Zhi; Rui’an; Fanyou2023-07-05邵定美(1977— ),男,浙江瑞安人,一级主任科员,主要从事宋史、温州地方史研究。
永嘉玄觉的山居禅观
永嘉玄觉的山居禅观(1)永嘉玄觉的山居禅观蔡日新慧能禅师门下的另一高足玄觉,他是永嘉(今浙江温州)人,俗姓戴,字道明。
关於玄觉的出生,《祖堂集》卷三说他先天二年(713)迁化,春秋三十九,依此上推,则玄觉当出生於唐高宗上元二年(675);而《宋高僧传》卷八与《景德录》卷五所载玄觉迁化的年代与《祖堂集》无异,但曰其春秋为四十九,依此上推,则玄觉的出生又在唐高宗永徽六年(665)了。
玄觉“龆年剃髪,以孝行著称,居温州开元寺,并孝养母、姊二人於寺,因而屡遭人诽谤;后来其母亡故,而玄觉仍然未抛弃其姊,以故更遭人诽谤。
在这种情况下,有东阳神策禅师[1]劝玄觉觅师授印。
玄觉因於三十一岁那年南行礼慧能禅师,问对契旨,因得六祖印可,遂留曹溪一宿,此后玄觉遂以“一宿觉和尚”著称[2],那则著名的“一宿觉”公案,成了天下丛林的美谈。
对此,《景德录》卷五曰:(玄觉)后因左溪朗禅师激励,与东阳策禅师同诣曹溪。
初到,震锡携瓶,绕师三匝。
祖曰:“夫沙门具三千威仪,八万细行,大德自何方来?生大我慢!”师曰:“生死事大,无常迅速。
”祖曰:“何不体取无生,了无速乎?”师曰:“体即无生,了本无速。
”祖曰:“如是如是。
”于时大众无不愕然,师方具威仪参礼。
须臾,告辞。
祖曰:“返太速乎?”师曰:“本自非动,岂有速耶?”祖曰:“谁知非动?”曰:“仁者自生分别。
”祖曰:“汝甚得无生之意?”曰:“无生岂有意耶?”祖曰:“无意谁当分别?”曰:“分别亦非意。
”祖歎曰:“善哉!善哉!少留一宿。
”时谓“一宿觉”矣。
[3]从《宋高僧传》、《祖堂集》、杨亿的《无相大师行状》来看,玄觉在未参慧能禅师之前,便与天台宗的第六代祖师玄朗(673—754)十分友善,而且玄觉对天台的止观的修学也造诣甚深。
据杨亿的《无相大师行状》所载,玄觉在未参六祖以前曾“徧探三藏,精天台止观圆妙法门,於四威仪中,常冥禅观。
”[4]可见,玄觉早就有了相当高深的天台修学造诣,这为他后来的参学六祖在理论与行持上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王维的禅意世界
王维的禅意世界陈振盛【资料形态】硕博文库中国台湾【文献属性】[台湾]中国文化大学,史学研究所,2004年度,博士学位论文【文章标题】王维的禅意世界【文章作者】陈振盛【指导教师】皮述民【文章页数】600页【中文摘要】王维是盛唐时期著名的诗人,在中国文学史上素有“诗佛”之称。
王维精通禅理,他的诗歌以及画作,都渗透着盎然禅意,明代王士祯就曾赞叹“王、裴辋川绝句,字字入禅通其解者,可语上乘”。
如何理解王维创造的禅意世界,目前仍存在许多学术争论。
本文认,理解王维创造的禅意世界,必须从佛教的中国化过程和禅宗的特征来寻根求源,否则就会陷入表像化,甚至使王维的思想空洞化的错误,不能真正把握王维的思想本质。
佛教起源于公元前六至前五世纪的古印度,西汉时期开始在中国流传,到南北朝进入兴盛发展阶段,隋唐时期则是佛教在中国鼎盛之时。
王维所生长的时代,正是禅宗五祖过渡到六祖的时期,也是禅宗南北分宗的时期,王维分别受到南北两宗的思想影响,其思想不只具有北宗渐修的修持,同时也表现了南宗顿悟的本领,他的诗画作品也是深受两宗交互影响,呈现出渐修为体、顿悟为用的高度成就。
这和王维的绘画地位,到了明代被大画家董其昌硬以南北两宗划分,而成为南宗的始祖一样,事实上,王维的绘画也是分别受到所谓南北两宗,北宗青绿山水,南宗水墨山水的交互影响。
可见王维诗画禅意世界,是揉和当时各家思想的菁华而自成为一大家的,既不偏执,也不偏废,确为盛唐一代能诗能画,且能分别以诗画两种不同艺术,表现无穷禅意世界的第一人。
佛教在中国的发展过程,也就是中国传统的思想文化和宗教相互冲突与融合的过程,其中,禅宗正是佛教中国化的物,其“身心相离”、“出世而不离入世”的形式特征,揉和了中国传统知识分子面临的矛盾困境,所以虽然王维身体力行的是禅宗的思想和要求,但是并不能这样简单地看待王维创造的禅意世界。
从另一个角度说,王维曾经求官,得官,辞官,复官,任伪官,再复官,半官复半隐,但是当他居庙堂之上仍具林泉之趣味,当他身处江湖之远仍怀廊庙之经纶。
禅宗永嘉集
禅宗永嘉集(唐)慎水沙门玄觉撰●禅宗永嘉集序唐庆州刺史魏静述闻夫。
慧门广辟。
理绝色相之端。
觉路遥登。
迹晦名言之表。
悲夫。
能仁示现。
应化无方。
开妙典于三乘。
畅真诠于八部。
所以发挥至赜。
悬梵景于昏衢。
光阐大猷。
泛禅波于欲浪。
是以金棺揜耀。
玉毫收彩。
孤标灵鹫之英。
独负成麟之业者。
其唯大师欤。
大师俗姓戴氏。
永嘉人也。
少挺生知。
学不加思。
幼则游心三藏。
长则通志大乘。
三业精勤。
偏弘禅观。
境智俱寂。
定慧双融。
遂使尘静昏衢。
波澄玄海。
心珠道种。
莹七净以交辉。
戒月悲花。
耿三空而列耀。
加复霜松洁操。
水月虚襟。
布衣蔬食。
忘身为法。
愍伤含识。
物物斯安。
观念相续。
心心靡间。
始终抗节。
金石方坚。
浅深心要。
贯花惭洁。
神彻言表。
理契寰中。
曲己推人。
顺凡同圣。
则不起灭定而秉护四仪。
名重当时道扇方外。
三吴硕学辐辏禅阶。
八表高人风趋理窟。
静往因薄宦。
亲承接足。
恨未尽于方寸。
俄赴京畿。
自尔已来。
幽冥遽隔。
永慨玄眸。
积翳忽丧金錍。
欲海洪涛。
遄沈智楫。
遗文尚在。
龛室寂寥。
呜呼哀哉。
痛缠心腑。
所嗟一方眼灭。
七众何依。
德音无闻。
远增凄感。
大师在生。
凡所宣纪。
总有十篇。
集为一卷。
庶同归郢悟者。
得意忘言耳。
今略纪斯文。
多有谬误。
用俟明哲。
非者正之●禅宗永嘉集唐慎水沙门玄觉撰大章分为十门。
慕道志仪第一。
夫欲修道。
先须立志。
及事师仪则。
彰乎轨训。
故标第一。
慕道仪式。
戒憍奢意第二。
初虽立志修道。
善识轨仪。
若三业憍奢。
妄心扰动。
何能得定。
故次第二明戒憍奢意也。
净修三业第三。
前戒憍奢。
略标纲要。
今子细检责。
令粗过不生。
故次第三明净修三业。
戒乎身口意也。
奢摩他颂第四。
前已检责身口。
令粗过不生。
次须入门。
修道渐次。
不出定慧。
五种起心。
六种料简。
故次第四。
明奢摩他颂也。
毗婆舍那颂第五。
非戒不禅。
非禅不慧。
上既修定。
定久慧明。
故次第五明毗婆舍那颂也。
优毕叉颂第六。
偏修于定。
定久则沈。
偏学于慧。
慧多心动。
故次第六明优毕叉颂。
等于定慧。
令不沈动。
使定慧均等。
舍于二边。
禅宗全书目录
(001~032文殊出版社、001~100文殊文化有限公司,1988-1990)第一册一、楞伽师资记(大正藏本)附:传法宝纪(大正藏本)二、历代法宝记(金九经校定本)三、曹溪大师别传(卍续藏本)四、双峰山曹侯溪宝林传(原书十卷,仅存七卷)(宋藏遗珍本)五、中华传心地禅门师资承袭图(卍续藏本)六、全唐文禅师传记集七、祖堂集(日本·花园大学藏本)第二册景德传灯录(普慧藏本)第三册一、传灯玉英集(残卷)(宋藏遗珍本)二、传法正宗定祖图(江北刻经处本)三、传法正宗记(江北刻经处本)四、传法正宗论(江北刻经处本)第四册一、建中靖国续灯录(卍续藏本)二、禅林僧宝传(卍续藏本)三、补禅林僧宝传(卍续藏本)四、僧宝正续传(卍续藏本)第五册一、天圣广灯录(卍续藏本)二、联灯会要(卷一~卷十五)(卍续藏本)第六册一、联灯会要(卷十六~卷三十)(卍续藏本)二、嘉泰普灯录(卍续藏本)第七册五灯会元(上)(点校本)第八册五灯会元(下)(点校本)第九册一、五家正宗赞(卍续藏本)二、定应大师布袋和尚传(卍续藏本)三、禅宗正脉(卍续藏本)四、教外别传(卍续藏本)第十册指月录(卷一~卷十)(天宁寺本)第十一册指月录(卷十一~卷二十二)(天宁寺本)第十二册指月录(卷二十三~卷三十二)(天宁寺本)第十三册续指月录(卷一~卷十)(金陵刻经处本)第十四册一、续指月录(卷十一~卷二十)(金陵刻经处本)二、禅灯世谱(卍续藏本)三、居士分灯录(卍续藏本)第十五册一、佛祖纲目(卍续藏本)二、皇明名僧辑略(卍续藏本)三、正宗心印后续联芳(卍续藏本)四、先觉宗乘(卍续藏本)第十六册一、续传灯录(卍续藏本)二、增集续传灯录(卍续藏本)三、五灯会元续略(卍续藏本)四、建州弘释录(卍续藏本)第十七册五灯严统(卷一~卷十五)(卍续藏本)第十八册一、五灯严统(卷十六~卷二十五)(卍续藏本)二、继灯录(卍续藏本)三、祖庭嫡传指南(卍续藏本)四、佛祖宗派世谱(卍续藏本)五、南宋元明禅林僧宝传(卍续藏本)第十九册一、续灯存稿(卍续藏本)二、佛祖正传古今捷录(卍续藏本)三、祖灯大统(卷一~卷十四)(普慧藏本)第二十册祖灯大统(卷十五~卷五十一)(普慧藏本)第二十一册祖灯大统(卷五十二~卷九十八)(普慧藏本)第二十二册洞上祖宪录(普慧藏本)第二十三册一、径石滴乳集(卍续藏本)二、宗统编年(卍续藏本)第二十四册一、续灯正统(卍续藏本)二、普陀列祖录(卍续藏本)三、黔南会灯录(卍续藏本)四、缁门世谱(卍续藏本)五、南岳单传记(卍续藏本)第二十五册五灯全书(卷一~卷三十三)(卍续藏本)第二十六册五灯全书(卷三十四~卷七十三)(卍续藏本)第二十七册五灯全书(卷七十四~卷一二○)(卍续藏本)第二十八册一、揞黑豆集(卍续藏本)二、佛祖心灯(卍续藏本)三、诸家宗派(卍续藏本)四、正源略集并补遗(缺卷一)(卍续藏本)五、锦江禅灯(卍续藏本)第二十九册高僧传习禅篇汇编(上)(1)唐高僧传习禅篇(金陵刻经处本)(2)宋高僧传习禅篇(金陵刻经处本)(3)补续高僧传习禅篇(卍续藏本)(4)大明高僧传习禅篇(卍续藏本)第三十册一、高僧传习禅篇汇编(下)(5)新续高僧传习禅篇(标点本)二、清初僧诤记(标点本)三、虚云和尚年谱(一二○岁本)第三十一册一、禅源诸诠集都序(大正藏本)三、宗镜录(大正藏本)三、万善同归集(大正藏本)第三十二册一、宗门十规论(卍续藏本)二、临济宗旨(卍续藏本)三、林间录(卍续藏本)四、林间后录(卍续藏本)五、注沩山警策(卍续藏本)六、青州百问(卍续藏本)七、雪堂行和尚拾遗录(卍续藏本)八、感山云卧纪谈(卍续藏本)九、罗湖野录(卍续藏本)十、大慧普觉禅师宗门武库(卍续藏本)十一、人天眼目(卍续藏本)十二、丛林公论(卍续藏本)十三、丛林盛事(卍续藏本)十四、人天宝鉴(卍续藏本)十五、通玄百问(卍续藏本)十六、禅苑蒙求(卍续藏本)十七、枯崖和尚漫录(卍续藏本)十八、十牛图颂(三种)(嘉庆·永来重刊本)十九、禅林宝训(嘉兴藏本)第三十三册一、宗门千字文(禅学大成本)二、禅宗决疑集(卍续藏本)三、初学记(卍续藏本)四、山菴杂录(卍续藏本)五、慨古录(卍续藏本)六、祖庭钳锤录(卍续藏本)七、湛然禅师宗门或问(卍续藏本)八、五宗原(卍续藏本)九、五宗原(普慧藏本)十、天童和尚辟妄救略说(卍续藏本)十一、金刚般若波罗蜜五家解(日本·花园大学藏本)十二、缁门警训(嘉兴藏本)十三、万法归心录(卍续藏本)第三十四册一、禅关策进(点校本)二、宗门玄鉴图(卍续藏本)三、博山和尚参禅警语(卍续藏本)四、沩山警策句释记(卍续藏本)五、沩山警策注(卍续藏本)六、禅门锻炼说(卍续藏本)七、千松笔记(含禅宗合论、楞严击节)(卍续藏本)八、云门麦浪怀禅师宗门设难(卍续藏本九、禅林宝训音义(卍续藏本)十、禅林宝训顺硃(卍续藏本)十一、禅林宝训笔说(卍续藏本)十二、禅林宝训合注(卍续藏本)十三、禅林宝训拈颂(卍续藏本)十四、圣箭堂述古(卍续藏本)十五、法门锄宄(卍续藏本)第三十五册一、宗门宝积录(仅收序、凡例、目录)(卍续藏本)二、禅海十珍(卍续藏本)三、正名录(普慧藏本)四、野云映禅师宗统颂(嘉兴藏本)五、禅宗直指(标点本)六、大事因缘(标点本)七、五家宗旨纂要(卍续藏本)八、御製拣魔辨异录(卍续藏本)九、宗范(卍续藏本)十、大梵天王问佛决疑经(二卷本)(卍续藏本)十一、大梵天王问佛决疑经(一卷本)(卍续藏本)十二、禅海塔灯(标点本)第三十六册一、绝观论(禅文化研究所本)二、四行观三、四行论(日本·花园大学所藏高丽本)四、无心论(大正藏本)五、少室六门(大正藏本)六、善慧傅大土传录(金华丛书本·卍续藏本补)七、最上乘论(日本·花园大学所藏高丽本)八、观心论(日本·花园大学所藏高丽本)九、大乘五方便(北宗)·附:无题(宇井伯寿《禅宗史研究》校本)十、大乘无生方便门(宇井伯寿《禅宗史研究》校本)十一、大乘北宗论(宇井伯寿《禅宗史研究》校本)十二、大乘开心显性顿悟真宗论(金九经校本)十三、荷泽大师神会遗集(胡适校本)十四、新校定的敦煌写本神会和尚遗著两种(胡适校本)十五、神会和尚语录的第三个敦煌写本:《南阳和尚问答杂徵义:刘澄集》(胡适校本)第三十七册六祖坛经诸本集成(上)(1)《六祖坛经》研究论文集(2)敦煌本(3)兴圣寺本(4)金山天宁寺本(5)大乘寺本(6)高丽传本(7)明版南藏本(8)明版正统本(9)清代真朴重梓本(10)曹溪原本(11)流布本(12)金陵刻经处本第三十八册一、六祖坛经诸本集成(下)(13)六祖坛经笺注(无锡丁氏本)(14)法宝坛经解义(标点本)(15)坛经校释(中华书局本)二、禅宗永嘉集(大正藏本)三、永嘉禅宗集注(光绪·李培桢刊本)第三十九册一、北山录(大正藏本)二、四家语录(日本庆安年间刊本)三、大珠禅师语录(长沙刻经处本)四、庞居士语录(日本承应二年刊本)五、赵州和尚语录(嘉兴藏本)六、玄沙师备(宗一)禅师广录(卍续藏本)七、玄沙师备禅师语录(卍续藏本)八、雪峰真觉禅师语录(日本元禄年间刊本)九、五家语录(嘉兴藏本)十、永明智觉禅师唯心诀(卍续藏本)十一、观心玄枢(卍续藏本)十二、注心赋(卍续藏本)第四十册一、石霜楚圆禅师语录(卍续藏本)二、杨岐方会和尚语录、后录(大正藏本)三、白云守端禅师广录(卍续藏本)四、白云守端禅师语录(卍续藏本)五、法演禅师语录(大正藏本)六、蒙山法语(日本·花园大学藏本)七、明觉禅师语录(嘉兴藏本)八、镡津集(四库全书本)九、投子义青禅师语录(一卷本)(卍续藏本)十、投子义青禅师语录(二卷本)(卍续藏本)十一、荐福承古禅师语录(卍续藏本)十二、汾阳善昭禅师语录(卍续藏本)十三、云菴真净禅师语录(嘉兴藏本)十四、法昌倚遇禅师语录(卍续藏本)十五、慧林宗本禅师别录(卍续藏本)十六、开福道宁禅师语录(卍续藏本)第四十一册一、保宁仁勇禅师语录(卍续藏本)二、丹霞子淳禅师语录(卍续藏本)三、长灵守卓禅师语录(卍续藏本)四、慈受怀深禅师广录(卍续藏本)五、圆悟佛果禅师语录(嘉兴藏本)六、佛果圜悟真觉禅师心要(刘书晋校本)七、黄龙慧南禅师语录(黄龙四家录之一)(卍续藏本)八、宝觉祖心禅师语录(黄龙四家录之二)(卍续藏本)九、死心悟新禅师语录(黄龙四家录之三)(卍续藏本)十、超宗慧方禅师语录(黄龙四家录之四)(卍续藏本)第四十二册一、无门慧开禅师语录(卍续藏本)二、虎丘绍隆禅师语录(卍续藏本)三、真歇清了禅师语录(卍续藏本)四、自得慧晖禅师语录(卍续藏本)五、应菴昙华禅师语录(卍续藏本)六、大慧普觉禅师语录(嘉兴藏本)七、大慧禅师禅宗杂毒海(卍续藏本)八、古尊宿语要(日本·花园大学藏本)第四十三册古尊宿语录(嘉兴藏本)第四十四册一、续古尊宿语要(卍续藏本)二、宏智正觉禅师广录(卍续藏本)三、天童宏智觉禅师语录(嘉兴藏本)四、普菴印肃禅师语录(卍续藏本)第四十五册一、佛海瞎堂禅师广录(卍续藏本)二、东山慧空禅师语录(卍续藏本)三、济颠道济禅师语录(卍续藏本)四、密菴咸杰禅师语录(卍续藏本)五、曹源道生禅师语录(卍续藏本)六、痴绝道冲禅师语录(卍续藏本)七、松源崇岳禅师语录(卍续藏本)八、破菴祖先禅师语录(卍续藏本)九、月林师观禅师语录(卍续藏本)十、运菴普岩禅师语录(卍续藏本)十一、天童如净禅师语录(卍续藏本)十二、天童如净禅师遗录(卍续藏本)十三、吴山净端禅师语录(卍续藏本)十四、无明慧性禅师语录(卍续藏本)十五、西山亮禅师语录(卍续藏本)十六、大川普济禅师语录(卍续藏本)十七、石田法薰禅师语录(卍续藏本)十八、无准师范禅师语录(卍续藏本)十九、兀菴普宁禅师语录(卍续藏本)第四十六册一、北磵居简禅师语录(卍续藏本)二、偃溪广闻禅师语录(卍续藏本)三、率菴梵琮禅师语录(卍续藏本)四、石溪心月禅师语录(卍续藏本)五、石溪心月禅师杂录(卍续藏本)六、希叟绍昙禅师广录(卍续藏本)七、希叟绍昙禅师语录(卍续藏本)八、西岩了慧禅师语录(卍续藏本)九、淮海原肇禅师语录(卍续藏本)十、断桥妙伦禅师语录(卍续藏本)十一、介石智朋禅师语录(卍续藏本)十二、初物大观禅师语录(卍续藏本)十三、虚堂智愚禅师语录(卍续藏本)第四十七册一、环溪惟一禅师语录(卍续藏本)二、剑关子益禅师语录(卍续藏本)三、绝岸可湘禅师语录(卍续藏本)四、无文道燦禅师语录(卍续藏本)五、虚舟普度禅师语录(卍续藏本)六、横川行珙禅师语录(卍续藏本)七、云谷和尚语录(卍续藏本)八、高峰原妙禅师禅要(卍续藏本)九、高峰大师语录(嘉兴藏本)十、雪岩和尚语录(嘉兴藏本)十一、龙泉介清禅师语录(卍续藏本)十二、因师集贤语录(卍续藏本)十三、月江正印禅师语录(卍续藏本)十四、月磵和尚语录(卍续藏本)十五、云外云岫禅师语录(卍续藏本)十六、樵隐悟逸禅师语录(卍续藏本)十七、海印昭如禅师语录(卍续藏本)第四十八册一、天目中峰和尚广录(频伽藏本)二、天目明本禅师杂录(卍续藏本)三、古林清茂禅师语录(卍续藏本)四、方山文宝禅师语录(嘉兴藏本)五、元叟端禅师语录(嘉兴藏本)六、笑隐訢禅师语录(嘉兴藏本)七、昙芳守忠禅师语录(卍续藏本)八、即休契了禅师拾遗集(卍续藏本)九、石屋清珙禅师语录(卍续藏本)第四十九册一、天如惟则禅师语录(卍续藏本)二、千岩和尚语录(嘉兴藏本)三、无见先睹禅师语录(卍续藏本)四、南堂了菴欲禅师语录(嘉兴藏本)五、穆菴文康禅师语录(卍续藏本)六、平石砥禅师语录(卍续藏本)七、楚石禅师语录(嘉兴藏本)八、了堂惟一禅师语录(卍续藏本)九、万峰和尚语录(嘉兴藏本)第五十册一、恕中无愠禅师语录(卍续藏本)二、无幻禅师语录(嘉兴藏本)三、无趣老人语录(嘉兴藏本)四、紫柏尊者全集(卍续藏本)五、紫柏尊者别集(卍续藏本)第五十一册憨山大师梦游全集(卍续藏本)第五十二册一、天宁法舟济禅师剩语(嘉兴藏本)二、湛然圆澄禅师语录(卍续藏本)三、天真毒峰善禅师要语(嘉兴藏本)四、松隐唯菴然和尚语录(嘉兴藏本)五、愚庵智及禅师语录(卍续藏本)六、呆菴普稼庄禅师语录(卍续藏本)七、密云禅师语录(嘉兴藏本)八、大沩五峰学禅师语录(嘉兴藏本)九、三峰藏和尚语录(嘉兴藏本)十、晦台元镜禅师语录(卍续藏本)第五十三册一、古庭禅师语录辑略(嘉兴藏本)二、曹溪一滴附:梦语摘要(嘉兴藏本)三、大巍禅师竹室集(嘉兴藏本)四、浮山法句(嘉兴藏本)五、彻庸和尚谷响集附:净土偈(嘉兴藏本)六、寿昌无明和尚语录(嘉兴藏本)七、见如元谧禅师语录(卍续藏本)八、龙池幻有禅师语录(嘉兴藏本)九、天隐修和尚语录(嘉兴藏本)十、蘷州卧龙字水禅师语录(嘉兴藏本)十一、南石文琇禅师语录(卍续藏本)第五十四册一、聚云吹万真禅师语录(嘉兴藏本)二、吹万禅师语录(嘉兴藏本)三、庆忠铁壁机禅师语录(三卷本)(嘉兴藏本)四、庆忠铁壁机禅师语录(二十卷本)(嘉兴藏本)五、三宜盂禅师语录(嘉兴藏本)第五十五册一、密藏禅师遗稿(嘉兴藏本)二、费隐禅师语录(嘉兴藏本)三、象田即念禅师语录(嘉兴藏本)四、紫竹林颛愚和尚语录(嘉兴藏本)五、燮云玑禅师国清无畏堂语录(嘉兴藏本)第五十六册一、石雨禅师法檀(嘉兴藏本)二、瑞白禅师语录(嘉兴藏本)三、博山无异大师语录集要(嘉兴藏本)四、无异元来禅师广录(卍续藏本)第五十七册一、朝宗禅师语录(嘉兴藏本)二、铁眉三巴掌禅师语录(嘉兴藏本)三、法玺印禅师语录(嘉兴藏本)四、楞严法玺印禅师语录(嘉兴藏本)五、国清大庾韬禅师语录(嘉兴藏本)六、南岳山茨际禅师语录(嘉兴藏本)七、雪峤禅师语录(嘉兴藏本)八、锦屏破石卓禅师语录(嘉兴藏本)九、伏狮园禅师语录(嘉兴藏本)十、神鼎云外泽禅师语录(嘉兴藏本)十一、兴善南明广禅师语录(嘉兴藏本)十二、鸳湖用禅师语录(嘉兴藏本)第五十八册一、季总彻禅师语录(嘉兴藏本)二、万如微禅师语录(嘉兴藏本)三、雪关和尚语录(六卷本)(嘉兴藏本)四、雪关禅师语录(十三卷本)(嘉兴藏本)五、鼓山永觉和尚广录(嘉兴藏本)第五十九册一、大休珠禅师语录(嘉兴藏本)二、林野奇禅师语录(嘉兴藏本)三、天界觉浪盛禅师语录(嘉兴藏本)四、天界觉浪盛禅师全录(嘉兴藏本)五、天界觉浪盛禅师嘉禾语录(嘉兴藏本)第六十册一、千山剩人禅师语录(嘉兴藏本)二、懒石聆禅师语录(嘉兴藏本)三、大沩密印寺养拙明禅师语录(嘉兴藏本)四、古雪喆禅师语录(嘉兴藏本)五、伏狮义公禅师语录(嘉兴藏本)六、长庆宗宝禅师语录(嘉兴藏本)七、撄宁静禅师语录(嘉兴藏本)八、灵隐文禅师语录(嘉兴藏本)九、别牧纯禅师语录(嘉兴藏本)十、白云象林本真禅师语录(嘉兴藏本)十一、憨予暹禅师语录(嘉兴藏本)十二、高峰乔松亿禅师语录(嘉兴藏本)第六十一册一、浮石禅师语录(嘉兴藏本)二、录萝恒秀林禅师语录(嘉兴藏本)三、云山燕居申禅师语录(嘉兴藏本)四、祖亮启禅师语录(嘉兴藏本)五、沩山古梅冽禅师语录(嘉兴藏本)六、笑堂和尚语录(嘉兴藏本)七、芝岩秀禅师语录(嘉兴藏本)八、百痴禅师语录(嘉兴藏本)第六十二册二、月幢了禅师语录(嘉兴藏本)三、方融玺禅师语录(嘉兴藏本)四、为霖道霈禅师秉拂语录(卍续藏本)五、为霖道霈禅师餐香录(卍续藏本)六、为霖道霈禅师还山录(卍续藏本)七、为霖道霈禅师法会录(卍续藏本)八、为霖禅师旅泊菴稿(卍续藏本)九、雪窦石奇禅师语录(嘉兴藏本)十、黄连东岩禅师语录(嘉兴藏本)十一、大博乾禅师语录(嘉兴藏本)十二、达变权禅师语录(嘉兴藏本)第六十三册一、三塔主峰禅师语录(嘉兴藏本)二、灵瑞尼祖揆符禅师妙湛录(嘉兴藏本)三、灵瑞禅师岩华集(嘉兴藏本)四、普光坦菴禅师语录(嘉兴藏本)五、纯备德禅师语录(嘉兴藏本)六、明觉聪禅师语录(嘉兴藏本)七、大方禅师语录(嘉兴藏本)八、牧云和尚七会馀录(嘉兴藏本)九、南岳继起和尚语录(嘉兴藏本)十、自闲觉禅师语录(嘉兴藏本)十一、虚舟省禅师语录(嘉兴藏本)第六十四册一、介庵进禅师语录(嘉兴藏本)二、隐元禅师语录(嘉兴藏本)三、天童弘觉忞禅师语录(嘉兴藏本)四、弘觉忞禅师北游集(嘉兴藏本)五、玉林禅师语录(昭庆寺本)第六十五册一、蔗菴范禅师语录(嘉兴藏本)二、嘉兴退菴断愚智禅师语录(嘉兴藏本)三、一初元禅师语录(嘉兴藏本)四、天则能禅师语录(嘉兴藏本)五、雪峰如幻禅师瘦松集(标点本)六、石霜尔瞻尊禅师语录(嘉兴藏本)七、佛古闻禅师语录(嘉兴藏本)八、青原愚者智禅师语录(嘉兴藏本)第六十六册一、参同一揆禅师语录(嘉兴藏本)二、破山禅师语录(嘉兴藏本)三、莲月禅师语录(嘉兴藏本)四、玉泉莲月正禅师语录(嘉兴藏本)六、云腹智禅师语录(嘉兴藏本)七、云叟住禅师语录(嘉兴藏本)八、石关禅师语录(嘉兴藏本)九、天台通玄寺独朗禅师语录(嘉兴藏本)十、无依道人录(嘉兴藏本)十一、苏州竹菴衍禅师语录(嘉兴藏本)十二、海幢阿字无禅师语录(嘉兴藏本)十三、香岩禅师语录(嘉兴藏本)十四、云幻宸禅师语录(嘉兴藏本)十五、石璞质禅师语录(嘉兴藏本)第六十七册一、普庵禅师全集(标点本)二、庐山天然禅师语录(嘉兴藏本)第六十八册一、寒松操禅师语录(嘉兴藏本)二、天岸昇禅师语录(嘉兴藏本)三、古宿尊禅师语录(嘉兴藏本)四、翼菴禅师语录(嘉兴藏本)第六十九册一、灵树远禅师云岩集(嘉兴藏本)二、敏树禅师语录(嘉兴藏本)三、古瓶山牧道者究心录(嘉兴藏本)四、终南山蟠龙子肃禅师语录(嘉兴藏本)五、鹤林天树植禅师语录(嘉兴藏本)六、护国启真诚禅师语录(嘉兴藏本)七、慧觉衣禅师语录(嘉兴藏本)八、法澜澂禅师语录(嘉兴藏本)九、天王水鉴海和尚六会录(嘉兴藏本)十、天王水鉴海和尚五会录(嘉兴藏本)十一、天王水鉴海和尚住金粟语录(嘉兴藏本)十二、草堂耨云实禅师语录(嘉兴藏本)第七十册一、奇然智禅师语录(嘉兴藏本)二、秀野林禅师语录(嘉兴藏本)三、丹霞澹归禅师语录(嘉兴藏本)四、浦峰法柱栋禅师语录(嘉兴藏本)五、赤松领禅师语录(嘉兴藏本)六、三峰半水元禅师语录(嘉兴藏本)七、林我禅师语录(嘉兴藏本)八、不会禅师语录(嘉兴藏本)九、浦峰长明炅禅师语录(嘉兴藏本)十、调实居士证源录(嘉兴藏本)十一、佛冤禅师语录(嘉兴藏本)第七十一册一、即非禅师全录(嘉兴藏本)二、华严圣可禅师语录(嘉兴藏本)三、青城竹浪生禅师语录(嘉兴藏本)四、云峰体宗宁禅师语录(嘉兴藏本)五、玉泉其白富禅师语录(嘉兴藏本)六、法幢远禅师语录(嘉兴藏本)七、性空臻禅师语录(嘉兴藏本)第七十二册一、滦州万善晖州禅师语录(嘉兴藏本)二、神鼎一揆禅师语录(嘉兴藏本)三、嵩山?竹禅师语录(嘉兴藏本)四、益州嵩山野竹禅师后录(嘉兴藏本)五、盛京奉天般若古林禅师语录(嘉兴藏本)六、香岩洗心水禅师语录(嘉兴藏本)七、正觉润光泽禅师澡雪集(嘉兴藏本)第七十三册一、晦岳旭禅师语录(嘉兴藏本)二、天翼翔禅师语录(嘉兴藏本)三、空谷道澄禅师语录(嘉兴藏本)四、智覃正禅师语录(嘉兴藏本)五、盘山朗空顺禅师语录(嘉兴藏本)六、昭觉竹峰续禅师语录(嘉兴藏本)七、大悲妙云禅师语录(嘉兴藏本)八、博山粟如禅师语录(嘉兴藏本)第七十四册一、元洁莹禅师语录(嘉兴藏本)二、云溪俍亭挺禅师语录(嘉兴藏本)三、百愚斯禅师语录(嘉兴藏本)四、内绍种禅师语录(嘉兴藏本)第七十五册一、南海宝象林慧弓詗禅师语录(嘉兴藏本)二、宝持总禅师语录(嘉兴藏本)三、广福山胜觉寺密印禅师语录(嘉兴藏本)四、耳菴嵩禅师语录(嘉兴藏本)五、山晖禅师语录(嘉兴藏本)六、鄂州龙光达夫禅师鸡肋集(嘉兴藏本)七、永济融禅师语录(嘉兴藏本)八、密行忍禅师语录(嘉兴藏本)九、通天逸叟高禅师语录(嘉兴藏本)十、古檀溪寺梓舟船禅师语录(嘉兴藏本)第七十六册一、介为舟禅师语录(嘉兴藏本)二、三山来禅师语录(原目二十八卷,卷十七下缺)(嘉兴藏本)三、兜率不磷坚禅师语录(嘉兴藏本)四、古林如禅师语录(嘉兴藏本)五、佛语御禅师语录(嘉兴藏本)六、东山破峰重禅师语录(嘉兴藏本)七、文穆念禅师语录(嘉兴藏本)八、斌雅禅师语录(嘉兴藏本)九、侣岩荷禅师语录(嘉兴藏本)十、迳庭宗禅师语录(嘉兴藏本)第七十七册一、印心佛敏讷禅师语录(嘉兴藏本)二、长目电禅师语录(嘉兴藏本)三、鹤峰禅师语录(嘉兴藏本)四、华岩还初佛禅师语录(嘉兴藏本)五、盘山了宗禅师语录(嘉兴藏本)六、知空蕴禅师语录(嘉兴藏本)七、云峨喜禅师语录(嘉兴藏本)八、华岩不厌乐禅师语录(嘉兴藏本)九、灵机禅师语录(嘉兴藏本)十、幻住明禅师语录(嘉兴藏本)十一、昭觉丈雪醉禅师语录(嘉兴藏本)十二、寂光豁禅师语录(嘉兴藏本)第七十八册一、观涛奇禅师语录(嘉兴藏本)二、雍正御选语录(卍续藏本)第七十九册一、艸峰宪禅师语录(嘉兴藏本)二、彻悟禅师语录(卍续藏本)三、虚云和尚法彙(标点本)第八十册来果禅师语录(达本彙编本)第八十一册一、敕修百丈清规(卍续藏本)二、禅苑清规(卍续藏本)三、入众须知(卍续藏本)四、入众日用(卍续藏本)五、百丈清规证义记(卍续藏本)第八十二册一、丛林校定清规总要(卍续藏本)二、禅林备用清规(卍续藏本)三、幻住菴清规(卍续藏本)四、丛林两序须知(卍续藏本)五、丛林祝白清规科仪(鼓山涌泉寺本)六、高旻寺库房规约(民国手抄本)第八十三册一、高旻寺客堂规约(民国手抄本)二、高旻寺禅堂规约(民国手抄本)第八十四册一、金山江天禅寺规约(民国·莲舟手抄本)二、祖庭事苑(杂集部)(卍续藏本)第八十五册一、禅宗颂古联珠通集(卍续藏本)二、雪菴从瑾禅师颂古集(卍续藏本)第八十六册一、从容录二、请益录(卍续藏本)三、空谷集(卍续藏本)四、虚堂集(卍续藏本)五、柳塘外集(四库全书本)第八十七册一、禅宗无门关(卍续藏本)二、佛果击节录(卍续藏本)三、大光明藏(卍续藏本)四、正法眼藏(卍续藏本)五、心灯录(蒋氏慎修书屋校印本)第八十八册一、禅林类聚(卍续藏本)二、宗门统要续集(嘉兴藏本)第八十九册一、碧岩集定本(日本·伊藤猷典校定本·序文为大正藏本)二、拈八方珠玉集(卍续藏本)第九十册宗门拈古彙集(卍续藏本)第九十一册列祖提纲录(卍续藏本)第九十二册宗鉴法林(上)(卍续藏本)第九十三册一、宗鉴法林(下)(卍续藏本)二、重编曹洞五位显诀(卍续藏本)三、定慧相资歌并警世(卍续藏本)四、禅门诸祖师偈颂(卍续藏本)五、禅宗杂毒海(卍续藏本)第九十四册一、信心铭(标点本)二、永嘉真觉大师证道歌注(光绪·李培桢刊本)三、王锡《顿悟大乘政理决》序说并校记(选堂集林本)四、东坡禅喜集(日本·森大狂校定本)五、宝镜三昧本义(卍续藏本)。
《永嘉证道歌》与盛唐禅诗新变
齐 兰 英
内 容 提要 :
本文试 图 从 《 永嘉 证 道 歌》
所 产 生 的 时 代 背 景 来 解 读 玄 觉 禅 师 诗 歌 创
作中的 自觉 ,
透 过这 种 自 觉 精 神 来看 盛 唐 后 禅诗 的 新 变 及 之后 的
“ 禅 门 之歌”
作 的 创
。
本 文 主 要 包含 三 个部 分 :
其 一是 了 解
《 永 嘉 证 道 歌》
的 相 关 背 景 及 其 所 蕴 含 的 基 本 禅
理 ;
其 二是透过
《 证 道 歌》
来看初盛 唐禅诗创 作 的 新 变 :
初 唐 诗 歌 的 革 新 对 于 禅 师 创
作的自 觉,
对 以 往禅 宗 偈 颂 形 式 的 超 越 ,
( 7 13 )
年卒于 龙兴别 院 ,
享 年 四 十 九岁 。 敕 谥 无 相 大师 。 ① 据
此可知 ,
禅师生 活在 初盛唐之际 ,
而
《 证道 歌》
应该是禅师晚 岁 游历三藏 、
曹 溪 得 旨
后 所作 。
魏道儒在
《 中 国 禅宗通 史》
中提出 :
“ 《 证道歌》
自 称宗 旨 曹溪 ,
不但 提 到 六
悟 的 全过 程 ,
成 为证悟 诗 中 楷 模 ,
被历代学僧传唱。
有关
《
证
道
歌 》
的 作 者 永 嘉 玄 觉
禅 师 学者有 所 争议 。
玄觉 禅师 的 生平 以 唐开 元时 官庆 州 刺 史 的 魏静
靖
(
)
所 作 《 永 嘉
禅宗永嘉集
《禪宗永嘉集》CBETA 電子版版本記錄: 1.2完成日期: 2002/11/04發行單位: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CBETA) cbeta@.tw資料底本: 大正新脩大正藏經 Vol. 48, No. 2013No. 2013禪宗永嘉集序唐慶州刺史魏靜述 聞夫。
慧門廣闢。
理絕色相之端。
覺路遙登。
跡晦名言之表。
悲夫。
能仁示現。
應化無方。
開妙典於三乘。
暢真詮於八部。
所以發揮至賾。
懸梵景於昏衢。
光闡大猷。
泛禪波於欲浪。
是以金棺揜耀。
玉毫收彩。
孤標靈鷲之英。
獨負成麟之業者。
其唯大師歟。
大師俗姓戴氏。
永嘉人也。
少挺生知。
學不加思。
幼則遊心三藏。
長則通志大乘。
三業精勤。
偏弘禪觀。
境智俱寂。
定慧雙融。
遂使塵靜昏衢。
波澄玄海。
心珠道種。
瑩七淨以交輝。
戒月悲花。
耿三空而列耀。
加復霜松潔操。
水月虛襟。
布衣蔬食。
忘身為法。
愍傷含識。
物物斯安。
觀念相續。
心心靡間。
始終抗節。
金石方堅。
淺深心要。
貫花慚潔。
神徹言表。
理契寰中。
曲己推人。
順凡同聖。
則不起滅定而秉護四儀。
名重當時道扇方外。
三吳碩學輻輳禪階。
八表高人風趨理窟。
靜往因薄宦。
親承接足。
恨未盡於方寸。
俄赴京畿。
自爾已來。
幽冥遽隔。
永慨玄眸。
積翳忽喪金錍。
欲海洪濤。
遄沈智檝。
遺文尚在。
龕室寂寥。
嗚呼哀哉。
痛纏心腑。
所嗟一方眼滅。
七眾何依。
德音無聞。
遠增悽感。
大師在生。
凡所宣紀。
總有十篇。
集為一卷。
庶同歸郢悟者。
得意忘言耳。
今略紀斯文。
多有謬誤。
用俟明哲。
非者正之禪宗永嘉集唐慎水沙門玄覺撰 大章分為十門。
慕道志儀第一。
夫欲修道。
先須立志。
及事師儀則。
彰乎軌訓。
故標第一。
慕道儀式。
戒憍奢意第二。
初雖立志修道。
善識軌儀。
若三業憍奢。
妄心擾動。
何能得定。
故次第二明戒憍奢意也。
淨修三業第三。
前戒憍奢。
略標綱要。
今子細檢責。
令麁過不生。
故次第三明淨修三業。
戒乎身口意也。
奢摩他頌第四。
前已檢責身口。
令麁過不生。
次須入門。
修道漸次。
不出定慧。
五種起心。
六種料簡。
故次第四。
明奢摩他頌也。
唐朝的禅宗与佛教艺术
唐朝的禅宗与佛教艺术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文化繁荣的时期之一,佛教在唐朝达到了巅峰,并与当时兴盛的禅宗相互影响,共同推动了佛教艺术的发展。
本文将从禅宗的起源与发展、唐代的佛教艺术表现等角度,探究唐朝禅宗与佛教艺术的关系。
禅宗作为佛教的一个重要分支,起源于印度,传入中国后经历了汉传佛教、达摩禅、神秀、毗尼、僧伽等阶段的演变。
禅宗注重直指人心,认为世间一切法皆空,而证悟禅机的方法主要通过坐禅、用禅问答等方式。
禅宗的兴盛与文化融合密不可分,唐朝正是禅宗在中国蓬勃发展的时期。
唐朝禅宗的代表人物有永嘉神秀、六祖慧能等,他们对禅宗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神秀强调“一念无明即为菩提”,将佛法教义与禅宗的体验相结合,提出了“言语须先句句等闲”、“不能以口授”,强调通过禅宗修行来体悟真理。
六祖慧能则强调直指人心,讲究直接领悟本性,否定依赖文字来传承禅宗的观念。
这些禅宗大师的教说为后来的禅宗发展奠定基础。
在禅宗发展的同时,佛教艺术在唐朝也达到了高峰。
唐代佛教艺术主要以佛教寺庙的建筑、壁画和塑像为主要表现形式。
禅宗与佛教艺术有着密切的联系,佛教艺术往往是禅宗思想的具体表现。
唐代建筑以雄伟壮观著称,佛寺作为佛教信仰的重要场所,建筑风格也充满了庄严肃穆的气息。
著名的唐代佛寺有法门寺、大慈寺等。
法门寺是中国现存最早、规模最大的藏传佛教寺庙之一,寺内有许多唐代的建筑遗迹,展现了唐代佛寺建筑的壮丽和精湛技艺。
除了寺庙建筑,唐代壁画也是佛教艺术的一大亮点。
壁画通过绘制佛教题材的画面,展现了佛教教义和唐代社会的风貌。
典型的例子是敦煌莫高窟,这里的壁画数量庞大,内容丰富多样,包括佛陀的生平事迹、佛教故事以及唐代社会的描绘等。
这些壁画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准,更是研究唐代佛教、历史与文化的珍贵史料。
塑像是佛教艺术的另一重要组成部分,唐代的佛教塑像多以金铜材质制作,技术精湛,形象栩栩如生。
著名的例子是大佛塔、释迦牟尼坐像等。
大佛塔是唐代建筑与雕塑艺术的结合体,以唐代秦淮河畔建造的大佛塔最为著名。
禅宗永嘉集序
禅宗永嘉集序 唐庆州刺史魏静述闻夫。
慧门广辟。
理绝色相之端。
觉路遥登。
迹晦名言之表。
悲夫。
能仁示现。
应化无方。
开妙典于三乘。
畅真诠于八部。
所以发挥至赜。
悬梵景于昏衢。
光阐大猷。
泛禅波于欲浪。
是以金棺揜耀。
玉毫收彩。
孤标灵鹫之英。
独负成麟之业者。
其唯大师欤。
大师俗姓戴氏。
永嘉人也。
少挺生知。
学不加思。
幼则游心三藏。
长则通志大乘。
三业精勤。
偏弘禅观。
境智俱寂。
定慧双融。
遂使尘静昏衢。
波澄玄海。
心珠道种。
莹七净以交辉。
戒月悲花。
耿三空而列耀。
加复霜松洁操。
水月虚襟。
布衣蔬食。
忘身为法。
愍伤含识。
物物斯安。
观念相续。
心心靡间。
始终抗节。
金石方坚。
浅深心要。
贯花惭洁。
神彻言表。
理契寰中。
曲己推人。
顺凡同圣。
则不起灭定而秉护四仪。
名重当时道扇方外。
三吴硕学辐辏禅阶。
八表高人风趋理窟。
静往因薄宦。
亲承接足。
恨未尽于方寸。
俄赴京畿。
自尔已来。
幽冥遽隔。
永慨玄眸。
积翳忽丧金錍。
欲海洪涛。
遄沈智楫。
遗文尚在。
龛室寂寥。
呜呼哀哉。
痛缠心腑。
所嗟一方眼灭。
七众何依。
德音无闻。
远增凄感。
大师在生。
凡所宣纪。
总有十篇。
集为一卷。
庶同归郢悟者。
得意忘言耳。
今略纪斯文。
多有谬误。
用俟明哲。
非者正之禅宗永嘉集 唐慎水沙门玄觉撰大章分为十门。
慕道志仪第一。
夫欲修道。
先须立志。
及事师仪则。
彰乎轨训。
故标第一。
慕道仪式。
戒憍奢意第二。
初虽立志修道。
善识轨仪。
若三业憍奢。
妄心扰动。
何能得定。
故次第二明戒憍奢意也。
净修三业第三。
前戒憍奢。
略标纲要。
今子细检责。
令粗过不生。
故次第三明净修三业。
戒乎身口意也。
奢摩他颂第四。
前已检责身口。
令粗过不生。
次须入门。
修道渐次。
不出定慧。
五种起心。
六种料简。
故次第四。
明奢摩他颂也。
毗婆舍那颂第五。
非戒不禅。
非禅不慧。
上既修定。
定久慧明。
故次第五明毗婆舍那颂也。
优毕叉颂第六。
偏修于定。
定久则沈。
偏学于慧。
慧多心动。
故次第六明优毕叉颂。
等于定慧。
令不沈动。
使定慧均等。
舍于二边。
三乘渐次第七。
定慧既均。
则寂而常照。
永嘉玄觉大师谈正观方法
永嘉玄觉大师谈正观方法按:永嘉大师在为后人留下《证道歌》的同时,也留下了《永嘉禅宗集》一书。
实际上,大师在开悟后首先是写了《永嘉禅宗集》。
在《永嘉禅宗集注序》中,明末天台宗中兴祖师幽溪传灯大师写道,“师从止观悟入,净名旁通,南印曹溪,师资道合。
则此集者,乃大师还瓯江时之所撰述。
以明授受之际,心宗的旨,是以一言三复,谆谆止观,其所发明,亦可谓之详矣。
”由于大师早年学习天台宗,因此在《永嘉禅宗集》中有着浓厚的天台宗止观思想。
传灯大师同时建议读者认真仔细研读《永嘉禅宗集》,以领悟止观之要,“读者请去迹以求本,则止观之道得矣。
”下文选自《永嘉禅宗集·净修三业》,黑色字体为永嘉大师所作,橘色字体为幽溪传灯大师所作注。
云何正观?彼我无差,色心不二。
正观之法,先了三界惟心,万法惟识。
惟心则人己一体,而谁彼谁此。
惟识则依正不二,而何色何心。
谁彼谁此,则彼我之分别忘。
何色何心,则色心之能所绝。
怨亲平等,混和于法界之源。
境智圆融,寂灭于真如之海。
内惑不作,外境都捐,尚何惑业轮回之有哉?菩提烦恼,本性无殊。
生死涅槃,平等一照。
生死即涅槃,烦恼即菩提,本出《净名经》。
天台立圆顿宗旨,本依乎此。
即大师从天宫(编者注:天宫即台宗七祖天宫慧威大师)悟入,亦得乎此。
上言彼我无差,色心不二。
苟微此,则旨无所归矣,是故能于此二,达本性无殊,平等一照,则心心绝待,念念圆融,三观正修,思过半矣。
故经云:“离我我所,观于平等。
我及涅槃,此二皆空。
”微离我我所,则不能观于平等。
微观于平等,则不能离我我所。
言平等者,我及涅槃,二皆空耳。
当知诸法,但有名字。
故经云:“乃至涅槃,亦但有名字。
”又云:“文字性离,名字亦空。
”诸法但有名字,则名无实名。
名无实名,则体无实体。
如是则烦恼非烦恼,菩提非菩提,生死涅槃亦复如是。
故《涅槃》云:“谁有烦恼?而毗婆舍那能破烦恼。
”然则谁有菩提,而言烦恼能障菩提?菩提烦恼,性既空,则诸法涅槃,但有名字。
恰恰的文言文意思及例句
恰恰的文言文意思及例句
1、用心貌。
唐玄觉《禅宗永嘉集·奢摩他颂》:恰恰用心时,恰恰无心用。
2、融和貌。
唐白居易《游悟真寺》诗:欒栌与户牖,恰恰金碧繁。
宋陈造《春寒》诗:小杏惜香春恰恰,新杨弄影午疎疎。
3、象声词。
莺啼声。
唐杜甫《独步寻花》诗之六:留连戯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元张可久《子·春愁》曲:景中情谁唤起,听西园恰恰莺啼。
清沉湘云《踏莎行·送春》词:恰恰莺啼,喃喃燕语,商量欲倩东君住。
梁启超《阿庄》诗:阿庄始生今周晬,蕙质已与常儿殊。
调舌渐闻莺恰恰,扶牀更见蟹跦跦。
4、正好。
唐郑损《星精石》诗:孤巖恰恰容堂构,可爱江南释子园。
宋黄大受《早作》诗:乾尽小园花上露,日痕恰恰到窗前。
《儿女英雄传》第八回:只是我这人与世人性情不同,恰恰的是曹操一个反面。
魏巍《东方》第三部第一章:情况恰恰相反,有许多事情是叫人不满意的。
禅宗历史上重要人物一览表
禅宗历史上重要人物一览表1菩提达摩(中国)——禅宗的开创者2 慧可(公元645-728年),中国佛教禅宗创始人之一,唐代高僧,曾师从道安大师。
3. 僧璨(公元645-738年),中国佛教禅宗二祖,曾师从慧可。
唐代高僧,被誉为“中国佛教第一论师”。
4. 道信(公元656-704年),中国佛教禅宗三祖,曾师从僧璨。
5. 弘忍(公元657-774年),中国佛教禅宗四祖,曾师从道信。
6. 慧能(公元638-714年),中国佛教禅宗五祖,曾师从弘忍。
慧能(六祖)——禅宗顿悟派创始人,对中国佛教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7. 怀让(公元687-740年),中国佛教禅宗六祖,曾师从慧能。
8 玄觉(公元694-759年),中国佛教禅宗七祖,曾师从怀让。
9. 鉴真(公元684年-944年),日本佛教禅宗创始人之一,曾师从玄觉。
鉴真——唐代高僧,是日本佛教的开创者,领导修建了日本最早的佛教寺庙——东大寺。
10 道圆(公元747-805年),日本佛教禅宗二祖,曾师从鉴真。
11 雪窦重显(公元763年-910年),中国佛教禅宗八祖,曾师从道圆。
12. 义净——唐代高僧,翻译了《大唐西域记》等经典著作,被誉为“唐代佛教第一翻译家”。
翻译了《南海寄归传》等经典著作,被誉为“唐代旅行文学第一人”。
13. 玄奘——唐代高僧,是佛教史上的“千佛之师”,翻译了《大般若经》等经典著作,对中国佛教的翻译事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4. 慧思——梁代高僧,提出了“四教合一”的思想,对中国佛教的理论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15 赵州禅师——唐代高僧,提出了“吃茶去”的名言,对中国佛教的禅宗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16. 茗山禅师——明代高僧,提出了“即心即佛”的思想,对中国佛教的禅宗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
17荣西——藏传佛教重要祖师,对藏传佛教影响巨大。
18. 印光——中国佛教近代史上重要人物,主张“净土法门”。
19 藕益——中国佛教现代史上重要人物,主张“法相唯识”。
《证道歌》作者归属考——以永嘉玄觉的几种传记为中心
《证道歌》作者归属考——以永嘉玄觉的几种传记为中心
王颂
【期刊名称】《佛学研究》
【年(卷),期】2021()2
【摘要】本文针对《证道歌》伪撰说,从玄觉的几种传记资料入手予以了细致分析。
尽管自《祖堂集》开始的禅宗文献对玄觉的南宗色彩进行了大量渲染,并不可信,但
玄觉参访慧能一事的真实性有诸多材料可以佐证。
唐魏静《永嘉集序》与宋赞宁《高僧传》中所刻画的玄觉的形象并不矛盾,《宋高僧传》有可能引用了唐李邕碑
等较早的史料,可信度较高。
因此,尽管上述资料都没有明确提及《证道歌》一书,且《证道歌》无论在思想与文风上都与《永嘉集》有较大差异,但并没有任何切实的
证据可以证明其并非玄觉的作品。
【总页数】11页(P118-128)
【作者】王颂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哲学系宗教学系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948
【相关文献】
1.《永嘉证道歌》中禅化的华严思想探析
2.永嘉玄觉与《证道歌》
3.《永嘉证道歌》与盛唐禅诗新变
4.简论玄觉的《永嘉证道歌》
5.“因看维摩经,发明心地”——浅
论《永嘉证道歌》中的《维摩诘经》思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明代释德清行书《证道歌》
明代释德清行书《证道歌》释德清行书《证道歌》永嘉大师《证道歌》原文:唐慎水沙门玄觉撰君不见。
绝学无为闲道人。
不除妄想不求真。
无明实性即佛性。
幻化空身即法身。
法身觉了无一物。
本源自性天真佛。
五蕴浮云空去来。
三毒水炮虚出没。
证实相。
无人法。
刹那灭却阿鼻业。
若将妄语诳众生。
自招拔舌尘沙劫。
顿觉了。
如来禅。
六度万行体中圆。
梦里明明有六趣。
觉后空空无大千。
无罪福。
无损益。
寂灭性中莫问觅。
此来尘镜未曾磨。
今日分明须剖析。
谁无念。
谁无生。
若实无生无不生。
唤取机关木人问。
求佛施功早晚成。
放四大。
莫把捉。
寂灭性中随饮啄。
诸行无常一切空。
即是如来大圆觉。
决定说。
表真乘。
有人不肯任情征。
直截根源佛所印。
摘叶寻枝我不能。
摩尼珠。
人不识。
如来藏里亲收得。
六般神用空不空。
一颗圆光色非色。
净五根。
得五力。
唯证乃知难可测。
镜里看形见不难。
水中捉月争拈得。
常独行。
常独步。
达者同游涅槃路。
调古神清风自高。
貌颊骨刚人不顾。
穷释子。
口称贫。
实是身贫道不贫。
贫则身常披缕褐。
道则心藏无价珍。
无价珍。
用无尽。
利物应机终不吝。
三身四智体中圆。
八解六通心地印。
上士一决一切了。
中下多闻多不信。
但自怀中解垢衣。
谁能向外夸精进。
从他谤。
任他非。
把火烧天徒自疲。
我闻恰似饮甘露。
销融顿入不思议。
观恶言。
是功德。
此则成吾善知识。
不因讪谤起怨亲。
何表无生慈忍力。
宗亦通。
说亦通。
定慧圆明不滞空。
非但我今独达了。
恒沙诸佛体皆同。
师子吼。
无畏说。
百兽闻之皆脑裂。
香象奔波失却威。
天龙寂听生欣悦。
游江海。
涉山川。
寻师访道为参禅。
自从认得曹溪路。
了知生死不相关。
行亦禅。
坐亦禅。
语默动静体安然。
纵遇锋刀常坦坦。
假饶毒药也闲闲。
我师得见然灯佛。
多劫曾为忍辱仙。
几回生。
几回死。
生死悠悠无定止。
自从顿悟了无生。
于诸荣辱何忧喜。
入深山。
住兰若。
岑崟幽邃长松下。
优游静坐野僧家。
阒寂安居实潇洒。
觉即了。
不施功。
一切有为法不同。
住相布施生天福。
犹如仰箭射虚空。
势力尽。
箭还坠。
招得来生不如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唐 玄觉 撰
禅宗永嘉集序
唐庆州刺史魏静述
闻夫。慧门广辟。理绝色相之端。觉路遥登。迹晦名言之表。悲夫。能仁示现。应化无方。开妙典于三乘。畅真诠于八部。所以发挥至赜。悬梵景于昏衢。光阐大猷。泛禅波于欲浪。是以金棺掩耀。玉毫收彩。孤标灵鹫之英。独负成麟之业者。其唯大师欤。大师俗姓戴氏。永嘉人也。少挺生知。学不加思。幼则游心三藏。长则通志大乘。三业精勤。偏弘禅观。境智俱寂。定慧双融。遂使尘静昏衢。波澄玄海。心珠道种。莹七净以交辉。戒月悲花。耿三空而列耀。加复霜松洁操。水月虚襟。布衣蔬食。忘身为法。愍伤含识。物物斯安。观念相续。心心靡间。始终抗节。金石方坚。浅深心要。贯花惭洁。神彻言表。理契寰中。曲己推人。顺凡同圣。则不起灭定而秉护四仪。名重当时道扇方外。三吴硕学辐辏禅阶。八表高人风趋理窟。静往因薄宦。亲承接足。恨未尽于方寸。俄赴京畿。自尔已来。幽冥遽隔。永慨玄眸。积翳忽丧金錍。欲海洪涛。遄沈智楫。遗文尚在。龛室寂寥。呜呼哀哉。痛缠心腑。所嗟一方眼灭。七众何依。德音无闻。远增凄感。大师在生。凡所宣纪。总有十篇。集为一卷。庶同归郢悟者。得意忘言耳。今略纪斯文。多有谬误。用俟明哲。非者正之。
戒憍奢意第二
衣食由来。长养栽种。垦土掘地。盐煮蚕蛾。成熟施为。损伤物命。令他受死。资给自身。但畏饥寒。不观死苦。杀他活己。痛哉可伤。兼用农功。积力深厚。何独含灵致命。亦乃信施难消。虽复出家。何德之有。噫。夫欲出超三界。未有绝尘之行。徒为男子之身。而无丈夫之志。但以终朝扰扰。竟夜昏昏。道德未修。衣食斯费。上乖弘道。下阙利生。中负四恩。诚以为耻。故智人思之。宁有法死。不无法生。徒自迷痴。贵身贱法耳。
慕道志仪第一
先观三界。生厌离故。次亲善友。求出路故。次朝晡问讯。存礼数故。次审乖适如何。明侍养故。次问何所作。为明亲承事故。次瞻仰无怠。生殷重故。次数决心要。为正修故。次随解呈简。为识邪正故。次验气力。知生熟故。次见病生疑。堪进妙药故。委的审思。求谛当故。日夜精勤。恐缘差故。专心一行。为成业故。亡身为法。为知恩故。如其信力轻微。意无专志。粗行浅解。泛漾随机。触事则因事生心。缘无则依无息念。既非动静之等观。则顺有无之得失。然道不浪阶。随功涉位耳。
净修三业第三
贪嗔邪见意业。妄言绮语两舌恶口口业。杀盗淫身业。夫欲志求大道者。必先净修三业。然后于四威仪中。渐次入道。乃至六根所对。随缘了达。境智双寂。冥乎妙旨。云何净修身业。深自思惟。行住坐卧。四威仪中。检摄三愆。无令漏失。慈悲抚育。不伤物命。水陆空行。一切含识。命无大小。等心爱护。蠢动蜎飞。无令毁损。危难之流。殷勤拔济。方便救度。皆令解脱。于他财物。不与不取。乃至鬼神。随有主物。一针一草。终无故犯。贫穷乞丐。随己所有。敬心施与。令彼安隐。不求恩报。作是思惟。过去诸佛。经无量劫行檀。布施象马七珍。头目髓脑。乃至身命。舍而无吝。我今亦尔。随有施与。欢喜供养。心无吝惜。于诸女色。心无染著。凡夫颠倒。为欲所醉。耽荒迷乱。不知其过。如捉花茎。不悟毒蛇。智人观之。毒蛇之口。熊豹之手。猛火热铁。不以为喻。铜柱铁床。焦背烂肠。血肉糜溃。痛彻心髓。作如是观。唯苦无乐。革囊盛粪。脓血之聚。外假香涂。内唯臭秽。不净流溢。虫蛆住处。鲍肆厕孔。亦所不及。智者观之。但见发毛爪齿。薄皮厚皮。肉血汗泪。涕唾脓脂。筋脉脑膜。黄痰白痰。肝胆骨髓肺脾肾胃。心膏膀胱。大肠小肠。生藏熟藏。屎尿臭处。如是等物。一一非人。识风鼓击。妄生言语。诈为亲友。其实怨妒。败德障道。为过至重。应当远离。如避怨贼。是故智者观之。如毒蛇想。宁近毒蛇。不亲女色。何以故。毒蛇杀人。一死一生。女色系缚。百千万劫。种种楚毒。苦痛无穷。谛察深思。难可附近。是以智者。切检三衍。改往修来。背恶从善。不杀不盗。放生布施。不行淫秽。常修梵行。日夜精勤。行道礼拜。归凭三宝。志求解脱。于身命财。修三坚法。知身虚幻。无有自性。色即是空。谁是我者。一切诸法。但有假名。无一定实。是我身者。四大五阴。一一非我。和合亦无。内外推求。如水聚沫。浮泡阳焰。芭蕉幻化。镜像水月。毕竟无人。无明不了。妄执为我。于非实中。横生贪著。杀生偷盗。淫秽荒迷。竟夜终朝。矻矻造业。虽非真实。善恶报应。如影随形。作是观时。不以恶求。而养身命。应自观身。如毒蛇想。为治病故。受于四事。身著衣服。如裹痈疮。口餐滋味。如病服药。节身俭口。不生奢泰。闻说少欲。深乐修行。故经云。少欲头陀。善知止足。是人能入贤圣之道。何以故。恶道众生。经无量劫。阙衣乏食。叫唤号毒。饥寒切楚。皮骨相连。我今暂阙。未足为苦。是故智者。贵法贱身。勤求至道。不顾形命。是名净修身业。云何净修口业。深自思惟口之四过。生死根本。增长众恶。倾覆万行。递相是非。是故智者。欲拔其源。断除虚妄。修四实语。正直柔软和合如实。此之四语。智者所行。何以故。正直语者。能除绮语。柔软语者。能除恶口。和合语者。能除两舌。如实语者。能除妄语。正直语者有二。一称法说。令诸闻者。信解明了。二称理说。令诸闻者。除疑遣惑。柔软语者亦二。一者安慰语。令诸闻者。欢喜亲近。二者宫商清雅。令诸闻者。爱乐受习。和合语者亦二。一事和合者。见斗诤人。谏劝令舍。不自称誉。卑逊敬物。二理和合者。见退菩提心人。殷勤劝进。善能分别。菩提烦恼。平等一相。如实语者亦二。一事实者。有则言有。无则言无。是则言是。非则言非。二理实者。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如来涅槃。常住不变。是以智者。行四实语。观彼众主。旷劫已来。为彼四过之所颠倒。沉沦生死。难可出离。我今欲拔其源。观彼口业。唇舌牙齿。咽喉脐响。识风鼓击。音出其中。由心因缘。虚实两别。实则利益。虚则损减。实是起善之根。虚是生恶之本。善恶根本。由口言诠。诠善之言。名为四正。诠恶之语。名为四邪。邪则就苦。正则归乐。善是助道之缘。恶是败道之本。是故智者要心扶正。实语自立。诵经念佛。观语实相。言无所存。语默平等。是名净修口业。云何净修意业。深自思惟。善恶之源。皆从心起。邪念因缘。能生万恶。正观因缘。能生万善。故经云。三界无别法。惟是一心作。当知心是万法之根本也。云何邪念。无明不了。妄执为我。我见坚固。贪嗔邪见。横计所有。生诸染著。故经云。因有我故。便有我所。因我所故。起于断常。六十二见。见思相续。九十八使。三界生死。轮回不息。当知邪念。众恶之本。是故智者制而不随。云何正观。彼我无差。色心不二。菩提烦恼。本性非殊。生死涅槃。平等一照。故经云。离我我所。观于平等。我及涅槃。此二皆空。当知诸法。但有名字。故经云。乃至涅槃。亦但有名字。又云。文字性离。名字亦空。何以故。法不自名。假名诠法。法既非法。名亦非名。名不当法。法不当名。名法无当。一切空寂。故经云。法无名字。言语断故。是以妙相绝名。真名非字。何以故。无为寂灭。至极微妙。绝相离名。心言路绝。当知正观还源之要也。是故智者正观因缘。万感斯遣。境智双忘。心源净矣。是名净修意业。此应四仪。六根所对。随缘了达。入道次第云尔。
禅宗永嘉集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唐慎水沙门玄觉撰
大章分为十门。慕道志仪第一。夫欲修道。先须立志。及事师仪则。彰乎轨训。故标第一。慕道仪式。戒憍奢意第二。初虽立志修道。善识轨仪。若三业憍奢。妄心扰动。何能得定。故次第二明戒憍奢意也。净修三业第三。前戒憍奢。略标纲要。今子细检责。令粗过不生。故次第三明净修三业。戒乎身口意也。奢摩他颂第四。前已检责身口。令粗过不生。次须入门。修道渐次。不出定慧。五种起心。六种料简。故次第四。明奢摩他颂也。毗婆舍那颂第五。非戒不禅。非禅不慧。上既修定。定久慧明。故次第五明毗婆舍那颂也。优毕叉颂第六。偏修于定。定久则沈。偏学于慧。慧多心动。故次第六明优毕叉颂。等于定慧。令不沈动。使定慧均等。舍于二边。三乘渐次第七。定慧既均。则寂而常照。三观一心。何疑不遣。何照不圆。自解虽明。悲他未悟。悟有浅深。故次第七明三乘渐次也。理事不二第八。三乘悟理。理无不穷。穷理在事。了事即理。故次第八明事理不二。即事而真。用祛倒见也。劝友人书第九。事理既融。内心自莹。复悲远学。虚掷寸阴。故次第九明劝友人书也。发愿文第十。劝友虽是悲他。专心在一。情犹未普。故次第十明发愿文。誓度一切也。
奢摩他颂第四
恰恰用心时。恰恰无心用。无心恰恰用。常用恰恰无。夫念非忘尘。而不息尘。非息念而不忘尘。忘则息念而忘。念息则忘尘而息。忘尘而息。息无能息。息念而忘。忘无所忘。忘无所忘。尘遗非对。息无能息。念灭非知。知灭对遗。一向冥寂。阒尔无寄。妙性天然。如火得空。火则自灭。空喻妙性之非相。火比妄念之不生。其辞曰。忘缘之后寂寂。灵知之性历历。无记昏昧昭昭。契真本空的的。惺惺寂寂是。无记寂寂非。寂寂惺惺是。乱想惺惺非。若以知知寂。此非无缘知。如手执如意。非无如意手。若以自知知。亦非无缘知。如手自作拳。非是不拳手。亦不知知寂。亦不自知知。不可为无知。自性了然故。不同于木石。手不执如意。亦不自作拳。不可为无手。以手安然故。不同于兔角。复次修心渐次者。夫以知知物。物在知亦在。若以知知知。知知则离物。物离犹知在。起知知于知。后知若生时。前知早已灭。二知既不并。但得前知灭。灭处为知境。能所俱非真。前则灭灭引知。后则知知续灭。生灭相续。自是轮回之道。今言知者。不须知知。但知而已。则前不接灭。后不引起。前后断续。中间自孤。当体不顾。应时消灭。知体既已灭。豁然如托空。寂尔少时间。唯觉无所得。即觉无觉。无觉之觉。异乎木石。此是初心处。冥然绝虑。乍同死人。能所顿忘。纤缘尽净。阒尔虚寂。似觉无知。无知之性。异乎木石。此是初心处。领会难为。入初心时。三不应有。一恶。谓思惟世间五欲等因缘。二善。谓思惟世间杂善等事。三无记。谓善恶不思阒尔昏住。戒中三应须具。一摄律仪戒。谓断一切恶。二摄善法戒。谓修一切善。三饶益有情戒。谓誓度一切众生。定中三应须别。一安住定。谓妙性天然本自非动。二引起定。谓澄心寂怕发莹增明。三办事定。谓定水凝清万像斯鉴。慧中三应须别。一人空慧。谓了阴非我。即阴中无我。如龟毛兔角。二法空慧。谓了阴等诸法。缘假非实。如镜像水月。三空空慧。谓了境智俱空。是空亦空。见中三应须识。一空见。谓见空而见非空。二不空见。谓见不空而见非不空。三性空见。谓见自性而见非性。偏中三应须简。一有法身无般若解脱。二有般若无解脱法身。三有解脱无法身般若。有一无二故不圆。不圆故非性。又偏中三应须简。一有法身般若无解脱。二有般若解脱无法身。三有解脱法身无般若。有二无一故不圆。不圆故非性。圆中三应须具。一法身不痴即般若。般若无著即解脱。解脱寂灭即法身。二般若无著即解脱。解脱寂灭即法身。法身不痴即般若。三解脱寂灭即法身。法身不痴即般若。般若无著即解脱。举一即具三。言三体即一。此因中三德。非果上三德。欲知果上三德。法身有断德迩。因断惑而显德。故名断德。自受用身有智德。具四智真实功德故。他化二身。有大恩德。他受用身。于十地菩萨有恩德故。三种化身。于菩萨二乘异生有恩故。三谛四智。除成所作智。为缘俗谛故。然法无浅深。而照之有明昧。心非垢净。而解之有迷悟。创入初心。迷复何非浅。终契圆理。达始何非深。迷之失理而自差。悟之失差而即理。迷悟则同其致。故有渐次名焉。复次初修心人。入门之后。须识五念。一故起。二串习。三接续。四别生。五即静。故起念者。谓起心思惟世间五欲。及杂善等事。串习念者。谓无心故忆。忽尔思惟善恶等事。接续念者。谓串习忽起。知心驰散。又不制止。更复续前。思惟不住。别生念者。谓觉知前念是散乱。即生惭愧改悔之心。即静念者。谓初坐时。更不思惟世间善恶。及无记等事。即此作功。故言即静。串习一念初生者。多接续故起二念。懈怠者有别生一念。惭愧者多即静一念。精进者有串习。接续故起别生四念为病。即静一念为药。虽复药病有殊。总束俱名为念。得此五念停息之时。名为一念相应。一念者灵知之自性也。然五念是一念枝条。一念是五念根本。复次若一念相应之时。须识六种料简。一识病。二识药。三识对治。四识过生。五识是非。六识正助。第一病者有二种。一缘虑。二无记。缘虑者善恶二念也。虽复差殊。俱非解脱。是故总束名为缘虑。无记者虽不缘善恶等事。然俱非真心。但是昏住。此二种名为病。第二药者。亦有二种。一寂寂。二惺惺。寂寂谓不念外境善恶等事。惺惺谓不生昏住无记等相。此二种名为药。第三对治者。以寂寂治缘虑。以惺惺治昏住。用此二药。对彼二病。故名对治。第四过生者。谓寂寂久生昏住。惺惺久生缘虑。因药发病。故云过生。第五识是非者。寂寂不惺惺。此乃昏住。惺惺不寂寂。此乃缘虑。不惺惺不寂寂。此乃非但缘虑。亦乃入昏而住。亦寂寂亦惺惺。非唯历历。兼复寂寂。此乃还源之妙性也。此四句者。前三句非。后一句是。故云识是非也。第六正助者。以惺惺为正。以寂寂为助。此之二事。体不相离。犹如病者。因杖而行。以行为正。以杖为助。夫病者欲行。必先取杖。然后方行。修心之人。亦复如是。必先息缘虑。令心寂寂。次当惺惺。不致昏沉。令心历历。历历寂寂。二名一体。更不异时。譬夫病者欲行。阙杖不可。正行之时。假杖故能行。作功之者。亦复如是。历历寂寂。不得异时。虽有二名。其体不别。又曰。乱想是病。无记亦病。寂寂是药。惺惺亦药。寂寂破乱想。惺惺治无记。寂寂生无记。惺惺生乱想。寂寂虽能治乱想。而复还生无记。惺惺虽能治无记。而复还生乱想。故曰惺惺寂寂是无记。寂寂非寂寂。惺惺是。乱想惺惺非。寂寂为助。惺惺为正。思之。复次料简之后。须明识一念之中五阴。谓历历分别。明识相应。即是识阴。领纳在心。即是受阴。心缘此理。即是想阴。行用此理。即是行阴。污秽真性。即是色阴。此五阴者。举体即是一念。此一念者。举体全是五阴。历历见此一念之中。无有主宰。即人空慧。见如幻化。即法空慧。是故须识此五念及六种料简。愿勿嫌之。如取真金。明识瓦砾。及以伪宝。但尽除之。纵不识金。金体自现。何忧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