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成碳酸岩的实验岩石学研究及对地球深部碳循环的意义
地球物理学中的岩石学和火山爆发
地球物理学中的岩石学和火山爆发地球物理学是一门研究地球内部物理性质和过程的学科,其中岩石学和火山学是其中重要的学科分支。
岩石学研究的是地球上的岩石,包括岩石的形成、组成、结构和变化等方面。
火山学则研究地球上的火山及其活动,包括火山的形态、构造、喷发、噪声和气象等方面。
深入探究这两个学科的知识,不仅可以增进我们对地球的了解,还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应对自然灾害。
一、岩石学岩石学是地球物理学中涉及面最广的一门学科。
岩石是地球外层的主要成分,是地球表面和地下岩石圈存在的基础和基石。
其种类繁多,按照成因可以分为火成岩、沉积岩和变质岩,其组成和结构也各有不同。
在地质、矿产资源等领域的研究中,对岩石学的专业知识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岩石的成因主要以火成作用、沉积作用和变质作用为主。
其中,火成作用指的是火山喷发或者深部地层熔融所形成的岩石;沉积作用是地质过程中通过水体或风力等介质所带来的,经过沉积、堆积和压实形成的岩石;变质作用则是经过高温、高压等物理化学作用改变而生成的岩石。
对于岩石的组成和结构,大部分岩石都是由矿物组成的,不同的矿物在不同的条件下会形成不同的岩石。
例如,石英、长石、云母和角闪石等矿物可以形成花岗岩;辉石、斜长石、黑云母和磁铁矿等矿物可以形成玄武岩。
在地质学的实践中,岩石学的分支知识也是非常重要的,例如在矿床勘探中,需要研究建造岩石、石英脉和节理等地质体的结构和性质,以便找到矿床的正确位置和分布。
二、火山学火山学是地球物理学中对火山和火山活动进行研究的学科分支。
火山活动是地球上最具破坏力的自然现象之一,近年来火山喷发引起的灾害事件也时有发生。
它们不仅造成人类和财产的损失,更重要的是会对地球环境和气候产生不良影响。
火山学主要研究以下几个方面:1.火山喷发的形态和构造;2.火山灰和火山熔岩的粒度和 mineralal成分;3.火山气体的生成和排放机制;4.火山引发的地震和地热活动等。
例如,夏威夷的基拉韦厄火山是一个已知的火山爆发的代表案例。
鄂尔多斯盆地西南缘中生代火成碳酸盐岩的发现及意义
鄂尔多斯盆地西南缘中生代火成碳酸盐岩的发现及意义席胜利;李振宏;刘新社【摘要】鄂尔多斯盆地属于我国中西部地区稳定的克拉通盆地.盆地边缘构造活动强烈,逆冲推覆构造发育,岩浆活动频繁;盆地内部构造稳定,以前尚未有岩浆活动的报道.鄂尔多斯盆地西南缘庆深1井蓟县系白云岩中火成碳酸盐岩侵入岩脉的发现,为重新认识盆地内部的构造活动性提供了新的线索.该套侵入岩脉稀土元素球粒陨石标准化图解中没有明显的Eu异常,符合火成碳酸盐岩的基本特征.同时,在碳、氧同位素交汇图解中,分析点全部落入了火成碳酸盐岩的范围.通过锆石U-Pb同位素测年,该套火成碳酸盐岩的形成时代为176.2 Ma±3.3 Ma,属于早-中侏罗世构造活动的产物.火成碳酸盐岩的形成主要受控于北东-南西向基底大断裂带在早中侏罗世时期的隐性活动,为扬子板块向华北克拉通俯冲挤压之后区域伸展作用的产物.鄂尔多斯盆地西南缘早侏罗世末期火成碳酸盐岩侵入脉的发现,为认识华北克拉通早侏罗世区域拉张的构造背景提供了新的证据.%Ordos basin is a stable cratonic basin in the central-west China .Along the margin of the basin ,tectonic activity was intense,thrust-nappe structures were well developed and magmatic events were common .On the contrary,the inner part of the basin was very stable and no magmatic events have been recorded .Lately,we found some igneous carbonate rock dikes intruded into the dolomite of the Jixian System in Qingshen 1 well at the south-western margin of the Ordos ba-sin.These intrusive dykes provide new clues for us to reconsider the tectonic activity inside the basin .In the REE distri-bution patterns ,its characteristics are basically consistent with igneous carbonate rock without significant Eu anomaly .Be-sides,all data points fall within the range ofigneous carbonate rock in the C-O isotope crossplot .According to the zircon U-Pb dating results,the age of the intrusive igneous carbonate rock is 176.2 ±3.3 Ma.Therefore,the intrusive dykes formed during the regional extension after the subduction between Yangtze Craton and North China Craton ,under the con-trol of minor activities of the NE-SW trending basement faults in the Early-Middle Jurassic .These intrusive igneous dykes at the south-western margin of the Ordos basin provide new evidences for us to understand the regional extension back -ground of North China Craton in the Early Jurassic .【期刊名称】《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年(卷),期】2016(037)002【总页数】8页(P173-179,188)【关键词】碳、氧同位素;锆石U-Pb年代学;火成碳酸盐岩;地球化学;中生代;鄂尔多斯盆地【作者】席胜利;李振宏;刘新社【作者单位】中国石油长庆油田分公司勘探事业部,陕西西安710018;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北京100081;中国石油长庆油田分公司勘探事业部,陕西西安71001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121.3鄂尔多斯盆地的演化奠基于前寒武纪结晶基底之上,先后经历了中新元古代坳拉谷盆地发育阶段、古生代华北大型稳定克拉通盆地发育阶段、中生代西部类前陆盆地发育阶段和新生代周缘强烈断陷盆地发育阶段,总体上为一个多期叠加、多期改造的残留叠合盆地[1-2]。
碳酸盐岩的成岩作用与岩石物性研究
碳酸盐岩的成岩作用与岩石物性研究碳酸盐岩是一种由碳酸盐矿物组成的岩石,常见的有石灰岩、大理石等。
这些岩石在地壳中广泛分布,并且在地质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在地质演化过程中,碳酸盐岩经历了成岩作用,同时其物性也受到了成岩作用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碳酸盐岩的成岩作用与岩石物性的研究进展。
一、碳酸盐岩的成岩作用成岩作用是指岩石在地壳中受到变质、变成、溶蚀等作用的过程。
对于碳酸盐岩来说,其主要的成岩作用包括压实作用、溶蚀作用、溶解作用和结晶作用等。
1. 压实作用碳酸盐岩在沉积过程中会受到来自上方沉积物的压力,这种压力会使岩石内部的空隙逐渐减小,粒间接触增强,致使岩石的密实度增加。
压实作用既可以使碳酸盐岩变得更坚硬,又可以改善岩石的物性。
2. 溶蚀作用碳酸盐岩中存在易溶性的碳酸钙矿物,当岩石受到地下水和地下水溶液的侵蚀作用时,其中的碳酸钙会溶解掉,从而形成溶蚀孔洞。
这种溶蚀作用是碳酸盐岩地貌发育的重要原因之一。
3. 溶解作用碳酸盐岩在地壳中容易发生溶解作用,当地下水和地下水溶液中的二氧化碳与碳酸盐岩发生反应时,会使碳酸岩石中的碳酸钙溶解并从岩石中流失。
这种溶解作用不仅改变了碳酸盐岩的化学组成,还进一步影响了岩石的物性。
4. 结晶作用在碳酸盐岩中,当溶液中的溶解物质浓度过高时,其中的碳酸钙会通过结晶作用重新沉积,形成胶结物,并填塞岩石的空隙。
结晶作用不仅改变了碳酸盐岩的成分,还使岩石的物理结构产生变化。
二、碳酸盐岩的岩石物性研究岩石物性是指岩石在力学、物理等方面的特性,包括密度、孔隙度、抗压强度、磁性等。
对于碳酸盐岩来说,其物性受到成岩作用的影响,同时也受到岩石化学组成和结构性质的制约。
1. 密度碳酸盐岩的密度因碳酸钙的含量、压实程度和孔隙度等因素而异。
密度的测定可以为碳酸盐岩的成分分析和岩石性质研究提供重要依据。
2. 孔隙度碳酸盐岩常常含有不同程度的孔隙,这些孔隙直接影响岩石的渗透性和孔隙度。
通过岩心分析、岩石薄片观察和气体测井等方法可以对碳酸盐岩的孔隙度进行研究。
火成岩的实验原理
火成岩的实验原理火成岩是由地壳深部的岩浆在地壳中冷却凝固形成的岩石。
为了研究火成岩的形成过程和性质,科学家们进行了一系列的实验研究。
火成岩的实验原理主要包括岩浆的形成、岩浆的冷却凝固和岩浆中矿物的结晶过程。
首先,岩浆的形成是火成岩实验的基础。
岩浆是由地幔中的岩石物质在高温高压条件下熔融形成的。
实验中,科学家们通过模拟地壳深部的高温高压环境,使用高温熔炉和高压装置,将不同成分的岩石样品加热至熔融状态,形成岩浆。
岩浆的成分可以通过实验中加入不同比例的岩石样品来调控,以模拟不同类型的火成岩。
其次,岩浆的冷却凝固是火成岩实验的关键步骤。
岩浆在地壳中冷却凝固时,其中的矿物会逐渐结晶并沉淀下来,形成火成岩的基质。
为了模拟这一过程,科学家们将熔融的岩浆样品放置在恒温槽中进行冷却。
通过控制冷却速率和温度梯度,可以模拟不同类型的火成岩的形成过程。
此外,科学家们还可以通过调整岩浆中的成分和添加不同的添加剂来研究火成岩的特殊性质,如颗粒大小、结晶度等。
最后,岩浆中矿物的结晶过程是火成岩实验的重点内容。
在岩浆冷却凝固的过程中,岩浆中的矿物会逐渐结晶并形成晶体。
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科学家们可以研究不同矿物的结晶速度、结晶顺序以及矿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实验中常用的方法包括显微镜观察、X射线衍射分析、电子探针分析等。
这些实验方法可以帮助科学家们确定火成岩中的主要矿物组成和结晶顺序,进而推断岩浆的成因和形成环境。
总之,火成岩的实验原理主要包括岩浆的形成、岩浆的冷却凝固和岩浆中矿物的结晶过程。
通过模拟地壳深部的高温高压环境,科学家们可以制备不同成分的岩浆样品,并通过控制冷却速率和温度梯度来模拟火成岩的形成过程。
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科学家们可以研究火成岩中的矿物组成和结晶顺序,进而推断岩浆的成因和形成环境。
这些实验研究对于理解火成岩的形成机制和性质具有重要意义。
火成岩的名词解释
火成岩的名词解释火成岩是地壳中最常见的岩石类型之一,形成于地球内部的岩浆冷却结晶的过程中。
火成岩可以被分为侵入岩和喷发岩两大类,它们的区别在于岩浆冷却的地点不同。
无论是哪种类型的火成岩,都是地球历史上极为重要的构造材料,对我们理解地壳演化与地球动力学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火成岩是由地幔或地壳中的岩浆冷却经历了结晶作用而形成的。
这些岩浆通常由地球内部的高温高压条件下的熔融岩石形成,通过地壳深部破裂或热点活动通道进入表面。
在冷却过程中,岩浆中的矿物质开始结晶并逐渐固化,形成具有特定化学和物理特征的火成岩。
侵入岩是在地壳深部冷却结晶的火成岩。
这些岩石的冷却速度相对较慢,使得矿物质有足够的时间形成较大的晶粒。
侵入岩通常呈块状分布,形成具有明显结构特征的岩体,如岩漏、岩柱等。
常见的侵入岩包括花岗岩、辉石岩和橄榄岩等。
而喷发岩则是在火山喷发过程中喷出的岩浆迅速冷却结晶而形成的。
由于冷却速度较快,喷发岩的矿物质晶粒较小,往往呈细腻或玻璃状结构。
喷发岩通常在地表或地下较浅的地方发现,如火山口周围或各种火山岩堆积物中。
常见的喷发岩包括玄武岩、安山岩和流纹岩等。
火成岩广泛分布于地球各地,它们记录着地球演化的历史和地壳的形成过程。
通过对火成岩的研究,地质学家能够追溯地球内部的运动和岩石循环,了解地球表面的变迁和环境的演变。
同时,火成岩也是矿产资源的重要来源,许多金属矿床和贵重矿物都与火成岩有密切关系。
在岩石学中,火成岩还被用来推测地球内部的化学成分和结构。
由于火成岩形成于深部的熔融岩浆,因此它记录了地球内部物质的组成和状态。
通过对火成岩中矿物的化学成分和同位素组成的分析,地球科学家可以推断地球内部的元素循环和地球动力学的演化过程。
总而言之,火成岩是地球内部经历熔融和冷却结晶过程形成的岩石。
侵入岩和喷发岩是火成岩的两大类,它们的形成过程和结构特征有所不同。
火成岩的研究对于理解地壳演化、地球动力学和矿产资源的开发都具有重要意义。
火成岩实验报告
火成岩实验报告火成岩实验报告引言火成岩是地球上最常见的岩石类型之一,它们形成于地壳深处的岩浆冷却凝固过程中。
本次实验旨在通过模拟火成岩的形成过程,探究其组成、结构和形态特征,并分析其对地壳演化的影响。
实验步骤1. 实验前准备在实验室中,我们准备了所需的实验材料,包括岩浆模拟物质、熔融炉、冷却装置和显微镜等。
2. 岩浆熔融将岩浆模拟物质置于熔融炉中,通过调节温度和压力,使其达到熔融状态。
岩浆的成分和温度是形成不同类型火成岩的重要因素。
3. 冷却凝固将熔融的岩浆缓慢冷却,观察其凝固过程。
冷却速率对岩浆成岩过程中晶体的生长和排列有重要影响。
4. 切片制备从凝固的岩浆中选取适当的样品,进行切片制备。
切片的厚度和精细度对后续显微镜观察和分析至关重要。
5. 显微镜观察将制备好的岩石切片放置在显微镜下观察。
通过显微镜的放大功能,我们可以观察到岩石中的晶体、矿物和其他微观结构特征。
实验结果与分析通过实验观察,我们得到了以下结论:1. 火成岩的组成火成岩主要由硅酸盐矿物组成,如长石、石英和黑云母等。
其中,长石是最常见的火成岩矿物,其含量在岩石中占据重要地位。
2. 火成岩的结构特征火成岩中的晶体通常呈现出排列有序的结构,晶粒间存在一定的空隙。
晶体的大小和形态与岩浆冷却速率密切相关,冷却速率较慢时,晶体有更多的时间生长,晶粒较大,反之则晶粒较小。
3. 火成岩的形态特征火成岩的形态特征与其形成环境密切相关。
例如,深成岩通常呈现出大块状或板状,而浅成岩则呈现出细粒状或玻璃状。
4. 火成岩对地壳演化的影响火成岩的形成与地壳构造和地壳演化密切相关。
火成岩的喷发和侵入会导致地壳的抬升和变形,同时也为后续的构造变动提供了物质基础。
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深入了解了火成岩的形成过程、组成、结构和形态特征,并明确了其对地壳演化的重要影响。
火成岩作为地球内部岩石的产物,对地球科学研究和资源勘探具有重要意义。
未来的研究中,我们可以进一步探索火成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岩石分类和成岩机制等方面的内容,以加深对火成岩的认识和理解。
从岩石中学习地球历史
从岩石中学习地球历史地球作为我们生活的家园,拥有着悠久的历史。
而岩石作为地球的记录者,承载着地球演变的痕迹。
通过研究岩石,我们能够深入了解地球的历史,探寻其形成和演变的过程。
本文将介绍从岩石中学习地球历史的方法和意义。
一、岩石的分类与特征岩石是地球表面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由矿物质、有机物质和空隙等组成。
根据岩石的成因和组成不同,可将其分为火成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大类。
1. 火成岩火成岩是由岩浆在深层或地壳中冷却凝固形成的岩石。
根据冷却凝固的速度和岩浆的性质,火成岩又可分为深成岩、浅成岩和火山岩等。
火成岩中带有的矿物颗粒,其形态和分布可以提供关于地球演变的有用信息。
2. 沉积岩沉积岩是由风化、侵蚀和搬运等作用形成的沉积物,在地壳表面积累并经过压实而成。
沉积岩中保存了大量古生物化石和沉积结构,这些信息有助于了解地球古代环境的变化。
3. 变质岩变质岩是在高温和高压下,原有岩石发生了结构、矿物及化学成分上的变化,形成了新的岩石。
变质岩的形成是地壳深部变动的产物,通过研究变质岩可以了解大地构造运动的历史。
二、岩石中的年代测定和地球历史岩石中记录了地球演变的历史,因此我们需要利用各种方法来测定岩石的年代。
同时,通过对岩石中的各种化学和物理特性的分析,我们还能够了解地球的动力学过程。
1. 放射性同位素法放射性同位素法是利用岩石中所含放射性同位素的半衰期来测定其年龄的方法。
比如利用铀的放射衰变系列,可以测定岩石的年龄。
这种方法可以精确地测定一些古老岩石的年龄,也对地质演化过程的研究提供了可靠的时间依据。
2. 地层对比法地层对比法是通过对不同地层的岩石进行对比研究,据此推断地层的年代和地质历史。
当我们通过观察不同地层的岩石类型和化石组合等特征可以比较不同地层的相对年代顺序,从而推断岩石的相对年龄。
3. 磁性年代学磁性年代学是通过研究岩石中的磁性矿物来测定岩石的年代。
地球的磁性是有规律变化的,研究岩石中的磁化方向和磁化强度可以追踪地球的磁极漂移和地壳运动等变化过程。
碳酸盐岩地质学
碳酸盐岩地质学引言:碳酸盐岩地质学是地质学领域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的是由碳酸盐矿物主导的岩石体系及其相关的地质过程。
碳酸盐岩是一种由碳酸盐矿物组成的沉积岩,其中最常见的矿物是方解石和白云石。
碳酸盐岩广泛分布于地球表面,具有重要的经济和环境意义。
本文将介绍碳酸盐岩的形成、分类、分布以及与其他地质过程的关系。
一、碳酸盐岩的形成碳酸盐岩的形成与大气、水体和生物作用密切相关。
在地球的早期演化过程中,海洋中的浮游生物通过吸收二氧化碳形成了大量的钙质壳体,这些壳体最终堆积形成了碳酸盐岩。
此外,在沉积过程中,水体中的钙离子和碳酸根离子结合生成了碳酸钙,进而沉积形成了碳酸盐岩。
二、碳酸盐岩的分类根据碳酸盐岩的组成、结构和成因,可以将其分为多种类型。
最常见的碳酸盐岩类型包括:晶体碳酸盐岩、微晶碳酸盐岩和骨架碳酸盐岩。
晶体碳酸盐岩由颗粒状的方解石和白云石晶体组成,微晶碳酸盐岩则由颗粒较小的方解石和白云石晶体组成,骨架碳酸盐岩则有生物遗骸、化石和珊瑚礁构成。
三、碳酸盐岩的分布碳酸盐岩广泛分布于全球各大洲,尤其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较为常见。
碳酸盐岩沉积环境多样,可以在陆地、湖泊及浅海域中形成。
由于碳酸盐岩对环境的敏感性,地质学家通过对不同地区碳酸盐岩分布的研究,可以推测过去的古气候条件、沉积环境以及地质过程等。
四、碳酸盐岩与其他地质过程的关系碳酸盐岩与其他地质过程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和制约关系。
首先,碳酸盐岩的形成与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和沉积环境有关。
生物活动和气候变化会造成大量二氧化碳的释放,从而影响碳酸盐岩的沉积。
其次,碳酸盐岩在构造运动和地下水侵蚀等地质过程中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碳酸盐岩的溶解性较大,在地下水的作用下,容易形成溶洞和地下水的流动通道。
五、碳酸盐岩的经济和环境意义碳酸盐岩作为一种重要的沉积岩,具有重要的经济和环境意义。
首先,碳酸盐岩是建筑材料和工业原料的重要来源。
方解石和白云石可用于制造水泥、玻璃和化肥等。
深部碳循环:来自火成碳酸岩的启示
降低 人 类 的碳 排 放 量 , 已成 为 当 今 世 界 各 国争 执 不 下 的
一
个 “ 点 ” 题 。 深 入 认 识 地 球 历 史 时 期 大 气 圈 C02 热 议
等 。但是 , 要 指 出 的是 , 种 研 究 模 式 却 很 少 考 虑碳 需 这 元 素 在地 球 内部 圈 层 的循 环 过 程 , 因此 很 难 回答 “ 生 中
环 。 在 发 现 传统 的 研 究 方式 已 很难 深 刻 认 识 大 气 圈 C 现 O2浓 度 变 化 的 规 律 。 探 讨 地 球 内 部 与 表 层 碳 元 素 双 向 交 换
过 程 的深 部 碳循 环 研 究应 运 而 生 , 为 当前 全 球碳 循 环 研 究 的 主 要 方 向。 火 成碳 酸 岩 主 要 由碳 酸 盐矿 物 所 组 成 , 成 是 地 球 内部 碳 元 素含 量 最 高 的岩 石 , 因而 成 为深 部 碳循 环 研 究 的 主 要 对 象 之 一 。 当 前 的 研 究 发 现 , 当一 部 分 火 成 碳 相 酸 岩 中 的碳 来 自大 气 圈 的 CO , 再循 环 的 碳 。地 表 附近 消 耗大 气 C 2是 O2所 新 生成 的 沉积 碳 酸 盐 岩 借 助 板 块 深 俯 冲 作 用 被 带入 地球 内部 , ( ) 温和 含 水条 件 下 发 生部 分 熔 融 作 用 , 成 碳 酸 岩 浆 , 者再 上侵 形成 火 成 碳 酸 岩 , 在 超 高 形 后 或 者 直接 喷 发 至地 表 , 元素 又 重 返地 球 表层 。因此 。 球 内部 的 构造 运 动 主导 碳 元 素在 地球 表 层 与 内部 的循 环 过 程 , 碳 地 进 而控 制大 气 圈 CO 2浓度 长 周期 变 化 的 趋势 。
碳循环的研究意义
海洋碳循环1、碳循环的研究意义IPCC(2000年)报告表明,自从工业革命前以来的近200年内(1750~1998年),大约有406±60 GtC,以CO2的形式排放进入大气,其中,以化石燃料燃烧和水泥生产导致的CO2排放约为270±30GtC ,占总排放量的33 %。
在此期间,大约占总排放量43 %的CO2滞留在大气中,其余则被海洋和陆地生态系统吸收。
其结果是,大气中CO2浓度从1950年的280±5ppmv上升至1998年的365 ppmv,即200年内上升了85ppmv,约30 %,目前的CO2浓度增加量约1.5ppmv/a,年增加率大约为0.4%。
由此造成的辐射强度约为1.46 W/ m2。
温室气体的增加是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
定量地研究大气中CO2、CH4及N2O 等痕量气体的含量,有助于我们预测其未来的变化趋势及气候变化。
“碳失汇”问题:“未知汇”是指矿物燃烧与毁林等释放的CO2超过同期地球大气CO2的增量及海洋吸收量的现象[1]。
根据模型估计,20世纪80年代以来人类每年向大气排放的CO2约7GtC,其中约3.2GtC留存在大气中,2GtC由海洋吸收,剩余1.8GtC到目前仍不能确定其汇,但对这一数值的计算仍存在较大争议,无论是利用样点测定并外推计算或模型估算都存在较大的误差。
Tans等研究认为海洋对未知碳汇的贡献十分有限,但许多资料表明碳库正在由陆地生物圈向海洋迁移,如Free man等[2]观测到在过去12年中英国的斜坡水中的DOC增加了65%,且这一速率与温度的升高呈正相关关系,加之随河流注入海洋的DOC的贡献以及海洋碳汇高达40%的估算误差,因此有观点认为有近l/3的“碳失汇”可能存在于海洋中或是与海洋有关。
但准确揭示“碳失汇”还有待其存在机理研究的深入和定量化研究的开展。
2、碳循环的相关研究到目前为止,我们已经在全球范围内的碳循环的研究方面已经取得了不少进展,但对于较大尺度范围内的碳循环机制仍有不少问题等待解决。
碳酸盐熔体研究对地球深部碳循环探讨的原理
碳酸盐熔化研究促进深地球碳循环讨论碳酸盐熔融的研究对于理解地球上的深碳循环至关重要。
碳酸盐熔融在地球的地幔中形成,是碳从表面进入深层地球的重要载体。
这对长期碳循环有影响,碳循环在调节地球气候和维持地球的可居住性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碳酸盐熔融研究的关键原则之一是它们作为将碳从表面输送到地球内部的载体的作用。
当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在水中溶解并渗入地球内部时,它可以与硅酸盐岩石反应形成碳酸盐矿物。
这些矿物随后可以在地幔中存在的高温和压力下融化,形成碳酸盐融化。
这些熔融物然后可以迁移到更浅的深处,在那里,它们可以固化并成为地幔岩的一部分,也可以在火山活动时在地表喷发,将二氧化碳释放回大气层。
理解地幔中碳酸盐融化的行为对于理解深碳循环至关重要。
最近的研究表明,碳酸盐熔化可以促进碳从表面向下转移到地幔,可以储存到地幔中,用于地质时标。
这对我们了解长期碳循环以及它如何在数十亿年中调节地球气候有着重要的影响。
碳酸盐熔融的研究可以提供对地球内部动态的洞察。
研究人员利用碳酸盐熔融的行为来研究地幔的粘度和流性,这反过来可以提供对地幔对流和板块构造等过程的洞察。
这表明碳酸盐熔融研究的相关性超出了碳循环研究的范围。
除了其科学意义外,碳酸盐熔融的研究也有实际应用。
碳酸盐熔融的行为与矿床的形成有关,包括铜,镍,铂等具有经济重要性的矿石。
了解碳酸盐在地球内部融化的行为会对矿物勘探和资源开采产生影响。
碳酸盐熔融的研究对于了解地球上的深碳循环至关重要。
它为长期碳循环,地球内部的动力学提供了洞察力,并具有矿物勘探的实际应用。
通过更好地了解碳酸盐熔融,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碳是如何通过地球内部循环的,这对我们了解地球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气候有着重要影响。
作为案例研究,最近的研究表明,地幔中的碳酸盐熔融在从地球表面向深地幔输送和储存碳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这导致了对碳的长期归宿的重新考虑,并对理解全球碳循环及其在调节地球气候中的作用有着重要的影响。
岩石矿物学对岩石演化过程的解析
岩石矿物学对岩石演化过程的解析岩石矿物学是研究地球岩石及其组成矿物的学科,通过对岩石和矿物的成分、结构和性质的研究,可以解析岩石的演化过程。
岩石演化是指岩石在地球内部的形成和变化过程,这一过程涉及到地球的内热和地壳运动等多种因素。
在岩石矿物学中,不同类型的岩石和矿物在地球内部形成和变化的过程有所不同。
大部分岩石是由熔融状态下的岩浆冷却凝固而成的,这种岩石被称为火成岩。
火成岩中的矿物是在高温高压条件下形成的,它们的成分和结构决定了岩石的性质和特征。
通过对火成岩中矿物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到该岩石的起源以及形成过程中所经历的温度和压力变化。
除了火成岩,岩石矿物学还研究变质岩和沉积岩。
变质岩是在地壳深部经历了高温高压作用的岩石,通过对其组成矿物的分析,我们可以推断出变质岩形成的温度和压力条件,从而了解到变质作用的强度和程度。
沉积岩是由沉积物经过水或风力的运输、沉积和压实形成的,它们的组成矿物反映了其沉积环境和成因。
岩石演化过程主要受地壳运动的影响。
地壳运动包括板块构造和地壳内部的地质作用。
板块构造是指地球表面被分为多个动态的构造单元,它们的运动和相互作用导致了地震、火山喷发和地质构造的形成。
地质作用包括构造变形、变质作用和沉积作用等,它们会改变岩石的结构和性质。
岩石矿物学通过对岩石和矿物的分析和实验研究来推断岩石的演化过程。
例如,通过对岩石中的矿物组成和结构的分析,可以确定该岩石的起源和形成条件。
通过实验模拟地球内部的高温高压条件,可以推断岩石形成过程中所经历的温度和压力变化。
这些分析和实验的结果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地球内部的物质循环和地壳运动的机制。
岩石矿物学的研究对理解地球的演化历史和地球物理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岩石和矿物的分析,可以推断地球内部的物质组成和分布,进而了解地球的内部结构和演化历史。
此外,岩石矿物学的研究还对资源勘探和环境保护等领域有着重要意义。
通过对矿石的分析和研究,可以评估矿产资源的潜力和开采条件,帮助合理利用和管理资源。
地质学家研究岩石形成与矿产资源分布
地质学家研究岩石形成与矿产资源分布地质学家是研究地球内部成分、结构和变化规律的专家。
他们通过实地调查、采样、研究和分析,探索地球的神秘之处,为人类探索自然资源、预测自然灾害、推动科技进步、改善人类生存环境做出重要贡献。
岩石是地球的基本构造材料。
不同的岩石类型和岩石结构反映了地球内部不同条件下物理、化学、地球动力学等过程的复杂作用。
地质学家通过对不同岩石类型和岩石结构的研究,可以了解地球内部的成分分布、历史演变和当今环境状态,从而推断潜在的矿床和能源储藏。
岩石形成是地质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根据岩石生成和变化的方式不同,地质学家将岩石分为三大类:火成岩、沉积岩和变质岩。
火成岩是由火山喷发、岩浆深部冷却结晶形成的;沉积岩是由沉积物在水下沉积、压实形成的;变质岩是由地壳内部高温、高压变化形成的。
每种岩石类型都反映了特定的地球过程和环境背景。
火山岩是火山的产物。
地质学家通过对不同的火山喷发所形成的火山岩的矿物组成、微观结构、地理分布等方面的研究,可以揭示火山喷发的频率、规模、时空分布,及其对环境和人类的影响。
特别是研究超级火山的岩石,可以提供重要的地质记录,例如追溯地球历史上最大的一次火山爆发(一亿年前的辉石岩花岗岩超级火山爆发)的岩浆成分分布,有助于预测未来的地球活动。
岩石的化学成分、结构和变化状态是矿物资源分布的关键因素。
地质学家通过对岩石中矿物成分、有机质含量、微生物生存环境等方面的分析研究,可以确定并预测矿床的类型、容量和分布。
例如,地质学家通过对菱镁矿和铬矿物的研究,可以预测地球上天然铬矿和镁矿的分布、储量、制备工艺等,支持相关产业发展和可持续利用。
地质学家还研究了岩石变形和地质构造的规律。
地球内部的物理变化和构造运动既能造成地震、火山爆发、地表塌陷等自然灾害,又能丰富矿产资源和改善人类生存环境。
地质学家通过对地球内部物理特征的研究,可以实现地震预测、火山监测、地质灾害防控、土壤治理等重大目标。
简述碳循环的过程及意义
简述碳循环的过程及意义
碳循环是指地球上植物,动物和微生物之间水,空气和土壤之间水分子中碳原子在自然界中不断循环流动的过程。
它是地球上生物循环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地球生物气候系统的基础,是影响环境和地球上各种气候变化的一个重要因素。
常规的碳循环分为三个环节: 生物碳循环、地球物理碳循环、人为碳循环。
生物碳循环是指植物和动物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经过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动物的新陈代谢,二氧化碳被转化成含碳的有机物,有机物被细菌分解成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从而形成了一个自然环节。
由于植物吸收氧气,液体以及许多其他元素,土壤中的碳质也被转化成生物碳,进而形成一个完整的生物碳循环。
地球物理碳循环是指碳从大气,地下,海洋和植被之间不断向海洋,大气和矿物土壤周转的过程。
大气中的二氧化碳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或者火山的排烟,会通过地面进入大气中,同时,海洋中的碳也会在大气层中旋转,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会进入海洋,形成海洋的存储器,在这个过程中,大气和海洋的交换,也是碳循环的一个重要环节,而植物或者生物的新陈代谢过程也会成为这个过程的一部分。
人为碳循环是指人类活动所造成的碳循环变化和变化率。
近年来,人类活动进一步加剧了碳循环的失衡,如烧烤,焚烧矿物和树木等活动的变化使地球的碳循环失衡。
碳循环的关键意义在于,它维持着整个地球生物和气候系统的平衡,给予了地球气候和大气层以长期有效的支撑。
同时,它扮演着气候中气体的调节作用,限制了自然界中二氧化碳增加的速度,防止了过多的二氧化碳排放使气温变多,促使植物吸收二氧化碳。
地球系统科学中的碳循环
地球系统科学中的碳循环人类社会的发展和对自然资源的不断开发,使得温室气体排放不断增加,导致全球气候发生了变化。
碳循环是一项对于了解和研究全球气候变化至关重要的研究内容之一,同时也是地球系统科学中的重要研究领域。
1. 碳循环的定义和意义碳循环是指碳在地球系统中的循环过程,它包括二氧化碳、甲烷、有机碳等碳质分子在大气、陆地、水体之间的相互转换和循环。
碳循环的研究有助于我们了解大气中的温室气体的生成和传输、陆地和水体中生物体的生长和能量的循环、排放和吸收等一系列复杂的生态和物质现象。
而对于全球气候变化等重要问题的解决,也需要对碳循环的机制和规律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2. 地球系统科学中的碳循环碳循环的研究涉及到气候学、地球化学、生态学、环境科学等多个学科领域,可以综合考虑陆地、气候、生态、海洋等方面因素对于碳循环的影响。
以下是地球系统科学中碳循环的几个关键领域。
(1)大气碳循环大气是碳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其中二氧化碳和甲烷是最主要的温室气体。
二氧化碳的释放来自于人类的工业、交通等活动,以及自然界中的火山喷发、岩石化学反应等;甲烷的释放则主要来自于人类的畜牧和废弃物处理等活动。
同时,海洋的溶解和拍打等作用也可以对大气中的碳有重要的影响。
(2)陆地碳循环陆地上有多种生物体质的循环和转换,这其中的能量和碳源都是非常重要的。
人类活动的影响使得陆地生态系统的碳吸收和释放受到了很大影响。
例如,一些森林面积减少、农业土地使用等都会最终影响到碳的循环和积累。
(3)海洋碳循环海洋完全可以吸收二氧化碳,并通过一系列复杂的化学反应进行分解,同时也影响了生物体的生长和分布,从而影响了海洋生态系统的平衡。
另外,海洋对于大气二氧化碳的吸收和释放也在碳循环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3. 面临的困境对于现代社会和环境,碳循环所涉及的所有方面都非常重要,然而由于碳循环的复杂性和长期性,研究人员需要在建立相应的科研机构和数据基础,对于地球系统进行长期的监控和研究。
深部碳循环:来自火成碳酸岩的启示
深部碳循环:来自火成碳酸岩的启示刘焰【期刊名称】《自然杂志》【年(卷),期】2012(034)004【摘要】全球碳循环研究对于理解现今及未来大气圈CO2浓度及其变化趋势至关重要。
传统的碳循环研究多侧重于探讨碳元素在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等地球表层之间的循环过程,基本不讨论地球内部圈层碳元素地球化学的行为与循环,现在发现传统的研究方式已很难深刻认识大气圈CO2浓度变化的规律。
探讨地球内部与表层碳元素双向交换过程的深部碳循环研究应运而生,成为当前全球碳循环研究的主要方向。
火成碳酸岩主要由碳酸盐矿物所组成,是地球内部碳元素含量最高的岩石,因而成为深部碳循环研究的主要对象之一。
当前的研究发现,相当一部分火成碳酸岩中的碳来自大气圈的CO2.是再循环的碳。
地表附近消耗大气CO2所新生成的沉积碳酸盐岩借助板块深俯冲作用被带入地球内部,在(超)高温和含水条件下发生部分熔融作用,形成碳酸岩浆,后者再上侵形成火成碳酸岩,或者直接喷发至地表,碳元素又重返地球表层。
因此,地球内部的构造运动主导碳元素在地球表层与内部的循环过程,进而控制大气圈CO2浓度长周期变化的趋势。
【总页数】7页(P201-207)【作者】刘焰【作者单位】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大陆构造与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37【正文语种】中文【相关文献】1.新疆阿图什地区木吉一带的火成碳酸岩——来自地质、地球化学分析的证据 [J], 任建德;卢书炜;裴中朝;杨俊峰;方怀宾;李春艳;晁红丽2.火成碳酸岩的实验岩石学研究及对地球深部碳循环的意义 [J], 宋文磊;许成;刘琼;王林均;吴敏;曾亮3.火成碳酸岩Sm-Nd等时线定年技术 [J], 张利国;谭娟娟;刘重芃;杨红梅;邱啸飞;江拓4.西秦岭双王金矿床与火成碳酸岩成因关系 [J], 张娟5.造山带碳酸岩起源与深部碳循环 [J], 许成;曾亮;宋文磊;冯梦;邓淼;韦春婉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研究生作业:碳酸盐成岩作用研究现状
碳酸盐成岩作用研究现状1、碳酸盐成岩作用研究发展史表1 沉积学与成岩作用研究发展阶段和主要标志(1)2、碳酸盐成岩作用基础知识2.1 成岩环境成岩环境与沉积环境一样,是较为抽象的概念,如果说沉积环境是在地壳表面发生沉积作用的、具有一定物理、化学、生物及生物化学特征的地貌单元,那么成岩环境是指在岩层中(近地表或较深埋藏)发生成岩作用的、具有一定物理、化学、生物及生物化学特征的空间单元。
如果说沉积环境是发生沉积作用的地貌单元在物理、化学、生物及生物化学等特征的综合,那么成岩环境是发生成岩作用的岩层内部空间单元的物理、化学、生物及生物化学等特征的综合。
成岩相亦与沉积相一样,是具有三度空间的地质实体。
如果说沉积相是沉积环境的物质表现,那么成岩相则是成岩环境的物质表现。
在同一沉积相内,由于成岩环境的差异,可以包括几个不同的成岩相;而同一个成岩相又可以跨越(切割或囊括)几个沉积相;有时沉积相和成岩相也会完全重合(因为成岩环境与沉积环境紧密相关)。
成岩环境的类型划分在大的格局框架上已趋于相同(细节上尚有一些争议)(表2、表3)。
众所周知,孔隙水是成岩变化过程中至关重要的,故在成岩环境划分中起着头等重要的作用,因为几乎所有的成岩作用都是在孔隙水的参与下发生的。
甚至有人说,成岩作用的历史就是孔隙水的运移演化史。
既然孔隙水对成岩作用是如此的重要,它必然是划分成岩环境的重要依据(表2、表3)。
碳酸盐沉积物沉积后作用平衡中的关键因素是孔隙水或孔隙溶液的成分。
与碳酸盐沉积物或岩石经常接触的水有海水、大气淡水和深部地下水。
每一种液体都以特殊的方式与沉积物或岩石发生反应,并留下独特的标志。
以不同成分的水为特征的每一个地带,都是一个独特的沉积后作用环境。
根据水的特征及其是否充满了孔隙,可将碳酸盐沉积物沉积后环境划分为五种基本类型:⑪海水环境,又分为海水潜流和渗流两个亚环境;⑫大气淡水环境,又分为淡水渗流和潜流两个亚环境;⑬海水-淡水混合环境;⑭埋藏环境,又分为浅埋和深埋两个亚环境;⑮表生环境(图1)。
碳循环的研究意义
海洋碳循环1、碳循环的研究意义IPCC(2000年)报告表明,自从工业革命前以来的近200年内(1750~1998年),大约有406±60 GtC,以CO2的形式排放进入大气,其中,以化石燃料燃烧和水泥生产导致的CO2排放约为270±30GtC ,占总排放量的33 %。
在此期间,大约占总排放量43 %的CO2滞留在大气中,其余则被海洋和陆地生态系统吸收。
其结果是,大气中CO2浓度从1950年的280±5ppmv上升至1998年的365 ppmv,即200年内上升了85ppmv,约30 %,目前的CO2浓度增加量约1.5ppmv/a,年增加率大约为0.4%。
由此造成的辐射强度约为1.46 W/ m2。
温室气体的增加是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
定量地研究大气中CO2、CH4及N2O 等痕量气体的含量,有助于我们预测其未来的变化趋势及气候变化。
“碳失汇”问题:“未知汇”是指矿物燃烧与毁林等释放的CO2超过同期地球大气CO2的增量及海洋吸收量的现象[1]。
根据模型估计,20世纪80年代以来人类每年向大气排放的CO2约7GtC,其中约3.2GtC留存在大气中,2GtC由海洋吸收,剩余1.8GtC到目前仍不能确定其汇,但对这一数值的计算仍存在较大争议,无论是利用样点测定并外推计算或模型估算都存在较大的误差。
Tans等研究认为海洋对未知碳汇的贡献十分有限,但许多资料表明碳库正在由陆地生物圈向海洋迁移,如Free man等[2]观测到在过去12年中英国的斜坡水中的DOC增加了65%,且这一速率与温度的升高呈正相关关系,加之随河流注入海洋的DOC的贡献以及海洋碳汇高达40%的估算误差,因此有观点认为有近l/3的“碳失汇”可能存在于海洋中或是与海洋有关。
但准确揭示“碳失汇”还有待其存在机理研究的深入和定量化研究的开展。
2、碳循环的相关研究到目前为止,我们已经在全球范围内的碳循环的研究方面已经取得了不少进展,但对于较大尺度范围内的碳循环机制仍有不少问题等待解决。
碳酸盐熔体与深部碳循环
碳酸盐熔体在地球深部碳循环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尤其是在俯冲带和地幔岩石学的研究中。
以下是对碳酸盐熔体与深部碳循环之间关系的简述:
1.俯冲作用与碳封存:当富含碳酸盐矿物的海洋沉积物板块在俯冲带向地幔
深处俯冲时,这些碳酸盐矿物会承受极大的压力和温度,部分情况下会发生熔融,形成碳酸盐熔体。
这种熔体可以在地幔深部携带大量碳元素,有助于地壳物质向地幔中的碳传输。
2.地幔碳源:地幔中的碳酸盐熔体不仅是深部碳库的一部分,它们还可以作
为地幔源岩浆中的碳来源。
当地幔岩石部分熔融产生岩浆时,其中的碳酸盐成分可以转化为二氧化碳和其他含碳化合物,这些化合物随后可通过火山喷发回到地表,参与到地球表面与深层地幔之间的碳循环。
3.碳循环与火山活动:碳酸盐熔体的上升和参与岩浆的演化可以解释某些地
区碱性或碳酸盐型火成岩的形成。
这些火成岩中较高的碳含量表明,深部地幔中的碳可以通过碳酸盐熔体形式参与岩浆的形成过程,并最终通过火山作用返回大气圈和地表环境。
4.深部碳溶解与脱碳:俯冲带过程中,碳酸盐矿物的溶解度随压力和温度的
变化影响碳的脱出或固定。
碳酸盐熔体在一定程度上能促进碳在地壳—地幔界面的高效转移,但在特定条件下也可能导致碳的脱出,即所谓的“脱碳作
用”。
5.地球内部能量与物质循环:碳酸盐熔体的存在及其在地球内部的运动有助
于我们理解地球能量传递和物质循环的过程。
例如,含碳熔体的迁移可以影响地幔的动力学过程,进而影响板块构造活动和地球的整体热状态。
总之,碳酸盐熔体是深部碳循环的关键载体之一,它们在碳从地壳向地幔的运输、地幔熔融和火山活动以及地球长期气候变迁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地质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质论源自评GEOLOGICAL REVIEW
Vol. 58 No. 4 July 2012
火成碳酸岩的实验岩石学研究及对地球深部 碳循环的意义
1) 1) 1) 2, 3) 2, 3) 1) 宋文磊 ,许成 ,刘琼 , 王林均 ,吴敏 ,曾亮
1 ) 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 100871 ; 北京, 2 ) 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地球深部物质与流体作用地球化学研究室 , 550002 ; 贵阳, 3 )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100049 北京,
表 1 碳酸岩在全球各地的产出分布表 ( 引自 Woolley 等, 2008 ) Table 1 Carbonatite occurrences by region ( Cited from Woolley et al. , 2008 )
地区 北美洲及格陵兰 南美洲 欧洲 非洲 总数 喷出岩 112 29 35 171 3 2 9 23 共计 地区 亚洲 澳洲 南极洲 洋岛 总数 喷出岩 160 11 1 8 527 7 0 0 2 46
内容提要: 火成碳酸岩是地表出露较少的幔源岩石之一 。 实验岩石学研究表明碳酸盐化的橄榄岩和循环的地 壳物质( 如碳酸盐化榴辉岩或泥质岩) 的低程度( < 1% ) 部分熔融均可以产生碳酸岩质的熔体, 其中碳酸盐化泥质岩 CO2 和不相容元素; 富 CO2 的霞石质等硅酸盐岩浆也可以通过不混溶或分离结 具有最低的熔融温度且更加富碱质 、 晶作用产生碳酸岩, 用于解释碳酸岩在空间中常与碱性硅酸岩的共生关系 。 由于碳酸岩熔体具有极低的粘度和高 的活性, 形成后在上升过程中会将二辉橄榄岩转变为异剥橄榄岩, 是引起地幔交代作用和地幔地球化学不均一性的 重要介质之一。实验表明在俯冲作用过程中, 大多数的碳酸盐在位于岛弧之下的含水熔融并不分解而是被带入到 深部地幔并且稳定存在, 含碳地幔的熔融又会形成碳酸岩质的熔体, 这说明俯冲循环物质可能对碳酸岩的成因也起 着重要的作用。然而, 对于碳酸岩的初始熔体成分 、 岩浆演化、 地幔交代作用、 成矿特征以及碳从地球深部返回到地 表的途径和过程等都存在着很大的争议 。我国火成碳酸岩出露相对较多, 分布广泛, 因此, 加强我国碳酸岩以及伴 生硅酸岩的成因研究, 同时开展与碳酸岩相关的实验岩石学工作, 不仅可以检验现有的成因理论, 而且有助于提高 还可为许多存在很大争议的重大地质事件提供新的科学依 我国对火成碳酸岩的研究水平; 由于其特殊的成因背景, 。 据 关键词: 火成碳酸岩; 部分熔融; 液态不混溶; 分离结晶; 地幔交代; 碳循环
al. , 2002 ) , 在造山带, 如与喜马拉雅运动相联系的 1998 ) 和我国攀西地 巴基斯坦西北部( Tilton et al. , 2002 ; Hou Zengqian et al. ,2006 ) , 区( 许成等, 以及 2007 ) , 秦岭造山带( Xu Cheng et al. , 也可见呈透镜 体、 脉状、 条带状和似层状产出的碳酸岩。绝大多数 碳酸岩最明显的特征就是在其岩浆通过的围岩中发 1981 ) 。 生霓长岩化作用( Le Bas, 经过半个多世纪的研究, 人们意识到对碳酸岩 的认识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碳酸岩形成于地下至 少 > 75km 处的低程度部分熔融 ( 如 Wyllie et al. , 1975 ) , 在所有火成岩中具有最高的不相容元素如 Rb、 Sr、 U、 Th、 Ba、 Nb、 REE ( Sr 和 Nd 的平均含量分 可以缓冲地壳混 别为 7000 μg / g 和 250 μg / g ) 含量, “探针” 染, 是研究地幔的 岩石 ( Bell,1998 ) ; 碳酸岩 在大陆 地 壳 中 普 遍 存 在, 从太古宙( 格陵兰西部 Tupertalik 碳酸岩的年龄约为 3. 0 Ga, 是目前最老的 Bizzarro et al. ,2002 ) 到 现 今 ( 坦 桑 尼 亚 碳酸岩,
第4期
宋文磊等: 火成碳酸岩的实验岩石学研究及对地球深部碳循环的意义
727
Oldoinyo Lengai 碳酸岩火山最近一次 喷 发 是 1993 Bell et al. ,1995 ) 均有产出, 年 6 月, 可以研究地幔 源区的长期演化; 碳酸岩在空间中常与碱性硅酸岩 共生, 许多 产 于 大 陆 溢 流 玄 武 岩 省 中 ( 如 Deccan、 Siberia 大 火 成 岩 省 ) , 也与地幔柱形成密切相关 ( Bell et al. , 2010 ) ; 碳酸岩熔体还是引起地幔交代 作用和 地 幔 地 球 化 学 不 均 一 性 的 重 要 介 质 之 一 ( Tilton et al. , 1990 ; Dasgupta et al. , 2009 ) ; 大规模 地从地幔中提取碳, 是研究地球内部长期碳循环的 2006a, 2010 ) 。 重要岩石( Dasgupta et al. ,
Tundulu 和 Kangankunde( Wall et al. , 1996 ) , 巴西的 Araxá ( REE —Nb ) 和 Catalao I ( Oliveira et al. , 1998 ) 、 俄罗斯的 Tomtor ( Kavchenko,1995 ) , 澳大利 1990 ) , 我国攀西牦牛坪 亚的 Mt Weld( Lottermoser, 和大陆乡 ( Xu Cheng et al. ,2008 ; Hou Zengqian et al. ,2006 , 2009 ) 、 2008 , 山 东 微 山 ( 李 建 康 等, 2009 ) 和湖北庙垭 ( Xu Cheng et al. ,2010a ) 等都是 与碳酸岩有关的超大型或大型稀土矿床; 还有来自 欧洲、 巴西和南非的与 ( 碱性 ) 超基性—碳酸岩相关 1997 ) , 我国新疆的且 的磷灰石矿床 ( 东野脉兴等, 干布拉克是产于超基性—碳酸岩杂岩体中的超大型 2008 ) ; 巴 西 的 蛭石—磷 灰 石 矿 床 ( 孙 宝 生 等, Phalaborwa( Cu) 和我国陕西黄龙铺 ( Mo ) 是罕见的 与碳 酸 岩 相 关 的 硫 化 物 矿 床 ( Mariano,1989 ; Xu 2010b ) 。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 Cheng et al. , 我国内 蒙古白云鄂博世界级的 Fe—REE —Nb 矿床的成因 1999 ; 章 从该矿发现以来一直备受争议 ( 刘淑春等, 2009 ) , 雨旭等, 主 要 包 括 正 常 沉 积 型 ( 魏 菊 英 等, 1994 ) 、 1987 ; 陈 热水 沉 积 微 晶 丘 ( 陈 辉 和 邵 济 安, 1993 ; 乔 秀 夫 等, 1997 ; 章 雨 旭 等, 1998 ,2005 , 辉, 2009 ) 、 ( , 1996 ; 海底火山喷溢沉积型 白鸽等 1983 , 1999 ) 、 1980 ; 高计元等, 岩浆碳酸岩型 ( 周振玲等, Le Bas et al. , 1997 ; 王希斌等, 2002 ; Yang Xueming et al. , 2004 ; 李建康等, 2008 ) 、 碳酸岩岩浆—沉积 交代型 ( Smith et al. ,2000 ; Yang Xiaoyong et al. , 2009 ) 等, 这也表明其与碳酸岩岩浆的活动很可能 有着密切的成因联系。 综上所述, 通过对碳酸岩的研究, 在探讨地幔物 质成分, 地幔动力学以及有关矿产的成矿作用等方 面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价值, 对于这类岩石 的研究也已经成为最新的国际热点之一 。 近些年 来, 碳酸岩成因的研究迅速发展, 特别是在同位素和 实验岩石学方面取得了很多重要进展和新的认识 。 碳酸岩的同位素特征研究, 国内外已经有了较多的 2002 ; Hou Zengqian et al. ,2006 ; 报道 ( 许 成 等, Bell et al. , 2010 ) , 这对于探讨碳酸岩是来自于岩石 圈、 下地幔还是岩石圈与下地幔的混合源区起到了 极大的作用。然而, 不同于同位素的研究, 实验岩石 学在研究碳酸岩的岩浆生成及演化规律方面做出了 重要的贡献, 与碳酸岩相关的一些关键的理论问题 几乎都离不开成岩模拟实验。 因 最后能得以解决, 此, 本文通过总结关于碳酸岩岩浆起源 、 岩浆性质和 演化的实验岩石学研究以及运用这些成果在解释地 幔交代作用、 地球深部碳循环等重大问题所起的关
图 1 碳酸岩在各地区的分布频率直方图 Fig. 1 Histogram of all carbonatite occurrences worldwide subdivided by geographic region
2008 引自 Woolley 等, 2008 ) Cited from Woolley et al. ,
Nb—Ta、 U— 此外, 碳 酸 岩 与 许 多 金 属 ( REE 、 Th、 Cu、 Au 等) 、 非金属( 磷灰石、 萤石、 蛭石、 金刚石 等) 矿产的成矿作用密切相关 ( Mariano,1989 ) 。 美 国 的 Mountain Pass ( Castor, 2008 ) ,马 拉 维 的
41173033 ) 的成果。 注: 本文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 编号 40973040 , 1202 ; 改回日期: 20120411 ; 责任编辑: 章雨旭。 收稿日期: 20111984 年生。博士研究生。矿物、 1976 年 作者简介: 宋文磊, 男, 岩石、 矿床学专业。 Email: wlsong99 @ 163. com。 通讯作者: 许成, 研究员, 生。主要从事岩石地球化学研究 。Email: xucheng1999@ hotmail. com。
728
地
质
论
评
2012 年
键作用, 以期人们能够更加深入的了解碳酸岩的成 岩特点, 并加强国内碳酸岩的研究。
K、 Al、 P、 Fe 等形成碳酸岩 成, 但这些研究缺乏 Na、 中硅酸盐矿物( 云母、 辉石、 角闪石 ) 、 磷酸盐和氧化 物矿物所必需的元素。 Wallace 等 ( 1988 ) 在 1. 6 ~ 3. 2 GPa 的压力下发现含 0. 3% 的 H2 O 和 0. 5% ~ 2. 5% CO2 的角闪石橄榄岩 ( 二辉橄榄岩 ) 通过部分 2% Al2 O3 、 5% Na2 O、 熔融产生的液体含 3% SiO2 、 0. 4% K2 O、 4% FeO 和 3. 5% P2 O5 , 这些组分使上 述非碳酸盐矿物的结晶成为可能 。 Dalton 等 ( 1998a ) 在 复 式 压 砧 装 置 中 模 拟 了 CaO—MgO—Al2 O3 —SiO2 —CO2 ( CMAS—CO2 ) 体系 中碳酸盐化二辉橄榄岩在 3 ~ 7GPa 压力下的熔化 关系, 实验产物包括橄榄石、 斜方辉石、 石榴子石、 碳 并确定了有关的等压不变点, 证 酸盐集合体与熔体, 明了 3 ~ 7GPa 压力下的固相线熔体是 富 CO2 ( > 40% ) 、 贫 SiO2 ( < 6% % ) 的, 其成分相当于碳酸岩。 值得注意的是, 实验中的碳酸岩矿物在 5 ~ 7GPa 是 菱镁矿, 在 4GPa 是白云石, 在 3GPa 和 3. 5GPa 是镁 质方解石。菱镁矿是含相当量 Ca 的固溶体, 压力 从 5GPa 增加到 7GPa 时, 菱镁矿的 Ca 含量呈直线 1998a ) 。 近些年的实验工作检 降低( Dalton et al. , 验了以前合成的碳酸盐化橄榄岩在地幔压力下近固 相线 熔 融 产 生 的 碳 酸 岩 的 成 分, 并 且 将 CaO— MgO—Al2 O3 —SiO2 —CO2 ( CMAS—CO2 ) 体 系 中 碳 酸盐化橄榄岩的研究扩展到了更高的压力条件下 ( Dasgupta et al. , 2006a; Ghosh et al. , 2009 ; Litasov et al. , 2009 ) 。 如 Dasgupta 等 ( 2006a ) 报道了天然 碳酸盐化橄榄岩样品 ( 含 2. 5% CO2 ) 在 3 ~ 10 GPa 下熔融的固相线及熔化相关系, 并在高压下观测到 了急速上升的固相线, 即在 10 GPa 下熔融温度超过 了 1500 ℃ , 这是由于菱镁矿是相应温压下唯一稳定 的碳酸盐矿物, 这条固相线在更大压力下的外推表 明在深部地幔中菱镁矿可以稳定存在 。 Litasov 等 ( 2009 ) 对含 5% CO2 的碳酸盐化橄榄岩在 10. 5 ~ 32GPa、 1300 ~ 1850℃ 下的研究表明在 10 ~ 32 GPa 下的固相线相对于较低压下平缓了许多, 菱镁矿在 这个压力区间里的确是唯一存在的碳酸盐矿物 , 形 成了富碱( 高 Na2 O) 的镁质碳酸岩熔体。 1 . 1 . 2 循环物质的部分熔融 循环的地壳物质进入地幔要经历如下过程: 俯 冲的洋壳至少部分脱挥发份并产生流动的相 ( 可能 为流体、 熔体或超临界流体 ) 丢失其部分的主量和 2005 ) 。经历过 微量元素到地幔楔中( Kessel et al. , 这种过程后剩余的物质可以循环入更大的深度并最 H2 O 是主 终加入到地幔中。在弧前或弧下背景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