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浦劬《政治学基础》笔记详细版最新

合集下载

王浦劬《政治学基础(第二版)》笔记详细版1234(全)

王浦劬《政治学基础(第二版)》笔记详细版1234(全)

政治学基础(王浦劬)第一篇政治与政治学第一章政治第一节政治的涵义一、若干非马克思主义政治观分析具有代表性的政治观主要有:1.政治是一种社会价值追求,是一种规范性道德。

从道德和价值出发解释政治,强调了社会政治生活中的价值取向,指出了人们对于政治的期望和价值要求,显示了对于社会政治生活目的的把握,并且体现了特定历史时期社会成员对于政治生活和活动的道德衡量标准。

但其从哲学思辨出发而不是从社会显示出发分析政治,仅仅从应然的层次和角度解释政治,不能现实的反映社会政治生活。

2.政治是对于权力的追求和运用。

从实然的层次上对政治的解释,但他忽视了政治生活中确实存在着特定的价值和道德,因而不能解释政治活动中价值和道德的作用,也没有正确解释政治生活的社会目的和追求。

3.政治是公众事务的管理活动。

把握了政治的公众性和管理性特征。

但这一政治观并没有深刻说明政治的公众性的本质含义,同时忽略了政治除了管理性之外,还有统治性的一面。

4.政治是对于社会价值物权威性分配的决策活动。

政治活动的基本对象是社会价值物,政治活动的内容和方式是分配社会价值物的决策活动,这种分配是权威性即合法强制性的分配。

但他没有揭示社会价值权威性分配及其方式形成的深层动因,同时,把政治活动仅仅限定于分配性决策,有片面性。

5.政治是一种超自然、超社会力量的体现或外化。

这种政治观典型地具有客观唯心主义性质。

其它还有一些别的政治观。

这些政治观都没有能够深刻的全面地确定政治的涵义。

二、马克思主义政治观1.政治是一种具有公共性的社会关系。

马克思主义分析和解释政治的基本角度是社会关系,其确定政治关系的基本依据是具有公共性的社会关系。

同时,在不同的社会背景和经济基础上,政治关系有不同的内容。

阶级社会中,政治内容主要是相互对抗的阶级之间的关系,在消灭了剥削阶级以后,政治内容则主要成为人民内部的关系。

2.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

社会经济关系在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中具有基础性的决定作用,政治关系的建立和实际运行,根本上是由经济关系决定的,政治关系以围绕特定权力活动的集中方式,体现和反映着经济关系的根本要求,并且对于经济关系起着反作用。

王浦劬《政治学基础》(第二版)详细

王浦劬《政治学基础》(第二版)详细

王浦劬《政治学基础》(第二版)第一章政治与政治分析方法第一节政治的含义一、若干非马克思主义政治观分析具有代表性的政治观主要有:1. 道德政治观分析这种政治观认为政治是一种社会价值追求,是一种规范性道德,因此,它被称为道德政治观或者伦理政治观。

这种政治观在中西方文明史上有长久的影响。

中国儒家学说关于政治即“公正”的阐释,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认为政治就是最大的“善”的看法,都是其典型体现。

道德或者伦理政治观是从人们对于政治的期望和社会价值判断的角度对于政治进行的解释,因此,被认为是一种“应然”的政治观。

这种政治观揭示了社会政治社会生活中人们对于政治的的期望和价值要求,体现了特定历史时期社会成员对于政治生活和活动的衡量标准。

但是,这一政治观有其弱点:它仅仅从“应然”的角度出发把握政治,因此,不能现实地反映社会政治生活;同时,它以抽象的伦理价值掩盖了社会利益冲突和权力过程,因而没有深刻揭示社会政治的本质。

2.权力政治观分析认为政治是围绕着权力展开的活动,这些活动包括对于权力的追求、运用和维护,对于政治含义的这种理解,被称之为权力政治观。

在中国历史上,权力政治观典型代表是春秋战国时期的法家。

在西方,16世纪意大利政治学家马基雅维利在西方思想史率先把道德和政治权力分离出来,认为政治本质上就是获取并保持权力。

现在西方诸多思想家,如马克斯。

韦伯,哈罗得。

拉斯韦尔等也从权力角度定义政治。

权力政治观主张从政治的现实状况和内容,其认识和把握政治的角度强调“实然”性,因此,又被认为是现实主义的政治观。

这种政治观触及了政治的现实内容,尤其是指出了权力这一政治的重要内容。

但是,它忽视了社会政治生活中确实存在着特定的价值取向和道德,也没有指明权力背后的实际动因,没有看到“政治权力不过是用来实现经济利益的手段”。

因此,对于政治本质的把握是不深刻和不全面的。

3.管理政治观分析在中国,革命先驱孙中山就是管理政治观的代表人物。

他曾从管理的角度来简明地界定政治,他说“政治两字的意思,浅而言之,政就是众人之事,治就是管理,管理众人的事便是政治。

政治学基础笔记详细版王浦劬

政治学基础笔记详细版王浦劬

政治学基础笔记详细版王浦劬第三章政治社会化第一节政治社会化的含义一、政治社会化的定义西方政治学家对政治社会化的定义包括:其一,政治社会化是人们学习政治知识和技能的过程;其二,政治社会化是社会塑造其成员政治心理和政治意识的过程;其三,政治社会化是政治文化的代传方式;其四,政治社会化是政治文化维持和变迁的过程。

这些定义描述了政治社会化过程的不同侧面,强调了政治文化与政治社会化之间的紧密联系。

但这些定义也存在着缺陷:其一,他们没有指明政治社会化得以进行的社会背景;其二,他们没有指明政治社会化得以进行的社会政治实践活动;其三,他们把人们的政治认识和政治学习看作消极接受的过程,而忽视了人们在政治认识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政治社会化是人们在特定的政治关系中,通过社会政治生活和政治实践活动,逐步获得政治知识和能力,形成和改变自己的政治心理和政治思想的能动过程。

二、政治社会化的特点1.政治社会化是人们从事政治实践的过程。

2.政治社会化是人们成长为政治人的过程。

3.政治社会化是人们认识政治与政治文化的传习过程的统一。

4.政治社会化是人们主客观相互作用和不同政治社会化阶段相互作用的过程。

5.政治社会化具有手段性的特点,政治社会化本身并不具有目的的意义,而只具有手段意义。

第二节政治社会化的媒介和影响因素一、政治社会化的媒介政治文化是通过特定的媒介传递的,因此政治社会化也是通过这些媒介完成的。

在社会政治生活中,特定的社会组织、机构和团体,都有可能为公民提供政治信息、传递政治文化,成为影响社会成员政治意识的媒介。

1.家庭。

这是一个人最初的,影响最为直接的政治社会化媒介。

2.学校。

在确定一个人的政治价值观念,培养其政治态度和政治情感方面,学校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

3.特定的政治符号。

4.大众传播工具。

5.社会政治组织。

6.政治实践。

二、政治社会化的影响因素1.利益因素。

利益是人们结成社会政治关系、获得社会政治知识、参加政治生活的原动力。

王浦劬《政治学基础》笔记详细版

王浦劬《政治学基础》笔记详细版

第一篇政治与政治学第一章政治第一节政治的涵义一、若干非马克思主义政治观分析具有代表性的政治观主要有:1.政治是一种社会价值追求,是一种规范性道德。

从道德和价值出发解释政治,强调了社会政治生活中的价值取向,指出了人们对于政治的期望和价值要求,显示了对于社会政治生活目的的把握,并且体现了特定历史时期社会成员对于政治生活和活动的道德衡量标准。

但其从哲学思辨出发而不是从社会显示出发分析政治,仅仅从应然的层次和角度解释政治,不能现实的反映社会政治生活。

2.政治是对于权力的追求和运用。

从实然的层次上对政治的解释,但他忽视了政治生活中确实存在着特定的价值和道德,因而不能解释政治活动中价值和道德的作用,也没有正确解释政治生活的社会目的和追求。

3.政治是公众事务的管理活动。

把握了政治的公众性和管理性特征。

但这一政治观并没有深刻说明政治的公众性的本质含义,同时忽略了政治除了管理性之外,还有统治性的一面。

4.政治是对于社会价值物权威性分配的决策活动。

政治活动的基本对象是社会价值物,政治活动的内容和方式是分配社会价值物的决策活动,这种分配是权威性即合法强制性的分配。

但他没有揭示社会价值权威性分配及其方式形成的深层动因,同时,把政治活动仅仅限定于分配性决策,有片面性。

5.政治是一种超自然、超社会力量的体现或外化。

这种政治观典型地具有客观唯心主义性质。

其它还有一些别的政治观。

这些政治观都没有能够深刻的全面地确定政治的涵义。

二、马克思主义政治观1.政治是一种具有公共性的社会关系。

马克思主义分析和解释政治的基本角度是社会关系,其确定政治关系的基本依据是具有公共性的社会关系。

同时,在不同的社会背景和经济基础上,政治关系有不同的内容。

阶级社会中,政治内容主要是相互对抗的阶级之间的关系,在消灭了剥削阶级以后,政治内容则主要成为人民内部的关系。

2.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

社会经济关系在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中具有基础性的决定作用,政治关系的建立和实际运行,根本上是由经济关系决定的,政治关系以围绕特定权力活动的集中方式,体现和反映着经济关系的根本要求,并且对于经济关系起着反作用。

首都师范大学政治学理论考研王浦劬《政治学基础》终极笔记

首都师范大学政治学理论考研王浦劬《政治学基础》终极笔记

政治学基础王浦劬第五篇政治文化第一章政治心理一、政治心理的定义▲所谓政治心理就是社会成员在社会政治实践中对社会政治关系及其表现出的政治行为、政治体系和政治发展等政治生活各方面现象的一种自发的心理反映,具体表现为人们对政治关系的认知、情威、态度、情绪、兴趣、愿望和信念等,构成了人们政治性格的基本特征。

政治心理的这一定义,可以作如下理解:1,就其主体而言,政治心理的主体是“政治人”,而不是“生物人”。

2,就其形成过程而言,政治心理是社会成员在政治社会化过程中对社会政治生活的心理投射3,就其本质而言,政治心理是一种精神现象,是对政治现实的反映。

4,就其反映形式而言,政治心理是一种直观的、自发的心理反映。

5就其具体内容而言,政治心理是对政治关系、政治行为和体系等政治现象的直观的和模糊的感应。

二、政治心理的特性政治心理的特征首先是有社会成员所处的社会关系决定的。

1,政治心理是社会成员对于社会政治现象的感性认知2,政治心理显示着特定利益主体的利益倾向3,政治心理反映着直观政治现象4,政治心理具有潜在积淀性。

三、政治心理的形成基础和构成要素▲▲▲(考过)(一)、政治心理的形成基础1.客观基础。

指外在于社会成员并且促成其政治心理形成和发展的因素和条件。

这些要素可以用“社会环境”来概括。

政治心理的社会环境包括物质环境、社会关系环境、政治制度环境、思想文化环境四个层面。

2.主观基础。

主要指社会成员自身的条件,其中主要指社会成员已经形成的心态或心理背景。

其构成包括社会成员的自然生物特性结构、心理结构、社会经验结构和个性倾向结构等。

(二)、政治心理的构成要素1.政治认知。

政治主体对政治生活中的人物、事件、活动及其规律等方面的认识、判断和评价。

2.政治情感。

社会成员在政治生活中对政治体系、政治活动、政治事件和人物等方面产生的内心体验和感受。

3.政治动机。

激励并维持政治主体的政治活动以达到的政治目的内在动力,是政治行为的内驱力。

王浦劬《政治学基础笔记》

王浦劬《政治学基础笔记》

王浦劬《政治学基础笔记》第一篇政治与政治学第一章政治第一节政治的涵义一、若干非马克思主义政治观分析具有代表性的政治观主要有:1.政治是一种社会价值追求,是一种规范性道德。

2.政治是一种超自然、超社会力量的体现或外化。

3.政治是对于权力的追求和运用。

4.政治是一种管理活动。

其它还有一些别的政治观。

这些政治观都没有能够深刻而全面地确定政治的涵义。

二、马克思主义政治观马克思主义政治观的基本内容是:1.政治是一种特定的社会关系。

2.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

3.在阶级社会中,国家政权关系到政治的主要的和根本的问题,实际上是指社会中的公共权力问题。

4.政治是一种有规律的社会现象。

马克思主义政治观是阶级性、实践性和科学性的统一。

三、政治的定义确定政治的内涵应满足三个必要条件:一是政治这一范畴的周延性:二是政治这一范畴的确定性;三是政治这一范畴的本质性。

政治应该定义为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上,人们围绕着特定的利益,借助于社会公共权力来规定和实现特定权利的一种社会关系。

这一定义有三基本点:其一,强调社会政治关系是围绕着一切特定利益,借助于一切社会公共权力形成的;其二,强调一切借助于社会公共权力来实现和形成的利益要求和社会关系才具有政治性;其三,指出了政治的全部本质内容。

一方面它是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一种社会关系,另一方面它包括了利益、政治权力和政治权利三个基本方面。

第二节政治的历史发展和社会地位一、政治的起源和发展政治起源于人类原始社会的氏族公社阶段。

在原始氏族社会中,存在着氏族、胞族、部落和部落联盟四级组织。

在这四组织内部,存在着利益的差别和共同的利益。

为了维护和协调氏族社会活动,氏族社会的公共权力及其机关应运而生。

氏族组织内的权力带着道德强制性,在特定情况下也具有暴力强制性。

原始社会中的这种政治,被称为氏族民主制。

在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阶级利益的对立和政治统治是这些社会政治关系的基本特征,同时社会公共权力也有协调和管理的另一面。

王浦劬《政治学基础》 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政治学)【圣才出品】

王浦劬《政治学基础》  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政治学)【圣才出品】

第二章政治学1.2.1 复习笔记一、政治学的含义和内容构成1.政治学的含义(1)政治学的定义政治本质上是在特定社会经济关系及其所表现的利益关系基础上,社会成员通过社会公共权力确认和保障其权利并实现其利益的一种社会关系。

政治学就是研究这种特定的社会关系即政治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首先,政治学以政治关系作为研究对象;其次,政治学以探求政治关系的发展规律作为自己的目标和任务;再次,政治学是一门科学,它要求人们以客观政治关系为研究对象,以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从事研究。

(2)政治学与其他社会科学学科的联系和区别①政治学与哲学对于政治学来说,哲学为其提供理论基础、认识角度和认识方法。

科学的政治学研究为哲学的发展提供特定的动力和丰富的素材。

②政治学与经济学政治是经济的集中反映,是建立于经济关系基础上的社会上层建筑,人们只有深刻把握社会的经济现象,尤其是把握社会经济关系以及由此反映的人与人的经济利益关系,才能深刻把握政治的本质及其发生、发展的规律。

③政治学与科学社会主义a.科学社会主义是研究无产阶级解放运动发展规律的科学,它与政治学的不同之处:第一,科学社会主义是对于无产阶级解放运动的研究,而政治学不仅研究无产阶级解放运动;第二,科学社会主义以社会主义运动发展的历史阶段、经济状况、阶级状况等作为研究内容,而政治学则专门以政治现象作为研究对象。

b.政治学与科学社会主义又相互交叉。

科学社会主义对于无产阶级政治的研究,是政治学的重要内容,对社会主义运动发展状况和规律的研究,是政治学研究社会主义政治的重要理论依据。

④政治学与法学法学与政治学有许多交叉的内容,如宪法、国家构成、公民政治权利等。

但是,法学是从法的角度研究政治和社会生活的。

而政治学是从公共权力的角度研究政治生活的。

⑤政治学与社会学政治学与社会学之间有着交叉关系,社会结构、社会政策、社会舆论等等,既是社会学研究的问题,也是政治学研究的问题;社会学的研究方法,尤其是其实证研究方法,是政治学研究政治现象的重要方法。

《政治学基础》王浦劬绝对重点

《政治学基础》王浦劬绝对重点

1、政治:是指在特定社会经济关系及其所表现的利益关系基础上,社会成员通过社会公共权力确认和保障其权利并实现其利益的一种社会关系。

2、利益:是指基于一定生产基础上获得了社会内容和特性的需要。

3、政治权力:是指在特定的力量对比关系中,政治权利主体拥有的对其他社会和政治力量及其他政治权利客体的制约力量。

4、政治权利:是指在特定的经济社会关系及其体现的利益关系基础上,由政治权力确认和保障的社会成员和社会群体的主张其共同利益的法定资格。

5、政治管理:本质是政治权力主体以实现公共利益和协调不同利益矛盾的方式,实现政治权力主体的利益和要求。

6、政治参与:是指普通公民通过各种合法方式参加政治生活,并影响政治体系的构成、运行方式、运行规则和政策过程的行为。

7、国家政治文化:是政治关系的心理的和精神的反映,它是人们在社会政治生活中形成的对于政治的感受、认识和道德习俗规范的复杂综合。

8、政治心理:是指社会成员在社会政治实践中对社会政治关系及其表现出的政治行为、政治体系和政治发展等政治生活各方面现象的一种自发的心理反映,其具体表现为人们对政治关系的人质、情感、态度、情绪、兴趣、愿望和信念等等。

9 政治发展:是指在利益和利益关系变化和发展的基础上,政治权力和权力关系、政治权利和权利关系、政治权力和政治权利相互关系的变化发展。

10政治统治:是政治权力主体维护自己的权力地位和既有权力制约关系,进而有效实现其利益和要求。

11利益群体:是指在经济利益上地位相近的人构成的群体,或者说,是在社会利益体系上,具有相同的利益地位,有着共同的利害与需求、共同的境遇与命运的群体。

一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研究方法。

答:1.马克思主义政治研究的基本哲学原则。

唯物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思想方法论的精髓。

2.马克思主义政治研究的基本途径:历史分析方法、经济分析方法、阶级分析方法、利益分析方法。

3.注重客观事实,强调调查研究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研究的重要方法。

二、政治权力的特性。

王浦劬《政治学基础》 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政治)【圣才出品】

王浦劬《政治学基础》  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政治)【圣才出品】

第一章政治1.1.1 复习笔记一、政治的含义1.若干非马克思主义政治观分析(1)政治是对于一种社会价值的追求,是一种规范性的道德。

(2)政治是对于权力的追求和运用。

因此,政治的目的不过是获取并保持权力,政治的手段则是玩弄权术。

(3)政治是公众事务的管理活动。

(4)政治是对于社会价值物的权威性分配的决策活动。

政治活动的基本对象是社会价值物,政治活动的内容和方式是分配社会价值物的决策活动。

(5)政治是一种超自然、超社会力量的体现或外化。

2.马克思主义政治观(1)政治是一种具有公共性的社会关系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不过是人与人关系的总和。

政治关系是所有这些社会关系中的一种,人们的政治关系同人们在其中相处的一切关系一样自然也是社会的、公共的关系。

(2)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社会经济关系在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中具有基础性的决定作用,而政治关系的建立和实际运行,在其本质、内容、形态等方面,根本上是由经济关系决定的;政治关系以围绕特定权力活动的集中方式,体现和反映着经济关系的根本要求,并且对于经济关系起着反作用。

(3)政治的根本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在政治生活中,一切政治现象都与国家政权有着密切的关系。

而社会生活中的社会经济利益和要求,通过国家政权可以得到特定方式的集中而充分的反映、实现和保证。

因此,马克思主义认为,国家政权问题是全部政治的基本问题和根本问题。

(4)政治是有规律的社会现象马克思主义认为,政治现象和其他一切社会现象一样,本质上是一种社会矛盾运动,其产生、发展、变化乃至消失,都遵循着特定因果联系的规定性,都有着其客观内容。

3.政治的定义政治是指在特定社会经济关系及其所表现的利益关系基础上,社会成员通过社会公共权力确认和保障其权利并实现其利益的一种社会关系。

这一定义有三个基本点:(1)强调社会政治关系是围绕着一切特定利益,通过社会公共权力而形成的,从而力图概括一切政治现象的特征。

(2)强调一切通过社会公共权力来确认和保障的权利和利益要求才具有政治性,否则不具有政治性,这就区分了政治现象与非政治现象。

王浦邭《政治学基础》(第二版)笔记

王浦邭《政治学基础》(第二版)笔记

第一章政治与政治分析方法第一节政治的含义一、若干非马克思主义政治观分析具有代表性的政治观主要有:1.道德政治观分析这种政治观认为政治是一种社会价值追求,是一种规范性道德,因此,它被称为道德政治观或者伦理政治观。

这种政治观在中西方文明史上有长久的影响。

中国儒家学说关于政治即“公正”的阐释,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认为政治就是最大的“善”的看法,都是其典型体现。

道德或者伦理政治观是从人们对于政治的期望和社会价值判断的角度对于政治进行的解释,因此,被认为是一种“应然”的政治观。

这种政治观揭示了社会政治社会生活中人们对于政治的的期望和价值要求,体现了特定历史时期社会成员对于政治生活和活动的衡量标准。

但是,这一政治观有其弱点:它仅仅从“应然”的角度出发把握政治,因此,不能现实地反映社会政治生活;同时,它以抽象的伦理价值掩盖了社会利益冲突和权力过程,因而没有深刻揭示社会政治的本质。

2.权力政治观分析认为政治是围绕着权力展开的活动,这些活动包括对于权力的追求、运用和维护,对于政治含义的这种理解,被称之为权力政治观。

在中国历史上,权力政治观典型代表是春秋战国时期的法家。

在西方,16世纪意大利政治学家马基雅维利在西方思想史率先把道德和政治权力分离出来,认为政治本质上就是获取并保持权力。

现在西方诸多思想家,如马克斯。

韦伯,哈罗得。

拉斯韦尔等也从权力角度定义政治。

权力政治观主张从政治的现实状况和内容,其认识和把握政治的角度强调“实然”性,因此,又被认为是现实主义的政治观。

这种政治观触及了政治的现实内容,尤其是指出了权力这一政治的重要内容。

但是,它忽视了社会政治生活中确实存在着特定的价值取向和道德,也没有指明权力背后的实际动因,没有看到“政治权力不过是用来实现经济利益的手段”。

因此,对于政治本质的把握是不深刻和不全面的。

3.管理政治观分析在中国,革命先驱孙中山就是管理政治观的代表人物。

他曾从管理的角度来简明地界定政治,他说“政治两字的意思,浅而言之,政就是众人之事,治就是管理,管理众人的事便是政治。

王浦劬《政治学基础》纲目用书笔记(已经整理的9.2)

王浦劬《政治学基础》纲目用书笔记(已经整理的9.2)

王浦劬《政治学基础》纲目用书笔记(已经整理的9.2)政治学基础笔记王浦劬《政治学基础》,也参考了王惠岩《政治学原理》政治学概论一、名词1.行为主义政治学2.后行为主义3.政治哲学复兴二.回答1.什么是政治学2.政治学的研究对象3.政治学的学科体系4.政治学与其他社会科学的关系5.简述行为主义政治学6.学习研究政治学的目的,意义方法7.现代研究政治学的技术手段有那些8.21世纪我国面临怎样的发展机遇以及我们应该如何抓住机遇迈出新的步伐三、课堂思考题1.怎样理解政治的含义2.政治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3.政治学的研究对象4.人类社会中产生了哪几种政治学说以及如何评价5.马克思主义政治学与其他政治学的区分(或问为什么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出现是政治学的变革)政治关系一.名词1.政治关系2.政治结构3.利益集团的关系4.政党5.民族6.民族关系二.回答1.列宁的阶级关系与特定生产关系的四种状态2.利益集团的形成基础和特征3.利益集团与阶级的区别4.利益集团与政党的区别5.政治官员之间的关系,政治官员与政治家与公民的关系6.不同政治共同体之间的关系7.政治关系的形成和发展阶段理解三.思考题1.政治关系的含义和本质2.政治关系的特征3.政治关系的结构是怎样的4.国际关系的本质是什么,一般存在哪些形式5.各种社会存在的政治关系有哪些特点政治权利一.名词1.政治权利2.政治权利的制约3.国家权利二.回答1.政治权利的特征2.政治权利的类型3.国家权利的特征4.国家权利的产生及其基础5.国家权利的途径、作用、功能、结果6.政治权利的分配方式有哪些7.资本主义分权制衡模式都有那些典型类型三.笔记思考题1.怎样理解政治权利的含义、本质2.政治权利的特征3.获取政治权利的途径有那些4.政治权利有哪些类型5.政治权利的作用原则6.政治权力的职能7.政治权力的分配有哪些形式政治体系一、名词1.国家2.国体3.政体4.国家职能5.国家的结构形式6.单一制7.复合制8.国家机构二、回答1.氏族组织的特点2.有关对国家理解的不同观点3.国家职能的范围4.社会主义国家的职能5.国家消亡的条件、途径、历史必然性6.中西封建制国家的比较7.如何理解福利国家8.方宏观政治学领域流行的国家分类9.政体与国体的关系10.马克思关许政体划分的标准11.人类发展历史上都出现过哪些政体12.国家机构的马克思主义划分原则13.社会主义国家的司法活动的依据和原则三、课堂思考1.国家的本质2.如何看待国家职能的转变3.国家消亡的途径4.人类历史上出现过那几种政权形式5.比较中西封建制国家6.国家权利的特点7.国体与政体的关系8.单一制国家的特点政治行为一.名词1.政治行为2.政治冲突3.政治革命4.政治起义5.政治暴乱6.政治不服从7.政治资源8.统治秩序9.工具主义马克思主义10.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二.回答1.政治冲突的构成基本要素2.政治不服从与政治冲突的区别3.政治冲突的动因4.政治资源分配不平等的原因5.政治冲突的功能6.政治冲突的结果7.政治革命的特征8.政治起义的特征9.无产阶级统治论的建立基础10.政治统治的本质、内容。

王浦劬《政治学基础》考研复习状元笔记,政治学基础重点摘要

王浦劬《政治学基础》考研复习状元笔记,政治学基础重点摘要

王浦劬《政治学基础笔记》考研复习笔记第一篇政治与政治学(了解)第二章政治学第一节政治学的涵义和内容构成一、政治学的涵义由于人们对政治学研究对象的看法不同,因而对于政治学的定义各不相同。

政治学的定义是与政治的定义联系在一起的。

政治本质上是人们在一定经济基础上,围绕着特定利益,借助于社会公共权力来规定和实现特定权利的一种社会关系。

政治学就是研究这种特定社会关系即政治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政治学这一定义表明:政治学以政治关系作为研究对象;政治学以探求政治关系的发展规律作为自己的目标和任务;政治学是一门科学。

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政治学与哲学、经济学、法学、科学社会主义、社会学等学科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二、政治学的内容构成1、按政治学的本质属性划分,可以划分为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和非马克思主义政治学两大类。

2、按政治学的功能划分,可以划分为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两大类。

3、按照政治学研究的角度和层次来划分,可以划分为宏观政治学和微观治学。

4、按照政治学研究学对象的状况来划分,以划分为静态研究和动态研究。

在我国政治学的研究与教学中,把政治学的基本内容分为政治学基本理论。

政治思想、政治制度、行政管理、国际政治等五大类。

其中政治学原理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政治学原理就其内容来看,具有抽象性,一般性、基础性等特性。

第二节政治学的历史发展一、西方政治学的历史发展(掌握)1.奴隶社会的政治学说。

古希腊思想家柏拉图的《理想国》和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为西方政治学开了先河,其理论以古希腊的城邦国家为分析对象。

2.封建社会的政治学说。

欧洲封建社会完全处于神权的统治与支配下,政治学成了神学的分支,神权政治学的代表人物是A·奥古斯汀和托马斯·阿奎那。

他们的学说是蒙昧主义、禁锢主义的政治学说。

3.自由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时期的政治学欧洲文艺复兴运动代表着资产阶级思想革命的先声。

马基雅维利和博丹最早创立了资产阶级政治学说和主权理论。

王浦劬《政治学基础》 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政治统治)【圣才出品】

王浦劬《政治学基础》  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政治统治)【圣才出品】

第一章政治统治3.1.1 复习笔记一、政治统治的含义1.政治统治的含义在权力制约关系的矛盾性和同一性双重驱使下,政治统治行为主体为了维护自己的权力地位和权力制约关系,必须建构政治权力主体对于其他社会政治力量和社会成员的控制和约束关系。

而建构这种关系的基本途径,在于把政治权力转变为政治权威,在政治权力主体和其他社会政治力量和社会成员之间建立权威与服从的关系。

这一行为就是政治统治行为。

在内容上,它体现为把权力制约关系转化为政治权威与服从关系,以此巩固政治权力主体地位、维护既有制约关系并保证政治权力效力。

在现实政治生活中,它体现为政治权力主体控制社会政治冲突,维持社会政治秩序,建立和维护其与社会成员之间权威与服从关系的行为。

(1)政治统治的本质是政治权力主体维护自己的权力地位和既有权力制约关系,进而有效实现其利益和要求;(2)政治统治的政治功能是对于社会政治力量和社会成员之间的利益矛盾和冲突的控制和约束;(3)政治统治的行为内容是把政治权力转化为政治权威,把权力制约关系转化为政治权威与服从关系。

2.政治统治的特点(1)政治统治以维护政治权力主体地位为出发点政治统治行为的诸方面因素,其在社会政治生活中体现的诸多具体实际行为,其轴心和指南都是政治权力主体地位的维护和政治权力主体意志和要求的贯彻。

(2)政治统治以构建政治权威与服从关系为基本内容为使权力制约关系转化为政治权威与服从关系,政治权力主体必须把政治权力转化为政治权威,这一转化就成为政治统治行为的基本内容和任务。

(3)政治统治以社会公共伦理的正当性为道义依据政治权力关系向政治权威与服从关系的转化,必须要以道德层次上的政治正当性为伦理和精神依据。

而政治权威与服从关系的强化,同样需要政治正当性的伦理依据。

(4)政治统治以控制和约束矛盾和冲突于政治秩序范围内为政治功能政治统治行为转化政治权力关系为政治权威与服从关系的活动,在其现实性上,经常体现为政治权力主体构建和维护政治秩序的活动。

王浦劬《政治学基础》笔记详细版全

王浦劬《政治学基础》笔记详细版全

第一篇政治与政治学第一章政治第一节政治的含义一、若干非马克思主义政治观分析——具有代表性的政治观主要有:1. 政治是对于一种社会价值追求,是一种规范性的道德。

2.政治是对于权力的追求和运用。

3.政治是公众事务的管理活动。

4.政治是对于社会价值物的权威性分配的决策活动。

5. 政治是一种超自然、超社会力量的体现或外化。

其它还有一些别的政治观。

这些政治观都没有能够深刻而全面地确定政治的涵义。

二、马克思主义政治观——马克思主义政治观的基本内容是:1.政治是一种具有公共性的社会关系。

2.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

3.政治的根本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

在阶级社会中,一切政治现象都与国家政权密切相关,而经济利益和要求只有通过国家政权的到集中体现和实现。

4.政治是有规律的社会现象。

政治和其他社会现象一样都遵循着特定的规律,有其客观内容。

人们只有用科学的方法和态度把握政治的本质和规律,才能在实际生活中运用自如,进而推动社会发展。

马克思主义政治观是阶级性、实践性和科学性的统一。

三、政治的定义确定政治的内涵应满足三个必要条件:一是政治这一范畴的周延性:二是政治这一范畴的确定性;三是政治这一范畴的本质性。

政治应该定义为:在特定的社会经济关系及其所表现的利益关系基础上,社会成员通过社会公共权力确认和保障其权利并实现其利益的一种社会关系。

//这一定义有三基本点:其一,它强调社会政治关系是围绕着一切特定利益,通过社会公共权力而形成的,从而力图概括了一切政治现象的特征。

其二,它强调一切借助于社会公共权力来确认和保障的权利和利益要求才具有政治性,否则不具有政治性,这样就区分了政治现象和非政治现象;其三,它指出了政治的本质内容是政治关系。

第二节政治的历史发展和社会地位一、政治的起源和发展政治起源于人类原始社会的氏族公社阶段。

在原始氏族社会中,存在着氏族、胞族、部落和部落联盟四级组织。

在这四级组织内部,存在着利益的差别和共同的利益。

为了维护和协调氏族社会活动,氏族社会的公共权力及其机关应运而生。

《政治学基础》王浦劬版

《政治学基础》王浦劬版

《政治学基础》王浦劬版一、导论政治学作为一门研究政治现象及其规律的学科,自古以来就受到人们的关注。

在我国,政治学的发展也经历了漫长的历程。

王浦劬教授的《政治学基础》一书,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系统阐述了政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为我国政治学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

二、政治学的基本概念1. 政治与政治学政治,是指国家和社会的管理活动及其规律。

政治学,则是研究政治现象及其规律的学科。

政治学的研究对象包括国家、政府、政党、政治制度、政治文化等方面。

2. 政治权力与政治权利政治权力,是指国家和社会中掌握政治资源的能力。

政治权利,是指公民在国家政治生活中享有的权利。

政治权力与政治权利的关系,是政治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3. 政治制度与政治体制政治制度,是指国家和社会中政治活动的规则和程序。

政治体制,是指国家和社会中政治权力的组织形式。

政治制度与政治体制的关系,是政治学研究的重要问题。

三、政治学的基本理论1. 马克思主义政治学马克思主义政治学,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分析了政治现象的根源、本质和发展规律,为政治学研究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

2. 西方政治学理论西方政治学理论,主要包括自由主义、保守主义、共和主义、民主主义等。

这些理论在政治学的发展过程中,对政治现象的探讨和解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学,是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在中国的具体应用和发展。

它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研究我国政治现象及其规律,为我国政治体制改革和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持。

四、政治学的基本方法1. 定性分析方法定性分析方法,是政治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之一。

它通过对政治现象的性质、特点、规律的分析,揭示政治现象的本质和内在联系。

2. 定量分析方法定量分析方法,是政治学研究的另一种基本方法。

它通过对政治现象的数量、比例、趋势的分析,揭示政治现象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

王浦劬《政治学基础(第二版)》知识点总结

王浦劬《政治学基础(第二版)》知识点总结

政治学基础(王浦劬)第一篇政治与政治学第一章政治第一节政治的涵义一、若干非马克思主义政治观分析具有代表性的政治观主要有:1.政治是一种社会价值追求,是一种规范性道德。

从道德和价值出发解释政治,强调了社会政治生活中的价值取向,指出了人们对于政治的期望和价值要求,显示了对于社会政治生活目的的把握,并且体现了特定历史时期社会成员对于政治生活和活动的道德衡量标准。

但其从哲学思辨出发而不是从社会显示出发分析政治,仅仅从应然的层次和角度解释政治,不能现实的反映社会政治生活。

2.政治是对于权力的追求和运用。

从实然的层次上对政治的解释,但他忽视了政治生活中确实存在着特定的价值和道德,因而不能解释政治活动中价值和道德的作用,也没有正确解释政治生活的社会目的和追求。

3.政治是公众事务的管理活动。

把握了政治的公众性和管理性特征。

但这一政治观并没有深刻说明政治的公众性的本质含义,同时忽略了政治除了管理性之外,还有统治性的一面。

4.政治是对于社会价值物权威性分配的决策活动。

政治活动的基本对象是社会价值物,政治活动的内容和方式是分配社会价值物的决策活动,这种分配是权威性即合法强制性的分配。

但他没有揭示社会价值权威性分配及其方式形成的深层动因,同时,把政治活动仅仅限定于分配性决策,有片面性。

5.政治是一种超自然、超社会力量的体现或外化。

这种政治观典型地具有客观唯心主义性质。

其它还有一些别的政治观。

这些政治观都没有能够深刻的全面地确定政治的涵义。

二、马克思主义政治观1.政治是一种具有公共性的社会关系。

马克思主义分析和解释政治的基本角度是社会关系,其确定政治关系的基本依据是具有公共性的社会关系。

同时,在不同的社会背景和经济基础上,政治关系有不同的内容。

阶级社会中,政治内容主要是相互对抗的阶级之间的关系,在消灭了剥削阶级以后,政治内容则主要成为人民内部的关系。

2.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

社会经济关系在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中具有基础性的决定作用,政治关系的建立和实际运行,根本上是由经济关系决定的,政治关系以围绕特定权力活动的集中方式,体现和反映着经济关系的根本要求,并且对于经济关系起着反作用。

王浦劬政治学原理笔记

王浦劬政治学原理笔记

政治学原理笔记第一章政治生活与政治科学一、人类生活中的政治关系1、亚里士多德:人是天生的政治动物禽兽:没有谈政治的能力,以本能存在,不能用道德规范去约束,政治对其太高尚。

天使:没有谈政治的必要,其生存环境超越了政治,政治对其来说太下贱。

人:为了规则,人有谈政治的可能与必要,人生存在世俗世界中,既有协调而又有排斥面,人们之间有共同的利益,又有不同的利益,这种利益具有排他性,会产生利益纷争,为了延续人类的种族和生存,就需要办法(政治、道德)去解决。

2、马克思对其命题的三个补充⒈社会性:把人看成政治动物,不能从抽象的人性去理解,而应从现实的社会关系去理解。

★政治关系是一种特定类型的社会关系,政治是每个人无法回避的事实。

⒉历史性:把人看作政治动物,不能凝固、僵化地理解,而只能具体、历史地理解。

★(宏观→人类)政治是一个历史范畴,它不是从来就有也不永远存在下去,它是随国家的产生和阶级分化而产生的具有严格意义的政治,会随着国家和阶级的消亡而消亡。

★(微观→个体)政治社会化、政治入伍。

⒊复杂性:把人看作政治动物,不能简单、机械地理解,而应综合、全面地理解。

★从整个社会范围来说,政治关系的表现可能是较为纯粹的,也可能是较为隐蔽的。

★从主体承现者来说,发生在个人身上的政治关系,可能是直接的,但大量是间接的。

★从实践活动来说,个人认识政治生活的方式与程度,同他参与政治生活的方式与程度,可能是对应的,但也可能是有偏差的。

认识:深刻了解无知参与:积极关心冷漠二、政治生活的科学分析1、政治学学科建构的论辨政治学能够成为科学吗?肯定答案:能像数学、物理一样作出解释、预测。

否定答案:反对理由①政治行为的主观性②政治事件的非重复性,历史是惊人的相似。

③政治评判的价值倾向性综合:政治学能成为科学。

价值目标的提出:客观根源,价值目标的实现:客观条件,可以找到客观规律,但同时,政治必须考虑人的主观性、复杂性。

2、政治生活的本质规定⑴道德(→天使)孔子:“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孟子:“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政治的历史发展和社会地位一、政治的起源和发展政治起源于人类原始社会的氏族公社阶段。

在原始氏族社会中,存在着氏族、胞族、部落和部落联盟四级组织。

在这四组织内部,存在着利益的差别和共同的利益。

为了维护和协调氏族社会活动,氏族社会的公共权力及其机关应运而生。

氏族组织内的权力带着道德强制性,在特定情况下也具有暴力强制性。

原始社会中的这种政治,被称为氏族民主制。

在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阶级利益的对立和政治统治是这些社会政治关系的基本特征,同时社会公共权力也有协调和管理的另一面。

社会主义社会公有制的建立,消除了阶级利益对立的基础,但社会利益差别仍然存在。

社会政治以非阶级性的利益差别的协调和公共利益的维护及实现为主要特征,但社会公共权力仍然有统治的性质。

到共产主义社会,旧式分工和三大差别消灭,人类社会的政治关系不复存在,人类再回到无政治社会。

二、政治的社会地位政治的社会地位,是在政治与其他社会现象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中体现出来的。

1.政治与经济的关系。

一方面,政治是由社会经济决定的,是社会经济的集中反映。

另一方面,政治对于社会经济具有巨大的反作用,它保护着特定的阶级和政治力量,进而推动或阻碍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2.政治与法律的关系。

政治与法律都属于社会的上层建筑,他们都建立在特定的社会经济基础上。

一方面,政治是法律产生和发挥作用的前提。

另一方面,法律对于政治又有着重要的影响和作用。

3.政治与宗教的关系。

在一定社会条件下,宗教会与作为上层建筑的政治发生极其密切的联系,从而形成政教合一的局面,宗教在维护剥削阶级统治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在资本主义社会,宗教与政治逐渐分离。

在社会主义社会,宗教已不再支配社会政治生活。

4.政治与道德。

两者之间有区别又有联系。

政治对道德具有巨大的影响和制约力,道德对政治也有积极作用。

第三节政治学的研究方法一、马克思主义政治研究的基本方法1.马克思主义政治研究的基本哲学原则,就是唯物辩论法,它是政治学研究的其他一切方法的基础,因而构成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研究的根本方法。

2.马克思主义政治研究的基本途径,包括历史的、经济的、阶级的和利益的四个角度。

由此构成了马克思主义不能学的历史研究方法、经济研究方法、阶级分析方法和利益分析方法。

3.注重客观事实,强调调查研究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研究的重要方法。

科学的调查研究包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三个基本程序。

二、西方政治学主要研究方法1.传统的政治学研究方法。

它包括哲学研究方法、历史研究方法、机构研究方法和制度研究方法等。

2.现代的政治学研究方法。

主要有社会学分析途径、经济学分析途径、心理学分析途径、政治系统分析模型、政治沟通分析模型、政治实证测量和分析技术等。

上述研究方法都不能不带有唯心主义的胎记。

第二节利益关系一、利益关系的含义利益关系指的是不同利益主体的利益之间的社会联系。

利益关系包括利益主体之间纵横两个方向上的利益联系。

在纵向上,它包括个人利益与群体利益之间。

不同层次的社会群体之间以及个人利益、群体利益和社会利益之间的联系。

在横向上,它包括个人与个人之间、同一层次的社会群体之间乃至社会与社会之间的利益关系。

利益关系就是这样一个纵横交错的社会联系网络。

利益自身内含的基本矛盾,即利益实现要求的主体性与实现途径的社会性之间的矛盾作用和运动分不开,而正是这一矛盾的作用和运动,促成了利益关系的形成,而利益关系不过是利益主体的利益所包含的基本矛盾和双重特性在社会生活中的外化和展开,是不同利益主体的利益的基本矛盾和双重特性的相互作用和社会体现。

同时,利益内在的矛盾和双重特性不仅促使利益关系得以形成,而且决定着利益关系的基本内容,使得利益关系具有多重复杂性。

二、共同利益共同利益首先是同一社会关系,尤其是经济关系和经济地位基础上形成的,是处于同一社会关系和社会地位中的人们的各自利益的相同部分。

共同利益的基础是个人利益,或构成某一群体的各子群体利益。

共同利益具有公共性,非市场实现性,单一性,相对独立支配性,多重价值复合性等基本特性。

1.共同利益具有特定社会关系中的公共性,这种公共性在不同的社会关系和利益关系中具有不同含义,它可以是构成利益关系的利益主体之间利益内容的相同性;它可以是社会集体生活规则和规则认同意义上的相同性;她也可以是社会成员在社会公共生活中围绕特定利益和利益矛盾相互达成的让步妥协性;可以说它不仅涉及了利益关系中的不同利益主体的相同方面,而且涉及了利益关系中利益主体的不同方面2.共同利益的非市场实现性,是指共同利益不可能通过市场方式和机制来实现。

共同利益是通过公共产品的供给来实现的,公共产品具有消费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特点,市场主体不可能投资或供给公共产品,产生了通过合法性强制的公共权力来予以实现3.共同利益的单一性,是指在特定的利益关系中,共同利益通常是唯一的,而这种唯一性,使得社会生活中,在特定的范围内和特定的利益关系基础上形成的公共政治权力是唯一的4.共同利益的相对独立性,在于它一经形成,就成为利益关系中的第三种利益,因而取得了独特的利益地位,有些情况下,共同利益还常常对同一利益关系中的不同利益取得支配地位。

5.共同利益的多重价值复合性,是指共同利益通常包含着特定利益关系中相关社会成员的多重价值要求,其中至少包含着生存、安全、秩序、效率、公平、公正、平等、民主、自由等基本价值。

同时,在特定的利益关系及其运行过程中,这些价值对于相关社会成员的重要性相等但彼此却有一定的相互排斥性。

在社会生活中,由于社会关系具有多样性,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利益关系具有各种不同层次和不同范围,从而使得共同利益也表现出各种不同的层次和范围,再次上共同利益主要表现为集体利益、集团利益阶层利益、阶级利益、民族利益及社会利益等。

二、利益在社会政治生活中的作用1.利益是社会成员政治行为的动因。

在社会生活中,人们之所以从事政治活动,其根本动因在于人们实现自己利益的要求。

政治统治阶级和统治集团进行政治统治,是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进行政治管理,是为了实现自己的利益。

而不同社会阶级、集团、政党、个人从事政治参与活动,也同样是为了通过影响社会政治来获得或实现自己的政治权利并使之落实为政治利益的有利分配。

利益成为人们政治活动的主旋律。

2.利益是一切社会政治组织及其制度的基础。

社会一切政治组织及其制度都是围绕着特定的利益而建立起来的,同时也是为建立其的社会成员的利益服务的。

同时,国家的政策、方针、法规、条令,政党的政纲、政纪和政治活动以及政治社团的政治要求、政治措施,都是为各自代表的特定利益服务的。

3.利益是社会政治心理和政治思想的源泉。

作为观念而存在的政治心理和政治思想,来自于人们的政治利益,反映着人们的利益内容和利益要求,并服务于特定的政治利益。

在实际政治生活中,政治心理和政治思想是通过对于政治权利和政治权力的态度、看法和论述来间接地与特定利益联系在一起。

4.利益运动是政治发展的根本动力。

不同个人、群体之间的利益矛盾,同一群体中不同成员利益与群体利益之间的矛盾发展以及利益本身内容和层次的发展提高,都会引起社会政治关系的变化发展,从而引起政治生活的变化和发展。

因此,利益运动是政治革命、政治改革、政治民主的根本动力。

第三章政治权利第一节政治权利的涵义一、政治权利的定义西方学者对权利的定义繁多,主要有:1、权利天赋说;2、权利自由说;3、权利利益说;4、权利力量说;5、权利平等说。

这些定义都没有能揭示权利的社会本质及其社会基础。

确定和把握权利的本质含义,需要从权力产生的社会利益关系入手进行分析。

1.权利产生的基础是社会成员和社会群体的利益要求和利益关系2.权利产生和形成的深厚根源是社会成员的利益要求,这些利益要求构成了权利的本质内容3.权利形成的前提是政治权力的确认和保障4.权利起源于不同利益基础上的不同力量,即政治权力之外的单个社会成员和其他社会群体由此,所谓权利就是在特定的经济社会关系及其体现的利益关系基础上,由社会公共权力确认和保障的社会成员和特定社会力量主张其利益的法定资格。

政治权利不仅是社会成员在社会生活中的资格,而且是其在社会政治生活中的资格。

从权利形成的利益基础来分析,权利是社会成员对特殊利益和共同利益的主张资格,而由于政治生活建立在共同利益基础上,则政治权利形成的基础是共同利益。

就其基本内容而言,政治权利既是社会成员主张其共同利益的法定资格,也是主张不同利益的共同规范的法定资格;就其范围和层次而言,政治权利通常即是指在全社会范围内和层次上的这种法定资格;就其历史进程而言,不同社会历史条件和背景下,主张这些共同利益的政治权利也相应的具有特定的历史内容和范围。

从权利形成的政治权力前提来分析,政治权利是政治权力确认和保障的社会成员主张共同利益的法定资格。

综上,政治权利就是特定的社会经济关系及其体现的利益关系基础上,由政治权力确认和保障的社会成员和社会群体的主张其共同利益的法定资格。

政治权利内容是对于共同利益的主张,形式是社会成员和社会群体在社会政治生活中的法定资格,行为上表现为政治权利法定范围内的自主性。

对于政治这一定义可以作如下理解:1.政治权利本质上是社会成员的共同利益要求2.政治权利以建立在特定经济关系和利益基础上的政治权力为前提条件和后盾力量。

3.政治权利体现着社会成员和社会群体与政治权力之间的关系4.政治权利是法定的资格性规定,实现政治权利是社会成员通过政治生活实现利益的中介二、政治权利的特性政治权力的根本性质决定着政治权利的根本性质,因而政治权利相应地具有奴隶社会政治权利、封建社会政治权利、资本主义社会政治权利和社会主义政治权利之分。

政治权利的这些阶级特性,是其根本特性。

而单个的社会成员对于共同利益的主张,集中的政治权力对于分散的社会成员的权力确认,成为政治权利形成过程中相反相成的矛盾运动,而利益关系中共同利益的特性和政治权力的特性经过这一矛盾运动过程,转化形成政治权利的其他特性:1.政治权利具有主体的相对个体性。

政治权利的相对个体性,是指政治权利属于相对共同意义上的社会个体的政治权利,而且政治权利的实现归根到底是相对共同意义上的社会个体的权力实现。

一方面,在权力的所属意义上,政治权利是属于相对个体的权利;另一方面,在权利实现的意义上,政治权利最终要落实为相对个体实现的权利政治权利的相对个体性,也是政治权力的主体利益性在社会成员政治资格上的转化,政治权力的主体利益实际是共同利益,政治权利和政治权力世纪发端于同一个共同利益,而政治权力对于政治权利主体主张共同利益的资格的确认,实际是确认各单个政治权利主体对于这种同一个共同利益的主张资格。

政治权利的主体相对个体性,使得政治权利的形式具有相对个体性,而内容具有公共性,所以政治权利的存在具有相对个体性,而其行使具有公共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