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地质大作业 (石大版).ppt

合集下载

石油地质基础知识讲义PPT课件

石油地质基础知识讲义PPT课件
5、露头
倾 斜岩岩层层在地厚表度出永露远的小部于分铅叫垂露厚头度。。露头可分为: 天然露头:天然出露在地表的岩层露头。 人工露头:经人工或机械挖掘出来的岩层露头。
第7页/共53页
(二)褶皱构造
水平岩层在地壳运动的过程中在构造应力的作用下,形成波状弯曲 但未丧 失其连续完整性的构造称为褶皱构造。褶皱构造是地壳上是最常见的一种 地质 构造形态。
第11页/共53页
3)断层分类 根据断层两盘相对位移的方向分为正断层、逆断层和平移断层
三种, 如图1-7所示。
第12页/共53页
其中:
• 正断层:上盘相对下降,下盘相对上升的断层。正断层会使地层 产生缺失现象。
• 逆断层:上盘相对上升,下盘相对下降的断层。逆断层会使地层 产生重叠现象。
• 平移断层:两盘沿断层面走向方向相对移动的断层。
第19页/共53页
第三节、石油的生成及油气运移
一、石油、天然气的生成
关于油气的成因曾有两种不同的学说,即有机成因学说和无机成因 学说两大派别。
无机成因学派认为:石油和天然气是来自地球内部的无机物质,或 者是来自宇宙中的碳氢元素,经过复杂的化学作用,首先形成了甲烷, 并在地球形成初期就已存在地球内部,后来沿地壳的裂缝向上运移,在 运移过程中聚合成高分子的烃类,并在岩层中聚集形成油气藏。
2、层理类型:根据细层和层系界面的相对关系,将层理分为水平 层理、波状层理、斜层理和交错层理四种类型。(图1-12层理 类型示意图 略)
第17页/共53页
(二)沉积岩的分类
根据沉积岩的成分、沉积岩作用的方式和沉积的环境等,可将 沉积 岩分为碎屑岩、粘土岩和碳酸盐岩三大类。
1、碎屑岩:其中碎屑颗粒含量大于50%。碎屑岩是主要储油岩石。 我国

石油工程学地质勘探PPT课件

石油工程学地质勘探PPT课件
3 沉积岩
1)砂岩(碎屑岩)
普通的砂粒被泥质或石灰质胶结成为砂岩。依 颗粒直径不同可分为以下几种:
砂岩名称 颗粒直径
(mm)
砾石 粗砂岩 中砂岩 细砂岩 粉砂岩
>1
0.5~1
0.25~ 0.5
0.1~ 0.25
0.01~ 0.1
第23页/共56页
石油地质概况
3 沉积岩
1)砂岩
砂岩的特点: 具有孔隙,可以储存油、气、水等流体。岩石孔隙
呈块状的称泥岩。 呈薄片层状的称为页岩。 富含石油质的页岩称油页岩,可以提炼石油。
泥岩是分布最广的沉积岩,约占沉积岩总量的 60—70%,是重要的生油岩和油气藏的盖层。
第25页/共56页
石油地质概况
3 沉积岩
3)石灰岩(碳酸盐岩)
石灰岩的特点: 石灰岩,主要成分为碳酸钙,呈块状,致密而坚硬。 由于地壳的运动作用和地下水的侵蚀,常有裂缝和溶洞, 石油和天然气即储存其中。 碳酸盐岩在地壳中分布仅次于泥质岩和砂岩,约占沉积岩 总面积的20%,是重要的生油岩和储集岩。世界上与碳酸 盐岩有关的石油和天然气储量占总储量的50%,产量约占 总产量的60%。
石油地质勘探
新疆油田地球物理解释 处理中心
四川石油管理局地球物理 勘探公司
第45页/共56页
石油地质勘探
2 地球物理法
石油的物化性质
石油的化学组成
1)石油的元素组成 主要由碳、氢两种元素组成: 碳约占80%一88%; 氢约占10%一14%; 氧、硫、氮约占0.3%一7%。 石油中若碳、氢元素含量高,且碳/氢
值低,则油质好;若氧、硫、氮元素含量 高,则油质相对较差。
第1页/共56页
石油的物化性质
石油的化学组成 2)石油的化合物组成 烃类化合物(即碳氢化合物)是石油

石油地质综合大作业(2013最终)

石油地质综合大作业(2013最终)

石油地质综合大作业高先志吴欣松李潍莲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地球科学学院2005.2前言石油地质综合大作业是地质工程专业本科生培养计划中的一个重要的必修环节。

它是在学习完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基础上,通过资料的阅读整理、地质图件的编制及综合分析,使学生学会运用地质图件来表达地质认识,以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石油地质问题、自己动手编制相关图件的能力而开设的一门综合性实践课程。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达到以下基本要求:1. 加深对石油地质与勘探理论与方法的理解,了解石油地质综合研究思路和方法;2.能够有目的、有选择地利用各种资料开展石油地质问题专题研究和综合研究,锻炼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3.能够自己动手绘制一些基本石油地质及勘探图件。

本课程时间3个星期,包括三个方面:第一部分:烃源岩评价(1周)第二部分:油气成藏分析(1周)第三部分:圈闭评价与探井设计(1周)本练习册,由高先志、吴欣松、李潍莲编写。

其中,第一部分由高先志编写;第二部分由李潍莲编写;第三部分由吴欣松编写。

目录第一部分烃源岩评价 (3)一、目的和内容 (3)二、烃源岩地球化学评价图件编制 (3)三、烃源岩演化历史模拟 (5)四、烃源岩综合分析和评价 (6)第二部分:油气成藏分析 (15)一、目的和内容 (15)二、原油性质分析 (15)三、油气运聚方向分析 (22)四、油气成藏期次分析 (27)第三部分:圈闭评价与探井地质设计 (30)一、圈闭发育史分析 (30)二、圈闭地质综合评价 (32)三、探井地质设计 (41)第一部分烃源岩评价一、目的和内容烃源岩是油气藏形成必不缺少的地质条件之一。

一个盆地中有无烃源岩以及其质量的好坏决定盆地的勘探潜力。

一个盆地烃源岩的演化程度和生烃历史影响着盆地油气藏的烃类性质和成藏时期。

因此烃源岩的评价是石油地质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本部分训练三个方面的内容:1、烃源岩地球化学评价图件的编制;2、烃源岩成熟史单井模拟;3、烃源岩综合评价,编写研究报告。

油矿地质学大作业-数据及井位底图

油矿地质学大作业-数据及井位底图

油矿地质学大作业-数据及井位底图1.钻井基础数据(表3-2)表3-2 XY区块钻井基础数据井号完钻井深(m)纵坐标横坐标W01 1320 4264913 18943908W02 1323 4264733 18944204W03 1330 4264915 18944292W04 1327 4264751 18944323W05 1330 4265150 18944495W06 1290 4264953 18944515W07 1400 4264756 18944512W08 1318 4265350 18944724W09 1325 4265191 18944688W10 1340 4264958 18944712W11 1340 4265522 18944905W12 1330 4265378 18944912W13 1330 4265169 18944870W14 1326 4265684 18944992W15 1324 4265580 18945102W16 1284 4264770 18945117W17 1380 4265814 18945309W18 1340 4265984 18945070 2. W16井岩心物性分析数据(表3-3)表3-3 W16井物性分析成果表取心筒次取心深度(m)岩样编号距顶(m)岩性描述孔隙度(%)密度(g/cm3)渗透率(mD)声波时差(µm/s)1 1212.65-1218.00 1 0.66 灰色粉砂岩14.2 2.27 0.7 275.12 1218.00-1225.26 2 1.55 灰色泥质粉砂岩11.3 2.42 0.1 267.33 1.72 浅灰色粉砂岩26.5 1.97 351.0 310.34 1.77 浅灰色粉砂岩21.7 2.10 59.1 292.35 4.30 褐灰色油斑粉砂岩21.0 2.15 19.5 290.46 4.50 褐灰色油斑粉砂岩21.1 2.15 29.5 290.37 4.63 褐灰色油斑粉砂岩24.0 2.10 91.9 307.58 4.66 褐灰色油斑粉砂岩27.3 1.96 385.0 312.59 4.71 褐灰色油斑粉砂岩26.9 1.97 394.0 310.510 4.87 褐灰色油斑粉砂岩26.1 1.98 298.0 305.511 5.85 浅灰色粉砂岩23.8 2.03 75.0 300.43.录井油气显示及试油成果(表3-4)表3-4 XY区录井油气显示及射孔试油成果表井号录井显示试油结果井段(m)厚度岩性射孔层段(m)求产方式油(t/d)水(m3/d)W02 1251.4 ~1253.4 2.0 浅黄色油浸粉砂岩1251.4 ~1253.4 抽汲0.3 1261.0 ~1264.3 3.3 浅黄色油浸粉砂岩W03 1203.2 ~1203.8 0.6 灰褐色油斑粉砂岩1209.8 ~1210.8 1.0 灰褐色油浸粉砂岩1209.8 ~1214.8 抽汲37.5 1211.4 ~1214.8 1.8 棕褐色油浸粉砂岩1257.8 ~1260.6 2.8 棕褐色油浸粉砂岩1257.8 ~1260.6 抽汲7.8 1.341263.6 ~1265.2 1.6 棕褐色油浸粉砂岩W04 1262.8 ~1264.0 1.2 灰色粉砂岩1262.8 ~1264.0 抽汲36.5W05 1200.0 ~1201.8 1.8 棕褐色油浸粉砂岩1204.6 ~1205.2 0.6 棕褐色油浸粉砂岩1206.0 ~1207.2 1.2 棕褐色油浸粉砂岩1229.4 ~1230.6 1.2 棕褐色油浸粉砂岩1230.8 ~1231.6 0.8 棕褐色油浸粉砂岩1248.6 ~1249.8 1.2 棕褐色油浸粉砂岩1248.6 ~1259.2 抽汲109 1250.2 ~1252.8 2.6 棕褐色油浸粉砂岩1255.4 ~1259.2 3.8 棕褐色油浸粉砂岩W07 1264.2 ~1268.2 4.0 浅灰色粉砂岩1264.0 ~1278.2 抽汲42.9 1270.6 ~1278.2 7.6 浅灰色粒粉砂岩W08 1190.4 ~1191.6 1.2 褐灰色油斑粉砂岩1194.4 ~1195.0 0.6 棕褐色油浸粉砂岩1195.6 ~1196.2 0.6 褐灰色油斑粉砂岩1196.8 ~1197.2 0.4 棕褐色油浸粉砂岩1197.4 ~1198.0 0.6 灰褐色油斑粉砂岩1202.0 ~1204.4 2.4 棕褐色油浸粉砂岩1202.0 ~1204.4 抽汲11.8 1204.4 ~1207.4 3.0 浅灰色粉砂岩1215.2 ~1216.0 0.8 褐灰色油斑粉砂岩1215.4 ~1224.4 抽汲 2.7 1220.2 ~1221.6 1.4 棕褐色油浸粉砂岩1223.4 ~1224.4 1.0 灰色泥质粉砂岩1231.6 ~1232.6 1.0 棕褐色油浸粉砂岩1240.6 ~1243.0 2.4褐灰色油斑泥质粉砂岩1245.6 ~1251.8 6.2 棕褐色含油粉砂岩1245.6 ~1251.8 自喷46.2 1253.6 ~1255.2 1.6 灰色油斑粉砂岩W09 1201.8 ~1202.8 1.0 灰褐色油斑粉砂岩1201.8 ~1256.2 抽汲166.2 1222.4 ~1223.2 0.8 灰褐色油斑粉砂岩1224.8 ~1227.0 2.2 灰褐色油斑粉砂岩1235.4 ~1238.8 3.4 棕黄色油浸粉砂岩1246.4 ~1247.8 1.4 棕黄色油斑粉砂岩1250.8 ~1256.2 5.4 棕黄色油浸粉砂岩W10 1210.6 ~1213.0 2.4 黄褐色油斑粉砂岩1258.0 ~1259.4 1.4 棕黄色油斑粉砂岩1258.0 ~1259.4 抽汲10.8 3.2表3-4 XY区块录井油气显示及试油成果表(续)井号录井显示试油结果井段(m)厚度岩性射孔层段(m)求产方式油(t/d)水(m3/d)W11 1195.4 ~1196.0 0.6 灰褐色油斑粉砂岩1195.4 ~1204.6 抽汲 6.5 1199.2 ~1200.0 0.8 褐黄色油浸粉砂岩1201.2 ~1201.8 0.6 褐黄色油浸粉砂岩1202.8 ~1203.6 0.8 褐黄色油浸粉砂岩1204.0 ~1204.6 0.6 褐黄色油浸粉砂岩1220.0 ~1220.8 0.8 灰褐色油浸粉砂岩1220.0 ~1256.0 抽汲54.9 1221.8 ~1224.2 2.4 棕褐色油浸粉砂岩1225.6 ~1226.6 1.0 褐灰色油斑粉砂岩1237.0 ~1238.0 1.0 褐灰色油斑粉砂岩1246.4 ~1247.0 0.6 褐灰色油斑粉砂岩1252.0 ~1253.4 1.4 褐灰色油斑粉砂岩1253.7 ~1256.0 2.3 褐色油浸粉砂岩W12 1198.6 ~1199.6 1.0 灰色油斑粉砂岩1202.4 ~1203.0 0.6 棕褐色油斑粉砂岩1254.8 ~1259.2 4.4 棕黄色油浸粉砂岩1254.8 ~1259.2 抽汲50 4.5W13 1197.2 ~1197.8 0.6 灰褐色油斑粉砂岩1206.4 ~1207.4 1.0 棕黄色油浸粉砂岩1206.4 ~1262.2 抽汲128.9 12.9 1208.0 ~1209.0 1.0 棕黄色油浸粉砂岩1226.8 ~1227.4 0.6 棕褐色油浸粉砂岩1227.8 ~1229.8 2.0 棕黄色油浸粉砂岩1231.2 ~1233.6 2.4 棕黄色油浸粉砂岩1242.0 ~1243.6 1.6 棕褐色油斑粉砂岩1253.2 ~1254.0 0.8 棕褐色油浸粉砂岩1256.4 ~1262.2 5.8 棕褐色油浸粉砂岩W15 1208.6 ~1209.6 1.0 灰褐色油斑粉砂岩1258.0 ~1260.0 2.0 棕褐色油斑粉砂岩W06 1208.6 ~1209.4 0.8 棕褐色油斑粉砂岩1209.8 ~1210.4 0.6 棕褐色油斑粉砂岩1212.8 ~1213.4 0.6 灰褐色油斑粉砂岩1213.8 ~1214.6 0.8 灰褐色油斑粉砂岩1232.4 ~1234.6 2.2 灰褐色油斑粉砂岩1253.8 ~1255.8 2.0 褐黄色含油粉砂岩1253.8 ~1255.8 抽汲9.71259.2 ~1264.0 4.8 黄褐色含油粉砂岩1259.2 ~1264.0 抽汲 4.22 67.0 1264.6 ~1265.6 1.0 黄褐色含油粉砂岩4. 测井解释成果图(比例尺1:200)14口具体井号包括:W02、W03、W04、W05、W06、W07、W08、W09、W10、W11、W12、W13、W14、W15(附图3-2~附图3-15)。

华东石油大学石油地质大作业一

华东石油大学石油地质大作业一
某钻井地层剖面图
储层评价
1、根据所给某钻井地层剖面(图 1),确定储层的层位(段),简述基本岩性岩相特征;
图 1 ××地区××井钻井地质剖面综合图
2、根据所给储层孔隙度、渗透率分析数据(表 1),确定储层的物性特征;
表 1 ××地区××井须家河组砂岩孔隙度、渗透率分析数据
序号
层位
岩石名称
孔隙度(%)
W3
35 300 900 1400 1900 2380 2500(未穿)
油气运移方向分析
根据 A、B、C 三个油田原油性质及其成分变化(表 1),在图 1 上确定油气运移的方向。
表 1 A、B、C 油田原油物性及成分表

物理性质
成分
田 名 称

比重
粘度
含蜡量 凝固点 正烷烃

(D420) (10-3pa.s) (%) (℃) 主峰碳
C 构造:沙四期东部断陷,被沙三、沙二、沙一地层覆盖后,形成断层封闭 的构造,后期无活动。
D 构造:沙三末期,西部断陷,形成区域性东倾单斜的半面山,其上被馆陶 组地层不整合覆盖后形成隆起 400 幅度米的半面山古构造,保持至今。
3)、A、B、C、D 构造上覆烃源岩岩特征对比
A
B
C
上段灰色泥岩,下段深 上段厚层黑色泥岩,下段为 上段为红色泥岩,下段夹
12.89
14.65
19
14.46
14.70
20
13.33
14.42
21
14.76
14.79
圈闭分析
图 2 某坳陷某背斜、西斜坡S1段顶面构造图
标出下图中圈闭溢出点的位置,勾绘出最大闭合范围,求出闭合高度,绘制
给定剖面线的横剖面图(纵比例尺 1cm=100m),确定圈闭类型。(图中储层厚度

石油地质大作业(石大版)

石油地质大作业(石大版)

样品1原油的饱和烃气相色谱图 样品1原油的M/Z 217质量色谱图 样品1原油的M/Z 191质量色谱图
结合所给的信息:Pr/Ph<0.5,Pr/nC17为0.68 , Ph/nC18为1.7。以上数据值都比较低,而随 成熟度升高,Pr/Ph值增大,Pr/nC17、 Ph/nC18明显降低,因此,判断样品一 为未熟低熟油
Ro等于0.5,干酪根进 入成熟阶段,开始大 量生油,图中Ro等于 0.0.5所对应的深度大 概在2750米左右。
未成熟阶段:干酪根得未成熟阶段大概分布在3850m以上,此时由于干酪根尚未 成熟,抽提物的含量基本不变或略有增加。
成熟阶段: 干酪根成熟阶段深度大约分布在3850m~4180m之间且抽提物中的各 个组分都有随深度的增加,含量现增加后减小。
高成熟阶段:干酪根的高成熟阶段大概分布在4180m深度以下,此时,地层温度 高于烃类物质的临界温度,有机质含量减少。
2500000 2000000 1500000 1000000 500000
0
48井饱和烃分布棒状图
C13 C14 C15 C16 C17 C18 C19 C20 C21 C22 C23 C24 C25 C26 C27 C28 C29 C30 C31 C32 C33 C34 C35
48井烃源岩CPI值为1.15662,小于1.2,代表岩石中的有机质向石油转化 的程度高,包络线形态平滑,可列为烃源岩。
面积
55井饱和烃分布棒状图
2000000 1800000 1600000 1400000 1200000 1000000 800000 600000 400000 200000
0 C16 C17 C18 C19 C20 C21 C22 C23 C24 C25 C26 C27 C28 C29 C30 C31 C32 C33 C34 C35 饱和烃名称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油矿地质学第六章油气藏流体PPT课件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油矿地质学第六章油气藏流体PPT课件

2.边水层状油(气)藏
•单油层厚度小, 由多层油层组合而成, 油层之间有连续性隔层 •水体位于油层的边部 •含油气高度大于油气层厚度
多油层统一油(气)水系统
各油层独立油(气)水系统
两种类型的边水油(气)藏
3.透镜状油(气)藏
•多以岩性圈闭为主; 储层分布不连续,呈透镜状或条带状; •单个储集体分布面积较小; •各透镜体形成各自的油气系统。
MG1
GS14-15
3 45 0
GS16-14 GS16G-S1964
GSG1S41-41-71GGM8SSG11146-G--1S211084-2G2S135450-24 GS11
3 50 0
GS18-16 3 55G0 S20-18
GS18-18
GS18-20
3 60 0
3 65 0
GS39K
GS23
井名
2500
等深线
含油区
推测含油区
油水同层区
水层
干层
552000
未知区
282000
284000
286000
3. 断层边界
二、含油饱和度
含油饱和度高
油底
含油饱和度 向上快速增大
水顶
含油饱和度低
影响原始含油饱和度的因素
水湿
浮力克服毛管阻力进入油藏
pb0.0(1 wo)H
pc
2103cos
r
影响因素
陈堡油田陈3断块K2t1-K2c油藏剖面图
第一节 油气藏流体系统
一、含油边界
----理论分析
----限定工业性油流分布的界线。
构造油藏 地层-岩性油藏 复合油藏
油水边界 岩性边界 断层边界

西南石油大学石油工程油藏地质学PPT 3-油层对比

西南石油大学石油工程油藏地质学PPT 3-油层对比

纵向上:由大到小逐级划分,再由小到大逐级对比检查。 横向上:由点—线----面进行对比,再由面—线—点进行检查验证。
标准层1 标准层2
(1) 利用标准 层划分油层组
用标准层、辅助 标准层确定油层 组的层位界线。
1井
2井
(2)利用沉积旋 回对比砂层组
(3)利用岩性和 厚度对比单油层
(4)连接对比线
(5)区块统层
40 50 60 70 80 90
3460
3480
3500
3520
3540
3560
3580
3600
3620
3640
3660
3680
3700
3720
150 120 90 60 30 0
40 50 60 70 80 90
4000
4020
4040
4060
4080
4100
4120
4140
4160
4180
砂层对比图
界 系 组 统 层位 2 10000
0 150
岩性描述
C2hl3 7~12.5
古 石 黄 上
生炭龙
统 组 C2hl2 20~30.5 系 界
4310
4300
4290
灰褐色,灰带褐色云岩,及 角砾云岩加溶孔角砾云岩,角砾 含硅质云岩,含硅质云岩,硅质 云岩局部见砂屑或陆屑,少见藻 迹及藻砂屑。
上部为灰褐色,灰带褐色溶 孔云岩,溶孔角砾云岩为主,次 为灰褐色、灰带褐色、浅灰褐色 云岩角砾云岩、溶洞角砾云岩、 角砾含灰质云岩、含灰质云岩、 砂屑云岩、角砾砂屑云岩、溶 孔生屑云岩。
③建立标准剖面
油田(藏)综合柱状剖面图就是该油田(藏)的标准剖面。 它是进行油层划分对比的标尺和依据,是全油田进行新井 分层和全区统层的标准。

石油地质综合大作业圈闭评价与探井地质设计PPT课件

石油地质综合大作业圈闭评价与探井地质设计PPT课件

-3
-4-6
-5
-4
-3
-2
-1
0
1
2
3
4
5
6
E 层沉积末
D 层沉积末
C 层沉积末
B 层沉积末
4
3
2
1
0
-1
-2
-3
-4-6
-5
-4
-3
-2
-1
0
1
2
3
4
5
6
4
3
2
1
0
-1
-2
-3
-4-6
-5
-4
-3
-2
-1
0
1
2
3
4
5
6
4
3
2
1
0
-1
-2
-3
-4-6
-5
-4
-3
-2
-1
0
1
2
3
4
5
6
4
3
2
1
0
-1
(Q) 新近纪
(N)
古近纪 (E)
世 全新世(Q4) 更新世(Q1-Q3) 上新世(N2) 中新世(N1)
渐新世(E3)
始新世(E2) 古新世(E1)
绝对年龄 (Ma) 0.01-0.00 1.64-0.01 5.2-1.64 23.3-5.2 29.3-23.3 32.0-29.3 35.4-32.0 42.1-35.4 56.5-42.1 65.0-56.5
第三部分 圈闭评价与探井地质设计
一、圈闭发育史分析 二、圈闭地质综合评价 三、探井地质设计
一、圈闭发育史分析
作业任务 (1)分析烃源岩埋藏史,确定生油窗和生烃高峰 (2)分析主要勘探目的层圈闭发育演化历史 (3)综合分析圈闭的时间有效性

石油地质学PPT课件

石油地质学PPT课件
• 旋光性:当偏光通过石油时,偏光面会发生旋转,这个角叫旋光角, 多数为右旋,一般随含油地层年代的增长而减小。
• 溶解性:石油难溶于水,而易溶于有机溶剂,如:氯仿、四氯化碳、 苯和石油醚、醇等。
a
30
天然气的成分和性质
• 天然气:广义讲自然界所有天然形成的气体均可以称天然气。狭义的天然气 是气态烃和非烃气。
• 比重:20摄氏度时,一般介于0.75~1.00之间,比重大于0.90的为重 质石油,小于0.90的为轻质石油。
• 粘度:1泊=1达因的切力作用于液体流动速度为1厘米/秒移动1厘米每 平方厘米。石油是粘性流体。厘泊=1/100泊。 大庆油田的石油粘度为19~22厘泊。
• 荧光性:在紫外线照射下发出荧光,是一种冷发光现象,常用于检测 岩芯是否含油。饱和烃不发光,芳香烃和非烃发光。轻质油发浅兰色, 含胶质多的石油一般发绿或黄色,含沥青多的石油发褐色荧光。
3 溶解气:溶于水或石油的天然气,常溶于饱和或过饱和的油藏中,重烃气 高达40%。
4 凝析气:当地下温度、压力超过临界条件后,液态烃逆蒸发(可逆裂解) 为气体,称为凝析气,一旦采出后,由于地表压力、温度降低而凝结为轻质 油,即凝析油。一般分布在地下3000-4000米深处。
5 固态气体化合物:在海洋底特定压力和温度条件下,甲烷气体分子天然地
1939年于老君庙打下第一口井,39年a8月日喷原由10吨。
15
我国现代石油工业
玉门油田的开发,有力地支持了中国的抗日战争
建国后第一个大型油田:新疆克拉玛依油田
大庆油田的发现:1955年始,开始地质普查,1959年9月26日,松基3 井喷出高产油流,从而发现了大庆油田。大庆油田已经稳产5000万吨 以上达20多年了,至少还可以稳产10年以上,是中国最大的国有企业。

石油地质学第4章PPT课件

石油地质学第4章PPT课件
2、烃类生成的增容作用
干酪根降解生油和生气导致的体积增大是形成超压的重 要因素之一,这非常有利于油气的排出。Robin(1985) 测量了生油岩内干酪根表面积的变化情况,其由1000m 处的10cm2/g变化到4000m处的35cm2/g,表面积增大 了3.5倍
§1油气初次运移 (Primary Migration)
二、油气初次运移的相态和载体
4、相态变化
有机质的不同演化阶段,油气运移相态会发生相应的变化。低 成熟阶段,由于埋深较浅,地层中原生水较多,生在的烃类相 对较少,此阶段源岩中含油气饱和度很低,油气运移以水溶相 为主;在生油气高峰阶段,一方面地层中自由水大量已排出, 孔隙度变小,另一方面烃类大量生成,油气饱和度超过临界饱 和度后就会以游离相(气溶相或油溶相)为主;随着演化程度 的增加,在凝析油气阶段中油气则以气溶相为主,过成熟阶段 则以游离相和扩散相为主运移。
1、压实作用(Compaction)
压实(Compaction)是沉积成岩过程中最为普遍的一 种现象,其最直观的结果是造成岩石孔隙度减小,密 度增大。当地层中达到压实平衡时,其中的流体压力 与静水压力相等(没有剩余压力),当沉积过程继续 发生,在其上发生沉积作用时,新沉积物负荷会使下 伏地层进一步压实,结果使原来地层中流体产生了超 过静水压力的剩余压力,在其作用下促使流体排出, 然后达到新的平衡状态。
图4-4 上覆沉积负荷下流体排出示意图
(据Magara,1978)
新地层 老沉积物
§1油气初次运移 (Primary Migration)
1、压实作用(Compaction)
压实作用对排烃的贡献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压实 作用排出大量孔隙水,随孔隙水要排出大量的溶解烃; 其二是孔隙度降低和大量水排出过程中,孔隙内部滞 留的烃类饱和度升高,有利于烃类达到残留烃临界饱 和度,促使游离相态烃类的大量排出。

西南石油大学石油工程油藏地质学PPT5油藏构造特征资料

西南石油大学石油工程油藏地质学PPT5油藏构造特征资料
三、油层微构造研究
油层微构造:由于油层局部的微小起伏和微小断层存在而形 成的微小构造。
四、 油藏断层研究
㈠ 断层特征与作用 1 油藏断层的一般特征
凹陷内的断层一般划分是为断四陷级内:影响二级构造带形成与发育
一级 断层 二级断层 三级断层 四级断层
断的距主可干达断数层千,米走,向延与伸凹长陷度内达主数要十构千造走 米,是向四为凹基级继陷本断承内一层性主致是断要,油层构延田。造伸上活上长分动的达布时重1较0间要多k长断m的,以层断往上,层往,落,落 差往在差往1达占0数0油m百田以米断上。层,二总延级数伸断的长层8度0是%数油以千田上米内,,的落走主差要 贯向小穿与断,于二层一一级,般个断构在构层成2造0类二-旋5似级0回m,构的,多造始延与带终伸凹,。长陷控它度或制一1凹油-2般陷气k是m内聚,集 凹的走陷构与向或造成多盆走带变地向分,的一布但边致;主界。是要;把控延控二制伸制级油方着构气向生造分仍、带布以储切的平油割重行岩成要凹断 层断陷的块层内沉区。构积,造是走划向分为断主块。区四的级重断要层依主据要;控控制
二、油藏构造研究方法
1. 地震 方法
2.钻井和 测井方法
3.动态 方法
通过钻井能够得到各井各层的分 层地数震据勘、探岩可以性提特供征油、藏断的测层线断剖点的 深 地 用 和 特 通 各 况 况 资面 个 闭 征 点 钻 构及构层可造配准这方料度下它开征地、及过应图 地 , 。 井 造合的确井造为合是的法。等构校发图层岩断钻用及 区 具 但 资 特面连,间研构其一形。加资造正提件界性点井井构 的 有 准 料 征积通更动究造它种态深料。地供。面特的剖下造 构 完 确 校 。、与符态成研资构及闭图 造 整 性 正了,由震与在的征位面地。 形 、 较 才合否合等果究料造局对利于构实钻实、置地层利 态 齐 差 能高,地资的提使特部地用钻造际井际含、层的度用 、 全 , 较裂下料准出构征变下这井图相资高油层对含它 高 、 因 真以缝的,确问造分化构些资,吻料程、位比油可 点 连 此 实及是真既性题的析等断分 位 续 必 地造资料能合较、气、,、析置的须反层否实可,,解的,的料可为的多起、落可气一、特用映特发情检如如释辅以认恢靠详构时伏水差获、育况验断构更助便识复,探造,状情等得水,。。

石油地质作业

石油地质作业

1、油气成因模式。

19世纪70年代以来,油气成因的认识主要分为无机生成和有机生成。

前者认为是有及天然气是在地下深处高温、高压条件下由无机物合成的;后者主张油气是在地质历史上由分散在沉积岩中的动物、植物灯有机物质生成的。

无机成因说:A.碳化物说。

由俄国著名化学家门捷列夫1876年提出。

碳化物说认为,在地球形成时期,温度很高,使碳和铁变为液态,互相作用而生成碳化铁,它密度大,被保存在地球深处,后来地表水沿地壳断裂向下渗透,与碳化铁作用产生碳氢化合物,后者又沿着断裂上升到地壳的冷却部分。

B.宇宙说。

由俄国学者索科洛夫1889年提出。

宇宙说主张在地球呈熔融状态时,碳氢化合物就包含在它的气圈中;随着地球冷却,碳氢化合物被冷凝岩浆吸收,最后他们凝结于地壳而成石油。

C.岩浆说。

在发表宇宙说六十周年纪念日的论坛上由前苏联学者库得梁夫提出了石油起源岩浆说。

许多天体上存在碳氢化合物、泥火山重复喷发、在地球上所谓烃源岩之下的岩浆岩和变质岩中形成和存在油气藏都是无机生成说的论据。

D.高温生成说。

切卡留克在合成金刚石的实验(高温高压)中,从反应器中分离出挥发组分,包括甲烷、乙烷、丙烷、丁烷等。

他从而认为在深约150km的上地幔古登堡层内,在温度超过1500k、压力达5000MPa情况下,由于有FeO及Fe3O4的参与,H2O与CO2还原而成烃类。

E.蛇纹石化生油说。

耶兰斯基根据某些油田在蛇纹岩及强烈蛇纹岩化的橄榄岩中被发现的事实,提出了橄榄石的蛇纹石化作用可以产生烃类。

橄榄石的蛇纹石化作用是在埋深22~40km的地壳玄武岩层底的,橄榄石同12~22km深处的深水圈层接触的结果。

这种接触发生在地壳深坳陷,由于延伸扩张。

裂开,水沿萌芽状态的断裂进入橄榄岩发育带,生成烃类又沿着断裂而进入沉积岩。

有机成因说:有机成因说中存在早期生油说与晚期生油说两种观点。

早期生油说认为石油烃类是地壳钱处,沉积物成岩作用早期,由沉积岩中分散有机质在生物化学作用下生成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