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的童年与青年课堂实录

合集下载

《定风波》课堂实录2完美版

《定风波》课堂实录2完美版

《定风波》课堂实录(师生问好)师:今天我们共同来学习苏轼的作品《定风波》。

对于今天的课,我并不抱乐观的态度,因为我觉得大家可能并不了解苏轼这个人。

(学生似乎并不认同老师的判断。

)师:自认为了解苏轼的同学请举手!(有十几名同学举手。

)师:请大家结合苏轼的作品来谈一谈你对他的认识。

生:苏轼的一生经历了许多磨难,曾经多次被贬。

比如,我们初中学习过的《记承天寺夜游》就是他被贬黄州时的作品。

师:1079年,苏轼被贬黄州,然而,这还只是一个开始,还远不是他坎坷人生的全部。

1094年,苏轼流放岭南;1097年,苏轼被贬谪到海南岛。

有人说:“没有苦难,苏东坡也许只能是一个一流诗人,然而老天要成就苏东坡成为超级诗人,所以悲惨的遭遇总是青睐他。

”生:苏轼是豪放派词人的代表,他在面对人生磨难的时候总能表现出乐观和旷达的态度。

比如,我们前不久学过的词《念奴娇·赤壁怀古》和散文《赤壁赋》。

师:面对困难与挫折表现出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苏东坡不是第一个,也不是最后一个,确是做得最好的一个。

生:苏轼的作品也并非全都是豪放的,有写给亡妻王弗的词《江城子·记梦》就很缠绵,令人感伤。

师:苏轼十九岁那年与王弗结婚,11年后王弗去世了,留下年仅六岁的儿子——苏迈。

王弗很贤淑,苏轼在王弗墓前种了一千棵松树来表达自己对妻子的思念。

在王弗去世十周年时,苏轼调任密州,在一个失意孤寂的夜晚,他在梦中依稀见到了久别的妻子,醒来后写了《江城子·记梦》。

生:苏轼曾经在多个地方作过地方官,他每到一地总能留下很好的口碑。

《江城子·密州出猎》是苏轼在密州任知州时创作的。

密州蝗虫肆虐,天又大旱,苏轼指挥百姓灭蝗,又去为百姓求雨。

师:说得很具体。

苏轼在徐州任职时,黄河决口,苏轼组织当地军民奋力抗洪,全城百姓得以保全性命,皇帝还特地为他颁发了嘉奖令。

生:苏轼和他的弟弟苏辙、父亲苏洵并称“三苏”,都是杰出的文学家。

苏轼的作品中有不少表达他和弟弟苏辙之间深厚情谊的作品,比如《水调歌头》。

苏的童年与青年教案

苏的童年与青年教案

《苏东坡的童年与青年》自主阅读·教学设计泸县五中李旭教材分析The Gay Genius: The Life and Times of Su Tung po,《苏东坡传》,林语堂先生最得意的作品,中国现代长篇传记开标立范之作。

以前,所读传记文字,都是短篇,如《史记》的《刺客列传》、《廉颇蔺相如列传》,最长的也不过《项羽本纪》。

唐代传奇如《虬髯客传》、《长恨歌传》则是小说,距离真正史实太远。

一位吾国吾民始终在心的国学大师,一位大江东去浪淘不尽的豪情诗人,相似的心灵是灵魂的转世,看东坡光风霁月,渡危抓机,从容应对,听林语东坡,显中国智慧。

全书共28章,全用英语写成。

书中讲述苏东坡是一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造酒试验家、一个工程师、一个憎恨清教徒主义的人、一位瑜伽修行者佛教徒、巨儒政治家、一个皇帝的秘书、酒仙、厚道的法官、一位在政治上专唱反调的人。

一个月夜徘徊者、一个诗人、一个小丑。

但是这还不足以道出苏东坡的全部……苏东坡比中国其他的诗人更具有多面性天才的丰富感、变化感和幽默感,智能优异,心灵却像天真的小孩。

本课节选自书中的第三章。

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通过《苏东坡的童年与青年》的阅读,了解苏轼童年和青年时代的事迹,体会这些事迹对他后来的多姿多彩人格魅力形成所起到的重大作用。

2.自主阅读,探究教材所选文本,体会传记文学是如何化用素材,再现历史,重现形象的。

过程与方法:1.学习并体会传记的写作特点:史述与点评的紧密结合,学习理解本课抓住传主一生重要事件进行评述的写作方式。

2.能够抓住典型事例的方法,分析苏轼人格魅力形成的基础。

3.使用讨论法,合作探究法进行本文的自主、合作式学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了解一代文坛巨人苏轼欢乐幸福的童年求学时光,以及他从小天资聪慧,勤奋好学的事迹。

引导学生感悟一个人如何面对成功与失败,面对正义与邪恶,是否能够面对坦然面对挫折,这一切和童年、青年时代的成长经历是密不可分的。

水调歌头课堂实录

水调歌头课堂实录

水调歌头课堂实录水调歌头课堂实录课堂实录,顾名思义,就是在上课时对于课堂情况进行实时录制。

不同于微课需要讲求制作精致,课堂实录更加讲究真实性,旨在展现上课时的真实情况,同时录制时间较长,一般为一课时40~45分钟或者是连续两课时的内容。

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水调歌头课堂实录,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水调歌头课堂实录篇1课前准备:(1)学生课前收集苏轼资料和这首词的写作背景。

(2)学生充分预习。

教学过程:师:同学们,你们还记得那首童谣吗?——弯弯的月儿,小小的船——生在提示下背童谣:小小的船儿两头尖,我在小小的船里坐,只看见闪闪的星星蓝蓝的天。

月儿就是我们挂在天上的梦。

望着洁白的月儿,我们都会忍不住想倾吐心事,看着美丽的中秋圆月,我们都想为远方的亲人捎去美好的祝愿。

千年以前,大文豪苏轼也在中秋明月下对酒当歌,写下了千古传诵的咏月名篇。

今天,就让我们走近苏轼,走进他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出示课题、作者,学习目标)生:齐声读学习目标师:要准确把握文章的内容,就得知人论世,也就是要了解作者,关注写作背景。

下面就请同学们谈谈你知道的苏轼,说说这首词的写作背景。

生:交流课前查阅的资料。

师:(出示幻灯片,总结)苏轼,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人。

他一生经历坎坷,仕途几经沉浮。

他具有多方面的艺术才能。

在文学上开创了一个新局面,成为后来豪迈词派的开创者写作背景:苏轼被贬密州后,和唯一的亲人苏辙(即子由)已经七年没有团聚了。

苏轼兄弟感情很深。

苏辙当时在济南,相隔千里。

时值中秋之夜,诗人把酒问月,浮想联翩,感慨万千,酒酣兴浓之际,挥笔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的咏月词。

生:齐读投影内容。

师:俗话说得好“读书百遍,其意自现”,古诗文更是如此下面就让我们苏轼带给我们的明月青辉的世界。

请大家自由朗读。

生自由朗读,师个别指点。

师:哪位同学愿意给大家朗诵这首词?生踊跃举手,师指名朗诵。

生点评,指出优点和不足。

一代奇才苏东坡课录

一代奇才苏东坡课录
品味苏轼多灾多难的政治生涯和杰出璨然的文学成就
利用多媒体播放古曲《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声情并茂,有利于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咀嚼诗词英华。
环节三
苏轼旷达乐观,宠辱不惊的处世情怀。
苏东坡在逆境中的坚守(儒家思想)和对名利的漠视(佛家)。
分组准备“我心中的东坡居士”的感言
播放大型电视连续剧《苏东坡》片段,感受苏轼的别样人生。
他长于散文创作,《前赤壁赋》、《后赤壁赋》等名篇佳作脍炙人口,体现了中国文人的忧患意识和人文精神。他的诗,把现实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风格巧妙结合起来,多姿多彩,美轮美奂,代表了宋诗最高水平。他的词,清新豪健,题材广阔,挥洒自如,气势磅礴,开创了豪放词风。他的书法、绘画,也都达到了很高水平。除此之外,在哲学、茶道、烹饪、养生、园林艺术方面,他都有独到的造诣。
近代国学大师王国维推崇苏轼:“三代以下诗人,无过屈子、渊明、子美、子瞻者。此四子者,若无文学之天才,其人格亦自足千古。故无高尚伟大之人格,而有高尚伟大之文章者,殆未有之也。”他将屈原、陶渊明、杜甫、苏轼列为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诗人,并且将他们的思想、人品、学问、才华、待人接物、立身行事,看成浑然一个整体,是有一定道理的。更足称道者,作为一个封建时代的文人,苏轼身上,既无头巾气,无山林隐逸气,亦无以富贵骄人气,无忠臣孝子气,无大作家架子气;既无大臣杜门思过之态,亦无谪宦战战兢兢之态。他与你我同在,同悲同喜,丝毫也不刻板,浑是率然纯真的真性情,真品格。
如果再上一次,你将进行哪些改进?
我将会先放音乐创设情境后导入,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和探究欲望。附:来自评价苏

国,也许等待了一千年,又一千年
他的出现,是偶然也是必然;他的才华,是凡人而又超凡;他的思想,出于瞬间而又影响深远;他的性格,既洒脱而又有常人的一面。

《定风波》课堂实录

《定风波》课堂实录

《定风波》课堂实录《定风波》课堂实录【课程分析】苏轼一生经历坎坷。

二十岁中进士,之后仕途多舛,走过了一条曲折艰险的人生道路。

苏轼真的是历尽苦难,完成自我的一个诗人,他屡遭贬谪与磨难,一生走过一条极其曲折艰险的人生道路,但他从未消沉绝望过,而是在历尽苦难中完成自我,实现了一种真正的超脱。

任何挫折、不幸都不能在精神上击垮他,战胜他。

在坎坷的境遇中,苏轼就是苏轼,他摆脱了精神上的苦闷与压抑,在事业上终于成就一番作为。

他所到之处,都积极为民众办实事,处处留有“政声”。

在杭州疏浚西湖,修建苏堤;在海南他又建医院、学校等。

在文明创作上,他的最优秀诗篇都是在贬谪中写就的。

苏轼的词是宋词发展的一座里程碑。

这个旷世奇才,完全成就了一派豪放天然、飘逸豁达的词风,对人生的富泰穷通充满了谅解,表现出一种“成固欣然,败亦同样有所作为”的胸怀,这应当是人生境界的一个新的拓展。

我们走近苏轼,不仅要欣赏他的豪放词风,更要学习他在困难坎坷面前的豁达的心胸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定风波》这首词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此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谪黄州已近三年。

在这遭受严重政治迫害后的几年里,苏轼内心当然有忿懑和痛苦的一面,但他却始终能以超人的旷达心态泰然处之。

这首《定风波》就表现了苏轼境,向学生渗透互相合作的意识,让他们懂得在学习上只有互相帮助,合作交流,才能共同进步。

探究式学习注重把探究成功的知识运用到解决问题的实践中去。

因此,在课堂中要始终贯穿着“观察-思维-迁移”三个层次要素的依次展现,真正地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为此,在教学中,我运用探究式学习方式,按照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与精神,本着“自主、探究、合作”的基本理念,设计了以“整体感悟、鉴赏探讨、拓展运用”三个认知层次为线索的学习形式,创设教学情境,始终营造一种支持学生学习的宽容、轻快、积极的心理氛围;用带有感情反复的“诵读”触发学生的体验,整体感悟词作意境;然后从学生自己感受到的抒情主人公形象入手,结合文本,诱导学生学会抓住句由表及里的感受词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感悟词人独特的人格魅力,让学生在不断深入的思考中,获得知识和精神的双重财富。

《苏东坡的童年与青年》课堂实录(高一选修课堂实录)

《苏东坡的童年与青年》课堂实录(高一选修课堂实录)

师:(多媒体展示有关苏轼的文字资料)同学们,请齐读这些文字资料。

生:齐读资料。

师:这些成就都是一个人取得的,你们佩服他吗?生:佩服。

师:老师也非常佩服这个人,我写了一首词来概括他的累累硕果。

(师范读词作)这些资料中的神秘人物,你们知道他是谁吗?生:苏轼。

师:对,他就是苏轼,苏轼可谓是中国文学史上光华耀眼的巨星,这样一个传奇的人物又有着怎样的人生轨迹呢?今天我们就走进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的童年与青年》,来一探究竟。

生:(打开教材)师:这篇文章从体裁上来看,是一篇……生:传记。

师:传记是记录生平事迹的文学。

所以,林语堂先生在这篇文章中记录了苏轼的很多事迹。

课前同学们都预习了这篇课文,下面,就请同学浏览全文,筛选信息,找出苏轼童年与青年中经历的事件。

生:(浏览课文,筛选信息。

)师:哪位同学来说说,你找到的事件。

生1:我找到了,苏轼的母亲向他讲述《后汉书•范滂传》,苏轼6岁入学,苏轼向老师了解当朝著名学者,苏轼熟背经书,抄写典籍,父亲督导苏轼读背文章。

生2:苏轼经历了家中治筵待客,苏轼与弟弟村中赶集,与堂兄妹掘石做砚,苏轼对堂妹的爱情。

生3:书中还提到母亲教育苏轼不要捕捉鸟儿,父亲要求苏轼坚持质朴的文风,父亲处理家庭矛盾对苏轼的影响,苏轼与弟弟苏辙一起成长。

师:同学们找得都非常准确,也概括得很精要,但是还有一些细微的地方被我们遗漏了,比如苏轼的姐姐遇人不淑,出嫁不久便去世了,苏轼的母亲也因为伤心而离开人世。

生:(对应文章,勾画批注)师:童年与青年经历,不仅仅成为一个人的人生片断,还会影响一个人的成长和人生选择。

同样,苏轼能形成其独特的人格魅力,也与他童年与青年经历的事情有密不可分的关系,下面我们就进行自主阅读,就“苏轼童年与青年的经历对他人格形成的影响”进行讨论。

(展示相关表格)生:分小组讨论。

师:好,我们哪一个小组来展示你们思想碰撞的火花。

生1:我们认为苏轼的母亲教育他不要捕捉鸟儿,他当里听从了母亲的教育,这影响他性格当中有仁爱,友善的一面。

定风波苏轼课堂实录

定风波苏轼课堂实录

定风波苏轼课堂实录生:周瑜。

师:他想到了周瑜这位年少有才而且早早就建立了卓越功勋的年轻将领。

想到自己已经早生华发,但是至今仍然功业未成,有了壮志未酬的感慨,所以他说“人生如梦”。

那么,苏轼留给我们的印象就是一个在那里哀叹、满腹愁情的文人吗?难道这就是豪放派的真正风格或者是豪放派风格的全部吗?我们今天就来学习苏轼的另外一首创作于同一年的词——《定风波》。

师:首先,我把这首词给大家朗诵一遍,一起来感受一下这个作品。

(教师范读,学生鼓掌)谢谢大家的掌声。

我想如果大家对这首词的理解更深入一点,你们会比我读的更棒。

接下来就请大家自由读一读这首词。

思考一个问题:这首词写了一件什么事?读完之后请一位同学来回答。

(学生自由诵读,思考)生1:这首词主要是写苏轼遇雨后的感叹。

师:说得很好,能不能说得更具体一点呢?我提示一下,一件事情应该有时间、地点、经过等等。

生2:大体上的经过就是苏轼与一些人同行,在途中遇雨,和他同行的人都觉得很狼狈,只有他一个人有与众不同的感觉,于是就写下了这首词。

生4:看田。

师:你从哪里得到的答案呢?生4:注释中讲的。

生:养老,安享晚年。

师:对,作者到沙湖看田,准备买田养老,结果在回来的路上碰到了雨。

词作中,哪里写到了雨呢?生:“穿林打叶声”说明下雨了,雨下得挺大。

师:那么何以看出众人皆狼狈,“余独不觉”呢?生:“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吟啸且徐行”。

师:不惧风雨,在风雨中吟诗长啸,何等洒脱啊!这里我们围绕词作前面的序大体上了解了一下这首词的基本内容。

可是,有一个问题,苏轼写这首词,仅仅是因为在半路上遇雨,然后雨过天晴,所以通过词来表现自然界的风雨变化吗?(生:不是)如果不是,那么他到底为什么要写这首词,他要表达什么呢?下面请大家再仔细诵读这首词,把你的疑问找出来,然后再就你的问题和周围的同学交流一下。

我希望大家可以出声朗读。

(生出声自由朗读,然后互相交流、讨论)师:我看大家刚才刚才讨论得很热烈,很多同学不仅提出了一些问题,而且写下了自己的见解,下面我们来交流一下。

《苏轼——人生的况味》定风波课堂教学实录1

《苏轼——人生的况味》定风波课堂教学实录1

《定风波——苏东坡人生况味》群文阅读教学实录师:“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是我们在上一讲中曾经讲到的苏东坡的形象。

除此之外,《念奴娇》中的苏东坡是一个豪迈奔放,满心抱负的儒士;我们也接触到了另外一面,在《卜算子》之中,苏东坡由于其贬谪黄州,内心充满了孤独与迷惘;而在《东坡》之中,此诗则展现了寄情山水,体悟人生的情况。

那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定风波,作为苏东坡的名篇,这首词又会让我们看到一个怎样的黄州苏东坡呢?师:一首词要理解,三分靠我们的讲解,而其他则靠在朗读中的领会。

(打铃声)诵读有三个要素,首先第一就是要读准字音,第二就是读出其结构,第三则是读出其中的一种情感。

大家拿到这首定风波,让我们先来一同齐读定风波,感受它的内容。

(师生朗读全文)师:大家要注意一下啊同行皆狼狈,绝对不能读成同行(háng),同行的意思是什么?生:一同出行的人。

师:好,那么我们字音没有太大的问题。

接下来就要考虑的是如何读出自己的节奏和情感,我给大家两分钟时间,请你们按照自己的理解,为这首诗词打上自己的节奏,那么大家自由朗读了两分钟,待会儿我请同学起来为大家进行一个示范性的读,也让我们一同领会其中的妙处。

好,自由朗读时间开始。

(同学们进行自由朗读)师:我没有听到你们的声音哦,朗读、朗读,一定要大声的读出来。

(两分钟后)师:有没有在结构方面的划分,觉得有困难的同学,没有吧?那么大家现在都对这首诗的节奏有了解了,接下来我们请一位同学来给我们进行朗读。

听一听他有没有读出自己的理解。

文同学请为大家示范。

(同学起来朗读全文,全班听完后鼓掌)师:文同学读出了其中的味道。

特别是这一句,啊你们注意到他读的时候怎么读没有,“何妨吟啸且徐行”,“徐行”怎么读的?生:慢慢的的读出来。

师:为什么要慢慢读出来?其中隐含着作者什么样的感情?生:舒缓。

师:对,也像作者这样一种舒缓舒适,他的一个细节——从容潇洒,毫不急躁,所以其中有一种升调。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赤壁赋》课堂实录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赤壁赋》课堂实录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赤壁赋》课堂实录师:上课,同学们好!很高兴和我们高一(18)班的同学一起学习苏轼的《赤壁赋》。

苏轼,我们不陌生,初中就学过他的不少作品。

有一篇文章,不知同学们还有没有印象,我来考考大家(教师背诵):“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学生跟着背,声音越来越大。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师:很好!这篇文章叫《记承天寺夜游》,在哪里写的?生(齐):黄州。

师:这篇文章写于元丰六年。

那一年的秋天和冬天,苏轼游览了黄冈赤壁,分别写了《赤壁赋》和《后赤壁赋》。

这是苏轼作品中最精华的文章。

哪个同学能告诉我,苏轼为什么去了黄州?生(齐):被贬。

师:为什么被贬?生(纷纷):因为乌台诗案被贬黄州。

师:大家能不能说说乌台诗案是怎么回事?生1:不知道。

生2:有官员从他的诗中找出句子说讽刺变法,于是皇帝把他贬官。

师:乌台,就是御史台。

有人诬陷他,说他诗中有反对朝廷新政的文字,于是把他投入大牢。

东坡在狱中生活了130天,这对他的身心、对他的人格造成了巨大的折磨和摧残。

后来方方面面的人出面营救,最终他被放出来,可是被贬黄州,并开始了不断被流放的坎坷的人生际遇。

苏轼去世前两个月左右,在常州,有这么一首诗,题自己的自画像(投影):“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儋(dān)州在哪里呢?海南岛。

惠州在哪里呢?广东。

苏轼不断被贬,先被贬到黄州,后被贬到更远的惠州,最后被贬到更遥远的海南岛儋州。

苏轼满身伤痕,历经坎坷,他要给自己一个快乐地活下去的理由,他不断地思考,到黄州之后,他的思想开始成熟了,仿佛一道天光,划过这荒瘠的大地。

中国文学史上这篇最著名的文章出现了。

昨天和同学们见面的时候,有同学问我《赤壁赋》中的“赋”是什么?“赋”是一种文体,一种介于诗和散文之间的文体。

赤壁怀古 苏轼-苏轼赤壁怀古课堂实录

赤壁怀古 苏轼-苏轼赤壁怀古课堂实录

赤壁怀古苏轼|苏轼赤壁怀古课堂实录苏轼作为豪放派代表词人,苏轼在写作上有什么特色?怎样理解《念奴娇赤壁怀古》的艺术特色?为大家共享了赤壁怀古的课堂实录,欢迎大家参考!师:友爱的同学们,我们开头上课了。

民间流传着一句话,“吾上可以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卑田院乞儿”就是指民间那些讨饭的小孩儿。

这是我国闻名的大词人苏轼对他的弟弟苏辙说的。

苏轼一开口就豪气冲天啦!我们今日就来观赏这位名震天下的大词人的代表词作《念奴娇赤壁怀古》。

我们先来检查一下预习。

请一位同学把这首词读一遍。

哪位同学先来读一下?从这位同学开头,请。

生:读。

(读得很有激情。

)师:好,请就座。

我请一位同学来点评一下这位同学的朗读,从字词到读的感情。

请你来点评一下。

生:在字词方面读得是比较清晰的。

从读的方面来说,是能够抒发在词中所抒发的豪气的。

师:精确性呢?生:精确性挺高的。

最终一个字“还”hái应当读成“还”huán。

师:“一尊”后面那个字怎么读啊?(面对同学们)生师:“还”hái酹江月”。

师:非常好,请就座。

读得很有感情,第一次能如此读,特别不错。

我们再看看词的题目“念奴娇赤壁怀古”,请一位同学解释一下。

哪位同学来解释一下?能不能主动一点?生:(主动的,听闻我要上公开课,提前预备得比较充分。

书上写得密密麻麻)念奴是唐天宝年间的歌女,她的演唱调高动听。

传奇唐玄宗特别喜爱她的演唱。

这首词是为了纪念她而创作的。

师:恩,非常好。

那“赤壁怀古”呢?生:“赤壁怀古”是借赤壁来怀念对周瑜的仰慕,抒发自己功业无成的感叹。

师:特别好,请就座。

(旁边的同学)你来补充一下吧?生:“念奴娇”是词牌,“赤壁怀古”,书中指苏轼所游的黄州的赤鼻矶,并非是赤壁的大战处。

师:就这么多啊?生:恩。

师:非常好,请就座。

从这两位同学的回答来看,学界对赤壁的解释还存在争议。

下面我们来完整的瞧一瞧大屏幕上对词牌和题目的一个解释。

(出示幻灯片),请一位同学来读一下,读的时候,能不能请你大声一点?你读吗?好,你来读。

《苏东坡》 第03章童年与青年

《苏东坡》 第03章童年与青年

《苏东坡》第03章童年与青年《苏东坡》第03章童年与青年苏东坡八岁到十岁之间,他父亲晋京赶考。

落第之后,到江淮一带游历,母亲在家管教孩子。

这段期间内,家中发生一件事,宋史苏东坡的传记与苏辙为他母亲写的长篇碑文里,都有记载。

母亲那时正教孩子后汉书。

书上记载后汉时朝政不修,政权落入阉宦之手,当时书生儒士反抗不阴不阳的小人统治。

贪婪,纳贿,勒索,滥捕无辜,是经常有的。

因为地方官都是那些太监豢养的走狗小人,忠贞廉正之士和太学生,竟不惜冒生命之险,上书弹劾奸党。

改革与抗议之声,此起彼落,调查与审讯之事,层出不穷。

当时学者与太学生辈,在朝廷圣旨颁布之下,或遭皮肉之苦,或遭迫害折磨,或遭谋杀丧命。

在这群正人学者之中,有一个勇敢无畏的青年,名叫范滂,而苏询的妻子正教儿子读的就是《范滂传》。

建宁二年,送大诛党人,诏下急捕滂等。

督邮吴导至县,抱诏书,闻传舍伏床而泣。

滂闻之,日:“必为我也。

”即自诣狱。

县令郭揖大惊,出解印缓,弓怖俱亡,日:“天下大矣,子何为在此?”滂日:“滂死则祸塞,何敢以罪累君,又令老母流离乎!”其母就与之诀。

滂由母日:“仲博孝敬,足以供养,滂从龙舒君归黄泉,存亡各得其所。

惟大人割不可忍之恩,勿增感戚!”母日:“汝今得与李、杜齐名,死亦何恨!既有令名,复求寿考,可兼得乎?”滂跪受教,再拜而辞。

顾谓其子日:“吾欲使汝为恶,则恶不可为;使汝为善,则我不为恶。

”行路闻之,莫不流涕。

时年三十三。

小东坡抬头望了望母亲,问道:“妈,我长大之后若做范滂这样人,您愿不愿意?”母亲回答道:“你若能做范滂,难道我不能做范滂的母亲吗?”东坡六岁入学。

这个私塾不算小,有学童一百多人,只有一个老师,是个道士。

苏东坡那副绝顶聪明的幼小头脑,很快就显露出来,在那么多的学童之中,苏东坡和另外一个学生是最受老师夸奖的。

那个学生是陈太初,后来也考中科举,但是出家做了道士,一心想求道成仙去了。

陈大初在晚年时,一直准备白昼飞升。

一天,他去拜访一个朋友。

《一代旷世奇才苏东坡》课堂实录

《一代旷世奇才苏东坡》课堂实录

《一代旷世奇才苏东坡》课堂实录
宋晓云
【期刊名称】《网络科技时代》
【年(卷),期】2007(000)011
【摘要】时隔九百余年,唱“大江东去”的苏东坡对于我们来说,仍然有巨大的
认识价值和美学价值。

这是因为他对人生有独特的领悟,其作品又具有永恒的魅力。

本课内容以《一代旷世奇才苏东坡》为题,让学生了解苏东坡的生平事迹与传奇经历,并在此基础上鉴赏其诗歌。

【总页数】1页(P105)
【作者】宋晓云
【作者单位】河北省迁安市成教中心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6.2
【相关文献】
1.走进《苏东坡传》,走近苏东坡 [J], 张晓玲;
2.有一个苏东坡叫\"说不对的苏东坡\"\r——分析现代文学作品中关于苏东坡的三
个例子 [J], 张沛;张心怡
3.苏东坡的文人风骨——刘克宁问墨苏东坡 [J], 刘远江
4.苏东坡的文人风骨
——刘克宁问墨苏东坡 [J], 刘远江
5.从苏轼到苏东坡--苏东坡黄州诗文群文学习设计 [J], 童纯洁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苏东坡词二首》课堂实录

《苏东坡词二首》课堂实录

《苏东坡词二首》课堂实录师导入:我们今天要研究的课文没有老师指导,我们要共同探究怎么样去读宋词更便捷,所以我没有安排预习,我们共同研究《苏东坡词二首》,研讨怎么读。

请同学们把书翻到36页。

这两首词同学们可能初步读过,但是没有认真读过,现在给大家一个任务:我们共同探究如果没有老师指导我们怎么读。

大家可以默读,也可以出声读,但是不是齐读,为了课堂气氛,我主张大家放任读。

读的同时思考,第一遍我能读懂哪些,还有哪些不懂;第二遍我结合注释能读懂哪些。

讲究效率,达到效果,要挖掘文本固有的美感,这是语文学习非常重要的两个层面:第一,效率意识;第二,美的意识。

先突出效率,美就像吃饭时吃菜一样伴随效率而来。

先请同学们放任去读第一首词。

(板书)(学生放任读课文,老师察看)师:请同学们稍停,是不是第一遍已经读完?同学们感觉到字词层面有没有问题?有的请举手。

生:是不是多情应笑我早生华(huā)发?师:非常正确。

多情应笑我早生华(huā)发,还有没有?生:一尊还(huán)酹江月,还是还(hái)酹江月?师:huán,古诗中一般读这个音,意思与hái一样,还有没有问题?生:初嫁了还是了(le)?师:初嫁了(liǎo),因为古诗中有平仄的要求。

还有没有?师:可见同学们在读第一遍的时候除了几个字音再没有什么叫不准的地方。

在意思上有什么不懂的?请同学们放任读第二遍,开始。

(生读第二遍)师:好,第二遍同学们已经读完了,为了再给同学们一点延长思考的时间,老师先把词读一遍。

同学们思考字词层面以外文句上的问题。

(师朗读,生鼓掌)师:同学们在文句上是否有问题?生:小乔初嫁了,初,为什么不是出?师:初,当初,开始之意,这个问题涉及本文作者的章法,实际小乔不是刚刚出嫁,已经出嫁多年,中国古代有这样的写作传统,英雄美人相配,显得周郎越发潇洒,还有没有别的问题?师:为了延缓思考时间,请同学朗读,哪位同学愿意?大家可以公推一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东坡的童年与青年》课堂实录
泸县五中李旭
师:(多媒体展示有关苏轼的文字资料)同学们,请齐读这些文字资料。

生:齐读资料。

师:这些成就都是一个人取得的,你们佩服他吗?
生:佩服。

师:老师也非常佩服这个人,我写了一首词来概括他的累累硕果。

(师范读词作)这些资料中的神秘人物,你们知道他是谁吗?
生:苏轼。

师:对,他就是苏轼,苏轼可谓是中国文学史上光华耀眼的巨星,这样一个传奇的人物又有着怎样的人生轨迹呢?今天我们就走进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的童年与青年》,来一探究竟。

生:(打开教材)
师:这篇文章从体裁上来看,是一篇……
生:传记。

师:传记是记录生平事迹的文学。

所以,林语堂先生在这篇文章中记录了苏轼的很多事迹。

课前同学们都预习了这篇课文,下面,就请同学浏览全文,筛选信息,找出苏轼童年与青年中经历的事件。

生:(浏览课文,筛选信息。


师:哪位同学来说说,你找到的事件。

生1:我找到了,苏轼的母亲向他讲述《后汉书·范滂传》,苏轼6岁入学,苏轼向老师了解当朝著名学者,苏轼熟背经书,抄写典籍,父亲督导苏轼读背文章。

生2:苏轼经历了家中治筵待客,苏轼与弟弟村中赶集,与堂兄妹掘石做砚,苏轼对堂妹的爱情。

生3:书中还提到母亲教育苏轼不要捕捉鸟儿,父亲要求苏轼坚持质朴的文风,父亲处理家庭矛盾对苏轼的影响,苏轼与弟弟苏辙一起成长。

师:同学们找得都非常准确,也概括得很精要,但是还有一些细微的地方被我们遗漏了,比如苏轼的姐姐遇人不淑,出嫁不久便去世了,苏轼的母亲也因为伤心而离开人世。

生:(对应文章,勾画批注)
师:童年与青年经历,不仅仅成为一个人的人生片断,还会影响一个人的成长和人生选择。

同样,苏轼能形成其独特的人格魅力,也与他童年与青年经历的事情有密不可分的关系,下面我们就进行自主阅读,就“苏轼童年与青年的经历对他人格形成的影响”进行讨论。

(展示相关表格)
生:分小组讨论。

师:好,我们哪一个小组来展示你们思想碰撞的火花。

生1:我们认为苏轼的母亲教育他不要捕捉鸟儿,他当里听从了母亲的教育,这影响他性格当中有仁爱,友善的一面。

师:的确,这种影响一直延续到他的成年,他为官期间,在杭州修筑了苏堤,在徐州修筑了防洪大提,在泉州引泉水入城供百姓食用,为百姓办了一件又一件好事。

生2:苏轼童年与青年刻苦的学习,抄写经书,背诵典籍的事件为他以后成为一个优秀的诗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师:这个同学的观点,虽然也是在分析苏轼童年与青年经历的事件及其影响,不过并不符合我们的讨论范围,我们应该注意分析对人格形成的影响。

生3:苏轼对堂妹的爱情,影响他形成了重视爱情,珍视爱情的人格。

他的《江城子·记梦》就是他在妻子死后十年悼念亡妻的词作。

师:这个同学回答的非常好,我们给他一些掌声。

(多媒体显示《江城子·记梦》)请同学们齐读这首词。

生:(齐读)。

师:请同学来谈谈读了这首词,你有怎样的感悟?
生1:我觉得这首词非常的悲伤,苏轼在梦里看到自己的妻子,二人默默无言,只有以泪相对。

生2:我觉得苏轼在这首词中表达了一种生死相隔的凄凉,词的首句写到“十年生死两茫茫”,怀想至切,却生死相隔,不得一见。

“茫茫”二字,传达出一种莫可名状的空寂凄清之感。

生3:“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这三句是苏轼发自内心的呐喊。

“年年”,是年复一年,既指已经过去的漫长的十年,亦指未来的无尽的岁月,不仅含有死者对生者的怀念,而且增加了生者对死者的怀念。

“明月夜,短松冈”营造了悲凉肠断的环境氛围,遥隔千里,松冈之下,亡人长眠地底,冷月清光洒满大地,这是一种怎样孤寂凄哀的情景啊!师:这首词被誉为悼亡词千古第一,刚才的几位同学也都谈到了,整首词的情感是悲伤、凄哀的基调,那么我们要怎样才能读出这种感觉呢?下面,就听同学们听朗诵带,体会揣摩情感。

(播放朗诵带)
生:(听朗诵体会揣摩情感。


师:没有情感的诗歌,就是一个没有灵魂的生命,请同学伴随音乐,带着情感再朗诵这首词作。

生:我认为苏轼和他弟弟一起成长的经历,使他成为了一个重情义的人。

师:是的,东坡无时无刻不牵挂着他的兄弟,这种牵挂也促使他创作了很多诗词,据资料显示,苏轼的诗词中以子由为题的就有104首,其中有我们非常熟悉的《水调歌头》。

(多媒体显示词作)请同学们齐读这首词。

生:(齐读词作)
师:人到暮年,追忆童稚,总有些许感慨,苏轼在儋州的夕阳红枫中回忆垂髫,也发现自己的成长中有许多需要感谢的人和事,(多媒体显示)假设你是苏轼,写一段感谢词,献给童年与青年中对苏轼影响深刻的人或事。

生:(写作练习)
师:苏轼们,来读读你的感谢词。

生1: 宦海沉浮,人生起落。

母亲啊,你向我讲授《范滂传》的情景还历历在目,“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慈爱的目光后潜藏着一颗高尚的灵魂,平静的话语带来了心灵深处的震撼。

我深受鼓舞,我以此为铭,在这盏明灯的指引下,走出了属于我的人生道路。

我感激你——伟大的母亲。

生2:那时,我亲历了“仁宗盛治”,贤明的皇帝将宋朝缔造成极享太平的盛世;那时,我听闻了名人贤士,杰出的文人在朝廷上激扬文字;那时,我巧逢了“文风改革”,质朴的文风将靡丽的篇章拒之千里。

孕育我成长的环境,我的成功怎能离开你。

如果没有你,我也许会饱受战乱之灾;如果没有你,我也许会放弃文学;如果没有你,我也许会崇尚“一个挂满珠宝的老妪”。

请允许我,对你,对你道出我的感激。

师:真可谓妙笔生花,同学们都写得不错,老师也写了一段。

(多媒体显示教师作品,并朗诵)
师:同学们,一代文化巨人已经离我们远去了,但他的独特的人格魅力、巨大的艺术财富、脍炙人口的名篇佳句却留了下来,深深的影响着后世。

最后我以吟唱《水调歌头》来纪念这位文化巨人。

(师生同唱《水调歌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