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心理学发展主要观点

合集下载

儿童发展心理学期末重点要点

儿童发展心理学期末重点要点

一、绪论1、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研究容儿童发展心理学所研究的儿童一般是指从出生到青年前期,即从出生到17、18岁左右。

(1、描述儿童心理发展的普遍模式儿童动作、语言、思维、记忆、情感等心理发展的规律。

(2、揭示儿童心理发展的原因和机制(3、解释和测量个别差异(4、探究不同环境对发展的影响(5、提出帮助和指导儿童发展的具体方法2、遗传决定论、环境决定论、相互作用论的代表人物、主要观点1、遗传决定论:心理发展由遗传基因所决定,其过程是遗传素质的自我发展与暴露的过程。

代表人物:高尔顿、主复演说的霍尔评价:片面强调遗传,忽视后天环境的作用。

环境决定论(观点:儿童心理的发展完全是由环境决定的。

代表人物:华生:心理发展就是形成刺激反应链斯金纳:外在的强化来塑造和改变评价:片面强调环境的作用共同伦决定:心理发展由遗传和环境两个因素共同决定。

斯腾:心理发展是在素质和外在环境合并发展的结果。

格塞儿认为支配发展的因素有两个:成熟和学习。

评价:只是把遗传和环境简单地结合起来,是一种折中调和。

相互作用论皮亚杰。

主要观点:1、遗传与环境的作用是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

2、遗传与环境的作用是相互渗透、相互转化的。

这就是说,有时遗传可以影响或改变环境,而环境也可以影响或改变遗传。

3、遗传与环境、成熟与学习对发展的作用是动态的。

3、关键期的概念、“印刻”现象,儿童心理发展的阶段性与连续性,格塞尔的实验及启示无须强化的,在一定时间窗口形成的反应叫“印刻现象”,即社会性依恋行为的“关键期”。

目前较为综合的看法是:心理发展既体现出量的积累,又表现出质的飞跃。

当某些代表新质要素的量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导致质的飞跃,也即表现为发展的阶段性。

发展既是连续的,又是分阶段的。

研究的是双生子在不同的时间学习爬楼梯的过程和结果48,52周何一项训练或教育容针对某个特定的受训对象,都存在一个最佳教育期。

用最短的时间达成最佳的训练效果。

4、科学儿童心理学的创始人,诞生标志,西方与我国儿童心理学的发展德国生理学家和实验心理学家普莱尔1882年《儿童心理》5、横向研究、纵向研究、跨文化研究概念及优缺点横向研究是指在同一时间,对不同年龄组被试进行观察、测量或实验,以探究心理发展的规律或特点。

幼儿心理学教案-关于幼儿心理发展的几种主要理论观点

幼儿心理学教案-关于幼儿心理发展的几种主要理论观点
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授课思路、重难点的解决策略、师生互动等)
复习回顾:成熟说
新授:精神分析学说
一、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
(一)人格结构的3个层次
本我、自我、超我
(二)人格发展阶段
口唇期、肛门期、性器期、潜伏期、生殖器
(三)评价
1.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开拓了心理学的研究范围。
章节课题
第四节认知发展学说
课时数
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理解影响幼儿认知发展的重要因素
能力目标
能初步运用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分析幼儿的行为
素质目标
重视幼儿的心理发展,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
教学重点
理解影响幼儿认知发展的重要因素
教学难点
能初步运用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分析幼儿的行为
教学方法及手段
讲授法、讨论法、案例教学法
第十二章关于幼儿心理发展的几种主要理论观点
章节课题
第二节精神分析学说
课时数
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掌握弗洛伊德和荣格理论的基本思想
能幼儿的心理发展,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
教学重点
掌握弗洛伊德和荣格理论的基本思想
教学难点
能初步运用精神分析学说分析幼儿的行为
教学方法及手段
布置作业
课堂练习
案例分析:这个实习生错了吗?如果他出现了错误,请问原因是什么?
课后作业
简述全纳教育的观点。
《幼儿心理学》
教 案
20至20学年第学期
第十二章关于幼儿心理发展的几种主要理论观点
章节课题
第一节成熟学说
课时数
1
教学目标

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理论流派

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理论流派

感知运动 阶段
主要图式
动作图式 符号图式
特点
以感知和动作进行反应,形成低级的动作图式(手的抓取、 嘴的吸吮)。动作图式逐渐内化为符号图式,逐渐获得客体
永久性(7个月之后)
2-7岁
前运算阶 段
表象思维 直观形象思维
思维从动作中摆脱出来,但是需要借助实际操作物来学习理 解外部世界。不能理解守恒概念,思维缺乏可逆性,自我中
强化是塑造行为的基础,只要运用好强 化技术,就能塑造儿童形成教育者所期 望的行为,强化的基本原理就是强化好 的行为,忽视不好的行为
4.斯金纳理论的实践运用
教学课堂管理
根据强化原理,要维持良好的课堂秩序,要 对好的行为予以强化,不好的行为予以惩罚 或忽视,用正确的行为替代不正确的行为
适合幼儿的强化物:食物、奖品、表扬、代 币、游戏、减少作业
1-3岁
自主感VS羞 怯感和怀疑 感
学饭照顾穿习自衣自己,主的爬,卫行自生走己路吃,获 秩序得和自法主制感,意志的实现,
羞怯感,怀疑 或否定自身
父母
3-6岁
主动感VS内 疚感
探索周围环境,独 立活动,尝试新事 物
获得主动感,目的的实现, 有助于未来工作上的成就
内疚感和失败 感
家人
6-12岁
勤奋感VS自 卑感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
第三章 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理论流派
主要内容
行为主义的心理发展观-
01
华生&斯金纳&班杜拉
02
精神分析的心理发展观 -弗洛伊德&埃里克森
儿童认知发展理论—
03
皮亚杰 & 维果茨基
04
朱智贤的心理发展观
行为主义的心理发展观

皮亚杰的儿童心理学观点

皮亚杰的儿童心理学观点

皮亚杰的儿童心理学观点(一)认知结构皮亚杰创立的发生心理学,从方法论角度看就是关于儿童智慧(思维)发展的结构论。

皮亚杰认为智慧的本质就是适应,而适应有赖于有机体的同化和顺应两种机能的协调;智慧的适应就是有机体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一种平衡,即儿童智慧的发展是通过儿童主体的认知结构与儿童客观的社会环境相互作用而实现的。

皮亚杰认为,主体对环境的适应是一个从低级到高级不断发展的过程,而且主体自身必须具有认识能力才能去适应环境,认识客体,而认识能力乂必须以认知结构为基础。

皮亚杰很强调主体的结构特征,把它称为“图式”,即个体动作的协调组织。

他从生物学观点出发认为儿童最初的图式是遗传性的。

随着儿童与外界的不断接触,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他的图式不断变化、丰富和发展。

儿童心理发展过程就是儿童动作的图式不断完善,从而使认知结构山较低水平过渡到较高水平的过程。

皮亚杰把主体活动对环境的能动适应概括为同化和顺应。

在同化和顺应之间存在一定的稳定状态,即平衡。

儿童每遇一新事物(接受外界刺激),就把它纳入原有图式中,试图去同化它。

如获成功,就会改变原有图式,加强和丰富主体的动作,就会得到认识上的暂时平衡;反之,便作出顺应,调整原有图式或创立新图式,使认知结构不断发展,主体动作不断改变,以适应新的情境,同化新事物,达到认识上新的平衡。

智慧活动就是同化与顺应交义占优势的平衡状态和平衡过程。

平衡是动态的,不断从较低水平向较高水平过渡。

不断发展的平衡??不平衡??平衡过程,就是适应过程,也就是皮亚杰认知结构的形成和发展的基本过程,儿童的智慧就在这种往复循环的过程中得到发展。

(二)制约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与儿童心理发展阶段皮亚杰认为,制约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因素有四个。

第一个因素是成熟,指有机体的成长,尤其是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成熟。

成熟是发展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足条件,必须通过机能的练习和习得的经验才能增强成熟的作用。

笫二个因素是物理环境,包括物理经验和数理逻辑经验。

儿童发展心理学八大理论及其教育价值评价

儿童发展心理学八大理论及其教育价值评价

儿童发展心理学八大理论及教育价值评析一、成熟势力说(一)代表人物:美国心理学家格赛尔(二)主要观点:1.发展是遗传因素的主要产物;2.在儿童成长过程中,较好的年头与较差的年头(也即发展质量较高与较低)有序地交替;3.在儿童的身体类型和个性之间有明显的相关。

(三)教育价值:机体成熟和后天学习都对婴幼儿的发展产生影响,机体成熟是推动心理发展的主要动力。

学习需要一定的成熟做基础,某机能的生理机构未成熟之前,学习训练是不能进行的,只有达到足以使某一行为模式出现的发育状态时,训练才能凑效,即成熟因素在儿童发展的整个过程中具有决定性因素。

故在实际教育活动中要尊重儿童的实际水平,避免提前教育和过度教育。

(四)评价(优缺点):格赛尔通过长期的、大量的观察和归纳,以更为科学的方式展示了成熟机制的作用。

表明人类行为并不是完全决定于遗传因素,身体成长也为心理发展和个性形成提供了天然的物质基础,但是成熟轮过于注重基因规定的顺序,对外在环境与教育的作用关注不足。

二、行为主义观行为主义大致可分为三代,早期的行为主义是第一代,代表人物为华生;新的行为主义是第二代的行为主义,代表人物为斯金纳;第三代的行为主义是新的新行为主义,代表人物是班杜拉。

(一)早期行为主义1.代表人物:华生2.主要观点:(1)心理学是一门科学,研究对象是行为,只有行为是可以直接观察并进行科学研究的对象。

内心的欲望、趋力以及主观体验、意识、心理冲突,无法直接进行观察和了解,不能进行科学研究。

(2)以刺激和反应的术语解释行为,强调联结学习。

(3)环境与教育是行为发展的唯一条件,强调外周论以及环境决定论。

3.教育价值:行为是有机体用以适应环境刺激的各种躯体反应的组合,有的表现在外表,有的隐藏在内部,可以通过学习和训练加以控制。

环境决定了一个人的行为模式,无论是正常的行为还是病态的行为都是经过学习而获得的,也可以通过学习而更改、增加或消除。

4.评价:优点:早期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建立对当时心理学的发展是有益的,它强调客观与实证,主张研究行为而非意识,强调以绝对客观的而绝非内省的方法研究心理学,注重刺激与反应间的可预测关系,使心理学获得了与其他自然科学所共有的客观性,从而在研究对象和方法上具有自然科学的特征。

发展心理学八大理论

发展心理学八大理论

格赛尔美国1 发展是遗传因素的主要产物。

2 在儿童成长过程中,较好的年头和较差的年头 (也即发展质量较高与较低)有序地交替。

3 在儿童的身体类型和个性之间有明显的相关。

优点:以科学的方式展示成熟机制的作用。

缺点:过于注重基因规定的顺序,对外在环境与教育的作用关注不足。

华生斯金纳美国1 心理的本质就是行为,心理学研究的对象就是可观察到的行为,而不是意识。

2 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也应该是客观的方法。

3 心理学研究的目标是为了“预测人的行为,并控制人的行为”。

优点:强调客观与实证,把重点从意识转向行为,注重刺激与反应间的可预测关系。

缺点:排斥对中间心理过程的研究,难以解释个体高级心理过程的发展机制;过分强调环境和教育的作用,否定儿童自身在发展中的主动性和能动性,忽视心理发展的阶段性和年龄特征。

行为分为两类(应答性行为和操作性行为)。

人的大部份行为是操作性的,个体偶尔发出动作得到了强化,这个动作后来浮现的概率就会大于其他动作。

优点:使人们对行为的认识更加接近现实,在行为矫正和教学实践中产生巨大的影响。

缺点:明显的机械主义色采。

行为主义发展观的最基本要旨便是主张心理发展只是量的不断增加过程,是由环境和教育塑造的。

班杜拉美国1 观察学习(通过观察他人,即模范,所表现出的行为及其结果,儿童既不需要直接做出反应,又不需要亲自体验强化就可以完成学习,也称为“无尝试学习”)是心理与行为发展的主要途径,主张儿童可以通过行为作用于他们的环境,并时常通过有效的方式改变他们的环境。

2 自我效能理论,强调个体拥有的信念对自身思想和行为的作用,特别是个体对自身能力的信念,即自我效能感 (指个体对有效控制自己生活诸方面能力的知觉或者信念) 对人们思想和行为所起的作用。

自我效能概念的提出标志着班杜拉的理论从社会学习论到社会认知论的跨越。

自我效能机制又通过影响个体的认知过程、动机过程、情感过程和选择过程而调节人类活动。

突破了传统的行为主义。

发展心理学四大观点概述(二)

发展心理学四大观点概述(二)

发展心理学四大观点概述(二)引言:发展心理学是关于人类在不同阶段的生理、认知、情感和社会发展方面的研究。

在本文中,我们将概述发展心理学的四个主要观点,即行为主义观点、认知发展观点、社会文化观点和生物心理学观点。

正文:一. 行为主义观点行为主义观点认为,人类的行为是从外界刺激中自动学习和获得的。

以下是主要的小点:1. 条件反射:行为主义者认为,人类的行为是通过刺激和响应的条件反射来习得的。

2. 操作性条件反射:这种观点认为行为是通过奖励和惩罚来塑造和加强的。

3. 环境因素:行为主义者强调环境的重要性,认为环境对人类发展起着关键的影响。

4. 社会学习理论:行为主义者还提出了社会学习理论,认为观察和模仿他人的行为对发展至关重要。

二. 认知发展观点认知发展观点关注人类思维和知识的获得,强调个体对信息处理和理解的主动参与。

以下是主要的小点:1. 知觉和认知:认知发展观点认为知觉和认知能力是人类发展的核心。

2. 思维模式:认知发展观点强调人类思维发展的阶段性和连续性。

3. 问题解决和决策:这种观点还关注人类在解决问题和做出决策时的认知过程。

4. 社会文化影响:认知发展观点认为社会和文化环境对人类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三. 社会文化观点社会文化观点认为,人类发展是通过与他人的互动和社会环境的塑造而实现的。

以下是主要的小点:1. 社会交往和互动:社会文化观点认为,人类在交往和互动中获得社会技能和行为的发展。

2. 社会认知:这种观点强调社会认知的重要性,即人类如何理解和解释社会世界。

3. 文化差异:社会文化观点强调文化差异对人类发展的影响。

4. 群体动力:社会文化观点还关注群体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四. 生物心理学观点生物心理学观点将人类行为的发展归因于生物因素的影响。

以下是主要的小点:1. 遗传因素:生物心理学观点认为遗传因素在人类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

2. 大脑发展:这种观点关注大脑发育和神经系统对行为的影响。

3. 激素和化学物质:生物心理学观点还研究激素和化学物质对人类发展的影响。

儿童发展心理学的主要理论观点

儿童发展心理学的主要理论观点

儿童发展心理学的主要理论观点1.启发理论启发理论强调儿童主动探索和积极参与学习的重要性。

该理论认为,儿童通过与环境的互动和自主探索,不断构建新的认知结构和理解模式。

通过解决问题、发现规律和自我调节等过程,儿童逐渐理解和掌握世界。

2.社会认知理论社会认知理论认为,儿童的认知发展是在社会交往和文化环境中进行的。

根据该理论,儿童通过社会互动和与他人的合作,不断发展和调整自己的认知能力和知识结构。

同时,社会认知理论还注重了儿童情感、动机和社会判断等方面的发展。

3.发展生命周期理论发展生命周期理论认为,儿童的发展是一个连续的、逐渐增长的过程。

该理论提出了一系列的发展阶段,包括婴儿期、幼儿期、学龄前期、青少年期等。

每个阶段都有其特定的身体、认知、情感和社会发展任务。

儿童在经历各个阶段的同时,会逐渐获得新的能力和技能。

4.马斯洛人类需求层次理论马斯洛人类需求层次理论提出,儿童的发展是一个满足需求的过程,需求可以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和爱的需求、尊重和尊严需求以及自我实现和成长需求。

按照这个理论,儿童在满足一层需求之后才能追求下一层更高级的需求,最终实现自我发展。

5.承认学习理论承认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儿童发展的核心过程,儿童通过模仿、观察他人、接受指导和参与实践等方式,从他人的经验中获得新的知识和技能。

在这一过程中,儿童不断调整和改变自己的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逐渐掌握新的技能。

6.儿童发展生态系统理论儿童发展生态系统理论是由布罗芬伦纳提出的,该理论认为,儿童的发展是处于多个系统的互动中进行的,包括微系统、中系统、外系统和时间系统。

儿童被认为是一个生活在各种环境和社会网络中的个体,这些环境和网络相互作用影响着儿童的发展。

以上是儿童发展心理学中的一些主要理论观点,这些理论观点不仅对理解儿童的发展规律有重要意义,也指导着儿童教育和培养的实践。

不同的理论观点从不同角度解释了儿童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对研究和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三章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理论流派

第三章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理论流派
(response)是行为的基本单位,刺激(stimulus)是引发有机体内部外部反
应的变化,在生活中叫做社会情境。刺激和反应都是物理或化学变化。 2.研究任务
心理学就是通过确定刺激反应之间联结规律,达到预测和控制有机
体行为的目的。 行为主义的公式: S(刺激) 社会情境 引起 适应 R(反应) 行为
二、行为主义的界定
反应的分类:
根据可否直接观察将反应分为内隐的(internal response)和外显的 反应(external response); 根据可否习得分为习得反应(unlearned response)和非习得反应
(learned response)。
又依照这两个标准将反应分为:
观察法
条件反射法
二、行为主义的界定
2.行为主义研究方法
(3)言语报告法
观察自己身体内部所发生的变化并对这些变化进行口头报告的能力。 华生所讲的口头报告法所报告的只是自己机体内部的变化,而不是心理和
意识的活动,因而并不是通常所谓的内省。
(4)测验法
他主张要设计明显外部表现的行为测验,只能用来测验人的习惯,习
们不协调的情况中摆脱出来时,我们开始思考” 思维的分类: a)已经完全习惯化的言语的无声应用 熟练地运用乘法口诀 b)组织得很好的内隐语言过程被情境或刺激激发 艺术创作 如33*333 如音乐家浏览熟悉的曲段、
c)计划性思维、建设性思维(遇到没有遇到过的问题情境时) 如
贡献
评价
1.自然科学方法的应用,推进了心理学研究的科学化进程。
动物,由于这种结构,人生来就能对某种刺激作出反应。他把这类反应 称为非习得的行为(unlearning behavior),而非能力、“心理特质

埃里克森关于儿童发展的主要观点

埃里克森关于儿童发展的主要观点

埃里克森是20世纪最杰出的心理学家之一,他对儿童发展理论的贡献至今被广泛地研究和引用。

埃里克森的儿童发展理论包含了许多重要观点,这些观点对于理解和促进儿童的健康成长非常重要。

在本文中,我们将重点介绍埃里克森关于儿童发展的主要观点,并探讨这些观点对于教育、家庭和社会的启示。

一、埃里克森的八个发展阶段埃里克森的儿童发展理论提出了八个发展阶段,每个阶段对应着不同的生活阶段和心理特征。

这八个阶段分别是:1. 婴儿期(出生至18个月)2. 幼儿期(18个月至3岁)3. 学龄前期(3岁至6岁)4. 儿童期(6岁至12岁)5. 青少年期(12岁至18岁)6. 青年期(18岁至40岁)7. 中年期(40岁至65岁)8. 老年期(65岁至逝去)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发展任务和危机,埃里克森认为,成功地完成每个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健康成长和心理成熟的关键。

二、核心观点:身份建立和发展埃里克森的主要观点之一是身份建立和发展。

他认为,在青少年期(12岁至18岁)这个阶段,个体需要面对身份危机,探索自我、找到自己的角色和定位。

如果这个阶段成功完成,个体将发展出一种积极的自我认同和自尊心,成为一个自信、独立的成年人。

如果失败,个体可能会陷入身份困惑,缺乏自我认同,容易受到外部压力和影响。

三、家庭和社会环境对儿童发展的影响埃里克森强调家庭和社会环境对儿童发展的重要性。

他认为,父母对儿童的关怀和支持对于儿童的发展至关重要,良好的家庭环境可以帮助儿童建立信任、塑造积极的人际关系模式,并培养健康的人格。

社会环境也对儿童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包括学校、同龄人、媒体等因素都会影响儿童的成长和价值观。

四、儿童发展的整体性和动态性埃里克森的观点强调儿童发展的整体性和动态性。

他认为,儿童的发展是一个连续的过程,不同阶段的发展相互关联,相互影响。

儿童的发展还受到个体性、文化、社会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因此不能简单地简单地归纳为某个固定的模式。

儿童的发展是动态变化的,受到外界和内部因素的不断影响和调整。

儿童发展心理学的主要理论观点

儿童发展心理学的主要理论观点

儿童发展心理学的主要理论观点儿童发展心理学是研究儿童从出生到青春期的发展过程和变化的科学学科。

它关注儿童在身体、认知、情感和社会方面的发展,并探索这些发展如何影响他们的行为和个性。

在儿童发展心理学领域,有许多重要的理论观点,其中一些最具代表性的理论观点包括:行为主义、认知发展理论、社会文化理论和生态系统理论。

行为主义是最早出现的儿童发展心理学理论之一,它强调个体行为是在外部刺激条件下习得的。

根据经典条件反射的概念,这一观点认为儿童的行为是通过建立特定的刺激-反应关联来学习的。

例如,通过给予奖励和惩罚,儿童可以学会一些行为模式,并避免不受欢迎的行为。

行为主义理论的支持者认为,环境在儿童的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而遗传因素的影响相对较小。

认知发展理论,由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强调儿童的认知能力在其发展中的重要性。

该理论认为,儿童通过主观的、内在的认知过程构建关于世界的理解。

皮亚杰将儿童认知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感知运动期、前操作期、具体操作期和形式操作期。

根据这一理论,儿童在感知运动期开始时,主要通过感觉和运动来理解世界。

随着认知能力的发展,他们逐渐能够进行逻辑思考和抽象推理,最终达到形式操作期。

认知发展理论的支持者认为,儿童的思考和问题解决能力是通过不断积累和适应新经验而发展的。

社会文化理论是由俄国心理学家杜宾卡提出的,他认为个体的发展是社会和文化环境的产物。

根据这一理论,儿童的认知和行为发展是通过与他人互动和参与社会文化活动来实现的。

儿童通过模仿、合作和接受他人的指导来学习新的技能和知识。

社会文化理论的支持者认为,社会互动和文化背景对儿童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生态系统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布洛芬伯根发展的,他关注儿童发展过程中个体和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

生态系统理论认为,儿童的发展是在多个嵌套的环境系统中进行的,包括微系统、介观系统、外部系统和宏系统。

微系统是指儿童直接参与和互动的环境,例如家庭和学校。

儿童发展心理学的重要观点

儿童发展心理学的重要观点

儿童发展心理学的重要观点引言:儿童发展心理学是研究儿童在生理、认知、情感和社会方面的发展过程的学科。

通过对儿童发展的观察和研究,心理学家们提出了一系列重要观点,这些观点不仅对儿童的成长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也对家长、教育者和社会起到了积极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几个重要观点,包括儿童的自主性、认知发展、情感发展和社会发展。

一、儿童的自主性观点儿童的自主性观点强调儿童在发展过程中的主动性和自我决策能力。

根据这一观点,儿童在逐渐成长的过程中,应该得到充分的支持和鼓励,以发展他们的自主性和独立性。

心理学家认为,儿童的自主性是他们个体发展的基础,通过自主性的实践和探索,儿童能够培养自信心、解决问题和发展创造力。

因此,家长和教育者应该给予儿童足够的自主空间,让他们有机会参与决策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以促进他们的自我发展。

二、认知发展观点认知发展观点是儿童发展心理学中的核心观点之一。

根据认知发展理论,儿童的认知能力在不同阶段有着明显的变化和发展。

著名的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了认知发展的四个阶段,包括感知运动期、前操作期、具体操作期和形式操作期。

这些阶段描述了儿童在认知能力上的逐步提升和转变。

通过了解儿童的认知发展阶段,家长和教育者可以更好地理解儿童的思维方式和需求,从而提供适合的学习和教育环境。

三、情感发展观点情感发展观点关注儿童情感的形成和发展过程。

根据心理学家的研究,儿童的情感发展受到早期亲子关系的影响最为显著。

亲子关系中的情感交流和亲密联系对儿童的情感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良好的亲子关系可以促进儿童的情感表达和情绪调节能力的发展,培养他们的社交技能和情感智力。

因此,家长应该注重与儿童的情感互动,建立稳定、温暖的亲子关系,为儿童的情感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

四、社会发展观点社会发展观点认为,儿童的社会化过程是在社会环境中进行的,并受到家庭、学校和社会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根据社会发展理论,儿童通过观察和模仿他人的行为,逐渐学会社会规范和价值观。

儿童期的心理发展

儿童期的心理发展

儿童期的心理发展儿童期是一个人一生中非常重要的阶段,也是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

在这个阶段,儿童的认知、情感、社会交往能力都在不断发展和成熟。

了解儿童期的心理发展规律,对于家长和教育工作者来说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认知、情感和社会交往三个方面探讨儿童期的心理发展。

一、认知发展儿童期是认知发展最为迅速的阶段之一。

在这个阶段,儿童开始建立起对世界的认知框架,学会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根据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儿童的认知发展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 感知期(0-2岁):在这个阶段,婴儿主要通过感觉和运动来认识世界。

他们会通过触摸、品尝、嗅闻等感官活动来探索周围的环境,建立起对世界的基本认知。

2. 前运算期(2-7岁):在这个阶段,儿童开始逐渐发展出逻辑思维能力,但仍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他们会出现“中心思维”和“静态思维”的特点,即只能从自己的角度看问题,缺乏多角度思考的能力。

3. 具体运算期(7-11岁):在这个阶段,儿童的认知能力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开始具备逆向思维和分类能力。

他们能够进行简单的逻辑推理和问题解决,但仍然存在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不足的问题。

4. 形式运算期(11岁以上):在这个阶段,儿童的认知能力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开始具备抽象思维和逻辑推理的能力。

他们能够进行复杂的问题分析和推理,具备独立思考和创新的能力。

二、情感发展儿童期的情感发展是建立在安全感和信任基础上的。

在这个阶段,儿童会逐渐建立起自我认同和情感表达能力,学会处理情绪和建立人际关系。

根据心理学家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阶段理论,儿童的情感发展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 信任与不信任阶段(0-1岁):在这个阶段,婴儿主要通过与主要照顾者的互动来建立起信任感。

如果得不到足够的关爱和呵护,婴儿会形成不信任感,对外界产生恐惧和疑虑。

2. 自主与羞耻阶段(1-3岁):在这个阶段,儿童开始建立起自我意识和自主性,学会探索和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情感。

陕西招教幼教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理论主要流派的基本观点

陕西招教幼教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理论主要流派的基本观点

第一节精神分析主义一、弗洛伊德的心理性欲发展理论弗洛伊德是奥地利的精神病医生和心理学家,从自己的临床经验出发,对儿童的人格结构和心理发展阶段进行了系统的阐述,并逐步发展为精神分析理论。

(一)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由三个部分组成——本我、自我和超我。

人在出生时,人格的全部就是本我。

其主要功能就是最大限度地满足与生俱来的生物本能,当新生儿饿了或尿湿了的时候,他们就会不顾一切地哭闹,直到有人来满足他们的需要为止。

自我是人格中有意识的、理性的部分,反映了儿童日益发展起来的感知、学习、记忆和推理能力。

自我的功能就是寻求更为实际的、被社会允许的方式来满足本能的需求。

所以,当一个学步期儿童想要喝奶时,他会找到妈妈说:“牛奶”,而非哭闹。

随着自我的不断成熟,儿童逐渐能更好地控制住毫无理性的本我,独立寻找到可行的方法来满足自己的需求。

然而,有些需要是不被人们接受的,如一个三岁的儿童在两餐之间去偷吃饼干,很快就会被妈妈发现并制止。

在这个过程中,人格的第三个部分,超我,就会逐渐成熟。

超我是人格结构中的“良心”成分——三至六岁的儿童逐渐将父母的道德标准与价值观内化而形成了对自己行为的评价标准。

超我一旦形成,儿童就不再需要成人来指出他们表现的好坏了,他们已经能明了自己的好与不好,并会对自己所作所为感觉愧疚和羞耻。

(二)弗洛伊德的心理发展阶段论弗洛伊德认为性本能是最重要的生命本能,人在不同的年龄,性的能量——力比多投向身体的不同部位,弗洛伊德称这些部位为“性感带”。

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口腔、肛门、生殖器相继成为快乐与兴奋的中心。

早期力比多的发展决定了人格发展的特征和心理生活的正常与否。

以此为依据,弗洛伊德将儿童心理发展分为五个阶段,并描述了各个阶段的特征。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第一次强调了早期经验和家庭教养对学前儿童心理和行为发展的影响,但由于其关于人格结构和发展阶段的假设不能被证实,带有很强的假设性,在应用于学前儿童时仍有很大的局限。

儿童发展心理学(心理学的一个分支)(一)2024

儿童发展心理学(心理学的一个分支)(一)2024

儿童发展心理学(心理学的一个分支)(一)儿童发展心理学(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引言概述:儿童发展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旨在研究儿童从出生到成年期间心理和认知能力的发展过程。

这个领域的研究对于了解儿童发展、指导教育和家庭教养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五个大点进行阐述,包括儿童的基本心理发展、认知发展、情绪发展、社会发展以及性格发展。

1. 儿童的基本心理发展- 儿童的感知能力与认知能力的提高- 儿童的注意力发展与集中能力的增强- 儿童的运动与感官发展- 儿童的语言发展与沟通能力的提升- 儿童的记忆与学习能力的发展2. 儿童的认知发展- 儿童的发展阶段理论:Piaget的认知发展阶段- 儿童的概念形成与思维能力发展- 儿童的问题解决与创造性思维- 儿童的符号运算与数学能力发展- 儿童的推理能力与逻辑思维发展3. 儿童的情绪发展- 儿童的情绪认知与表达能力发展- 儿童的情绪调节与自我控制的发展- 儿童的情感与社会互动- 儿童的友谊与同伴关系发展- 儿童的情绪问题与心理健康教育4. 儿童的社会发展- 儿童的社会认知与角色认同发展- 儿童的社会比较与同理心的发展- 儿童的道德发展与价值观的形成- 儿童的社会关系与社会支持- 儿童的社会问题与解决策略培养5. 儿童的性格发展- 儿童的基本性格特质与个体差异- 儿童的处事风格与行为方式- 儿童的性格类型与心理健康关联- 儿童的性格塑造与培养方法- 儿童的性格发展与家庭教育的关系总结:儿童发展心理学是研究儿童心理发展的重要分支,涵盖了基本心理发展、认知发展、情绪发展、社会发展以及性格发展等多个方面的内容。

深入了解儿童发展的心理变化对于教育和家庭教养有重要意义,为儿童提供良好的心理发展环境和培养方式是促进儿童全面成长的关键。

儿童心理学哈特的观点-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儿童心理学哈特的观点-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儿童心理学哈特的观点-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儿童心理学哈特的观点是对儿童心理发展的一种理论解释和研究方法。

哈特是儿童心理学领域的知名学者,他通过对儿童行为和心理过程的观察和实验研究,提出了许多重要的观点和理论模型,对于我们理解和促进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在儿童心理学的研究中,哈特认为儿童的心理过程受到了许多因素的影响,包括遗传、生理、社会和环境等多个方面。

他提出了“儿童心理发展的生态系统模型”,强调了家庭、学校、同伴和社会环境等因素对儿童的心理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此外,在哈特的观点中,儿童的心理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而不是一次性的突变。

他提出了“儿童认知发展的阶段性理论”,认为儿童在认知能力上会经历多个阶段,每个阶段都具有独特的特征和思维方式。

这一观点对于教育者和家长来说,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儿童的认知特点,因此能够更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和培养。

综上所述,儿童心理学哈特的观点涵盖了儿童心理发展的多个方面,包括生态系统模型和认知发展的阶段性理论。

这些观点为我们理解和指导儿童的心理发展提供了有益的理论基础。

在接下来的章节中,我们将深入探讨哈特的观点,并对其进行综合评价。

同时,我们也将展望未来研究的方向,以期进一步推动儿童心理学领域的发展。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应包括以下内容:文章结构部分旨在介绍本文的整体组织架构,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容。

本文将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主要部分。

引言部分将首先概述本文要探讨的主题,即儿童心理学哈特的观点。

随后,我们将介绍文章的结构以及各个部分的主要内容。

最后,我们还会明确本文的目的,即通过对哈特观点的研究和分析,促进对儿童心理学的进一步了解。

正文部分将分为两个主要小节。

首先,我们会简要介绍儿童心理学的背景,包括该领域的发展历史和重要概念。

随后,我们将深入探讨哈特的观点。

具体而言,第一个小节将详细介绍哈特的第一个观点,包括其理论框架、核心思想和相关研究。

皮亚杰的儿童心理学观点

皮亚杰的儿童心理学观点

皮亚杰的儿童心理学观点(一)认知结构皮亚杰创立的发生心理学,从方法论角度看就是关于儿童智慧(思维)发展的结构论。

皮亚杰认为智慧的本质就是适应,而适应有赖于有机体的同化和顺应两种机能的协调;智慧的适应就是有机体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一种平衡,即儿童智慧的发展是通过儿童主体的认知结构与儿童客观的社会环境相互作用而实现的。

皮亚杰认为,主体对环境的适应是一个从低级到高级不断发展的过程,而且主体自身必须具有认识能力才能去适应环境,认识客体,而认识能力又必须以认知结构为基础。

皮亚杰很强调主体的结构特征,把它称为“图式”,即个体动作的协调组织。

他从生物学观点出发认为儿童最初的图式是遗传性的。

随着儿童与外界的不断接触,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他的图式不断变化、丰富和发展。

儿童心理发展过程就是儿童动作的图式不断完善,从而使认知结构由较低水平过渡到较高水平的过程。

皮亚杰把主体活动对环境的能动适应概括为同化和顺应。

在同化和顺应之间存在一定的稳定状态,即平衡。

儿童每遇一新事物(接受外界刺激),就把它纳入原有图式中,试图去同化它。

如获成功,就会改变原有图式,加强和丰富主体的动作,就会得到认识上的暂时平衡;反之,便作出顺应,调整原有图式或创立新图式,使认知结构不断发展,主体动作不断改变,以适应新的情境,同化新事物,达到认识上新的平衡。

智慧活动就是同化与顺应交叉占优势的平衡状态和平衡过程。

平衡是动态的,不断从较低水平向较高水平过渡。

不断发展的平衡??不平衡??平衡过程,就是适应过程,也就是皮亚杰认知结构的形成和发展的基本过程,儿童的智慧就在这种往复循环的过程中得到发展。

(二)制约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与儿童心理发展阶段皮亚杰认为,制约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因素有四个。

第一个因素是成熟,指有机体的成长,尤其是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成熟。

成熟是发展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足条件,必须通过机能的练习和习得的经验才能增强成熟的作用。

第二个因素是物理环境,包括物理经验和数理逻辑经验。

《儿童发展心理学》读书笔记

《儿童发展心理学》读书笔记

《儿童发展心理学》(皮亚杰理论和信息加工论部分)读书笔记佛山市三水区实验小学钱显根我们经常说要尊重学生,那究竟具体要尊重什么呢?在教学当中,我们起码要尊重学生的个性(人格)、知识基础(包括相关的生活经验)、认知的特点等几个维度。

《儿童发展心理学》为我们提供了以上维度的基础理论。

《儿童发展心理学》是大学心理学用教材,由刘金花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全书内容共分为三大部分,分别为第一篇《总论》,第二篇《认知和语言的发展》,第三篇《情绪、个性的发展和社会化》共十二章。

其中,第二篇中的第四章《儿童认知发展理论:皮亚杰理论》和第五章《儿童认知发展理论:信息加工论》对数学教学起着比较直接的作用。

因为这两章内容为我们提供了相对精确的不同年龄的儿童认知的水平和规律,我们在进行数学教学尊重学生的知识基础的同时,也能尊重他们认知起点和水平,从而使教学过程更加科学合理,提高课堂效率。

认知,亦称“认识”(旧译),涉及知识的获得、加工、组织和应用的复杂心理活动,从广义上说,认知就是指人的认识活动,包括注意、知觉、记忆、解释、分类、评论、原则推理、规则的演绎、想像各种可能性,产生策略和幻想,等等。

狭义地说,认知就是思维或记忆。

发展心理学家研究认知主要想解决两个问题:(1)描述儿童的认知功能如何随年龄变化而生长(2)说明或揭示儿童认知功能变化的因素或机制。

心理学对认知的探讨主要受两种理论的影响:一是皮亚杰理论,二是信息加工论。

皮亚杰主要研究儿童的推理和问题解决,对知觉、记忆、幻想等很少加以注意。

信息加工论则从现代信息加工观点来探讨认知活动的各个方面,如知觉、记忆、推理、评价和规则等。

信息加工论研究把人的心理看成是个体各种加工的不同集合。

它不必遵循同样的规则,也不必在基本结构的控制之下。

因此,这种理论对个体思维和能力的差异更加敏感,而皮亚杰理论则更重视儿童认知发展的不同阶段和发展的普遍性。

第四章皮亚杰理论第一节皮亚杰关于思维发展的基本观点一、皮亚杰认为,认识论和生物学之间有一条可以连续起来的纽带,那就是心理学。

儿童发展心理学的主要理论观点

儿童发展心理学的主要理论观点

成熟势力说
• 儿童在成熟之前,处于学习的准备状态。 所谓准备,是指由不成熟到成熟的生理 机制的变化过程,只要准备好了,学习 就会发生。决定学习最终效果的因素, 取决于成熟。在发展的进程中,个体还 表现出极强的自我调节能力。
行为主义观
• 华生的观点 • 美国心理学家华生(J.B.Watson)是行为主义观
成熟势力说
• 通过对儿童行为的观察与归纳,格塞尔 总结出三个重要的观点:
• 1、发展是遗传因素的主要产物; • 2、在儿童成长过程中,较好的年头与较
差的年头(也即发展质量较高与较低) 有序地交替; • 3、在儿童的身体类型和个性之间有明显 的相关。
成熟势力说
• 格塞尔认为,成熟是通过从一种发展水 平向另一种发展水平突然转变而实现的, 发展的本质是结构性的。只有结构的变 化才是行为发展变化的基础,生理结构 的变化按生物的规律逐步成熟,而心理 结构的变化表现为心理形态的演变,其 外显的特征是行为差异,而内在的机制 仍是生物因素的控制。
行为主义观
• 学习不是被动的外部因素直接强化的结 果,而是一个主动的过程,正如班杜拉 所言,“人是在观察的结果和自己形成 的结果的支配下,引导自己的行为。” 儿童在游戏中的行为、流行歌曲的传播 等,观察或模仿所起的作用更大。通过 对攻击性行为、亲社会行为的研究,班 杜拉坚定了“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这 一看法。
行为主义观
• 观察学习或许更接近于儿童的真实学习过 程。尽管班杜拉也以研究行为为主,但社会学 习理论开始注意到人、人的行为和环境的相互 影响。主张儿童可以通过他们的行为作用于他 们的环境,并经常通过有效的方式改变他们的 环境,这是社会学习理论对传统行为主义的重 要突破。不过,班杜拉尽管注意到了行为的认 知因素,但并没有对此作充分的探讨和实验研 究。

儿童发展心理学的两种心理范式

儿童发展心理学的两种心理范式

儿童发展心理学的两种心理范式在儿童发展心理学中,有两种重要的心理范式,即认知发展理论和生态系统理论。

认知发展理论认知发展理论主要由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强调儿童思维的演化和学习过程。

在皮亚杰看来,儿童的认知发展主要通过建构和适应两个过程实现:建构:儿童构建自己关于世界和自己的认知结构。

根据皮亚杰的观点,儿童的思维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独特的认知特点。

最早的阶段是感觉运动期,在这个阶段,婴儿通过感觉和运动来探索世界。

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的思维逐渐扩大,符号和操作概念的引入,如预留和逆操作。

最终,他们达到了形式运算期,在这个阶段,他们能够进行逻辑推理和抽象思维。

适应:在适应过程中,儿童通过与环境的互动来适应和适应。

适应包括两个方面的过程:适应和平衡。

适应是指儿童与环境的互动过程,通过吸收新信息和调整现有认知结构来适应环境。

平衡是指个体和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

根据皮亚杰,平衡存在两种形式:同化和顺应。

同化是指将新信息纳入现有认知结构中,而顺应是指调整认知结构以适应新信息。

生态系统理论生态系统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布洛芬伯格提出的,强调了儿童发展是由环境和个体相互作用的结果。

在生态系统理论中,儿童的发展不仅受到个体内部因素的影响,还受到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

生态系统理论提供了四个系统来解释这种相互作用:微系统:微系统是指个体直接参与和互动的环境,如家庭、学校和同伴关系。

儿童的发展受到这些微系统的直接影响。

外部环境:外部环境是指个体所处的文化和社会环境。

文化价值观和社会规范对儿童的行为和发展有重要影响。

时间:时间因素也被视为生态系统理论的一部分,它强调了发展的时序性和历史性。

总体而言,认知发展理论和生态系统理论是补充和互补的。

认知发展理论主要关注个体内部的认知过程,而生态系统理论则强调个体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

这两种心理范式提供了不同的角度来解释儿童的发展,为儿童的教育和干预提供了理论基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儿童心理学发展主要观点
1、心理、意识
瓦龙认为,人是一个处在与周围环境经常相互作用中的积极的活体,不但是行动的客体,也是行动的主体。

他在《心理生活研究概论》一文中写道:“无论是心理学的或是生物学的事实,都是从活体与其
环境的接触开始。

”随着个体的生长、环境的变化及教育的影响,心
理活动根据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由被动到主动的顺序,有
干什么地发展起来。

在这个发展过程中,心理活动不但显示着连续的、多层次的、多水平的特性,而且也显示着一定的结构性和阶段性。


是由人与周围世界的联系和关系的多样性所决定的。

心理的特征似乎
是渗透于社会和生物两者之中,并以一定方式将它们连接、贯穿起来,通过转化为行为和活动而最终得以实现。

所以,研究人的心理,既不
能离开环境,尤其是社会环境,又不能脱离机体的生长,也不能忽视
心理活动的连续性和整合性。

在这几方面的相互关系中,人的发育成
熟往往起着主导作用。

2、实质
瓦龙认为,心理发展的实质是一种“内化”的过程。

所谓“内化”,是就心理活动所反应的对象说的。

最低级的心理活动,例如反射,总是直接地反应外部的刺激,愈是发展了的高级的心理活动,就
愈能对内部刺激作出反应。

高级心理活动诚然也由外部刺激所引起,
但是外部刺激往往先转化为内部刺激,因而直接反应的不是外部刺激
而是内部刺激。

所以,从心理反应的直接对象来说,发展就是向内转化。

比如,新生儿和婴儿,他们的心理总是对外界刺激的简单而直接
的反应。

随着他们的生长和周围环境的影响,随着生活经验持续积累,逐渐形成一些自我的活动,由直接寻外界的反应转化为随意反应。

此时,他们具有了一定的主动性,逐渐形成一些自我的活动,由直接对
外界的反应转化为随意反应。

此时,他们具有了一定的主动性,逐渐
形成一定的水平、情感、意志特点。

他们在接受外界刺激后,往往会
把这些刺激与自身特点结合起来,转化为内在的动机世界,然后再作
出反应。

也就是说,发展的过程,即是逐渐摆脱外在世界的直接影响,建立一个内在动机世界的内化过程。

从发展顺序上看,婴儿时期身体
现动作发展较快;学前阶段语言与感知发展较快;小学阶段社交与逻
辑思维的发展较快;青春期生殖系统的发展较快。

在瓦龙看来,愈是
低级的心理活动,愈是直接地反映外部世界;愈是发展到高级的心理
活动,愈转向内化,其内在联系愈紧密,完整性愈高。

3、动力
瓦龙在阐述心理发展的动力和规律时指出了心理活动中的对立统一、质量互变问题。

他认为,发展不但仅是心理机能数量的增长,还
是质量互变的过程。

心理机能数量的变化仅仅以展的条件,还不是发
展的本质。

心理的真正发展,有待于心理整体的质变。

瓦龙认为,心
理发展的动力在于生物因素与社会因素的对立统一;对于简单的、低
水平的心理活动来说,主要依靠成熟就能够了,但对于复杂的、高水
平的心理活动来说,学习所起的作用将占更加主要的地位。

在瓦龙看来,儿童一方面有极其复杂的社会环境,另一方面又有
极其分化的生物因不比,这两方面是对立的。

但同时,社会环境只有
通过生物因素才能对儿童起作用,而儿童的生物因素又是因为人类长
期的社会生活才逐渐形成的。

所以生物和社会这两方面是相互作用着的,这就是两者的辩证关系。

瓦龙还指出:这种对立统一,在儿童发
展的每一个阶段上,表现出平衡现象。

这种平衡不是不再发展,它将
被机能的觉醒所打破,从而使儿童的心理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理应注
意的是,虽然瓦龙认为机能的觉醒和机能的生长决定了心理活动出现
的时间顺序,但他同时肯定了心理活动的内容是由外在环境决定的。

瓦龙在论述心理发展的动力时,也曾使用了内在因素与外在因素
的概念。

他所说的内因是包括机体的生长与成熟、兴趣和学习的。


龙认为机体要实行一个活动还需要有一种力。

对一个机体业说,如果
力量不充分,活动仍然不能出现。

这就要靠主体的兴趣来发动力量实
行活动,而且经过学习,兴趣会得到恢复、保持和再生。

瓦龙认为各
种心理活动是有区别的,因为它们所涉及的机能的水平是不同的。


淑及低水平的机能时,主要依靠成熟就能够了,愈涉及高水平的机能,愈需要较多的学习。

所谓外因,主要是指社会环境。

虽然瓦龙很重视
内因的作用,但他未忽视过外因。

他认为人从出生起就一直是受着环
境的影响的。

4、规律
瓦龙关于心理发展的规律的思想,归纳起来主要有:
(1)心理的发展受多种因素的制约。

如前所述,瓦龙认为儿童心
理的发展过程,受着内外因素的制约。

他一方面对J·皮亚杰理论中忽视了生物成熟这个内因在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提出了批评,同时也
批评了那种研究儿童时脱离其周围环境的错误做法。

(2)心理的发展表现出一定的连续性、整体性。

瓦龙认为,儿童
的心理发展有它一定的秩序,而且心理机能的发展顺序大体上是由机
体成熟和机能觉醒来决定的。

任何一个年龄阶段的儿童,其心理活动
总是表现为一定的体系。

心理的发展过程,并不是某些心理活动的简单发展,而是从一个
体系向另一个体系深化,从而体现出发展的整体性。

(3)心理的发展具有一定的阶段性。

瓦龙认为在儿童发展的不同
年龄阶段,其心理活动具有各自不同质的特点,表现出一定的阶段性。

5、智力的辩证法
瓦龙认为,智力发展的根本问题就是:
(1)智力的两种形态的“转化”问题,即从感觉—运动的智力这
个形态到言语的智力的另一形态的转化问题。

(2)智力与语言的关系问题。

瓦龙指出,智力的两种形态的转化
问题,乃是因为有新的因素——解剖学的和机能的构造。

因为有了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