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初中语文人教2011课标版七年级上册微课《如何区分借喻与借代》教学反思

合集下载

如何区分借代和借喻

如何区分借代和借喻

如何区分借代和借喻借代和借喻是两种修辞手法,二者有相似点,都是本体不出现,所以极易混淆。

要准确区分,必须从二者的本质入手。

借代是借用一事物的名称代替与之相关的另一事物的名称的修辞手法。

被代替的人或事物叫本体,在句中不出现;出现在句子中取代本体的人或事物,叫借体。

借代有几种类型:特征代本体,部分代整体,工具代本体,具体代抽象等。

最常见的是特征代本体。

特征代本体指用人或事物的某些特征代替它本来的名称。

如:鲁迅在《药》中的几处借代:“花白胡子一面说,一面走到康大叔面前”,“红眼睛原知道他家里只有一个老娘”,“壁角的驼背忽然高兴起来”,三个句子中分别用“花白胡子”代替胡子已花白的人;用“红眼睛”代替牢头阿义,因为他的眼睛布满血丝;用“驼背”代替来华老栓家喝茶的茶客――背有点驼的五少爷。

这里的“花白胡子”“红眼睛”“驼背”抓住了三个人某些部位的特征,用某人区别于其他人的特征代替本人,非常形象,属于特征代本体。

还有:用“旧毡帽”代替头戴旧毡帽的人,用“三角眼”代替眼睛是三角形的人,用“大金牙”代替镶着金牙的人,也是特征代本体。

工具代本体指用某人常使用的工具代替他本人的方法。

如:“眼镜”代替常戴眼镜的人。

部分代整体指用一类事物的一部分代替这类事物的方法,如:用“雷锋”代替所有做好事的人。

不管哪种形式的借代,本体和借体之间都必须有密切的关系,两种事物没有关系,不能构成借代。

借喻是借用与之有相似点的人或事物代替另一事物的一种修辞方法,被代替的事物叫本体,不出现;出现在句中代替本体的事物叫喻体。

它是比喻的一种形式,必须建立在明喻的基础上,即首先能构成一个比喻,只是比喻的本体不出现,直接用喻体代替本体,所以,都能还原成明喻“甲像乙”的形式。

如:鲁迅在《故乡》中,有这样一段话:“我吃了一吓,赶忙抬起头,却见一个凸颧骨、薄嘴唇,五十岁上下的女人站住我面前,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

浅析借喻与借代的区分

浅析借喻与借代的区分

浅析借喻与借代的区分辞格,又称辞式,修辞格,它是在说话,写文章过程中创造的,增强表达效果的格式。

辞格的运用,在我国源远流长,早在《诗经》,《楚辞》中就广泛用了赋、比、兴等手法,而现代汉语的辞格更是丰富多彩。

种类繁多,区分多少不是件容易事,特别是有些看似相近,实则相差甚远的,更是困难。

正如教学中常碰到的借喻与借代,就是一对活宝贝。

像是双胞胎,外型极似,性格各异。

区分时稍不注意就弄错了。

下面就对借喻与借代的区分作个浅析,以便帮助了解它们的个性。

借喻是比喻的一个种类,它直接把比喻事物借来代替被比喻事物,本体与喻词都不出现,意在喻。

借代是用与所描写的对象有直接关联的事物来指称描写对象,以突出对象的区别性特征,从而使表达简练并富于变化的一种修辞格。

简单地讲是一种不直接说出本体事物,而是借用有关的事物来代替的修辞格。

意在代。

它们在构成形式上有相似之处,即直接用乙代替甲,不出现甲事物。

至于区分,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一、构成的基础不同。

构成借喻的基础是两个事物之间的相似点,即借体与本体之间至少有一点极相似且应是不同类事物,或形状,或色彩,或性质。

(在不同的类之间)例①“最可恨那些毒蛇猛兽....,吃尽了我们的血肉”。

“毒蛇猛兽”是喻体代替本体剥削阶级,二者在恃强欺弱方面,在凶残方面有相似点。

构成借代的基础是两个事物在内部或外部方面的相关性,借体同本体有密切关系,互相关联。

例②“刘慧芳...走上荧屏讲科学知识”。

“刘慧芳”原本是电视剧《渴望》中的女主角,由话剧演员张凯丽扮演,在此是代指张凯丽,二者之间并没有相似点,只有相关。

二、表达的效果不同。

借喻是打比方,重在描写事物特征或说明事理,表义曲折,想象意味较浓,强调相似。

借代直接把乙事物称作甲事物,重在突出事物的鲜明特征,强调相关。

例③“放牧的时刻一到,绿色的草原上立时铺上一层白云..”。

这里的“白云”代指羊群,二者在色彩上有相似点,是比喻。

例④“圆规..一面愤愤的回转身,一面絮絮的说”。

修辞手法之借喻和借代 教学设计

修辞手法之借喻和借代 教学设计

借喻和借代教学设计一、教学目的借喻和借代是两种不同的修辞方法,在中学语文课文中,这两种修辞方式出现很多,由于它们本体都不出现,因此往往混淆不清,学生难于区分掌握,成为教学中的一个难点。

这节微课目的是使学生掌握借喻和借代这两种修辞方法的一样点和不同点,能够正确的区分它们。

二、教学步骤1、什么是借喻借喻是比喻的一种,比喻是要有本体、喻体和喻词的。

借喻作为一种特殊的比喻,没有喻词,本体一般也不在本句中出现,而是直接把本体说成喻体,这样可以突出本体的某种特性。

例如:唐朝诗人李贺赞美端砚的诗句:“端州石工巧如神,踏天磨刀割紫云。

〞直接用“紫云〞比喻美丽的端砚。

2、什么是借代借代又叫“换名〞,它不直说某人或某事物的名称,而是借与它密切相关的名称去代替。

本体和借体之间无相似之处,但有严密联系,外表上是两种事物,实际上是一种事物。

3、借代的方法〔1〕、以局部代整体用事物具有代表性的局部代本体事物例如: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望天门山?用船的一局部“帆〞代替船。

〔2〕、用具体代抽象例如:“南国烽烟正十年〞,?梅岭三章?“烽烟原是古代边境用以报警的烟火,这里代指战争。

把战争这个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了。

〔3〕、用特征代本体即用借体(人或事物)的特征、标志去代替本体事物的名称。

例如:圆规一面愤愤的回转身,一面絮絮地说,慢慢向外走去……?故土?是特征代本体,因为祥林嫂长得细脚伶仃,故称之为“圆规〞。

〔4〕工具代本体例如:等惊蛰一梨土的季节,十家已有八户亮了囤底,揭不开锅。

?榆钱饭?囤是装粮食的工具,用“亮了囤底〞代指缺了粮;锅是做饭的工具,用“揭不开锅〞代指没饭吃。

〔5〕用专名代通称用具有典型性的人或事物的专用名称代替本体事物的名称。

例如:你们杀死一个李公朴,会有千百万个李公朴站起来!?最后一次演讲?第二个“李公朴〞代指不怕流血牺牲,为争取民主和平而战斗的人们。

4、相关练习5、小结两者的区别一样点:都是用一事物代另一事物,而本体不出现。

借代与借喻如何区分

借代与借喻如何区分

借代与借喻的区分:借代与借喻容易混淆,它们的本体事物都不出现,都采用了用乙代甲的格式,即在本体事物的位置上都借用了其他事物。

但借喻与借代各有自己的特点,是可以区分开的,主要是看它们构成的基础是相似还是相关。

借喻构成的基础是相似性,它要求喻体与本体有一点极其相似,而借代构成的基础是相关性,相关不一定相似,它只要求借体同本体有密切关系,互相关联即可。

试比较下例:(25)我们的红领巾在这次劳动中表现得相当出色。

(26)这些祖国的花朵正在健康地成长。

例25是借代,借“红领巾”代少先队队员。

例26是借喻,借“花朵”喻儿童。

它们的区别是:借代的构成,凭的是借体与本体的相关点,“红领巾”是少先队队员的标志,经常系在少先队队员的脖子上,就用来代少先队队员。

借喻的构成,凭的是喻体与本体的相似点,“儿童”与“花朵”在美丽、可爱这方面相似,它们之间没实在的联系,更谈不上密切联系了。

也正因为这样,借喻可改成明喻或暗喻,如说成“儿童像花朵”或“儿童是祖国的花朵”;借代不能改为明喻或暗喻,不能说成“少先队员像(是)红领巾”。

当然,有一种“用事物特征的喻体代替本体”的说法,是介于借喻和借代之间的情形,例如:(27)韩老六的大老婆应声走出来。

这是一个中间粗、两头尖枣核样的胖女人(比喻),……大枣核(借代)存心把剩下来的钱往少处说。

(28)却见一个凸颧骨,薄嘴唇,50岁上下的女人站在我面前,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

……然而圆规(借代)很不平,显出鄙夷的神色,仿佛嗤笑法国人不知道拿破仑,美国人不知道华盛顿似的。

(29)芦柴棒(借代)着急地要将大锅子里的稀饭烧滚,但是倒冒出来的青烟引起了她一阵猛烈的咳嗽。

十五六岁,除了老板之外大概很少有人知道她的姓名,手脚瘦得像芦柴棒一样,于是大家就拿芦柴棒当作了她的名字。

以上三例中,画横线的部分显然是比喻,而加点的部分由于其是“用事物特征的喻体代替本体”,一方面它只出现了喻体,没出现本体和比喻词,符合借喻的识别标准;另一方面它的表达作用又确实是在“代”,正像例29中所说的“于是大家就拿芦柴棒当作了她的名字”,又符合借代的识别标准。

借喻和借代的区别(微课设计)

借喻和借代的区别(微课设计)

借喻和借代的区别(微课设计)高二语文组王萍教学目标:掌握借喻和借代的区别一、借喻1、概念:借喻是比喻的一种,是以喻体来代替本体,本体和喻词都不出现,只有喻体出现,直接把甲(本体)说成乙(喻体)。

2、例子:(1)、最可恨那些毒蛇猛兽,吃尽了我们的血肉。

(2)、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二、借代1、概念:不直接说出人或事物本来的名称,而借跟它有密切相关的另一种事物名称来代替。

简单来说,就是不出现本体,直接叙述借体。

2、常见的借代方式:例:红眼睛原知道他家里只有一个老娘。

(1)特征代替本体例:枪杆子里出政权。

(2)具体代抽象例:新时代的雷锋不知千千万。

(3)借专指代泛指。

例:我们来自五湖四海。

(4)借部分代替整体。

例:我们要多读一点李白和杜甫。

例:服务员送来了一杯龙井。

(5)借作者代著作或出产地代本体例:我买了一辆“丰田”。

例:何以解忧?惟有杜康。

(6)事物的牌号标记代本体。

3、举例巩固。

(1)、花白胡子便取消了自己的话。

(2)、不拿朝鲜人民的一针一线。

(3)、你们这一车西瓜,也不必过秤,一百张“大团结”,我们包了。

(4)樯橹灰飞烟灭。

(5)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6)将军身披坚执锐。

三、借代和借喻的区别相同点:一事物代另一事物,本体都不出现不同点:A、借代——相关性;借喻——相似性。

B、借代不能换成明喻,借喻能换成明喻。

例1:请在镰刀和斧头的旗帜下申述你入党的志愿。

例2: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

(可改为明喻:我们之间的隔阂像一层可悲的厚障壁)巩固练习:1、所用修辞手法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项()A. 谈笑有布衣,往来无缙绅。

B.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

C. 雪地里踏着碎琼乱玉,迤逦背着北风而行。

D.看吧,狂风紧紧抱起一层层巨浪,恶狠狠地将它们甩到悬崖上,把这些大块的翡翠摔成尘雾和碎末。

2、对画线部分的修辞方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实现四化是一场史无前例的大进军,是一次重大的社会变革。

什么叫借代-借代与借喻的辨别

什么叫借代-借代与借喻的辨别

借代与借喻的辨别:说话或写文章时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达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它密切相关的人或事物来代替,这种修辞方法叫借代。

被替代的叫"本体",替代的叫"借体","本体"不出现,用"借体"来代替。

借代的方法很多,主要有以下几种:一、部分代整体。

即用事物具有代表性的部分代本体事物。

例如:②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望天门山》)例②用船的一部分“帆”代替船。

二、特征代本体。

即用借体(人或事物)的特征、标志去代替本体事物的名称。

例如:③圆规一面愤愤的回转身,一面絮絮的说,慢慢向外走去……(《故乡》)④旌旗十万斩阎罗。

(《梅岭三章》)例③是特征代本体,因为杨二嫂长得细脚伶仃,故称之为“圆规”。

例④是标志代本体,借“旌旗”代替军队或武装力量。

三、具体代抽象。

例如:⑤南国烽烟正十年。

(《梅岭三章》)例⑤中的“烽烟”,原是古代边境用以报警的烟火,这里代指战争,把战争这个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了。

借代与借喻的区别借喻和借代都是隐去本体,只出现客体(喻体或借体)的辞格,因而容易混淆。

尤其是中学生,很难将两者区别开。

下面介绍一种简便的辨析方法。

首先看本体和客体之间是否有相似性,没有相似性的肯定不是借喻。

如“旌旗十万斩阎罗”“南国烽烟正十年”中“旌旗”“烽烟”到底是借喻还是借代用法呢? 先了解这两个词的含义。

旌旗:旗帜的通称,这里指部队。

烽烟:古代边境有敌人入侵时在高台上点燃起来作报警用的火,后泛指战火或战争。

大家想想,“旌旗”和“军队”,“烽烟”和“战争”之间没有任何相似性,因此可以判断这两词的用法不是借喻。

借代的本体和客体之间有相关性,借代用法就是借用和本体相关的事物来代指这个本体。

古代军队在行军和作战时都举着自己特有的旗帜,旗帜既用来区分敌我,又用来指明军队前进的方向。

因此可以用旌旗来代指军队。

“旌旗十万”即“十万旌旗”。

“旌旗”不能发出“斩”的动作,能发出“斩”的动作的肯定是人,所以“十万旌旗”指“十万军队”。

如何区分借喻和借代

如何区分借喻和借代

如何区分借喻和借代借喻和借代都是隐去本体,只出现客体(喻体或借体)的辞格,因而容易混淆,尤其是中学生,很难将两者区别开来。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如何区分借喻和借代,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学习!如何区分借喻和借代首先看本体和客体之间是否有相似性,没有相似性的肯定不是借喻。

如旌旗十万斩阎罗南国烽烟正十年中旌旗烽烟到底是借喻还是借代用法呢?先了解这两个词的含义。

旌旗:旗帜的通称,这里指部队。

烽烟:古代边境有敌人入侵时在高台上点燃起来作报警用的火,后泛指战火或战争。

大家想想,旌旗和军队,烽烟和战争之间没有任何相似性,因此可以判断这两词的用法不是借喻。

借代的本体和客体之间有相关性,借代用法就是借用和本体相关的事物来代指这个本体。

古代军队在行军和作战时都举着自己特有的旗帜,旗帜既用来区分敌我,又用来指明军队前进的方向。

因此可以用旌旗来代指军队。

旌旗十万即十万旌旗。

旌旗不能发出斩的动作,能发出斩的动作的肯定是人,所以十万旌旗指十万军队。

同理,古代一遇敌人侵犯,边境就燃狼烟报警,所以烽烟狼烟俨然成了战争的代名词。

南国烽烟正十年就是南国战争正十年。

所以,把握住借喻的本体和客体之间具有相似性、借代的本体和客体之间具有相关性这一特点,就能将二者区分开。

其次看能否转换成明喻,能转换成明喻的是借喻,不能转换成明喻的肯定不是借喻。

如敌人像狗一样夹着尾巴逃跑了运用的是明喻,换成借喻就是这条狗夹着尾巴逃跑了。

在上面两句中,本体是敌人,喻体是狗,喻词是像。

由明喻到借喻,只是省略了本体和喻词。

因此所有借喻只要增加本体和喻词都可以转换成明喻。

旌旗十万斩阎罗一句假设是借喻用法,旌旗是喻体,军队是本体,转换成明喻就成了军队像十万旌旗一样斩掉了阎罗,显然不成句子。

同理,假设南国烽烟正十年运用的是借喻手法,那么烽烟是喻体,战争是本体,转换成明喻就成了南国的战争像烽烟一样整整十年,显然不成句子。

因此可以断定以上两句不是借喻用法。

如何区分借喻和借代

如何区分借喻和借代
这两个 字 , 岂不两 妙 ! ”
文 中 提 到 了 林 黛 玉 的 名 和 字, 且“ 名” 前冠一“ 尊” 字, 固表 尊 重之意 ; 那么 , “ 字” 前着 以“ 表” 字, 成— — “ 表字” , 又是 什 么意 思
呢?
要 想弄明 白“ 表字 ” , 须 从 古 代的人物称谓谈起 。古代男女一 般都有名, 但在实际称呼时 , 男子 2 0岁 , 成了人 ; 女子 l 6岁 , 许 嫁 时, 往 往不 便 直呼 其名 , 显 得不 尊 敬、 不礼 貌 。 故 另取 一个 与本名 涵 义相 关 的别 名 , 称为“ 字” , 以表 其 德。 故 称字 为 “ 表字 ” 。看来 , 名 和 字 的差别 在 于 : “ 名 ” 只供 长辈 和 自己称 呼 , 自 称 其 名是 表 谦逊 , 而 “ 字” 是供 社 会上 的 人称 呼 的 。北 齐 的颜 之推 认 为 ,人 名 是 区别 彼 此, 人 字是 体 现一 个人 的德行 的 。 这 样说 来 , “ 表” 大约与 “ 尊” 字 一 样, 有 略微 的尊 敬之 意 。 选 文 中提 到 贾 宝 玉 既 问 了林 妹 妹 的尊 名 , 又 问 了林妹 妹 的表 字 ,显 然有 无 限 的关 切 与敬 重之 意 ,而 林黛 玉 的 回答说是“ 无字 ” , 恰表 明了 自 己没有许嫁的经历与身份 。这为
础 不 同。
表 一 ◎ 字
张 少 良

借喻这种修辞构成的基础是 本体和喻体之间的相似性 , 借代 这种修辞构成 的基础是本体和借
体 之间 的相关 性 。 例如 , “ 祖 国 的花 朵 真 可 爱 ”
这一句运用的修辞是借喻, 用“ 花 朵” 比喻 “ 祖 国 的少 年 、 儿童” , 本 体和喻体的相似点是二者都具备 “ 新鲜 、 美丽 ” 的特点 , 它们 是依 靠 相 似点 联系 起来 的。再 如 , “ 我知 道 ,我们 之 间 已经 隔 了一 层 可悲 的厚障壁了。 ” ( 鲁迅《 故乡》 ) 这一 句运用的修辞同样是借喻 , 用“ 厚 障壁 ” 比喻 “ 我” 和 闰 土 之 间 内 心 的“ 隔阂” , 本体 和喻体 之间的相 似点是二者都具备“ 阻断、 使无法 沟通” 的特 点 , 他 们 同样 是依 靠相 似 点联 系起 来 的。

(部编)初中语文人教2011课标版七年级上册微课《如何区分借喻与借代》教学反思

(部编)初中语文人教2011课标版七年级上册微课《如何区分借喻与借代》教学反思

课题:如何区分借喻与借代(教学设计方案)姓名:张秀杰学科:语文学校:九江市第三中学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我是九江三中的张秀杰老师,今天,我给大家带来的课题是《如何区分借喻与借代》。

课题说明:适用对象:初一年级时长10分钟课程内容:学习借喻与借代课程目标:掌握区分借喻与借代我们知道借喻与借代是两种不同的修辞方法。

那什么是借喻?什么是借代呢?一、借喻与借代借喻是比喻中的一种。

它不像明喻那样说“甲像乙”,也不像暗喻那样说“甲是乙”,而是根据两者相似点,直接把甲说成乙,以乙喻甲,不出现本体和比喻词。

例如:“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我也说不出话。

”(鲁迅《故乡》)在这句话里,用“可悲的厚障壁”比喻作者和润土之间有很深的隔膜。

鲁迅先生说的“我吃的是草,挤出来的是牛奶、血”,直接用“草”来比喻旧社会给予他的是粗劣的物质和精神“食粮”,而贡献给人们的却是像“牛奶、血”那样的精品。

这比直说更通俗、形象,又幽默、风趣。

借代就是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这个人或事物有密切相关的东西来代替。

一般以特征代本体,或以具体代抽象,或以部分代整体等等。

例如:但在我是乐土:因为我在这里不但能得到优待,又可以免念“秩秩斯干幽幽南山”了。

(鲁迅《社戏》)在这句话里,用“秩秩斯干幽幽南山”代指难读的书。

此外,在一些诗词、成语中也常常会见到借代的身影。

例如: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本体是“富贵之家”,借体是“朱门”两者的关系是“整体与局部的关系”。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本体是“帆船”,借体是“孤帆”,两者的关系是“整体与局部的关系”。

化干戈为玉帛。

本体是“战争”,借体是“干戈”,两者的关系是“抽象与具体的关系”。

二、区分借喻与借代为什么借喻与借代难以区分呢?借喻:本体和比喻词都不出现,直接把喻体用在本体应该出现的地方。

借代:不直接把所要说的事物名称说出来,而用跟它有关系的另一种事物名称代替它。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1.专题精讲教案与反思牛老师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1.专题精讲教案与反思牛老师
误区警示
1、与假借字的区别
有人常把通假字与六书中的“假借字”相混。严格来说,通假字是指本有其字的替代,例如上述例子中,本来已有“慧”字,但却以“惠”字临时替代。而六书的的假借字则是本无其字,因为要创制新字较麻烦或为免使字数大量增加,而采用同音或近音字表达那种意思,例如“自”字本义是鼻子,因同音关系,借来表示“自己”之意,这是六书中的假借。
2、“同”和“通”的区别
“同”是指古代的很多异体字。比如孔乙己曾经说过的茴香豆茴字的四种写法,这四种写法之间就可以说A同B。“通”一般是指狭义的通假字。它们是有一定的区别的。
“通”:表示通假字,是指“写错或印错的字”通“作者本来要写的字”。
“同”:一是表示古字,即“文中的古体字”等同于“现代汉语中的某字”。 二是表示异体字。即同音同义不同形的字。
命题规律:
通假字在考试中所占分值一般为2—3分,为基础考点之一。常见题类有注音、释义、选择等,答题难度较小。
备考策略:
①在平时阅读中加强积累;②通假字和本字读音不同的,要按本字读音。如:“诲女知之乎”中的“女”通“汝”,读rǔ;③通假字的字义按本字理解。如:“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中的“知”通“智”,智慧,聪明。
【素材积累】
阿达尔切夫说过:“生活如同根燃烧的火柴,当你四处巡视以确定自己的位置时,它已经燃完了。”有选择旧会有错误,有错误旧会有遗恨,但即使第一步错了,只要及时地发现并纠正,未必步步都错下去。峰回路转,柳暗花明,路断尘埃的时候,自己给自己一双翅膀;厄运突降的时候,自己给自己一个微笑;雨雪连绵的时候自己给自己一份责任和想。天下路都是相连的,沿着心中的路坚定地走下去,同样能抵达你想要去的地方。
2、通假字的成因
古人造出一个字,表达一个意思,可是该用哪个字表示哪个意思还在形成过程中,没有一定规律,既可以使用这个字表示某个意思,又可以使用另外一个声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表示那个意思。时代越后的文章,通假字越多。古人在做记录时,一时想不出本字而用了别字代替,清代的赵翼在《陔余丛考》一书中指出:“字之音同而异义者,俗儒不知,辄误写用,世所谓别字也。”第一个人这样写固然是前面所说的写了白字,但后人都这样效仿以后,便成了合法的“通假”字了秦始皇焚书坑儒之后,古书几乎都被烧光,到汉代,相当部分书籍都是凭一些读书人的背诵、记忆重新写出来,“著之竹帛”。由于当时背诵者只记住个读音,未记住其字形,书写者往往会因方言的差异或其文化程度的影响导致记录时将同一个字记录成不同的形体。

如何区分借喻和借代

如何区分借喻和借代

如何区分借喻和借代借喻和借代都是隐去本体,只出现客体(喻体或借体)的辞格,因而容易混淆,尤其是中学生,很难将两者区别开来。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如何区分借喻和借代,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学习!如何区分借喻和借代首先看本体和客体之间是否有相似性,没有相似性的肯定不是借喻。

如旌旗十万斩阎罗南国烽烟正十年中旌旗烽烟到底是借喻还是借代用法呢?先了解这两个词的含义。

旌旗:旗帜的通称,这里指部队。

烽烟:古代边境有敌人入侵时在高台上点燃起来作报警用的火,后泛指战火或战争。

大家想想,旌旗和军队,烽烟和战争之间没有任何相似性,因此可以判断这两词的用法不是借喻。

借代的本体和客体之间有相关性,借代用法就是借用和本体相关的事物来代指这个本体。

古代军队在行军和作战时都举着自己特有的旗帜,旗帜既用来区分敌我,又用来指明军队前进的方向。

因此可以用旌旗来代指军队。

旌旗十万即十万旌旗。

旌旗不能发出斩的动作,能发出斩的动作的肯定是人,所以十万旌旗指十万军队。

同理,古代一遇敌人侵犯,边境就燃狼烟报警,所以烽烟狼烟俨然成了战争的代名词。

南国烽烟正十年就是南国战争正十年。

所以,把握住借喻的本体和客体之间具有相似性、借代的本体和客体之间具有相关性这一特点,就能将二者区分开。

其次看能否转换成明喻,能转换成明喻的是借喻,不能转换成明喻的肯定不是借喻。

如敌人像狗一样夹着尾巴逃跑了运用的是明喻,换成借喻就是这条狗夹着尾巴逃跑了。

在上面两句中,本体是敌人,喻体是狗,喻词是像。

由明喻到借喻,只是省略了本体和喻词。

因此所有借喻只要增加本体和喻词都可以转换成明喻。

旌旗十万斩阎罗一句假设是借喻用法,旌旗是喻体,军队是本体,转换成明喻就成了军队像十万旌旗一样斩掉了阎罗,显然不成句子。

同理,假设南国烽烟正十年运用的是借喻手法,那么烽烟是喻体,战争是本体,转换成明喻就成了南国的战争像烽烟一样整整十年,显然不成句子。

因此可以断定以上两句不是借喻用法。

辨析辞格借喻与借代

辨析辞格借喻与借代

辨析辞格借喻与借代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增订五版)教材:“借喻不出现本体,或不在本句出现,而是借用喻体直接代替本体”,“不直接说某人或某事物的名称,借用同它密切相关的名称去代替,这种辞格叫借代,也叫‘换名’”。

被代替的事物称为“本体”,用来代替的事物叫“借体”。

可见,无论是借喻,还是借代,本体事物都不出现,而是借用另一事物代替本体事物,这是两种修辞格相似的地方,也是容易混淆的原因,由此借喻和借代之间便存在一个划界问题。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辨析:一、两种辞格构成的客观基础不同这是两者最本质的区别。

构成借喻的客观基础是喻体和本体之间的相似性,即本体和喻体是本质不同的两种事物,但两种事物之间存在着相似点。

构成借代的客观基础是借体和本体之间的相关性,即用来作为借代的事物和本体事物之间并无相似点,只是存在着某种客观的不可分离的联系,例如:①看吧,狂风紧紧抱起一层层巨浪,恶狠狠地将它们甩到悬崖上,把这些大块的翡翠摔成尘雾和碎末。

(高尔基《海燕》)②在血雨腥风里,毛竹青了又黄,黄了又青。

(袁鹰《井冈翠竹》)例①中的“翡翠”的本体是“海浪”,喻体与本体之间在“翠绿”这一颜色上相似,所以作者直接用翡翠代替海浪,因此,这是借喻。

借喻的喻体和本体是靠“相似点”结合的“想象的虚拟”关系,与本体无实在的联系。

而借代的借体与本体之间则是相关关系,是“不可分离”的“现实的实际”关系,借体与本体之间有实在的联系。

如例②中的“血雨腥风”指代敌人的屠杀,因为杀人要流血,血有腥味,所以,“血雨腥风”与屠杀有相关性。

这是借代。

由此可以看出,借喻和借代的构成基础不同。

借喻的构成基础是本体与喻体之间的相似性,即要求喻体与本体某方面相似;借代的构成基础是本体与借体之间的相关性,即要求借体跟本体有某种关系。

二者区别关键在于相似还是相关,虽然“相似”也是一种“相关”,但“相关”并不都是“相似”。

比如“枪”和“军队”有密切关系,因此可以借“枪”代替“军队”,构成借代,但“枪”和“军队”并没有相似点,所以不能构成借喻。

如何区分借代和借喻

如何区分借代和借喻

如何区分借代和借喻借代和借喻是修辞手法中常见的两种,用于增强表达的力度和形象感。

虽然在表达上具有相似之处,但在使用方法和含义上存在区别。

下面将详细介绍借代和借喻的定义、区别和例子,并提供一些判断和运用这两种修辞手法的指导。

首先,借代指的是用一个与所要表达的事物相关联的词语、句子或形象来取代该事物的说法。

通常,借代表达的是一种间接的、隐晦的说法,通过间接地指代来表达被指代事物的特点、特征或情感。

借代常用于文学作品中,能够使文本更富有诗意、情感和神秘感。

借代的使用可以使文章更为曲折、迷离,增加读者的阅读乐趣。

例如在李白的《静夜思》中,“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里的“明月”作为借代手法,代指夜空中的月亮,但由于是用“床前明月光”的说法来间接指代夜空中的月亮,使诗句更具诗意和神秘感。

与此相比,借喻是运用一种事物或概念来比拟表达另一种事物。

借喻的目的在于通过对比和象征性的比喻,使得表达更加生动、形象,并增加读者的体验感。

该修辞手法常用于描写、说明和比较中,可以被广泛应用于日常的交流和写作中。

借喻的使用可以使得表达更贴切、生动。

例如,我们常用“狮子般勇敢”来形容一个人非常勇敢,此处的“狮子”即为借喻,用来比喻人的勇敢性格,增加了描述的形象感。

在区分借代和借喻时,最关键的区别是指代关系的直接性和间接性。

借代通常是通过间接的方式来表示所要表达的事物,通过其他事物或词语来间接指代,它是一种词义上的替换。

而借喻则是通过比喻的方式,将一个事物或概念直接拿来比喻另一个事物,是一种形象上的比拟。

此外,借代多用于文学作品,语言更加曲折、含蓄,适用于诗歌和叙事等文学形式。

而借喻更常用于日常的交流和写作中,可以非常贴近生活,并且更加直观形象。

在实际运用时,我们可以根据具体的表达目的和语境来选择借代还是借喻。

借代适用于那些需要引起读者联想、开启想象力,并且增加诗意和神秘感的场景。

而借喻适用于需要生动形象地比喻、直接表达特点和情感的情况,可以更好地引起读者共鸣。

借喻与借代有哪些主要的区别

借喻与借代有哪些主要的区别

借喻与借代有哪些主要的区别借喻由于只有喻体出现,所以能产生更加深厚、含蓄的表达效果,同时也使语言更加简洁。

以下是由店铺整理的借喻的内容,希望大家喜欢!借喻的介绍借喻是比喻的一种。

是以喻体来代替本体,本体和喻词都不出现,直接把甲(本体)说成乙(喻体)。

借喻由于只有喻体出现,所以能产生更加深厚、含蓄的表达效果,同时也使语言更加简洁。

如“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我也说不出话。

”(鲁迅《故乡》)以“厚障壁”来比喻“我”和闰土之间形成的感情距离。

再如:“这轮晓日从我们民族历史的地平线上一跃而出,闪射着万道红光,照临到这个世界上。

”(杨朔《泰山极顶》)用“这轮晓日”来比喻“伟大的社会主义祖国”。

这两个例句中,本体和比喻词都隐去了,所以宋代陈骙在《文则》中称这类形式为“隐喻”,应当注意不要与现在所说的隐喻(即暗喻)相混淆。

借喻是比喻中的高级形式,运用它时要求本体与喻体的关系十分密切,所以在特定的语境中,由喻体就可以直接领会到本体。

如:“欲悲闻鬼叫,我哭豺狼笑,洒泪祭雄杰,扬眉剑出鞘”,读者可以立即领会“鬼”、“豺狼”之所指。

借喻的例句①看吧,狂风紧紧抱起一层层巨浪,恶狠狠地将它们甩到悬崖上,把这些大块的翡翠摔成尘雾和碎末。

(高尔基《海燕》)②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我再也说不出话。

(鲁迅《故乡》)③最可恨那些毒蛇猛兽,吃尽了我们的血肉。

一旦把它们消灭干净,鲜红的太阳照遍全球。

(欧仁·鲍狄埃《国际歌》)唐朝诗人李贺赞美端砚的诗句有“端州石工巧如神,踏天磨刀割紫云”,就是直接用“紫云”喻美丽的端砚石料借喻与借代区别⒈ 借喻是比喻的一种,本体和喻体各代表的必须是两种本质不同的事物,否则不能构成比喻如:①我们应当禁绝一切空话,但是主要的和首要的任务是把那些又长又臭的懒婆娘的裹脚,赶快扔到垃圾桶里去。

(毛泽东《反对党八股》);②他擦过的玻璃,就像没有玻璃那样亮。

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春》中明喻、借喻、暗喻的区别

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春》中明喻、借喻、暗喻的区别

教师姓名×××单位名称×××填写时间×××学科语文年级/册七年级教材版本部编版课题名称《春》明喻、借喻、暗喻的区别难点名称深入学习比喻修辞手法。

难点分析从知识角度分析为什么难比喻修辞就是用具体、浅显的、我们熟悉的事物去说明或者描写我们不熟悉的、抽象的、深奥的、陌生的事物。

比喻修辞的种类有很多,程式比较固定,但运用千变万化。

从学生角度分析为什么难七年级学生对比喻句的判断不是很清晰,比喻手法可能很容易懂,但是运用起来却不容易。

尤其是明喻、借喻、暗喻的区分,没有详细的指导,学生在运用中容易混淆。

难点教学方法1.通过对比法让学生理解明喻、借喻、暗喻的区别;2.在文中描绘的春日图景中,感受大自然的蓬勃生机。

3.揣摩和品析优美的语言和精妙的写法,深入学习比喻修辞手法。

教学环节教学过程导入一、同学们,春天令人神往,春天充满生机,春天如诗情如画意,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美丽的春光中,让我们的心灵幻化出一派充满诗情画意的美好景象。

可记得孟浩然的《春晓》(放音乐,看投影,生背诗文);可记得杜甫的《春夜喜雨》(接着听音乐、看投影,背诗文)。

在多少作家的笔下曾这样深情地描绘过春天,今天让我们再读一篇描画春天的优美的散文《春》。

知识讲解(难点突破)精读课文,深入感悟,理解文中比喻句的用法1、“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入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用了“比喻”、“排比”和“拟人”修辞格。

作者将连绵春雨比作牛毛、花针、细丝,这三个比喻连用构成了排比。

接着,用一个“织”字,将春雨人格化,也将春雨描绘得异常的湿润。

“树叶子却绿得发亮,小草也青得逼你的眼”是宽式的(非严格意义的)“对偶”。

作者通过这种修辞手法,加深了春景图中树叶的“绿”和小草的“青”,使整幅图更加浓墨重彩。

图中所描绘的树、草及其它植物,都呈现出一派生机和活力。

2、“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

借代和借喻的区别

借代和借喻的区别

借代和借喻的区别
魏金芳
【期刊名称】《读写算(教研版)》
【年(卷),期】2012(002)010
【摘要】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借喻和借代两种修辞很难分辨,容易混淆.为正确使用这两种修辞,我从定义、形式和用法上进行区分,并举例辨别.
【总页数】1页(P81)
【作者】魏金芳
【作者单位】甘肃迭部县初级中学甘肃迭部 7474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32
【相关文献】
1.从"圆规"杨二嫂谈起--浅析借代和借喻的区别
2.谈谈借代和借喻的区别——由“圆规”说起
3.古汉语比喻特殊句式——兼论借喻与借代、比喻与比喻义的区别
4.辞格特征与辞格辨识——谈借喻和借代、移就和比拟的区别
5.关于借喻与借代的区别问题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如何区分借喻和借代

如何区分借喻和借代

如何区分借喻和借代在修辞学习中,经常会遇到两种修辞因为存在某种相似性而产生“真假美猴王”的困惑,比如比喻和拟物,借喻和借代等。

一、借喻和借代的共同点借喻和借代,都有一个“借”字,就是说本体不出现,而是借用与之相联系的另一个对象填补本体的缺位。

先来看两个例子:例1:看吧,狂风紧紧抱起一层层巨浪,恶狠狠地把它们甩到悬崖上,把这些大块的翡翠摔成尘雾和碎末。

(高尔基《海燕》)例2: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李白《望天门山》)例1描写的是碧绿色的海浪,海浪不出现,而用“翡翠”来指海浪了;而例2描写的舟船从日边驶来的情景,不说舟船,而用“帆”来指代。

二、相似性和相关性继续研究例1和例2,我们来比较下面两组对象之间不同的联系:例1:海浪——翡翠例2:舟船——帆例1中的“海浪”与“翡翠”是完全不同的两种事物,但是二者之间有相似性,属于借喻。

而例2中的“舟船”和“帆”并非完全不同的两种事物,帆是舟船的一部分,二者存在着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属于借代。

结论:①借喻具有“相似性”,而借代具有“相关性”。

②相似,还是相关,是区别借喻与借代的一条准则。

三、百试不爽的“明喻还原法”大家都知道,比喻分为明喻、暗喻和借喻,其中明喻是基本形式,也就是说暗喻和借喻都是可以还原为明喻的。

比如:①暗喻:亲情是温暖的太阳。

→明喻:亲情像温暖的太阳。

②借喻:夜空中银盘高悬。

→明喻:夜空中银盘似的月亮高悬。

我们把例1和例2试着还原成明喻:例1:看吧,狂风紧紧抱起一层层巨浪,恶狠狠地把它们甩到悬崖上,把这些大块的像翡翠一样的海浪摔成尘雾和碎末。

例2:两岸青山相对出,一只像帆似的孤独小船从日边驶过来。

很显然,例1没问题,例2讲不通。

结论:借喻可以还原为明喻,借代不能还原成明喻。

四、描摹与代指我们学过鲁迅先生的《故乡》,里面一个人物叫杨二嫂,小说中有这样的描写文字:①正像画图仪器里一个细脚伶仃的圆规。

②我也没见过这圆规式的姿势。

③然而圆规很不平,显出鄙夷的神色。

中学语文古诗文中借喻与借代区别指导

中学语文古诗文中借喻与借代区别指导

中学语文古诗文中借喻与借代区别指导区别借喻与借代,主要把握是相似性,还是相关性:原事物与代替它的事物之间,如果具有相似性,就是借喻;具有相关性,就是借代。

借代是用一小部分代整体,例如操场有一群红领巾,红领巾为借代,借喻是比喻的一种,分为明喻暗喻借喻三种。

借喻与借代的区别:1、借喻的本质是“喻”,虽然它的本体和喻词都不出现,但隐含着可比的对象(即本体)。

而借代的本质是“代”,是以事物的某种特征来代指本体,并没有可比对象。

2、借喻因为是“喻”,一般可补进“本体”和“喻词”。

借代则没有可比物,无法这样补进。

3、借喻一般可以对未出现的本体起描写作用。

借代却只能起”代“的作用,其代用的词大多是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不能起描写作用。

借代:不直接说出某人或某事物的名称,而是借与它密切相关的名称去代替。

第一,以事物的特征、属性代替该事物。

如唐白居易《大林寺桃花》:“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其中的“芳菲”即指花的香味,这里指代花。

第二,以部分代全体。

也就是以事物的主要部分代指该事物。

比如,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中“沙鸥翔集,锦鳞游泳”中“鳞”,是鱼的特征,这里代指鱼。

又如,唐代诗人刘禹锡的《酬乐天锡州初逢席上见赠》中的诗句:“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其中“帆”是船的一部分,这里代指整个船。

第三,以人物生理特征或标志代人物比如晋陶渊明《桃花源记》:“黄发垂髫,并怡然自得。

”古人认为,老人头发由白转黄是一种长寿的象征。

黄发,这里指代老人。

垂髫,本是儿童的一种发型,这里代指儿童。

又如,诸葛亮《出师表》: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

布衣,古代平民穿的衣服,这里代指平民。

第四,以专用名称代通用名称唐白居易《琵琶行》:“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

”其中“善才”是人名,善弹琵琶,后来就用他的名字泛指琵琶名师。

秋娘是唐代一位歌舞名妓,后来泛指长于歌舞女子。

借喻:是比喻的一种,比较特殊。

不出现本体和比喻词,而是借用喻体直接代替本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题:如何区分借喻与借代
(教学设计方案)
姓名:张秀杰
学科:语文
学校:九江市第三中学
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我是九江三中的张秀杰老师,今天,我给大家带来的课题是《如何区分借喻与借代》。

课题说明:适用对象:初一年级
时长10分钟
课程内容:学习借喻与借代
课程目标:掌握区分借喻与借代
我们知道借喻与借代是两种不同的修辞方法。

那什么是借喻?什么是借代呢?
一、借喻与借代
借喻是比喻中的一种。

它不像明喻那样说“甲像乙”,也不像暗喻那样说“甲是乙”,而是根据两者相似点,直接把甲说成乙,以乙喻甲,不出现本体和比喻词。

例如:
“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我也说不出话。

”(鲁迅《故乡》)在这句话里,用“可悲的厚障壁”比喻作者和润土之间有很深的隔膜。

鲁迅先生说的“我吃的是草,挤出来的是牛奶、血”,直接用“草”来比喻旧社会给予他的是粗劣的物质和精神“食粮”,而贡献给人们的却是像“牛奶、血”那样的精品。

这比直说更通俗、形象,又幽默、风趣。

借代就是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这个人或事物有密切相关的东西来代替。

一般以特征代本体,或以具体代抽象,或以部分代整体等等。

例如:
但在我是乐土:因为我在这里不但能得到优待,又可以免念“秩秩斯干幽幽南山”了。

(鲁迅《社戏》)在这句话里,用“秩秩斯干幽幽南山”代指难读的书。

此外,在一些诗词、成语中也常常会见到借代的身影。

例如: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本体是“富贵之家”,借体是“朱门”两者的关系是“整体与局部的关系”。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本体是“帆船”,借体是“孤帆”,两者的关系是“整体与局部的关系”。

化干戈为玉帛。

本体是“战争”,借体是“干戈”,两者的关系是“抽象与具体的关系”。

二、区分借喻与借代
为什么借喻与借代难以区分呢?
借喻:本体和比喻词都不出现,直接把喻体用在本体应该出现的地方。

借代:不直接把所要说的事物名称说出来,而用跟它有关系的另一种事物名称代替它。

因为两者都不出现本体,喻体与隐藏的本体的关系又是隐藏的,所以难于辨别。

然而,我们该怎样区别借喻与借代呢?
第一种方法,我们可以从定义的角度判定借喻与借代。

我们认为借喻构成的基础是事物的相似性,而且本体与喻体是不同性质的两类事物;而借代构成的基础是事物的相关性,而且借体可以是同类事物,也可以是异类事物。

例句一:
好,你们竟敢到兽穴里来抓老狮子的毛。

“贝多芬”是本体,喻体是“老狮子”,两者是不同性质的两类事物,所以这句是借喻。

例句二:
但在我是乐土:因为我在这里不但能得到优待,又可以免念“秩秩斯干幽幽南山”了。

借体是“秩秩斯干幽幽南山”,本体是“难读的书”,两者的关系是局部与整体的关系,所以这句是借代。

例句三:
当夜幕降临的时候,整个城市都是繁弦急管,都是红灯绿酒。

(张晓风《行道树》)
借体是“繁弦急管红灯绿酒”,本体是“繁华的夜生活”,两者的关系是具体与抽象的关系所以这句是借代。

第二种方法,我们可以用还原法。

借代不能还原成比喻,而借喻可以还原成明喻或暗喻。

例句一:
好,你们竟敢到兽穴里来抓老狮子的毛。

这句是借喻,我们将其还原成明喻:贝多芬像一只老狮子。

我们将其还原成暗喻:贝多芬是一只老狮子。

在这句话里,把借喻改成明喻或暗喻,都是正确的,所以他是一个借喻句。

例句二:
但在我是乐土:因为我在这里不但能得到优待,又可以免念“秩秩斯干幽幽南山”了。

我们把这句话还原成明喻:难读的书像“秩秩斯干幽幽南山”。

这句话从句义上讲是不通的,所以改不成明喻。

我们把这句话还原成暗喻:难读的书是“秩秩斯干幽幽南山”。

而这里的“是”不是喻词,它只是表示一种判断。

例句三:
当夜幕降临的时候,整个城市都是繁弦急管,都是红灯绿酒。

这句是借代,我们将其还原成明喻:都市繁华奢靡的夜生活像繁弦急管,红灯绿酒。

这句话从句义上讲是不通的,所以改不成明喻。

我们将其还原成暗喻:都市繁华奢靡的夜生活是繁弦急管,红灯绿酒。

而这里的“是”不是喻词,它只是表示一种判断。

第三种方法,两者的作用不同。

借喻在句中的作用重在说明或描写,借代在句中的作用重在称代。

例句一:
他和一群红领巾在一起唱歌。

例句二:
她在辛勤培育祖国的花朵。

如上文例子中用“红领巾”代替少先队员,并无比喻之意,其作用只是以少先队员的标志来代替。

而借喻虽然以喻体直接代替本体,但其作用重在比喻。

如同第二句中用“花朵”来比喻少年儿童,主要是为了表现儿童的天真烂漫、活泼可爱。

又譬如鲁迅《故乡》中对“豆腐西施”杨二嫂的描述:
(她)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桾,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

……圆规一面愤愤的回转身,一面絮絮的说,慢慢向外走,顺便将我母亲的一副手套塞在裤腰里,出去了。

此句前一个“圆规”明显是用比喻来描述杨二嫂的形体特征,而后一个“圆规”则直接用它来代替杨二嫂的称呼。

从它们在句中的作用来看,前者以“圆规”
作比,侧重于描写,属比喻;后者以杨二嫂的形体特征来代替本体,属借代。

在一般情况下,根据上述三种方法:从定义的角度,还原法和作用,可以把借喻与借代区分开来。

希望通过这次的讲解,学生们能够解开借喻和借代的谜团。

我所讲的课题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对借喻与借代的概念是模糊的,曾在课堂上根据出现的试题讲解过,但是效果不是很好。

所以,我针对这一情况做了《如何区分借喻与借代》这个专题,希望学生们可以在这样一种教学模式下接受并领会。

自认为这是一堂较为成功的课,究其原因,第一,主要是善于思变,当我们发现问题的时候,要善于解决问题,变换一种方式。

第二,主要是针对性强,给予他们思考的时间,学思结合,这才是我们新理念下的课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