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化螟越冬幼虫内部器官研究
水稻二化螟发生新特点及防治新技术
水稻二化螟的为害具有隐蔽性、长期性和严重性。幼虫钻蛀水稻茎秆,不易被发现,且一旦造成危害 ,难以补救。二化螟的繁殖能力强,种群数量大,为害周期长,可对水稻造成严重的产量损失。
二化螟的生活习性和发生规律
生活习性
水稻二化螟每年发生代数因地域而异,一般一年发生1-4代。 成虫具有趋光性,喜欢在高大、茂密的稻田产卵。幼虫具有 背光性,喜欢在阴暗潮湿的环境中生活。二化螟的幼虫可以 在土壤中越冬,具有较强的抗寒能力。
抗药性风险评估
对抗药性风险进行评估,包括抗药性产生的速度、抗药性 发展的趋势以及抗药性治理的难度等,为制定合理的抗药 性治理措施提供依据。
探索新的防治技术手段
生物防治
研究利用天敌、微生物等生物防治手段,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量 和使用频率,降低对环境和生态的破坏。
物理防治
利用灯光诱杀、色诱等物理方法,诱杀水稻二化螟成虫,降低繁殖 系数,减轻危害。
发生规律
水稻二化螟的发生与气候条件、耕作制度、品种布局和栽培 措施等密切相关。一般而言,温暖湿润、杂草丛生、连作稻 田以及品种单一的稻田容易发生二化螟。此外,不合理的施 肥和灌溉也会加重二化螟的发生。
02
水稻二化螟发生的新特点
二化螟的抗药性增强
01 02
抗药性机制
二化螟的抗药性机制包括降低药物吸收、增强药物代谢和利用生物屏障 等。这些机制使得二化螟能够抵抗药物的作用,从而继续繁殖和为害水 稻。
二化螟的为害范围扩大
为害范围
随着水稻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大和气候变化等因素的影响,二化螟的为害范围也在不断扩大。现在,二化螟已经成 为了我国水稻生产中的主要害虫之一,对水稻的产量和质量都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为害程度
二化螟的为害程度也在不断加重。幼虫孵化后,会钻入水稻植株内部,啃食水稻的茎秆、叶片和稻穗等部位,造 成水稻植株枯萎、倒伏或结实不良等问题。这不仅影响了水稻的产量和质量,还会导致水稻植株死亡,给农民造 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水稻二化螟的发生现状及防治对策
水稻二化螟的发生现状及防治对策【摘要】水稻二化螟是水稻上的一种重要害虫,对水稻产量和质量造成了严重的危害。
本文旨在探讨水稻二化螟的发生现状及防治对策,以提高水稻产量和保障粮食安全。
首先介绍了水稻二化螟的生命周期,发生现状和危害特点,然后分析了目前常用的防治措施及其效果评价。
在提出了对水稻二化螟防治工作的建议,并展望了未来的研究方向。
通过本文的研究,希望能够有效防治水稻二化螟,提高水稻产量,保障粮食安全,为农业生产做出贡献。
【关键词】水稻二化螟、发生现状、危害性、防治对策、生命周期、危害特点、防治措施、防治效果评价、防治工作建议、研究意义、展望未来研究方向.1. 引言1.1 水稻二化螟的危害性水稻二化螟是水稻上的主要害虫之一,其危害性极大,给水稻生长与产量带来了严重的危害。
水稻二化螟的幼虫主要以水稻叶片为食,造成叶片损伤、叶片卷曲、叶面变黄,严重时可导致叶片干枯脱落,影响光合作用和养分吸收,进而影响水稻的生长发育。
水稻二化螟的成虫主要为害水稻的茎部和穗部,导致茎秆内部被蛀,穗部结实不良,甚至导致水稻减产甚至绝收。
除了直接危害水稻植株外,水稻二化螟还是水稻病毒病传播的重要媒介。
水稻二化螟叮咬感染了病毒的水稻植株后,可将病毒通过唾液注入健康植株内,从而传播病毒,加重水稻生长的困难。
水稻二化螟的危害性不仅仅体现在直接损害水稻植株,还在于其对水稻生长环境的破坏以及对水稻病毒病的传播。
有效防治水稻二化螟对于保障水稻产量和质量,确保粮食安全有着重要的意义。
1.2 研究意义水稻二化螟是水稻上一种常见的害虫,其危害性极高,严重影响水稻的产量和质量。
对水稻二化螟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水稻是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对我国的粮食安全有着重要的保障作用。
而水稻二化螟的危害会导致水稻减产、品质下降,直接影响着我国的粮食供应。
研究水稻二化螟的发生规律、防治方法对于保障粮食安全至关重要。
水稻二化螟的研究还可以促进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浅谈水稻二化螟发生规律及防治方法
浅谈水稻二化螟发生规律及防治方法作者:孙继唐来源:《农民致富之友》2018年第04期水稻二化螟是本地区水稻主要害虫之一,各时期的危害对产量影响都很大。
因其蛀入水稻茎内为害,被害株基本绝产。
为了有效控制二化螟发生危害,下面对二化螟的生活习性、发生规律及防治方法做了详细的介绍。
二化螟也叫水稻钻心虫,全国稻区均有发生,是北方稻区主要害虫之一,它在水稻不同的生育期可引起不同的为害。
在水稻分蘖初期,幼龄幼虫先群集在叶鞘内,造成水稻枯鞘;以后逐渐分散蛀食新叶,形成枯心苗;孕穗期幼虫蛀食稻茎,形成枯孕穗;抽穗到扬花期咬断穗茎,产生白穗;灌浆到成熟造成虫株伤害;蛀入茎内易引起风折,造成倒伏。
近年来,因水稻机收,留稻茬较高,使水稻二化螟越冬成活率较高,在本地区该虫发生呈明显上升的态势。
现将其发生规律和防治方法介绍如下。
1 生活习性二化螟1年发生1~5代,在北方发生2代,一般以第二代为害最重。
越冬幼虫在4月下旬日平均气温15℃时化蛹,越冬代成虫5月下旬出现。
第一代幼虫于6月下旬为害水稻秧苗出现枯心,第二代幼虫于8月上旬出现,水稻稻穗受害,形成白穗,对水稻产量影响也较大,成虫白天隐藏在稻丛或杂草中,多停息在稻株离水面1.5~3.5厘米处,晚间出来活动。
成虫有趋光性,喜欢在稀植、高秆、茎粗、叶宽大、色浓绿的稻田里产卵。
分蘖期前卵多产在叶片正面尖端,圆秆拔节后多产在离水面7~10厘米叶鞘上,一般每头雌蛾产卵2~3块。
每块约有卵70~80粒。
初孵幼虫喜欢群居,大多在水稻叶鞘内进食叶肉,受害叶鞘形成黄色枯状斑块。
三龄后分散开,在叶腋蛀入茎杆,并能转移到其它稻株上进行危害,严重时,一条幼虫能为害8~10株水稻苗。
2 发生规律2.1 气候二化螟不耐高温,35℃以上的高温常引起二化螟幼虫的大量死亡,一般温度在24~26℃,相对湿度在80%~90%以上,有利于幼虫成活。
所以,在水稻分蘖盛期和末期、7月下旬至8月上旬,多雨、潮湿、温度低、湿度大,为害重。
水稻二化螟的发生与综合防治措施探讨
B i n g c h o n g h a i f a n g z h i病虫害一直是困扰水稻产业健康发展的首要问题之一,以水稻二化螟为例,常被称为钻心虫,是水稻生长期的高发虫害,一方面,不利于水稻作物增产提质,减产率在3%~30%不等;另一方面,影响并制约水稻种植效益,成为农户种植与生产的困扰。
在二化螟危害程度日益加重的背景下,各种植区越发重视二化螟的防治工作,但碍于农户技术水平、思想观念的影响,仍通过传统大量喷药等方式抑制二化螟的繁殖,此举不仅无法根除水稻二化螟,还会致使二化螟产生耐药性。
因此,需在了解二化螟生物学特性、发生与危害特点的基础上,践行农业、物理、生物、化学等多种防治措施,充分彰显防治技术对水稻作物的保护作用,以期为水稻种植业安全高效发展提供理论参考与支持。
一、二化螟生物学特性二化螟作为水稻作物的高危虫害,隶属鳞翅目螟蛾科。
成虫期雌雄蛾翅展长度不一,雌蛾翅展后长2.5厘米,雄蛾翅展后长2.0厘米,头顶尖下部圆,呈白色、灰褐色。
胸部多作为白色,翅基部为灰白色,另外,胸翅部位还可能略带褐色,其中前翅最为明显,多呈暗褐或黄褐色。
二化螟幼虫体长在2.5厘米左右,背腹部颜色不一,背部呈褐色,并有多条纵线,腹部呈白色。
虫蛹多为淡棕色,长度在1厘米左右,起初背部有明显的褐色纵线,随着其生长发育,纵线越发模糊。
通常情况下,一年内二化螟会发生两代,4~6龄幼虫多集中在稻草或田间杂草中越冬,待来年田间温度维持在15℃左右时即可羽化。
由于二化螟具有明显的趋光性,因此,羽化时间多选择夜晚,并在羽化后24~48小时产卵。
二化螟产卵5天后即可啃食稻颈,致使水稻作物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
二、发生特点有调查表明,在黑光灯和白炽灯的作用下,一代二化螟平均始见期为4月中下旬,变幅起始多集中在4月12日,变幅结束于5月17日;断蛾期一般会集中在5月下旬或6月中旬,平均变幅起始为5月12日,结束为6月20日。
另外,气候环境情况也与二化螟的发生有密切的联系。
螟蛾类害虫种类及发生危害初步调查
学号:021060642010届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题目:杨凌地区螟蛾类害虫种类及发生危害初步调查学院(系):植物保护专业年级:植保063班学生姓名:郭振营指导教师:杨兆富讲师完成日期: 2010年5月26日目录摘要Abstracts1 引言 01.1 杨凌地区概况 (1)1.2 螟蛾类昆虫研究概况及经济意义 (1)1.3 螟蛾类昆虫生物学习性 (2)2 螟蛾类害虫研究概况 (2)2.1 种类调查 (2)2.2 发生危害 (3)2.3 防治技术 (4)3 目的及意义 (6)4 试验材料及方法 (6)4.1 实验材料 (6)4.2 调查区域 (6)4.3 调查方法 (7)5 试验结果与分析 (7)5.1 亚洲玉米螟 (7)5.1.1 特征及害状特点描述 (7)5.1.2 危害严重程度及发生量 (8)5.2 豆荚野螟 (9)5.2.1 特征及害状特点描述 (10)5.2.2 危害严重程度及发生量 (10)5.3 豆啮叶野螟 (11)5.3.1 特征及害状特点描述 (11)5.3.2 危害严重程度及发生量 (11)5.4 桃蛀螟 (12)5.4.1 特征及害状特点描述 (13)5.4.2 危害严重程度及发生量 (13)5.5 甜菜白带野螟 (14)5.5.1 形态特征描述 (14)5.5.2 危害严重程度及发生量 (15)5.6 稻纵卷叶螟 (15)5.6.1 形态特征描述 (15)5.6.2 危害严重程度及发生量 (15)6 讨论 (15)参考文献 (17)致谢 (19)杨凌地区螟蛾类害虫种类及发生危害初步调查姓名:郭振营指导教师:杨兆富(讲师)摘要:本实验于2009年通过对杨凌地区的农作物、果树和蔬菜等的螟蛾类害虫的调查,采集并鉴定了6种螟蛾类害虫,隶属于螟蛾总科的六个属。
并对每一种害虫的形态特征,为害特点及危害状况进行了的描述。
其中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 (Guenée)在玉米成熟期、豆荚野螟Maruca vitrata (Geyer)对于豇豆结荚期种群数量巨大,是需要重点防治的类群。
二化螟
二化螟
属鳞翅目,冥娥科,是窝过水稻上的常发性害虫。
寄主水稻外,还有茭白、野茭白、玉米、甘蔗、游草等禾本科植物,早春越冬幼虫还能为害麦苗、蚕豆、油菜、绿肥等。
为害水稻形成枯鞘、枯心、白穗、枯孕穗和虫伤等症状。
成虫雄娥体长10~12mm,翅展20~25mm。
头胸部灰黄褐色。
前翅近长方形,黄褐或灰褐色,翅面散布褐色小点,中央有紫褐色斑点1个,其下方另有斜行排列的3个不同色小斑点,外缘有7个小黑点;后翅白色,近外缘渐带淡黄褐色。
腹部瘦小。
雌蛾体长12~25mm,翅展25~31mm。
头、胸部及前翅面褐色小点很少,无紫黑色斑点,但外缘有7个小黑点。
卵扁平,椭圆形,做鱼鳞状单层排列。
卵块长椭圆形,盖透明胶质物。
初产时乳白色,后渐变为茶褐色,近孵化时为黑色。
幼虫通常6龄,也有5龄和7龄。
2龄以上幼虫腹部背面有暗褐色纵线5条,成长幼虫腹足具趾钩51~56个,列成三序全环或缺环。
蛹长11~17mm。
圆筒形。
初为淡黄色,背线可见5条棕色纵纹,后变为红褐色,纵纹消失。
第10腹节末端宽阔,后缘波浪形,两侧有3对角突,后缘背面有1对三角突起。
(完整版)农业昆虫学答案
农业昆虫学作业答案一. 名词解释1.农业昆虫学:是一门和害虫作斗争的应用科学,是研究农业害虫的发生消长规律及其有效防治技术,保护农作物不受虫害,保证并提高农作物产量和品质的科学。
二、填空题1.我国现行的植物保护工作方针是(预防为主)、(综合防治)。
三、简答题1.农业昆虫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答:农业昆虫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是:(1)研究害虫本身的形态特征,生理机能和生活习性等。
(2)研究外界环境条件与害虫发生和种群数量消长的关系,掌握其发生规律及种群动态与环境条件的关系,根据害虫的生活习性、行为特点和发生规律,找出其薄弱环节,综合运用各种技术措施,预防害虫的发生,或对已发生的害虫,抓住关键时期进行有效防治。
2.如何理解我国植物保护方针?答:我国现行的植物保护工作方针是“预防为主、综合防治”。
“预防”是贯彻植保工作方针的基础,“综合防治”不仅是防治手段的多样化,更重要的是以生态学为基础,协调应用各种必要的手段,经济、安全、有效地控制害虫的为害在经济允许水平以下,而不是消灭害虫。
第一章农业害虫防治的理论基础一. 名词解释1.密度制约因素:是指作用强度的变化与昆虫种群密度有关的因素。
2.农业害虫:是指危害农作物,且对农作物造成经济损失的一类害虫。
3.害虫的种群密度:是指在作物上(或土壤中,或某一区域)单位样方的害虫发生数量。
4.经济损害水平:指将引起作物经济损害的最低害虫种群密度。
5.害虫的生态对策:是害虫种群在进化过程中,经自然选择获得的对不同栖境的适应方式。
6.虫害:是指害虫取食或产卵等行为,造成农作物经济损失的受害。
7.关键性害虫:是指在不防治情况下,每年的种群数量经常达到经济为害水平,对资源的产量造成相当损失的害虫。
8.偶发性害虫:是指在一般年份不会造成不可忍受的经济损失,而在个别年份常因自然控制力量受破坏,或气候不正常,或人们的治理措施不当,致使种群数量暴发,引起经济损害的害虫。
9.经济阈值:又称防治指标,是指害虫的某一密度,达此密度时应立即采取控制措施。
水稻二化螟的危害特点及其防治措施
水稻二化螟的危害特点及其防治措施郑宛莹(湖南农业大学,湖南长沙 410000)摘 要 二化螟是我国为害水稻种植生产的主要害虫之一,需要充分结合其发生规律与危害特点进行防治。
基于此,根据水稻二化螟的发生规律与危害特点,提出了有效的农业、生物、药物、诱控措施等防治方法,旨在为降低田间二化螟危害、提高水稻产量提供参考。
关键词 水稻二化螟;发生规律;危害特点;防治二化螟属鳞翅目螟蛾科,俗称蛀干虫、钻心虫,是我国为害水稻的主要害虫之一,在水稻的种植生产过程中被视为重点防控对象。
近年来,由于水稻种植模式不断革新、农业机械化不断推广、二化螟抗药性上升等原因,其危害程度呈上升趋势[1]。
基于此,笔者对其发生规律、危害特点及防治方法进行深入探讨。
1 发生规律与危害特点1.1 生活习性及发生规律 二化螟是变温动物,幼虫具有耐寒性,但不耐高温,月平均气温在22℃~25℃时有利于其生命活动,成虫具有趋光性。
气象条件会直接影响二化螟的生命活动,少雨、多日照对二化螟的生存有利;多雨、高湿条件有利于杀螟干菌等菌类繁殖,对二化螟发生不利;高温会抑制二化螟繁育,对二化螟发生不利[2]。
二化螟发生数量明显受年际变化和季节变化影响。
4月中下旬以第一代为主的部分二化螟开始羽化,梅雨季节二化螟虫量会有所减少,危害峰值常出现在5月与9月,其中5-6月是防治二化螟的关键时期[3]。
二化螟的滞育为兼性滞育类型,主要以高龄幼虫在田间稻草、稻茬内越冬。
二化螟越冬幼虫基数及其越冬后的存活率会直接影响来年虫口数量与虫害发生程度,目前农村全面禁止焚烧秸秆,稻草还田的面积扩大,农业机械化不断推广,而对稻田进行机收会在田间留下一定高度的稻茬,为二化螟越冬提供了更有利的条件,提高了田间二化螟越冬存活率[4]。
1.2 危害特点 二化螟对水稻生长的各个时期都有不同的危害,幼虫会钻蛀到茎内蛀食茎秆组织,破坏被寄生植物的输送系统,受害叶鞘会出现黄色枯状斑块,在分蘖期会造成枯心苗、枯梢,在孕穗期喜蛀食稻茎而造成枯孕穗,在抽穗期会造成白穗,成熟期会导致稻田产量降低。
二化螟滞育生物学特性的研究进展
生物灾害科学2012,35(1):1-6Biological Disaster Science,Vol.35,No.1,2012swzhkx@收稿日期:2012-03-05基金项目:江西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10GZN0034)作者简介:肖海军,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昆虫滞育和迁飞生物学研究,E-mail:hjxiao@ ;*通信作者:薛芳森,教授,E-mail:xue_fangsen@ 。
DOI :10.3969/j.issn.2095-3704.2012.01.001二化螟滞育生物学特性的研究进展肖海军,何海敏,薛芳森摘要:二化螟是我国水稻上一种重要的钻蛀性害虫,以幼虫滞育越冬。
本文总结了二化螟滞育生物学特性的总体研究进展,包括滞育诱导、滞育的维持和解除、滞育后的发育、越冬滞育幼虫的年龄组成、越冬滞育幼虫抗寒性与越冬存活等方面。
关键词:二化螟;滞育生物学;研究进展中图分类号:S435.11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3704(2012)01-0001-06Research Progress in Char acteristics of Diapause Biology in Chilo suppressalisXIAO Hai-jun,HE Hai-min,XUE Fang-sen *(江西农业大学昆虫研究所,江西南昌330045)*(Institute of Entomology,Jiangx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Nanchang 330045,China )Abstra ct:The rice stem borer,Chilo suppressalis,overwintering as larva,is one of the serious rice pests in China.The paper gave an overview on characteristics of diapause biology in C.suppressalis,including the diapause induction,diapause maintenance and termination,post-diapause development,population structure of the overwintering diapause larvae,as well as the cold hardness and survival of the overwintering diapause larvae.Key wor ds:Chilo suppressalis;diapause biology;research progress 二化螟Chilo suppressalis 俗称钻心虫,属鳞翅目(Lepidoptera )、螟蛾科(Pyralidae )、禾草螟属(Chilo Zinchin ),是我国水稻生产中一种重要的钻蛀性害虫。
二化螟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治技术
二化螟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治技术作者:暂无来源:《农民致富之友(上半月)》 2011年第4期佟国繁水稻二化螟自2003年在我县发生以来,呈逐年扩大加重发生的趋势,该虫害的发生对水稻生产危害极大,因其蛀茎危害,被害株基本绝产。
从影响二化螟的发生因素看,今年发生危害仍有继续扩大的趋势。
为了有效地控制二化螟发生危害,必须了解掌握其相关知识,下面重点介绍一下二化螟的形态特征、发生规律及防治技术。
一、形态特征成虫:前翅黄褐或淡黄色、褐点很少,外缘有7个小黑点。
后翅白色。
卵:卵块由数十至200粒排成鱼鳞状,乳白色至黄白色或灰黄褐色。
幼虫:共6-7龄。
末龄幼虫头部淡红褐色或淡褐色,胴部淡褐色,前胸背板豆黄色,自中胸至第9腹节有暗褐色纵线5条。
二、发生规律及习性1、二化螟的生活习性二化螟越冬环境复杂,越冬幼虫化蛹、羽化时间很不整齐,常持续两个月左右,二化螟成虫白天潜伏于稻丛基部及杂草中,夜间活动,趋光性强。
黑光灯(波长3000-4000埃)灯下诱得的虫数雌蛾比雄蛾多,而雌蛾多是未产过卵或未产完卵的。
成虫羽化后当晚或次晚交配产卵。
雌蛾喜在叶色浓绿及粗壮高大的稻株上产卵。
故晚熟水稻的受害程度重于常规品种。
每雌蛾产2-3个卵块,每1卵块有卵40-80粒左右,每雌能产卵100-200多粒。
成虫产卵多产于叶片的下半部,产卵叶位和在叶上的位置因世代和水稻生育期的不同而有变化,水稻生育程度愈高,产卵叶位相应升高,如分蘖期产于1-3叶,圆杆以后产于2-5叶;插秧晚的,六月份还插秧的地块,苗期叶正面卵分布多,以后叶背面卵分布渐多。
二化螟幼虫多为6龄。
越冬代老熟幼虫在稻桩和稻草中2、二化螟发生与危害规律在我县,二化螟一年发生一代。
化蛹盛期在6月上、中旬,蛹期平均10.9天。
成虫羽化盛期在6月中、下旬,成虫寿命平均为2-7天。
产卵盛期在6月下旬,卵期约为5-7天。
幼虫孵化盛期(卵块由淡黄色变为紫黑色,初孵幼虫为淡褐色)在6月下旬至7月上旬,田间测报调查一直可持续到7月中旬。
二化螟越冬生物学研究进展
Ke y wor s hl u p esl ; v r itr g boo y c l- adn s d :C i sp rsai o ew ne n ; ilg ; od h rie s o s i
二化 螟 ( hl upesl le) 鳞 翅 目螟 C i sp rsai Wa r属 o s k 蛾科 , 俗称 钻 心虫 、 心虫 、 心 虫等 , 水 稻 上 的 蛀 旋 是 主要 害虫 之一 。二 化螟 在 中国分布 广 泛 , 热 带 到 从 寒 温带 均 有分 布 【 且 是 一种 广 适 应 种 害 虫I 飞行 l 】 , 2 1 ,
1 二化螟越冬 幼虫在稻草上 的分布 . 1
二化螟越冬幼虫在稻草上的分布存在地域差 异 , 在 同一个 地方 的 分布 与 收割方 式 、 而 收割 时 间 、
田间土壤 湿度 有关 。 111 地 城 差 异 苏 建 伟 等 [ 现 辽 宁 、 . . 6 1 发 吉林 、 龙 黑
维普资讯
湖南农业科学
20 ,3 : 1— l 0 8 ( )16 1 8
H n nA r u u l c ne ua g cl r i cs i ta S e
二化螟越冬 生物学研 究进展
林 炜 一韩 永 强 2刘 玉娣 侯 茂 林 黎 家文 , , , ,
源与其越冬生物学特性密切相关 , 同时也与水稻耕
作栽 培 制度 和全 球气 候 变化 等 因素有 关[ 5 1 入 系 。深
江 等地 区二化螟 在水 稻茎 内的平 均 高度分 别 为
8c 1 m和 2 m 左右 ; 宁地 区头 向朝上 的幼 m、8c 0c 辽
统地开展二化螟越冬生物学研究为二化螟种群监 测 和调 控提供 科学 依据 。
水稻二化螟的发生现状及防治对策
水稻二化螟的发生现状及防治对策1. 引言1.1 水稻二化螟简介水稻二化螟,是水稻上的一种重要害虫,主要危害水稻的叶片和穗部。
水稻二化螟的学名为Chilo suppressalis,属于蛾科昆虫。
成虫体长约1.5厘米,翅展约3厘米,体色呈暗褐色,前翅具有深褐色纵纹和数个白色椭圆斑。
幼虫体白色或淡黄色,头部较宽大,体侧有黑色斑点。
水稻二化螟主要危害水稻的叶片和穗部,造成植株生长迟缓,叶片出现褐化斑点、半透明斑点和黄白色线条,严重时会导致叶片枯黄、干枯,穗部受害则影响水稻的结实和产量。
水稻二化螟以幼虫为害虫,在水稻生长季节内,幼虫在叶片、叶鞘和穗部内取食,造成植株养分丧失和机械破坏。
水稻二化螟的繁殖力强,一年可发生多代,且在水稻种植区域普遍存在。
及时有效地防治水稻二化螟对保障水稻产量和质量至关重要。
在正文部分将介绍水稻二化螟的生命周期、发生现状以及防治方法,以期为农业生产提供有力的支持和帮助。
1.2 水稻二化螟的危害水稻二化螟是水稻上的一种重要害虫,其危害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 危害水稻叶片:水稻二化螟主要取食水稻叶片的叶肉,造成叶片出现黄斑、褐斑及枯黄病斑等病害,严重影响水稻的光合作用和叶片的营养供给,导致水稻生长受阻,减产甚至绝产。
2. 危害水稻茎秆:水稻二化螟也会在水稻茎秆上产卵孵化,幼虫取食茎秆内部,导致茎秆虚弱易折断,影响水稻的正常生长发育,严重时会导致倒伏现象发生。
3. 危害水稻籽粒:水稻二化螟成虫也会吸食水稻籽粒上的汁液,导致籽粒变形、发育不全,降低籽粒的品质和产量。
水稻二化螟的危害对水稻生长发育和产量产生严重的影响,因此及时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对于保障水稻生产具有重要意义。
2. 正文2.1 水稻二化螟的生命周期水稻二化螟的生命周期通常包括卵、幼虫、蛹和成虫四个阶段。
首先是卵,水稻二化螟雌虫在水稻植株上产卵,卵呈淡黄色到深黄色,椭圆形,表面有细微纵向的网状纹理。
卵一般在7-10天内孵化,孵化后为幼虫。
茭白田二化螟越冬代幼虫生物学特性的观察
茭白类群之 间的关 系进 行了 比较13 . 2J 。然而, 关于 分布位置 、 高度和二化螟的姿势 , 共观察 20 0 头。 茭 白m-化螟越冬代幼虫的生物学特性的研究末见
4越冬代幼虫的冬后取食和化蛹动态观察。将 ) 报道。对越冬代幼虫的生物学习性的了解是准确预 从 田间采 回的二化螟越冬代幼虫置于装有干枯茭白
2 0 年 2 月在武汉 市郊区茭 白田随机采集 0 5 ~3
维普资讯
3 8
华 中 农 业 大 学 学 报
第 2 卷 5
次之 , 占总量的 2. 3 6 2 4 %; 龄幼虫 占绝对优势 , 高达 23 幼虫的冬后取食行为和化蛹动态 . 6. 6 。二化螟幼虫存活率为 7. 2 , 63 8 6 所死亡的 通过对冬后取食二化螟越冬幼虫 的观察统计 , 虫绝大多数为僵菌感染致死 , 包括 白僵菌和绿僵 菌, 表明 4 龄越冬幼虫均有取食现象, ~6 且不同龄期幼 白僵菌致死量 占总量 的 8 . 3 ; 0 2 绿僵菌感染 占总 虫的取食比例存在着一定 的差异 。4 龄幼虫取食个 量的 1. 6 ; 14 寄生蜂 寄生致死 的二化螟 仅 占总量 体比例最高 , 达到 6。 %; 9 1 其次为 5 龄幼虫, 取食比 的 83 。茭 白田二 化螟 的百株 虫 E密度 为 23 例为 2 . ; 龄幼虫几乎未表现取食行为, .1 1 6 93 6 A o 取食个 头。 体比例仅 占 2 1 。4龄幼虫 的取 食 比例与 5 . 龄幼
文章编号 :o o2 2 ( 0 60 —0 70 lo 一4 12 0 ) 1 3 —3 0
茭 白 田二 化 螟 越 冬代 幼 虫生 物 学 特 性 的观 察
阮雪莲 胡 南 黄 云 董兆克 张国安 ~
二化螟越冬幼虫在稻株内的分布及其控制技术研究
江西农业学报2010,22(11):91—93A c t a A鲥cuhur ae J i an gxi二化螟越冬幼虫在稻株内的分布及其控制技术研究黄水金1,刘剑青2,秦文婧1,张华满3,陈琼1(1,f J:两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江西南昌330200;2.江西省宜黄县植物保护站,江西寅黄344400;3.江西省修水县植物保护站,江西修水332400)摘要:研究了二化螟越冬代幼虫在不同虫口密度田块和不同受害程度稻株内的分布情况以及农事操作技术措施对越冬二化螟的防治效果。
结果表明:二化螟幼虫在水稻植株上的分布数量表现为随着稻株离地面高度的升高而减少,且这种分布趋势与田间的二化螟幼虫密度无关;二化螟幼虫在不同受害程度的稻株上的分布均以5—10cm的稻株部位最多。
在翌年春季,在稻草上越冬的二化螟出蛾率(36.44%)高于在稻桩上越冬的二化螟出蛾率(27.11%),但是在稻桩上越冬二化螟的出蛾数量(138.25)极显著高于在稻草上越冬二化螟的出蛾数量(34.25)。
“火烧+堆沤”(冬前在田间对稻草进行焚烧,翌年早春再进行堆沤)处理和旋耕处理对越冬二化螟的防治效果均较好。
防效分别为71.17%和66.25%,显著高于单独焚烧稻草或单独堆沤处理的防治效果。
关键词:二化螟;水稻;分布;农业防治;越冬幼虫中图分类号:$435.11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581(2010)11—0091—03S t udi es on D i st r i but i on of O ver w i nt er i ng L ar vae of C hi l o suppr es sal i s(W al ker)i n R i ce St em and It s C ont r ol T echni queH U A N G Shui—j i nl,U U Ji an—qi n92,Q I N W en—j i n91,ZH A N G H u a—m an’,C H E N Q i on91(1.I ns t i tut e of Pl ant Pr ot ect i on,Ji angxi A c ade m y of A gr icul t u r al S c i e nce s,N a nch an g3302(10,C hi na;2.Pl ant Pr ot ect i on S t m i o n of Y i hua ng C o unt y i n Ji angx i Pr ovi nce,Y i huang344400,C hi n a;3.Pl a nt Pr ot ect i on St at i on of X i u shui C ou nt y i n J i an gxi Pr ovi nce,X i—ushui332400。
二化螟几丁质酶基因家族及几丁质含量的分析
二化螟几丁质酶基因家族及几丁质含量的分析几丁质是昆虫外骨骼的主要组成成分,具有支撑身体,阻碍捕食者的捕食,防御病原体侵入等功能,表皮物质中大约40%的成分是几丁质。
几丁质也存在于部分昆虫前肠和后肠的肠衬、口器和唾液腺中,同时中肠的围食膜也主要是由几丁质和蛋白构成。
几丁质的合成和降解分别需要几丁质合成酶和几丁质酶,这两种酶与昆虫的生长发育具有密切关系。
根据几丁质酶基因结构的最新研究表明,几丁质酶可以分为8个Group,8个Group除了结构不同外,每个Group的功能也不相同。
为了研究二化螟体内的几丁质酶的结构和功能,本文以鳞翅目螟蛾科昆虫二化螟(Chilo suppresalis)为研究对象,利用RACE 术克隆了 4个几丁质酶基因cDNA全长并对其基因序列和表达量进行分析,同时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的几丁质酶在不同龄期高表达,我们猜测与几丁质的含量和成分有关,因此我们对几丁质在二化螟体内的含量进行了测定。
1)二化螟几丁质酶基因的全长克隆从二化螟转录组数据中获得4个几丁质酶相关蛋白的基因片段,即CsCht1、CsCht2、CsCht3和CsCht4。
经序列验证后,利用RACE技术,成功获得这4个基因的cDNA序列全长,对4个基因蛋白序列的分子量、等电点预测发现,CsCht1、CsCht2和CsCht3的分子量在40-85 kD之间,PI值在5-7之间;而CsCht4的分子量为37.11 kD,其PI值达到9.25,同时发现4个几丁质酶蛋白序列均含有α螺旋、延伸链、β折叠和无规则卷曲等二级结构。
2)二化螟几丁质酶基因家族的分析对二化螟12个几丁质酶基因序列的基因结构、蛋白结构域及系统发育进行分析。
结果表明,12个几丁质酶序列的外显子和内含子的数量不相同,所含外显子和内含子的长度也不相同。
CsCht5和家蚕、赤拟谷盗、黑腹果蝇和意大利蜜蜂的Cht5在基因结构上也不相同,表明Cht5基因在序列上具有保守性,而基因结构却发生了改变;蛋白结构域方面,12个几丁质酶序列都属于糖基水解酶18家族(GH18),CsCht1、CsCht3、CsCht5和CsCht7都含有保守结构域ChtBD2,CsCht10含有保守结构域ChtBD3;通过构建几丁质酶系统进化树,发现CsCht5和CsCht7两个基因属于GroupⅠ,CsCht3 和 CsCht9 两个基因属于 Group Ⅱ,CsCht1 和CsCht6属于 Group Ⅲ,CsCht2、CsCht4、CsCht8、CsCht11和CsCht12和属于Group Ⅳ;Group Ⅵ含有 CsCht10 基因,而Groups Ⅴ、Ⅶ和Ⅷ中尚未发现二化螟的几丁质酶基因。
水稻虫害二化螟发生及防治技术
·136·农 技 推 广农业开发与装备 2017年第12期摘要:安徽省是重要的粮仓之一,特殊的地域气候特点,温热带与亚热带的过渡地带,气候四季分明,冬冷夏热,雨水充足,光照始终,无霜期长,非常适合水稻的栽种。
而几年来,随耕作制度的改变,气温的不断升高,二化螟虫害的流行有加重趋势,严重威胁水稻种植产业的发生。
为此,在查阅文献综述资料的基础上,就水稻二化螟危害及发生做详细阐述,针对性提出对应的防控措施,为今后降低此虫害发生,确保水稻高产优产提供技术保障。
关键词:水稻;虫害;防治1 水稻二化螟危害及发生1.1 发生条件适宜虫害繁殖的气候条件,适宜温度在23~26℃,相对湿度在83%以上,此时虫害将大量繁殖危害。
二化螟的发生,还存在品种差异,受田间管理影响大。
水稻品种中,叶片狭长,短而杆矮,分蘖一般的品种,无芒品种,受害的程度要低些。
另外,水稻植株中,淀粉含量好,米粒香味较重的,受害的程度要高些。
田间管理不善,氮肥用量多,叶泽浓绿,长势较好,二化螟产虫卵居多,可诱发此虫害的高发。
同时,田间灌溉不好,缺水干裂,都将加重此虫害的发生。
1.2 生活习性水稻二化螟又称钻心虫、蛀心虫,属鳞翅目螟蛾科。
成虫为体长10~15mm黄褐色小娥子,15~16℃时成虫羽化。
在水稻不同生育期均可发生,为害症状表现是不同的。
在安徽省,一般一年发生1~2代,以老熟幼虫在稻茬、稻草等寄主上越冬。
1.3 危害特点水稻不同的生长期,受虫害影响的表现症状略显差异。
分蘖期受害,可见枯心苗、枯鞘。
孕穗期、抽穗期受害,可见虫伤株,瘪粒增多。
虫害严重时,整穗全白。
用手轻提,很容易抽出,见多量的粪便。
受虫害影响严重的枯心苗,幼虫先群集在叶鞘内侧蛀食为害,叶鞘外面出现水渍状黄斑,后叶鞘枯黄,叶片边缘渐死,称为枯鞘期,幼虫蛀入稻茎后,剑叶尖端变黄,严重时心叶枯黄而死,受害茎上有蛀孔,孔外虫粪很少,茎内虫粪多、黄色,茎秆易折断。
2 水稻虫害二化螟防治技术2.1 农业防治技术根据虫害流行特点,适时调整水稻插秧期。
水稻二化螟测报调查规范
A2.1化蛹率(%)=[(活蛹数+蛹壳数)/总活虫、蛹及蛹壳数]×100(A8)
A2.2羽化率(%)=(蛹壳数/总活虫、蛹及蛹壳数)×100(A9)
A2.3累计孵化率(%)=(当天卵块累计孵化数/当天累计卵块数)×100(A10)
A2.4寄生率(%)=[(被寄生的幼虫数+被寄生的蛹数)/总虫数]×100(A11)
7
8
8
9
9
10
10
11
11
12
12
13
13
14
14
15
15
16
16
17
17
18
18
19
19
20
20
21
21
22
22
23
23
24
24
25
25
26
26
27
27
28
28
29
29
30
30
31
31
表B3二化螟卵块密度和孵化进度调查表
调查日期
世代
类型田
品种
生育期
长势
取样面积m2或丛
当日卵块数
累计卵块数
当日孵化块数
合计
耕地面积hm2;粮食种植面积hm2。
二、各代发生防治面积:hm2
代别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合计
发生程度
发生面积
防治面积
三、发生特点及原因简述:
附加说明:
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提出。
本标准由农业部农作物病虫测报站和四川省植站负责起草。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汤金仪、刘牛、马桂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金项目湖南文理学院科研基金项目(编号:JJYB06006)。
作者简介朱芳枝(1952-),男,湖南临澧人,讲师,从事农业昆虫方面的研究。
收稿日期2007!04!24二化螟是湘北稻区重要害虫之一,近几年发生数量显著上升,危害逐年加重,为了提高对二化螟的防治效果,并为二化螟数量预测提供重要依据,笔者先后解剖了近1200头越冬代幼虫,研究其内部器官的位置和构造等,现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1材料与方法供解剖的二化螟越冬代幼虫大多数采自原湖南农学院常德分院农场稻田,少数采自茭白田。
解剖方法是:将二化螟幼虫置于蜡盘上,用大头针把头、尾固定;然后用解剖剪刀从虫体腹部末端向头部剪开,再将虫体左右拉开,用大头针固定;滴2~3滴浓度1%生理盐水在虫体上;在双管解剖镜下观察消化系统、中枢神经系统、呼吸系统、脂肪体及生殖芽的构造。
2结果与分析2.1内部器官的位置二化螟幼虫体腔内部充满血液和脂肪体。
消化系统纵贯在体腔中央,背血管位于体腔背面,中枢神经系统贯穿在体腔腹面,呼吸系统从气门开口于身体两侧,气管及微气管分布在消化道、脂肪体、神经系统、生殖芽内脏器官间,雌雄生殖芽位于体内腹部第5节背面血管两侧。
上述各器官都是互相联系,进行协调的运动,才能表现出生命力。
2.2消化系统二化螟幼虫的消化道是1条从口到肛门纵贯在体腔中央的管子,按胚胎发生和功能的不同,可以分为前肠、中肠和后肠。
前肠是由胚胎时期的外胚层内陷而成,包括口前腔、咽喉、食道和嗉囊。
食物经咽喉、食道后暂时贮藏嗉囊内,继续进入中肠,在前中肠之间内面有贲门瓣,可调节食物进入中肠的量。
中肠又称胃,由胚胎的内胚层演变而成,呈管状,具后端着生专司排泄的马氏管,与后肠分胃。
在中、后肠之间内面则有幽门瓣,可控制未被消化的食物排入后肠。
中肠的组织由内向外,分为围食膜、肠壁细胞层、底膜、环肌、纵肌及围膜。
中肠是食物消化和吸收的主要部位,由肠壁细胞分泌的消化液中含有各种酶,食物在酶的作用下分解,如淀粉经淀粉酶和麦芽糖酶的作用分解成单糖,脂肪在脂肪酶的作用下生成甘油和脂肪酸。
蛋白质在蛋白酶的作用下分解成氨基酸。
这些营养物质,经中肠细胞吸收后,其有机化合物一方面供应生活所需要的能量,另一方面则为生长、发育和生殖所必需的原料。
中肠分泌的消化液酸碱度呈碱性(pH值为8)。
后肠由外胚层内陷形成的,前端以马氏管着生处中肠分界,后端开口于肛门,分为回肠、结肠及直肠。
结肠与直肠交界处的内面常有以圈由瓣膜状物形成的直瓣肠,以调节食物残渣进入直肠有吸回残渣中水分及无机盐类的功能(图1)。
此外,与消化道连接的有1对唾腺和1对丝腺,都开口于口腔内,其末端都是盲管,漂浮在体腔内消化道的两侧。
唾腺最前端是短细管接着是长形较粗的腺管,止于腹部第5节。
唾腺分泌液可以润湿食物,唾液内含有转化酶,以溶解糖类或其他食物,丝腺的分泌液遇空气后凝固为丝腺,可以结茧。
马氏管是排泄器官,共有4根,开口在中、后肠交界处的外面,与马氏管的末端是封闭的,每根马氏管从中、后肠交界处发出,向上延伸至中肠在折转向下到后肠附近。
马氏管的排泄物主要是蛋白质的代谢物,以尿酸为主,其次是少二化螟越冬幼虫内部器官研究朱芳枝1,朱骏1,郭平珍2,杨红云3(1.湖南文理学院生命科学系,湖南常德415000;2.湖南省澧县植保站,湖南澧县415500;3.湖南省安乡县农业局,湖南安乡415600)摘要选择越冬二化螟幼虫进行生理解剖,着重研究它的内部器官的位置和构造,观测消化系统、中枢神经系统、呼吸系统、脂肪体及生殖系统的基本构造和功能。
关键词二化螟幼虫;内部器官解剖;观测中图分类号S43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517-6611(2007)23-07202-03PreliminaryStudyonInternalOrgansofChilosuppressalis(Walker)LarvaeZHUFang!zhietal(DepartmentofLifeScience,HunanUniversityofArtsandScience,Changde,Hunan415000)AbstractChilosuppressalis(Walker)wasthemajorpestsinricefieldsinnorthernHunan,whichhadgreateffectonricequalityandyields.TheanatomyofoverwinteringChilosuppressalis(Walker)larvaefocusedonthelocationofitsinternalorgansandstructures,thedigestivesystem,centralnervoussystem,respiratorysystem,bodyfatandthebasicstructureandfunctionofthereproductivesystem.ItwasofgreatsignificancetotheforecastandscientificcontrolofChilosuppressalis(Walker).KeywordsChilosuppressalis(Walker)larvae;Internalorgansanatomy;Observation图1二化螟幼虫消化系统咽喉食道嗉囊唾腺丝腺中肠马氏管回肠结肠直肠前肠后肠安徽农业科学,JournalofAnhuiAgri.Sci.2007,35(23):7202-7204责任编辑姜丽责任校对王淼量尿素,由于马氏管漂浮在血液中,所以能自血液中吸取水分、无机盐类、氨基酸以及含氮素的废物等。
2.3消化系统与杀虫药剂的关系胃毒杀虫剂随食物到口腔内,经前肠进入中肠,被肠壁细胞吸收后,穿过中肠壁进入体腔与血液接触,很快由血液输送至体腔内各组织器官引起中毒死亡。
2.4呼吸系统二化螟幼虫呼吸系统是由一系列有相当固定的排列方式的气管所组成,由成对的气门开口在身体两侧(图2)。
体外气门的排列属于周气门式。
前胸有1对气门,腹部从第1节到第8节各有1对气门,共为9对气门。
体内气管的分布:与体外气门相连的短支叫作气门气管。
从气门气管处分成5个气管干,分别伸到背面的背血管、腹面的中枢神经系统和中央的消化道等处,分别称为背气管支,腹气管支和内脏气管支,另2支是向上和向下伸的,形成位于体侧的纵气管干。
此外每个体节两侧的气管还有横向的相连,叫作气管连锁。
这些气管分支越分越细,最后分支成直径约2~5μm的细管时,就伸入一个掌状的端细胞内,然后再分成一群直径1μm以下末端封闭的微细管子叫作微气管。
这些微气管分布到组织和细胞间,其壁可为气体或液体渗透。
空气由气门进入气管,再进入支气管、微气管进行气体交换(图3、4)。
气管是由体壁内陷而成的管道,由内向外的层次为内膜、管壁细胞和底膜。
内膜上有螺丝,可加厚内膜组织,使气管具有抵抗压力的能力,以保持气管的筒形而利于气体的交换。
内膜和体外体壁相连,因此,每次蜕皮时都随同体壁脱落。
二化螟幼虫呼吸生理是吸收O2,用以氧化营养物质,产生能量,维持生命;另一方面由一系列的生化反应产生的CO2及H2O,其中一部分CO2也要靠呼吸作用排除体外。
二化螟幼虫的呼吸作用,主要是靠空气的扩散作用和腹部的呼吸运动(通风作用)。
气体的扩散作用是靠气管内O2的分压较体外的低,因而大气中O2就成气流似的向气管内扩散,气管内的CO2的分压较体外的高,因此就经由气门扩散到体外,但CO2的排除约有1/4或更多量是经由体壁扩散出去的。
2.5呼吸系统与化学防治关系熏蒸杀虫剂的毒气可随气体的扩散作用由气门进入到气管干、支气管、微气管最后到达细胞内,使二化螟幼虫中毒死亡。
2.6中枢神经系统二化螟幼虫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1条纵贯于消化道腹面的腹神经索,脑以围咽神经索与腹神经索相连(图3)。
2.6.1脑。
分前脑、中脑和后脑。
前脑和中脑的左右2叶由内部的神经连锁相连结;而后脑的两叶则由环绕在咽喉的围咽神经连锁左右连结。
后脑并以围咽神经索与位于头部下方的咽喉神经节相结,前脑两叶的侧面各着生1个视叶,其中含有复眼的视察中心。
由中脑发出的神经通至触角肌,后脑方式的神经则通至上唇肌和额神经节。
脑的机能为:脑通过刺激或抑制反射,控制全身活动和表现复杂行为。
2.6.2腹神经索。
包括咽喉下神经节1个,胸神经节3对,腹神经节8对及连接各神经节的神经节。
胸、腹部每个神经节,都是由左右2个神经节合并而成的。
2.6.2.1咽喉下神经节。
位于脑后面咽喉下方,由它发出神经纤维至上颚、吐丝器、唾腺及颈部的肌肉,它是口器附肢的运动中心,同时它又能显著地影响整个虫体运动。
2.6.2.2胸神经节。
共3对,由胸神经节发出神经纤维到足肌和体壁肌,中后胸神经节还发出神经纤维至翅芽。
因此胸神经节是足和翅的运动中心。
2.6.2.3腹神经节。
共8对,最后1对神经节则是1个复合神经节至少由3对神经节(腹部8~10节)合并而成,最后1对复合神经的作用是控制后肠排除粪便和生殖芽的中心。
2.6.2.4中枢神经系统、神经节、神经索。
对脑、胸部、腹部各神经节的长度、宽度分别进行了测量,其结果见表1。
从表1可知,二化螟幼虫胸部与腹部的神经节、神经索的长度、宽度不一致,胸部的神经表现比较发达,是运动中心。
2.7杀虫剂与神经系统的关系神经系统的基本组织是神经原或神经细胞。
1个神经原包括1个含核的不规则形的神经细胞和由图2气门分布状况图3气管模式背血管背支气管内脏气管支气门气管腹气管支腹社经索消化道背血管侧纵干消化道腹神经索图4二化螟呼吸系统图5中枢神经系统咽喉下神经节胸神经节神经索腹神经节脑朱芳枝等二化螟越冬幼虫内部器官研究35卷23期7203(上接第7201页)[6]OPPENOORTHFJ.Glutathiones!transferaseandhydrolyticactivityinatetrachlorvinphos!resistantstrainofhouseflyandtheirInfluenceonResistance[J].PesticideBiochemistryandPhysiology,1979(11):176-188.[7]胡建军,刘庆一,王克胜,等.欧洲黑杨转Bt毒蛋白基因植株大田抗冲性测定[J].林业科学研究,1999,12(2):202-205.[8]陈长琨.昆虫生理生化实验[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3.[9]张炬红,刘军侠.转基因741杨抗虫性的变化规律研究[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2003,26(S):191-193.[10]邹琦.植物生理生化实验指导[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11]高宝嘉,张炬红,王永芳,等.转抗虫基因741杨抗虫性研究[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2004,27(3):60-63.神经节名称长度宽度神经索长度中枢神经系统总长脑0.55930.71351.656419.5123咽喉下神经节0.57080.42810.5982前胸神经节0.59930.45661.7562中胸神经节0.54230.48521.2172后胸神经节0.48520.48521.4556腹神经节10.48620.48611.4556腹神经节20.42810.31391.0845腹神经节30.37100.37101.1701腹神经节40.31390.42811.5135腹神经节50.39360.34251.1761腹神经节60.31390.39961.3235腹神经节70.3000-1.3091腹神经节80.3300--表1二化螟幼虫中枢神经系统、神经节、神经索的长宽度mm此生出的神经纤维,从神经细胞分出的主支称为轴状突,又由轴状突分出的1个侧支,轴状突核侧支端部均分成树枝状的端丛,从细胞体本身发出的细胞神经纤维,称树状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