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上学期呐喊教案分析
《呐喊》自序的教案
《呐喊》自序的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呐喊》自序的作者鲁迅及其文学地位。
2. 通过分析《呐喊》自序的内容,使学生领会鲁迅的文学主张和创作动机。
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他们对现代文学的认识。
二、教学重点1. 鲁迅的生平及文学地位。
2. 《呐喊》自序的主要内容。
3. 鲁迅的文学主张和创作动机。
三、教学难点1. 鲁迅文学主张的理解。
2. 学生对现代文学的接受程度。
四、教学准备1. 教师讲义:《呐喊》自序的原文及注释。
2. 参考资料:关于鲁迅的生平介绍、鲁迅其他作品的选读。
3. 教学设施:多媒体教学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播放鲁迅生平介绍的视频资料,引导学生了解鲁迅的生平及文学地位。
2. 文本解读让学生通读《呐喊》自序,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教师逐段讲解,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注释和背景知识。
3. 讨论分析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让他们分享对《呐喊》自序的理解和感悟。
教师引导学生关注鲁迅的文学主张和创作动机。
4. 深入探究让学生结合鲁迅的其他作品,深入探究鲁迅文学主张的内涵。
教师提供相关作品选读,引导学生进行分析。
6. 课后作业7. 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学生对鲁迅的文学主张和创作动机是否有所理解,为的教学做好准备。
六、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文学创作活动,让学生尝试模仿鲁迅的文学风格,创作短篇小说或散文。
2. 邀请作家或文学评论家进行讲座,让学生听取不同视角对鲁迅及其作品的解读。
七、评价方式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提问等方面的积极性。
2. 作业完成情况:评价学生在课后作业中的思考深度和表达能力。
3. 创作展示:对学生的文学创作进行评价,关注其对鲁迅文学风格的把握和创造性地运用。
八、教学建议1.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他们对现代文学的鉴赏能力。
2. 针对学生的认知水平,适当调整教学内容和难度,确保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
3. 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和表达能力。
呐喊整书阅读教学设计
呐喊整书阅读教学设计教学设计:呐喊整书阅读引言:《呐喊》是鲁迅先生的代表作之一,它通过揭示当时社会的黑暗和人类的痛苦,呼唤革命精神,引起了极大的社会反响。
在阅读《呐喊》这本经典之作时,如何设计一个有效的阅读教学,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内容,反思现实,成为我们所面临的重要任务。
本教学设计旨在通过多种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全面理解文本,思考社会现实,并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
一、文本梳理通过对《呐喊》整书的梳理,对于学生来说是理解故事情节和主题的关键。
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活动来帮助学生进行文本梳理:1. 阅读分析:将全书分成几个章节,引导学生对每个章节进行阅读和分析,了解每个章节的主要情节和人物关系。
2. 故事台词整理:要求学生选择重要的台词,可以单独提取出来,然后组织成一个故事情节或故事梗概,便于学生整体把握故事结构。
3. 角色关系图:根据小说中所涉及到的角色关系,让学生以图表的形式进行整理和展示,帮助学生更清晰地理解角色之间的联系。
二、主题探究《呐喊》这本作品所揭示的主题非常深刻,这对学生的思考能力和人文素养提出了要求。
以下是一些建议的教学活动:1.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主题进行讨论,例如“人性的扭曲”、“力量与压迫”等。
每个小组可以就主题提供证据,并进行合理的分析和解释。
2. 反思写作:请学生就自己在文中所感受到的主题进行反思写作,他们可以分享自己的观点,并用文中的细节来支持自己的观点。
三、社会背景了解了解鲁迅时代的社会背景是理解《呐喊》更深层含义的关键。
以下是一些相关的活动:1. 研究历史:教师可以帮助学生了解鲁迅的生平和时代背景,让学生对当时的政治、社会和文化进行深入的研究。
2. 对比分析:请学生与现实社会进行对比,并请他们针对社会现实提出自己的看法和想法,与其他同学进行交流和讨论。
四、扩展阅读要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广度,可以推荐一些与《呐喊》主题相关的其他文学作品,例如鲁迅的其他作品,或者与中国社会现实有关的作品。
《呐喊》自序教案
《呐喊》自序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呐喊》自序的作者、背景和成书过程。
2. 通过分析《呐喊》自序的艺术特色,感受鲁迅先生的文学才华。
3. 引导学生理解《呐喊》自序中表达的思想内涵,感悟鲁迅先生的社会责任。
4. 提高学生对现代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培养阅读经典文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呐喊》自序的作者、背景和成书过程。
《呐喊》自序的艺术特色和思想内涵。
2. 教学难点:分析《呐喊》自序中的象征手法和讽刺手法。
理解鲁迅先生在作品中所表达的社会责任。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呐喊》自序的作者背景、成书过程和艺术特色。
2. 分析法:分析《呐喊》自序中的象征手法和讽刺手法。
3. 讨论法:引导学生讨论作品中的思想内涵和社会意义。
4. 阅读法:让学生阅读《呐喊》自序,体会作品的艺术魅力。
四、教学准备1. 教材:《呐喊》自序原文。
2. 参考资料:关于鲁迅先生的生平和作品的相关介绍。
3. 投影仪:用于展示作品内容和相关图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鲁迅先生的生平和文学地位,引出《呐喊》自序。
2. 新课内容展示:讲解《呐喊》自序的作者背景、成书过程和艺术特色。
3. 作品分析:分析《呐喊》自序中的象征手法和讽刺手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品。
4. 讨论交流:让学生谈谈对《呐喊》自序的理解和感悟,引导讨论作品中的思想内涵和社会意义。
5.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鲁迅先生的社会责任和作品的艺术价值。
六、教学延伸1. 组织学生进行鲁迅先生其他作品的阅读,如《彷徨》、《故事新编》等,进一步了解鲁迅先生的文学风格和思想深度。
2. 邀请文学爱好者或专家进行专题讲座,深入探讨鲁迅先生的文学成就和社会影响。
3. 开展写作训练,让学生尝试创作类似的文学作品,培养学生的文学创造力。
七、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积极性,对作品的理解深度和广度。
3. 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考察学生在课外阅读和写作过程中的自主学习能力。
《呐喊》自序教案_语文教案《呐喊》
《呐喊》自序教案_语文教案《呐喊》教案编号:语文-JA-001教学内容:《呐喊》自序教学目标:1.了解《呐喊》自序的背景和作者的写作背景;2.分析自序的主题和写作手法;3.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审美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教学重难点:1.自序的主题和写作手法分析;2.学以致用,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教学准备:1.复制一份《呐喊》自序给每位学生;2.准备PPT或黑板,用于展示教学内容。
教学过程:一、导入(10分钟)1.利用PPT或黑板,展示一些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作品和作者,如《红岩》、巴金、鲁迅等,向学生简要介绍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2.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节课学习的内容,回答以下问题:b.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作家,他的作品有哪些?二、导入新课(15分钟)1.展示《呐喊》自序的全文,让学生先自行阅读,了解整个自序的内容;2.叫学生回答以下问题,激发学生对自序的兴趣:a.自序是什么?为什么这篇文章称为《呐喊》自序?c.你在自序中发现了哪些重要的观点或论述?三、分组讨论(20分钟)1.学生分成小组,讨论以下问题:a.《呐喊》自序的主题是什么?通过哪些观点和论述来表达主题?b.《呐喊》自序使用了哪些具体的写作手法?这些手法有什么作用?2.每个小组分派一位发言人汇报讨论结果。
四、讲解主题和写作手法(20分钟)1.以PPT或黑板为辅助,讲解《呐喊》自序的主题和写作手法:a.主题:鲁迅在《呐喊》自序中表达了对工人阶级的关怀和对社会现实的不满。
b.写作手法:鲁迅使用了对比、夸张、反讽等手法进行写作,以引起读者的共鸣和思考。
2.引导学生思考,自行总结自序中其他的主题和写作手法。
五、学以致用(15分钟)1.要求学生根据对《呐喊》自序的理解和分析,写一篇短文,讨论鲁迅在自序中对工人阶级的关怀和对社会现实的不满。
学生可以结合自身或他人的经历,给出相关实例和论述。
2.学生交换短文,进行互评和讨论。
六、概括课堂要点和作业布置(5分钟)1.概括课堂要点:回顾学习的内容,概括自序的主题和写作手法,总结自序中作者的观点和论述。
名著《呐喊》文本分析与阅读教案
名著《呐喊》文本分析与阅读教案一、教学目标1. 通过对《呐喊》的文本分析,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作品的内涵和艺术特点;2.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独立思考和批判性阅读能力;3. 提倡学生关注社会问题,引导他们反思现实,关怀弱势群体。
二、教学重点1. 分析《呐喊》的文本结构和艺术手法;2. 解读作品中的社会意义和人性困境。
三、教学难点1. 解读作品中的象征与隐喻;2. 分析作品中表达的神经衰弱的普遍性问题。
四、教学准备1. 《呐喊》文本;2. 课堂讲义和习题;3. 多媒体设备。
五、教学过程Step 1: 导入引入学生对《呐喊》的基本了解,可以简单介绍鲁迅的生平和作品背景,引发学生对该作品的兴趣。
Step 2: 文本分析1. 分析文本结构:将《呐喊》分为五个部分进行分析,指导学生理解每个部分的主题和表达方式。
a. 第一部分:‘狂人日记’,揭示庸俗社会的丑恶和自私。
b. 第二部分:‘孔乙己’等短篇小说,通过各种人物形象反映社会底层人民的生存状况。
c. 第三部分:‘药’,通过讽刺揭示当时中国的落后与愚昧。
d. 第四部分:‘明天’,通过描写士兵的不幸遭遇表达对现实的呼喊。
e. 第五部分:‘风波’,以个人生活的坠落表达对民族困境的反思。
2. 分析艺术手法:通过选读具体章节,针对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a. 描写手法:鲁迅的用笔简洁,叙述生动,常常运用夸张和比喻的手法。
b. 叙事技巧:通过多视角的叙述方式,展现社会现象的全景式呈现。
c. 符号与象征:解读作品中的象征意义和隐喻,例如‘狗’象征社会的动物性、‘贼骨头’象征残酷的社会压迫等。
d. 对白表达:分析对白中的人物性格、社会角色以及言外之意。
Step 3: 社会意义与人性困境1. 解读社会意义:指导学生关注作品中反映的社会问题,诱发学生对社会现实的思考和反思,如庸俗社会、劳动者的困境、教育问题等。
2. 分析人性困境:引导学生思考作品中所描绘的人性困境,例如物欲横流、个人苟且等,以培养学生对人性的思考和批判能力。
《呐喊》自序教案
《呐喊》自序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呐喊》自序的背景和意义。
2. 引导学生分析《呐喊》自序的艺术特色和文学价值。
3. 培养学生对鲁迅作品的阅读兴趣和鉴赏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呐喊》自序的发表背景和意义。
2. 《呐喊》自序的主要内容和精神内涵。
3. 《呐喊》自序的艺术特色和文学价值。
三、教学重点1. 《呐喊》自序的发表背景和意义。
2. 《呐喊》自序的主要内容和精神内涵。
3. 《呐喊》自序的艺术特色和文学价值。
四、教学难点1. 《呐喊》自序的深层含义和文学价值。
2. 鲁迅的文学思想和创作风格。
五、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呐喊》自序的背景、内容、艺术特色等。
2. 讨论法:引导学生分析《呐喊》自序的文学价值,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3. 阅读法:让学生阅读《呐喊》自序,感受鲁迅的文学风格。
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鲁迅及其作品《呐喊》。
2. 新课内容:讲解《呐喊》自序的背景、内容、艺术特色等。
3. 课堂讨论:引导学生分析《呐喊》自序的文学价值,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4. 阅读感悟:让学生阅读《呐喊》自序,感受鲁迅的文学风格。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教学目标。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积极性,了解他们对《呐喊》自序的理解程度。
2. 读后感作业:评估学生对《呐喊》自序的阅读感悟,检查他们的理解深度和思考能力。
3. 知识测试:通过简答题或选择题,检验学生对《呐喊》自序的基本内容和文学价值的理解。
七、教学拓展1. 推荐阅读:向学生推荐鲁迅的其他作品,如《彷徨》、《野草》等,以便他们能更全面地了解鲁迅的文学世界。
2. 比较研究:让学生选取其他代作家的作品与《呐喊》自序进行比较,分析各自的艺术特色和文学贡献。
八、教学资源1. 文本材料:《呐喊》自序的原文文本,鲁迅的其他作品集,相关的研究论文和评论。
2. 媒体资源:纪录片、电影改编、网络文章等,用以辅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背景和鲁迅的思想。
《呐喊》自序(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共3篇
《呐喊》自序(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共3篇《呐喊》自序(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1《呐喊》自序(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背景介绍《呐喊》是鲁迅先生的代表作之一,是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
由于其深刻的思想,独特的艺术风格,深受人们喜爱和推崇。
在高中阶段,学生们不仅需要通过阅读这部作品,深入了解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历程和这个时期文化背景,还需要在阅读中领悟作品的内涵,深刻掌握人物形象与社会形态的关系。
本篇文章旨在探讨鲁迅先生的《呐喊》的自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鲁迅先生的创作背景以及文学思想。
正文《呐喊》自序是鲁迅先生为自己作品的序言,从这篇序言中我们可以了解鲁迅先生作品的想象力和艺术特征,也可以了解到鲁迅先生与本书创作相关的历史和思想背景。
鲁迅先生在这个自序中,首先谈到了他的创作背景。
他的创作背景与时代大环境有着密切的关联,更与鲁迅先生的生命历程有着紧密的联系。
他在这里写道:“几经波折,随遇而安,事实上是闲居。
”这段文字让我们看到作家在文学创作之外,更需要思考人生的意义。
在这个浮躁的时代,我们需要思考人生的真正意义,从每个人的角度出发,更好地感受生命的意义。
其次,鲁迅先生也给读者们提出了本书的主题。
他在这里指出:“我们的主题,都是关于这百年奇葩溃落之因,和因而不能不干涉的民族命运的关系。
”通过这段话,我们可以了解到鲁迅先生写作是要深入探究中国近代史的内在规律,通过小说的创作,直面社会的残酷现实,关注中国民族的命运以及社会的变革进程。
在本书的关键思想上,作者鲁迅先生跳脱了当时文人的残破懈怠、洋泼鬼神的陷阱,力求把国民的危难表现得更加生动而具体。
他不仅要关注中国民族的命运,更要关注个体在这个时代的意义。
他通过小说的创作把对人性的深刻思考和对现实的关注完美的融合在一起,让人们更加深入理解中国现代文学的地位。
结论通过对《呐喊》自序的分析和解读,我们可以深刻认识鲁迅先生的文化思想和人生观,并通过这部作品更加深入地把握中国现代文学发展的内涵。
【高一语文】高一语文《呐喊》自序教案
【高一语文】高一语文《呐喊》自序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鲁迅的生平和思想发展过程。
2、理解《呐喊》的创作动机和意义。
3、分析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情感和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理解作者的思想变化轨迹及其与创作《呐喊》的关系。
(2)掌握文中重要词句的含义,体会作者的语言风格。
2、难点(1)深入探究鲁迅的精神世界,理解他“呐喊”的深层内涵。
(2)引导学生思考《呐喊》在当时社会的价值和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阅读指导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在现代文学史上,有一位作家以其犀利的笔触、深刻的思想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为我们展现了那个时代的种种弊病和人民的苦难,他就是鲁迅。
今天,我们要一起来学习他的《呐喊》自序,走进他的内心世界,了解这部伟大作品诞生的背景和意义。
(二)作者简介鲁迅(1881 年 9 月 25 日-1936 年 10 月 19 日),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他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他的作品涵盖了小说、散文、诗歌等多个领域,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初步了解文章的内容。
2、思考:作者在文中主要讲述了什么?(四)精读课文,深入理解1、作者的人生经历是怎样影响他的思想和创作的?(1)早年的家庭变故,让鲁迅感受到了世态炎凉。
(2)在南京求学期间,接触到新的思想和文化,开阔了视野。
(3)在日本留学时,看到国人的麻木和愚昧,决心通过文艺来改变国民精神。
2、《呐喊》的创作动机是什么?(1)“慰藉那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使他不惮于前驱。
”(2)希望用自己的作品唤起国民的觉醒。
3、文中哪些地方体现了作者的矛盾和挣扎?(1)既对社会现状感到愤怒和悲哀,又对改变现状充满希望和信心。
(2)在寂寞和彷徨中,不断探索前进的道路。
(五)探究语言,品味风格1、鲁迅的语言简洁而犀利,找出文中你认为具有代表性的语句,加以分析。
2023年《呐喊》教案
2023年《呐喊》教案《呼喊》教案1一、教学目标:1、了解关于序言的文体学问2、吸取信息,明确《呼喊》创作的缘由及《呼喊》的创作经过。
3、学习鲁迅抗拒无望,不断追求真理的精神。
对鲁迅《呼喊》中的作品做大致观照。
二、重难点及学法引导:重点:作者思想发展改变的过程,个别句子的理解。
难点:作者的社会观和创作看法的理解学法引导:1、课前预习(作业:序言两大部分主要内容是什么;作者为什么要“呼喊”;我眼中的鲁迅)2、理解文意时,结合鲁迅小说、散文、杂文,鲁迅探讨的相关评论等加以说明3、课后阅读鲁迅作品及读本中的相关内容三、课时支配:2课时四、教学步骤:第一课时1、简要谈序自序:说明自己写书的宗旨和经过他序:介绍作者或评论书的内容代序:把与本书相关的文章放在书前来代替序言特点:内容广泛、形式自由、感情色调深厚2、鲁迅作品简介作品集简况:小说集:《呼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二心集》《且介亭集》《华盖集》等《呼喊》所收作品:《狂人日记》《孔已己》《药》《明天》《一件小事》《头发的故事》《风波》《家乡》《阿Q正传》《端午节》《白光》《兔和猫》《鸭的喜剧》《社戏》3、导入课文五四小诗:霜风呼呼地吹着,月光明明地照着,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立着,却没有靠着。
我们习惯于将鲁迅称之为“最正确、最英勇、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今日,我们试着把鲁迅当作一个挚友,不关注他辉煌的结果,只来看看过程,关注他在探究过程中所面临的种种冲突,困难万端的心态、心情,他的焦躁、感伤、苦痛、孤独以及更重要地鲁迅怎样从这内心的炼狱中挣扎出来,找到正确的道路,成为“抗拒无望的战士”。
鲁迅一生很少谈论自己的创作,而《〈呼喊〉自序》正是供应了一个窥视鲁迅内在世界的难得机会,一条鲁迅精神发展的明晰线索。
4、分析课文正犹如学们所说第一段讲了《呼喊》的来由:梦中不能忘却的一部分,我们看看鲁迅年轻时代做了什么样的梦?经验了怎样的心理历程?首先是父亲的病故以及“从小康人家而坠入困顿”的家庭变故,感受到的世态炎凉与“羞辱”,敏感的鲁迅由此而“望见世人的真面目”,留下了刻骨铭心的惨伤的记忆。
《〈呐喊〉自序》教案(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呐喊》自序教案(教师中心稿)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呐喊》自序的作者鲁迅及其时代背景。
(2)掌握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式和修辞手法。
(3)分析课文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欣赏文学作品,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鲁迅先生热爱祖国、关注民生的崇高品质。
(2)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增强社会责任感。
(3)激发学生对文学的热爱,培养阅读兴趣。
二、教学重点1. 课文内容的深入理解。
2. 分析鲁迅先生的写作风格和艺术手法。
3. 领悟课文所传达的思想价值。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的生僻词语和句式理解。
2. 鲁迅先生批判精神的把握。
3. 如何将课文内容与现实生活相结合。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课文背景、关键词语、句式和修辞手法。
2. 互动讨论法: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互相提问。
3. 案例分析法:分析现实生活中的例子,引导学生思考。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鲁迅先生及其作品《呐喊》。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自序》,思考作者写作的目的。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
(2)要求学生查找课文中的生僻词语和句式,并解释其含义。
3. 讲解与讨论(1)讲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式和修辞手法。
(2)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互相提问。
4. 案例分析(1)列举现实生活中的例子,引导学生思考课文内容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2)分析鲁迅先生批判精神在现实生活中的体现。
5. 总结与拓展(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
6. 课后反思(1)教师总结课堂教学效果,查找不足。
(2)学生反馈学习收获,提出改进意见。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合作意识。
3. 知识掌握:通过课后测试或提问,检验学生对课文知识点掌握情况。
《呐喊》阅读指导教案
《呐喊》阅读指导教案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使学生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兴趣。
2.扩展阅读面,增加阅读量,引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
3.引导学生注重积累,注重阅读感受和体验,培养语感。
4.学以致用,指导学生理论指导与实践相结合教学设想:以《呐喊》中一些作品的精彩语段展示,激发学生对《呐喊》整部小说的阅读兴趣教学流程:一、导入一个有为年轻人鲁迅历程简介二、学生汇报学生汇报自己所了解的鲁迅及其作品三、老师推荐推荐鲁迅的第一部小说集《呐喊》:《呐喊》是鲁迅1918—1922年的短篇小说集,共收集短篇小说14篇。
《呐喊》体现了作者彻底的毫不妥协的叛逆精神,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
四、片段赏析截取《呐喊》集子中一些颇有特色的语段,集体欣赏:1.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孔乙己》2.阿Q在形式上打败了,被人揪住黄辫子,在壁上碰了四五个响头,闲人这才心满意足的得胜的走了,阿Q站了一刻,心里想,“我总算被儿子打了,现在的世界真不像样……”于是也心满意足的得胜的走了。
《阿Q正传》3.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
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 《狂人日记》4.我在朦胧中,眼前展开一片海边碧绿的沙地来,上面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
我想:希望本是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
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故乡》5.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
一出门,便望见月下的平桥内泊着一只白篷的航船,大家跳下船,双喜拔前篙,阿发拔后篙,年幼的都陪我坐在舱中,较大的聚在船尾。
母亲送出来吩咐“要小心”的时候,我们已经点开船,在桥石上一磕,退后几尺,即又上前出了桥。
于是架起两支橹,一支两人,一里一换,有说笑的,有嚷的,夹着潺潺的船头激水的声音,在左右都是碧绿的豆麦田地的河流中,飞一般径向赵庄前进了。
语文教案:《呐喊》
语文教案:《呐喊》语文教案:《呐喊》篇一学习目标:一、了解鲁迅写作〈呐喊〉的缘由和思想发展过程,学习鲁迅追求真理探求救国救民道路的革命精神。
二、学习本文围绕中心按时间顺序组织材料,选择典型材料说明思想发展过程的写法,并了解序这种文体的特点。
三、通过研究性学习的方式,培养如下能力:1、主动、全面的探究知识的能力。
2、与他人合作的能力。
3、在网上寻找有效信息的能力。
4、通过网上的有效信息,写一篇有深度的分析鲁迅及其作品的文章的能力。
5、根据自己所写文章和收集的有效信息,回答其他同学提出的相关问题的能力。
6、有创意地提出新颖独到的观点并进行充分的诠释的能力。
学习指导:一、整体感知,理清思路本文是鲁迅先生为自己1918-1922年写的短篇小说集(共14篇)写的序言,记叙了作者思想发展的历程,同时也表达了作者的社会观、文艺观和创作态度。
学习本文,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通读全文,概括出鲁迅先生思想发展的四个阶段。
(概括段意可借助复句分析和句间关系及语法分析等手段,特别是要充分认识第一段及倒数第二、三、四段各句关系或复句关系;然后借助表示地点的词语以及承递性的语句,列出全文提纲。
)2、了解“序”的文体特点,在理解全文大意的前提下,结合本文的文体,结合重点语段,概括出鲁迅先生创作小说并命名为《呐喊》的由来。
3、理解文意时,可结合初中学过的鲁迅的小说《孔乙己》、《一件小事》、《故乡》等,对重点语段要细加揣摩,并通过同学间的相互讨论,质疑解难。
4、课外阅读《呐喊》中的小说,如《狂人日记》、《药》等,以加深对本文的理解。
二、抓住特点,突出重点《〈呐喊〉自序》是一篇很不寻常的序文,为什么呢?一方面是指它的内容十分重要,还指它在写法上很有特色,抓住特色,就有利于对内容的理解。
1、统一笔调下的组合式结构:从全文结构看,可分为两个部分,前一部分,按年代先后叙述他先有志于医学而后又弃医从文的一段经历,是他自传的一个片断;后一部分,写的是《呐喊》集中小说创作的经过,用了散文的形式。
高一语文第四单元 《呐喊自序》教案
高一语文第四单元《呐喊自序》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呐喊》的创作背景,感知鲁迅先生创作小说的动机与目的。
2.分析《呐喊自序》中鲁迅先生的情感态度,体会其对社会、人生的深刻思考。
3.学习鲁迅先生的文学创作方法,培养自己的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1.理解《呐喊》的创作背景及鲁迅先生的创作动机。
2.分析《呐喊自序》中鲁迅先生对社会、人生的思考。
三、教学难点1.鲁迅先生创作《呐喊》的心理历程。
2.如何从《呐喊自序》中汲取鲁迅先生的文学创作方法。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导入(1)简要介绍鲁迅先生的生平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2)引导学生关注《呐喊》这部作品及其创作背景。
2.简析《呐喊自序》的结构(1)概述《呐喊自序》的结构。
(2)分析《呐喊自序》的开头部分,理解鲁迅先生创作《呐喊》的动机。
3.分析《呐喊自序》的情感态度(1)引导学生关注鲁迅先生在《呐喊自序》中所表达的情感态度。
(2)分析鲁迅先生对社会、人生的深刻思考。
第二课时1.深入分析《呐喊自序》(1)分析鲁迅先生在《呐喊自序》中提出的“呐喊”这一概念。
(2)探讨鲁迅先生创作《呐喊》的心理历程。
2.学习鲁迅先生的文学创作方法(1)引导学生关注鲁迅先生在《呐喊自序》中所提到的文学创作方法。
(2)分析鲁迅先生的创作方法对现代文学的启示。
(2)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从《呐喊自序》中汲取鲁迅先生的文学创作方法,为自己的写作实践服务。
第三课时1.课堂讨论(1)引导学生就《呐喊自序》中的某个方面展开讨论,如创作动机、情感态度等。
(2)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进行思维碰撞。
2.课后作业(1)阅读《呐喊》中的短篇小说,如《狂人日记》、《孔乙己》等,分析鲁迅先生的创作手法。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学生对《呐喊自序》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六、教学评价1.课后收集学生对本节课的反馈,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2.期末考试中,设置关于《呐喊自序》的试题,检验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呐喊》教案
《呐喊》教案呐喊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 理解鲁迅的代表作品《呐喊》并分析其主题、风格及影响;- 掌握小说中的关键词汇及短语;- 理解并解读小说的隐喻和象征意义。
2. 过程与方法:- 运用课文中的词汇和短语进行语境语法练习;- 探究小说的写作背景和艺术手法;- 分组进行小组讨论和展示,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鲁迅的作品,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关爱他人的意识; - 提高学生对社会问题的敏感性,加深对自己时代的思考。
二、教学重点1. 分析小说《呐喊》中的主题与风格;2. 理解小说中的关键词汇和短语;3. 解读小说的象征意义和隐喻。
三、教学难点1. 分析小说《呐喊》的影响及其意义;2. 解读小说中的象征意义和隐喻。
四、教学方法1. 课堂讲授;2. 分组讨论;3. 小组展示。
五、教学过程【教学步骤】Step 1: 导入通过提问师生互动,引入话题:“你们知道鲁迅吗?你们听过鲁迅的作品吗?”Step 2: 呈现呈现《呐喊》小说封面,让学生感受到小说的氛围和情绪。
Step 3: 阅读阅读小说《呐喊》的选段,学生可以自行朗读或老师进行朗读。
Step 4: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以下问题:1. 你对这篇小说的第一印象是什么?2. 你觉得小说中的故事反映了什么社会问题?3. 小说中的关键词汇和短语都有哪些?你理解了它们的意思吗?Step 5: 小组展示每个小组派出一名代表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结果,并结合课文分析小说的主题和风格。
Step 6: 解读象征意义和隐喻通过共同分析小说中的象征意义和隐喻,深入理解小说所表达的思想。
Step 7: 归纳总结回顾全文,总结小说《呐喊》的主题、风格、影响及意义。
六、教学评价与反思本节课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如课堂讲授、小组讨论、小组展示等,旨在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合作能力。
通过深入分析鲁迅的代表作《呐喊》,学生们对于社会问题的敏感性有了进一步的培养,并加深了他们对自己时代的思考。
呐喊整本书阅读教学设计
呐喊整本书阅读教学设计呐喊是鲁迅先生的代表作之一,这本书以其深刻的思想和犀利的文字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在进行整本书阅读教学设计时,我们旨在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作品中的主题和意义,以及培养他们的阅读能力和文学素养。
一、教学目标1. 掌握呐喊的基本情节和主要人物形象,理解故事的背景和意义。
2. 分析和理解呐喊中所反映的社会问题,如封建制度、旧文化等。
3.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文学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水平。
4. 激发学生对文学的兴趣,并培养其独立阅读和思考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呐喊的基本情节分析呐喊通过一系列的短篇小说和读后感的形式来反映中国社会的不公和封建制度带来的压抑。
学生可以通过阅读和分析这些故事来了解呐喊的主要情节,并分析其中的隐含意义。
2. 社会问题的探讨在读呐喊之前,我们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一次讨论,了解当时的社会环境和封建文化思想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然后,在阅读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作品中的细节和人物形象来深入探讨封建社会的弊端以及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
3. 文学鉴赏和表达能力的培养在学习呐喊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帮助他们理解和欣赏作品中的艺术表现手法,如象征、反衬、对比等。
并通过讨论和写作来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三、教学方法1. 小组合作学习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负责研究呐喊中的一个故事或人物。
在小组内,学生可以互相讨论,并形成自己的见解和理解。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可以激发学生的思考能力,并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
2. 课堂讨论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安排讨论环节,引导学生展开思考和表达意见。
老师可以提出一些问题,如作品中的主题、人物形象的塑造和故事结构的安排等,学生可以通过讨论来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理解。
3. 阅读任务与写作练习通过给学生一些阅读任务,如分析某个故事中的主题或者找出某个故事中的象征意味,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同时,也可以布置一些写作练习,如写读后感或者写一篇与作品相关的议论文,来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呐喊》自序教案:挖掘鲁迅先生的时代意义
《呐喊》自序教案:挖掘鲁迅先生的时代意义挖掘鲁迅先生的时代意义一、教学目标1.了解鲁迅先生的生平和创作背景;2.理解《呐喊》的创作背景和艺术特色;3.分析《呐喊》的时代意义;4.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阅读能力;5.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人文修养。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分析《呐喊》的时代意义;2.难点:理解《呐喊》的创作背景和艺术特色。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1.讲授法:通过讲解、解读文本,使学生掌握《呐喊》的时代背景、艺术风格和精神内涵;2.讨论法:通过学生的讨论,促进对鲁迅先生的深入理解和对文本的深层次解读;3.阅读法:通过学生的阅读,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文学素养。
四、教学内容1.鲁迅先生的生平和创作背景;2.《呐喊》的创作背景和艺术特色;3.《呐喊》的时代意义。
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鲁迅先生的生平和创作背景1.导入请学生们思考一个问题:你们对鲁迅先生有什么印象?他的作品对你们有什么启示?2.讲解讲解鲁迅先生的生平和创作背景,介绍其代表作品及其重要性。
3.练习请学生阅读《狂人日记》中的一段文字,问学生这段文字中表达了哪些思想和感想?第二课时:《呐喊》的创作背景和艺术特色1.导入请学生们思考一个问题:你们认为什么是文艺的使命?文艺应该如何表现时代的特点?2.讲解讲解《呐喊》的创作背景和艺术特色,介绍其文学流派及其重要性。
3.练习请学生阅读《阿Q正传》中的一段文字,问学生这段文字中表达了哪些思想和感想?第三课时:《呐喊》的时代意义1.导入请学生们思考一个问题:鲁迅先生的作品有什么时代意义?它对我们有什么启示?2.讲解讲解《呐喊》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现实,分析其文化价值和时代意义。
3.练习请学生阅读《狂人日记》中的一段文字,问学生这段文字中表达了哪些时代特点?第四课时:综合评价1.让学生回顾所学的内容,进行回答问题和总结;2.让学生进行学科交叉,结合历史、社会学等学科深入思考和讨论;3.让学生进行创作,写一篇文章探讨鲁迅先生的作品对当下社会的启示和意义。
《〈呐喊〉自序》 (一课时)
《〈呐喊〉自序》(一课时)《〈呐喊〉自序》.教案(一课时)教学目标:了解鲁迅生活经历和思想发展过程;理解.写作《呐喊》的缘由及小说集命名为《呐喊》的含义。
教学设想:本文内容精深,理解有一定难度,教学时拟突出重点,扣住“好梦”的具体内容,领会作者思想发展过程。
教学重点:鲁迅自身经历与其思想发展的历程。
教学难点:鲁迅严于解剖自己,努力追求真理,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革命精神,认识作者.写作《呐喊》的缘由。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地点:多媒体教室教学班级:民族中学高一(4)班(注:借班上课)指导过程与步骤:一.导入在上课之前,我想问同学们一个问题:同学们心中有梦吗?(回答是肯定的)人不同,梦想不同,时代不同梦想也不同。
鲁迅先生一生也做了很多梦,他把自己“不能全忘记”的梦,写成了小说集《呐喊》。
在初中同学们也解读过鲁迅“梦”——小说。
说说看我们学过鲁迅的小说有哪些?明确:《故乡》,《社戏》,《孔乙己》。
这些小说选自哪一个小说集?明确:《呐喊》。
《呐喊》是鲁迅先生的第一部小说集,共收集短篇小说14篇,1922年12月,鲁迅为自己的这个集子写了序,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呐喊>自序》。
投影:《<呐喊>自序》.课件。
并展示《呐喊》篇目表,让学生有大概了解。
《呐喊》篇目表(1)《呐喊》自序(1922.12)(9)故乡(1921.1)(2)狂人日记(1918.4)(10)阿Q正传(1921.12)(3)孔乙己(1919.3)(11)端午节(1922.6)(4)药(1919.4)(12)白光(1922.6)(5)明天(1920.6)(13)兔和猫(1922.10)(6)一件小事(1920.7)(14)鸭的戏剧(1922.10)(7)头发的故事(1920.10)(15)社戏(1922.10)(8)风波(1920.10)二:介绍“序”什么叫序?什么叫自序呢?请大家齐读“自读提示”前三句话。
高一语文第四单元《呐喊自序》教案
高一语文第四单元《呐喊自序》教案高一语文第四单元《呐喊自序》教案1.了解并掌握序言的文体特点;2.了解、概括鲁迅先生的生活经历和思想发展过程;3.理解写作《呐喊》的缘由及“呐喊”的含义;4.学习鲁迅先生严于解剖自己、努力追求真理、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革命精神。
1.重点:⑴在反复阅读中把握鲁迅先生的思想发展过程;⑵理解“呐喊”的含义。
2.难点:⑴“呐喊”的含义;⑵学会从关键词句入手分析解决问题;⑶比喻说理含义及运用(理解“金心异”与鲁迅的一番谈话)。
1.教法:(1)研读法,即研究性阅读,具体地说就是指导学生借助相关资料反复阅读课文,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变学生被动听讲为主动参与、积极研讨。
此法可发展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
(2)提问、讨论和点拨相结合。
通过设疑,突出原文语境,激活学生思维,鼓励他们质疑、探讨、发表看法,然后予以点拨,培养其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从关键词句入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学法: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法高一学生初有读的知识和浅近能力,抓表层易,知本质难;知思路易,明思想难;知局部易,观全文难;习得知识易,迁移能力难。
为化难为易,了解鲁迅的思想发展,应早读预习,写“学案”,课堂上再循序渐进,层层深入,由表及里,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讨论,理清思路,破重点,化难点,最后得出对课文的认识。
养练读写能力。
这个过程,就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就是思维训练的过程。
注重了这个过程,就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1.提问:初三时,我们学过臧克家先生的《有的人》这首诗,还记得吗?(师生齐背: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这首诗赞扬的是谁?(投影:鲁迅)作者为什么说鲁迅先生虽然死了,却还活着呢?2.学生自由发言。
3.教师明确:在这首诗中,臧克家之所以如此高度地赞扬鲁迅先生,不是因为他的文章,也不是因为他深邃的思想,而是因为他“俯首甘为孺子牛”,努力追求真理、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革命精神。
呐喊教案反思
呐喊教案反思教案标题:《呐喊教案反思》教案反思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教案的反思、总结和评估,以便不断改进和提高教学质量。
本文将围绕《呐喊教案反思》这一主题,提供专业的教案建议和指导。
一、教案目标设定在撰写教案之前,教师需要明确教学目标,即学生应该达到的预期结果。
对于《呐喊教案反思》来说,教师的目标可以包括:1. 理解《呐喊》这部文学作品的背景、主题和意义;2. 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发展和语言风格;3.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文学鉴赏能力;4. 提高学生的写作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内容选择在选择教学内容时,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级和学习水平,合理安排教学内容,使其符合教学目标。
对于《呐喊教案反思》来说,可以包括以下内容:1. 文学作品分析:对《呐喊》这部小说进行整体的分析,包括作者、出版背景、主题等方面的介绍。
2. 人物形象分析:通过分析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形象,如田桂花、李四、李娟等,让学生深入了解他们的性格特点、行为表现和角色作用。
3. 情节发展分析:通过对小说情节的分析,使学生能够理解故事的起承转合,把握故事的发展脉络。
4. 语言风格分析:通过分析小说中的语言运用,如比喻、象征、对比等修辞手法,让学生能够体会作者的写作风格和意图。
5. 批判性思维培养:通过讨论和辩论的方式,促使学生对小说中的社会问题和人性问题进行思考和分析。
6. 写作训练:通过写作练习,让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表达自己对《呐喊》的理解和观点。
三、教学方法选择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灵活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对于《呐喊教案反思》来说,可以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 讲授法:通过讲解和解读文学作品,向学生介绍《呐喊》的背景、主题和意义。
2.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就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发展等进行讨论和交流,激发他们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3. 观摩分析:引导学生观摩和分析相关的影视作品或戏剧演出,以加深对小说的理解和感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一上学期呐喊教案分析
----WORD文档,下载后可编辑修改----
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范本,欢迎借鉴参考阅读下载,侵删。
您的努力学习和创新是为了更美好的未来!
高一上学期《呐喊》教案分析
教学目标:
1、了解鲁迅先生的生活经历和思想发展过程。
2、明确鲁迅先生为何要创作《呐喊》。
3、体会鲁迅先生思想脉络中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设想
1.本文内容精深,理解有一定难度,教学时应突出重点,扣住“好梦”的具体内容,领会作者思想发展过程。
2.教师指导自读应注意点拨,抓住实质性问题深入思考。
3.参阅鲁迅《自叙传略》,并在一教时内完成自读设计题。
教学步骤:
导入
同学们,提起鲁迅先生,我们大家都非常熟悉,同学们在初中时学过他的哪些小说?(《故乡》、《故乡》、《孔乙己》等)大家知道这些小说选自哪一部小说集吗?(《呐喊》)《呐喊》是鲁迅先生的第一部小说集,共收集短篇小说14篇。
1922年12月,鲁迅为自己的这个集子写了序,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呐喊〉自序〉〉。
(板书)
鲁迅生平(照片)
1、照片简介
2、鲁迅年表
年份 ::::事件::::
1881 农历八月初三生于浙江绍兴城内东昌坊口。
1893 祖父周介孚因事下狱,父周伯宜重病,家产中落。
1898 往南京考入江南水师学堂。
1902 赴日本留学,入东京弘文学院。
1906 与朱女士结婚,复赴日本,中止学医,研究文艺。
1909 归国,任浙江两级师范学堂生理学化学教员。
1918~1936 第一篇小说《狂人日记》以鲁迅为笔名发表,创作源源不断。
1936 十月十九日上午五时二十五分于上海病逝。
课文解读(多媒体运用)
教师:无论是伟大的领袖还是平凡的百姓都有自己的梦想,那么, 同学们,你们有自己的梦想吗?(有)好,我们先来欣赏一下鲁迅的一首诗---《梦》。
1、鲁迅的《梦》
很多的梦,趁黄昏起哄。
前梦才挤却大前梦时,后梦又赶走了前梦。
去的前梦黑如墨,在的后梦墨一般黑;
去的在的仿佛都说,“看我真好颜色。
”
颜色许好,暗里不知;而且不知道说话的是谁?
暗里不知,身热头痛。
你来你来!明日的梦。
---《梦》
说明:这里的“梦”是指一种憧憬、一种希望、一种理想。
在“那风雨如磐”的黑暗年代,各种各样的人,做着各种各样的“梦”。
但这一个又一个的“梦”不是“黑如墨”,就是“墨一般黑”,没有什么不同。
身在黑暗中,什么都看不见,就象在没有窗户的“铁屋子里”,身热头痛,快要被闷死了。
鲁迅在这里为什么这么说呢?鲁迅究竟有过什么样的梦呢?好,下面我们来看鲁迅的好梦.
2、鲁迅的好梦
我在年青时候也曾经做过许多梦,后来大半忘却了,但自己也并不以为可惜。
所谓回忆者,虽说可以使人欢欣,有时也不免使人寂寞,使精神的丝缕还牵着己逝的寂寞的时光,又有什么意味呢,而我偏苦于不能全忘却,这不能全忘的一部分,到现在便成了《呐喊》的来由。
(1)“我在年轻的时候也曾经做过许多梦”,这里的梦有哪些?
----洋务救国梦;学医救国梦;文艺救国梦。
(2)鲁迅曾经学过医,凭着鲁迅的聪慧与勤奋完全有可能成为一个名医,可鲁迅为什么最终弃医从文了?(《滕野先生》:看录象,)那当初又为什么去学文
呢?(救治象他父亲那样的人;日本明知维新促进了日本的发展)
(3)大家知道,梦想总是美好的,但如果你们的梦想在突然间都破灭了,那么此时你的内心感觉如何呢?(痛苦、失望、寂寞)
当然,我们的鲁迅先生也不例外,1923年鲁迅在北京女子师范大学的演讲中就曾说道:“人生最苦痛的是梦醒了无路走。
”
3、鲁迅的寂寞
我感到未尝经验的无聊,...独叫喊与生人中,而生人并无反应...我于是以我所感到者为寂寞。
这寂寞又一天一天的长大起来,如大毒蛇,缠住了我的灵魂了。
然而我虽然自有无端的悲哀,却也并不愤懑,因为这经验使我反省,看见自己了:就是我决不是一个振臂一呼应者云集的英雄。
维新不成,学医不就,治文不遂,三大美梦的无情破灭,使鲁迅空有一腔救国救民的爱国热情,陷入了无边的寂寞之中。
(1)、说说鲁迅在这里的寂寞具体是指什么?
鲁迅先生所说的寂寞是指奋斗者苦于找不到变革现实的途径而产生的愤懑与彷徨,是战士们在精神上的孤独。
(2)、青年学生应如何对待自己人生旅途中可能存在的寂寞?
寂寞不是鲁迅的“专利”,古来圣贤皆寂寞。
爱国诗人屈原有“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的寂寞,亡国之君李煜有“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寂寞,即便是豪放的李白,也有“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的寂寞。
可以说,没有寂寞,李白成不了“诗仙”,李煜当不是“词帝”,屈原留不下名传千古的《离骚》,鲁迅也写不出振聋发聩的《呐喊》。
由此可见,寂寞别具一番魅力,它可以教会我们正确认识自我,调整自我,实现自我,最终超越自我。
作为跨世纪的一代青年学生,大家应该直面而不是回避寂寞,应该战胜寂寞而不是被寂寞打败。
(3)鲁迅是怎样面对他的寂寞的?一蹶不振?还是?好,我们来看他的两首诗。
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
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
《自嘲》
4、鲁迅的呐喊
“假如一间铁屋子,是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里面有许多熟睡的人们,不久就要闷死了,然而是从昏睡入死灭,并不感到就死的悲哀。
现在你大嚷起来,惊起了较为清醒的几个人,使这不幸的少数者来受无可挽救的临终的苦楚,你倒以为对得起他们么?”
“然而几个人既然起来,你不能说决没有毁坏这铁屋的希望。
”
寂寞并非消极,鲁迅在美梦破灭之后,救国救民的志向并没有泯灭,他坚信“希望在于将来”。
(1)、首先大家如何理解这段话中的“铁屋子”、“熟睡的人们”、“大嚷起来”?
“铁屋子”用来比喻黑暗的、禁锢得极为严密的旧中国。
“熟睡的人们”用来比喻愚昧、麻木的国民。
“大嚷起来”用来比喻为唤醒广大民众而发出的“呐喊”。
(2)鲁迅看到了希望吗,如何理解这里的希望?
我们可以结合《故乡》里最后几句话来理解这种“希望”。
(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
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
通过以上关于鲁迅先生好梦、寂寞、呐喊经历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他的忧国忧民思想一直都没有变,用他的《自题小像》中的一句话可以鲜明地体现作者的思想:“我以我血荐轩辕.”
高一上学期《呐喊》教案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