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艺术的公共化与公共化的民间艺术

合集下载

如何在现代社会中平衡传统艺术的创新与传承?

如何在现代社会中平衡传统艺术的创新与传承?

如何在现代社会中平衡传统艺术的创新与传承?一、传统艺术在当代社会的韵律与新生在瞬息万变的现代社会,传统艺术犹如一脉静水流深,以其深厚的历史积淀与民族精髓,屹立于科技洪流之中。

1.1 在当代社会的经纬线上传统艺术扮演着沟通古今、联结东西的纽带角色。

它们不再是历史的尘封记忆,而是鲜活的文化呈现,借由新颖的形式和表达,与现代社会共舞,激发人们对传统文化的敬意与认知。

1.2 面对全球化与现代化的浪潮传统艺术面临着双重考问。

西方文化与流行文化的涌入,使得某些传统艺术形式处境微妙,似乎被推向边缘;而科技进步则为传统艺术开辟了全新的展现舞台,使其得以跨越地域界限,与全世界对话。

因此,传统艺术需要在保持自身特色的同时,寻找与现代审美和生活方式的契合点,以适应日益多元的观众群体。

1.3 诸多传统艺术的革新实践揭示了一条生机勃勃的道路中国京剧通过与现代剧场技术的巧妙结合,焕发出新的艺术魅力,吸引年轻一代的目光;印度的传统绘画则借助互联网的力量,步入国际艺术的殿堂,让世界为之瞩目。

这些鲜活的例证昭示我们,传统艺术并不抗拒创新,而是能够在融合与变革中,找寻到与时俱进的生命力。

关键在于,如何在尊重传统核心价值的基础上,赋予其时代气息,使其在不断演进的社会中持续绽放光彩。

请期待下一部分,我们将探讨传统艺术的教育与传承,以及未来可能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二、创新与传统艺术的交融共生在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传统艺术正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战,同时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

如何在尊重与传承其精神内核的同时,激发年轻群体的兴趣,并赋予传统艺术新的生命力,成为了文化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

2.1 打开年轻心灵的桥梁为了吸引年轻一代的关注,艺术家和文化机构正在积极探索创新路径。

一方面,他们借助社交媒体的力量,以短视频、直播等形式,将传统艺术融入年轻人的日常生活,使其更具亲近感。

另一方面,通过组织富有互动性的工坊和体验活动,让年轻人亲身参与,从而深刻感受传统艺术的魅力。

2020年7月25日全国事业单位联考A类《综合应用能力》题

2020年7月25日全国事业单位联考A类《综合应用能力》题
-1 -
馆长对过去一年区文化馆的群众文艺活动工作进行了总结,公布了各团队的获奖情况,并传达了省 委宣传部关于开展文艺汇演的通知,号召各文艺团队积极打造精品,力争在文艺汇演中取得优秀成 绩。
会后,刘馆长跟王晨就近期工作进行了沟通。
刘馆长:小王,咱们今年的社会文艺团队建设还得好好抓啊,文艺汇演也得好好组织。 王晨:馆长,您说的对。向您汇报下,之前有一些群众文艺团队带头人和街道文化站的站长向我 反映过,他们在工作中遇到一些瓶颈,在节目编排、导演等方面创新不足,节目水平有限,在团队管 理方面也缺乏经验,希望能得到区里的指导与支持。您看我们能不能趁热打铁、针对这两个群体, 办一期加强群众文艺团队建设培训班,正好年初馆里也有这个培训计划。
这次调研了解到的情况令王晨喜忧参半,他决定写个材料报给领导,提出自己的一些建议。
-3 -
材料四 2019 年第二季度末的一天,王晨打开网上的馆长信箱,一一阅读和整理本季度群众来信。以下 是他记录的群众意见和建议。
王晨把整理好的群众意见拿给刘馆长。刘馆长看了之后,觉得群众提出的很多问题都涉及到文化 馆管理与服务方面的共性问题,不能直接简单一一对应回复了事,否则难以得到群众理解。馆长安排 王晨针对这些问题,召开馆内讨论会,大家一起根据馆里实际情况进行交流,再统一进行书面解释。 尤其是针对舞蹈公益班收取统一服装费一事,更要调查清楚,给群众一个明确回复。关于馆长接待日 的提议,刘馆长觉得很好,认为可以倾听市民声音,但是频次上,可以再考虑考虑,一周一次太频繁 了。接到刘馆长指示后,王晨组织召开了讨论会,也开展了一些调查,收集了一些资料。以下是他调查 了解到的内容、收集到的资料和他个人做的笔记。
宝塔社区干部张女士:现在经费很紧张,一搞文化活动,又是乐器又是服装的,都靠社区解决 不现实,每年上级给我们拨的文化经费人均才 2 元钱。区文化馆有很多资源,要是能让社区共享就好 了。一些演出服装、器材,各个社区可以你买这样,我买那样,搞活动时也可以调剂一下。

《艺术概论》名词解释(必考)

《艺术概论》名词解释(必考)

《艺术概论》名词解释(必考)一、名词解释1.艺术创作答:是艺术的“生产阶段”,它是创作主体〔作家、艺术家〕对创作客体(社会生活)能动反映的过程2.艺术作品答:是艺术生产的“产品”。

3.艺术鉴赏答:是艺术的“消费阶段”,它是欣赏主体〔读者、观众、听众〕和欣赏客体〔艺术品〕之间相互作用并得到艺术享受的过程。

4.艺术风格答:是指艺术家在创作总体上表现出来的独特的创作个性与鲜明的艺术特色。

5.艺术语言答:指的是它在艺术作品中起到类似语言的表情达意的作用。

事实上艺术语言就是艺术作品的物质表现手段,是作品的外部形式。

每个种类的艺术都有自己独特的语言。

如绘画语言包括线条、色彩、构图等;音乐语言包括旋律、和声、节奏等;电影语言包括画面、声音、蒙太奇等。

6.艺术语言答:指的是它在艺术作品中起到类似语言的表情达意的作用。

事实上艺术语言就是艺术作品的物质表现手段,是作品的外部形式。

每个种类的艺术都有自己独特的语言。

如绘画语言包括线条、色彩、构图等;音乐语言包括旋律、和声、节奏等;电影语言包括画面、声音、蒙太奇等。

7.艺术心理定势答:是指艺术工作者在掌握了一定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艺术基础理论与艺术创作的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在长期进行艺术修养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稳定而又习惯成自然的艺术心理态势。

8.艺术思维答:艺术思维就是主要利用形象思维来完成艺术构思和艺术意象并最终物化为艺术形象〔作品〕的思维活动。

9.素材答:是未经作者艺术加工的感性生活材料或原创的艺术资料10.期待视域答:主要指读者在阅读理解之前对艺术作品显现方式的定向性期待,这种期待有一个相对确定的界域,它圈定了理解可能的限度。

11.形象思维答:是指在艺术构思过程中,以表象作材料,通过艺术想象,对表象予以升华,或对表象予以分解、重组、联结等,加工成艺术意象的思维过程。

12.造型艺术答:是指运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如颜料、纸张、泥石、木料等〕,通过雕塑静态的视觉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与表现艺术家思想情感。

我国文产政策

我国文产政策

我国相关文产政策:(一)确立国有经济投资的主体地位由于文化产业的特殊性,决定了国有文化企业在整个文化产业发展中的主体地位。

当然,国有文化产业单位实行政企分开,理顺国有文化产业单位产权关系,优化国有文化资产配置。

政府在文化产业投资领域应以投资者的身份平等地参与市场竞争。

在用纳税人的钱为纳税人的利益效力时,政府在文化产业投资领域可以拥有优先权,但不应拥有垄断权。

只有那些涉及国家文化主权和文化安全的方面和领域,政府才应根据宪法和法律赋予的权力,坚决地控制和掌握在自己手里。

(二)充分发挥民营经济的重要作用现阶段,单凭政府的力量无法解决长期困扰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所需的资金、技术、人力和管理的不足问题。

因此,要有效地克服这些困难,与对外全方位开放相适应,对内也要实施全方位开放政策,充分整合社会的积极参与意愿,借助于民营的力量制定和实施以“国退民进”为政策内容的文化产业民营化发展战略。

把过去曾经在很长时期内一直认为只有国家才能承担的责任和提供的服务转移给社会的民营的力量去完成,通过完善以文化投资主体多元化为核心的文化产业政策体系,以及相应的文化投资体制改革。

这里一个关键的问题就是在市场准入方面,要允许非文化系统的各类市场主体——财团、企业、基金会及其他合法的社会集团,经营包括报业、期刊业、出版业、电影电视业等在内的文化核心产业,采取股份合作制形式或其他投资方式转让原属国有资产的那一块,调整现有的不平衡的单极发展为特征的文化经济利益关系,将原来属于国家控制的那一部分,有步骤、有计划地转让给社会的民间资本,亦即把原来由国家掌握的那一部分文化权力还给公众,从而使民间资本、民营力量和政府的、国家的资本共同组成经济利益共同体,只有让更多的社会力量、民营资本积极参与和投资文化产业,让他们把自己的利益和国家的利益结合起来,把国家的利益看成是自己的利益,中国的文化产业才能有一个强大的民族支撑。

当然实施“国退民进”的文化产业民营化战略,并不是要实行文化产业私有化,而是要在文化产业的核心部位实行文化投资主体多元化、社会化和公共化,以公共的文化力量来构筑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新格局。

文化管理学_自考复习资料_自考小抄(新)

文化管理学_自考复习资料_自考小抄(新)

文化管理学一、单选1.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是以(文化)为实体,按照一产品标准生产,再生产储存以及合配的并且耗费一定成本的物品服务。

2.文化产品按照(公共性)的不同又可以分为纯公共物品,准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

3.萨缪尔森认为,公共物品有如下两个特征:(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

4.文化事业的本质在于(公益性)。

5.文化产品与文化服务的本质属性是(社会属性)。

6.文化事业最大的特点就在于经的(公共性)。

7.文化事业管理的基本方法中,(行政方法)具有权威性、直接性、明确性的特点。

8.文化事业管理的基本方法中,(经济方法)是政府在宏观调控中常用的最有效的手段。

9.指导性管理与指令性管理的最大区别在于(较少使用行政命令)的手段。

10.受文化的政策规范,制约的社会成员称为(文化政策目标团体)。

11.(方案设计)是确定文化政策的中心环节。

12.(文化政策功能的终止)是指文化政策自身所具有的和在运行过程中所产生,发挥和行使的作用,效力和职能的局部或全部的终止和结束。

13.(文化政策机构的终止)指由于某项政策功能的终止而导致的机关组织机构的撤销或职能的转变。

14.(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繁荣文化事业的基本方针,简称“双百”方针。

15.文艺创作政策是(树立精品意识,实施精品战略)。

16.中国专业舞台艺术的政府最高奖——(“文华奖”。

)17.文物工作政策——(保护为主,抢救第一)。

18.中国对文物实行的分级保护,对于可移动的文化,按文物何时何地分为三级进行科学保管与收藏。

19.文化市场政策——“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

”20.加强群艺馆,文化馆,文化站建设,属于(群众文化组织)。

21.党内主管文化的最高领导是(中共中央宣传部)。

22.中央政府主管文化的部门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

23.(文化中介机构)是指在文化经济市场中,为交易的双方提供信息,促成交易而收取佣金等报酬的文化服务机构。

24.我国最早成立的文化行为协会之一是(宁波北仑文化行业协会)。

“非遗”公共文化服务分析

“非遗”公共文化服务分析

“非遗”公共文化服务分析摘要:“非遗”的活态传承已经引起了全社会的共同关注。

其中,让地方“非遗”成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是一种具体的且行之有效的活态传承路径。

本文以坎门花龙为例,结合实地调研和口述访谈,对其让“非遗”成为公共文化服务的实践展开探究。

关键词:非遗;坎门花龙;活态传承;公共文化服务近十年来,在社会转型发展的浪潮中,“非遗”经历着深刻的蜕变与转化——从鲜为人知到广为人知,从冷门到热门。

这既说明了我们逐渐意识到精神文化的重要性,又体现了“非遗”正在以全新的方式成为人们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人们产生积极而美好的影响。

由之也引发我们进一步思索应当如何实现“非遗”的活态传承。

其中,从公共文化服务视野下看“非遗”的活态传承,有着许多精彩而卓有成效的创造。

本文即以让“非遗”成为公共文化服务为主题,略述我国“非遗”的现状,从“非遗”能够成为公共文化服务的原因出发,结合坎门花龙在当地的具体案例,谈谈几点个人不成熟的体会。

一、现实的需要:“非遗”的保护和传承“非遗”是一个地方的历史传承重要部分,也是当地民俗文化的重要表现和今天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但是,在工业化与现代化快速的发展中,在强势的外来文化的冲击下,许多地方绵延数年的“非遗”出现式微之势,有的甚至正濒临灭绝。

长此以往,某些保护和传承不当的“非遗”或许最后真的会在现代社会生活中成为名副其实的文化遗留物。

幸运的是,随着我国文化建设的发展和人民精神需求的提高,“非遗”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重视,最终在历史进程的大舞台中实现了华丽的转身。

一方面,在2016年发布的《“十三五”规划纲要》中,对构建“非遗”保护体系明确指出加强“非遗”保护与传承,传承发展传统戏曲。

[1]如此自上而下,各省也认真贯彻这一指示精神,切实加强对“非遗”保护工作的领导。

另一方面,在新的历史时期,当代中国人的需求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已经由主要满足物质需求转化为主要满足精神需求。

而“非遗”作为人民汲取精神力量的重要渠道之一,也引起了全社会的共同关注,从而使得全社会对“非遗”的认知度达到了新的高度。

中国古代的民间艺术及其特点

中国古代的民间艺术及其特点

中国古代的民间艺术及其特点中国古代的民间艺术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丰富多样,代表了古代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民间艺术是指通过劳动和生活的实践中形成的,不依赖于正式的艺术学院教育和专业技能训练的艺术形式和表演。

下面将以传统绘画、戏曲以及手工艺品为例,来介绍中国古代的民间艺术及其特点。

一、传统绘画传统绘画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重要艺术形式,它常常以绢、纸为媒介进行创作,以墨、彩为表现手法。

传统绘画注重对自然景物的表现,尤其善于通过简洁的线条和鲜明的色彩传达情感和意境。

中国古代的绘画以山水画、花鸟画、人物画等为主要形式。

山水画追求"以形写神",通过描绘自然山水的线条来表达艺术家内心的情感,以求达到"写意"的境界。

花鸟画则以鲜明的色彩和精细的线条表现出花鸟的神态与生动。

人物画则透露出人物的性格和情感,通过勾勒人物的面容、神态和衣着来传达艺术家的审美情趣。

二、戏曲戏曲是中国古代的重要民间艺术形式之一。

它起源于古代的民间舞蹈和音乐表演,以其独特的表演风格和表达方式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据重要地位。

戏曲通常通过唱、念、做、打的方式进行表演,结合了音乐、舞蹈以及表演艺术等元素。

不同地区的戏曲有着各自独特的表演风格和艺术特点,如京剧、评剧、黄梅戏、川剧等。

戏曲通常通过剧情的展开和角色的表演来反映社会生活中的喜怒哀乐,并承载着中国古代传统价值观念和人文精神。

三、手工艺品中国古代的手工艺品代表了中国古代民间艺术的辉煌成就。

在中国古代,人们通过手工技艺来制作各种艺术品,如陶瓷、织锦、剪纸等。

这些手工艺品既具有实用功能,又以其精湛的工艺和独特的造型娱乐了人们的生活。

比如,中国古代瓷器以其独特的造型和精细的绘画技艺而闻名于世,体现了中国古代手工艺术的高度成就。

剪纸作为中国传统的民间艺术形式,通过对纸张的剪裁,形成了各种独特的图案,它不仅是艺术的表达,也寓意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总结起来,中国古代的民间艺术以其丰富多样的形式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展示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

民间传说与历史文化街区景观中公共设施的结合构思——以温州五马街为例

民间传说与历史文化街区景观中公共设施的结合构思——以温州五马街为例

民间传说与历史文化街区景观中公共设施的结合构思——以温州五马街为例民俗文化是当地传统文化观念、道德标准和生存哲学的“活化石”,见证了当地的世事变迁,蕴含着独特而深厚的文化底蕴[1]。

温州五马街民间传说与历史文化街区结合的设计构思,不但可以运用多元的方式传承传说文化,而且可以实现民间传说非遗文化与历史文化街区公共设施的可持续发展,且对其他地区的精神文化建设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1 历史文化街区公共设施作为传播媒介的优势1.1 街区的地域优势历史街区是地域特色和区域文化的直观载体[2]。

五马街作为温州地区最具代表的千年古街,是一条历史悠久、富含文化底蕴的老街,也是一条人气旺盛的商业街,一直以来是温州城区主要的地标之一,是浙南久负盛名、最为繁华的一条街。

这条经千年开发、文明孕育的古老而繁华的街道,历代温州主政者无不认定它是“一等街”,它在温州人的心目中,一直是“温州第一街”,是温州市商业街的代表。

五马街历经漫长历史风霜的洗礼,古老传统的建筑风格虽遭到一些破坏,但保留的一砖一瓦,依然彰显出浓厚的历史文化气息。

千百年来,五马街作为温州城市的窗口,一直为世人所瞩目,凡到过温州的人,无论购物也好,游览也罢,都把这里视为必去的地方,认为没到过五马街,就不算来过温州。

五马街的古老传统和中西文化的融合,彰显出了一种十分浓郁的文化氛围,使人兴趣倍增。

千百年来,这里走出了不少文化大家,也走出不少商业大亨,他们的人生业绩影响深远,为这里增光添彩。

因此,利用五马街本身的文化优势,将五马街民间传说与公共设施建设相结合,使得五马街的文化特征更加显著。

1.2 公共设施的需求优势公共设施的作用是满足人们公共需求(如便利、安全、参与),当游客在游玩五马街感到疲惫时,公共座椅就可以满足游人们的停歇需求;当游客第一次游玩五马街不熟悉商铺地理位置时,就需要借助公用设施中的导视系统来识别地理方位;夜幕时分街区中街灯,卫生设施中的垃圾桶、烟灰缸等都是五马街必不可少的公共设施。

浅析中国公共艺术的发展

浅析中国公共艺术的发展

浅析中国公共艺术的发展随着中国的现代化和城市化进程不断加速,公共艺术已成为城市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公共艺术起源于西方,依托城市环境,能够引领现代化、创新化的文化生产,加强人与城市的互动,增强城市文化的影响力。

本文旨在浅析中国公共艺术的发展状况,并探讨其在城市化建设中的作用。

中国的公共艺术起步较晚,20世纪80年代才开始逐渐兴起,主要依托政府和企业的资金支持。

此后,各地政府投入大量资金,在城市化建设中嵌入公共艺术元素,希望能够通过艺术创造更加生动、活泼的城市景观,增强城市的文化氛围和文化软实力。

进入21世纪后,中国公共艺术的发展逐渐成为了城市化建设重要的组成部分。

在一些大城市,如北京、上海、广州等,公共艺术成为城市特色元素之一,大量的大型公共艺术品呈现在城市的街头巷尾和公共场所。

这些艺术品不仅优美、引人注目,更起到了美化城市、增强城市文化品位的作用。

公共艺术的创作形式与展示方式丰富多彩公共艺术形式多样,包括雕塑、壁画、装置艺术、音乐广场、夜景照明等。

其中,雕塑作品是最为常见的一种,常用于公园、花园、广场等公共场所。

例如,北京市中轴线上的“人民英雄纪念碑”以及上海外滩的“我们都是追梦人”等震撼人心的雕塑作品成为了城市重要的标志物。

此外,一些抽象的公共艺术也在中国逐渐兴起。

不同于传统艺术,公共艺术更加注重作品与环境的融合,强调艺术与公共空间的互动。

其中,艺术装置颇受欢迎,因其多元化的表现方式,多样性的材料和创意特性,成为了现代艺术发展的重要一环。

例如,北京天安门广场的“国旗杆”,以及上海外滩的“外白渡桥艺术装置”等抽象公共艺术作品大获成功。

公共艺术在城市化建设中具有重要作用公共艺术在城市化建设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公共艺术与城市的融合不仅能够美化城市环境,增强城市文化的品位,还能够提升城市软实力,服务于城市的创新创业和文化旅游业的发展。

公共艺术还能够加强人与城市之间的互动,加深城市与居民之间的情感联系,增强城市的文化认同感。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公共文化服务_高小康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公共文化服务_高小康

文化遗产 2009年第1期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公共文化服务高小康[作者简介]高小康(1954-),男,陕西延长人,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

(广东广州,510275) [摘 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内容实际上包括了从狭义的消极保护到传承发展等一整系列的文化复兴工程。

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个涉及对象非常广泛而多样的概念,因而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问题也必须根据不同的文化形态进行研究。

比如对传统工艺的保护,重要的是需要培养公众的文化素养和消费观念。

应当着力于培养社会对传统工艺劳动过程的关注、理解与兴趣。

对民俗活动的保护,重要的是重构都市社区的文化交流环境,使得传统民俗活动逐渐成为当代都市文化生态环境中的一个有机成分。

对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民间艺术活动的保护,实质上是对特定文化群体生活方式个性的保护。

把传统民间艺术的核心民俗因子植入新的文化活动和传播空间,创造出与时尚文化共生的新的民俗文化活动形态,也是一种积极的保护。

总之,从文化发展的意义上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当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一个有机部分。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应当是多层次、多形态,能够满足各个文化群体文化个性发展的、丰富多彩的文化共同体。

从这种文化建设理念出发,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就有可能摆脱想象的困境而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文化复兴工程 公共文化服务〔中图分类号〕G 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890(2009)01-002-07一传统意义上的文化遗产保护基本上没有太多的歧义,如保护遗产的原始面貌、保护周边环境、修旧如旧等等。

经过若干次“申遗”活动后,至少在文化遗产资源比较丰富的地方,这些观念差不多可以说是深入人心了。

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则是一个复杂得多的问题。

尽管我国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保护公约已经4年,举办文化遗产日活动也已两年,各地都在风风火火地申报名录和组织保护,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概念究竟应该如何理解,其实许多人仍然不甚了了。

山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山西省促进民间艺术保护传承若干措施的通知

山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山西省促进民间艺术保护传承若干措施的通知

山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山西省促进民间艺术保护传承若干措施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山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公布日期】2022.12.12•【字号】晋政办发〔2022〕101号•【施行日期】2022.12.12•【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文物及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正文山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山西省促进民间艺术保护传承若干措施的通知晋政办发〔2022〕101号各市、县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委、办、厅、局:《山西省促进民间艺术保护传承若干措施》已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山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2022年12月12日山西省促进民间艺术保护传承若干措施民间艺术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民众创造并共享的文化,是民众智慧的结晶。

保护好传承好民间艺术是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论述和考察调研山西重要指示精神,贯彻落实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的重要举措。

为积极推进民间艺术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切实做到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提高活化利用水平,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措施。

一、开展民间艺术普查、记录和研究(一)民间艺术资源普查工程坚持全面普查和专项调查相结合,开展民间艺术资源普查。

2023年启动对我省民歌、戏曲、传统手工艺等优势资源的全面普查。

依托黄河国家文化公园、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对漆器、澄泥砚、剪纸、木版年画、砖雕、泥塑等民间艺术资源进行专项调查。

在广泛普查调查的基础上,对民间艺术资源进行分类整理,提炼文化属性,建立民间艺术基因库。

(责任单位:省文旅厅、省发展改革委,各市人民政府)(二)民间艺术数字记录工程加快推进民间艺术资源数字化建设。

2023年启动以非遗四级名录为基础的民间艺术重点和濒危项目记录工作,广泛发动社会力量记录,鼓励高校、科研机构等参与记录,提高记录水平。

构建民间艺术档案库、资源库、网站、数字博物馆、云上展览馆等。

积极引导非遗保护传承单位与互联网数字交易平台合作,以“上党彩塑、炕围画、堆锦、潞绸”等为试点,推进建设“山西民间艺术数字舱”,将民间艺术打造成为数字藏品,促进民间艺术创造性转化。

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意见

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意见

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部•【公布日期】2021.03.08•【文号】文旅公共发〔2021〕21号•【施行日期】2021.03.08•【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文化正文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文旅公共发〔2021〕21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文化和旅游厅(局)、发展改革委、财政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文化体育广电和旅游局、发展改革委、财政局: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是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任务,也是让人民享有更加充实、更为丰富、更高质量的精神文化生活,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满足对美好生活新期待的必然要求。

为在新的形势下更好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实现高质量发展,现提出以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把握时代发展新趋势,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以人民为中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完善制度建设,强化创新驱动,努力推动文化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人民群众提供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公共文化服务,使城乡居民更好参与文化活动,培育文艺技能,享受文化生活,激发文化热情,增强精神力量,提高社会文明程度,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奠定基础。

(二)主要原则坚持正确导向,推动品质发展。

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强化政治引领,提升人民文明素质,切实承担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

坚持统筹建设,推动均衡发展。

加强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体建设,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健全人民文化权益保障制度,推动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

论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融合发展-以广西藤县牛歌戏为例

论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融合发展-以广西藤县牛歌戏为例

论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融合发展 - 以广西藤县牛歌戏为例关键词:传统文化;传承;公共文化,社会化1.从藤县牛歌戏看优秀传统文化发展现状(一)藤县牛歌戏的基本介绍藤县牛歌戏源于“唱牛歌”和“舞春牛”,1875年在金鸡镇镇安村村坡"兆丰年"会演出《亚赖卖猪》,人们称之为牛歌戏。

藤县牛歌戏有生、旦、净、丑四大表演行当,各角色均有独特的步动作等表演形式。

声腔以牛歌调为主,曲调以官、羽调式为主,有一套仪轨完整的演出习俗,内容体现人们的生活经验、伦理道德,一般在春节或做寿等喜事时演出,他们以朴素的艺术形式给人们以娱乐和启迪,广泛传播于桂东南地区,具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于一体。

牛歌戏于1986年作为我国地方剧种之一,编入《中国戏曲志・广西卷》。

(二)从藤县牛歌戏的保护传承看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现状藤县原有270多个民间牛歌戏剧队,现仅存20个左右,处于濒危境地,原因在于:1.现代多元化文化的冲击。

随着电视和互联网文化等渗透发展,中国的文化娱乐业已经变得越来越多样化。

现在的牛歌爱好者利用互联网足不出户就可以欣赏到经典的牛歌戏唱段,剧队与观众之间的互动也就逐渐削弱。

根源在民间的牛歌戏,其赖以生存的土壤正在慢慢消失。

2.传承人青黄不接。

藤县牛歌戏有深厚的群众基础,但其观众属于低消费群体。

年轻人追求时尚,对牛歌戏这个靠口耳相传且经济收入低的民间艺术缺乏兴趣,使牛歌戏的传承有断层的危机。

3.社会参与率不高。

从藤县牛歌戏的发展现状可以看出,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还是以政府性公共文化扶持推广为主。

根据不完全统计,2020年藤县牛歌戏的总演出场次约为600场,由文化部门组织开展的场次 300多场次,占总演出场次的1/2以上,社会参与度低,民间传统文化团体在大幅度减少下降,2021年列入广西壮族自治区"濒危剧种扶持工程"项目扶持。

在藤县本地,像木偶戏、采茶戏、水上民歌等传统文化均面临后继无人的问题,由此可见,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工作较为严峻。

第一章公共艺术概论

第一章公共艺术概论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从国家到民间逐步注重 由传统的应试教育向所谓的素质教育的转换,并把美 育和艺术教育作为大学教育的必修内容加以推广。20 世纪末,中国一些知名重点院校(如北大、清华等综 合性院校)也纷纷建立起艺术类专业获美术学院等艺 术教育机构,这位公共艺术在中国的出场,同样提供 了极为重要的社会前提条件和时代氛围。 因此,如果我们脱离了这种时代的特定条件和语 境去谈论公共艺术的问题,就无异于隔靴搔痒或盲人 摸象式的议论与臆断。
1、设立于公共场所,提供并任由社会公众自由介入、参与和 观赏的艺术。 2、艺术作品具有普遍的公共精神—关怀和尊重社会公共利益 和情感,标示和反映社会公众意志及精神理想。 3、艺术作品的遴选、展示方式及其运作机制体现其公共性(即 由社会公众授权及公议所体现的合法性)。 4、艺术品在此作为社会公共资源供社会公众共同享有。 以上是构成公共艺术概念及定义的几点基本要素和特征, 它们之间是整合的统一关系。 误区:不少人误认为公共艺术就是室外雕塑,或者说是摆放在 公共领域里面的艺术品,显然这是偏颇的。广义上的公共艺术 不仅包括视觉范畴的造型艺术,也包含了诸如音乐、戏剧、舞 蹈、影视及其他媒体的公开的艺术表演形式。
圆明园牛首 颐和园金牛 ←华尔街铜牛
在北京的颐和园内有一座铜牛,铸造于清乾隆年间(1755 年)。传说,牛识水性,大禹治水时,为防止洪水泛滥,曾铸造 铁牛沉于河底。颐和园昆明湖为水镇。湖边有了铜牛,可以镇 水。还有人说,皇帝把自己与玉皇大帝相比,视昆明湖为“天 河”,在河的东西侧各建象征牛郎、织女的建筑。东侧的铜牛 象征“牛郎”,西侧的“耕织图”象征“织女”。 在美国纽约华尔街证券交易所外面也有一座巨大的铜牛, 据说每个人进入交易所的股票交易中心前必须抚摸一下角,代 表当天的幸运和福气。此牛形体健壮、磅礴,人们以此牛来寓 意证券行情的“牛市”发展,也是人们看好“牛市”的一种心 理意识。从此华尔街牛成为股市从业人员的保护神。在全球受 金融危机影响的今天,人们更加呼唤牛市的强劲,希望幸运牛 能带来牛势与兴旺!

道明竹编艺术融入本土高职院校公共艺术基础课程的重要性探究

道明竹编艺术融入本土高职院校公共艺术基础课程的重要性探究

CULTUREANDEXPLORATION文化与探索-102㊀-道明竹编艺术融入本土高职院校公共艺术基础课程的重要性探究陈攀ꎬ彭代明课题项目:道明竹编民间艺术融入公共艺术基础课程建设开发研究ꎬ项目编号:2018GGJCKT63ꎮ作者简介:陈攀(1990 )ꎬ女ꎬ汉族ꎬ成都人ꎬ四川文化传媒职业学院ꎮ彭代明(1956 )ꎬ男ꎬ羌族ꎬ阿坝州ꎬ四川文化传媒职业学院ꎮ(四川文化传媒职业学院ꎬ四川成都611230)摘㊀要:道明竹编作为崇州本土的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ꎬ将道明竹编民间艺术融入本土高职院校公共艺术基础课程中ꎬ立足教育层面ꎬ利用本土高职院校的优势ꎬ突破传统 非遗进校园 的体验式宣传ꎬ把地方文化作为课程资源进行开发ꎬ为非遗文化的传承探索一条更常态化㊁科学化㊁系统化的传承创新之路ꎬ有着极高的可行性和重要性ꎮ一方面ꎬ引入了竹编民间技艺的公共艺术基础课程不仅具备了其艺术实践意义与文化价值内涵㊁弘扬传统民间艺术ꎬ还能通过工作室的搭建创造经济价值ꎬ扩宽学生就业渠道ꎬ使得课堂形式更为多样ꎬ课程内容更具特色ꎻ另一方面ꎬ道明竹编在产品的开发上亟待创新ꎬ高职院校的学生们有着极强的动手能力和活跃的思维ꎬ能为道明竹编注入新的血液ꎬ让传统竹编技艺焕发出新的活力ꎬ为增强西部文创能力ꎬ传承巴蜀文明㊁发展天府文化贡献力量ꎮ关键词:道明竹编ꎻ非遗ꎻ融入ꎻ高职院校ꎻ公共艺术课程中图分类号:G714㊀㊀㊀㊀㊀文献标志码:A㊀㊀㊀㊀㊀文章编号:1671-1602(2019)22-0102-02㊀㊀序言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本土文化的具体表现形式ꎬ是民族文化的载体ꎬ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是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手段ꎮ在素有 竹编之乡 美誉的成都市崇州市道明镇的土壤上孕育出的竹编民间艺术经历千百年历史的沉淀ꎬ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及中国地理标志保护产品ꎬ本土职业院校将竹编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公共艺术基础课程建设开发中去ꎬ有着其独特的地域优势及相应的文化氛围优势ꎮ1㊀道明竹编发展现状据«华阳国志»记载ꎬ崇州市道明镇的群众开始种竹和使用竹的历史ꎬ要追溯到远在2000千多年前的秦朝ꎮ到了清朝年间ꎬ道明竹编逐渐由粗篾器发展到细篾器编织ꎬ品类也逐渐丰富了起来ꎬ还获得了 省劝业会一等奖 ꎮ1992年ꎬ道明镇被四川省文化厅命名为 竹编艺术之乡 ꎮ2004年ꎬ道明竹编被列入«中国民间艺术之乡概览»一书ꎬ享誉中国ꎮ随着2014年11月 道明竹编 成功入选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ꎬ道明竹编迎来了新一轮的发展机遇ꎮ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㊁人们生活方式与审美倾向的改变ꎬ植根于农业文化的道明竹编也面临着多方面的挑战ꎮ1.1㊀传统产品与当今市场需求之间的不协调道明竹编的产生离不开当地居民生活㊁生产的需求ꎬ在农业作为主要生产方式的曾经ꎬ道明竹编主要是以实用性农业用具和小型的装饰产品为主ꎬ然而随着农业进入到机械化生产后ꎬ原来受农民喜爱的篮子㊁筐子㊁背篓㊁挑篼㊁扁担等农业用具已经逐渐退出了人们的生活ꎬ竹编喜消费市场正在发生着转型ꎬ这就迫使道明竹编在产品的开发上要研究新市场的喜好ꎬ根据新的需要来研发竹编产品ꎮ从审美的角度看ꎬ在图案和造型上大多是以实用为主稍顾装饰性ꎬ装饰性编织内容大多是几何式或者再现生活中的点滴ꎬ如立体竹编会编织船支㊁牛㊁狗㊁熊猫等造型ꎬ平面竹编会涉及到文字㊁各类吉祥图案的编织ꎮ但从现存的产品来看ꎬ道明竹编目前的产品风格多是偏向民俗风格ꎬ与日益前卫的审美需求有所脱节ꎮ道明竹编无论是产品的形式㊁造型还是功能方面都需要创新创意ꎬ来适应人们生活方式和审美情趣的改变ꎬ从而为道明竹编注入新的灵感ꎬ让竹编焕发出新的活力ꎬ让竹编能有更广阔的市场ꎮ1.2㊀材料加工工艺滞后道明竹编原材料目前还基本靠手工制作ꎬ由于加工工艺滞后ꎬ产品手感粗糙ꎬ加之材料本身韧度有限㊁弯折度数过小ꎬ很多造型是很难实现的ꎬ从材料的层面阻碍了产品的更新ꎮ道明竹编已经开始尝试将竹编材料应用到室外和建筑外立面的装饰上ꎬ但是由于大型竹在构造过程中需要打钉固定ꎬ由于竹材纤维的特殊构造ꎬ打钉时易破裂ꎬ并且竹材在室外应用的防腐技术不成熟ꎬ导致相应的竹材构筑物不耐腐ꎬ短时间便会发黄㊁发霉甚至开裂ꎬ现存多数构筑物以及装饰物面临更换和拆除的尴尬境地ꎮ由于更高的审美需要ꎬ则要求竹材料有更好的光洁度和韧性来满足更复杂的造型要求ꎻ而针对多样的使用环境需求ꎬ则要求竹材料要有更强的耐腐性和更好的加工工艺ꎬ总之道明竹编在新的市场选择下ꎬ需要对材料加工工艺进行升级与革新ꎮ1.3㊀制作周期长ꎬ人力成本高ꎬ机械化生产困难道明竹编从原材料的开采ꎬ到最终编织上市ꎬ工艺程序极其复杂繁多ꎬ而目前基本不借助机械ꎬ靠人工加工㊁编织完成ꎮ在实地调研得知ꎬ编织一个长宽高约为6cm∗6cm∗9cm的茶杯瓷胎竹编ꎬ编织装饰面较小的情况下ꎬ一位熟手匠人需要花费2-3小时ꎬ而装饰面较大的情况下耗时时间更长ꎬ在最终刷胶固定过程中如果因刷胶不均匀导致的色泽不均要全部返工重做ꎻ再如编织一顶长宽高约18cm∗18cm∗15cm的装饰帽子ꎬ一位熟手匠人需要两天的时间ꎮ由于目前机械化介入较少ꎬ产品生产周期长ꎬ人力成本过高ꎬ导致产品定价高ꎬ即使道明竹艺村已经成为成都市有名的特色小镇ꎬ配套旅游也在逐步成熟和完善ꎬ客源也越来越多样ꎬ客流量越来越大的情况下ꎬ大部分旅游消费者对于此类价高的装饰物件的购买能力依然很有限ꎬ大部分游客更喜欢购买价低的竹编小玩意儿ꎬ比如扇子㊁儿童玩具等ꎬ道明竹编亟需开发出能贴近现代市场要求的适合机械化生产的产品ꎬ从而降低成本ꎬ扩大销量ꎮ1.4㊀产业链不完备ꎬ年轻人们不愿意学ꎬ技艺传承面临困难Vol 41/No 22/Westleather-103㊀-目前道明竹编在销路和销量都远不及它鼎盛时期ꎬ加上前面种种原因道明竹编没有形成较完备的产业链ꎬ无法解决当地居民就业问题ꎬ年轻人们更加愿意外出打工ꎬ目前在当地从事竹编工作的大部分是留守的中老年人和妇女居多ꎬ传统优秀竹编技艺面临着失传的风险ꎮ如果说非遗传承是对文化的坚守ꎬ那么这份坚守还是应该要站在能满足人们对物质生活要求的基础上ꎬ光有一腔非遗保护传承的情怀是不够的ꎬ还应该要通过这少部分人发展㊁完善竹编产业链ꎬ带动当地经济ꎬ才能解决一方民生㊁造福一方百姓ꎬ只有百姓的生活质量提高了ꎬ才会有很多的年轻人愿意回到当地ꎬ才会有更多年轻人投入到竹编技艺的学习当中来ꎬ才能让年轻人树立传承非遗的信念ꎬ才能让这类活着的文化继续 活下去 ꎮ2㊀道明竹编与学校合作情况分析2.1㊀道明竹编走进本土中小学崇州市政府为积极推进道明竹编的保护与传承ꎬ非遗传承人走进本土各级中小学ꎬ如崇庆中学附属初中㊁道明九年制学校㊁锦江小学等学校ꎮ但是由于中小学课程主要是以宣传非遗㊁体验非遗㊁调动学生兴趣为主ꎬ离学生们接触到真正传统竹编技艺㊁传承弘扬道明竹编文化还有一段很长的路ꎮ2.2㊀道明竹编与高校之间的交流2012年中央美术学院城市设计学院在道明镇建立了中央美术学院驻四川成都传统工艺工作站ꎬ是文化和旅游部支持设立的全国第十一个传统工艺工作站ꎬ也是四川设立的第一个传统工艺工作站ꎬ每年都有1-2批中央美术学院的学生来道明进行中㊁短期的创作采风㊁实践制作ꎬ学生们进入了非遗村落ꎬ给道明竹编带来了新的创作灵感ꎮ还有四川农业大学㊁香港学生团体等学校学生ꎬ以社会实践团的形式进入了道明竹艺村ꎬ但更多的进行的实地考查和竹编短时间的体验为主的活动ꎬ一方面是为了了解道明竹编的文化价值ꎬ一方面起到了宣传竹编的作用ꎮ但从以上道明竹编与高校之间的交流现状可以看出ꎬ中央美院学生进驻周期较短ꎬ持续创意的输入是不够的ꎻ而各个高校的学生实践团队ꎬ多是以参观㊁交流㊁学习的目的进行考查ꎬ时间较短ꎬ在真正在传承道明竹编文化上收效甚微ꎮ3㊀道明竹编艺术融入高职院校公共艺术基础课程的可行性分析政府和各级学校已经在道明竹编传统民间艺术的保护和传承上作了大量的尝试ꎬ并且从这些实践里ꎬ已经能够看到许多未来可能性ꎬ作为崇州市本土高职院校(四川文化传媒职业学院)重视并传承本土文化是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ꎮ高职院校相对于本科院校来说ꎬ更重视对接市场㊁对接岗位的应用型人才的培养ꎬ学生们的动手能力更强ꎬ在对传统技艺的传承方面有着极强的优势ꎻ本土职业院校还因其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ꎬ学生和教师们能够更长期㊁更频繁的进驻道明镇ꎬ建立校内和校外工作室ꎬ形成持久性㊁常态化的竹编产品的研发ꎻ立足本土环境ꎬ本土院校与非遗村落同处相同的文化氛围之下ꎬ更能够在情感上与道明竹编产生共鸣ꎮ所以ꎬ道明竹编艺术融入本土高职院校的课程中不仅是有其生存和发展的土壤ꎬ还兼具着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ꎬ在高职院校的课程中公共艺术基础课程无疑是将道明竹编民间艺术融入高职院校课程的重要切入点ꎮ从2006年ꎬ国家教育部办公厅颁布«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教艺体厅[2006]3号)ꎬ到目前ꎬ公共艺术课程的已经经历了十几年的时实践ꎬ取得了较好的成绩ꎬ但仍然存在着许多的问题ꎬ比如目前在综合院校中公共艺术课程开展较少ꎬ相应课程体系不健全ꎻ在艺术类院校中ꎬ各专业的公共艺术基础课程主要是以概论性的理论或者以欣赏为主ꎬ导致学生学习激情不高等ꎮ而作为崇州本土的文化艺术类高职院校ꎬ通过 非遗+公共艺术基础课程 的方式ꎬ将道明竹编民间艺术引入院校课堂有其急迫性与必要性ꎬ通过非遗和课程的融合ꎬ使得课堂形式更为多样ꎬ课程内容更具特色ꎬ切实把课堂转化为活态课堂ꎬ同时也将学生创新创意思维带给道明竹编ꎬ弘扬传统民间艺术文化ꎬ让传统竹编技艺焕发出新的活力ꎮ4㊀道明竹编艺术融入高职院校公共艺术基础课程的意义4.1㊀传承非遗㊁弘扬本土文化ꎬ为本土文化注入新鲜血液通过 道明竹编+公共艺术基础课程 的课程开发模式ꎬ把道明竹编作为一种本土课程资源ꎬ突破传统的家族传授或师傅带徒弟的非正规的教学方式ꎬ给道明竹编寻求一条更加科学的正规的传承推广之路ꎬ从教育的层面弘扬了本土传统民间艺术ꎬ传承巴蜀文明㊁发展天府文化ꎮ而职业院校的学生们有着极强的动手能力和活跃的思维ꎬ通过专业教师的引导㊁学生们创意的植入可以为道明竹编注入新的血液ꎬ能让竹编焕发出新的活力ꎬ为增强西部文创能力ꎬ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ꎮ4.2㊀实现公共艺术基础课程建设开发创新在课题组实施道明竹编艺术融入本校公共艺术基础课程建设的过程中ꎬ总结了关于课程建设方面的有关创新总结如下ꎮ课程类型创新ꎬ在院校实践过程中特别与道明当地政府及民间组织进行合作ꎬ成立校政合作课程ꎬ当地政府给除了给学校课程带来更多政策支持ꎬ还引入了传承人㊁各竹编企业㊁各竹编教学基地的支持ꎬ实现课程与政府在非物质文化保护与传承上的深度合作ꎮ教学模式进行创新改革ꎬ突破传统师傅带徒弟或者普通学校授课形式ꎬ采取两种授课方法的长处ꎬ把非物质遗产传承人引入课堂ꎬ把学生带到民间的教学方式ꎬ构建以特色竹编工作室为基站的公共艺术基础课程学习平台ꎬ借鉴包豪斯教育理念ꎬ由学校教师教授创意方法和手段ꎬ由非物质遗产传承人教授竹编技艺ꎬ实现教师㊁教学环境和教学手段实现多样化ꎮ教学内容上的创新ꎬ融入了道明竹编艺术的公共艺术基础课程在课程内容上拓宽了传统的公共艺术课程主要以美术赏析为主导的课程体系ꎬ使得传统的课程同时具备了其艺术实践意义与文化价值内涵ꎬ课程内容更生动有趣丰富ꎮ4.3㊀实现产教融合ꎬ带动地方经济通过竹编工作室的搭建创造经济价值ꎬ通过课程引导就业ꎬ摆脱以往简单的纸上谈兵式的教授模式ꎬ学生学习期间不仅能学习关于竹编产品的开发创意和竹编技艺ꎬ还要熟悉相应的产品宣传及销售手段ꎬ带动区域旅游市场ꎬ为后续就业增加机会ꎬ切实实现产教融合ꎬ带动地方经济ꎮ总结本文从课程建设的角度出去ꎬ剖析了道明竹编发展现状㊁道明竹编与其他学校的合作情况ꎬ提出把道明竹编民间艺术融入本土高职院校公共艺术基础课程中可行性和重要性ꎬ总结出把道明竹编艺术融入本土高职院校公共艺术基础课程的意义ꎬ为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高校课程的开发建设探索提供一些新思路ꎮ参考文献:[1]㊀席晴琴.成都道明竹编在高职教学中的应用ꎬ西华师范大学ꎬ2017(02).[2]㊀吴悦ꎬ王飞飞.依托高校教育资源对非遗文化教育开发与产学研模式探索 以道明竹编为例ꎬ决策咨询ꎬ2018(06):26-29.[3]㊀朱新蕾.湖南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现存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ꎬ湖南师范大学.。

公共文化管理的主要内容

公共文化管理的主要内容

公共文化管理的主要内容
公共文化管理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制定相应文化政策和法规:公共文化管理需要制定符合国家文化发展需求的文化政策和法规,为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法律保障。

2. 进行各项文化基础工作:包括文化资源的保护、文化设施的建设、文化遗产的传承等,这些基础工作是公共文化管理的重要内容,有助于推动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3. 制定文化发展战略:公共文化管理需要制定符合国家文化发展需求的文化发展战略,明确文化发展的目标、任务和措施,为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战略指导。

4. 实施文化市场管理:公共文化管理需要对文化市场进行监管,规范市场秩序,保护消费者权益,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

5. 文学艺术事业管理:公共文化管理需要加强对全国文学艺术事业的宏观管理与指导,加强对民族民间艺术的扶持,加大对代表国家水平和具有地方特色、民族特色艺术表演团体的扶持力度。

总的来说,公共文化管理的主要内容是围绕国家文化发展需求展开的,旨在推动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

艺术概论的一些题及答案

艺术概论的一些题及答案

一、填空题(20 分)1、艺术概论研究的对象:艺术概论研究的对象是人类的艺术活动,以及与之相关的原理、范畴、原则和方法等。

2、净化:是指接受者通过对于艺术作品的鉴赏和共鸣的产生,使情感得到陶冶、精神得到调节、人格得到提升的状态。

4、共鸣:是指在鉴赏过程中,鉴赏者为作品中的思想情感、理想愿望及人物命运所打动,从而形成的一种强烈的心灵感应状态。

不同时代、阶级、民族的鉴赏者,在鉴赏同一部艺术作品时可能会产生相同或相近的审美感受,也可以称作共鸣。

5、艺术家:即艺术创造主体,是人类审美活动的体验者和实践者,也是审美精神产品的创造者和生产者。

6、形象思维特点:具象性、情感性、整体性、和创造性7、虚实相生:这是意境的结构特征。

虚境指由实境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的空间,虚境通过实境来实现,实境要在虚境的统摄下来加工,虚实相生成为意境独特的结构方式。

学习者应注意“虚”实“的不同内涵和二者的辩证关系,联系具体作品来理解。

9、典型:典型是指艺术作品中具有一定社会本质概括性的个性化了的艺术形象或形象体系,它包括典型人物、典型环境。

10、艺术风格的特性:①继承与独创②稳定与渐变③多样与同一11、寓教于乐:古罗马时期的思想家贺拉斯提出。

认为文学的摹仿要达到“既劝谕读者,又使他喜爱,才能符合众望”。

这是一种既重视摹仿又重视读者得到快感和教益的文学观念12、艺术作品:是指艺术创作的成果或产品,它是艺术家运用一定的物质媒介和艺术语言,通过艺术构思和艺术创作,将艺术家头脑中形成的主客体统一的审美意象物态化,创造出来的审美鉴赏的对象。

13、艺术作品的构成因素可以看成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感性与理性的统一、再现与表现的统一。

14、艺术传播:艺术传播指的是艺术信息的传递和交流,是艺术信息在社会系统中的运行。

艺术传播具有公共化与个人化相互交融的特点。

它借助于一定的媒介和传播方式,使艺术信息和作品得到扩展及蔓延,并传递给接受者。

15、艺术传播的五要素:艺术作品、受众、传播主体、传播媒介、传播效果构成艺术传播五个要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稿日期:2010-04-24基金项目:本文系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成果(k6050095);云南大学人文社科研究基金(批准号:09ynuhss 019)。

民间艺术的公共化与公共化的民间艺术光映炯摘 要:在现代化的发展过程中民间艺术的内容、形式和为生活服务的本质都已发生变化,最明显的变迁就是公共化的趋势,电视、网络等大众媒介甚至包括旅游文化在内的大众文化形态都加速了这一变化。

公共化的民间艺术在特殊的环境下具有了空间上的开放性、参与上的自由性、认同上的自觉性、民族性与国际性等特点。

关键词:民间艺术;公共化;公共艺术;艺术社会学中图分类号:K 892 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40X (2010)03-0069-07作者简介:光映炯,云南大学商旅学院讲师,云南大学中国少数民族艺术学博士生。

昆明 650091一、民间艺术与公共艺术首先,何为 民间艺术 ?民间艺术的含义可一言以概之!!! 民间的艺术 。

但究其学理,却难以准确描述。

原因有三:其一, 民间艺术 一词,原指存活于乡村的艺术,其意是与宫廷艺术、文人艺术相对应的。

但现在,这一词的含义已经发生了变化,其界限变得很模糊: 民间 与 大众 之间的距离在缩小,民间艺术的主体 民众 已转变为现代的 大众 。

多义性的民间 与 新的民间视野 成为 民间 涵义的发展趋势,即它包含了城市和乡村的广大领域。

[1]这些现象都和全球化、网络技术的普及和城市化的发展有关。

再者,民间艺术是最容易被旅游开发的,乡村的民间艺术又被大众旅游者所关注,民间艺术的传承场不仅包括了城市与乡村,也包括了一定范围内的现代旅游市场。

所以,民间艺术的表演舞台有乡村、城市、电视媒体等,也有在旅游活动的欢迎仪式上等等,这些都已说明不能再以 民间 来简单地指代现代社会中的民间艺术。

其二,既为民间的 艺术 ,其内容就包括了艺术的各门类,如:文学、音乐、舞蹈、绘画、建筑、雕塑、工艺等,而这部分内容又常被 民间工艺 所代指,甚至把 民艺 解释为 民众的工艺 。

但是,在艺术的发展长河中,一般是很难将工艺美术与民间艺术严格割裂开的,所以有学者提出以 民艺 来概括,并指出 民艺 包容了 民间艺术 、 民俗艺术 、 民间美术 、 民间工艺 、 民间文艺 、 民间技艺 、 民间手艺 、 民众艺术 等[2](P3),既突出了其美术的审美作用,又涵盖了工艺的实用本质,更体现了其丰富的内容。

应该指出,无论是从何种角度出发,其民间性、实用性等基本的特征都是涵盖在其中的,尤其突出了其 民间性 的社会阶层意义。

但要指出,它的艺术形式表现既有传统的,也有经过现代化包装的,既有古典意义上的艺术,也有现代艺术的特征,就如出现在奥运会系列活∀69∀动中的鼓舞也肯定要符合现代性的节奏和表现形式。

其三,探究民间艺术的实际内涵,其要旨是要突出民间艺术是民众中的 生活的艺术。

民间的艺术不同于 学院派的艺术,它的产生和最大特点就是以实用为主要目的,所以纯朴性、乡土性特点是民间艺术的最大魅力。

但就这一点也随着社会的变迁在不断地变化,特别是在民间艺术进入城市公众的生活当中或为旅游开发所包装后,其商业性特点被显露而本真性却被遮掩或替代。

因此, 原生态性成为了民间艺术的核心以及现代大众对民间艺术的惦记。

但不论如何,其功能依旧是为了大众的生活,过去的工艺品除了实用也可作装饰,现在的 民艺则更多地为了城市公众的生活所需或为了旅游者装点生活的美丽。

特别是,在大众文化喧嚣的时代中民间艺术的娱乐性更为突出,所以人们不再去追求其真实性或者是传统的音乐节奏或舞蹈动作,而是在乎其更大的社会功能。

由此可以看出,民间艺术的内涵是与相应的社会时代特征相联系的。

民间艺术在学理和实践过程中的变化,引发了其内容与意义的转变。

在此,有必要引入 公共艺术的概念,这也是基于民间艺术与公共艺术的天然联系之上的:(一)民间艺术的 集体性特点。

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在人类的童年时期,艺术本就没有 民间与 非民间之分的。

可以说,它的本身就是公有的。

随着文明的不断发展,社会阶层、职能分工的出现,才形成了相对于 宫廷艺术和 文人艺术而言的 民间艺术这一历史的概念。

不同品类作品体现着不同阶层的审美标准,是相互间分界的根本。

然而,这种审美标准在开放式的全球化的环境下逐渐趋向一体。

若从民间艺术的主体而言,民间艺术首先在接受者的数量上就是社会的多数,而且接受者还在不断发生变化,虽然其实用性在减退,成为城市休闲和旅游审美消费的内容,但仍然有着众多的接受者。

而且,它是为社会大众所使用或享用而非某一集体或特殊个人的。

其次,就工艺品而言,它涉及的品种繁多,包括生产劳动和生活器用类,也包括物质形态和精神形态,还涵盖了吃、住、行、用、信仰等多方面。

在城市里,还会有一些老年人用现代编织物来编织随身携带的小包,也是为生活所用,此外也为旅游开发成如钥匙链、书签、机场纪念品和旅游纪念品等,其服务的功能无疑也都具有公有之美。

工艺性的美是公有之美,如果不是公有性的器物,就没有充分的工艺化[3]。

(二)民间艺术具有 社会性的特点。

就民间艺术的创造主体而言,不是个人性的而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它是由匠人或艺人世代传承沿袭而来的,也不存在具体的作者;另一方面,民间艺术的受众群体也不再局限于狭小的乡村村民。

民间艺术的传承与传播都因社会群体而形成。

现在,电视、网络等大众传媒又在其中起了相当重要的作用。

在现代化的过程中各种文化和社会间的交流和接触也会加大民间艺术的社会意义。

如城市公园、生活小区或一些现代休闲之地都为民间艺术创造了一个公共流传的空间;旅游与民间艺术、与民族文化的 联姻也使得各地在经济、社会影响方面获得了很多的收益。

旅游业的发展又为民间艺术提供了一个公共交流的市场和舞台,而且民间艺术的很多作品不仅反映了当代人社会生活的内容,也体现着民间艺术的现代化发展趋势,如经过现代化包装的实景演出剧∃丽水金沙%(丽江)、∃曼迈桑康∀泼水节印象%(西双版纳傣族园)等。

(三)旅游业的发展不仅为艺术提供了市场和舞台,而且民族艺术的旅游展示还增强了地方文化的内涵和活力,借助旅游的舞台,民间艺术的社会影响也在不断地扩大。

在旅游城市、旅游景区或旅游景点,那些被引用的工艺品或民间造型艺术也屡见不鲜。

如云南彝族的吞口与虎图腾、撒尼人的刺绣与阿诗玛、傣族的葫芦丝与象脚鼓、阿昌族的户撒刀、纳西族的东巴象形文字与造纸、白族的扎染和大理石雕木雕等等,甚至那些少数民族的各种造型雕像也被置于旅游市场之中供游客观赏、游览。

尤其是,随着现代旅游业的快速全面发展,旅游工艺品更是迎合了大众的旅游消费心理和审美需求。

而雕塑,可以宣传城市形象,促进旅游经济,增强市民凝聚力和自豪感,而旅游者以雕塑为背景的留影存照,会使城市美名远扬。

还要指出,由于对艺术品进行复制方法的多样,导致了艺术品的可展示性大规模地增加[4](P7)。

无疑,∀70∀旅游场景可使民族艺术获得最具 活力和最具舞台真实性的文化展示,也因此被广大旅游企业和旅游者所热衷。

尤其是一些旅游节让民间艺术尽可能地在一个浓缩的天地中淋漓尽致地展现,如2002年国家旅游局将当年的旅游主题定为 民间艺术旅游年; 2008年的奥运旅游节活动,又将中国大地上的各民族独具特色的各类民间艺术形式推上了开放时代的舞台上。

二、民间艺术的公共化民间艺术正在被公共化,其他形式的民间艺术也在趋向公共化,如:云南花腰彝的海菜腔、滇剧、云南花灯,傣族的制滔,纳西族的东巴象形文、造纸等等。

中国民间的鼓舞如此,中国境内其他形式的民间艺术也在趋向公共化,典型的如2008年奥运会活动中的吉祥物福娃与中国民间剪纸艺术中的抓髻娃娃、莲花图案,火炬与中国古代工艺品中的云纹、卷轴纸等有关系,具有地方特色的石淙蚕花也成为赠送给外宾的礼物等等。

民间艺术的各种形式、造型、图案、色彩,包括传统含义等都在现代社会中得到了广泛的传播与延伸,中国传统的民族文化特色在开放式的公共空间中得到了更大、更广意义上的张扬。

若追溯中国公共艺术的形成背景与发展,主要有三个原因:第一,新时期开始的改革开放不仅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也促进了城市的发展,城市化的社会为民间艺术提供了一个必要的物质条件和新的空间生存条件。

第二,伴随着人民文化教育水平与民主意识的不断提升,艺术的人民性被再次提起,人民大众的个体发言权在艺术的公共性问题上得到释放。

从本质上看,所谓公共艺术的概念在中国得以提出既是中国民主化进程的必然产物,也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内在需要。

第三,全球化的进程又使各国的民族文化在社会变迁中被大众所反思,在现代化的进程中寻求自我的认同。

因此,公共艺术是一个带有浓厚社会学与文化学的概念,而非纯艺术的概念。

在城市化与经济迅速发展的过程中,民间艺术从乡村走向城市,从草根文化走向旅游文化的环境之中。

可以说,特别是由于城市的现代化与旅游发展的双重影响,极大地推动了民间艺术走向公共艺术而成为极具公众性特点的生活艺术。

民间艺术在公共化趋势中其 公共化是具有一定独特意义的。

公共艺术的存在前提是 公共性,而公共性在不同历史条件下、不同政治氛围中,是有着不同的内涵和所指的。

公共性是相对的,它没有绝对性。

公共艺术是一个新概念,也是一个新的称谓,但属于公共艺术的内容则是自古就有的。

无论中外历史上的城市乃至村镇,建筑的格局及各种设施的装饰,如拴马石等无不存在着大量的公共艺术性质的设置。

还有,少数民族的服饰是与某一类群体共享的,民间歌舞也是上演在某一村落的舞台上;尽管民间工艺美术的制作与把玩有宫廷、文人雅士和民间之分,但它们的关系也不能采取绝对和对立的态度。

从西周的 工奴和春秋的 百工,再到后来的宫廷画工、画院待招制度等,宫廷中就一直体现着宫廷与民间艺术的交流,如门神首先出现于惠王宫殿之门后传入民间;年画的制作也是民间画工吸收文人画的长处而有所发展。

过去的 民间主要是指 乡村,过去中国有一半以上的人口都在乡村,其公共性不言而喻。

虽然,民间艺术历来被 形而上者为之道,形而下者为之器的思想所左右,但其比较思维的研究初衷已道出了 上者对 下者的关注。

因此,古代民间艺术的公共性是公共化的,只不过被囿于狭小的地理空间和时代隧道之中。

或者说,古代社会公共性的社会资源是与其社会政治的文明程度相一致地被利用与被整合后而予以真实地表达着的。

一般而言,公共艺术,是按艺术的新分类法所作的一种概念界定,是在社会开放空间即公共环境中存在的艺术形式,大致包括雕塑、壁画、水光置景、园林绿化、广告招贴、站亭路牌设计等。

需要指出,这是一种狭义的公共艺术。

按照安切雷斯∀施耐德等人的理论, 公共的空间可由几个不同层次来加以划分:1 物理的公共空间,2 社会的公共空间,3 象征性的公共空间[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