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人本考察——基于与传统文化价值观的民本思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系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不断加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国家重要的精神力量。
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根基和灵魂,它承载着历史的厚重和人民的智慧。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新时代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精神旗帜,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指导方针。
两者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和生动的交融,共同构成了当代中国精神文化的内核。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博大精深,悠久而璀璨。
传统文化强调的是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归属感和自豪感,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则强调的是社会正义、人民利益和国家发展的全局观。
对于传统文化而言,它更强调的是个人修养、家庭和谐以及社会秩序,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则更多地体现了公平正义、法治精神、诚信守法等现代价值观。
这并不代表两者不存在对立关系,相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继承而来的,是对传统文化的发扬和弘扬。
在当代社会,传统文化已经不再是封闭、僵化的东西,它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辅相成,相互交融,得到了更好的传承和发展。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价值取向上的交融。
中华传统文化注重道德伦理、家国情怀和感恩知足,这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和谐发展密切相关。
传统文化中的“以人为本”、“和而不同”、“仁爱天下”等理念,与现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人民至上”、“公平正义”等价值理念有着内在的相关性。
这种关系不仅丰富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也使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具有了更广阔的生命力和更深刻的现实意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传统文化共同推动了社会风气的正面倾向。
传统文化注重的是礼义廉耻、忠孝节义,这些都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基本道德规范。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调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这与中华传统文化中推崇和谐之美、奉献之美、诚信之美、感恩之美等价值观念高度契合。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者:田芝健郑善文吉启卫来源:《唯实》2016年第02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离不开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
要正确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在契合性,有效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作用。
一、正确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维度中的价值定位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这一论断既阐发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维度中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维的重视,也提炼与表达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的六条典范,即“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历史性价值与时代性价值的二重属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渊源与逻辑前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文化高度并带有鲜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特征的时代精神表征。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国家层面明确了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价值追求,在社会层面弘扬了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价值目标,在个人层面倡导了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价值取向。
融合了国家、社会和个人三个层面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贯通一体的,为正确处理国家、集体、个人之间的关系提供了基本价值范式。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蕴涵的民本、人本、德本、合本思想精髓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倡导的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理性精神是一以贯之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的基本价值范式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涵的价值理想的继承与超越。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汲取了古今中外的优秀价值观资源,昭示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崇高价值理想,凝练了时代精神的精华、塑造了时代精神气质,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航向坐标、信仰支撑。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系1. 引言1.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精神支柱,也是国家意识形态建设的核心内容。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宝贵精神财富,承载着民族的历史记忆和文化基因。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内在联系,二者之间既有传承与发展的关系,又有启示与强化的相互影响。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调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一系列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道德要求。
这些价值观与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忠孝、仁义、礼让、谦和等传统美德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二者在关注个体与集体、自我与他人的关系上,都体现着和谐共生、相互尊重的核心理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调的集体主义思想和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家国情怀也有许多相通之处,都强调了个体与集体之间的关系,都强调了责任与担当。
在当今社会,面对全球化、信息化的挑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与创新变得尤为重要。
二者的结合不仅可以丰富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体系,也可以为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注入新的活力。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共同价值追求,既有利于民族精神的弘扬,也有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入人心。
只有将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引领当代中国价值观念的发展。
2. 正文2.1 辨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文化渊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的精神支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承载着中国五千年文明的智慧和积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深厚的文化渊源,在思想观念、价值取向、道德规范等方面有着内在的联系和相互影响。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合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调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奉献精神等核心价值,这些价值观念都得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启发。
中华文化中强调忠诚、孝道、仁爱等传统美德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忠诚、友爱、诚信等价值取向有着共通之处。
人本主义,民本思想与以人为本的异同【精选文档】
毛概作业在科学发展观中,总是有人把“以人为本”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本主义和西方启蒙学者的人本主义联系起来,这有一定道理,但却显现不出中国共产党人强调以人为本的新内涵和重大意义。
“以人为本”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一定的思想渊源关系,但不能用民本主义来解释“以人为本”,更不能把“以人为本”混同于西方的人本主义理论。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这是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共产党人的理论至高点和执政新理念。
以人为本,就是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然而人本主义是即反对迷信、崇尚科学,反对专制、崇尚自由,反对神性、张扬人性,主要主张:其一,用“以人为本”取代“以神为本”;其二,强调对人的尊重,维护人的权利,人人平等;其三,强调人的价值、人的理性力量;还有我国古代的民本思想,即中国古代思想家提出“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天地之间,莫贵于人”,强调要利民、裕民、养民、惠民。
他们三者之间有联系也有区别:联系:首先,三者都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都存在一定的时代。
其次,三者都是为相应统治阶级服务的,都是各自统治阶级的的政治思想。
再次,民本思想,人本主义,以人为本是梯次性发展,都是对前者的继承和发展。
以人为本和人本主义,以人为本与人本主义, 都强调一切都要以人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尊重人、关注人, 把人当作目的, 而决不仅仅当作手段。
因此, 要把人当人看人, 尊重社会的每一个成员。
以人为本、民本思想与人本思想都重视人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区别:以人为本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时期新形势下, 倡导的一个基本原则。
作为政治原则, 它要求全党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重; 作为道德原则, 它要求人们关心人、爱护人、重视人的价值、维护人的尊严; 作为社会原则, 它要求社会的发展应以人的发展为前提和基础, 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最终目的。
优秀传统文化 社会主义价值观
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价值观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价值观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它们互相交融、相辅相成,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指导和借鉴。
下面,我们将从四个方面对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价值观进行探讨。
首先,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价值观在道德品质的塑造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优秀传统文化强调“仁爱”、“忠诚”、“孝道”等道德观念,倡导个人与社会的和谐相处。
社会主义价值观注重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等方面,提倡“诚信”、“团结”、“奉献”等精神。
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价值观的结合,使我们在现代社会中,在人际关系和行为准则上始终保持高尚的品德修养。
其次,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价值观在文化自信方面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我们的文化根基。
而社会主义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基本体现。
两者的融合不仅增强了我们对传统文化的自信,也有力地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
它们共同构成了我们的文化基因,为我们走向世界提供了坚实的文化支持。
第三,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价值观在民生保障方面起到了积极的引导作用。
优秀传统文化中,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崇尚节约和环保,这与社会主义价值观中的可持续发展思想相呼应。
传统文化中的“和而不同”、“阴阳平衡”等理念与社会主义价值观中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共享发展”等理念相契合。
两者结合,引导我们坚决反对浪费、尊重自然、关爱他人,为社会的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最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价值观在国家凝聚力和国际影响力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历经千年沉淀的中华文明为我们塑造了独特的文化个性,成为国家凝聚力的重要基础。
社会主义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伦理支柱,对于增强国家凝聚力、维护社会稳定具有重要作用。
在国际影响力方面,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价值观成为我们赢得他国尊重和信任的重要因素,也为我们与世界各国加强交流、互利共赢提供了坚实的桥梁。
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下来的宝贵财富,是人们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思想观念、道德规范、艺术风格等的集合体。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精神支柱,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社会主义建设中形成的优秀价值观念。
本文将从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背景和内涵、传统文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等方面展开探讨。
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相互关联、相互渗透的。
传统文化以其深厚的历史积淀和独特的民族特色,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宝贵的资源和滋养。
传统文化强调家庭观念、孝道精神、尊老爱幼等价值观念,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等价值观念相契合。
同时,传统文化还强调道德修养、礼仪规范等,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诚信、友善、公正等价值观念相契合。
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结合,既保留了传统文化的优秀传统,又与时俱进地满足了当代社会的需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背景可以追溯到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变革。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们的价值观念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中国共产党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引领人们的价值追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包括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12个方面。
这些价值观既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又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具有广泛的社会共识和认同度。
传统文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念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历史渊源和思想基础。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人伦关系、道德规范等,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家庭观念、道德修养等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其次,传统文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弘扬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传统文化中的诗词歌赋、传统戏曲等文化形式,以及孔孟之道、儒释道等思想体系,都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载体和传播媒介。
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与启示
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与启示民本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它是指将人民的需要、利益作为最高标准和根本出发点,以满足人民的需要和利益为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中心主题。
民本思想的核心是人民利益至上,它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本主义思想,强调政权的合法性和稳定性来自于服务人民的需要和利益。
在当今社会,民本思想依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首先,民本思想告诉我们,在政治领域中,政府的主要任务就是为人民服务。
政府必须密切关注人民的实际需要和利益,让人民的利益得到最大程度的保障和实现。
这意味着政府必须开展广泛的调查和研究,以便更加清晰地了解人民的期望和需求。
政府还必须主动回应人民的诉求和意见,在国家的各项政策中让人民的需求得到充分反映和实现。
最重要的是,政府必须合法合理、公正地行使权力,不断改善人民的生活条件和社会环境,提高人民的生活品质和满意度,从而赢得人民的支持和信任。
其次,民本思想告诉我们,在经济领域中,市场的本质就是为了满足人民的需要。
市场经济在发挥效益的同时也要关注社会公平和民生福利。
政府应该在市场经济中发挥重要作用,扮演好宏观调控和规范市场秩序的角色,确保市场发展的方向和目标符合人民的需要。
此外,在市场经济的发展中,政府应该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和资源的节约使用,以实现可持续发展,促进人民生活质量的提升。
最后,民本思想告诉我们,在社会领域中,人民的利益是最重要的。
政府应该推进社会公正和民生福利方面的改革,把人民的利益和需求置于首位。
特别是对那些需要特殊关注和保障的弱势群体,应该加以关心和帮助,让他们感受到社会对他们的温暖和关爱。
综上所述,民本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种很具有启示意义的观念。
在当今时代,我们需要继承和发扬民本思想,以服务人民的利益为目标,推动经济、政治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小论
-文化百花园(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小论□朱林锋中国传统文化中有民本思想,也有人本思想。
人本之“人”是相对于神和物而言的类本质哲学概念;民本之“民”是在政治语境中和执政者相对的社会群体范畴。
在中华文化史上讨论人本问题往往围绕着天人关系展开,而民本问题则是更多地通过君民关系进行论辩,但这并不意味着人本和民本这两个概念是相互独立的。
实际上,这两个概念构成了近代学术意义上“以人为本”精神的一体两面:一方面,社会群体范畴包含类本质概念内涵,类本质概念外延包含着社会群体概念外延,每一个小写的民都拥有大写的人的类本质,而大写的人的类本质必须落之于小写的民上才具有现实意义;另一方面,天人关系作为中国传统哲学的形而上思想决定了政治哲学形而下层面的君民关系,是君民关系的基础和依据,同时君民关系的变化也反映了天人之间关系的张力。
所以,当我们讨论中国文化“以人为本”精神的时候,就需要结合人本和民本两个方面,人为地割裂“人本”和“民本”,甚至作出中国传统文化无人本也无民本,或者只有民本或人本的判断,都是讨论“以人为本”精神应该避免的$民本不仅仅是政治的合法性依据,也意指了民众作为主体的资格判断,其思想基础来源于“德”的概念。
传统中国的民众具有作为政治生活主体的权利,原因有三:其一,德"非由外! "我固有之”,自古便有“性自命出”的观念,所谓"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人天生具有德的本质基础和展开的自然条件。
其二,这种道德天性具有普遍性,可以说是“性相近”,但是由于气等因素的遮蔽导致了“习相远”,于是德的完善和现实的缺失之间构成了某种紧张,促使人们自觉自发地参与道德实践、完善道德人生$其三,社会生活的执政者本意为"正”也,换言之就是凭借自己的政治权力和道德完满形象施行道德教化,使政治成为教导、引领人们完善道德的手段和途径。
概括起来,民众作为政治生活主体是一种充盈的德性义务所趋,是和与生俱来的德性权利共同存在的,这个角度的民本阐发实则就是类本质哲学概念下的人本。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厘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今人们对社会的看法和态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凝聚着中华民族五千年来所积累的文化精神财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得以提出的基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思想影响着从古到今的中国人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念,二者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所积累的优秀文化结晶。
在国家层面,中国古代思想家非常强调国家富强的重要性,封建统治者祈求国富民强、繁荣昌盛,孟子“民贵君轻”为代表的民本思想与现代民主思想有着异曲同工之处,在传统农耕文明的基础现代文明得以丰富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讲究人以和为贵,强调建立一个和谐友好的社会,在当代中国,实现国家昌盛、人民幸福和民族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寻求民族复兴的共同愿望,是十几亿中国人的根本目标,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就是经济上要越来越富强,政治上要越来越民主,文化上越来越文明,社会和生态上要越来越和谐。
在社会层面,自由、平等是从古至今中国人民的追求,封建社会的人们面对封建势力的束缚和不平等对待,人们一直和封建势力作斗争不断追求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治理国家的法宝,中国早就有法,帝国的治理也从来没有离开过法,这使得社会安定和谐。
现如今中国共产党始终促进人民的自由和平等,促进社会的公正和法治。
自由、平等、公平、法治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坚持科学发展、坚持以人为本、坚持执政为民、坚持依法治国伟大实践的集中价值体现,也是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追求,体现了社会主义价值追求和公民道德行为的本质属性在公民层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贯穿上下五千年,今天的爱国主义是一种自然是传承,敬业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每个公民的立足社会应具有的优良品质,诚信,是传统道德理性最基本的体现,正所谓人无信不立,也是社会和谐的根基,友善是传统文化中人际交往的基本准则,中华民族的仁爱思想可谓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瑰宝。
浅议“以人为本”与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
浅议“以人为本”与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作者:尚菲菲来源:《科教导刊》2010年第17期摘要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思想渊源。
科学发展观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本质和核心是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的科学执政理念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有着深刻的联系和渊源。
传统民本思想给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提出提供了重要的借鉴价值。
但是,中国传统民本思想中也存在着许多负面和消极的因素。
“以人为本”不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中民本思想的全盘照搬、吸收和简单继承,而是对其加以扬弃和超越,既吸收了传统民本思想的合理内核,又有批判否定和创新发展。
“以人为本”强调以人为核心、以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本,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在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我们必须毫不动摇地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重大战略思想。
关键词以人为本民本思想辩证扬弃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十九世纪晚期,马克思主义开始从西欧传入中国,并在各种思潮的相互冲突激荡与竞争中为中国人民尤其是许多有识之士所接受和认同,逐渐成为一种主流指导思想,指导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不断胜利。
马克思主义思想在中国得到广泛的传播和发展,是以与中国的具体国情和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相结合为前提的。
只有与中国的具体情况和社会实际相结合,马克思主义思想才能获得在中国发展的无限生机和活力。
就文化方面而言,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在社会机体组织以及人们的心理深层结构中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和潜在的影响力。
它不仅不是现代社会向前发展的阻力和负担,而且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推动着历史和社会不断向前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现代价值和积极意义。
而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正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思想渊源,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
马克思主义思想在中国获得不断的发展,先后出现了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等重大理论成果,解答了中国在不同时代的重大社会课题。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底蕴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底蕴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精神支撑和道德基础,它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并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和传承。
这种联系不仅体现在核心价值观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保护上,还表现在价值观内涵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底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离不开中国传统文化的渗透,它融合了儒家文化、道家思想、佛教智慧等多元元素。
儒家强调仁、义、礼、智、信等价值观念,弘扬了社会和谐、家庭和睦、个人修养等传统价值观念;道家注重天人合一、顺应自然等观念,契合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核心要素;而佛教强调慈悲、舍己为人等伟大情怀,促使人们更加关注他人的福祉和社会的公平正义。
这些传统文化要素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都得到了继承、发展和创新,使其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传统文化的精华,使其焕发出新的光彩。
在现代社会背景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不断宣传、弘扬传统文化,推动了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例如,在传统节日中,人们弘扬传统美德,潜移默化地传递着中华民族的共同价值观;在历史故事中,通过英雄人物的塑造,传承了中华民族坚韧不拔的精神;在群众文化活动中,传统绘画、传统音乐等艺术形式得到广泛传承和发展。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传统文化的传承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和保护。
三、价值观内涵的形成和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中国传统文化对其影响不可忽视。
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结合,相互融合、互相滋养。
同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现代语言和形式诠释了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精神,使其更符合时代要求和现代人的需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发展,既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也是对传统文化的创新和发展,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式价值观。
四、共同前行的文化纽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传统文化的紧密结合,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了共同的精神纽带和道德榜样。
以优秀传统文化涵养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以优秀传统文化涵养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李梦娇
(天津理工大学法政学院 天津 300384)
摘 要 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是我国的宝贵财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新时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
通过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积极发挥优秀传统文化在涵养核心价值观的功能和作用,能够有效培育大学生核心价值观。
离不开我国历史和优秀传统文化的土壤。可见,优秀传统文化 “大同社会”,代表人们崇尚和谐有序、兼并包容;今有“中国梦”,
是着核心价值观的培育的文化沃土,在传统优秀文化发展形成 代表人们追求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的和谐社会。因此和谐思想
的过程中,以其独特的精神价值在现代文明社会中发挥着重要 从中国古代延续至今,一直是中华民族世代人民的热切追求,
爱国情怀。爱国是中华民族传统,是中华儿女为国为家, 中华民族在历尽磨难之后能够浴火重生的重要因素。新时期,
将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相系的品格,是中华民族强大的精神支 我国各方面的建设发展离不开创新进取的精神,是新技术、新
2016 年 8 月(上) 科 教 导 刊 85
思政教育
思想的产生动力,也激励着国家日渐强盛。 1.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优秀传统文化的延续和升华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体现了中国人民在艰苦奋战和
政治局举行的关于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 上与现代社会中有所差异,但是对于人民利益的维护和尊重是
传统美德的第十三次集体学习中,习近平发表讲话并强调:“培 始终都是民本思想的精髓,这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要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相一致。
牢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固有根本。”中华民族在长达五千年
和谐思想。中华民族的思想传统与价值追求中始终贯穿
基于传统文化概念的“核心价值观”解读
结语
择高处翼(高境界 高姿态) 向宽处行(宽视野 包容心) 许上等愿(心态积极 诗与远方) 享下等福(肯吃苦 承受力 柔韧性)
谢谢聆听!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和发展的丰厚土壤,社 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升华与创新,两者是密不 可分、相互支撑的关系。
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 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价值理念----
几乎都可以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直接或间接地找到其思想源泉。作为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道德主体的自我修养、 社会和谐的伦理诉求和国家发展的终极目标上,都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共 同的价值取向。
8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于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营养:
核心价值观是一个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综合 体现,集中反映着社会成员普遍认同的思想观念、 价值理念、道德规范,影响着一国经济、政治、 文化的发展,也是引领社会发展的精神旗帜。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灵魂和血脉, 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 生态文明等各领域沉淀下来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 富,也是寄托灵魂、激发民族创新的智慧源泉。
3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历经沧桑而积淀下来的
精华,是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智慧最基本的元素和 最珍贵的结晶,它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 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标识,是中华民族的生存
之本和精神之魂。
4
核心价值观中隐含传统文化的几个基本概念
第一,以传统文化的“克己”思想加强道德 主体的自我修养。
民族的力量,不断夺取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新胜利。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理论基础,是新时代中国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
它凝聚着当代中国人民的精神追求,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时代特征。
本文将探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在联系,分析其共同点和互补之处。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包括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共12个方面。
这些价值观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和现代社会主义的共同价值目标,具有较高的思想道德水准和社会道德规范。
首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调人民利益至上,以民主、平等、公正、法治为核心价值。
这与中国传统文化中强调仁、义、礼、智、信之道理相一致。
中国传统文化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强调人的尊严和平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一步深化了这种价值追求,强调了人民的平等权利和法律保障。
其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追求社会和谐与文明。
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基础,体现了包容、互助的精神。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一步强调了社会和谐发展、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推动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最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调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爱国主义,注重社会责任和家国情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爱国主义作为核心之一,强调了对国家和民族的热爱和忠诚。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中国传统文化是五千多年的中华文明的结晶,具有丰富的内涵和深厚的底蕴。
它强调儒家思想、道家思想、佛教思想和民间传统价值,代表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和情感。
首先,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是以人为本的价值观。
儒家思想强调仁爱和人伦关系,提倡孝悌忠信。
道家思想强调自然和谐、道法自然。
佛教思想则讲求慈悲和解脱。
这些思想都以人为本,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体现了人性的善良和高尚。
其次,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天人合一的价值观。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髓助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全面深化改革传递向心力,汇聚全面依法治国的强大正能量,提供全面从严治党的行动指南,蕴涵着丰富的时代意蕴。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蕴含的国家、社会、公民的价值与精神追求决定了其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必然联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蕴含着民族的德性理念,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的文化基础和资源基础。
辩证而有创造性地传承和升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精髓,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然选择。
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的基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思想观念、文化传统、语言习惯和情感认同的集中体现,是社会建设的现实基础,是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基,整个民族所认同和接受的价值取向和道德规范都凝聚其中。
1.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的文化背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集中了中华民族在历史实践中所形成的独特的文化视角和解决问题的思路,从这一层面来讲,认同和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显著标识。
《唐律疏议释文》中讲到:中国人之所以是中国人,绝不在于血统的缘故,而是对于中国文化的传习,认同中国文化和中国人身份的都是中国人。
中华民族的团结统一,不仅仅源自中华儿女对自己身份的认同,也源于他们对自己民族文化的自豪感与自信心。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义就是倡导在热爱祖国的基础上建设一个富强、民主、自由的国家,其思想精髓与中华传统优秀文化一脉相承。
1.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道德教育资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深厚的民族德性理念。
在传统文化中,伦理道德被看作是对人的本质的要求,强调对人的教化,在文化的不断绵延中,形成了内涵丰富的美德、伦理和人生哲学。
比如儒家倡导的仁、义、礼、智、信。
仁是最高美德,内涵丰富,推己及人、爱人以及忠恕之道都是其应有之意.再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责任态度以及孝悌友爱、兄友弟恭的伦理精神都是中华文化的精髓,这些内容恰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文明、和谐、诚信、友善的理论支撑,是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优秀教育资源。
《马克思基础原理》论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传统文化
《马克思基础原理》论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党的十八大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这24个字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
面对世界范围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形势下价值观较量的新态势,面对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思想意识多元多样多变的新特点,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对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引领社会全面进步,对于集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正能量,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求看,培育和弘扬核心价值观,有效整合社会意识,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方面。
从提升民族和人民的精神境界看,核心价值观是精神支柱,是行动向导,对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建设民族精神家园,具有基础性、决定性作用。
从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的宏伟目标看,核心价值观是一个国家的重要稳定器,构建具有强大凝聚力感召力的核心价值观,关系社会和谐稳定,关系国家长治久安。
[而源远流长、精深厚重、高明悠久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价值追求和价值共识,传承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和伦理品质,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和道德慧命,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和动力源泉,理所当然也完全有可能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源头活水和精神依托。
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无论是国家层面追求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价值目标,还是社会层面追求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价值目标,亦或是公民个人层面追求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价值目标,都在一定意义上尽情地吸纳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养料,彰显着中国特色和中国元素的内在价值。
浅析中国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浅析中国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二十四个字为基本内容。
但是,短短的二十四个字,却是内容丰富、层次分明的。
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是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是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积极践行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适应当前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要求和目标,有利于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在当前世界文化多元化的新形势下,积极践行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影响。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探析1、中国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渊源(1)中国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基础。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富强,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和兴旺发达。
中国传统文化中“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生动表达了国家富强,人民共享经济发展繁荣的幸福场面。
“民为重,君为轻”的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的民主内涵则是当今民主建设的重要文化来源。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最终要求就是要建设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大同社会,早在中国传统文化《礼记》中就有记载:“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
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人民和睦的和谐大同社会是当今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文化源泉。
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是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平等,就是要实现人人平等的社会;公正就是要促进社会公平。
在中国传统儒家文化中“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平处于公,公出于道”、“理国要道,在于公平正直。
”则蕴含着的公正平等的文化内涵,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基础。
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是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方面 实 现 了对“ 以 民为本 ” 理念 价值 的发展创 新 和辩 证 扬 弃 , 最终 臻 于 实 现人 的 自由而 全 面 的发 展 。所 以, 以人 本 旨向为切人 视 角 , 厘 清社 会 主义 核心 价值 观 能 够承 续 传 统文 化 价值 观 的核 心 主 线 , 辨 明 社会
会 主 义 中的理 论表 征 , 其“ 以人 为本” 的核 心 价值 实现 了对传 统 文 化 价值 观 “ 以民 为本 ” 核
心价值 的辩 证扬 弃 , 使 实现 人 的 自由 而 全 面 的 发 展 成 为 现 实 可 能 。 关键词: 人 本 旨向 ; 社 会 主义核 心 价值 观 ; 传 统 文 化 价 值 观 ;承 续 ;扬 弃
特 的价 值体 系 , 构成 了中 国的传统 文 化价值 观 。中 国传 统 文 化价 值 观 沉 淀着 中华 民族 最深 沉 的精 神 追
求, 包含 着 中华 民族 最根 本 的精神 基 因 , 代 表 着 中华 民族独 特 的精 神标识 , 是 中华 民族生 生不 息 、 发展 壮
收 稿 日期 : 2 0 1 5 —0 3 —2 4
观, 就 充分体 现 了对 中华 优 秀传统 文化 的传承 和升华 ” , “ 否则就 不会 有生 命力 和影 响力 ” [ 3 ] 。 从 历史 和现 实 的实 然状 态来看 , 社会 主义 核心 价值 观对 中华 优 秀 传统 文 化 价值 观 的传 承 和升 华 既
主 义核 心价值 观 “ 以人为 本” 的核 心价值 是 对传 统 文化 价 值 观“ 以民 为本” 核 心 价值 的辩 证 扬 弃 , 就 是 十
分 必 要 和 重 要 的 理 论 工 作 了 。本 文 即 拟 从 这 一 视 角 做 尝 试 性 探 析 。
一
、
社会 主 义 核 心 价 值 观 是 对 传 统 文 化价 值 观 的传 承 与升 华
( 一)社 会 主 义核 心价值 观 从传 统 文化价 值 观 中汲取 精神 滋养
中华优 秀传 统 文化蕴 含 着丰 富 的思想 道 德资 源 , 是 涵 养 社会 主义 核 心 价值 观 的重 要 源 泉 。 中华 文 化 绵延 发展 数千 年 , 在其 发 展过程 中 , 以儒 家 所倡 导 的“ 仁、 义、 礼、 智、 信” 为 最 核 心 因素 , 逐 渐 形 成 了独
能够 承续 连接 的根 本依 据 。传 统文化 价值 观 的核 心是“ 以 民为本” , 但是 囿于 经济基 础 、 政
治结 构等 多方 面的 限制 , 这 种 民本理 念及 其 实践是 有 限制 的 , 无法 也不 能真 正 实现 以 民为
本 。社 会 主 义核 心 价值 观体 现 了社会 主 义的 本 质要 求 , 是 马 克 思主 义 在 当代 中 国特 色社
有欠 缺 , 两种 价值 观之 所 以能 够发 生沿 脉承 续 的联 系不 是 “ 本 应 如 此” 的, 而是 有 其 深 层 次 原 因 的 , 这 就
是根 植 于两种 价值 观 共通 的人 本价 值 旨向 。但 是“ 以 民为本 ” 和“ 以人 为本 ” 的价值 理念 及 其实 践结 果却
大的丰厚 滋养 D ] l o o , 社 会 主义核 心价 值 观 即是 对 中华 民族 传 统 文化 价 值 观 的继 承 、 创 新 和升 华 。 习近
平指出, 中华 民族优 秀 的传 统 文化是 民族 的“ 根” 和“ 魂” , 决 不可 抛 弃 , 必须 加 以传 承 和 弘扬 , 如果 “ 丢 了 这个 ‘ 根’ 和‘ 魂’ , 就没有 根基 了, , E 2 3 3 3 。2 0 1 4年 5月 4 E l , 他 在在 北京 大学 师生 座谈 会 上 发表 《 青年要 自
基金项 目: 本文为 2 0 1 4年 中 央 高 校 基 本 科 研 业 务 费 专 项 资 金 资 助 项 目( 编号 : 2 0 1 4 1 1 8 0 1 0 2 0 2 ) 的研究成果 。
作者简介 : 乐君兰 , 女, 武 汉 大 学 马 克 思 主 义 学 院 硕 士 研 究 生 。研 究 方 向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 马 克 思 主 义 中 国化 。 9 4
觉践行社 会 主义核 心价值 观 》 的重要 讲话 中 , 再 次指 出 : “ 中华优 秀传 统 文 化 已经 成 为 中华 民族 的基 因 ,
植根在 中 国人 内心 , 潜移 默化 影响着 中 国人 的思 想 方 式 和行 为 方 式 ” , “ 我 们 提 倡 的社 会 主义 核 心 价值
目前 , 学 界关 于传 承 弘扬 中 国传统 文化 、 倡 导和 培育 社 会 主义 核 心 价值 观 已经 有 了一 些研 究 , 研 究 重点 主要 集 中在社 会 主义 核心 价值 观立 足 于传 统文化 的必要 性 , 通过解 析 传统 文化 的概念 要素 、 价 值功 能, 梳 理 传统 文化 与社 会 主义 核心 价值 观 的 内在 关 系 , 进 而探 讨 传统 文化 在社 会 主义核 心 价值 观培 育过 程 中的基 础地 位 和源 泉作 用等 方 面 。但 是 目前 的研 究对 两种 价值 观 之间 何 以可能 发 生关 系 的思考 却稍
河 北 青 年 管 理 干部 学 院 学 报
2 0 1 5年 第 4期
Hale Waihona Puke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人本考察
基 于 与 传 统 文 化 价 值 观 的 民本 思 想 的 比较 研 究
乐 君 兰
( 武 汉 大 学 马 克 思 主 义 学 院 ,湖 北 武 汉 4 3 0 0 7 2 )
摘要 : 人 本 旨向 是 社 会 主 义核 心 价 值 观 和 传 统 文 化 价 值 观 共 通 的 核 心 价 值 , 也 是 二 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